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内燃机学周龙保(第三版)期末考试知识点整理教学文案

内燃机学周龙保(第三版)期末考试知识点整理教学文案

内燃机学周龙保(第三版)期末考试知识点整理教学文案
内燃机学周龙保(第三版)期末考试知识点整理教学文案

内燃机学周龙保(第三版)期末考试知识点整

《内燃机学》

第二章《内燃机的工作指标》

名词解释:

1.示功图:指发动机气缸内工质压力P随气缸容积V(或曲轴转角φ)而变化的曲线。

2.指示性能指标:指工质对活塞做工为基础的指标。

1)动力性能指标:

a)指示功Wi:指气缸内完成一个工作循环所得到的有用功(J)。

b)指示功率Pi:内燃机单位时间内所做的指示功称为指示功率。

c)平均指示压力Pmi:单位气缸容积所做的指示功(Pa)。

2)经济性能指标:

a)指示热效率:发动机实际循环指示功与所消耗的燃料热量的比值。

b)指示燃油消耗率bi:单位指示功的耗油量。【g/(kW*h)】

3.有效性能指标:指曲轴输出的相关指标。

1)动力性能指标:

a)有效功率Pe:发动机轴上所净输出的功率。

b)平均有效压力Pme:单位气缸工作容积所做的有效功。

c)升功率Pl:在标定工况下,发动机每升气缸工作容积所发出的有效功率。

d)有效扭矩:曲轴的输出转矩。

2)经济性能指标:

a)有效热效率:

b)有效燃油消耗率:

4.充量系数φc(容积效率):每缸每循环吸入缸内的新鲜空气量与按进气系统前状态计算而得的理论充气量之比。(75%-90%)

5.过量空气系数φa:燃烧单位质量燃料的实际空气量与理论空气量之比。

6.压缩比:气体容积与燃烧室容积之比。

7.燃油消耗率:发动机每输出1kW*h的有效功所消耗的燃油量。

8.平均机械损失压力Pmm:发动机单位气缸工作容积一个循环所损失的功。

9.机械效率:有效功率与指示功率之比。

简答题:

1.什么是发动机的机械损失?它由哪些损失组成?

答:发动机曲轴输出的功或功率小于其气缸内气体膨胀所做的功或功率,两者之差称为发动机的机械损失。

1)活塞与活塞环的摩擦损失。

2)轴承与气门机构的摩擦损失。

3)驱动附属机构的功率损失。

4)风阻损失。

5)驱动扫气泵及增压器的损失。

2.机械损失测定的四种方法?

动图法、倒拖法、灭缸法、油耗线法。

使用范围:

1)倒拖法:只能用于配有电力测功器的情况,因而不适用于大功率发动机,而较适用

于测定压缩比不高的汽油机的机械损失。

2)灭缸法:只适用于自然吸气式多缸柴油机。

3)油耗线法:

4)示动图法:示功图法-般用于当上止点位置能得到精确标定时

3.提高内燃机动力性能和经济性能的途径?

1)采用增压技术。

2)合理组织燃烧过程,提高循环指示效率。

3)改善换气过程,提高气缸的充量系数。

4)提高发动机的转速。

5)提高内燃机的机械效率。采用二冲程提高升功率。

第三章《内燃机的工作循环》

名词解释:

1.燃料的低热值:燃烧生成的水以蒸汽状态存在,在这种条件下获得的热值称为低

热值。

2.残余废气系数:进气终了时的缸内残余废气质量与每一循环实际进入缸内的新鲜

充量之比。

3.空燃比:空气质量与燃料质量的比值。

4.燃料的抗爆性:燃料对于发动机发生爆燃的抵抗能力。

5.燃烧效率:指燃料燃烧实际释放出的总热量与燃料所能放出的总热量之比。

6.排气再循环率:参与再循环的排气的质量mEGR占新鲜充量ml的百分比。

简答题:

1.理论循环与实际循环相比,主要做了哪些简化和假设?

1)把压缩和膨胀过程简化成理想的绝热可逆的等熵过程。忽略工质与外界的热量交

换及其泄漏等的影响;

2)将燃烧过程简化为等容、等压或混合加热过程,将排气过程简化为等容放热过

程;

3)忽略发动机进排气过程,从而将循环简化为一个闭口循环;

4)以空气为工质,并视为理想气体,在整个循环中工质的物理及化学性质保持不变,

比热容为常数。

第四章《内燃机的换气过程》

名词解释:

1.排气门迟闭角:排气门在上止点后关闭的角度。

2.进气行程:从进气门开启到关闭,内燃机吸入新鲜充量的过程。

3.气门叠开:在进排气上止点前后,由于进气门的提前开启与排气门的延迟关闭,

使内燃机从进气门开启到排气门关闭这段曲轴转角内,出现进气门同时开启的状态,这一现象称为气门叠开。

4.泵气功:指缸内气体对活塞在强制排气行程和吸气行程所做的功。

5.泵气损失:指与理论循环相比,发动机的活塞在泵气过程所造成的功的损失。、

6.增压比:增压器排气出口的压力与正常进气时进气口压力的比值。

7.配气正时(配气相位):指内燃机每个气缸的进、排气门从开始开启到完全关闭

所经历的曲轴转角。

简答题:

1、何谓内燃机的充量系数?简述充气效率影响因素、提高汽油机充量系数的主要途

径。

答:每缸每循环吸入缸内的新鲜空气量与按进气系统前状态计算而得的理论充气

量的比值。

充气效率影响因素:进气终了压力、进气终了温度、残余废气系数、配气相位、压缩比。

提高汽油机充系数的主要途径:

1)降低进气系统的阻力损失,提高气缸内进气终了时的压力。

2)降低排气系统的阻力损失,以减少缸内的残余废气。

3)减少高温零件在进气系统中对新鲜充量的加热,以降低进气终了时的充量温

度。

4)合理选择配气相位。

第五章《内燃机混合气的形成和燃烧》

名词解释:

1.火焰传播速率Sn:火焰前锋相对燃烧室壁面传播的绝对速率。

2.着火界限:过浓的混合气由于燃烧不完全,放热量少,过稀的混合气因其热值

低,放热量少,因而均不能着火。这两个界限的混合气浓度称为着火界限。

3.表面点火:在点燃式发动机中,凡是不依靠电火花点火,而是由于炽热表面点燃混

合气而引起的不正常燃烧现象。

4.预混燃烧:在火焰到达之前燃料已与空气充分混合。

5.扩散燃烧:燃料一边与空气混合一边燃烧。

填空题:

1.压缩比是发动机热效率的重要因素,但高压缩比会给汽油机增加爆燃的趋势。

2.汽油机混合气形成的方式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化油器式,另一类是喷射雾化式。

第七章《内燃机的燃料供给与调节》

1.压燃式和点燃式内燃机在燃料供给和调节系统的不同。

1)柴油机的负荷调节主要是通过改变喷入气缸燃油量,即采用改变混合气浓度的质

调节方式实现的;

2)汽油机的负荷调节是通过改变节气门的位置来改变进入气缸的混合气量,即通过

量调节方式实现的。

2.柴油机燃料供给与调节系统的要求:

1)能产生足够高的喷油压力,保证燃料良好的雾化混合气形成和燃烧;

2)整个工况范围内,实现最佳的喷油时刻、喷油持续期与理想的喷油规律;

3) 能精确及时地控制每个循环喷入气缸的燃料量;

4)安全、可靠地工作(避免出现不利的异常喷射现象)。

3.柴油机燃料供给与调节系统的分类。

①泵一管一嘴;②泵-喷嘴;③共轨式

4.高压共轨系统的优点。

①能保持恒压,且压力高130—150MPa;

②油压不受负荷和转速的影响,改善了低速喷油品质;

③燃油喷射采用电磁阀开启时间的控制方式,使喷油时刻和喷油持续期容易控制,可以实现理想的喷油规律。

5.几何供油规律与喷油规律的定义及其两者之间的差别。

几何供油规律:供油率随凸轮转角、曲轴转角或单位时间的变化关系。

喷油规律:喷油率随凸轮转角、曲轴转角或单位时间的变化关系。

差别:

1)喷油延迟角;

2)喷油持续期大于供油持续期;

3)峰值不同;

4)每循环喷油量与几何供油量不同;

5)形状与相位上的不同

6.喷油泵工作能力的评价指标

1)最大循环供油量Vmax;

2)最大平均供油速率Qmax;

3)最大许用泵端压力Ppmax;

4)喷油泵最高工作转速npmax。

7.柴油机的异常喷射现象:喷油器针阀的运动规律乃至整个喷油规律产生偏离预期正常规律的各种异常现象。

8.调速器基本功能:

1)限制发动机的最高转速,即保证它在高速工况下不致因超速而产生“飞车”;

2)保证发动机在低速与怠速时的稳定运行,并限制在其他工况下的转速波动。

【名词解释】

1.柴油机滞燃期:从喷油开始到压力开始急剧升高时止,这一段时间称为滞燃期。

2.汽油机滞燃期:指火花塞跳火到形成火焰中心的阶段。

3.爆燃:在某种条件下燃烧变得不正常,压力曲线出现高频大幅波动,在上止点附

近压力增长率很高,火焰前锋形状发生急剧变化。

4.挤流:在压缩过程后期,当活塞接近上止点时,气缸内的空气被挤入活塞顶部的燃

烧室凹坑内,由此产生的挤压涡流称为挤流。

5.残余废气系数:近气终了时的缸内残余废气质量与实际进入缸内的新鲜充量之

比。

6.指示热效率:指发动机实际循环指示功与所消耗的燃料热量的比值。

7.发动机排量:指发动机全部汽缸工作容积的总和。

8.整车燃油消耗率:单位时间发动机的耗油量。

9.湍流:在汽缸中形成的无规则的小尺度气流运动。

6.扩散燃烧:燃料一边与空气混合一边燃烧。

10.强制排气:自由排气结束后,缸内压力大大降低,气缸内的废气必须随活塞上行

被强制排出,直到排气门关闭。

11.火焰传播速度:火焰前锋面在法线方向上相对于未然混合气的移动速度。

12.充量系数:每缸每循环吸入缸内的新鲜空气量与按进气系统前状态计算而得的理

论充气量的比值。

13.过量空气系数燃:1kg燃料实际供给的空气量与燃料完全燃烧所需的理论空气量之

比称为过量空气系数。

14.平均有效压力:单位气缸工作容积所做的循环有效功。

15.有效燃油消耗率:每千瓦小时有效功所消耗的燃油量。

16.升功率:发动机每升气缸工作容积(或单位排量)发出的有效功率。

17.预混燃烧:在火焰到达之前燃料已与空气充分混合。

18.低热值:燃烧生成的水以蒸汽状态存在,在这种条件下获得的热值称燃料的低热

值。

【填空题】

1.汽油机转速一定,负荷增加时,汽油机的进气管真空度降低;充气效率增大;

