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案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案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案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案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案

【篇一:沪科版八年级上物理全套教案】

第一章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

教学目标

1.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激发对科学的探索兴趣,在了解和认识自

然过程中有满足感和兴奋感。

2.了解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乐于参与和科学技术有关的社会活动

和探究活动。

3.具有创新意识,能独立思考,勇于有根据地怀疑,养成尊重事实、大胆想象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4.关心科学发展前沿,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树立正确的科学观,有振兴中华、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2)知道科学探究的方法和几个主要环节。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难点

(1)初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2)成功地演示新奇有趣的物理小实验。

(3)根据教材内容收集资料制作课件。

课时划分

第一节走进神奇 l课时

第二节探索之路 l课时

第三节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1课时

第一节走进神奇

教学目标

1.通过一些典型事例让学生体会自然界让人惊叹的神奇。

2.通过生活中一些不起眼的小事让学生感受生活中人类智慧结晶的

神奇。

3.通过解释一些神奇现象,让学生知道通过学习科学知识,这些神

奇是可以得到解释的。

4.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科学探究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让学生体验自然界和生活中的神奇,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

(2)初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2.难点

(1)成功地演示新奇有趣的物理小实验。

(2)根据教材内容收集资料制作课件。

(3)初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演示法、讨论法、科学探究法、提问题教学法。

教具准备

饮料罐、玻璃杯、钻子、筷子、装有水的碗、拉链、圆珠笔、烧杯、冰棒、茶壶、实物投影仪、课件、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一、大自然的神奇

师:清同学们观看媒体动画。(动画中配有配乐朗诵:浩潮太空,群

星闪烁,它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我们生活的地球在宇宙的什么地方?当夕阳西下,天边为何常有红色的霞光?当天公“发怒”时,狂风

暴雨常伴随电闪雷鸣,是闪电在前,还是雷声领先?生发万物的大地,为什么有时会山崩地裂,喷吐岩浆?流淌的江河,为何既能输运航船、灌溉良田,也会奔腾咆哮、冲垮河堤、摧毁房屋?巍巍雪山,高耸人云,为何甚至一声喷嚏就可能导致雪崩?变幻莫测的龙卷风,为何平

地而起,直冲云霄,来势汹汹?)

师:看了刚刚播放的媒体动画,你有什么感受?

生:大自然很神奇,惊心动魄,令人震惊。

师:看了刚刚播放的媒体动画,你最想知道什么?

生甲:我最想知道天上的星星从哪里来?

生乙:我最想知道雷鸣与闪电是怎样产生的?是闪电在前,还是雷声领先?

生丙:我最想知道龙卷风是怎么产生的?

??

师:以上大家提问题提得很好,希望今后再接再励,学会善于提问题。

教师简要回答学生提出的部分问题,如天上的星星是宇宙大爆炸形

成的;闪电是云层和云层或云层与地面之间的一种放电现象,而放

电时所发出的巨大声响就是雷鸣,闪电和雷声是同时产生的,因为

闪电传播速度是3 108m/s,而雷声传播速度约340m/s,所以,我们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师:你还知道大自然哪些神奇?

生甲:海市蜃楼。

生乙:沙尘暴、泥石流。

生丙:极光。

师:看来同学们平时很注意观察、了解自然现象,我还知道大自然中的一个神奇与大家交流。多媒体字幕打出:

大漠里的故事

2001年1月7日,《北京晚报》第12版“中国新闻”栏目刊登了下面的消息。推测一下,这可能是一种什么现象?

新疆消息:近日在罗布沙漠中发生的奇怪的天气现象,令科考队中的专家不得其解。

从1月4日凌晨3时左右,罗布沙漠中开始下雪,直到第二天中午12时,科考队到达小河墓地前200米左右时,雪突然停了,沙丘上均匀地覆盖着约5到10厘米的积雪,茫茫无涯。

然而,过了20分钟左右,奇怪的事发生了:就在科考队手忙脚乱地从沙滩上卸下器材设备,开始向小河墓地靠近的时候,发现脚下踩的不再是雪地,而是干爽的沙地。再远望四周,一眼望不到

边的沙漠哪有雪的影子?

师:请同学们猜想:雪跑到哪里去了?

生:讨论。

师:大自然中的神奇还很多,下面让我们走进日常生活中。

二、日常生活中的神奇

师:夏天,我们经常喝饮料,如果拉钩断了,怎么才能把饮料倒出来,在密封的饮料罐的盖子上钻一个小孔,饮料会倒出来吗?

演示实验1:在饮料罐盖子上钻个小孔,饮料倒不出来。

师:同学们想一想,用什么办法才能将饮料倒出来?

生:把小孔弄成大孔,饮料就可以倒出来了。

师: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还有其他办法吗?

继续演示实验:在饮料罐盖子上再钻一个小孔,饮料就倒出来。师:你知道生活中的什么用具与刚才的实验相似?

出示茶具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它的构造,演示倒水,并加以解释:这是大气压的作用。师:把筷子斜放在水中,水会把筷子“折”断吗?生:不会。

演示实验2:筷子斜放在盛水碗中,似乎被水“折”断了。(实物投影)

师: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解释:这是光从水中斜射向空气时发生折射。

师:用扣子系衣服,用带子拴鞋,这些连接方式与用拉链连接有哪

些不足之处?拉链有什么优点? 生:讨论得出用扣子系衣服,用带子

拴鞋,这些连接方式都不完全封闭,费时也不牢固,而拉链方便好用,封闭好,比较牢固。

演示实验3:上下拉动,拉链便可闭合或开启。(实物投影,提醒同

学们认真观察)

师:拉链为什么可以闭合或开启?

生:拉链的凹凸齿的错合。

师:圆珠笔方便、耐用,你是否探究过圆珠笔油是如何从笔管流到

笔尖?笔尖的构造如何? 引导学生:水为什么可以从高处流到低处?生:受到重力作用,类似可知,圆珠笔的油是受重力作用从笔管流

到笔尖,笔尖是小圆珠。师:将冰棒的包装纸打开,你会看到什么?生:冰棒会冒“白气”。

师:你知道这“白气”是怎么产生的吗?解释:这是大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发生液化现象。

师:下面请大家观看媒体动画:冲浪运动和撑竿跳高等。(动画中有

配乐朗诵:冲浪运动惊险、刺激,为什么冲浪者弓着腰,分开腿,

能在惊涛骇浪中“滑翔”?撑竿跳高,激动人心,为什么运动员借助一

根小小的撑竿,便能克服自身所受的重力作用,跨越高高的横竿?)生:讨论得出冲浪者弓着腰,分开腿是为了降低重心,增大支撑面;撑竿跳高,是将竿的弹性势能转化为运动员的重力势能。(教师要加

以引导、启发)

师:看了刚才的几个实验和媒体动画,你有什么感受?

生:生活中的现象也很神奇。

师:你还知道日常生活中的哪些神奇?

生甲:隔着放大镜看物体,并不是总是放大的。

生乙:在高山上烧水,水都开了,却并不怎么烫。

师:同学们不仅留意大自然中的神奇,而且还通过观察、体验知道

了不少生活中的神奇,说明同学们是个生活中的有心人,希望大家

保持这良好的习惯,今后在物理这门学科的学习中肯定会取得很好

的成绩,将来肯定会大有作为的。

三、归纳小结与孝习过程评估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

生:讨论、归纳得出大自然和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很神奇,这些神奇可以通过学习科学知识,加以解释的。

师:你归纳得很好,说明你上课很认真,大家掌声鼓励。每个同学都对自己在这节课的表现进行具体评估。

四、课后练习与生成活动设?

