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地史古生物学考试重点复习内容(整理篇)

地史古生物学考试重点复习内容(整理篇)

地史古生物学考试重点复习内容(整理篇)
地史古生物学考试重点复习内容(整理篇)

古生物地史学

绪论

1、古生物学地史学

古生物学:是研究地史时期的生物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1)以保存在地层中的生物遗体和遗迹为对象;

(2)研究古生物的形态、构造、分类、生态、地理及地史分布和演化发展规律;(3)了解生命的起源,生物进化,阐明生物界的发展史,充实和提高生物进化理论;

(4)解决地层时代的划分和对比,恢复古地理,古气候。

地史学:是研究地壳发展历史的科学,研究内容包括生物发展史,沉积作用(及古地理变迁)发展史,地壳构造发展史等方面。

2、研究古生物学的意义

(1)再造地史时期中的古地理,古气候,恢复古代的自然地理环境.再造古地理,古气候:依据不同的生物相代表不同的生活环境;

(2)探讨各地质时期古地理环境的变化及演变规律,揭示有关沉积矿产的形成和分布规律;

(3)建立地质年代系统,地层层序律,生物层序律。

第一篇古生物学

第一章古生物学的基本概念

1、化石

化石是保存在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和遗迹。遗体是保存的生物体本身部分,遗迹则是被保存下来的生物生活活动的痕迹。

2、化石的形成条件

硬体部分、迅速掩藏、密封冷冻或干燥、石化作用

3、化石的保存类型

实体化石、模铸化石、遗迹化石

4、石化作用的类型

(1)矿物填充作用(2)置换作用(3)升溜作用

5、水生生物的生活方式

底栖生物、游泳生物、浮游生物

6、指相化石

分布范围广,原地埋藏,适应性狭窄,并且能够反映某种气候特征的化石。

第二章古无脊椎动物

1、蜓壳旋壁结构的类型

致密层、透明层、疏松层、蜂巢层。

2、四射珊瑚构造类型

(1)单带型(仅有隔壁和横板)

(2)双带型(具有隔壁横板和鳞板)

(3)三带型(具有隔壁,横板,鳞板,及中轴或中柱)

(4)泡沫型(隔壁不连续呈刺状,横板和鳞板均呈泡沫状)

3、各古生物的生存年代

蜓是灭绝的海生有孔虫,分布于石炭,二叠纪。

小纺锤蜓:中石炭纪

六方珊瑚:泥盆纪

贵州珊瑚:早石炭纪

弓石燕:晚泥盆世至早石炭世

震旦角石:中奥陶世

尖棱菊石:晚泥盆世

蝙蝠虫:晚寒武世

王冠虫:志留纪

叉笔石:奥陶纪

弓笔石:中志留纪

第三章古脊椎动物

4、简述脊椎动物的演化史

脊椎动物由无颌纲开始进化到鱼纲,其中盾皮鱼亚纲,为现代鱼的祖先,已经灭绝,硬骨鱼中总鳍鱼发展成为古老的两栖类;接着发展到两栖纲,其中鱼石螈是最古老的两栖类化石;两栖动物进化出羊膜卵向陆地发展,进化成爬行纲;爬行纲的一个旁支进化成了鸟类,最早的鸟类出现在晚侏罗世,即始祖鸟;爬行纲的另一个分支发展成为哺乳纲,其中人类是最高等的哺乳动物。

5、各古生物的生存年代

盾皮鱼亚纲:晚志留纪到泥盆纪,少数延续到二叠纪

鱼石螈:晚泥盆世

中华龟:侏罗纪

始祖鸟:晚侏罗世

大熊猫:更新世至全新世

三趾马:上新世至早更新世

叠层石:广泛分布于前寒武纪,奥陶纪开始衰退,现代的叠层石较少

第四章古植物

1、叠层石

定义:具有叠状层的藻类沉积结构物。叠层石不仅包括在藻本身,还包括其生命活动痕迹所形成的综合产物。

意义:研究叠层石对恢复古地理环境及划分对比地层(前寒武系)等有很大意义。

2、各植物的的生存年代

鳞木:石炭纪至二叠纪

脉羊齿:石炭纪至早二叠世

柯达纲:晚泥盆纪开始出现,至晚二叠世基本灭绝,三叠纪有残存。

第五章遗迹化石

1、遗迹化石

遗迹化石是指保存在地层中地史时期生物活动的痕迹并包括他们留下的遗物,不同于遗体化石,也不同于沉积构造。

2、针管形迹相

在海滩和海坪等边缘环境中,各种底栖生物挖掘各种垂直的深浅穴,这些潜穴称为“针管形迹”相。

3、克鲁斯迹相

在海滩和海坪等边缘环境中,各种底栖生物挖掘各种垂直的深浅穴,这些潜穴称为“针管形”迹相;在潮下带的浅海环境中,潜穴不仅没有边缘环境那样深,而且一般总是倾斜或接近水平的,以此作为“摄食坑”。此外,浅海环境的另一些特征是具有各种特殊生物的栖息痕迹,上述两种浅海环境的生物遗迹构造被称为“克鲁斯迹”相。

4、似砂蚕迹相

在极其稳定的深海环境中,生物不再需要保护型的潜穴了,而是移动地摄食,因此产生了弯曲状、网状和螺旋状的爬痕,这类遗迹化石称为“似砂蚕迹”相。

第二篇历史地质学

第一章地层的划分对比及地质年代学

1、地层

地层是地壳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层状岩石的总称,包括沉积岩,火山岩,变质岩。

2、简述地层划分和对比方法中的生物地层学方法

生物地层学方法又称古生物学方法,建立在生物进化的基础上。一般说来,愈古老的的地层中生物化石愈原始,愈低级;愈新的地层,其生物化石便愈先进,愈高级。生物进化是不可逆的,任何一种生物在地球的生命发展过程中只出现一次,不会重复出现,这是生物地层学方法能够准确的划分,对比地层时代的理论依据。生物地层学方法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标准化石法,生物群(生物组合)

的总体面貌。

3、简述地层划分和对比方法中的岩石地层学方法

岩石的岩性(成分,结构和构造等),层序和岩相等特征都可以作为划分和对比地层的依据,这是地层学中十分重要的方法,包括岩性法,标志层法,沉积旋廻法。

4、地层划分和对比方法

生物地层学方法、岩石地层学方法、构造运动、同位素地质年龄测定、古地磁学方法。

5、定义

(1)沉积旋廻:一套岩石按照一定的生成顺序在剖面中做有规律的重复,是地质历史发展的阶段性表现。

(2)标准化石:在一个地层单位中,选择少数特有的生物化石,它们在该地层之上,下岩层中基本没有,这些化石就叫做标准化石。标准化石在地层的垂直方向分布短,有广泛的水平分布,最理想的是全球性分布。

(3)标志层:在地层剖面中,某些成层不厚,岩性稳定,特征突出和容易识别的岩层,可以作为地层对比的标志,被称为标志层。

(4)地层划分:把某一地区的岩层划分为各个分层,然后把这些分层合并为较大的组合,以编制区域地层表。

(5)地层对比:将不同地区所划分的地层单位进行时代对比。

第二章沉积岩相和古地理

1、名词解释

(1)相:能够反映沉积环境的岩石特征和古生物的特征总和。相的概念中包含了沉积环境和物质记录两个方面。

(2)相变:能够反映沉积环境的岩石特征和古生物的特征总和叫做相,包含了沉积环境和物质记录两个方面。相在空间上的变化叫做相变。

(3)古地理:某一地质时代的地层分布及岩相类型

(4)岩相古地理图:将某一地质时代的地层的分布及岩相类型的研究成果,综合表现在地图上,就形成了古地理图,在古地理景观的基础上,再加上沉积相

的类型,就构成了岩相的古地理图。

(5)冰碛层:由于冰川运移至雪线以下,发生融化,其携带的物质迅速堆积形成了冰川沉积,即冰碛层。冰碛层没有分选性,细砂、粘土、巨砾混合在一起,也无层理,砾石成棱角状,表面常有冰成擦痕,一般没有生物遗体保存。(6)浊流沉积:半深海区大致相当大陆斜坡的地段,斜坡上(特别是上段)常发育有海底沟谷系统。大量沉积物质受到扰动(如地震)沿海底沟谷向下运移,构成浊流。大陆斜坡上段遭受浊流的冲刷,供应岩屑;斜坡下段到坡底则接受沉积,形成浊流沉积。其最主要特征是具有明显的频繁出现的韵律性结构,即典型的复理石建造。

