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沪科版)(全册)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沪科版)(全册)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沪科版)(全册)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沪科版)(全册)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沪科版) (详细知识点解析,绝对精品教案)

第一章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

第一节走进神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自然界中的神奇。

过程与方法

通过大自然中的现象,让学生知道通过学习科学,这些神奇是可以得到解释的。

重点难点

重点

1.让学生体验自然界和生活中的神奇,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

2.初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难点

1.成功地演示新奇有趣的物理小实验。

2.初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教具准备

饮料罐、玻璃杯、钻子、筷子、装有水的碗、拉链、圆珠笔、烧杯、茶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明确目标

从今天这节课开始,我们将接触一门新的学科——物理,学习物理将学习什么内容呢?今天我们将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板书标题:第一章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 初中物理只是学习物理的启蒙课,将学习一些粗浅、基础的知识,而第一章则是启蒙课的开篇,相当于绪论课。我们用3节课的时间完成。哥白尼说:“人的天职在于勇敢探索真理”。那么,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探索物理现象中的真理。物理是很神奇的,到底神奇在哪里呢?(板书:第一节走进神奇)

二、自主学习指向目标

阅读课本,完成本节学生用书“课前预习”部分。

三、合作探究达成目标

探究点一自然中的神奇

1.老师讲述:从茫茫的星空到辽阔的大地,从高耸的雪峰到澎湃的江河,神奇无处不在。

2.请大家欣赏课本图1-1至图1-4,并思考所提出的问题。

老师针对问题解答:

哈雷彗星一般是由彗头、彗尾组成。彗星含量中冰最多。

中国民间将彗星叫做“扫帚星”。“彗”在中国有扫帚的意思。世界公认中国是对彗星观察和记录最早的国家。中国古书《淮南子·兵略训》中记录了公元前1057年的一次彗星,它就是后来命名为“哈雷”的彗星。

哈雷彗星是根据埃德蒙·哈雷的名字命名的。哈雷最广为人知的贡献是他对哈雷彗星的出现时间的准确预言,哈雷的预言在其死后17年准确应验:1759年、1835年、1910年。

图1-2闪电是云层和云层之间或云层和地面之间的一种放电现象,而放电时所发出的巨大声响就是雷鸣。闪电在前,因为光速远大于声速。

图1-3,大自然为什么有五颜六色,为何如此绚丽多彩、令人惊叹?

图1-4,在雪山的底部受压力很大,这样就有一部分冰雪化成了水,就好像给冰雪层涂了润滑油,当人说话时,会使积雪层振动,这样就产生了雪崩。

龙卷风有时又称为旋涡风,外形近似漏斗,它通过地表或海面时,产生的破坏力极大。龙卷风内部强大的上升气流有时可将汽车或树木举起,带到数百米外。

3、请学生列举另外一些自己知道的自然中的神奇。

探究点二生活中的神奇

1.老师讲述:自然现象扑朔迷离、千姿百态,而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则呈现出另一些神奇。

2.请大家欣赏课本图1-5至图1-7,并思考所提出的问题。老师针对问题解答:

图1-5,充分利用大气压的作用。

图1-6,光的折射现象。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表面时,会发生折射。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但在不均匀的介质中往往不沿直线传播,会发生弯折。还有海市蜃楼也是光的折射现象。

拉链被美国的《科学世界》:杂志评选为20世纪的十大发明之一。

利用凹凸齿错合原理。拉链这种连接方式与传统的连接概念完全不同。人们习惯用扣子

系衣服,用带子拴鞋,这些连接方式都不是完全封闭的,费时也不牢固。

圆珠笔的油是受重力作用从笔管流到笔尖,笔尖是小圆珠。

冲浪者弓着腰,分开两腿是为了降低重心,增大支撑面。

图1-7撑竿有弹性势能,转化成动能和重力势能。

3.请学生列举另外一些自己知道的生活中的神奇。

同学们不仅留意大自然中的神奇,而且还通过观察、体验知道了不少生活中的神奇,说明同学们是生活中的有心人,希望大家保持这良好的习惯,今后在物理这门学科的学习中肯定会取得很好的成绩,将来肯定会大有作为的。

四、总结梳理达成目标

在这一节里,我们学到了什么(展示PPT)

自然界中的神奇没有人工制造或利用的痕迹,非凡而震撼人心,让人惊叹、惊心动魄。

生活中的神奇很平常,往往是一些不起眼的小事,但是平凡而充满智慧,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但是不管有多神奇,都应该能够用科学知识来解释。

五、达标检测反思目标

1.用美的观点认真观察你周围的事物,你会看到什么?

2完成学生用书“课后作业”部分练习。

六、板书设计

第一节走进神奇

1.在自然中——非凡而震撼人心

2.在生活中——平凡而充满智慧

教学反思

生活中的神奇现象有很多,应该精选一些配有演示实验的,有代表性的实例,课前要先亲自动手操作,认真地做每一个实验,以便课堂达到最佳教案。

第二节探索之路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古人对神奇现象的探究。

2.了解物理学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

过程与方法

知道科学探究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知道自然是神奇的,人们的探索历程则是漫长、曲折并富有意义的。

重点难点

重点

1.古人对神奇现象的探究。

2.物理学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

难点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具准备

多媒体资料: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视频材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明确目标

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了在自然界中、在生活中都有很多神奇,面对神奇,人们感到迷茫、好奇、敬畏,人们渴求去探究。“一种想要了解自然奥秘的无法遏止的渴望”促使世界各民族努力探索、坚持不懈,从茫茫远古延续至今,并将走向未来。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物理学的探索之路。

二、自主学习指向目标

阅读课本,完成本节学生用书“课前预习”部分。

三、合作探究达成目标

探究点一古文明中的科学思索……

古人早就开始思索自然界的神奇现象了,而那些能直接刺激感官的神奇现象则最能引起他们的注意。从古人的文字和图画中便可看出他们的一些科学思索。

请学生看文字、图形思考。

1.图1-8,甲骨文“殸”。

甲骨文“殸”,好像是一块很大的斜面石头和一只拿着结实木槌的手,这只手正拿着木槌欲敲打石块。石头上分叉的笔画有时被解释成悬挂它的绳子形象,有时又被解释成某种形式的装饰品。殸和耳组成了“聲”(声)字,这似乎表示耳朵听的是木槌敲打殸发出的声音。

2.图1-9纳西族东巴象形文字“晒干”。

纳西族东巴象形文字“晒干”,字的上部为发出光线的太阳,字的中部为被蒸发的水气,字的下部则为大地。该字的意思为日光照射大地,使地面的水蒸发,以便达到晒干的目的。

3.图1-10,古人的宇宙模型之一。

4.图1-11,古代人认为“天圆地方”思想的雕刻玉版。

5.图1-12,石头阵,出现在世界不同地方的石头阵神秘莫测。有研究认为其功能之一是古人用于观察天象的。

英国西南部的“魔圈”石头阵(又称巨石阵),被一些考古学者认为是人类现存最早的天文观察台之一。它大约建立于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2500年左右,全部工程延续千年之久。1960年,天文学家杰拉德·霍金斯借助计算机发现:在夏至这天,从英格兰石头阵圆圈中心观察时,刚刚升起的太阳必将从远离中心的一块“巨石脚跟”上射出来。而在其他重要的节令、日子,太阳、月亮升起和落下的方向也同样与另外的巨石一一对准成一条直线。它的外围坑洞可以被用来预报月食。

探究点二物理学的进步之阶……

1.讲述:灿烂的古代文明闪烁着古人朦胧的理性之光,也为人们科学地认识世界奠定基础。在物理学发展的漫长历程中,不少前辈作出卓越贡献。接下来我们了解物理学的进步之阶……

2.教师以讲故事的形式讲解物理学的发展史和相关的科学家的科学成就、科学探究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3.你认为物理学的发展可以划分为几个阶段?

