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崇高与壮美的区别

崇高与壮美的区别

崇高与壮美的区别
崇高与壮美的区别

崇高与壮美的区别

摘要:把西方美学史上的“崇高”与中国美学史上的“壮美”进行多方面的区别比较,得出二者有本质性的区别。

关键词:崇高;壮美;美学范畴

“崇高”这一美学范畴来自西方美学,它与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壮美”有本质的差别。在西方美学史上“优美与崇高”有着各自独立的形态特征,二者在对峙中共同发展。而“优美与壮美”是中国古典和谐艺术的两种形态,它们互相交融、刚中有柔、柔中有刚。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静止地、孤立地把西方美学中的崇高与中国古典美学的壮美等同起来。

在西方美学中“优美与崇高”的对立是与西方强调“二元对立”的哲学基础有关的。崇高与壮美在外部形态上都呈现出一种险峻崎岖的气势,但是它们之间又有区别。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从质和量两个方面把崇高分为数学的崇高和力学的崇高。数学的崇高就是体积巨大,力学的崇高就是力量强大。但康德将二者都归结为人的主观能力的崇高,认为崇高不在外在对象而是来自于主体的心灵,来自于理性观念超越对象的表象,并由此引起的崇高。崇高的事物往往都具有“大”的特点,但是并不是大的事物都可以称为崇高的。因为“大”是崇高的因素之一,所以要成为崇高的就必须既具有大,又要是险而奇的事物。崇高是审美主客体在对立、冲突之中趋向统一的动态美;崇高“是对和谐整体的破坏,是宏大的不和谐的集结”。而中国美学的壮美是由空间上巨大、在时间中运动迅速、力量显得强大、质态显得粗犷的对象所构成的。一般说来是并不破坏感性形式的和谐,是和谐美的一种,是阳刚之美。它与崇高相比它更多地强调均衡、和谐和自由。

崇高是处在不断地激烈动荡和显著的变动中的,而且在主体与客体、个人和社会、人与自然、内容与形式上都是极端对立冲突的。而中国美学中的壮美则是强调以和谐为美,反对过度极端、不和谐、不稳定、不均衡。

崇高的险峻崎岖的气势在不同的审美对象中又有不同的差异。自然界的崇高是外部形式粗犷、险峻、崎岖;社会中的崇高表现为承受巨大挫折,历经艰难险阻,而且倍受严酷摧残直至死亡而不屈服;艺术里的崇高则表现为打破平衡原则,违反和谐规律,造成一种形式上的不平衡、不和谐。然而中国美学中的壮美则又有其不同之处。孔子说:“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卫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荡荡乎!”这是以山指雄伟,海之壮阔喻

尧德之伟大。壮美所具有的雄伟壮阔的这一外部特征又主要表现在自然美和社会美中。如草原那“天苍苍野茫茫”的辽阔之美和人民大会堂、天安门的雄伟壮观之美。它在不同的事物中又各有侧重,在立体事物中侧重于雄伟,在平面事物中侧重于壮阔。

此外,崇高和壮美,都是通过人的实践活动而进入审美范畴的,都与审美主体相关联,都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不同体现。崇高往往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否定性实现。其中一种是主体可能意识到自己的追求、自己的创造可能遭到失败,遭到否定,但它却义无反顾地去追求和创造。如中国古代的一些神话,如《夸父逐日》、《大禹治水》,都反映了这种情形。还有一种就是主体在极不自愿的情况下,因受到外部力量的强制而去从事某种追求、活动,并创造出某种崇高的对象。如古代劳动人民建造的埃及金字塔、中国的万里长城就是他们以自己的牺牲为代价创造出的一种崇高的对象。然而,壮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肯定性实现。壮美虽然也同样表现在人与自然的矛盾冲突中。但不同的是,主体的地位已有了根本性的变化,它处于主动的、支配的地位。冲突的结果是自然力的被支配、被征服。如“高江急峡雷霆斗,古木苍藤日月昏”表现出的就是一种壮美。

由于中西方的价值观、人生观、审美观的差异,我觉得崇高会使人的情感大起大落、很有突变性,但是壮美却使人心胸开阔、精神振奋、并让人有积极进取的心态。所以崇高与壮美它们有着自己独特的美学个性。

参考书目:

1、康德《判断力批判》上卷,第87—100页,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2、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3、刘天华《简论建筑的崇高美》,《上海社会科学》1983年第5期

4、孔子《论语·泰伯》

优美与崇高

优美与崇高 德国诗人、剧作家、思想家歌德曾经说过:“美其实是一种本原现象,它本身固然从来不出现,但它又反映在创造精神的无数不同的表现中,都是可以目睹的,它和自然一样丰富多彩”。歌德的话很有道理,美的本质是抽象的、内在的、难以捉摸的,但是,它又通过许多具体的形象表现出来,人们正是通过这些美的具体形态来把握美的本质。 “青城天下幽”、“峨眉天下秀”、“三峡天下险”、“夔门天下雄”,素称四川的四大美景,它们各具其美,各有特色。居于灌县西南的青城,峰峦叠嶂,古树参天,浓荫蔽日,深邃幽静,故以清幽著称。峨眉县城西南的峨眉山,山势逶迤,“如螓首蛾眉,细而长,美而绝”。山上风光旖旎,翠柏青藤,花木繁茂,寺庙殿阁雕镂精细,山溪流水潺潺,蛙声若琴声悦耳,猴群嬉戏于林丛之中。站在山顶极目眺望,秀嶂平畴,清新明媚,故以秀丽闻名。统称为长江三峡的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山奇水秀,峡谷连绵,两岸群山挺拔峻峭,崔嵬摩天,江水波涛滚滚,一泻千里,滩险流激,雄伟壮观,故以险峻取胜。瞿塘峡中的夔门,两山矗立对峙,峡滩狭窄如门,水深流急,奔腾咆哮,声如狮吼,令人惊心动魄,故以雄奇而享盛誉。由于四大胜景各具特色,而分别属于不同的美的类型。青城的幽和蛾眉的秀,属于优美之类,三峡的险和夔门的雄则属于崇高之列。人们领略大自然的美,就要懂得这两种不同类型的美的审美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 优美和崇高是美学上的一对范畴,它们都是美的本质的具体展现,是美的两种不同的表现形态。中国古代文论和画论中曾把美分为阴柔和阳刚两类,所谓阴柔之美就相当于优美,阳刚之美就相当于崇高。 优美是通常所说的狭义的美(广义的美是泛指审美对象),它是美的比较普遍的一般表现形态。它的形象特点是:外貌上的光滑细润,形体上的纤细小巧,音调上的轻柔和谐,色彩上的协调柔和。它给人以轻松愉快、恬静宁逸的审美感受。优美侧重于展示主体与客体的矛盾在实践中处于统一、平衡、和谐的状态,因此,它的审美心理特征是以快感为基础,它使人赏心悦目,沁人肺腑。 自然界中的优美处处皆是,山清水秀,柳浪莺啼,明月清风,朝霞彩虹,曲径小溪,寂林幽谷等,均属于优美之列。风景如画的桂林山水,美如西施的西湖风光,精巧玲珑的苏州园林,清幽绝俗、秀丽殊佳的避暑山庄,都是优美的自然景色。在社会生活中,象俊俏窈窕的容貌和形体,优雅潇洒的仪表风度,委婉动听的言辞,温文尔雅的文明行为,温柔娴静的性格,善良美好的心灵,真挚甜蜜的爱情和友谊等,这些均是社会美中的优美类型。优美在艺术领域中更是多见,它体现在艺术的各个门类之中。如在文学中,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王维的《山居秋暝》、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茅盾的《白杨礼赞》等;音乐中如《雨打芭蕉》、《春江花月夜》、《洪湖水浪打浪》、《军港之夜》以及《蓝色的多瑙河》和《田园交响曲》等;美术中如顾恺之的《洛神赋图》、齐白石的《荷花影》、拉斐尔的《西斯廷圣母》、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以及雕塑《维纳斯》等,这些都是优美的杰作。在舞蹈中优美的作品更是举不胜举,傣族的《孔雀舞》、朝鲜族的《仙鹤舞》、