(7)古风化壳:风化壳主要是地表岩石在气温及大气的影响下,化学风化的产物。

主要变化是硅酸盐类被破坏,可溶的碱金属被淋滤,比较稳定的铁、锰、铝等则形成氧化物及含水氧化物而残留成土状的、胶质与半胶质体。风化壳一般是在炎热潮湿气候、地形比较平坦的条件下形成的。地史时期形成的风化壳为古风化壳,其存在说明经过了长期风化剥蚀阶段,以及当时特定的气候、地形标志;同时风化壳本身有很多有用矿产。

2、地史上的三次大冰期

震旦纪,石炭纪,第四纪

3、简述

(1)湖泊相: 湖泊沉积是大陆沉积中比较广泛的类型,我国中生代有很广泛的湖泊沉积,其中含有煤及石油等有用的矿产。分为淡水湖和咸水湖。

淡水湖:沉积物以细砂岩、粉砂岩和粘土岩为主,粗碎屑岩少且多分布于湖滨地区。化学成因的石灰岩、泥灰岩和生物成因的介壳灰岩、油页岩也是很常见的,这些沉积物常具极薄的水平层理。仅靠近湖岸的浅水地带可见交错层理和斜层理。含有淡水动物化石,在浅水地带还有植物化石。湖相沉积被认为是良好的生油层,滨湖带的砂岩体,孔隙度高,是重要的储油、储水层。湖泊沉积的另一特点是具有自边缘至中心的相带:滨湖带的砂岩、砾岩;浅水带的细砂岩、粉砂岩和粘土岩;深水带的粘土岩、石灰岩和油页岩等。

咸水湖:湖水较浅,有时干涸而出现泥裂。沉积物以粉砂岩、粘土岩为主,也有砂岩和石灰岩。其特征的沉积物是盐类矿物,有时有白云岩层。层理以水平

层理较为常见。咸水湖沉积中可含有瓣鳃类、腹足类、介形虫类等化石。(2)三角洲相:三角洲是是河流和海洋汇合处形成的巨大锥形沉积体,包括陆上和水下连续部分,以陆源碎屑沉积占优势,属海陆过渡型沉积。三角洲沉积一般分为顶积层,前积层,和底积层。

三角洲砂体孔隙度高,是很好的储油、储水层;前三角洲和滨外陆棚粘土,富含有机质是重要的生油层,而水上的三角洲粘土是良好的盖层。

(3)浅海相生油层/盖层/储油层

浅水区粗粒沉积物具有较高的孔隙度,为良好的储油、储水层;低能带泥质、灰泥质沉积孔隙度低,为主要的隔水层或盖层。其中深水区(特别是静水盆地)富含有机质,是重要的生油层。

第三章地壳运动大地构造分区

1、地壳运动的类型

地壳运动是引起地壳发展变化的一种内动力作用,是导致地壳结构改变、物质变位的运动。它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类型有二:即升降运动和褶皱运动。升降运动(震荡运动)主要表现为地壳垂直方向上的上升和下降,形成大面积的隆起和凹陷,在地壳上引起大规律的海进和海退,主要是大型宽缓的褶曲以及一些正断层或高角度的逆断层。

褶皱运动(水平运动)主要表现为水平方向上的挤压,产生地层的强烈褶皱以及一些巨大的低角度逆掩断层,并常伴随有大规模的岩浆活动和区域变质作用。会形成高大的褶皱山系,又称“造山运动”。

2、地槽的定义及主要特征

地槽是岩层强烈褶皱,厚度巨大呈狭长带状分布的山脉,地壳上强烈活动的地区。主要特征是:

(1)岩性和厚度在横向上变化很大,碎屑沉积一般分选性较差,“复理石”沉积是地槽区的特点;

(2)灰岩一般较少,火山活动强烈,形成海底火山喷发岩系以及与此相关的硅铁质沉积是地槽区的另一个特点;

(3)形成一些金属和多金属矿床;

(4)“磨拉石”沉积,即随着褶皱山系的逐步形成,在山前凹陷和山间盆地中形成厚度巨大的山麓堆积,以大量的砂、砾岩为主。

地槽分为冒地槽和优地槽两类。前者紧邻地台区,一般缺少火山岩;后者离地台较远,富含火山岩。

3、地台的定义及主要特征

地台是岩层褶皱平缓甚至接近于水平、厚度较小的地势平缓、地壳上相对稳定的地区。主要特征:

(1)地台区有明显的两层结构:下层为褶皱基底,上层是沉积盖层;

(2)陆源碎屑沉积的分选性、磨圆度较好,纯净的石英砂岩是地台区特有沉积,碳酸盐地层发育且分布广泛。浅海型铁、铝、锰等沉积矿产比较常见;

(3)一般位于大陆的内部,并组成大陆的“核心”。

4、名词解释

(1)沉积旋廻:一套岩石按照一定的生成顺序在剖面中做有规律的重复。

(2)构造旋廻:地槽由下降接受沉积至上升为遭受剥蚀的褶皱山系之间的一段时间被称为褶皱旋廻或构造旋廻。

(3)岩浆活动旋廻:由峰谷到峰尖再到峰谷,表示岩浆活动由微弱到广泛再到微弱构成一个大规模的岩浆旋廻。

5、太平洋正在缩小,封闭,大西洋和印度洋正在扩大的原因

太平洋边缘处于不同板块互相结合的构造活动带。洋壳沿大洋中脊增生,沿深海沟向下俯冲而消减。构成环太平洋岛屿和大陆边缘的中、新生代褶皱系,正是这两个太平洋板块和四周大陆板块“碰撞”,挤压的结果。随着褶皱带的形成,大陆板块因镶边而增大;太平洋板块因不断被两侧大陆板块跨越而缩小。因此,太平洋是一个古老的正在缩小的,并且这种趋势持续下去将导致最后封闭的海洋。大西洋和印度洋的边缘没有被构造活动带环绕,并不构成板块的接合带,大洋和大陆地壳块体连结在一起,形成复合板块。大西洋和印度洋是新产生的正在裂开的海洋,它们产生开始于中生代中后期,也就是魏格纳的泛大陆分裂的时期。由于大洋中脊洋壳的增生,海底向两侧扩张,大西洋和印度洋不断扩大。

第四章前寒武纪

1、前寒武纪的划分和对比方法

(1)构造—岩浆旋廻法

(2)同位素年龄测定

(3)沉积建造和变质作用

(4)生物地层法

2、定义

(1)埃迪卡拉动物群

最早的后生动物化石见于震旦系上统(冰碛层之上的海相地层),是一些不具硬体部分的无脊椎动物软体的印模化石,即所谓的“裸露动物”,澳大利亚南部发现的最为典型,称为埃迪卡拉动物群,发现于冰碛层之上的庞德石英岩中。

(2)南沱冰碛层

前寒武纪晚期,大致在6.5—7亿年左右发育的冰碛层,在世界很多地方都有分布,在我国南方称为“南沱冰碛层”。

3、华北地台及扬子地台的形成原因

吕梁运动的结果是,导致一些早元古代褶皱带的形成。早元古代褶皱带镶嵌在太古界陆核之间或边缘,在中国的北方就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稳定地块——华北地台。晋宁运动导致了川滇地槽带和雪峰—九岭地槽带转化为元古代褶皱带。它们和川中古陆核一起,构成一巨大的稳定地块——扬子地台。

4、定义

(1)麻粒岩相:厚度巨大的变质的火山沉积岩系,经历以片、麻岩和麻粒岩为主的深变质作用。以皋平群、集宁群和乌拉山群、迁西群、泰山群、大别山群、登峰群和鞍山群的下部为代表。

(2)绿片岩相:厚度巨大的沉积—火山岩系,由中低级变质的中基性,基性火山—碎屑沉积岩组成。层位一般靠上,以五台群、吕梁群、二道洼群、鞍山群的中上部、绛县群为代表。

