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举例说明纳米材料的结构与其性质的关系

举例说明纳米材料的结构与其性质的关系

举例说明纳米材料的结构与其性质的关系
举例说明纳米材料的结构与其性质的关系

代鹏程无机化学2009级硕博连读学号:200911461

题目:举例说明纳米材料的结构与其性质的关系

答:

目录

1、纳米材料定义

2、纳米材料的结构

3、纳米材料的性能

4、以量子点为例说明纳米材料结构与其性质的关系

5、以纳米线为例说明纳米材料结构与其性质的关系

1、纳米材料定义

纳米材料是纳米级结构材料的简称。狭指由纳米颗粒构成的固体材料,其中纳米颗粒的尺寸最多不超过100纳米,在通常情况下不超过10纳米;从广义上说,纳米材料,是指微观结构至少在一维方向上受纳米尺度(1~100nm)限制的各种固体超细材料,它包括零维的原子团簇(几十个原子的聚集体)和纳米微粒;一维纳米纤维;二维纳米微粒膜(涂层)及三维纳米材料。

2、纳米材料的结构

材料学研究认为:材料的结构决定材料的性能,同时材料的性能反映材料的结构。纳米材料也同样如此。对于纳米材料,其特性既不同于原子,又不同于结晶体,可以说它是一种不同于本体材料的新材料,其物理化学性质与块体材料有明显的差异。

纳米材料的结构特点是:纳米尺度结构单元,大量的界面或自由表面,以及结构单元与大量界面单元之间存在的交互作用。在结构上,大多数纳米粒子呈现为理想单晶,也有呈现非晶态或亚稳态的纳米粒子。纳米材料的结构上存在两种结构单元;即晶体单元和界面单元。晶体单元由所有晶粒中的原子组成,这些原子严格地位于晶格位置;界面单元由处于各晶粒之间的界面原子组成,这些原子由超微晶粒的表面原子转化而来。

纳米材料由于非常小,使纳米材料的几何特点之一是比表面积(单位质量材料的表面积)很大,一般在102~104m2/g。它的另一个特点是组成纳米材料的单元表面上的原子个数与单元中所有原子个数相差不大。例如:一个由5个原子组成的正方体纳米颗粒,总共有原子个数53=125个,而表面上就有约89个原子,占了纳米颗粒材料整体原子个数的71%以上。这些特点完全不同于普通的材料。例如,普通材料的比表面积在10m2/g以下,其表面原子的个数与组成单元的整体原子个数相比较完全可以忽略不计。

由于以上纳米材料的两上显著不同于普通材料的几何特点,从物理学的观点来看,就使得纳米材料有两个不同于普通材料的物理效应表现出来,这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一个效应我们称之为量子尺寸效应,另一个被称之为表面效应。量子尺寸效应是由于材料的维度不断缩小时,描述它的物理规律完全不同

于宏观(普通材料)的规律,不但要用描述微观领域的量子力学来描述,同时要考虑到有限边界的实际问题。关于量子尺寸效应处理物理问题,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较为成熟的适用方法。表面效应是由于纳米材料表面的原子个数不可忽略,而表面上的原子又反受到来自体内一侧原子的作用,因此它很容易与外界的物质发生反应,也就是说它们十分活泼。

纳米材料由于这两上特殊效应的存在,使得它们的物理、化学性质完全不同于普通材料。目前许多实验和应用结果已经证实,纳米材料的熔点、磁性、电容性、发光特性、水溶特性等都完全不同于普通材料。例如,将金属铜或铅做成几个纳米的颗粒,一遇到空气就会燃烧,发生爆炸;用碳纳米管做成的超级电容器,其体积比电容达到600F/cm3,这在同样体积下电容量为传统电容的几百倍;碳纳米管的强度比钢强100倍……。基于这些令人兴奋的实验结果,我们完全可以预感到,纳米材料的实际应用一定能够大量地满足人们用普通材料不能达到的要求,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大大促进社会的进步。

3、纳米材料的性能

运用纳米技术,将物质加工到一百纳米以下尺寸时,由于它的尺寸已接近光的波长,加上其具有大表面的特殊效应,因此其所表现的特性,例如熔点、磁性、化学、导热、导电特性等等,往往产生既不同于微观原子、分子,也不同于该物质在整体状态时所表现的宏观性质,也即纳米材料表现出物质的超常规特性。

3.1 纳米材料的特性

当物质尺寸度小到一定程度时,则必须改用量子力学取代传统力学的观点来描述它的行为,当粉末粒子尺寸由10微米降至10纳米时,其粒径虽改变为1000倍,但换算成体积时则将有109倍之巨,所以二者行为上将产生明显的差异。

当小颗粒进入纳米级时,其本身和由它构成的纳米固体主要有如下四个方面的效应。

3.1.1 体积效应(小尺寸效应)

当粒径减小到一定值时,纳米材料的许多物性都与颗粒尺寸有敏感的依赖关系,表现出奇异的小尺寸效应或量子尺寸效应。例如,对于粗晶状态下难以发光的半导体Si、Ge等,当其粒径减小到纳米量级时会表现出明显的可见光发光现象,并且随着粒径的进一步减小,发光强度逐渐增强,发光光谱逐渐蓝移。又如,在纳米磁性材料中,随着晶粒尺寸的减小,样品的磁有序状态将发生本质的变化,粗晶状态下为铁磁性的材料,当颗粒尺寸小于某一临界值时可以转变为超顺磁状态,当金属颗粒减小到纳米量级时,电导率已降得非常低,这时原来的良导体实际上会转变成绝缘体。这种现象称为尺寸诱导的金属--绝缘体转变。

3.1.2 表面与界面效应

粒子的尺寸越小,表面积越大。纳米材料中位于表面的原子占相当大的比例,随着粒径的减小,引起表面原子数迅速增加。如粒径为10nm时,比表面积为90m2/g;粒径为5nm时,比表面积为180m2/g;粒径小到2nm时,比表面积猛增到450m2/g。这样高的比表面,使处于表面的原子数越来越多,使其表面能、表面结合能迅速增加致使它表现出很高的粒子化学性。利用纳米材料的这一特性可制得具有高的催化活性和产物选择性的催化剂。

纳米材料的许多物性主要是由表(界)面决定的。例如,纳米材料具有非

常高的扩散系数。如纳米固体Cu中的自扩散系数比晶格扩散系数高14~20个数量级,也比传统的双晶晶界中的扩散系数高2~4个数量级。这样高的扩散系数主要应归因于纳米材料中存在的大量界面。从结构上来说,纳米晶界的原子密度很低,大量的界面为原子扩散提供了高密度的短程快扩散。普通陶瓷只有在1000℃以上,应变速率小于10-4/s时才能表现出塑性,而许多纳米陶瓷在室温下就可以发生塑性变形。

3.1.3 量子尺寸效应

量子尺寸效应在微电子学和光电子学中一直占有显赫的地位。粒子的尺寸降到一定值时,费米能级附近的电子能级由准连续能级变为分立能级,吸收光谱阈值向短波方向移动。这种现象称为量子尺寸效应。1993年,美国贝尔实验室在硒化镉中发现,随着粒子尺寸的减小,发光的颜色从红色变成绿色进而变成蓝色,有人把这种发光带或吸收带由长波长移向短波长的现象称为"蓝移"。1963

年日本科学家久保(Kubo)给量子尺寸效应下了如下定义;当粒子尺寸下降到最低值时,费米能级附近的电子能级由准连续变为离散能级现象。

3.1.4 宏观量子隧道效应

微观粒子具有贯穿势垒的能力称为隧道效应。用此概念可定性地解释超细镍微粒在低温下继续保持超顺磁性。科学工作者通过实验证实了在低温下确实存在磁的宏观量子隧道效应。这一效应与量子尺寸效应一起,确定了微电子器件进一步微型化的极限,也限定了采用磁带磁盘进行信息储存的最短时间。

由于纳米粒子有极高的表面能和扩散率,粒子间能充分接近,从而范德华力得以充分发挥,使纳米粒子之间、纳米粒子与其它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异常强烈。从而使纳米材料具有一系列的特殊的光、电、热、力学性能和吸附、催化、烧结等性能。

3.2 纳米材料的性能

3.2.1 力学性能

高温、高硬、高强是结构材料开发的永恒主题,纳米结构材料的硬度(或强度)与粒径成反比(符合Hall-Retch关系式)。材料晶粒的细化及高密度界面的存在,必将对纳米材料的力学性能产生很大的影响。在纳米材料中位错密度非常低,位错滑移和增殖采取Frand-Reed模型,其临界位错圈的直径比纳米晶粒粒径还要大,增殖后位错塞积的平均间距一般比晶粒大,所以在纳米材料中位错的滑移和增殖不会发生,此即纳米晶强化效应。