残余废气系数下降;着火延迟期缩短;火焰传播速度增大。

2.发动机的机械损失包括摩擦损失、带动附属机构的损失、泵气损失。

3.机械损失测定方法有灭缸法、倒拖法、油耗线法、示功图法四种。

4.汽油机不正常燃烧是指爆燃和_表面点火_,二者不同点是前者为未然混合气__

(先于正常火焰到达)的自燃,后者为未燃混合气_被表面炽热点点燃。

5.点燃式发动机燃烧循环变动是指发动机以某一工况稳定运行时,这一循环和下一

循环燃烧过程的进行情况不断变化,产生变动的原因有_燃烧过程中每循环缸内气体运动状态变动,混合气成分的变动两点。

6.发动机的进气马赫数Ma的定义是__ 进气门处的气流速度与当地声速之比;当

马赫数大于0.5时,充气系数会_急剧下降。

7.发动机进气涡流的产生方法有采用带导气屏的进气门、切向气道、螺旋气道三

种。

8.柴油机不安装调速器工作稳定性差的原因是_柴油机喷油泵的速度特性变化比较平

缓_。柴油机调速器工作性能的评价指标有调速率、不灵敏度、转速波动率。

9.柴油机燃烧放热规律的三个主要要素是_开始放热的时刻、_放热规律、放热持

续时间。

10.柴油机的异常喷射现象包括_二次喷射、_ 气穴与穴蚀、_不稳定喷射。

11.柴油机燃烧过程一般分为滞燃期、急燃期、缓燃期、_后燃期四个阶段。其中急

燃期阶段过长,易引起柴油机工作粗暴。

12.喷油规律是指在喷油过程中,单位凸轮转角、曲轴转角或单位时间内从喷油器喷

入气缸的燃油量。

13.评定发动机的动力性能指标有有效转矩、有效功率、转速、平均有效压力,经济

性能指标有_燃油消耗率、润滑油消耗率_。

14.汽油机燃烧过程可划分为_滯燃期、_ 急燃期、_ 后燃期三个阶段,其中急燃期

阶段压力升高较快,将影响汽油机工作粗暴的程度。

15.减小进气门处的流动损失来提高充量系数的措施主要有_合理调整配气正时,加大

进气门的流通截面积,正确设计进气管及进气的流动路径三点。

16.以工质推动活塞做功为基础的指标为_指示性能指标,用来评定工质工作循环进行

得好坏的指标;以曲轴对外输出功率为基础的指标为_有效性能指标,用来评定_整机性能的好坏。

17.燃烧速度是指_单位时间烧去可燃物的数量,影响燃烧速度的因素有_化学反应速

度和物理混合速度。

18.衡量发动机工作稳定性能的指标有_冷启动性能_、噪声_、排气品质。

19.燃料的热值分为_低热值、_高热值,在发动机热力计算中要使用_低热值。

20.内燃机的理论循环分别有_定容加热循环、定压加热循环、混合加热循环三种。

21.发动机转速一定,负荷增加时,汽油机的充气效率_增大_,柴油机的充气效率_

基本不变。

22.发动机油门位置不变,转速增加时,发动机平均机械损失压力增加机械效率_降

低。

23.衡量柴油着火难易的指标有十六烷值,衡量汽油抗爆性能好差的指标有研究法辛

烷值和抗爆指数。

24.四行程内燃机实际循环由五个过程组成,依次是进气、压缩、燃烧,膨胀和排

气。

25.汽油机典型燃烧室有盆型、楔型、碗型、半球型四种,,其中6000r/min以上的

车用汽油机几乎都采用_半球型燃烧室。

26.汽油机分层燃烧的概念是_合理组织燃烧室内混合气的合理分布即在火花塞间隙周

围局部形成易于着火的混合气,而在燃烧室大部分区城是较稀的混合气_。

27.四冲程发动机换气损失有_排气损失(自由排气、强制排气)、进气损失、泵气损

失。

【简答】

1.何谓供油提前角?何谓喷油提前角?何谓喷油延迟角?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何?

1)供油提前角是指活塞在离压缩上止点之前喷油器喷油时高压油泵所提前喷油的

角度。

2)喷油提前角是指喷油器开始喷油到活塞运动到活塞上止点时曲轴所转过的角

度。

3)柴油机熄火状态下测出的供油提前角,与实际的喷油提前角之间,存在着一个

喷油延迟角。

4)喷油提前角于供油提前角减去一个喷油延迟角。

2.柴油机产生二次喷射的原因是什么?造成的危害和消除措施有哪些?

1)原因:燃油在高压作用下的可压缩性和压力波在高压油路中的传播与反射。

2)造成的危害:使发动机1、经济性下降,2、工作不稳定,3、排放超标,4、润

滑条件恶化。

3)消除措施: 1、减少高压油路的容积,2、适当增大喷孔直径,3、适当增大出

油阀弹簧刚度与开启压力,4、适当加大等容式出油阀的减压容积或采用等压

式出油阀。

3.内燃机缸内空气流动的主要运动形式有哪几种?它们对混合气的形成和混合气的燃烧过程有什么样的影响?

