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社会政策学十讲》

姓名:李梦娜专业:社会保障学号:406408914036 《社会政策学十讲》全书分为十章,每章探讨社会政策学的一个重要问题,如社会政策学的内涵,它的历史起源与未来发展,它的研究对象(社会政策、社会问题、福利国家、社会支出等),它的意识形态基础(自由主义、共和主义、平等主义、保守主义),它的经济学、政治学和社会学维度等。全书从社会政策学定义出发,作者认为社会政策学主要研究关于人类福祉的社会关系,以不断改进增进人类福祉的体制,它是一门综合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统计学等综合性学科。在本书第八章中,文章有一部分主要谈及关于社会政策的基本价值取向-公平和效率是否能纠正社会不公平,使我引入对社会保障领域政策中公平和效率的思考。

社会保障是国家通过立法强制法定社会成员缴纳社会保险税(费)建立社会保障基金,对劳动者及其家属因遭遇疾病、年老、失业、工伤、生育风险以及因特定原因生活困难者提供保证其基本生活水平的保障,以实现劳动力再生产、社会稳定的措施、制度的总称。

从社会保障建立之初到至今,社会保障倾向于协调社会利益关系的公平原则一直作为其得以实施的主体地位。一般而言,公平分为经济公平和社会公平。经济公平分为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社会公平是公民对公平的主观感受。而作为倡导社会公平的社会保障政策,力求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公平:

1.保障起点和权利公平。起点公平在社会保障中往往倾向于对于社会公平基本权利的保障、尤其体现在对弱势群体的扶助。如:我国社会保障正式项目中的最基本的保障层次-社会救助。社会救助是社会公民所共同享有的一项基本权利,只要社会成员向相关部门申请并经过家庭经济调查和公示的审核通过就可以享受。我国社会救助项目,以针对“三无”人员、鳏寡病残者、贫困户、以及遭遇天灾人祸者在其生活困难时依据法定的程序和标准向其提供保证基本生活需要的资金帮助和服务。公民享受教育、健康和最低生活保障的权利,在西方被统称为“福利权利”或“社会权利”,被视为对基本公民权的拓展。社会保障把保障每个人的生存权、发展权放在首位。享受了全民的社会保障,意味着基本生活得到了保证,从而在一个公平的起点上参与社会竞争。

2.保障机会公平。机会公平是指,凡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被覆盖在社会保障范围内任何社会成员,都应有均等享受社会保障的机会均等。在我国,政府为尽可能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尽可能使社会成员都能享受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待遇,已根据中国国情建立了覆盖农村和城镇社会成员的社会保障制度,如养老保险中建立了覆盖城乡居民的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

3.维护过程公平。过程公平指所有社会成员一视同仁,在竞争过程中依据统一的规范和标准参与竞争。对于社会保障的过程公平:一方面,体现在社会保障严格的权利义务对等原则,即凡是法律规定条件内成员在缴纳社会保障费(税)之后均能按规定享受相应福利待遇,另一方面,体现在对于参与同一社会保障制度下的社会成员享受待遇的条件一致,并且政府部门人员依据法定程序和标准提供社会服务和资金。

4.调节结果公平。结果公平是指在保证起点公平和过程公平之后,使所有社会成员享受与其努力程度相匹配的成果,实现分配结果的均等化。分配结果的公平更多体现在社会保障项目顺利的实施的财务机制中。如养老保险实施的部分积累的财务机制。部分积累制是现收现付制和基金积累制有机结合的创新之举,它有效的结合两种财务机制的优势,避免两者缺点。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管理是以现收现付制为原则的社会统筹基金和基金积累制的个人账户制度相结合模式。社会统筹基金是在大数法则的概率论理论原则下,分摊同质年老风险,实现社会资金在年老者和年轻者之间分配的代际转移,这种注重代内转移的分配方式更侧重公平的价值取向。个人账户基金实行的是个人缴纳费用的完全积累制,实现个人收入在一生

不同阶段的分配公平是效率的基础,个人取得的保障待遇完全取决于本人缴纳费用,这种财务制度更多的注重政策测效率问题,分配公平能提高效率,分配不公损害效率。向贫困户的救助,使得高收入者一部分资金流向低收入者,避免低收入者落入“贫困陷阱”之中,形成恶性循环。那么,社会保障所具有的收入再分配功能和社会保障基金的预提积累式的延期支付,在一定程度上能缩小收入分配结果上的不公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差别,缓解社会矛盾,有利于社会稳定。

社会保障的效率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社会保障的社会经济效率;其二是社会保障自身的效率。社会保障的社会经济效率表现为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对于宏观意义上而言,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社会保障通过其机制缩小贫富差距,缓解社会矛盾,解决社会问题,创造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为经济发展提供重要的前提条件;在微观方面,首先,分散个人疾病、年老、生育、失业、工伤等风险,避免社会成员陷入贫困的境地,解除社会成员的后顾之忧,调动其生产积极性。其次,社会保障不仅是简单地保障劳动者的基本生活,而且也通过职业介绍、职业培训等方式,提升个人劳动技能增进劳动力供给,促进劳动力市场的完善,促进劳动力的合理、有序的流动,有利于劳动力资源的有效配置,这是提升其社会经济效率的重要一环。最后,社会保障在安全性、流动性、收益性的基本原则下,投入资本市场,一方面确保了社会保障基金的保值增值,为增值提供了空间,另一方面,为资本市场提供了长期、稳定的资金,促进资本市场竞争具有重要影响。社会保障自身的效率表现为:首先,作为社会保障政策制定者的相关部门是否制定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社会保障政策,以及政策的执行者是否按照政策意图有效执行相应的法律、规章、条例;其次,社会保障政策的实施是否实现其原先致力于推广的目标,使社会成员享受福利待遇。

公平与效率都是社会保障追求的目标,抽象地争论是效率优先还是公平优先是没有意义的。政府在制定社会保障政策虽然必然会面临公平和效率悖论的难题,往往单方面追求效率必然导致公平的缺失,如若政府过分追求经济发展而忽视社会公平,必然会形成社会财富和贫富差距的增大而引起政局不稳定和社会动荡;而过分公平可能使政府面临政绩低效的情况,如政府在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情况下,一味致力于推进公平政策的实施,会使国家陷入经济水平低下的怪圈。对于现实意义而言,政府必然要追求公平和效率之间平衡,公平必须以效率为基本前提,没有效率的公平是无源之水,真正的公平是有效率的公平;同时,公平又是效率的保证,如果收入分配非常不公,则经济发展将面临动荡的社会环境。因而,对公平与效率的取向要落实到社会保障的不同项目及不同的层次,那些完全由或主要由国家财政支撑的项目如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等更倾向于公平,或者是公平优先;而强调用人单位缴费、个人缴费的社会保险则在一定程度上倾向于效率。当然这也只是相对的,而并非绝对意义上的偏重。所以能使公平和效率达到一种均衡的社会保障模式才是一个好的社会保障模式。