浅析中国古典艺术美的两个美学范畴

“壮美”与“优美” ——浅析中国古典艺术美的两个美学范畴壮美与优美,或者说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是古典和谐美艺术的两种形态,但是现在很多人常把古代的壮美与近代的崇高等同起来,而对壮美与优美的分析不是那么的全面,并没有把他们作为一种历史的审美形态来叙述。在本文中,将会着重分析壮美和近代崇高的本质差别,也会叙述中国古代艺术由壮美向优美又螺旋地回到壮美的历史发展。 壮美和优美作为古典的美,与近代崇高相比,都是在对立中强调和谐。但是在此基础上,壮美和优美作为两种不同的美的类型,又有各自的特点。相对地说,壮美偏于对立,有更多的对立、严肃的因素,优美偏于和谐,更强调均衡与和谐。壮美更偏重与刚,更强调刚健、运动、气势、力量;优美更侧重与柔,更突出柔媚、宁静、含蓄、神韵。壮美更趋向于无限、主体、观念;优美则牢牢地守在有限、客体、感性里面。在感性特征上,壮美追求着高大、方正;优美则以娇小、圆润为特征。对壮美的感受,在审美的自由愉悦中,还夹杂着一种昂扬奋发的情感;而对优美的感受,则多是一种单纯的愉悦和静观的享受。“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杜甫诗),优美之景;“大漠狐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诗),壮美之景,表现了两种不同的审美形态。 但是古典的壮美不能等同与近代的崇高,近代的崇高是建立在社会阶级尖锐对立,主客体彻底分裂的基础上,在统一中强调对立是它的本质特征。壮美中虽有较多的对立因素,但它是建立在古典式的阶级斗争和主客体均衡和谐的基础之上,始终未能突破均衡和谐的古典圈,始终不能达到崇高那样本质对立的程度。在古典美中刚柔是不可分的,壮美是刚柔的结合,以刚为主;优美也是刚柔的结合,以柔为主。只有到了崇高,刚柔才彻底分裂,弃柔而取刚。壮美虽趋向于无限、主体、观念,但它的无限始终不离有限。“水击三千里,搏扶摇而上者九万里”(《逍遥游》),九万里当然有无限之感,但“九万里”也是一个有限。壮美中有更多的主体性。但是这种主体并不同于客体完全分裂,或者在主体包容着客体,如孟子的“万物皆备于我”;或者主体融化于客体又超越于客体,如庄子

优美好句好段摘抄

优美好句好段摘抄 1) 雨改变了公园的情调,西北方向的云雾之中,是水墨画似的远山,这在园林建筑中颇被称道的 2) 再没有比春雨洗浴后的青山更迷人了,整个山坡,都是苍翠欲滴的浓绿,没来得散尽的雾气像淡雅丝绸,一缕缕地缠在它的腰间,阳光把每片叶子上的雨滴,都变成了五彩的珍珠。 3) 只见远处有一座迷蒙的巨峰突起,周围还有几十座小石峰。仔细一看,那巨峰像手握金箍棒的孙悟空,那些小峰就像抓耳腮的小猴。瞧瞧,孙悟空正领着它的孩子们向南天门杀去呢。微白的天空下,群山苍黑似铁,庄严、肃穆。红日初升,一座座山峰呈墨蓝色。紧接着,雾霭泛起,乳白的纱把重山间隔起来,只剩下青色的峰尖,真像一幅笔墨清爽、疏密有致的山水画。过了一阵儿,雾又散了,那裸露的岩壁,峭石,被霞光染得赤红,渐渐地又变成古铜色,与绿的树、绿的田互为映衬,显得分外壮美。 4) 春光在万山怀抱里,更是泄露得很。那里的桃花还是开着,漫游的薄云从这峰飞过那峰,有时稍停一会,为的是挡住太阳,使地面的花草在它的阴下避避光焰的威吓。岩下的阴处和山溪的旁边长满了薇蕨和其他凤尾草。红、黄、蓝、紫的小草花点缀在绿茵上头。 5) 正是三月天,城外天显得极高,也极清。田野酥酥软软的,草发得十分嫩,其中有了蒲公英,一点一点的淡黄,使人心神儿几分荡漾了。远远看着杨柳,绿得有了烟雾,晕得如梦一般,禁不住近去

看时,枝梢却没叶片,皮下的脉络是楚楚地流动绿。路上行人很多,有的坐着车,或是谋事;有的挑着担,或是买卖。春光悄悄儿走来,只有他们这般儿悠闲,醺醺然。也只有他们深得这春之妙味了。--贾平凹《品茶》 精彩段落的摘抄 1) 天中的云雀,林中的金莺,都鼓起它们的舌簧。轻风把它们的声音拼成一片,分送给山中各种有耳无耳的生物。桃花听得入神,禁不住落了几点粉泪,一片一片凝在地上。小草花听得大醉,也和着声音的节拍一会倒,一会起,没有镇定的时候。--许地山《春的林野》 2) 春天。枯黄的原野变绿了。新绿的叶子在枯枝上长出来。阳光温柔地对每个人微笑,鸟儿在歌唱飞翔。花开放着,红的花,白的花,紫的花。星闪耀着,红的星,黄的星,白的星。蔚蓝的天,自由的风,梦一般美丽的爱情。每个人都有春天。无论是你,或者是我,每个人在春天里都可以有欢笑,有爱情,有陶醉。--巴金《春天里的秋天》 3) 生活的大陆并不像碧波涟漪的西子湖,跟着时间的流动,它时而安静如镜,时而浪花飞溅,时而巨浪冲天……人们在禁受大风大浪的考验之后,往往会变得更加刚强。 4) 重重叠叠的高山,看不见一个村庄,看不见一块稻田,这些山就像一些喝醉了酒的老翁,一个靠着一个,沉睡着不知几千万年了,从来有惊醒它们的梦,从来没有人敢深入它们的心脏,就是那最爱冒

