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

————————————————————————————————作者: ————————————————————————————————日期:

?

名词解释:?第一章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特指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立社会主义必

经的阶段(即从1956年我国进入这会主义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整个历史阶段。) 2.社会主义的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

同富裕。(①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②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通过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③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

第二章

名词解释:

1.公有制实现形式:国有制经济、集体所有制经济和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

体成分。

2.混合所有制经济:由不同所有制经济,以控股、参股等不同方式投资形成个人财产,

由企业法人企业法人进行经营的企业。(主要类型有股份制企业、跨所有制组成的企业及企业集团、中外合资和中外合作企业等。)

3.按劳分配:按照每个劳动者向社会所提供的劳动量来分配劳动收入的收入分配制度。

4.按生产要素分配:按照投入的生产要素的多少来分配社会财富。

简答题:

1.什么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和生产资料所有权?两者有什么关系?

生产资料所有制:指人们在生产资料上或通过生产资料形式和建立的相互经济关系。

生产资料所有权:生产资料所以制在权利关系和法律上的反映,具体包括狭义的所有权、占有权、支配权、和使用权

生产资料所有制和所有权之间的关系:

所有制与所有权是两个密切相关的不同范畴。所有制是指生产资料归谁所有的经济制度,是一个经济范畴;所有权是指财产归谁所有的法律制度,是一个法律范畴;就历史顺序而言,所有制先于所有权存在。所有制是所有权的经济基础,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一定的所有权;所有权反过来又积极作用于生产资料所有制,具有维护、巩固和发展所以制的重要功能。

2.谈谈你对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的认识。

①股份制有利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但并不改变最终的所有权关系。

②股份制可以实现多种所有制经济的融合发展,有利于提高企业和资本的运作效率。

③股份制对公有制的实现还表现在它能有更迅速更稳妥地进行资产重组和资本集中,扩大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组建大企业集团。

另:

1.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主要体现:

①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这种优势,不仅要有量的优势,更应该注重质的提高。

②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发挥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今后,随着多种所有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国有经济的比重还可能会减少一些,但这不会改变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为了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竞争力,更好地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必须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调整与完善所有制结构。

要从战略上挑中国有经济布局,适当集中国有资产,重点加强那些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行业和领域,提高国有经济的整体质量。在此前提下,国有经济的必中可以减少一些,不影响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

2.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的体现:①它对整个国民经济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发展起着领导作用。

②国有经济拥有现代化的大工业、比较先进的科学技术和设备。

③国有经济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不断扩大。

3.正确理解按劳分配的含义:

①劳动量是个人劳动收入分配的尺度。

②收入分配的对象不是全部社会产品,而只是作业必要的社会扣除之后的国民收入中用做个人消费的部分。

③取得收入的劳动必须是为社会所提供的劳动。

④所为劳动收入分配标准的劳动量必须是社会平均性质的劳动。

4.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特点:

①劳动者的劳动只能是局部劳动,不是直接的社会劳动。必须通过市场交换,产品被社会接受了,局部劳动才转化为社会劳动。

②商品中所包含的劳动量只能迂回曲折地通过价值来表现,不能直接用劳动时间表现。

③按劳分配实现必须借助于货币。在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中按劳分配借助于货币工资来实现,并以奖金和津贴等为补充形式。

④按劳分配体现的劳动报酬与劳动贡献在一定程度上的背离是大量存在的。

⑤按劳在全社会范围内没有统一的标准,只能以企业为单位进行分配。分配的主体是企业而非社会。

第三章

名词解释:

1.经济体制:一定区域内由社会经济形成决定的以一定所有制结构为基础的社会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经济活动的一套管理制度、调节方式及组织机构的总称。(构成的基本要素:经济决策体制、利益分配体制、生产调节体制和信息传递体制等。)

2.经济制度:经济制度是由社会经济结构中的劳动者同生产资料结合的特殊方式构成,主要包括生产资料占有方式和个人消费品分配方式。它体现了基本的生产关系,是生产关系的第一个层次,在社会的各种生产关系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基本规定性决定社会经济制度的根本性质。

3.市场经济的缺陷:①市场经济难以完全实现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统一。②市场经济的运行带有盲目性和波动性。③市场经济导致人们收入差别扩大,甚至会引起阶级分化。简答题: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是什么?