课堂转型读后感

读完《课堂在转型》,深深觉得教育的核心是“人”,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为了每一个孩子的终身发展,要更好地掌握知识,还要更快地掌握学习方式。从“知识的课堂”到“能力的课堂”再到“创新的课堂”“生命的课堂”,课堂在转型,都关注了“学生”。课堂正进行着以学生为本、“以学定教”的革命。从教师如何“教”转变为学生如何“学”。课堂更是创造新知、激发创新潜能、实现心灵沟通的乐土。教育理念的更新,教师担当起协调、分析、整合等的重任。赢在课堂才能赢在未来。 回想以前自己的课堂,长期以来,受传统教学的影响,教师讲授多,学生思考少;师生一问一答多,学生探讨研究少;强求一致多,发展个性少;死记硬背多,鼓励创新少。这些倾向限制了学生与生俱来的个性和潜能,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作为教师,应该充分地正视这一问题,要在课堂教学中突出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新世纪的人才,不仅要有较全面的素质结构,更需要具备创新的活力,以承担知识创新的重任,适应知识经济社会的需要。自己语文课堂教学不足是家长作风。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实现教学目的的关键。良好的心境可以使人联想活跃、思维敏捷、激情勃发。浓郁的激情能充分有效地调动智力因素,释放巨大的学习潜能,极大地激发创新敏感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创设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努力做到“教得轻松,学得愉快”,让课堂充满情感的碰撞、情绪的体验、生命的交流。其次是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讲读一篇课文时,往往从作者、背景、结构、中心到写作特色,步步为营,滴水不漏,让学生写作文,起承转合,不偏不倚,层层设防;学生做练习,.认为课堂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场所,要变“授”为“学”。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变被动的学习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要着眼于人的全面长远发展。小课堂大视野,把“以人为本”作为变革课堂的原点,把守望儿童幸福,作为变革课堂的核心。现代课堂,以学生为本、“以学定教”。课堂的中心从教师、从学科转移到学生,强调学生学得完整,而不是教师教的完整。把课堂还给学生。“我们真的讲得太多了?”强调让学生与学生、与教师、与自己充分地议论,让教育走向对话。学生自己学得会的,或者部分学生自己学得会的,教师不讲。强调学生的学习方式不仅有“书中学”,还有“做中学”(即研究性、实践性学习)。我现在备课关注点不再是我自己能在哪个地方上的出彩,而是关注哪些是学生学得会的、哪些是学不会的,我会预先准备多套方案以应对学生突然迸发的奇思妙想。从文化认同到文化自觉,当教师的观念发生改变时,行为的跟进就水到渠成了。从“书中学”一种方式,到“做中学”两种学习方式并存。学生能够自己能学会的,教师不讲;尽可以暴露学生的潜意识,尤为关注学生“相异构想”的发现与解决。“学生先学”,还强调学生先学的方式。“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到“教师为了不教”“讲是为了不讲”。以学为中心,基于预学单科前、课中、课后做学教合一。以预学习为基础,以小组活动为基本形式,教师少讲,学生多动的课堂教学。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建立起了课堂教学的四大基本环节:预学、讨论、展示、检测。开始相信学生,并放手把课堂的大部分时间让给学生。“让教室成为学室”。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要带着更多、更高级的问题走出课堂。只有这样,才会有怀疑的精神的树立、独立思考能力的发展。一节课下来,如果教师没有学到东西,这节课就是失败的。变教的课堂为学的课堂,首先必须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里动起来。教师少教,学生才可以因此而多学。学生8成(32分钟),教师2成(8分钟)。一堂课只讲8分钟。这就是釜底抽薪的颠覆性措施。教师让出“舞台”之后,角色发生变化,从“自编自导自演”退居二线,专心做好“编”和“导”。这“编”就是教学设计,这“导”就是上课时观察学生的学习状况,通过分析及时进行点拨、指导。预学环节是保证课堂有效学习的前提。逼着教师在理念上、学识上、实作上适应学生的学习,做好学生学习的伙伴。“教”的课堂变成了“学”的课堂,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习惯、兴趣获得了大大提升,学习负担减轻了;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更融洽了。连师生的脸色都变得生动了。以学定教的课堂转型,将朝着以学生的学习为重心这一核心内容发生转型。要么是鼓励学生自觉学习,要么是探索班级体制下不同类型的学生如何区别对待。课堂教学开始与学生的独立学习和预学准备,开始于老师了解学生知道什么和能做什么。美国德.鲍拉说:“教重要的在于听,学重要的在于说。”课堂转型最为核心的一句话就是“以学生的学习为重心来组织教学”。着力点从教师如何“教”转变为学生如何“学”,做到以学定教。都将朝着以学生的学习为重心这一核心内容发生转型,也就是“以学定教”。教师要钻研每一堂课,这一点可能是潜在的一个生长点。 我的课堂教学还存在着比较明显的问题。第一,课堂要求总体上还是有点偏高,学生负担还是有点重。第二,学生的独立分析和探究常常是被窒息的。第三,至今,学习的兴趣和幸福感还不是多数学生的事情。任何一种教学改革,如果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能够让学生产生对自身水平的挑战性期望,它所带来的学习效果一定是最好的。合适的学习时间和有效的学习机会结合加上教师的针对性教学。所以教师的

《当初那么爱》读书笔记(精选多篇)

《当初那么爱》读书笔记(精选多篇) 第一篇:《这世界没你想象的那么复杂》(读书笔记) 《这世界没你想象的那么复杂》(读书笔记) ——因为想,所以做 生活在这个繁华的都市,我们的思想都被都市的繁华,社会的残忍所束缚,一件极其简单的事,我们往往会觉得有什么陷阱、困难、以及被困难所望而止步,从而不敢尝试,机会也便流逝。 而我似乎也如上所说,只是一个害怕困难,思想复杂的一个平常之人罢了,机会也往往从我身边溜走,之后我又后悔不已,懊恼自己的复杂,害怕、胆小。桑格格,她让我羡慕,向她看齐。 桑格格是一位畅销书作家,很多人看过她那本自传体小说《小时候》。只是她会因此而满足吗?不会,她说过,她还想做很多事情呢。桑格格做过演员、电台的节目主持人、广告模特等。我不禁疑问,她怎么那么厉害,做那么多的事情?她回答道:很简单,去做就可以了。 是的,去做就可以,不要怀疑你的能力,只要你想做,就可以。桑格格在她12岁那年,想当演员。一天,她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的,跑到电影制片厂。她问,:你们这里需要演员吗?很巧的是,这里刚好缺一位和她年龄相仿的小演员,因此她获得了这个机会。 一家公司面试题:请喝可乐。面前放着一只杯子,一瓶可乐。很多人想得太多,认为这是在考验自己的能力,有点人把可乐装进自己的口袋,有的人对着可乐坐了15分钟,硬是一口都不碰,有的人直接拿