汇总各小组的讨论结果,最后得出物理学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自然科学先驱哥白尼冲击了托勒密体系,提出了“日心说”。经典力学和实验物理学先驱伽利略用望远镜观察天空,其观察所得数据进一步支持了哥白尼的理论。

第二阶段,牛顿在前人的基础上构建了经典力学体系。

第三阶段是现代物理学的产生和发展,在该阶段的主要突破则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玻尔等人的量子力学。

物理学正是在哥白尼、伽利略、牛顿、爱因斯坦、玻尔等科学巨匠经过漫长、不断的艰辛努力的探索下,才有了今天的辉煌,希望大家努力学习,经过你们年轻一代的艰辛努力,物理学将会有更加辉煌的未来。

四、总结梳理达成目标

在这一节里,我们学到了什么?引导学生归纳本节内容。

五、达标检测反思目标

完成学生用书“课后作业”部分练习。

六、板书设计

第二节探索之路

1.古文明的科学思索……

①甲骨文②象形文字

③古人的宇宙模型④雕刻玉版

⑤石头阵

2.物理学的进步之阶……

①哥白尼的“日心说”

②牛顿的经典力学

③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玻尔等人的量子力学

教学反思

课前应该更多地搜集一些与本课内容相关的视频材料,这样更直观、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加深学生对本课内容的理解。

第三节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物理知识的一些现代应用所产生的非凡神奇。

2.了解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

过程与方法

对人类积累知识、探究科学的过程进行感知,形成对科学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物理学家的科学精神与伟大情怀。

2.培养学生关注科学前沿、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创新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

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

难点

1.知道物理学在社会生活中的巨大作用。

2.知道科学探究的环节及方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资料:教材配置的VCD,科学探究环节讲解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明确目标

物理学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有很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近代和现代,近代每一次的工业革命都是物理学的突破。在探索之路上,有众多的科学巨人为后人留下了果实丰硕的园地、科学探究方法及不朽的科学精神。“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你能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二、自主学习指向目标

阅读课本,完成本节学生用书“课前预习”部分。

三、合作探究达成目标

探究点一知识园地——硕果累累

很多的前辈在探索神奇现象的过程中,逐渐发现蕴藏其中的某些物理规律。随着对这些规律的深入探究,物理学的体系便逐渐形成了。

那么什么是物理学呢?

物理学(Physics)是研究自然界的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

体会课本图1-17至图1-21人类科学探究的硕果。

正是由于众多的科学家致力于不断的探究,我们的生活才越来越丰富起来。

人类已进入信息化时代,物理学的知识和研究方法已被广泛应用到现代化通信、交通、航天、材料及能源等领域。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内容,通过一些实例,感觉物理知识的现代应用。

探究点二科学探究——其乐无穷

科学巨人们不仅为后人留下了知识的宫殿,而且还创建了科学的探究方法。

在科学探究中,大家要学会问,学会猜,学会做,学会想,还应学会相互合作。提问:科学探究有几个主要环节?

学生看课本后回答,教师总结:

科学探究环节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探究点三科学精神——永远高扬

科学家们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还为后人留下了永远高扬的科学精神。

学生看图1-24至图1-26阅读后讨论。

问:通过阅读,你们认为科学家们在事业上获得成功的诀窍在哪里?

学生认真看图,阅读课本P10~P11的内容,进行发言总结,老师进行归纳,梳理。

“长江后浪推前浪”,物理学正是在一代又一代科学家的努力下,才发展到由量子论和相对论作为支柱的现代物理学阶段。

新的发展带来新的问题,新的问题必将导致新的探索,新的探索推动物理学进入新的时代。

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同学们将发现科学巨人们留下的知识、方法及精神等无尽的财宝。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同学们将成为新时代的“巨人”!

四、总结梳理达成目标

在这一节里,我们学到了什么,引导学生归纳本节内容。

五、达标检测反思目标

完成学生用书“课后作业”部分练习。

六、板书设计

第三节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一)知识园地——硕果累累

(二)科学探究——其乐无穷

科学探究的七个主要环节

(三)科学精神——永远高扬

教学反思

应该着重强调物理学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有很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近代和现代,每一次的工业革命都是物理学的突破。

第二章运动的世界

第一节动与静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是一个运动的世界,能举例说明生活中一些常见的自然现象与运动的关系。

2.知道科学描述物体的运动、静止,知道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

过程与方法

了解人们以多种方式描述运动的世界,能说出一些常用的描述运动的词语和诗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有理性的认识,有科学的世界观。

重点难点

重点

了解运动形式的多样性,用科学的语言描述机械运动。

难点

用参照物、运动、静止等物理概念描述运动的相对性。

教具准备

相对运动演示仪,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电脑多媒体、玩具汽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明确目标

通过第一章的学习,我们已经领略到了物理世界的神奇与美丽,也了解了前人在探索物理奥秘的经历中付出的努力与艰辛。电视剧西游记中孙悟空扮演者六小玲童真能腾云驾雾吗?从现在开始,我们共同走进第二章——运动的世界。

二、自主学习指向目标

阅读课本,完成本节学生用书“课前预习”部分。

三、合作探究达成目标

探究点一运动的世界

日出日落、月盈月亏、星移斗转,宇宙每时每刻都在运动。

冬去春来、风起云涌、潮涨潮落,我们生活在运动的世界里。

请看图2-1至图2-3

请举出一些你认为运动的例子。

学生举例,让学生积极参与并了解他们眼中的运动是什么。

探究点二运动的描述

1.人们用不同的方式描述运动的世界

(1)诗人用语言的韵律和意境赞美运动;

如:(学生举例)“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2)画家用形态和色彩描绘运动(图2-5);

(3)音乐家用旋律和节奏表现运动(图2-4)。

问:科学家是用什么来描述运动呢?(也就是物理学中如何描述运动呢?)

告诉学生科学家用特定的概念、数学工具及实验方法来描述与研究运动。2.什么是运动和静止?

(1)我们用比较的方法来研究这个问题。

(2)设疑提问讨论

a)李明背着书包向学校走去。李明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b)小王骑自行车上街。自行车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小王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c)正在行驶的汽车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汽车上的坐椅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3)分析

上面的三个场景中有不少的物体,我们看

书包小王坐椅对

李明

自行车

汽车

位置不变

位置不变

位置不变

静止

↓↓物体物体李明

自行车

汽车

学校

树木

电线杆

位置改变

位置改变

位置改变

运动↓↓

物体物体

(4)概括

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

参照物:事先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静止:如果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则称这个物体是静止的。

(5)讨论分析

a、先讨论课本图2-6和图2-7,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b、分别以地面和电梯的轿厢为参照物,乘客是怎样的?

c、以地面为参照物,同步卫星是怎样的?同步卫星的同步是什么意思?

3.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学生阅读讨论,回答下面的问题:

(1)什么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课本中举了哪些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

(2)参照物的选择原则是什么?

[归纳小结]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描述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参照物的选择原则:任意性;根据需要和方便。

四、总结梳理达成目标

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是机械运动,知道了物体运动的相对性,我们还应注意运动和静止相对性在实际中的应用。

五、达标检测反思目标

1.一位跳伞运动员在下落过程中,看到身旁的直升飞机在向上运动,直升飞机相对地面的运动是( D )

A.一定上升B.一定下降

C.一定静止D.无法判定

2.完成学生用书“课后作业”部分练习。

六、板书设计

第一节动与静

1.运动的世界

2.运动的描述

(1)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

(2)参照物:事先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3)静止:如果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则称这个物体是静止的

(4)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描述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参照物的选择原则:任意性;根据需要和方便

教学反思

这一节的内容比较抽象,理解性的知识点较多。比如与参照物有关的问题,学生老是分

不清楚一句描述物体运动的语句中,哪个物体是研究对象,哪个物体是参照物。

第二节长度与时间的测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

2.知道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并知道与其他单位的关系。

3.知道测量存在误差。

过程与方法

1.会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会进行特殊测量。

2.会正确使用手表或停表测量时间,并会估测时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重点难点

重点

1.刻度尺的使用和测量时间。

2.单位的换算和特殊测量。

难点

1.单位的换算。

2.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教具准备

刻度尺、乒乓球、物理课本、钟表、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明确目标

在生活、生产和科研中,人们经常要进行各种各样的测量。体检时量身高、体重、血压等,买菜时称一下菜有多重等。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长度与时间的测量。

二、自主学习指向目标

阅读课本,完成本节学生用书“课前预习”部分。

三、合作探究达成目标

探究点一测量单位

1960年,国际上通过了一套统一的测量标准,叫做国际单位制,简称SI。

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

1.长度的单位

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在日常生活中,还常用到其他的长度单位: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

1 km=103 m;1 dm=10-1 m;1 m=10

2 cm=10

3 mm=106μm=109 nm。

1光年=9.461×1015m

2.时间的单位

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在日常生活中,还常用到其他的时间单位:年(y)、天(d)、时(h)、分(min)、毫秒(ms)、微秒(μs)。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

1 h=60 min;1 min=60 s;1 s=103 ms;1 ms=103μs。

探究点二测量活动

1.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引导学生总结,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1)刻度尺要放正,有刻度的一边要紧贴被测物体。

(2)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3)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数,并记下单位(补充:什么是分度值、量程,估读的方法)。

(4)多次测量求平均值。为减小误差,我们常采用的一种方法是:多测几次,求平均值。

2.用表测量时间

提问:通常我们用什么来测量时间?

