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太极拳十大腿法斠解

太极拳十大腿法斠解

太极拳十大腿法斠解
太极拳十大腿法斠解

清代李亦畬《各势白话歌》云:“云手三下高探马,左右起脚谁敢拦。”“转身一脚载捶打,翻身二起踢破天。”“披身退步伏虎势,踢脚转身紧相连。”“更鸡独立分左右,倒撵猴儿又一番。”“云手高探对心掌,十字摆莲往后翻。”“再拉单鞭从下势,上步就排七星拳。”“收身退步拉跨虎,转脚去打双摆莲。”《牛连元转授之杨氏九诀》云:“高探马上拦手刺,左右分脚手要封。”“转身蹬脚腹上占,进步栽捶迎面冲。”“右蹬脚上软肋踹,左右披身伏虎精。”“左蹬脚踢右蹬式,回身蹬脚膝骨迎。”“单鞭下势顺锋入,金鸡独立占上风。提膝上打致命处,下伤二足难留情。”“十字腿法软骨断,指裆锤下靠为锋。”“上步七星架手式,退步跨虎闪正中。”“转身摆莲护腿进,弯弓射虎挑打胸。”文字虽然粗俗浅近,却充分说明了太极拳腿法的丰富,及其体用,以及其在太极拳中举足轻重的地位。为了使拳家和读者能直观的、全面的认识太极拳的腿法,现将太极拳中或暗或明使用腿法的具体着法斠解如下:

一、白鹤亮翅斠解

白鹤亮翅又叫“白鹤晾翅”或“白鹤凉翅”。右臂上扬亮掌,左臂下落按掌,右腿坐实,左脚虚点,舒臂提踵犹如白鹤亮翅,故名。《太极拳体用全诀》中“白鹤亮翅挤靠分,悬顶坐身寸腿踢”句,形象简明地说明了白鹤亮翅式的体用要求。即架势的基本要求是悬顶坐身,基本的技法是挤靠分踢,主要的劲法是分劲,而又不拘泥于此,要随机应变,所谓悬顶坐身,就是上顶劲虚领,精神提起,以挈其纲领;下拔腰裹臀提裆,尾闾敛垂,以竖其路线。这是因为百会虚领,会阴敛垂,二点成一直线,“成上下之悬”。上虚领,感到头顶处有一股劲虚虚往上拔;下敛垂,小腹处感到有一股劲甸甸往下沉,躯体好象被无形的两股恰到好处的劲对拉拔长,即可避免前俯后仰,使通体准直,外形上舒展安逸,精神上虚灵自然,而符合立身中正安舒之要求。攻防时,分展之两手,一臂直线上提,挤靠架格,或掤或截,而提掤之手沉肩、垂肘、坐腕;另一臂下按分搂,或采或捋,而搂采之手肘不离肋,而又肘不贴肋,腋下留有回旋之余地,以称其力,以衡其身。两手有分意,有掤意,而又两膊相系。如此我之两臂展分浑圆,劲撑而力雄,故敌受我之分,其两手之力,即分散不整。白鹤亮翅下盘之形势为后坐步,前(左)脚略缩回提起离地,而足尖轻轻着地虚点。后(右)腿落胯坐实,胯根松开圆撑,裆提胯落,尾闾收正,敛臀坐齐脚跟,使下盘稳固而灵动。下盘之两腿,一足虽提

踵虚点,而寓飞踢敌下部之意,且

其提踵踮足之劲输于两臂;另一腿虽坐实,而非占煞,意含周身气血川流,通体无滞。精神团聚,含胸拔背,劲贯两膊,意注四梢,心手双畅,舒展安适,犹如白鹤展翅,信步夕阳。总上所述白鹤亮翅势之特点是上分下踢。分以开敌正门,暴露其裆腹,我本坐身虚势,提踵踮足之虚脚乘隙起腿飞踢敌之裆腹或胫骨。因白鹤亮翅是稍起身飞踢,所以是以踢敌腹裆为主,以踢胫骨为辅,散手之时亦常实施套腿还踢。其腿法较为复杂。敌受我之分,其劲已落空而倾侧,复受我下部之攻击,必负痛而轰然倾跌矣。故《太极拳体用全诀》云:“舒臂提踵似鹤栖,着意随心肱贯气,上分下展开敌门,信步攻防惊天地。”

二、退步跨虎斠解

退步跨虎势,转身撤步,两手双分,其转身退步的形象酷似跨上虎背,故名。在拳术上通称“跨虎势”。此势外形似白鹤亮翅,但两手分开要比白鹤亮翅展开得多,腰胯下沉亦相对较低,以显示其“跨”势。此外,左手在白鹤亮翅中只有分搂采按之劲,而本势又含捋挒之劲,右手在白鹤亮翅中只有提掤格截之劲,而本势又含黏分之劲,这是两势手法区别之所在。

《各势白话歌》说:“收身退步拉跨虎”,《全体大用诀》说:“退步跨虎闪正中”,《太极拳体用全诀》说:“退步跨虎闪正中,如虎劲敌受扼制。”都说明此势演练的关键在于拉转腰胯,通过弧形撤步后退,将正中点闪开,以引化改变敌来劲的方向,使其全身之力落空,扼制敌的来势,并乘隙伺机进攻。退步跨虎势在十三势中占一个“退”字诀,以退为守,以退为攻,以退为进,是一着“以走制敌”的方法,即拳论所说的“时而宜退,即以退,退以鼓其进。”敌以双按攻击,一时难以借力发放,那就以退为进,以迂为直,顺势向斜撤步闪身,用柔韧的走劲牵引对方的刚劲向我身侧引化,改变对方的劲力方向,使其直来的按力落空,此时敌虽生猛如虎,亦受我制,从而达到以柔克刚,以柔弱胜刚强的目的。但走也好,退也罢,一定要恰到好处。拳诀说:“斜退得横,直退易溃。”所以退一定要弧形向斜后撤而不可以用消极的直退法来解决,因这样既不能改变敌直前而来的按力方向,亦犯了瘪丢的毛病,势必为敌所乘而长驱直入,使自己处于被动的地位。拳诀说:“得横即得势,得实即得机。”机势皆得,有了有利的形势,为后着创造了有利的反击机会,则在全局上有了成功取胜的把握。所以在退步斜闪(化)之后,右腿要屈膝坐实,腰胯下沉,这样才能使下盘稳固,并要

在放松的基础上注意上体正直。不要为直而直,硬往上挺拔,也不要为沉而沉,硬往下压,以致影响腰部的枢纽作用和腰部旋转的灵活性,同样也影响了意气的贯穿,劲力的完整和专注一方。只有做到了以上这一些,才能机势并得,致人而不致于人矣。即拳诀所谓:“胜在进步占势,不败在退步避锋。”

戚继光《拳经三十二势》歌诀曰:“跨虎势那移发脚,要腿去不使他知,左右根扫一连施,失手剪刀分易。”“那移”者,闪赚腾挪也;“要腿去不使他知”,暗腿隐发也;“左右根扫一连施”,左右腿连环实施扫荡(蹚)也。所以有拳家认为退步跨虎势,潜藏着扫荡(蹚)腿,只是少林扫荡(蹚)腿的蜕变和隐化。连环的“扫荡(蹚)”,只是为了更好的“退步”,为最后“剪刀分易”及暗腿起踢,一击制敌作垫铺。同时说明退步闪化时要步随身换,步法虚实的转换必须通过身法的转换来实现。腰部动作通过左右腰隙交替转换来分虚实,下于两腿相随,这样才能使退步“左右根扫”虚实分明,稳健轻盈而“一连施”。

退步跨虎势两手之分谓“剪刀分”,两手向左右分开要同时进行,分开不宜过快,开始时分开幅度较小,转腰撤步,左手尚在右臂肘弯处,待对方按力动摇,我两手进一步分开,两手的分开亦不宜过早,过早不能充分运用腰力。对于对方直前而来的按力,光用两手上下硬分是有困难的,应该先转腰胯退步,引进闪化,改变对方的劲力方向,使其直来的按力落空,然后以我两腕黏对手两腕里侧左右分之,方见引进落空之妙。此外,应注意分时不能离身过近,两手上下距离不能过小。否则不足以使对手全身之力落空,而且还容易为敌所乘,借我势随机进攻。

退步跨虎势要“轻灵活泼虚实走,如圆似方意绵绵,四肢随腰内外合,处处圆满任自然。”转腰撤步,“左右根扫”,引进闪化,“剪刀分易”要一起协调动作,上下相随,不先不后。“左右根扫”撤步成虚步时,虚非全然无力,气势要有腾挪,有随时起踢敌之下盘裆腹及胫骨之意。右腿坐实,非全然占煞,重心不上下波动,左虚腿与右胸侧有相吸相系之势,使虚腿不致偏浮。精神贯注,紧要全在胸中、腰间运化。心意帅率,百骸协调运动,内则一心,外则一身,动静在心,分合在形,起承转合,始而意动,继而劲动,转接一气串成,则其势可为

也。此时敌虽生猛如虎,其势亦必受我所制。故《太极拳体用全诀》云:“退步跨虎闪正中,左挒右黏敌落空,虚步寓踢势腾挪,以走显神通。”

三、高探马斠解

高探马是象形会意的

拳势,右掌横掌扑面身渐高起,表示高探马头,故名。一说形容其高高地站在马镫上探路,一说因探身

跨马之势而得名,亦通。

《太极拳体用全诀》说:“高探马上缠腕采,仰之弥高掌探鼻。”充分说明了高探马的技击主要用法是:左手缠腕沉采,是谓一拉,右手高势探鼻,是谓一打,双手一拉一打,先拉后打,中间有一个时间差。顺势采拉即为引进,使敌落空,然后乘势出击,高势探鼻一打,后发先至。拉打之时,颈椎、脊椎松沉直竖,背脊有探拔之意,但上体切不可因“探”而前俯后仰。《体用大全诀》说:“高探马上拦手刺”,则又为左手“拦”,右手“刺”。技法看似和前者左手沉采,右手横探大相径庭,其实并不矛盾。因古代拦采是连词,刺探则是同义的叠词,现亦有通用,如刺探军情等。拦采在技击上往往是连用的手法,“刺”技在此即是指探。杨澄甫《体用全书》明确地说明了高探马技击用法:“设敌用左手,自我左腕下绕过,往右挑拔。我随将左手腕略松动,手心朝上,将敌腕叠住。往怀内采回……同时急将右手由后而上圆转向前,往敌人面部,用掌探去。”则是对两者矛盾统一的最好注释。“拦采”的目的,是用粘黏之劲叠住敌腕,往怀内沉采,以抑制其攻势,并引进落空;“刺探”的目的,不在直“刺”敌之双目,而是横掌坐腕高探敌面,能击则击之,不能击则不勉强。因扑面横探的主要目的是遮障敌眼,使敌迷乱,惊慌失措,为踢脚下取,创造条件和机会。是太极拳上惊下取,上笼下提的典型拳法。因人眼是双目平置的,故探掌用横掌,掌缘与眉齐方为得法,用“探”比用“刺”更为确切,所以后人渐渐不用“刺”了。“高探马”一式谁也不会将它写为“高刺马”。有的拳家不明所以,在改编套路或行拳的时候,将高探马势演绎为“右掌经右耳侧向前探出,掌心朝下,掌指朝前。”显然是受“刺”字的影响,以四指朝前“刺”敌目了。这样一来,既失掉了坐腕的意义,又达不到气垂、肩垂、肘垂之“三垂”,亦不符遮挡敌双眼的技击意义,更有违于拳理。顾留馨说:“高探马式,以扑面掌开始,以拧转头颈告终。”以四指朝前“刺”敌目,则何以拧呀?高探马势也就有始无终了,殊为不妥。