浅谈崇高与优美的审美形态及其审美特征

浅谈崇高与优美的审美形态及其审美特征 内容摘要:美的现象的审美形态是多种多样的,在美学史上,很早就有人注意了崇高与优美的不同。人们对崇高和优美的历史探讨时怎样的呢?崇高和优美又具有哪些审美特征呢?它们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区别与联系呢?优美作为美的一般形态,侧重于展示客体与主体在实践中经由矛盾对立达到统一、平衡、和谐的状态。崇高更多地展示着主体和客体在现阶段相冲突和对立的状态;并且在这一对立的冲突中,显示出客体和主体相统一的历史必然性。 关键词:崇高优美内涵历史探讨审美特征区别 一、概述崇高与优美的内涵 崇高是西方美学的基本形态之一。它的基本内涵是:人的本质力量在经过巨大的已己力量的压抑、排斥、震撼之后,最终通过人生实践尤其是审美实践活动而得到全面的高扬和完整的体现。也可以说,崇高是一种通过人生实践和审美活动在真善美与假恶丑的对立冲突中重建起来的具有肯定性价值内涵的审美形态。优美在西方美学中是与崇高既相反又相成的基本的审美形态,同样具有肯定的价值内涵。优美是理性内容与感性形式、理想与现实。个体与社会及自然、自由与自在、主观的合目的性与客观的和规律性的和谐统一。概而言之,优美是理想人生境界与人生实践完满统一的现实呈现和展示。 二、崇高与优美的历史探讨 在西方美学史中,柏拉图在《文艺对话集》中最早明确谈到了“崇高”。一般认为是朗基努斯的《论崇高》第一次较为明确地把崇高和优美作为两种可以并列对举的美加以概述。在西方美学史上第一个把崇高与美严格区别开来的,是英国的经经验主义哲学家--博克。他在《崇高与美》一文中提出,崇高感情的根源是“自我保全的冲动”。康德从博克的提法中引申出崇高与美的最重要的内在区别。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说:“崇高不存于自然界的任何物内,而是内在于我们的心里”他强调人类本身的伟大,但没有把人类本质力量理解为物质生产实践,而将它归结为心灵的理性。在康德之后,席勒和黑格尔等几位西方美学家分别对崇高作了进一步研究。在我国,李泽厚在《批判哲学的批判》的结尾如此概括过崇高的内涵:“崇高的基础不在自然,也不在心灵,而是在社会斗争的伟大实践中。所以,伟大的艺术作品经常以崇高为美学表征,即以体现复杂激烈的社会斗争为基础和为特色的。先进战士、亿万人民的斗争,勇往直前,前仆后继,不屈不挠,英勇牺牲,正是艺术要表现的崇高。自然美的崇高,则是由于人类社会实践将它们征服之后,对观赏来说成为唤起激情的对象。” 在中外美学史上,最初有关美的本质和特性的探讨,大体上指的都是优美。英国美学家博克认为:“优美这个观念和美没有多大区别” ,主要是从对象的物性特征以及对相对于人的圣经刺激的角度入手,来论述优美。康德则从对象给人的快感、内在情感、想象等角度分析优美。在康德之后,席勒认为:“美可以同时期待产生松弛和紧张的作用。松弛的作用可以使感性冲动和行事冲动各自安分守己,紧张的作用可以使两种冲动都保持其力量”。他认为,优美是一种动态美,它是精神在感性自然中最充分地得到表现,并给人以最适合感官要求的审美享受的那种美。它更多表现在女性身上。 三、崇高与优美的审美特征及其比较研究

尔雅通识课美的历程 美学导论

已完成 1 《红楼梦》中“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形容的是谁()?A、贾宝玉 ?B、薛宝钗 ?C、林黛玉 ?D、王熙凤 我的答案:C 2 《4' 33''》是哪位音乐家的作品() ?A、约翰·斯特劳斯 ?B、约翰·凯奇 ?C、尼古拉斯·凯奇 ?D、皮埃尔·布列兹 我的答案:B 3 “审美麻木化”就是指对“审美现象”的麻木,对“审美对象”的非关注。()我的答案:√ 已完成 1 “事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这句话出自()。 ?A、孟子 ?B、孔子 ?C、荀子 ?D、墨子 我的答案:D

2 按需求层次理论,下面哪一项不属于“匮乏需求”()?A、生理需求 ?B、安全需求 ?C、尊重需求 ?D、自我实现需求 我的答案:D 3 哪位心理学家提出了人的需求层次的“金字塔”理论()?A、佛洛依德 ?B、荣格 ?C、马斯洛 ?D、拉康 我的答案:C 4 《向日葵》是着名画家莫奈的作品。() 我的答案:× 5 审美需求属于B需求,即“存在需求”。() 我的答案:× 已完成 1 审美当中最高的境界是什么() ?A、养心 ?B、养身 ?C、养眼

?D、养神 我的答案:D 2 审美最主要的器官是什么() ?A、味觉 ?B、触觉 ?C、视听 ?D、动觉 我的答案:C 3 以下哪部电影不是张艺谋的作品() ?A、《英雄》 ?B、《红高粱》 ?C、《活着》 ?D、《卧虎藏龙》 我的答案:D 4 《美学散步》是美学家宗白华先生的美学论文集。()我的答案:√ 5 审美不属于人类心理的高峰体验。() 我的答案:× 已完成 1 下面哪一项不属于世界三大菜系之一() ?A、中国菜系 ?B、法国菜系

音乐的美 优美与壮美

第二单元 音乐的美 优美与壮美 教学目标: 1.能够认识到各种音乐美是依靠各种音乐要素来实现的。 2.在音乐欣赏活动中,能够根据自己的感受,正确判断、区别 优美与壮美这两种不同审美范畴的音乐作品。 3.能理解优美与壮美既是比较而存在的又是对立互补的。 4.能围绕优美与壮美有哪些相同与不相同的特点这一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并积极参与归纳总结。 教学方法: 比较、听辨法:对比听赏带有优美和壮美色彩音乐的各种要素(速度、力度、调性、和声、音色、旋律等)。 实践法:全体学生演唱《雪绒花》进行所谓的再度创作,通过速度、力度、音色的变化体会优美壮美的区别。 教学内容: “学习音乐美学的一般常识,了解音乐的艺术特征”,是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音乐鉴赏模块的重要学习内容之一。根据高中音乐课标的要求,在音乐鉴赏模块中,结合音乐作品的体验,适当介绍一些有关音乐美的常识,对培养21世纪高中学生感受、理解与鉴赏

