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崇高与优美的比较

崇高与优美的比较

崇高与优美的比较
崇高与优美的比较

一、优美

(一)什么是优美?

定义:审美主体在观赏具有审美价值的客观对象时,主客体之间所呈现出来的和谐统一的美。

1.优美认识的发展历程:

A.西方美学的优美论:

(1)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提出“美在于和谐”的美学思想。而数的最美的比例是满足“黄金分割”的比例关系,

(2)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形式的美”,是形式上的秩序、匀称与明确,并认为这种美“能引起快感,并不和痛感夹杂在一起”,

(3)古罗马时期,西塞罗才真正提出了优美与崇高(他在这称为威严)的问题,美有两种,一种在于秀美,一种美在于威严;我们把秀美看做是女性美,把威严看做是男性美。”的问题。

(4)英国十八世纪著名经验主义哲学家博克提出优美的特性,因为只是些通过感官来接受的性质有下列几种:

①比较来说是小的

..........

..........;④这些部分不露棱角,而.......;②是光滑的

....;③各部分方向上要有变化

必须溶成一片

..............................;⑥颜色鲜明,但不强......;⑤结构娇柔纤细,不带任何显著而又强壮有力的外表

烈刺眼

......................................;⑦如果一定要有强烈夺目的颜色,那这种颜色就必须陪同其他颜色一起构成多样的

变化

..。

(5)康德在《判断力评判》中说,优美是使人直接产生快感的一种“鉴赏力判断”。他说,优美是一种有限的形式,这种有限的形式不会给人造成任何压抑感,因此优美“直接在自身携带着一种促进生命的感觉,并且因此能够结合着一种活跃的游戏的想象力的魅力刺激。”也就是说,能够直接产生积极的愉快。

(6)德国移情论者立普斯认为优美是一种无意识的美,不带刚性、尖锐而又粗犷型的美.

B.中国古代美学的优美论:

(1) 优美本不是中国美学的概念,中国是“阴柔”的范畴出现的,是关于宇宙哲学的范畴。古代中国人认为宇宙的是由“阴”、“阳”两极构成的,《易传》是最早出现的“阳刚”与“阴柔”的概念。

(2)明确将“阳刚”与“阴柔”作为美学范畴加以阐发的是清朝的姚鼐,虽然只对“阴柔之美”作了形象描述而未作理论概括,但这与西方美学所讲的“优美”在美学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2.优美的概念:

优美是一种优雅的、柔性的、偏于静止的美,它是审美主体和客体相统一、内容和形式相协调所表现出来的宁静而又和谐的美。

优美的特征

优美在形式上的特征:小巧、轻缓、柔和,是一种偏于静态的美

(1) 小巧,是指优美的对象占有的空间较小。

(2) 轻缓,是指优美的对象变化不明显,表现为舒缓、安静。

(3) 柔和,是指优美的对象力量弱小、性质温柔.

优美不同于崇高之处在于表现事物间的矛盾冲突的过程,优美不是激烈的、动荡的冲突之美,从本质上呈现出舒缓、平和偏于静态的态势。

一、优美的表现形式

优美作为美的一种存在形式,体现在:自然领域、社会领域、和艺术领域之中。

(1)自然领域

自然领域中的优美偏中于形式,是以审美客体的形式呈现出来的,构成优美的各种因素处于协调平和、多样统一的状态之中。形式上的比例、对称、有序、均衡等。外在表现为小巧、圆润,线条上的曲线、弧线;色彩的鲜明、柔和,动作上的舒缓、轻盈等等。

(2)社会领域

社会领域的优美偏重于内容,体现了社会事物的真、善、美的和谐统一。在中国古代美学中主要是指情与礼的和谐统一,情与礼和谐统一最初是作为一种伦理道德规范或者人格理想提出来的,实际上也是一种社会优美的观念。

(3)艺术领域

艺术作品中优美体现在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孔子所说“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实际上就是强调完美的人格必须是精神和外形的协调统一。在艺术美中,一般地说:抒情诗文、山水画、交谊舞、轻缓的舞曲、小夜曲等都在内容和形式上达到和谐而成为优美艺术的典型样式。

二、优美的审美功用

1.使生活充满乐趣,有益于身心健康。

2.经常受到优美事物的熏陶、可以使人的品行纯洁,风度优雅,感情细腻,待人和蔼。

二、崇高

(一)什么是崇高?

崇高(sublime)是与优美相对立而存在的另一美的范畴,崇高是一种较复杂和不易把握的美,然而崇高又是一种富于魅力的美。

“崇高”一词,《辞海》解释为“雄伟、高大”或“高尚、伟大”。

1.崇高认识的发展历程:

A.西方美学史上主要的崇高观念:

(1)“崇高”一词最早出现在柏拉图的《文艺对话集》中,不过他是指的文章风格上的崇高、修辞学上的崇高。

(2)古罗马的朗吉努斯写了专门的著作《论崇高》,第一次明确地将优美和崇高作为并列的美来进行研究。他说崇高有五种风格:

①掌握伟大思想的能力

.....;⑤把.

.......;④高尚的文辞

.......;③修辞的妥当运用

.........;②强烈深厚的感情

前四种联系为整体的“庄严而生动的布局”

...................。

凡是使人惊心动魄的,奇特的东西都是美的。”实际上,朗基努斯是美学史上的一个奠基

人,他的崇高论为崇高理论走向现代开了先河。

(3)最早从美学上对崇高进行研究的,18世纪英国美学家博克。《论崇高与美两种观念的根源》一文,区分了崇高与优美。非常重要的一点,博克从崇高感的生理、心理出发来研究崇高,他认为“美感以快感为基础”,这里的美感就是上节讲到的优美,崇高感是“以痛感为基础”。

博客认为崇高的事物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①体积是巨大的

.......;④外表是坚

....

..............;③常常是直线条的......;②看起来是凹凸不平和奔放不拘的

实的,甚至是笨重的

.......。(《论崇高与奖》)

.........;⑤以痛感为基础的

(4)康德。康德从哲学上充分揭示了崇高与美的区别,从而真正确立了崇高在美学中

的独特地位。崇高包括两种类型:一种是“数学的崇高

.....”,是指事物数量或者体积的无限巨大,;

一种是“力学的崇高

.....”是指事物力量或者能量的无限巨大.

(5)黑格尔把崇高与古代的象征型艺术联系起来。崇高就是理念压倒形式,因此,绝对理念就是崇高的本质。绝对理念,在黑格尔这里还是美的本质。

B.中国美学史对崇高的认识

虽然没有“崇高”这个美学范畴,但却有关于崇高的含义高大雄伟相识的见解,这个字就是“大”,“大”类似于崇高。孔子、孟子、庄子都区分了“美”与“大”两个不同的概念。

中国的“大”是由道推及人生,最终落实与人的伦理道德和精神层面的东西,从而归于“圣人”,没有西方崇高概念中的恐怖感和痛感;

西方的崇高强调的是自然事物体积的巨大和自然威力的无穷,强调冲突、恐怖和痛感。

2、崇高的内涵:

美学中的崇高是指那些显得刚强、伟大、雄浑、悲壮等的事物,常常使人感到惊心动魄,或引起敬畏、豪迈之情。“崇高”又叫“雄伟”、“壮美。”

3.崇高和壮美的比较

西方也有美学家,把崇高称之为“壮美”,其实壮美和崇高是十分近似的,但仍有差异,

崇高是指人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行,侧重于精神的圣洁和伟大。对自然界的某些事物的雄壮美........................................

