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陕西历史文化资源的五大劣势及秦岭宗教文化的弥补作用

陕西历史文化资源的五大劣势及秦岭宗教文化的弥补作用

陕西历史文化资源的五大劣势及秦岭宗教文化的弥补作用
陕西历史文化资源的五大劣势及秦岭宗教文化的弥补作用

陕西历史文化资源的五大劣势

及秦岭宗教文化的弥补利用

李利安方光华

陕西作为文化大省,在全国乃至全球最有地位也最引人关注的还是历史文化。而历史文化之中能在全国叫得响的,一是政治文化中的皇家文化,这属于世俗性文化;一是宗教文化中的佛道教文化,这属于神圣性文化。陕西历史文化资源的丰厚让我们陕西人自豪不已,可是我们只知道沾沾自喜,而很少冷静地分析历史馈赠我们的文化积淀中同时也存在着很多劣势。对这些劣势认识不清楚的话,陕西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就不可能有一个正确的战略目光和正确的决策。事实上,我们现在依然在盲目或半盲目中徘徊,这是很遗憾的。

一、秦岭宗教文化的历史地位

秦岭的宗教文化资源极为丰富。从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来说,秦岭自古为仙人修道的圣地,终南山被道教奉为洞天之冠,天下第一福地;道教最核心的经典《道德经》源于楼观台,也正因为如此,秦岭成为中国道家和道教思想的发源地,楼观台成为道教的总祖庭;张鲁在秦岭南麓的汉中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道教与政治合一的宗教化统治,使道教在社会领域的渗透达到空前的高度;韩国人金可记修学道教的故地并由此而成为韩国道教祖庭的玄都坛在秦岭子午峪;名扬天下的八仙大部分在秦岭终南山修道,尤其是铁拐李、钟离权、吕洞宾、韩湘子、何仙姑、蓝采和等,成为秦岭山中最有名的仙人;全真教祖师王重阳长期在秦岭脚下修道,创立了流传至今的全真道,其墓地所在的重阳宫已成为天下公认的全真总祖庭。华山自古为道教圣地,道法渊源丰沛,长流不竭。

从目前宗教旅游最盛行的佛教来说,中国佛教八大宗派中五大宗派的祖庭在秦岭,即三论宗祖庭草堂寺、净土宗祖庭香积寺和悟真寺、华严宗祖庭至相寺、华严寺和圭峰寺、律宗祖庭净业寺和丰德寺、唯识宗祖庭兴教寺;中国最早官方钦定的观音道场在南五台;最早为最流行的菩萨(观音)修建的塔犹存圣寿寺;全国规模最大的佛教泥塑群在水陆庵;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印光大师出家修道和圆寂后舍利供奉地都在南五台;被喻为佛教第九大宗派三阶教的祖庭在秦岭脚下的百塔寺;隋文帝饬建珍藏佛舍利的法王塔以及白居易撰写长恨歌的地方都在仙游寺;这里还曾有玄奘翻译中国最流行的佛教经典《心经》和唐太宗长期居住的皇家宫殿翠微宫;韩国和日本来华求法的很多高僧长期住在秦岭;大量威震东方的著名经典译自秦岭;流芳百世的高僧大德驻锡于秦岭;秦岭从古到今佛教寺院众多,影响深远。

从儒家来说,东汉大儒马融少时即在终南山师从著名学者挚恂,研习儒家经典,后来在关中传播儒家思想,常随弟子达四百多人,著名儒家大师郑玄也是通过这里的学习而奠定了其在儒家历史上的地位;宋代的张载在秦岭北麓聚徒倡儒,成为一代理学大师,为中国儒学思想增添了灿烂的一页。

从民间宗教来说,目前全国规模最大的民间宗教活动基地在太兴山,这成为全国最为奇特的文化景观,这种几乎绝迹的宗教在秦岭的大规模遗存成为一种文化的活化石,令学界震惊。从民间信仰来说,中国最流行的主财神赵公明的故乡在周至南山下,他修道获得成就的地方在终南山;中国极为流行的药王信仰对象孙思邈也长期活动在秦岭一带;中国民间最著名的驱鬼逐邪之神钟馗也为终南修道之人。

从基督教来说,全国仅存的基督教最早传入中国的空间遗迹在秦岭北麓的大秦寺,这里成为现存最早的基督教遗迹;眉县豹窝村旁的十字山是罗马教皇认可的东方圣山,被称为“东方加尔瓦略山”,等同于耶路撒冷的耶稣圣地,每年都有大量天主教朝圣者。

从宗教文学来说,秦岭更是历代特别是唐代文人学士巡礼、居住、创作的圣地,留下了极其丰富而影响全国的文学作品。唐代著名佛教诗人王维的别墅区就在秦岭山中的辋川,其他著名诗人特别是李白、白居易等几乎都与秦岭结下不解之缘。

从宗教民俗文化来说,这里是“寿比南山”、“终南捷径”等成语典故的发生地,各种宗教节日、宗教庙会、宗教活动等宗教民俗文化丰富多彩,极具个性魅力。另外,秦岭自古多隐士,隐士文化一直名传天下,至今依然存在着全国最集中的隐修茅棚,特别是美国汉学家比尔波特的《空谷幽兰》在海内外大量发行之后,秦岭的当代隐士更成给现代人带来无尽的遐想。

秦岭的宗教思想家层出不穷,老子、鸠摩罗什、善导、智俨、义湘、法藏、道宣、澄观、宗密、圆测、张载,个个璀璨夺目,影响极为深远。令我们感叹的是,如此高质而集中的人文资源,国内哪座名山可比?!如果说西安是“中国天然历史博物馆”,那么秦岭就是中国天然的传统文化博物馆。

二、陕西历史文化资源的五大劣势

我认为,陕西历史文化资源存在以下劣势:

第一,从古今关系来看,陕西的历史文化极为悠久。人们常说,看三十年中国去深圳,看百年中国去上海,看一千年中国去北京,看五千年中国来西安。这是有道理的。可是这种可以自豪的文化资源的背后隐藏的是时间的久远,以及由时间久远所带来的与当今的联系的某种断裂。也就是说,陕西文化的繁荣时期都是在唐代以前,例如半坡作为原始社会繁荣时期的代表是六千年前的,黄帝作为中华人文始祖是五千年前的,西周时期以陕西为基地的中华民族的空前扩张与繁荣是三千年前的,秦汉盛世则是两千多年前的,陕西作为京畿要地和文化创新的繁荣之地最后是在唐代,那也是一千多年前的事了。而中国的文化与思维方式以及由此而来的文化氛围与文化心理等基本上是宋代之后的习气,沉闷也好,精明也好,落后也好,个性也好,基本上都与陕西的骄傲时期没有多少令人推崇的关系。于是出现了这样的问题,陕西辉煌时期的文化馈赠今人很难理解,甚至相当的陌生,这就是为什么清朝戏、民国戏、当代戏能引起全国的广泛兴趣,而秦朝、汉朝甚至唐代的戏一般都很难引起强烈的反响,近年来的《汉武大帝》《大秦帝国》其实都没有引起全国性共鸣和持久的轰动与后续性效应,其中的原因可能正在于古今文化存在着很大程度的断裂。

这种古今的阻隔是时光的无情,也是历史演变的无奈。我们要做的就是从历史悠久的骄傲中苏醒过来,致力于陕西历史文化的当代化,古老文化的现代化,将存在于久远时代的灿烂文化与现代社会接轨,与现代人的思维方式接轨,以现代的方式进行传递,并尽可能阐释这种古老文化的现代价值及其与中华文化发展脉络的密切关系。令人遗憾的是,陕西人在这方面的用功还远不到位。以西安市为例,其口号是“建设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性现代化大城市,这样的奋斗目标体现了对历史文化的重视,虽然抓住了西安在文化方面的一大特色,但保护和弘扬某种文化特色既不等于死守这种文化,也不等于排斥其他文化要素,更不是孤立发展这种文化。在西安“十一五”规划纲要等纲领性文件中都可以非常明显地看到这种倾向。如规划纲要中提出“走进历史、感受人文、体验生活”的旅游发展思路,似乎感受人文就必须走进历史。由于“走进历史”的历史复归意味很浓,“体验生活”的目的性也不明朗,所以,若改为“感受历史,体验人文,提升生活”应该更为妥当。感受历史是立足当代而反观历史,反观历史则主要是体验其中的人文内涵,而体验人文内涵的目的还在于提升

现实的生活。这样的思路就把古今更加有机地贯通了起来,隐含着历史文化当代化、当代文化丰富化、人文资源生活化的内在逻辑,遥远的历史便与当代社会与现实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已经死去的历史因为变成了鲜活的文化而充满了诱人的魅力,焕发了新的生机,并成为建构当代文化的重要素材,进一步推动当代陕西的人文建设。所以,我们一定要按照古为今用、古今贯通的原则,整理、挖掘和弘扬陕西的历史文化资源。