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是建立在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长期共同发展的基础上。

②坚持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则。

③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经济活动中是以国有经济为主导。

2.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关系是什么?

相互联系:①有共同的基础——市场。②遵从共同的经济规律。③都是反映经济运行层次的经济活动方式。④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必然要求。

区别:①商品经济是从产品是否通过交换进入消费来反映;市场经济则从社会资源配置的角度来界定经济活动方式的;②商品经济的涵盖面较广;市场经济的涵盖面较短;③商品经济强调的是以交换为目的;市场经济强调经济运行的直接目的是追求利润。

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的特殊阶段,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

另:

1.什么是资源配置?资源配置包括的内容是什么?

资源配置:

资源配置的内容:①合理性。(将资源配置到社会最需要的生产部门和产品中去。)②有效性。(资源最优配置。)③调整性。(合理调整资源配置,纠正资源错置。)

2.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的关系是什么?

①两者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经济范畴

②经济制度体现的是生产关系最基本、最本质的内容,具有经济形态的基本规定性、社会发展阶段的标志性和社会经济结构的稳定性。是生产关系的第一个层次。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基本规定性,决定社会经济制度的根本性质。如公有制和私有制的根本性质的不同。

③经济体制体现的是生产关系具体实现形式,具有社会资源配置的社会性、具体经济关系的规定性以及经济行动框架的基本稳定性和适时变革性。是生产关系的第二个层次。它没有固定的社会属性,它的变化也不直接影响社会性质的变化。

④经济制度决定着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质和主要特点,规定着它的发展方向。经济体制只是一定经济制度的具体形式,其性质和特点只能由经济制度决定。

论述题:

试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①现代企业制度(体制改革的重点)。②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③健全的宏观调控体系。④合理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⑤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

第四章

名词解释:1.企业制度:以产权制度为基础和核心,企业组织制度和管理制度的总和。2.现代企业制度(了解):用来规范或约束现代企业行为的一系列制度安排的总和。(包括现代企业产权制度、现代企业组织制度和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等制度安排。)

3.法人治理结构:以股东为核心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额互相制衡关系的泛称。

4.公司制:公司制企业是一个法人组织体,它以法人名义行使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有权举债、签订合同,能在法院起诉和应诉。公司财产以股份的形式分属于股东,股东有权按股分享公司盈利。股东不能退股,但可以转让股权。

5.企业经营管理体制:所有权与经营权之间关系的安排方式。(主要有①国有国营管理体制。②承包经营管理体制。③股份制经营管理体制。④其他经营管理体制。)

另:1.企业:是具有独立产权的资源主体在一定契约的条件下的专业生产与协作的经济组织。

2.企业的特征:①生产性。②营利性。③实体性。④契约性。(前两点是最本质的特征。)3..现代企业制度(现代公司制度)的基本特征:①投资主体的多元性与直接融资功能。

②企业法人制度。③有限责任制度与投资风险的锁定功能。④委托—代理关系成为现代企业的必然关系。⑤层级式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与专业化经营管理。

4.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关键是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

第七章

名词解释:

1.社会总产值:社会总产品的价值形态。包括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物质的价值和新创造出来的价值。其中所消耗的部分包括中间消耗和固定资产折旧两项,新增价值包括劳动力价值和剩余产品价值。

2.国民生产总值(GNP):按照国国民原则,以市场价值计算的一国在一定时期内(一年)国民经济各部门生产出来的社会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之和。

GNP=GDP+本国公民在外国的要素收入额-外国公民在本国的要素收入额

3.国内生产总值(GDP):按照国土原则,以市场价值计算的一国在一定时期内(一年)

国民经济各部门生产出来的社会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量之和。

4.国民收入(NI):

物质产品平衡体系中:是社会净产品的价值形式(社会净产值)。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是指一国国民凭借各种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通过提供生产性服务所获得的报酬。(包括工资、利息、租金、和利润的总和。)

NI=国民生产净值-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政府对企业的补贴

5.积累基金(看):生产部门的劳动者在为社会劳动的时间内所创造的用来追加生产资金的那部分国民收入。(由扩大再生产基金,非生产性基本建设基金和社会后备基金构成。)

简答题:

1.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区别:在衡量社会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时,GDP更强调“国土”的概念,GNP更强调“国民”的概念。

联系:都是反映一国国民生产活动总水平、总规模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综合性指标。

2.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主要通过什么途径进行?