学生回答:钟表、停表。学生看图2-13,了解时钟的演变过程。

探究点三测量误差

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存在的偏差叫做误差,这是客观存在的,我们测量时(如估读时)有的误差偏大,有的误差偏小。

引导学生总结:因为测量器材精确度有限,眼睛分辨能力有限,另外还有天气、实验的设计都有可能影响误差的大小。所以误差总是存在的。我们可以通过校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选用精度高的测量工具,我们最常用的方法是:多测量几次,求平均值。

四、总结梳理达成目标

通过对一些特殊长度和时间的测量问题的探讨,除了掌握这些简单的物理知识外,更重

要的是在学习生活当中处理问题的时候,要善于把思路打开,如此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五、达标检测反思目标

1.小明多次测量同一物体长度,得到的结果如下:则错误的是( D )

A.1.21 cm B.1.22 cm C.1.20 cm D.1.11 cm

2.完成学生用书“课后作业”部分练习。

六、板书设计

第二节长度与时间的测量

(一)长度和时间的基本单位及单位换算

长度的基本单位:米

时间基本单位:秒

(二)刻度尺的正确使用

(三)长度的测量与估测

(四)时间的测量与估测

教学反思

被测物体末端在刻度线上的读数,很多学生忘记了估读的“0”;还有就是对于单位的掌握,由于学生没有学指数运算,单位换算有一定的难度,当然这可以通过介绍相关的数学知识来解决。

第三节快与慢

第一课时物体运动的快与慢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的公式和单位。

2.初步尝试测量、计算速度。

过程与方法

1.借助多媒体让学生体会物理思维过程。

2.通过自主设计实验,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课堂学生自主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体验实验的乐趣。

重点难点

重点

1.速度的概念。

2.常见两种速度单位的换算。

3.速度的测量。

难点

常见两种速度单位的换算。

教具准备

皮卷尺、秒表、课件、多媒体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明确目标

观看相关视频,问:大家看哪个动物跑得快呢?要知道哪个动物跑得快,我们必须要比较,如何比较运动的快慢呢?本节课我们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自主学习指向目标

阅读课本,完成本节学生用书“课前预习”部分。

三、合作探究达成目标

探究点一怎样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1.比较方法。

学校的运动会上,田径赛跑正在进行,你怎样判断谁跑得快呢?让两学生分角色来做判断。

(1)假如你是观众,你怎样判断谁跑得快呢?

学生回答:看谁跑在最前面。

(2)假如你是裁判,你怎样判断谁跑得快呢?

学生回答:看谁先到达终点。

[教师点拨]上面的从两个不同角度来比较物体运动快慢,都是正确的,只是比较的方法不一样,第一种是用“相同时间比路程”,第二种是用“相同路程比时间”。

两种方法,在物理学中我们采用观众的方法,即用“相同时间比路程”。同时引入一个物理量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这就是速度。

2.速度

定义:在物理学中,将物体在一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与通过这段路程所用时间的比称为

速度。

即:速度=路程

时间 如果用符号v 表示速度,s 表示路程,t 表示时间,则上面的公式可写

成计算公式:v =s

t

单位:米/秒(m/s)、千米/时(km/h)

知道了公式,我们还需要知道速度的单位。速度的单位是由路程和时间的单位合成的。如果路程的单位用米,时间单位用秒,速度的单位就是“米/秒”,这是速度的主单位。在交通中还有一个单位“千米/时”

读法:如汽车1秒内通过10米的路程,记作“10 m/s”读作10米每秒。 提问:反过来,如果知道一物体的速度是500 m/s ,它的意思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这个物体1秒内通过的路程是500米。 [针对训练]

1 m/s 的速度与1 km/h 的速度相比较哪个大1 m/s =10-

3

13600

km/h =3.6 km/h

因为3.6 km/h>1 km/h ,所以1 m/s>1 km/h

提问:如果各个速度的单位不同时如何比较它们的大小? 学生回答:换算为同样的单位比较。 探究点二 速度公式的简单应用

[教师点拨]学生阅读例题,提出应注意的几点:

(1)路程单位km 要换算成m 。(可将速度单位换算成km/h)

(2)不能直接用速度公式进行计算的,应先写出原公式,再写出变形式。 (3)计算过程要带单位。

(4)小数点后面一般保留两位小数。

(5)物理计算题解题格式:已知、求、解、答。

补充例题:一辆公共汽车以45千米/时的速度匀速直线前进,经过第一站牌时是8时32分,经过第二站牌时是8时36分,问两站相距多少米?

已知:v =45 km/h =12.5 m/s t =4 min =240 s 求:s =?

解:根据v =s

t

s =vt =12.5 m/s ×240 s =3000 m 答:两车站相距3000 m 。 板书解题过程,强调计算格式。 探究点三 速度的测量

学生阅读“测量速度的方法”,用刻度尺测出路程s ,用停表(或计时器)测出所用时间t ,通过公式v =s

t

计算出平均速度。

四、总结梳理 达成目标

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如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并了解了物理计算题的解题要求,知道了有关速度的概念及计算公式、单位,并会进行简单的计算。

五、达标检测 反思目标 1.(1)54 km =__15__m/s (2)15 m/s =__54__km/h

2完成学生用书“课后作业”部分练习。 六、板书设计

第三节 快与慢

一、怎样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1)相同时间比路程 (2)相同路程比时间 二、速度:

1.定义:在物理学中,将物体在一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与通过这段路程所用时间的比叫做速度

2.计算公式:v =s

t

3.单位:米/秒(m/s)、千米/时(km/h) 4.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三、物理计算题的四步骤:已知,求,解,答 教学反思

学生对于速度公式的理解和变速直线运动的计算这两个知识点的掌握不是很好,特别是后者计算时容易张冠李戴。还有就是这一节涉及到运动图像掌握起来有一定难度。

第二课时匀速直线运动与变速直线运动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特征。

过程与方法

会用实验方法科学地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解决问题的喜悦,培养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重点难点

重点

应用速度公式进行计算。

难点

判断匀速直线运动。

教具准备

皮卷尺、秒表、课件、多媒体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明确目标

展现问题:一个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1分钟内运动了30m,2分钟内运动了60m,3分钟内运动了90m,该物体在做什么运动?先讨论,后回答。本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个问题。

二、自主学习指向目标

阅读课本,完成本节学生用书“课前预习”部分。

三、合作探究达成目标

探究点一匀速直线运动

学生阅读课本第25页至第26页,图2-26所示,一辆小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平稳地行驶,在这条路上任意取3段路程,并记录下其运动时间,根据速度公式计算出3段路程的运动速度。

通过计算结果总结:小车在每段路程的速度都是不变的。

下面看多媒体演示“匀速直线运动与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通过观察大家知道了什么?

学生回答:

看图2-25,计算小汽车在3段路程上的运动速度。

比较速度大小,可得出什么结论呢?

学生回答:速度大小相等。

匀速直线运动:运动速度保持不变的直线运动。

特点:在任何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相等的。

我们把物体运动速度保持不变的直线运动称为匀速直线运动。这只是一种理想的情况。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自然界中严格地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理是不常见的。

探究点二变速直线运动

学生继续阅读课本内容,计算出天鹅在3段路程中的速度。

天鹅在空中运动时,速度越来越快,在做变速运动。

[归纳小结]

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时,在各段路程中,它的运动速度是变化的。变速运动是比较复杂的机械运动。

我们把速度变化的直线运动称为变速直线运动。

特点:速度大小经常变化。

用平均速度来表示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运动快慢。

探究点三速度公式的变形及其应用

在一次工程爆破中,用一条96 cm长的导火索来使装在钻孔里的炸药爆炸,导火索燃烧速度是0.8 cm/s,点火者点着导火索以后,以5 m/s的速度跑开,他能不能在爆炸前跑到离爆炸地点500 m的安全区?

