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Stroop效应

Stroop效应

Stroop效应
Stroop效应

Stroop效应

摘要该实验通过测定和比较被试对七类不同刺激字的反应时,检验念字和唱色(颜色命名)这

两个认知过程之间的差异,揭示在念字和唱色的认知过程中的干扰作用。表明了对字义的加工过

程要明显快于对颜色的加工过程;对字义的加工基本不受写字所用的颜色的干扰,但当字义是一

种颜色时,却能对唱色的认知过程形成干扰。

关键词Stroop效应念字唱色(颜色命名)自动加工

1.引言

念字和唱色(颜色命名)是两种不同的任务。念字要求被试念出代表颜色名称的字,唱色(颜色命名)则要求说出写刺激字所用的颜色名称(这是刺激字的一种物理属性)。

W.Brown在1915年首先发现,他的被试念出100个代表颜色名称的字,其反应时要短于叫出100张色纸的颜色名称的反应时。而这个实验在一年级小学生身上的结果与成人相反,念字慢于颜色命名。说明这是两个不同的认知过程,其反应速度是不同的。

J.R.Stroop在1935年的实验中,使用的刺激字与写它所用的颜色相矛盾,例如用绿颜色书写成的“红”字,要求被试不念这个“红”字,而说出它用的颜色,即“绿”。结果被试的反应时比说出色纸颜色的反应时要长些。这个事实说明字色矛盾时认知过程受到干扰,即说字的颜色时受到了字的意义(也是一种颜色)的干扰。这一现象被称为Stroop效应。但在同一年级小学生做实验时却没有发现这种干扰现象。

这两个实验以及其后一系列支持这种结果的实验,支持了认知加工的理论。所呈现的刺激字包含着两种信息,一种是字义所指的颜色,另一种是写字所用的颜色,而对这两种信息的加工是不同的。当这两种信息同时输入时,想只对其中一个信息加工而不对另一个加工是难以做到的。

由于成人对文字熟悉,长期的阅读经验使得对字义形成了自动加工,即,当刺激字呈现时,先形成对字义反应的准备。一旦任务要求不允许做这种反应,只能在对字义反应的准备状态中对颜色进行加工。因此二者容易发生竞争,从而导致字义对颜色命名的干扰。而因为对字义的自动加工使被试很快就做好了对字义反应的准备,并可立即执行。这时对颜色的加工还没有完成,所以不会对念字产生干扰。于是,在同样条件下,如果要求被试念出字义,反应时就比较短。儿童对文字不如成人熟悉,所以在他们身上,字义对颜色命名的干扰现象就不明显。

本实验通过测定和比较被试对七类不同刺激字的反应时,检验念字和唱色(颜色命名)这两个认知过程之间的差异,揭示在念字和唱色的认知过程中的干扰作用。根据自动加工的理论,预期字的颜色不会干扰念字过程,而颜色命名会受到字义的干扰。还可以预期,字义与颜色相关程度越高,干扰越大。基于W.Brown和J.R.Stroop的实验结果,预测念出黑色词所用的反应时要短于为纯颜色刺激作颜色命名所需的反应时,当刺激字字义所指的颜色与写字用的颜色相矛盾时,念字的反应时短于唱色的反应时。

2.方法

2.1 被试

被试为北京大学心理学系03级本科生14人,其中男性5人,女性9人,年龄16~21岁,无色盲色弱,矫正视力正常,无口吃,右利手。

2.2 仪器和材料

装有Psykey心理教学系统大学版的计算机

刺激字有5种类型,统一用一号宋体字呈现,根据实验目的与2种任务搭配,共有七个

系列,每个系列12个字。

在5种类型的刺激字中,黑色词指用黑色显示的字,字义是各种颜色;纯色指不同颜色的无义字符;字义无关色词指刺激字的字义与颜色无关,而刺激字可以用各种颜色书写;字义干扰色词指刺激字的字义虽然不是颜色,却是一种与颜色相关度较高的事物(例如“草”、“天”、“火”等等),而刺激字用不同的颜色书写;字义干扰色词和字义矛盾色词的字义所指的颜色都与书写所用的颜色不同,但字义矛盾词系列里的颜色都是配对的,写字用的颜色会出现在刺激字的字义里,如有红色的“绿”字,就有绿色的“红”字;而字义干扰词系列里的颜色则不配对,写字所用的颜色不会在刺激字的字义中出现,如红色的“棕”、绿色的“紫”、黄色的“灰”,等等。具体见附录1的中文色词测验表。

2.3 实验设计

本实验有两种任务:

一种是念字,即把屏幕上呈现的一行字从左向右然后从右向左一个一个地大声念出来;

另一种是唱色,即把屏幕上呈现的一行字的书写颜色从左向右然后从右向左一个一个地大声说出来。

呈现的刺激字有七种:黑色词、纯色、字义无关色词、字义干扰色词、字色干扰色词、字色矛盾色词。(具体每种刺激字的特点已在材料中说明)。

刺激字和任务结合,组成7个序列的任务:1)黑色词(念字)、2)字色矛盾色词(念字)、3)字色矛盾色词(唱色)、4)纯色(唱色)、5)字义无关色词(唱色)、6)字义干扰色词(唱色)、7)字色干扰色词(唱色)。

每次实验都要求被试用出声报告的方式完成所有这七个系列的任务,并记录完成每个系列的反应时间。

为了避免可能的练习和疲劳影响,每个系列的任务都要求被试从头念到尾,再从尾念到头,把记录到的总反应时除以2,就是念一遍所用的时间。同时,实验把14被试随机分成7组,采用拉丁方设计:

被试组号任务顺序

1 1

2

3

4

5

6 7

2 7 1 2

3

4

5 6

3 6 7 1 2 3

4 5

4 5 6 7 1 2 3 4

5 4 5

6

7 1 2 3

6 3 4 5 6

7 1 2

7 2 3 4 5 6 7 1

2.4 实验程序

2.4.1 实验开始前,主试指导被试阅读指导语,强调要从头念到尾,再从尾念到头,错了要改正然后再继续。

2.4.2 在每个任务的开始,屏幕上给出“念字”或“唱色”的提示,间隔1000ms后,显示一行共12个刺激字,被试对屏幕上呈现的一行字从右向左然后从左向右地完成念字或唱色的任务。如果被试的出声报告发生错误,主试要指出来,让被试改正后继续。要求被试尽量快地完成任务。

2.4.3 被试念完一行字,由主试用利手按回车键或操纵鼠标点击“停止”键停止计时,间隔2000ms后继续下一个任务。

3.结果

表1中列出了14名被试完成各项任务的反应时的平均值及标准差。

表1 7项任务的平均反应时及标准差(单位ms)

(1.黑色词念字;2.字色矛盾色词念字;3.字色矛盾色词唱色;4.纯色唱色;5.字义无关色词唱色;6.字义干

扰色词唱色;7.字色感扰色词唱色)

1234567平均值5230.7145318.58713.5717282.57723.0717862.4298943.5标准差1068.3951083.2592124.6011882.2081815.682288.7813676.617

以任务类型为横坐标,所有被试完成该任务的平均反应时(ms)为纵坐标,作棒图如图1。

图1 任务类型与反应时

(1.黑色词念字;2.字色矛盾色词念字;3.字色矛盾色词唱色;4.纯色唱色;5.字义无关色词唱色;6.字义干

扰色词唱色;7.字色干扰色词唱色)

对任务1.黑色词念字和任务2.字色矛盾色词念字的结果作相关样本t检验(双尾),结果表明黑色词念字和字色矛盾色词念字的反应时之间没有显著差异:t(13)= - 0.293,p=0.774。

对任务1.黑色词念字和任务4.纯色唱色的结果作相关样本t检验(双尾),结果表明黑色词念字的反应时显著短于纯色唱色的反应时:t(13)= - 5.149,p<0.001。

对任务2.字色矛盾色词念字和任务3.字色矛盾色词唱色作相关样本t检验(双尾),结果表明,对于字色矛盾色词来说,念字的反应时显著短于唱色的反应时:t(13)= - 5.789,p<0.001。