3.2.2 光学性能

纳米粒子的粒径(10~100nm)小于光波的波长,因此将与入射光产生复杂的交互作用。金属在适当的蒸发沉积条件下,可得到易吸收光的黑色金属超微粒子,称为金属黑,这与金属在真空镀膜时形成的高反射率光泽面成强烈对比。由于量子尺寸效应,纳米半导体微粒的吸收光泽普遍存在蓝移现象,纳米材料因其光吸收率大的特色,可应用于红外线感测器材料。此外,TiO2超细或纳米粒子还可用于抗紫外线用品。

块状金属具有各自的特征颜色,但当其晶粒尺寸减小到纳米量级时,所有金属便都呈黑色,且粒径越小,颜色越深,即纳米晶粒的吸光能力越强。纳米晶粒的吸光过程还受其能级分离的量子尺寸效应和晶粒及其表面上电荷分布的影响。由于纳米材料的电子往往凝集成很窄的能带,因而造成窄的吸收带。半导体硅是一种间接带隙半导体材料,通常情况下发光效率很弱,但当硅晶粒尺寸减小到

5nm及以下时,其能带结构发生了变化,带边向高能带迁移,观察到了很强的可

见发射。4nm以下的Ge晶粒也可发生很强的可见光发射。

3.2.3 电学性能

由于纳米材料晶界上原子体积分数增大,纳米材料的电阻高于同类粗晶材料,甚至发生尺寸诱导,金属向绝缘体转变,在磁场中材料电阻的减小非常明显。电学性能发生奇异的变化,是由于电子在纳米材料中的传输过程受到空间维度的约束从而呈现出量子限域效应。在纳米颗粒内,或者在一根非常细的短金属线内,由于颗粒内的电子运动受到限制,电子动能或能量被量子化了。结果表现出当金属颗粒的两端加上电压,电压合适时,金属颗粒导电;而电压不合适时金属颗粒不导电。这样一来,原本在宏观世界内奉为经典的欧姆定律在纳米世界内不再成立了。金属银会失去了典型金属特征;纳米二氧化硅比典型的粗晶二氧化硅的电阻下降了几个数量级;常态下电阻较小的金属到了纳米级电阻会增大,电阻温度系数下降甚至出现负数;原来绝缘体的氧化物到了纳米级,电阻却反而下降,变成了半导体或导电体。纳米材料的电学性能决定于其结构。如随着纳米碳管结构参数的不同,纳米碳管可以是金属性的、半导体性的。

3.2.4 磁学性能

当晶粒尺寸减小到纳米级时,晶粒之间的铁磁相互作用开始对材料的宏观磁性有重要的影响。

纳米颗粒由于尺寸超细,一般为单畴颗粒,其技术磁化过程由晶粒的磁各向异性和晶粒间的磁相互作用所决定。纳米晶粒的磁各向异性与晶粒的形状、晶体结构、内应力以及晶粒表面的原子有关,与粗晶粒材料有着显著的区别,表现出明显的小尺寸效应。

纳米磁性材料具有十分特别的磁学性质,纳米粒子尺寸小,具有单磁畴结构和矫顽力很高的特性,用它制成的磁记录材料不仅音质、图像和信噪比好,而且记录密度比γ-Fe2O3高几十倍。超顺磁的强磁性纳米颗粒还可制成磁性液体,用于电声器件、阻尼器件、旋转密封及润滑和选矿等领域。

3.2.5 热学性能

由于纳米材料界面原子排列比较混乱、原子密度低、界面原子耦合作用变弱,因此纳米材料的比热和膨胀系数都大于同类粗晶和非晶材料的值。如金属银界面热膨胀系数是晶内热膨胀系数的2.1倍;纳米铅的比热比多晶态铅增加25%~50%;纳米铜的热膨胀系数比普通铜大好几倍;晶粒尺寸为8nm的纳米铜的自扩散系数比普通铜大1019倍。

3.2.6 烧结性能

纳米材料不同于块状材料是由于其表面积相对增大,也就是超微粒子的表面占据在部分的结构空间,该结构代表具有高表面能的不安定原子。这类原子极易与外来原子吸附键(结)合,同时因粒径细小而提供大表面的活性原子。

纳米材料中有大量的界面,这些界面为原子提供了短程扩散途径。高的扩散率对蠕变、超塑性等力学性能有明显的影响,同时可以在较低的温度对材料进行有效的掺杂,也可以在较低的温度下使不混溶的金属形成新的合金相;纳米材料的高扩散率,可使其在较低的温度下被烧结。如12nmTiO2在不添加任何烧结剂的情况下,可以在低于常规烧结温度400~600℃下烧结;普通钨粉需在3000℃高温下才能烧结,而掺入0.1%~0.5%的纳米镍粉后,烧结温度可降到1200~1311℃;纳米SiC的烧结温度从2000℃降到1300℃。很多研究表明,烧结温度降低是纳米材料的共性。纳米材料中由于每一粒子组成原子少,表面原子处于不安定状态,使其表面晶格震动的振幅较大,所以具有较高的表面能量,造成超微

粒子特有的热性质,也就是造成熔点下降,同时纳米粉末将比传统粉末容易在较低温度烧结,而成为良好的烧结促进材料。

3.2.7 纳米陶瓷的超塑性能

超塑性是指材料在断裂前能产生很大的伸长量的性能。这种现象通常发生在经历中等温度(≈0.5Tm),中等至较低的应变速率条件下的细晶材料中,主要是由晶界及原子的扩散率起作用引起的。一般陶瓷材料属脆性材料,它们在断裂前的形变率很小。科学家们发现,随着粒径的减小,纳米TiO2和Zn0陶瓷的形变率敏感度明显提高。纳米CaF2和TiO2纳米陶瓷在常温下具有很好的韧性和延展性能。据国外资料报道,纳米CaF2和TiO2纳米陶瓷在80~180℃内可产生100%的塑性变形,且烧结温度降低,能在比大晶粒低600℃的温度下达到类似于普通陶瓷的硬度.

4、以量子点为例说明纳米材料结构与其性质的关系

量子点,又可称为纳米晶,是一种由II-VI族或III-V族元素组成的纳米颗粒。

量子点的粒径一般介于1~10nm之间,由于电子和空穴被量子限域,连续的能带结构变成具有分子特性的分立能级结构,受激后可以发射荧光。基于量子效应,量子点在太阳能电池,发光器件,光学生物标记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科学家已经发明许多不同的方法来制造量子点,并预期这种纳米材料在二十一世纪的纳米电子学(nanoelectronics)上有极大的应用潜力。

(1)量子点的发射光谱可以通过改变量子点的尺寸大小来控制。通过改变量子点的尺寸和它的化学组成可以使其发射光谱覆盖整个可见光区。以CdTe量子为例,当它的粒径从2.5nm生长到4.0nm时,它们的发射波长可以从510nm红移到660nm。

(2)量子点具有很好的光稳定性。量子点的荧光强度比最常用的有机荧光材料“罗丹明6G”高20倍,它的稳定性更是“罗丹明6G”的100倍以上。因此,量子点可以对标记的物体进行长时间的观察,这也为研究细胞中生物分子之间长期相互作用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3)量子点具有宽的激发谱和窄的发射谱。使用同一激发光源就可实现对不同粒径的量子点进行同步检测,因而可用于多色标记,极大地促进了荧光标记在中的应用。而传统的有机荧光染料的激发光波长范围较窄,不同荧光染料通常需要多种波长的激发光来激发,这给实际的研究工作带来了很多不便。此外,量子点具有窄而对称的荧光发射峰,且无拖尾,多色量子点同时使用时不容易出现光谱交叠。

(4)量子点具有较大的斯托克斯位移。量子点不同于有机染料的另一光学性质就是宽大的斯托克斯位移,这样可以避免发射光谱与激发光谱的重叠,有利于荧光光谱信号的检测。

(5)生物相容性好。量子点经过各种化学修饰之后,可以进行特异性连接,其细胞毒性低,对生物体危害小,可进行生物活体标记和检测。

(6)量子点的荧光寿命长。有机荧光染料的荧光寿命一般仅为几纳秒(这与很多生物样本的自发荧光衰减的时间相当)。而量子点的荧光寿命可持续

数十纳秒(20ns一50ns),这使得当光激发后,大多数的自发荧光已经衰变子点荧光仍然存在,此时即可得到无背景干扰的荧光信号。

总而言之,量子点具有激发光谱宽且连续分布,而发射光谱窄而对称,颜色可调,光化学稳定性高,荧光寿命长等优越的荧光特性,是一种理想的荧光探针。

5、以纳米线为例说明纳米材料结构与其性质的关系

纳米线是一种纳米尺度的线。换一种说法,纳米线可以被定义为一种具有在横向上被限制在100纳米以下(纵向没有限制)的一维结构。这种尺度上,量子力学效应很重要,因此也被称作"量子线"。根据组成材料的不同,纳米线可分为不同的类型,包括金属纳米线(如:Ni,Pt,Au等),半导体纳米线(如:InP,Si,GaN 等)和绝缘体纳米线(如:SiO2,TiO2等)。分子纳米线由重复的分子元组成,可以是有机的(如:DNA)或者是无机的。

