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推进语文教学的整体改革

推进语文教学的整体改革

推进语文教学的整体改革
推进语文教学的整体改革

推进语文教学的整体改革

语文教学法进行的是母语教学,是一门基础性的、工具性的学科教学。因此,把创新教育如何巧妙、有机地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并为语文学科教学服务就显得至关重要。同时语文教学也离不开创新教育,它可以给语文教学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

一、改进教学方法、渗透创新教育

传统的语文教法没有很好地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是注射器,学生是接收容器,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教师教一篇课文常常是五大块:时代背景、作者简介、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这些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毫无关系,因此也就谈不上什么创新教育了。由于没有注入创新因素而导致教师说得头头是道,而真正听、说、读、写能力方面的训练内容则显得苍白无力,教师一时口舌快活,而学生装却“雾里看花”,临考总搞题海大战。时间+汗水、日光+灯光,这样就几乎抹杀了学生所有的创新能力,因此教法必须改进。要考虑1、怎么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如果一个老师有能力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那他就成功了一半。”(于漪语)。兴趣对求知、对创新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2、如何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习惯的形成,是学生主动掌握知识的先决条件,掌握一定的知识又是创新的先决条件,可见这一点也是很重要的;3、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有了兴趣和习惯还远远不够,要有坚强的毅力和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精神,才能激发创新

中国改革开放40年变化_试论高职语文教学的改革与创新.doc

摘要:当前高职语文教学改革的最大难点是:语文教学课时的大削减甚至取消了语文课。对于这一难点问题不能拘 囿干课堂教学的层面来谈高职语文教学改革?而应当另辟蹊径?从更广阔的层面上来思考高职语文教学改革。文奄提出了突破高职语文教学改革难点的其体措施.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语文改革创新措施 当前,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正向纵深发展。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必然要把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放在重中之重的突出地位,这是不容置疑的。作为高职院校的语文课在这场大改革中是不是只能面临着披改掉的厄运?如果高职院校语文课还有存在的必要,那么,高职院校的语文课应该进行怎样的改革才能适应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这是我们每一个从事语文教学工作的教师和教育教学管理人员应当思考与研究的问题。 一、高职语文教学改革的目标 高职语文是不是应该从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中出局?我们认为高职语文在高职人才培养过程中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其他课程无祛替代的。从高职学生目前的语文基础和语文能力看,语文学习并不是可有可无的。有相当数量的高职生对语文这门工具没有很好地掌握,许多学生连申请书、求职信这类常用的应用文都不会写,要么是格式不当,要么是错别字连篇.说起话来要么是词不达意,要么是胆怯害羞不敢表达。从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的现状看.语文学习也是必不可少的。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知之甚少.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看,语文教学承担着作常重要的任务。高职院校培 养学生其有综合职业能力的同时,还要求学生全面素质得以提升。因为我们培养的对象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不是制造机器。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需要。由此可见,语文教学在高职人才培养中是十分重要的。但是,高职语文教学的现状也确实不是令人满意的。教材缺乏高职的针对性,课堂缺乏“生气.和“活力’。从 严格意义上进,目前的高职语文教学没有很好地实现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和提升学生人文素质的目标。因此高职语文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 高职语文教学改革的目标要与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统一起来。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生产和服务 第一线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高级实用型人才,。这一目标应当是高职院校所有课程为之努力并实现的 目 标,高职语文也不例外。因此,高职语文教学改革要围绕这一目标展开.通过高职语文的教学改革要达到贴近学生学而 能用的效果,要达到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质的良好效果。 二、高职语文教学改革的措施 目前,高职语文教学改革的难点很多,有教材的改革;有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有教学手段的更新,有强化师资队 伍建设等等方面.但是,笔者认为,当前高职语文教学改革面临一个不容忽视的难点是语文教学课时被大t削减甚至被取缔。正像有的语文老师所说的,学者专家们提出的这样、那样的改革设想我们都能接受,而现在的问题是语文老师无课可上,高职语文改革的平台也不复存在了,怎么改革?语文老师提出的这个问百不无道理。从当前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 革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看特别是高职学制有可能由三年压缩为两年即使是三年学制大多数高职院校采用的也是2十1摸式。因此.各所高职院校不可能安排一定数且的语文教学课时。这是不可回避的事实。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高职语文如何 改革?高职语文教学改革的出路在那里面对这些问题,我们不能拘囿于课堂教学的层面来谈高职语文教学改革,那样是 没有出路的。我们应当另辟蹊径.从更广阔的层面上来思考高职语文教学改革。 1.高职语文教学理念的更新。在传统的语文教学观的影响下,语文教学的载体就是课堂,这被人们认为是天经地义的。而现实情况是课堂给语文老师的机会逐渐减少了,甚至没有了.传统意义的课堂没有了,语文教学还有没有新的载体?因此,我们要构建一种“大课堂,的理念。除了传统课堂之外,还有更多更大的“课堂’为广大语文老师提供了奉 献智慧、施展才华的舞台。例如,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话动,学生的实训、实习活动,等等。语文老师参与其中,必将能够发挥重耍作用,语文老师对高职语文教学理念的更新,对于探化高职教肯教学改革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2.高职语文教学改革新机制的构建。高职语文教学改革是需要一个平台的,如果缺少了一个改革的平台,高职语文教学的改革便无从谈起,高眼语文课件不像现代企业淘汰落后生产工艺那样可以淘汰出局,高职语文在高职教育的链条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作为高职院校的决策者、管理者应当为高职语文教学改革搭建起一个平台,这个平台应该是建立 在“大课堂,理念下的平台。因此,需要构建高职语文教学改革的新机制。这种新机制应当包括平台机制、教学管理机制、考评机市、激励机制等。平台机制就是要确定高职语文教学的形式,这种形式不是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而应当是语文教学与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相结合,与学生的实训、实习活动相结合。教学管理机制应当是设计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特点的高职语文的教学大纲,确定教学内容和方法.考评机制应当是确定对老师教学效果的考评和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考评 。激励机制应当对语文老师工作量结算报酬做出规定,制订语文老师业绩的奖励办法。在一种全新教学模式下,语文教师的劳动再不是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如果不能制订出符合教师劳动特点的计酬办法,很难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3.高职语文教学模式的改革。高职语文的教学模式要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中走出来,要做好三个方面的结合:一是,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课堂教学不仅指传统的课堂教学而且包括与语文相关的各类讲座在语文教学课时大最削减或停开的情况下应以讲座为主。各所高职院校的学生都成立许多社团,学生的参与面很广,他们的活功开展的丰富多彩.但是,他们需要必要的辅导和指导.语文老师应当发挥作用。二是,语文教学与学生管理相结合。语文老师参与学