起瓶子喝了……而正确答案很简单:打开可乐,倒进杯子,喝掉,就行了。 这是一群复杂的人,世界没我们想得那么复杂,我们的勇气、和行动力最终会被复杂所束缚,扼杀,机会也会悄悄溜走,最后后悔的只有我们自己。再想想我自己,从前,可以以未察觉的理由而不改,现在意识到自己错了,又该如何面对心中所想,勇于追求呢?是畏惧困难而不勇于追求呢,是逃避它,还是半途而废呢? 不,都不是,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到最好,不畏惧任何困难、险阻,追求自己的梦想。 我曾想过要做一本作文集,但一直因为自己懒,以没时间敷衍过去了,现在想想,那是一件多快乐的事啊,只是我因为自己的懒惰,而半途而废,多不应该啊。不过,还有补救的机会,现在我依然继续,不过这次不畏惧,克服懒惰,快乐地去做。因为想,所以做。 一旦有了自己的目标,不要左顾右看,相信自己,勇敢地克服困难,直直地往前走就行了。告诉自己:当你真正想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全世界都会帮你的! 广州市长兴中学初一:安月窈 第二篇:情书范文:爱的当初 情书范文:爱的当初 情书二字,异常的美, 无论它到什么时候,都感觉它是一种古典的美.情,靠书写去实现, 想想爰情的当初,嘴巴都比较笨,不像现在只要想让倩女笑,就一定能

《公正》读后感

《公正》读后感 对于“公正”也许并不像“一千个人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千差万别,但对于“公正”的理解的差别或许比“一千个人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来得更加的对立、矛盾和深刻。所以当看完这本书时,也许还找不到“公正”的答案,因为激热碰撞的正是那些历史上的大家。当我看完后,甚至有些迷糊,或许是没有看懂,或许是自己无法选一人而站其后而跟随。所以当看到作者桑德尔的说“我的目标不是试图用什么理论去说服学生,而是把他们训练成有头脑的公民”,自己才有些释然,觉得阅读完这本书的最大收获,就是锻炼对自己的固定思维深入反思的能力,在内心的解放之路上大步前行。 当今社会生活中充斥着关于对与错、公正与不公正的争论。有些人认为灾害后的高物价是企图利用别人的困难和痛苦发财;有些人认为在市场经济中,价格应该由供求关系决定,高物价有利于推动市场的供应,解决物资的短缺。有人认为向富人征税才能实现社会公平,有些人认为财产权利是个人的基本权利,政府无权随意剥夺。有人认为对恐怖分子严刑逼供是保护公众安全的必要手段,有些人认为这违背了现代社会的伦理,是道德上的恶。该书告诉我们,这些貌似互不相关的争议,都可归结为对公正持有不同的观念。作者将这些观念归纳成三种:追求福利最大化的功利主义,尊重个体权利的自由至上主

义,以及提倡公民德性和共同善的政治观。 亚里士多德教导我们,公正意味给予人们所应得的。为了决定谁应得什么,我们不得不决定哪些德性值得尊敬和奖赏,如果不首先反思哪种是人们最想要的生活方式,我们就不能弄明白什么是公正的宪法。与此相对,现代政治哲学家们—从18世纪的伊曼纽尔·康德到20世纪的约翰·罗尔斯,认为界定我们各种权利的公正原则,应当不依赖于任何特殊的德性观念或者最佳生活方式的观念。相反一个公正的社会应当尊重每个人选择他自己的关于良善生活观念的自由。不难看出,古代的公正理论始于德性,而现代的理论则始于自由。这两者的优缺点,这也是本书重点探讨的。 杰里米·边沁(英国道德哲学家和法律改革者)的功利主义学说认为,道德的最高原则就是使幸福最大化,使快乐总体上超过痛苦。然而因为集体的福利的最大化就可以不尊重个体权利,因为仅仅考虑幸福的总和,就可以恣意践踏个体公民,就可以纵容许多无视人类基本尊严的行为吗?实践证明,很多政府、企业基于这样的决策引起来巨大的危机,试图把所有价值都转化为货币的思维,特别是给人类生命定价的行为,都会引起道德上的愤怒。 密尔的《论自由》为个体自由所作的经典辩护,其中心原则是:

政府论读后感

《政府论》读后感一、《政府论》概述 《政府论》一书的写作有着特定的时代背景。当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社会各阶层在政治、经济、军事上展开了激烈的斗争。与此同时,在英国学术界,各阶层的代言人也进行着针锋相对的论战。《政府论》既是这一论战的缩影,也是这一论战的总结。 在《政府论》中,洛克在驳斥菲尔麦的“君权神授”和“王位世袭”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一套关于公民政府的起源、范围和目的的理论。 《政府论》的理论是建立在自然状态理论的基础之上的。自然状态是人类最先处于的状态,洛克认为,自然状态是一种完全自由、平等的状态。自然法,也就是理性,在自然状态中起支配作用。在自然状态中,自然法的执行权属于每一个人,也就是说,人人都有权惩罚违反自然法的人。这种惩罚权不是无限的,它以制止违反自然法为限度。 乍看起来,自然状态中的生活非常美好,但其实不然。书中,洛克总结了自然状态的三大缺陷。人们为了保护自己的财产,避免自然状态的弊端,于是订立契约,让渡各自的一部分权力,成立或加入政治社会。而人们让渡的那部分权力,则是政府的立法权和执行权的根源。 根据政治社会成立的过程,可以发现,政府成立的重要目的是保护人们的私有财产。另外,洛克指出,未经人民自己或其代表同意,政府决不应该对人民的财产课税。《政府论》中对“财产”的定义是:一个人只要使任何东西脱离其自然存在的状态,这个东西里就已经掺进了他的劳动,即掺进了他自己所有的东西,因而这个东西就成为他的财产。 知道了政府的目的,那么,政治社会成立以后该怎么运行呢?洛克认为,国家必须根据正式颁布过的、长期有效的法律来统治,而不能依靠临时的专断命令来进行统治。法律一经制定,无论贫富贵贱,每个人都必须平等地服从,任何人不得以任何借口逃避法律的约束与制裁。国家的权力有三种:立法权、执行权和对外权。是国家的最高权力,立法权和执行权应该是分立的,而执行权和对外权之间虽有区别,但是两种权力却几乎总是联合在一起的。 既然国家权力是受人民委托来实现某种目的的,那它就必然要受那个目的的限制,当这一目的显然被忽略或遭受打击时,委托必然被取消,权力又回到当初授权的人民手中,人们又可以重新把它授予最能保卫自己安全的人。因此,当政府已经开始祸害人民,统治者的恶意已,或他们的企图已为大部分人民所发觉时,人民就将被迫,推翻他们的统治了。当立法机关被变更时,当握有最高执行权的人玩忽和放弃职责,当或君主在行动上违背他们的委托,人民的最高权力就能体现出来,政府就将解体。 《政府论》一书思路清晰,论证严密,它有力地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进行了辩护,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障碍。《政府论》的价值超越时空,它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全球化与中国国家转型 读书笔记 AUTUMN