高探马下盘之形势亦是后坐步,前(左)脚提回,蓄势虚点,意踢对方胫骨,后(右)腿收胯稳坐,膝关节屈而不直,劲似植地生根,足劲下蹬而意上翻,劲起足跟,经于腿,及于腰,终形于手指,由脚而腰而手,总须周身一家,完整一气,毋使有缺陷处,毋使有凸凹处,致使

高探马势叠采横探,手前探劲前发而势后蓄;坐身起腿,脚前踢势前冲而意后撑。两手两足对拉拔长,曲中求直,源动腰脊,劲贯四梢,心

意圆满,劲气无亏,高探马势之上探下踢,上笼下提,上惊下取,自能举重若轻,收放自如。高探马是太极拳中上惊下取的经典拳势,套路中以右手探,左脚踢的拗步形式出现,探以遮眼矇敌,使之惊慌,踢以踢敌胫骨之迎面骨为主,也可踩敌脚面。敌受我之探击,双眼受蒙蔽,必定惊慌失措,复受我踢胫,势必向后仰倒,此时乘势进身斜探,拧转敌之“马”头,敌必受我之力偶而倒地。此即所谓:“高探马式,以扑面掌开始,以拧转头颈告终。”即以正

探始,而以斜探终。一些拳家因不明体用,或有始无终,或有终无始,或始乱终弃,以致心、意、神无以敛聚而迷昏;劲、力、气无由通达而散乱。而太极散手之高探马常以右手探,右脚踢的顺步形式出现,此时之踢,常以踢膝为主。太极拳《十六关要论》云:“纵之于膝”。敌之膝受我踹踢,即伤失纵腾挪移之能,自然受制于人。故《太极拳体用全诀》云:“高探马上缠腕采,仰之弥高掌探面,上惊下取型典在,金针度众乐其成。”戚继光《拳经》说:“探马传自太祖,诸势可降可变,进攻退闪弱生强,接短拳之至善。”足见对高探马的推崇了。四、上步七星斠解

北斗七星(斗、牛、女、虚、危、室、壁)因构图状如龟蛇,而被称之玄武。《楚辞·退游补注》释曰:“玄武为蛇龟,位在北方,故曰玄,身有鳞甲,谓之武。”为四灵(龙、凤、龟、蛇)之二。太极拳《各势白话歌》云:“上步就排七星拳。”说明“上步七星”势,上步后两拳交错封掤架打,下盘成右虚步铲踢,从侧面看,其头、手、肘、肩、胯、膝、脚七个出击点的位置,其形势布排恰似北斗星座天枢、天璇(璿)、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瑶)光七星,故名。

上步七星之“七星”除了头不可乱动乱用外,手可以击,肘可以顶,肩可以靠,胯可以靠,膝可以撞,脚可以踢。是一着充满灵气和凶险的着法。其手部之捶法,笔者已在《太极拳十大捶斟解》中详细介绍,本文着重论述腿法。

上步七星之形势亦是后坐步,两手交错封架,守则可以藏于九地之下,使敌之劲力顺沿“七星”循地而消解于无形,使敌无法侦知我之虚实。攻则能动于九天之上,两手之掤打,虚腿之铲踢,随“上步”逼冲之势,“七星”突发,劲冲而势涌,犹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犹如天崩地裂,浪涛汹涌,排山倒海而来,使敌为之惊魂失魄,无所应从,敌受

我之“七星”搅冲劈重,自然溃不成军。故戚继光《七星拳诀》曰:“七星拳手足相顾,挨步逼上下提笼,铙君手快脚如风,我自有搅冲劈重。”

上步七星是太极

拳中上笼下提之经典拳势。“笼”者笼环,笼罩,虚笼之谓。两拳交错,环臂圆满,笼环逼化,将敌笼罩在我既圆且满的掤劲之下,意气鼓荡,意远而劲长;虚腿同时径直向前铲踢。直线踢敌胫骨之正面,即迎面骨。因其劲短促,起脚又低,故称之为“寸腿踢”。太极散手“上步七星”之踢亦有幅及裆部的,只是以踢迎面骨为主罢了。敌受我上之长劲笼环逼化,下之短劲铲踢,必立仆于地。

“白鹤亮翅”、“退步跨虎”、“高探马”、“上步七星”四式腿法小结:综上所述,该四势均为象形会意的拳势。其中“白鹤亮翅”势与“退步跨虎”势都属于分踢之势而归于一类。然其两手之分法大有异处。白鹤亮翅以上下垂直展分为主,分以开敌之胸腹正门,以实施正面踢或套踢。而退步跨虎以左右展分为主,分以闪开自己之正中,使敌来劲改变方向而落空,以实施“左右根扫”后之弧形起踢,故又称之“拐踢”。而“高探马”势与“上步七星”势因均属于“上惊下取”“上笼下提”之势而又归属一类。其惊笼之手法亦完全不同。“高探马”以一手叠采,一手横探遮障敌眼,下虚步坐身踢敌胫骨,以实施“上惊下取”。而“上步七星”以两拳交错封掤架打,下坐身虚步铲踢敌胫骨之迎面骨,以实施“上笼下提”。此四势之身法的共同之处是都为虚步坐身,所以决定了它是以守为主,以守为攻的招式。它的身法又决定其主要的攻击手段是防反“短促突击”的踢,且是踢敌下盘,尤其是踢敌胫骨之正面,即“迎面骨”。因胫骨是人体中最坚硬的骨头,其“迎面骨”成锐形,且附(护)肉最少,几乎就是“皮包骨头”,所以俗称“讨饭(乞丐)骨”,最经不起击,此外受踢必“蹶然负痛而跌仆”。因此踢法,尤其注重踢胫骨之迎面骨,起腿低而劲又突发短促,故称“寸腿踢”,属于跌技,

征南派内家拳及太极拳均注重“寸腿踢”,傅公钟文当年随杨澄甫老师纵横天下,凭此技折服多少名手,晚年仍对此技津津乐道。

五、左右分脚斠解

“左右分脚”势,简称“分脚”。凡拳势中有“左右”两字者,皆指左式与右式而言。分脚,一名“翅脚”,系指两脚以脚尖或脚背先后向左右分踢,伸展自然,安适舒展,身心双畅,其势如飞鸟展翅,翱翔于蓝天;劲贯腿足,意注四梢,其像如苍鹰搏击于长空,故名。此式原名“踢脚”,乃是用脚尖向上踢

,故《太极拳体用全诀》说:“左右分脚胁下刺,捋来架去伺隙袭。”一个“刺”字形象地刻画了脚面绷平以脚尖踢出的特点。武式、孙式太极拳仍有“踢脚”“起脚”之名。起脚,原是武术使用腿

法的通称,此外专指分脚。吴、武、孙、陈等式太极拳另有“二起脚”,别名“鸳鸯腿”,除陈式原由外功拳的箭弹腿发展而来,其余只是转身蓄势再起脚而已,难度均不大。然虽难度不大,仍须注意若干技术要领。首先右左分脚的方向要正确,右分脚向东南,左分脚向东北。为了使分脚的方向正确及发劲得力,首先要注意独立支撑腿收胯屈膝,拳桩稳健如植地生根,而又不完全站煞,实中有虚。其次,分脚前一定要先提膝,再出腿,同时分手。否则无法调节和维持身体重心的稳定。而分脚起腿的膝(盖)头只能朝向起腿分出的方向,这样起脚提膝出腿,不仅方向正确,而且劲力完整,专注一方,不致因膝部所对的方向不对,而造成“横摆腿”的现象,引起身体摇晃,从而破坏立身中正。右分脚结束接左分脚,亦同样先使左腿屈蹲,重心下降,在坐腿的过程中右腿先下落再迈向斜方(东南)。手既不能停滞,脚也不能停顿,动作的虚实、开合、起落,都要“意气相连”“上下相随”“一动无有不动”,充分体现以腰为轴的太极拳特点。做到腰既要像中军大旗那样直竖,不俯仰倾侧,又要以腰为轴,带动四肢协调运转,做到四肢随腰,内外相合;足随手运,圆转如神。分脚时,起腿分出的脚应和与之相应分出的前手方向要一致,两臂与分脚腿上下成一线,从几何学的角度来看,应成一平面。两手分开时的动作基本上由里往外分,而不是由上往下分(微有弧形起落则允许,因这是维持拳术圆润之需要),也不是两手往上往外推。两手的左右分开,和独立腿的起立(仍微屈膝),和分出腿的提膝,出腿分出相一致。做到眼到身到手到足到,一齐俱到。起腿分脚不能过高或过低,也不能直腿踢起,应该是先提膝,膝头对准分脚方向,把劲力集中在膝关节,然后节节贯串地通达足尖,径直向敌胁踢去,避免摆腿现象,以加强发力。左右分脚,起脚提膝出腿不能过快,快则易牵动身体,使之失去平衡。也不能以后仰的方法维持平衡,以致破坏了立身中正。出腿后膝部仍须保持一定的弯曲度。每一次分脚的完成,眼要和身体转动的方向相一致。眼神要随主要手的转动而向前平视,同时关顾上下左右。要以眼领手,眼随手转,手眼相随,四梢相应,神形合一。

《全体大用诀》说:“左右分脚手要封”,则说明我

以分脚踢对方胁部的时候,一手必须压住敌肘捋回,一手暗采敌腕,寓有一个“十字手”法,掤“封”住敌手后再行施着,这样就可以避免我腿被敌搂住的危险。陈鑫《太极拳经谱》说:“上行下打,断不可偏”,又说:“声东击西,左

右威宣。”所以提膝分脚踢出的同时,两手即左右分开,一齐俱到,同时到位,以称其势,以取得“上惊下取”“闪惊巧取”的战术效果。而此时敌则难兼顾上下,要想抄搂我腿已失先机,

为时已晚。

有拳家认为,左右分脚要“先分后踢,两手分完到位后才踢脚,不是边分边踢,也不是分一半就踢,不分完不能踢”。认为“不分开别人击来的手不能踢脚,因为对方还有防守和攻击的机会。”这样的说法,粗看似有道理,实则似是而非。主要的原因是对用法不甚明了。请看杨澄甫著《体用全书》叙述右分脚用法:“……随将右脚提起。脚尖与脚背平直向敌人左胁踢去。同时两手侧立。向左右平肩分开,以称分脚之势。”这段话是写得明明白白的。“同时”两字明确说明,两手向左右平齐分开,是和踢脚同时进行的。两手向左右平肩分开的主要目的是“以称分脚之势”,其次是扰乱对方视线,起分散对方注意力的作用。因为手脚同时从同一方向出击,对手的目光首先接触到的是离脸面较近的手,于是上面“分手”的动作迷惑了对方的攻防,而有利于我下面“分脚”的真正进攻。充分体现了《拳经总歌》所说的“声东击西”“上笼下提”,即“上惊下取”“闪惊巧取”的战术运用。而决不是用来“分开别人击来的手”,亦不是“按击进攻”。所以不存在“先分后踢”的理论和实战依据。当然“先踢而后出手”者的说法更令人莫名其妙。故《太极拳体用全诀》曰:“左右分脚手须封,捋来采去伺机攻,上惊下取胁下踢,手脚齐到始成功。”

六、转身蹬脚斠解

“转身蹬脚”,转身后用脚跟蹬人,故名。蹬脚,陈式作“蹬一根”,陈式古谱作“庄(桩)根腿”。杨式太极拳属于蹬脚范围的拳势有转身蹬脚、右蹬脚、回身右蹬脚、左蹬脚、转身右蹬脚及杨澄甫最后修订定型的“十字腿”,共计六式,可见蹬脚之重要。因其技术要领及用法大致相同,除个别势式因有变异及特殊而需另作斠解外,其余皆以“转身蹬脚”为准以作“蹬脚”之斠解。