音乐美的能力是大有裨益的。音乐美是极为丰富多彩的,如果我们从音乐艺术形态学这个大视野来考察音乐美的话,音乐美的外部形态,主要是指音乐作品的体裁与形式。音乐美的内在本质,则更多的是探讨音乐的内在性格及其与音乐情感性质的关系,这些都属于音乐美的范畴。由于声乐的主要特征在于通过声音来抒发人的内心感受,特别是情感态度,因此,音乐美的范畴是和人的精神品格与情感性质的表现密切相关的。与此同时,我们还认为,音乐美的范畴不是孤立的,它是和一般美学的范畴密切相关的,音乐作为人类社会生活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它的美和一般美学的范畴息息相通。因此,我们对音乐美的范畴的认识,实际可以说就是了解、认识一般美学的范畴在音乐中是怎样表现的。一般美学把优美、崇高、悲剧、喜剧作为它的基本范畴,我们认为这一在历史上形成的具有涵盖力的美的范畴,对于音乐美来说也是基本适宜的,因为我们对音乐美的范畴的介绍,也主要是以这几个范畴为基础的,不过是结合音乐美的特征对它做了一些调整,把音乐美分为优美、壮美、崇高美、喜剧美、欢乐美、悲剧美等六个基本范畴。 在审美范畴中,人们通常将优美称之为“纤丽美、阴柔美、典雅美、秀美”等,它是与崇高相对应的最常见的美学范畴。在音乐美学中,优美是音乐美中最有普遍性的基本范畴,具有温柔、平和、纯净与细腻的特点。舒展流畅的旋律,平稳有序的节奏,适中的速度与力度,以及均衡的结构形式等,构成优美的基本表现特征。诗意的美是优美的音乐所追求的至高境界。

壮美与优美差异

浅谈优美与壮美的异同与联系 无我之境,人惟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壮美也。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淡淡起,白云悠悠下”;“笔飏飞隼九霄翰,墨倒游鲸百仞澜。剑外云山倾夜雨,巴东雪浪走春湍”,“天风浪浪,海山苍苍。真力弥满,万象在旁”,“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读完这些诗词,你是否体会到了不同意境的美? 美是在意志从平常状态进入一种忘乎自我、天人合一的境界时发生的,而要进入这种状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当外界对象完全吸引我们时,我们会自然融入到这种美景之中,与天地合一;另一种是我们自己的意志受到触动,克服欲望的束缚,自发地进入天人合一的状态。这样就产生了两种不同类型的美:优美和壮美。 徐徐清风、潺潺溪流、明媚春光、荷塘月色、湖畔垂柳……优美的东西总是让人流连。 优美,是一种优雅的柔性的偏于静态的美,也称阴柔之美、秀美,它以感性形式的和谐为主,是广义美中的一种最基本的审美形态,是一个历史与逻辑统一、内容与形式融合的审美范畴。 在优美的内涵中,必然和自由、主体与客体之间均处于协调和完善状态。在外在形式上,它呈现为秀丽、妍雅、清新、轻盈、宁静、柔媚、纤巧、飘逸、淡雅、舒缓、圆畅、单纯的美。在审美感受上,优美则给人以温柔、舒适、轻松、愉快和心旷神怡、赏心悦目之感。 舒缓宛转的曲线、悦耳动听的乐音、协调柔和的色彩,以及整齐一律、对称均衡、调和对比、比例匀称等等,都是优美形态的特征。这就决定了优美和谐、协调、一致、均衡、统一的特点。 其得于阳与刚之美者,则其文如霆,如电,如长风之出谷,如崇山峻岭,如决大川,如奔骐骥;其光也,如杲日,如火,如金镠铁;其于人也,如凭高视远,如君而朝万众,如鼓万勇士而战之。 壮美是与优美相比较而存在的美的普遍的常见的另一种形态,是一个和谐、自由的审美范畴。其审美意蕴、情感力度强盛,我国古代文论、画论中称之为“阳刚”,亦称“阳刚美”,是一种雄壮的刚性的偏于动态的美。它具有形体博大厚重的量感和空间宽阔开展的广度。 就像这种场景:我们进入一个很寂寞的地区,在完全无云的天空下,树木和植物在纹丝不动的空气中,没有动物,没有人,没有流水,没有任何活动着的东西,只是最幽静的肃穆。那么,这种环境就等于是一个转入严肃、进入观赏的号召。更高程度的壮美感可以由下面的环境引起:大自然在飙风般的运动中;天色半明不黯,透过山雨欲来的乌云;赤裸裸的、奇形怪状的巨石悬岩,重重叠叠挡住了前面的视线;汹涌的、泡沫四溅的山洪。壮美感就在这种可怖的环境和宁静的心境两者之间的对照中产生。这样通过环境的变化,我们还可以产生程度更强的壮美感。 壮美不同于优美的只是它的表现形态,以雄浑、刚性、壮观、粗糙、怪异、迅疾、巨大为特点,具有宏大、挺利、奔放、雄浑等特性。其外在形式常突破或违背形式美的法则,不含恐惧、压抑的痛感,给人以惊心动魄、振奋精神、开阔心胸、激情荡漾的审美快感。 壮美饱含着、蕴积强盛的力量和磅礴的气势。“积健为雄”,“具备万物,横绝太空”,雄浑的力量蓄积着宇宙间的刚健之气,壮美的气势横贯无边无际的天空。“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一“蒸”一“撼”,呈现出移天动地的气势;一“坼”一“浮”,展示了浩瀚辽阔的境象。

2019-2020年高中音乐鉴赏课《第二单元音乐的美:优美与壮美》教案设计备课资料

2019-2020年高中音乐鉴赏课《第二单元音乐的美:优美与壮美》教案设计备课资料 优美与壮美 教学目标: ●能够认识到各种音乐美是 依靠各种音乐要素来实现的。 ●在音乐欣赏活动中,能够根据 自己的感受,正确判断、区别 优美与壮美这两种不同审美范畴的音乐作品。 ●能理解优美与壮美既是比较而存在的又是对立互补的。 ●能围绕优美与壮美有哪些相同与不相同的特点这一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并积极参与归 纳总结。 教学方法: ●比较、听辨法:对比听赏带有优美和壮美色彩音乐的各种要素(速度、力度、调性、 和声、音色、旋律等)。 ●实践法:全体学生演唱《雪绒花》进行所谓的再度创作,通过速度、力度、音色的 变化体会优美壮美的区别。 教学内容: “学习音乐美学的一般常识,了解音乐的艺术特征”,是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音乐鉴赏模块的重要学习内容之一。根据高中音乐课标的要求,在音乐鉴赏模块中,结合音乐作品的体验,适当介绍一些有关音乐美的常识,对培养21世纪高中学生感受、理解与鉴赏音乐美的能力是大有裨益的。音乐美是极为丰富多彩的,如果我们从音乐艺术形态学这个大视野来考察音乐美的话,音乐美的外部形态,主要是指音乐作品的体裁与形式。音乐美的内在本质,则更多的是探讨音乐的内在性格及其与音乐情感性质的关系,这些都属于音乐美的范畴。由于声乐的主要特征在于通过声音来抒发人的内心感受,特别是情感态度,因此,音乐美的范畴是和人的精神品格与情感性质的表现密切相关的。与此同时,我们还认为,音乐美的范畴不是孤立的,它是和一般美学的范畴密切相关的,音乐作为人类社会生活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它的美和一般美学的范畴息息相通。因此,我们对音乐美的范畴的认识,实际可以说就