1.你还知道自然、生活中的哪些神奇?(事例不少于两个)

2.观察太阳和月亮的运动及色彩变化。

3.观察风筝的构造,探究风筝在什么条件下能上升,每位学生制作一个风筝,看谁的风筝飞得高,飞得时间长。

五、板书设计

第一节走进神奇

1.大自然的一些现象很神奇。

2.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也很神奇。

六、课后反思

第二节探索之路

教学目标

1.了解古人对神奇现象的探究。

2.了解物理学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

3.知道自然是神奇的,人们的探索历程则是漫长、曲折并富有意义的。

4.知道科学研究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物理学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

(2)科学研究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难点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讲故事法、阅读法。

教具准备

课件、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一、古文明中的科学思考

师:自然界、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神奇、面对神奇,人们感到迷茫、好奇、敬畏,人们渴求去探究。远古的先人们早就开始思索自然界

的神奇现象,而那些能直接刺激感官(如眼睛和耳朵)的神奇现象则最能引起他们的注意。

1.象形文字。

(1)甲骨文“殸”的构成。

师:在黑板上边板书边讲解:“殸”好像是一块很大的斜面石头和一只

拿着结实木槌的手,这只手正拿着木槌欲敲打石块,古人很早就知道声音与

碰击有关。

(2)纳西族东巴象形文字“晒干”。

在黑板上边板书边讲解:纳西族象形文字“晒干”,字的上部为发出光线的太阳,字的中部为被蒸发的水气,字的下部则为大地。该字的意思为日光照射大地,使地面的水蒸发,以便达到晒干。又如日出、日落。

2.古人设想的宇宙模样。

让学生看图,并阅读有关内容。

3.世界各地的文物古迹:雕刻玉版、石头阵

先让学生看图、阅读文字,然后向学生介绍“英格兰的石头阵”。二、物理学的进步之阶

师:灿烂的古代文明闪烁着古人朦胧的理性之光,也为人们科学地认识世界奠定基础。在物理学发展的漫长历程中,不少前辈作出卓越贡献。

教师以讲故事的形式讲解物理学的发展史和相关的科学家的科学成就、科学探究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1.哥白尼与伽利略。

现地球根本不是什么宇宙的中心,它只是一个围绕太阳旋转的普通行星,大阳才是宇宙的中心。为

【篇二: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教案】

八年级物理全册教案

(沪科版)

第一章走进物理世界

一、课标要求

1.让学生学习初步的物理知识与技能、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熏陶;

2.能通过日常经验或物品粗略估测长度,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 3.能根据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测时间,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二、本章教材分析

本章是教材的入门篇,共安排了4节内容。在整个教材中,相当于一个大的引言。主要围绕三个问题展开:什么是物理学?为什么要学习物理学?怎样学好物理学?

首先介绍了什么是物理学,物理学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研究和学习物理学的方法;然后介绍两种最常见的测量——时间和长度的测量;最后通过探究摆的奥秘,让学生亲自经历和体验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

本章内容丰富,立意高远,对学生学习物理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既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素材,又是进一步学习物理的必要基础。对于“什么是物理学”这个问题,学生需要在后面学习物理的过程中逐步认识和体会,所以这里教材处理的比较简单。通过两个现象和实验引出了“物理学就是研究光、热、声、电等各种物理现象的规律和物质结构的一门科学”。重点不是放在物理学的定义和内涵上,而是放在对情景的感受和实验模拟的观察上面,让学生感受到这些现象,引发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和尝试解释这些现象的兴趣和动力,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对于“为什么要学习物理学”这个问题,教材主要是通过第1节的“物理学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人类的文明”来体现的。这一段重点介绍了物理学与我们的生活和社会的关系,意在让学生通过学习这些内容认识学习物理学的作用。

本章的教学重点:

⑴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物理起始课的重要目标。⑵学会使用测量工具,提高实验技能。⑶初步感受和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本章的教学难点:

正确使用测量工具和合理选择测量方法。

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并在经历的过程中体验和感悟科学探究的方法。三、课时安排

全章共4节,每节计划用2课时;全章小结与检测:2课时;共10课时。

1.1 希望你喜爱物理教学点滴

1.了解一些有趣的物理现象,认识物理学是研究物理现象的规律和物质结构的科学。

2.认识研究和学习物理学的方法:观察和实验、归纳和数学分析、建立概念和探究规律、理性思维等。 3.初步体会实验对物理的重要性。

4.了解物理学在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实验、阅读、讨论交流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

习兴趣。教学难点:认识研究问题运用科学方法。

多媒体设备、激光光学光学仪器、感应起电机等

一、新课引入:

先让学生朗读章首诗,由此引出课文第一部分:物理学就在你身边。

二、新课教学:

(一)物理学就在你的身边

播放有关海上日出和闪电的音像片段,让学生了解有关自然现象。

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活动1与活动2的实验。

演示1:光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发生偏折的现象演示2:

利用感应起电机模拟闪电和雷声。

“世界物理年”:投影世界物理年徽标,介绍“世界物理年”来历。

1905年,爱因斯坦先后发表了 5篇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论文,为相

对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为量子理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这是

物理学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一百年来,以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为代

表的近代物理学,对人类文明和进步起

到了前所未有的推动作用。为纪念这一奇迹年

100周年,全球物理学界一致呼吁2005年为“世界物理年”。

世界物理年徽标构图像一个光锥。红底代表过去。在物理学中,光

的含义。蓝顶表示未来,天空是蓝色的;“蓝移”是面向我们方向运

动物体的光谱特征。黄和绿表示连结过去到未来,体现出在过去的

基础上建立未来的信心。其中,绿色又代表“绿灯可走”,即进步;

黄色代表和平、合作。徽标主要表达的意义是:科技的进步和国际

的合作可以帮助建设光明的未来。

(二)物理学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1.运用多媒体,结合物理学发展史谈物理学与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关系:

(1)有关简单机械的应用

简单机械的发明与使用:――人类从手工劳动到机械操作(2)代

表蒸汽时代的蒸汽机车、轮船的图片、录像

热学的研究、蒸气机的发明:――人类进入蒸气时代,机械工业进

一步完善

(3)体现电气时代的各种设备和情景,如电动机、发电机、电力机车、城市夜景等

电磁学的研究:电动机、发电机的出现――人类进入电气时代(4)

电子计算机、互联网、空间探测技术以及我国发射“神舟”系列载人

飞船的录像资料等。

电磁学、电子――电子计算机

2.举一些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的有关物理学与人类社会关系的实例,进一步使学生体会物理学是有用的。(三)物理学的召唤

介绍几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物理学家的突出贡献,同时结合这些科

学家的研究方法,向学生介绍了几种典型的科学方法,如观察和实验、归纳和数学分析、理性思维以及建立物理概念、探究物理规律等,从而使学生领悟怎样学好物理学。

引导学生逐步认识和理解科学家研究问题的方法。

1.物理学就是研究光、热、声、电等各种物理现象的和物

质的一门科学。

2.请通过互联网查找有关我国航天技术发展的资料,列举我国航天

技术的重大成果。

3.简述伽利略、牛顿、爱因斯坦的贡献和科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1.2 测量长度和时间教学点滴

1.了解国际单位制中长度和时间的基本单位,会进行有关单位的换算。

3

2.会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测量范围和分度值,明确分度值的含义;又要记录估计值,还要注明单位。会粗略估测常见物体的长度。 45.了解什么是误差,知道采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可以减小

误差。

教学重点:长度和时间的单位和测量。

教学难点:从理性的角度来认识单位;测量的规范要求。

没有刻度的直尺、常见测量长度和时间的工具、自制的橡皮尺等。一、新课引入:

提出问题:生活中常见长度和时间的测量,你在哪些地方见到长度

和时间的测量?请举例说明。

引导学生对生活现象的关注,使学生感受到物理就在我们身边。指出: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研究和学习物理的过程中,

常常需要进行测量,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是物理学中最基本的测量。二、新课教学:(一)测量长度 1.测量的标准问题

讨论:要想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你认为最关键的条件是什么?学

生可能回答刻度尺。

展示没有刻度的直尺,引导学生体会,刻度尺测长度实质上是靠上

面的刻度,也就是说,刻度尺上的刻度就是测量的标准。2.单位:比较依据的标准量。 3.长度单位(1)活动:

让学生“以手代尺”,量度讲桌的长度有几“拃”。

问题:由于每个人“一拃”的长度不同,造成测量结果不一样。(2)介绍长度单位的演变和统一

【篇三:沪科版初中物理教案】

chap1 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

1.1节走进神奇

一、教学要求

展示大自然及生活中的各种神奇现象并提出相应的探究问题,激发

学生探索物理世界的欲望及学习物理课程的兴趣。

二、教学过程

模块一:自我介绍

介绍“陈”这个字的三种汉字输入法:①拼音输入法:chen;②五笔

输入法:ba;③二笔输入法:cma 讲解:为了更好地学好物理这门

课程,希望同学们能学会使用电脑这个工具。

模块二:走进神奇——前言

一滴水与大海相比是微不足道的,地球在整个宇宙中也只不过是微

不足道的一颗星球,一个人在地球上无非也就是大海中的一滴水而已。宇宙是无限的,所以宇宙中充满神奇;人在宇宙中是如此渺小,人却有思想,人总是试图用他的思想去探索这些神奇。

模块三:自然界中的神奇

1、自然界中的神奇之一:浩瀚宇宙(展示图片)

讲解: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地球是太阳系的一颗行星,太阳是银河

系的一颗恒星,而银河系只不过是宇宙中的一滴水而已。关于宇宙

的形成,科学上有这样一种假说,宇宙最初是处于一种混沌状态,

在某个特定时刻,发生了大爆炸,产生了时间和空间,从而才有了

今天这个世界。

提出问题:①地球存在生命,其它星球存在生命吗?如果其它星球存在生命,有朝一日我们能够和他们面对面坐下来喝咖啡吗?(当然啰,我们还不知道外星人喝不喝咖啡)②“天上一日,地上一年”的说法是真的吗?③太阳光到达地球需要8分20秒,意思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太阳其实是8分20秒之前的太阳。织女星的光到达地球需要26年,假设我们的视力足够好,我们看到织女星上的传说中的织女,其实这个织女已经是26年前的织女了。

2、自然界中的神奇之二:夕阳西下(展示图片)

讲解:大自然总在不经意中表现它的睿智,就如夕阳西下般的美丽及伤感。

提出问题:当夕阳西下,天边为何常有红色的霞光?