把任务3.字色矛盾色词唱色、任务5.字义无关色词唱色、任务6.字义干扰色词唱色和任务7.字色干扰色词唱色四个任务的结果分别与任务4.纯色唱色的结果作相关样本t检验(双尾)。结果表明,同样是唱色的任务,

纯色与字义无关色词的反应时之间没有显著差异:t(13)= - 1.260,p=0.230;

纯色与字义干扰色词的反应时之间没有显著差异:t(13)= - 1.437,p=0.174;

纯色与字色干扰色词的反应时之间没有显著差异:t(13)= - 1.926,p=0.076;

字色矛盾色词的反应时显著长于纯色的反应时:t(13)=3.627,p=0.003。

对任务3.字色矛盾色词唱色、任务5.字义无关色词唱色、任务6.字义干扰色词唱色和任务7.字色干扰色词唱色四个任务的结果两两之间作相关样本t检验(双尾),结果表明,字义无关色词与字义干扰色词的反应时之间没有显著差异:t(13)= - 0.542,p=0.597;

字义无关色词和字色干扰色词的反应时之间没有显著差异:t(13)= - 1.430,p=0.176;

字色矛盾色词的反应时显著长于字义无关色词的反应时:t(13)=3.954,p=0.002;

字义干扰色词与字色干扰色词的反应时之间没有显著差异:t(13)= - 1.232,p=0.240;

字色矛盾色词的反应时显著长于字义干扰色词的反应时:t(13)=2.323,p=0.037;

字色矛盾色词与字色干扰色词的反应时之间没有显著差异:t(13)= - 0.250,p=0.807。

14名被试完成各项任务的反应时(原始数据)列在附录2中。

4.讨论

4.1 比较黑色词念字和纯色唱色的反应时

从图1上看,1.黑色词念字的反应时比4.纯色唱色的反应时短许多,相关样本t检验(双尾)的结果也表明黑色词念字的反应时显著短于纯色唱色的反应时。说明念字这一认知过程的基线反应时要明显短于唱色这一认知过程的反应时。这个结果与W.Brown的实验结果相符合,说明念字和唱色确实是两个不同的认知过程,对字义的加工要明显快于对颜色的加工。

4.2 比较黑色词念字和字色矛盾色词念字的反应时

从图1上看,1.黑色词念字和2.字色矛盾色词念字的反应时差不多,相关样本t检验(双尾)的结果也表明黑色词念字和字色矛盾色词念字的反应时之间没有显著差异。说明写字用的颜色对念字的认知过程基本上没有干扰。这个结果是符合认知加工理论的,由于对字义形成的自动加工,使得在对颜色加工完成之前,就对字义做出反应,所以字的颜色不会影响念字。

4.3 用纯色唱色的平均反应时作为基线,把字色矛盾色词唱色、字义无关色词唱色、字义干扰色词唱色和字色干扰色词唱色的反应时与之作比较。再辅助以字色矛盾色词唱色、字义无关色词唱色、字义干扰色词唱色和字色干扰色词唱色四个任务的反应时两两之间的互相比较。可以分析如下:

从图1上看出,3.字色矛盾色词唱色和7.字色干扰色词唱色的反应时都比基线长许多,4.纯色唱色、5.字义无关色词唱色和6.字义干扰色词唱色三者的反应时之间相差不大。相关样本t检验(双尾)的结果也表明,同样是唱色的任务,纯色与字义无关色词的反应时之间没有显著差异;纯色与字义干扰色词的反应时之间没有显著差异;纯色与字色干扰色词的反应时之间接近却没有达到显著差异的标准;字色矛盾色词的反应时显著长于纯色的反应时。

说明,当字义与颜色无关时,字义的加工对颜色加工几乎不形成干扰。即使当字义与颜色有一定相关(比如“天”容易让人联想起“蓝”、“火”容易让人联想起“红”)时,字义的加工对颜色的加工也几乎没有影响。

而针对字色干扰色词与纯色之间没有显著差异这一点,作讨论如下:

一是看图1。图中,虽然4.纯色唱色、5.字义无关色词唱色和6.字义干扰色词唱色三者的反应时之间相差不大,但也呈现出递增的趋势,7.字色干扰色词唱色的反应时与3.字色矛盾色词唱色的差不多,比4.纯色唱色、5.字义无关色词唱色和6.字义干扰色词唱色三者的反应时都长。

二是看相关样本t检验(双尾)的结果。纯色与字色干扰色词的反应时之间没有显著差异:t(13)= - 1.926,p=0.076。p值虽比0.05大,但也十分接近0.05了。字义无关色词和字色干扰色词的反应时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字义干扰色词与字色干扰色词的反应时之间也没有显著差异。同时,字义无关色词与字义干扰色词的反应时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字色矛盾色词与字色干扰色词的反应时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另外,字色矛盾色词的反应时既显著长于字义无关色词的反应时,也显著长于字义干扰色词的反应时。

结合图1和相关样本t检验(双尾)的结果来看,4.纯色、5.字义无关色词、6.字义干扰色词和7.字色干扰色词四者的反应时呈递增趋势。4.纯色和5.字义无关色词的反应时之间有稍微差异,但不显著;5.字义无关色词和6.字义干扰色词的反应时之间几乎没有差异;5.字义无关色词和7.字色干扰色词、6.字义干扰色词和7.字色干扰色词的反应时之间有差异,但

没有达到显著水平;4.纯色和7.字色干扰色词的反应时之间有更大的差异,但仍然差一点达到显著水平。

而根据认知加工理论预测,当刺激字的字义是颜色时,尽管字义所指的颜色在写字时都没有用到(这是字色干扰色词和字色矛盾色词的不同之处),字义加工也会对颜色加工造成一定的干扰。

因此我们不能武断地说4.纯色和7.字色干扰色词的反应时之间毫无差别。从它们有差别但不显著这一点上,我们有理由推测,当样本量足够大时,4.纯色和7.字色干扰色词的反应时之间的差异会达到显著水平。

另外,图1中3.字色矛盾色词的反应时比4.纯色的反应时长许多。相关样本t检验(双尾)的结果也表明,3.字色矛盾色词的反应时显著长于4.纯色的。

所以我们有理由说,当字义是属于颜色这个维度的时候,会对颜色的加工形成干扰。当字义所指的颜色被用到写字的颜色当中时(字色矛盾色词的情况),对颜色加工的干扰十分明显;当字义所指的颜色没有用到写字的颜色当中时(字色干扰色词的情况),对颜色加工也有干扰。

4.4 比较同为字色矛盾色词,念色与唱色的反应时

从图1上看,2.字色矛盾色词念字的反应时比3.字色矛盾色词唱色的短很多。相关样本t检验(双尾)的结果表明,对于字色矛盾色词来说,念字的反应时显著短于唱色的反应时。说明当刺激字字义所指的颜色与写字所用的颜色相矛盾时,对字义的加工更快。4.1中提到,从基线水平上来说,对字义的加工就明显快于对颜色的加工。而根据认知加工理论,由于成人长期的阅读经验形成的对字义的自动加工,在看到刺激字后就迅速作好对字义加工的反应。如果任务要求念字,反应就相当快,和对黑色字的字义反应几乎一样快;如果任务要求是唱色,被试就在对字义加工的准备状态下来进行对颜色的加工,反应就慢得多了,甚至比对纯色的反应都要慢得多(见4.3)。

综上所述,对字义的加工过程要明显快于对颜色的加工过程;对字义的加工基本不受写字所用的颜色的干扰。当任务是唱色的时候,如果字义不属于颜色这个维度,对字义的加工几乎不会影响对颜色的加工;如果字义指的是一种颜色,对字义的加工会干扰对颜色的加工。当同样为字色矛盾色词这一材料时,被试完成念字任务要明显快于完成唱色任务,字义加工不受颜色加工影响却能明显影响颜色加工。

5.参考文献

[1]杨博民.心理实验纲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355—359.