《全球化与中国国家转型》读书笔记 在过去的二十年中,可以说中国急剧地全球化了,而作为一个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必须更好地把握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全球化给中国经济与政治的各方面带来了突变。在中国的全球化进程中,显然邓小平的南巡讲话是一项极为重要的举措,它使得改革开放的政策后资本主义作为一种主要的经济发展方式成为合法的。南巡讲话引发了持续性的经济增长和中国全球化的加速,最直接的经济作用是1992年以后流入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呈爆炸式增长。 另外,中国的全球化不仅为外商投资和对外贸易所推动,而且也为信息社会的迅猛发展所推动。在书中的一系列图标和数据已经足见一斑。 但是除了大量的经济利益,中国也经受着诸多曾经预料的和未曾预料到的社会、政治后果。失业问题严峻;经济转型也削弱了国家的伦理基础,导致人民对政府的信任减弱;而党政官员腐败的许多形式都与全球化关系密切,其中走私这一例就非常严重。所以,全球化越深入,所带来的挑战也就越多越严峻。 全球化所产生的力量彼此矛盾,由此需要改革派领导人采取保守主义的全球化策略。作为领导人,必须把政治风险最小化,而且应该能很好地代表各方利益。领导人不仅必须使国家适应新的条件开发额外资源,提高政治合法性。此外,还必须把现代性表达为中立和普遍的范畴。而中国的领导人也应该有选择地输入西方国家产品。这也是领导人在变革国家时选择西方国家的经济产品而非政治产品,因为还必须考虑的问题是:对中国的适用性如何?对输入产品又要有怎么样的创新?。。。。。。等等一系列的问题。而在历史的回顾后,让我认识到:中国的政治精英其实一直都在试图找到一条捷径来复兴中国的尊严,而且他们一直认为应该建立一个强大的现代国家,才能够以最有效的方式追求财富和权力,并且为人民服务。那么要避免政权崩溃的命运,领导人必须要推进激进的经济改革,不断为人民提供经济福利由此扩大政治合法性资源。其次不推动任何政治改革由此控制社会力量与政治过程或者表达政治需求的机会。而这次激进的经济改革就是从邓小平的1992南巡讲话开始。他围绕了改革开放政策作出了多次讲话也遭遇了史无前例的全国性影响。这首先带来了经济的快速发展,给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大量好处,使民众情感增强来提高自身的合法性。其次,江泽民及其同僚设法解决社会政治稳定问题,再次增强政权的政治合法性。其三,国家统一成为最敏感的话题,香港澳门的回归容易地唤起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对增强江泽民领导权威的有利影响不可低估。邓小平坚持

爱的教育读书笔记(20篇汇总)

爱的教育读书笔记第1篇 近几年来,我读过许多书,比如《水浒传》、《海的女儿》等等,但让我记忆犹新而又感动的就是我们白教师推荐的意大利亚米契斯着的《爱的教育》,读完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许多道理。 这本书讲得一位名叫安利柯的小男孩在学校的四年内写得日记,其中,最让我感动的还是题目叫一个爱国者思想的孩子。文中是讲一艘法国轮船准备从西班牙的巴塞罗那开往意大利的热那亚。船有许多游人,其中包括一个衣衫褴褛的少年。两年前,安利柯被人卖到了马戏团,马戏团里人踢他、打他,不给他饭吃,强迫他学戏卖艺。到了巴塞以后,他想尽办法逃出了马戏团,来到意大利领事馆寻求保护,领事听了他的遭遇后十分同情,把他安排到了回国的轮船。船的三个游客听了他的遭遇,出于怜悯和同情,给了他一些钱。之后,三位游客又开始了卿天,把话题移到了意大利。他们越说越激动,把意大利说得一无是处。正在这时,忽然钱币像冰雹一样倾泻下来,砸在他们的头。“把你们那些臭钱拿走,我绝对不会要那些侮辱我的祖国的人的钱!”一个愤怒的声音在他们周围炸开。 这篇文中的小男孩子虽说受过了很多苦,可是,他这种热爱祖国的精神,值得我们大家学习。祖国犹如我们的妈妈,我们爱她,离不开她。虽然她也有许多不足之处,不尽人如意的地方,但我相信,随着祖国的逐渐强大,我们的妈妈会越来越好,越来越富强的。

总而言之,爱的教育是一本我们大家值得去读的一本好书,就如同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 爱的教育读书笔记第2篇 《爱的教育》这本书是一部流传世界各地的著作,它是以一个小孩的日记方式来写的,虽然每篇的篇幅不长,但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爱”,一个多么闪亮,多么令人钟爱的字眼。人们追求爱,也期望能拥有爱,爱能使人与人之间变得更加完美。我们要完全的拥有它,就必须去充实它,让我们携手,共创出人世间最完美的爱。这本书里也正是想表达这一点。 在这本书里其中我最喜欢的是《卖炭者与绅士》还有《义快的行为》这两节,第一节写了一个父亲对他儿子诺琵斯的爱,诺琵斯骂培谛的父亲是个“叫花子”,诺琵斯的父亲明白后,非要诺琵斯向培谛和他父亲道歉,虽然培谛的父亲一再拒绝,可诺琵斯的父亲还是坚持要让诺琵斯道歉,从那里能够明白,诺琵斯的父亲是一个多么正直的人啊,他用他的爱来熏陶他的儿子,让他的儿子也变成一个关心别人,不取笑他人的人。第二节写的是一个墨盒砸到教师的事件,原因是克洛西被人凌x,最终忍受不了了,就拿起墨盒向那些人扔去,没想到扔到了刚从门外进来的教师,最终卡隆要帮他顶罪,但教师明白不是他,让肇事者站起来,并没给他处罚,听他讲完事实后把那些人抓了起来,但卡隆跟教师说了些话,教师就不处罚他们了。那里就表现了卡隆他关心他人的一种高尚的精神,并且得饶人过且饶人,这是难得的一种为人处事。