3、自然界中的神奇之三:电闪雷鸣(展示图片)

讲解:据《泉州晚报》报导,今年4月21日下午4时左右,惠安县螺阳镇工农村苏先生一家亲历了这样一幕:一球形的闪电从他家窗户穿过,“精准”地击碎了家里的日光灯。据苏先生介绍,当时,他们4个人正在家中闲坐,突然眼前一亮,先是两条垂直并行的红线从窗户中穿进,随后一个圆形光圈以极快的速度旋向楼梯。只听得“啪啪”几声,好像有东西碎了。等苏先生4人缓过神上楼一看,发现楼梯转台、二楼卧室、厨房、卫生间的日光灯和灯座全都碎了。(利用多媒体进行原文演示)

提出问题:天公“发怒”时,狂风暴雨常伴随电闪雷鸣,闪电与雷声是同时发生的,那么,我们是先看到闪电,还是先听到雷声?

4、自然界中的神奇之四:火山爆发(展示图片)

介绍:世界上著名的十次火山爆发。(利用多媒体讲解第4次)

提出问题:火山为什么会爆发?现代的科技手段还无法阻止火山爆发,但人类何时能准确预测火山何时爆发,从而避免对人类更多的灾难?

5、自然界中的神奇之五:大地震(展示图片)

介绍:唐山大地震(利用多媒体)

提出问题:地震是如何产生的?现代的科技手段还无法阻止地震发生,但人类何时能准确预测地震何时发生,从而避免对人类更多的灾难?

6、自然界中的神奇之六:洪水(展示图片)

介绍:98年中国百年不遇大洪灾。(利用多媒体)

提出问题:洪水是如何形成的?如何更有效地避免洪水对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

7、自然界中的神奇之七:巍巍雪山(展示图片)

介绍:梅里雪山是一个圣洁的地方,是藏传佛教中的神山,在藏族人心目中有崇高的地位。梅里太子十二峰连成一片,主峰卡瓦格博耸入云霄,至今还是处女峰。(利用多媒体)

提出问题:巍巍雪山,高耸入云,为何甚至一声喷嚏就可能导致雪崩?

8、自然界中的神奇之八:龙卷风

介绍:2004年8月16日上海龙卷风。(利用多媒体)

提出问题:龙卷风是如何形成的?龙卷风的威力巨大,我们如何能准确预测龙卷风的来临,从而避免对人类更多的灾难?龙卷风的能量巨大,这些能量能够加以和平利用吗?

模块四:生活中的神奇

引言:大自然充满神奇,生活中同样也不乏神奇。

1、生活中的神奇之一:倒饮料的诀窍(实验演示)

提出问题:小孔难以倒出饮料,那么有哪些方法可将饮料倒出呢?问题解决:①大孔倒饮料;②双孔倒饮料。

2、生活中的神奇之二:拉链的开启与闭合(实物展示)

介绍:拉链只是一个小小的发明,但是整个世界都离不开它。它被美国《科学世界》杂志评选为20世纪的十大发明这一。

提出问题:为何上下拉动,拉链便可闭合或开启?

3、生活中的神奇之三:圆珠笔(实物展示)

介绍:圆珠笔发明历史。(利用多媒体)

提出问题:圆珠笔油是如何从笔管流到笔尖的?

实验:用圆球笔倒着写字。

4、生活中的神奇之四:跳高(展示跳高与撑竿跳高的一组图片)介绍:在刚刚结束的第28届雅典奥运会,瑞典选手霍尔姆斯以2米36的成绩获得奥运会男子跳高冠军。而美国选手马克以5米95获得男子撑竿跳高冠军。

提出问题:为什么借助一根小小的撑竿,便能比跳高多跳一倍以上的高度?

5、生活中的神奇之五:空气的力量(实验演示)

实验:覆杯实验。

提出问题:是什么力量把杯中的水托住?

模块五:学生提出有关大自然或生活中的疑问

引导:对于宇宙,对于大自然,对于生活,我们每个人的心中应该

都有不止十万个为什么。现在,请提出心中的十万个为什么。(鼓励:提出问题常常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模块六:走进神奇——后记

讲解:宇宙是奥妙的,大自然是神奇的,生活中同样处处存在神奇

之处。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人具有思想。用你的思想,用你的心,去探索、去发现,你必将是一个幸福的人。相信在以后的日子里,

我们一定能够相互配合,共同把物理这门课程学好。

三、附录

2、教学媒介

多媒体教室、拉竿天线、课件//饮料瓶、水、塞子(3个)//拉链//圆

珠笔、硬纸板//玻璃杯、硬纸片、烧杯、水

3、教后记

1-2 探索之路

【教学目标】

1、了解古人对神奇现象的探究。

2、了解物理学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

3、知道自然是神奇的,人们的探索历程则是漫长的、曲折并富有意义的。

【重点难点】了解探索之路

【课时】1课时

【教具】录像

【教法】阅读、讲解、讨论

【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举些身边的物理现象

二.新课引入

物理学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有很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近代和现代,近代每一次的工业革命都是物理学的突破。从蒸汽机到电的产生,

再到信息技术的出现,物理学的研究上出现重大的突破。人类对科

学的探索是永无止境的。

三.新课

1、古文明中的科学思索

看图1-14---图1-18及说明,了解古文明

我国古代文明:

我国四大发明中,印刷术、火药、指南针“曾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和事物的状况,第一种在文学上,第二种在战争中,第三种在航海上,从那里接着产生无数的变化,变化如此之大,以致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学派??能比这三种发明,对人类事业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

2、物理学的进步之阶

看图1-19---图1-22 及说明,了解四位科学家的贡献

从蒸汽机到核能发电:17-18世纪,由于工业生产的需要和力学、热学的发展,促进了蒸汽机的研制。蒸汽机的出现,导致了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人类由手工业生产走向大规模机器生产,人类生活面貌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到19世纪,由于法拉第、麦克斯韦等科学家在电与磁方面作出的巨大贡献,人类产生了电能,并制造了各种电气设备,人类社会进入了应用电能的时代。21世纪,人们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日益深入,开始利用核能发电。

物理与高新技术:现代,随着人们对物质结构的进一步认识,促进了信息技术、现代交通技术、电脑、纳米技术空间技术的发展。一个崭新的智能化、信息化的高新技术时代正在迎接着我们。

四.小结(略)

五.布置作业:

1.阅读课文 2.谈谈人类对自然探索的认识。

【板书设计】

1-2 探索之路

1、古文明中的科学思索

2、物理学的进步之阶

【反馈】

1.

2.

1-3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教学目标】

1、了解物理知识的一些现代应用。

2、了解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

3、了解物理学家的科学精神与伟大情怀。

【重点难点】知道什么是物理学,知道科学探究的环节及方法

【课时】1课时

【教具】录像

【教法】阅读、讲解、讨论

【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人类在认识自然中,积累了大量的知识,那么什么是物理学(physics)呢?

二.新课引入

物理学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有很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近代和现代,近代每一次的工业革命都是物理学的突破。在探索之路上,有众多

的科学巨人为后人留下了果实丰硕的园地、科学探究方法及不朽的

科学精神。“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你能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三.新课

1.知识园地-----硕果累累

很多的前进在探索神奇现象的过程,逐渐发现蕴藏其中的某些物理

规律。随着对这些规律的深入探究,物理学的体系便逐渐形成了。

那么什么是物理学呢?

