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中国三农改革

中国三农改革

中国三农改革
中国三农改革

中国三农政策需要彻底变革

城市化无法改变农村人多地少的现状

中国是一个人均耕地资源贫乏的国家,目前总体上已进入工业化后期,但真实的城市化水平还不高。据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贺铿在2013年的网易金融论坛上表示,我国的名义城市化率2012年虽已达到52.57%,但真实的城市化率还不够35%。与此同时,我国已进入工农业产能全面过剩的时期,工业产能的过剩将使工业化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大大降低,未来的城市化动力可能将主要来自第三产业的发展。第三产业的发展主要取决于国内居民的消费能力,归根结底,取决于收入分配改革的进展和成败。然而,至少就目前来看,收入分配改革的举措和成效实在乏善可陈,前景也很难让人乐观。因此,未来的城市化速度很可能将逐步放缓。

从数据上分析,2013年,我国城镇常住人口7311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929万人,乡村常住人口62961万人,减少1261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53.73%。即使能够长期保持这样的城市化速度,未来三十年农村人口也只能减少3.78亿人。再考虑到农村人口老化,每年死亡人口增加,三十年后农村人口仍不会少于2亿人,农民人均占有耕地仍不足5亩,而我国单位耕地生产率已高于发达国家,提高的已空间非常有限,因此农业的产出仍将远不足以让农民赶上城

市的收入水平,缩小和消除城乡差距也就无从谈起。何况随着经济增长放缓和农村青年劳动力枯竭,这样的城市化速度不可能一直保持下去。所以,庞大的农村人口要转移到城市就业和居住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如果仅靠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和农业发展,即使再过五十年恐怕也无法实现农民致富、农村繁荣,无法消除城乡差距,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政府扶持改变不了农业的弱势地位

农业是人类社会最初级的经济形态,生产周期长、利润率低,风险大,和第二、第三产业相比处于弱势地位。即使在人均耕地面积相对较多,经济发达的欧美,农业都需要来自二、三产业的补贴。人均耕地资源贫乏的中国,要靠发展农业实现农民的富裕和农村的繁荣,恐怕更不现实。

从2004年开始,中央中央一号文件已连续十一年聚焦“三农”。随着政府财政实力日增,对“三农”的支持力度也逐年加大。那么,依靠政府的扶持政策能否改变农业的弱势地位,并进而解决中国的三农问题;扶持的真实效果究竟又如何呢?

2013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安排合计13799亿元,占中央财政总收入的22.93%。相对而言,地方财政配套的积极性不高,也难以找到具体的数据。据陈锡文透露,

2011年中央地方财政合计有2.5万亿元用于“三农”。扣除中央支出10408亿元,地方财政支出约有14000多亿,略高于中央支出。若按这一比例,2013年国家对“三农”的投入除以6.29亿农村常住人口,人均已近5000元,数额颇为可观,且仍在继续增加。

按照财政部资料,政府的“三农”支出结构,主要包括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业结构调整、农业综合开发、林业生态建设、抗灾救灾、农村扶贫开发、农村税费改革和农村其他改革、农业行政事业管理、农村中小学教育、农村卫生、农村社会保障和救济等。这里不妨归纳为直接对农业的投入和对农村民生及公共基础设施的投入两大部分。其中,前者包括农业产业化项目、中低产田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产品和农资补贴;后者包括农村危房改造、饮水安全、农民合作医疗和社保、新农村建设、村村通公路和农村教育文化卫生支出等。

2013年,中央财政投入农业综合开发资金328.5亿元,增长13.3%。带动地方财政投入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约149亿元,吸引和带动项目区农民、项目单位投入农业综合开发自筹、信贷及其他社会资金约112亿元。

那么,政府多年来对“三农”持续大规模的投入,成效如何呢?

先来看农业。即使根据官方数据,我国农业产值目前的

增长速度也已远远低于第二和第三产业,也远远低于财政对农业综合开发的投入增速。

农业产值的增长,目前主要来自农业结构的调整,通俗地讲,这种结构调整就是提高高附加值农产品(如药材、果蔬、花卉等)生产的比例。随着经济发展,社会消费结构逐渐升级,果蔬蛋奶肉和保健品的需求稳步增长,这是农业结构调整的动力所在。同时,对农产品的需求也必然会出现分化,富人群体对高端精品农产品的需求会逐渐增加,而日益庞大的中产阶级也会越来越重视身体健康和饮食安全,从而使生态绿色农产品的市场需求逐渐增长。

然而需要强调的是,这种市场需求的变化是隐性的和缓慢的,生态农产品和高端农产品的市场需求在可预见的将来都只能占全部市场的一小部分。因此,这种种养殖结构的调整也只能是局部的和小规模的,不会成为今后一段时期内农业的主流。由于农村远离城市,农民和市民,特别是和上层社会几乎处于隔绝状态,分散的小农无力收集和分析城市市场需求的信息,农业生产环节便带有很大盲目性,容易造成生产规模无序扩大,与市场需求脱节,从而销售困难。目前很多基层政府强行推动的农业结构调整,造成的往往就是这种结果。城市资本通过租赁、入股等方式流转土地组建农业企业,其把握市场需求信息和产品议价的能力较之分散的小农都有很大提升,但受市场规模及其增速所限,这种农业的

企业化也不会成为农业生产的主流。各地政府多年来争相建设农业园区,大力招商引资,但成效不大,根本原因就在这里。总之,由于高附加值农产品市场空间有限且增长缓慢,因此靠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拉动的农业产值增长注定也是缓慢的和有限的。依靠政府的扶持,改变不了农业的弱势地位!

再来看农村社会事业和公共基础设施方面。农村合作医疗效果较好。养老保险虽初步实现全覆盖,但标准很低,象征意义远大于实际意义。2013年末,我国65周岁及以上人口13161万人,占总人口的9.7%。鉴于农民工绝大多数都会选择回乡养老,而农村户籍人口仍占全国人口的近65%,农村65周岁以上老人目前应有8500万左右,且这一数字仍在逐年增长。要使他们靠退休金达到城市的生活水平,假如以每年人均4万元计算,每年需34000亿元。在城市社保前景尚且堪忧的情况下,要达此目标,恐非财政力所能及,更非朝夕之功可竟。农村虽然实现了免费义务教育,多少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但教育的质量并未有明显提高。据民盟中央副主席张平在2011年提供的数据,我国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升入高一级学校所占的比例分别是高中6%和21%,中专0.8%和13.2%,大专0.2%和11.1%,本科0.02%和5.63%,研究生0.001%和0.323%。城市高中、中专、大专、本科、研究生学历人口的比例分别是农村的 3.5倍、16.5倍、55.5

倍、281.55倍、323倍。虽然很难找到衡量农村与城市教育差距更为科学、系统的数据资料,但农村教师的素质、农村升学率等远远低于城市,特别是发达城市的水平,则是不争的事实。教育的质量在根本上取决于教育工作者的素质。在城乡其它各项差距巨大的情况下,优秀教师流向发达的城市是必然结果,即使提高农村教师待遇到略高于城市的水平恐也于事无补。因此,没有城乡差距的消除,没有农村的繁荣和农民富裕,仅靠财政转移支付不可能解决农村教育水平落后的问题。同样,没有城乡差距的消除,也不可能吸引优秀的医生到农村或小城镇工作,农村卫生事业落后的局面也不可能得到根本改变。

农村的公共基础设施,包括农村垃圾和污水收集处理、村与村之间和村内的道路、村庄建筑的统一规划设计、文化娱乐和教育、卫生设施等,长期以来严重落后于城市。又脏有乱,冷清单调的村容村貌,恐怕是城乡差距最为直观,最为明显的表现。只要到农村腹地旅行一次就不难发现,到目前为止,除了零星点缀的几个新农村样板以外,这种状况几乎没有任何改变。