湘教版高中音乐第二单元《优美与壮美》教案

第二单元音乐的美——《优美与壮美》 (南京师范大学实习教师王文君) 【教学对象】:高一学生 【课程类型】:以欣赏为主的音乐欣赏课 【教学目标】: 1.能够乐于欣赏优美和壮美的乐曲。 2.通过欣赏乐曲,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简述优美与壮美的不同风格特点以及能够正确的判断和区别优美和壮美这两种不同音乐美范畴的音乐作品。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能够用语言表述优美和壮美的音乐要素的特征以及准确的辨析出 音乐作品所属的音乐美范畴(优美或壮美)。 2.知道有时候一首乐曲并非都是一种美的范畴。 【教学用具】:多媒体及钢琴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进行简短的自我介绍。 2.播放4首乐曲片段(悲剧美、欢乐美、优美、壮美),让学生谈谈这几首乐曲的旋律特点是什么样的以及听完后的感受。 教师总结:不同的音乐元素形成不同的音乐美,不同的音乐美带给我们不同的感受。——引出书P26页的一段文字。 提问:“我们把音乐美分为哪几个基本范畴?”学生可答:“音乐美可以分为优美、壮美、崇高美、欢乐美、悲剧美、喜剧美等六个基本

范畴。” 提问:那优美和壮美都有哪些具体的表现特征呢? 设计意图:用四首学生较为熟悉的乐曲片段,来引出新课音乐的美的6个范畴。 二、欣赏优美的作品: 1.仔细聆听无伴奏混声合唱曲《牧歌》的片段 提出问题:演唱形式是什么?作曲家是用什么样的手法来表现草原的宽广和辽阔的。 2.带领学生用“lu”哼唱《牧歌》的主题,再次体会属于优美范畴音乐的特征。 3.欣赏全曲,思考优美的乐曲在旋律、节奏、速度与力度上有何特点。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较有优美特点的歌曲仔细分析后,学生可以基本掌握优美的特点。 4.欣赏民族管弦乐队《彩云追月》。着重介绍乐器、演奏形式、特有节奏。(让学生试着跟音乐打节奏) 5.再听辨乐曲《国际歌》,同样让学生听辨类型—壮美。此时自然引入到对壮美的表现特征的分析。 三、欣赏壮美的作品: 1.介绍《国际歌》的创作背景。再把《国际歌》的第一段让学生跟琴演唱一遍,以体会壮美的音乐特征。

优美与崇高的联系-最新文档

优美与崇高的联系 审美形态是审美实践活动中特定的人生样态、审美境界、审美情趣和审美风格等的感性凝聚及其逻辑分析。优美和崇高都是人们在长期审美实践活动基础上逐步形成并积累下来的最基本的审美形态, 把握优美与崇高的区别是美学研究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长期以来, 人们多关注的是优美与崇高的区别而很少关注它们之间的联系, 这里我要讨论的就是优美与崇高的联系。 优美,也就是狭义的美, 作为美的一般形态,以和谐、协调、一致、均衡、统一为特点。优美的本质特征是和谐与完美。在外在形式上, 它呈现为柔媚、优雅、纤巧、秀丽、飘逸、安宁、淡雅的美; 在美感上看,优美给人轻松、愉快和心旷神怡的感受; 从自然的角度看,优美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从社会的角度看, 优美是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优美引起的审美感受是一种单纯的、平静的愉悦感。例如“断臂美神”维纳斯,这尊古希腊艺术杰作, 自从1820年从希腊弥罗岛上一座倒塌的庙堂里发掘出来后, 它的美不知使多少人陶醉。 崇高,即广义上的美,也作为美的一种形态, 广泛地存在于自然、社会和艺术作品中。它具有一种压倒一切的强大力量, 是一种不可阻遏的强劲的气势。崇高的特点是美处于主体与客体、

自由与必然的矛盾激化中。在形式上, 往往表现为一种粗犷、激荡、刚健、雄伟、坚韧的特征; 在美感上看, 具有“不平 凡、伟大的” 独特的审美属性。崇高的基本特征是突出了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感性与理性的对立冲突。崇高的本质在 于人的本质力量与客体之间处于尖锐对立与严峻冲突。崇高体现在主客体矛盾冲突中, 经过尖锐激烈的对立, 主体战胜客体并且终于从痛感转化为快感。审美主体所受到的挑战越严重, 遇 到的冲突越激烈, 斗争的历程越险恶, 就越能激发和显示人类 自身的本质力量, 也就越能令人感到崇高。贝多芬的第三、第 九交响曲是崇高的经典范例。 优美与崇高有很多区别:优美(狭义的美)和崇高(广义的美)是美的两种不同的具体形态, 优美是一个比较古老的概念, 崇高则是近代美学研究的产物;优美的哲学基础是朴素的辩证法, 崇高的哲学基础是机械的形而上学; 优美在于审美主客体 的和谐统一, 是审美主体借助审美客体对自身本质力量的积极肯定与实现。崇高偏于审美主客体的冲突对立, 是客体对主体的 实践和人的本质力量的辨证否定以及主体精神的充分高扬; 优 美是内容和形式的和谐,崇高则是内容压倒形式; 优美偏于感官的快适和情感的愉悦和谐。崇高是一种矛盾的混合情感, 在痛感之中有快感, 不自由中蕴含着自由。 虽然优美与崇高有如此大的不同, 但是它们没有本质上的区