答: 涡流、挤流、滚流和斜轴涡流、湍流、热力混合。

对混合气的形成和混合气的燃烧过程的影响:内燃机缸内空气流动对混合气的形成和燃烧过程有决定性影响,因而深刻的影响着发动机的动力性、经济性、燃烧噪声和有害其的排放。组织良好的缸内空气运动对提高汽油机的火焰传播速率,降低燃烧循环变动有重要作用。对柴油机而言,它可以促进燃烧过程中空气与未然燃料的混合,提高燃烧速率。

《内燃机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内燃机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020232029 课程英文名称:Engine Principle 课程总学时:40 讲课:34 实验:6 上机:0 适用专业:车辆工程、交通运输、装甲车辆工程 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7.7 一、大纲使用说明 (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 该课是车辆工程、交通运输、装甲车辆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选修课。 通过对本课程学习,使学生深入了解内燃机工作过程;掌握整机工作性能评定指标及其影响因素,运转特性及调整特性,获得一般的试验方法及操作技能,以便正确合理的选择、运用内燃机,同时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必要基础。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 1.掌握内燃机理论循环;内燃机的实际循环;指示指标、有效指标及其它性能指标;机械损失及其测定;内燃机的环境指标;热平衡。 2.掌握四行程内燃机换气过程;四行程内燃机的充气效率;减少进气系统阻力;合理选择配气定时。 3. 掌握内燃机增压技术的类型及原理;废气涡轮增压器国内外发展现状、基本结构、工作原理及特性,影响废气能量利用的因素;与整机的匹配 3.掌握燃料的使用特性及燃烧的基本知识。 4.熟练掌握汽油机的燃烧过程,空气供给、燃油的供给与喷射;燃烧室的结构;汽油机电喷技术。 5.熟练掌握供油系统分类与结构,燃油的喷射与雾化,柴油机的燃烧过程, 油气混合及燃烧室结构,燃烧过程的匹配。 6.掌握内燃机工况;内燃机的磨合试验与功率标定、相关技术规范;内燃机的可靠性试验、相关技术规范;内燃机的负荷特性与试验方法、相关技术规范;内燃机的速度特性与试验方法、相关技术规范;内燃机万有特性概念及作图方法;内燃机的调整特性与试验方法、相关技术规范。 (三)实施说明 1.教学方法:本课程以课堂讲授和自学相结合,辅以课外练习。讲课讲授着重使学生掌握本课程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讲授中理论与工程实践相结合。 2.教学手段:本课程属于专业基础课,在教学中以传统黑板方式为主,辅以PPT多媒体教学手段。 (四)对先修课的要求 内燃机构造。 (五)对习题课、实验环节的要求 习题内容的选择基于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

汽车拖拉机构造教案(职中)

授课教案 课程名称:拖拉机汽车构造原理专业:农业机械 三穗职校培训中心 2012年9月13日 教案(首页)

课程名称 中文:拖拉机汽车发动机原理课程编号 英文:Principle of Automobile Engine 学分 2 授课教师职称教授 课程性质学位课(√)必修课()选修课() 授课对象专业、层次和班级:2012农业机械专业共 2 个班 课程学时34 学时周学时 2 学时起止周1—18 学时分配理论讲授:34 学时;实验:0 学时;上机:0 学时 授课方式课堂讲授(√);实践课()考核方式考试(√);考查() 使用教材教材名称:内燃机学 作者:周龙保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日期:2000年 主要参考资料及指定参考书《内燃机原理》主编:刘永长出版社: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2 《内燃机原理》主编:蒋德明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1988 《汽车发动机原理》主编:陈培陵人民交通出版社 《汽车拖拉机发动机》主编.董敬(第三版)·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3 《汽车发动机原理教程》刘峥、王建昕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火花点火发动机的燃烧》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92年,蒋德明主编。《汽车新能源技术》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年,边耀璋主编。 《内燃机习题集》中国农业机械出版社,1991年,[日]竹内龙三主编。《汽车发动机原理课件》编制:徐斌 《汽车发动机习题库》编制:徐斌 审核 意见 教务主任(签字): 年月日 周次第1-2 周日期2012年9月3日、12 日 节次第一章

周次 第3-4 周 日 期 2012年9月20日、28 日 节次第一章 授课内 容 本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及课程安排介绍, 汽车发动机发展历史及技术发展情况。 授课学时4学时 教学目 的 了解内燃机发展历史和技术概况,掌握内燃机的分类和各种类型发动机的特点教学重 点 汽车发动机的发展历史,内燃机的分类和各种类型发动机的特点 教学难 点 无 教具 和 媒体使 用 电子教案与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 法 讲授 教 学 过 程 包括复习旧课、引入新课、重点难点讲授、作业和习题布置、问题讨论、归纳 总结及课后辅导等内容的时间分配(100分钟或150分钟) 课程简介,教学安排,教学大纲介绍等 一、一、内燃机发展历史简介 1.1.第一台内燃机的出现,四冲程发动机工作过程的发明。 2.2.汽油机、柴油机、转子发动、增压发动机的产生 3.3.燃料的发 二、二、内燃机技术的发展及其新技术 1.1.汽油机与柴油机技术的不同发展阶段 2.2.新技术的介绍 柴油电控燃油喷射、汽油机电控燃油喷射技术、高能点火、多气门、可变技术、排气净化新技术、发动机增压中冷与强化、灵活燃料、混合动力用小排 量发动机、稀燃与速燃、发动机综合控制、新型燃烧室 、内燃机的分类和各种类型发动机的特点。 思考题 作业

《汽车发动机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汽车发动机理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发动机原理 适用专业:交通运输专业 总学时(学分):48 理论学时:48 实践学时:0 适用对象:交通工程专业 一、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任务 《汽车发动机理论》是交通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内容为汽车发动机性能评价指标、提高性能指标的途径、发动机的基本工作过程(换气过程及混合气形成和燃烧过程)发动机特性等,并介绍排气污染和噪声振动等知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内燃机理论的基本知识,为提高汽车的应用效率奠定基础,为学生从事相关专业工作打下理论基础。 (二)课程的教学要求 1、掌握内燃机的能量转换以及循环充量的原理和规律,即动力机械的动力输出与能量利用问 题; 2、掌握内燃机的燃烧与排放问题,包括内燃机的燃烧过程、规律与有害排放物及噪声 控制。 3、掌握内燃机应用于汽车动力时具有重要影响的运行特性与性能调控问题。 (三)课程考核办法 课程的考核方式是将理论考试的70%成绩和实验考试的30%成绩记为总成绩。