第二,从形神关系来看,陕西历史文化也有劣势。大家都知道,陕西是全国地下文物最多的省份,文物多,遗址多,场馆多,在这些方面天下无敌,堪称无上荣耀。可是我们忽视了一个很重要的文化因素,就是文化总是在形与神两种状态下存在和发展。陕西历史文化以形取胜,可这只是文化的符号,文化的载体,文化的外在形态,而文化的神不是直接的、单线条地与形联系在一起的,它是需要文化的探索者、观赏者借助文化的形并超越文化的形而去深入挖掘的。陕西人沾沾自喜于自己的遗址、文物和博物馆,过分注重人文资源的物质形态,忽视了文化内涵的精神性提升与利用,也就是在形神关系中只注重形而忽视了神。再以西安为例,西安作为国际知名的古都,文物极其丰富,历史文化主要表现为物质形态的历史文化遗存。这种物质型的历史文化在西安主要体现为各种形式的古遗址、古文物、博物馆等,它们分别属于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他一些不属于文物保护单位的空间性人文资源开发项目也基本立足于物质型历史文化而建立起来。在实践上是如此,在指导思想上也是如此。如西安“十一五”规划纲要中就以“恢复历史文化古城风貌”为西安古城的未来发展原则。“恢复”“风貌”强调的不但是逝去的历史,而且是物质型的文化资源和物质形态的开发。该纲要第十章关于创建特色旅游品牌、开发精品旅游板块,体现的也是物质文化形态,第十三章提出重点保护和建设好一环(城墙)、一区(莲湖历史风貌区)、二片(北院门历史街区、三学街历史街区)、三街(湘子庙街、德福巷、竹笆市),保护古建筑、传统民居、古树名木等古文化遗存。实施道北整体改造,建设和保护大明宫遗址。建设以周秦汉唐大遗址、大陵墓为主的保护和展示工程,加大对周丰镐遗址、秦阿房宫遗址、秦始皇陵、汉长安城遗址、灞陵、杜陵、隋大兴城、唐长安城遗址等文化遗存的保护。这些也主要体现的是物质形态的文化,既忽视了西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也缺少了对这些物质型文化内涵的挖掘、整理、提升和有效的宣传。

我不是说这些有形的恢复与保护是没有意义的,而是说形神关系应该是圆融统一的。形是神的载体,神是形的内质。形是躯壳,神是灵魂。无形则神难以寄托,无神则形必死无疑。形宜静态展现,易陷呆滞;神宜动态变化,易呈活跃。形与人的关系是间接的,而神则可以直浸人心。历史文化如果只剩下形的部分,则完全变成死去的过客,不但是缺乏生机的,沉重凝固的,呆滞乏味的,而且是令人痛惜的价值自残和资源浪费。只有唤醒文化的神,物质型文化才能充满活力,并散发持久的魅力。我曾经做过一些采访,发现很多游客到兵马俑参观后很感觉失望,很多人看了乾陵也觉得一般。这真是岂有此理,可是冷静思考,我们就会理解游客的这种情绪。因为秦始皇当年那种雄心壮志、一统六合的战略战术、维护统一的诸多决策,秦人的气魄,秦人的理念,秦人的风范,秦人的伟岸,秦人的万丈豪情,都无法尽情地彰显出来,为了文物保护而不得不将游客置于兵马俑之上的位置,从而使怀着敬慕之心前来参观的游客瞬间一览无余,壮观的场面和神秘感顿时失去大半,秦文化的庄严品质与宏伟气魄深深地隐藏在灰头土脸之中。再说乾陵,其文化的内涵本来是中国唯一的女皇,那么智慧,那么美丽,那么传奇,那么独一无二,那么令人无限敬仰和迷恋的女人,具有无穷无尽的文化魅力,可是去过乾陵的人能感受到吗?陕西人不重视文化神韵的彰显,这是要付出代价的。

总体上看,陕西的历史文化资源开发一直坚持的是注重物质文化形态的原则。目前,在理念上,陕西尚没有意识到或没有从根本上意识到物质型文化的精神提炼与升华;在实践上,目前陕西还没有制定出系统全面的、行之有效的历史文化内涵挖掘、扬弃、宣传、推广计划,

已有的历史文化资源开发还基本停留物质型也就是形式的层面。只注重历史文化的物质形态而忽视其精神形态,不但不能完整彰显陕西的历史文化底蕴,无法更加充分地发挥历史遗址与文物的应有价值,而且不利于遗址、文物等空间型和实体型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所以,我认为首先要在思想上充分认识人文陕西中的形神关系;其次要痛下决心,按照形神兼备、形神贯通的原则,针对陕西现有的人文资源,特别是以物态和静态形式展现的人文资源,制定切实可行的、全面系统的文化内涵挖掘、整理、提升、表现、宣传方案,并认真贯彻执行之;同时,还重视挖掘陕西的非物质文化形态,尽快制定并努力执行完整的非物质文化挖掘、整理、保护、宣传、利用的长远规划。

第三,从雅俗关系来看,陕西的历史文化资源呈现出强烈的高雅性,这既是陕西文化资源的优势,也是陕西文化资源的劣势。其优势体现在以帝王文化为代表的无与伦比的辉煌与博大,以佛教宗派祖庭以及其他宗教起源地为标志的宗教文化的神圣与肃穆,以极其丰富的文物与遗址为代表的器物文化的凝重与精微,以逻辑严密、见地深刻为特色的理论性文化的玄奥与精妙,所有这一切都明显胜人一筹。但这种文化的高雅性也因为其与底层民众的距离而呈现出孤傲与冷清的特征,陕西历史博物馆、碑林、大雁塔、兵马俑、乾陵以及黄帝陵、陕北的革命圣地等都呈现出强烈的高雅性,与普陀山、峨眉山、泰山、少林寺、三亚海上观音、无锡大佛、乐山大佛等世界闻名的旅游胜地相比,明显缺少通俗性,从而也明显缺乏民众性基础。而民众基础的薄弱正是陕西人文资源开发利用的最大难题。我们为陕西人文资源的高雅与厚重而自豪的同时,也应该清醒地认识陕西人文资源高雅性背后所隐藏的弱点,因为只有清醒地认识到这些弱点,才能有计划地扬长避短,才能积极主动地推动雅俗共赏的努力,尽可能使高雅文化普及化和民众化。

目前,在高雅文化的通俗化方面,在俗文化的挖掘整理与弘扬方面,在雅俗沟通互补的努力方面,陕西无论在理念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没有令人满意的举措与成效。还以西安为例,这种现象既可以从西安“十一五”规划纲要以及西安旅游发展规划纲要等纲领性文件中看出,也可以从西安现有人文资源开发项目的过去与现状看出。这些年来,西安旅游虽然也在稳步发展,西安在文化方面的知名度已经极为显赫,但令人困惑的是,和其他一些文化旅游飞速发展的城市相比,其实是在明显的下降,究其根源,一个为大家所忽视的但极为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其文化的高雅性和民众基础的缺失。不重视这一点,就是花费再多的资金进行广告宣传,就是继续巨额投资进行场馆建设,恐怕还是难有突破性进展,甚至得不偿失。

当代社会是一个大众化的社会,民众的认同性和参与性已经成为社会各领域各行业发展的基本前提。为了陕西高雅文化的灿烂未来,我们要大声疾呼,“人文陕西”不等于“孤傲陕西”,而应该是雅俗并举、雅俗互通、雅俗共赏的人文陕西。为此,我们建议:第一,清醒认识和准确把握陕西人文资源高雅性的利与弊,并组织力量,对陕西文化特别是历史文化的总体特性进行深入的论证;第二,针对陕西现有人文资源开发项目以及正在开发和将要开发的人文资源,制定完整而可行的通俗化、普及化方案,在尊重和保持其厚重、深沉、博大等高雅特性的基础上,借助现代化、艺术化、科技化等手段,与当代民众接轨,与当代社会接轨,与当代思想文化接轨,与当代生活特性与趋向接轨,使陕西文化迈进雅俗共赏的境界;第三,进一步挖掘、整理、保护、开发和利用陕西的俗文化,尤其是秦岭终南山宗教文化资源中的通俗文化成分,例如华山的道教、终南山的八仙、药王、财神、观音、民间宗教与民间信仰以及具有广泛民众基础的唐诗、各类典故、绘画、民俗节日等,不断加陕西人文资源构成的俗文化比重,从宏观架构上达到雅俗共赏的效果。

第四,从圣凡关系来看,陕西历史文化本来是圣凡统一的,可是因为左的思想影响以及历史的原因,陕西历史文化过去一直以世俗文化的姿态展现在世人的面前,古城、博物馆、遗址、帝王陵、各种珍贵的文物等,基本上都是褪去了神圣价值的历史文化资源。这些世俗性的历史文化不可能成为当代人的心灵皈依,不可能在当今人们的心灵深处产生神圣性感

召。例如,无论是秦皇汉武,还是唐宗宋祖,都是死去的人,而不是活在现世的神;无论是巍峨的皇家宫殿,还是不可一世的皇陵地宫,都是历史的陈迹,而不是诱人朝拜的圣地;皇家的典章制度、敕令诏书尽管塑造了昔日的盛世,从而名震万邦,可如今绝大部分已经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再也不会变成今人依旧念诵的经典。举个简单的例子,唐太宗不愧是一代明君,唐初的简章制度也灿烂一时,可是与同时期的秦岭宗教文化相比,唐太宗的陵墓早已不是巡礼参拜的对象,而同时的玄奘及其所宣扬的菩萨,至今依然是亿万民众的精神皈依。

第五,从天人关系来看(这里的天是指自然),陕西在过去很多年间一直过分注重人文资源而忽视自然资源,使人文资源开发严重缺乏自然资源的衬托,在人气吸引方面也丧失了强有力的补充。与峨嵋、乐山、九江、都江堰、泰山、承德、武当、明清皇陵等人文资源相比,西安的人文资源在自然资源的衬托方面明显较差,古城池、古遗址、各类博物馆等基本上没有突出的自然资源陪衬,周边的绿化和环境整治一般很难升华为具有吸引力的自然资源,从而在世人的心目中形成一个基本的概念就是陕西只是人文旅游,而没有山水吸引。大家知道,自然与人文自古以来就是相辅相成的,人类的全部历史在某种程度上说其实也就是自然与人文交织变迁演进的历史。自然与人文彼此和谐、相互辉映那是人类在客观世界方面最美好的境界。陕西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当然也应该与自然紧密呼应,相互衬托。可是从过去到现在,严格地讲,陕西在旅游资源开发方面一直把目光注视在纯人文景观方面,既没有从战略的高度重视人文与自然的关系,也没有从宏观的角度审视陕西的人文资源与自然资源的相互关系与基本态势。脱离自然烘托的纯人文景观的开发,加之这些景观的历史久远性、文化高雅性、表现物态性,这是陕西历史文化资源开发裹足不前的重要原因。