“转身蹬脚”是太极拳难度较大的动作,它的特点及技术的重点、难点就是旋转。难在一脚悬空,单腿支撑的情况下旋转135°,即由分脚后的东北方向转向蹬脚的正西方向。完成这一动作主要靠腰跨的带动,腰为一身之主宰,是上

体转动的关键,对协调全身动作、调整重心、平衡身躯、输送劲力,都起主导作用。但并不意味着可忽视全身其他方面协调一致的配合,须知要完成这样难度较大的动作,不可能光靠一腿支撑及腰胯的局部动作,而是需要整体的协作配合。要做到“神为主帅,身为

驱使”“内动导外动,外形合内动”。转身之前,心意先行,心识先定向、定位、定速及协调诸多的内外配合。转身前,左腿下落虚悬,继而松腰胯,尤其是左胯向左松开,配合四肢自然产生向左旋转的拧动力。以右足跟为轴旋转时,为了旋转稳定,须头容正直,上虚领顶劲;含胸拔背,中守重心;收敛闾臀,下把正闾舵。同时两臂外旋,两掌向胸前合拢,左腿微里合,使身体保持上下一条线,既不前俯后仰,又不左右歪斜,并使重心不偏离右脚支撑点。然后要转得恰到好处,即要转到想要转到的理想方位,又要转得稳定、轻灵,为蹬脚等发劲创造良好的条件,除用力得当外,还须有一个良好的制动机制。所以须头脑明清,右腿以足跟为轴旋转后,右腿下沉,即刻全掌着地,足心涵空,落地固定,如植地生根,左腿微里合。旋转由心,煞停随意,就能在取得相对稳定性的情况下,取得最大的灵活性,以确保稳定与灵活的统一。

旋转时左脚不可以落地。有的拳家因站立不稳而左脚落地,或用上体右倾来作为补偿,以取得“平衡”。这不符合拳论说的“百会、中极,一体管键”及《用武要言》所说的“心要占先,意要胜人,身要攻人,步要过人,头须仰起,胸须现起,腰须竖起,丹田须运起,自顶至足,

一气相贯”的拳理。久而久之拳也就起打越歪,到时考究全身,就一无是处了。此外,转动时左脚不可直腿摆动。有的拳家认为:转动应两手左右分开,左腿分脚后即直腿摆动,“呈大字式旋转”,并说“含有连消带打之意”。其这样做法的原因,可能是想利用手脚摆动的势力来转动身体,其实这样转动既不稳,又不易控制方向,也失去了蹬腿的技法意义,易受制于人,也不符合基本的物理常识。

旋转后应起腿即蹬,而不能在动作停顿后再蹬脚,从而失去“机势”。太极拳,机势并得,服手服脚;机势皆失,绑手绑脚。所以转身蹬脚的整个过程是不可以身僵腿涩、气滞血淤、神驰意迷、力板劲散、失机失势的,而是要做到静、松、稳、匀、缓、合、连,一气贯串,周身一家。

太极拳的分脚或蹬脚之始,都寓有一个“十字手”法,即所谓“十字手法变无穷”。凡分脚或蹬脚,出哪条腿则哪只手在外。两手交叉合十要圆润饱满,不要瘪,

两腕不可松懈弯曲,也不要抬肘露胁,蹬脚要劲贯足跟,提膝后出腿,先把劲力集中膝关节,然后节节贯串地通达脚跟,均匀地蹬出。发劲则快速出腿即收。太极拳的分、蹬脚不是用腰胯的劲,而是提膝出腿弹劲瞬间分蹬。因用腰胯的力量发劲分、蹬,反而易使身体失衡,导致劲力分散不整。这

一踢法与武禹襄《十三势说略》“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的论述是吻合的。分、蹬踢出之脚的根,在于一支撑腿。换句话说,分、蹬脚的关键,在于站立支撑之腿,支撑腿脚、腰、胯相连坐稳,是踢出之脚的基础和所发之劲的源泉。以支撑腿为根本,立定根力,劲起脚根,两腿相合相随,根跟相连,劲劲相贯,劲于内换,节节贯串,则分、蹬起处,敌必应腿而仰了。故《太极拳体用全诀》曰:“转身蹬脚打敌援,悬腿蹬伸腹上踹,上惊下取桩根腿,立身中正最得势。”

《全体大用诀》说:“转身蹬脚腹上占”,又说:“右蹬脚上软肋踹”“左蹬脚踢右蹬式,回身蹬脚膝骨迎。”“十字腿法软骨断。”《太极拳体用全诀》说:“转身蹬脚膝腹占,轻黏慢挒猛飞腿。”“十字腿起分手拦,上惊下取最得势。”等等,都说明蹬脚的攻击部位是敌肋、腹、胁、膝等中、下部。所以蹬脚高度以腰肋部为限,不宜过高,否则宜为人所制。和左右分脚一样,它是上惊下取的典型拳势。蹬出发劲之势要“猛飞腿”,而平时演练只需缓缓蹬出。故《太极拳体用全诀》又歌曰:“右拳被擒绕敌腕,两臂合抱须圆满,双手分处伊心乱,轻黏慢挒飞腿踹。”

七、转身右蹬脚斠解

“转身右蹬脚”本应列入“蹬脚”范畴。但因其与前势“左蹬脚”组成连环腿法,这是太极拳中一种特殊的腿法,且此势的转身是以脚掌为轴转动,完全有别于他势蹬脚以跟为轴的转动,故另作斠解。

《太极拳体用全诀》说:“形似松鹤单腿立,上卸下取常蹬膝,足掌为轴转自由,转身蹬脚连环踢。”《各势白话歌》说:“踢脚转身紧相连,蹬脚上步搬揽(一作拦)打。”《全体大用诀》说:“左蹬脚踢右蹬势,回身蹬脚膝骨迎。”充分说明转身右蹬脚是以脚掌为轴旋转的,其目的是“转自由”,既轻盈且灵活,有利于连环腿法的实施,这是为连环进击专门设计的,也是太极拳中唯一的“枢纽”旋转方法,这一点是要引起注意的。同时说明转身右蹬脚与前势左蹬脚组成连环腿法,也说明一个连环腿后紧接下一个腿打连环的“进步搬拦捶”。着着连环,步步进逼,显示了太极拳“如长江大海,滔滔不

绝”的气势和特点,敌受此上卸下取,连环进击,莫不仓皇失措。此外也说明蹬脚主要是踹敌肋、腹、胁、膝,尤其是膝。《十六关要论》曰:“(太极拳)……行之于腿,……纵之于膝……。”“行之于腿”即举步行动发之于腿之意。太极步变换在腿,出步落腿有缠绵意,有屈伸势,柔和利滑,细绵不断,节节贯串。动势

之时,以足领膝,以膝领胯;静势之前,以胯催膝,以膝催足;以致动静一源,不知谁之为领,孰之为催;而又领之为催,催之为领。轻轻提起,慢慢潜行,默默催止,弧进弧退,全神贯注,气势腾挪。可见膝之于太极步之重要。膝由股骨、胫骨及髌骨(膝盖骨,即半月板)构成,其有纵身之灵,闪展纵跳之赋,盘旋屈伸之功,蹿奔腾挪弹腿之能。在走架行功中,根节胯,中节膝,梢节踝足,相联相制,其中膝起屈伸、传导、回转、纵腾之作用,而使太极行步,气势腾挪,神行连绵如行云,恍若身置太虚中,故谓之“纵之于膝”。

膝之为功,内曲而外直,其势虽曲而伸,裆深而藏,忽然而来,倏然而往,此纵腾之妙也。太极之步法,模拟五行,进、退、顾、盼、定,回转扶势,都须先提大腿,蓄劲于膝,膝曲而伸,虚实渐变,脚下自有自尔腾虚之感;出步落腿,纵膝投足,动必有源,而使膝寓有伸缩弹动之活力,犹如猫之蹑足而行,沉着轻灵,虚实分明。虚,非空,其势仍未断,而留有伏而后起,起而后伏,伸缩变化之余意存焉,是谓纵。实,确实而已,非用劲过分,用力过猛之谓,行拳运步,足起望膝,膝起望怀,合而即离,离而即合,有缠绵意,有曲伸势,由根到梢,节节贯串,是谓腾。能纵腾,则气势腾挪,见象而闪,见形而化,飘若凌云,形迹杳然;能纵腾,则能支撑八面而稳固厚重,八面转换而轻灵圆活。如是则精气神贯注,意透脊背,劲发于根,注于丹田,形于足趾,千变万化由我运,行之于腿,而蹲伸;纵之于膝,而连腾;蹬之于足,而踩沉。气之鼓荡,劲之纵腾,周身全局,脚打踩意,一呼而纵,一吸而敛,伸可成曲,住亦能行,曲如伏虎,伸比腾龙,行往无迹,曲伸潜踪,犹如猫行,轻灵、沉着、稳固,兼而有之,则太极功成矣。故膝之于太极至关重要,蹬脚以踹膝为主,可谓是击中要害。敌膝受创,即如解除武装,而听任宰割。

转身右蹬脚的连环腿法是前势左蹬脚后,敌转从后左侧翼袭击,我迅速右转,左足落地站稳,即起右腿蹬其腹胁膝等处,此起彼落,连环进击。拳谚说:“手是两扇门,全靠腿打人。”转身右蹬脚,上以两手左右分展以称蹬脚

之势兼惊敌,下以连环蹬脚以击敌。而进步搬拦捶则以右足向前横蹬下踩,左足前迈踢臁或套脚以击敌,亦属腿打连环之法。太极拳的腿打连环法并非罕见,岂止仅此二式而已。《沈子拳法》中指出:“因敌用术,最要变通。”“兵无常势,水无常形,临阵拳斗,宛如水行。”“自古手搏,原无定法。法即是变,通即是法。”又说:“着变手变,神活在先。

”“神龙隐现,瞬息万变;克敌制胜,全在一变。”什么时候用什么着,什么时候用什么腿打连环,一切都要视敌我双方的形势来变通。

八、十字腿斠解

杨公澄甫晚年修订定型的“十字腿”是顺式蹬脚势,属于蹬脚的范围,本可不再作斠解。但原式及散手中却是以“单摆莲”方式演绎的,故斠解如下:

“十字腿”势,傅钟文老师生年记述:“杨澄甫老师在《太极拳体用全书》第一版(1934年版),只是一张十字腿定势动作图,过程图没有列出,原来的练法是单摆莲,本书的这种练法

(指顺式蹬脚势)是杨澄甫最后修订定型的,早已普遍推广,因之作为目前最后的定型动作。”(见傅钟文著《杨式太极拳教法练法》227页)

顾留馨著《太极拳术》亦记述:“十字脚这个拳势,原来的练法是单摆莲腿,现在名称未改,仍是‘十字腿’,但练法改为右蹬脚的动作。这是当年杨澄甫老师南下到上海授拳为了‘十字腿’练法对年老体弱者不能适应,就修订为右蹬脚的动作。”(见《太极拳术》224页)

李雅轩老师也曾说:“我学拳时此处(指十字腿)是踢脚,不是蹬脚,不知何又弄错也!”(见李敏弟《关于杨氏太极拳的几个名称注释》)。其实并非郑曼青“又弄错”,而是杨澄甫在一路中,初改十字摆莲为蹬脚时,原系拗势即拗腿踢,故名“十字腿”,为了顺势得力(而非为适合年老体弱者)而最终修订为顺势,便与“蹬脚”式无异,仅仅保留“十字腿”之名而已,也就“名不副实”“名存实亡”“徒具虚名”了。故《太极拳体用全诀》曰:“十字腿法昨非今,不是弄错为改进,上行下打无偏废,徒具虚名更流行。”现行的88式则改为“转身十字蹬脚”,其形式为“两手合抱胸前,右手在外,手心均向里,成十字手势;然后两臂向左右分开,手心转向外;右脚向前方蹬出;眼看前方。“改成了既非拗步又非顺步的正面蹬脚法,想是为名实相符使然。然而如此改动,改则改矣,是否符合拳理,是否顺势得力,则是值得推敲的。现行的吴、武、孙、陈式仍有“十字摆莲”即单摆莲式。