物理学(physics)是研究自然界的物质结构、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和物

体运动最一般规律的自然科学。看图1-23-----图1-28

人类科学探究的硕果。

正是由于众多的科学家致力于不断的探究,我们的生活才越来越丰

富起来。

2.科学探究-----其乐无穷

科学巨人不仅为我们留下了知识的宫殿,而且还创建了科学的探究

方法。

贡献最大的应该是意大利的物理学家伽利略。

看图1-29,了解“两个铁球同时落地”

讲“钟”的故事。

如何进行科学探究呢?●科学探究环节:猜想与假设评估交流与

合作

在科学探究中,大家要学会问,学会猜,学会做,学会想,学会合作。

3、科学精神---永远高扬

科学家们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还为后人留下了永远高扬的科学精神。

学生看图1-31-----图1-33阅读后讨论。

问:通过阅读,你们认为科学家们在事业上获得成功的诀窍在哪里?四.小结(略)

五.布置作业:

1.阅读课文

2.什么是物理学?科学探究的环节是什么?谈谈对初中物理的想法。【板书设计】

1-3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1.知识园地-----硕果累累

物理学(physics)是研究自然界的物质结构、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和物

体运动最一般规律的自然科学。

2.科学探究-----其乐无穷猜想与假设评估交流与合作

3、科学精神---永远高扬

【反馈】

1.

chap2 运动的世界

2-1动与静

【教学目标】

1、知道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是一个的世界,能举例说明生活中一些常

见的自然现象与运动的关系。

2、了解人们以多种方式描述运动的世界(如词汇、诗歌、画、音乐)。能说出一些常用的描述运动的词语和诗句。

3、知道如何科学描述物体的运动、静止;知道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重点难点】

1、什么是机械运动?参照物

2、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课时】1课时

【教具】电脑多媒体、玩具汽车

【教法】启发、讲解、讨论

【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观看录像,大家可以提出什么结论呢?

物体的运动是非常普遍的现象。

二.进行新课

1.运动的世界

日出日落、月盈月亏、星移斗转,宇宙每时每刻都在运动。冬去春来、风起云涌、潮涨潮落,我们生活在运动的世界里。请看图2-1~图2-3

请举出一些你认为运动的例子。

(学生举例,让学生积极参与并了解他们眼中的运动是什么)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套教案

第一章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 全章概述

第一节走进神奇 1.通过一些典型事例让学生体会到自然界中的神奇. 2.通过生活中一些不起眼的小事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神奇,而这些神奇则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3.通过解释一些神奇现象,让学生知道通过学习科学,这些神奇是可以得到解释的. 【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体验自然界和生活中的神奇,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 难点:成功地演示新奇有趣的物理小实验. 【新课导入】 从今天这节课开始,我们将接触一门新的学科——物理,物理课将学习什么内容呢?教师指着教室的门说,开门、关门是我们每天都做的事,可是大家注意了吗?当你手握住门把手开门非常容易(边讲边演示),可是,手越向里边移动,开门就越费力.如果你握住“折页”的轴,无论你用多大的劲,也无法把门打开.所以我们说,这门不是一般的门,它是物理学的力学之门,今天我们将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 初中物理只是学习物理的启蒙课,将学习一些基础的知识,而第一章则是启蒙课的开篇,我们用3节课的时间完成.哥白尼说:“人的天职在于勇敢探索真理”,那么,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探索物理现象中的真理.物理是很神奇的,到底神奇在哪里呢? 【课堂探究】 一、自然中神奇 活动1:从茫茫的星空到辽阔的大地,从高耸的雪峰到澎湃的江河,神奇无处不在.请大家欣赏课本P3~4及图 11~14,并试着回答下列问题. (1)宇宙是无穷大的,我们生活的地球只是围绕太阳旋转且在自转的行星.除地球之外,还有其他行星,如:水星、金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等.公元前1057年的一次彗星,就是后来命名为“哈雷”的彗星. (2)闪电是云层和云层之间或云层和地面之间的一种放电现象,而放电时所发出的巨大声响就是雷鸣. 闪电与雷声同时发生,我们之所以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是因为光速远大于声速. (3)太阳光在物体表面发生反射,由五颜六色的光进入人们的眼睛,所以我们看到的世界是绚丽多彩 的. (4)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声音能传播能量.所以在雪山附近禁止大声喧哗,声音产生的能量会形成雪崩.

0000B((沪科版))[[初二物理教案]]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教案文库

「 「 第七章密度与浮力 第一节质量 教学目的 1.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及其单位。 2.知道物体的质量不随形状、状态和位置而改变。 3.知道托盘天平和物理天平的构造及其使用方法。 重点与难点 了解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基本属性 知道质量的单位及常用单位间的相互换算。 教具 教师演示用具:铁锤1把,大铁钉1个,托盘天平1台、砝码1盒。 教学方法 实验法、讲解法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在课本第一、二章中,我们学习了力学中长度的测量、简单的运动的初步知识,从第七章质量和密度至第十四章功,研究的都是物理学中力学的内容。今天就学习质量这个物理量。 (板书:一、质量) 二、讲新课 1.质量 (1)通过对实物的观察,引入质量的概念。 请学生观察讲台、课桌。提问:①它们是由什么东西组成的?②讲台和课桌哪个的木材多? 教师出示铁锤和铁钉让学生观察,使学生知道铁锤和铁钉都是由铁组成,但铁锤含有的铁比铁钉含的铁多。 讲解:讲台、课桌、铁锤、铁钉物理学中称为物体,组成这些物体的木材、铁叫“物质”。由上面的观察看出:讲台、课桌含有木材的多少不同;铁锤、铁钉含铁的多少也不同。物理学中用“质量”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板书:1.概念物体中含有物质的多少叫质量) (2)让学生通过观察,知道物体的质量不随形状、状态和位置而改变。 出示:①一个牙膏皮。提问:(a)将它卷起来,形状变了,它的质量变不变?(b)将它从南京带到北京,位置变了,它的质量变不变?②装有冰块的带盖玻璃杯。提问:容器内的冰全部熔化成水,状态变了,它的质量变不变?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只要物体中含有物质的多少不变,它的质量就不变,可见物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状、位置、状态而改变。 (板书:物体的质量不随它的形状、状态和位置而改变) 2.质量的单位 (1)复习小学学过的重量的单位 提问:小学数学在表示物体重量时,常用哪些单位? 学生回答,教师讲解:千克是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为了方便,还有比千克大的单位吨,比千克小的单位克、毫克。 (板书:2.单位:吨,千克、克、毫克) 出示:1分米3的纯水。介绍它的质量是1千克。 请学生看课本图7—l“国际千克原器”。 (2)学生练习一些质量单位的换算 提问:质量的单位由大到小怎样换算? (板书:1吨=103千克、1千克=103克、1克=103毫克) 请学生观察课本表格“一些物体的质量”。 读出“大头针的质量、苹果的质量、鲸的质量”。 教师示范,学生完成课本本节后的练习(1)、(2)。 (板书:大头针的质量=8.0×10-5千克=8.0×10-5×103克=8.0×10-2克=80毫克。) 请四位学生上黑板每人完成该练习的一个问题。 3.质量的测量——天平 (1)介绍常用测质量的器具 讲解:日常生活中买粮、买菜,称出的都是货物的质量。请学生看课本图7—2“常见的测质量的器具”。 提问:谁能说出每种工具的主要优点? 台秤、案秤使用方便;杆秤携带方便;电子秤能自动显示质量的价格。 出示:托盘天平和物理天平,介绍学校实验室与工厂化验室常用天平称质量。 (2)托盘天平的构造及使用方法 讲解:由于托盘天平使用较简便,先学习托盘天平的用法。 (a)托盘天平的构造 让学生将讲台上的托盘天平与课本图7—3对照,认识托盘天平主要部件的名称。 请一位学生上讲台利用托盘天平的实物说明托盘天平各主要部件的名称。 (板书:托盘天平的构造:底座、横梁、托盘、平衡螺母、指针、分度盘、游码、标尺)

沪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全册教案集整套下载

沪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全册教案集整套 下载 沪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全册教案集整套下载 第七章密度与浮力 第一节质量 教学目的 1.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及其单位。 2.知道物体的质量不随形状、状态和位置而改变。 3.知道托盘天平和物理天平的构造及其使用方法。 重点与难点 了解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基本属性 知道质量的单位及常用单位间的相互换算。 教具 教师演示用具:铁锤1把,大铁钉1个,托盘天平1台、砝码1盒。 教学方法 实验法、讲解法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在课本第一、二章中,我们学习了力学中长度的测量、简单的运动的初步知识,从第七章质量和密度至第十四章功,