陕西有没有与丰富而厚重的人文资源相匹配的自然资源呢?不但有,而且因为其与辉煌壮丽的人文资源融为一体而能够在整个世界独树一帜,这就是秦岭,这就是终南山!作为一处极具潜力的自然资源,秦岭终南山完全可以成为整个陕西人文资源开发的坚强后盾和有力衬托。

三、秦岭宗教文化对陕西历史文化资源劣势的弥补作用

秦岭宗教文化可以在以下五个方面分别为陕西历史文化资源的缺憾提供弥补:

第一,从古今关系方面来看,秦岭文化有其强烈的个性,那就是这里的文化遗存尽管产生于遥远的古代,可是很多在今天依然是鲜活的文化元素。以华山为例,古代的道观现在犹存,古老的道教学说在今天依然有人信奉,神奇的修炼方法依然在民众中被广泛运用并产生现实的效用,可见这既是一种历史悠久的古老文化,也是一种生命犹存的现代文化,它同其他历史文化尤其是陕西人最引以为自豪的皇家文化相比,不但是活着的,而且是长寿的,是必将继续传承于未来的一种活生生的文化,并在不断传承,不断传播,不断发展的古城中彰显其长久的生命力。这种“依然活着”的文化和陕西皇家文化所体现的强势丧失之后的消逝、遗址尘封之后的死寂完全不同。秦岭宗教可以实现古今的纵贯,并在历史与现实的沟通中使当今的人们自由地往来于古今之间,呈现出古今圆融、一体难分的景象。

第二,在形神关系方面,秦岭宗教文化也可以为陕西历史文化之不足提供弥补。因为秦岭宗教文化不但具有丰富的物质形态,而且具有深厚的精神底蕴。所谓物质形态,表现在历史悠久的遗迹,壮丽的寺院殿堂,巍峨高耸的宝塔,整洁肃穆的庭院,卷帙浩繁的经本,庄严秀美的造像,珍贵绝妙的文物等,所谓精神形态,也就是非物质形态,表现为深刻严密的哲学体系,流传广泛的神圣信仰,丰富多样的制度礼仪,五彩缤纷的节日法事,虔心诚意的内在体验等。秦岭宗教文化的物质形态极为丰富,大量历史上极富盛名的寺院至今犹存,大量宗教文物散布在秦岭各地的寺院或收集在各不同的博物馆,如此丰厚的物质遗存令世人称

赞。而秦岭宗教文化的精神形态更加富有魅力,例如至今盛行东方的口诵阿弥陀佛的习俗就是在秦岭得以确立,至今盛行的观音信仰从秦岭开始传向全国,近代民族振兴中受到重视并在当今呈现复兴势头的华严学创立于秦岭,威震东方并向世界传播的道教思想以及后世源源不断的全真道法脉均产生于秦岭。像这种影响全国乃至世界的精神形态的文化,既体现了秦岭宗教文化的无限神韵,也成为当代陕西软实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些非物质形态的宗教文化是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资源。相比之下,陕西的皇家文化更多地体现为“形”,而文化的“神”不能说没有蕴涵,但由于时光的无情,历史的变换,以及今人对文化神韵挖掘和推广的忽视,似乎已经随着历史的尘烟而飘散远方,形神分离成为陕西一般性历史(尤其是皇家文化)的致命弱点,也是当今陕西历史文化产业开发中的重要弊端。秦岭宗教文化所具有的形神兼备特征使其无论在物质文化方面还是在非物质文化方面均具有丰富的遗产,尤其重要的是,因为文化之神的保持,文化之形也有了灵性和活力,并能够在当今的文化产业开发中获得更加完整的品位。

第三,从雅俗关系来看,秦岭宗教文化不但是一种高雅的文化,而且是一种通俗的文化。其高雅性表现在哲学思想的博大精深,逻辑体系的严密完整,建筑风格的雄浑古朴,造像艺术的精湛绝伦,宗教语言的美妙清丽,各种法事的神圣威严,可谓气象万千,高洁精妙。所谓通俗性,主要体现在秦岭宗教文化同时具备很多普及性和民众性特征,如道教符咒的简便易行,观音信仰的通俗易懂,净土信仰的妇孺皆知,进庙祈祷的高度普及,短小经赞的朗朗上口,各类手印的广泛流行,法事活动的热闹非凡,节日庆典的欢快热烈,皈依学法的随缘而行,师父接引的随机方便,参禅打坐的人人可为,朝山进香的群体相应,等等。所以,秦岭宗教文化是一种雅俗共赏的文化。以华山为例,这里既有体系精密的道教学说,也有盛极一时的神仙信仰;既有皇家的遗风,也有民众的市场;既有满腹经纶的高道,也有烧香拜神的普通信众;既有庄严规范的各种法事,也有文人学士的各种题名;既有王公贵族的上层交往,也有底层百姓的彼此沟通;既有高深莫测的经卷,也有通俗短小的偈颂。华山道教文化的通俗性隐含在高雅性之中,其高雅性使其拥有无可争辩的崇高地位和威震全国的影响力,其通俗性使其具有深厚的民众基础和很强的普及性,从而具有了永葆活力、持续发展的基础。相比之下,陕西皇家文化的高贵典雅、权势威猛、气势宏伟等特性体现出强烈的皇族气息,远离一般民众,具有特殊的高雅性。直到今天,这种高雅性依然十分浓烈,而我们又没有注重对这种高雅文化进行通俗性的转化,所以并没有实现皇族文化的民众化、孤傲文化的普及化,从而缺乏对广大民众的吸引力,丧失了坚实可靠的民众基础,难以更广泛地普及推广。这是陕西皇家文化产业开发遭遇瓶颈难以突破的一个重要原因,尤其表现在兵马俑、乾陵等赫赫有名的旅游项目方面。正在建设的大明宫遗址如果不注意通俗化也会遭遇同样的隔膜。

第四,从圣凡关系来看,秦岭宗教文化是一种圣凡统一的文化。一方面它具有丰富的哲学、灿烂的文学、美妙的艺术、精湛的建筑等世俗文化形态,另一方面它还是一种信仰,具有超人间力量崇拜和超人间境界向往,从而具有了神圣性和感召性,由此必然凝聚群众性。这种凝聚是投向心灵深处的诱惑,发自内心的向往,所以,建立在信仰基础上的宗教文化自然具备一种诱人的神秘性和大众性,以这种神圣性为内涵的文化产业开发项目也必然具有令人神往的诱惑力和吸引人气的魅力。相比之下,陕西皇家文化却是一种世俗的文化,这种文化缺乏灵魂深处的感召和鲜活的现实吸引。与陕西历史文化同步发展的秦岭宗教文化,因为具足神圣性而至今依然闪烁着迷人的光芒。例如出自秦岭的玄奘顶骨至今依然为亿万信徒膜拜,秦岭诞生的《道德经》、《心经》、《金刚经》、《阿弥陀经》、《法华经》等至今依然是东亚各国道教佛教信徒的每天必诵的经典。这是神圣性文化资源的无尽魅力所在。所以,重视秦岭宗教文化资源,就是重新弥合陕西历史文化资源中凡圣统一的基本格局,从而使陕西历史文化资源焕发出更加迷人的风采。

第五,从天人关系来看,秦岭宗教文化不但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天人合一的典范,而且可

以在陕西历史文化资源开发过程中提供丰富的自然依托和感召。秦岭被誉为中国的龙脉,赞之为“献给地球的礼物”。它横贯中国中部,作为中国中部唯一东西走向的山脉,是我国地理的南北分界线(冬季平均气温的零度分界线、南北干湿区的分界线等),两条母亲河(黄河、长江)的分水岭。这里地质构造奇特,个性分明,山高谷深,有名的山峰数十座,雄伟、险峻、秀丽、幽邃等各种山地风光具足,既有国家级地质公园,也有国家级森林公园多处;山谷河流南北梳状密布,山脚温泉处处;山中植被丰富,物种繁多,珍禽异兽栖息,国家保护动物多种;森林从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到亚寒带高山灌木草地等各类自然地理景观发育良好。因其自然景观独特,被称为“中国中央国家公园”。

另一方面,我们必须看到,秦岭终南山虽然具有雄、险、幽、秀等自然特性,拥有无可置疑的生态资源,但与全国乃至世界的其他自然生态资源相比,并不具备绝对的或明显的竞争实力,即使获得世界地质公园的荣耀,也不会在旅游事业的未来发展中发挥突破性作用。作生态资源的文章则只能局限于陕西及其附近地域,从而成为“西安的后花园”,而很难成为像黄山、桂林、瑞士洛桑、日内瓦等全国乃至全球向往的“后花园”。秦岭终南山只有拼文化,才能走出潼关,走向世界,只有在文化的领域,她才是世界的。所以,重塑终南山世界文化名山地位对于从整体上重建陕西历史文化资源的天人合一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以来,以自然旅游资源为基础的生态旅游日益成为当代世界旅游的新趋势,单纯的人文旅游,特别是像古城西安这样历史性、高雅性、物态性极强的人文旅游,越来越面临巨大的挑战,而融人文于自然之中、自然与人文相互辉映的旅游已成为未来最具魅力的旅游趋势。综观天下极富活力的著名文化旅游区,依托名山,或比邻名山的景区,一般具有更为强劲和持久的实力。人文与自然资源均极为丰富的终南山对带动和支撑陕西人文资源开发利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秦岭终南山文化始终与古长安的文化圆融会通,有机呼应,彼此互补,形成一个充满活力、情趣昂然的文化整体。重建终南山与西安古城之间有机联系,恢复终南山与古城西安之间的文化整体性,对建构人文与自然交相辉映的“人文西安”“人文陕西”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可是,长期以来,我们把眼光只注视于人文资源,致使堪称世界级的文化名山至今默默昏睡在故都的身旁。为此,我们建议:第一,以国内外有良好自然生态资源支撑和衬托的著名文化遗产为例,研究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之间的密切关系,研究缺少自然资源衬托的陕西人文资源在进一步发展方面所受到的限制,从思想上明确自然资源对人文陕西发展目标的重大意义;第二,由政府拨专款,组织高水平的专家队伍,对秦岭终南山自然资源特别是人文资源进行系统、全面、完整、细致的调查研究,既厘清其历史,也论证其当代的价值,说明其与古城西安之间的文化联系性和整体性,并在全面研究的基础上,建立有效的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监控体制,根据秦岭终南山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的特征、种类与分布,严格制止各种人为的破坏,特别是各种低劣性开发的破坏,组织人文、生物、地质、地理、旅游等各领域的专家,根据秦岭终南山人文与自然资源综合调研的成果,制订科学的、长远的、全面的、具有硬性指导意义的保护开发总体规划,并根据这个规划,有步骤地进行系统的开发和综合的利用,与此同时,根据对秦岭终南山人文与自然资源的全面调研,依照保护开发的整体规划,制订宣传秦岭终南山的系统计划,组织各方面力量,通过各种形式,不遗余力地面向全国、面向全世界宣传秦岭终南山,还终南山世界历史文化名山的原有身份。这样以来,才能真正实现“人文陕西山水秦岭”的文化新格局。