为了使拳家对原来的练法有所了解,并有更多的选择,兹将原拗

式单摆莲介绍如下:

自左穿掌后,身体渐右转,左胯内旋里收,左足尖里扣踏实,重心渐全部移于左腿。同时,左臂屈肘右移,掌心朝里,右掌仍在左腋下。身体继续右转,右脚自左向右上方弧形外摆,膝部自然微屈,高不过肩,足背稍侧向右边。同时,左掌自上向右、向左,横侧迎面拍击右脚面;右掌经左腋而下,经腹前弧形向右移(另一种打法,是右掌抹经左臂肘上经胸前向右后

抹),右臂外旋,握拳内收于右腰侧,掌轮贴腰,拳心朝上。下接进步指裆捶。

实施十字腿,当两掌于胸前交叉合抱成十字手时,须全身松沉,环臂圆满,分清虚实,圆转如意,气势不可散乱,拘意切莫放松。气势散漫,便无含蓄,身就散乱。意若懈驰,精神势必不能贯注,神驰意迷,则必有迟重之虞。《全体大用诀》说:“十字腿法软骨断”,说明十字腿势起腿提膝应踢蹬敌胁部的软肋,或起脚以我脚掌由下而上直截敌膝下软骨。为使十字腿踢蹬有效,右腿提膝要高于脐,至少不低于胯的高度。右腿蹬出先要把力量集中于膝关节,胯部韧带拉开,这样方可蹬到胸肋部。但实用中起腿的高度,不宜过高,以腰为限,过高则易为人所乘,为人所制。然体用互为辅成,不应执一而偏。日常练习,特别是恢复原来拗步单摆莲练法时,则可适当提高腿的高度。也就是拳谚所说的“练高用低”或“台上踢肩耳,台下踢肋膝”。这不是体用不一,而是为了使“体”更好地符合“用”,是体用的辩证。

《太极拳体用全诀》曰:“十字腿起分手拦,上惊下取最得势。”说明此势和左右分脚势一样,是上惊下取的典型拳势。两手左右分拦,起惊慑、防守的辅助作用;踢蹬腿起主要的进攻作用。起脚发功踢蹬时,上手下足中腰,无处不相应,其劲整,其势猛,其根深,总以周身浑然之整劲,一气呵成也。这样才符合《全体大用诀》“十字腿法软骨断”的技击要求。而平时演练可缓缓蹬之,既不持力,亦不持快,使之与整套太极拳的动作相协调,亦有利于内练以养气。

十字蹬腿是一个平衡动作,两手平肩伸展是为平衡,要求立身中正,身桩端正,无所偏倚,虚灵内合。《太极平准腰顶解》有“有准顶头悬,腰之根下株,上下一条线,全凭两手转。”用它作为十字腿的动作要求和尺度是十分贴切的式

九、转身摆莲斠解

360°大转身后,以脚背缘摆踢敌人,柔腰百折若无骨,撒去满身都是手,脚过似疾风摆荡莲叶,故名“转身摆莲”。又名“摆莲脚”或“摆莲腿”,简称“摆莲”。“摆莲”是武术中的通用名称,有单、双之分。前

之“十字腿”,早年杨澄甫练此势就是“单摆莲”,既以左掌单掌横侧仰着拍击右脚面,形成拗步“单摆莲”。而本势是左腿展开先行摆转,此为一摆。摆转后,右腿自左向上、向右外摆,以横劲摆踢,此为第二摆,双手左掌稍先、右掌略后迎着拍击脚背,故又名“转身双摆莲”,简称“双摆莲”。其转身时两手上刮、左腿下扫,意含扫腿,当源于外功拳的“扫蹚腿”,只是至今仅留有演变前的某些痕迹罢了。左腿

扫蹚之后,右腿即起以横劲摆踢,使敌上下受攻而难以招架。可见所谓“双摆莲”之“双”是指左右两腿之“摆莲”,有拳家理解为以双手先后拍击之“双”以为“双摆莲”,则是张冠李戴莫名其妙了。

《太极拳体用全诀》说:“转身摆莲带刮扫,前后应敌旋风势。”充分说明了转身摆莲势依靠上下刮扫的技法,以旋风之势应击前后夹击之敌。而若无左腿向右后向下一摆的助势,则右腿的摆踢绝无可能有“脚过似疾风摆荡莲叶,所谓柔腰百折若无骨,撒去满身都是手”这种境界和效果。所以,要使右摆腿有旋风之势,必须先做好转腰左摆腿。首先左摆腿的方向要正确,为西北角。如左腿摆转过多,落地超过西北方向,造成右腿摆踢方向越超东南,就用法上说,左腿落地已过于接近正面(东)对手,致使右腿难以摆踢,摆踢也就失去威力;如左腿摆转不足,则左腿落点在西面,造成右腿摆踢方向为东北,就用法上说,左腿落地已过于偏离敌手,致使右摆腿无法触及正面(东)对手,摆踢也就失去了作用。其次,左腿展开向右摆动的路线要长,要随腰旋转摆动。腰一转向西面,左腿随势摆转,足尖内扣落地,右腿即变虚提起,以旋风之势摆踢,虚实分明,这样右腿单独支撑的时间不长,身法也较稳定,右腿摆踢的劲力也就大了。加上左腿摆转扫括,右腿摆踢扫荡,着着贯串,相连不断,中间几乎没有停顿,就不致产生旧力已尽,新力未生这种情况,敌也就难有所乘。此外,左腿摆转,右腿自左向上、向右摆踢,用的是横劲。除须以腰的转动来带动右摆动外,右腿摆踢的弧度不宜过大,过大动作易散所费的时间就长,踢到正面之敌的机会就相应减少,不符合实际的用法要求。右腿摆踢的高度也不宜过肩,同时右腿不要挺直,要微屈,这样就能充分运用腰部力量,达到横劲的要求,而且所发出的右脚背劲力也更大。反之,右腿伸直,摆踢的高度超过肩部,则势必强化了胯部力量的运用,而弱化了腰部的力量,也就无法达到横劲的要求,“摆”击就大打折扣而不成其为横摆,变为高踢了,从

而失去了“摆莲”的意义。

《全体大用诀》说:“转身摆莲护腿进”,《太极拳体用全诀》说:“若要摆腿显神奇,疾如旋风莫忘捋。”说明应用摆腿时的注意点,即如前有敌,而又有敌自身后用右手打来,我摆腿还击之前,我之双手须黏住敌右腕,随绕其腕里,往左捋带挒开,方可掩护起右腿横劲摆击,以免被敌捞住我之摆腿。旋转时,要注意两捋手的高低随之变动,但不可突变,以免造成断续。要意牵劲连,两手随腰捋转,圆润无滞。又要注

意身法稳沉,裆劲圆撑,为两掌的捋挒和起腿横劲摆踢打下牢固根基,不致使发劲飘浮无力,

学习太极拳基本功要点

1、压腿:后腿绷直,压得点与腰一齐,起腿,压的腿勾向鼻尖,腰挺直,身体慢慢向压得腿靠近,压完后蹬一蹬腿。 2、蹬腿:前腿向前弯曲,不能超过脚尖,后腿绷直,双手压住前腿膝盖,慢慢向前弓,需要时蹬2-3分钟。 3、踢腿:前脚勾起,双手打开,与双肩一齐,前腿踢完后收缩,如金鸡独立状,迈步,再踢另一条腿。 4、拍手:前脚绷直,双手打开,与双肩一齐,一手拍打另一面的脚,一手拍完后腿收缩,如金鸡独立状,迈步,再拍另一只手。 以上动作每天早晚2次,每次1小时 以下动作主要是锻炼腰部 1、双手垂直,弯腰,左右呈360度旋转,眼跟手走,反复做。 2、双脚与肩同宽,双手似抱圆球状,左右摆动,注意要以脊柱为中心转,胯骨不动。 3、太极的灵魂是“松”,注意体会! 太极拳呼吸法 太极拳神、意、气是构成其内功的三大要素。其中气与呼吸法,既是练好内功,又是学好拳架的重要因素,它对整体技术的提高和身心健康十分重要。拳论说:“能呼吸然后能灵活。”那么,练习拳时如何掌握与运用呼吸呢?笔者认为,应循序渐进,分阶段修炼。

一、自然呼吸阶段 “自然呼吸”即人的本能呼吸方式。初学或习拳两三年者均应采取此种呼吸方法。修炼太极拳时,按自己平时的习惯,毫不着急、毫不努气地自然呼吸,不必受动作约束。动作时,当吸则吸,当呼则呼,一切通畅自然。这一阶段意、气、形的技术特点是“重形不重意”“练形不练气”。如过早地关注呼吸配合动作,易出现憋气,对健康不利,对学动作不利。本阶段,应着重用心把握好动作规格,把动作学准确,将功架学扎实,打好形体基础,这是学好拳的关键一步。 二、意识介入呼吸阶段 是指在自然呼吸习拳的基础上,意识适当介入呼吸与动作配合。本阶段,拳架应比较熟练,打拳完整协调,连贯圆活,和谐流畅不“断劲”。这一阶段意、气、形的技术特点是“以意导体”“以体导气”“开头利气”,形成“先外后内”“以外导内”之拳势。这时,意识能够主导整体动作的部分要素,大脑皮层可以兼顾呼吸运动,在意识的引导下,对一些简单和开合明显的动作以呼吸配合。呼吸时,采用“腹式深呼吸”方式,每式动作开始时吸气,动作完成时呼气,即“开吸合呼”。并逐步增加在套路中呼吸配合动作的比例。进而,按动作要领,反复修炼,以形体引导,促关节经穴开启,达人气流注,使呼声吸与动作自然结合,初步形成不完全的“拳势呼吸”(这时,意、气与劲、形还不够协调统一)。本阶段,仍不要太注重呼吸配合动作。正确的做法是,因势利导,顺其自然,水到渠成。切记“意在精神,不在气,在气则滞”。 三、拳势呼吸阶段 “拳势呼吸”是指呼吸与动作(肢体的展收、劲力的蓄发、攻防意识的表现等)紧密配合的呼吸运动,是习拳达到一定程度自然形成的一种呼吸方法。本阶段,动作已成正确的“动力定型”,动作规范,已由“以外导内”达“以内引外”的拳法要求。这一阶段意、气、形的技术特点是“以意御气”“以气运身”“重意不重形”。这时,意识已是主导整体动作各要素的主帅,在意识支配导引下,形成呼吸配合动作,动作导引呼吸的有机结合。真正做到了