《政府论(下篇)》读书笔记

拿什么保护你?我的财产 ——读《政府论(下篇)》有感 约翰·洛克(John Locke,1632—1704)是十七世纪英国资产阶级的自由主义思想家。他的一生经历了整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由此,他的思想是1688年英国封建贵族同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妥协的产儿。在《政府论(上篇)》洛克主要批判了拥护封建王权的菲尔麦的君权神授说,而在本篇中,洛克系统提出了资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基础,试图以自然法学说说明国家的起源和本质问题,从自然状态出发,批判封建集权制度,主张私有财产的不可侵犯、国家基于契约、立法权为最高权力、国家权力分立和人民有权反抗暴政等观点。 具体来说,《政府论(下篇)》是以“政府的目的是保护私有财产”为主线的。洛克开宗明义地说道,我认为政治权力就是为了规定和保护财产而制定法律的权利,判处死刑和一切较轻处分的权利,以及使用共同体的力量来执行这些法律和保卫国家不受外来侵害的权利;而这一切都是为了公众福利1。首先洛克描述了自然状态是一个有自由、有平等、有自己财产的状态2,自然法统治着自然状态,自由平等和财产都是人们的自然权利,但自然状态却缺乏公共的裁判者,因此当它的成员收到损害时,就会有不能得到申诉和决定争论等种种不方便之处,通过社会契约所建立的“公民社会的目的原是为了避免并补救自然状态的种种不方便”3,而公民社会建立后,个人的一切自然权利,特别是财产权利都仍然保留。政府,在洛克看来便是财产权的保护者。“人们联合成为国家和置身于政府之下的重大的和主要的目的,是保护他们的财产4。”要保护资产阶级的私有财产,什么形式的政府最合适呢?洛克的回答是:由民选的议会掌握最高权力的政府。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洛克对财产权的重视。在洛克看来,财产是合乎自然法的,也是合乎“人性”的。因为人还在自然状态中的时候就拥有了财产,保护财产就合乎自然法亦合乎理性。洛克把自然状态描绘为自由、平等的世界,正是反映资产阶级渴望一个有利于工商业发展的和平安定的环境;把私有财产权说成是天赋权利,正是企图用私有制的悠久历史来论证资本主义所有制的永恒性;把自然状态说成为缺乏公共裁判者、一直是一切权利得不到保障的情况,正是为了强调建立一个足以保护资产阶级各种权利的国家政权的必要性。 虽然洛克反映的是资产阶级兴起时对财产保护的要求,但对今日的中国也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当今我国正在经历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三波移民潮。不同于上世纪70年代末的“偷渡客”,也不同于上世纪80、90年代的留学移民,此次移民潮的主力可称得上是中国的精英阶层。根据胡润研究院11月1日发布的《2011中国私人财富管理白皮书》显示,资产超过1000万元的中国富豪们有46%正在考虑移民国外。另外14%已经开始了这一动作。约三分之一的受访富豪称他们已在国外拥有投资。因为一些国家会为提供大额投资的外国公民提供永久居留权甚至是国籍,所以这批人随时可以移民。由此可见,象征社会中坚的一国之财富精英,正降落至一个精神和财富双层游离的境地。这一现象造就的危害显而易见。首先,先富集体出走,成为他乡创造价值的中坚,对中国本土而言是知识精英与财富的双重流失。更值得忧虑的是,先富者急于移民最终会破坏开放之初所建立 1洛克,《政府论(下篇)》,2011年4月,北京,商务印书馆,P2 2洛克,《政府论(下篇)》,2011年4月,北京,商务印书馆,P3 3洛克,《政府论(下篇)》,2011年4月,北京,商务印书馆,P53 4洛克,《政府论(下篇)》,2011年4月,北京,商务印书馆,P73

《银行转型》读后感

推动业务转型把握时代机遇 ——读《银行转型2025》有感未来十年,中国银行业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来自互联网、实业、房地产行业的跨界竞争者持续涌现,数字变革带来的行业转型升级是各大银行必须把握的历史发展态势。而在我国大环境下不断转变行为的消费者,即将抛弃在洪流中未做出敏捷变革的银行团队。在《银行转型2025》一书中,作者着力强调“存量提升、增量创新、能力重塑”三大关键词,而高效和灵活对银行的重要性将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我们必须充分依托金融平台优势,力争打造把握时代机遇的先进股份制银行。 一、巩固基础能力,打造差异化经营特色 在巩固基础能力的过程中,网点的客户拓展能力、业务效率提升是拥有大量实体网点资源的银行面临的难题。波士顿咨询在欧洲和美国市场研究中,网点分销成本几乎占据银行运营成本的一半,中国也是类似的情况。我行在XX地区网点基数大,分布广,但部分网点由于位置、人员、业态的各种原因导致营运低效。对大连地区来说,需要着重判断网点各区域布局是否合理、网点营业能力是否高效。对低效网点进行具体诊断,并通过相应措施促进网点营运效率的提升。 零售银行和公司银行业务是银行业的基础业务。零售业务能够给银行提供稳定、低成本的资金来源,能够平衡对公业务和同业业务的波动性和风险。2014年,零售银行业务收入占比33%,预计在2020年,零售银行业务将上升至35%。其中,小微贷款、消费贷款、理财等业务将成为主要的增长点。银行在支付转账、储蓄、贷款、投资、咨询等各项个人金融业务中面临着来自其他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的竞争。在未来,银行必须从客户需求出发,不仅通过网点、客户经理了解客户,还要通过“互联网+”时代中的内外部各种渠道网络和数据了解客户。客户获取需要满足其生活诉求,包括从不同生活场景、多样服务渠道接近客户。借助不同机构之间的渠道进行合作、共享数据资源,能够快速、经济地获取客户信息。而对于产品开发、服务设计,必须创造更为快捷的应变措施和低成本的交付方式,争取在某一环节上深耕细作,打造精品服务和差异化经营特色。 建设精品私人银行是差异化经营的前进方向,提供数字化服务及定制化投资

爱的教育读书笔记心得_读书心得

爱的教育读书笔记心得_读书心得 爱的教育读书笔记心得1 《爱的教育》是一本洗涤心灵的书。吸引我的,并不是它的文学价值有多高,而在于那平凡而细腻的笔触中体现出来的近乎完美的亲子之爱,师生之情,朋友之谊,乡国之恋……这部处处洋溢着爱的小说,散发出的那种深厚、浓郁的情感力量,令我震撼。 《爱的教育》这本书告诉人们崇高纯真的人性之爱就是一种最为真诚的教育,而教育使爱在升华。虽然,每个人的人生经历不一样,可是你会从《爱的教育》中,体会到以往经历过的那些类似的情感。它让我感动的同时,也引发了我对于爱的一些思索。《爱的教育》的书名使我思考,在这纷纭的世界里,爱究竟是什么? 爱,像空气,每一天在我们身边,因其无影无形常常会被我们所忽略,可是我们的生活不能缺少它,其实它的意义已经融入生命。就如父母的爱,恩利科有本与父母共同读写的日记,而此刻的学生的日记上大多都挂这一把小锁。最简单的东西却最容易忽略。爱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不仅仅对个人而言,更是以整个民族为荣的尊严与情绪。 《爱的教育》这本书中描述了一群充满活力,进取上进,如阳光般灿烂的少年。他们有的家庭贫困,有的身有残疾,当然也有一些是沐浴在幸福中的。他们的性格都有所不一样,但他们身上却都有着一种共同的东西——对自我的祖国深深的爱以及对亲友的真挚之情。读《爱的教育》,我仿佛走入了恩利科的生活,目睹了他们是怎样学习,生活,怎样去爱。在感动中,我发现爱中包含着对于生活的追求。