本文作者简介:李利安,西北大学佛教研究所所长、世界宗教文化专业博士生导师

关于挖掘地方历史资源提升地区文化软实力的思考

关于挖掘地方历史资源提升地区文化软实力的思考 【摘要】廊坊是一片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热土,打造廊坊的文化软实力,会更 好地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目前,在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保护与开发、利用 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应当抓住廊坊区位优势,充分调动一切力量,通过相应举措,光大 地方历史文化,提升廊坊地区文化软实力及综合竞争力。 【关键词】地方历史文化文化软实力挖掘利用廊坊 【论文正文】 一、文化软实力与廊坊 自上世纪90年代美国学者约瑟夫·奈提出“软实力”的观点后,世界各国、各地区在 谋划新世纪的发展战略时,无不极力挖掘如文化等影响自身发展的因素。的确,文化作为软 实力的重要内核对一个地区的发展至为重要,“它可以创造生产力、增强内驱力”[1]。历 史作为文化载体之一,在发展经济、创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2021年10月,胡锦涛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正式提出了“文化软实力”的概念,并提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战略举措。[2]受此影响,全国各地纷纷探 讨提升本地区“文化软实力”的路径问题。 近年来,廊坊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方面取得了巨大成绩。但众所周知,这些成绩主要 是依靠邻近京津的区位优势来获得的。每当言及廊坊的文化、历史时,人们则多持怀疑态度,认为廊坊的经济、科技等“硬实力” 较强是事实,但欠缺“文化软实力”。 那么,廊坊究竟有没有自身的历史文化,能否通过开发历史文化资源提升文化软实力呢?答案是:这里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还拥有许多挖掘这些资源的有利条件。而且,上述问题已引起了政府相关部门和一些学者的关注,廊坊历史文化的挖掘与开发已开 始起步。 二、廊坊的历史及其历史文化资源 人们不了解廊坊悠久历史及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主要是受行政区频繁变动的影响。如, 而今的廊坊市区十九世纪末还只是一个小村庄,1897年京山铁路建成通车,并在此设站后才渐成集镇。新中国成立后,这里设廊坊镇。1982年3月,廊坊镇改为廊坊市,受廊坊地区辖。4月,廊坊地区改称廊坊市省辖,下辖两个区、两个县级市及六个县。此外,廊坊现辖境内的各区县行政隶属多次改变,也造成了很多人“廊坊无历史“的错觉。例如:永清县在建国初 期归天津专区管辖;1958年10月并入霸州;1961年7月恢复永清县建制;1967年11月属天津地区;1973年12月属廊坊地区;1988年9月改属廊坊市。据统计,在新中国成立后短短 的几十年里,现在廊坊辖区的各县分属过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3个省直辖市级单位,通 州地区、天津地区、廊坊地区廊坊市、保定地区、唐山地区5个地级单位。行政隶属和行

陕西省旅游资源概况

陕西地处中国内陆腹地,北与内蒙、宁夏接壤,西与甘肃相连,南与四川、重庆、湖北相通,东与山西、河南毗邻。是中国大西北的门户,是连接中国东、中部地区和西南、西北的交通枢纽。古有“丝绸之路”通向西亚、中亚各国,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陕西东西较窄而南北较长,全省南北长1000公里,东西宽360公里,从北至南分为陕北高原、关中平原、秦巴山区三个自然区。总土地面积20.58万平方公里。陕西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主要发祥地。在洛南境内发现了160万年前的猿人遗址,还发现了距今115万年完整的兰田猿人头颅骨化石、距今18-20万年的大荔智人化石和距今4-5万年的河套人遗址。陕西境内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遗址非常丰富。举世公认的中华民族的始祖炎帝、黄帝的族居地和陵寝都在陕西,黄帝陵成为中华民族敬仰的圣地。从公元前11世纪开始,先后有西周、秦国、秦王朝、西汉、新莽、东汉(末年)、西晋(末年)、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大夏、北周、隋、唐等15个王朝和国家在此建都,为陕西留下了丰富的文物古迹。有气势恢宏的帝王陵墓,有规模宏大的古城垣和宫殿遗址,有保存完整的古建筑,有香火旺盛的名刹古寺。这悠久历史赋予陕西掘之不尽、观之不胜的文化遗产,形成了天然历史博物馆。陕西又是中国革命的摇篮。陕西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多名山大川。巍峨的秦岭山脉横亘陕西中部,滚滚黄河纵穿秦晋峡谷,造就了华山、骊山、太白山、天台山和黄河壶口等著名的风景名胜区。陕北的黄土高原沟壑纵横、雄伟壮观,陕南的岚山毓色可与江南媲美。陕西是中国文物特大省,文物景点达3575多处,其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9处,省级307处,收藏各种文物200万件以上,其中国家级文物123组件。陕西古遗址、古建筑、古陵墓、碑碣石刻及国家级文物数量之多,居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之首。陕西现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6座,省级8座。世界文化遗产1处:西安的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国家级风景名胜区3处:西安的华山;西安临潼骊山;保鸡天台山。省级风景名胜区29处,国家级森林公园11处,省级37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保护点5个,省级1个。改革开放以来,陕西将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来抓,目前已形成了独立的产业体系和经营规模。2000年全省有旅游涉外饭店120家,旅行社232家,全省直接和间接旅游从业人员达到48万人。目前全省开发旅游资源100多处,初步形成了以西安为中心向东西南北辐射的四条旅游热点线路,点线结合形成了不同文化内涵,不同产品风格的十大旅游区,在全国旅游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宗教文化资源开发情况调研报告

宗教文化资源开发情况调研报告 宗教文化包括宗教的哲学思想、伦理道德、生活习俗、文学艺术、建筑雕塑、音乐绘画和宗教名人等。它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研究、发掘和利用优秀宗教文化资源,对于建设和谐社会、提高地域文化品位、促进旅游事业发展、振兴地方经济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深厚的宗教文化资源 在我国现有五大宗教中,**县主要分布有佛教、基督教和道教三种。全县现有宗教团体2个,宗教活动场所68处,其中佛教23处,基督教45处,宗教信徒约万余人,是浙江省的宗教重点县之一。**县宗教文化资源丰富,而且具有鲜明的特色。 历史源远流长。佛教入缙约始于三国时的吴早期,距今已一千七百多年,唐宋间最盛,现有僧尼83人,信众近万。**县道教则源于更早的东汉时期,由道士王远开创,仙都山洞为道教三十六洞天之二十九,玉虚、妙庭等宫观历史久远,文化底蕴很深。基督教于清光绪二年由英国牧师首入**传教,今老县城,舒洪镇的江沿村和东渡镇桃花岭的隘头村都留有外国传教士教堂或“小公馆”等遗迹。 内涵博大精深。轩辕黄帝既是中华民族的始祖,同时被道教尊为宗师。黄帝在仙都鼎湖峰炼丹,丹成乘龙飞升的传

说名扬四海。仙都的黄帝文化、道家养生文化都非常丰富、深厚。佛教天台宗的六祖智威大师曾在壶镇法华山建寺弘法,成为天台宗除国清寺外的另一重要祖庭。 名人品位极高。葛洪、刘处静等高道、高功曾在仙都山修炼,特别是在唐朝和五代期间,**本土出了三位全国闻名的宗教人物,堪称一位“仙宗”两位“佛祖”。一位“仙宗”即唐末、五代时的**人杜光庭。他著述甚丰,是我国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是道教集大成者,是“扶宗立教,天下第一”的道门领袖;唐僖宗李儇和前蜀王建两位帝王视为帝佐国师,并将他比作轩辕黄帝之师“广成子”,进其号为“广成先生”;他是著名的文学家,在《全唐诗》中有诗1卷,特别是其传奇小说《虬髯客传》在文学史上有很高地位,曾得到鲁迅先生的高度肯定,当代武侠小说大师金庸先生经认真考证,认为杜光庭是中国“武侠传奇小说”的鼻祖;他是一位医学家,他所著的《玉函经》、《了证歌》等都很受历世医家推崇,对中医脉学的普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他还擅长书法和武术技击。《宣和书谱》说:杜光庭“喜自录所为诗文,而字皆楷书,人争得之……虽不可以拟羲、献,而迈往绝人,亦非世俗所能到也。”四川青城武术中的仙鹤拳、白鹤单刀、六合双刀,为杜光庭等所创并留传至今。近十几年,随着历史文化的深入研究、开发和利用,杜光庭在中国历史文化中的地位更为凸显,以下两个事例足可说明:

谈谈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

第59卷第3期2006年5月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Wuhan University Journal(Humanity Sciences) V ol.59.No.3 May2006.331~336 收稿日期:2005-11-30 谈谈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 向志学1,向东2 (1.沈阳大学历史文化资源研究中心,辽宁沈阳110044; 2.江苏张家港市凯悦公司文化中心,江苏张家港215633) [作者简介]向志学(1935-),男,湖南衡山人,沈阳大学历史文化资源研究中心教授,主要 从事历史文化资源研究;向东(1968-),男,湖南衡山人,江苏张家港市凯悦 公司文化中心秘书,主要从事文化资源研究。 [摘要]我国的历史文化资源遗存在世界上是无与伦比的。它是中华文明发展的源泉,应该受到保护。国人需借鉴现代资源经济学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体制、机制和方法,创建科学的历史文化资源概念,探寻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途径。这是一个历史学、文化学和经济学交叉融会的自主创新的新型学科。 [关键词]资源;历史文化资源;弘扬;现代途径 [中图分类号]K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81X(2006)03-0331-06 培育和弘扬优秀历史文化已经成为举国上下魂牵梦萦的大课题。我们必须与时俱进,突破成规,探寻新的运作模式。当代资源学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机制、架构,,完全可以成为我们师法借鉴的上佳选择。下面想就此略陈浅见。 一 资源的历史其实比人类自身的历史更久远。早在人类远祖诞生前,地球上就有了原始的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这些生命物质经历了以亿万年计的漫长演化历程,才形成原始动、植物和人类的共同祖先。整个宇宙、地球、生命、人类,,的发展进程都在毋庸置疑地证明着:资源对于原始人类的极端重要性,它们甚至决定着某一分支族群的繁衍或灭绝。马克思说:/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0[1](第167页)这就是说:没有地球)))自然,人类不仅不能生存,/不能参加自然界的生活0[1](第167页),而且也不可能诞生。在远古,人类/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0[1](第168页)当然它还有能力/反作用于自然界,改变自然界,为自己创造新的生存条件0[2](第551页)。但是,原始人群的依赖性受动性,远远大于它的能动性。正是这种依赖型经济培植着依赖型意识;加上原始宗教迷狂,无法解释宇宙、天地的许多奥秘;于是,图腾崇拜、日月崇拜、土地崇拜,,应运而生,巫术和占卜也十分盛行。这与科学的资源观显然是风马牛不相及的。 资源成为一个相对成熟和科学的概念,应该是在工业时代或大工业时代。这时,/在异化范围内活动的人们0已经把/通常的、物质的工业0看成/人的本质力量的现实性和人的类活动0[1](第127页)的一部分。大工业生产每时每刻都需要新式生产工具和各式各样的生产资料(如动力机械、原料、土地、水源、电力、厂房,,),这一切几乎都是自然资源的派生物。至于适应现代生活,更离不开可再生的农业

陕西地区乡土文化历史与现状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 课程论文 课程名称:地域文化(本) 分校(工作站) 专业 学号 学生姓名 年月

摘要 近年来,随着我们对乡土文化认识的不断加深,对乡土文化的发掘、认识、研究、保护和传承工作正在持续升温。通过对其现状的了解,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保护和传承我们当地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陕西的乡土文化包括:戏剧、曲艺等,都是勤劳智慧的陕西人民在漫长的劳动和生活中所创造和积累起来的精神财富。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在陕西这块黄土地上,由于气候,经济,文化等方面原因的影响,使陕西人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形成了一些独特的方式。外地人对此十分好奇,经过汇集称之为“陕西十大怪”。它反映了陕西当地劳动人民的喜、怒、哀、乐,也反映了该地区百姓的审美观念、艺术情趣、生活习俗,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从古至今,它在陕西人的精神生活中都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它为陕西当地群众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它是陕西群众文化的根。 关键词:陕西乡土文化问题保护传承

陕西地区乡土文化历史与现状 一、什么是乡土文化 我们很少听到身边的人说故乡或者故土文化,常提到的四个字则是乡土文化,我们有足够多的例子来说明什么是乡土文化或者乡土文化的表现形式,比如流行于陕西、宁夏、山西、内蒙古与陕西接壤部分的信天游,传承于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和内蒙古东部地区的东北二人转及内容丰富、充满童趣的闽南童谣,这些盛开正艳的民间文化奇葩的真实大名就是乡土文化,作为一个概念性的文化类别,这里肯定存在一个通晓的释义,那它究竟是什么? 按照我们说明的路线,要给乡土文化做出释义,先得搬出“文化”二字的涵义,查证资料,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乡土文化作为文化的一个分支,植根于农村,广大农村为其生根发芽成长提供充足的养料。从地域广义角度看,乡土文化指广大农村,狭义而言乡土文化指具体的千千万万每个农村所承载的一种精神文化。当然,这种精神文化来源于乡土实体,不可脱离人和土地。陕西凉皮算是陕西乡土文化中饮食文化的一个小项,外出的很多陕西籍乡友都想把这种凉拌美食带出去,甚至幻想它能像福建沙县小吃一样风靡全国,而事实上呢?近十年间一些乡友带出了陕西凉皮,如去到深圳、成都等大城市,可结果是水土不服,不得不作罢。由此看出乡土文化与人与地域,也就是上面说的土地是密不可分的,是血与肉的关系。当然,如果陕西这种乡土饮食文化有一天具备足够的创新力和扩张力,它走出去也完全可能。 明白了文化的释义,我们觉得可以顺藤摸瓜,这“瓜”就是乡土。先秦《列子·天瑞》里面说到这样一句:“有人去乡土,离六亲,废家业。”这也是出现“乡土”二字的最早文献,不难看出,这里的乡土就是指家乡故土,词典里面的释义为本乡本土,其地域性再次予以论证。这里我们不用再引据论典,我们能够从他们的解释中找到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乡土是与人出生地相关的地理单元。当然,从一个人所处的环境而言,乡土定义可能有所不同,如侨居国外的华人,他可能

调研报告:关于宗教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的调查和思考

调研报告:关于宗教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的调查和思考 宗教文化蕴藏着丰富的旅游资源。从早期信徒们前往宗教圣地的朝圣活动,发展到今天众多普通旅游者以饱览宗教名山、了解宗教文化、体验宗教气氛、祈福祭拜等为内容的旅游活动,宗教文化旅游一直长盛不衰。有资料表明,在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公布的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中,宗教名胜所占比例达90%,在我国当今著名的旅游景点中,宗教名胜所占比例达55%,正如所谓“旅游之胜,半赖寺庙”。开发宗教文化旅游资源,既有利于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也有利于宗教文化自身的传承、交流和发展,是一件多方共赢的事情。我市宗教文化资源丰富,素以“淮海东来第一郡”的盛名享誉海内外,如何更好挖掘宗教文化资源,发挥其旅游功用,提升我市旅游开发水平,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宗教文化旅游开发的重要意义 积极健康的宗教活动是荡涤心迹、矫正心态、抚慰心灵、开启心扉的有效途径。旅游,就其核心内涵而言,是人的精神生活的重要方式,是一种超越当下、突破自我、提升境界的心灵感悟之旅。因此,宗教文化与旅游发展可以相得益彰、相互促进、共生共赢。推动宗教文化资源向旅游资源转化与开发,可以较好提高精神产品,满足游客宗教文化需求,有效扩大旅游市场容量,拓展旅游业发展空间,促进消费结构改善,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有着非常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有利于开启心智,升华精神境界。旅游活动是人们对物质、精神等追求提高的具体表现,通过旅游过程能够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望,增加其对不同文化的理解,

也包括对不同地区的宗教文化的理解。宗教文化场所是集文化艺术之大成者,幽雅环境,足以游览。文人骚客对宗教场所周边景观的咏唱,给只供单纯欣赏的自然景观增添韵味;名人雅士给宗教寺庙题写的匾额、对联、诗词,让旅行者在游览参观之中,发思古之幽情,得到更高级的精神享受;宗教场所各种具有民族特色的掌故传说、风俗民情,蕴藏着历史痕迹和时代信息,具有丰富的艺术魅力和思想价值,可丰富人们想象。 (二)有利于拓宽供给空间,扩充旅游市场。如果说自然山水之旅可以满足人们感性审美之需的话,那么宗教文化之旅则可以满足人们超感性觉悟之需,两者有机融合可以满足了人的从感性到理智的精神需求。开发宗教文化旅游在满足游客深层次精神需求的同时,也拓宽了旅游供给新空间,为旅游资源进一步开发、整合提供了新契机,可谓一举两得。“地以景传,景以文传”,宗教场所不仅有诗、书、画、联以及文章等的艺术性“文传”,更重要的是有宗教文化与自然景观、寺庙建筑艺术、风俗相结合的宗教性“文传”。这些“文”或者“画龙点睛”,令游客为之顾盼;或者“异彩绽放”,令游客为之倾倒;或者“肃穆神圣”,令游客为之膜拜。因此宗教文化旅游的开发丰富了旅游形式,有利于接纳更多的不同类型的旅游团队,有利于做大、做深、做强、做久旅游业市场。 (三)有利于拉长旅游链条,拉动产业发展。加快旅游发展,是提升总量,调整结构,拓展发展空间的最可行最有效的选择。在其他产业面临竞争压力加剧的情况下,旅游业可凭借有利区位和特色资源优势,逆势发展。宗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从产业层面看,是将旅游业从依赖区位和比较优势的山水感性审美旅游产业层次,提升延展至立足竞争优势的高层次精神文化旅游产业境界。在拉长产业的同时,两类旅游形式