、讲授内容 第一篇热力工程基础(6) 第二篇动力输出与能量利用 第五章发动机实际循环与评价指标( 6 学时)第一节四冲程发动机的实际循环 一、发动机的实际循环 二、发动机实际循环与理论循环的比较 第二节发动机的指示指标 一、发动机的示功图 二、发动机的指示性能指标 第三节发动机的有效指标 一、动力性指标 二、经济性指标 三、强化指标 第四节机械损失与机械效率 一、机械效率 二、机械损失的测定 三、影响机械效率的主要因素 四、发动机的热平衡 第六章换气过程与循环充量(6 学时) 第一节四冲程发动机的换气过程 一、换气过程 二、换气损失 第二节四冲程发动机的充量系数 一、充量系数

内燃机原理实验指导书汇总

内燃机学实验指导书热能与动力工程实验室

第一章实验教学的组织、要求和安全 一、实验的组织 按照《内燃机学教学大纲》的要求,学生必须完成下列实验内容: 1、内燃机机械效率的测定; 2、内燃机负荷特性的测定; 3、内燃机速度特性的测定; 4、柴油机调速特性的测定。 为使每一位学生能对试验的内容、方法和操作技术得到深入的了解,每班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每一实验小组学生应为5—6人,并推选出一名小组长。 由于内燃机实验过程中的噪声、振动及温度等对人体的影响较大,因此,每次实验连续时间不宜超过3小时。 实验指导教师是整个实验的负责人,实验课开始时,应扼要地向学生说明每次实验的目的、主要内容、实验工作位置、以及达到实验目的所用的仪器和工具性能、使用方法与误差。并向学生说明各项实验中安全操作技术。在实验过程中,指导教师要全面掌握实验的进度,保证学生的实验质量。 二、实验的要求 1、发动机的性能试验,是一种集体性很强的工作。实验能否顺利进行,所取得的测量数据是否准确可靠,完全取决于每个测量人员的精细及协同一致地工作。任何一个部位的疏忽和大意,必定招致整个试验工作的失败,所做工作可能会前功尽弃。测量误差的原因,多半由于工作心乱,草率与不小心,必须严加注意。 2、实验前每位学生必须认真预习实验指导书,对实验的目的及实验方法有充分的了解,如未进行预习者,不得参加实验,凡参加实验者都要带实验指导书、记录纸、笔等。每个实验小组须带计算器台。 3、实验开始前学生要熟悉练习各种设备食品的操作使用方法,实验过程中听从指导教师的指挥,统一协调进行。 4、学生小组长负责组织学生的分工与轮换工作位置,要求同学严格遵守实验室的安全操作规程,爱护试验设备、仪器和工具。

汽车服务工程专业本科培养方案教学教材

汽车服务工程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一、专业代码及名称 专业代码:080308W。专业名称:汽车服务工程。 二、业务培养目标 本专业旨在培养汽车服务、汽车营销与保险方面的复合型高级技术人才。了解国内外汽车营销市场及汽车售后服务业的发展趋势,具备现代经营管理的基础知识和汽车售后服务的基本技能,具有从事汽车营销、售后服务、车辆检测维修、车辆鉴定评估以及金融保险等汽车服务工作的能力。 三、业务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数学、物理、电子技术、机械基础、汽车原理与结构领域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相关的物理、电子技术实验、计算机技术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备综合运用汽车、技术、经济、管理和法律知识,从事汽车营销、汽车售后服务、汽车检测与维修、汽车保险与理赔的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 2.掌握数学、物理、机械、电子和计算机技术等基础知识; 3.掌握汽车结构与理论、汽车检测与维修、汽车服务与营销、金融与保险等基本理论与知识; 4.具备汽车营销、检测、维修、评估鉴定等方面的能力; 5.了解汽车技术、服务、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最新发展和动态; 6.具备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人际沟通、信息检索和科学研究等能力。 汽车服务工程专业是一个宽口径专业。注重基本理论知识、基本实验技能和科研素质培养的同时,加强人文社科知识拓展和经营管理能力训练,设置了汽车服务、汽车技术等特色方向,知识结构合理,能力培养全面,择业范围较广,发展空间较大。 四、主干学科 汽车服务工程。 五、主要课程 机械设计与制造技术、电工与电子技术、汽车理论与构造、发动机原理、汽车电控系统、汽车服务工程、汽车维修工程、汽车营销与策划、汽车保险与理赔、汽车检测与诊断技术等。 六、主要专业实验与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主要专业实验课程:电工电子技术实验、汽车结构实验、汽车发动机实验、汽车控制系统实验等。 主要实践教学环节:电工电子技术实践、金工实践、汽车检修实践、汽车营销实践、汽车驾驶技术、生