附录1中文色词测验表

中文色词测验表

1.黑色词 (念字) 红绿蓝黄蓝绿黄红绿红黄蓝 (颜色) 黑黑黑黑黑黑黑黑黑黑黑黑

2.字色矛盾色词 (念字) 绿红黄蓝绿红黄蓝黄红蓝绿 (颜色) 蓝绿红黄红黄蓝绿绿蓝红黄

3.字色矛盾色词 (唱色) 绿红黄蓝绿红黄蓝黄红蓝绿 (颜色) 蓝绿红黄红黄蓝绿绿蓝红黄4.纯色 (唱色) XX XX XX XX XX XX XX XX XX XX XX XX (颜色) 红绿蓝黄黄红蓝绿蓝红黄绿5.字义无关色词 (唱色) 心友上放上有心放友心放上 (颜色) 蓝绿红黄绿红蓝红红黄绿蓝6.字义干扰色词 (唱色) 蛋草花天鹅海墙火竹金菜叶 (颜色) 蓝黄绿红黄红绿蓝蓝绿红黄7.字色干扰色词 (唱色) 棕紫灰黑灰黑紫棕灰棕黑紫 (颜色) 红绿黄蓝红黄蓝绿蓝黄绿红

附录2 14名被试完成各项任务的反应时(原始数据)(单位ms)

(1.黑色词念字;2.字色矛盾色词念字;3.字色矛盾色词唱色;4.纯色唱色;5.字义无关色词唱色;6.字义干

扰色词唱色;7.字色感扰色词唱色)

任务顺序被试性别1234567 Team 112345671女4536467950594731622060926286

2女4839435875795523595658796493 Team 271234563男576569628030102037623853310056

4女3914520783106124574663275690 Team 367123455女63996661101128494870298821221

6女48385248801176856931578010038 Team 456712347男46726775107327890863066358572

8女5399652767056270625361739337 Team 545671239男622550751330311476122071407717823

10男35933551623354825581615211203 Team 6345671211女5954567580827243782875828686

12男5050430093345963841289319188 Team 7234567113女757953361050481208538890811285

14女4467410599966751949691239331

Stroop效应实验

Stroop效应实验 摘要 本实验对81名被试进行测试,包括40名男性和40名女性,比较其对于不同的色字关系材料进行念字或读色时所需的反应时和错误次数,并以实验结果来揭示在念字和命名的认知过程中的干扰作用。实验中所使用的材料有4种字色关系,分别为字色一致、字色矛盾、字色无关和字色语义无关而音义有关。实验中每一名被试都要对4种材料进行反应。实验结果发现:字色一致时被试的反应速度最快;字色矛盾时被试的反应速度最慢;念字和命名的认知过程中存在干扰作用。 关键词:Stroop效应,字色关系,认知过程,反应时 1、前言 1935年,J.R.Stroop在色-词实验中发现,若以某种颜色(如红色)墨水写出一个含义与其颜色不一致的色词(如“绿”),那么对墨水颜色的认识反应就会受到显著的干扰,反应时因而增长。这就是著名的Stroop效应。这说明字色矛盾时认知过程受到了干扰,即说字的颜色时受到了字的意义的干扰。有研究表明,这是因为所呈现的刺激包含着两种信息,对这两种信息加工是不同的。如蓝色写的“红”字,既包含该字所表述的颜色,又包含写该字所用的颜色。因为对字的加工快,所以先形成对字用语言反应的准备,但实验又不允许作这种反应。因此,当要说颜色时就要受到字义的干扰。Stroop效应的发现开创了

对刺激某一维度的加工受到另一维度加工影响的先河。念字和命名是两个不同的认知过程,其反应速度是不同的。他使用刺激字与写它所用的颜色相矛盾。 Stroop效应提出后,心理学家对它表现出浓厚兴趣,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如:研究催眠状态对Stroop效应是否有影响;研究不同的语言种类(如汉字、日文、英文等)产生的Stroop效应;另外,作为一种手段和方法,可利用Stroop效应研究注意的机制,探讨正常人大脑两半球言语功能一侧化等。本实验的目的在于了解什么是Stroop 效应,比较四类字色组合条件的反应时和错误次数,揭示在念字和命名的认知过程中的干扰作用。 2、方法 2.1 被试 人文院2006级40名女同学和40名男同学 2.2 仪器与材料 2.2.1.仪器:计算机与实验心理学虚拟实验系统。 2.2.2.材料:共16张卡片,实验时随机呈现 A套(字色一致):红色的“红”字,黄色的“黄”字,蓝色的“蓝”字,绿色的“绿”字,共4张。 B套(字色矛盾):绿色的“红”字,蓝色的“黄”字,黄色的“蓝”字,红色的“绿”字,共4张。 C套(字色无关):红色的“我”字,黄色的“爱”字,蓝色的“中”字,绿色的“华”字,共4张。

stroopepr实验

Stroop实验 1.实验背景 Stroop效应是指字义对文字颜色的干扰效应,一般认为,字义和字体颜色加工是来个不同的认知识别过程,Stroop于1935年做了一个实验,他利用的刺激材料在颜色和意义上相矛盾如红色的绿字,让被试对字的颜色进行命名,结果发现,字体的颜色命名时会受到字义的干扰。 2.实验设计 Stroop实验中,要求被试对呈现的汉字颜色进行口头报告,本实验为单因素被试内设计。自变量为字的颜色与字义的一致性,(一致VS不一致)因变量为被试的反应时。 3.实验的材料与流程 字体的颜色与字义的一致性为红色的红字和绿色的绿字,字体的颜色与字义不一致的材料为红色的绿字和绿色的红字,均做成图片,每种实验材料运行2次,所有材料顺序随机呈现。 4.搭建E-Prime实验编程框架 根据实验流程图搭建E-prime编程框架,采用图片格式呈现,如下: + 指导语 Block1 + 实验结束 图片刺激+反馈 指导语 练习Block1 练习结束 实验Block2 实验结束+ 图片刺激反馈+ 图片刺激

5.图标的内容属性设置。 (1)实验指导语。本实验中采用文本格式呈现,在Textdisplay中输入指导语。对intro界面的属性进行设置,呈现时间为无限长,按q键指导语消失进入预备实验部分。 (2)Block中的list进行设置 (3)刺激界面的设置,本实验中采用的是ImageisDplay控件,进行属性设置。

(4)FeedbackDisplay控件的属性设置,在练习实验中设置反馈界面,直接添加FeedbackDisplay对象,并设置对探测界面进行反馈。 (5)Inline语句编写

Stroop效应实验报告

Stroop效应实验报告 广辉摘要 本试验通过计算机及PsyTech心理实验系统以16名华东师大学大二本科生为被试进行了注意分配的测试,并用excel与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对不同的刺激材料反应时分别采用对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得出的结果是C套实验材料与其他实验材料的反应时存在着明显差异,同时第一组实验与第二组实验的实验结果也存在着显著差异,由此验证了Stroop效应的存在。 一、引言 念字和命名是两个不同的认知过程,其反应速度是不同的。这一现象由J.R.Stroop在1935年首先提出,称为Stroop效应。他使用刺激字与写它所用的颜色相矛盾。例如用蓝颜色写成“红”字,让被试说出这个字是用什么颜色写的。结果发现被试反应时大大增加了。这说明字色矛盾时认知过程受到了干扰,即说字的颜色时受到了字的意义的干扰。有研究表明,这是因为所呈现的刺激包含着两种信息,对这两种信息加工是不同的。如蓝色写的“红”字,既包含该字所表述的颜色,又包含写该字所用的颜色。因为对字的加工快,所以先形成对字用语言反应的准备,但实验又不允许作这种反应。因此,当要说颜色时就要受到字义的干扰。 Stroop效应提出后,心理学家对它表现出浓厚兴趣,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如:研究催眠状态对Stroop效应是否有影响;研究不同的语言种类(如汉字、日文、英文等)产生的Stroop 效应;另外,作为一种手段和方法,可利用Stroop效应研究注意的机制,探讨正常人大脑两半球言语功能一侧化等。 二、目的 1.了解什么是Stroop效应。 2.比较四类字色组合条件的反应时,揭示在念字和命名的认知过程中的干扰作用。三、仪器与材料 1.仪器:计算机与PsyTech心理实验系统。 2.材料:共16卡片,实验时随机呈现