陕西历史博物馆观后感

陕西历史博物馆观后感 “给我一天,还你万年”: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周、秦、汉、唐等十三个王朝曾在西安建都。丰富的文化遗存,深厚的文化积淀,形成了陕西独特的历史文化风貌。被誉为“古都明珠,华夏宝库”的陕西历史博物馆,浓缩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精华,藏品丰富精美,是展示中国古代文明和陕西历史文化的艺术殿堂。 2011年5月26日,在“青马工程”的组织下,我们青马班的学员踏上了前往陕西历史博物馆的路。这次参观使我受益匪浅,通过参观,使我更深的领悟到,西安,这座拥有十三朝古都的历史古城所深藏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沉淀。在陕西历史博物馆短短的几小时,几千年的历史文明瞬间苏醒,,逐一呈现在我们眼前,除了惊叹古时先者的智慧,还深深的为自己是一名华夏子孙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在游览之前,我曾在网上查阅资料了解到,这座博物馆于1991年6月20 日正式建成对外开放。它是目前我国规模最庞大、设施最先进的国家级历史博物馆。它占地约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6000平方米,用于展览的面积为11000平方米,馆内现有收藏品37万件。这座博物馆是遵照周恩来总理生前遗愿建造的。后来由国家计委和陕西省政府共同投资亿人民币,建成了这座艺术殿堂。这座博物馆的设计是由中国建筑学界的泰斗——梁思成先生的关门弟子张锦秋女士担任的。建筑的外观为仿唐风格,着意突出了盛唐风采,反映了一个辉煌时代的风貌。布局上借鉴了中国传统建筑“轴线对称,主从有序,中央殿堂,四隅重楼”的结构特点,突出了古朴凝重。并创造出一种帝宫与传统园林相结合的氛围,象征着中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经过长时间的排队等候,我们终于办理好门票,我顺着喷泉径直走入陕博的大门,来到了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的展览馆面前。从门口的介绍词得知,陕博的

家乡的历史文化资源

[日期:]来源:作者:[字体:大中小] 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是人类生命繁衍、财富创造地物质文明发展史,更是人类文化积累、文明传承地精神文明发展史.——胡锦涛 一、寒假调查报告基本要求 .要求就家乡地富有特色地风土人情、名人古迹、民间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写一篇调查报告,特别是围绕闽台文化、闽侨文化、红色文化、蓝色文化、民俗文化、山海文化、方言文化、畲族文化、闽学传统等方面,可以使用文献法、访问法、调查法、观察法等.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开学后必须提交调查报告,充分运用所学地基础理论知识,结合自己地调查经历和调查资料,进行比较深入地分析和总结.调查要求确立读者意识与作者意识,前者强调你为谁介绍,后者强调是从你地角度来介绍.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本次报告是我们第一次学习撰写地课程论文,是初级形态地学术论文.要求尝试整理自己地思路,重点突出、条理清晰,正文主体字数不少于字.本报告地重点不在于原创性而在于你地视角与材料组织,注意发挥多媒体地优势,图片要选择并说明,视频要剪辑,有重点.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二、调查报告格式要求 调查报告题目【宋体二号加粗】 作者(姓名,全学号)【楷体小四号】 摘要(字内)【楷体小四号】 关键词(个,逗号隔开)【楷体小四号】 正文(可插照片,附简短说明)【宁体小四号,无特别标注均按此要求.全文统一使用倍行距.】 一级标题【宋体三号加粗】 二级标题【宋体四号加粗】 参考文献(使用文献法地必须标注,学着做) [序号]作者.期刊论文标题[],刊名,出版年份,卷号(期号):起止页码. [序号]作者.书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序号]作者.学位论文标题[],学校所在地:学位授予学校,年份. [序号]作者.报告名[],报告地:报告会主办单位,年份. [序号]作者.电子文献题名[]网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年月日 [序号] 作者.摄氏文章名[].报纸名,出版年,月(日):版次 后记 后记内容主要是简要说明调查过程地体会或收获,相当于我们平时说地教学反思,有反思才会有进步Q第一次学做论文形态地材料,要认真也不要害怕.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三、调查报告评定与成绩 由实践部在教师指导下组织评选并举办成果展,本报告成绩列入下学期《古代文化常识》课程成绩总评,优秀成果推荐记入综合考评.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附:往年学生选题例举: 关于建阳麻沙书坊地调查报告 郑和在长乐地活动痕迹 从海外交通博物馆看泉州在中西交流中地地位 安溪县地孔庙 光饼地来历及福清、福州、建瓯各地光饼地比较

陕西历史文化遗存(最后)

陕西省历史文化遗存 1 陕西省历史及文化遗存总体简介 1.1 分点详细介绍 1.2 系统布局 1.3 总结 陕西省是华夏文明最重要、最集中的发源地之一。陕西二字属古地名,名称源于西周初年,《辞海》中诠释:“自陕而东者,周公主之;自陕而西者,召公主之。”周武王伐纣建立了西周王朝,召集召公管辖治理“陕而西者”,陕西由此得名,陕西古地名距今3000多年了。有时也称为“秦”,其主要原因是,咸阳市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制国家秦国都城的所在地,所以简称“秦”[1]全省现有各类文物点3.58万处、博物馆151座、馆藏各类文物90万件(组),文物点密度之大、数量之多、等级之高,均居全国首位[2]。。 早在100万年前就有蓝田人在此生息劳作,从公元前11世纪起,历史上先后有13个朝代在此建都。这里文物古迹荟萃之地,有“天然历史博物馆”之称:古长安城的遗迹、号称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始皇兵马俑、壮观雄伟的大小72座帝陵……博大悠远的华夏文明使这座城市在未来的发展过程因为它的悠久历史而容光焕发。 在陕西这片文化底蕴丰厚的沃土上,蕴藏了几千年的历史。经过岁月的累积,朝代的更替,不同的文明在这里繁衍生息,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文化,从而铸就了一个“人文陕西·山水秦岭”的美名。据目前有效资料考证,陕西省境内有5个5A和46个4A国家级景区、8个历史古镇、18个文化遗存、26个具有陕西省文化特色的景点和48个历史博物馆。 1.1 景点分点详细介绍 陕西省境内有5个国家级5A级景区、46个国家级4A级景区、8个历史古镇、18处文化遗存、26个具有陕西特色的景点和48个历史博物馆 1.1.1 5个国家级5A景区:西安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西安华清池景区、延安黄陵县黄帝陵景区、西安(大雁塔-大唐芙蓉园)景区、渭南华阴市华山景区; 1.1.2 46个国家级4A景区:华清池、大慈恩寺、大雁塔、大雁塔北广场、骊山国家森林公园、西安碑林博物馆、曲江海洋公园、西安城墙、陕西历史博物馆、翠华山、太平国家森林公园、秦岭野生动物园、大唐西市等46个 1.1.3 8个历史古镇:华阳古镇、陈炉古镇、青木川古镇、户县东韩村、长安上王村、韩城党家村、柞水凤凰古道、礼泉袁家村;

国内宗教文化资源及其进展

国内宗教文化资源及其进展 宗教文化资源是当今中国社会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如何合理有效地开发运用,使其为今天的社会发展服务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宗教文化资源的基本内容 宗教文化资源首先是一种宗教信仰资源,人们掌握了宗教的思想理论就愿意为宗教事业做出奉献,就可以组织起来建立教团组织,开展各种信仰活动。事实上,作为一种宗教思想理论,它具有自己独特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修行观。宗教文化不仅是一种世界观、人生观和修行观,其思想理论还充满着生活的智慧。宗教让人们能以一种超脱的态度来认识和理解人生和社会的各种问题,促使人们在面对这些问题时不再执著,有所觉悟,超然面对,从而获得内心的宁静、自由和自在。这种生活智慧在一定意义上是当今社会人们的精神财富。宗教文化的一个突出作用就是它的道德教化功能。宗教通过其超越个人此世今生的思想和修行以及善恶报应观念的训诫,对信仰者产生巨大的道德教化引导作用。通过宗教的道德教化,自然就可以转化为信徒们心中的道德律,从而促使他们选择在现世生活中行善积德。这在客观上对整个社会具有积极而重要的道德净化和提升作用。 宗教不仅是一种信仰,更是一种文化体系,在几千年的历史传承

中,宗教为人类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表现为实物形式的历史文物和非实物形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世界上的各大宗教都经历了千年以上甚至几千年的发展历史,在这过程中,它们不仅创造和积累了丰富的精神财富,而且也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宗教文物遗产资源不仅可以供人们研究欣赏,而且许多东西还可以供人们使用、实践,具有重要的活的文化遗产价值。 在今天的中国,宗教所包含的观光旅游资源各具特色,丰富多彩,尤其是佛教和道教所具有的观光资源更是独步世界,琳琅满目。这些宗教旅游观光资源不仅可以给人以新的感受和享受,更能陶冶人的身心,给现代紧张的生活以调节,促进人的身心健康。 宗教主张关爱大众,慈悲为怀,因果报应,普度众生,把普行爱心、行善积德看成是修行的基本内容,这就为宗教徒们开展公益慈善活动提供了内在的动力。不管是历史上,还是当代,公益慈善都是宗教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管是从理论还是从方法上来看,宗教关于社会和人生的理论及有关修行的各种方法,都有助于人的内心更宁静、更自由,从而使身心更为健康。 正信宗教都提倡一种节俭的生活方式,这无疑就在客观上减少了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破坏,从而有利于环境的保护。实际上,几乎所有的宗教徒都是环保主义者,宗教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实践上遵行环

如何保护和开发历史文化资源(精)