中国银监会副主席唐双宁曾表示,据初步测算,到2020年,新农村建设需要新增资金15至20万亿元人民币。按照这一数字,平均每年需要投入不到2万亿,而政府目前的投入应该达到了3万亿以上,效果却非常有限。因此,

政府目前的“三农”政策值得反思。

政府目前解决三农问题的思路,仍然局限在农业和农村。主要是依靠财政转移支付的力量,由行政官员负责支农资金的分配和使用。这种对三农的支持,即使不考虑因贪污、挪用、决策错误和行政成本造成的浪费和低效,要让拥有八九亿户籍人口的农村赶上城市的文明水平,实在也是缘木求鱼。

今后,“三农”问题的解决,必须和城市发展结合起来考虑,在农业之外寻找出路。

城乡一体化发展必须另辟蹊径

前已有述,既然农村人多地少的局面在短期内无法靠城市化解决,种养殖业的弱势地位无法靠财政转移支付改变,农村要繁荣,农民要致富,就不能依靠农业,或者说,不能依靠农产品的生产环节。要消除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必须另辟蹊径。途径有三,需要三管齐下:

1、扶持农民从农产品的生产领域向流通领域扩展。

在政治权力无孔不入的环境下,部分销售商很容易与权力结盟,把持区域市场或某个流通环节,形成不同程度的垄断。这样,流通市场就被人为分割成一个个势力范围,使原

有的竞争者无法生存,更让后来者无法进入。在我国,包括农产品在内的各种商品价格畸高,除了货币超发、土地财政和税费过重的作用外,就是这种权力和资本结盟攫取垄断利润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基本上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自由市场,那种企图依靠改进技术、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竞争实现企业优胜劣汰的理想的市场经济,和中国的现实相去甚远。

在工农业产能总体上都已进入过剩时期的中国,无论是一般的工业品还是农产品,其生产环节的利润都远低于流通环节。谁控制了流通环节,特别是销售网络,谁就能占有整个产业链的大部分利润。作为生产者,无论厂商还是农民,在定价谈判中都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特别是一盘散沙的农民,面对和政治权力结盟,瓜分并垄断各个流通环节和区域市场的城市资本,基本上就是砧板上的鱼肉,任人宰割。显而易见,在农业产值占GDP比重已经很低且还将越来越低的情况下,企图让五六亿小农依靠种养殖业致富,根本就是天方夜谭;而财政转移支付即使再成倍增加,也是杯水车薪。

因此,必须扶持农业生产者向农业产业链的上下游拓展,重新定位自己在商品价值链中的利润分配权,实现农产品价值链的重新洗牌。具体地说,就是扶持农民进入农产品的流通领域,最终直接控制终端销售网络,从而将农产品作为商品的大部分价值还给农民。这样,农民的收入肯定将在

现有的水平上得到成倍增长。

扶持农民进入并掌控农产品流通领域的途径可以有以下几种:

(1)赋予农民个人及其组织在农产品流通领域的专营权。

政府放松对农村的控制,允许农民协会的成立和发展,并赋予农民个人及其组织在农产品流通领域的专营权。这是一种主要依赖政府自上而下推动的改革。能否推行和成功与否,完全取决于当局的意愿及能力。

农产品流通领域,目前来看主要包括农产品运输、仓储、加工和批发、零售,以及餐饮业等。对于绝大多数农户来说,仅仅依靠自己的力量进入这些行业是不可能的。因此必须通过农民的组织化,增强农民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从国内外的经验看,农业合作社、农民协会作为市场主体直接参与市场竞争,或者成立公司进行生产经营活动,都是可以尝试的途径。在这一过程中,政府的扶持和引导政策必不可少。鉴于此,可以在一定的期限内(比如20年)对其实行特殊的扶持政策,规定农产品物流与配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农产品超市和电子商务等行业只有农民和农民组织才可以经营。市民可以作为职业经理人参与经营管理,也可以在不控股的前提下入股,但不得直接开办上述流通企业。政府的最大责任是监管市场,严防各种假冒农民和农民组织的身份

进入农产品流通领域的行为。同时,对于上述流通企业,可以给予免税、贴息贷款的优惠政策。对于农产品物流和配送企业,在免收过路费的基础上,再给予一定比例的燃油补贴。这样的政策要实行到农民及其组织发展壮大,有足够的实力与城市资本平等竞争的时候为止。这时候城乡差别已经消失,农民作为一种职业,和城市里的其它职业已经没有明显差别,土地可自由买卖,职业间也可自由流动,因此市民和农民的区别也已经消失。这时,上述的特殊政策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2)城市消费者联盟。

事实上,由于上述改革对既得利益的触动非常剧烈,调整幅度非常大,以政府的改革意愿和推动改革的能力来看,当局在可预见的将来推行这种改革的可能性都微乎其微。同时,鉴于农村精英严重流失的现实和小农的分散状态,也不可指望农民的主动意识和行动。因此,第二种方案是由市民(消费者)自下而上推动变革,既不依靠政府的力量,也不依靠农民的主动行动。

在工农业产能已经过剩的现实下,我国的市场名义上已经属于买方市场。理论上讲,在买方市场由于商品供给过剩,卖方之间竞相抛售,价格呈下降趋势,买方在交易上处于主动地位,有任意选择商品的主动权。然而,中国的实际情况却是一方面商品供过于求,另一方面包括农产品在内的多数

商品价格却居高不下。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前面已有分析,包括货币超发、土地财政、税费过重、资本和权力结盟攫取垄断利润等。特别是商业资本和政治权力结盟造成的市场垄断,不仅强行剥夺了生产者应得的利润,也剥夺了消费者在买方市场应有的有利地位,一方面将给生产者的收购价格压到极不公平的低水平,另一方面又将畸高的消费品价格强加给消费者。商业资本一旦和政治权力结盟,就可以轻松实现生产者和消费者通吃。至于政治权力和商业资本一体化的国企,就更是无所不能,为所欲为了。

所幸的是,信息技术的不断进展,市民受教育水平的日渐提高,为城市社会组织化程度的提高提供了不可遏止的动力,从而也为城市消费者的不断组织化并摆脱商业资本的控制直接和生产者联结提供了越来越充分的可能。所谓城市消费者联盟,就是利用移动互联网终端带来的信息革命,依靠民间的组织化和公民社会发育,和其它各种公民组织的发展协同并进,逐渐形成城市消费者联盟,可能将引起中国消费模式的一次革命。

借鉴目前的社区支持农业模式(CSA),并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终端和即时通讯工具的力量,推动城市组织(消费者)与农民组织(生产者)的对接,按照订单生产。这种模式的特点是由组织(Organization)到组织(Organization),

同时也涉及到线上与线下的结合,即Online To Offline,因此不妨叫做农业产业链的O2O模式,并与一般意义上的O2O 区分开来。

农业产业链的O2O模式,具体说来就是由在地理空间(社区、居委会、工作单位等)或社会关系(各种兴趣团体、民间组织)上相对集中的城市消费者群体主动与特定的农民或农民组织合作,向其订购安全、健康的农产品,组成众多跨越城乡,相对固定的消费合作团体。城市消费者组织化的过程可以通过现有的一些社会群体、社会活动来实现,也可以借助移动互联网终端(目前主要是手机和平板电脑)和即时通讯工具(目前主要是QQ和微信)上“QQ群、查找附近的人”等功能进行。通过查找功能搜寻一定地理空间上的潜在消费者,并通过建立QQ群进行宣传和动员。同时,也可以通过现有的一些QQ群,如养生、健康饮食、户外运动等群来宣传和组织消费者。