①国家预算。(政府部门把利税集中,形成国家预算收入,然后通过预算支出形式用于各方面建设。)

②银行信贷。(银行通过选择贷款对象、控制贷款金额、运用差别利息率等调整国民收入的再分配的规模、过程和结果。)。

(服务型行业的单位在得到全部劳务费用后,将其中一部分作为员工的工资,③劳务费用。

一部分留作提留基金,一部分作为利税上缴。)

④价格体系。(国家利用价格体系对价格进行调整,影响有市场交易价格连机器来到额买卖双方的实际收入,引起一部分国民收入重新转移。)

3.社会保险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①强制性。(凡属于法律规定范围内的社会成员都必须无条件参加社会保险并按规定履行缴费义务。)

②保障性。(社会保险对所属成员有普遍保障责任。)

③互济性。(每个人承担的社会保险义务与所享受的社会保险权利不可能严格对应。)

④福利性。(社会保险目的在于保证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安定社会,增进整个社会的福

利水平。)

4.社会保障制度的三种基本模式分别是什么?

①现收现付型:指当期征收的社会保障资金用于当期的社会保障资金的支出,以支定收是这种模式的原则,即需要多少就征收多少。

②完全累积性(个人账户累积型):指个人在就业时将收入的一部分连同企业应缴纳的费用一并存入社会保障账户,交由经营机构投入资本市场进行保值增值运营,需要使用时根据个人账户累积起来的资金按一定比例支付。

③部分累积型:是一种把社会统筹和个人累积二者结合起来的混合模式,即在保障基金的形成上,一部分采取现收现付形式,另一部分采取预先筹集累积方式。

另:

1.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社会保险(最基本内容)、社会救助(最低目标)、社会福利(最

高目标)、社会安抚、社会互助等方面。

第八章

名词解释:

1.社会总供给: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一年)向社会提供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总量。

社会总供给=国内供给+国外供给=GDP(扣除不可分配部分)+进口总量

2.社会总需求: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一年),社会有支付能力的条件下对各种最终产

品和劳务的有效需求总和。(包括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国外需求。)

社会总需求=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国外需求

3.宏观调控:政府从经济运行的全局出发,按预定的目标通过各种宏观经济政策、经济法规等对市场经济的运行从总量上和结构上进行调节、控制的活动。

4.宏观调控的模式:

直接调控:政府运用行政手段和指令性计划,对国民经济运行和企业微观经济活动进行调控。

间接调控:政府运用经济手段和指导性计划,通过市场机制和市场信号,从经济利益上影响和引导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而进行的调控。

5.宏观调控的目标:

基本目标(最终目标):经济稳定化、资源配置高效化和分配公平化。

具体目标:包括经济增长、价格稳定、充分就业、优化经济结构、实现合理的收入分配、国际收支平衡。

6.宏观调控的手段:①计划手段。②经济手段。③法律手段。④行政手段。

简答题:

1.简述影响社会总供给的主要因素。

①生产力发展水平,特别是科技发展水平和应用程度。②固定资本结构及利用率。③劳动力质量。④企业管理水平和生产要素的组合方式。

2.简述影响社会总需求的主要因素。

由于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是社会总需求的主体,因此影响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的因素也是影响社会总需求的因素。

影响消费需求的因素:①居民收入水平。(最主要因素)②利率高低。(利率提高,消费减少,储蓄增加;反之,消费增加,储蓄减少。)③物价水平及对物价的预期。

影响投资需求的主要因素:①预期投资收益率。(预期收益率越高,投资增加,投资需求水平越高:反之,投资一直,投资需求水平越低。)②企业预算约束的性质。(约束软,盲目扩大投资,投资倾向强;约束硬,谨慎投资,投资倾向弱。)

3.宏观调控的具体目标有哪些?