(3)五台运动:太古界地层和上覆元古界之间普遍为角度不整合关系,标志着太古界末期的地壳运动,称为“五台运动”(或鞍山运动)。这次运动使得太

古界地层褶皱、变质,从而形成一些稳定的基底地块----“陆核”。

(4)吕梁运动:早元古代后期发生了强烈的地壳运动,在华北称为“吕梁运动”,使沱群及其相当地层发生褶皱、变质,并伴有岩浆活动。分为两期:吕梁运动主幕(I);吕梁运动次幕(II)。结束了早元古代,形成了华北地台。(5)晋宁运动:元古代时,在桂北、板溪群中尚夹有细碧角斑岩,因此亦为地槽型沉积。板溪群沉积之后,发生了晋宁运动,使得板溪群褶皱变质,并有花岗岩的侵入,不整合其上的震旦系已属典型的地台型覆盖层。其结果导致了川滇地槽带和雪峰—九岭地槽带转化为元古代褶皱带。它们和川中古陆核一起,构成一巨大的稳定地块——扬子地台。

(6)鞍山式铁矿:老于19—20亿年地层中的条带状含铁建造,它属于碧玉铁质岩类,分布广泛,在我国称为“鞍山式铁矿”,是太古界和下远古界典型的沉积建造。

(7)宣龙氏铁矿:在河北出现的潮下浅水带的鲕状赤铁矿层。

5、中国南方震旦系三种沉积类型

扬子型、江南型、华南型

第五章早古生代

1、壳相

在广阔的浅海区,生活着大量的底栖生物,以及漂浮(如笔石)或游泳(如鹦鹉螺)的生物,这些生物死后其遗体大量埋葬于沉积物中,构成地壳中大量底栖生物化石(或游泳和漂浮生物化石),这就是所谓的壳相。

2、笔石相

在静水海湾或较深的深水盆地中,海底水流不畅,造成“闭塞”环境,不适于底栖生物生活,只有漂浮的笔石,死后下沉,保存为化石,形成所谓的笔石(页岩或砂岩)相。

3、竹叶状灰岩

上寒武统的一种同生砾岩,当薄层灰岩沉寂后,海退在极浅海或海滩上被浪力冲破,经磨蚀成扁砾,后又遭海蚀并为新沉积的泥、灰质胶结而成,代表燥热气候下海水动荡不定的滨、浅海沉积。

4、中上寒武世扬子区与华北区的区别

中上寒武世,华北区古地理环境较均一,岩性和厚度都没有显著差异,地形比

早寒武世更为平缓,地壳升降运动的强度也有减弱的趋势;扬子区则以较厚的白

云质灰岩、白云岩和灰岩为主,除少数地区外,一般化石较少。

5、加里东运动及对我国的影响

志留纪后期,华南活动区发生强烈的褶皱运动,地壳上升海水退去(仅钦防一

带海水残留至泥盆纪初),并使整个早古生代地层发生褶皱和轻度变质,并有岩浆

侵入,与上覆泥盆系形成角度不整合,这次构造运动在国外称为加里东运动,在

我国国内称为广西运动、祁连运动。对我国的影响是华南大部分地区下古生界发

生褶皱、变质,并上升为褶皱山系,结束了早古生代的地质历史。

6、早古生代华北地区与扬子地区的地史概况

华北地台震旦纪是上升遭受剥蚀的时期,除边缘地区外一般缺失震旦纪沉积。

寒武纪至早奥陶世是地壳缓慢下降接受沉积的时期,普遍发育了陆表——陆缘滨、

浅海相碳酸盐为主的地层。中晚奥陶世至志留纪是普遍上升,缺失沉积物的时期。

因此,从地壳升降运动、海水进退、沉积物的特征上来看,华北地台经历了上升、

下降、再上升三个阶段。反映了一个巨大的地壳升降和海侵旋廻。

扬子地台有所不同,是长期遭受海侵、接受沉积的地区。但仍可划分为三个发

展阶段:

(1)早震旦世上升时期,以陆相、冰川相地层发育,代表地势高峻、地形起伏

条件下以碎屑为主的沉积。

(2)晚震旦世至奥陶纪地壳缓慢下降时期,普遍发育了以碳酸盐为主的地层,

代表地势低平,海侵广泛下的滨浅海相沉积。

(3)志留纪,地壳升降运动有所加强,碎屑沉积又较发育,中晚期逐步上升,

缺失沉积或沉积了滨浅海至陆相地层。

7、早古生代的矿产

铁、锰、铝、磷在早古生代分布广泛,“盐类矿产”在古生代也很重要,我国南方下寒武统底部常含有煤层。

8、早古生代的生物演化

以“裸露动物”、“小壳动物”和“澄江动物群”为代表的后生动物在震旦纪末到

寒武纪初得到了相当大的发展。寒武纪地层中三叶虫最多;奥陶纪时,笔石和鹦

鹉螺类;志留纪,三叶虫大量减少,志留纪末,笔石动物大量灭绝,珊瑚类大发展,陆生半陆生植物和淡水原始脊椎动物无颚类和盾皮鱼类发展,这是生物征服大陆的开始。

第六章晚古生代

1、简述晚古生代的生物界与早古生代相比有何不同

早古生代是海洋无脊椎动物大发展的时期。“裸露动物”、“小壳动物”和“澄江动物群”得到了相当程度的发展。这是动物界发展的初期阶段。

晚古生代是海生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陆生植物平行发展的时代。在海生无脊椎动物中,晚古生代以珊瑚、腕足类、筳和棱角菊石类等最为繁盛,并在地层上具有重要意义。筳类是石炭、二叠纪特有的浅海动物,也是重要的造岩生物。繁盛于早古生代的三叶虫、笔石、鹦鹉螺等在晚古生代已大量减少,完全退居次要地位。此外,生物界经过早古生代长期演化,至泥盆纪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即陆生植物和脊椎动物大发展的时代,晚古生代是孢子植物发展的时代,植物界已脱离初期对水体有相当“依赖性”环境;晚古生代是鱼类和两栖类繁荣昌盛的时期,泥盆纪又称为鱼类的时代,石炭二叠纪则是两栖类的时代,出现了羊膜卵。

2、宁乡式铁、山西式铁矿、G层铝土矿、茶陵式铁矿(时代、层位、相)

宁乡式铁矿:上泥盆统上部锡矿山组中的鲕状赤铁矿层,浅海相沉积。

茶陵式铁矿:上泥盆统下部佘田桥组中的鲕状赤铁矿层,浅海相沉积。

山西式铁矿:中石炭统本溪组下部褐铁矿或赤铁矿层,海陆交互相。

G层铝土矿:中石炭统本溪组上部具豆状或鲕状结构、层次较为清晰的铝土矿层,海陆交互相。

3、象州型、南丹型

华南海相泥盆系可划分为两种类型:

(1)浅水相(象州型)广泛分布于桂北、桂中等地,以浅海相碳酸盐岩块碎屑岩为主,普遍与前泥盆系呈角度不整合(或平行不整合)接触,含大量底栖生物化石。代表浅水、富氧、水动力条件较强的路表浅海环境。

(2)深水相(南丹型)分布于滇东南、桂西南等地,以碳酸盐岩、硅质岩及黑色碳质泥岩为主,与前泥盆系一般为平行不整合接触。生物群以菊石、竹节虫、浮

游类三叶虫为特征,代表远岸、较深水比较宁静的陆缘深浅海环境。

4、华北C、P成煤特征

中晚石炭时,地壳慢慢下降,泥沙堆积充填,又迫使海水退去,形成了广阔的海滨低地,气候湿润,植物茂盛,这种极短的海进海退使得海相地层和陆相地层交替出现,称为“海陆交互相”,它是重要的含煤地层。下部中石炭统以浅海相为主,夹部分陆相地层,不含重要的可采煤层;上部上石炭统是典型的海陆互相沉积,常有重要的可采煤层,形成了许多大煤田。

二叠系除本区南部部分地区成为重要的含煤沉积外,一般含煤性较差,说明广大地区的气候、地形条件逐渐转入不利于成煤的半干燥内陆盆地状态。

5、晚石炭是华北重要的成煤期之一的原因

中晚石炭时,地壳慢慢下降,泥沙堆积充填,又迫使海水退去,形成了广阔的海滨低地,气候湿润,植物茂盛,这种极短的海进海退使得海相地层和陆相地层交替出现,称为“海陆交互相”,它是重要的含煤地层。下部中石炭统以浅海相为主,夹部分陆相地层,不含重要的可采煤层;上部上石炭统是典型的海陆互相沉积,常有重要的可采煤层,形成了许多大煤田,成为华北重要成煤时期之一。