这种固定的团体便于消费者对生产者进行监督,保证食品的安全,也有利于在双方的互动中建立稳固的信任。消费者也可以直接投入资金或劳力,以此获得资金收益或收获一定量的农产品(免费)。同时,团体成员之间还可以利用彼此拥有资源的差异形成更为广泛的合作互助关系。如城市消费者之间利用彼此不同的技能、知识和社会资源进行互助,以及可预见的将来与农民在住宅建设、养老、休闲度假等方

面建立合作互助关系。这种互助顺应中国人情社会的特点,可能较易推行。

这种模式的要点在于利用城市市民相对较高的组织化程度(仅仅是相对而言)带动农民的组织化,从而弥补农民组织化程度过低的不足。组织化可以有效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提高农民直销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并大大提高农民本身的市场竞争能力。但由于现有的农业生产特点和农村生活特点的制约,农民的组织化作为全社会民间组织发育的一部分,不可能领先于城市公民社会的发展而独立发展。因此,以上模式的成功,有赖于整个公民社会的充分发育,而越是高级的模式,对公民社会发育的依赖就越高。

第三种办法可由政府出台专门政策,要求房地产开发商在开发城市住宅时必须根据建筑面积按比例配套建设农产品销售市场或直销店面,并无偿提供给周边农村的农民合作社或农民协会,用来销售其生产的农产品。由此增加的开发成本,从土地出让金中扣除。在这样的市场或直销店进行直销的农民组织同时也可在淘宝、58同城、赶集网等电子商务网站上建立虚拟的“村、社”,面向就近的城市开展网上直销,并以小区内的直销店和市场为中心,在一定的半径范围内根据网上订购信息进行线下配送。不同的村庄、农民协会、农民合作社、农业公司等应该平等展开竞争,避免形成垄断。这种模式如果成功,可能将催生“同城配送业务”的兴起,

一方面为城市提供大量就业机会,另一方面有效降低商业地产的租金价格,起到平抑物价的作用。这种模式的困难在于目前新开发的城市小区空臵率太高,难以形成一定规模的消费市场,因此可以先在成熟的社区进行试验。当然,也可以通过其它政策引导和鼓励开发商直接与城郊农村集体组织等合作,形成各种更为灵活多样的模式。

第四种方案是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局部调整和产业链拓展,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将大大提升,对农业生产技术指导、农产品市场营销等服务的需求将逐步增长,上述产业的发展也将是农村小城镇发展的动力之一。

过去有一种努力,就是扶持农业合作社等农民组织在超市和农贸市场、批发市场划设专门区域,实行直销,同时给予免税、租金补贴等政策优惠。这种模式早已有之,实际效果如何有待深入调研,但据初步了解的情况似乎并不理想,原因之一可能在于农民组织化程度太低,现有的农民组织往往徒具形式,或管理不善,无力承担建立农产品销售渠道的重任。

农业产业链的另外一个终端是餐饮业。在农民组织发展到一定程度,有了相应的实力以后,在城市发展餐饮连锁企业,由自己的生产基地直供食材,并与其它地区的类似组织

开展合作,互通有无,也将是其拓展产业链的一个重要内容。至于进入农产品的物流、加工等产业,到那时也将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2、扶持农民从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扩展。

鉴于农民数量的庞大,即使农民能够成功进入农产品流通领域,并获得农产品作为商品的大部分价值,恐怕也不足以达到城市的中等收入水平。因此,在扶持农民从农产品的生产环节向流通环节扩展的同时,还应该扶持其从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特别是适合在农村发展的第三产业发展。

3、取消对城市资源回流农村的人为限制,为农村资源资本化扫清障碍。

取消城乡二元化户籍制度,消除市民与农民的身份差别

允许农村土地自由买卖

论三农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论三农问题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所谓三农是指农业、农民与农村,三农问题就是关于农业、农民和农村的问题。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民占据着人口的绝大多数,因此解决三农问题是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实现三个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实现,关系着国民素质的全面提升的大问题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这是放在任何历史阶段,放在任何国家都不变的真理。汉代大儒董仲舒认为“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马克思也认为“人只有吃饱穿暖,才能从事文化艺术政治”,封建社会生产力水平低,没有发达的商品经济,农业在封建国家经济结构中是基础也是核心地位,因此统治者历来关心三农问题,当然他们是从考虑统治地位角度来关心民生问题的。党和国家向来关心三农问题,一方面这是由党的性质与宗旨决定的,另一方面,这是由于农民对中国革命及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牺牲与贡献。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由于无产阶级力量的薄弱,形成了工农联盟,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党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陈毅元帅曾说过“淮海战役是人民群众的小推车推出来的”。 建国初期在我国工业化原始积累过程中建国后,为了发展工业,不得不采用剥夺农业的方式来进行积累,使农村经济发展明显落后于工业,农民生活与城市有极大差距。有学者计算,从1953年实现统购统销到1978年,国家通过低价收购农产品提取了4000亿元的积

累,相当于同期形成的国有工业部门固定资产原值的约90%;而1978年以后到现在的20多年中,低价拿农民的土地,价值高达2万亿人民币。另外,低价使用农民工也是一个重要方面,同工不同酬,即便是同工同酬了,城市户口的人有福利,而农村户口的人没有。 农村同样打响了改革的第一枪,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拉开序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取代了旧的人民公社体制,然后才开始轰轰烈烈的企业改制。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城乡居民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提高,但是收入差距却是越来越大,根据统计局统计1978年农村人均纯收入为133.6元,城镇居民收入为316.0元,收入之比为1:2.37,2011年农村人均纯收入为6977元,同期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为23979元,收入之比为1:3.43。另外城镇居民还可以享受各种补贴与福利、公共服务,灰色收入,农民却还有用于生产的支出,剔除去这些因素,城乡收入差距更大。 基础设施是居民,企业共同生活生产的物质基础,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尤其薄弱,绝大多数农村的文化、体育、娱乐、休闲等生活性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普遍不足,医疗卫生条件落后,教育硬件与软件设施薄弱,自来水,电网,没有形成完善的系统,相当一部分农村没有通公路,甚至地处深山交通闭塞,邮政通讯更是基础设施条件差,服务水平低。 有人做过这样一个比喻,外国人看了中国的大城市,认为中国拥有现代化的城市、豪华的宾馆、完善的基础设施、较高的生活水平,

三农工作情况总结

三农工作情况总结 以下是关于三农工作情况总结,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感谢您得阅读。 三农工作情况总结 上半年,农村工作办公室人员团结一致,开拓创新积极主动做好农村各项工作,努力完成了上半年工作目标任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提升农村环境卫生管理水平 (一)村庄环境保洁长效管理。对照相关文件,明确要求每个自然村必须配有一名保洁员,并将保洁员姓名、保洁范围、村监督电话、镇监督电话上墙公示,接受村民监督。采取有效措施,实行长效化管理。一是加大资金投入,对保洁员工资实行镇村两级共同负担,实行垃圾量考核,对照各村人口下达相应指标,按量考核,按量补助资金。二是实行举报激励制度,引入社会舆论监督机制,经市电视、电台、报刊和民生聚焦等途径曝光,经核实的,在年终考核得分的基础上有一次扣1分;三是加大行政调控力度。将环境整治成效与村干部待遇挂钩,将考核成绩纳入村干部岗位考核责任制,与年终报酬挂钩。四是加强检查督查,实行明查与暗访,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方式,实施每月一查,每季一考,加大督查力度,对查出的问题, ·