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

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 访上海师范大学小学语文教学 研究中心吴忠豪教授 【吴忠豪,上海师范大学教授,上海市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上海市小学《语文(实验本)》教材主编,教育部“国培计划”小学语文骨干教师研修班首席专家,出版有《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外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从教课文到教语文——小学语文教学行动研究》等著作。】 课程内容长期困扰语文教师 中国教师报:小学语文教学一直备受诟病,尤其是对教材的批判比较集中,从《收获》杂志副编审叶开在博客上炮轰小学语文教材,到郭初阳等出版的《救救孩子:小学语文教材批判》,这似乎已经成为一种现象。您如何看待这一现象?吴忠豪:媒体对小学语文教材的批评主要集中在教材的选文方面,比如一些课文内容缺乏时代特点,一些优秀儿童文学作品没有选入课文,有些课文语言质量不佳,有些课文选作教材时加工修改不当,等等。不少意见我认为是有道理的,语文教材选文质量确实亟待提高,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我认为,我国语文教材的核心问题主要存在于教材的编写体系方面。按照叶圣陶先生的说法,教材只是“例子”,教材选文解决的只是“用什么教”,而“教什么”才是教材编写的关键。我国语文教材存在的最核心问题是缺少结构化的语文课

程内容,导致“教什么”模糊不清。课程与教学论认为,“课程内容”是指为达到课程目标而选择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价值观等要素,就语文教学而言就是这篇课文“教什么”。“教材内容”是指为有效地反映、传递课程内容诸要素而组织的文字与非文字材料及所传递的信息,就语文教学而言就是“用什么来教”,或者说是用哪篇课文来教。一门成熟的课程,必须有结构化的课程内容,否则这门课程的合法性就会受到质疑。纵观我国除语文以外的各门学科课程标准,均以大量篇幅表述这门学科的“课程内容”,具体而明确规定这门课程究竟应该教什么。比如数学课程标准正文部分总计33页,第二部分“课程目标”占3页,而第三部分“课程内容”占了18页,也就是说数学课程标准有将近三分之一篇幅是在表述这门课程应该教什么。由于我国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缺少对课程内容的系统研究,因此我国的语文课程标准(包括教学大纲)历来缺少“课程内容”的具体表述。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虽然注意到这个问题,将第二部分“课程目标”改为“课程目标和内容”,但对各年段达到课程目标所需要教学的“课程内容”仍缺乏具体表述,这就导致语文课程究竟“教什么”一直不能得到解决,使得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难以把握。当下语文教材提供的课文,只是解决了“教材内容”问题;至于每篇课文“教什么”即“课程内容”,基本是凭执教者的个人经验和认识去判断、