6、简述华南、华北石炭系成煤特点

华北地区,在中晚石炭时交替出现极为短暂的海侵、海退,形成海陆交互相的含煤地层,下部中石炭统以浅海相为主,夹部分陆相地层,不含重要的可采煤层;上部上石炭统是典型的海陆互相沉积,常有重要的可采煤层,形成了许多大煤田,成为华北重要成煤时期之一。华南区下石炭统:由于海退形成滨海沼泽,发育了海陆交互相煤系地层,中石炭统远比下石炭统分布广泛,且几乎完全为浅海相碳酸盐相地层,无煤层。

7、东吴运动,峨眉山玄武岩

早二叠世末,华南地区普遍地壳上升,发生海退和沉积间断,致使上下地层为平行不整合接触,在东南一带还见到微角度不整合关系,这就是所谓的“东吴运动”。东吴运动主要表现为大规模的地壳上升和海退,并在西部发生了大规模的玄武岩喷发,即通称的“峨眉山玄武岩”。

8、羊膜卵的地史意义

这是脊椎动物进化史上一次重大的“革命”事件。爬行动物把卵生在陆地上,而

不是像它的祖先两栖类那样世世代代都必须返回到水中产卵,从而完全摆脱了对水体的依赖,成为真正陆地上的主人。

9、简写华北地台区晚古生代的地史特征(从地壳运动、沉积岩性、生物特征、重

要矿产及古地理古气候等方面论述)

华北地台晚古生代地史分为以下三个阶段:(1)泥盆纪——早石炭世的大陆剥蚀时期;(2)中、晚石炭世和早二叠世的潮湿气候近海平原沼泽成煤期;(3)晚二叠世至三叠纪早期孤立内陆盆地逐步形成,干旱气候下大陆红色岩系发育的时期。

10、简写华南区晚古生代的地史特征(从地壳运动、沉积岩性、生物特征、重

要矿产及古地理古气候等方面论述)

华南区晚古生代基本为一相对稳定的地区,但地史经历远较华北区复杂。志留纪末的广西运动使东南一带褶皱上升,形成东北——西南向的山系,其它地区也普遍上升为陆,晚古生代初又下降接受沉积,并遭受多次海侵。泥盆纪至早石炭世,海水由西南方侵入,由于地形起伏较大,海侵范围不广,中晚石炭世和早二叠世时地势逐渐低平,海侵范围愈来愈广,早二叠世末发生了“东吴运动”,广大区域内表现为地壳上升,海退和沉积间断,西部发生峨嵋山玄武岩的喷发,说明地壳运动已趋活跃。晚二叠世初期大部分地区为一滨海平原,沉积了陆相、海陆交互相的含煤地层——龙潭煤系,是华南重要的含煤地层。晚二叠世后期又发生海侵,范围较窄。

11、晚古生代的矿产

(1)晚古生代是地史上第一个重要的含煤期。在石炭二叠纪,形成了一些重要的煤田。我国华北及西北地区,晚石炭世太原组、早二叠世山西组及其相当地层是极重要的含煤层位,华南的造煤期则主要是晚二叠世的龙潭期。

(2)形成很多重要铁矿,如我国华南晚泥盆世的“茶陵式铁矿”,“宁乡式铁矿”。

此外石炭二叠纪含煤地层中的菱铁矿层也很重要。

(3)形成一些重要的铝土矿床。在侵蚀面上的底部层位中。

(4)构成重要的含盐类矿床层位。

(5)此外,沉积锰矿、铜矿、磷矿、油页岩、石油等在晚古生代地层中都有发现,有的构成具有巨大意义的工业矿床。

第七章中生代

1、简述中生代的生物界

中生代的生物以爬行动物(特别是恐龙),裸子植物和无脊椎动物中菊石类,箭石类大量发展为特征,因此人们将中生代称为爬行动物的时代(或恐龙的时代),裸子植物的时代和菊石的时代。

2、雪山运动(印支运动)、燕山运动

雪山运动(印支运动):巴彦喀拉、大雪山、滇西海槽广泛发育浊流型复理石沉积,厚度巨大,并普遍遭受强烈构造作用和变质作用,三叠纪末发生了强烈的褶皱运动,使本区褶皱隆起,并伴有岩浆侵入,这次褶皱运动被称为“雪山运动”,即相当“印支运动”。

燕山运动:侏罗纪中晚期的地壳运动在冀北燕山地区十分显著,使本区发生断裂和强烈的火山喷发,并多次发生局部的沉积间断和角度不整合,这一运动称为燕山运动。

3、新华夏构造体系

由于太平洋板块向亚洲大陆俯冲(印支运动、燕山运动),使东亚地区形成了北北东向的特殊的构造格局即新华夏构造体系,使我国东部的盆地群,自东向西可明显地分成三列:第一列是东边的鄂霍次克海、日本海、东海和南海,第二列是松辽盆地、华北盆地和江汉盆地,第三列是西边的陕甘宁盆地和四川盆地。

4、我国东部盆地群中生代东西分异的表现

中生代我国东部的盆地群,自东向西可明显地分成三列:第一列是东边的鄂霍次克海、日本海、东海和南海,第二列是松辽盆地、华北盆地和江汉盆地,第三列是西边的陕甘宁盆地和四川盆地。三列盆地均为北北东方向,其间为北北东向隆起带分隔。它们形成的顺序大致越往东形成越晚;地壳活动的强度也是自西向东强度逐渐加大。

5、简述中国东部侏罗纪小型盆地的特点及其东部地区的南北差异

早侏罗纪各盆地内一般发育了沼泽含煤沉积;至中晚侏罗纪发生了燕山运动,引起了构造变动和多次火山喷发及普遍的燕山花岗岩侵入,因此常出现不整合、火山岩夹层及含有丰富的内生矿产。

东部地区侏罗纪南北有些差异,表现在含煤沉积华南为早侏罗世,华北为早中

侏罗世,而至东北则为晚侏罗世;断裂和火山活动华南为中晚侏罗世最强烈,而华北则整个侏罗世都比较强烈。

6、中生代的主要矿产

外生的石油、煤、铁、含铜砂岩、盐类等和内生的多金属矿产。

7、中生代的古地理、古气候

晚古生代后期至中生代初全球范围内存在着一个联合的“泛大陆”,中生代是“泛大陆”解体、新海洋形成的历史。大陆的分裂大概开始于晚三叠世,此时北美和非洲、欧洲分离,而出现了原始的北大西洋。三叠纪的气候一般较为干燥,晚三叠气候转为潮湿。侏罗纪时大陆进一步分裂、漂移,冈瓦纳大陆开始解体,此时南美和非洲分离,南大西洋开始张开,侏罗纪的气候比较潮湿。白垩纪时,大西洋继续扩张,已接近现在轮廓,白垩纪的气候不断转向干燥。

第八章新生代

1、新生代的地壳运动

新生代继中生代之后地壳进一步发展演化,使世界最活动的两大海槽之一——特提斯海槽(古地中海——喜马拉雅海槽)逐渐封闭,而另一个最活动的海槽——环太平洋海槽则不断褶皱上升,使大陆外缘逐渐向海洋推移,造成太平洋日益缩减,大西洋愈加扩张。中生代南北对峙的稳定区逐渐转变成新生代东西对峙的稳定区。东半球大陆即欧亚非大陆。新生代时,由于古地中海海槽封闭,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的升起,以及南方大陆解体后,非洲大陆和印度向北漂移,使得欧、亚、非大陆在新生代时联成了一体。澳洲于始新世开始漂离了南极洲,完成了南方大陆的最终解体,至今仍继续向北漂移。西半球大陆为由北美洲和南美洲组成的美洲大陆,它是由于大西洋的扩张而漂离欧洲和非洲大陆,至今仍向西漂移。

2、新生代的构造运动是定义以及对我国的影响

喜马拉雅构造运动:晚早第三纪末,喜马拉雅地区隆起,上升为山,海水全部退出;在山系前缘形成新第三纪至第四纪始新的典型山前凹陷式磨拉石建造。随着印度板块不断向北俯冲,喜马拉雅山因遭受水平挤压不断上升,形成世界上最高峻的山脉。第三纪末至更新世初的地壳运动,使晚第三纪沉积褶皱并隆起上升,