STROOP效应

心理实验报告 实验室名称学研大厦A座8层实验课程实验心理学 实验名称STROOP效应指导老师孙世月班级心理12-1 学号120724103 学生姓名杨长宾实验日期2013 年11 月28 日 摘要:本实验通过要求被试念字和唱色来测被试面对不同材料的反应时,从而验证Stroop效应,即字义对命名的干扰效应。在本实验中,有字色一致、字色矛盾、字色无关和字色语言无关音义有关四种材料,发现,被试在字色矛盾时,唱色和念字有显著差异。 关键词:STROOP效应,念字,唱色,反应时 1、引言 STROOP效应是指字义对命名的干扰效应。一般认为,念字和命名是两个不同的认知过程。Stroop于1935年做了一个实验,他使用的刺激字与书写它所用的颜色相矛盾,结果发现,说字的颜色时会受到字义的干扰,但在用一年级小学生做实验时却没有发现这种现象。本实验在Stroop所做实验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多加了几种实验材料来更加确切的证明其干扰效应的存在。 一般认为,STROOP效应是由于念字自动化造成的。人们对字加工快,而对颜色加工慢,因此,当要说颜色时,就会受到字义的干扰,而反过来,念字却不会受到字的颜色的干扰。STROOP被誉为研究注意的“黄金标准”(Macleod,1991),通过操纵各式各样的实验材料和设计方案,许多不同变式的Stroop效应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它还被广泛用做诊断工具来探测注意和执行控制的缺乏所导致的各种神经疾病。 2、方法 2.1 实验被试:北京林业大学心理系学生81人,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无口吃。 2.2 仪器材料:计算机,心理实验系统,符合要求的字色七组 2.3 实验过程: ①、在心理实验系统中选择Stroop效应实验 ②、被试阅读指导语:“下面有两种任务要你完成:

stroop效应实验报告

Stroop效应实验报告 陈广辉11090320001 摘要 本试验通过计算机及PsyTech心理实验系统以16名华东师范大学大二本科生为被试进行了注意分配的测试,并用excel与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对不同的刺激材料反应时分别采用对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得出的结果是C套实验材料与其他实验材料的反应时存在着明显差异,同时第一组实验与第二组实验的实验结果也存在着显著差异,由此验证了Stroop效应的存在。 一、引言 念字和命名是两个不同的认知过程,其反应速度是不同的。这一现象由J.R.Stroop在1935年首先提出,称为Stroop效应。他使用刺激字与写它所用的颜色相矛盾。例如用蓝颜色写成“红”字,让被试说出这个字是用什么颜色写的。结果发现被试反应时大大增加了。这说明字色矛盾时认知过程受到了干扰,即说字的颜色时受到了字的意义的干扰。有研究表明,这是因为所呈现的刺激包含着两种信息,对这两种信息加工是不同的。如蓝色写的“红”字,既包含该字所表述的颜色,又包含写该字所用的颜色。因为对字的加工快,所以先形成对字用语言反应的准备,但实验又不允许作这种反应。因此,当要说颜色时就要受到字义的干扰。 Stroop效应提出后,心理学家对它表现出浓厚兴趣,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如:研究催眠状态对Stroop效应是否有影响;研究不同的语言种类(如汉字、日文、英文等)产生的Stroop 效应;另外,作为一种手段和方法,可利用Stroop效应研究注意的机制,探讨正常人大脑两半球言语功能一侧化等。 二、目的 1.了解什么是Stroop效应。 2.比较四类字色组合条件的反应时,揭示在念字和命名的认知过程中的干扰作用。三、仪器与材料 1.仪器:计算机与PsyTech心理实验系统。 2.材料:共16张卡片,实验时随机呈现

Stroop任务范式概述

Stroop任务范式概述 美国心理学家John Riddley Stroop在1935年发现,在颜色命名实验中,当色词的颜色和该色词所表示的意义不一致时,被试的反应时比命名非颜色词或字符串颜色时长,如在命名用红墨水写的“green”时所花的时间要比命名用红墨水写的“xxxxx”时所花的时间长。这种同一刺激的颜色信息和词义信息发生相互干扰的现象就叫Stroop效应,国内也有人将其译为斯楚普效应。能引发Stroop效应的实验任务就叫Stroop任务。 由于Stroop效应发现之初正处于行为主义鼎盛时期,而且Stroop本人没有继续深入研究该现象,所以其工作并未引起关注。但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信息加工心理学成为实证心理学的主流,Stroop的工作被重新发现并得到广泛重视。在随后的近半个世纪里,涌现了大量有关Stroop效应的研究,并一直长盛不衰。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为止采用Stroop 任务及其变式的研究已达上千个,具体涉及知觉、注意、执行控制、语言认知、意识等认知心理学领域的研究,和临床心理、人格测评、社会心理、神经心理以及老化等领域的多方面研究(Brown等,2002)。围绕Stroop效应的研究主要分成两大类:一是有关这种效应产生的内在机制的研究;二是将Stroop任务作为一种研究工具或实验手段去揭示各种相关的心理问题的机制。也就是说,Stroop效应既是一种重要的研究对象,又是一种有效的研究方法。该任务之所以能产生重大影响,主要还在于其方法上的意义。因此本书侧重于后者,旨在对该任务的程序、变式以及在各领域研究中的应用进行较系统的介绍。 (一)经典Stroop任务的程序及机制 在经典的Stroop色词干扰任务中,实验者给被试呈现一个一个用不同颜色写成的单词,要求被试尽快而且尽量正确地说出每个词的颜色,而不理会这个词的名称及其所代表的意义。一般包括两个实验条件:一是色词干扰条件,一是控制条件。在色词干扰条件下,给被试呈现用不同颜色写成的颜色词,而且每个颜色词的名称所代表的意义与这个词的颜色都不相同,如“绿”字用红颜色写成,如图11-7;在控制条件下,给被试呈现用不同颜色写成的非颜色词或非词的字符串,如红色的“good”,绿色的“xxxxx”等。这种任务的典型结果是色词干扰条件下的反应时比控制条件下的反应时长。这两种条件的反应时差异就是Stroop 效应。 图11-7 Stroop任务实验示意图(Gazzaniga, 2002) 虽然导致Stroop效应的实验任务比较简单,但是其产生的原因却非常复杂,不同的研

