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24个专业105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

24个专业105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

24个专业105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
24个专业105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

急性咳嗽病中医临床路径(住院)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或急性支气管炎或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的住院患者。

一、急性咳嗽病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急性咳嗽病(TCD编码:BNF011)。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ICD-10 编码:J06.903)或急性支气管炎(ICD-10 编码:J20.904)或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ICD-10 编码:J44.101)。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急性支气管炎经门诊治疗3~7天后症状未见好转,且血常规为白细胞计数<10×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75%的患者进入本路径。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4)。

(2)西医诊断:参照《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2009年)。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急性咳嗽病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急性咳嗽病临床常见证候:

风热犯肺证

风寒袭肺证

风燥伤肺证

痰热郁肺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急性咳嗽病中医诊疗方案(试行)》、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4-2008)及中华中医药学会《咳嗽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1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急性咳嗽病(上呼吸道感染或急性支气管炎或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药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急性咳嗽病(上呼吸道感染或急性支气管炎或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的患者。

2.有明确的感冒或呼吸道感染或慢性支气管炎病史。

3.胸部X线未见明显异常。

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5.当患者继发或合并细菌感染,不进入本路径。

6.内伤咳嗽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体征、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

(3)心电图;

(4)胸部X线片。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咽拭子检查,痰培养+药敏试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鼻咽镜检查、鼻窦CT检查、胸部CT检查、24小时食管PH监测、肺功能检查、支气管舒张试验等。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风热犯肺证: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2)风寒袭肺证:疏风散寒,宣肺止嗽。

(3)风燥伤肺证:疏风清肺,润燥止咳。

(4)痰热郁肺证:清热肃肺,豁痰止咳。

2.静脉滴注、肌肉注射中成药注射剂。

3.针灸治疗。

4.拔罐、耳针等疗法。

5.内科基础治疗:卧床休息,对症及支持治疗。

6.护理:辨证施护。

(九)出院标准

咳嗽频次减少、痰量少或无,症状明显好转。

(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1.病情加重或出现严重并发症时,退出本路径。

2.有原发慢性基础疾病并加重,需要积极治疗者,退出本路径。

3.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执行时,退出本路径。

二、急性咳嗽病中医临床路径住院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第一诊断:急性咳嗽病(上呼吸道感染或急性支气管炎或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TCD编码:BNF011、ICD-10 编码:J06.903或J20.904或J44.101)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

发病时间:年月日时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

胸痹心痛病(慢性稳定性心绞痛)中医临床路径(住院)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慢性稳定性心绞痛,心绞痛分级为Ⅲ级或Ⅳ级者(加拿大心血管学会心绞痛分级标准)的住院患者。

一、胸痹心痛病(慢性稳定性心绞痛)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应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胸痹心痛病(TCD编码:BNX02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慢性稳定性心绞痛(ICD-10编码:I20.805),且心绞痛分级为Ⅲ级或Ⅳ级者(加拿大心血管学会心绞痛分级标准)。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胸痹急症协作组《中医心病诊断疗效标准与用药规范》(1995年)。

(2)西医诊断:参照2007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

(3)心绞痛分级标准:参照1972年加拿大心血管学会心绞痛分级标准。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胸痹心痛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胸痹心痛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住院患者的临床常见证候:

心痛发作期:

寒凝血瘀证

气滞血瘀证

心痛缓解期:

气虚血瘀证

气滞血瘀证

痰阻血瘀证

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胸痹急症协作组《中医心病诊断疗效标准与用药规范》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慢性稳定性心绞痛,且心绞痛分级为Ⅲ级或Ⅳ级者。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胸痹心痛病(慢性稳定性心绞痛)Ⅲ级或Ⅳ级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比如高血压、糖尿病等,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潜血;

(2)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糖、电解质;

(3)心肌损伤标志物(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肌红蛋白);

(4)凝血功能检查;

(5)血压、脉搏、心率;

(6)心电图;

(7)胸部X线片;

(8)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

(9)24小时动态心电图。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24小时动态血压、甲状腺功能、B型尿钠肽(BNP)、超敏CRP、同型半胱氨酸、血尿酸、冠脉CTA、经颅多普勒超声、冠状动脉造影、心电图运动负荷试验、静息心肌核素显像+负荷心肌核素显像、腹部超声等。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心痛发作期:

①寒凝血瘀证:活血散寒止痛。

②气滞血瘀证:理气活血止痛。

(2)心痛缓解期:

①气虚血瘀证:益气活血化瘀。

②气滞血瘀证:理气活血化瘀。

③痰阻血瘀证:祛痰活血化瘀。

④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益气养阴、活血化瘀。

⑤热毒血瘀证:解毒活血化瘀。

2.辨证选择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3.针灸治疗。

4.穴位贴敷。

5.其他适宜疗法。

6.辨证施护。

(九)出院标准

1.病情稳定,心痛、胸闷、气短等主要症状明显改善或消失,心绞痛分级属于Ⅰ级或Ⅱ级者。

2.没有需要住院治疗的并发症。

3.制定具有中医特色的个体化冠心病治疗及二级预防方案。

(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1.病情加重,需要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