及时通知,限期整改。运作以来,效果明显。 (二)加大城中村、城郊村整治力度。我们与城管局联合专项开展城中村,城郊村卫生目标管理考核,重点加强环卫基础设施改造、管理和保洁力度,对小广告、乱涂写要求每月集中清理一次,如有检查突出清理,加大督查力度。特别是暗访后及时召开书记会议,现场通报,现场交办,限期整改到位,效果明显。 (三)整治水环境。多条河流过境,按生态办的要求,督查沿河两岸无生活垃圾堆积,消除污水障碍、河面干净、无漂浮物,无污水入河,确保无化工污染、农业源污染和生活污染,保证水质达标。 二、强化农村经济管理的指导服务和监督 (一)粮食直补和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的落实。对全镇农户水稻直补**万元,增资补贴**万元,二次补贴共计**万元,财政奖补项目**个,涉及道路、水利、泵站文化场所、自来水等资金**万元,全额全面补贴到位,做到不漏一户,不错一笔,不留一分。 (二)加强农村财务管理监督。在村组财务管理上从四方面着手。一是村级收入管理,年初对村级各类经济上交、合同按内容登记台帐,做到及时催收和应收应交。二是村级支出管理、支出范围严格执行财务制度规定,特别是非生产性费用, ·

中国中央三农方针政策

中国中央三农方针政策

中国中央“一号文件”7年来连续7次锁定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7个文件一脉相承,落脚点都是稳定粮食生产、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农村基础建设。同时,各个文件又根据当时的具体形势提出针对性措施。 下面将2004年至2010年的7个“一号文件”对当时“三农”问题的判断以及提出的具体要求列举如下: 2004年2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这是时隔18年后中央再次把农业和农村问题作为中央”一号文件”的主题。对当时“三农”问题的判断:农业和农村发展中存在许多矛盾和问题,突出的是农民增收困难。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多年增长缓慢,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增长幅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许多纯农户的收入持续徘徊甚至下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在不断扩大。 针对问题提出的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调整农业结构,扩大农民就业,加快科技进步,深化农村改革,增加农业投入,强化对农业支持保护,力争实现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尽快扭转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2005年1月3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进

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对当时“三农”问题的判断:农业依然是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投入不足、基础脆弱的状况没有改变,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没有建立,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没有消除,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明显滞后的局面没有根本改观。针对问题提出的要求:进一步调动农民群众务农种粮的积极性和地方政府重农抓粮的积极性,以严格保护耕地为基础,以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为重点,以推进科技进步为支撑,以健全服务体系为保障,从而使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明显增强。 2006年2月2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对当时“三农”问题的判断:农业和农村问题依然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农业基础设施脆弱、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矛盾依然突出,解决好“三农”问题依然是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重大而艰巨的历史任务。针对问题提出的要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全面深化农村改

新时代三农问题改革与发展

新时代三农问题改革与发展读后感 中国的农业历史悠久,从远古时代的刚萌芽的文明遗址上种植的各种作物,到今天的科技化与传统种植模式共存的农业,农业在中国一直占据着一个极为重要的地位。即使今天农业已经不是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但是仍然是最基础的产业。更为重要的是农业产业背后的农村发展情况,农民的生活条件,与中国社会息息相关。因此,我们绝对不能轻视三农问题的重要性。 在中国现行的城乡二元体制下,伴随着经济转型发展以及体制变化,中国的三农问题具有普遍性与特殊性。制度是左右三农问题的关键因素,解决三农问题就必须从制度创新人手,通过加快制度创新,实现农业的市场化、农村的城镇化、农民的市民化。在我国经济发展进人新阶段和加人的新形势下,解决三农问题,必须确立的指导思想是首先是三农问题的制度创新,政府应当成为主导力量,寄希望于农村自发的制度创新是不现实的。因为农村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土地市场的发育等,单纯靠农村自身力量推动不可能成功,只有政府力量这只看得见的手发挥宏观调控职能,实现全社会范围内的资源优化配置,营造一个全社会的公民和法人单位发展机会均等的社会环境,这才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治本之策。目前改革的发展前景较好。第一,我国农业发展显著,农业收入大幅增加,粮食总产与农业投入都有大幅增加,农村面貌焕然一新。第二,我国三农问题矛盾依然,一是城乡差距依然存在而且差距在不断扩大,而是农业产业结构失衡,三是农业要素流失,包括土地用途不合理,大量的农业劳动力流失,四是转化落后,我国现在的农业的产品大多是土地密集型与劳动密集型的产品,这对中国农业的竞争力有很大的制约。 第一,城镇户籍制度的改革主要是解决基本公共权益的均等化问题,而财产权益的城乡不平等问题是靠农村产权制度的改革来解决。农村产权制度与农村户籍制度,与农村社区集体经济制度有关,具有相当复杂性,涉及农村土地产权、农民宅基地与住房产权,农村集体经济收益与其他资产等产权问题。公共权益的供给制度则与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保制度有关,这一制度不仅存在城乡二元的特性,而且带有明显的地方化供给特点。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农村集体产权主要包括:承包土地;集体建设用地;宅基地与农民住房;集体的经济非经营性资产、经济经营性资产和经营收入。三权分置与经营权流转;我国目前农村土地的三权交易滞后于三权分置。我国土地三权分置的核心问题在于农村土地承包权的性质问题。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不仅与农民土地权益、现代农业有关,而且关系进城农民城市化城乡发展一体化。我国土地改革制度改革仍存在三大瓶颈:社保体制;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集体经济制度。农村集体经济制度的改革方向是:从政社经不分离到政社经分离;从单一所有制到混合所有制;从使用权、经营权到财产权;从实物性占有到资本化占有;从成员身份依附到契约依附;从封闭性运行到开放性运行;同时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村民自主、多种模式、稳步进行。 第二,中国的三农问题与三化同步,三农即农业、农村、农民,三化即现代化、工业化、城镇化。为了恰当解决三化同步的问题,应以新型城镇化引领城乡发展一体化,可以说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城乡发展一体化并不是加减法式的城乡差距缩小,而是在城乡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的基础上的城乡差距缩小。 第三,三农问题还和区域发展有很重要的联系。在中国东中西部,存在着巨大的差距,这在中国的城乡一体化的道路上是很严重的问题这样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上,一是阶层差距,二是城乡差距,三是区域差距,而且区域差距的主要差距就在农村,因此解决三农问题绝对不能忽视各区域之间发展的极大不平衡,而且如果不采取措施的话,这样的不平衡

银行工作总结:银行“三农”服务主要做法总结

银行“三农”服务主要做法总结 上栗富民村镇银行作为上栗县土生土长的地方性法人银行,从201X年成立以来,根植“乡村”这片沃土,践行“支农支小”定位,大力推行普惠金融,深耕农村成效凸显。累计发放农户贷款8605户,户均贷款余额9.65万元,201X 年度纳税800余万元,201X年纳税将超过1000万元。现已逐步成长为上栗县乃至萍乡地区一家灵活、高效且拥有良好社会声誉的农村金融机构。 金融服务进乡村,富民惠民“零距离” 为满足辖区广大农民的金融需求,上栗富民村镇银行行领导班子经常利用休息时间下乡,了解当地老百姓“金融难”问题,“村里没有金融网点金融知识宣传不到位贷款难”……在得知村民们的困难后,上栗富民村镇银行在农村金融服务中先行一步,正式启动乡村金融联络员建设,实现农村金融服务“零距离”。 上栗富民村镇银行选取辖区行政村内有一定声望的居民或者人流量大的超市等,作为其的乡村金融服务点,同时抽调银行骨干,对金融联络员集中进行了专门、系统培训,并为培训合格的金融联络员授牌。201X年,上栗富民村镇银行己在全县设立金融服务点100余个,基本覆盖全县所有行政村,均已开展贫困户联络帮扶、贷款咨询推荐、金融知识宣传等工作,为近万名农户提供“零距离”的金融服务。 全力推进整村建档,深耕农村“小贷市场” 上栗富民村镇银行成立初始,便始终在想如何践行好村镇银行“支农支小”的市场定位?如何将上栗富民村镇银行扎进上栗乡村这片沃土?经多方调研,最