STROOP效应实验报告

STROOP效应 10教科1 第9小组 余华、黄文静、吴芸、王红娥、钟健友摘要该实验通过测定和比较被试对七类不同刺激子的反应时,检验念字和唱 色(颜色命名)这两个认知过程之间的差异,揭示在念字和唱色的认知过程中 的干扰作用,表明了对字义的加工过程要明显快于对颜色的加工过程,由此验 证Stroop效应。 关键字Stoop效应念字唱色自动加工 1引言 念字和命名是两个不同的认知过程,其反应速度是不同的。这一现象由J.R.Stroop于1935年首次提出。Stroop于1935年做了一个实验,他使用的刺激字与书写它所用的颜色相矛盾,结果发现,说字的颜色时会受到字义的干扰,但在用一年级小学生做实验时却没有发现这种现象。 一般认为,STROOP效应是由于念字自动化造成的。人们对字加工快,而对颜色加工慢,因此,当要说颜色时,就会受到字义的干扰,而反过来,念字却不会受说颜色的干扰。 麦克劳德(Mecleod)在1991年总结stroop 效应(斯特鲁普效应)发生机制的5种理论或模型。像早期的相对加工速度理论(赛马理论)、自动化理论、知觉编码理论、Logan 的平行加工模型、平行分布式加工模型。相对加工速度理论出现时间的最早,它认为人们对刺激的两个维度(字词和颜色)加工是平行的,而加工速度不同。读词总快于颜色命名,所以字词首先得到加工。当字词的颜色和颜色信息一致的时候,就会促进对字词的颜色命名,反之对字词的颜色命名则产生干扰。 自动化理论受到高度认同的原因,在于它强调区分自动加工和控制加工两个概念,自动加工不需要注意的参与,控制加工则需要有意的控制。在stroop 任务中读词是自动加工,颜色命名是控制加工,所以读词能对颜色命名产生促进或干扰,反之则不会。知觉编码理论强调stroop 的干扰仅发生在知觉编码阶段,加工阶段则不发生。有证据说明stroop的干扰不仅发生在知觉编码阶段,还发生在加工阶段。 Logan 的平行加工模型改变过去那种强调加工的系列性,而把stroop 效应看作是收集 证据进行决策的过程。刺激的每个维度的加工速度是由其权重决定的,权重影响每一维度对决策的贡献大小。如果来自某一维度的证据和要求的维度一致,就会降低阈限,从而加快要求维度的加工时间,反之则减慢要求维度的加工速度。平行分布式加工模型(PDP)又称为联结主义和神经网络模型,是对以上几种理论的升华,能解释Stroop 效应中的许多结果。它认为PDP 系统包含很多相互联结的模块,每个模块由许多简单的相互联结的加工单元,每个加工单元负责接收来自其他单元的输入并提供输出。几组模块可以组成通路,每条通路包括一组相互联结的模块。当6D6 系统进行任务操作的时候,就会选择一条通路,通路中的联结组确定了这条通路的强度,从而通路的选择也确定了信息加工的速度和准确性。 而2003 年Robert等提出较新的stroop效应的建构理论。stroop效应的建构理论认为在选择性注意中,基于记忆的两个结构—维度的不平衡性和维度的不确定性引导注意选择那些在刺激维度内或者附近的那些显眼的、奇怪的、或者与任务相关的

stroop效应实验报告

大学生字色干扰Stroop效应实验研究 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贾兆丰 【摘要】Stroop效应范式是语言研究的经典方法,它利用颜色信息和语义信息等的相互干扰推论被试心理词典的表征结构。本研究以山东师范大学大三学生为被试,利用Stroop研究范式,研究了在Stroop效应中,被试的不同性别之间、不同类型的刺激材料之间的反应时及反应错误次数的差异,并分析了二者交互作用的。结果显示:①以反应时为因变量,不同性别的被试间存在显著差异;不同的刺激类型间存在显著差异;性别与刺激类型之间不存在交互作用;②以错误次数为因变量,不同性别的被试间无显著差异;不同的刺激类型间无显著差异,性别与刺激类型之间不存在交互作用。 【关键词】Stroop效应;性别差异;颜色信息;语义信息;信息加工 1 引言 念字和命名是两个不同的认知过程,其反应速度是不同的。所以在实际过程中,二者会产生相互干扰。这一现象由J.R.Stroop在1935年首先提出,故称为Stroop效应。他使用刺激字与写此字所用的颜色相矛盾,(例如用蓝颜色写成“红”字)让被试说出这个字是用什么颜色写的。结果发现被试反应时大大增加了。这说明字色矛盾时认知过程受到了干扰,即被试回答字的颜色时受到了字的意义的干扰。 Stroop效应提出后,国内外许多心理学家对它产生浓厚兴趣,进行了多方面的相关的研究。如:对于不同的语言种类(如汉字、英文等)产生的Stroop效应的(马恒芬等,2010)研究;以昼夜矛盾的词语与图片为材料进行的“昼夜Stroop效应”(Day-Night Stroop)研究(Cerstadt);Stroop效应的年龄差异研究(Macleod);以及与Stroop效应有关的大脑事件相关电位研究(彭聃龄等,2004)等等。 有研究者在2010年以中国的大学生为被试进行实验。研究发现,在汉字为刺激材料的Stroop效应实验中,反应时的性别差异并不显著。并以此为基础得出结论,认为男女大学生之间的汉字识别和学习能力差异并不显著。笔者同意这一结论,但是Stroop效应的实验结果不仅仅收到语言学习能力的影响,还应受到态度、情绪、兴趣动机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进而可能会存在性别差异。此外,在Stroop效应实验中,刺激材料的不同类型本身也是一个自变量,应该会造成反应时及错误次数之间的差异。基于以上假设,我们开展了本次研究。 2 方法 2.1 被试 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大三本科生196名(男41名,女155名),平均年龄21岁左右,身体健康状况良好。为了避免因不同性别的被试数量差异过大造成误差,从155名女性被试的数据中随机选取了41名被试的数据作为有效数据,进行分析。即最终筛选出的有效被试为82名(男性41名,女性41名)。 2.2 工具 2.2.1.仪器(系统):计算机与实验心理学虚拟实验系统。 2.2.2.材料:共16张有色汉字卡片,按照刺激类型的不同分为4类 A(字色一致):红色的“红”字,黄色的“黄”字,蓝色的“蓝”字,绿色的“绿”字,共4张。 B(字色矛盾):绿色的“红”字,蓝色的“黄”字,黄色的“蓝”字,红色的“绿”字,共4张。 C(字色无关):红色的“我”字,黄色的“爱”字,蓝色的“中”字,绿色的“华”

Stroop任务实验报告

2.方法 2.1 被试 单人实验,每次一名被试,共117名被试,均为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12级学生. 2.2 实验材料 1.仪器:计算机与实验心理学虚拟实验系统. 2.材料:共16张卡片,实验时随机呈现. A套(字色一致):红色的”红”字,蓝色的”蓝”字,黄色的”黄”字,绿色的”绿”字,共4张; B套(字色矛盾):绿色的”红”字,蓝色的”黄”字,黄色的”蓝”字,红色的”绿”字,共4张; C套(字色无关):红色的”我”字,黄色的”爱”字,蓝色的”中”字,绿色的”华”字,共4张; D套(字色语义无关而音义有关):绿色的”洪”字,蓝色的”皇“字,黄色的”拦“字,红色的“滤”字,共4张. 2.3 实验程序 (1)登录并打开实验心理学虚拟实验系统主界面,选中实验列表中的“stroop”效应.单击呈现实验简介.点击“进入实验”到“指导语”界面.被试阅读指导语:“这是一个测反应时的实验.试验中屏幕会呈现一系列有颜色的汉字.呈现绿色汉字时按D键,黄色汉字时按F键,红色汉字时按J键,蓝色汉字时按K键,而不要管那个汉字的字义是什么.反应越快越好,系统会自动记录你的反应时间.在你明白了实验步骤后,可以先进行联系,然后点击“正式实验”按钮开始.”明白指导语后先进行练习实验,联系熟练以后,点击“正式实验”按钮开始. (2)被试根据指导语的要求对呈现的汉字作出相应反应,如果反应错误,该次实验无效,程序自动补足. (3)实验结束,数据被自动保存.主试查看并记录结果.之后整理数据,采用SPSS进行数据分析. 3.结果 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前,剔除正确率低于80%的被试共28个,分别为:认知负荷为倒减3的被试8个,剩余27个;认知负荷为重复123的被试14个,剩余25个;认知负荷为无任务的被试6个,剩余37个.所以最后结进行统计分析的数据共89个. 本实验设计为3(认知负荷:倒减3,重复123,无任务)×4(字色一致,字色矛盾,字色无关,字色语义无关而音义有关)的两因素混合设计,对数据进行重复测量多元方差分析,结果如下列各表. 3.1 反应时