2.合并有急性脑血管疾病、内分泌疾病、肿瘤等其他系统疾病者,需要特殊处理,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

3.出现急性心衰、心源性休克、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等严重心血管并发症,退出本路径。

4.患者及其家属在路径实施过程中发生异议,导致该路径无法正常实施,退出本路径。

二、胸痹心痛病(慢性稳定性心绞痛)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胸痹心痛病(慢性稳定性心绞痛)(TCD编码:BNX020、ICD-10编码:I20.805),心绞痛分级为Ⅲ级或Ⅳ级的患者。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岁门诊号:住院号:

发病时间:年月日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

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中医临床路径(住院)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慢性心力衰竭,心功能分级Ⅲ级的慢性稳定期的住院患者。

一、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心衰病(TCD编码:BNX03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慢性心力衰竭(ICD-10编码:I50.905)。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考《实用中西医结合内科学》(陈可冀主编,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

(2)西医诊断:参照中华医学会2007年颁布的“慢性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09年中华医学会编著《临床诊疗指南-心血管内科分册》和Framingham心衰诊断标准。

2.心力衰竭严重程度分级标准

根据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方案。

3.疾病分期

(1)慢性稳定期;

(2)急性加重期。

4.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慢性稳定期住院患者临床常见证候:

心肺气虚,血瘀饮停证

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

阳气亏虚,血瘀水停证

肾精亏损,阴阳两虚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

2.慢性稳定期。

3.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的住院患者。

2.慢性心力衰竭稳定期的患者。

3.NYHA功能分级Ⅲ级。

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5.合并合并严重心律失常,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衰竭、恶性肿瘤等其他系统严重疾病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脂、凝血功能检查;

(3)心电图;

(4)胸部X线片;

(5)心脏彩超;

(6)B超(肝、胆、脾、胰、肾等);

(7)24小时动态心电图;

(8)6分钟步行试验。

注:根据临床治疗和疗效判定需要出院前复查心电图、心脏彩超、电解质、肝肾功能和其他出现异常的指标。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血气分析、肌钙蛋白、心肌酶学、甲状腺功能、BNP(或NT-ProBNP)、地高辛血药浓度等。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心肺气虚,血瘀饮停证:补益心肺,活血化瘀。

(2)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益气养阴,活血通脉。

(3)阳气亏虚,血瘀水停证:益气温阳,化瘀利水。

(4)肾精亏损,阴阳两虚证:填精化气,益阴通阳。

2.辨证论治选择中药注射液静脉滴注。

3.中医特色治疗:根据病情需要选择各专科临床验证有效的特色疗法,如:

(1)心衰综合康复疗法

(2)足浴疗法

4.基础治疗:积极控制危险因素和合并症,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参照中华医学会2007年颁布的“慢性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

5.护理:辨证施护。

(九)出院标准

1.胸闷、气喘、心慌等主要症状消失或明显好转。

2.心功能好转一级以上。

3.心电图、EF、6分钟步行试验等指标好转。

(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1.治疗过程中发生了病情变化,出现严重并发症,需要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退出本路径。

2.合并有其他系统疾病者,住院期间病情加重,需要特殊处理,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

3.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的执行,退出该路径。

二、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临床路径住院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TCD:BNX030、ICD-10:I50.905)心功能分级Ⅲ级的慢性稳定期患者。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

发病时间:年月日时分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

骨伤科9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

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颈椎病(神经根型)的患者。一、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项痹病(TCD 编码:BGS000)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颈椎病(神经根型)(ICD-10 编码: M47.221+G55.2*)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参照2009年中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2.疾病分期 (1)急性期 (2)缓解期 (3)康复期 3.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诊疗方案”。 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常见证型: 风寒痹阻证 血瘀气滞证 痰湿阻络证 肝肾不足证 气血亏虚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w 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TCD 编码: BGS000、ICD- 1 0 编码: M47.221+G55.2*)的患者。 2.门诊治疗疗效不佳者。 3.患者同时并发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

可以进入本路径。 4.有以下情况者不能进入本路径: (1)有手术指征者。 (2)合并发育性椎管狭窄者(椎管比值二椎管矢状径/椎体矢状径V 0.75) ( 3)治疗部位有严重皮肤损伤或皮肤病者。 ( 4)曾经接受颈椎手术治疗或颈椎畸形者。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 1)颈椎张口位、正侧位、功能位、双斜位X 线片。 ( 2)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 3 )肝功能、肾功能、血糖、电解质、凝血功能、血沉。 ( 4 )心电图。 ( 5)胸部透视或胸部X 线片。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肌电图、颈椎CT 或MRI 、血脂、 抗“O”、类风湿因子、C-反应蛋白等。 (八)治疗方法 1.手法 ( 1)松解类手法 ( 2)整复类手法 2.针灸疗法 3.牵引疗法 4.其他外治法:敷贴、熏蒸、涂擦、膏摩、刮痧、拔罐、中药离子导入、针刀疗法、穴位埋线、封闭疗法等。 5.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风寒痹阻证:祛风散寒,祛湿通络。 血瘀气滞证:行气活血,通络止痛。 痰湿阻络证:祛湿化痰,通络止痛。 肝肾不足证:补益肝肾,通络止痛。 气血亏虚证:益气温经,和血通痹。 6.物理治疗:红外线照射、蜡疗、超声药物透入、电磁疗法等。7.运动疗法 8. 其他疗法9.根据病情需要,选择脱水、止痛、营养神经等药物对症治疗。 (九)出院标准