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点建议

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点建议 新形势下,我国教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一轮的教学改革实施对教育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标准以及教学、评价、课程管理、教师培养与培训、课程改革的组织与实施策略等方面都有新的突破。比如,课程目标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课程标准取代了过去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倡导自主、探究、体验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倡导面向未来的、以发展为目的的评价观等。这都给我们实施“有效教学”的理念提供了广阔的舞台,而“有效教学”的理念的贯彻实行则能够更好的实现课程改革的目标。 一、构建民主与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实行。”新课程把教学定位为师生交互、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上课不但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即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与观点,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语文教学过程中能够充分发扬民主教学思想,让学生始终拥有安全、自由、开放的心境,无拘无束,敢疑敢问,敢说敢为。在课堂上教师只有与学生真正地实行了思想和情感交流,教学才能切入学生的经验系统,课堂生活才成为师生共存的生活,才能实现有效教学的目的。 教学中这样一个反面例子值得大家深思。一位教师在教学《桃花源记》,当时课堂气氛很活跃,老师问道:“同学们,渔人出桃花源时‘处处志之’,重回桃花源时‘寻向所志’,结果却‘遂迷,不复得路’,这说明什么?”话音刚落,一个男生几乎是大喊似的叫道:“老师,这说明渔人是一个言而无信的小人。”学生们立刻哄堂大笑,议论纷纷。而那个老师马上找出那个男生厉声训斥了一番。不过当老师继续回到课文讲解时,却发现学生的反应明显冷淡了很多。课后,老师找了几个学生询问,他们战战兢兢的说:“老师,您可别生气,我们感到您很严厉,都不敢说,怕说错了。”这样的教学中,老师很严厉的剥夺了学生的安全感和自由表达的机会,对他们有出入的回答本能够借题发挥趁机引导的。所以,我们应该在教学中非常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从而实施有效教学。 二、注重对教材的准确把握 叶圣陶先生以前说过:“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教材内容的“案例”作用决定了教师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但例子的作用还是要发挥好其语言的典范作用。不过,很多教师对课文的理解和把握不准确,对教材理解得不深刻、不透彻,缺乏对课文的独特的体验和独特的见解,课堂教学更多的是对教参解读的照本宣科。有些教师在教学中往往面面俱到而不能抓住文章最重要、最适合学生学习和掌握的内容。同时,在教学中教师仅仅单纯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

新课程改革中的语文教学偏误试析

新课程改革中的语文教学偏误试析 提要 |新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新课程理念先进,给中国的教育带来了新生。由于基层教 育工作者的片面理解导致美好蓝图难以实现。本文从基层教学的观察入手,总结了目前教育 教学中的五大误区,并详细分析了其偏误原因。 关键词 |课程改革语文教学偏误分析 中图分类号 | G420 作者信息|马银成,男,1971年生,河南人,硕士,安顺学院中文系副教授,研究方向:语文课程与教学及外国文学研究,561000。 一、片面强调“探究式”学习,否弃“接受式”学习。 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要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向“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转变。可是,有些教师理解的转变,就是把“探究式”与传统所说的“接受式”对立起来,彻底抛弃“接受式”。于是,凡“教学,必探究”,即使一些无法或无须探究的内容也让学生自己解决。其结果可想 而知,不仅教学速度慢,而且效果差。有人武断地认为,教师的“讲”是一厢情愿地传授知识,与“探究式”学习方式相违背。评课时,也常常听到诸如“教师讲得太多”的指责。事实上,“探 究式”学习与“接受式”学习并非完全对立。每一种学习方式都有其教学规律的支持,都有其适 应性、针对性和有效性,也有其局限性。“探究式”学习方式有利于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接受式”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大量的 间接经验和以书本为载体的知识。虽然接受性学习在过去也造成了简单模仿、重复训练、机 械记忆的弊端,但这些并非“接受式”学习的本质特征。探究式学习也并非适应于一切学习内容,也并非都是有意义学习。决定学习是否有意义、有效的关键在于是否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根据学科性质、具体的教学目标、内容以及具体的教学条件,帮助学生选择合适的学习 方式。现代教育要把“探究式”和“接受式”以及其他学习方式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优势互补。 在语文教学方法的认识上,那些只强调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的做法是显然 不符合语文学习的规律。必须看到,语言没有一定的感性的量的积累,就不可能有质的飞跃。据季羡林先生分析,西方的思维模式以分析为主,中国的思维模式以综合为主。因此在语言 形态上,西方语言是具有形态变化的语言,汉语是没有形态变化的语言。所以,语文的学习 不靠语法分析,而靠语感、靠个人的悟性。被称为“人中之龙”的钱钟书,在12岁前,就可背诵“二十四史”,但是12岁前,他并没有享受高尚的“新学”教育,这种靠旧学、扎扎实实打基 础练成功的例子,在历史上还有王国维等不少大师。可见,语文知识的分析、传授并不是汉 语学习的唯一途径,体验、感受、积累、发现可能是更为重要的途径。但是话说回来,必要 的接受性学习,记忆和训练也不可一概不用。当代心理学家奥苏伯尔反复强调,认为接受式 学习必然是机械的,发现学习必然是有意义的,这是毫无根据的。在他看来,无论是接受学 习还是发现学习都有可能是机械的,也都有可能是有意义的,如果教师讲授得法,并不一定 导致学生机械接受学习;同样,发现学习法也并不一定是保证学生有意义学习的灵丹妙药。 新课程改革倡导“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这是针对以往教学中过于注重知识传授、机 械训练、忽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倾向而提出的。对克服教学中被动接受、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的弊病是很有好处的,但对传统接受式教学中合理的部分也不能一概否定,应在批 判的前提下,继承、发展、创新。不能一提接受性学习,就用自主学习否定之,要知道自主 学习也需要教师一定的知识讲解和传授做基础,否则,自主学习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不能一提训练,就以批为“机械训练”而全盘否定之。要知道没有个人扎实的基础、刻苦的学习,没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探究是不可能深入,不可能发展的,探究式学习 效果将会十分低下。知识是能力的载体,没有扎实的双基,没有系统的知识做基础,谈何发 现问题、解决问题?一个连基础知识都不过关的学生,搞“高、精、尖”是不可想象的。