形成东部的海岸山和西部的丘陵区,构成了现在的台湾岛。

3、三趾马红土,马兰黄土,周口店组

三趾马红土:中国东部隆起带上中小型盆地的上第三系出露广泛,主要为上新统,中新统较少,大部分为未胶结成岩的松散物质。上新统以“三趾马红土”出露最广泛,主要产三趾马等哺乳类化石,为燥热气候的土状堆积。可以山西一带的保德组和静乐组为代表。

马兰黄土:上更新统间冰期沉积,有河湖相沉积和黄土沉积等,其典型代表为山西襄汾的丁村组及晋陕黄土高原的马兰黄土。马兰黄土(新黄土)沉积位于丁村组之上,分布最广泛,从秦岭以北的整个中国北方几乎都有分布,面积可达44万平方公里,以甘、陕、晋的黄土高原在丁村组之上最为广泛,从秦岭以北的整个中国北部几乎都有分布,以甘、陕、晋的黄土高原分布最为广泛,典型的马兰黄土其粒度较均一,无层理,不含砂砾,而以粉砂为主,并具多孔性及立壁构造。周口店组:中更新统间冰期沉积有洞穴沉积、红土堆积、黄土堆积,以及湖泊沉积和河流阶地沉积,其典型代表为北京周口店的周口店组洞穴堆积,堆积物主要为红砂层和角砾层,具红土化作用,湿热化程度较高,含中国猿人等动物群。

4、第四纪有哪五次冰期

红崖冰期、鄱阳冰期、大姑冰期、庐山冰期、大理冰期

5、人类的演化

灵长类至晚白垩世出现以来,至新生代的始新世末——渐新世初发展成猿类。约在中新世初期,在低等的猿类中产生了一种近于人类的类人猿,从此便开始了人类的发展演化。上新世——早更新世为早期猿人(古猿或“能人”)阶段;中更新世为晚期猿人(猿人或直立人)阶段;晚更新世早期为早期智人(古人)阶段;晚更新世晚期为晚期智人(新人)阶段;全新世演化为现代的真正人类。

6、新生代的主要矿产

外生矿产:主要有可燃性有机矿产、铝土矿、盐类和砂矿等。第三纪地层中有石油、煤。我国东南一些地区,发现有第三纪风化壳型的铝土矿,我国西北地区的盐类矿床,第四纪地层中的砂矿床。

内生矿产:有铬、镍、金、铜、铅、锌。

7、第四纪的研究方法

古生物法、考古法、同位素年龄法、古气候法、古地磁法、构造和地貌法等。我国第四系的划分目前主要采用古气候法和古生物法相结合的原则。

8、我国的四大含油盆地

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和四川盆地

9、新生代的古地理、古气候

新生代时期全球古地理变迁是:特提斯海封闭,大西洋继续扩张,太平洋不断缩小;各大陆相对漂移或靠拢,逐渐形成现代七大洲四大洋的地理面貌。冈瓦纳大陆解体,使得非洲大陆和印度大陆向北漂移,于中生代末至早第四纪后期逐步与欧亚大陆靠拢、碰撞,导致阿尔卑斯——喜马拉雅中、新生代褶皱带的形成,由于特提斯海洋的封闭,使欧亚非大陆联成一片。自始新世起,澳洲脱离了南极洲、并向北漂移。新生代时,大西洋继续扩张,促使美洲大陆向西、欧亚非大陆向东移动,与太平洋板块碰撞,形成环太平洋地区的新生代褶皱带。

新生代的气候特征是:第三纪以炎热气候为主,而第四纪气候较寒冷。第三纪气候分带现象较明显,第三纪末期气候开始转凉。第四纪气候变寒冷,冰川广布,遍及全球,冰期时气候寒冷,间冰期时较为温暖,这种气候变化具有全球性的普遍意义。

综合论述题

关于大陆大洋自太古代至新生代的发展史

(1)前寒武纪地壳构造演化

1.太古代(距今37亿年至24——25亿年左右)

原始的太古代地壳大部分比较薄,没有稳定的地块,普遍处于活动状态。大约在距今24——25亿年左右,发生了一次较为普遍的地壳构造运动及其伴生的岩浆活动,如我国的五台运动。这次运动使得太古界岩石褶皱、变质,从而形成一些稳定地块——太古界“陆核”。

2.早元古代(距今24——25亿年至17亿年左右)

距今17亿年左右,早元古代地槽带发生强烈的褶皱运动和岩浆侵入,如我国北方的吕梁运动(形成了华北地台),这是自距今24——25亿年开始的一个巨大构造——岩浆旋廻的结束,其结果是形成一些巨大的稳定地块——“原地台”。

3.晚古生代(距今17亿年左右至8亿年左右)

形成了一些巨型稳定地块——地台,如在我国南方发生晋宁运动,形成了扬子地台。在元古代后期全球范围内出现了五个大陆板块——北美地台、欧洲地台、西伯利亚地台、中国地台(包括华北地台及扬子地台)、南半球的冈瓦纳联合地台(包括南美地台、非洲地台、印度地台、澳洲地台、南极洲地台)。

(2)早古生代地壳构造发展

早古生代初全球大地构造和古地理格局是五大稳定地块为活动带(地槽)所环绕,并为大洋盆地所分隔。早古生代发生了三次褶皱运动即寒武纪后期的萨拉伊尔运动、奥陶纪中后期的太康运动和志留纪后期至泥盆纪初的加里东运动(我国称广西运动、祁连运动),其结果是导致一些地槽区褶皱成山,构成早古生代褶皱带。早古生代末,北美和欧洲联结。

(3)晚古生代地壳构造发展

晚古生代初全球大地构造和古地理格局是存在四大地块:欧美地块、西伯利亚地块、中国地块、冈瓦纳地块。晚古生代这些地块逐步靠拢、碰撞,形成一个超巨型的“泛大陆”。

(4)中生代地壳构造发展

晚古生代末中生代初,存在一个联合的“泛大陆”和一个“泛大洋”(即古太平洋)。泛大陆包括北方大陆(劳亚大陆)和南方大陆(冈瓦纳联合大陆),两大陆之间为特提斯海槽(地中海——喜马拉雅海槽),两大陆东西两侧则为环太平洋海槽。三叠纪时,北美、欧洲、非洲分离,出现原始的北大西洋并不断扩张。侏罗纪时南美与非洲拉开,南大西洋开始产生,澳洲和南极洲也漂离非洲和印度,形成原始的印度洋。

(5)新生代地壳构造发展

澳洲漂离南极洲,非洲板块和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靠拢,古地中海收缩封闭,特提斯海封闭,太平洋不断缩小,大西洋继续扩张,逐渐形成现代七大洲四大洋的地理面貌。

古生物学与地史学考研期末考试知识点(含答案)备课讲稿

古生物学与地史学考研期末考试知识点(含 答案)

《古生物地层学》知识点 一、填空 1、石化作用的方式有充填作用、交替作用、升馏碳化作用和重结晶作用四种方式。 2、化石的保存类型有实体化石、模铸化石和遗迹化石。 3、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和由海洋到陆地、空中。 4、生物进化的特征为进步性、阶段性、不可逆性和适应性。 5、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有趋同、趋异和并行。 6、地质历史时期发生了多次生物绝灭事件,三次较大的生物绝灭事件分别发生于泥盆纪晚期、二叠末期、白垩末期,这些时期都处于太阳系G值曲线的特征点时刻。 7、就控制物种形成的因素而言,遗传变异提供物质基础,隔离提供条件,自然选择决定物种形成的方向。 8、物种的形成方式有渐变成种、迅变成种和骤变成种。 9、就物种的绝灭方式而言,类人猿的绝灭属于世系绝灭,恐龙的绝灭属于集群绝灭。 10、海洋生物的生活方式有游泳、浮游和底栖。 11、由于生物进化具有阶段性,因此,可以利用地层中化石的阶段性表现,来划分地层的新老。 12、生物进化的不可逆性表明,各种生物在地球上只能出现一次,绝灭以后,决不会重新出现,因此,不同时代地层中的化石群是不会完全相同的。 13、由于大多数遗迹化石是原地埋藏的,因此遗迹化石对分析古沉积环境的极好样品。 14、中国的三叠纪,呈现出以秦岭-大别山为界,南海北陆的地理格局。 15、侏罗纪被称为裸子植物的时代、爬行类的时代、菊石的时代。 16、中三叠世晚期,由于印支运动的影响,华南地区发生大规模的海退,人称拉丁期大海退。 17、地层与岩层相比,除了有一定的形体和岩石内容之外,还具有时间顺序的含义。 18、地史上构造旋回的概念,是指地壳上的地槽区由到上升,由相对而转变为相对过程,这样一个过程叫做构造旋回(或褶皱旋回)。 19、全球岩石圈板块可以划分为: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板块(包括澳洲)和南极板块。 20、古板块边界的识别标志主要包括蛇绿岩套、混杂堆积、双变质带、深断裂带等方面。 21、我国古太古界~新太古界的分布主要局限于华北地区,岩性以变质岩为主。 22、含铁红色砂岩和高价铁沉积铁矿的首次出现约在距今亿年左右。它们的出现确切指明大气中已有氧。 23、伊迪卡拉裸露动物群出现于晚震旦世时期。 24、寒武纪我国华北地区表现为稳定的北高南低的陆表海。 25、加里东构造阶段,华北、塔里木板块与扬子板块以古秦岭洋相隔。 26、泥盆纪华南地区存在两种类型的沉积,滇、黔、桂地区以稳定浅海环境为主,象州型分布较广,沉积物以碳酸盐岩为主;在桂西和滇东南存在一种南丹型泥盆系,含菊石、竹节石等化石,是典型的深水滞流底部缺氧的裂谷沉积。