往往就不用崇高这一概念,恰恰用壮美更为合适.....................。

(二)崇高的特征

1.基本特征是突出了审美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对立、冲突。

崇高体现在主客体的矛盾冲突中,经过尖锐激烈的对立,主体战胜客体并且终于从痛感转化为快感。崇高的事物一般以巨大、有力、奇异给人以强烈的刺激,开始人们往往被它巨大的体积,无比的力量所压倒,人们感到对象强大有力,而自己却渺小无力,产生某种畏惧,从而使主客体呈现出矛盾和冲突。接着主体很快调整过来,从客体中发现了自己的力量,认为自己能够战胜、克服客体,实现与肯定人的意志,从而感到人的尊严、勇气与力量,使人获得了惊心动魄、振奋激荡而又酣畅淋漓的审美感受。

2.从审美形式上看,崇高表现出宏伟、雄浑、壮阔、粗糙、强劲甚至野蛮、怪异的特点。

这种粗糙、野蛮、怪异是不那么光滑、好看,但他体现出一种蓬勃的生气,一种破坏的力量,一种发展、进取的力量,因而是崇高的。

3.崇高的审美体验特征是痛感中的快感,惊叹感中的自豪感。

崇高与优美的美感是不同的,一般美感表现为单纯的愉快,这种愉快时自始自终的,它平和、流畅充满和谐的味道。而崇高给人的感受是:或是畏惧或是惊叹。所以康德一方面说崇高感的质是一种不愉快,另一方面又说崇高是通过对于官能利益的兴趣的反抗而令人愉快的。

(三)崇高的表现形式

崇高作为美的一种存在形式,体现在:自然领域、社会领域、和艺术领域之中。

1、在自然领域的崇高

自然领域的崇高表现为自然事物的巨大体积、力量以及粗犷不羁的形式等。因而可是说自然美的崇高偏重于形式,社会美的崇高偏重于内容。

康德认为自然界的崇高就是“数学的崇高”和“力学的崇高”。

(1)“数学的崇高”体现在体积和数量的无限大;

(2)“力学的崇高”表现在力量的无比巨大。如澎崇山峻岭或断崖峡谷,直泻而下的瀑布。

2、社会领域的崇高

在社会生活里,崇高直接通过人类为了创作美好生活而进行的实践活动来表现。在这一领域,崇高通常是指人的伟大。

人的伟大包括:人类力量的巨大和人的精神品质的高尚两个方面。

(1)人类力量的巨大主要体现在创造物质文明方面,人类在与自然进行斗争中所表现出的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巨大智慧和力量,能够使人感到自豪,产生崇高感。如雄壮的三峡水利工程、都江堰水利工程等等。

(2)人具有的高尚精神品质。主要体现在人在创造精神文明方面,人类在同人类自身存在的不良品质进行斗争中表现出的战胜丑与恶现象、保持和发扬良好品质的坚强毅力和顽强意志,能够使人产生敬佩、尊崇之情,产生崇高感。凡是那些热爱祖国和人民,为了大众的利益,为美好的理想而英勇奋斗、建功立业甚至流血牺牲的人,都是崇高的。

(3) 在艺术领域中的崇高

艺术中的崇高来源于自然美的崇高和社会美的崇高。在艺术作品中,艺术家通过突出自然和现实社会事物的崇高特征,使自然领域的崇高和社会领域的崇高得到更为鲜明、生动的体现。艺术美的崇高又有着自己的特点,艺术美虽然是现实的反映,但因其比现实生活更集中更典型,因此,作为艺术美的崇高,比自然美的崇高和社会美的崇高也就更集中更典型。一般说来,自然美的崇高和社会美的崇高还是比较零散的,它不可能全部进入艺术美的崇高中,它必须经过艺术家的选择,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改造制作,进行典型化,才可实现艺术美的崇高的创造。当艺术美的崇高具有固定的形态后,它就具有空间上的稳定性和时间上的持久性,而不象社会美的崇高那样转瞬即逝,也不象自然美的崇高那样变幻莫测。因此,艺术美的崇高实际上是用静的形式,把现实中动的崇高美通过典型化表现出来。

①艺术美的崇高表现在作品的风格上。

②艺术美的崇高表现表现在艺术题材上。惊心动魄的题材是感人肺腑的,易于表现崇高美。

(四)崇高的审美功用

崇高美具有深厚的精神内涵和明显的伦理道德性质,是一种充满阳刚之气和正义力量的美。崇高美集中体现了人类对创造美好生活的热望、对美好品质与情操的追求。因此,崇高美具有十分积极的审美意义,主要包括:

1、鼓舞人生,激发自强不息的奋发精神,推动社会进步。

对崇高美的欣赏,能够使欣赏者从崇高对象中获得力量,振奋精神,开阔胸怀,增强勇气,有助于人们克服消沉、低落情绪。

2、崇高美能激发人们的创造精神

崇高美催人奋进崇高美能唤起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向往,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与奋斗。

(五)优美与崇高的区别

1.空间上的小与大。

A.优美的事物一般体积较小、规模较小。如风景秀丽的小丘,清澈见底的小溪,啾啾鸣叫的燕雀,风中摇曳的小花等。

B.崇高的事物一般体积巨大、气势宏伟。如一望无际的大海,耸入云霄的高山,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瀑布,轻舟已过万重山的三峡等。

2.时间上的慢与疾。

A.优美的事物是舒缓的、平稳的、趋于静态的,

B.崇高的事物则是疾速的、奔腾的、趋于动态的。如《维纳斯》雕像恬静典雅,宁静安详,体现出一种静态的优美;《拉奥孔》雕像表现了父子三人被巨蟒紧缠,濒临死亡前那一瞬间的竭力挣扎,以静示动,寓动于静,展现出一种动态的崇高美。

3.形式上的柔与刚。

A.优美的事物一般符合对称与均衡、比例与匀称、节奏与韵律等等形式美法则,多曲线不露棱角,多圆形不显生硬,颜色鲜明而不强烈,声音柔和而不刺耳。优美的艺术作品往往情感细腻、形式精美,如奥地利著名作曲家约翰〃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圆舞曲》。乐曲一开头就是小提琴轻轻演奏的颤音,使人联想到微波荡漾的多瑙河,黎明前晨曦微露的宁静村庄,充满生命的气息,洋溢着对春天的多瑙河的无限柔情,是一首享誉世界的优美音乐作品。

B.崇高的事物却常常有意地突破或违背对称、均衡、节奏、比例等形式美法则,各个部分很不协调,显得突兀、怪诞、凶猛,甚至有意包含一些丑的因素,让人首先压抑、不快、畏惧、痛苦,然后才提升转化为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如苏联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的《列宁格勒交响曲》。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一部反映反法西斯战争的史诗性作品。作品以这种方式表现了法西斯匪徒僵死、残酷、野蛮的本性,这部史诗性的音乐作品引起了世界的震惊。

4.力量上的弱与强。

A.优美的事物不呈现主体和客体激烈的矛盾冲突,主要表现主客体双方的平衡、统一、和谐、安宁,强调力量的平衡和稳定,追求一种阴柔之美。元代作家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写道:“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总共28个字,而且前3句全部用名词缀合而成,短小精悍,语言简练,构思巧妙,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堪称阴柔之美的佳作。

B.崇高的事物则体现出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尖锐对立和严重冲突,充满了动荡与斗争,强调力量巨大与气势磅礴,追求一种阳刚之美。而北宋苏轼的名作《念奴娇〃大江东去》,则抑扬顿错、气势磅礴,具有崇高之美。却是以气势磅礴取胜,以“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