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

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 【摘要】小学语文课堂是培养小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形式,将语文课堂同人文性结合起来,对于小学生的性格塑造以及价值观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小学语文课堂必须围绕培养小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进行根本性的变革,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目标。 【关键词】课堂教学改革创新主体 一、小学语文教学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的重要性 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只注重知识的培养,而忽略了对学生能力、情感以及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在我国每年有很多小学生由于不堪学业的重负,而采取轻生的做法,来发泄他们对目前课堂教学的不满。由此可见,课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课堂教学不但应该传授学生知识,更应该成为培养小学生健康生活态度,良好人生情感,正确生活价值观的基础和平台。通过富有生活情感的小学语文课堂,学生可以在人文精神上达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通过不断内化的而使德行,水平和素质达到一定境界的状态。语文课堂的改革对于小学生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这种改革要以促进小学生个性和人格的健康发展,促进其全面的发展和进步为目标。要以尊重学生的创造性和主体性为改革的基本思路,通过对小学生的全面培养,为他们以后树立科学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的改革,既具有现实性,也具有必要性。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 1.以知识传授和考试为教学中心,忽略学生主体性。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主要目标是通过知识传授来教给学生最基本的语文知识,而在应试教育背景下,目前语文教学仍然是以考试为中心进行课程的设计和安排。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仍然是衡量老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因此目前的语文教学仍然是偏重于课程的工具性,而忽视了教学过程本身的价值。 2.教育中主体精神的弱化。如今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教育主题精神弱化的情况。具体表现在:一方面是教师主导精神工具化,即教师往往成为语文课堂的主导力量,教师和学生没有开放性和平等性。另一方面是,学生主观精神的弱化,学生往往在学习过程中唯老师的是从,认为标准答案就是真理,没有反抗和怀疑的接受课堂上的知识,从而使学生失去了创新的勇气。 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缺乏有效的方法。小学语文教学由于以知识传授和考试为中心,常常忽略学生的主体性。改革不能只是口号,更需要良好的方法和制度设计作为基础和保障。但是目前大部分学校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仍然停留在口号上,既缺乏科学的思想作为指导,也缺乏合理的、切实的制度作为保障。 三、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策略分析

语文教学改进的几点措施

语文教学改进的几点措施 民主镇中学:杨雄 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这些论述对目前的语文教学改革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根据这些论述,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试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这些改革措施围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改进课堂教学方法、推进语文素质教育的中心目标进行。 一、改传统的课堂教学为形式多样的语文教学形式。 传统的语文教学形式是课堂教学。这是以往教学的主要形式,好象成了教师们的思维定式:不依据课堂教学进行的语文是不正规的,是难以接受的,是“异端”。于是乎,多少有着改革创新精神的语文教学形式被抛弃,多少闪耀着思想光芒的优秀教学创意被指责,多少锐意改革开拓进取的语文教学改革先锋者被埋没……其实,在语文教育教学方面,有很多新的思想、方法、经验是我们应该学习借鉴的。如“活动”式教学形式、“研究”式教学形式、“大语文”教学形式等。这些教学改革无不充溢着蓬勃的创新意识,是素质教育在语文教育教学中的体现,是语文教学适应21世纪自我改革的必然结果。《课程标准》中对此给予了充分肯定,并且强调“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这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语文课堂教学。我们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深深感到,语文课堂是多么狭窄,难以容纳丰富多彩的大自然、社会与人生,需要加以拓展。“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种封闭的语文学习方式己不足为训。《课程标准》也以“建设开