中医临床路径和中医诊疗方案-开始发送

2012年中医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病人为中心,以保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提高中医临床疗效为根本出发点,进一步规范中医临床诊疗行为,不断提高中医医疗服务质量,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中医药服务。 二、工作目标 在首批95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和诊疗方案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利用半年左右的时间,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范围内开展第二批105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继续探索建立适合中医药的临床路径管理制度、工作模式、运行机制以及质量评估和持续改进体系,为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中医临床路径管理积累经验并提供实践依据,对已颁布实施的中医临床路径的科学性、规范性、先进性和可操作性进行论证和进一步完善,使之能够更好地推广并为临床工作服务。 三、工作任务 (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负责中医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的组织和管理,包括确定试点方案并组织实施,组织制定试点病种中医临床路径,确定试点单位和试点病种,并组织对试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监督、指导和评估。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临床路径技术审核专家委员会具体负责审定各试点病种中医临床路径,对各试点医院工作进行专业指导。

(二)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 各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中医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和专家工作组,负责组织本辖区试点医院开展试点工作,对各试点医院试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监督和指导。 (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病种协作组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牵头单位负责本协作组内各病种协作组工作的总体协调、督促工作。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病种协作组牵头单位负责组织各病种临床路径的具体试点工作,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要求制定各病种中医临床路径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组织对各试点单位进行培训,指导各试点单位开展试点工作,定期组织各试点单位进行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效果的评估与分析,分别于2012年4月底、7月底之前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报送试点工作开展情况相关信息等。 (四)试点医院、试点科室 各试点医院应成立中医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由院长任组长,分管院长任副组长,各试点专业科室、医务管理、护理管理、药学管理、信息统计、病案管理、经济管理等部门负责人任成员。领导小组负责制订本院具体试点工作目标和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研究制定试点工作相关管理制度,完善试点工作机制,组织对相关试点科室医务人员进行培训,指导并监督各试点科室开展工作。 各试点医院试点科室成立中医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实施小组,由科室主任任组长,医疗、护理、临床药学人员和相关科室的负责人任成员。实施小组具体负责本专业相关病种中医临床

(推荐)24个专业105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

急性咳嗽病中医临床路径(住院)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或急性支气管炎或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的住院患者。 一、急性咳嗽病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急性咳嗽病(TCD编码:BNF011)。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ICD-10 编码:J06.903)或急性支气管炎(ICD-10 编码:J20.904)或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ICD-10 编码:J44.101)。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急性支气管炎经门诊治疗3~7天后症状未见好转,且血常规为白细胞计数<10×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75%的患者进入本路径。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4)。 (2)西医诊断:参照《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2009年)。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急性咳嗽病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急性咳嗽病临床常见证候: 风热犯肺证 风寒袭肺证 风燥伤肺证 痰热郁肺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急性咳嗽病中医诊疗方案(试行)》、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4-2008)及中华中医药学会《咳嗽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1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急性咳嗽病(上呼吸道感染或急性支气管炎或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药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急性咳嗽病(上呼吸道感染或急性支气管炎或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的患者。 2.有明确的感冒或呼吸道感染或慢性支气管炎病史。 3.胸部X线未见明显异常。 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5.当患者继发或合并细菌感染,不进入本路径。 6.内伤咳嗽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体征、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 (3)心电图; (4)胸部X线片。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咽拭子检查,痰培养+药敏试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鼻咽镜检查、鼻窦CT检查、胸部CT检查、24小时食管PH监测、肺功能检查、支气管舒张试验等。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风热犯肺证: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2)风寒袭肺证:疏风散寒,宣肺止嗽。 (3)风燥伤肺证:疏风清肺,润燥止咳。 (4)痰热郁肺证:清热肃肺,豁痰止咳。 2.静脉滴注、肌肉注射中成药注射剂。 3.针灸治疗。 4.拔罐、耳针等疗法。

92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精编版

92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2017年版) 目录 一、中风病(脑梗死)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1 二、头痛(偏头痛)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8