研究的都是物理学中力学的内容。今天就学习质量这个物理量。 (板书:一、质量) 二、讲新课 1.质量 (1)通过对实物的观察,引入质量的概念。 请学生观察讲台、课桌。提问:①它们是由什么东西组成的?②讲台和课桌哪个的木材多? 教师出示铁锤和铁钉让学生观察,使学生知道铁锤和铁钉都是由铁组成,但铁锤含有的铁比铁钉含的铁多。 讲解:讲台、课桌、铁锤、铁钉物理学中称为物体,组成这些物体的木材、铁叫“物质”。由上面的观察看出:讲台、课桌含有木材的多少不同;铁锤、铁钉含铁的多少也不同。物理学中用“质量”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板书:1.概念物体中含有物质的多少叫质量) (2)让学生通过观察,知道物体的质量不随形状、状态和位置而改变。 出示:①一个牙膏皮。提问:(a)将它卷起来,形状变了,它的质量变不变?(b)将它从南京带到北京,位置变了,它的质量变不变?②装有冰块的带盖玻璃杯。提问:容器内的冰全部熔化成水,状态变了,它的质量变不变?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只要物体中含有物质的多少不变,

2018年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教案

第一节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并理解牛顿第一定律; 2.理解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1.经历牛顿第一定律的发现,学会利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探究; 2.认识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可靠的实验基础上,加上合理的推理得到的,感受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即“实验+推理”科学研究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实验探究活动的参与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不迷信权威,并认识到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及牛顿第一定律 教学难点:实验研究的方法及过程 【导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大家好,很高兴能和大家一起来学习一节物理课,希望同学们踊跃发言,积极探究,下面,请同学们观看视频,看航天员在太空吃食物时的场景。 播放视频:杨利伟在神舟五号上的DV 思考:为什么手与食物脱离后仍然会运动呢?要想弄明白这个问题,让学们一起来学习第八章第1节《牛顿第一定律》。(板书:8.1 牛顿第一定律)课件展示学习目标 (二)、自主预习案 1.运动需要力来维持吗? 2.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牛顿第一定律是通过做实验得出吗? 3.如果静止的物体不受力,物体会处于什么状态? 4.如果运动的物体不受任何力,物体会处于什么状态? 5.什么是惯性?惯性与什么有关?静止的物体有惯性吗?

6.请举出生活利用惯性和防止惯性的危害的实例。 (三)课内探案 自主探究一:牛顿第一定律 1、提出问题:维持运动需要力吗? 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对“运动的物体会停下来“的解释。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 科学家伽利略却通过理想实验,运用逻辑推理,对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提出了质疑。伽利略认为: 对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观点进行评价,并谈谈自己的看法。 对同一种现象,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给出了截然不同的解释。都有其理由。到底哪个说法正确,仅仅靠思辨不能回答,让我们自己动手、动脑来探究论证吧。 2、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1)阅读“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先完整地看一遍实验内容。 (2)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回答。 ①此实验过程中,控制哪些条件保持不变?用什么方法控制?(为什么小车要从斜面上同一高度滑下?) ②哪些条件需要发生变化?用什么方法来实现这种变化?(用什么方法改变物体受到的阻力大小?) ③在实验中要观察哪些现象?记录哪些数据?观察: 记录: (3)教师演示学生观察实验 给水平桌面铺上粗糙程度不同的物体(毛巾、棉布、木板),让小车自斜面顶端从静止开始滑下。观察小车从同一高度滑下后,在不同表面运动的距离。

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粤教沪科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粤教沪科版) 第二章声音与环境 【教学分析】 本章主要讲述的是一些自然和生活中有关的声学初步知识。内容包括:我们怎样听见声音,我们怎样区分声音,让声音为人类服务。重点是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它是解释各种声音现象的基础。本章教材安排了一系列自然现象和生活中的事例,引导学生认识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从生活中体会到:声音具有响度、音调、音色这三个特征,知道噪声的,以及控制和减弱噪声的三种措施,知道人耳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知道什么是超声和次声,知道声音的反射现象――回声。 本章重点是让学生学会科学探究,通过观察和实验知道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响度和音调的决定因素;知道控制和减弱噪声的措施,增强环保意识;学会设计实验进行科学探究。难点是学会设计实验进行科学探究。 【课时安排】节,我们怎样听见声音,1课时;第二节,我们怎样区分声音,1课时;第三节,们怎样区分声音,1课时第四节,让声音为人类服务,1课时;第五节,习题课,1课时。

1 我们怎样听见声音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并以波的形式在介质中传播,在空气中声波的速度是340/s;了解声波进入人耳后引起听觉的过程。 通过学生自己的设计和活动,证明物体振动发声;通过对水波、弹簧上疏密波和声音引起空气振动形成的疏密波的观察、类比等活动过程认识声波;通过比较知道声波可在空气等不同介质中传播效果是不同的;通过看图和讨论,回忆生物课上已学的人耳结构,了解引起听觉的过程。 能积极设计证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验,对声音通过空气等介质传播的活动有兴趣,并能找其他物体试验,还能跟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 过程与方法 在探究活动中,能进行合理的推理,学习并培养从物理现象中归纳出简单科学规律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利用手边的学习或生活用具进行简单物理实验的习惯和探究物理问题的能力。 【教学分析】

八年级物理全册第5章质量与密度复习教案新版沪科版

第5章质量与密度 【复习目标】 1.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及其单位和换算。 2.会用天平测固体和液体的质量。会使用量筒测固体和液体的体积。 3.掌握密度的概念、公式和单位,能灵活运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会查密度表,记住水的密度。 4.会利用天平和量筒测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行为提示: 1.认真阅读学习目标,用双色笔将行为动词标出来。 2.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方法指导: 质量是指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不同物体中所含物质种类不同,所含物质多少也不同。本类型除了要求理解质量这一属性外,重点是掌握天平的使用,注意平衡螺母与游码在调节天平时的区别。 归纳总结: 密度反映的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同种物质,状态一定,密度一定。不同物质密度一般不同,物质的密度只取决于物质本身,与物体的质量和体积大小无关。用天平和量筒测物体的密度是各类考试的热点,此类试题中除考查天平和量筒的使用外,还经常从考查实验步骤及方法入手,分析实验误差。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对照复习目标,回顾本章知识要点,想想自己对哪些知识的掌握还不够熟练?(自主梳理知识,构建本章知识结构图) 自学互研生成能力 知识板块一质量及其测量 1.一瓶矿泉水放在冰箱冷冻室里,过一段时间,水全部结成冰。则水结冰后( B ) A.质量变大B.质量不变C.密度变大D.密度不变 2.如图所示是测量某物块质量的实验情景,小宇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调节天平平衡,天平的指针对准分度盘中央的刻度线,请你指出小宇操作中的错误:游码没有移到左端的零刻度线处;纠正错误后,要使天平重新平衡,应将平衡螺母向右(选填“左”或“右”)调节。 知识板块二密度及其测量 3.野战部队行军时携带的压缩饼干与平常饼干相比,主要优点是在质量相等的情况下,压缩饼干的( C ) A.密度大,体积大 B.密度小,体积小 C.密度大,体积小 D.密度一样,体积小 4.小明家有一个镶嵌玉石的铜制工艺品,在实验室中用天平测出工艺品的质量为141g,已知其中铜的质量为89g。如图所示,将工艺品浸没在装有40mL水的量筒中。由此可以算出玉石的密度为2.6g/cm3。(铜的密度为8.9g/cm3)

八年级物理:二、探索之路教案 沪科版

§1-2 探索之路 【教学目标】 1、了解古人对神奇现象的探究。 2、了解物理学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 3、知道自然是神奇的,人们的探索历程则是漫长的、曲折并富有意义的。 【重点难点】了解探索之路 【课时】1课时 【教具】录像 【教法】阅读、讲解、讨论 【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举些身边的物理现象 二.新课引入 物理学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有很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近代和现代,近代每一次的工业革命都是物理学的突破。从蒸汽机到电的产生,再到信息技术的出现,物理学的研究上出现重大的突破。人类对科学的探索是永无止境的。 三.新课 1、古文明中的科学思索 看图1-14---图1-18及说明,了解古文明 我国古代文明: 我国四大发明中,印刷术、火药、指南针“曾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和事物的状况,第一种在文学上,第二种在战争中,第三种在航海上,从那里接着产生无数的变化,变化如此之大,以致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学派……能比这三种发明,对人类事业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 2、物理学的进步之阶 看图1-19---图1-22 及说明,了解四位科学家的贡献

从蒸汽机到核能发电:17-18世纪,由于工业生产的需要和力学、热学的发展,促进了蒸汽机的研制。蒸汽机的出现,导致了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人类由手工业生产走向大规模机器生产,人类生活面貌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到19世纪,由于法拉第、麦克斯韦等科学家在电与磁方面作出的巨大贡献,人类产生了电能,并制造了各种电气设备,人类社会进入了应用电能的时代。21世纪,人们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日益深入,开始利用核能发电。 物理与高新技术:现代,随着人们对物质结构的进一步认识,促进了信息技术、现代交通技术、电脑、纳米技术空间技术的发展。一个崭新的智能化、信息化的高新技术时代正在迎接着我们。 四.小结(略) 五.布置作业: 1.阅读课文 2.谈谈人类对自然探索的认识。 【板书设计】 §1-2 探索之路 1、古文明中的科学思索 2、物理学的进步之阶 【反馈】