stroop实验报告

STROOP效应实验报告 摘要:目的:验证STROOP效应。方法:对北京林业大学心理系大二学生进行STROOP效应实验。结果:STROOP效应得反应时间没有性别上的差异。在年龄上没有显著性差异。在纯色-唱色的部分不同的任务顺序间有显著性差异。黑色色词-念字与字色矛盾-唱色,字色矛盾色词-念字与字色矛盾色词-唱色、字义无关词-唱色在0.05水平上呈正相关,字色矛盾色词-唱色与简单反应时在0.05水平上呈负相关。黑色色词-念字与字义无关词-唱色、自已干扰次-唱色、字色干扰色词-唱色,字色矛盾色词-唱色与纯色-唱色、字义无关词-唱色、字义干扰词-唱色、字色干扰色词-唱色,纯色-唱色与字义无关词-唱色、字义干扰词-唱色、字色干扰色词-唱色,字义无关词-唱色与字义干扰词-唱色、字色干扰色词-唱色,字义干扰词-唱色与字色干扰色词-唱色在0.01水平上呈正相关。 关键词:STROOP效应字色干扰反应时间 STROOP效应是指字义对命名的干扰效应。一般认为,念字和命名是两个不同的认知过程。Stroop于1935年做了一个实验,他使用的刺激字与书写它所用的颜色相矛盾,结果发现,说字的颜色时会受到字义的干扰,但在用一年级小学生做实验时却没有发现这种现象。 一般认为,STROOP效应是由于念字自动化造成的。人们对字加工快,而对颜色加工慢,因此,当要说颜色时,就会受到字义的干扰,而反过来,念字却不会受到字的颜色的干扰。 一、研究方法 1、被视情况:选取北京林业大学心理学系大二的学生66名学生进行 STROOP效应实验,其中男29人,女37人。年龄在18~22岁之间。平均年龄19.67±0.79。所有被试均能正常使用本次实验器材。具体被试性别与年龄情况见表1、2。 表1 描述统计量 N 极小值极大值均值标准差 用户年龄66 18 22 19.67 .791 有效的 N (列表状态)66 表2 用户性别 频率百分比有效百分比累积百分比

Stroop效应实验

Stroop效应实验

姓名王倩 学 号222012306011022 专 业 心理学(师 范) 年级2012级 课 程实验心理学 实验时 间 2013.11.29 同组人姓 名吴韩雨舸、陈妮莎 成 绩 Stroop效应实验 王倩 (西南大学心理学部,重庆,400715)

摘要 本实验通在字义、字色一致和不一致条件下的字义、字色判断任务来验证经典色词Stroop效应。本实验以西南大学心理学部本科2012级54名同学作为被试,给被试呈现字色和字义一致和不一致的词语,被试在字义和字色一致和不一致的情况下按不同的按键来对字义和字色做出反应。系统自动记录反应时和准确性。结果显示,在字色和字义一致的情况下,被试对字义和字色的判断平均反应时相差不大;而在字 色和字义不一致的情况下对字义的平均反应时最长;字色和一致和不一致对被试反应时长短有显著性差异。其结果证明了Stroop等人的实验研究,证明了经典色词Stroop效应的存在。 关键词 Stroop效应反应时字色 1 引言 1.1 stroop效应简述 stroop效应,又叫斯特普效应。是指字义对字体颜色的干扰效应。一般认为,念字和说出字体颜色是两个不同的认知过程。Stroop于1935年做了一个实验,他利用的刺激材料在颜色和意义上相矛盾,例如用蓝颜色写“红”这个字,要求被试说出字的颜色,而不是念字的读音,即回答“蓝”。结果发现,说字的颜色时会受到

字义的干扰,其实就是一个刺激的两个不同维度之间发生相互干扰的现象。麦克劳德在1991 年总结出stroop 效应发生机制的5种理论。相对加工速度理论出现时间的最早,它认为人们对刺激的两个维度(字词和颜色)加工是平行的,而加工速度不同。读词总快于颜色命名,所以字词首先得到加工。当字词的颜色和颜色信息一致的时候,就会促进对字词的颜色命名,反之对字词的颜色命名则产生干扰。相对加工速度理论、自动化理论、知觉编码理论、Logan 的平行加工模型、平行分布式加工模型。知觉编码理论强调stroop 的干扰仅发生在知觉编码阶段,加工阶段则不发生。有证据说明stroop的干扰不仅发生在知觉编码阶段,还发生在加工阶段。平行分布式加工模型(PDP)又称为联结主义和神经网络模型,是对以上几种理论的升华,能解释Stroop 效应中的许多结果。它认为PDP 系统包含很多相互联结的模块,每个模块由许多简单的相互联结的加工单元,每个加工单元负责接收来自其他单元的输入并提供输出。几组模块可以组成通路,每条通路包括一组相互联结的模块。当PDP 系统进行任务操作的时候,就会选择一条通

Stroop实验的实验报告

关于STROOP效应的实验研究 程莹、胡莹莹、张护军 (安庆师范学院安庆246052) 摘要:本实验采用EP2004实验台、EPT801速示仪及测试卡片4套即12张进行STROOP实验,考察念字和命名两个认知过程。结果发现人们对字的加工快,而对颜色的加工慢。因此,当要说颜色时就会受到字义的干扰,而反过来,念字却不会受到颜色的干扰。 关键词:STROOP实验认知过程念字命名 1.引言 在经典的STROOP任务中,给被试呈现一些由不同颜色书写的颜色词,单词的颜色可能与单词本身的意义相一致(如红色的“红”),也可能不一致(如红色的“绿”)。另一种任务是命名单词的颜色。当单词的词义与单词的颜色不一致时,被试的反应时会明显长于一致时的反应时,这种效应成为STROOP效应.[1]一般认为,念字和命名是两个不同的认知过程,即人们在对颜色和字义加工过程中存在语义加工优势现象。STROOP于1935年做了一个实验,它使用的刺激字与书写它所用的颜色相矛盾,结果发现,说字的颜色是会受到字义的干扰,但用一年级小学生时却没有发现这种现象。原因是字义的加工是一种自动加工,速度较快,而颜色的加工是一种需要注意的加工,速度较慢。至于一年级小学生是由于识字不多,故无这种对字义的自动加工现象,所以才未发现这种现象。麦克劳德(Mecleod)在1991年总结stroop效应(斯特鲁普效应)发生机 制的5种理论或模型。像早期的相对加工速度理论(赛马理论)、自动化理论、知觉编码理论、Logan的 平行加工模型、平行分布式加工模型。相对加工速度理论出现时间的最早,它认为人们对刺激的两个维 度(字词和颜色)加工是平行的,而加工速度不同。读词总快于颜色命名,所以字词首先得到加工。当 字词的颜色和颜色信息一致的时候,就会促进对字词的颜色命名,反之对字词的颜色命名则产生干扰。 2.研究方法 2.1被试 本实验选用安庆师范学院教育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16名被试,男性8名,女性8名 2.2材料和仪器 本实验采用EP2004实验台、Psykey心理实验系统、EPT801速示仪及测试卡片4套即12张进行STROOP实验 2.3实验设计 本实验的实验设计为2(认知类型:认字;命名)×4(卡片类型:字色一致;字色矛盾;字 色无关;色语言无关、音义有关)组内试验设计 2.4试验程序 2.4.1登录并打开PsyTech心理实验软件主界面,选中实验列表中的“Srtoop”效应。单击呈现实验简介。点击“进入实验”到“操作向导”窗口。实验者可进行参数设置(或使用默认值),然后点击“开始实验”按钮进入指导语界面。可先进行练习实验,也可以直接点击“正式实验”按钮开始。 2.4.2第一次指导语是:这是一个测反应时的实验。实验中屏幕会呈现一系列汉字。汉字是什么颜色,你就用优势手按2号反应盒上相应的颜色键,而不要管那个字的内容是什么。反应越快越好。在你明白了实验步骤后,可以先进行练习,然后点击下面的“正式实验”按钮开始。 第二次指导语是:这是一个测反应时的实验,实验中屏幕会呈现一系列汉字。请你使用2号反应盒对呈现的汉字准备反应。汉字一旦出现,你就大声念出这个字,同时根据汉字的颜色用优势手按相对应的颜色键。反应越快越好。在你明白了实验步骤后,可以按反应盒上任意键,实验就可以继续。 2.4.3第一次指导语后,被试根据要求对呈现的汉字作出相应反应,直至弹出休息对话框。倒计时3分钟休息结束,第二次出现指导语,被试仔细阅读指导语后按任意键,实验即继续。被试