《爱的教育》中,把爱比成很多东西。“爱是什么”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明白“爱”是没有限制的,小到同学之间的友好交谈,教师对学生的鼓励,父母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甚至萍水相逢的人们的一个微笑……大到捐献骨髓,献血,帮忙期望工程……虽然如同空气般的爱有时会被“污染”,“稀释”,甚至“消失”,可是还是期望更多的人去感受一下朴实语言中深厚的爱,《爱的教育》这本好的书将会把这种完美的感受带给更多的人。 从别的岁月里飘进我生命中的云朵,不在落下雨滴,也不再刮起风雪,只把那融入大自然的爱的色彩,挥洒于我蔚蓝的天空。四季的风吹动着岁月的风铃,奏响迷人的恋曲,如流星般划过天际,仿佛一首纯真的抒情诗、一支幽婉的小夜曲,荡漾在我心头。我感激上帝,多谢他将我变成人类,这样我才有机会,体验爱的生活。带着一颗圣洁的爱心,投入到全世界中。请乘上爱的小舟,走完属于你自我的爱的人生。爱的教育读书笔记心得2 《爱的教育》这本书给我们讲述了主人公恩里科在生活中发生的故事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了下来,从他四年级开学的第一天起记录了安利柯在生活中的故事,每一篇日记都是一篇关于爱的故事。教育我们要懂得去关爱他人,将爱传递下去。 在这本书中有许多感动我的故事,《在阁楼上》、《我的同学可莱谛》这两篇故事都是在讲恩里科的同学因家里贫穷没有钱去上学,但他们都很努力,在没有灯光的情况下刻苦学习;边学习还得照顾家里的母亲;为妈妈分担家务,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在读这两篇故事的时候,

《新政府论》读书笔记

《新政府论》读书笔记 黎萍 2014210345 读了洛克的《政府论》之后,再读辛向阳的《新政府论》,会发现两本著作的逻辑结构有些相似性,但是在我看来前者是一种政府哲学,但是其中一些观点已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而后者则是一种对实践与现实的总结,更具有现实意义,是对《政府论》的发展。这种发展源于实践,对实践有着指导作用,尤其对我国目前建设服务型政府、促进政府转型、推进依法治国具有指导意义。 ——题记对政府定义与理解是多样的,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 对政府的认识也在不断发展。例如,卢梭认为政府就是为 了保护人民财产、自由等权利,在国家与人民之间进行沟 通的中介体。这是社会契约与人民主权思想的体现。总的 来说,政府的含义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指制定规则、 为居民提供服务的机构,是最广义的政府,即“超弱意义 的政府”;指治理国家或社区的政治机构,即“次弱意义 的政府”;泛指一切国家机关,这是广义的政府;指一个 国家的中央或地方的行政机关,即狭义的政府;指中央机 关的核心部分,即最狭义的政府。这就需要我们在不同情 境中分析“政府”时要认清指向。 一、西方人在政府哲学上的价值取向:

1、英美自由主义情结下——政府是必要的邪恶。 在自由主义兴盛的经济之下,市场对经济的调节具有局限性,政府对市场的干预有了必要性与必然性。一方面,政府的出现,会对自由主义产生阻碍作用,甚至有相关理论认为政府与自由是对立的;另一方面,政府对市场的适当干预缓解了经济、阶级、社会的矛盾,因此政府又是必要的。但在自由主义与政府干预之间的力量是不易均衡的,于是用法律等途径来限制政府的权力,将资产阶级的利益损失降到最小。 2、德国国家主义情结下——政府是神圣的万能。 德国历史上专制主义色彩浓厚,对国家服从、对政府崇拜、对权威尊崇,以及长期的战争和分裂,于是在这样的历史传统下,形成了德国国家主义情结下的对政府的崇拜。国家的权力集中于政府,在一定时期政府对经济的大力干预使经济发展,满足了大众的需求,于是大众更加肯定政府的作用,并且政府作用的外在边界是不侵犯公民的意志与自由。但于东方的专制主义的全能性政府有区别,万能政府也有不能的地方。 3、法国半国家主义,半自由主义情结下——政府是半神半兽。法国人在政府邪恶论与政府万能论之间寻找了另一条道路,认为政府权力制约得好,就可以成为好政府;政府权力制约得不好,就会成为邪恶的政府。所以法国人十分倾心于政府的权力的分立与制衡。托克维尔提出了政府的双重分权理论:一是联邦水平上的分权,权力分为立法、司法、行政三权;二是联邦政府与地方

波兰尼大转型读书笔记

读书随笔—波兰尼的《大转型》 卡尔·波兰尼(Karl Polanyi)出生于19世纪80年代的奥匈帝国。他终其一生致力于寻找一种人道主义的新社会:一个欣欣向荣、但经济标准和价值并非至高无上的社会,一个公有共享且不是马克思集体 主义的社会。 波兰尼努力破译他所处时代问题的答案,首先因为他是一个艰难时世的见证者。他目睹了金本位制的崩溃、充分就业的瓦解、法西斯独裁的崛起、两次世界大战的惨剧、罗斯福新政与斯大林五年计划,以及自由放任主义的损害和凯恩斯预算干涉主义的胜利。经历了众多的灾难,热情而富于使命感的波拉尼转向历史和比较的证据以确认社会 脱节的经济原因。 波兰尼揭示了市场资本主义并非仅凭演化力量就可以实现。其实,市场资本主义的起源是由于国家权力的占有者一方出于有意的努力和战略利益的考虑,创造出了最适合于市场经济的各种制度及管理上的安排,其中尤为重要的是劳动力的市场化。因而,资本主义以及作为其必要条件的劳动力的商品化都是一种政治上的建构。在波兰尼眼中,“市场是政府一方有意的、并且常常是暴力介入的结果。这个