崇高与优美的比较

优美与崇高的比较 1.优美的概念、特点及本质特征 优美,又称秀美,它是美的最一般的形态。狭义的美,指的就是优美。中国美学史上,将其称为“阴柔之美”,这是一种优雅之美、柔媚之美。从审美属性上看,优美主要具有绮丽、典雅、含蓄、秀丽、纤柔、婉约等特色。 在审美类型中,优美通常是指一种单纯的美、常态的美。从根本上讲,优美的本质就在于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和谐统一。优美的核心之所以是和谐,其实质就在于它体现出主体和客体的和谐统一,体现出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也体现出理智与情感的和谐统一。优美的本质就在于人的本质力量与客体的和谐统一,并且在对象世界中得到感性的显现。优美引起的审美感受是一种单纯的、平静的愉悦感。 2.崇高的概念、特点及本质特征 崇高,又称为壮美,就是一种雄壮的美、刚性的美。中国美学史上,将其称为“阳刚之美”。从审美属性上看,崇高主要具有宏伟、雄浑、壮阔、豪放、劲见、奇特的特点。 在审美类型中,崇高的基本特征是突出了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感性与理性的对立冲突。崇高的本质在于人的本质力量与客体之间处于尖锐对立与严峻冲突。客体企图以巨大的气势和力量压倒主体,主体在严峻冲突中更加激发自身的本质力量与之抗争,最终战胜与征服客体,使人的本质力量得到比在优美事物中更加充分的显现。崇高的核心在于“冲突”。崇高体现在主客体矛盾冲突中,经过尖锐激烈的对立,主体战胜客体并且终于从痛感转化为快感。审美主体所受到的挑战越严重,遇到的冲突越激烈,斗争的历程越险恶,就越能激发和显示人类自身的本质力量,也就越能令人感到崇高。 3.在审美实践中可以从哪些方面认识优美与崇高的区别 第一、空间上的小与大。优美的事物一般体积较小、规模较小,风景秀丽的小丘,清澈见底的小溪,啾啾鸣叫的燕雀,风中摇曳的小花等等。而崇高的事物一般体积巨大、气势宏伟,一望无际的大海,耸入云霄的高山,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瀑布,轻舟已过万重山的三峡等等。 第二,时间上的慢与疾。缓慢与疾速,优美的事物是舒缓的、平稳的、趋于静态的,崇高的事物则是疾速的、奔腾的、趋于动态的。如《维纳斯》雕像恬静典雅,宁静安详,体现出一种静态的优美;《拉奥孔》雕像表现了父子三人被巨蟒紧缠,濒临死亡前那一瞬间的竭力挣扎,以静示动,寓动于静,展现出一种动态的崇高美。 第三,形式上的柔与刚。优美的事物一般符合对称与均衡、比例与匀称、节奏与韵律等等形式美法则,多曲线不露棱角,多圆形不显生硬,颜色鲜明而不强烈,声音柔和而不刺耳。优美的艺术作品往往情感细腻、形式精美,如奥地利著名作曲家约翰〃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圆舞曲》。崇高的事物却常常有意地突破或违背对称、均衡、节奏、比例等形式美法则,各个部分很不协调,显得突兀、怪诞、凶猛,甚至有意包含一些丑的因素,让人首先压抑、不快、畏惧、痛苦,然后才提升转化为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如苏联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的《列宁格勒交响曲》。 第四,力量上的弱与强。优美的事物不呈现主体和客体激烈的矛盾冲突,主要表现主客体双方的平衡、统一、和谐、安宁,强调力量的平衡和稳定,追求一种阴柔之美。崇高的事物则体现出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尖锐对立和严重冲突,充满了动荡与斗争,强调力量巨大与气势磅礴,追求一种阳刚之美。元代作家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短小简练、构思巧妙,具有阴柔之美;而北宋苏轼的名作《念奴娇〃大江东去》,则抑扬顿错、气势磅礴,具有崇高之美。

《优美与壮美》说课稿

《优美与壮美》说课稿 各位老师你们好,今天,我为大家说课题目是《优美与壮美》中的优美部分。 教材分析: 这节课我所用的教材是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高中音乐鉴赏教材第二单元第一节《优美与壮美》,本节课主要通过欣赏三个乐曲,《牧歌》、《月光奏鸣曲》、《夜曲》(《彩云追月》课后留给学生分析了解)来理解和归纳优美的特点和内涵。这几首乐曲的分析对学生来说,不仅是一次听觉上的盛宴,更重要的是能加强学生鉴赏音乐的能力。在这几首乐曲中,通过不同的音乐要素(如节奏、旋律、伴奏、速度等)体现出优美的特点,能使学生更加直观的了解及概况其特征,加强音乐的辨别欣赏能力。 学生特点分析: 我所教授的高一的学生不但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和较广的知识面,认知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加上之前有学习过《序曲1812》等乐曲,有基本的分析和鉴赏能力,也有着自己独特的想法。 教学内容: 《牧歌》、《月光奏鸣曲》、《夜曲》的鉴赏 教学目标: 1、在音乐欣赏活动中,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感受,能用自己的话简述优美的概念与内涵。 2、通过欣赏乐曲能分析出具有优美特点的乐曲在节奏、旋律、伴奏、音区变化等方面的特点 3、在研究性合作学习中,能围绕优美的特点在说出几首类似的乐曲,说明原因。 教学重点:

1、感受、理解《牧歌》、《月光奏鸣曲》、《夜曲》优美的音乐特征。 2、能够通过引导、让学生从音乐元素的分析中用自己的语言总结音乐的优美的风格特征,理解它们的概念和内涵。 3、能根据作品的音乐语言辨析音乐美的范畴。(优美) 教学难点: 学生能用分析乐曲的音乐要素的方法,分析优美的艺术特征。 教学方法: 体验性音乐教学方法: 演示法:观看和试听《牧歌》《月光奏鸣曲》《夜曲》 实践性音乐教学法: 练习法:歌唱音乐主题分析、归纳、总结音乐的优美 聆听法:聆听优美的音乐作品 语言性音乐教学方法: 讲授法:教师讲解 讨论法:师生共同分析音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学生聆听作品片断,说说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1、播放《一二三四歌》、《当兵的人》《军中绿花》《军港之夜》 设计意图:一样的军旅题材展现出不一样的美,说明音乐美是极为丰富多彩的。 接着说:音乐美的内涵本质及其音乐表现特点 导言:音乐美是极为丰富多彩的,如果音乐作品的体裁与形式是音乐美的外在形态,音乐的内在性格及其与音乐情感性质的关系则属于音乐美的内在本质。了解音乐美的内在本质,并与外在相结合,更能丰富我们赏乐时的情感体验,使我们的感受与鉴赏能力进入更高层次。 通常我们将音乐的美分为六种: 温柔人见人爱的——优美 振奋令人惊叹的——壮美 庄重圣洁伟大的——崇高美