①充分就业。(一切生产要素都有机会以自己的报酬参加生产的状态。)

②价格稳定。(价格总水平的基本稳定。)

③经济增长。(一个特定时期内,社会生产出来的总产量和国民收入的持续增长。)

④国际收支平衡。(一国在一定时期内从国外收进的全部货币资金和向国外支付的全部货币资金的对比关系。)

4.宏观调控的手段主要有哪些?

①计划手段:政府根据国内外经济环境,在对经济社会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基础上,对本国未来经济的发展所作的具有前瞻性、指导性的额规划和安排。(总体计划和单项计划,短期、中期、长期计划和发展战略,指令性计划和指导性计划。)

②经济手段:政府应用经济政策来对经济进行调节的总称。(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收入政策、货币政策等。)

③法律手段:政府依靠法制力量通过经济立法和经济司法,调节市场经济运行秩序的一种手段。

④行政手段:政府凭借国家行政力量,依靠行政机构,通过强制性的命令、指示、规定和下达带有指令性的任务等方式,按照行政系统、行政区划、行政级别来调节和管理经济活动,以达到宏观调控目标的一种手段。

论述题

1.为什么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加强宏观调控?

①加强宏观调控是克服市场机制缺陷的需要。(即使是最有效的市场体系也有可能产生极大的分配不公,而且往往引起贫富差距,甚至穿两极分化。)

②加强宏观调控是保障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客观需要。(社会生产两大部类的比例、生产和消费之间的比例不会自发达到平衡;保持社会总供求平衡,缩小经济波动幅度,减缓经济运行的周期性震荡。)

③加强宏观调控是调节贫富差距、实现社会公平的需要。(调节收入差距,促进各区域协调发展)

④加强宏观调控是协调宏观与微观经济运行的需要。(微观经济活动不可能自发地同宏观经济的整体利益和需要相一致。)

总之,加强政府宏观调控是市场经济正常运作的前提和保证。

2.试述三大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原理。

①法定准备金率。中央银行通过调整法定准备金率影响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规模,进而影响市场的货币供应量和利息率。

②再贴现率。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再贴现率,间接地影响市场利息率,进而调节市场货币供求关系和宏观经济态势。

③公开市场业务。中央银行通过在金融市场上买卖政府债券,影响货币供应量从而影响

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推动经济增长增加就业或者抑制通货膨胀。

另:

1.宏观调控的政策(P177):①财政政策(Ⅰ.财政收入Ⅱ.财政支出)②货币政策(Ⅰ.法定准备金率Ⅱ.再贴现率Ⅲ.公开市场业务)③产业政策(Ⅰ.产业结构政策Ⅱ.产业组织政策)

2.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搭配:①“双松”政策。②“双紧”政策。③“松”货币“紧”财政。④“紧”货币,“松”财政,

第九章

名词解释:

1.经济增长:一个国家和地区生产的产品与劳务总量的增加,即国民经济的更多产出。

2.经济增长方式:推动经济增长的各种生产要素投入及其组合的方式。

3.粗放型增长方式:是指在技术水平或劳动生产率不变或变化不大的基础上,单纯艺考

生产要素的大量投入和夸张,通过扩大生产场地、添加机器设备、增加劳动力等来实现经济的增长。

4.集约型增长方式:是指依靠生产要素质量和使用效率的提高,以及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通过技术进步、提高劳动力素质和提高资金、设备、原材料的利用率等来实现经济的增长。

简答题:

1.用GDP反映经济发展有哪些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①不能说明产业中的产品和劳务的种类,也不能说明由于使用这些产品和劳务而获得

的福利的大小,更不能说明增长过程中由于环境污染、城市化和人口膨胀所付出的社会代价。

②不通过市场交换的产品和劳务不能反映在GDP中。

③不能反映收入分配情况。

④不能反映一国人民的生活质量和消费状况。

⑤不同国别的GDP难以作出真实的比较。(因汇率、物价结构不同)。

解决:开展中国环境与经济核算绿色GDP研究工作。

优点:能把国民经济的全部活动概括在简明的统计数字中,成为表明各国经济增长的通用指标。

2.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是什么?