[教师点拨]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利用公式v=s

t,s=vt和t=

s

v多种方法做出比较得

出结论,请同学们开动脑筋,看最多能用几种方法。

教师巡视,最后展示学生的各种解法。

解法一:

已知:v1=0.8 cm/s,v2=5 m/s,s1=96 cm,

s2=500 m

求:t1、t2

解:由v=s

t得t=

s

v

t1=s1

v1=

96 cm

0.8 cm/s=120 s

t2=s2

v2=

500 m

5 m/s=100 s

∵t1>t2∴人能跑到安全区。

解法二:

已知:v1=0.8 cm/s,v2=5 m/s,s2=500 m 求:s1

解:由v=s

t得t=

s

v

t1=t2=s2

v2=

500 m

5 m/s=100 s。

s1=v1t1=0.8 cm/s×100 s=80 cm

∵s1<96 cm

∴人能跑到安全区。

解法三:

已知:v1=0.8 cm/s,v2=5 m/s,s1=96 cm 求:s2

解:由v=s

t得t=

s

v

t2=t1=s1

v1=

96 cm

0.8 cm/s=120 s

s2=v2t2=5 m/s×120 s=600 m

∵s2>500 m∴人能跑到安全区。

解法四:

已知:s1=96 cm,v2=5 m/s,s2=500 m 求:v1=?

解:由v=s

t得t=

s

v

t1=t2=s2

v2=

500 m

5 m/s=100 s

v1=s1

t1=

96 cm

100 s=0.96 cm/s

∵v1>0.8 cm/s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套教案

第一章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 全章概述

第一节走进神奇 1.通过一些典型事例让学生体会到自然界中的神奇. 2.通过生活中一些不起眼的小事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神奇,而这些神奇则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3.通过解释一些神奇现象,让学生知道通过学习科学,这些神奇是可以得到解释的. 【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体验自然界和生活中的神奇,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 难点:成功地演示新奇有趣的物理小实验. 【新课导入】 从今天这节课开始,我们将接触一门新的学科——物理,物理课将学习什么内容呢?教师指着教室的门说,开门、关门是我们每天都做的事,可是大家注意了吗?当你手握住门把手开门非常容易(边讲边演示),可是,手越向里边移动,开门就越费力.如果你握住“折页”的轴,无论你用多大的劲,也无法把门打开.所以我们说,这门不是一般的门,它是物理学的力学之门,今天我们将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 初中物理只是学习物理的启蒙课,将学习一些基础的知识,而第一章则是启蒙课的开篇,我们用3节课的时间完成.哥白尼说:“人的天职在于勇敢探索真理”,那么,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探索物理现象中的真理.物理是很神奇的,到底神奇在哪里呢? 【课堂探究】 一、自然中神奇 活动1:从茫茫的星空到辽阔的大地,从高耸的雪峰到澎湃的江河,神奇无处不在.请大家欣赏课本P3~4及图 11~14,并试着回答下列问题. (1)宇宙是无穷大的,我们生活的地球只是围绕太阳旋转且在自转的行星.除地球之外,还有其他行星,如:水星、金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等.公元前1057年的一次彗星,就是后来命名为“哈雷”的彗星. (2)闪电是云层和云层之间或云层和地面之间的一种放电现象,而放电时所发出的巨大声响就是雷鸣. 闪电与雷声同时发生,我们之所以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是因为光速远大于声速. (3)太阳光在物体表面发生反射,由五颜六色的光进入人们的眼睛,所以我们看到的世界是绚丽多彩 的. (4)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声音能传播能量.所以在雪山附近禁止大声喧哗,声音产生的能量会形成雪崩.

0000B((沪科版))[[初二物理教案]]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教案文库

「 「 第七章密度与浮力 第一节质量 教学目的 1.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及其单位。 2.知道物体的质量不随形状、状态和位置而改变。 3.知道托盘天平和物理天平的构造及其使用方法。 重点与难点 了解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基本属性 知道质量的单位及常用单位间的相互换算。 教具 教师演示用具:铁锤1把,大铁钉1个,托盘天平1台、砝码1盒。 教学方法 实验法、讲解法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在课本第一、二章中,我们学习了力学中长度的测量、简单的运动的初步知识,从第七章质量和密度至第十四章功,研究的都是物理学中力学的内容。今天就学习质量这个物理量。 (板书:一、质量) 二、讲新课 1.质量 (1)通过对实物的观察,引入质量的概念。 请学生观察讲台、课桌。提问:①它们是由什么东西组成的?②讲台和课桌哪个的木材多? 教师出示铁锤和铁钉让学生观察,使学生知道铁锤和铁钉都是由铁组成,但铁锤含有的铁比铁钉含的铁多。 讲解:讲台、课桌、铁锤、铁钉物理学中称为物体,组成这些物体的木材、铁叫“物质”。由上面的观察看出:讲台、课桌含有木材的多少不同;铁锤、铁钉含铁的多少也不同。物理学中用“质量”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板书:1.概念物体中含有物质的多少叫质量) (2)让学生通过观察,知道物体的质量不随形状、状态和位置而改变。 出示:①一个牙膏皮。提问:(a)将它卷起来,形状变了,它的质量变不变?(b)将它从南京带到北京,位置变了,它的质量变不变?②装有冰块的带盖玻璃杯。提问:容器内的冰全部熔化成水,状态变了,它的质量变不变?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只要物体中含有物质的多少不变,它的质量就不变,可见物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状、位置、状态而改变。 (板书:物体的质量不随它的形状、状态和位置而改变) 2.质量的单位 (1)复习小学学过的重量的单位 提问:小学数学在表示物体重量时,常用哪些单位? 学生回答,教师讲解:千克是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为了方便,还有比千克大的单位吨,比千克小的单位克、毫克。 (板书:2.单位:吨,千克、克、毫克) 出示:1分米3的纯水。介绍它的质量是1千克。 请学生看课本图7—l“国际千克原器”。 (2)学生练习一些质量单位的换算 提问:质量的单位由大到小怎样换算? (板书:1吨=103千克、1千克=103克、1克=103毫克) 请学生观察课本表格“一些物体的质量”。 读出“大头针的质量、苹果的质量、鲸的质量”。 教师示范,学生完成课本本节后的练习(1)、(2)。 (板书:大头针的质量=8.0×10-5千克=8.0×10-5×103克=8.0×10-2克=80毫克。) 请四位学生上黑板每人完成该练习的一个问题。 3.质量的测量——天平 (1)介绍常用测质量的器具 讲解:日常生活中买粮、买菜,称出的都是货物的质量。请学生看课本图7—2“常见的测质量的器具”。 提问:谁能说出每种工具的主要优点? 台秤、案秤使用方便;杆秤携带方便;电子秤能自动显示质量的价格。 出示:托盘天平和物理天平,介绍学校实验室与工厂化验室常用天平称质量。 (2)托盘天平的构造及使用方法 讲解:由于托盘天平使用较简便,先学习托盘天平的用法。 (a)托盘天平的构造 让学生将讲台上的托盘天平与课本图7—3对照,认识托盘天平主要部件的名称。 请一位学生上讲台利用托盘天平的实物说明托盘天平各主要部件的名称。 (板书:托盘天平的构造:底座、横梁、托盘、平衡螺母、指针、分度盘、游码、标尺)

沪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全册教案集整套下载

沪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全册教案集整套 下载 沪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全册教案集整套下载 第七章密度与浮力 第一节质量 教学目的 1.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及其单位。 2.知道物体的质量不随形状、状态和位置而改变。 3.知道托盘天平和物理天平的构造及其使用方法。 重点与难点 了解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基本属性 知道质量的单位及常用单位间的相互换算。 教具 教师演示用具:铁锤1把,大铁钉1个,托盘天平1台、砝码1盒。 教学方法 实验法、讲解法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在课本第一、二章中,我们学习了力学中长度的测量、简单的运动的初步知识,从第七章质量和密度至第十四章功,

研究的都是物理学中力学的内容。今天就学习质量这个物理量。 (板书:一、质量) 二、讲新课 1.质量 (1)通过对实物的观察,引入质量的概念。 请学生观察讲台、课桌。提问:①它们是由什么东西组成的?②讲台和课桌哪个的木材多? 教师出示铁锤和铁钉让学生观察,使学生知道铁锤和铁钉都是由铁组成,但铁锤含有的铁比铁钉含的铁多。 讲解:讲台、课桌、铁锤、铁钉物理学中称为物体,组成这些物体的木材、铁叫“物质”。由上面的观察看出:讲台、课桌含有木材的多少不同;铁锤、铁钉含铁的多少也不同。物理学中用“质量”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板书:1.概念物体中含有物质的多少叫质量) (2)让学生通过观察,知道物体的质量不随形状、状态和位置而改变。 出示:①一个牙膏皮。提问:(a)将它卷起来,形状变了,它的质量变不变?(b)将它从南京带到北京,位置变了,它的质量变不变?②装有冰块的带盖玻璃杯。提问:容器内的冰全部熔化成水,状态变了,它的质量变不变?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只要物体中含有物质的多少不变,

2018年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教案

第一节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并理解牛顿第一定律; 2.理解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1.经历牛顿第一定律的发现,学会利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探究; 2.认识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可靠的实验基础上,加上合理的推理得到的,感受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即“实验+推理”科学研究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实验探究活动的参与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不迷信权威,并认识到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及牛顿第一定律 教学难点:实验研究的方法及过程 【导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大家好,很高兴能和大家一起来学习一节物理课,希望同学们踊跃发言,积极探究,下面,请同学们观看视频,看航天员在太空吃食物时的场景。 播放视频:杨利伟在神舟五号上的DV 思考:为什么手与食物脱离后仍然会运动呢?要想弄明白这个问题,让学们一起来学习第八章第1节《牛顿第一定律》。(板书:8.1 牛顿第一定律)课件展示学习目标 (二)、自主预习案 1.运动需要力来维持吗? 2.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牛顿第一定律是通过做实验得出吗? 3.如果静止的物体不受力,物体会处于什么状态? 4.如果运动的物体不受任何力,物体会处于什么状态? 5.什么是惯性?惯性与什么有关?静止的物体有惯性吗?