三、眩晕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14 四、痿病(多发性硬化)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18 五、痿病(吉兰-巴雷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22 六、脑积水(正常压力脑积水)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26 七、颤病(帕金森病)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30 八、中风病(脑出血)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35 九、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39 十、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44 十一、迟脉证(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48 十二、结脉证(房室传导阻滞)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52 十三、血脱(急性上消化道出血)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57 十四、郁病(抑郁发作)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60 十五、癫病(精神分裂症)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65 十六、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71 十七、肺痿病(肺纤维化)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77 十八、单纯性胸腰椎骨折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81 十九、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83 二十、膝痹病(膝关节骨关节病)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89 二十一、附骨疽(慢性骨髓炎)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95 二十二、腰痛病(退行性腰椎滑脱症)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98 二十三、股骨颈骨折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103 二十四、外伤性髋关节后脱位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107 二十五、中风后痉挛性瘫痪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110 二十六、消渴病(2型糖尿病)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115 二十七、消渴病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124 二十八、瘿病眼病(甲状腺眼病、甲状腺相关性眼病)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132 二十九、消渴病肠病(糖尿病肠病)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137 三十、消渴病胃痞(糖尿病性胃轻瘫)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140 三十一、肾风(IgA肾病)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145 三十二、慢性肾衰(慢性肾脏病4~5期)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150 三十三、消渴病肾病(糖尿病肾病)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156 三十四、紫癜肾(过敏性紫癜性肾炎)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162 三十五、慢肾风(慢性肾小球肾炎)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167 三十六、尪痹(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173 三十七、大偻(强直性脊柱炎)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179

肛肠科5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二○一○年十一月二十八日

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肛管直肠周围脓肿的成脓期高位脓肿患者。 一、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肛痈(TCD编码:BWG04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肛管直肠周围脓肿(ICD-10编码:K61.00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7-94)。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外科学》第七版(吴在德等主编,人民卫生,2008年)。 2.疾病分期 (1)急性期 (2)成脓期 (3)溃破期 3.疾病分类 (1)低位脓肿(肛提肌以下脓肿):包括肛周皮下脓肿、坐骨直肠窝脓肿、肛管后脓肿。 (2)高位脓肿(肛提肌以上脓肿):直肠后间隙脓肿、骨盆直肠间隙脓肿、粘膜下脓肿。 4.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诊疗方案”。 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临床常见证候: 火毒蕴结证 热毒炽盛证 阴虚毒恋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肛痈(TCD编码:BWG040)和肛管直肠周围脓肿(ICD-10编码:K61.001)的患者。 2.成脓期高位脓肿患者。 3.有手术适应症。 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5.由肛周外伤、肛周皮肤感染、结核病、克隆恩病、溃疡性结肠炎、肿瘤破溃、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引起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便常规 (2)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血脂、电解质 (3)凝血功能 (4)心电图 (5)胸部透视或胸部X线片 (6)感染性疾病筛查 (7)腹部超声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盆底肛门部CT或MRI、直肠腔超声等。 (八)治疗方法 1.手术治疗:肛管直肠周围脓肿切开挂线术 2.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外用中成药 中药汤剂: (1)火毒蕴结证:清热泻火解毒 (2)热毒炽盛证:清热败毒透脓 (3)阴虚毒恋证:养阴清热解毒 中成药外用:

六个单(特定)病种

2011-2013年CHA医院质量目标 六个单(特定)病种20项“问责指标” 实施“CHA医院质量目标”,树立质量标杆 在回顾医院标准化质量检测的发展历史过程中,哪些指标能够成为国家的监测重点?可以用来指导医院质量管理持续改进的过程,一直是医院质量管理持续改进领域的研究的重点。我们本着“简明、可靠、有效、可获得”的原则,根据2007年至2010年在对北京地区十八所三甲医院与全国三甲医院二年(2009-2010年)实施“单病种质量监测”的临床调研近30万,并结合学习发达国家的医院质量控制的先进经验,提出特定(单)病种“问责指标”概念框架,以质量监测指标指导与促进在这个快速发展的领域未来质量的发展目标。 1、选择那些具有代表性的常见与多发疾病的临床诊疗过程(核心)质量; 2、“特定病种问责指标”可以反映全员在医疗质量管理能力及医疗质量的变化趋势,带动与促进整个医院与各科室质量持续改进活动的进程; 3、设立“特定病种问责指标”执行力据数为基准的“CHA医院质量目标”评价; 4、体现“公平、公开、透明”,以第三方提供“特定病种问责指标”执行力据数为依据,逐步建立针对全国三甲医院的医院“质量排行”,在三年内建立既适合我国国情医院“质量标杆”医院,又可与国际同行进行质量比较系统; 5、成为医院“质量安全”的标志。

在卫生部2009年已经发布六个单(特定)病种质量监测指指标中选择“问责指标”,指标选择原则是: 1、关键点:符合国家发布规定的/国际医疗质量标准的关键指标; 2、循证依据:具有循证医学依据I类A级或I类B级的指标; 3、关联性:医护过程中的每项医疗措施得当与否科直接影响患者预后、转归及安全的指标; 4、精准度:执行的措施必须精确地评估医护过程是否有效进行。也就是说,执行的措施必须表明实施的一户质量是否必将达到好的治疗水平; 5、非不良反应率:进行的治疗方式没有或极少带来意想不到的不良后果,并可以减少临床意外事件发生率。 “CHA医院质量目标”适用于三级综合医院,重点是三级甲等综合医院。