最新八年级物理沪科版下全教案

最新八年级物理沪科版下全教案 第六章力与运动 第一节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 (课时1) 教学目标 (1)体会亚里士多德与伽利略的思想冲突,通过动手实验,用分析和论证的方法,探究出牛顿第一定律,并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述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2)从对牛顿第一定律的探究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归纳论证的能力和表述信息的能力。 (3)认识伽利略的理想实验方法,了解物理上理想实验的实质。 重点与难点 重点:牛顿第一定律内容的理解, 难点:伽利略的理想实验法的实质;力和运动的关系 教学方法 以实验为中心,用分析与论证及科学推理的方法得出牛顿第一定律。突出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教学准备:斜面、木板、棉布、玻璃板、毛巾、滑块、刻度尺等。 教学设计 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1】提问:(1)力的作用效果表现有哪些? (2)摩擦力的定义理解。 【学生活动1】回答师的问题并了解感知力和运动在生活中关系。 【教师活动2】利用身边的物品进行实验引入新课: (1)让两同学分别推桌子。用力推,桌动;停止用力,桌不动。 (2)让两学生分别滚球。施力则运动,离开手后球最终停止。 提出问题:物体的运动与力到底有怎样的关系呢? 板书课题:牛顿第一定律 【学生活动2】根据师的要求阅读并实验,找出共性。思考师的问题,进入新课。 二、投放学案,引导自学 【教师活动1】组织学生阅读课本,完成学案上的“自主学习”部分。初步感知本节课的内容。走入学生中间,及时发现、指导学生自学。 【学生活动1】阅读课本,完成学案上的“自主学习”部分。初步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 【教师活动2】组织学生板演,交流与讨论,形成共识。 【学生活动2】板演、交流、讨论。进一步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 三、合作共建,解决问题 1、伽利略斜面小车实验 提出问题:运动的物体如果不受外力的作用,运动状态将会如何呢? 制订计划与试验设计:参考课本,师生讨论形成共识。 进行试验:实验过程由师生讨论达成共识(可参考课本)。 数据收集:把收集到的数据填入表格中。 表面状况摩擦力的大小小车运动距离S/m 毛巾 棉布 木板 分析与论证:根据表中的内容得出结论:。 假设与推理:如果平面足够光滑(没有摩擦力)小车的运动又会怎么样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快与慢》教案.doc

第三节快与慢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 1.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现象的主要特征.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 2.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具有初步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时的喜悦.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速度及其单位 难点: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和变速直线运动速度的区别 三、教学设备和用具 多媒体图片,《快与慢》教学光盘。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蜗牛爬行、人走路、汽车行驶、飞机飞行、卫星运转等运动情况。 师:它们运动的快慢相同吗? 生:不同。有些运动得快,有些运动得慢。 师:你是如何知道的?你是如何比较的? 生:(略)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物体运动的快慢。

(二)、新授 一、怎样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举例:在学校田径运动会上百米赛跑正在进行,谁能获得冠军,观众正在试目以待。 提问:如果你们是观众,用眼睛看,谁运动得快? 作为裁判员,你认为谁运动得快? 总结:观众和裁判员判断谁快谁慢所用的方法是不同的。观众看谁跑在前面是用“相同时间比路程”的方法。裁判员看谁先到达终点是用“相同路程比时间”的方法。 2.速度 师:若物体运动路程和时间都不同。例如:一个物体在3s内运动了6m,另一个物体在5s内运动了10m,该如何判断物体的运动快慢呢?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后再回答。 (1)、速度的定义 物体在一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与通过这段路程所用时间的比称为速度。 (2)、公式 若用s表示路程,用t表示时间,用v表示速度,则速度公式为v=s/t,变形公式:s=vt,t=s/v。 (3)、国际单位:米/秒,读作“米每秒”,可用符号“m/s”或“m·s -1”表示。 常用单位:千米/时,读作“千米每时”,用符号“km/h”或“km·h -1”表示。 (4)、单位换算:1m/s= km/h 1km/h= m/s (5)、例题 【例1】、你的同学跑100 m用了17 s,而你用25 s跑了165 m。你的同学和你谁跑得快呢? 【例2】、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听到相距1 km处产生的雷声?(教师强调解答过程)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沪科版)(全册)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沪科版) (详细知识点解析,绝对精品教案) 第一章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 第一节走进神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自然界中的神奇。 过程与方法 通过大自然中的现象,让学生知道通过学习科学,这些神奇是可以得到解释的。 重点难点 重点 1.让学生体验自然界和生活中的神奇,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 2.初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难点 1.成功地演示新奇有趣的物理小实验。 2.初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教具准备 饮料罐、玻璃杯、钻子、筷子、装有水的碗、拉链、圆珠笔、烧杯、茶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明确目标 从今天这节课开始,我们将接触一门新的学科——物理,学习物理将学习什么内容呢?今天我们将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板书标题:第一章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 初中物理只是学习物理的启蒙课,将学习一些粗浅、基础的知识,而第一章则是启蒙课的开篇,相当于绪论课。我们用3节课的时间完成。哥白尼说:“人的天职在于勇敢探索真理”。那么,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探索物理现象中的真理。物理是很神奇的,到底神奇在哪里呢?(板书:第一节走进神奇) 二、自主学习指向目标

阅读课本,完成本节学生用书“课前预习”部分。 三、合作探究达成目标 探究点一自然中的神奇 1.老师讲述:从茫茫的星空到辽阔的大地,从高耸的雪峰到澎湃的江河,神奇无处不在。 2.请大家欣赏课本图1-1至图1-4,并思考所提出的问题。 老师针对问题解答: 哈雷彗星一般是由彗头、彗尾组成。彗星含量中冰最多。 中国民间将彗星叫做“扫帚星”。“彗”在中国有扫帚的意思。世界公认中国是对彗星观察和记录最早的国家。中国古书《淮南子·兵略训》中记录了公元前1057年的一次彗星,它就是后来命名为“哈雷”的彗星。 哈雷彗星是根据埃德蒙·哈雷的名字命名的。哈雷最广为人知的贡献是他对哈雷彗星的出现时间的准确预言,哈雷的预言在其死后17年准确应验:1759年、1835年、1910年。 图1-2闪电是云层和云层之间或云层和地面之间的一种放电现象,而放电时所发出的巨大声响就是雷鸣。闪电在前,因为光速远大于声速。 图1-3,大自然为什么有五颜六色,为何如此绚丽多彩、令人惊叹? 图1-4,在雪山的底部受压力很大,这样就有一部分冰雪化成了水,就好像给冰雪层涂了润滑油,当人说话时,会使积雪层振动,这样就产生了雪崩。 龙卷风有时又称为旋涡风,外形近似漏斗,它通过地表或海面时,产生的破坏力极大。龙卷风内部强大的上升气流有时可将汽车或树木举起,带到数百米外。 3、请学生列举另外一些自己知道的自然中的神奇。 探究点二生活中的神奇 1.老师讲述:自然现象扑朔迷离、千姿百态,而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则呈现出另一些神奇。 2.请大家欣赏课本图1-5至图1-7,并思考所提出的问题。老师针对问题解答: 图1-5,充分利用大气压的作用。 图1-6,光的折射现象。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表面时,会发生折射。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但在不均匀的介质中往往不沿直线传播,会发生弯折。还有海市蜃楼也是光的折射现象。 拉链被美国的《科学世界》:杂志评选为20世纪的十大发明之一。 利用凹凸齿错合原理。拉链这种连接方式与传统的连接概念完全不同。人们习惯用扣子

最新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浮力教案

第九章浮力 科学内容要求 1、能描述物质的一些属性。尝试将这些属性与日常生活中物质的用途联系起来。 2、初步认识质量的概念。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3、通过实验理解密度的概念。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4、了解物质的属性对科技进步的影响。 5、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浮力.知道物体浮沉的条件。经历探究浮力大小的过程,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全章概述 本章涉及到的物理概念有:浮力;本章涉及到的物理原理、规律有:阿基米德原理和物体的浮沉条件。 引导学生应用实验探究的方式认识浮力概念,认识阿基米德原理和物体浮沉条件。 本章涉及到的具体的学习过程主要有阿基米德原理、物体的浮沉条件的探究过程。两个规律的应用过程。 本章教学要通过学生切实进入概念与规律的认识过程之中,进而初步体验认识、浮力概念和知道阿基米德原理与物体的浮沉条件的意义和价值是的确有用的。要使他们能应用这些知识去解释日常生活中一些物理现象、解决某些简