千堆雪”的气势,描绘出三国鼎立时一代豪杰的英雄气概,成为千古流传的名篇。

优美与崇高

优美与崇高 德国诗人、剧作家、思想家歌德曾经说过:“美其实是一种本原现象,它本身固然从来不出现,但它又反映在创造精神的无数不同的表现中,都是可以目睹的,它和自然一样丰富多彩”。歌德的话很有道理,美的本质是抽象的、内在的、难以捉摸的,但是,它又通过许多具体的形象表现出来,人们正是通过这些美的具体形态来把握美的本质。 “青城天下幽”、“峨眉天下秀”、“三峡天下险”、“夔门天下雄”,素称四川的四大美景,它们各具其美,各有特色。居于灌县西南的青城,峰峦叠嶂,古树参天,浓荫蔽日,深邃幽静,故以清幽著称。峨眉县城西南的峨眉山,山势逶迤,“如螓首蛾眉,细而长,美而绝”。山上风光旖旎,翠柏青藤,花木繁茂,寺庙殿阁雕镂精细,山溪流水潺潺,蛙声若琴声悦耳,猴群嬉戏于林丛之中。站在山顶极目眺望,秀嶂平畴,清新明媚,故以秀丽闻名。统称为长江三峡的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山奇水秀,峡谷连绵,两岸群山挺拔峻峭,崔嵬摩天,江水波涛滚滚,一泻千里,滩险流激,雄伟壮观,故以险峻取胜。瞿塘峡中的夔门,两山矗立对峙,峡滩狭窄如门,水深流急,奔腾咆哮,声如狮吼,令人惊心动魄,故以雄奇而享盛誉。由于四大胜景各具特色,而分别属于不同的美的类型。青城的幽和蛾眉的秀,属于优美之类,三峡的险和夔门的雄则属于崇高之列。人们领略大自然的美,就要懂得这两种不同类型的美的审美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 优美和崇高是美学上的一对范畴,它们都是美的本质的具体展现,是美的两种不同的表现形态。中国古代文论和画论中曾把美分为阴柔和阳刚两类,所谓阴柔之美就相当于优美,阳刚之美就相当于崇高。 优美是通常所说的狭义的美(广义的美是泛指审美对象),它是美的比较普遍的一般表现形态。它的形象特点是:外貌上的光滑细润,形体上的纤细小巧,音调上的轻柔和谐,色彩上的协调柔和。它给人以轻松愉快、恬静宁逸的审美感受。优美侧重于展示主体与客体的矛盾在实践中处于统一、平衡、和谐的状态,因此,它的审美心理特征是以快感为基础,它使人赏心悦目,沁人肺腑。 自然界中的优美处处皆是,山清水秀,柳浪莺啼,明月清风,朝霞彩虹,曲径小溪,寂林幽谷等,均属于优美之列。风景如画的桂林山水,美如西施的西湖风光,精巧玲珑的苏州园林,清幽绝俗、秀丽殊佳的避暑山庄,都是优美的自然景色。在社会生活中,象俊俏窈窕的容貌和形体,优雅潇洒的仪表风度,委婉动听的言辞,温文尔雅的文明行为,温柔娴静的性格,善良美好的心灵,真挚甜蜜的爱情和友谊等,这些均是社会美中的优美类型。优美在艺术领域中更是多见,它体现在艺术的各个门类之中。如在文学中,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王维的《山居秋暝》、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茅盾的《白杨礼赞》等;音乐中如《雨打芭蕉》、《春江花月夜》、《洪湖水浪打浪》、《军港之夜》以及《蓝色的多瑙河》和《田园交响曲》等;美术中如顾恺之的《洛神赋图》、齐白石的《荷花影》、拉斐尔的《西斯廷圣母》、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以及雕塑《维纳斯》等,这些都是优美的杰作。在舞蹈中优美的作品更是举不胜举,傣族的《孔雀舞》、朝鲜族的《仙鹤舞》、

浅谈崇高与优美的审美形态及其审美特征

浅谈崇高与优美的审美形态及其审美特征 内容摘要:美的现象的审美形态是多种多样的,在美学史上,很早就有人注意了崇高与优美的不同。人们对崇高和优美的历史探讨时怎样的呢?崇高和优美又具有哪些审美特征呢?它们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区别与联系呢?优美作为美的一般形态,侧重于展示客体与主体在实践中经由矛盾对立达到统一、平衡、和谐的状态。崇高更多地展示着主体和客体在现阶段相冲突和对立的状态;并且在这一对立的冲突中,显示出客体和主体相统一的历史必然性。 关键词:崇高优美内涵历史探讨审美特征区别 一、概述崇高与优美的内涵 崇高是西方美学的基本形态之一。它的基本内涵是:人的本质力量在经过巨大的已己力量的压抑、排斥、震撼之后,最终通过人生实践尤其是审美实践活动而得到全面的高扬和完整的体现。也可以说,崇高是一种通过人生实践和审美活动在真善美与假恶丑的对立冲突中重建起来的具有肯定性价值内涵的审美形态。优美在西方美学中是与崇高既相反又相成的基本的审美形态,同样具有肯定的价值内涵。优美是理性内容与感性形式、理想与现实。个体与社会及自然、自由与自在、主观的合目的性与客观的和规律性的和谐统一。概而言之,优美是理想人生境界与人生实践完满统一的现实呈现和展示。 二、崇高与优美的历史探讨 在西方美学史中,柏拉图在《文艺对话集》中最早明确谈到了“崇高”。一般认为是朗基努斯的《论崇高》第一次较为明确地把崇高和优美作为两种可以并列对举的美加以概述。在西方美学史上第一个把崇高与美严格区别开来的,是英国的经经验主义哲学家--博克。他在《崇高与美》一文中提出,崇高感情的根源是“自我保全的冲动”。康德从博克的提法中引申出崇高与美的最重要的内在区别。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说:“崇高不存于自然界的任何物内,而是内在于我们的心里”他强调人类本身的伟大,但没有把人类本质力量理解为物质生产实践,而将它归结为心灵的理性。在康德之后,席勒和黑格尔等几位西方美学家分别对崇高作了进一步研究。在我国,李泽厚在《批判哲学的批判》的结尾如此概括过崇高的内涵:“崇高的基础不在自然,也不在心灵,而是在社会斗争的伟大实践中。所以,伟大的艺术作品经常以崇高为美学表征,即以体现复杂激烈的社会斗争为基础和为特色的。先进战士、亿万人民的斗争,勇往直前,前仆后继,不屈不挠,英勇牺牲,正是艺术要表现的崇高。自然美的崇高,则是由于人类社会实践将它们征服之后,对观赏来说成为唤起激情的对象。” 在中外美学史上,最初有关美的本质和特性的探讨,大体上指的都是优美。英国美学家博克认为:“优美这个观念和美没有多大区别” ,主要是从对象的物性特征以及对相对于人的圣经刺激的角度入手,来论述优美。康德则从对象给人的快感、内在情感、想象等角度分析优美。在康德之后,席勒认为:“美可以同时期待产生松弛和紧张的作用。松弛的作用可以使感性冲动和行事冲动各自安分守己,紧张的作用可以使两种冲动都保持其力量”。他认为,优美是一种动态美,它是精神在感性自然中最充分地得到表现,并给人以最适合感官要求的审美享受的那种美。它更多表现在女性身上。 三、崇高与优美的审美特征及其比较研究

优美与崇高的联系-最新文档

优美与崇高的联系 审美形态是审美实践活动中特定的人生样态、审美境界、审美情趣和审美风格等的感性凝聚及其逻辑分析。优美和崇高都是人们在长期审美实践活动基础上逐步形成并积累下来的最基本的审美形态, 把握优美与崇高的区别是美学研究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长期以来, 人们多关注的是优美与崇高的区别而很少关注它们之间的联系, 这里我要讨论的就是优美与崇高的联系。 优美,也就是狭义的美, 作为美的一般形态,以和谐、协调、一致、均衡、统一为特点。优美的本质特征是和谐与完美。在外在形式上, 它呈现为柔媚、优雅、纤巧、秀丽、飘逸、安宁、淡雅的美; 在美感上看,优美给人轻松、愉快和心旷神怡的感受; 从自然的角度看,优美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从社会的角度看, 优美是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优美引起的审美感受是一种单纯的、平静的愉悦感。例如“断臂美神”维纳斯,这尊古希腊艺术杰作, 自从1820年从希腊弥罗岛上一座倒塌的庙堂里发掘出来后, 它的美不知使多少人陶醉。 崇高,即广义上的美,也作为美的一种形态, 广泛地存在于自然、社会和艺术作品中。它具有一种压倒一切的强大力量, 是一种不可阻遏的强劲的气势。崇高的特点是美处于主体与客体、