22个专业95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合订本

(合订本)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 二零一○年 总目录 脑病科中医临床路径......................................................1 急诊科中医临床路径...................................................39 心血管科中医临床路径................................................45 精神科中医临床路径...................................................57 肺病科中医临床路径...................................................69 骨伤科中医临床路径...................................................89 针灸科中医临床路径...................................................137 内分秘科中医临床路径................................................145 肾病科中医临床路径...................................................167 外科中医临床路径......................................................193 风湿科中医临床路径...................................................229 皮肤科中医临床路径...................................................265 肿瘤科中医临床路径...................................................287 血液病科中医临床路径................................................293 眼科中医临床路径......................................................313 肝病科中医临床路径...................................................347 传染科中医临床路径...................................................365 肛肠科中医临床路径...................................................377 脾胃科中医临床路径...................................................407 儿科中医临床路径......................................................449 耳鼻喉科中医临床路径................................................491 妇科中医临床路径 (511) 脑病科中医临床路径

腰背肌筋膜炎24专业104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腰背肌筋膜炎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 (1)可有外伤后治疗不当、劳损或外感风寒等病史; (2)腰背部酸痛、肌肉僵硬发板、有沉重感,疼痛常与天气变化有关,阴雨天及劳累后可使症状加重; (3)腰背部有固定压痛点或压痛较为广泛,背部肌肉僵硬,沿竖脊肌走行方向常可触到条索状的改变; (4)X 线检查无阳性体征。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邱贵兴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1版,2009 年)进行诊断。 (1)腰背部、臀部广泛疼痛,常因剧烈活动或寒冷诱发;并具引发放射区,即重压肌筋膜区皮下结节,除在该点有酸胀感外,还可在该点周围或距离稍远区域引发疼痛或肌紧张; (2)腰部活动受限、肌肉痉挛,部分患者有明确的疼痛扳机点; (3)X 线检查无阳性体征。 (二)证候诊断 1.风寒湿阻证:腰部疼痛板滞,转侧不利,疼痛牵及臀部、大腿后侧,阴雨天气加重,伴恶寒怕冷。舌淡苔白,脉弦紧。 2.湿热蕴结证:腰背部灼热疼痛,热天或雨天加重,得冷稍减或活动后减轻;或见发热、身重,口渴、不喜饮。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3.气血凝滞证:晨起腰背部板硬刺痛,痛有定处,痛处拒按,活动后减轻。舌暗苔少,脉涩。 4.肝肾亏虚证:腰部隐痛,时轻时重,劳累后疼痛加剧,休息后缓解。舌淡苔少,脉细弱。 二、治疗方法 (一)外治法 1.手法治疗 (1)操作方法:患者俯卧位,由足太阳膀胱经自上而下,施行揉按和扌衮法。点按肾俞、腰阳关、八髎和腰痛区阿是穴。双手拇指在激痛点上反复揉按,如果触及到筋结或筋束,可用捏拿、分筋、弹拨、掐揉等手法松解,恢复其舒缩功能。术者以掌根或小鱼际肌着力,在患者腰骶部施行揉摸手法,从上而下,反复进行3~5 次,使腰骶部感到微热。隔日1 次,7 次一疗程。 (2)注意事项:急性期或体质较弱,或孕妇;患有严重心脏病、高血压、肝肾等疾病患者;体表皮肤破损、溃烂或皮肤病患者;有出血倾向的血液病患者等,忌用或慎用手法。 2.外用中药 (1)中药熏蒸(熏洗):以中药热熏洗腰背部。推荐方药及用法如下:熏洗汤加减,透骨草、伸筋草、归尾、寻骨风、川断、海桐皮。根据辨证适当加减。上药加水1500ml浸泡1 小时,文火煎开10 分钟后备用。采用自动熏蒸床熏洗患

肛肠科5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

肛肠科5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 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肛管直肠周围脓肿的成脓期高位脓肿患者。 一、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肛痈(TCD编码:BWG04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肛管直肠周围脓肿(ICD-10编码:K61.00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7-94)。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外科学》第七版(吴在德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 2.疾病分期 (1)急性期 (2)成脓期 (3)溃破期 3.疾病分类 (1)低位脓肿(肛提肌以下脓肿):包括肛周皮下脓肿、坐骨直肠窝脓肿、肛管后脓肿。 (2)高位脓肿(肛提肌以上脓肿):直肠后间隙脓肿、骨盆直肠间隙脓肿、粘膜下脓肿。 4.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诊疗方案”。 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临床常见证候: 火毒蕴结证 热毒炽盛证 阴虚毒恋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肛痈(TCD编码:BWG040)和肛管直肠周围脓肿(ICD-10编码:K61.001)的患者。 1 / 21