陈式太极拳的来历和起源

陈式太极拳的来历和起源 2014-01-05 太极一圆来源阅4531转56 转藏到我的图书馆微信分享: 一、陈式太极拳源始 要弄清太极拳的来龙去脉,须弄清陈家沟的历史演变。陈家沟的历史要上溯到中国元朝末年。元朝的统治者为了维护其腐朽统治,实行残酷的**压迫和经济剥削,给人民群众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这就引发了元末农民大起义。安徽凤阳人朱元璋率众投奔红巾军,攻占集庆,并于1367年派兵北伐,强渡黄河,统一了中国,但镇守在河南怀庆府的元将铁木耳却堵住朱元璋的北伐部队。双方在黄河北岸怀庆府属地交锋,一连打了多日,难分胜负。朱元璋心中十分恼火,便把火气迁怒于怀庆百姓身上。他称帝后,山西的一批皇杠在怀庆府温县境内耿庄附近一座桥上遇劫,几个逃回的明兵向上禀报,说是被怀庆府百姓打劫。朱元璋闻讯大怒,又记起他在怀庆境内受到元将铁木耳拼死抵抗的老帐,认为怀庆府内没有良民,遂密令明将常遇春率兵血洗怀庆府,在怀庆府所辖的沁阳、温县、孟县、武陟县等地先后三次实行残酷的血腥**,致使方圆数百里人烟几绝,万顷良田荒芜。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朱元璋下令由山西省洪洞县向怀庆府属地移民。移民中有一青年名叫陈卜,祖籍本在山西泽州郡东土河村,时因家乡连年遭灾,逃荒到了洪洞,与妻儿一起被裹入移民队伍带入怀庆府境内,在温县城东北10公里处落了脚,后来人们便将此村取名陈卜庄。由于陈卜庄地势低洼,常受涝灾,明洪武七年,陈卜合家迁往常阳村。此村位于陈卜庄东南清风岭上,南临黄河,北负一岭,旱涝保收。因其西有柿沟,东有赵沟,北有正北沟,三面环沟,随着陈氏家族人丁繁衍,常阳村遂易名为陈家沟,直至建国后陈家沟所用的婚丧嫁娶用具上还常有”古常阳”的字样。陈家沟距今温县县城正东约5公里,村中陈姓居多,居民现达2600余人。二、陈式太极拳的起源陈氏始祖陈卜全家定居清风岭上的常阳村后,勤劳耕作,兴家立业,为了保卫桑梓不受地方匪盗危害,精通拳械的陈卜在村中设立武学社,传授子孙乡民习拳练武。陈卜及其后代六世同堂,计有二世陈刚、三世陈琳、四世陈景元、五世陈堂、六世陈宗儒(独子思贵)等人。到七世开始分家立业。其中一支为七世陈思贵、八世陈抚民、九世陈王庭和陈王前兄弟。陈王廷(约1600-1680)又名陈奏庭,系明末文庠生、清初武痒生,文武双全,曾只身闯玉带山,劝阻登封武举李际遇叛乱,为清廷在山东平定盗匪立过战功,在河南、山东负有盛名却不被清廷重用。陈王庭报国无门,收心隐退,在耕作之余,依据自己祖传之一百单八式长拳,博采众家精华,结合易学上有关的阴阳五行之理,并参考传统中医学中有关经络学说及导引、吐纳之术,发明创造出了一套具有阴阳相合、刚柔相济的新型拳术,包括太极拳五路、炮捶一路、双人推手及刀、枪、棍、剑、锏、双人粘枪等器械套路。在刺枪术和八杆四杆术对练套路中还运用太极拳术的缠丝劲,开辟了长兵器阴阳变换、刚柔相济的先河。至于太极双人推手的开拓性创造,则早已成为了闪耀中华武术史的综合性的技击实践方法,因为这种方法既不会伤人,又可以在实践中检验武功。从现存的陈王庭的《长短句》中,我们约略可以了解到陈王庭当时的一些情形:“叹当年,披坚执锐,扫荡群氛,几次颠险!蒙恩赐,枉徒然,到而今年老残喘。只落得《黄庭》一卷随身伴,闲来时造拳,忙来时耕田,趁余闲,教下些弟子儿孙,成龙成虎任方便。欠官粮早完,要私债即还,骄谄勿用,忍让为先。人人道我憨,人人道我颠,常洗耳不弹冠。笑杀那万户诸侯,兢兢业业,不如俺心中常舒泰,名利总不贪。参透机关,识彼邯郸,陶情于渔水,盘桓乎山川,兴也无干,废也无干。若得个世境安康,恬淡如常,不悔不求,哪管他世态炎凉,成也无关,败也无关。谁是神仙?我是神仙!”依照村语传言,陈王庭创太极拳,还与一个叫蒋发的武林高手是分不开的。王庭公早年闯玉带山李际遇山寨时,曾结识李际遇部下一名战将蒋发,此人武艺也相当了得,传说脚快如飞,可百步追兔。李际遇被清政府**后,蒋发落难投奔了陈王庭,以陈王庭为友为师,自己甘愿为仆为徒,关系甚密,使陈王庭造拳有了切

修炼太极拳的三大要领

修炼太极拳的三大要领 一松 学习太极的人都会练太极套路,然而大多却不懂得松八段九节。所谓八段,是指脚、小腿、大腿、脊背、大臂、小臂、手、头;所谓九节,是指踝、膝、胯、腰、颈椎、肩、肘、腕、指趾关节。 松开八段九节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要经过三个阶段的训练。 ①初学阶段 呼吸自然,周身顺随。 ②端引 什么是端引呢?以出手为例,一般的练法是由肩到肘到腕到掌指,即由根到梢把手推出去。这样练肌肉是紧张的,关节是闭合的,端引是把这个过程倒过来,用手指尖把胳膊引导出去,出腿时用脚趾尖把腿引导出去,以头引导全身,即所谓“虚灵顶劲”。 ③专项放松 比较有影响的太极拳都有专门的放松训练,比如陈式太极拳就传有放松操。而笔者所练太极拳,负IJ通过定势松八段九节。每个定势松开之后再换下一个定势。 这样练就非常艰苦了,运动量要增加三至四倍,还要注意松而不懈。如何区别松与懈呢?松,关节是开启的,肌肉软组织是舒展的,精神是安逸的;懈,关节是闭合的,肌肉软组织是萎缩的,精神萎靡不振。 松而不懈的关键是如何看待紧,只强调松而不言紧,就达不到松的目的。松紧是一对矛盾,是太极之两端,没有紧,松就不存在。松的结果,弹力自生,才能在揉手中用松弹劲把人轻松地发出丈外。 二慢 对于慢,作为初学者,首先要做到形体动作的慢。放松慢练,有利于调整呼吸,使呼吸逐渐做到“悠、长、细、缓、匀”;有利于调整身体各部位的身形要求,仔细检查动作的正确性和内外的协调。 慢并不是单纯的故意追求缓慢,而是要求既能慢,又能快,开始的慢,是为了以后的快。

前人说:“慢要慢到别人跟不上我,快要快到别人跟不上我。”又说“不贵速而贵缓,缓则可以细心揣摩,由粗及精,且其运劲可以自知运到指头与否;能如此运,将来功夫成时,其速无比。” 能轻则松,能松则快;能缓则内劲逐渐增大,不用力而自然沉重。在轻缓有了功夫以后,即可随心所欲地练快,能够快而不乱,轻而不浮。 三圆 圆包括形体动作的圆活与气势的圆活。 ①形体动作的圆活,亦即动作要圆满灵活 圆满灵活运用到揉手推手上,要求达到中正不偏,不越界限,不被压扁,走化粘依, 不丢不顶,处处圆转饱满,轻灵活泼。 太极大家对圆活是十分强调的,如“周身节节串”,“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等等。 ②气势的圆活 至圆才能至活,圆是活的基础,所以说“圆则活,方则滞”。要踏进圆活的境地,则 必须掌握“气势”和“十方支撑”。气势要由精神来支撑。 所谓十方,是指人体前后、左右为东西南北四正方,而东南、东北、西南、西北为 四斜方四隅方,合起来为八方,八方在平面图中可表达,加上头顶与脚下一条竖线即上、 下两方,共为十方,这就是古人所讲“十方虚空、十方界”。 太极拳的特点 一轻松柔和 太极拳的架式比较平稳舒展,动作要求不僵不拘,符合人体的生理习惯,没有忽起忽 落的明显变化和激烈的跳跃动作。 所以,练习一两遍太极拳以后,会感到身上微微出汗,但不会出现气喘等现象,给人 以轻松愉快的感觉。由于太极拳具有这个特点,所以,不同年龄、性别和体质的人都可从 事太极拳练习。 二连贯均匀 整套太极拳的动作,从“起势”到“收势”,不论动作的虚实变化和姿势的过渡转换,都是紧密衔接、前后连贯,看不出有什么明显停顿的地方。整套动作演练起来,速度均匀,前后连贯,好像行云流水,连绵不断。

如何学习陈式太极拳的基本原理

如何学习陈式太极拳的基本原理 如何学习陈式太极拳的基本原理 任何武功的训练,都需要建立在熟练的基础上,只有招式熟练了,才能活学活用。 招熟阶段明劲的训练方法 招熟阶段是练习陈式太极拳的第一个阶段。所谓招熟,是指练习者能準确熟练地掌握陈式太极拳的手法、眼法、身法、步法和拳术 套路的每一个外形动作。所谓明劲,指初学者本身固有的刚猛之劲,通过套路动作,表现在外可以看到的一种外劲。因其僵滞笨拙,又 称爲僵劲。属太极拳的下乘功夫。 在第一阶段,初学者一定要注意规范动作的基本训练,二要注意通过规范动作,统驭巧化僵劲。这两个方面实质上是在同一个过程 中完成的。 要想掌握当中的技巧和方法,就需要大家平常多注意陈式太极拳基本功和套路的练习。 何谓明“三节” 欲致“招熟”须明“三节”。三节是指人的整体或局部均分爲上、中、下(或梢、中、根)三节。若以全身而言,则头部爲上节,头顶 至咽喉之间,即梢节;胸部爲中节,咽喉至下丹田之间,即中节;腿 部爲下节,自大腿根至两脚趾之间即梢节。 若以腿部而言,胯爲根节,膝爲中节,足爲梢节。若以中部而言,则胸爲上节,腹爲中节,丹田爲下节。若以臂而言,则膊爲根节, 肘爲中节,手爲梢节。若以手而言,则腕爲根节,掌爲中节,指爲 梢节。

若以头部而言,则额爲上节,鼻爲中节,口爲下节。所以整个人体,从头至足,无处不以叁节而分。这也要求练习者必须知道周身 各部位的生理特性,并在练习的过程中去遵循。 在陈式太极拳中,要想将各技法运用好,就需要调整身体各部为的作用。 《拳论》所讲“上节不明,无依无宗;中节不明,满腹是空;下节不明,颠覆必生”,阐述的就是“明三节”的重要意义,练习者千 万不要忽略。三节即明,练习者还须掌握“三合”。 “三合”的理解 在第一个阶段中主要掌握外三合,即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详细的讲外三合,就是要求练习者以左手与右足相合,右手 与左足相合;左肘与右膝相合,右肘与左膝相合;左肩与右胯相合, 右肩与左胯相合。 与此同时,还要注意头与手相合,身与步相合。这都属于外三合的範畴。掌握外三合在第一阶段的练习中作用十分重大,它可以保 证练习者在所学习的拳术套路中招式动作姿势的正确性。 第一阶段的前期主要任务就是让练习者熟悉拳术套路动作。初学动作的正确性是很重要的。学拳容易改拳难,一旦练习者将自己所 练的错误动作形成习惯,就很难再改成架势。 若顺其自然一直错练下去,一则收不到健体、技击及锻炼的预期功效,二则还会损伤练习者的身体。切记:柔是根本,气不可上逆,如横气填胸,则百害而无一益。所以练习者必须掌握外叁合,学就 正确的套路,持久的练习,才能达到真正的招熟。 当练习者弄清了身体的叁节的含义、掌握了外三合的基本原理之后,注意力要集中于练习的过程中身法、步法、手法与眼法的具体 变化上来。 第一,陈式太极拳的身法,定要中正、大方、平正、舒展、和顺、八面支撑、含而不露。练习者前进、后退、左旋、右转、上起下落、