典型的纳米线的纵横比在1000以上,因此它们通常被称为一维材料。纳米线具有许多在大块或三维物体中没有发现的有趣的性质。这是因为电子在纳米线中在横向受到量子束缚,能级不连续。这种量子束缚的特性在一些纳米线中(比如碳纳米管)表现为非连续的电阻值。这种分立值是由纳米尺度下量子效应对通过纳米线电子数的限制引起的。这些孤立值通常被称为电阻的量子化.在电子,光电子和纳电子机械器械中,纳米线有可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它同时还可以作为合成物中的添加物、量子器械中的连线、场发射器和生物分子纳米感应器。

纳米线的导电性预期将大大小于大块材料。这主要是由以下原因引起的。第一,当线宽小于大块材料自由电子平均自由程的时候,载流子在边界上的散射现象将会显现。例如,铜的平均自由程为40nm。对于宽度小于40nm的铜纳米线来说,平均自由程将缩短为线宽。

同时,因为尺度的原因,纳米线还会体现其他特殊性质。在碳纳米管中,电子的运动遵循弹道输运(意味着电子可以自由的从一个电极穿行到另一个)的原则。而在纳米线中,电阻率受到边界效应的严重影响。这些边界效应来自于纳米线表面的原子,这些原子并没有像那些在大块材料中的那些原子一样被充分键合。这些没有被键合的原子通常是纳米线中缺陷的来源,使纳米线的导电能力低于整体材料。随着纳米线尺寸的减小,表面原子的数目相对整体原子的数目增多,因而边界效应更加明显。

通常情况下,随着尺寸的减小,纳米线会体现出大块材料更好的机械性能。强度变强,韧度变好。例如ZnO纳米线可以随意弯曲。

纳米材料物理热学性质

纳米材料的热学性质 纳米材料是一种既不同于晶态,又不同于非晶态的第三类固体材料,通常指三维空间尺寸至少有一维处于纳米量级 ( 1 n m~1 0 0 n m)的固体材料。由于纳米材料粒径小,比表面积大,处于粒子表面无序排列的原子百分比高达 l 5 ~5 0 %。纳米粒子的这种特殊结构导致其具有不同于传统材料的物理化学特性。纳米材料的高浓度界面及原子能级的特殊结构使其具有不同于常规块体材料和单个分子的性质,纳米材料具有表面效应,体积效应,量子尺寸效应宏观量子隧道效应等,从而使得纳米材料热力学性质具有特殊性,纳米材料的各种热力学性质如晶格参数,结合能,熔点,熔解焓,熔解熵,热容等均显示出尺寸效应和形状效应。可见,纳米材料热力学性质在各方面均显现出与块体材料的差异性,研究纳米材料的热力学性质具有极其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一热容 1996年,在低温下测定了纳米铁随粒度变化的比热,发现与正常的多晶铁相比,纳米铁出现了反常的比热行为,低温下的电子比热系数减50 %。 1998年,通过研究了粒度和温度对纳米粒子热容的影响,建立了一个预测热容的理论模型,结果表明:过剩的热容并不正比于纳米粒子的比表面,当比表面远小于其物质的特征表面积时,过剩的热容可以认为与粒度无关。 2002年,又把多相纳米体系的热容定义为体相和表面相的热容之和,因为表面热容为负值,所以随着粒径的减小和界面面积的扩大,将导致多相纳米体系总的热容的减小, 二.晶格参数,结合能,内聚能 纳米微粒的晶格畸变具有尺寸效应,利用惰性气体蒸发的方法在高分子基体上制备了1. 45nm 的pd纳米微粒,通过电子微衍射方法测试了其晶格参数,发现 Pd 纳米微粒的晶格参数随着微粒尺寸的减小而降低。结合能的确比相应块体材料的结合能要低。通过分子动力学方法,模拟 Pd 纳米微粒在热力学平衡时的稳定结构,并计算微粒尺寸和形状对 晶格参数和结合能的影响,定量给出形状对晶格参数和结合能变化量的贡献研究表明:在一定的形状下,纳米微粒的晶格参数和结合能随着微粒尺寸的减小而降低,在一定尺寸时,球形纳米微粒的晶格参数和结合能要高于立方体形纳米微粒的相应量。 三纳米粒子的熔解热力学 熔解温度是材料最基本的性能,几乎所有材料的性能如力学性能,物理性能以及化学性能都是工作温度比熔解温度( T /Tm )的函数,除了熔解温度外,熔解焓和熔解熵也是描述材料熔解热力学的重要参量;熔解焓表示体系在熔解的过程中,吸收热量的多少,而熔解熵则是体系熔解过程中熵值的变化。几乎整个熔解热力学理论就是围绕着熔解温度,熔解熵和熔解焓建立的块体材料的熔解温度(有时称熔点) 熔解焓(或称熔解热)和熔解熵一般是常数,但对于纳米材料则非如此实验表明:纳米微粒的熔解温度依赖于微粒的尺寸。 四反应体系的化学平衡 利用纳米氧化铜和纳米氧化锌分别与硫酸氢钠溶液的反应,测定出不同粒径,不同温度时每个组分反应的平衡浓度,从而计算出平衡常数,进而得到化学反应的标准摩尔吉布斯函数;通过不同温度的标准摩尔吉布斯函数,可得化学反

纳米材料综述要点

纳米材料综述 一、基本定义 1990年7月,第一届国际纳米科学技术会议在美国巴尔的摩举办,标志着 纳米科学技术的正式诞生。 1、纳米 纳米是一种长度单位,1纳米=1×10-9米,即1米的十亿分之一,单位符 号为 nm。 2、纳米技术 纳米技术是在单个原子、分子层次上对物质的种类、数量和结构形态进行 精确的观测、识别和控制的技术,是在纳米尺度范围内研究物质的特性和 相互作用,并利用这些特性制造具有特定功能产品的多学科交叉的高新技 术。其最终目标是人类按照自己的意志直接操纵单个原子、分子,制造出 具有特定功能的产品。 纳米技术的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3个阶段: 第一阶段(1990年即在召开“Nano 1”以前主要是在实验室探索各种纳米粉体的制备手段,合成纳米块体(包括薄膜,研究评估表征的方法,探索纳米材料的特殊性能。研究对象一般局限于纳米晶或纳米相材料。 第二阶段 (1990年~1994年人们关注的热点是设计纳米复合材料: ?纳米微粒与纳米微粒复合(0-0复合, ?纳米微粒与常规块体复合(0-3复合, ?纳米复合薄膜(0-2复合。 第三阶段(从1994年至今纳米组装体系研究。它的基本内涵是以纳米颗粒 以及纳米丝、管等为基本单元在一维、二维和三维空间组装排列成具有纳米结构的体系的研究。 3、纳米材料 材料基本构成单元的尺寸在纳米范围即1~100纳米或者由他们形成的材料就称为纳米 材料。纳米材料和宏观材料迥然不同,它具有奇特的光学、电学、磁学、热学和力学等方面的性质。