Stroop效应

Stroop效应 摘要该实验通过测定和比较被试对七类不同刺激字的反应时,检验念字和唱色(颜色命名)这 两个认知过程之间的差异,揭示在念字和唱色的认知过程中的干扰作用。表明了对字义的加工过 程要明显快于对颜色的加工过程;对字义的加工基本不受写字所用的颜色的干扰,但当字义是一 种颜色时,却能对唱色的认知过程形成干扰。 关键词Stroop效应念字唱色(颜色命名)自动加工 1.引言 念字和唱色(颜色命名)是两种不同的任务。念字要求被试念出代表颜色名称的字,唱色(颜色命名)则要求说出写刺激字所用的颜色名称(这是刺激字的一种物理属性)。 W.Brown在1915年首先发现,他的被试念出100个代表颜色名称的字,其反应时要短于叫出100张色纸的颜色名称的反应时。而这个实验在一年级小学生身上的结果与成人相反,念字慢于颜色命名。说明这是两个不同的认知过程,其反应速度是不同的。 J.R.Stroop在1935年的实验中,使用的刺激字与写它所用的颜色相矛盾,例如用绿颜色书写成的“红”字,要求被试不念这个“红”字,而说出它用的颜色,即“绿”。结果被试的反应时比说出色纸颜色的反应时要长些。这个事实说明字色矛盾时认知过程受到干扰,即说字的颜色时受到了字的意义(也是一种颜色)的干扰。这一现象被称为Stroop效应。但在同一年级小学生做实验时却没有发现这种干扰现象。 这两个实验以及其后一系列支持这种结果的实验,支持了认知加工的理论。所呈现的刺激字包含着两种信息,一种是字义所指的颜色,另一种是写字所用的颜色,而对这两种信息的加工是不同的。当这两种信息同时输入时,想只对其中一个信息加工而不对另一个加工是难以做到的。 由于成人对文字熟悉,长期的阅读经验使得对字义形成了自动加工,即,当刺激字呈现时,先形成对字义反应的准备。一旦任务要求不允许做这种反应,只能在对字义反应的准备状态中对颜色进行加工。因此二者容易发生竞争,从而导致字义对颜色命名的干扰。而因为对字义的自动加工使被试很快就做好了对字义反应的准备,并可立即执行。这时对颜色的加工还没有完成,所以不会对念字产生干扰。于是,在同样条件下,如果要求被试念出字义,反应时就比较短。儿童对文字不如成人熟悉,所以在他们身上,字义对颜色命名的干扰现象就不明显。 本实验通过测定和比较被试对七类不同刺激字的反应时,检验念字和唱色(颜色命名)这两个认知过程之间的差异,揭示在念字和唱色的认知过程中的干扰作用。根据自动加工的理论,预期字的颜色不会干扰念字过程,而颜色命名会受到字义的干扰。还可以预期,字义与颜色相关程度越高,干扰越大。基于W.Brown和J.R.Stroop的实验结果,预测念出黑色词所用的反应时要短于为纯颜色刺激作颜色命名所需的反应时,当刺激字字义所指的颜色与写字用的颜色相矛盾时,念字的反应时短于唱色的反应时。 2.方法 2.1 被试 被试为北京大学心理学系03级本科生14人,其中男性5人,女性9人,年龄16~21岁,无色盲色弱,矫正视力正常,无口吃,右利手。 2.2 仪器和材料 装有Psykey心理教学系统大学版的计算机 刺激字有5种类型,统一用一号宋体字呈现,根据实验目的与2种任务搭配,共有七个

心理干预相关实验报告

心理健康干预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1.了解什么是Stroop效应和平均误差法测定线段差别阈限 2.分析实验结果,了解测试者注意力和执行力控制的协调性,证明干扰现象的存在。 3.学习平均误差法,测量线段长度的差别阈限。 【实验项目】 1. Stroop效应 2. 平均差误法测定线段长度差别阈限 【实验设备】 1. 仪器:PsyTech-EP2009型心理实验台 2. 维也纳心理测评系统。 【实验结果】 1.Stroop效应测试结果 第一次实验结果 A组(字色一致)B组(字色矛盾)C组(字色无关)D组(字色音义有 关) 反应时平均数680 625 725 701 错误次数0 1 0 0 第二次实验结果 A组B组C组D组 反应时平均数802 751 817 668 错误次数0 1 1 0 实验参数 间隔时间(毫秒):1000 实验总耗时(秒):140 实验次数:16

2. 平均差误法测定线段长度差别阈限测试结果 实验结果 差别阈限(DL) 3 实验总耗时(秒)114 实验参数: 标准刺激长度:100 实验次数:20 实验间隔(秒):1 序号比较刺激位置初始值终止值 1 右81 97 2 右84 100 3 右116 100 4 右94 95 5 右127 108 6 右82 99 7 右119 100 8 右124 107 9 右79 95 10 右79 95 11 左116 106 12 左122 105 13 左80 95 14 左123 105 15 左118 98 16 左121 105 17 左119 100 18 左80 103 19 左127 97 20 左118 102

Stroop效应实验报告

Stroop效应实验报告 川师大学生性别差异对stroop效应中字义、声音、颜色加工的影响 摘要:念字和命名是两个不同的认知过程 其反应速度是不同的。这一现象由J.R.Stroop 于1935年首次提出。Stroop于1935年做了一个实验 他使用的刺激字与书写它所用的颜色相矛盾 结果发现 说字的颜色时会受到字义的干扰 但在用一年级小学生做实验时却没有发现这种现象。一般认为STROOP效应是由于念字自动化造成的。人们对字加工快,而对颜色加工慢,因此,当要说颜色时,就会受到字义的干扰,而反过来念字却不会受说颜色的干扰。本实验是为了探究川师大学生性别差异对stroop效应中字义、声音、颜色的加工的影响,选取川师60名大学生作为被试,再从60名被试数据中去除正确率低于80%的被试,在随机在剩余的被试数据中随机选取15名男性被试和15名女性被试进行数据分析。得出结果是:(1)根据表1的结果可知,川师大学生男性、女性被试在做stroop实验时,所用时间皆是字色冲突比字色无关多,字色无关比字色一致所用时间多。(2)川师大学生男性、女性被试在字色一致、字色冲突、字色无关的情况下,皆是反应时未达到显著性水平。(3)川师大学生男性、女性被试在做stroop实验时,所用时间皆是字色冲突比音色冲突多。(4)师大学生男性、女性被试在字色冲突的情况下,反应时未达到显著性水平。由此表明了川师大学生对字义的加工过程要明显快于对颜色的加工过程,且对字义的加工过程要快于对音色的加工过程性别对于字义加工与颜色加工的混合没有显著性影响,性别对于声音加工与颜色加工的混合没有显著性影响。 关键词:性别字义声音颜色 一、引言 Stroop效应早在1935年由美国心理学家John Riddly Stroop发现。当命名用红墨水写成的有意义刺激(如“绿”)和无意义的刺激词的颜色时,会发现前者的颜色命名时间比后者长。这种同一刺激的颜色信息(红色)和词义信息(绿)相互发生干扰的现象就是著名的Stroop效应。从广泛意义来说,就是一个刺激的两个不同维度发生相互干扰的现象。Stroop效应自发现以来,一直为认知研究所青睐。其研究的范式日趋成熟,研究领域广为拓展。由最初的注意、认知、语言等基础学科发展到情绪、记忆、脑、神经科学等领域,近年来更将Stroop效应的研究扩展到应用层面。最近两年有研究者通过ERP来研究情绪言语中性别-特定的Stroop效应[1];禁忌语的Stroop效应[2];数字的Stroop效应[3];对立颜色Stroop干扰的减少[4];执行功能中抑制能力与儿童数量加工能力的关系[5];在应用领域,有报告指出酒精依赖的患者可能是由于对酒精伤害人体的关联性的认知不足造成的。可通过Stroop效应(酒精—相关词语)激发指示语来提高酒精依赖患者的认知成绩,一定程度上减少患者对酒精的依赖[6];也有人将Stroop效应作为精神病理学的一种方法,研究饮食无序的患者;用情绪Stroop范式研究烧伤患者的认知障碍[7]等等。国内外研究者都曾对Stroop效应的研究进行总结。例如很多文献引用过Macleod的文章,他回顾了有关Stroop效应的大量研究,并归纳出18项重要的研究成果。本文试图探究Stroop效应中新的热点和争议,旨在跟进Stroop效应的最新研究和进展,