练习太极拳的六个基本功

练习太极拳的六个基本功 对于没有任何学拳基础的人来说。练习太极拳就要从零开始学起,不是说练习太极拳不需要基础,而是练习太极拳的最重要的就是基础的练习,只有学好了基础才能提高你的太极拳。 一、无极桩 首先将双脚分开要与肩同宽,将你的双膝微微弯曲,身体的重心放在两条腿上;将双手就到胸前微微弯曲手臂,手指呈自然装展开,手指指尖相对,手掌掌心向里呈现抱球状,两眼注视双手。姿势高低可根据体质和腿部力量自行掌握,通过练习下部力量增加稳实,周身内劲饱满,丹田之气充足。 二、开合桩 在无极桩姿势的基础上,两手臂作稍向外棚开和稍向内收合的练习。开时为吸气(小腹鼓起);合时为呼气(小腹内收)。初练时呼吸应力求自然畅通,不要勉强憋气。当练久之后,可以加大呼吸程度,扩大充气量。如吸到极点不能再吸时,改为呼气。同样,呼到极点将气全部吐出不能再呼时,改为吸气。每次可练3-5分钟,日久可渐增。 三、升降桩 预备时,身体自然正直,两脚开立,头正悬顶,下颏微收,肩臂松垂,两手轻贴大腿外侧,眼向前平视。这时体松心静、排除杂念、精神集中、呼吸自然。动作时,两手缓缓向前平举至肩高,同肩宽,两肘微下垂,手指微屈,指尖向前,手心向下,眼看两手方向。 这时为吸气(小腹内收,意由丹田提气上升,贴于脊背)。用意不用力,自然稳重,此为“升”式。当两手臂升至肩高时,转为下落,两手按至腹前,手心向下,微微下塌,舒指展掌,眼看前下方。 这时为呼气(小腹鼓起),气沉丹田,此为“降”式。这样两手臂随两腿的屈伸,做前平举和下按的反复练习即为“升降”练习。姿势的高低可根据体质情况和腿部力量自行掌握。

初练时呼吸应力求自然畅通,不要勉强憋气,久练后可以逐渐加大呼吸量。如两手升至肩高,吸到极点不能再吸时,改为呼气。同样两手下按,呼气到极点不能再呼时,改为吸气。一升一降为一次练习。初练时,可做3-5次,久练后,练习的次数可逐渐增加。 四、虚步桩 首先身体立正真好,身体的重心移到右腿上,并将右腿微微弯曲,左腿向前迈出半步用脚跟点地将脚尖翘起,然后将左膝微微弯曲的同时将双手举向前放,将左手上举同鼻子高度,右手放于左边肋骨的下方,双手手指微微弯曲,自然分开,掌心斜相对,指尖均朝前上方,眼看左掌方向,如同左琵琶式。

太极拳基本功

学太极拳要练好基本功,首先要了解太极拳的基本手法有几种,都有怎样的具体要求。太极拳要求劲力“ 运之于掌、通之于指”“ 形于手指” ,手是传感器,听劲、化劲、发劲都要通过手,太极八法中有棚、捋、挤、按、采、挒、肘、靠,前六法直接以手完成。这首先要有正确的手法作为基础。太极拳的基本手法主要有拳、掌、勾三种。太极拳虽然叫做“太极拳”,但是实际上用拳的时候少,用掌的时候多,主要是掌法变化多,而太极拳中用到勾手的地方很少。 拳:手法是四指靠拢向掌心卷屈,拇指与中指或食指相扣用意时松扣,用力时紧扣。握拳应注意勿过紧或过松,过紧则易妨碍血液循环,过松则不便实用;当拳伸出时拳与前臂要成直线不可向外(或向内)扭曲,但一般人最易犯向外扭曲的毛病。向外或(向内)则使腕部紧张,必然妨碍气血畅通。此外,与对方交手时也易受伤。因此应注意这个缺点。 掌:手法是五指自然分开并微屈,虎口成圆形,掌心微含。力求自然状态,食指或小指虚领即可。如立掌时食指领,内缠外缠时以小指领劲,此掌法为半阴半阳或者半掌半拳取“中和”之意。伸掌法:五指微曲,不可伸直,指尖要留有空隙,不可靠拢,每当手掌伸出时,腕部不可过分弯屈紧张,伸出收回都不用力,因为紧张或用力都会妨碍气血畅通。 勾法:有两种,一种以拇指、食指相捏,其余指相合;另一种拇指、食指相捏,其余四指松松拢住。钩指的作用,在“单鞭”式中为“蛇尾”之象形。陈家沟太极拳宗师陈鑫为此式谱以歌诀“单鞭一式最为雄,一字长蛇亘西东,击首尾动精神贯,击尾首动脉络通,当中一击首尾动,消息贵在脊骨中”。在实际用法,以钩手为“点穴撅”之所用。 关于太极拳的手法,一般只有上述三种,但这三种手式在太极拳运动中是经常变换的,每当变换时应注意缓慢,不可太快和用力,在不用时腕部必须松活轻灵,尤其腕关节不可紧张,否则影响气血畅通。 太极拳的基本步法有五种:即弓蹬步、骑马步、丁虚步、半扑步、八字步。现将各种步法要点分述如下:

太极拳基本功训练方法

太极拳基本功训练方法 太极拳基本功训练方法1、重视拳架的锻炼 拳架是太极拳功夫的基础,是太极拳的本。所以强调拳先打低架,也就是拳走低架,裆走下弧。因为拳架里有丰富的内涵。 它包括人体整体素质训练的多种要素,如力量、耐力、灵敏、速度、松柔、丹功、意念力、智力、胆量、精神、技巧等多方面的训练。这些方面的训练内涵是其他锻炼项目(如推手、器械)所不能替代的。 所以说,在学习拳架的同时,我们还需要锻炼自身的综合素质。 练架子是长功力的过程,是练“知己”功夫的过程,是推手中不能施展,而在拳架中淋漓尽致地施展,器械锻炼中,各种拿法以及各种手法难以得到锻炼,所以,每天安照要求尽可能地多打几遍拳。 太极拳基本功训练方法2、单式训练 实质上是发劲锻炼。如果练拳着眼于护身、交手,必须进行单式练习。主要是从拳架中拆出一些认为最实用,最善于施用的招法。这样会很苦、很累,但功力会提高很快。 太极拳基本功训练方法3、练推手 双方切磋,练推手其实就是听劲、喂劲、化劲、发劲诸手法的练习,切磋各种太极劲力彼此相生相克的关系,从而锻炼知彼

的功夫。 在太极推手中,“知己知彼”是取胜的关键所在。 提高触觉灵敏度,努力扩大自身引化来力的空间,尽可能将来力引向“强弩之末”的境地。练推手要从吃亏入手,着重提高化解来力的功夫,在这个基础上,再练习发劲。 太极拳基本功训练方法4、器械训练 主要是锻炼臂力、腕力、腿力、腰力以增强自身功力,它是拳架功力的补充。 太极拳基本功训练方法5、内功的训练 (即:意、气、力的训练) 意 首先是意念,每个式子,每个动作都加上意念,全神贯注,每个动作运行之中都想前面有各种阻力,叫做有敌情观念,也叫有功防意识。(也是我师傅常讲的一人玩二人)。 气 在打太极拳的过程中,要全面发挥人体的呼吸功能,在进行肺呼吸的同时,要重视丹田呼吸(即:腹式呼吸),以便有利于调节和发挥人体潜在的多种功能。 力 丹田力其实就是腰力,丹田的旋转滚动,带动四肢,带动整体运动。丹田运动时人体的调整有特殊的功效。 这三个方面的锻炼,是太极拳内功锻炼的三个重要部分。关键部位,贯穿于上面各种外功,内功的锻炼之中,万不可轻视。 提高功力,不管是外力还是内劲,都要做到外力和内劲的结

太极拳十大要领

陈氏太极拳十大要领是习练陈式太极拳最基本的知识,它是学好陈式太极拳的入门和根本,必须弄懂弄通,练习时严格遵守。 一、虚灵顶劲 虚灵顶劲是指演练太极拳时,始终保持头容端正,百会穴轻轻向上领起,有绳提之意。此为演练太极拳最基本的要领之一。 要想做到虚灵顶劲,须先弄准百会穴的位置。百会穴位于人体头部顶端中央的发旋处,也即后发际正中向上七寸处,又称三阳、三阳五会、五会、巅上、天满、维会、泥丸宫、岭上、岭上满天等,为人体之制高点。《拳论》说:百会穴领其全身。虚灵顶劲就是清气上升,虚达于百会穴。 清气如何上长?《拳经》说:“顶劲者,是清气上升于头顶也。”如果中气不向上领,正气机塌,四肢瘫软,无涌上头,头重脚轻,足下不稳,扭转不灵,气脉不通,横气填胸,有损身体健康。 顶劲又不可不及,不及则提不起精神。所以《拳论》说:“中气上提,若有意,若无意,不轻不重,似有似无,不过不及,折其中而已。”“打拳全是顶劲,顶劲领好,全身精神为之一振。” 虚灵顶劲,既是打拳必须严格遵循的基本要领,同时又是一种拳术境界。练拳之初,很难真正领会其意,准确把握要领,

只要由招熟渐悟到懂劲阶段,内气开始动荡,清气产生、丰盈,膀胱发热,丹田中正气浩瀚,才可真正体验灵机一动,清气上浮,周身空灵的奇妙境界。但尽管如此,演练者从一开始,就须严格遵守虚灵顶劲的要领。非如此,难于练好太极拳,不会产生清气,也不会有以后的清气上升、浊气下降、随心所欲的通达和自如。 二、含胸塌腰 含胸塌腰是在开胯屈膝的同时胸脯向内微微含住,心气下降,两胁微束,腰劲自然下塌,周身血脉流畅无阻;要塌腰,必定含胸。两者不能分开进行,而要互为前提,互为照应。含胸要含住劲,切忌胸部外挺,若胸部外挺,则会引起气拥胸表,致使自身上重下轻,脚腿上浮,重心不稳。含劲要四面包涵住,却不是紧紧收闭,而要“胸虚如磐”。《拳论》说:“中间胸腹自天突穴至脐下阴交、气海、石门、关元,如磐折如鞠躬形,是谓含住胸,是为合住劲,要虚。”“胸间松开,胸一松,全身舒畅,不可有心,亦不可无心。自华盖至石门要虚、含住,不可令横气填于胸中。”“胸膈横气卸到脚底,即不能,亦当卸至丹田”。也就是说在气未能贯注周身时,即使不可能下沉直达涌泉穴,也要沉入丹田。久而久之自能周身贯通。 塌腰不可弓腰,弓腰成驼背,经脉、骨骼弯曲受压,气血不通;塌腰又不可软,软则失去灵劲活动。《拳论》说:“腰为