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作为基本理念之一。所以,课堂语文教学与课外语文活动必须互相促进,互相结合。这也是语文的工具性和实践性决定的。学生要掌握语文这个工具,必须在社会中通过反复的练习和实践。所以语文学习不应局限于狭窄的课堂之内。 我们应以开放的眼光去审视语文课堂教学,立足课堂,并努力走出“小课堂”,引导学生走进自然、人生、社会的“大课堂”,在实践中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拓展语文课堂的内涵和外延:①正确处理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关系。课堂教学要对课外活动起指导作用。语文课堂教学是语文学习的主阵地,不可偏废,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弥补课堂教学内容和方法上的不足; ②配合课堂教学有目标、有计划地开展课外活动,如组织全校性的文学社团活动、知识竞赛、读书会、报告会等,进一步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发展语文能力;③把课外活动引向课内,丰富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训练更切合实际,形式更丰富,教学内容更广泛。如把课外阅读、课外写作、影视欣赏等在课堂上进行,或者干脆把语文课堂搬到阅览室、图书馆、电影院、电脑房或因特网等社会环境中;④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重视语言环境的建设,发动学生改善社会、家庭、党校的语言环境,从中提高学生语言素质(尤其是语言运用能力)。 二、改教师导课为学生说课 以往每课开始都是教师把精心设计好的导语说给学生听,这样做虽然起到了引入新课、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等作用,但学生仍是在被动地接受知识,占用了宝贵的时间不说,也不符合主体参与的要求。再说,课前都布置了预习,学生课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方案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手册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确定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堂教学又是课程实施主要途径,是体现新课程的教育教学理念的具体场所,是教师获得专业发展的基本载体。积极而有效地改革课堂教学,是不断深化课程改革的基本着力点,是确保新课程顺利推进的必然策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落实语文课程标准,关键在课堂。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应以素质教育和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思想,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为评价依据,以三维目标的达成为价值取向,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和导向作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全面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基本原则 1、主体性原则。 课堂评价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课堂要体现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有所发展。学生参与广泛,师生充分交流。学生自主思考、探究学习。只有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的“教”,才能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经验总结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经验总结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经验总结 阜阳市第六中学刘昌龙 近几年来,我们语文教研组认真学习新课程精神理念,并将新课程改革的精神真正贯 彻到教学实践、备考实践中去。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特别是读写素养。让学生喜 欢阅读掌握阅读,喜欢写作掌握写作。 一、谈谈新课程改革的意义 本次课程改革不只是课程内容的加减调整和教科书的替换,而是牵涉到教育观念、教 学方式的改革更新,牵涉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等方面。 众所周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取得成功或失败,在心理上会引起不同的情感体验。成 功体验能使学生产生自我满足和愉快的情绪感受,增强学习信心,提高学习兴趣,从而获 得更大的成功;而失败体验则会导致学生放弃努力,特别是学困生,过多的失败使他们受 到老师的冷落、同学的歧视、家长的责备,不能成为集体中平等的一员,享受不到成功的 喜悦,从而消极悲观,进而丧失学习兴趣和信心。因此,在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仍然应该重视造就学生的成功体验,激发和培养学习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教师应该对学生怀抱期望,应该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一定的创新潜能,都能通过努力学习 获得成功。所以应该设法创设民主自由、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利用暗示手段,如借用鼓 励的微笑、温和的目光、亲切的话语,将自己殷切的期望传递给学生,加强师生间的情感 交流,使他们感受到充分的尊重和信任,从而能自由表达思想,消除害怕出错的胆怯心理,树立起成功的信心,激起更大的学习热情。 的确目前中学教育的理念、内容、模式都需要转变,需要跟上时代发展的要求,需要 在中考、学生的健康、学生的品行素质、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间,寻找一种接合点、一种 办学形式。普通初中新课程改革就是这种接合点,它适应了社会和时代发展的要求,初步 实现了由教育理念到教学内容、教学 模式的转变,是一次回归教育本质的转折性变革,可以讲这是真正推进了素质教育。 具体体现在 1、学生地位——主人化 在教与学的关系中,学生的地位如何确定?传统的提法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 主体”,但在教学实施中不尽人意,教师主导,导得过多,导得过细,学生总是在教师铺 设好的平坦道路上接受教育,学生围绕教师转,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没有真正得到体现。而 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同时新课标强调,要把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 转移到“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不要过多地考虑课程知识结构体系,而是要考虑以学生发展为最终目的。

语文改革方案

中牟一高语文教学改革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为全面贯彻《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深化对新一轮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理解,并稳步推进我校高中语文课程改革的进程,结合我校高中语文教学工作的实际,制定本方案。 二、改革目标 1、坚持素质教育,树立与时俱进的思想,积极稳妥地开展教学改革实验 高中语文新课程实验,必须坚持以“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高中语文教学质量。坚持以现代课程观念指导整个高中语文新课程实验工作,把转变语文教学观念作为一项重要任务贯彻于实验的始终。坚持高中语文课标及教材实验为核心,重点围绕更新语文教学观念,优化语文教学过程,转变语文教学方式,改进语文教学评价等方面开展实验。 高中语文课程改革是国家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开展教学改革实验的过程中,需要从各个角度、各个层面来审视高中语文教育的现象和本质。在把握先进教育理论的同时,还应该关注如语言学、文艺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的新思想、新成果,推动改革实验朝科学、健康的方向发展。对高中语文课程教学改革实验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应采用实事求是、尊重教学规律的科学态度,积极面对、认真探索、科学总结,用“多样”、“动态”、“创造”的语文课程观念来指导实践。 2、准确理解高中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基本理念,科学地开展各项教学改革实验 (1)课程性质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与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性质的表述是一致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的特点。在教学实验中,我们需要探索出能较好体现高中语文实用功能的途径和方法,积极研究培养学生独立人格、强调对人的存在和发展的关怀、对学生思想感情熏陶的课程教育新模式,要重视研究“讲

语文课程改革的方向

语文课程改革的方向 鲲鹏小语常新涛 连续两天的活动,让我对当前小语教学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 昨天,我们一起观看了吴忠豪教授的讲座《语文课程改革的方向》。而今天,我们观看的是采荷一小教育集团校长、浙江特级教师王红老师执教的人教版二年级《玲玲的画》一课。如果说,昨天吴教授的讲座让我们对语文课程改革方向仍存在很多困惑的话,今天王红老师的课则从实际教学的角度想我们诠释了吴教授讲座的精髓——即“语文本体性教学内容和非本体性教学内容”的把握。 吴教授在博文中这样写道:按照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功能的阐述,我们可以把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大致划分成两个大类:一类是语文本体性教学内容,一类是非本体性教学内容。从哲学层面看,所谓语文本体性教学内容就是反映这门学科本质特征的、区别于其他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语文知识、语文策略(方法)和语文技能。这类教学内容是语文课程必须承担的本职任务,反映出语文课程区别于其他课程的本质特性,完成这些教学内容,就能为学生学习各门课程奠定扎实的基础,也能为学生人文素养的全面提升奠定基础。所谓非本体性教学内容包括情感、态度、审美、价值观教育、多元文化的学习、思维能力包括创新精神的培养等,这类教学内容并不是语文课程一科独担的,而是基础教育各门课程共同承担,并且学校、家庭、社会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所能发挥的作用远远超过了语文这门课程。如此,我们不难发现:语文本体性教学内容是被我们