图1 纳米颗粒材料SEM图 二、纳米材料的基本性质 由于纳米材料是由相当于分子尺寸甚至是原子尺寸的微小单元组成,也正因为这样,纳米材料具有了一些区别于相同化学元素形成的其他物质材料特殊的物理或是化学特性例如:其力学特性、电学特性、磁学特性、热学特性等,这些特性在当前飞速发展的各个科技领域内得到了应用。科学家们和工程技术人员利用纳米材料的特殊性质解决了很多技术难题,可以说纳米材料特性促进了科技进步和发展。 1、力学性质 高韧、高硬、高强是结构材料开发应用的经典主题。具有纳米结构的材料强度与粒径成反比。纳米材料的位错密度很低,位错滑移和增殖符合Frank-Reed模型,其临界位错圈的直径比纳米晶粒粒径还要大,增殖后位错塞积的平均间距一般比晶粒大,所以纳米材料中位错滑移和增殖不会发生,这就是纳米晶强化效应。金属陶瓷作为刀具材料已有50多年历史,由于金属陶瓷的混合烧结和晶粒粗大的原因其力学强度一直难以有大的提高。应用纳米技术制成超细或纳米晶粒材料时,其韧性、强度、硬度大幅提高,使其在难以加工材料刀具等领域占据了主导地位。使用纳米技术制成的陶瓷、纤维广泛地应用于航空、航天、航海、石油钻探等恶劣环境下使用。 2、热学性质 纳米材料的比热和热膨胀系数都大于同类粗晶材料和非晶体材料的值,这是由于界面原子排列较为混乱、原子密度低、界面原子耦合作用变弱的结果。因此在储热材料、纳米复合材料的机械耦合性能应用方面有其广泛的应用前景。例如Cr-Cr2O3颗粒膜对太阳光有强烈的吸收作用,从而有效地将太阳光能转换为热能。 3、电学性质 由于晶界面上原子体积分数增大,纳米材料的电阻高于同类粗晶材料,甚至发生尺寸诱导金属——绝缘体转变(SIMIT)。利用纳米粒子的隧道量子效应和库仑堵塞效应制成的纳米电子器件具有超高速、超容量、超微型低能耗的特点,有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全面取代目前的常规半导体器件。2001年用碳纳米管制成的纳米晶体管,表现出很好的晶体三极管放大特性。并根据低温下碳纳米管的三极管放大特性,成

(完整版)纳米材料四大效应及相关解释

纳米材料四大效应及相关解释 四大效应基本释义及内容: 量子尺寸效应:是指当粒子尺寸下降到某一数值时,费米能级附近的电子能级由准连续变为离散能级或者能隙变宽的现象。当能级的变化程度大于热能、光能、电磁能的变化时,导致了纳米微粒磁、光、声、热、电及超导特性与常规材料有显著的不同。 小尺寸效应:当颗粒的尺寸与光波波长、德布罗意波长以及超导态的相干长度或透射深度等物理特征尺寸相当或更小时,晶体周期性的边界条件将被破坏,非晶态纳米粒子的颗粒表面层附近的原子密度减少,导致声、光、电、磁、热、力学等特性呈现新的物理性质的变化称为小尺寸效应。对超微颗粒而言,尺寸变小,同时其比表面积亦显著增加,从而产生如下一系列新奇的性质。 表面效应:球形颗粒的表面积与直径的平方成正比,其体积与直径的立方成正比,故其比表面积(表面积/体积)与直径成反比。随着颗粒直径的变小,比表面积将会显著地增加,颗粒表面原子数相对增多,从而使这些表面原子具有很高的活性且极不稳定,致使颗粒表现出不一样的特性,这就是表面效应。 宏观量子隧道效应:当微观粒子的总能量小于势垒高度时,该粒子仍能穿越这一势垒。近年来,人们发现一些宏观量,例如微颗粒的磁化强度,量子相干器件中的磁通量等亦有隧道效应,称为宏观的量子隧道效应。 四大效应相关解释及应用: 表面效应 球形颗粒的表面积与直径的平方成正比,其体积与直径的立方成正比,故其比表面积(表面积/体积)与直径成反比。随着颗粒直径的变小比表面积将会显著地增加。例如粒径为10nm时,比表面积为90m2/g;粒径为5nm时,比表面积为180m2/g;粒径下降到2nm时,比表面积猛增到450m2/g。粒子直径减小到纳米级,不仅引起表面原子数的迅速增加,而且纳米粒子的表面积、表面能都会迅速增加。这主要是因为处于表面的原子数较多,表面原子的晶场环境和结合能与内部原子不同所引起的。表面原子周围缺少相邻的原子,有许多悬空键,具有不饱

高三化学复习有机化学--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高三化学复习有机化学----结构与性质 一、掌握各类有机物的官能团及性质 ㈠烃类有机物的性质 1.烷烃: ⑴饱和烃---特征反应为与X2发生取代反应,条件光照,得到各种卤代烃的混合物。 ⑵氧化反应---燃烧(单不能被高锰酸钾酸性溶液氧化)。 ⑶高温分解(如甲烷高温分解得到碳黑和氢气,其它烷烃可以发生裂解反应)。 2.烯烃:官能团为 --- C═C ⑴不饱和烃---特征反应是与(H2、X2、HX、H2O)等的加成反应。 ⑵氧化反应---燃烧、被高锰酸钾酸性溶液氧化。 ⑶聚合反应---加成聚合反应。 3.炔烃:官能团为 --- C≡C ⑴不饱和烃---特征反应是与(H2、X2、HX、H2O)等的加成反应。注意加成时与烯烃比较。 ⑵氧化反应---燃烧(与乙烯燃烧的比较)、被高锰酸钾酸性溶液氧化。 4.芳香烃:以苯为例。 ⑴取代反应---卤代反应、硝化反应、磺化反应。 ⑵加成反应---与氢气在催化剂、加热的条件下加成得到环己烷。 ⑶氧化反应---燃烧。 ㈡烃的衍生物的性质 1.卤代烃:以一溴乙烷为例(CH3CH2Br)官能团为 ---卤原子─X。 ⑴水解反应---与NaOH的水溶液共热,是取代反应。 ⑵消去反应---与NaOH的醇溶液共热,是消去反应。规律略。 2.醇:以乙醇为例(C2H5OH)官能团为---羟基─OH ⑴与活泼金属的反应(如K、Na、Ca等)⑵与氢卤酸的反应---取代反应 ⑶催化氧化反应---条件、反应规律、断键位置等 ⑷分子间脱水反应---条件、取代反应、断键位置 ⑸分子内脱水反应---条件、消去反应、断键位置、反应规律 ⑹酯化反应---条件、取代反应、断键位置、酯的种类、书写、名称等 3.酚:以苯酚为例,官能团---酚羟基─OH ⑴酸性(与氢氧化钠溶液、碳酸钠溶液的反应)俗名石炭酸 ⑵苯环上的取代反应(比苯容易,由于羟基的影响)与浓溴水反应产生白色沉淀(应用) ⑶与铁盐的显色反应—用于检验苯酚 (─CHO) 4.醛和酮:官能团:羰基、醛基 ⑴醛、酮与氢气的加成反应 ⑵银镜反应(检验醛基的反应、氧化反应、银氨溶液的制备方法) ⑶与新制的氢氧化铜悬浊液的反应 5.羧酸和酯:羧酸的官能团是羧基─COOH ⑴酸性(有酸的通性,弱酸,比碳酸的酸性强

纳米材料的背景意义

纳米知识介绍 1990年7月,第一届国际纳米科学技术会议在美国巴尔的摩举办,标志着纳米科学技术的正式诞生。 纳米 纳米是一种长度单位,1纳米=1×10-9米,即1米的十亿分之一,单位符号为 nm。 纳米技术 纳米技术是在单个原子、分子层次上对物质的种类、数量和结构形态进行精确的观测、识别和控制的技术,是在纳米尺度范围内研究物质的特性和相互作用,并利用这些特性制造具有特定功能产品的多学科交叉的高新技术。其最终目标是人类按照自己的意志直接操纵单个原子、分子,制造出具有特定功能的产品。 纳米技术的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3个阶段: 第一阶段(1990年即在召开“Nano 1”以前)主要是在实验室探索各种纳米粉体的制备手段,合成纳米块体(包括薄膜),研究评估表征的方法,探索纳米材料的特殊性能。研究对象一般局限于纳米晶或纳米相材料。 第二阶段 (1990年~1994年)人们关注的热点是设计纳米复合材料: ?纳米微粒与纳米微粒复合(0-0复合), ?纳米微粒与常规块体复合(0-3复合), ?纳米复合薄膜(0-2复合)。 第三阶段(从1994年至今)纳米组装体系研究。它的基本内涵是以纳米颗粒以及纳米丝、管等为基本单元在一维、二维和三维空间组装排列成具有纳米结构的体系的研究。 纳米材料 材料基本构成单元的尺寸在纳米范围即1~100纳米或者由他们形成的材料就称为纳米材料。纳米材料和宏观材料迥然不同,它具有奇特的光学、电学、磁学、热学和力学等方面的性质。 图1 纳米颗粒材料SEM图 一、纳米材料的基本特性 由于纳米材料是由相当于分子尺寸甚至是原子尺寸的微小单元组成,也正因为这样,纳米材料具有了一些区别于相同化学元素形成的其他物质材料特殊的物理或是化学特性例如:其力学特性、电学特性、磁学特性、热学特性等,这些特性在当前飞速发展的各个科技领域内得到了应用。科学家们和工程技术人员利用纳米材料的特殊性质解决了很多技术难题,可以说纳米材料特性促进了科技进步和发展。 1、力学性质 高韧、高硬、高强是结构材料开发应用的经典主题。具有纳米结构的材料强度与粒径成反比。纳米材料的位错密度很低,位错滑移和 增殖符合Frank-Reed模型,其临界位错圈的直径比纳米晶粒粒径还 要大,增殖后位错塞积的平均间距一般比晶粒大,所以纳米材料中位 错滑移和增殖不会发生,这就是纳米晶强化效应。金属陶瓷作为刀具 材料已有50多年历史,由于金属陶瓷的混合烧结和晶粒粗大的原因其