自由与必然的矛盾激化中。在形式上, 往往表现为一种粗犷、激荡、刚健、雄伟、坚韧的特征; 在美感上看, 具有“不平 凡、伟大的” 独特的审美属性。崇高的基本特征是突出了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感性与理性的对立冲突。崇高的本质在 于人的本质力量与客体之间处于尖锐对立与严峻冲突。崇高体现在主客体矛盾冲突中, 经过尖锐激烈的对立, 主体战胜客体并且终于从痛感转化为快感。审美主体所受到的挑战越严重, 遇 到的冲突越激烈, 斗争的历程越险恶, 就越能激发和显示人类 自身的本质力量, 也就越能令人感到崇高。贝多芬的第三、第 九交响曲是崇高的经典范例。 优美与崇高有很多区别:优美(狭义的美)和崇高(广义的美)是美的两种不同的具体形态, 优美是一个比较古老的概念, 崇高则是近代美学研究的产物;优美的哲学基础是朴素的辩证法, 崇高的哲学基础是机械的形而上学; 优美在于审美主客体 的和谐统一, 是审美主体借助审美客体对自身本质力量的积极肯定与实现。崇高偏于审美主客体的冲突对立, 是客体对主体的 实践和人的本质力量的辨证否定以及主体精神的充分高扬; 优 美是内容和形式的和谐,崇高则是内容压倒形式; 优美偏于感官的快适和情感的愉悦和谐。崇高是一种矛盾的混合情感, 在痛感之中有快感, 不自由中蕴含着自由。 虽然优美与崇高有如此大的不同, 但是它们没有本质上的区

崇高与优美的比较

优美与崇高的比较 1.优美的概念、特点及本质特征 优美,又称秀美,它是美的最一般的形态。狭义的美,指的就是优美。中国美学史上,将其称为“阴柔之美”,这是一种优雅之美、柔媚之美。从审美属性上看,优美主要具有绮丽、典雅、含蓄、秀丽、纤柔、婉约等特色。 在审美类型中,优美通常是指一种单纯的美、常态的美。从根本上讲,优美的本质就在于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和谐统一。优美的核心之所以是和谐,其实质就在于它体现出主体和客体的和谐统一,体现出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也体现出理智与情感的和谐统一。优美的本质就在于人的本质力量与客体的和谐统一,并且在对象世界中得到感性的显现。优美引起的审美感受是一种单纯的、平静的愉悦感。 2.崇高的概念、特点及本质特征 崇高,又称为壮美,就是一种雄壮的美、刚性的美。中国美学史上,将其称为“阳刚之美”。从审美属性上看,崇高主要具有宏伟、雄浑、壮阔、豪放、劲见、奇特的特点。 在审美类型中,崇高的基本特征是突出了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感性与理性的对立冲突。崇高的本质在于人的本质力量与客体之间处于尖锐对立与严峻冲突。客体企图以巨大的气势和力量压倒主体,主体在严峻冲突中更加激发自身的本质力量与之抗争,最终战胜与征服客体,使人的本质力量得到比在优美事物中更加充分的显现。崇高的核心在于“冲突”。崇高体现在主客体矛盾冲突中,经过尖锐激烈的对立,主体战胜客体并且终于从痛感转化为快感。审美主体所受到的挑战越严重,遇到的冲突越激烈,斗争的历程越险恶,就越能激发和显示人类自身的本质力量,也就越能令人感到崇高。 3.在审美实践中可以从哪些方面认识优美与崇高的区别 第一、空间上的小与大。优美的事物一般体积较小、规模较小,风景秀丽的小丘,清澈见底的小溪,啾啾鸣叫的燕雀,风中摇曳的小花等等。而崇高的事物一般体积巨大、气势宏伟,一望无际的大海,耸入云霄的高山,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瀑布,轻舟已过万重山的三峡等等。 第二,时间上的慢与疾。缓慢与疾速,优美的事物是舒缓的、平稳的、趋于静态的,崇高的事物则是疾速的、奔腾的、趋于动态的。如《维纳斯》雕像恬静典雅,宁静安详,体现出一种静态的优美;《拉奥孔》雕像表现了父子三人被巨蟒紧缠,濒临死亡前那一瞬间的竭力挣扎,以静示动,寓动于静,展现出一种动态的崇高美。 第三,形式上的柔与刚。优美的事物一般符合对称与均衡、比例与匀称、节奏与韵律等等形式美法则,多曲线不露棱角,多圆形不显生硬,颜色鲜明而不强烈,声音柔和而不刺耳。优美的艺术作品往往情感细腻、形式精美,如奥地利著名作曲家约翰〃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圆舞曲》。崇高的事物却常常有意地突破或违背对称、均衡、节奏、比例等形式美法则,各个部分很不协调,显得突兀、怪诞、凶猛,甚至有意包含一些丑的因素,让人首先压抑、不快、畏惧、痛苦,然后才提升转化为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如苏联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的《列宁格勒交响曲》。 第四,力量上的弱与强。优美的事物不呈现主体和客体激烈的矛盾冲突,主要表现主客体双方的平衡、统一、和谐、安宁,强调力量的平衡和稳定,追求一种阴柔之美。崇高的事物则体现出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尖锐对立和严重冲突,充满了动荡与斗争,强调力量巨大与气势磅礴,追求一种阳刚之美。元代作家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短小简练、构思巧妙,具有阴柔之美;而北宋苏轼的名作《念奴娇〃大江东去》,则抑扬顿错、气势磅礴,具有崇高之美。