人类,请把握好历史文化 每一天,每一个地方,每一处的历史,都承受着人类带给他们的、、、、、、而事实上他们原本不需要承受这些。 (2007年 11月 14日人民网消息 2007年 10月末, 东北地区历史上最早的皇家园林——“三燕故都”龙腾苑遗址近来遭到严重破坏。经推测,可能是不法分子盗掘所致, 可悲的是直至园林被毁, 也没被列入文物保护名单, 且遗址周围也没有设立任何保护标志。 (2007年 06月 28日安徽商报报道巢湖市区半汤街道办事处巨嶂村娄村附近,发现一处包含物丰富的上万平方米大型商周遗址 (本报曾作报道。但让人遗憾的是,因为巢湖市公路局办公楼的建设施工,该遗址在之前被修路破坏之后, 再次遭到严重损伤。文物部门几天前对该工地下达了停工通知书, 却至今仍被拒收,施工还在继续。目前初步估算被破坏的遗址面积有近 2000平方米,占遗址总面积的五分之一。 (现代金报 2月 16日报道由于江东区福明街道正在开展东部新城拆迁工作, 其辖区内的邵家村古建筑物———安乐遗址,便成为村民关心的话题。有人说, 安乐遗址不会拆;有人说,安乐遗址已经被破坏,即使不拆迁,古建筑物保留下来后,之前的结构肯定受影响。附近的几位拆迁工人说,村里的那古建筑物 (安乐遗址之前着过火,烧毁程度如何,不是很清楚。推开仅有的半扇门,走近院落内,满目狼藉:一些石料被撬,门窗被拆,一块破损的“ 江东区文物遗址” 木质牌匾被歪歪斜斜地挂在墙上(见右图。院里院外,到处都是被丢弃的衣物。眼下, 随着经济的发展, 各地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使得越来越多的历史文化遗址遭到了破坏, 不管是遗址本身的破坏, 还是遗址周边环境的破坏。那么这种事情为何会屡屡发生呢?一方面是人们本身的道德素质问题, 而另一方面则是开发者的唯利是图,这实质是一场保护文化与追求利益的较量,而不幸的是, 在这场较量中,利益总是胜利者。这并不是无药可救,只要有合理的管理制度, 和人们良好的道德素质,保护并且开发这些历史文化资源可以同时实现。

宗教文化资源开发的调查与思考

宗教文化资源开发的调查与思考 宗教文化包括宗教的哲学思想、伦理道德、生活习俗、文学艺术、建筑雕塑、音乐绘画和宗教名人等。它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研究、发掘和利用优秀宗教文化资源,对于建设和谐社会、提高地域文化品位、促进旅游事业发展、振兴地方经济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深厚的宗教文化资源 在我国现有五大宗教中,缙云县主要分布有佛教、基督教和道教三种。全县现有宗教团体2个(县佛教协会、县基督教“三自会”和协会),宗教活动场所68处,其中佛教23处,基督教45处,宗教信徒约万余人,是浙江省的宗教重点县之一。缙云县宗教文化资源丰富,而且具有鲜明的特色。 (一)历史源远流长。佛教入缙约始于三国时的吴早期,距今已一千七百多年,唐宋间最盛,现有僧尼83人,信众近万。缙云县道教则源于更早的东汉时期,由道士王远开创,仙都山洞为道教三十六洞天之二十九,玉虚、妙庭等宫观历史久远,文化底蕴很深。基督教于清光绪二年(1895)由英国牧师首入缙云传教,今老县城,舒洪镇的江沿村和东渡镇桃花岭的隘头村都留有外国传教士教堂或“小公馆”等遗迹。 (二)内涵博大精深。轩辕黄帝既是中华民族的始祖,同时被道教尊为宗师。黄帝在仙都鼎湖峰炼丹,丹成乘龙飞升的传说名扬四海。仙都的黄帝文化、道家养生文化都非常丰富、深厚。佛教天台宗的六祖智威大师曾在壶镇法华山建寺弘法,成为天台宗除国清寺外的另一重要祖庭。 (三)名人品位极高。葛洪、刘处静等高道、高功曾在仙都山修炼,特别是在唐朝和五代期间,缙云本土出了三位全国闻名的宗教人物,堪称一位“仙宗”两位“佛祖”。 一位“仙宗”即唐末、五代时的缙云人杜光庭。他著述甚丰,是我国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是道教集大成者,是“扶宗立教,天下第一”(《道藏》第32册8页)的道门领袖;唐僖宗李儇和前蜀王建两位帝王视为帝佐国师,并将他比作轩辕黄帝之师“广成子”,进其号为“广成先生”;他是著名的文学家,在《全唐诗》中有诗1卷,特别是其传奇小说《虬髯客传》在文学史上有很高地位,曾得到鲁迅先生的高度肯定,当代武侠小说大师金庸先生经认真考证,认为杜光庭是中国“武侠传奇小说”的鼻祖;他是一位医学家,他所著的《玉函经》、《了证歌》等都很受历世医家推崇,对中医脉学的普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他还擅长书法和武术技击。《宣和书谱》(卷五)说:杜光庭“喜自录所为诗文,而字皆楷书,人争得之……虽不可以拟羲、献,而迈往绝人,亦非世俗所能到也。”四川青城武术中的仙鹤拳、白鹤单刀、六合双刀,为杜光庭等所创并留传至今。近十几年,随着历史文化的深入研究、开发和利用,杜光庭在中国历史文化中的地位更为凸显,以下两个事例足可说明: 一是我国从1986年开始,历时20年,编辑出版了一套共200部的《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其传主是从孔夫子到孙中山的数千年中,各个领域、各个学科的4000多位历史杰出人物中遴选出来的270位最具代表性的伟大人物,杜光庭入选其中。 二是为积极践行省委建设文化大省的号召,浙江省社会科学联合会在经过两年精心准备基础上,2000年启动了该院建院以来最大的科研项目——“‘浙江省文化名人传记’系列丛书”。该项目全方位精心选取古今最杰出、最有代表性的浙江籍名人100位。其中数千年的古代只选50位,二十世纪100年也选50位。在古代的50人中,山高地瘠的浙南缙云占有一席之地,这也就是杜光庭。 三是中外学者关注和研究杜光庭的学者及著述文章很多,数十万字的专著,当前可查的也已有四部:①南京大学教授孙亦平著,南大出版社出版的《杜光庭评传》(42.1万字);②韩国

如何开发历史文化资源

我国历史文化资源极其丰富,这是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得天独厚的重要条件。谁率先将其开发成文化产品,谁才真正把资源变成了财富。 当我们用创意开发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将其转化为经营资源时,应把握以下要点—— 第一,仿古必须融今才能实现推陈出新。原生态存在的历史资源其蕴含的文化,需要张扬与发展,要与时俱进,才更能为现代消费者广为接受。如果新天地没有融入现代元素,就难以吸引众多的消费者。因此,在开发利用历史文化资源中,必须适当注入现代元素,并与现代科技结合,达到推陈出新的效果。 第二,应以故事力活化和整合历史文化资源。历史文化资源的背后往往有许多故事,以多种形式宣传、演绎这些故事可更好地张扬其文化内涵,吸引消费者。也可以编故事,或用创意将各种原生态存在的、等待开发与利用的、有市场增值潜能的资源整合到一起,赋以新的价值,活化这些资源。 第三,创造情感资源。情感是人类的灵魂,创意给产品赋予了灵魂,消费者对一个产品和品牌从认知到最后购买的过程,是一个情感不断变化的过程,打动消费者、让消费者产生购买行为,是每个企业实现资源转化的“最惊险的一跃”,这一跃中,创意推动情感常常起到关键的作用。 第四,创建知识产权,既可保护权益,也可用于运作。创意产业强调要通过知识产权创造财富和就业。一方面,由于文化创意的成果更具表现性,因而也更容易被模仿,因此它更需要有知识产权的保护;另一方面,知识产权还是商业运作的工具。 第五,必须树立“整合观”、“品牌观”和“体验观”三大观念。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是一项涉及范围较广的系统工程,不仅要规划先行,从长计议,统筹开发,还要树立融合开发观,在市级层面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实行多元文化和多种功能的融合,才能打造完善的产业链,创造并实现更大的市场价值。 因此,我们要大力挖掘和整合利用文化资源,从而解放文化生产力,以创意推动文化资源向经营资源的转化。

陕西历史文化与旅游

一、陕西的特色文化 1.陕西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周、秦、汉、唐等十多个朝代或重要政权先后在这里建都,又是革命圣地延安的所在地,典籍丰富、文化遗存也多,许多风俗习惯多有可供追寻的历史渊源。地域上:东面黄河、西望关陇;北临塞外草原,南接巴蜀水乡,横跨陕北高原、渭水盆地和秦巴山区。民风民俗既源远流长、根深叶茂,又争奇斗艳,异彩纷呈。 陕西民俗的地域划分为:关中地区、陕北地区和陕南地区。关于关中地区的地理特点、历史地位、早期经营及至西汉初期的尚农遗风,《史记·货殖传》说:“关中自千雍以东至河华,膏壤沃野千里,自虞夏之《贡》以为上田。而公刘适邠,太王王季在岐文王作丰,武王都镐,故其人犹有先王遗风,好稼墙,殖五谷。” 关于陕北地区新的人文风貌的出现、地域特点与习尚,《册府元龟》说:“秦始皇遗蒙恬攘却匈奴。得其河南造阳之北千里地甚好,于是筑城郭,徙民居之,名曰…新秦?。”《汉书·地理志》说:“安定、北地、上郡、西河、皆迫近戎翟,修习战备,高尚气力,以射气力,以射猎为先。”这一背景,与陕北腰鼓的声象相联系是可以相互印证的。关于陕西地区的早期风习,《汉中府志》说:“汉中府,其俗强劲质朴,力农习射。武都氏叟多羌戎之民,其人半秦,多勇戆;土地险隘,其人半楚,风俗略与荆州、沔州郡同。”《寰宇记》说:“汉高祖发巴蜀,伐三秦,迁蜀七姓于商洛,其俗多猎山伐木,深有楚风。”