一线课堂所忽视的。于是,语文课程观念也就很难形成。也许是我们经历了太长时间的“内容分析式教学”,也许是我们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太过关注“课堂的人文”,才致使我们对本体性教学内容重视不足。比如我们的教参,也比如我们常态课,其中设计的教学目标和课堂教学中的重点均有意无意地指向了“非本体性教学内容”,致使语文本体性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中的弱化。 再结合王红老师的课堂教学来重新审视吴忠豪教授的讲座内容,确实让我有一种“柳暗花明”的感觉: 本体性教学内容与非本体性教学内容是可以融合的。 语文教学不仅肩负着“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教育”,肩负着“传统文化的传承”,也肩负着“培养学生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等语文素养的形成”。为此,我们的教学目标不是简单的通过阅读、理解来体会情感,发现主题,而更多的是以教材为例,学习例子中的语文知识、指导学生的语文策略、培养学生的语文技能。 当然,我们之所以提倡“语文本体性教学内容的回归”,是因为当前一线教学的教学朝向依旧存在于人文精神,对语文本体性内容关注太少。但是,我们并不是要将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排除在外,而是要去思考、研究“如何将语文本体性教学内容与非本体性教学内容进行有机融合”,让我们的课堂既扎实有效,又灵动温情。 王红老师执教的《玲玲的画》扎根于“识字学词、朗读指导、感悟语言、发现形式”等方面的本体性教学内容,同时将非本体性教学内容融入到学生的读、悟之中,让整个学习语文本体的过程,又充盈

新课改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

新课改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 小学语文是一门以语言为基础的学科,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学生语文水平如何,常常是素质水平的体现,它在小学生全面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新课改非常重视小学语文教学,要求小学语文教学除了训练小学生汉语的听、说、读、写能力,还要培养小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但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存在一些问题影响新课改的进行。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措施 好的课堂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坏的课堂教学会阻碍学生的学习,因此,课堂教学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结合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出现的问题,以新课改的精神为依据,笔者提出了几个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措施。 1.前移教学关口,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大多数小学语文教师认为,对于小学生来说,课堂教学是他们学习小学语文唯一的途径。他们认为小学生年龄尚小,他们的自制力不够强大,更不用说自学能力了,绝大多数小学生都不会课下复习或预习,所以教师认为应该把学习全部放在课堂上,用有限的时间尽可能教多的知识点。但实际上教师却忽视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的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小学开始就要逐步培养,教师可以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对学生的学习习惯进行培养。拿预习这个学习习惯来说,教师可以一方面要求学生要有预习的意识,通过讲解或举例等方法使学生明白

预习的重要性,同时要求学生在学习新课之前都要进行详细的预习,教师可从中引导学生预习,帮助学生制定预习纲领,以提高学生预习的针对性。另一方面,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预习方法上的指导,向学生传授一些语文预习的一些常用的方法,避免学生预习效率低等问题。 2.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提高学生的主动性 小学生有好动爱玩的特点,所以他们上课时一般集中注意力的时间短,往往上课不太认真听讲,甚至有些学生说话打闹严重影响课堂秩序,这就需要小学语文教师要采取一些手段来优化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能集中精力听讲,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通过多年教学实践,笔者认为一方面教师要充分利用以多媒体为主的现代化的教学设施来丰富教学内容,多媒体教学形式多样,灵活性强,可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活跃课堂气氛,实现师生互动 很多小学教师认为小学生年龄小,不具备自学的能力,所以他们在教学上通常采用的是直接教授的方式,把知识硬灌输给学生,这种教学方法根本不利于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提高学生的主动性。 新课改对于小学语文教师提出新的要求,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把握住当前的教育形势,改革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克服传统教学出现的弊病。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认识到课堂教学的改革对学生的重要影响,以课堂教学的改革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达到提高课堂教学