①经济增长的内涵比较狭窄,而经济发展的内涵较为宽泛。

②经经济增长是一个偏重于数量的概念,而经济发展是一个既包含数量又包含质量的概念,在质和量的统一中更注重经济质态的升级和优化。

③经济增长是手段,而经济发展是目的。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结果。

虽然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必要前提,但并不是一切经济增长都必然能带来经济发展。

3.如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①摒弃传统观念。②加快体制创新。③完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④推进科技进步。⑤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

4.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是什么?

①第一要义是发展。②核心是以人为本。③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④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论述题:

1.如何理解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重要性)?

①从近期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

②从长远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③从全球视野看,转变经济增长法师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④从发展的根本目的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以人为本的需要。

2.论述科学发展观与传统发展观的差异。

①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是在经济基础极为薄弱的条件下,为了增强经济实力,把快速经济增长作为战略目标,急速达成工业化才采取的模式。

②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弊端: Ⅰ.浪费资源。Ⅱ.污染环境。Ⅲ.效益低下。Ⅳ.影响技术进步。

③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总括: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低效率使用,对环境和生态平衡的破坏,造成的效益低、技术水平低、经济发展大起大落,使经济增长自身难以持续。

④科学发展观是在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与发展理念发生变化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立足于我国基本国情,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的情况,符合经济发展的长远利益,(然后写出与传统相反的特点)

另:

1.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生产要素的投入量、要素生产率和制度。

2.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制约因素:①经济体制模式。②经济发展阶段。③资源禀赋状况。

④技术进步与创新机制。

3.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弊端:①浪费资源。②污染环境。③效益低下。④影响技术进步。4.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指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

5.产业结构合理化:指产业之间的协调能力的加强和关联水平的提高。

6.产业结构高度化:指产业演进过程中主导产业的依次推进和产业层次的提升。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闭卷考题答案-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谷军 第一套题 一、名词解释 1、股份公司:是由一定人数以上的股东所发起组织、全部资本被划分为若干等额股份、股东 就其所认购的股份对公司承担有限责任、股票可以在社会上公开发行和自由转让的公司。 2、经济发展模式: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国民经济发展战略及其生产力要素增长机制、运行原则 的特殊类型,它包括经济发展的目标、方式、发展重心、步骤等一系列要素。 3、市场机制:是指在市场交易关系中形成的以价格、供求和竞争三位一体的互动关系为基础 的经济运行和调节的一套有机系统。 4、经济法制手段:是指国家依靠法律的强制力量来保证经济政策目标实现的手段。 5、国民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的所有常住居民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以货币表现的全部最终 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总和。 二、简答题: 1、影响中国产权结构调整的因素? 答:影响一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因素主要包括社会需求、技术进步、制度安排和资源供给。 其中,社会需求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市场导向;科技进步是产业结构调整的直接动力;制度安排是产业结构调整的体制保障;资源供给是产业结构调整的物质基础。 2、怎样正确发挥国有经济在市场经济中主导作用? 答:1)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既有其量的规定,也有其质的规定。从量上来看,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一般体现在公有资产要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从质上来看,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应体现在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对国民经济命脉的控制和对经济发展的导向作用上。 2)现阶段,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不仅要保持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 3)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必须发挥国家经济的主导作用。 4)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既要充分考虑国家宏观调控的需要,又要充分体现市场机制的要求。 3、制度创新推动经济增长的机理? 答:1)所谓制度是指“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规则、守法程序和行为的伦理道德规范,它旨在约束追求主体福利或效用最大化的个人行为” 2)制度可划分为以下三种类型:一是宪法秩序;二是制度安排;三是行为的伦理道德规范。3)制度是通过以下几个环节影响经济增长的:一是产权,产权的一个主要功能是为实现外部效应的更大程度的“内部化”提供行动的动力。二是国家,国家通过界定产权,及时获得一切关于破坏产权行为的信息,并对破坏产权行为进行有效的制裁等来保护产权主体在交易活动中应享有的利益。三是意识形态。 4、经济政策的基本目标和具体目标? 答:经济政策的基本目标又称为最终目标,它是通过一定的价值判断及主导思想而提出的规范性概念。基本目标大体可分三类:一是效率、增长、稳定;二是经济福利;三是分配公正。 经济政策的具体目标是基本目标的派生性目标,我国经济政策的具体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经济增长;二是物价稳定;三是充分就业;四是产业结构高级化;五是国际收支平衡。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重点题目与答案合集