【精选】意象壮美意境高远

意象壮美立意深远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赏析 山阴一中:张玉明“意象”是我国古典美学中的一个术语,它包括“意”和“象”两方面的内容。这里的“意”指的是创作主体的思想感情,这里的“象”指的是作为创作客体的客观物象。诗歌的意象就是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物象的融合,而意境则是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组合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毛泽东《沁园春·长沙》这首词不仅内容丰富,而且气势磅礴,画面壮阔,意象壮美,立意深远。笔者认为,如果从意象美的角度去赏析这首词,对准确把握这首词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也许能另辟一径。 《沁园春·长沙》一词的意象美突出表现在景物的选取上,作者视野开阔,选取的景物或广博,或宏伟,或雄峻。以上阕“看”字所总领的几句词为例,有山上的“层林”,有江中的“百舸”,有空中的雄鹰,有水底的游鱼。而从景物的状态看,有静态的火红的枫林,有动态的“争流”的“百舸”等。作者从远望到近观,从仰视到俯瞰,天长地阔,山红水绿,“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陆机《文赋》)。 作者对景物的选取,在很大程度上是制约于立意的,古代文人墨客的“悲秋”“伤秋”“叹秋”等诗文就正是由他们特定的“意”所决定的。譬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将“意”立在“断肠人在天涯”,所选之“象”便自然是“枯藤”“老树”“昏鸦”“瘦马”等;杜甫的《登高》将“意”立在“万里悲秋”“艰难苦恨’:上,所取之“象”

也自然离不开那“哀猿”“落木”等。毛泽东的立意积极向上,昂扬奋进,他所取的“象”,就自然是那些竞相向上、生机勃勃的景物了,如万山、层林、百舸、雄鹰、游鱼等。 《沁园春·长沙》一词的意象美还表现在意象的表达上。意象的选择固然很重要,但意象的表达则更应别具匠心。诗人笔下的意象不应是客观的白描,而应是“灌注了生气的形象”(康德语),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为了给选取的客观物象“灌注”更多的生气,很注重意象的表达,如上阕中“看”字所总领的一组意象群,其中“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中的“万”“层”“漫”以及“遍”“尽”“透”这些词在范围、程度、层次等方面,使红绿两色更为突出,更为丰富,更为浓艳鲜明,令人感到可爱。诗人除了表现山红水绿的静景的优美外,还着意描写事物动态的壮美,“百舸争流”中的“争”字,给碧绿无尘的江面增加了昂扬奋进的气氛,活现出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中,由于“击”“翔”这两个富有创造性和表现力的动词的运用,准确而生动地刻画出了在万里长空中鹰飞的矫健和在清澈见底的江水中鱼游的欢愉自在,如果把“击”“翔”换作“飞”“游”,就表达不出雄鹰展翅飞翔时矫健有力的姿态,表达不出鱼游水中那轻快自在的情趣。诗人在“万类霜天竞自由”中用一个“竟”字,则有力地突出了在寒秋严霜下的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让人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 《沁园春·长沙》一词的意象美表现在意象的组合上。诗词中的

崇高与优美的比较

一、优美 (一)什么是优美? 定义:审美主体在观赏具有审美价值的客观对象时,主客体之间所呈现出来的和谐统一的美。 1.优美认识的发展历程: A.西方美学的优美论: (1)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提出“美在于和谐”的美学思想。而数的最美的比例是满足“黄金分割”的比例关系, (2)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形式的美”,是形式上的秩序、匀称与明确,并认为这种美“能引起快感,并不和痛感夹杂在一起”, (3)古罗马时期,西塞罗才真正提出了优美与崇高(他在这称为威严)的问题,美有两种,一种在于秀美,一种美在于威严;我们把秀美看做是女性美,把威严看做是男性美。”的问题。 (4)英国十八世纪著名经验主义哲学家博克提出优美的特性,因为只是些通过感官来接受的性质有下列几种: ①比较来说是小的 .......... ..........;④这些部分不露棱角,而.......;②是光滑的 ....;③各部分方向上要有变化 必须溶成一片 ..............................;⑥颜色鲜明,但不强......;⑤结构娇柔纤细,不带任何显著而又强壮有力的外表 烈刺眼 ......................................;⑦如果一定要有强烈夺目的颜色,那这种颜色就必须陪同其他颜色一起构成多样的 变化 ..。 (5)康德在《判断力评判》中说,优美是使人直接产生快感的一种“鉴赏力判断”。他说,优美是一种有限的形式,这种有限的形式不会给人造成任何压抑感,因此优美“直接在自身携带着一种促进生命的感觉,并且因此能够结合着一种活跃的游戏的想象力的魅力刺激。”也就是说,能够直接产生积极的愉快。 (6)德国移情论者立普斯认为优美是一种无意识的美,不带刚性、尖锐而又粗犷型的美. B.中国古代美学的优美论: (1) 优美本不是中国美学的概念,中国是“阴柔”的范畴出现的,是关于宇宙哲学的范畴。古代中国人认为宇宙的是由“阴”、“阳”两极构成的,《易传》是最早出现的“阳刚”与“阴柔”的概念。 (2)明确将“阳刚”与“阴柔”作为美学范畴加以阐发的是清朝的姚鼐,虽然只对“阴柔之美”作了形象描述而未作理论概括,但这与西方美学所讲的“优美”在美学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2.优美的概念: 优美是一种优雅的、柔性的、偏于静止的美,它是审美主体和客体相统一、内容和形式相协调所表现出来的宁静而又和谐的美。 优美的特征 优美在形式上的特征:小巧、轻缓、柔和,是一种偏于静态的美 (1) 小巧,是指优美的对象占有的空间较小。