终决定以上栗县高山村为突破口,开展整村建档,深耕农村信贷市场,助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激发乡村经济发展。 在班子成员的带领下,上栗富民村镇银行全体客户经理坚持“5+1白+黑”模式,在每周一至周五至少安排两个晚上,深入乡村,挨家挨户走访,宣传金融知识,了解村民金融需求。并与该村委会成员联合组成整村建档授信评议小组,由村委会成员根据村民日常表现,对本村各农户进行授信初评,上栗富民村镇银行信贷人员根据村委会评定的授信额度,结合实地走访调查中的实际情况进行最后的授信核定,并在第一时间组织农户建档授信仪式,逐一发放贷款证。上栗县高山村作为我行第一个开展农户建档的村,共建立信用档案350户,发放贷款证305本,授信金额1782万元,该村农户建档贷款余额最高时达1000余万元。目前,上栗富民村镇银行已在上栗镇、金山镇、杨岐乡、福田镇、赤山镇、桐木镇共计6个乡镇、23个行政村开展整村建档工作。现己完成16个村的建档工作,建立农户档案7736户,走访户数7676户,走访率99.22%;授信户数5201户,授信率67.23%。 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惠及村民安居乐业 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上栗富民村镇银行参与到上栗县“百名代表精扶百名贫困户活动”,多次走访慰问帮扶对象,鼓励、引导、扶持其脱贫;针对贫困户设置绿色通道,特事特办,发放免担保、纯信用、低利率贷款,利息较普通贷款客户优惠近30%,扶持金山镇山田村村民邱昌旺等一批贫困户开展、扩大家庭养殖,成功实现脱贫,盖起了新楼房……这是上栗富民村镇银行开展精准扶贫、履行社会责任的切实举措,以实际行动推动贫困户“摘帽”,被江西省人大常委会机关刊物《时代主人》(201X年第10期)刊发。

当前三农政策的重点

当前三农政策的重点 ——新三农辩论·系列评论之六 关键字:三农农业小农经济土地流转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农业资本聚焦三农 当前中国三农政策的重点应该在哪里?我们以为,当前中央应当以小农经济还将长期存在并且小农经济还要发挥重要作用作为前提来制定三农政策,调整三农政策的方向。三农政策必须服务于小农经济。 一、 未来30年,中国农业一定是多主体参与经营的,其中规模最大、起到基础作用的将长期是小农经济。此外,无论是家庭农场、合作经济、种植大户以及资本农业,都可能有进一步的发展。现在的问题有二,一是国家不能想当然地以为规模农业就一定比小农经济更有效率,更不能通过政策支持规模农业与小农经济竞争,以打败小农经济;二是国家在为规模经营服务的同时,千万不能忽视小农经济的需求,尤其不能将服务于小农的政策、财政、组织体系碎片化,从而使小农经济陷于困境。 当前三农政策存在的最大问题恰恰是国家试图通过扶持所谓新型

农业经营主体打败小农,比如规定国家新增惠农资金主要用于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各种支农项目大量投入到规模经营项目,或规模经营项目获得了远比小农经济大得多的财政和项目支持强度。而地方政策更是存在用行政手段来推动农民土地流转,以形成农业规模经营的普遍情况。成都市规定,土地流转规模越大,政府所补费用越多,超过1000亩的经营规模,政府已经补到1000元/亩,苏州常熟每亩补到800元,这样大量的财政补贴给规模经营户,很奇怪,也很可怕。 二、 以小农经济仍将长期存在并且仍将是中国农业经营的主体,小农经济仍然具有极为重要功能为认识前提,来讨论当前三农政策,我以为,大致可以从两个方面对当前三农政策的重点进行讨论,一是进一步坚持和完善现行农业基本经营制度,二是结合国家财政支农资金下乡,要针对小农经济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小农经济正常健康发展提供有效保障。 坚持和完善现行农业基本经营制度,其中坚持就是要继续给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当前中国农村以村社为单位分田到户形成的承包经营制度还有强大活力,这种活力一是表现在以“老人农业+中农”为典型的小农经济可以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的需要。二是正是农民有自己的承包地,农民进城失败,他们仍然可以返回农村来。这样,

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主要措施

十六大以来,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 ----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主要措施 班级:09级思政二班 姓名:王莉 学号:12009244315

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主要措施 摘要:所谓“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实际上,这是一个从事行业、居住地域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三者侧重点不一,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三农问题集中反映在农民收入过低,农民就业问题严重,以及农村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缓慢上。因此,我们应该寻找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从而造福于人民。本文从“三农”问题的含义、现状及对策出发,探讨解决其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三农问题出路措施政策

一、三农问题的含义 农业问题,主要是指农业产业化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二是农业产业化程度低;三是农产品结构与市场结构不相适应。 农村问题,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经济基础薄弱;二是城镇化进程滞后,要看到,“三农”问题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和城乡经济结构是密切相关的。城镇化率低,且村镇极其分散,工业企业小而且少,缺乏产业群规模的大型企业的支撑,缺乏规模效益,与区域经济工业化的要求极不适应,农民的非农产业出路极其狭窄;三是乡村面貌落后:由于基层组织和乡级政府职能上的错位,乡村规划落后,或基本上没有规划,无法有力执行规划的问题十分普遍,导致乡村建设混乱。 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二是农民利益得不到有效维护;三是农民的文化素质得不到较快提高。 二、三农问题的重要性和现状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不论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改革开放以后还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可见三农问题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性。所谓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国家安,在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今天,一定要处理好三农问题,关注农村,关爱农民,积极支持和参与新农村建设,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行动。 全面积极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今天取得的成就显而易见,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了明显的完善,对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也明显增强。但当今三农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例如,三农自身缺少自我发展的内部动力和调节机制且政策却大都存在短期效应,难以保证长期目标的实现,而政策的着力点大都放在了缓解三农问题的外部矛盾上,因此我们应继续着手三农问题的解决。 三、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主要措施 十六届五中全会为我国农业农村工作指出了明确方向,为破解“三农”难题提供了新途径。今后,我国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度来认识和对待,始终不渝地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农村教育问题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入的根本原因。尤其像一些地区偏远的村落,教育无法很好的实施,教育资源匮乏。因此对于政府而言,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农村的教育需要国家财政的支持和投入。农村现状的改变更多地依赖于教育质量的改善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只有农村的教育提高了,农民的素质提高了,“三农”问题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第二、制定更加积极的城市化发展战略,为城乡产业转换和农民身分转换拓宽空间。要重新考虑我们的城市化政策,正确定位大中城市发展与小城镇发展之间的关系,政策的重心应当转向积极鼓励发展大中型城市。 第三、适时调整农村工业化的发展方向,以乡镇工业园区为载体提高农村土地使

【三农工作总结】三农工作总结(3篇)

【三农工作总结】三农工作总结(3篇) 【三农工作总结】三农工作总结3篇年是忙碌而充实的一年。一年来,在乡党委、乡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村领导和同事的指导下,我始终牢固树立全心全意服务农村、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积极认真地做好乡、村交待的各项工作,自己各方面素质都有了较大的提高,扎根基层、服务三农的意识得到增强,基层工作经有所增加,努力做到了不辜负领导的支持和群众的信任。下面是网整理的三农工作总结3篇,供大家参考三农工作总结3篇三农工作总结1年是忙碌而充实的一年。一年来,在乡党委、乡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村领导和同事的指导下,我始终牢固树立全心全意服务农村、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积极认真地做好乡、村交待的各项工作,自己各方面素质都有了较大的提高,扎根基层、服务三农的意识得到增强,基层工作经有所增加,努力做到了不辜负领导的支持和群众的信任。 现将这一年来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思想、学习动态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理论,贯彻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积极实践服务农村,扎根基层的思想,利用电视、网络、报纸、远程等关注党的方针政策及相关文件精神,并作为思想的纲领、行动的指南,努力提高理论水平和文化素养,时刻自己肩负的职责,为新农村建设添砖加瓦。同