6.请举出生活利用惯性和防止惯性的危害的实例。 (三)课内探案 自主探究一:牛顿第一定律 1、提出问题:维持运动需要力吗? 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对“运动的物体会停下来“的解释。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 科学家伽利略却通过理想实验,运用逻辑推理,对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提出了质疑。伽利略认为: 对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观点进行评价,并谈谈自己的看法。 对同一种现象,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给出了截然不同的解释。都有其理由。到底哪个说法正确,仅仅靠思辨不能回答,让我们自己动手、动脑来探究论证吧。 2、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1)阅读“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先完整地看一遍实验内容。 (2)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回答。 ①此实验过程中,控制哪些条件保持不变?用什么方法控制?(为什么小车要从斜面上同一高度滑下?) ②哪些条件需要发生变化?用什么方法来实现这种变化?(用什么方法改变物体受到的阻力大小?) ③在实验中要观察哪些现象?记录哪些数据?观察: 记录: (3)教师演示学生观察实验 给水平桌面铺上粗糙程度不同的物体(毛巾、棉布、木板),让小车自斜面顶端从静止开始滑下。观察小车从同一高度滑下后,在不同表面运动的距离。

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粤教沪科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粤教沪科版) 第二章声音与环境 【教学分析】 本章主要讲述的是一些自然和生活中有关的声学初步知识。内容包括:我们怎样听见声音,我们怎样区分声音,让声音为人类服务。重点是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它是解释各种声音现象的基础。本章教材安排了一系列自然现象和生活中的事例,引导学生认识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从生活中体会到:声音具有响度、音调、音色这三个特征,知道噪声的,以及控制和减弱噪声的三种措施,知道人耳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知道什么是超声和次声,知道声音的反射现象――回声。 本章重点是让学生学会科学探究,通过观察和实验知道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响度和音调的决定因素;知道控制和减弱噪声的措施,增强环保意识;学会设计实验进行科学探究。难点是学会设计实验进行科学探究。 【课时安排】节,我们怎样听见声音,1课时;第二节,我们怎样区分声音,1课时;第三节,们怎样区分声音,1课时第四节,让声音为人类服务,1课时;第五节,习题课,1课时。

1 我们怎样听见声音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并以波的形式在介质中传播,在空气中声波的速度是340/s;了解声波进入人耳后引起听觉的过程。 通过学生自己的设计和活动,证明物体振动发声;通过对水波、弹簧上疏密波和声音引起空气振动形成的疏密波的观察、类比等活动过程认识声波;通过比较知道声波可在空气等不同介质中传播效果是不同的;通过看图和讨论,回忆生物课上已学的人耳结构,了解引起听觉的过程。 能积极设计证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验,对声音通过空气等介质传播的活动有兴趣,并能找其他物体试验,还能跟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 过程与方法 在探究活动中,能进行合理的推理,学习并培养从物理现象中归纳出简单科学规律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利用手边的学习或生活用具进行简单物理实验的习惯和探究物理问题的能力。 【教学分析】

八年级物理全册第5章质量与密度复习教案新版沪科版

第5章质量与密度 【复习目标】 1.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及其单位和换算。 2.会用天平测固体和液体的质量。会使用量筒测固体和液体的体积。 3.掌握密度的概念、公式和单位,能灵活运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会查密度表,记住水的密度。 4.会利用天平和量筒测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行为提示: 1.认真阅读学习目标,用双色笔将行为动词标出来。 2.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方法指导: 质量是指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不同物体中所含物质种类不同,所含物质多少也不同。本类型除了要求理解质量这一属性外,重点是掌握天平的使用,注意平衡螺母与游码在调节天平时的区别。 归纳总结: 密度反映的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同种物质,状态一定,密度一定。不同物质密度一般不同,物质的密度只取决于物质本身,与物体的质量和体积大小无关。用天平和量筒测物体的密度是各类考试的热点,此类试题中除考查天平和量筒的使用外,还经常从考查实验步骤及方法入手,分析实验误差。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对照复习目标,回顾本章知识要点,想想自己对哪些知识的掌握还不够熟练?(自主梳理知识,构建本章知识结构图) 自学互研生成能力 知识板块一质量及其测量 1.一瓶矿泉水放在冰箱冷冻室里,过一段时间,水全部结成冰。则水结冰后( B ) A.质量变大B.质量不变C.密度变大D.密度不变 2.如图所示是测量某物块质量的实验情景,小宇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调节天平平衡,天平的指针对准分度盘中央的刻度线,请你指出小宇操作中的错误:游码没有移到左端的零刻度线处;纠正错误后,要使天平重新平衡,应将平衡螺母向右(选填“左”或“右”)调节。 知识板块二密度及其测量 3.野战部队行军时携带的压缩饼干与平常饼干相比,主要优点是在质量相等的情况下,压缩饼干的( C ) A.密度大,体积大 B.密度小,体积小 C.密度大,体积小 D.密度一样,体积小 4.小明家有一个镶嵌玉石的铜制工艺品,在实验室中用天平测出工艺品的质量为141g,已知其中铜的质量为89g。如图所示,将工艺品浸没在装有40mL水的量筒中。由此可以算出玉石的密度为2.6g/cm3。(铜的密度为8.9g/cm3)

八年级物理:二、探索之路教案 沪科版

§1-2 探索之路 【教学目标】 1、了解古人对神奇现象的探究。 2、了解物理学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 3、知道自然是神奇的,人们的探索历程则是漫长的、曲折并富有意义的。 【重点难点】了解探索之路 【课时】1课时 【教具】录像 【教法】阅读、讲解、讨论 【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举些身边的物理现象 二.新课引入 物理学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有很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近代和现代,近代每一次的工业革命都是物理学的突破。从蒸汽机到电的产生,再到信息技术的出现,物理学的研究上出现重大的突破。人类对科学的探索是永无止境的。 三.新课 1、古文明中的科学思索 看图1-14---图1-18及说明,了解古文明 我国古代文明: 我国四大发明中,印刷术、火药、指南针“曾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和事物的状况,第一种在文学上,第二种在战争中,第三种在航海上,从那里接着产生无数的变化,变化如此之大,以致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学派……能比这三种发明,对人类事业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 2、物理学的进步之阶 看图1-19---图1-22 及说明,了解四位科学家的贡献

从蒸汽机到核能发电:17-18世纪,由于工业生产的需要和力学、热学的发展,促进了蒸汽机的研制。蒸汽机的出现,导致了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人类由手工业生产走向大规模机器生产,人类生活面貌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到19世纪,由于法拉第、麦克斯韦等科学家在电与磁方面作出的巨大贡献,人类产生了电能,并制造了各种电气设备,人类社会进入了应用电能的时代。21世纪,人们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日益深入,开始利用核能发电。 物理与高新技术:现代,随着人们对物质结构的进一步认识,促进了信息技术、现代交通技术、电脑、纳米技术空间技术的发展。一个崭新的智能化、信息化的高新技术时代正在迎接着我们。 四.小结(略) 五.布置作业: 1.阅读课文 2.谈谈人类对自然探索的认识。 【板书设计】 §1-2 探索之路 1、古文明中的科学思索 2、物理学的进步之阶 【反馈】