政府出于非经济的目的把市场组织强加于社会之上。”波兰尼根据人类学研究成果指出,市场虽然是调节经济生活的一个非常古老的制度,但是在现代社会之前,从未成为社会经济组织的中心,甚至很少成为重要的制度。19世纪之前的人类经济活动史表明,除了体现市场功能的交换之外,人类经济活动方式还有互惠、再分配以及家庭, 后三者甚至是主导性的。 在此,波兰尼的矛头直指亚当·斯密开启的古典经济学。正是亚当·斯密这样的思想家提出,社会劳动分工依赖于市场的存在,或者,像他所说的那样,社会劳动分工依赖于人类“以此物换彼物的倾向”。这句话后来产生了经济人的概念。而实际上,亚当·斯密关于早期人类之经济心理的见解,与卢梭关于原始人之政治心理的观点一样,都是错误的。劳动分工,作为一个与人类社会同时出现的现象,源自于性别、地理和个人禀赋这些事实上的固有差异;而所谓的人类天生倾向于交换的说法,几乎完全是虚假之言。波兰尼认为,在传统社会里,利润的想法是受到禁止的;临机应变和讨价还价行为会被谴责;慷慨的赠予是一种美德;所谓的以物易物、实物交换和对换的自然倾向是不会出现的。经济制度实际上仅仅是社会组织的一个职能而已。“尽管19世纪的学术界主旋律如此执着,但通过交换获益和得到利润从未在人类经济中发挥重要作用。尽管自石器时代晚期以来市场制度相当普遍,但其对于经济生活来说不过是偶尔发挥作用。”

爱的教育读书笔记

爱的教育读书笔记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让教育充满爱 --读《爱的教育》 关庙小学高军建 最近一段时间,我认真地阅读了《爱的教育》这本书。这是一部流传世界各地的着作,它是以一个小孩日记的方式来写的,虽然每篇的篇幅不长,但却都是一个个感人的故事,每一篇文章都使我受益匪浅。 可以说,这是一本洗涤心灵的书籍。吸引我的,并不是其文学价值有多高,而是那字里行间洋溢着的对祖国、父母、师长、朋友的真挚的爱,有着一种感人肺腑的力量。 这也是一本永远不会过时的书。它用爱塑造人,引导我们永远保持一颗勇于进取而善良真诚的心。 在我感动的同时,也让我想到了教育中的爱。 记得有这样一句话“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也就是说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的本能,而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的。 它告诉我们:教育就是爱的别称,教育孩子就是爱孩子。 陶行知先生说:“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没有爱便没有教育。” 爱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 作为一名教育者,传播爱心,不仅仅是我们的一份责任,更是我们对学生、对社会的一份责任。我们应该以身作则,用自己的爱心来熏陶别人,把爱洒向每一个学生的心田。

爱是滴滴甘露,即使枯萎的心灵也能苏醒;爱是融融春风,即使冰冻了的感情也会消融。 教育是爱的共鸣,是心和心的呼应。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教育好学生,才能使教育发挥最大限度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请你记住,教育——首先是关怀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 热爱一个学生就等于塑造一个学生,而厌弃一个学生无异于毁坏一个学生。老师不经意的一句话就可能会温暖他们冰凉的心,老师一句鼓励的话可能会影响他们一辈子。 虽然我们无法像太阳一样,将自己的光辉撒遍世界的每个角落,但我们却可以像母鸡爱护小鸡一样,关爱每一个学生。 今天,我们用爱心点燃了一盏盏生命的灯;明天,我们希望这些生命的光和热,能够温暖和改变更多的人。 让教育永远充满爱! 所以:教育,就是爱。 我想,这就是《爱的教育》这本书带给我的答案吧。

读书笔记-洛克政府论有感

课后读书笔记与感想作业题目:从《政府论》看中国——阅读洛克《政府论》的读书笔记与感想作者单位:金融学院保险 1201 班姓 名:郝彬凯学号:1203050120 联系电话: 155270316Zhong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Law

目录 一、契约说与人民主权论 (1) (一)自然状态下的政府权力 (1) (二)结合中国政府的分析 (2) 二、有限政府与权力分立 (2) (一)分权理论内涵 (2) (二)依法治国在中国 (3) 三、个人感想 (3) (一)读书体会 (3) (二)宪政民主思想对中国法治社会建设的启示 (4)

从《政府论》看中国 ——阅读洛克《政府论》的读书笔记与感想摘要:通过阅读《洛克政府论》本人收获良多,对于权力分立、有限政府、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自由平等、天赋人权等理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本文主要对权力分立、有限政府和契约说两个方面展开谈谈我的看法。在理论知识扩展的同时,从十七、十八世纪的《政府论》反思当代中国政府的运行管理模式,也是收获之一。发展中的中国,需要博采众长、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关键词:《政府论》人民主权权力制约 一、契约说与人民主权论 按照洛克的论述,在文明社会里,只有通过建立公民政府,人的基本权利才能得以保障。因为无论是处于无政府主义的自然状态还是权力无限的君主专制的统治状态,都威胁到人基本权利的实现。 (一)自然状态下的政府权力 在自然状态中,“一切权力和管辖权都是相互的,没有一个人享有多于他人的权力,人人享有充分而自由地权力”。同时在这样的社会中“人人享有惩罚犯罪的和充当自然法的执行人的权力”。不过,既然每个人都享有自然法的执行权,那就意味着每个人都是可以充当判决是否违反自然法的裁判。人人都是裁判,实际上就等于没有权威,公平公正的权力的裁判。其结果会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无序。这样的自然状态缺少一个有权依照法律处理纠纷的公正裁判者,同时也去缺少一个权威来使人们服从法律的正确判决。 在自然状态中人们还享有保护自己人身、财产和自由地权力,而在君主的专制统治下人们丧失了几乎一切权利,只能任由君主肆意挥霍。因为“人权的丧失给与主人们以第三种权力,即专制权力,来为他们谋利益而御使那些被剥夺一切权力的人”。其次,就起外在形形式来看,君主似乎是调解人们之间纠纷的裁判,实际上象征最高权利的君主仍是维护自己的专制利益。 因此在自然状态下和君主专制统治下,人们无法保障自己最基本的权力、为了保护这些人的基本权的顺利实现,为了社会的繁荣稳定,人们之间相互订立协议,自愿让出一部分权力。而把这些权力交由专门的人,按照社会一致同意或授权代表的同意的规则来执行。这就是洛克的契约说,也是洛克主张的国家权力的来源。那么依照人契约说建立起来的政府,人

读书笔记 读《学校转型—北京十一学校创新育人模式的探索》后感[学习资料]

读书笔记读《学校转型—北京十一学校创新育人模式的探索》后感 1.点亮心灯,理念先转型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徐扬生院士,在谈及什么是好的教育时,他说“教学是一种心灵的感动,而非灌输知识的手段,学生是教育者试图点亮的一盏灯,而不是去注满水的一只杯子。”李希贵校长在此书中也说“教育的另一种诠释是发现和唤醒”,无怪乎他在书中的第一章就谈了“教育的价值选择:让每一位学生成为自主发展的主体”的话题。 育人理念陈旧模糊,学校就不可能真正转型。从书中随处可见的“育人目标”、“学生提案”、“学生自我负责教育机制”、“校园机会榜”、“校长奖学金”、“咖啡厅董事长”等可知,学校是真正属于学生的大舞台。经过几年时间的努力,北京十一学校已初步形成了相互作用、和谐共生的校园生态。 有了适切的育人理念,才能制定出准确的育人目标,由此才会选择最优的育人策略,最终产生良好的育人效果。那么学校转型,应从理念转型起始,吸收、沉淀、论证、归纳,扎扎实实走好第一步。 2.成为自己,关键在课程 十一中学构建分层、分类、综合、特需相结合的课程体