单的问题时,能激发起兴趣并产生兴奋感。同时还要让他们去体验在获取和应用这些知识的过程中必须持科学态度的重要性。 课时安排: 4课时 【学情分析】 第一节认识浮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浮力,浮力的方向及浮力产生的原因。 2、知道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3、学习弹簧测力计(称重法)测浮力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感受浮力,认识浮力。 2、经历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过程,学会分析实验数据,并得出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参与科学实验的过程,在活动中大胆提出自己的猜想,能实事求是地记录实验数据,并根据自己的猜想,能实事求是地记录实验数据,并根据实验数

2017-2018沪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全套教案

2017-2018沪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物理 上册全册全套教案 第一章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 教学目标 1.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激发对科学的探索兴趣,在了解和认识自然过程中有满足感和兴奋感。 2.了解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乐于参与和科学技术有关的社会活动和探究活动。 3.具有创新意识,能独立思考,勇于有根据地怀疑,养成尊重事实、大胆想象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4.关心科学发展前沿,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树立正确的科学观,有振兴中华、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2)知道科学探究的方法和几个主要环节。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难点 (1)初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2)成功地演示新奇有趣的物理小实验。 (3)根据教材内容收集资料制作课件。 课时划分 第一节走进神奇 l课时 第二节探索之路 l课时 第三节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1课时 第一节走进神奇 教学目标 1.通过一些典型事例让学生体会自然界让人惊叹的神奇。 2.通过生活中一些不起眼的小事让学生感受生活中人类智慧结晶的神奇。 3.通过解释一些神奇现象,让学生知道通过学习科学知识,这些神奇是可以得到解释的。 4.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科学探究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让学生体验自然界和生活中的神奇,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 (2)初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2.难点

(1)成功地演示新奇有趣的物理小实验。 (2)根据教材内容收集资料制作课件。 (3)初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演示法、讨论法、科学探究法、提问题教学法。 教具准备 饮料罐、玻璃杯、钻子、筷子、装有水的碗、拉链、圆珠笔、烧杯、冰棒、茶壶、实物投影仪、课件、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一、大自然的神奇 师:清同学们观看媒体动画。(动画中配有配乐朗诵:浩潮太空,群星闪烁,它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我们生活的地球在宇宙的什么地方?当夕阳西下,天边为何常有红色的霞光?当天公“发怒”时,狂风暴雨常伴随电闪雷鸣,是闪电在前,还是雷声领先?生发万物的大地,为什么有时会山崩地裂,喷吐岩浆?流淌的江河,为何既能输运航船、灌溉良田,也会奔腾咆哮、冲垮河堤、摧毁房屋?巍巍雪山,高耸人云,为何甚至一声喷嚏就可能导致雪崩?变幻莫测的龙卷风,为何平地而起,直冲云霄,来势汹汹?) 师:看了刚刚播放的媒体动画,你有什么感受? 生:大自然很神奇,惊心动魄,令人震惊。 师:看了刚刚播放的媒体动画,你最想知道什么? 生甲:我最想知道天上的星星从哪里来? 生乙:我最想知道雷鸣与闪电是怎样产生的?是闪电在前,还是雷声领先? 生丙:我最想知道龙卷风是怎么产生的? …… 师:以上大家提问题提得很好,希望今后再接再励,学会善于提问题。 教师简要回答学生提出的部分问题,如天上的星星是宇宙大爆炸形成的;闪电是云层和云层或云层与地面之间的一种放电现象,而放电时所发出的巨大声响就是雷鸣,闪电和雷声是同时产生的,因为闪电传播速度是3 108m/s,而雷声传播速度约340m/s,所以,我们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 师:你还知道大自然哪些神奇? 生甲:海市蜃楼。 生乙:沙尘暴、泥石流。 生丙:极光。 师:看来同学们平时很注意观察、了解自然现象,我还知道大自然中的一个神奇与大家交流。 多媒体字幕打出: 大漠里的故事 2001年1月7日,《北京晚报》第12版“中国新闻”栏目刊登了下面的消息。推测一下,这可能是一种什么现象? 新疆消息:近日在罗布沙漠中发生的奇怪的天气现象,令科考队中的专家不得其解。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光的传播教案

用心 爱心 专心 光的传播 【考点透视】 一、考纲指要 光的直线传播、本影和半影。(I ) 光的反射,反射定律,平面镜成像作图法。(Ⅱ) 光的折射、折射定律,折射率,全反射和临界角。(Ⅱ) 光导纤维、棱镜、光的色散。(I ) 二、命题落点 1.光的直线传播方面的计算题(包括日食、月食、本影、半影问题)画好示意图,利用数学中的相似形等几何知识计算。如例1。 2.光的折射定律,全反射和临界角的应用。如例2。 3.光导纤维的应用。如例3。 4.分析不同颜色的光的折射情况。如例4。 【典例精析】 例1:如图图14—1—1所示,在A 点有一个小球,紧靠小球的左方有一个点光源S 。现将小球从A 点正对着竖直墙平抛出去,打到竖直墙之前,小球在点光 源照射下的影子在墙上的运动是 A.匀速直线运动 B.自由落体运动 C.变加速直线运动 D.匀减速直线运动 解析:小球抛出后做平抛运动,时间t 后水平位移是 vt ,竖直位移是h=21 gt2,根据相似形知识可以由比例求得t t v gl x ∝=2,因此影子在墙上的运动是匀速运动。 例2.直角三棱镜的顶角α=15°, 棱镜材料的折射率n=1.5,一细束单色光如图图 14—1—2所示垂直于左侧面射入,试用作图法求出该入射光第一次从棱镜中射出的光线。 解析:由n=1.5知临界角大于30°小于45°,边画边算可知该光线在射到A 、B 、C 、D 各点时的入射角依次是75°、60°、 45°、30°,因此在A 、B 、C 均发生全反射,到D 点入射角才第一次小于临界角,所以才第一次有光线从棱镜射出。 图14—1—2

用心 爱心 专心 例 3.如图图14—1—3所示,一条长度为 L=5.0m 的光导纤维用折射率为n=2的材 料制成。一细束激光由其左端的中心点以α = 45°的入射角射入光导纤维内,经过一系列全反射后从右端射出。求:⑴该激光 在光导纤维中的速度v 是多大?⑵该激光在光导纤维中传输所经历的时间是多 少? 解析:⑴由n=c/v 可得v=2.1×108m/s ⑵如图图14—1—4所示。由n=sin α/sinr 可得光线从左端面射入后的折射角为 30°,射到侧面时的入射角为60°,大于 临界角45°,因此发生全反射,同理光线 每次在侧面都将发生全反射,直到光线达到右端面。由三角关系可以求出光线在光 纤中通过的总路程为s=2L/3,因此该激光在光导纤维中传输所经历的时间是 t=s/v=2.7×10-8s 。 例4.如图图14—1—5所示,一细束红光和一细束蓝光平行射 到同一个三棱镜上,经折射后交于光屏上的同一个点M ,若用n1和n2分别表示三棱镜对红光和蓝光的折射率,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n1n2,a 为红光,b 为蓝光 D.n1>n2,a 为蓝光,b 为红光 解析:由图可知,b 光线经过三棱镜后的偏折角较小,因此折射率较小,是红光。答案:B 【常见误区】 1.不能确定不同单色光的反射、全反射情况;不能深入分析不同单色光的折射情况。 2.对于光的可逆性不能灵活的应用;光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频率保持不变认识不 清。 3.数学几何知识的利用不灵活。 【基础演练】 1.(03年江苏)如图图14—1—7,一玻璃柱体的横截 面为半 圆形,细的单色光束从空气射向柱体的O 点(半圆的 圆 心),产生反射光束1和透射光束2,已知玻璃折射率 图14—1— 4 图14—1—5 图14—1—7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学设计(沪科版)