陈氏太极拳基本功

陈氏太极拳有哪些基本功 目录: 一、桩法 二、重心转移 三、单手缠丝功 四、双手缠丝功 五、步法 六、拳礼准备活动收势缠丝功 前言介绍 在武术领域,无论那一个派别都离不开基本功训练。不管是初学者,还是老学者,都要时刻注重基本功的训练,只不过着重点不同罢了。初学者应以基本功训练为主,掌握了基本功后,在开始循序渐进地学习套路和其它功法。自学拳起,无论学到何时,都要坚持每天练基本功。以后,随着功夫的不断增长,可以每天根据学拳者的目的性有选择性有重点地进行练习,但有些基本功如站桩、发劲等都要每天坚持练习。陈氏太极拳的基本功有很多,除一些常规的压腿、踢腿及一些步法如弓步、扑步、马步基本训练外归纳起来主要有手型步型、基础单式、基础桩功和缠丝功四类。 一、手型与步型 1、手型:有五种:掌、拳、勾手、刁手和枪指 1)、掌:陈氏太极拳的掌俗称“瓦楞掌”,成掌时要求拇指与小指有相和之意,其余三指微向后仰,掌心要 虚、要空。 2)、拳:握拳时要求四指并行卷向手心,拇指向掌心方向卷曲,拇指内侧紧贴于食指和中指中节部位。握 拳时不要过分用力,拳心要有空的感觉。 3)、勾手:做勾手时要求五指轻轻捏拢,指尖向下曲腕,手腕背部向上隆起,但要注意放松,不要过分用 力,否则成僵腕,影响血液循环。 4)、刁手:做刁手时要求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四指以小指领劲,依次曲卷向手心,拇指自然伸直轻 压于食指上。做刁手时不要过分用力,让手指和手腕自然卷曲和隆起。 5)、枪指:做枪指时要求中指、无名指和小指三指以小指领劲依次卷曲向手心,食指自然伸直与小臂成一 直线,拇指自然向上翘起,形成一手枪状。注意使用时,卷曲的三指不要太用力。 2、步型:步型有六种:弓步、仆步、虚步、马步、独立步和坐盘步。 1)、弓步:分左弓步和右弓步,左弓步又分左正弓步和左侧弓步,反之已然。以左弓步为例:如做左 正弓步,要求左腿向前弓起,大腿与小腿成90-100度,但不小于90度,左脚尖指向左前方,微向里合,右腿自然伸直,但要求膝要屈、胯要松,同时右脚尖向里合,成约45度角,身体面向左侧;做左侧弓步时,要求左腿向前弓起,大腿与小腿成90-100度,但不小于90度,左脚尖指向正前方,右腿自然向右侧伸直,但要求膝要屈、胯要松,同时右脚尖向里合90度,与左脚平行,面向正前方。 2)、仆步:分左仆步和右仆步,是基本步法中较低一个步法。做仆步时,要求一腿屈膝下蹲,殿部距 地面约5公分,另一腿向侧面伸直仆于地上,约平行于地面,脚尖里合90度,与另一脚平行。 3)、虚步:分左虚步和右虚步,左脚虚为左虚步,反之为右虚步。做虚步时要求一腿屈膝下蹲,幅度 应根据动作要求控制在90-150度之间,支撑身体约90%重心,另一腿向侧前方跨半步脚尖或前脚掌虚虚点地,支撑身体约10%的重量。 4)、马步:要求两腿向左右两侧分开,宽约三脚长或80公分左右,两腿同时屈膝下坐,大腿与小腿成 90-120度,但不小于90度,两脚平行或略向外摆。做马步时要注意上半身要垂直于地面,不要翘臀前倾。

很经典的太极拳的完整修炼及正确方法

太极拳的完整修炼及正确方法 简明扼要、通俗易懂、直击窍要 赵建宇 第一章:明理篇 一、明确目的 (一)练习太极拳的作用 (二)练习太极拳的目标 (三)练习太极拳的练习方法 二、基本缠丝功是练好太极拳的根基 三、基本缠丝功法歌 第二章:太极拳法 第三章:例举技法 第四章:推荐太极拳理论 第一章:明理篇 一、明确目的 (一)、练习太极拳的作用 练习太极拳能起到什么作用?能达到什么目的?汇总起来分三个方面: 1、起到健全心理健康的作用,陶冶情操。通过练习太极拳的松、柔、轻、缓和刚柔相济,可以化去人们心理上因繁忙复杂的社会关系所造成的浮躁、郁闷、傲慢、恐惧、轻率、鲁莽等等不良情绪。练习太极拳讲究的是平衡的道理,心平气和,平衡中有起伏,起伏之中保持平和,即中庸之道。太极拳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意识体操,但它不是简单的体操,它是先有意识(主要是练意识),后有动作,用意识去指挥动作的运动,这里面处处富含哲理,妙趣横生;太极拳是拳术、也是艺术,练起来如行云流水,如波涛跌宕起伏,具有很雅致的欣赏价值,所以通过太极拳的长期锻炼可以达到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的效果。 2、全面增强体质。通过太极拳这种运动方式可以全面提升体质,因为太极拳的要求是由里到外,一动全动;自下而上,由上而下,节节贯串,意念不动,外形寂然不动;意念、内劲一动,外形随之而动,而且要符合阴阳平衡的哲理,从而调动了身体所有机能参与锻炼;因此对于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免疫系统等起到了良好的改善作用,有病的起到了治疗作用,无病的起到了增强体质的作用;肥胖的可以减少脂肪;瘦弱的可以使体格、肌肉健壮;可以增强骨骼的抗压、抗折性能;提高关节的活动性能和韧带的延展性;增强了腿部力量,提高身体平衡能力;尤其是抗感冒等抵抗力的提高尤为明显。(请参阅我的“太极拳的健身价值”一文) 3、武术技击作用更巧妙。太极拳以柔克刚,以弱胜强,以静制动,后发先至;舍己从人,“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引进落空合即出,四两拨千斤;物来顺应,沾着不离,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人不知我,我独知人。” (二)、练习太极拳的目标 练习太极拳无论是技击还是健身都是让身体的机能达到空松圆活,化僵为柔,达到积柔成刚的目的。人在婴儿时期肢体是柔软的,但没有搏斗、生产能力。当人们有了生产、搏斗等生存能力后,肢体、劲力又变得僵硬,随着岁月的增长,

陈式太极拳的理论基础

陈式太极拳的理论基础 简述 陈式太极拳在太极拳流派中起源最早,其理论基础也很扎实,学习陈式太极拳的人更 是多。 1、把拳术与易学的阴阳五行之变化相结合 人体是一个不断运动着的有机整体,易学认为,自然界一切事物的运动,无一不是阴 阳的对立统一。人的生命运动,其本身就是阴阳对立双方,在不断的矛盾运动中取得统一 的过程。 易学认为,凡是属于温热的、上升的、明亮的、兴奋的、轻浮的、活动的等方面的事 物或现象,统属于阳的范围;凡是属于寒冷的、下降的、晦暗的、抑制的、静止的待方面 的事物或现象,统属于阴的范畴。 陈式太极拳顺从阴阳变化之理,其每招每式都在运作之中,阴中含阳,阳中具阴,相 辅相成。 2、把拳术与中医学中的导引、吐纳等理论相结合,将气功运用于拳术之中 中医学中的导引是中国古代医学家们发明的一种养生术。主要是通过呼吸仰俯,手足 屈伸的形体运动,使人体各部血液精气流通无阻,从而促进身体的健康。 导引在太极拳中的应用即把意与形相结合,使心脏生理正常,从而引导血气于身畅通。中国古代医学家认为,心为神之居,主掌血脉运行,对人体各个脏腑均有重要的调节作用,是人类生命活动的主宰,人人身上最重要的脏器,位于五官之首。 五脏主藏精气论中以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肾藏志,脾藏意。人体全身的血液依 赖于心脏的推动作用才可以输送到全身各个部位。 练习太极拳的每个动作都对身体起着影响,促进身体的微循环,加快代谢,达到养生 的效果。 因此,陈王庭在创造太极拳时,把始祖陈卜所传授下来的一百单八势长拳等状术与中 医的导引相结合,在周身放松的条件下,使形体的运动符合并且能够促进血液的循环。 演练太极拳可使心气旺盛,心血充盈,脉道通利,心主血脉的一切功能正常发挥,血 液在脉管内正常运行,起到练拳养生的作用。否则,会使演练者气血不足,引起推动血液 运行循环的力量减弱,脉道堵塞,产生病变,不利于演练者的身体健康。

太极剑基本功

太极剑基本剑法 太极剑与一般剑不同,动作既细腻又舒展大方,既潇洒、飘逸、优美又不失沉稳,既有技击、健身的价值又有欣赏价值,如何练好太极剑呢?下面谈谈我的体会,总的来说,一句话,就是在演练太极剑的过程中,要重视每个动作的手、眼、身、法、步的要求,具体在演练中要分初级阶段和提高阶段。 一、初级阶段在初级阶段要求做到剑法清楚,动作正确,动作基本连贯。1、剑法清楚动作正确演练太极剑,首先要明白各种剑法的特点、要求和动作要领,以及剑法之间的区别。初练时,最好要根据动作名称来练习。 2、动作基本连贯要做到动作基本连贯,就需要掌握每次剑法之间的衔接动作。 二、提高阶段 提高阶段要求:剑法准确、动作协调;松沉自然、劲力顺达;速度适宜、节奏明显;连绵不断、潇洒飘逸;虽无对手,胜对强敌;各家风采、风格突出。 1、剑法准确、动作协调在初级阶段只要求做到剑法清楚、动作正确;而在提高阶段则要求剑法准确,不仅要懂剑法,而且要明剑理。 ①全身放松:全身放松,以便于协调; ②以腰为轴:以腰为轴,通过腰的转动带动身体的其它部位就容易协调; ③剑指配台:演练太极剑时,要求明白剑提的作用、动作路线,剑指与剑一开一合、配合默契、自然协调; ④虚实分时:演练太极剑时,还要求注意心的变化,上步时,开始重心先不变,先虚步上步,然后重心才慢慢变换到下一个动作,重心的变换与定式动作同时到位,要求协调。演练时感到不协调、发力不顺达,就要检查上下肢动作配合是否合适;腰的转动与四肢的动作是否配合:剑法的规格与动作的线路对不对;加速度的时机是不是得当等。 2、松沉自然、劲力顺达要求松腰沉跨、动作沉稳;剑法的劲力准确、协调;力从腰出,贯至臂腕。 3、速度适宜、节奏明显开始时速度不宜过快,主要弄清动作路线,注意姿势的正确性,以后待动作熟练后可加快速度,同时注意太极剑的节奏,这种节奏就是太极剑动作的刚柔相济、忽高忽低;劲力的轻重缓急、有大有小;速度的快慢相间所表现出的一种韵律。演练武当太极剑时尤其要注意快慢相间,演练竞赛套路时可先按照相应音乐掌握速度。 4、连绵不断、潇洒飘逸在初级阶段要求动作基本连贯,在提高阶段则要求连绵不断、潇洒飘逸。这就需要精心研究每个动作之间的衔接,其要领是用好腰劲,注意启承开合的微小动作。 5、虽无对手、胜对强敌太极剑是武术器械类的一种,是百兵之君,有极强的攻防含义,所以,每个动作所用的剑法的技击作用是什么?都要搞清楚、深研究,平时虽然是单人演练,但要有强烈的攻防意思。 6、各家风采、风格突出各式太极剑有各自的风格、特点,每个人也有自己的风格;演练时要把握住各式的特点,发扬自己的风格,演练竞赛套路时要注意动作规格要求,尽量舒展大方。 三、初练太极剑时容易出现的毛病

陈式太极拳基本功

陈式太极拳基本功 1关节活动操 一、旋转头颈 两脚自然立开,约与肩同宽;双手叉腰拇指在后,其余四指在前。以颈项为轴,头向左、向后、向右向前、向左旋转为一圈,共转八圈,再反方向旋转八圈。 二、活动腕关节 两脚自然开立,约与肩同宽;两手食指环扣交叉与胸前。以腕关节为轴旋转,动作尽 量轻柔,幅度要大,次数不限,以舒适为度。 三、活动肘关节 两脚自然开立,约与肩同宽;两手臂自然垂于体侧,以身体带动手臂,先逆缠进而变 顺缠走外前上弧形合于腹前。上动不停双手变逆缠走里下弧循腰两侧外开至两胯侧。反复 练习。 四、活动肩关节 两脚自然立开,约与肩同宽;两手成勾手,勾尖置于肩前。以肩关节为轴,两肘向前、向后、向下旋转为一圈,共转八圈。反方向再转八圈,反复练习。 五、扩胸 两脚自然开立,约与肩同宽;双手平抬于胸前,掌心向下,指尖相对,两脚不动,两 肘外展扩胸,后振两次。随两臂回弹,两肩成侧平举扩胸,掌心朝上,后振两次。反复练习。 六、振臂 两脚自然开立,约与肩同宽;左手上举于头部左侧,臂伸直,掌心朝前,右臂垂于右侧,两肩同时后振两次。在交换两手上下位置,后振两次,反复练习。 七、抡肩拍打 两脚自然开立,约与肩同宽;松肩、松臂、松胯、屈膝,脚不动,随着身体左转。带 动两臂甩开拍打身体,右臂拍打左前胸、腹、肋、肩,左手背及前臂拍打右背,眼随身体 左后方看。再向右转,动作相同,方向相反。如此自下而上、至上而下随意拍打,次数不限,以轻松舒适为度。