(整理)数学考试大纲

中国地质大学研究生院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610高等数学》考试大纲 (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初步两部分) 一、试卷结构 (一)内容比例 高等数学约85% 线性代数初步约15% (二)题型比例 填空题与选择题约30% 解答题(包括证明题)约70% 二、参考书 《高等数学》同济大学最新版 《线性代数》同济大学最新版 高等数学 一、函数、极限、连续 考试内容 函数的概念及表示法函数的有界性、单调性、周期性和奇偶性反函数、复合函数和隐函数基本初等函数的性质及其图形初等函数简单应用问题的函数关系的建立数列极限与函数极限的定义以及它们的性质函数的左、右极限无穷小无穷大无穷小的比较极限的四则运算极限存在的两个准则:单调有界准则和夹逼准则两个重要极限: 函数连续的概念函数间断点的类型初等函数的连续性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最大值、最小值定理和介值定理)。 考试要求 1. 理解函数的概念会作函数符号运算并会建立简单应用问题中的函数关系式。 2. 了解函数的奇偶性、单调性、周期性和有界性。 3. 理解复合函数的概念,了解反函数及隐函数的概念。 4. 掌握基本初等函数的性质及图形。 5. 理解极限的概念,理解函数的左、右极限概念及函数极限存在与左、右极限之间的关系。 6. 掌握极限的性质及四则运算法则。 7. 理解极限存在的两个准则,并会利用它们求极限,掌握用两个重要极限求极限的方法。 8. 理解无穷小、无穷大以及无穷小的阶的概念,会用等价无穷小求极限。 9. 理解函数连续性的概念,会判别函数间断点的类型。 10. 了解初等函数的连续性和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最大值、最小值定理和介值定理),并会应用这些性质。 二、一元函数微分学 考试内容 导数和微分的概念导数的几何意义和物理意义函数的可导性与连续性之间的关系平面曲线的切线和法线及其方程基本初等函数的导数导数和微分的四则运算反函数、

地史古生物学l要点

古生物地史学 绪论 1.什么是古生物学,地史学? 古生物学:是研究地史时期的生物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①以保存在地层中的生物遗体和遗迹为研究对象。 ②研究古生物的形态、构造、分类、生态、地理及地史分布和演化发展规律。 ③了解生命的起源、生物进化,阐明生物界的发展史,充实和提高生物进化理论。 ④解决地层时代的划分和对比,恢复古地理、古气候。 地史学:是研究地壳发展历史的科学,研究内容包括生物发展史、沉积作用(及古地理变迁)发展史、地壳构造发展史等方面。 2.研究古生物学的意义? ①再造地史时期中的古地理、古气候,恢复古代的自然地理环境。再造古地理、古气候的依据是不同的生物相代表不同的生活环境。 ②探讨各地质时期古地理环境的变化及演变规律,揭示有关沉积矿产的形成和分布规律。 ③建立地质年代系统,地层层序律,生物层序律 第一篇古生物学 第一章古生物学的基本概念 1.化石 化石是保存在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和遗迹。遗体是保存的生物体本身部分,遗迹则是被保存下来的生物生活活动的痕迹。 2.化石的形成条件:a硬体部分 b迅速掩藏、密封冷冻或干燥c石化作用 化石的保存类型:a实体化石b模铸化石c遗迹化石 3.石化作用的类型 (1)矿物填充作用(2)置换作用(3)升溜作用 4.水生生物的生活方式 底栖生物,游泳生物,浮游生物 5.指相化石 分布范围广,原地埋藏,适应性狭窄,并且能够反映某种气候特征的化石。 第二章古无脊椎动物 1.蜓壳旋壁结构的类型 致密层,透明层,疏松层,蜂巢层 2.四射珊瑚构造类型 (1)单带型(仅有隔壁和横板) (2)双带型(具有隔壁、横板和鳞板)

(3)三带型(具有隔壁、横板、鳞板及中轴或中柱) (4)泡沫型(隔壁不连续呈刺状,横板和鳞板均呈泡沫状) 3.各古生物的生存年代 蜓是灭绝的海生有孔虫,分布于石炭、二叠纪。 小纺锤蜓:中石炭纪 贵州珊瑚:早石炭纪 弓石燕:晚泥盆世至早石炭世 尖棱菊石:晚泥盆世 六方珊瑚:泥盆纪 弓笔石:中志留世 王冠虫:志留纪 震旦角石:中奥陶世 叉笔石:奥陶纪 蝙蝠虫:晚寒武世 第三章古脊椎动物 1.简述脊椎动物的演化史 脊椎动物由无颌纲开始进化到鱼纲,其中盾皮鱼亚纲,为现代鱼的祖先,已经灭绝,硬骨鱼中总鳍鱼发展成为古老的两栖类;接着发展到两栖纲,其中鱼石螈是最古老的两栖类化石;两栖动物进化出羊膜卵向陆地发展,进化成爬行纲;爬行纲的一个旁支进化成了鸟类,最早的鸟类出现在晚侏罗世,即始祖鸟;爬行纲的另一个分支发展成为哺乳纲,其中人类是最高等的哺乳动物。 2.各古生物的生存年代 盾皮鱼亚纲:晚志留世到泥盆纪,少数延续到二叠纪 鱼石螈:晚泥盆世 中华龟:侏罗纪 始祖鸟:晚侏罗世 大熊猫:更新世至全新世 三趾马:上新世至早更新世 叠层石:广泛分布于前寒武纪,奥陶纪开始衰退,现代的叠层石较少。 第四章古植物 1.叠层石 定义:具有叠状层的藻类沉积结构物。叠层石不仅包括藻本身,还包括其生命活动痕迹所形成的综合产物。 意义:研究叠层石对恢复古地理环境及划分对比地层(前寒武系)等有很大意义 2.各植物的的生存年代 鳞木:石炭纪至二叠纪 脉羊齿:石炭纪至早二叠世

绿规考试内容整理

1、《中华人民国城市规划法》、中、小城市的划定标准 2、城市的定义 3、城市及城市化水平的定义 4、城市热岛效应 绿地可以改善城市小气候(城市热环境状况) 5、绿地分类五个大类的定义,对各小类的理解,三个指标公式,绿地率与绿地覆盖率的区别,对条文说明的理解,各绿地率的指标规定 公园绿地:向公众开放,以游憩为主要功能,兼具生态、景观、文教和应急避险等功能,有一定游憩和服务设施的绿地 防护绿地:用地独立,具有卫生、隔离、安全、生态防护功能,游人不宜进入的绿地。主要包括卫生隔离防护绿地、道路及铁路防护绿地、高压走廊防护绿地、公用设施防护绿地等 广场绿地以游憩、纪念、集会和避险等功能为主的城市公共活动场地 附属绿地:附属于各类城市建设用地(除“绿地与广场用地”)的绿化用地。包括居住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工业用地、物流仓储用地、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公用设施用地等用地中的绿地 区域绿地:位于城市建设用地之外,具有城乡生态环境及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保护、游憩健身、安全防护隔离、物种保护、园林苗木生产等功能的绿地 公式:绿地面积人均绿地面积城市绿地率 各绿地率的指标规定 1、如何理解规划含义 规划,通常的含义是选择、设定未来的某一时点的目标,相对于那时的目标对比现实 Word 文档