崇高与优美的比较

一、优美 (一)什么是优美? 定义:审美主体在观赏具有审美价值的客观对象时,主客体之间所呈现出来的和谐统一的美。 1.优美认识的发展历程: A.西方美学的优美论: (1)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提出“美在于和谐”的美学思想。而数的最美的比例是满足“黄金分割”的比例关系, (2)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形式的美”,是形式上的秩序、匀称与明确,并认为这种美“能引起快感,并不和痛感夹杂在一起”, (3)古罗马时期,西塞罗才真正提出了优美与崇高(他在这称为威严)的问题,美有两种,一种在于秀美,一种美在于威严;我们把秀美看做是女性美,把威严看做是男性美。”的问题。 (4)英国十八世纪著名经验主义哲学家博克提出优美的特性,因为只是些通过感官来接受的性质有下列几种: ①比较来说是小的 .......... ..........;④这些部分不露棱角,而.......;②是光滑的 ....;③各部分方向上要有变化 必须溶成一片 ..............................;⑥颜色鲜明,但不强......;⑤结构娇柔纤细,不带任何显著而又强壮有力的外表 烈刺眼 ......................................;⑦如果一定要有强烈夺目的颜色,那这种颜色就必须陪同其他颜色一起构成多样的 变化 ..。 (5)康德在《判断力评判》中说,优美是使人直接产生快感的一种“鉴赏力判断”。他说,优美是一种有限的形式,这种有限的形式不会给人造成任何压抑感,因此优美“直接在自身携带着一种促进生命的感觉,并且因此能够结合着一种活跃的游戏的想象力的魅力刺激。”也就是说,能够直接产生积极的愉快。 (6)德国移情论者立普斯认为优美是一种无意识的美,不带刚性、尖锐而又粗犷型的美. B.中国古代美学的优美论: (1) 优美本不是中国美学的概念,中国是“阴柔”的范畴出现的,是关于宇宙哲学的范畴。古代中国人认为宇宙的是由“阴”、“阳”两极构成的,《易传》是最早出现的“阳刚”与“阴柔”的概念。 (2)明确将“阳刚”与“阴柔”作为美学范畴加以阐发的是清朝的姚鼐,虽然只对“阴柔之美”作了形象描述而未作理论概括,但这与西方美学所讲的“优美”在美学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2.优美的概念: 优美是一种优雅的、柔性的、偏于静止的美,它是审美主体和客体相统一、内容和形式相协调所表现出来的宁静而又和谐的美。 优美的特征 优美在形式上的特征:小巧、轻缓、柔和,是一种偏于静态的美 (1) 小巧,是指优美的对象占有的空间较小。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崇高”与“优美”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崇高”与“优美” 一朵娇艳的小花是美的,座座气势雄伟的崇山峻岭也是美的。“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固然能引起我们的喜悦的感情,令我们陶醉;而“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崇高景色,也会激荡我们的感情,使我们心旷神怡,也达到了强烈愉悦的审美效果。正如惊涛骇浪与叮咚山泉,崇高和优美都属于审美的范畴,是两种不同的美的形态,即美的两种不同种类。 崇高又称壮美,是一种雄壮的美、刚性的美,通过对象的粗犷、博大的感性形态,劲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雄伟的气势,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使人惊心动魄,产生敬仰、赞叹的情怀。优美与崇高相对,又称为秀美、纤丽美、阴柔美,典雅美等,它是美的一般的形态。 从根本上讲,崇高的核心在于“冲突”。崇高体现在主客体矛盾冲突中,经过尖锐激烈的对立,主体战胜客体并且终于从痛感转化为快感,粗砺强劲,雄奇怪涎,令人惊心动魄。审美主体所受到的挑战越严重,遇到的冲突越激烈,斗争的历程越险恶,就越能激发和显示人类自身的本质力量,也就越能令人感到崇高。而优美的本质就在于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和谐统一。优美的核心之所以是和谐,其实质就在于它体现出主体和客体的和谐统一,体现出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也体现出理智与情感的和谐统一。优美引起的审美感受是一种单纯的、平静的愉悦感,玲珑小巧,娇柔透剔,令人舒心惬意,各种审美因素趋向平和统一。 在我国古代,通常把崇高称为“大”“阳刚”“气势”“风骨”等。孔子曾说过:“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列子·汤问》中记载钟子期对于伯牙鼓琴的两次回答:“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善哉,洋洋兮若江河!”这种音乐的内容,也是令人心潮澎湃的,也可以称之为“崇高”。这种崇高不仅仅指崇高的这一种形态,更主要的是气势。我认为,作为审美主体的我们,所欣赏对象的气势比起形态来,更容易让人体会到“崇高”,心灵的震撼相对于视觉的感受更容易令人领会、感悟。 陆机在《文赋》中说:“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碑披文以相质,诔缠绵而凄怆,铭博约而温润,箴顿挫而清壮,颂优游以彬蔚,论精微而朗畅,奏平撤以闲雅,说炜晔而谲狂”。虽然陆机并没有指出“优美”到底是什么,但他对这些文体风格的概括,已经包含了优美的本质。而刘勰在《文心雕龙》里将文章风格美分为八体:典雅、远奥、精约、显附、繁缛、壮丽、新奇、轻靡。其中,典雅、精约、新奇就是与优美有关,而远奥、繁缛、壮丽则与崇高有关。 在我国古典诗歌艺术中,这两种形态各异的美比比皆是。 比如,唐代词人张志和的《渔歌子》是首脍炙人口的杰作,千百年来,人们盛读不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优美迷濛的意境,折射出迷人的艺术光辉。词是这样写的:“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西塞山前,白鹭展翅飞翔,不时俯头探望河中游鱼;山上,漫山遍野桃花盛开;山中,微风吹拂,桃花瓣飘零,随波逐流;山脚,烟波浩淼,游鱼蹦窜;岸边,烟波迷濛处,一位披蓑戴笠的垂钓者正凝神专注地垂钓,他陶醉于眼前的空濛山色和柔美风光,竟怡然自乐,不想回家了。多美的画面,岂止是“烟波钓徒”张志和沉缅于山光水色,我们品味吟咏,又何尝不是深深地痴迷于词人所描摹的山水风情呢?显然,这里意境纯美、柔和、宁静、高远;色调斑斓绚丽,欢快明朗;构图精微考究,细腻逼真;情趣高雅恬淡,清爽宜人。这一切充分展示了词人热恋山水,厌恶官场的情趣,显示了艺术领域里的优美范畴的审美特征。 相反,李白的诗作《望天门山》恰恰给我们揭示了一种雄奇壮阔的崇高美。“天门中断楚江天,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诗人贮立舟头,极目远

论优美感和崇高感

论优美感和崇高感(节选) 康德 在道德品质上,唯有真正的德行才是崇高的。然而也有某些善良的内心品质是可爱的和美好的,并且就它们与德行是和谐一致的而论,也应该看作是高贵的,尽管它们确切说来并不能够说就是属于道德性的心性的。有关这一点的判断,是微妙而复杂的。确实,我们不能称那种心情就是有德的,它只是那些行为的一个来源——那些行为的确也出自德行,但其基础却只是以偶然的方式而与德行相一致,而就其本性来说却往往是与德行的普遍规律相抵触的。某些温情好意——那是很容易形成一种强烈的同情感的——乃是美好可爱的;因为它表明了对别人命运的善意的同情,而德行的原则也同样地会引导到那里。不过这种善良的情感同时却是软弱的,而且总是盲目的。因为假设这种感情在推动着你,要你花钱去帮助一个困苦的人,而你又欠了另一个人的债,这样就把你置于一种无法严格履行正义的义务的地位了。所以,这种行为就显然不可能是出自任何德行方面的意图,因为这样一种情况不可能诱导你为了这一盲目的幻念而去牺牲一种更高的责任。反之,当对全人类的普遍的友善成为了你的原则,而你又总是以自己的行为遵从着它的话,那时侯,对困苦者的爱始终都存在着,可是它却是被置于对自己的全盘义务的真正关系这一更高的立场之上的。普遍的友善乃是同情别人不幸的基础,但同时也是正义的基础。正是根据它的教诫,你就必须放弃现在的这一行为。一旦这种感觉上升到它所应有的普遍性,那么它就是崇高的,但也是更冷酷的。因为要我们的胸中对每一个人的遭遇都充满着温情,对别人的没一桩困苦都激荡着沉痛,这是不可能的事;否则的话,一个有德的人就会像赫拉克利特那样不断地沉浸在伤感的眼泪之中了,尽管他有着这一切好心肠,却无非是成了一个感伤的、无所作为的人而已。 第二种善良的感情——它确实也是美好的而又可爱的,但仍然不是一种真正的德行基础——就是殷勤;这种愿望是要以友好、以同意别人的要求并以我们的行为与别人的意愿相一致去使得别人高兴。这种迷人的社会性的基础是美好的,这样一种心肠的温柔性也是好意的。然而它却根本就不是德行。凡是在更高的原则并没有为它设定界限并削弱它的地方,一切嘴儿就都可能从其中产生。因为且不提对于与我们有关的那些人的殷勤,这个小圈子以外的其他的人往往就是一种不正之风。假如一个人只采用这种推动力的话,那么这样一个人就可能会有一切的罪恶——并非是由于直接的品性,而是由于他太喜欢讨好别人了。他会由于热心社交而成为一个撒谎者、一个帮闲者、一个酒鬼,如此等等。因为他没有按照普遍的良好行为的准则在行事,儿时按照这样的一种品性在行事——这种品性其本身是美好的,但是当它不受控制而又没有原则的时候,就会是愚蠢的了。 因而真正的德行只能是植根于原则之上,这些原则越是普遍,则它们也就越崇高和越高贵。这些原则不是思辨的规律而是一种感觉的意识,它就活在每个人的胸中而且它扩张到远远超出了同情和殷勤的特殊基础之外。我相信,如果我说它就是对人性之美和价值的感觉,那么我就概括了它的全部。前者乃是普遍友好的基础;后者则是普遍敬意的基础。而当这种感觉在一个人的心中达到了最大的完满性的时候,那么这个人就确实该爱他自己和尊重他自己——但这是仅就他乃