系,满足全部学生的发展需求,让学生成为自己,做最好的自己。课程的构建,又以课程的校本化实施为重中之重,通过重组、补充、取舍、替换、拓展和调整等策略对课程进行适当的处理,使之更加适合学生学习,也更契合学校的育人目标。 崔永元曾说:“让孩子们觉得学校是他们的,我认为这件事太重要了。因为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这样,当孩子们在学校时认为学校是他们的,当他们走上社会时,他们才会觉得国家是他们的,才会真正做到‘匹夫有责’,否则他们永远只是旁观者。”人之所以喜欢一件事情,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源自于自我的认同和选择。十一学校努力让课程成为学生最喜欢的活动之一:仅数学就有九个层面的课程可供不同需求的学生选择,围绕学校育人目标“志远意诚、行圆思方”设置的综合实践课程充满自主性和选择性,真正能够启动学生发展的内动力。正如李希贵所说:“所有的选择,都因为我们的立场。没有学生立场,选择就不会是真正的教育。” 3.目标一致,资源来补充 书中有句话令我印象深刻:“致力于统一目标,而不必奢望统一思想。”我们应该清楚并坚守课程改革的重点和重心,把气力用在最要劲的地方。 十一中学对资源的配置、优化、运用令人艳羡,这也是

爱和自由读书笔记

《爱和自由》读书笔记 自从读了《爱和自由》,孙瑞雪老师教育理念,让我作为老师还是作为孩子的家长都有好大的触动之处。 我相信作为孩子的家长,都希望把自己的小孩子送到最好的幼儿园里面来上课,接受最好的教育。我觉得《爱和自由》详细进述了蒙氏教育知识理念,怎么去理解孩子,怎么看待孩子的各种表现,还应该怎样去处理他们的表现。 孙瑞雪老师从中认为:孩子6岁前,他们的自我成长更依靠自我教育,而不是来自成人的,但是我们成更多的就是给孩子塑造一个积极向上的信息环境,让孩子接收积极信号,还说了在6岁之前我们要多给孩子充分的自由快乐,孩子也不会因为这些自由而反变得毫没有组织与纪律,反而让他们自由到极致了,也变得自律与顺从老师的话了。孩子在一个充分自由与爱的环境里,认识的是真理也不会是畏惧强权,迷失真正的自我。而迷失了真正的自我,人的一生,都不可能幸福。 《爱和自由》,书中用精辟理论和大量的案例深入说明了什么是爱,什么是自由,也同时纠正了成人对于爱和自由一些错误理解。书上写了《爱和自由》的重要性更是被提高到对中国人来说史无前例高度、纪律、独立、智慧、道德&&这些我们值得去学习的地方和品质,都取决于我们给孩子怎样的爱和自由。但是我感觉成人可能觉得爱是简单的,只要发自内心就可以。但这是主观误区,俗话说:美国心里学家弗洛姆说:‘爱同我们掌握其他艺术一样,它是需要学习才能掌握的。如果不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和精神建构过程,就无法给我们孩子他们所需要的爱。 同时蒙特梭利说:我们要做孩子精神上的仆人而不是主人。孩子的发展环境和条件提供,接受这个观念,像发生一场内在革命,也意味我们会因自卑、压抑而感到产生自大。其实儿童弱小,他内在藏着一种强大精神能量和潜能。

《看得见的正义》读书笔记与读后感心得体会

《看得见的正义》读书笔记与读后感心得体会 《看得见的正义》读书笔记与读后感心得体会范文,欢迎阅读点评! “看得见的正义”这一说法来自一著名的格言:“正义不仅要被实现,而且要以看得见的方式实现!(Justice must not only be done,but also seen to be done!)正义有实体正义和程序正义之分,可看得见的正义就是指程序正义。英美法中有“正当法律程序”(dueproces soflaw)之说,dueprocess在普通法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它往往是保障人们权利的最后一道重要屏障!美国中很多脍炙人口的答案都涉及dueprocess,就连我们蔡老师推荐的《法庭风暴》也有涉及的——难民在遣返前有获得律师帮助的权利!还有比如“米兰达案”的沉默权,“布朗诉拖皮卡教育管理委员会”一案的种族隔离是不平等的,“西尔维斯特?蓝博公司诉合众国”的毒树之果理论,“本顿诉马里兰州”的“禁止双重危险原则”,“吉迪恩诉温赖特”的辩护权;最后是法学院人人皆知的O.J辛普森案……等等。 正当程序的概念普遍被认为起源于英国《大宪章》:“非经正当法律程序,国王不得征税、剥夺人民自由、生命、财产等权利。”后来,在美国宪法第四、十四修正案(权利法案)得到了发展:“除非各州依据法律规定的正当程序,否则不能剥夺任何公民的生命、财产和自由。”

正义为什么要以看得见的方式实现呢?首先正义的概念是模糊的。正义毋庸说是法律追求的终极目标。但是什么是正义?自古以来,人类对于正义的理解和认识向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理解,从来就没有一个恒定的解释,谁也没有想对它下一个经年流传的标准、或者精确的定义。博登海默说:“正义有着一张普洛透斯的脸,变化无常,随时可呈不同形状,读书笔记.具有不同面貌。”如:杀人偿命历来被看作普世正义,但在现代社会废除死刑则正成为法治潮流。在中国,这种历史根基甚深的正义观也正在动摇。再如安乐死,则更是当代社会人们无法简单断定为正义还是非正义的焦点法律问题。 再之,实体法的规定在不同的案件中,不同的环境下,不同法官的解释也会得出不同的结果。法律总是模糊的,不确定的,而追求正义的人们要求得到公平、公正的结果。那怎样才能公平呢?毋庸说,仅靠实体正义是无法实现的,因为实体正义往往本身就不确定。所以,人们就要求有一套确定的程序规则来约束权力的滥用,保护正当权利!法官的回避重要的不是该法官会偏私,枉法裁判,而是为了不给当事人怀疑结果的公正性的可能。 中国历来“重实体、轻程序”。中国的问题真的就在“轻程序”吗?不见得。“轻程序”只是表面的东西而已。看看我们的行政机关,审批、注册、登记等一大堆繁琐复杂的程序搞得老百姓是喊爹哭娘的。行政机关的“重程序”同样是表面的东西。其实两者的本质是“重权力,轻权利!”司法机关无视当事人的辩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