八、架臂转腰 两脚自然开立,约与肩同宽;双手轻握拳,平抬于胸平,全面相对,脚不动,向左转 腰90度2次。随即向右转腰90度2次。反复练习。 九、活动髋关节 两脚自然开立,约与肩同宽;两手户口叉腰,拇指在前,其余四指按于肾俞穴上。腰 不动,以髋关节为轴,按左—后—右—前的方向旋转8圈。再反方向旋转8圈。反复练习。 十、活动膝关节 两脚自然开立,约与肩同宽;两手按在膝上,以膝关节为轴,同时向里,向外各旋转8圈。两脚并拢,手势不变,以膝关节为轴,向左向右各旋转8圈。反复练习。 十一、活动踝关节 两脚自然开立,约与肩同宽;拇指在后,其余四指在前,重心在右脚,左脚点地,右 脚不动,以左脚尖为支点,以左脚踝为轴旋转。再以右脚点地,旋转右踝关节。反复练习。 十二、弹抖放松 立正。左脚提起,右脚支撑体重,松胯提膝;两臂放松收缩,身体略右转。放松弹蹬 左脚,同时向右前下甩两臂,全身各个关节都有一种放松舒展的感觉。提换右脚弹抖放松,动作相同,方向相反。 2缠丝劲训练 单云手 1、左单云手 动作一:两腿开步成左弓步,左手至左膝上,高与与肩平;右手叉腰,拇指在后,四指在前,重心在左,目视左手, 动作二:接上势。身体向右转,重心移至右腿;同时左手划弧下沉,里合于小腹前,为顺 缠丝劲。 动作三:接上势。身体继续右转,同时左手向右上穿掌至右胸,,为逆缠丝劲;目视身 体左侧前方。 动作四:接上势。松左胯,身体向左转;左手逆缠外开至左膝上方,高于肩平;目视左手。 如此,整个左单云手动作完成。一开一合为1拍,一般子每个动作单练时,练够两个 8拍为1节。由生到熟,由熟到顺,逐步达到周身相随,连绵不断。动作特别熟练后,再

主题公园的休闲化提升设计

主题公园的休闲化提升设计 ——郭珍宏20世纪80年代至今,全国已累计开发主题公园式旅游点2500多个,投入资金达3000多亿元。世界上成功的主题公园主要盈利点是娱乐、餐饮、住宿等设施项目,门票收入只作为日常维护费用。主题公园的收入结构中,门票收入只占20~30%,其他经营收入占大头。我国主题公园的主题定位主要有三种,一是以中国的历史文化为主题;二是休闲度假型的主题公园;三是集知识性、趣味性和参与性为一体。主题的独特性是主题公园成功的基石。本项目地位于广西南宁市,项目地“硬环境”方面有着“近海、近边、沿线、沿江”的突出优势。“软环境”则是南宁成为中国—东盟博览会的永久会址,这就形成了借力发展的综合优势。 据https://www.docsj.com/doc/6b12709576.html,的调研数据显示,主题公园的主题需要借助形象的景观来表达,园内的景观设计十分重要。主题公园静态人造景观一旦建成后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后续可塑空间毕竟有限,而参与体验项目决定了园区的核心吸引力是否可持续发展,决定着主题公园生命周期的延续。在项目的设计中,要从建筑、单体、小品、植物设计等各方面与主题“东盟”相关,除了静态景观,还要设计游人易于参与的项目来延续主题公园的休闲功能。 通过资料分析和调研数据,山合水易认为:以“东盟”文化、“中国”文化的互动发展为产品的内核,从建筑风格、基础设施、餐饮、音乐等各个感官方面融入主题文化,娱乐活动中心也要贯穿这个主题。用高端产品提升市场,用休闲度假地产稳固市场,使得这个主题公园项目得以散发持久的生命力。东盟11国,可以在项目中混搭各种元素,营造异国氛围。国内著名旅游规划与休闲度假设计专家要雁峥认为,在主题公园的营造中,对选址进行充分的考察,对该地的历史、原有的旅游资源进行分析,力求主题和其文化相吻合。园内所有的建筑色彩、造型、植被游乐项目等都为主题服务,共同构成游客容易辨认的特制和游园的线索,并且重视游客的参与休闲体验。

初学太极拳应掌握的三个基本功知识讲解

活臂、动腰、坐腿——初学太极拳应掌握的三个基本功 摘要: 学太极拳好比读书上学,要有小学、中学、大学之分,各阶段学习内容不同,重点也不一样,教学方法必须有所创新,理论实践并重才好。才学拳,就相当于初进小学读书,特别要抓好基础课的学练,基础课就是基本功 ... 学太极拳好比读书上学,要有小学、中学、大学之分,各阶段学习内容不同,重点也不一样,教学方法必须有所创新,理论实践并重才好。 才学拳,就相当于初进小学读书,特别要抓好基础课的学练,基础课就是基本功,这样才能目标清楚,重点突出,容易学好。根据我个人30余年的教学经验体会,初学太极应抓好三个重点,三个基本功,即“活臂”、“动腰”、“坐腿”。 一、活臂 太极拳练得好坏,上肢臂手的操作非常重要。松肩、坠肘、坐腕、舒指、亮掌,这些通常习惯性的要领外,要特别注意把握两点:即(1)用意不用力,松活柔顺,舒展自然。(2)必须以腰带动,不能盲目自动乱动。 一代宗师李雅轩常对我们说:“胳膊、手一点劲儿都不能用,要高度松软”。“两臂要松得如绳儿栓在肩上一样”。“两臂要松得来又沉又重”。

上肢不能乱动,李雅轩先生指出:“……用心神气意缓缓地命令着腰身脊梁,使其带动四肢胳膊腿动……要丝毫地不自动,不零断动,不局部动,不多动,不少动。……四肢多动,盲动,冒失动,或不动,或快慢不匀的动,这都是错误的,它只有太极拳之名而无太极拳之实,关于这一点学者需要注意”。 四肢乱动,不可能作出上下相随,全体完整而动的现象。上肢松软沉坠这是练下沉功夫,气沉丹田的需要,耸肩抬肘,臂手僵硬,使气上浮,导致心胸紧张与“上虚下实”之道唱反调,下沉功夫就不可能上身,这种机理是浅显易懂的。 上肢臂手从武术技击方面来看还有其特殊的功能。其一是传力,“其根在足,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之说,即说明根力上升,到腰最后要通过臂手发出,非高度松软,发劲质量就不高。 上肢的又一功能,是传送信息,即练“听劲”的功夫。胳膊和手,与对方接触,就能得知对方的动态和劲力,“人不知我,我独知人,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这是听劲,传送信息的最高境界,不从高度松软不用力下功夫,那就要犯方向路线的错误。 还有一层功能,那就是所谓:“以意运臂,以气贯指,内劲通灵”进而锻炼上肢劲力,但上述这些功能最初都必须从“活臂”练起才行。 初学练手,通常最容易出现的毛病就是乱动僵硬,练活臂就

陈式太极拳的风格特点

武术瑰宝——陈氏太极拳 太极拳是中华民族不可多得的精神和文化财产,是一项非常养生的运动。它,随动由静。因而既不求速,也不可因静而一味求慢,总要绵绵不断,往来无间,神到意到,贯穿如一,具有高度艺术性和科学内容:精奥细致、理论深切。 太极拳的动作,讲求的是尾闾中正,含胸拔背,松肩垂肘,松胯,膝不过脚尖,重心落在涌泉,重点就是不使任一脊椎椎骨或四肢关节负荷重力,以免关节慢性受伤。而且,太极拳强调一动无有不动,全身性协调的运动,上下前后,左旋右转,每日持续性的舒展筋骨,缓和均匀的运动,对于骨胳肌肉的保健,有很大的功效。 一般的拳术运动,多半是将肌肉紧绷,成等长收缩,组织血管被压扁,阻力增大,而且运动中,血流量增加,心脏收缩的作功更形增加。太极拳则不然,轻灵松软,肌肉成自然放松状态,血管通畅性更好,运动时,心脏反而作功减少。夏威夷大学的临床研究,显示太极拳是冠状动脉疾病患者最好的治疗性运动。 还记得小时候看电视剧《太极张三丰》,就对太极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很想一探其中奥妙。所以尽管现在已经大三,还是抽出时间选修了陈式太极拳。 陈式太极拳不同于其他门类的太极拳,有陈式老架、新架之分。老架由清初河南省焦作市温县陈家沟陈王廷所创。陈式太极拳老架共有七个套路,流传最广的有:第一路和第二路(炮捶)。陈式太极拳虽有小架、大架之分,但其运动特点基本一致:整套动作在快慢、刚柔、开合、曲直等矛盾的相互依存、互相转化中,相连不断,一气呵成。 陈式太极拳架势舒展大方,步法轻灵稳健,身法中正自然,内劲统领全身,以缠丝劲为核心,动作以腰为轴,节节贯穿.一动则周身无有不动,一静百骸皆静.运动如行云流水,连绵不断,发劲时松活弹抖,完整一气.其风格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⑴把拳术和导引、吐纳相结合。我国古代的导引和吐纳,源远流长,陈式太极拳把手、眼、身、步法的协调动作,与导引、吐纳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就使太极拳成为内外统一的内功拳运动,对于增强人们的体质,提高拳术技巧,是一种创造性的发展。 ⑵螺旋缠丝式的缠绕运动,动作呈弧形,连贯而圆活,符合力学和经络学说的原则。螺旋缠丝式的缠绕运动是陈式太极拳的核心与精华所在。陈式太极拳结合力学和经络学说,采用螺旋缠绕的运气方法及其顺、逆缠等伸缩旋转运动,要求“以意导气,以气运身”,“气宜鼓荡”,“气遍身躯”内气发源于丹田,以腰为轴,微微旋转使两肾左右抽换,通过旋腰转脊,缠绕运动,布于周身,通任、督(任脉、督脉),练带、冲(带脉、冲脉),达于四梢,复归丹田。 ⑶刚柔相济,快慢相间。陈式太极拳要求软似棉花硬似铁,外如处女内如金刚;慢而不散,快而不乱,故刚柔相济,快慢相间。 ⑷松活弹抖,震脚跳跃。陈式太极拳素有“腾挪乘虚任意入,弹抖发力一瞬间”的独到之处。 ⑸外似处女,内似金刚。陈式太极拳以意导气,以气运身;内气不动,外形寂然不动,内气一动,外形随气而动;以内气催动外形,不用僵力,着重于下盘锻炼,足下生根,转髋灵活,疏通气血,立身中正,八面支撑,不遇敌则已,若遇劲敌,则内劲猝发,如迅雷烈风,故外似处女,内似金刚。 ⑹实战性的技击运动。陈式太极拳运用缠丝劲,创新了双人推手的竞技运动和粘随不脱、蓄发相变的刺枪术以及八杆对练基本练法,开辟了一条简便易行,提高技术的途径。 练习太极拳我总结了一些技巧。首先打太极时一定要双腿微曲,并且从起式开始一直到结尾视平线就应当是这一个高度,腿就不应该直了;其次打太极时注重圆润,抱球或者出击时都应当打出一个园来,是的动作看起来更加优美而不僵硬;再次动作打出来要有力道,不能只有柔,看起来就有些花拳绣腿的感觉了,那就不是太极拳的本质所在啦,只有达到刚柔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