中学语文课程改革的几个方面

中学语文课程改革的几个方面 一、由单纯的传授知识向目标整合转变,弘扬人文精神 过去的教学目标过分强调思想性文学性,强调知识的传授,滔滔不绝一堂课,到头来学生在语文能力培养上收效甚微。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课程标准的一个基本理念。这一理念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既要注意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的培养,以及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各种技能的训练,同时也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比如在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有朱自清的《春》这一课,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让学生找出课文中间写得好的句子,并运用“我认为——句子(或词语)写得好,它好在……用……的修辞,写出了……”的句式,说说你为什么认为它写得好,有的同学特别是女同学读得很有感情,更多的同学赏析得非常具体、合理,这样,学生的语言丰富了,良好的语感也逐渐的在培养。周末,我还布置了作业: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以“找春天说春天”为话题,让学生在自己家乡找不同的观察点,如有的小组重点观察池塘里的水,有的小组重点观察花草,有的小组重点观察树木。在课堂上先问问大家找春天都找到什么,再互相发问。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有一些男同学带来了柳枝、桃花,有的还带来了小鱼,用实物来说明这是他们找到的春天,我首先肯定了他们善于发现生活,同时也告诉他们:我们应该保护大自然,不要乱攀摘花草树木。看到他们羞愧的低下的头,我想他们的品德修养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二、是由研究教法向研究学法转变,唤醒主体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要驱动学生自己去主动介入,产生心理体验,这就要求我们的课堂设计要变“教”为“导”,营造使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情境,有意识的强化活用,形成教与学的互相推进。这与过去的那种过分强调教法,强调老师在一堂课中的主体地位是不一样的。以前我们研究的是“这一堂课的每一个环节应该怎么安排才能把知识都传授给学生,而现在我们应该研究的是”怎么样的教学模式才能让学生主动的去学习知识。还是结合教学实例来谈一谈。在教学蒲松龄的《狼》这一篇文言文时,我先指导学生利用课本下面的注释疏通文意,把全班分为6个小组,分别给每一个自然段配上一副插图,小组成员很积极,会画的拿起笔画,会写的为插图题小标题,连那些平时对语文兴趣不大的同学也热烈的参与讨论,出谋划策。同学们在激烈的争论和探讨中间,对课文的理解程度要远远强于老师空洞的说教。看到这样的课堂,我感觉很欣慰,既照顾到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做到了以人为本,又将学生的主体意识唤醒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主动参与,并产生了强烈的心理体验,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就达到了目的。 三、由封闭向开放转变,坚持生活化、信息化、社会化的大语文教育观 “天地阅览室,万物皆书卷”,社会是个大课堂,教材要作为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一个范例,而新课程标准下,要以课堂教学为主,开辟第二课堂,挖掘隐性课程。如课外阅读,书法训练,诗歌背诵,看电视报纸等等都可以成为教学内容。

语文课程改革

语文课程改革:反思与建议 ──中学语文高层论坛暨语文教育艺术研究会第29届年会综述* 摘要:语文课程改革在取得长足进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需要我们理性看待并进一步研究。反思当前的语文教学,以下几个关键问题要引起高度重视:工具性和人文性不能割裂,脱离文本、架空语言的教学不足取;对“语文素养”概念的界定需要明晰;对话不等于谈话,教师的角色是“平等中的首席”;语文训练不等于语文“操练”;诵读是基于理解的一种声音表达形式,关键在于理解文本;语文教师的主体性不容漠视。关于语文教育体制、考试模式、选修课制度,也存在一些争议,这些问题都有待我们作进一步的探讨。 关键词:语文课程改革;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胡晓(1980—),女,江西新余人,课程教材研究所助理编辑,汉语言文字学硕士,主要研究现代汉语及汉语教学。 由语文教育艺术研究会和江苏省无锡市教研中心联合主办的“中学语文高层论坛暨语文教育艺术研究会第29届年会”于2005年11月12—13日在江苏无锡举行。语文教育艺术研究会会长、著名语文特级教师钱梦龙,汕头大学王富仁教授,福建师范大学孙绍振教授,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顾振彪,江苏省特级教师、锡山高中副校长唐江澎等在会上作了专题讲座。来自江苏、福建、上海等地的教研员、教师,以及语文教育媒体的代表共三百多人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对当前中学语文课程改革的现状进行了小结,重点对改革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反思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一、对当前语文教学的反思及建议 (一)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1.工具性和人文性不可偏废 工具性和人文性之争,在语文教学领域旷日持久。当前,虽然关于语文科的性质以及对工具性、人文性的提法,还有不同意见,但大多数人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这一提法基本符合语文课程的特点,是到目前为止最稳妥的提法。会议认为,不宜在术语上过多地纠缠,而是更应关注如何在语文教学中真正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或者说,怎样教语文,才能够使学生既掌握语言文字,又受到思想、情感、文化的熏陶。 片面强调工具性的弊端已为人们所诟病。然而从当前不少理论研究文章以及某些公开课的倾向上看,现在的问题是,在突出人文性的口号下,工具性与人文性依然割裂,具体表现为脱离文本、架空语言,一味强调让学生空泛讨论课文内容,把语言文字上的必要训练视为“保守”。片面强调人文性带来的后果,正如一些教师所反映的:学生发言多了,思维活跃了,但是错别字也多了,基本功也差了。这对实验区的语文教学改革产生了负面影响,也使部分教师对改革产生了困惑。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将工具性与人文性割裂开来,结果两败俱伤。 2.阅读教学的三个原则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心得体会