《内燃机新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内燃机新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02044014 课程英文名称:Innovative Technology of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 课程总学时:16 讲课:16 实验:0 上机:0 适用专业:能源与动力工程车辆工程交通运输装甲车辆工程 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7.5 一、大纲使用说明 (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 该课是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选修专业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在本科学习期间了解内燃机零部件工艺、燃烧学、排放、可变压缩比、循环变动等方面的发展现状。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 总的要求是通过学习, 要求学生了解内燃机发展的最新技术状态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1.了解发动机缸体缸盖消失模铸造技术应用; 2.了解内高压成形技术在内燃机上的应用; 3.了解柴油机HCCI燃烧特点及影响因素; 4.了解车用发动机EGR技术; 5.了解欧洲车载诊断系统(EOBD); 6.了解汽油机循环变动及试验方法的研究; 7.了解柴油机颗粒捕捉技术; 8.了解FEV发动机技术公司的可变压缩比汽油机 (三)实施说明 本课程是为了让学时对内燃机行业的最新发展态势有一个综合了解,不要求学生死记硬

背,授课时可结合现实技术发展现状,自由发挥讲解,甚至可以发动学生来讲解。 (四)对先修课的要求 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应修完内燃机学、内燃机构造等课程。 (五)对习题课、实验环节的要求 无 (六)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方式:考试 2.考试方法:笔试(闭卷、开卷、随堂测试);小论文或者有关考试方法改革的其它形式。 3.成绩构成:1)考试方法为笔试:笔试成绩占80%,平时成绩(包括作业情况、出勤情况等)占20%;2)考试1方法为小论文:以论文成绩为主,适当考虑学生平时表现。 (七)主要参考书目: 教研室自编教材 二、中文摘要 本课程介绍了内燃机零部件工艺、燃烧学、排放、可变压缩比、循环变动等方面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三、课程学时总体分配表

《发动机排放污染及控制》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 一、教学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系统而深入的介绍了与发动机排放相关的新知识、新内容和新技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掌握发动机排放污染物的生成机理、排放污染物的控制技术以及汽车排放测试等方面的知识,从而使学生初步具备发动机排放及控制领域的研究能力。 本课程的目的: 1、掌握发动机排放污染物的生成机理及其影响因素; 2、掌握发动机主要有害排放污染物的机内净化技术、后处理净化技术、排放测试基本方法及其排放标准; 3、掌握发动机主要排放污染物的一般净化方案。 本课程的任务: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小论文的形式,要求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对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培养其自主获得知识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能够根据排放污染物的特点,分析和提出排放污染物的一般进化方案,初步具有分析和解决热动力设备排放污染物及控制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分析机内净化技术和后处理净化技术的优缺点,并结合各技术的局限性进行讨论,能够拓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授课手段与教学方法 授课手段: 课堂多媒体演示讲解,课堂讲解,课程讨论,课程论文等。 教学方法: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场景—课件—网络—习题”的多元化教学平台,将理论教学与教师引导和教师非引导的自主学习相融合,实行以能力培养为轴心,动用所有教学要素,立体化、全方位地融学习与研究为一体的以学生为本的立体教学方法,营造自主学习的学习氛围,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互动中优化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教学内容 1、绪论:环境污染与保护,发动机排放污染物及危害。 2、发动机排放污染物的生成机理和影响因素:一氧化碳CO、碳氢化合物HC、氮氧化物NOx和微粒等的生成机理和影响因素。 3、发动机的排放特性:汽油机和柴油机的稳态和瞬态排放特性。

内燃机学周龙保(第三版)期末考试知识点整理教学文案

内燃机学周龙保(第三版)期末考试知识点整 理

《内燃机学》 第二章《内燃机的工作指标》 名词解释: 1.示功图:指发动机气缸内工质压力P随气缸容积V(或曲轴转角φ)而变化的曲线。 2.指示性能指标:指工质对活塞做工为基础的指标。 1)动力性能指标: a)指示功Wi:指气缸内完成一个工作循环所得到的有用功(J)。 b)指示功率Pi:内燃机单位时间内所做的指示功称为指示功率。 c)平均指示压力Pmi:单位气缸容积所做的指示功(Pa)。 2)经济性能指标: a)指示热效率:发动机实际循环指示功与所消耗的燃料热量的比值。 b)指示燃油消耗率bi:单位指示功的耗油量。【g/(kW*h)】 3.有效性能指标:指曲轴输出的相关指标。 1)动力性能指标: a)有效功率Pe:发动机轴上所净输出的功率。 b)平均有效压力Pme:单位气缸工作容积所做的有效功。 c)升功率Pl:在标定工况下,发动机每升气缸工作容积所发出的有效功率。 d)有效扭矩:曲轴的输出转矩。 2)经济性能指标: a)有效热效率: b)有效燃油消耗率: 4.充量系数φc(容积效率):每缸每循环吸入缸内的新鲜空气量与按进气系统前状态计算而得的理论充气量之比。(75%-90%) 5.过量空气系数φa:燃烧单位质量燃料的实际空气量与理论空气量之比。 6.压缩比:气体容积与燃烧室容积之比。 7.燃油消耗率:发动机每输出1kW*h的有效功所消耗的燃油量。 8.平均机械损失压力Pmm:发动机单位气缸工作容积一个循环所损失的功。 9.机械效率:有效功率与指示功率之比。