最新八年级物理沪科版下全教案

最新八年级物理沪科版下全教案 第六章力与运动 第一节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 (课时1) 教学目标 (1)体会亚里士多德与伽利略的思想冲突,通过动手实验,用分析和论证的方法,探究出牛顿第一定律,并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述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2)从对牛顿第一定律的探究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归纳论证的能力和表述信息的能力。 (3)认识伽利略的理想实验方法,了解物理上理想实验的实质。 重点与难点 重点:牛顿第一定律内容的理解, 难点:伽利略的理想实验法的实质;力和运动的关系 教学方法 以实验为中心,用分析与论证及科学推理的方法得出牛顿第一定律。突出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教学准备:斜面、木板、棉布、玻璃板、毛巾、滑块、刻度尺等。 教学设计 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1】提问:(1)力的作用效果表现有哪些? (2)摩擦力的定义理解。 【学生活动1】回答师的问题并了解感知力和运动在生活中关系。 【教师活动2】利用身边的物品进行实验引入新课: (1)让两同学分别推桌子。用力推,桌动;停止用力,桌不动。 (2)让两学生分别滚球。施力则运动,离开手后球最终停止。 提出问题:物体的运动与力到底有怎样的关系呢? 板书课题:牛顿第一定律 【学生活动2】根据师的要求阅读并实验,找出共性。思考师的问题,进入新课。 二、投放学案,引导自学 【教师活动1】组织学生阅读课本,完成学案上的“自主学习”部分。初步感知本节课的内容。走入学生中间,及时发现、指导学生自学。 【学生活动1】阅读课本,完成学案上的“自主学习”部分。初步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 【教师活动2】组织学生板演,交流与讨论,形成共识。 【学生活动2】板演、交流、讨论。进一步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 三、合作共建,解决问题 1、伽利略斜面小车实验 提出问题:运动的物体如果不受外力的作用,运动状态将会如何呢? 制订计划与试验设计:参考课本,师生讨论形成共识。 进行试验:实验过程由师生讨论达成共识(可参考课本)。 数据收集:把收集到的数据填入表格中。 表面状况摩擦力的大小小车运动距离S/m 毛巾 棉布 木板 分析与论证:根据表中的内容得出结论:。 假设与推理:如果平面足够光滑(没有摩擦力)小车的运动又会怎么样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快与慢》教案.doc

第三节快与慢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 1.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现象的主要特征.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 2.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具有初步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时的喜悦.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速度及其单位 难点: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和变速直线运动速度的区别 三、教学设备和用具 多媒体图片,《快与慢》教学光盘。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蜗牛爬行、人走路、汽车行驶、飞机飞行、卫星运转等运动情况。 师:它们运动的快慢相同吗? 生:不同。有些运动得快,有些运动得慢。 师:你是如何知道的?你是如何比较的? 生:(略)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物体运动的快慢。

(二)、新授 一、怎样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举例:在学校田径运动会上百米赛跑正在进行,谁能获得冠军,观众正在试目以待。 提问:如果你们是观众,用眼睛看,谁运动得快? 作为裁判员,你认为谁运动得快? 总结:观众和裁判员判断谁快谁慢所用的方法是不同的。观众看谁跑在前面是用“相同时间比路程”的方法。裁判员看谁先到达终点是用“相同路程比时间”的方法。 2.速度 师:若物体运动路程和时间都不同。例如:一个物体在3s内运动了6m,另一个物体在5s内运动了10m,该如何判断物体的运动快慢呢?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后再回答。 (1)、速度的定义 物体在一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与通过这段路程所用时间的比称为速度。 (2)、公式 若用s表示路程,用t表示时间,用v表示速度,则速度公式为v=s/t,变形公式:s=vt,t=s/v。 (3)、国际单位:米/秒,读作“米每秒”,可用符号“m/s”或“m·s -1”表示。 常用单位:千米/时,读作“千米每时”,用符号“km/h”或“km·h -1”表示。 (4)、单位换算:1m/s= km/h 1km/h= m/s (5)、例题 【例1】、你的同学跑100 m用了17 s,而你用25 s跑了165 m。你的同学和你谁跑得快呢? 【例2】、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听到相距1 km处产生的雷声?(教师强调解答过程)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沪科版)(全册)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沪科版) (详细知识点解析,绝对精品教案) 第一章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 第一节走进神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自然界中的神奇。 过程与方法 通过大自然中的现象,让学生知道通过学习科学,这些神奇是可以得到解释的。 重点难点 重点 1.让学生体验自然界和生活中的神奇,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 2.初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难点 1.成功地演示新奇有趣的物理小实验。 2.初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教具准备 饮料罐、玻璃杯、钻子、筷子、装有水的碗、拉链、圆珠笔、烧杯、茶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明确目标 从今天这节课开始,我们将接触一门新的学科——物理,学习物理将学习什么内容呢?今天我们将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板书标题:第一章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 初中物理只是学习物理的启蒙课,将学习一些粗浅、基础的知识,而第一章则是启蒙课的开篇,相当于绪论课。我们用3节课的时间完成。哥白尼说:“人的天职在于勇敢探索真理”。那么,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探索物理现象中的真理。物理是很神奇的,到底神奇在哪里呢?(板书:第一节走进神奇) 二、自主学习指向目标

阅读课本,完成本节学生用书“课前预习”部分。 三、合作探究达成目标 探究点一自然中的神奇 1.老师讲述:从茫茫的星空到辽阔的大地,从高耸的雪峰到澎湃的江河,神奇无处不在。 2.请大家欣赏课本图1-1至图1-4,并思考所提出的问题。 老师针对问题解答: 哈雷彗星一般是由彗头、彗尾组成。彗星含量中冰最多。 中国民间将彗星叫做“扫帚星”。“彗”在中国有扫帚的意思。世界公认中国是对彗星观察和记录最早的国家。中国古书《淮南子·兵略训》中记录了公元前1057年的一次彗星,它就是后来命名为“哈雷”的彗星。 哈雷彗星是根据埃德蒙·哈雷的名字命名的。哈雷最广为人知的贡献是他对哈雷彗星的出现时间的准确预言,哈雷的预言在其死后17年准确应验:1759年、1835年、1910年。 图1-2闪电是云层和云层之间或云层和地面之间的一种放电现象,而放电时所发出的巨大声响就是雷鸣。闪电在前,因为光速远大于声速。 图1-3,大自然为什么有五颜六色,为何如此绚丽多彩、令人惊叹? 图1-4,在雪山的底部受压力很大,这样就有一部分冰雪化成了水,就好像给冰雪层涂了润滑油,当人说话时,会使积雪层振动,这样就产生了雪崩。 龙卷风有时又称为旋涡风,外形近似漏斗,它通过地表或海面时,产生的破坏力极大。龙卷风内部强大的上升气流有时可将汽车或树木举起,带到数百米外。 3、请学生列举另外一些自己知道的自然中的神奇。 探究点二生活中的神奇 1.老师讲述:自然现象扑朔迷离、千姿百态,而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则呈现出另一些神奇。 2.请大家欣赏课本图1-5至图1-7,并思考所提出的问题。老师针对问题解答: 图1-5,充分利用大气压的作用。 图1-6,光的折射现象。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表面时,会发生折射。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但在不均匀的介质中往往不沿直线传播,会发生弯折。还有海市蜃楼也是光的折射现象。 拉链被美国的《科学世界》:杂志评选为20世纪的十大发明之一。 利用凹凸齿错合原理。拉链这种连接方式与传统的连接概念完全不同。人们习惯用扣子

最新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浮力教案

第九章浮力 科学内容要求 1、能描述物质的一些属性。尝试将这些属性与日常生活中物质的用途联系起来。 2、初步认识质量的概念。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3、通过实验理解密度的概念。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4、了解物质的属性对科技进步的影响。 5、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浮力.知道物体浮沉的条件。经历探究浮力大小的过程,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全章概述 本章涉及到的物理概念有:浮力;本章涉及到的物理原理、规律有:阿基米德原理和物体的浮沉条件。 引导学生应用实验探究的方式认识浮力概念,认识阿基米德原理和物体浮沉条件。 本章涉及到的具体的学习过程主要有阿基米德原理、物体的浮沉条件的探究过程。两个规律的应用过程。 本章教学要通过学生切实进入概念与规律的认识过程之中,进而初步体验认识、浮力概念和知道阿基米德原理与物体的浮沉条件的意义和价值是的确有用的。要使他们能应用这些知识去解释日常生活中一些物理现象、解决某些简