课堂革命静悄悄 体制内外的语文对话读后感 四年级组 我是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从一个没有任何教学经验的学生开始,在学校领导倡导下认真的学习名校的好的课改经验,课改方法以及课改模式,虚心的向其他前辈和在课改方面已经取得一定成效的老师请教和学习,并在自己的语文教学中大胆的进行了尝试和实践。在自己进行课改期间,我有过不适应,有过担心,有过失败,有过困惑,但更多的是有了收获的喜悦,有了今天自己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逐步成熟和成长,看了体制内外的语文对话,下面就谈一下自己的一些心得体会和自己的困惑。 一、语文课堂教学理念的转变 在刚开始的时候自己还处在过去的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 械训练的教学模式,剥夺了学生的自主性。通过学习我深刻认识到现在的教学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所以我尝试着把学生的自主学习作为自己组织教学活动的基本理念,首先在教学活动中做了角色的定位:“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自己进行角色转换和让位,从“前台”“退隐”到“导演”(导引)、策划、组织的角色地位。同时,帮助学生确立主角地位,教育、培养并放手使学生自己成为自己的主人。为自己,主动而自主学习,充分表现出主人翁、“主演”的角色形象。 二、活动学习和目标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

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自己不断的思考以及和学生的接触,结合自己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我发现通过活动来学习,是一个不错的方法,而且小学语文新大纲也强调,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一方面做好听说读写实践活动,要让每个学生在语言活动中充分地“操练”起来。同时把利于语文学习的其他活动方式“拿来”,让学生唱唱、跳跳、演演、比比、画画、尝尝、嗅嗅、摸摸、做做等,使其在喜闻乐见,爱做中学习语文。另一方面把其他类型的活动加以演变以适合辅助语文学。 三、在探索和反思中逐步成长 有人曾说:“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但反思三年成名师。”在刚开始课堂教学改革对我来说是比较陌生的,在每堂课中或多或少的都会存在一些问题,为了不使这些问题出现在以后的课堂中,我渐渐的学会了反思。在每上完一节课侯反思自己在课堂设计中的问题,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环节,反思问题的设计,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等等。从反思课堂教学慢慢的发展到开始反思自己的教案备写,反思对学生的评价、对学生作业的设计、对教材教法的研究以及对教具和多媒体的合理充分的使用等等,并且把这些问题都写到自己的教后记中,以便及时的翻阅和提醒自己。就这样自己在课改中不断的学习,在学习中不断的探索,在探索中不断的尝试,在尝试中不断的反思,在反思中不断的成长。 四、自己在课改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

新课程改革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反思

新课程改革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反思 发表时间:2016-03-14T14:44:10.123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6年1月总第179期作者:张礼泰 [导读] 山东省平度市李园街道西关中学新课改倡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 山东省平度市李园街道西关中学266700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行,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语文课堂教学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取代了以往枯燥乏味的填鸭式教学,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人文性得到有效的关注……这些变革,使原本沉闷窒息的语文课堂焕发出勃勃生机,令人感到欣慰。但在这些转变的背后,也隐含着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值得反思: 一、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淡化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新课改倡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教师不能独霸课堂……这些道理教师们都能接受。但在实验中,一些教师在转换角色时不适度地由以前的教师至上变成了学生至上,并且这种现象背后隐藏着新的危机,那就是将教师的作用过分淡化。张志公先生曾经说:“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提高能力必须通过操作实践。然而实际操作又不能没有指导,像演戏一样,戏要演员来演,可是也并不是不需要导演。成功的语文教学,是导演与演员良好配合的结晶。”可见,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可忽视,当发现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有偏颇或者体会不够深入时,教师就应充当好导演的角色。 二、强调人文教育,忽视了语文课的工具性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过去有些老师的语文课之所以不受学生的欢迎,就是因为把语文课上成了纯粹的工具训练课。新课标把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规定为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 1.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 现在语文创新教育的出发点之一就是改变以往重知识轻能力的做法,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但有些教师在教学中矫枉过正,不大重视基本知识的掌握,这种做法的结果必然是“空中楼阁”。张志公先生指出:语文课应该是“以知识为先导,以实践为主体,并以实践的养成为归依的课”。由此可见,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是发展学生能力的前提。 2.强化学生对文本的解读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离开了对文本的认真阅读和虚心倾听,任何解读都毫无价值可言。因此教师要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深处,领悟文本的意义,形成语文素养。 三、只追求提问的形式,不讲究提问的艺术 在教学思路上,教师要把握好主问题的设计,讲究提问的艺术性。有关“主问题的设计思路”,中学语文教研员余映潮有过精辟的论述,在此不妨摘录如下仅供借鉴: “主问题”的设计,是一个关系到简化教学头绪、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问题,具有“一问能抵许多问”的艺术效果。 一般来讲,“主问题”的设计有如下方面的基本规律: 1.在课文教学的初读阶段,往往用一两个“主问题”牵动对全篇课文的深刻理解,从而提高学生品读课文的质量,加深学生思考的层次。 2.在课文教学的进行阶段,往往用一两个“主问题”形成课堂教学的重要活动板块,形成明晰的课堂教学思路。 3.在课文教学的深化阶段,往往用精粹的“主问题”激发思考,引发讨论,深化理解,形成波澜,酿造高潮。 因此,奋斗在一线的教师要吃透新课标,务实求真,做到恰如其分,让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师生之间能够贴心交流的精神乐园,成为孩子们放飞希望、自由翱翔的理想天空!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