时结合农村工作实际,深入基层,向广大农民群众虚心学习,认真讨教,在基层中不断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提高。 二、工作情况在村里,我主要负责两委班子的宣传、写作和资料整理工作,并管理一部分党务工作。在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的同时,倾力完成乡党委、乡政府交付的工作,每天参加乡党政联席会议,并参与乡各个站所的工作,同时按照乡里对大学生村官的管理办法,坚持写工作日志和信息,不断完善、提高自己的工作业务能力。 1、参加村里的党员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认真听取各方意见和建议,并且做好记录,了解村民的动态和想法。 2、以创建全省党建先进县为契机,严格按照三基八有和一课三会的要求,从阵地建设、组织生活到版面制度、档案资料、软硬件等方面进行全面整顿;开展好党员民主生活会,迎接建党88周年,召开了党员民主生活座谈会,并积极缴纳党费。利用远程协助党支部深入开展党员活动、党课学习,具体学习内容有党的十七大、新党章、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等。 3、参与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和林权改革人数及其他数据录入工作,把全村人数的基本信息电子化,为其他工作提供了方便。 4、与下乡队员协助村户籍人员做好外来人口登记管理工作,做好村内民爆物品的排查工作,确保村民生命财产安全。

“三农”政策论文

中国“三农”政策与农村发展 [摘要]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会是我国经济改革和发展过程中的大问题。当前农民收入增长停滞,城乡地区收入差距扩大,“三农”问题引起各方重视。农业科技与三农密不可分,农业科技供给与需求脱节,是造成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根本原因。的十六大就提出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思想,党中央、国务院已经把“三农”问题列为工作的重中之重,这无疑是正确的、必须的。 [关键词]三农政策;农村发展;农业科技成果; 我国的“三农”问题由来已久,这一问题背后隐藏的矛盾主要有两个:一是人地关系高度紧张;二是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经济结构。这两大矛盾的解决,主要依赖于结合国家三农政策,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探索农村可持续发展战略!农业产业化自20世纪90年代初在我国开启以来,给我国农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但在实践中出现了片面追求产业化的经营形式,忽视了农业产业链科技含量的提升,没有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在农业产业中的动力作用,农产品生产主要依靠日益紧张的自然资源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一、我国农业生产现状 1、人均耕地面积少,农业生产技术落后。在中国家庭承包制度下,以农户作为生产单位,各自在所承包的土地上进行分散经营,生产规模小。 2、大量农业劳动力转向非农产业。据统计,目前全国常年流动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大约5000—6000万人,其中跨省流动的达2000万人。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转向非农产业,给非农产业的发展带来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使其产能得以释放,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大量农业劳动力转向非

农产业,也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但是也要看到,由于外出的农村劳动力大都是就有一技之长的青壮年,而留守农村的是文化程度偏低的老人、妇女、儿童,从而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农业生产的粗放经营,造成了农业产出的下降。 3、出现农地撂荒弃耕现象。中国耕地撂荒现象最早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的中后期,到本世纪初农地撂荒弃耕现象出现严重化趋势。出现农地撂荒弃耕现象主要原因是与城镇居民收入横向比较,农业效益过低,“农民增产不增收”,有些农民宁愿举家外出捡破烂,也不愿意在家种田,导致农地撂荒。 4、国家的三农政策2005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稳定、完善和强化各项支农政策,切实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继续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努力实现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二、增加农村投入提高农业科技水平 “三农”工作既然是重中之重,国家和地方财政投入应充分体现出来。但过去的实际情况是,无论国家还是地方财政对农村一块的投入,虽然逐年有所增加,但比重太小。 三、调整征地政策提高三农政策标准 现行的征地补偿政策,是在计划经济年代形成的,虽然作过较大幅度调整,但还不完全体现市场经济的内涵,尤其不能体现土地的绝对地租和级差地租,造成集体经济受到侵犯,失地农民生活无着;上访群访不断,影响社会稳定。 四、盘活集体资产. 应该说,加速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因为通过工业化、城市化的提速,可以城乡统筹,整合资源,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可以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农村环境质量

三农问题及意义

三农问题 百科名片 “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实际上,这是一个从事行业、居住地域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三者侧重点不一,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三农问题”是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必然产物。十六大后,一系列高层会议和政策举措已勾勒出中央新领导集体施政思路的概貌。由于新领导集体面临的问题和担负的任务与以前相比有很大不同,他们的施政思路展示出不少“新的东西”。这其中,对“三农”问题的态度引人关注。简介 “三农问题”不是中国特有的,但有中国特有的客观实际。“三农问题 ”是三农的各个方面的弱质性带来的,有其质的、历史的、社会的深刻原因;解决“三农问题”要从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入手,对宏观政治体制、经济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派遣大批“小康工作队”与广大农民“三同”,在实践中探讨、创造、建设农村小康社会。“三农问题”是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必然产物。任何工业化国家都有过类似的经历,问题的突出性主要是中国人口基数大,解决起来规模大;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单方面独进,“三农问题”积攒的时间长,解决起来难度大;新中国建国50年,许多城市政策设计带来的负面影响和比较效益短时间内凸显,解决起来更加复杂罢了。 含义 “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实际上,这是一个从事 行业、居住地域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三者侧重点不一,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三农问题”独立地描述是指广大乡村区域,只能以种植、养殖生产业为主,身份为农民的大部分国民的生存状态的改善与产业发展以及社会进步问题。系统的描述是指21世纪的中国,历史形成二元社会中,城市现代化,二、三产业发展,城市居民的殷实,受制于农村的进步、农业的发展、农民的小康相对滞后的问题。中国的国民经济发展潜力巨大,且不论质的提升,仅从量上考察,中国的重大经济问题都依赖于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的突破。“三农问题”实质是城市与农村发展不同步问题,结构不协调问题。 农业问题 主要是农业产业化的问题。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配置资源的经济形态,农业的购销体制不畅是农业不能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常常听到农民兄弟抱怨种了东西卖不出去或卖得过于低廉,根子在没有遵循市场规律。产供销形成一条龙是农业在市场经济中大有作为的一着好棋,党和政府在创设“产―供―销”链条的活动中起着关键作用。农业产业化的另一个问题是中国农业基本上属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没有形成规模经济。加入世贸组织后,如何应对国外的集约型农业的挑战?这将是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面临的严峻问题。从现在看来,中国应在解放剩余劳动力

银行“三农”服务主要做法总结银行工作总结.doc

银行“三农”服务主要做法总结-银行工作 总结 “植根沃土”扎根农村显成效 上栗富民村镇银行作为上栗县土生土长的地方性法人银行,从2014年成立以来,根植“乡村”这片沃土,践行“支农支小”定位,大力推行普惠金融,深耕农村成效凸显。累计发放农户贷款8605户,户均贷款余额9.65万元,2017年度纳税800余万元,2018年纳税将超过1000万元。现已逐步成长为上栗县乃至萍乡地区一家灵活、高效且拥有良好社会声誉的农村金融机构。 金融服务进乡村,富民惠民“零距离” 为满足辖区广大农民的金融需求,上栗富民村镇银行行领导班子经常利用休息时间下乡,了解当地老百姓“金融难”问题,“村里没有金融网点”“金融知识宣传不到位”“贷款难”……在得知村民们的困难后,上栗富民村镇银行在农村金融服务中先行一步,正式启动乡村金融联络员建设,实现农村金融服务“零距离”。 上栗富民村镇银行选取辖区行政村内有一定声望的居民或者人流量大的超市等,作为其的乡村金融服务点,同时抽调银行