单的问题时,能激发起兴趣并产生兴奋感。同时还要让他们去体验在获取和应用这些知识的过程中必须持科学态度的重要性。 课时安排: 4课时 【学情分析】 第一节认识浮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浮力,浮力的方向及浮力产生的原因。 2、知道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3、学习弹簧测力计(称重法)测浮力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感受浮力,认识浮力。 2、经历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过程,学会分析实验数据,并得出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参与科学实验的过程,在活动中大胆提出自己的猜想,能实事求是地记录实验数据,并根据自己的猜想,能实事求是地记录实验数据,并根据实验数

2017-2018沪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全套教案

2017-2018沪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物理 上册全册全套教案 第一章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 教学目标 1.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激发对科学的探索兴趣,在了解和认识自然过程中有满足感和兴奋感。 2.了解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乐于参与和科学技术有关的社会活动和探究活动。 3.具有创新意识,能独立思考,勇于有根据地怀疑,养成尊重事实、大胆想象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4.关心科学发展前沿,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树立正确的科学观,有振兴中华、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2)知道科学探究的方法和几个主要环节。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难点 (1)初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2)成功地演示新奇有趣的物理小实验。 (3)根据教材内容收集资料制作课件。 课时划分 第一节走进神奇 l课时 第二节探索之路 l课时 第三节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1课时 第一节走进神奇 教学目标 1.通过一些典型事例让学生体会自然界让人惊叹的神奇。 2.通过生活中一些不起眼的小事让学生感受生活中人类智慧结晶的神奇。 3.通过解释一些神奇现象,让学生知道通过学习科学知识,这些神奇是可以得到解释的。 4.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科学探究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让学生体验自然界和生活中的神奇,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 (2)初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2.难点

(1)成功地演示新奇有趣的物理小实验。 (2)根据教材内容收集资料制作课件。 (3)初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演示法、讨论法、科学探究法、提问题教学法。 教具准备 饮料罐、玻璃杯、钻子、筷子、装有水的碗、拉链、圆珠笔、烧杯、冰棒、茶壶、实物投影仪、课件、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一、大自然的神奇 师:清同学们观看媒体动画。(动画中配有配乐朗诵:浩潮太空,群星闪烁,它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我们生活的地球在宇宙的什么地方?当夕阳西下,天边为何常有红色的霞光?当天公“发怒”时,狂风暴雨常伴随电闪雷鸣,是闪电在前,还是雷声领先?生发万物的大地,为什么有时会山崩地裂,喷吐岩浆?流淌的江河,为何既能输运航船、灌溉良田,也会奔腾咆哮、冲垮河堤、摧毁房屋?巍巍雪山,高耸人云,为何甚至一声喷嚏就可能导致雪崩?变幻莫测的龙卷风,为何平地而起,直冲云霄,来势汹汹?) 师:看了刚刚播放的媒体动画,你有什么感受? 生:大自然很神奇,惊心动魄,令人震惊。 师:看了刚刚播放的媒体动画,你最想知道什么? 生甲:我最想知道天上的星星从哪里来? 生乙:我最想知道雷鸣与闪电是怎样产生的?是闪电在前,还是雷声领先? 生丙:我最想知道龙卷风是怎么产生的? …… 师:以上大家提问题提得很好,希望今后再接再励,学会善于提问题。 教师简要回答学生提出的部分问题,如天上的星星是宇宙大爆炸形成的;闪电是云层和云层或云层与地面之间的一种放电现象,而放电时所发出的巨大声响就是雷鸣,闪电和雷声是同时产生的,因为闪电传播速度是3 108m/s,而雷声传播速度约340m/s,所以,我们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 师:你还知道大自然哪些神奇? 生甲:海市蜃楼。 生乙:沙尘暴、泥石流。 生丙:极光。 师:看来同学们平时很注意观察、了解自然现象,我还知道大自然中的一个神奇与大家交流。 多媒体字幕打出: 大漠里的故事 2001年1月7日,《北京晚报》第12版“中国新闻”栏目刊登了下面的消息。推测一下,这可能是一种什么现象? 新疆消息:近日在罗布沙漠中发生的奇怪的天气现象,令科考队中的专家不得其解。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光的传播教案

用心 爱心 专心 光的传播 【考点透视】 一、考纲指要 光的直线传播、本影和半影。(I ) 光的反射,反射定律,平面镜成像作图法。(Ⅱ) 光的折射、折射定律,折射率,全反射和临界角。(Ⅱ) 光导纤维、棱镜、光的色散。(I ) 二、命题落点 1.光的直线传播方面的计算题(包括日食、月食、本影、半影问题)画好示意图,利用数学中的相似形等几何知识计算。如例1。 2.光的折射定律,全反射和临界角的应用。如例2。 3.光导纤维的应用。如例3。 4.分析不同颜色的光的折射情况。如例4。 【典例精析】 例1:如图图14—1—1所示,在A 点有一个小球,紧靠小球的左方有一个点光源S 。现将小球从A 点正对着竖直墙平抛出去,打到竖直墙之前,小球在点光 源照射下的影子在墙上的运动是 A.匀速直线运动 B.自由落体运动 C.变加速直线运动 D.匀减速直线运动 解析:小球抛出后做平抛运动,时间t 后水平位移是 vt ,竖直位移是h=21 gt2,根据相似形知识可以由比例求得t t v gl x ∝=2,因此影子在墙上的运动是匀速运动。 例2.直角三棱镜的顶角α=15°, 棱镜材料的折射率n=1.5,一细束单色光如图图 14—1—2所示垂直于左侧面射入,试用作图法求出该入射光第一次从棱镜中射出的光线。 解析:由n=1.5知临界角大于30°小于45°,边画边算可知该光线在射到A 、B 、C 、D 各点时的入射角依次是75°、60°、 45°、30°,因此在A 、B 、C 均发生全反射,到D 点入射角才第一次小于临界角,所以才第一次有光线从棱镜射出。 图14—1—2

用心 爱心 专心 例 3.如图图14—1—3所示,一条长度为 L=5.0m 的光导纤维用折射率为n=2的材 料制成。一细束激光由其左端的中心点以α = 45°的入射角射入光导纤维内,经过一系列全反射后从右端射出。求:⑴该激光 在光导纤维中的速度v 是多大?⑵该激光在光导纤维中传输所经历的时间是多 少? 解析:⑴由n=c/v 可得v=2.1×108m/s ⑵如图图14—1—4所示。由n=sin α/sinr 可得光线从左端面射入后的折射角为 30°,射到侧面时的入射角为60°,大于 临界角45°,因此发生全反射,同理光线 每次在侧面都将发生全反射,直到光线达到右端面。由三角关系可以求出光线在光 纤中通过的总路程为s=2L/3,因此该激光在光导纤维中传输所经历的时间是 t=s/v=2.7×10-8s 。 例4.如图图14—1—5所示,一细束红光和一细束蓝光平行射 到同一个三棱镜上,经折射后交于光屏上的同一个点M ,若用n1和n2分别表示三棱镜对红光和蓝光的折射率,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n1n2,a 为红光,b 为蓝光 D.n1>n2,a 为蓝光,b 为红光 解析:由图可知,b 光线经过三棱镜后的偏折角较小,因此折射率较小,是红光。答案:B 【常见误区】 1.不能确定不同单色光的反射、全反射情况;不能深入分析不同单色光的折射情况。 2.对于光的可逆性不能灵活的应用;光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频率保持不变认识不 清。 3.数学几何知识的利用不灵活。 【基础演练】 1.(03年江苏)如图图14—1—7,一玻璃柱体的横截 面为半 圆形,细的单色光束从空气射向柱体的O 点(半圆的 圆 心),产生反射光束1和透射光束2,已知玻璃折射率 图14—1— 4 图14—1—5 图14—1—7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学设计(沪科版)