政治经济学重点整理 简答: 第二章 1、什么是经济制度?什么是经济体制? 答:(1)经济制度是对一定社会历史阶段占统治地位的生产资料所有关系的概括。 (2)经济体制是指一定区域内制定并执行经济决策的各种机制的总和。 2、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是什么? 答:当代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为了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实现人民生活的共同富裕。(自己适当添加一些内容) 第四章 1、决定人的经济利益的社会条件是什么? 答:条件是在一定历史阶段的社会生产力水平以及由它所决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经济关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了利益的物质内容及其达到的程度;生产资料的所有制经济关系则决定了生产的物质成果的分配关系,从而决定了利益分配的归属。人们是按照自己在这种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获取一定利益的。 2、深刻认识社会主义经济利益主体科学含义的重要性是什么? 答:深刻地认识社会主义经济的利益主体的经济性质,①对于明确社会主义经济实践的动机和目的,②明确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价值取向,③对于科学地调节和控制社会主义经济运行和发展,都有重大意义,可以说,这是社会主义经济实践的基本前提。 3、私有制经济利益主体的一般性质有哪些? 答:①他们是生产条件私有产权及其经济价值的承担者。②他们生产经营的动机是私人利益。③在依法生产和经营活动中,他拥有私人决策权。④私营经济的利益主体具有一定剥削性质。 4、公有制经济利益主体的一般性质有哪些? 答:①他们是生产社会主义公有产权及其经济价值的承担者。②他们生产经营的动机是联合劳动者的共同富裕。③在依法生产和经营活动中,实行经济民主。④联合劳动者内部贯彻经济平等的原则。 第五章 1、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的含义是什么? 答:①公有资本在社会总资本中占优势。②公有资本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有质的优势。③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④公有制经济在全民经济中占主体地位,实质上是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所有制关系,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存的多种生产关系中占统治地位。 2、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的原因是什么? 答: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必须在国民经济中占主体地位,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经济利益实现最优化的客观需求。①这是当代中国社会生产力实现现代化的客观需要。②这是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

————————————————————————————————作者: ————————————————————————————————日期: ?