简答题: 1.什么是发动机的机械损失?它由哪些损失组成? 答:发动机曲轴输出的功或功率小于其气缸内气体膨胀所做的功或功率,两者之差称为发动机的机械损失。 1)活塞与活塞环的摩擦损失。 2)轴承与气门机构的摩擦损失。 3)驱动附属机构的功率损失。 4)风阻损失。 5)驱动扫气泵及增压器的损失。 2.机械损失测定的四种方法? 动图法、倒拖法、灭缸法、油耗线法。 使用范围: 1)倒拖法:只能用于配有电力测功器的情况,因而不适用于大功率发动机,而较适用 于测定压缩比不高的汽油机的机械损失。 2)灭缸法:只适用于自然吸气式多缸柴油机。 3)油耗线法: 4)示动图法:示功图法-般用于当上止点位置能得到精确标定时 3.提高内燃机动力性能和经济性能的途径? 1)采用增压技术。 2)合理组织燃烧过程,提高循环指示效率。 3)改善换气过程,提高气缸的充量系数。 4)提高发动机的转速。 5)提高内燃机的机械效率。采用二冲程提高升功率。 第三章《内燃机的工作循环》 名词解释: 1.燃料的低热值:燃烧生成的水以蒸汽状态存在,在这种条件下获得的热值称为低 热值。 2.残余废气系数:进气终了时的缸内残余废气质量与每一循环实际进入缸内的新鲜 充量之比。

内燃机学教案

内燃机原理教案 课程名称:内燃机原理课题:内燃机污染物的生成机理和主要影响因素教材名称:《内燃机学》主编:周龙保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 授课内容:第七章第二节污染物的生成机理和主要影响因素 授课者:授课时间:2010年9月18日星期六 1.教材解读: 《内燃机学》是高等工科院校汽车与拖拉机工程专业、汽车维修专业教学计划设置的专业基础课程,同时也是专业的主要方向课程之一。汽车尾气排放带来的环境污染日益严重,汽车尾气控制获得高度重视。教材通过上一节对汽车排气污染物的介绍,本节主要针对排气污染物的各个组成成分的生成机理和条件以及在发动机燃烧过程中受到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为后续对于排放污染物控制方法和降低排气污染的技术措施的学习提供理论基础。 2. 教学目标: 让学生在充分认识到发动机尾气排放污染物的危害和组成的基础上,深入学习和掌握污染物的生成机理和主要影响关系,清楚各种污染物的生成条件和生成过程,完善理论知识结构,为后续对于排放污染物控制方法和降低排气污染的技术措施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后继专业课程的学习及今后从事专业工作打下基础。 3. 教学内容: 一)引入:通过复习第一节内燃机排气污染物的组成和危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汽车已经走进我们的生活给人们的生活起居、出行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与此同时,汽车尾气排放带来的环境污染也日益严重。空气污染、严重的如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等给人类的健康和财产带来极大的损害。 我们上节课学过了内燃机污染物的组成和危害还记得吗? 那么怎么这些物体是怎么产生、如何来减少内燃机的有害污染物呢?我们一起来对这些物体的生成机理进行学习。 二)CO

汽车发动机原理教案DOC

汽车发动机原理 教案 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 课程名称:内燃机学 授课班级:汽车维修 主讲教师:王龙坡 使用教材:汽车发动机原理 教案(首页) 中文:汽车发动机原理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英文:Principle of Automobile Engine 学分 授课教师王龙坡 课程性质沟通课()必修课(√)选修课() 授课对象2011汽车维修专业共 2 个班 课程学时学时周学时学时起止周—学时分配理论讲授:学时;实验:0 学时;上机:0 学时

授课方式课堂讲授(√);实践课()考核方式考试(√);考查() 使用教材教材名称:汽车发动机原理 作者:韩同海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日期:2012年 主要参考资料及指定参考书《内燃机原理》主编:刘永长出版社: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2 《内燃机原理》主编:蒋德明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1988 《汽车发动机原理》主编:陈培陵人民交通出版社 《汽车拖拉机发动机》主编.董敬(第三版)·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3 《汽车发动机原理教程》刘峥、王建昕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火花点火发动机的燃烧》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92年,蒋德明主编。《汽车新能源技术》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年,边耀璋主编。 《内燃机习题集》中国农业机械出版社,1991年,[日]竹内龙三主编。 审核 意见 学科部主任(签字): 年月日 周次第周日期节次绪论第一章 授课内容本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及课程安排介绍,汽车 发动机发展历史及技术发展情况。 授课学时学时 教学目的了解内燃机发展历史和技术概况,掌握内燃机的分类和各种类型发动机的特点教学重点汽车发动机的发展历史,内燃机的分类和各种类型发动机的特点 教学难点无 教具和 媒体使用 电子教案与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讲授

热工基础与发动机原理教学大纲

《热工基础与发动机原理》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40350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先修课程:工程流体力学 总学时数:63学分:3.5讲课:55实验8 适合层次:本科适合专业:车辆工程、交通运输工程 一、课程的目的及任务 本课程工程热力学、传热学和发动机原理的综合学科,主要任务是研究热力学的基本理论、探讨能量有效利用的途径和方法并使学生获得有关热能传递的基本理论知识、相应的分析计算能力。同时突出对车用发动机原理与性能的认识,从车辆对发动机使用要求出发,来学习研究发动机的特性,该课程不仅为学习其他专业知识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也是培养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之一。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主要培养学生以下方面的能力: 1、掌握热力学的基本定律,并会应用于对一些工程问题的分析与计算。 2、掌握热力过程的理论与规律,并将之应用于实际,学会对工程问题进行抽象简化,并进一步作分析研究的方法。 3、学会对传热过程进行解剖处理和分析计算的基本方法。 4、掌握导热的基本定律,能对无热源的简单几何形状物体在常物性条件下的导热进行熟练的分析计算,并对导热问题的数值求解途径有所了解。 5、理解对流换热的实质,并会准则方程式计算。 6、掌握热幅射的基本定律,熟悉由透明介质所隔开的两物体间辐射换热的基本计算方法。 7、掌握发动机中热功转换的基本规律和性能。 8、掌握车用发动机的特性及匹配方法。 9、具备分析影响发动机性能指标的各种因素,提出提高性能指标的措施和方法之能力。 10、熟悉常规的发动机台架试验方法。 二、理论教学内容 1、绪论 能源及能源的利用方式;几种热机循环的组织;工程热力学及传热学的研究对象及主要内容;发动机原理的主要学习内容。 2、工程热力学基本概念 热力学;热力状态参数;温度、压力及比重;平衡状态;状态方程式;参数坐标图;准静态过程;可逆过程;热量和功;熵;热力循环。 3、热力学第一定律 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实质;内能,热力学第一定律基本表达式;稳定流动能量方程;焓;稳定流动能量方程的应用。 4、理想气体的性质 理想气体与实际气体;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理想气体的比容;理想气体的内能、焓、熵的计算式;理想混合气体;道尔顿分压定律;混合气体成分表示方法与换算;混合气体的比热容、内能、焓和熵。 5、气体的主要热力过程