Stroop效应实验

姓名王倩学号222012306011022 专业心理学(师范)年级 2012级课程实验心理学实验时间2013.11.29 同组人姓名吴韩雨舸、陈妮莎成绩 Stroop效应实验 王倩 (西南大学心理学部,重庆,400715)

摘要 本实验通在字义、字色一致和不一致条件下的字义、字色判断任务来验证经典色词Stroop效应。本实验以西南大学心理学部本科2012级54名同学作为被试,给被试呈现字色和字义一致和不一致的词语,被试在字义和字色一致和不一致的情况下按不同的按键来对字义和字色做出反应。系统自动记录反应时和准确性。结果显示,在字色和字义一致的情况下,被试对字义和字色的判断平均反应时相差不大;而在字色和字义不一致的情况下对字义的平均反应时最长;字色和一致和不一致对被试反应时长短有显著性差异。其结果证明了Stroop等人的实验研究,证明了经典色词Stroop效应的存在。 关键词Stroop效应反应时字色 1 引言 1.1 stroop效应简述 stroop效应,又叫斯特普效应。是指字义对字体颜色的干扰效应。一般认为,念字和说出字体颜色是两个不同的认知过程。Stroop于1935年做了一个实验,他利用的刺激材料在颜色和意义上相矛盾,例如用蓝颜色写“红”这个字,要求被试说出字的颜色,而不是念字的读音,即回答“蓝”。结果发现,说字的颜色时会受到字义的干扰,其实就是一个刺激的两个不同维度之间发生相互干扰的现象。麦克劳德在1991 年总结出stroop 效应发生机制的5种理论。相对加工速度理论出现时间的最早,它认为人们对刺激的两个维度(字词和颜色)加工是平行的,而加工速度不同。读词总快于颜色命名,所以字词首先得到加工。当字词的颜色和颜色信息一致的时候,就会促进对字词的颜色命名,反之对字词的颜色命名则产生干扰。相对加工速度理论、自动化理论、知觉编码理论、Logan 的平行加工模型、平行分布式加工模型。知觉编码理论强调stroop 的干扰仅发生在知觉编码阶段,加工阶段则不发生。有证据说明stroop的干扰不仅发生在知觉编码阶段,还发生在加工阶段。平行分布式加工模型(PDP)又称为联结主义和神经网络模型,是对以上几种理论的升华,能解释Stroop 效应中的许多结果。它认为PDP 系统包含很多相互联结的模块,每个模块由许多简单的相互联结的加工单元,每个加工单元负责接收来自其他单元的输入并提供输出。几组模块可以组成通路,每条通路包括一组相互联结的模块。当PDP 系统进行任务操作的时候,

stroop效应

stroop效应(斯特鲁普效应),又译作斯特普效应。是指字义对字体颜色的干扰效应。一般认为,念字和说出字体颜色是两个不同的认知过程。Stroop于1935年做了一个实验,他利用的刺激材料在颜色和意义上相矛盾,例如用蓝颜色写“红”这个字,要求被试说出字的颜色,而不是念字的读音,即回答“蓝”。结果发现,说字的颜色时会受到字义的干扰。测试图片例子 [1]麦克劳德(Mecleod)在1991 年总结stroop 效应(斯特鲁普效应)发生机制的5种理论或模型。像早期的相对加工速度理论(赛马理论)、自动化理论、知觉编码理论、Logan 的平行加工模型、平行分布式加工模型。相对加工速度理论出现时间的最早,它认为人们对刺激的两个维度(字词和颜色)加工是平行的,而加工速度不同。读词总快于颜色命名,所以字词首先得到加工。当字词的颜色和颜色信息一致的时候,就会促进对字词的颜色命名,反之对字词的颜色命名则产生干扰。自动化理论受到高度认同的原因,在于它强调区分自动加工和控制加工两个概念,自动加工不需要注意的参与,控制加工则需要有意的控制。在stroop 任务中读词是自动加工,颜色命名是控制加工,所以读词能对颜色命名产生促进或干扰,反之则不会。知觉编码理论强调stroop 的干扰仅发生在知觉编码阶段,加工阶段则不发生。有证据说明stroop的干扰不仅发生在知觉编码阶段,还发生在加工阶段。Logan 的平行加工模型改变过去那种强调加工的系列性,而把stroop 效应看作是收集证据进行决策的过程。刺激的每个维度的加工速度是由其权重决定的,权重影响每一维度对决策的贡献大小。如果来自某一维度的证据和要求的维度一致,就会降低阈限,从而加快要求维度的加工时间,反之则减慢要求维度的加工速度。平行分布式加工模型(PDP)又称为联结主义和神经网络模型,是对以上几种理论的升华,能解释Stroop 效应中的许多结果。它认为PDP 系统包含很多相互联结的模块,每个模块由许多简单的相互联结的加工单元,每个加工单元负责接收来自其他单元的输入并提供输出。几组模块可以组成通路,每条通路包括一组相互联结的模块。当6D6 系统进行任务操作的时候,就会选择一条通路,通路中的联结组确定了这条通路的强度,从而通路的选择也确定了信息加工的速度和准确性。而2003 年Robert等提出较新的stroop效应的建构理论。stroop效应的建构理论认为在选择性注意中,基于记忆的两个结构—维度的不平衡性和维度的不确定性引导注意选择那些在刺激维度内或者附近的那些显眼的、奇怪的、或者与任务相关的信息进行加工。

Stroop效应实验报告

Stroop效应实验报告 1.引言 stroop效应(斯特鲁普效应),又译作斯特普效应。是指字义对字体颜色的干扰效应。念字和命名是两个不同的认知过程,其反应速度是不同的。这一现象由J.R.Stroop在1935年首先提出,所以称为Stroop效应。他使用刺激字与写它所用的颜色相矛盾。例如用蓝颜色写成“红”字,让被试说出这个字是用什么颜色写的。结果发现被试反应时大大增加了。这说明字色矛盾时认知过程受到了干扰,即说字的颜色时受到了字的意义的干扰。有研究表明,这是因为所呈现的刺激包含着两种信息,对这两种信息加工是不同的。如蓝色写的“红”字,既包含该字所表述的颜色,又包含写该字所用的颜色。因为对字的加工快,所以先形成对字用语言反应的准备,但实验又不允许作这种反应。因此,当要说颜色时就要受到字义的干扰。一般认为,STROOP效应是由于念字自动化造成的。人们对字加工快,而对颜色加工慢,因此,当要说颜色时,就会受到字义的干扰,而反过来,念字却不会受到字的颜色的干扰。Stroop效应提出后,心理学家对它表现出浓厚兴趣,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如:研究催眠状态对Stroop效应是否有影响;研究不同的语言种类(如汉字、日文、英文等)产生的Stroop 效应;另外,作为一种手段和方法,可利用Stroop效应研究注意的机制,探讨正常人大脑两半球言语功能一侧化等。 2 方法 2.1 被试 某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本科生1名,无色盲或色弱。年龄均为21岁。 2.2 仪器 计算机,Psykey实验心理学测试软件。 2.3 实验程序 本实验验证色词STROOP现象。 每次实验要求被试完成七项任务(见附录)。有时念字,有时唱色(即说出字的书写颜色),并记录所用时间。为了避免可能的练习和疲劳影响,实验采用拉丁方设计。 被试组号任务顺序 1 1 2 3 4 5 6 7 2 7 1 2 3 4 5 6 3 6 7 1 2 3 4 5 4 5 6 7 1 2 3 4 5 4 5 6 7 1 2 3 6 3 4 5 6 7 1 2 7 2 3 4 5 6 7 1 (1)让被试坐在计算机屏幕前,进入实验“Stroop效应”。根据事先的分组选择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