举例说明纳米材料的结构与其性质的关系

代鹏程无机化学2009级硕博连读学号:200911461 题目:举例说明纳米材料的结构与其性质的关系 答: 目录 1、纳米材料定义 2、纳米材料的结构 3、纳米材料的性能 4、以量子点为例说明纳米材料结构与其性质的关系 5、以纳米线为例说明纳米材料结构与其性质的关系 1、纳米材料定义 纳米材料是纳米级结构材料的简称。狭指由纳米颗粒构成的固体材料,其中纳米颗粒的尺寸最多不超过100纳米,在通常情况下不超过10纳米;从广义上说,纳米材料,是指微观结构至少在一维方向上受纳米尺度(1~100nm)限制的各种固体超细材料,它包括零维的原子团簇(几十个原子的聚集体)和纳米微粒;一维纳米纤维;二维纳米微粒膜(涂层)及三维纳米材料。 2、纳米材料的结构 材料学研究认为:材料的结构决定材料的性能,同时材料的性能反映材料的结构。纳米材料也同样如此。对于纳米材料,其特性既不同于原子,又不同于结晶体,可以说它是一种不同于本体材料的新材料,其物理化学性质与块体材料有明显的差异。 纳米材料的结构特点是:纳米尺度结构单元,大量的界面或自由表面,以及结构单元与大量界面单元之间存在的交互作用。在结构上,大多数纳米粒子呈现为理想单晶,也有呈现非晶态或亚稳态的纳米粒子。纳米材料的结构上存在两种结构单元;即晶体单元和界面单元。晶体单元由所有晶粒中的原子组成,这些原子严格地位于晶格位置;界面单元由处于各晶粒之间的界面原子组成,这些原子由超微晶粒的表面原子转化而来。 纳米材料由于非常小,使纳米材料的几何特点之一是比表面积(单位质量材料的表面积)很大,一般在102~104m2/g。它的另一个特点是组成纳米材料的单元表面上的原子个数与单元中所有原子个数相差不大。例如:一个由5个原子组成的正方体纳米颗粒,总共有原子个数53=125个,而表面上就有约89个原子,占了纳米颗粒材料整体原子个数的71%以上。这些特点完全不同于普通的材料。例如,普通材料的比表面积在10m2/g以下,其表面原子的个数与组成单元的整体原子个数相比较完全可以忽略不计。 由于以上纳米材料的两上显著不同于普通材料的几何特点,从物理学的观点来看,就使得纳米材料有两个不同于普通材料的物理效应表现出来,这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一个效应我们称之为量子尺寸效应,另一个被称之为表面效应。量子尺寸效应是由于材料的维度不断缩小时,描述它的物理规律完全不同

纳米材料与纳米结构21个题目完整答案

1.简单论述纳米材料的定义与分类。 2.什么是原子团簇? 谈谈它的分类. 3.通过Raman 光谱中任何鉴别单壁和多臂碳纳米管? 如何计算单壁碳纳米管直径? 4.论述碳纳米管的生长机理。 5.论述气相和溶液法生长纳米线的生长机理。 6.解释纳米颗粒红外吸收宽化和蓝移的原因。 7.论述光催化的基本原理以及提高光催化活性的途径。 8.什么是库仑堵塞效应以及观察到的条件? 9.写出公式讨论半导体纳米颗粒的量子限域效应和介电限域效应对其吸收边,发光峰的影响。 10.纳米材料中的声子限域和压应力如何影响其Raman 光谱。 11.论述制备纳米材料的气相法和湿化学法。 12.什么是纳米结构,并举例说明它们是如何分类的,其中自组装纳米结构形成的条件是什么。 13.简单讨论纳米颗粒的组装方法 14.论述一维纳米结构的组装,并介绍2种纳米器件的结构。 15.论述一维纳米结构的组装,并介绍2种纳米器件的结构。 16.简单讨论纳米材料的磁学性能。 17.简述“尺寸选择沉淀法”制备单分散银纳米颗粒的基本原理 18.简述光子晶体的概念及其结构 19.目前人们已经制备了哪些纳米结构单元、复杂的纳米结构和纳米器件。并说明那些纳米结构应该具有增强物理和化学性 能。 20.简单论述单电子晶体管的原理。 21.简述纳米结构组装的工作原理。 1.简单论述纳米材料的定义与分类。 答:最初纳米材料是指纳米颗粒和由它们构成的纳米薄膜和固体。 现在广义: 纳米材料是指在三维空间中至少有一维处在纳米尺度范围,或由他们作为基本单元构成的材料。 如果按维数,纳米材料可分为三大类: 零维:指在空间三维尺度均在纳米尺度,如:纳米颗粒,原子团簇等。 一维:指在空间有两处处于纳米尺度,如:纳米丝,纳米棒,纳米管等。 二维:指在三维空间中有一维处在纳米尺度,如:超薄膜,多层膜等。 因为这些单元最具有量子的性质,所以对零维,一维,二维的基本单元,分别又具有量子点,量子线和量子阱之称。

位置、结构和性质的关系

位置、结构和性质的关系 一、位置、结构和性质的关系: 元素的原子结构,即核外电子排布,主要是电子层数和最外层电子数,决定了元素在周期表的位置,也就决定的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以及性质的递变。 而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以及性质的递变,反映了元素在周期表的位置,也就反应了元素的原子结构,特别是反映了核外电子排布中的电子层数和最外层电子数的特征。 一句话,就是结构决定位置和性质,位置和性质反映结构,位置决定性质,性质反映位置。 二、元素金属性的比较方法 1、用失去电子的难易比较:金属原子失去电子越容易,金属元素的金属性就越强;金属 原子失去电子越不容易,金属元素的金属性就越弱。 例如:钠比镁更容易失去电子,钠金属性比镁强。 2、用与水反应产生氢气的能力比较:金属越容易和水反应产生氢气,金属性就越强;金 属越难和水反应产生氢气,金属性就越弱。 例如:钠可以与冷水剧烈反应,而镁要与热水才反应,铝与热水不反应,要在氢氧化钠溶液中才与水反应,说明金属性Na>Mg>Al 3、用与H+反应产生氢气的能力比较:金属与H+反应越容易,越剧烈,说明金属性越强。 金属与H+反应越难,越不反应,说明金属性越弱。 例如:镁、铝、锌和同浓度的盐酸反应,镁剧烈反应,铝比较缓慢,而锌就更缓慢,说明金属性Mg>Al>Zn 4、用同一周期或同一主族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进行比较:同一周期或同一主族 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碱性越强,该金属元素的金属性越强。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碱性越弱,该金属元素的金属性越弱。 例如:碱性NaOH>Mg(OH)2>Al(OH)3说明金属性Na>Mg>Al 碱性Be(OH)2Be 6、通过元素周期表的位置进行比较:同一周期,自左而右,元素的金属性减弱;同一主 族,自上而下,元素的金属性依次增强。 例如:金属性K>Ca>Ga Rb>K>Na>Li 7、用彼此在水溶液中发生置换反应来比较:金属性强的金属能把金属性弱的金属从其可 溶性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例如:Zn+CuSO4===ZnSO4+Cu 说明金属性Zn>Cu 8、用原电池的正负电极来比较:金属性越强的金属在构成原电池时作负极,发生氧化反 应,金属性越弱的金属在构成原电池时作正极,离子在它的表面发生还原反应。 例如:如果A、B两块金属,用导线连接后,放到稀硫酸中,B的表面有气泡产生,说明B作正极,金属性没有A强。 9、用电解池原理进行比较:用惰性电极电解等金属离子的盐溶液,越容易在阴极得到电 子被还原的,其金属性就越弱。 例如:电解硝酸银和硝酸铜的混合溶液,银先析出,说明金属性Cu>Ag 三、非金属性的比较方法:

有机化合物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有机化合物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枣庄二中林德恒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是有机化学基础模块中较为重要的一节,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对有机化合物进行系统而有序的认识及研究,为后续的学习提供指导。学生在初中化学及《化学2(必修)》中学习过一些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和用途,但其认识的方式是一个个独立的典型代表物,主要是从应用的角度掌握这些代表物的性质,对它们结构的认识也比较浅显,还没有意识到有机化合物性质与结构的关系。通过本节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初步树立“官能团的结构决定有机化合物的化学特性”、“不同基团间的相互作用会对有机化合物的性质产生影响”等观念,知道官能团中键的极性、碳原子的饱和程度与有机化合物的化学性质有关系。 二、设计思路 在《化学2(必修)》中学习了关于乙醇、乙酸的结构和化学性质,在本节内容开始组织学生回顾并讨论乙醇、乙酸的化学性质,要求学生通过板演并改正方程式,结合球棍模型分析二者的结构,归纳官能团的结构与有机化合物性质的关系;利用画概念图的方式启发学生讨论本节学习心得,总结认识有机化合物的方法和规律。 三、知识与技能 1、了解官能团、不同基团间的相互影响与有机化合物性质的关系。 2、掌握由结构预测性质的一般程序,初步建立不同基团间相互影响的观点。 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形成“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的意识。 五、教学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归纳总结 六、教学设备 一体机、球棍模型

七、教后反思 本节课是利用学生学习过的典型的有机化合物间的化学反应进行分析,加以对比讨论从而总结出有机物的性质与官能团的关系,并且利用对比反应讨论出相同官能团受到所连接的集团的影响而体现出了不同的性质。在课堂中,倡导学生利用“合作、自主和探究”的学习方式,也为有机化学的学习提供了很好的典例。 教学中我的思路是充分利用学生已经学过的相关的有机物的性质的方程式加以讨论分析,我再进行归纳性总结,并且该部分内容会在以后的物质的性质学习中加以体现。对于本节课我的感觉是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又培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纳米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能

第四章纳米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能 纳米微粒的物理性能 第一节热学性能 ※1.1. 纳米颗粒的熔点下降 由于颗粒小,纳米颗粒的表面能高、比表面原子多,这些表面原子近邻配位不全,活性大以及体积远小于大块材料的纳米粒子熔化时所需要增加的内能小得多,这就使纳米微粒熔点急剧下降。 金的熔点:1064o C;2nm的金粒子的熔点为327o C。 银的熔点:960.5o C;银纳米粒子在低于100o C开始熔化。 铅的熔点:327.4o C;20nm球形铅粒子的熔点降低至39o C。 铜的熔点:1053o C;平均粒径为40nm的铜粒子,750o C。 ※1.2. 开始烧结温度下降 所谓烧结温度是指把粉末先用高压压制成形,然后在低于熔点的温度下使这些粉末结合成块,密度接近常规材料的最低加热温度。 纳米颗粒尺寸小,表面能高,压制成块材后的界面具有高能量,在烧结中高的界面能成为原子运动的驱动力,有利于界面中的孔洞收缩,空位团的湮灭,因此,在较低的温度下烧结就能达到致密化的目的,即烧结温度降低。 ※1.3. NPs 晶化温度降低 非晶纳米颗粒的晶化温度低于常规粉末,且纳米颗粒开始长大温度随粒径的减小而降低。 ※熔点降低、烧结温度降低、晶化温度降低等热学性质的显著变化来源于纳米材料的表(界)面效应。 第二节电学性能 2.1 纳米金属与合金的电阻特性 1. 与常规材料相比,Pd纳米相固体的比电阻增大; 2. 比电阻随粒径的减小而逐渐增加; 3. 比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上升 4. 随粒子尺寸的减小,电阻温度系数逐渐下降。电阻的温度变化规律与常规粗晶基本相似,差别在于温度系数强烈依赖于晶粒尺寸。 随着尺寸的不断减小,温度依赖关系发生根本性变化。当粒径为11nm时,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下降。 5. 当颗粒小于某一临界尺寸时(电子平均自由程),电阻的温度系数可能会由正变负,即随着温度的升高,电阻反而下降(与半导体性质类似). 电子在晶体中传播由于散射使其运动受阻,而产生电阻。 ※纳米材料的电阻来源可以分为两部分: 颗粒组元(晶内):当晶粒大于电子平均自由程时主要来自晶内散射 界面组元(晶界):晶粒尺寸与电子平均自由程相当时,主要来自界面电子散射?纳米材料中大量的晶界存在,几乎使大量电子运动局限在小颗粒范围。 ?晶界原子排列越混乱,晶界厚度越大,对电子散射能力就越强。 ?界面的这种高能垒是使电阻升高的主要原因。 总之:纳米材料体系的大量界面使得界面散射对电阻的贡献非常大,当纳米材料尺寸非常小时,这种贡献对总电阻占支配地位。当粒径低于临界尺寸时,量子尺寸效应造成的能级离散性不可忽视,最后温升造成的热激发电子对电导的贡献增大,即温度系数变负。 ※金属纳米颗粒材料的电阻增大的现象主要归因于小尺寸效应。 第三节磁学性能 许多生物体内就有天然的纳米磁性粒子,如向磁性细菌,蜜蜂,螃蟹,海龟等。

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现象及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第2课时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现象及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1.理解同分异构现象与同分异构体。(重难点) 2.掌握有机化合物结构与性质的关系。(重点) [基础·初探] 1.同分异构体 分子式相同而结构不同的有机化合物,互为同分异构体。 2.同分异构体的类型 (1)相对分子质量相同的两种化合物互为同分异构体。( ) (2)H2O和H2O2互为同分异构体。( ) (3)同分异构体之间的转化属于化学变化。( ) (4)同系物之间可以互为同分异构体。( ) 【提示】(1)×(2)×(3)√(4)× [核心·突破] 1.同分异构体的书写 (1)以C7H16为例书写烷烃同分异构体

【特别提醒】 1.烷烃的同分异构体只有碳骨架异构,CH 4、C 2H 6、C 3H 8不存在同分异构体。

2.检查书写的同分异构体是否重复时,可先命名,若名称不重复,则书写不重复。 2.同分异构体数目的判断方法 (1)基元法 记住常见烃基的异构体种数,可快速判断含官能团有机化合物同分异构体的数目。 -C3H7有两种,-C4H9有4种,-C5H11有8种,如C4H9Cl、C4H9OH、C4H9-CHO等各有4种同分异构体。 (2)换元法 如:若C3H8的二氯代物有四种同分异构体,则其六氯代物的同分异构体也为四种(H和Cl相互替代)。 (3)定一(或二)移一法 对于二元取代物的同分异构体的判定,可固定一个取代基位置,再移动另一取代基,以确定同分异构体数目。 (4)对称法(又称等效氢法) 等效氢法的判断可按下列三点进行: ①同一甲基上的氢原子是等效的。 ②同一碳原子上所连甲基上的氢原子是等效的。 ③处于镜面对称位置上的氢原子是等效的(相当于平面成像时,物与像的关系) [题组·冲关] 题组1 同分异构体的判断 1.下列各组有机物中,互为同分异构体的是( )

纳米材料的特点和用途

纳米是一种很小的单位,纳米技术则是一种非常具有市场潜力的新兴科学技术。关于纳米技术的研究,是很多国家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2011年,欧盟通过了纳米材料的定义,纳米材料,即一种由基本颗粒组成的粉状或团块状天然或人工材料,这一基本颗粒的一个或多个三维尺寸在1纳米至100纳米之间,并且这一基本颗粒的总数量在整个材料的所有颗粒总数中占50%以上。这标志着科学史上又一个里程碑。那么,纳米材料的特点和用途有哪些呢? 一、纳米材料的特点 当粒子的尺寸减小到纳米量级,将导致声、光、电、磁、热性能呈现新的特性。比方说:被广泛研究的II-VI族半导体硫化镉,其吸收带边界和发光光谱的峰的位置会随着晶粒尺寸减小而显著蓝移。按照这一原理,可以通过控制晶粒尺寸来获得不同能隙的硫化镉,这将大大丰富材料的研究内容和可望获得新的用途。我们知道物质的种类是有限的,微米和纳米的硫化镉都是由硫和镉元素组成的,但通过控制制备条件,可以获得带隙和发光性质不同的材料。也就是说,通过纳米技术获得了全新的材料。纳米颗粒往往具有很大的比表面积,每克这种固体的比表面积能达到几百甚至上千㎡,这使得它们可作为高活性的吸附剂和催化剂,在氢气贮存、有机合成和环境保护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前景。对纳米体材料,我们可以用“更轻、更高、更强”这六个字来概括。“更轻”是指借助于纳米材料和技术,我们可以制备体积更小性能不变甚至更好的器件,减小器件的体积,使其更轻盈。如现在小型化了的计算机。“更高”