2.成脓期高位脓肿患者。 3.有手术适应症。 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5.由肛周外伤、肛周皮肤感染、结核病、克隆恩病、溃疡性结肠炎、肿瘤破溃、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引起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便常规 (2)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血脂、电解质 (3)凝血功能 (4)心电图 (5)胸部透视或胸部X线片 (6)感染性疾病筛查 (7)腹部超声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盆底肛门部CT或MRI、直肠腔内超声等。 (八)治疗方法 1.手术治疗:肛管直肠周围脓肿切开挂线术 2.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外用中成药 中药汤剂: (1)火毒蕴结证:清热泻火解毒 (2)热毒炽盛证:清热败毒透脓 (3)阴虚毒恋证:养阴清热解毒 中成药外用: (1)栓剂纳肛:可选用马应龙麝香痔疮栓、肛泰栓、痔疮宁栓普济痔疮栓等。 (2)中药膏剂外用:可选用马应龙麝香痔疮膏、龙珠软膏、肛泰软膏等。 3.针灸疗法、理疗。 4.中药熏洗疗法:根据病情辨证使用中药熏洗。 5.基础治疗:感染、发热、疼痛等合并症的治疗。 6.护理:辨证施护 (九)出院标准 1.肛管直肠周围脓肿病灶消失,切口无脓性分泌物,创面基本愈合。 2.肛门无疼痛,排便正常。 3.没有需要住院治疗的并发症。 (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1.病情加重,需要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 2.合并有心血管疾病、内分泌疾病等其他系统疾病者,住院期间病情加重,需要特殊处理,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 3.治疗过程中发生了病情变化,出现严重并发症,退出本路径。 4.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的执行,退出本路径。

22个专业95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痴呆(血管性痴呆)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血管性痴呆诊断标准(草案)》(2002年)。 1.血管性痴呆 临床很可能(probable)血管性痴呆 (1)痴呆符合DSM—Ⅳ—R的诊断标准,主要表现为认知功能明显下降,尤其是自身前后对比,记忆力下降,以及2个以上认知功能障碍,如定向、注意、言语、视空间功能、执行功能、运动控制等,其严重程度已干扰日常生活,并经神经心理学测试证实。 (2)脑血管疾病的诊断:临床检查有局灶性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如偏瘫、中枢性面瘫、感觉障碍、偏盲、言语障碍等,符合CT、MRI 上相应病灶,可有/无卒中史。 影像学表现:多个腔隙性脑梗死或者大梗死灶或重要功能部位的梗死(如丘脑、基底前脑),或广泛的脑室周围白质损害。 (3)痴呆与脑血管病密切相关,痴呆发生于卒中后3个月内,并持续6个月以上;或认知功能障碍突然加重、或波动、或呈阶梯样逐渐进展。 (4)支持血管性痴呆诊断:①认知功能损害不均匀性(斑块状损害);②人格相对完整;③病程波动,多次脑卒中史;④可呈现步态障碍、假性球麻痹等体征;⑤存在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

可能为(possible)血管性痴呆 (1)符合上述痴呆的诊断; (2)有脑血管病和局灶性神经系统体征; (3)痴呆和脑血管病可能有关,但在时间或影像学方面证据不足。 确诊血管性痴呆 临床诊断为很可能或可能的血管性痴呆,并由尸检或活检证实不含超过年龄相关的神经原纤维缠结(NFTs)和老年斑(sP)数,以及其他变性疾患组织学特征。 排除性诊断(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的痴呆) (1)意识障碍; (2)其他神经系统疾病所致的痴呆(如阿尔茨海默病等); (3)全身性疾病引起的痴呆: (4)精神疾病(抑郁症等)。 注:当血管性痴呆合并其他原因所致的痴呆时,建议用并列诊断,而不用“混合性痴呆”的诊断。 2.痴呆程度评定:采用临床痴呆评定表(CDR)进行程度评定,按照CDR量表=1分为轻度,CDR量表=2分为中度,CDR量表=3分为重度。 3.血管源性认知障碍(vase: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VcI):参照Rock—wood诊断标准。 患者有获得性认知障碍,根据病史推断比以前的认知水平有所下降并得到认知

24个专业105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

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已重新整理排版.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1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 急性咳嗽病中医临床路径(住院)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或急性支气管炎或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的住院患者。 一、急性咳嗽病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急性咳嗽病(TCD编码:BNF011)。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ICD-10 编码:J06.903)或急性支气管炎(ICD-10 编码:J20.904)或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ICD-10 编码:J44.101)。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急性支气管炎经门诊治疗3~7天后症状未见好转,且血常规为白细胞计数<10×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75%的患者进入本路径。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4)。 (2)西医诊断:参照《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2009年)。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急性咳嗽病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急性咳嗽病临床常见证候: 风热犯肺证

风寒袭肺证 风燥伤肺证 痰热郁肺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急性咳嗽病中医诊疗方案(试行)》、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4-2008)及中华中医药学会《咳嗽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1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急性咳嗽病(上呼吸道感染或急性支气管炎或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药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已重新整理排版.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1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急性咳嗽病(上呼吸道感染或急性支气管炎或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的患者。 2.有明确的感冒或呼吸道感染或慢性支气管炎病史。 3.胸部X线未见明显异常。 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5.当患者继发或合并细菌感染,不进入本路径。 6.内伤咳嗽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24个专业105个病种