崇高与优美

谈崇高与优美 内容摘要:美学是研究人类审美活动的一门学科。无论在东方还是在西方,美学思想都已有几千年的发展历史。审美范畴则是人们在长期的审美活动中形成的、能帮助人们认识和掌握审美现象的一些使用最普遍最基本的种类概念。崇高与优美属于审美范畴的两种,到底是什么,有怎样的特征,值得我们去认识和理解。 关键词:崇高,壮美,惊心动魄,优美,和谐,心旷神怡 崇高和优美都属于审美的范畴,是美的表现形态。崇高又称为是壮美,通过对象的粗犷、博大的感性形态,劲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雄伟的气势,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使人惊心动魄,产生敬仰、赞叹的情怀。优美,并不是与作为审美对象总称的美一样,它与崇高相对。优美又称为秀美、纤丽美、阴柔美,典雅美等。 西方最早讨论到崇高的是毕达哥拉斯。毕达哥拉斯曾经从音乐家气质的角度,把音乐分为两种:一种是男子气的,尚武的,粗犷而又激动人心的;另一种则是甜蜜蜜、软绵绵的。罗马时期的西塞罗,则进一步把美分成“秀美”和“威严”两种:“我们可以看到,美有两种。一种美在于秀美,另一种在于威严;我们必须把秀美看作是女性美,把威严看作是男性美。”[1] 毕达哥拉斯和西塞罗的论述,比较恰当的阐释了崇高与优美。我国战国时期的《易传》从“阴阳”出发,认为“地道之美贵在阴与柔,天道之美贵在阳与刚”,我国古典美学也对崇高与优美作了简单阐述,与西方美学家对美的划分基本一致。 在我国古代,把崇高成为“大”“阳刚”“气势”“风骨”等。如《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记载了吴公子季札到齐国访问,乐队为他表演音乐,当演奏到“秦”风时,季札说:“此之夏声,能夏则大,大之至也,其周之旧乎?”孔子也曾说过:“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列子·汤问》中记载钟子期对于伯牙鼓琴的两次回答“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善哉,洋洋兮若江河!”这种音乐的内容,也是令人心潮澎湃的,也可以称之为“崇高”。以上几例,不仅仅指崇高的这一种形态,更主要的是气势。我认为,作为审美主体的我们,所欣赏对象的气势比起形态来,更容易让人体会到“崇高”,心灵的震撼对于视觉的感受更容

第二节__优美与崇高

第二节优美与崇高 ?这是最基本的两种审美形态,往往把它们并列起来比较研究。 一、优美 ?是理想人生境界与人生存在实践完满统一的现实呈现和展示,是和谐化一的人生存在至境。?我们先把握四个字:和谐统一。 是最早被人类认识、最一般的审美形态。 ?所以在西方早期,美和优美往往混为一体。因此,在广义上,美包括崇高、优美、悲剧、喜剧、丑和荒诞等形态,但在狭义上,美则主要指的是优美。随着研究的深入,优美才从美的概念中脱离出来,演化成与崇高并举的审美形态,随着对崇高形态研究的深入,对优美的研究也不断得到重视。 (一)优美的内涵与特点 ?1.内涵 ?真善美最大限度的和谐统一。 ?(1)自然不是作为审美主体的对立面出现,而是人生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成为物性与人性完美、和谐的统一。 ?在我们中国画中,“比德”的痕迹很重,那棵松象征人的意味比较明显。真善美统一的人为痕迹更易看出来。 ?(2)优美也包含社会性内容 ?它在此处与崇高的不同就在于有没有发生激烈的矛盾冲突,优美就是一种令人舒适的自然而然的和谐感。 ?所以,儒家这样描述过君子的风范:“文胜质则史,质胜文则野,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个文质彬彬,就是带有社会性的优美的表现。 ?2.特征: ?(1)是超然优雅的人生境界的表现。 ?就是审美主体要能自我观照,使审美对象的特征能够呈现。比方“柯达一刻”的广告,单纯从具体对象分析,不涉及优不优美的问题,但是把那些画面组接起来,就有一种和谐统一感,就令人心境放松。这与创作者用心去捕捉生活瞬间有根本关系,他首先有过这样超然的心态,才能在需要时把它表现出来。 ?(2)是秀雅协调的外在形式特征。 ?在外在形式上,优美表现出清秀、典雅、柔和、协调的特点,具有宁静、平和、淡远的性质。?(3)内容和谐化一 拉美的早期艺术,虽然外在稚拙,但就像小孩子的笑脸,整个浑然天成,内容的简单纯真直接与外形结合在一起。 ?(4)审美体验是心旷神怡。 ?愉悦是优美体验中最主要的审美感受。 (二)对优美的理论探讨

康德优美与崇高论

康德优美与崇高论 黄昌强 010101116 汉语言文学(2)班 摘要:康德的崇高论的最根本的特征就是指出了崇高的无形式和无限性。康德把美仅看作是在对象的形式中,而崇高的根本质素就是无形式和无限性。我们知道,康德限定了人的认识的界限,限定了知识的范围,指出了感觉经验的有限性,也就是为了说明人的有限性。但是,人的特质使得他总是企图去追寻无限,去感悟那永恒而又难以把握的无;这不但是人在有限性中的体悟,而且是人之为人的整体性的要求,因为人总是试图在整体性中去把握世界,总是试图把一切归结到整体性之下来认识和体悟存在,这种整体性的超越正是在崇高中实现的。康德意识到了知性的有限性和理性的自由无限性、自然和自由、认识和道德之间的严重对立,但是,同时他又从他的哲学人类学的原则出发,认为人的心灵的完整性的要求,促使人必须把这种有限性和无限性归结到整体性中去把握,正是在这种整体的超越中,人才进入到了存在的敞亮,面对无限,追索无限,体悟实存。康德为了顺利地实现过渡和超越,就在崇高和美的过渡中去实现这一整体性的超越。 关键字:美学,崇高,康德,哲学 康德是德国古典哲学和美学的奠基人。他的主要美学著作是《判断力批判》。他的主要文艺理论观点是以他的哲学和美学为基础的,基本上也就表现在《判断力批判》这本书之中。康德的文论是以他的先验唯心主义的二元论、不可知论、先验唯心论、外在辩证法的哲学为基础的。康德有一个完整的哲学体系,包括《纯粹理性批判》(认识论)(1781)、《判断力批判》(美学、目的论)(1790)、《实践理性批判》(伦理学)(1788)三大部分,都冠名为“批判”,因而被人们称为“批判哲学”。[1] 研究西方哲学甚至研究哲学不得不研究康德哲学,因为“在哲学这条路上,一个思想家不管他是来自何方和走向何方,他都必须通过一座桥,这座桥的名字就叫康德。”[2]而研究康德哲学又不得不研究康德美学,因为康德美学正式康德哲学中的“一座桥”。正因为如此,古留加断言:“系统的研究康德哲学应当从美的理论开始,这样一来善和真就会被解释得更加充分。”[3]康德本人把他的美学看作他“全部哲学的入门”。显然,这不仅意味着《判断力批判》与《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一道构成了康德批判哲学体系,从外在形式上看没有康德美学就没有完整意义上的康德哲学;更意味着《判断力批判》是《纯粹理性批判》与《实践理性批判》的内在逻辑“逼迫”出来,而非出于建构美学体系的需要,这就从更深层面揭示出没有康德美学就没有完整意义上的康德哲学。 就康德的艺术论而言,康德所著的《审美判断力的批判》[4],是十分具有说服力的。康德从质、量、关系、情状等四个方面分析了审美判断及其对象——美,得出了审美判断和美的特点。其一,审美判断完全不关系功利目的,是一种无利害关系的自由快感,这就形成了美的无功利性。其二,审美判断是不凭借概念而普遍令人快乐的,这就形成了美的无概念的普遍有效性。其三,审美判断是纯形式的主观含目的性的,这就形成了美的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其四,审美判断是不依赖概念的必然产生的快感,这就形成了美的无概念的必然令人愉快性。康德就这样揭示了美和审美判断的矛盾性质,规定了美和审美判断的纯形式性,无功利性,无目的性,无概念性及其自由性,合目的性,普遍有效性和必然愉快性。 《审美判断力的批判》在内容上明显地由两个部分组成: 《美的分析》和《崇高的分析》。这两个部分都是讨论鉴赏问题的,这是康德的“鉴赏论”。对“艺术一般”、“天才”、“审美