是指纳米材料可望有着更高的光、电、磁、热性能。“更强”是指纳米材料有着更强的力学性能(如强度和韧性等),对纳米陶瓷来说,纳米化可望解决陶瓷的脆性问题,并可能表现出与金属等材料类似的塑性。 二、纳米材料的用途 纳米材料应用在信息产业、环境产业、能源环保、生物医药等领域,帮助着产品的进步与发展,为人们的社会发展、科研进步、医药发展带去了很好的辅助。 1、纳米磁性材料 在实际中应用的纳米材料大多数都是人工制造的。纳米磁性材料具有十分特别的磁学性质,纳米粒子尺寸小,具有单磁畴结构和矫顽力很高的特性,用它制成的磁记录材料不仅音质、图像和信噪比好,而且记录密度比γ-Fe2O3高几十倍。超顺磁的强磁性纳米颗粒还可制成磁性液体,用于电声器件、阻尼器件、旋转密封及润滑和选矿等领域。 2、纳米陶瓷材料 传统的陶瓷材料中晶粒不易滑动,材料质脆,烧结温度高。纳米陶瓷的晶粒尺寸小,晶粒容易在其他晶粒上运动,因此,纳米陶瓷材料具有极高的强度和高韧性以及良好的延展性,这些特性使纳米陶瓷材料可在常温或次高温下进行冷加工。如果在次高温下将纳米陶瓷颗粒加工成形,然后做表面退火处理,就可以使纳米材料成为一种表面保持常规陶瓷材料的硬度和化学稳定性,而内部仍具有纳米材料的延展性的高性能陶瓷。 3、纳米传感器 纳米二氧化锆、氧化镍、二氧化钛等陶瓷对温度变化、红外线以及汽车尾气都十分敏感。因此,可以用它们制作温度传感器、红外线检测仪和汽车尾气检测仪,检测灵敏度比普通的同类陶瓷传感器高得多。 4、纳米倾斜功能材料 在航天用的氢氧发动机中,燃烧室的内表面需要耐高温,其外表面要与冷却剂接触。因此,内表面要用陶瓷制作,外表面则要用导热性良好的金属制作。但块状陶瓷和金属很难结合在一起。如果制作时在金属和陶瓷之间使其成分逐渐地连续变化,让金属和陶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便能结合在一起形成倾斜功能材料,它的意思是其中的成分变化像一个倾斜的梯子。当用金属和陶瓷纳米颗

选修三物质结构和性质常考重要知识点总结

物质结构与性质(选修) 第一讲原子结构与性质 考点1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理 1.能层、能级与原子轨道之间的关系 2.原子轨道的能量关系 (1)轨道形状 ①s (2)能量关系 ①相同能层上原子轨道能量的高低:n s

3.基态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三个原理 (1)能量最低原理:电子优先占有能量低的轨道,然后依次进入能量较高的轨道,使整个原子的能量处于最低状态。即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遵循构造原理能使整个原子的能量处于最低状态。 如图为构造原理示意图: (2)泡利原理:在一个原子轨道中,最多只能容纳2个电子,并且它们的自旋状态相反。 (3)洪特规则:当电子排布在同一能级的不同轨道时,基态原子中的电子总是优先单独占据一个轨道,而且自旋状态相同。 洪特规则特例: f0)状态时,体系的能量最低,如:24Cr的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63d54s1。 4.原子(离子)核外电子排布式(图)的书写 (1)核外电子排布式:按电子排入各能层中各能级的先后顺序,用数字在能级符号右上角标明该能级上排布的电子数的式子。如Cu:1s22s22p63s23p63d104s1,其简化电子排布式为[Ar]3d104s1。 (2)价电子排布式:如Fe原子的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63d64s2,价电子排布式为3d64s2。价电子排布式能反映基态原子的能层数和参与成键的电子数以及最外层电子数。 (3)电子排布图:方框表示原子轨道,用“↑”或“↓”表示自旋方向不同的电子,按排入各能层中的各能级的先后顺序和在轨道中的排布情况书写。例如: 核外电子排布图能直观地反映出原子的核外电子的自旋情况以及成对电子对数和未成对的

纳米材料四大效应及相关解释

纳米材料四大效应及相关解释

纳米材料四大效应及相关解释 四大效应基本释义及内容: 量子尺寸效应:是指当粒子尺寸下降到某一数值时,费米能级附近的电子能级由准连续变为离散能级或者能隙变宽的现象。当能级的变化程度大于热能、光能、电磁能的变化时,导致了纳米微粒磁、光、声、热、电及超导特性与常规材料有显著的不同。 小尺寸效应:当颗粒的尺寸与光波波长、德布罗意波长以及超导态的相干长度或透射深度等物理特征尺寸相当或更小时,晶体周期性的边界条件将被破坏,非晶态纳米粒子的颗粒表面层附近的原子密度减少,导致声、光、电、磁、热、力学等特性呈现新的物理性质的变化称为小尺寸效应。对超微颗粒而言,尺寸变小,同时其比表面积亦显著增加,从而产生如下一系列新奇的性质。 表面效应:球形颗粒的表面积与直径的平方成正比,其体积与直径的立方成正比,故其比表面积(表面积/体积)与直径成反比。随着颗粒直径的变小,比表面积将会显著地增加,颗粒表面原子数相对增多,从而使这些表面原子具有很高的活性且极不稳定,致使颗粒表现出不一样的特性,这就是表面效应。 宏观量子隧道效应:当微观粒子的总能量小于势垒高度时,该粒子仍能穿越这一势垒。近年来,人们发现一些宏观量,例如微颗粒的磁化强度,量子相干器件中的磁通量等亦有隧道效应,称为宏观的量子隧道效应。 四大效应相关解释及应用: 表面效应 球形颗粒的表面积与直径的平方成正比,其体积与直径的立方成正比,故其比表面积(表面积/体积)与直径成反比。随着颗粒直径的变小比表面积将会显著地增加。例如粒径为10nm时,比表面积为90m2/g;粒径为5nm时,比表面积为180m2/g;粒径下降到2nm时,比表面积猛增到450m2/g。粒子直径减小到纳米级,不仅引起表面原子数的迅速增加,而且纳米粒子的表面积、表面能都会迅速增加。这主要是因为处于表面的原子数较多,表面原子的晶场环境和结合能与内部原子不同所引起的。表面原子周围缺少相邻的原子,有许多悬空键,

材料结构与性能的关系

关于新型材料结构与性能的关系相关文章读后感 通过阅读文献,我了解了关于新型材料的一些基础知识。 新型材料是指那些新近发展或正在发展的、具有优异性能和应 用前景的一类材料。新型材料的特征: (1)生产制备为知识密集、技术密集和资金密集; (2)与新技术和新工艺发展密切结合。如:大多新型材料通过 极端条(如超高压、超高温、超高真空、超高密度、超高频、 超高纯和超高速快冷等)形成。 (3)一般生产规模小,经营分散,更新换代快,品种变化频繁。 (4)具有特殊性能。如超高强度、超高硬度、超塑性,及超导 性、磁性等各种特殊物理性能。 (5)其发展与材料理论关系密切。 新型材料的分类,根据性能与用途分为新型结构材料和功能材料。新型结构材料是指以力学性能为主要要求,用以制造各种机器零件和工程结构的一类材料。新型结构材料具有更高力学性能(如强度、硬度、塑性和韧性等),能在更苛该介质或条件下工作。 功能材料指具有特定光、电、磁、声、热、湿、气、生物等性能的种类材料。广泛用于能源、计算机、通信、电子、激光、空间、生命科学等领域。根据材料本性或结合键分为金属材料、元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 新型材料,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新一代材

料的要求是:(1)材料结构与功能相结合。(2)开发智能材料。 智能材料必须具备对外界反应能力达到定量的水平。目前的材料还停留在机敏材料水平上,机敏材料只能对外界有定性的反应。 (3)材料本身少无污染,生产过程少污染,且能再生。(4)制造材料能耗少,本身能创造新能源或能充分利用能源。 材料科学发展趋势:(1)研究多相复合材料。指两个或三个主相都在一个材料之中,如多相复合陶瓷材料,多相复合金属材料,多相复合高分子材料,金属—陶瓷、金属—有机物等。(2)研究并开发纳米材料。①把纳米级晶粒混合到材料中,以改善材料脆性。②利用纳米材料本身的独特性能。 基于材料结构和性能关系研究的材料设计,其核心科学问题有三: (l)寻找决定材料体系特性的关键功能基元; (2)材料微观结构和宏观功能特性的关系的研究; (3)基于功能基元材料体系的设计原理。 各种新型材料的开发研究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活性碳纤维(ACF)(或纤维状活性碳(FAC)是近几十年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新颖的高效吸附材料。 ACF的吸附性能与其结构特征有密切关系.影响性能的结构因素可分为两个方面:其一为孔结构因素,如比表面积、孔径、孔容等。在通常情况下,比表面积与吸附量有正比关系;其二为表面官能团的种类和含量,例如含氮官能团的ACF对含硫化合物有优异的吸附能力.