骨干,对金融联络员集中进行了专门、系统培训,并为培训合格的金融联络员授牌。2017年,上栗富民村镇银行己在全县设立金融服务点100余个,基本覆盖全县所有行政村,均已开展贫困户联络帮扶、贷款咨询推荐、金融知识宣传等工作,为近万名农户提供“零距离”的金融服务。 全力推进整村建档,深耕农村“小贷市场”。 上栗富民村镇银行成立初始,便始终在想如何践行好村镇银行“支农支小”的市场定位?如何将上栗富民村镇银行扎进上栗乡村这片沃土?经多方调研,最终决定以上栗县高山村为突破口,开展整村建档,深耕农村信贷市场,助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激发乡村经济发展。 在班子成员的带领下,上栗富民村镇银行全体客户经理坚持“5+1”“白+黑”模式,在每周一至周五至少安排两个晚上,深入乡村,挨家挨户走访,宣传金融知识,了解村民金融需求。并与该村委会成员联合组成整村建档授信评议小组,由村委会成员根据村民日常表现,对本村各农户进行授信初评,上栗富民村镇银行信贷人员根据村委会评定的授信额度,结合实地走访调查中的实际情况进行最后的授信核定,并在第一时间组织农户建档授信仪式,逐一发放贷款证。上栗县高山村作为我行第一个开展农户建档的村,共建立信用档案350户,发放贷款证305本,授信金额1782万元,该村农户建档贷款余额最高时达1000余万元。

改革开放以来“三农” 政策的创新与发展

中国经济史研究2005年第2期 改革开放以来/三农0政策的创新与发展 张文礼 (西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730070) 内容提要:改革开放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转折点,而/三农0问题是贯穿中国历史的基本问题,这一问题在改革开放后亦有了新的诠释。/三农0问题的症结在于农民收入相对城镇居民收入的下降,这主要是由城乡资源的不对称流通造成的。/三农0问题不仅关系到农业、农村发展,而且对于全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具有决定性影响。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农0思想和政策的创新与发展集中体现在党中央和国务院颁布的六个/一号文件0中。 关键词:改革开放 三农思想 一号文件 一、问题的提出 纵观我国历史发展的轨迹,无论从自然经济到市场经济,还是从农耕文明到工业文明,亦或从闭关锁国到改革开放,中国社会所经历的急剧而深刻的历史性嬗变,都未能绕开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农业稳、农民安、农村兴,则国家稳、天下安,这是为我国几千年的历史所证明了的铁律1。早在建国初,毛泽东就提出了/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0的著名论断,o邓小平也提出:/中国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住在农村,中国稳定不稳定首先要看这百分之八十稳定不稳定。城市搞的再漂亮,没有农村这一稳定的基础是不行的。0/中国社会是不是安定,中国经济能不能发展,首先要看农村能不能发展,农民生活是不是好起来。0?江泽民一再提醒全党:加强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始终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任何时候都要抓得很紧很 紧。?胡锦涛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我国最高决策者将农业、农民和农村工作视作国家一切工作的前提。 /三农0问题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一个历史起点。我国26年改革开放的发展轨迹,就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首先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在农村取得成效,取得经验,而后在城市及各行各业全面推进。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全党同志目前必须集中主要精力把农业尽快搞上去0的战略决策,并向全国下发讨论和试行两个关于解决农业问题的文件,即5中共中央 1o另外,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人,刘少奇早在1945年中共七大上就明确指出:/中国现在的革命,实质上就是农民革命。目前中国工人阶级的任务,基本上就是解放中国的农民0(见5刘少奇选集6上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31页)。 5史记6卷1295货殖列传6记载,早在秦汉以前古人就明确/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0的道理,而这被历代所强调,成为引用频率最高的语句之一。

立足农信、服务三农,为三农发展撑起一片蓝天

立足农信服务三农 为三农发展撑起一片蓝天 各位领导、同事们: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立足农信、服务三农,为三农发展撑起一片蓝天》。 在宝丰联社这艘大船里,大家敬业爱岗、开拓进取,并同信合结下了不解之缘。面对党和国家负于的殷殷厚望,面对九亿农民兄弟给予的深深信任,我们农信人一定会不辱使命与时俱进,为“城乡一体化”“共建和谐社会”的历史篇章再谱新歌! 我们农村信用社是农村金融的主力军,是联系城乡经济的金融纽带。农村信用社立足三农,以“服务三农”为宗旨,体现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小康社会要求和使命。当前,我国农村和农业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对农村信用社的金融服务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能否做好支农服务工作与农村信用社自身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目前我国最具金融潜力的阵地在农村,对象是农民,范围是农业。随着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广大农村为农村信用社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可以说,如果脱离了农村、农业、农民,农村信用社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会失去赖以生存和壮大的土壤。同时,也应该看到,只有经济发展了,特别是农村经济能保持有速度、有质量、有效益的发展势头,农村信用社才能保持有速度、有质量、有效益的发展势头。 服务“三农”是农村信用社立身之本、强身之道。我们宝丰农村信用社要主动适应新的形势,抓住新的契机,进一步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与联保贷款,在确保农户生产生活贷款需求的基础上,认真研究现代农业、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县域经济等对贷款的需求,创新信贷服务方式和担保机制,强化支农服务功能,发挥农村金融对“三农”更加积极、更加重要的支持作用。当然,

三农问题

苏联启示 从前苏联工业化的探索时间来看,工业化道路选择的正确与否不仅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经济健康持续的发展,而且关系到政权的巩固,以及社会制度的优越性的体现。而要指定一个正确的工业化道路,苏联的教训告诉我恶魔呢:1.要从本国的实际国情出发,处理好工业经济和农业经济、城市发展和乡村发展的关系。农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农村的稳定和繁荣是整个社会稳定和繁荣的基础,农民使我们人民民主专政政权最重要的群众基础,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始终要从政治的高度和经济发展的全局来认识和对待“三农问题”。要顺利完成工业化必须始终坚持高度重视农业、农民、农村三农问题;2.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经济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关系。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邓小平同志带领我们实现工作重心从阶级斗争为中心到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转移:在工业化战略中注重效益、强调走内涵、集约型经济增长的道路;二是着眼于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 1978年改革开始,也正是由于广大农民的首先参与所带来的巨大活力和示范作用,使得中国改革开放获得了稳定的基础和广大的发展空间,避免了重蹈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覆辙。 什么是三农问题 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中的核心问题,表现为农民收入低,增收难,城乡居民贫富差距大,实质表现为农民权利得不到保障。 农村问题:集中表现为农村面貌落后,经济不发达。形象比喻为中国的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 农业问题:集中表现为农民种田不赚钱,产业化程度低。 解决三农问题实质:是要解决农民增收、农业增长、农村稳定。这是一个关系十三亿人口大国的,经济社会国计民生的大问题。 为什么会有三农问题 农村劳动力人口大量流向城市,导致农村人丁稀少。 自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地区实行的是统分结合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开始推动农村产业化进程。同时中国农业产品开始面对外国农业大国的竞争,单一的家庭生产单位无力进行市场竞争与同期中国总体经济的发展相比,第一产业的发展程度远不及第二、第三产业发展。农民认为种田没有足够的收入,因而农村地区开始出现农民进城打工的现象,但城市并没有足够的就业岗位提供,从而形成大量集聚在城内而没有工作的农民工群体。随之而来的就是农村地区生产积极性下降,农业投入开始减少,引发更多的农民进城“找工作”,形成恶性循环。 为什么要重视三农问题 一个国家或者民族的复兴、没有大多数人的积极主动参与,是不可能成功的。农民占人口绝大多数,我们要实现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三步走”改革开放,根本问题就是要解决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和农村贫困落后问题,因此也同样离不开广大农民的积极参与,可以说,“三农”问题作为中国现代化过程的基本问题,与中国共产党的使命和成败是密切相关的。 三农问题是贯穿中国现代化过程的基本问题,中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占大多数、经济发展很不平衡的大国。中国的现代化实现,实质上就是三农问题的解决,即实现农业产业化、大量农民向非农产业以及人口城市化;同样,教育的普及、民主化、法制化等社会的全面发展,也有赖于广大农村和农民改变贫穷落后面貌。 三农问题是中国共产党革命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民主革命正是有广大农民的参与才获得伟大胜利,因此无论是研究党的历史经验和毛泽东思想,还是总结中国现代化的特点和规律,都需要研究民主革命时期的“三农”问题。 三农问题同时又是在中国共产党执政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农业人口大多数是我国国情,如何解决