24个专业105个病种 中医临床路径(试行)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关于印发2012年中医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 国中医药办医政发〔2012〕9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中医药管理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我局于2011年组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建设单位开展了首批95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根据有关工作安排,今年将继续组织开展第二批105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现将《2012年中医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方案》印发给你们,并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中医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是公立中医医院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统筹兼顾医疗质量管理和效率管理、促进医院改革的具体探索。各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重点专科协作组、病种协作组牵头单位和试点医院、试点科室要充分认识开展试点工作的重要意义,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以高度负责的态度组织实施,确保试点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落实责任,务求实效 各试点医院要紧密结合本单位实际,认真进行调查研究,选择有代表性的专业和病种,按照我局下发的各病种中医临床路径、中医诊疗方案,制定详细的试点方案,确定具体工作目标和实施步骤,切实落实工作责任,做到责任到人、指标到人。同时要认真组织开展对相关临床科室试点工作开展情况和效果的检查、监督和考核工作,保证试点工作顺利开展,务求试点工作取得实效。各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重点专科协作组、病种协作组牵头单位要积极指导、帮助试点医院开展试点工作,定期对各试点医院试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和评估分析。我局医政司将适时组织对各试点医院试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督导检查。 三、积极探索,总结提高 中医临床路径管理工作是一项全新的工作任务,各试点医院要在试点工作中认真学习、深入研究、加强交流、大胆探索、勇于创新、不断总结,及时研究解决试点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为探索建立中医临床路径管理制度积累经验。 在试点工作开展过程中,有何意见和建议请及时反馈我局医政司。

第四批七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

瘟黄(慢加亚急性肝衰竭)中医临床路径 (试行版)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慢加亚急性肝功能衰竭的住院患者。 一、瘟黄(慢加亚急性肝衰竭)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瘟黄(TCD编码:BNG020)。 西医诊断: 第一诊断为慢加亚急性肝功能衰竭(ICD-10编码:B16.908,909)。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GB/T 16751-1997),和《病毒性肝炎辨证标准》(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肝胆病专业委员会,2004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12年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肝功能衰竭与人工肝学组、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重型肝病与人工肝学组联合制订的《肝功能衰竭诊疗指南》。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瘟黄(慢加亚急性肝衰竭)协作组制定的“瘟黄(慢加亚急性肝衰竭)”中医诊疗方案。 瘟黄(慢加亚急性肝衰竭)临床常见证候: 湿热瘀黄证 脾虚瘀黄证 寒湿困脾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瘟黄(慢加亚急性肝衰竭)协作组制定的“瘟黄(慢加亚急性肝衰竭)”中医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瘟黄(慢加亚急性肝衰竭)。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药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56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瘟黄(慢加亚急性肝衰竭)。

2.在乙型、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慢性肝病基础上,重叠或未重叠感染甲型肝炎病毒(HAV)、戊型肝炎病毒(HEV)及丁型肝炎病毒(HDV)感染所致的慢加亚急性肝衰竭患者,可以进入本路径。 3. 其他类型的肝衰竭:包括自身免疫性、代谢性、药物性、酒精性、中毒性、寄生虫性和其他全身性疾病(如休克等)及急性妊娠脂肪肝、纤维淤胆性肝炎、肝小静脉闭塞结合征等导致的肝衰竭;合并原发性肝癌、抗HIV阳性者及其他严重疾病(如心脑血管病等)和精神病等影响疗效评价者,不进入本路径。 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体征、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肝功能、肾功能、凝血功能、血脂、血糖; (2)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3)血清内毒素定量、血氨定量; (4)血清电解质; (5)血清肝炎病毒病原学检测、HBVDNA定量; (6)血清甲胎蛋白(AFP); (7)心电图、腹部B超、胸片。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细菌培养、 MCV等其他非嗜肝病毒学检查、甲状腺功能、抗核抗体、自身免疫性肝病抗体、CT或MRI等。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湿热瘀黄证:祛湿解毒、凉血化瘀。 (2)脾虚瘀黄证:健脾温阳,解毒化瘀。 (3)寒湿困脾证:温阳化湿,补脾益肾。 2. 辨证选择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3. 特色疗法 (1)结肠灌洗和中药保留灌肠 (2)腹水消敷剂外敷脐部 4.其他疗法 5.内科基础治疗

2019年70个专业304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和中医临床路径-开始征订-5页文档资料

2019年中医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病人为中心,以保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提高中医临床疗效为根本出发点,进一步规范中医临床诊疗行为,不断提高中医医疗服务质量,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中医药服务。 二、工作目标 在首批95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和诊疗方案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利用半年左右的时间,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范围内开展第二批105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继续探索建立适合中医药的临床路径管理制度、工作模式、运行机制以及质量评估和持续改进体系,为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中医临床路径管理积累经验并提供实践依据,对已颁布实施的中医临床路径的科学性、规范性、先进性和可操作性进行论证和进一步完善,使之能够更好地推广并为临床工作服务。 三、工作任务 (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负责中医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的组织和管理,包括确定试点方案并组织实施,组织制定试点病种中医临床路径,确定试点单位和试点病种,并组织对试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监督、指导和评估。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临床路径技术审核专家委员会具体负责审定各试点病种中医临床路径,对各试点医院工作进行专业指导。 (二)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