6.2 怎样描述力 教学 环节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预设 复习引入引言: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力的知识,下面我们 来回忆一下。1.什么是力? 2.力会产生什么样的作用 效果? 提问:对于力,你还想知道哪些知识?板书:一.影 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二.力的单位: 三.力的示意图: 引入:这些问题都是关于力的描述的知识,下面我 们大家共同合作来学习 回顾上节课内 容,整理回答。 思考讨论,整理 回答。 激发学生 学习物理 的兴趣。 一、力的三要素 1.力的大小影响力的作用效果。让学生结合教材图 6-7所示情景及生活经验交流与讨论。 学生讨论,举 手回答 使学生认 识物质、 物体的区 课题怎样描述力授课人 时间2015年11月30日课时安排 1 课标要求1.了解力的三要素 2.了解力的单位,并对1N、10N等具体的感受。 3.能用示意图描述力。 学情分析学生通过第一节的学习已经对力有一定的认识了,尤其是结合了生活经验后会有大量的关于力的作用效果的例子,所以完全可以通过学生举出例子来进行分析进而推出力的三要素,并结合光线的处理得出力的示意图这一处理抽象概念的方法。力学的知识看似比较容易掌握,但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总是会出现一些小的失误,因此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自己动手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力的三要素和力的单位,会用力的示意图正确表示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实验,体验和归纳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三要素,能 用力的体的受力;培养学生表自己的观点,初步具有评估和 听取反馈意见的能力;培养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 向社会"的基本理念。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通过探究实验和体验,养成乐于探究身边物理现象的习惯; 学会利用所学知识解决身边的困难;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 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的欲望,认识交流与合作 的重要性,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也勇于放弃或修正 自己的错误观点。 教学重点 1.力的三要素及单位; 2.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难点 1.力的三要素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 2.能用力的示意图正确表示力;教学方法实验法讲授法讨论、交流法 学习方法指引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使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合作,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教学资源及媒体1. 拉力器、钩码、木块、钉子、羊角锤等。 2.课件、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第 1 学时)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学期教学计划

八年级物理上学期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在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的教学不仅应该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注重将物理科学的新成就及其对人类文明的影响等纳入课程,而且还应重视对学生终身学习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因此物理课程教学的构建应注重让学生经历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实践,注重物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二、学情分析 八(5)班共有学生63人,其中女生30人;八(6)班共有学生64人,其中女生33人;部分学生的基础较好,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他们虚心好学,有进取心;他们有明确的是非观,独特的情感体验;他们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另外还有一部分学生的基础相对较差,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多多关注、多多帮助他们。 三、教材分析 1、本期教学内容共有五章,他们分别是: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运动的世界、声的世界、多彩的光、熟悉而陌生的力。具体的栏目丰富多彩,在“迷你实验室”,你可以做一些妙趣横生的物理小实验;在“实验探究”中,有需要你动手动脑的物理实验;通过“讨论与交流”,希望你畅所欲言;“信息窗”为你提供自学的阅读材料;在“请提问”、“实践活动”以及“作业”等栏目中将为你提供思考、实践、练习的空间,你可以选做一些活动或练习。 2、教材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培养的目标。在内容上,注意从物理知识内部发掘政治思想教育和品德教育的潜能,积极推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相互作用。在学习方法上,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学习参与实践,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的实际活动,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3、教材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要求出发,在知识选材上,适当加强联系实际、适当降低难度,既考虑现代生产发展与社会生活的需要,又考虑当前大多数初中学生的学习水平的实际可能。在处理方法上,适当加强观察实验,力求生动活泼,既有利于掌握知识,又有利于培养能力、情感和态度,使学生在学习物理的同时,获得素质上的提高。 4、教科书采用了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以学习发展水平为线索,兼顾到物理知识结构的体系。这样编排既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又保持了知识的结构性。 5、重点和难点 第一章: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 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 第二章运动的世界 长度与时间的测量和物体运动的快与慢 第三章声的世界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第四章多彩的光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教案

课题 6.1牛顿第一定律课型新授课课时 1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 能力目标:在探究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归纳论证的能力和表述信息的能力。 德育目标: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对实验探究的参与,强化学生分析与论证的能力;加深对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的理解。 教学难点:转变学生的经验概念,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 教学 准备 斜面粗糙程度不同的木板滑块、刻度尺 教学过程活动一:引导提问: 1.用多媒体显示一些与学生日常生活结合紧密的现象,如: “推箱子”“敲铁钉”“踢球”“火车进站”,提出亚里士多 德的观点 2.提出伽利略的观点,提问:为什么会出现这两种截然不 同,但又各具一定道理的观点 活动二:猜想: 1.针对问题学生充分思考,小组讨论,并说明各组的猜想及理由 2.教师统计分类 活动三:设计实验: 1.针对猜想,根据新提供的实验器材,个人思考如何设计 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 2.小组讨论后写出简单的步骤 活动四:进行实验: 1.根据设计进行实验,要求每组学生确定其工作要求,力求各负其责;教师强调注意事项 2.观察并如实记录在实验过程中的数据,及时记录在实验过 程中遇到或发现的新问题 活动五:分析论证: 1.思考、讨论、回答:实验的结果说明了什么? 2.各组分析概括实验新得的结论是什么?最后师生一起得 出牛顿第一定律

活动六:评估与交流: 1.回顾、分析你的探究过程,哪些问题还不清楚操作中 有没有失误,测量结果是不是可靠 2.学生总结出本节课的收获 活动七:巩固加深:1.完成实验报告 2.观察生活中的惯性现象 作业 巩固本节课知识点,预习下节课知识点 布置 通过实验、然后合理外推、验证牛顿第一定律 课堂 总结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5.2教案

时间:__年_月_日第_周星期_总课时_第二节学习使用天平和量筒Array【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熟练掌握天平的构造、初步认识量筒和量杯。 2.会正确使用托盘天平称物体的质量。 3.会正确使用量筒和量杯测量液体或固体的体积。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操作,让学生学会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2.通过观察和操作,让学生学会用量筒或量杯测量体积的方法。 3.在测量过程中,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使用测量工具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托盘天平、量筒和量杯的使用,培养学生认真操作,自觉遵守操作规范的良好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2.量筒和量杯的使用。 【教学难点】 托盘天平的使用。 【教学准备】 托盘天平和砝码多套,量筒、量杯、烧杯(有适量的水)多套,固体金属块、细线若干。 【课时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教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质量及测量质量的工具,其中学习到我们实验室测量质量的工具即托盘天平,并且初步认识了它的构造。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它的使 用,并且我们还将学习体积的测量工具。(板书:第二节学习使用天平和量筒) 二、新课教学 教师:首先我们再来熟悉一下托盘天平的构造。(教师指示天平的部件,让学生说出它们的名称。) 教师:下面我们来学习一下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托盘天平是比较精密的测

量仪器,所以为了保持天平的精确度,我们在使用天平之前要牢记几条要求,请 学生:自读课文,并且进行讨论。 教师:谁来说一下。 学生:1.每个天平都有自己的“称量”,也就是它所能称的最大质量,被测 物体的质量不能超过称量。2.向盘中加减砝码时,要用镊子, 不能把砝码弄湿、弄脏。3.潮湿的物体和化学药品不能直接放到天平的托盘中。 教师:同学们已经知道保持天平精确度的几点要求,下面请各组开展讨论, 如果不按这些要求做,会出现什么问题? 学生:(开展讨论) 教师:(板书:(一)保持天平精确度的具体要求:1.被测物体的质量不能超 过称量。2.从砝码盒中取砝码时,必须用镊子夹取,不能用手。3.天平和砝码 应妥善保管并保持清洁干燥,不得置于潮湿、易氧化、易腐蚀之处,并避免接触 酸、碱或油脂等。 教师:请各组汇报讨论结果。 学生:如果被测物体的质量超过了天平的称量,测不出结果,还可能把天平 损坏。 容易使砝码生锈和腐蚀天平、砝码,会造成测量结果不准确。 教师:大家分析的很好。下面各小组准备好天平和砝码来测量一支粉笔和一 枚1元硬币的质量。下面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老师的操作,仔细琢磨老师讲解,然 后进行规范操作。 学生:(准备实验仪器) 教师:(板书:(二)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教师:1.把天平水平放置。2.调节天平的横梁平衡:首先把游码拨到标尺 左端的零刻线处,其次,调节横梁右端的平衡螺母,直到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 处。 学生:(学生调节天平,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刚才发现有的小组的天平的横梁左端高,有的右端高,哪组能发表一 下意见,你们是如何调节的,使天平平衡的? 学生:左端高时,平衡螺母向左移动;右端高时,平衡螺母向右移动。 教师:大家从实践中,获得的经验非常好,至于为什么,学完了杠杆的知识 后,大家就明白了。 教师:现在有的组的天平的横梁还在动,有的已经静止,如果都等到静止后 再判断横梁是否平衡,太浪费时间,我们还可以依据什么来判断呢? 学生:指针以分度盘中央为准,左右偏转的幅度相等。 教师:很好,我们继续。3.物体放在左盘,用镊子向右盘加减砝码。现在请 同学们思考,加砝码时,先加质量大的砝码还是先加质量小的砝码? 学生:先加大的,便于测量。 教师:好,请同学们估计一下一支粉笔和硬币的质量大约多大,然后操作。 学生:(实验操作) 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刚才发现,有的组没有合适的小砝码,不能使天平重新平衡,这时我 们可以怎么办呢?哪个发表意见。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