《宁强州志》也说:“宁强州”风气兼南北,语言杂秦、蜀。都充分显示着相邻地区风习的相互影响作用和风习的地域特点。关于对先秦风习的评价,《薛思庵(野录)》说:“读《秦风》喜得无淫奔之诗,见得秦俗好。”显现出对岐周良好风习传承的渊源。至秦亡汉兴,汉高祖刘邦进军商洛、途经霸上,西入咸阳,南屯汉中;回击三秦,建都长安,关内关外风习会合,使民风民俗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关于秦地风习的变迁、特点及其重大意义,宋代理学家朱熹在《朱子诗传》中有段颇为深切的概括和论述。谨转录如下:“秦之俗,大抵尚气概,先勇力,忘生轻死。然本其初而论之,岐丰之地,文王用之以兴,…二南?之化,如彼其忠且厚也。秦人用之,未几而一变其俗,则悍然有招八州而朝同列之气。何哉?雍州土厚水深,其民厚重质直,无郑卫骄惰、浮靡之习。以善导之。则易于兴起,而笃于仁义;以勇驱之,则其强毅果敌之资,亦足以强兵力农而戌富强之业,非山东诸国所及也。面食则是陕西人自古迄今的传统主食。这同陕西的农业生产也是密切关联的。陕西农业,源远流长,生产习俗也在社会历史发展中不断向前发展着。 2.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根据地,延安是中国红色旅游景点最多、内涵最丰富、知名度最高的红色旅游资源富集区。全市境内现有革命旧址351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2处,珍藏文物3万多件。延安红色旅游资源数量占陕西省的72%,是全国保存最完整、面积最大的革命遗址群和全国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延安精神三大教育基地。“弘扬红色文化、发展红色旅游不仅是培育旅游业

论泉州市宗教文化旅游资源

论泉州市宗教文化旅游资源 旅游管理本科(1)班陈红梅120070701109 摘要:泉州宗教文化发达,宗教文化旅游是泉州旅游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通过详细分析了泉州宗教文化旅游资源,分析旅游产品的策略和旅游路线的整合,阐述了泉州宗教旅游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泉州、宗教文化旅游、佛教、道教、摩尼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发展方向 正文: 泉州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作为夕日的东方第一大港,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泉州,与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过广泛而密切的经济、文化联系,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泉州文化也受到这些外来文化,特别是外来宗教文化的深刻影响,而泉州以其博大的胸襟容纳了世界的各大宗教,并与泉州当地文化和谐相处和发展,直到今天,尽管有些宗教已濒临消失,有些宗教思想还在继续传播,但他们都给泉州留下了丰富的宗教文化遗产。因而泉州也被称为“宗教胜地”,“世界宗教博物馆”。 一、泉州市宗教文化资源概况 泉州,位于福建东南海滨,是我国古代的一个重要港口。唐、宋、元时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被马可·波罗称为“东方第一大港”,与埃及亚历山大港齐名。世界各种宗教的传教士纷至沓来,传教于此。在这里,中西文化长期和谐相处,多元共存,深厚的宗教文化积淀,使泉州成为“世界宗教博物馆”。 (一)泉州佛教。 泉州素有“泉南佛国”之称。东汉末年,中国江南地区也有了外来的僧侣译经传教者。后来,又有隋末皇泰年间建的安海“龙山寺”,唐垂拱二年建的开元寺等佛教寺院出现。唐、五代时,泉州的佛教发展呈上升兴旺态势。在增修建开元寺之后,又在城东一隅增建了“承天寺”等。至唐末,佛教建筑寺庙在“泉州”辖区内,就有数十座。而且出现不少高僧,翻译大量经典,佛学著作也不少。宋时,与“泉州港”的兴盛相呼应的缘故,佛教发展仍呈上升态势。宋代以后,泉州的佛教渐趋世俗化,但仍继续发展。 泉州历代建造的佛寺有名称可考的多达800多座,现尚存339座。泉州的佛寺,大多规模宏大、建筑精美、巍峨壮观,具有特色,许多寺院被列为各种级别的文物保护单位和重点佛寺,并且是重要的旅游景点。 (二)泉州道教。 西晋太康三年,在泉州府治南建置了该地最早的道教宫观,称白云庙(玄妙观的前身),这是泉州道教历史发展最重要的里程碑。位于涂门街的通淮关岳庙,始建于宋代,因为主祀关帝,附祀岳王而得名。泉州的东凤山下,有东岳行宫;万岁山下有真武庙;著名的老君岩在清源山下;泉州城内还有天后宫、龙宫庙、净真观等。可见,泉州的道观散布很广,信奉者不在少数。 道教对泉州建筑、绘画、雕刻艺术的影响。神佛造像、庙宇的出现使泉州雕塑、建筑出现新的气象。明代道士董伯华所绘的“风、云、雷、雨”4幅道教神像,即被称为“四顾眼”的珍品,是古代泉州道教艺术的代表作。 此外,元妙观、东岳行宫的主殿建筑形式,都采用重檐歇山顶建筑,整体美观稳重,内部空间廓大。元妙观、东岳行宫、府城隍庙和法石真武庙的山门,都采用牌坊体建筑,且多为三开间庙门,气派恢宏,十分壮观,是闽南地区的典型古建筑群。 (三)泉州摩尼教。

黄冈市历史文化资源

红安烈士陵园 红安烈士陵园位于县城陵园大道边的稞子山上。主要由牌坊、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烈士纪念碑、烈士祠、骨灰堂、董必武纪念馆、李先念纪念馆、黄麻起义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烈士纪念馆、烈士墓和园林等部分组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红安被列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李先念故居纪念园 李先念故居纪念园占地面积100多亩,由李先念故居、李先念故居纪念馆、李先念图书馆等主体建筑和牌坊式门楼、停车场、围墙、综合服务房等附属设施组成,整个建筑群北靠青山,南临池塘,西倚李家大屋水库,东望九龙冲口,是一个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的地方。 黄州东坡赤壁 黄冈东坡赤壁位于湖北省黄州城西,又名文赤壁。出黄州古城汉川门,北面一山陡峭如壁,因山石颜色赤红,故名“赤壁”。早在晋代至北宋初,这里就建起了横江馆、涵晕楼、栖霞楼、月波楼和竹楼等著名建筑。北宋元丰三年(1080年)春,著名文学家苏轼(号东坡)因乌台诗案贬来黄州,常在此逸兴吟哦并写崐有流传千古的一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两赋(前、后《赤壁赋》)和其他名篇佳作,后人因此将赤壁和苏东坡的名字联在一起,名日东坡赤壁。经考证,这一带还是三国赤壁大战之处所。现在的东坡赤壁,占地面积四百余亩,主要建筑有九亭、三楼、三阁、三堂、一像。 麻城杏花村 湖北麻城杏花村位于麻城市岐亭镇旁的杏花村,据专家学者考证,即晚唐诗人杜牧《清明》诗中所写的杏花村。明清诗人也多有诗赋。清乾隆皇帝曾御赐巨匾“杏花古刹”于村庙。这是一座文化名村,风景幽美,杨柳依依,小桥流水,樵歌牧唱,分外诱人。 四祖寺毗卢塔 位于黄梅县大河镇四祖寺村。寺为唐初佛教禅宗四祖大医禅师道信道场,始建于唐武德七年(624),明正德、万历、清同治年间多次重建。现存毗卢塔、众生塔、衣钵塔、灵润桥、四祖殿、蕉云阁及多方摩崖石刻,尤以唐宋石塔最为珍贵。其中,毗卢塔又名慈云塔、真身塔,为方形单层

陕西地域文化

浅谈陕西地域文化 陕西是人类先祖的发源地之一。早在距今五六十万年前,“蓝田猿人”就在关中平原的灞河上游繁衍生息,用旧石器为工具,与大自然作斗争。到距今三四万年时,关中地区的原始人类逐步进入氏族公社时期,他们活动在西安附近和整个渭河流域。西安东郊半坡村遗址,原是六七千年前母系公社的一座村落。半坡人以渔猎和农耕为生,会制造很多精巧的石质工具,有了纺织和烧制陶器的手工业,会建筑能抵御风寒的房屋,身穿衣服,生活在组织的公社之中。大约又过了一两千年,西安附近的母系氏族公社逐渐发展到了父系氏族公社,沣河流域发现有许多这个时期的遗址。这时的人类已使用木耒和石镰等新式工具,使农业生产向前进了一大步,畜牧业也有了发展,并且出现了新的社会分工。我们的祖先就是在这块土地上辛勤劳动,改造自然,一步步地揭开了古代文明历史的序幕。 古代政治中心(周) 周人原是活动于关中西部的一个部族。相传周的祖先后稷被舜分封在武功。泾河流域的彬县、旬邑一带,也是周人活动的一个中心。到古父公时,他们由旬邑迁居岐山南的周原,营建宗庙城廓,开荒种地,还设立官署,形成一个初具规模的周国,首都就在岐山、扶风之间。到周文王时,周国迅速发展,攻灭了附近许多小国,并进一步在沣河西岸修建了丰京(今长安县马王村附近)。公元前1121年,周武王灭商,建立了周王朝。武王又在沣河东岸修建了镐京(今长安县斗门镇附近)。丰、镐共同作为周王朝的首都,历时360余年。这是古代在关中地区出现的第一个全国政治中心和大城市。“陕西”这个名称,也是在西周初年出现的。周武王的胞弟周公和大臣召公的封邑以陕原(今河南陕县境内)为界,陕原以东属召公管辖,陕原以西属周公管辖,后人因称陕原以西地区为“陕西”。 陕西是我国农业生产开发最早的地区之一。大约在6000年前,半坡人就在这里从事农业生产,饲养家畜,打猎捕捞,采集果实。当时种植的谷物主要是粟。传说中最早从事耕种稷和麦的人,是陕西关中周人的祖先。到了西周末年,关中地区的农业生产有了新的发展,并向其他地区传播。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