名词解释:?第一章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特指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立社会主义必 经的阶段(即从1956年我国进入这会主义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整个历史阶段。) 2.社会主义的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 同富裕。(①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②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通过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③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 第二章 名词解释: 1.公有制实现形式:国有制经济、集体所有制经济和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 体成分。 2.混合所有制经济:由不同所有制经济,以控股、参股等不同方式投资形成个人财产, 由企业法人企业法人进行经营的企业。(主要类型有股份制企业、跨所有制组成的企业及企业集团、中外合资和中外合作企业等。) 3.按劳分配:按照每个劳动者向社会所提供的劳动量来分配劳动收入的收入分配制度。 4.按生产要素分配:按照投入的生产要素的多少来分配社会财富。 简答题: 1.什么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和生产资料所有权?两者有什么关系? 生产资料所有制:指人们在生产资料上或通过生产资料形式和建立的相互经济关系。 生产资料所有权:生产资料所以制在权利关系和法律上的反映,具体包括狭义的所有权、占有权、支配权、和使用权 生产资料所有制和所有权之间的关系: 所有制与所有权是两个密切相关的不同范畴。所有制是指生产资料归谁所有的经济制度,是一个经济范畴;所有权是指财产归谁所有的法律制度,是一个法律范畴;就历史顺序而言,所有制先于所有权存在。所有制是所有权的经济基础,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一定的所有权;所有权反过来又积极作用于生产资料所有制,具有维护、巩固和发展所以制的重要功能。 2.谈谈你对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的认识。 ①股份制有利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但并不改变最终的所有权关系。 ②股份制可以实现多种所有制经济的融合发展,有利于提高企业和资本的运作效率。 ③股份制对公有制的实现还表现在它能有更迅速更稳妥地进行资产重组和资本集中,扩大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组建大企业集团。 另: 1.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主要体现: ①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这种优势,不仅要有量的优势,更应该注重质的提高。 ②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发挥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要问题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要问题 ——中国后改革时代的理论与实践攻坚及基石 杨凡天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在商品经济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如果,社会主义事业,不仅仅是一个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人类社会理论,而且还是一个更具现实主义作用的人类社会实践的话,那么,就必须客观、系统而科学地完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如果,我们为了促进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社会的发展,去改革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而却“捂”着政治体制改革的盖子的话,那么,社会主义的、包括政治体制与经济体制在内社会体制改革的理论与实践,就不是一个客观、系统而科学的人类社会活动;就不是从社会生产关系的角度或高度,以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去指导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与发展。 在我们看来,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一诞生,就存在着“先天”的不足。其最主要的三个问题就是:一、社会主义的商品经济问题;二、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如何建立、完善客观、系统而科学的社会主义的社会价值体系问题;三、在生产资料所有权公有(注意:不是国有)的条件下,如何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力与生产资料的社会生产关系的问题。如果,我们能够从理论上,客观、系统而科学地解决了这三大问题。那么,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也就有了它基本或核心的思想脉络;也就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也就使得马克思主义及其政治经济学,得以进一步的发展和充实;也就从理论与实践上,推动了社会主义中国的、包括政治体制与经济体制在内的社会体制改革同步、系统的发展。 第一,中国经过逾半个世纪的社会主义实践,终于确立了商品经济在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与实践中的重要地位。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对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系统认识,至今还不是十分明确的。最突出的,就是对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计划经济,这三个范畴的关系的认识上,经常存在概念上的混淆和认识上的模糊。 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计划经济的关系,并不是一种并列关系,而是一种从属关系。即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从属于商品经济。 对人类的商品经济社会最根本的诠释,就是物质——生产资料和生产力——尤其是生产力、以及生产力的物质与社会核心——劳动力——人(下同),利用商品的生产、交换和消费,来进行自身的、以及社会的价值创造、价值实现和价值享有。在这个商品生产(价值创造)、交换(价值实现)和消费(价值享有)的过程中,充分反映着物质——生产资料与生产力——尤其是生产力,对自身在社会中的价值作用和价值地位的诉求。而所谓的市场经济或计划经济,则是这些物质——生产资料与生产力——尤其是生产力,为实现这个诉求,而在人类的商品经济社会中,赖以或借以使用的手段或方式。 在人类的商品经济社会里,是使用计划经济手段或方式,还是使用市场经济手段或方式,以维系、推动其自身的社会的发展方向、秩序、节奏和规模,一直被人们从所谓的“意识形态”,来视为是区分社会主义的商品经济,还是资本主义的商品经济的重要“标准”。而事实上,则是二者根本就不存在因这个“标准”的“对立”,而对立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第一章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特指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立社会主义必 经的阶段(即从1956年我国进入这会主义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整个历史阶段。) 2.社会主义的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 共同富裕。(①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②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通过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③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 第二章 名词解释: 1.公有制实现形式:国有制经济、集体所有制经济和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 集体成分。 2.混合所有制经济:由不同所有制经济,以控股、参股等不同方式投资形成个人财产, 由企业法人企业法人进行经营的企业。(主要类型有股份制企业、跨所有制组成的企业及企业集团、中外合资和中外合作企业等。) 3.按劳分配:按照每个劳动者向社会所提供的劳动量来分配劳动收入的收入分配制度。 4.按生产要素分配:按照投入的生产要素的多少来分配社会财富。 简答题: 1.什么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和生产资料所有权?两者有什么关系? 生产资料所有制:指人们在生产资料上或通过生产资料形式和建立的相互经济关系。 生产资料所有权:生产资料所以制在权利关系和法律上的反映,具体包括狭义的所有权、占有权、支配权、和使用权 生产资料所有制和所有权之间的关系: 所有制与所有权是两个密切相关的不同范畴。所有制是指生产资料归谁所有的经济制度,是一个经济范畴;所有权是指财产归谁所有的法律制度,是一个法律范畴;就历史顺序而言,所有制先于所有权存在。所有制是所有权的经济基础,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一定的所有权;所有权反过来又积极作用于生产资料所有制,具有维护、巩固和发展所以制的重要功能。 2.谈谈你对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的认识。 ①股份制有利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但并不改变最终的所有权关系。 ②股份制可以实现多种所有制经济的融合发展,有利于提高企业和资本的运作效率。 ③股份制对公有制的实现还表现在它能有更迅速更稳妥地进行资产重组和资本集中,扩大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组建大企业集团。 另: 1.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主要体现: ①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这种优势,不仅要有量的优势,更应该注重质的提高。