农业银行三农金融部工作总结

农业银行三农金融部工作总结 农业银行三农金融部工作总结 年初以来,我行认真贯彻落实省行各项工作部署,遵循“稳健、有效”原则,着重把握好“强管理、控风险、促转型、增效益”四 个关键环节,围绕“大”、“新”、“特”三大定位,顺应农业供 给侧改革要求,以立足区域特色、服务现代化大农业为切入点,进 一步夯实双基管理,加快业务转型,创新服务模式,加强风险管控,提升县域竞争力,把“三农”业务做好、做优、做稳,努力实现 “三农”业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现将三农部前三季度工作 情况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农户贷款(全辖,全年) 三农人民币贷款(全年) 其中:三农人民币对公贷款(全年) 其中:三农人民币个人贷款(全年) 扶贫重点县贷款(全年) 新营销专业大户(家庭农场)贷款户数(户) 余额 比年初 余额 比年初 余额 比年初

余额 比年初 余额 比年初 增量 XXX xxX5xxX406 57845 275362 xxX06659 80739 5xxX880 226705 62630 202969 62xxX84 4786 xxX xxX94xxX3 60xxX0 72393 44475 40079

323xxX4 8305 440 xxX xxX5672 3867 25272 5xxX5xxX xxX3xxX0 60 23962 509xxX 25272 5xxX5xxX 948 xxX 27264 xxXxxXxxX02 46453 xxX6272 xxXxxX920 6530

9742 46453 xxX6272 937 xxX xxX8xxX59 xxX5058 30296 xxX8842 xxXxxX090 4350 xxX9206 xxX4492 30296 xxX8842 xxX496 xxX 87xxX7 2466 357xxX6 9xxX22 xxX6xxX00

中国三农发展史

中国三农发展史 (古代史部分) 中国的农业发展史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末期,距今七千年到五千年(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的新石器时代),我国长江流域的河姆渡文化和黄河流域的半坡文化,进入到了母系氏族公社的繁荣阶段。在这一时期,人们已经过着定居生活,进入原始农耕阶段。在这一时期,半坡原始居民掌握了种粟的技术,还有蔬菜和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育水稻和粟的国家。我国农业文明就源于这一时期。大家可以说出这一时期的农业发展的特点吗?1.地域差异,受气候因素影响很大,因地制宜。2.受生产力水平的限制,实行集体劳作。 距今四五千年前,我国一些地区相继进入父系氏族公社时期。这一时期的典型代表是黄河中下游的大汶口文化中晚期。这一时期已经出现了养蚕缫丝,纺织技术有了新的进步。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养蚕和丝织的国家。在这一时期,生产力有了较大的发展,我们纵观历史会发现生产力的每一次大发展都会加剧社会的贫富分化,这次也是,但它同时也推动着历史的进步,因为贫富分化导致阶级出现,而国家正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传说中的尧、舜、禹时代,是我国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奴隶主和努力两个阶级形成了。 夏商周时期,农作物品种、耕作技术和农田水利都有较大的发展。(五谷:稻、黍、稷、麦、豆),为了配合农业发展,历法也有较大进步,我认为在这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夏朝的《夏小正》,它记载着一年中各个月份的物候、气象、天象、和农事等内容。(此外干支纪日法是商朝历法最大的成就,它是世界上延续至今的最长的纪日方法) 回顾历史和现实我们还可以知道统治者所做出的一切决策和行动都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在经历夏朝和商朝之后,在西周时期,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经济上实行井田制(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与井田制相适配的政治制度是分封制,这里不多讲),井田制是一种国有土地制度,周朝规定,一切土地属于国王所有,国王把土地分给诸侯臣下,授田者只能时代享用,不得转让与买卖,并要向国王交纳一定贡赋。那是耕地沟洫(xù)纵横,如同井字,称为井田。奴隶主强迫奴隶在井田上集体耕种。

三农问题的重要性

三农问题的重要性 来自:大众论坛-大众社区作者:期望效应发表于:2004-8-21 14:08 查 看:7532 回复:2 三农问题的重要性要超过了我们口头上的重要性。25年的改革,前10年农村的发展是有目共睹的,农民是改革的最早收益者之一,但农村在90年代以后的发展缓慢了,在有些地方就是停滞了甚至是倒退。即使在前10年的发展中,我们对农村问题的重视不够,发展很大因素上是依赖农民积极性的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但农业基础设施却并没有得到改善,是建立在80年代以前的农业设施上,只不过被充分利用了。农业设施,土地,农民的收入,农民的保障,农村的卫生等在90年代后一直在被透支着,感谢SARS没有在农村扩散,尽管如此,我们应该看到农村的实际问题。农村的电力建设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卫生设施不仅没有发展,面临着停滞甚至是倒退。农民看病难,看不起病,没有地方看病,农村面临着清洁水资源的短缺和污染……尽管如此,三农问题仍然成为支撑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动力之一。固然,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是中国面临的一个重要难题,但不能就此让他们50年后面临无依无靠的困境。中国经济需要可持续发展,同样,中国人的生活需要可持续的提高,不能用长痛换来短暂的快乐。把问题留给50年后的政府,就如我们现在我们承受着人口问题的重压。 我们一直说要扩大内需,采取的往往是增大基础建设投资,或者说盲目的城市扩张抛弃老城建新城,现实是城市和工业发展了,城市却不自觉地将资本、技术反馈给农村,支持农业的发展和县域经济发展,而将其投向第三产业或城市建设,以满足城市的“高档”消费和“文明”生活的需要;投入到所谓的“市政”建设和城市化发展,以竞相提高城市的“品位”;或者说增加公务员工资。……而恰恰忽视了改善农民工的权益。粮价基本没有变化,生产资料在上涨,看病的费用在增大,教育的费用在增大……尽管中国整体面临的是通货紧缩,但更多的农村面临的是通货膨胀,也就是说中国既面临着通货紧缩,同时又面临着通货膨胀,只不过出现在不同的社会阶层而已,而这个阶层主体的农民又是一个被忽视的阶层。在农民支出比例中站最多的教育和医疗费用一直在增加,而收入增加有限,他们有比富有人群更多的内需却没有购买能力。我们不仅没有给予农村更多的财政支持,反而将大量的农业税收用于城市建设,以满足城市的“高档”消费和“文明”生活的需要;投入到所谓的“市政”建设和城市化发展,以竞相提高城市的“品位”;这本身尽管没有错,但如果以不考虑农民的生死为代价是危险的!在未来的相当时间内中国农民在人口数量上仍是社会的主体,我们不能以牺牲他们的发展来换取中国工业化的发展。 。中国的腐败,中国式的私有化进程,中国的黑社会已经成为中国新问题,刘涌案件即是最好的说明,涉及地方政府高层,涉及经济活动,涉及黑社会,对政府的运作,百姓的生活,社会经济均造成了巨大影响。刘涌的判决一改再改,则可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