6.2 怎样描述力 教学 环节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预设 复习引入引言: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力的知识,下面我们 来回忆一下。1.什么是力? 2.力会产生什么样的作用 效果? 提问:对于力,你还想知道哪些知识?板书:一.影 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二.力的单位: 三.力的示意图: 引入:这些问题都是关于力的描述的知识,下面我 们大家共同合作来学习 回顾上节课内 容,整理回答。 思考讨论,整理 回答。 激发学生 学习物理 的兴趣。 一、力的三要素 1.力的大小影响力的作用效果。让学生结合教材图 6-7所示情景及生活经验交流与讨论。 学生讨论,举 手回答 使学生认 识物质、 物体的区 课题怎样描述力授课人 时间2015年11月30日课时安排 1 课标要求1.了解力的三要素 2.了解力的单位,并对1N、10N等具体的感受。 3.能用示意图描述力。 学情分析学生通过第一节的学习已经对力有一定的认识了,尤其是结合了生活经验后会有大量的关于力的作用效果的例子,所以完全可以通过学生举出例子来进行分析进而推出力的三要素,并结合光线的处理得出力的示意图这一处理抽象概念的方法。力学的知识看似比较容易掌握,但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总是会出现一些小的失误,因此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自己动手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力的三要素和力的单位,会用力的示意图正确表示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实验,体验和归纳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三要素,能 用力的体的受力;培养学生表自己的观点,初步具有评估和 听取反馈意见的能力;培养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 向社会"的基本理念。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通过探究实验和体验,养成乐于探究身边物理现象的习惯; 学会利用所学知识解决身边的困难;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 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的欲望,认识交流与合作 的重要性,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也勇于放弃或修正 自己的错误观点。 教学重点 1.力的三要素及单位; 2.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难点 1.力的三要素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 2.能用力的示意图正确表示力;教学方法实验法讲授法讨论、交流法 学习方法指引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使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合作,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教学资源及媒体1. 拉力器、钩码、木块、钉子、羊角锤等。 2.课件、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第 1 学时)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学期教学计划

八年级物理上学期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在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的教学不仅应该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注重将物理科学的新成就及其对人类文明的影响等纳入课程,而且还应重视对学生终身学习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因此物理课程教学的构建应注重让学生经历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实践,注重物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二、学情分析 八(5)班共有学生63人,其中女生30人;八(6)班共有学生64人,其中女生33人;部分学生的基础较好,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他们虚心好学,有进取心;他们有明确的是非观,独特的情感体验;他们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另外还有一部分学生的基础相对较差,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多多关注、多多帮助他们。 三、教材分析 1、本期教学内容共有五章,他们分别是: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运动的世界、声的世界、多彩的光、熟悉而陌生的力。具体的栏目丰富多彩,在“迷你实验室”,你可以做一些妙趣横生的物理小实验;在“实验探究”中,有需要你动手动脑的物理实验;通过“讨论与交流”,希望你畅所欲言;“信息窗”为你提供自学的阅读材料;在“请提问”、“实践活动”以及“作业”等栏目中将为你提供思考、实践、练习的空间,你可以选做一些活动或练习。 2、教材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培养的目标。在内容上,注意从物理知识内部发掘政治思想教育和品德教育的潜能,积极推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相互作用。在学习方法上,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学习参与实践,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的实际活动,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3、教材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要求出发,在知识选材上,适当加强联系实际、适当降低难度,既考虑现代生产发展与社会生活的需要,又考虑当前大多数初中学生的学习水平的实际可能。在处理方法上,适当加强观察实验,力求生动活泼,既有利于掌握知识,又有利于培养能力、情感和态度,使学生在学习物理的同时,获得素质上的提高。 4、教科书采用了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以学习发展水平为线索,兼顾到物理知识结构的体系。这样编排既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又保持了知识的结构性。 5、重点和难点 第一章: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 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 第二章运动的世界 长度与时间的测量和物体运动的快与慢 第三章声的世界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第四章多彩的光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教案

课题 6.1牛顿第一定律课型新授课课时 1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 能力目标:在探究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归纳论证的能力和表述信息的能力。 德育目标: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对实验探究的参与,强化学生分析与论证的能力;加深对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的理解。 教学难点:转变学生的经验概念,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 教学 准备 斜面粗糙程度不同的木板滑块、刻度尺 教学过程活动一:引导提问: 1.用多媒体显示一些与学生日常生活结合紧密的现象,如: “推箱子”“敲铁钉”“踢球”“火车进站”,提出亚里士多 德的观点 2.提出伽利略的观点,提问:为什么会出现这两种截然不 同,但又各具一定道理的观点 活动二:猜想: 1.针对问题学生充分思考,小组讨论,并说明各组的猜想及理由 2.教师统计分类 活动三:设计实验: 1.针对猜想,根据新提供的实验器材,个人思考如何设计 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 2.小组讨论后写出简单的步骤 活动四:进行实验: 1.根据设计进行实验,要求每组学生确定其工作要求,力求各负其责;教师强调注意事项 2.观察并如实记录在实验过程中的数据,及时记录在实验过 程中遇到或发现的新问题 活动五:分析论证: 1.思考、讨论、回答:实验的结果说明了什么? 2.各组分析概括实验新得的结论是什么?最后师生一起得 出牛顿第一定律

活动六:评估与交流: 1.回顾、分析你的探究过程,哪些问题还不清楚操作中 有没有失误,测量结果是不是可靠 2.学生总结出本节课的收获 活动七:巩固加深:1.完成实验报告 2.观察生活中的惯性现象 作业 巩固本节课知识点,预习下节课知识点 布置 通过实验、然后合理外推、验证牛顿第一定律 课堂 总结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5.2教案

时间:__年_月_日第_周星期_总课时_第二节学习使用天平和量筒Array【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熟练掌握天平的构造、初步认识量筒和量杯。 2.会正确使用托盘天平称物体的质量。 3.会正确使用量筒和量杯测量液体或固体的体积。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操作,让学生学会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2.通过观察和操作,让学生学会用量筒或量杯测量体积的方法。 3.在测量过程中,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使用测量工具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托盘天平、量筒和量杯的使用,培养学生认真操作,自觉遵守操作规范的良好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2.量筒和量杯的使用。 【教学难点】 托盘天平的使用。 【教学准备】 托盘天平和砝码多套,量筒、量杯、烧杯(有适量的水)多套,固体金属块、细线若干。 【课时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教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质量及测量质量的工具,其中学习到我们实验室测量质量的工具即托盘天平,并且初步认识了它的构造。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它的使 用,并且我们还将学习体积的测量工具。(板书:第二节学习使用天平和量筒) 二、新课教学 教师:首先我们再来熟悉一下托盘天平的构造。(教师指示天平的部件,让学生说出它们的名称。) 教师:下面我们来学习一下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托盘天平是比较精密的测

量仪器,所以为了保持天平的精确度,我们在使用天平之前要牢记几条要求,请 学生:自读课文,并且进行讨论。 教师:谁来说一下。 学生:1.每个天平都有自己的“称量”,也就是它所能称的最大质量,被测 物体的质量不能超过称量。2.向盘中加减砝码时,要用镊子, 不能把砝码弄湿、弄脏。3.潮湿的物体和化学药品不能直接放到天平的托盘中。 教师:同学们已经知道保持天平精确度的几点要求,下面请各组开展讨论, 如果不按这些要求做,会出现什么问题? 学生:(开展讨论) 教师:(板书:(一)保持天平精确度的具体要求:1.被测物体的质量不能超 过称量。2.从砝码盒中取砝码时,必须用镊子夹取,不能用手。3.天平和砝码 应妥善保管并保持清洁干燥,不得置于潮湿、易氧化、易腐蚀之处,并避免接触 酸、碱或油脂等。 教师:请各组汇报讨论结果。 学生:如果被测物体的质量超过了天平的称量,测不出结果,还可能把天平 损坏。 容易使砝码生锈和腐蚀天平、砝码,会造成测量结果不准确。 教师:大家分析的很好。下面各小组准备好天平和砝码来测量一支粉笔和一 枚1元硬币的质量。下面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老师的操作,仔细琢磨老师讲解,然 后进行规范操作。 学生:(准备实验仪器) 教师:(板书:(二)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教师:1.把天平水平放置。2.调节天平的横梁平衡:首先把游码拨到标尺 左端的零刻线处,其次,调节横梁右端的平衡螺母,直到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 处。 学生:(学生调节天平,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刚才发现有的小组的天平的横梁左端高,有的右端高,哪组能发表一 下意见,你们是如何调节的,使天平平衡的? 学生:左端高时,平衡螺母向左移动;右端高时,平衡螺母向右移动。 教师:大家从实践中,获得的经验非常好,至于为什么,学完了杠杆的知识 后,大家就明白了。 教师:现在有的组的天平的横梁还在动,有的已经静止,如果都等到静止后 再判断横梁是否平衡,太浪费时间,我们还可以依据什么来判断呢? 学生:指针以分度盘中央为准,左右偏转的幅度相等。 教师:很好,我们继续。3.物体放在左盘,用镊子向右盘加减砝码。现在请 同学们思考,加砝码时,先加质量大的砝码还是先加质量小的砝码? 学生:先加大的,便于测量。 教师:好,请同学们估计一下一支粉笔和硬币的质量大约多大,然后操作。 学生:(实验操作) 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刚才发现,有的组没有合适的小砝码,不能使天平重新平衡,这时我 们可以怎么办呢?哪个发表意见。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