优美与崇高的比较

摘要:本文从探究优美与崇高的来源出发,探究西方美学家的理论。进而对优美与崇高进行比较,在内容上和谐与冲突、平衡与矛盾的区别,在形式上,一小一大,一静一动,一柔一刚,在美感上,优美能给人和谐与愉悦的美感,而崇高给人以恐惧、惊心动魄、激奋昂扬的审美感受。然后比较维纳斯和掷铁饼者两尊雕像,她们分别是优美和崇高的象征,是柔与刚的诠释,静与动的塑造。接着联系中国美学中的概念阴柔之美与阳刚之美,援引古代经典诗词,不同的风格展现不同的美学意识。其实,优美与崇高在自然界,在社会生活中,在艺术领域里,都有广泛而生动的体现。它们各尽其妙、异彩纷呈,举例来比较不同妙处。最后,强调人们对崇高的追求日渐淡漠的时候,提倡人们更应重视“崇高之美”。 关键词:优美崇高阴柔之美阳刚之美 西方美学精彩纷呈,浩瀚似海,在此,仅选择优美与崇高进行浅微的探讨。 一.“优美”与“崇高”的来源 “优美”是我们最常见的一种美的形态,平时我们说的美,在大部分情形下就是指的优美。“美这个概念来自希腊语“bellus”,原意是“漂亮”。其引申涵义是指姿态、动作的轻盈、优美。美是哲学家努力要发现的一种特质,它是可以使人的感官和理智感到快乐和愉悦的一种特性。”① 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是一个由浅入深、由窄到广、先易后难、从低级到高级的过程。崇高之美也逐渐成为一种不容忽视的、与优美同样重要的审美形态。“崇高”这一范畴是由古罗马的朗加纳斯在《论崇高》中最早使用:“崇高风格是一颗伟大心灵的回声”。 西方美学家认为,优美与崇高分别源起于希腊精神和希伯来精神。“在西方古典美学中,希腊精神和希伯来精神的交错互动,构造了西方美学的基本概念——美与崇高。双希精神的巨大钟摆,从理性的人和完善的人的理想,到信仰的人和超越的理想,塑造了美和崇高的基本特性。” ② 18世纪英国经验主义者博克,详尽研究了崇高与美的不同特点,提出了崇高感和美感的起源。博克把崇高的根源直接归诸于人内心的恐惧感,这种恐惧感实际上就是人在和自然、社会的对立中所形成的一种不安和焦虑。他认为人类所有的情感都可以归结为两大类,这就是自我保全和相互交往。属于自我保全一类的感情,主要是与危险和痛苦相关。它不能产生积极快感,相反,倒会引起一种明显的痛苦或恐惧的感觉,由于危险和痛苦的消失,也会产生一种愉悦。这种愉悦是由痛苦转化而来的,这就是崇高感的起源,产生这种感情的东西就被称为崇高的东西。幽暗不明、体积巨大和永恒无限的事物都能使人产生痛苦可怖的崇高感。属于相互交往的一类感情主要与爱联系在一起,所产生的是积极的快感,这就是美感的起源,凡能产生这种积极快感的东西,就是美的。而那些体积比较小的、平滑光亮的、没有棱角的、娇弱的事物就是美的,它使人产生近似于爱的交往的愉快。 康德继承了美与崇高相分的传统,认为美带给人们一种单纯的快感,是想象力和知识性的和谐统一,产生比较安宁平静的审美愉悦。它直接引起一种有益于生命的感觉,所以和吸引力及游戏契合;崇高却是由痛感转化而成的间接快感,其间存在一种生命遇阻到生命力洋溢爆发的过程。崇高感在想象力的运作上与游戏截然不同,它是严肃认真的,是想象力和理性互相矛盾的斗争,产生比较激动、震荡的审美感受。康德认为美在对象,崇高则不在自然的任何事物中,而仅仅在人类的心灵里:自然力量的不可抗拒性,使我们认识我们自己作为自然存在物的软弱无力,但心灵却产生一种抗拒的力量与之较量,是人对自己伦理道德的力量、尊严的胜利的喜悦。因此,崇高比美更具有主观性。 并且,博克认为崇高而伟大的对象引起我们的惊讶情绪,并带有某种程度的痛苦和恐惧之感。但不是随便哪一种使人产生痛苦或恐惧之感的事物都是的有当危险或痛苦与人隔着一定距离,不能加害于人,从而使人的痛苦和恐怖能够较快地消失,并从自己战胜、经历恐怖感中获得喜悦的时候,才能产生崇高感。

论优美与崇高的特征和区别

优美与崇高的含义 优美作为美的最普遍的表现形态,是实践主体与实践客体的和谐统一,是对人的本质力量的肯定,其蕴含的理性内容上呈现为合目的性(善),与合规律性(真)的感性显现。崇高指在审美实践中,主体与客体处于矛盾冲突中,并且主体被客体暂时性的压倒,经过尖锐的矛盾斗争,实现主客体的统一,显示实践主体巨大的力量所体现出的美。 英国18世纪著名美学家博克在他的《论崇高与美两种观念的根源》一书中,对美的特性进行了感官性的分析,而他的分析恰切地说是对狭义的美——优美特性的分析:“就大体说,美的性质,因为只是些通过感官来接受的性质,有下列几种:第一,比较小;其次,光滑;第三,各部分见出变化;但是第四,这些部分不露棱角,彼此像熔成一片;第五,身材娇弱,不是突出地现出孔武有力的样子;第六,颜色鲜明,但不强烈刺眼;第七,如果有刺眼的颜色,也要配上其它颜色,使它在变化中得到冲淡。”尽管博克的描述带上了鲜明的经验主义色彩,但在其所阐释的优美情态中包含着优美的一些基本特性,如小巧、柔和、协调、均衡等。大致说来,优美的特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认识: 从形态上来说,优美的特点是小而巧。“小”是相对于“大”而言,侧重于优美对象的形体。一般说来,优美对象不应该是粗大笨重的,而应是小而轻巧的,所以,优美常与小桥流水的自然景观和小巧玲珑的外形特征联系在一起。崇山峻岭的雄、险、奇、崛与盆景艺术的奇思巧构,雄伟壮丽的历史建筑或金字塔式的伟观与奇思巧构的微缩景观,显然,后者给我们的感受通常是秀雅的、优美的。 从色彩上来说,优美的特点是鲜明而不刺激。优美对象的色彩比较鲜明,但不强烈,不炫人眼目,各种颜色搭配协调,没有过艳过浓的色调。 从动势上来说,优美的特点是偏于静态,变化起伏不大,运动形式是舒缓的,轻盈的。从本质来看,优美都具有趋向于静的特点,既是一种“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动中之静,也是一种“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的静中之动。 从质地上来说,优美的特点是柔和而富韧性的,婀娜多姿、轻柔婉转。以线条为例,”美必须避开直线条,然而又必须缓慢地偏离直线”,形成弧形或波浪形曲线,如依依杨柳,细波微澜,或如司空图在《诗品》中所说“如月之曙,如气之秋”或如“杳霭流玉,悠悠花香”。优美因其质地而呈现出典型的柔和美。 从境界上来说,优美的特点是和谐而不是冲突。优美的对象,不论是自然形式还是社会实践,都已消除了构成方式上、运动态势上的对立性和异已性,处于一种和谐稳定的关系之中,形成整体和谐感。正如朗吉弩斯所说:“人体要靠四肢五官的配合才能显得美,整体中任何一部分如果割裂开来孤立看待,是没有什么引人注意的;但是所有各部分综合在一起,就形成一个完美的整体。”所表现出来的远近、大小、整体、部分、动静形成的正是适性顺性的优美境界。优美的和谐,既是内在矛盾的消融化解,也是主体客体的协调一致。 从气韵上来说,优美的特点是平淡而隽永。对于人生而言,这是一种最深沉最平和的快乐,因为它不是寄情山水、遁世寂灭的空茫,而是一种历尽人世浮沉后的沉潜,是一种祸福皆空、悲欢双离的悠然,是一种生命意趣更深刻的领悟,因而也是一种精神栖息、心灵自由和情感满足。优美的神韵是平和而又悠悠无尽的,是柔和而有张力的。 无论是自然界、社会生活中的崇高,还是艺术反映的崇高,归根结底都是人的精神人格的崇高显现或象征,是人作为社会实践主体在超越巨大形式过程中表现的人格力量、宽广胸怀和博大仁爱的道德情操,它具有这样一些美学特征:所谓博大,是指崇高表现为这样一种精神:无私无畏,胸怀宽广,不念一己之利,不计一己之私,无偏狭之见,无短视之举,而是以天下为己任,忧乐系于天下,使人的日常行为溢出个体生存本能而具有人类生存实践的普遍性特质,能产生功在当代,利被天下,惠及后世的价值。这种博大胸襟,必然在行为上以符合事物客观规律,顺应历史发展趋势为前提,无论是深远高迈之举,还是琐细平凡之为,都有着与进步人类的整体利益和共同追求吻合一致的合理性,此其正义性的一面。 所谓正义性,就是对是非善恶的去从选择明确而坚定,非者抑之,是者扬之,恶者弃之,善者从之,就是“义”。义所当为,虽死必为;义所不当为,虽死不为,这就是崇高应有的正义性。大禹治水,三十而未娶,三过家门而不入;范仲淹“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发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肺腑之声;为了免除子孙的苦难,无数先烈“愿把牢底坐穿”,等等,都是博大之举、正义之为。正是这种博大与正义,使人类对自己充满了永恒的乐观主义。从这个意义上说,博大性与正义性恰恰是崇高的神髓,是走向崇高不可或缺的内在基质。 崇高强烈地显示出主体在对立冲突中的坚定性与刚强性。 人类生存活动本质上是一种改造现实,创造宜人环境的冲突抗争的艰巨过程,崇高的事物尤其与严酷斗争的艰难曲折结下了生死结,真假、是非、善恶、美丑的对立冲突伴随过程的始终。社会生活中凡是有崇高品质的伟大人物,大都具有不为社会落后腐朽势力所屈服的坚毅性格和斗争精神,在任何险恶事件和严重冲突面前,始终表现出处变不惊、临难不苟、一往无前、矢志不渝的精神。远古先民借神话幻想表达着征服自然的企望与努力,相传鲧曾窃天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幸招祸,被压杀于羽山,陈尸三年居然不腐,不仅死不瞑目,其腹中竟跳出禹来,承其未遂之志,继续治水。崇高的这种坚定性和刚