汽车运用基础教学大纲-燕山大学车辆与能源学院

车辆与交通运输实验中心实验教学大纲 《汽车运用基础》实验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汽车运用工程课程是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专业的主干专业课程。它是一门用科学方法和手段对汽车技术状况进行最有效管理的工程技术科学。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在毕业后,在生产、研究、设计等实践中合理选用汽车、改装各种专用车、合理使用、管理汽车以及正确地进行汽车试验等打下较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课程内容和要求 实验一 汽油机排放污染物检测实验 了解不分光红外线排放分析仪工作原理,结构、特点,掌握汽油机排放的产生机理及其测量方法,并能分析影响排放的各种影响因素。 实验二 汽车噪声检测实验 运用声级计测量行驶车辆的车内与车外噪声,并对其进行频谱分析。掌握车辆噪声的测量条件与方法,掌握频谱分析的方法。 三、学时安排、教学文件及教学形式 学时:本课程总学时为24学时,其中实验4学时,占总学时16.7%。 教学文件:校编《内燃机学实验指导书》。 教学形式:本课程实验为综合性实验。要求学生课前预习实验指导书,指导教师应概述实验的原理、方法及仪器使用等,并作针对性指导,具体实验步骤和结果分析、处理由学生独立完成。 四、实验成绩评定 根据学生的实验预习、实验纪律、实验动手能力及实验报告结果,进行综合评定,给出A、B、C。实验成绩占本课程总成绩20%,对缺实验成绩者,本课程不予通过。五、实验项目、适用专业及学时分配 适用专业及要求 序号实验项目学时类型类别 车辆工程交通运输 1 机动车噪声检测实验 2 综合专业必修必修 2 汽油机排放污染物测定实验 2 综合专业必修必修

车辆与能源学院 六、本课程实验用到的仪器设备及仪表 捷达轿车、噪声声级计、排放分析仪。 制定人:崔亚平 审核人:夏怀成 批准人:王连东 2008年12月28

发动机原理电子教案-

“发动机原理”课程电子教案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1、研究发动机的工作过程和性能指标,主要包括动力性、经济性、排放性等。 2、分析影响发动机性能指标的因素。 3、找出提高发动机性能指标的途径。 二、课程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程是一门专业课,为发动机的使用、维修打基础。本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今后的实际工作起指导作用。 三、课程主要内容 课程的主要内容分两大部分,《工程热力学基础知识》部分的重点是发动机的理想循环,《发动机原理》部分的重点是内燃机的燃烧过程和特性。 主要内容包括:工程热力学基础、发动机示功图和性能指标、燃料和燃烧、发动机换气、汽油机混合气的形成与燃烧过程、柴油机混合气的形成与燃烧过程、发动机特性、发动机的排放与控制等。 四、课程的特点、要求、学时分配、考核 特点:本课程理论性较强,无多少实物供参照,课堂上的讲授以理论分析和推导为主。 要求:要求课上集中精力听讲,做好笔记,课下及时复习。对重点章节要熟练掌握。 学时分配:总学时48,其中实验8学时 考核:本课程为考试课,平时10%;实验10%;考试80%。 五、教材 《汽车发动机原理》(第二版)陈培陵主编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 六、参考书 [1]《内燃机学》,周龙保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1999年; [2]《车辆内燃机原理》(第一版)秦有方编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97

[3]《汽车拖拉机发动机》(第三版)董敬编··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 [4]《汽车发动机原理》,张志沛主编,人民交通出版社出版,2003年 [5]《内燃机习题集》日]竹内龙三主编中国农业机械出版社1991年 [6]《内燃机燃烧与排放学》蒋德明主编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年 第一章工程热力学基础 了解:热力系统、工质、功、热量、内能和熵等概念,理想气体和卡诺循环等。 理解:热力学第一和第二定律,P-V图和P-S图,理想气体的热力过程和发动机的理想循环。 第一节气体的热力性质 一、热力系统 1、热力系统:某一宏观尺寸范围内所要研究的对象的总称。 2、外界:与系统有相互作用的以外物质。 3、热力系统的分类: 闭口系统:与外界无质量交换的系统; 开口系统:与外界有质量交换的系统; 绝热系统:与外界无热量交换的系统; 孤立系统:与外界即无质量交换,又无热量交换的系统。 二、工质状态及状态参数 1、工质:用以实现热功转换的媒介物质。 2、工质热力状态:工质在热力系统中某一瞬间所处的宏观状况。 3、工质状态参数:用来描述工质状态的物理量。 4、基本状态参数:能够测量并能代表工质基本特征的参数。(1)压力(P)、 单位容积面积上的垂直力。 P=F/A N/m=Pa(帕斯卡)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