高中音乐欣赏《优美与壮美》教案

河北省唐山市迁西县新集中学高中音乐欣赏《优美与壮美》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在音乐欣赏活动中能根据自己的感受,正确判断、区别优美与壮美这两 种不同审美范畴的音乐作品。 2、能用自己的话简述优美与壮美的概念与内涵。能理解优美与壮美既是 比较而存在的又是对立互补的。 3、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能围绕优美与壮美有哪些相同与不同的特点 这一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并积极参与归纳总结。 4、了解音乐体裁:无伴奏合唱、夜曲。 二、教学重点: 在听赏体验的前提下,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初步理解什么是优美,什么是壮美,并能在听赏活动中区别哪些音乐作品属于优美的范畴,哪些音乐作品属于壮美的范畴。 三、教学难点: 音乐的外部形式美主要表现在音乐作品的体裁与形式上,音乐的内容美表现在音乐的内在性格与情感态度上。 四、教学方法: 比较、听辨法:对比听赏带有优美和壮美色彩音乐的各种要素(速度、力度、调性、和声、音色、旋律等)。 通过速度、力度、音色的变化体会优美壮美的区别。 五、教学内容: “学习音乐美学的一般常识,了解音乐的艺术特征”,是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音乐鉴赏模块的重要学习内容之一。根据高中音乐课标的要求,在音乐鉴赏模块中,结合音乐作品的体验,适当介绍一些有关音乐美的常识,对培养21世纪高中学生感受、理解与鉴赏音乐美的能力是大有裨益的。音乐美是极为丰富多彩的,如果我们从音乐艺术形态学这个大视野来考察音乐美的话,音乐美的外部形态,主要是指音乐作品的体裁与形式。音乐美的内在本质,则更多的是探讨音乐的内在性格及其与音乐情感性质的关系,这些都属于音乐美的范畴。由于声乐的主要特征在于通过声音来抒发人的内心感受,特别是情感态度,因此,音乐美的范畴是和人的精神品格与情感性质的表现密切相关的。音乐作为人类社会生活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它的美和一般美学的范畴息息相通。我们对音乐美的范畴的认识,实际可以说就是了解、认识一般美学的范畴在音乐中是怎样表现的。一般美学把优美、崇高、悲剧、喜剧作为它的基本范畴,我们认为这一在历史上形成的具有涵盖力的美的范畴,对于音乐美来说也是基本适宜的,因为我们对音乐美的范畴的介绍,也主要是以这几个范畴为基础的,不过是结合音乐美的特征对它做了一些调整,把音乐美分为优美、壮美、崇高美、喜剧美、欢乐美、悲剧美等六个基本范畴。进行曲与军歌可以说是壮美的典型表现。著名的《马赛曲》、《国际歌》和《义勇军进行曲》虽然都具有崇高的理想和抒情的意味,然而从它们所表现的情感性质与音乐特征来看,其基本的美学范畴却是壮美。现实的壮美往往是在群众性的集体行动中表现出来的,反映到音乐中也更多地表现在群众性的集体歌唱和各种形式的乐队合奏中。当然,音乐的壮美也不仅仅表现在群体性的歌唱与演奏中,决定性的因素还在于音乐本身所具有的美的品位。例如,前苏联索洛维约夫·谢多伊谱写的《共青团员之歌》,虽是一首抒怀的作品,但是这首歌曲壮烈豪迈的气概,以及与之相配合的铿锵有力的节奏所构成的动人旋律,都充分表现出壮美的品位。还有许多壮美的音乐节奏活泼、旋律跳宕、速度偏快,带有明朗、乐观的情调,如中国的《骑兵进行曲》等。 本课以音乐审美范畴中的优美与壮美为切入点,通过聆听内蒙古民歌《牧歌》、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亮剑》主题曲、《英雄》主题、《在灿烂阳光下》、《海上钢琴师playing love》主题、比尔·狄盖特的《国际歌》和威尔第的《大进行曲》等歌(乐)曲引导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以分析各种音乐要素为基础探究优美与壮美各自的特点,感受乐(歌)曲中优、壮美的色彩,继而一起归纳、总结优美壮美的相同与不同的特点。 六、思路说明: 1、美学是建立在大量实践、亲身体验基础之上的理论学科,现阶段要讲好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崇高”与“优美”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崇高”与“优美” 一朵娇艳的小花是美的,座座气势雄伟的崇山峻岭也是美的。“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固然能引起我们的喜悦的感情,令我们陶醉;而“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崇高景色,也会激荡我们的感情,使我们心旷神怡,也达到了强烈愉悦的审美效果。正如惊涛骇浪与叮咚山泉,崇高和优美都属于审美的范畴,是两种不同的美的形态,即美的两种不同种类。 崇高又称壮美,是一种雄壮的美、刚性的美,通过对象的粗犷、博大的感性形态,劲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雄伟的气势,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使人惊心动魄,产生敬仰、赞叹的情怀。优美与崇高相对,又称为秀美、纤丽美、阴柔美,典雅美等,它是美的一般的形态。 从根本上讲,崇高的核心在于“冲突”。崇高体现在主客体矛盾冲突中,经过尖锐激烈的对立,主体战胜客体并且终于从痛感转化为快感,粗砺强劲,雄奇怪涎,令人惊心动魄。审美主体所受到的挑战越严重,遇到的冲突越激烈,斗争的历程越险恶,就越能激发和显示人类自身的本质力量,也就越能令人感到崇高。而优美的本质就在于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和谐统一。优美的核心之所以是和谐,其实质就在于它体现出主体和客体的和谐统一,体现出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也体现出理智与情感的和谐统一。优美引起的审美感受是一种单纯的、平静的愉悦感,玲珑小巧,娇柔透剔,令人舒心惬意,各种审美因素趋向平和统一。 在我国古代,通常把崇高称为“大”“阳刚”“气势”“风骨”等。孔子曾说过:“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列子·汤问》中记载钟子期对于伯牙鼓琴的两次回答:“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善哉,洋洋兮若江河!”这种音乐的内容,也是令人心潮澎湃的,也可以称之为“崇高”。这种崇高不仅仅指崇高的这一种形态,更主要的是气势。我认为,作为审美主体的我们,所欣赏对象的气势比起形态来,更容易让人体会到“崇高”,心灵的震撼相对于视觉的感受更容易令人领会、感悟。 陆机在《文赋》中说:“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碑披文以相质,诔缠绵而凄怆,铭博约而温润,箴顿挫而清壮,颂优游以彬蔚,论精微而朗畅,奏平撤以闲雅,说炜晔而谲狂”。虽然陆机并没有指出“优美”到底是什么,但他对这些文体风格的概括,已经包含了优美的本质。而刘勰在《文心雕龙》里将文章风格美分为八体:典雅、远奥、精约、显附、繁缛、壮丽、新奇、轻靡。其中,典雅、精约、新奇就是与优美有关,而远奥、繁缛、壮丽则与崇高有关。 在我国古典诗歌艺术中,这两种形态各异的美比比皆是。 比如,唐代词人张志和的《渔歌子》是首脍炙人口的杰作,千百年来,人们盛读不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优美迷濛的意境,折射出迷人的艺术光辉。词是这样写的:“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西塞山前,白鹭展翅飞翔,不时俯头探望河中游鱼;山上,漫山遍野桃花盛开;山中,微风吹拂,桃花瓣飘零,随波逐流;山脚,烟波浩淼,游鱼蹦窜;岸边,烟波迷濛处,一位披蓑戴笠的垂钓者正凝神专注地垂钓,他陶醉于眼前的空濛山色和柔美风光,竟怡然自乐,不想回家了。多美的画面,岂止是“烟波钓徒”张志和沉缅于山光水色,我们品味吟咏,又何尝不是深深地痴迷于词人所描摹的山水风情呢?显然,这里意境纯美、柔和、宁静、高远;色调斑斓绚丽,欢快明朗;构图精微考究,细腻逼真;情趣高雅恬淡,清爽宜人。这一切充分展示了词人热恋山水,厌恶官场的情趣,显示了艺术领域里的优美范畴的审美特征。 相反,李白的诗作《望天门山》恰恰给我们揭示了一种雄奇壮阔的崇高美。“天门中断楚江天,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诗人贮立舟头,极目远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