优美与崇高

优美与崇高 1.优美的概念、特点及本质特征 优美,又称秀美,它是美的最一般的形态。狭义的美,指的就是优美。中国美学史上,将其称为“阴柔之美”,这是一种优雅之美、柔媚之美。从审美属性上看,优美主要具有绮丽、典雅、含蓄、秀丽、纤柔、婉约等特色。 在审美类型中,优美通常是指一种单纯的美、常态的美。从根本上讲,优美的本质就在于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和谐统一。优美的核心之所以是和谐,其实质就在于它体现出主体和客体的和谐统一,体现出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也体现出理智与情感的和谐统一。优美的本质就在于人的本质力量与客体的和谐统一,并且在对象世界中得到感性的显现。优美引起的审美感受是一种单纯的、平静的愉悦感。 2.崇高的概念、特点及本质特征 崇高,又称为壮美,就是一种雄壮的美、刚性的美。中国美学史上,将其称为“阳刚之美”。从审美属性上看,崇高主要具有宏伟、雄浑、壮阔、豪放、劲见、奇特的特点。 在审美类型中,崇高的基本特征是突出了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感性与理性的对立冲突。崇高的本质在于人的本质力量与客体之间处于尖锐对立与严峻冲突。客体企图以巨大的气势和力量压倒主体,主体在严峻冲突中更加激发自身的本质力量与之抗争,最终战胜与征服客体,使人的本质力量得到比在优美事物中更加充分的显现。崇高的核心在于“冲突”。崇高体现在主客体矛盾冲突中,经过尖锐激烈的对立,主体战胜客体并且终于从痛感转化为快感。审美主体所受到的挑战越严重,遇到的冲突越激烈,斗争的历程越险恶,就越能激发和显示人类自身的本质力量,也就越能令人感到崇高。 3.在审美实践中可以从哪些方面认识优美与崇高的区别 第一、空间上的小与大。优美的事物一般体积较小、规模较小,风景秀丽的小丘,清澈见底的小溪,啾啾鸣叫的燕雀,风中摇曳的小花等等。而崇高的事物一般体积巨大、气势宏伟,一望无际的大海,耸入云霄的高山,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瀑布,轻舟已过万重山的三峡等等。 第二,时间上的慢与疾。缓慢与疾速,优美的事物是舒缓的、平稳的、趋于静态的,崇高的事物则是疾速的、奔腾的、趋于动态的。如《维纳斯》雕像恬静典雅,宁静安详,体现出一种静态的优美;《拉奥孔》雕像表现了父子三人被巨蟒紧缠,濒临死亡前那一瞬间的竭力挣扎,以静示动,寓动于静,展现出一种动态的崇高美。 第三,形式上的柔与刚。优美的事物一般符合对称与均衡、比例与匀称、节奏与韵律等等形式美法则,多曲线不露棱角,多圆形不显生硬,颜色鲜明而不强烈,声音柔和而不刺耳。优美的艺术作品往往情感细腻、形式精美,如奥地利著名作曲家约翰·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圆舞曲》。崇高的事物却常常有意地突破或违背对称、均衡、节奏、比例等形式美法则,各个部分很不协调,显得突兀、怪诞、凶猛,甚至有意包含一些丑的因素,让人首先压抑、不快、畏惧、痛苦,然后才提升转化为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如苏联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的《列宁格勒交响曲》。 第四,力量上的弱与强。优美的事物不呈现主体和客体激烈的矛盾冲突,主要表现主客体双方的平衡、统一、和谐、安宁,强调力量的平衡和稳定,追求一种阴柔之美。崇高的事物则体现出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尖锐对立和严重冲突,充满了动荡与斗争,强调力量巨大与气势磅礴,追求一种阳刚之美。元代作家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短小简练、构思巧妙,具有阴柔之美;而北宋苏轼的名作《念奴娇·大江东去》,则抑扬顿错、气势磅礴,具有崇高之美。

崇高与优美的比较

崇高与优美的比较. 优美与崇高的比较 1.优美的概念、特点及本质特征 优美,又称秀美,它是美的最一般的形态。狭义的美,指的就是优美。中国美学史上,将其称为“阴柔之美”,这是一种优雅之美、柔媚之美。从审美属性上看,优美主要具有

绮丽、典雅、含蓄、秀丽、纤柔、婉约等特色。 在审美类型中,优美通常是指一种单纯的美、常态的美。从根本上讲,优美的本质就在于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和谐统一。优美的核心之所以是和谐,其实质就在于它体现出主体和客体的和谐统一,体现出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也体现出理智与情感的和谐统一。优美的本质就在于人的本质力量与客体的和谐统一,并且在对象优美引起的审美感受是世界中得到感性的显现。. 一种单纯的、平静的愉悦感。 2.崇高的概念、特点及本质特征 崇高,又称为壮美,就是一种雄壮的美、

刚性的美。中国美学史上,将其称为“阳刚之美”。从审美属性上看,崇高主要具有宏伟、雄浑、壮阔、豪放、劲见、奇特的特点。在审美类型中,崇高的基本特征是突出了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感性与理性的对立冲突。崇高的本质在于人的本质力量与客体之间处于尖锐对立与严峻冲突。客体企图以巨大的气势和力量压倒主体,主体在严峻冲突中更加激发自身的本质力量与之抗争,最终战胜与征服客体,使人的本质力量得到比在优美事物中更加充分的显现。崇高的核心在于“冲突”。崇高体现在主客 3. 体矛盾冲突中,经过尖锐激烈的对立,主体战胜客体并且终于从痛感转化为快感。审美主体所受到的挑战越严重,遇到的冲突越激

烈,斗争的历程越险恶,就越能激发和显示人类自身的本质力量,也就越能令人感到崇高。 3.在审美实践中可以从哪些方面认识优美与崇高的区别 第一、空间上的小与大。优美的事物一般体积较小、规模较小,风景秀丽的小丘,清澈见底的小溪,啾啾鸣叫的燕雀,风中摇曳的小花等等。而崇高的事物一般体积巨大、气势宏伟,一望无际的大海,耸入云霄的高山,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瀑布,轻舟已过万重山的三峡等等。 第二,时间上的慢与疾。缓慢与疾速,优美的事物是舒缓的、平稳的、趋于静态的,崇高的 4.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