高中化学_有机物结构与性质的关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第三课时教学设计 【总体设计思路】 本教学设计以山东科技版的高中化学系列教材《有机化学基础》为授课用教材。“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是教材中的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 本节教材是有机化学选修模块中较为重要的一节,是为了帮学生树立一些学习有机化学必备的观念而设置的,这些观念的树立有助于学生对有机化合物进行系统而有序的认识及研究,为后续的学习提供指导。学生在初中化学及《化学2(必修)》中学习过一些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和用途,但其认识的方式是一个个独立的典型代表物,主要是从应用的角度掌握这些代表物的性质,对它们结构的认识也比较浅显,还没有意识到有机化合物性质与结构的关系。通过本节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初步树立“官能团的结构决定有机化合物化学特性”、“不同基团间的相互作用会对有机化合物的性质产生影响”等观念,知道官能团中键的极性、碳原子的饱和程度与有机化合物的化学性质有关系。 本节教材属于有机化学基本理论的内容,缺少直观、形象的实验,比较枯燥。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和网络资源,组织学生展开交流、讨论,增强互动,避免枯燥的讲授;利用教材中提供的键能、键长等数据,让学生进行数据分析处理,对比双键和三键的相似与区别,进而推断性质的相似与差异;组织学生回顾并讨论乙酸、乙醇的化学性质,结合球棍模型分析二者的结构,归纳官能团的结构与有机化合物性质的关系;利用画概念图的方式启发学生讨论本节学习心得,总结认识有机化合物的方法和规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碳原子的成键特点和成键方式的多样性,能以此解释有机化合物种类繁多的现象。 2.理解单键、双键和叁键的概念,知道碳原子的饱和程度对有机化合物的性质有重要影响。 3.理解极性键和非极性键的概念,知道共价键的极性对有机化合物的性质有重要影响。 过程与方法目标: 初步学会对有机化合物的分子结构进行碳原子的饱和程度、共价键的类型及性质等方面的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碳原子成键方式的学习,使学生树立“客观事物本来是相互联系和具有内部规律的”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形成“结构决定性质”的意识。 教学难点:有机化合物结构和性质的关系。 【教学方法】 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和网络资源,组织学生展开交流、讨论,增强互动,分析讨论。 【教学工具】 多媒体辅助教学工具, PPT课件,教案,《有机化学基础》,实验视频,有机化合物结构模型。

试验3物质结构与性质的关系pdf

实验3 物质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1.实验目的 (1)了解原子光谱和原子结构的关系; (2)了解物质结构与物质的磁性、电性、溶解性的关系; (3)了解离子极化作用对物质键型和溶解性的影响。 2.实验原理 不同元素的原子具有不同的电子层结构,因此受到激发时,不同元素原子的电子从激发态跃迁回基态时,发射出的线状光谱波长不同,即每种元素的原子都具有自己的特征谱线。原子光谱分析法就是利用原子光谱特征谱线分析物质的元素组成,利用谱线的强弱分析元素在物质中的含量。 物质的磁性主要是由轨道中未成对电子的自旋引起的。因此,轨道中具有未成对电子的物质在外磁场中表现出顺磁性;而各轨道中的电子都成对时,电子自旋产生的磁矩相互抵消,所以物质在外磁场中表现为逆磁性。 例如Fe2+的外电子层有4个未成对电子,而 [Fe(CN)6]4-结构中无未成对电子,所以在外磁场中,Fe2+呈顺磁性,而[Fe(CN)6]4-不被磁场所吸引,为逆磁性。 极性分子由于正、负电荷重心不重合,所以在外电场作用下,就会与外电场发生异极相吸的现象;而非极性分子由于正、负电荷重心重合,在外电场中不发生作用。前者如H2O,后者如CCl4。 虽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很多,但其中物质的结构和极性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一般有“相似相溶”的规律,即极性溶质相对地易溶于极性溶剂中,而难溶于非极性溶剂中,例如K2Cr2O7易溶于H2O而难溶于CCl4;非极性溶质相对地易溶于非极性溶剂中,而难溶于极性溶剂中,例如I2易溶于CCl4,而难溶于H2O。 在离子晶体中,离子间的极化作用强弱与正负离子的电荷数、半径和电子构型有关。离子极化作用越强,化学键中离子键成分减少,共价键成分增多,因而对物质的溶解度有较大的影响。例如:Ca2+和Pb2+,它们离子电荷数相同、半径相近,Ca2+是8电子构型而Pb2+是18+2电子构型,与相同阴离子的极化作用是Ca2+<Pb2+,在水中溶解度CaCrO4>PbCrO4。 3.仪器与试剂 仪器:分光镜,H、Na、Hg、Ne光源,台秤,永磁合金,静电起电器,酸式滴定管,烧杯,试管,表面皿。 试剂:0.01 mol·L-1 KF,0.01 mol·L-1 KCl,0.1 mol·L-1 AgNO3,0.1 mol·L-1 K2CrO4,0.1 mol·L-1 CaCl2,0.1 mol·L-1 Pb(NO3)2,KI(s),萘,CCl4,无水乙醇,FeSO4·7H2O(s),K4[Fe(CN)6]·3H2O(s)。 4.实验内容 (1)用分光镜观察H、Na、Hg、Ne等元素的原子特征光谱,并作记录。 (2)物质的磁性

纳米材料参考答案

纳米材料与纳米结构复习题 1.简单论述纳米材料的定义与分类。 答:广义上讲:纳米材料是指在三维空间中至少有一维处于纳米尺度围,或由他们作为基本单元构成的材料。 按维数,纳米材料可分为三类: 零维:指在空间三维尺度均在纳米尺度,如纳米颗粒,原子团簇等。 一维:指在空间有两处处于纳米尺度,如纳米丝,纳米棒,纳米管等。 二维:指在三维空间中有一维处在纳米尺度,如超薄膜,多层膜等。 因为这些单元最具有量子的性质,所以对零维,一维,二维的基本单元又分别具有量子点,量子线和量子阱之称 2.什么是原子团簇? 谈谈它的分类。 答:原子团簇: 指几个至几百个原子的聚集体(粒径一般等于或小于1nm) 例如: C n H m(n与m都是整数);碳簇(C60、C70和富勒烯等) 原子团簇的分类: a 一元原子团簇:即同一种原子形成的团簇,如金属团簇,非金属团簇,碳簇等。 b二元原子团簇:即有两种原子构成的团簇,例如Zn n P m, Ag n S m等。 c 多元原子团簇:有多种原子构成的团簇,例如V n(C6H6)m等 d原子簇化合物:原子团簇与其它分子以配位键形成的化合物。例如(Ag)n(NH3)m等。3.通过Raman 光谱中如何鉴别单壁和多臂碳纳米管? 如何计算单壁碳纳米管直径? 答:利用微束拉曼光谱仪能有效观察到单壁纳米管特有谱线,这是鉴定单壁纳米管非常灵敏的方法。100-400cm-1围出现单壁纳米管特征峰,单壁纳米管特有的呼吸振动模式;1609cm-1是定向多壁纳米管的拉曼特征峰。 单臂管的直径d与特征拉曼峰波数成反比,即:d=224/w。式中的d单壁管的直径,nm;w为特征拉曼峰的波数cm-1 4.论述碳纳米管的生长机理。 答:采用化学气相沉积(CVD)在衬底上控制生长多壁碳纳米管。原理:首先,过镀金属(Fe,Co,Ni)催化剂颗粒吸收和分解碳化合物,碳与金属形成碳-金属体;随后,碳原子从过饱和的催化剂颗粒中析出;最后,为了便于碳纳米管的合成,金属纳米催化剂通常由具有较大的表面积的材料承载。 各种生长模型 1、五元环-七元环缺陷沉积生长 2、层-层相互作用生长 3、层流生长 4、顶端生长 5、根部生长 6、喷塑模式生长 7、守善院士:13C同位素标记,多壁碳纳米管的所有层数同时从催化剂中生长出来的,证明了“帽”式生长(yarmulke)的合理性 生长机理 表面扩散生长机理:不是生长一单壁管,然后生长外单壁管;而是在从固熔体相处时,开始就形成多层管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