各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中医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和专家工作组,负责组织本辖区试点医院开展试点工作,对各试点医院试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监督和指导。 (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病种协作组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牵头单位负责本协作组内各病种协作组工作的总体协调、督促工作。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病种协作组牵头单位负责组织各病种临床路径的具体试点工作,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要求制定各病种中医临床路径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组织对各试点单位进行培训,指导各试点单位开展试点工作,定期组织各试点单位进行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效果的评估与分析,分别于2019年4月底、7月底之前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报送试点工作开展情况相关信息等。 (四)试点医院、试点科室 各试点医院应成立中医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由院长任组长,分管院长任副组长,各试点专业科室、医务管理、护理管理、药学管理、信息统计、病案管理、经济管理等部门负责人任成员。领导小组负责制订本院具体试点工作目标和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研究制定试点工作相关管理制度,完善试点工作机制,组织对相关试点科室医务人员进行培训,指导并监督各试点科室开展工作。 各试点医院试点科室成立中医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实施小组,由科室主任任组长,医疗、护理、临床药学人员和相关科室的负责人任成员。实施小组具体负责本专业相关病种中医临床路径的实施和临床路径相关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根据本科实

中医临床路径评估表

中医临床路径执行情况评估表 路径名称消渴病科室名称糖尿病科医院名称临朐县中医院 路径对应标准中医病名消渴病_____________________ TCD代码BNV060 路径对应标准西医病名2型糖尿病ICD代码(6位码)E11.902 入径例数_______________ 填表人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 注: 1.统计表编号由数据录入人员进行编码和录入,填表者不需要填写该项。 2.本表针对入径病例,填表单位应尽量使用标准中医病名并配用TCD代码, 如无标准中医病名相对应的代码(无TCD代码)请在中医病名后标明病名出处(如诊疗常规版本、教材版本等等)。对应西医病名务必规范准确并配用 ICD-10疾病编码,请使用标准6位码。 3.路径规范性和可操作性如认为不规范或不可操作请说明具体情况。

中医临床路径(诊疗方案)临床疗效评估表

注: 1.统计表编号由数据录入人员进行编码和录入,填表者不需要填写该项。 2.本表针对出径病例。本表治疗方法指本病种中医临床路径和诊疗方案中的中 医治疗方法,如中药汤剂、中成药、针灸、推拿等。如仅采用其中一种中医治疗方法的病例,需填写此表单的“单一治疗方法”一栏,注明中医治疗方法名称并进行疗效统计; 如联合采用2种或2种以上中医治疗方法的病例,需填写此表单的“综合治疗方法” 一栏,依据使用中医治疗方法的种类数量统计病例数量,并进行疗效统计。 3.治疗效果中三项指标依据各病种临床路径中出院标准/出路径标准进行具体 填写。 4.序号10-18均填写入径病例总数的相关统计数据 5.“单一治疗方法”与“综合治疗方法”病例数之和应于总出径病例数相等;其相应的 疗效统计结果例数之和也应于总体出径病例数相应疗效统计结果例数之和相等。

22个专业95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心悸(心律失常一室性早搏)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j,T19—2008)与《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 (1)自觉心中跳动,惊慌不安,不能自主。 (2)可见结脉、代脉、促脉等脉象。 (3)常有情志刺激、惊恐、紧张、劳倦、烟酒等诱发因素。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指南》(ACC/AHA/ESC制定,2006年)。 (1)临床表现症状:最常见的症状是心悸不适,部分病人还可以出现心前区重击感、头晕、乏力、胸闷,甚至晕厥;较轻的室性期前收缩常无临床症状。体征:心脏听诊有提前出现的心搏,其后有较长的间歇,提前出现的室性期前搏动的第一心音增强,第二心音减弱或消失,有时仅能昕到第一心音。桡动脉搏动有漏搏现象。 (2)心电图特征①提前出现的宽大畸形的QRS波群,时限>0.12s,其前无P波,其后常有完全性代偿间期,T波方向与QRS波群主波方向相反。②室性早搏的类型:室性早搏可孤立或规律出现。每个窦性搏动,后跟随一个室性早搏,并有规律出现两次以上者称为室性早搏二联律;每2个窦性搏动后出现一个室性早搏,并有规律出现两次以上者称为室性早搏三联律;连续发生2个室性早搏称成对室性早搏;连续3个以上室性早搏称短阵室性心动过速。位于两个窦性心律之间的室性早搏称为间位性室性早搏。若室性早搏在同一导联内形态相同,且偶联间期固定者,称为单形性室性早搏。若同一导联中室性早搏的形态不同,但配对问期相等者称多形性室性早搏。若室性早搏在同一导联内出现两种或两种以上形态,且偶联间期存在差异者,称为多源性室性早搏。 (3)病情分类①按发作频率分类偶发室性期前收缩:EcG示<5次/min,DCG示tc.30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