75版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二十一)

75版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二十一) 75版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二十一) 作者:《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编写小组 字体:大| 中| 小第四篇社会主义的流通过程 第九章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交换 第一节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交换关系及其特点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几种交换关系】 在社会产品既具有直接社会性又具有商品性的条件下,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消耗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需要经过流通过程,才能从实物形式上得到补偿;也需要经过流通过程,才能从价值形式上得到补偿。否则,再生产就无法继续进行下去。因此,在分析了社会主义的生产过程之后,就要接着考察社会主义的流通过程, 马克思指出:“流通本身只是交接的一定要素,或者也是从总体上看的交接。”从总体上看,社会主义的流通过程是由产品交换、商品交换和货币流通交织组成的。本章先来考察社会主义条件下的产品交换和商品交换问题。 为了认清社会主义制度下交换的性质,首先需要对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的交换关系进行分析。在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

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社会主义社会还存在着以下几种交换关系: 第一,社会主义国营企业之间的交换关系。国营企业在经营管理上的相对独立性,是这种交换关系的基础。有的国营企业从事生产资料的生产,有的国营企业从事消费资料的生产。 从事消费资料生产的国营企业,需要从生产生产资料的国营企业取得必要的生产资料,才能进行生产。从事生产资料生产的国营企业,也需要相互取得自己所需要的生产资料,才能进行生产。这样,在国营企业之间,为了取得各自需要的产品,就必然会发生交换关系。 第二,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同集体经济组织之间的交换关系。两种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存在,是这种交换关系的基础。在我国现阶段,工业生产主要由全民所有制的企业经营,农业生产主要内集体所有制的农村人民公社经营。 国营工业部门需要农村人民公社生产的粮食、副食品和各种农产原料,农村人民公社需要国营工业部门生产的农业机器、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和各种消费资料。在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之间,为了取得各自需要的产品,就必然会发生交换关系。 第三,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组织之间的交换关系。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集体所有制经济单位所有,是这种交换

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

一、名词解释 1、经济制度:经济制度是一种特定的所有制与一种运行机制的统一。经济制度中最根本的决定因素是所有制结构,不同的所有制结构对应着不同的经济制度。 2、计划经济:计划经济是指以国家指令性计划来配置资源的经济形式。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含义:一方面说明我国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另一方面说明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4、市场:狭义:商品交换的场所和地点。广义:商品交换关系和契约关系的总称。 5、市场经济:从社会经济角度考察,市场经济是指在存在社会分工和生产者具有自身利益的条件下,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以市场方式为主的资源配置的方式,叫市场经济。 6、市场体系:市场经济中的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的有机统一体。 7、市场机制:也称市场运行机制或市场调节机制,是指在市场竞争过程中通过供求变化导致价格波动,通过价格变动反过来调节供求关系的机制。 8、生产资料所有制:表现为生产资料的归属关系,即人与物的关系,但实质上是以生产资料为媒介的人与人的关系。 9、产权:从完备的所有权当中派生出相对独立的占有权、支配权、使用权、处置权、转让权、收益权等等经济权利或法权关系被称为财产权利或产权。 10、混合所有制:混合所有制是不同性质的所有制经济通过产权组合的方式形成的非单一性质的所有制关系,其中包含了不同所有制主体间的权利划分和利益分配关系。 11、经济利益:经济利益是指经济主体为了满足其需要而实际占有的经济资源。 12、企业: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 13、居民收入:居民收入是指居民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是一年),通过不同途径或来源获得的收入的总和。 14、居民储蓄:居民的储蓄是个人可支配收入减去个人消费的差额,其形态有金融储蓄与实物储蓄两部分。 15、居民投资:居民投资是指居民运用自己的收入直接或间接地参加各种生产经营活动,并由此取得一定收入。 16、现代企业制度:现代企业制度是以企业法人产权制度和有限责任制度为核心,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要求的一种企业体制。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