状况,在明了两者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采取一定的手段使现实向目标发展,趋向于、接近于目标。 规划具有多种含义:①“规划”的过程②这种过程的结果 规划是在实际工作中要贯彻的”计划”,这种计划又可以服务于不同的意图。 规划是实际行动的指导,因此目标必须具备确定性、专一性、合理性、有效性及可行性。其作为实际行动的基础,更应充分考虑实际行动中的可能情况,以及对未知的可能情况做具体的预防措施,以降低规划存在的漏洞或实际行动中的可能情况的发生所产生的不可挽回的后果或影响。 规划需要准确而实际的数据以及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整体到细节的设计。依照相关技术规及标准,制定有目的、有意义、有价值的行动方案。规划的制定从时间上需要分阶段。规划讲究空间布局的合理性。 对于风景园林专业而言,绿地规划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研究容。绿地规划是指城市绿地(包括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风景林地)和道路绿化与水体绿化以及重要的生态景观区域等在规划时统一考虑,合理安排,形成一定的布局形式。城市绿地系统的布局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因为即使一个城市的绿地指标达到要求,但如果其布局不合理,那么它也很难满足城市生态的要求以及市民休闲娱乐的要求。反之,如果一个城市的绿地不仅总量适宜,而且布局合理,能与城市的总体规划紧密结合,真正形成一个完善的绿地系统,那么这个城市的绿地系统将在城市生态的建设和维护以及为市民创造一个良好的人居环境,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起到城市的其他系统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2、城市的四大功能与城市绿地有什么关系 从《雅典宪章》中,可以得知城市的四大功能:居住、工作、游憩、交通。 城市绿地与居住功能的关系:居住绿地,要建设好居民区的绿地环境,使居民住在一个清洁、优美、舒适的环境中,满足城市居民第一层次的需求。绿地有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功能 城市绿地与工作功能的关系:城市绿地需要满足日常休息娱乐活动,因为人们在紧繁忙的劳动以后,需要休息娱乐,来调剂生活,需要适宜的环境载体。 城市绿地与游憩功能的关系:城市四大功能之一——游憩,城市绿地非常重要的使用功能就是游憩。休闲在现代人的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人们在紧繁忙的劳动以后,需要游憩,这是生理的需要。这些游憩活动可以包括安静休息、文化娱乐、体育锻炼、郊野度假等。这些活动可帮助人们消除疲劳、恢复体力。利用一些大的公园或专业公园及郊区的度假区或风景名胜区的绿化,满足人们周末度假休闲的需要,,提供“亲近大自然,放松好心情”的好去处,满足“黄金周”的休闲需要。 城市绿地与交通功能的关系:交通绿地可以减轻噪音、吸收废气净化空气、遮阴等等,在交通道路上,给驾驶者及行人带来良好的视觉感受和行驶感受。 3、划分霍华德田园城市和勒柯布西埃的垂直花园城市对城市发展不同侧 重,并指出对城市绿地布局会带来什么影响。 田园城市理论是1898年由英国社会学家霍华德提出的,其基本构思立足于建设城乡结合、环境优美的新型城市,“把积极的城市生活的一切优点同乡村的美丽和一切福利结合在一起”。霍华德认为理想的城市应兼有城乡的特点,形成互相吸引的结合体。这种城乡结合体称为田园城市。霍华德希望将城市中聚集的人群分散到郊区,形成卫星城镇,让人们在工作之余过上理想的田园生活。 而柯布西耶则在“田园城市”的基础上,为适应城市人口密度高的条件,否定了霍华德关于人口郊区化的设想,转而提出了“垂直花园城市”和“光明之城”的构想,把高层住宅立在城市中央,配以花园景观,并以汽车和高速路、立交桥连接市民的交通和出行。 两者的相同点都是对城市规划的思考,是对城市问题提出的解决方案,是对现有城市面临困境的思考;描述的都是两者心中的理想城市;都强调充足的、空间、绿地。 不同点: 面对大城市发展的困境,E.霍华德和勒柯市西埃提出了两种截然相反的解决方法。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倾向于人口分散,实现“田园城市”的理想;勒柯市西埃倾向于人口集中,主以先进的工业技术发展和改造大城市。 霍华德是一位社会改革家,基于社会改革思想,从空想社会主义出发,更多体现的是 Word 文档

古生物学与地史学补考模拟题

《古生物学与地史学》模拟题(开卷)(补) 一.名词解释 1.物种:一群与其他种群在生殖上隔离的可繁殖生物群体。 2.指相化石:能够明确指示某种沉积环境的化石。 3.间断平衡论:一个谱系的演化是由物种形成时的形态迅速变化时期和形态没有什么变化的静态平衡时期所组成。这个学说也叫点断模式或间断平衡。成种过程是突然发生的,无中间类型。 4. 生物进化:指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部分或整体生物种群遗传组成的一系列不可逆的变化。 5.重演律:个体发育是系统发生的简短而快速重演。 6.趋同演化:生物亲缘关系疏远的生物,由于适应相似的生活环境,而在形体上变得相似。7.寒武纪生物大爆发:寒武纪初(5.7亿年),动物界出现一次爆发式的大发展。造门的时代,几乎所有具硬体的无脊椎动物门及绝大部分纲都已出现。以节肢动物门三叶虫纲占优势,占60%,次为腕足动物门,占30%。 8.瓦尔特相律:只有那些目前可以观察到是彼此毗邻的相和相区才能原生地重叠在一起。9.碳化作用:石化作用过程中,生物遗体中不稳定的成分分解和升馏挥发,仅留下较稳定的碳质薄膜保存为化石 10.平行层理:在急流条件下,由细砂、中砂、粗砂甚至细砾形成的相互平行的层理。11.被动大陆边缘:大陆边缘包括陆棚、大陆斜坡和陆基(陆隆),没有海沟存在,也不出现地壳俯冲和消减现象。 12.化石层序律:不同时代的岩层中所含的化石不同,因此根据相同的化石来对比地层并证明属同一时代。 13.澄江动物群:澄江动物群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发现于云南澄江、晋宁地区的下寒武统化石保存极好(软、硬体),有壳和无壳动物61属、67种,包括三叶虫、水母、蠕虫类、甲壳类、腕足类、甚至脊索动物(鱼类)等。此动物群是二十世纪最重大的发现之一。14.平行演化:亲缘关系比较近的生物分化后,分别在相似的环境中发展,它们对应的器官因适应相似的环境而产生相似的性状。 15.二名法:即在种本名之前加上它所归属的属名,以构成一个完整的种名。 16.集群绝灭:生物灭绝率突然数十倍地增高波及全球或大区;生态系统发生巨大变化。 二.简答题 1.简述生物的主要分类阶元。 答:门、纲、目、科、属、种,还可以加一些次一级分类单位,如“超”、“亚”、“次”等形容词。 2.简述四射珊瑚的内部结构特征及构造类型。 答:纵列构造:隔壁:珊瑚体内辐射排列的纵向骨板。分为一、二、三…级 横列构造:横板:横越腔肠的板,可完整地跨越体腔,也可以交错、分化 边缘构造:鳞板:位于隔壁之间上拱的小板。泡沫板:切断隔壁的大小不等的板

古生物地层学重点考点

第一章生物界及其进化 1、进化: 生物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体现在其形态构造的复杂变化和生理机能的提高。 2、发生在种内个体和居群层次上的进化成为小进化;种和种以上的进化被定义为大进化。 3、小进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有突变、迁移、遗传漂变、适应和自然选择 4、大进化的形式 (1)适应辐射: 从一个祖先类群,在较短时间内迅速地产生许多新物种。 (2)趋同与平行演化: 趋同是指不同祖先的生物类群,由于相似的生活方式,整体或部分形态构造向同一个方向改变。平行演化是指不同类型生物由于相似的生活方式而产生相似的形态,它与趋同有时不易区分,但平行演化常指亲缘关系相近的两类或几类生物。 (3)线系渐变与间断平衡: 线系演变模式认为生物逐代的微小变化可以随时间积累导致主要的进化。间断平衡模式认为大进化的主要方式由长期的进化停滞期和短期的快速进化期所组成,新种是以跳跃的方式快速形成,新种一旦形成则处于停滞的进化状态,表型上不会有明显变化,直到下一次成种事件发生之前。 5、大爆发: 在生命进化史上可以发现阶段性地出现种以上分类单位的生物类群快速大辐射现象 6、大灭绝:

大灭绝又称为集群灭绝,即在相对较短的地质时间内,在一个地理大区的范围内,出现大规模的生物灭绝,往往涉及一些高级分类单元,如科、目、纲级别上的灭绝。 7、生存条件: 维持生物的生命活动(如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生殖、、等)的基本外界条件。 8、生活环境: 由一系列彼此相关的环境因素所构成生物生存跳进的总和 9、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 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 10、化石群落营养结构主要包括两类描述指标: 生态类群、时空分层结构 11、原地埋藏化石的主要特点: (1)化石保存完整,各部分及表面无脱落及磨损现象 (2)个体大小分选性差,大小极不一致,没有水流冲刷排列整齐的现象 (3)具两壳瓣的化石,一般两壳闭合,即使两瓣分离,在同一层位中两壳数量比例大致为1:1。 (4)基本保留了古生物原先生活时的状态或稍有变动。 第二章古生物学基础 1、古生物学: 是研究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及其发展的科学,它研究各地质历史时期地层中保存的生物遗体,遗迹及一切与生物活动有关的地质记录。

古生物学复习资料

古生物学复习资料 Coca-cola standardization office【ZZ5AB-ZZSYT-ZZ2C-ZZ682T-ZZT18】

古生物学理论1.古生物学概念 古生物学是研究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界及其发展的科学。 化石定义 保存在岩层中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遗体、生命活动的遗迹及生物成因的残留有机物分子。 化石保存条件有哪些 化石形成条件:1)生物本身条件(硬体、矿物成分) 2)生物死后的环境条件(生物方面要求水动力弱,还原条件,细 菌分解作用少、酸碱性) 3)埋藏条件(埋藏快、沉积细、搬运短、泥质) 4)时间因素(时间长) 5)成岩条件(压实与重结晶作用) 化石保存类型包括哪些 化石的保存类型: 1)实体化石:指经石化作用保存下来的全部生物遗体或部分生物遗体化石(包括不完整实体和完整实体) 2)模铸化石:指生物遗体在岩层中的印模和铸型 印痕化石:生物遗体陷落在细粒碎屑或化学沉积物中留下来生物软体的印痕 印模化石:即生物硬体在围岩表面上的印模,包括外模和内模 核化石:即生物结构形成的空间或生物硬体溶解后形成的空间,被沉积物充填固结后,形成与原生物体空间大小和形态相似的实体,包括内核和外 核 铸型化石:是当贝壳埋在沉积物中已形成了外模和内核后,壳质全部溶解,并被后来的矿物质填充所形成的化石 3)遗迹化石:指保存在岩层中古代生物生活活动留下的痕迹和遗物 4)化学化石:地史时期生物有机质软体部分虽然遭受破坏未能形成化石,但分解后的有机成分,如脂肪酸,氨基酸仍可残留在岩石中 化石化作用定义 化石的石化作用是指埋藏在沉积物中的生物遗体在成岩过程中经过物理化学作用的 改造而形成化石的作用 化石化作用类型有哪些 石化作用类型:1)矿质充填作用 2)置换作用 3)碳化作用 2.古生物的分类等级由大到小分别是 界、门、纲、目、科、属、种 5界分类系统包括 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植物界、真菌界和动物界 3.国际命名法规-------双名法(P26)

古生物学复习

古生物学复习 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

古生物学理论1.古生物学概念 古生物学是研究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界及其发展的科学。 化石定义 保存在岩层中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遗体、生命活动的遗迹及生物成因的残留有机物分子。 化石保存条件有哪些 化石形成条件:1)生物本身条件(硬体、矿物成分) 2)生物死后的环境条件(生物方面要求水动力弱,还原条 件,细菌分解作用少、酸碱性) 3)埋藏条件(埋藏快、沉积细、搬运短、泥质) 4)时间因素(时间长) 5)成岩条件(压实与重结晶作用) 化石保存类型包括哪些 化石的保存类型: 1)实体化石:指经石化作用保存下来的全部生物遗体或部分生物遗体化石(包括不完整实体和完整实体) 2)模铸化石:指生物遗体在岩层中的印模和铸型 印痕化石:生物遗体陷落在细粒碎屑或化学沉积物中留下来生物软体的 印痕

印模化石:即生物硬体在围岩表面上的印模,包括外模和内模 核化石:即生物结构形成的空间或生物硬体溶解后形成的空间,被沉积物充填固结后,形成与原生物体空间大小和形态相似的实 体,包括内核和外核 铸型化石:是当贝壳埋在沉积物中已形成了外模和内核后,壳质全部 溶解,并被后来的矿物质填充所形成的化石3)遗迹化石:指保存在岩层中古代生物生活活动留下的痕迹和遗物 4)化学化石:地史时期生物有机质软体部分虽然遭受破坏未能形成化石,但分解后的有机成分,如脂肪酸,氨基酸仍可残留在岩石中化石化作用定义 化石的石化作用是指埋藏在沉积物中的生物遗体在成岩过程中经过物理化 学作用的改造而形成化石的作用 化石化作用类型有哪些 石化作用类型:1)矿质充填作用 2)置换作用 3)碳化作用 2.古生物的分类等级由大到小分别是 界、门、纲、目、科、属、种 5界分类系统包括 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植物界、真菌界和动物界 3.国际命名法规-------双名法(P26) 4.小壳动物群含义 小壳动物群:在灯影组顶部,以小壳动物的出现做为寒武系的底界,为第

地史古生物学考试重点复习内容(整理篇)

古生物地史学 绪论 1、古生物学地史学 古生物学:是研究地史时期的生物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1)以保存在地层中的生物遗体和遗迹为对象; (2)研究古生物的形态、构造、分类、生态、地理及地史分布和演化发展规律;(3)了解生命的起源,生物进化,阐明生物界的发展史,充实和提高生物进化理论; (4)解决地层时代的划分和对比,恢复古地理,古气候。 地史学:是研究地壳发展历史的科学,研究内容包括生物发展史,沉积作用(及古地理变迁)发展史,地壳构造发展史等方面。 2、研究古生物学的意义 (1)再造地史时期中的古地理,古气候,恢复古代的自然地理环境.再造古地理,古气候:依据不同的生物相代表不同的生活环境; (2)探讨各地质时期古地理环境的变化及演变规律,揭示有关沉积矿产的形成和分布规律; (3)建立地质年代系统,地层层序律,生物层序律。 第一篇古生物学 第一章古生物学的基本概念 1、化石 化石是保存在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和遗迹。遗体是保存的生物体本身部分,遗迹则是被保存下来的生物生活活动的痕迹。 2、化石的形成条件 硬体部分、迅速掩藏、密封冷冻或干燥、石化作用 3、化石的保存类型 实体化石、模铸化石、遗迹化石

4、石化作用的类型 (1)矿物填充作用(2)置换作用(3)升溜作用 5、水生生物的生活方式 底栖生物、游泳生物、浮游生物 6、指相化石 分布范围广,原地埋藏,适应性狭窄,并且能够反映某种气候特征的化石。 第二章古无脊椎动物 1、蜓壳旋壁结构的类型 致密层、透明层、疏松层、蜂巢层。 2、四射珊瑚构造类型 (1)单带型(仅有隔壁和横板) (2)双带型(具有隔壁横板和鳞板) (3)三带型(具有隔壁,横板,鳞板,及中轴或中柱) (4)泡沫型(隔壁不连续呈刺状,横板和鳞板均呈泡沫状) 3、各古生物的生存年代 蜓是灭绝的海生有孔虫,分布于石炭,二叠纪。 小纺锤蜓:中石炭纪 六方珊瑚:泥盆纪 贵州珊瑚:早石炭纪 弓石燕:晚泥盆世至早石炭世 震旦角石:中奥陶世 尖棱菊石:晚泥盆世 蝙蝠虫:晚寒武世 王冠虫:志留纪 叉笔石:奥陶纪 弓笔石:中志留纪

最新心理学考试内容整理的答案

复习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1.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2.认知发展:个体认知功能不断完善的变化过程称为认知发展。认知发展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一是构成认知系统的各种不同心理成份不断完善;另一是构成认知系统的各种心理成分之间的关系趋于相互协调。 3.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注意是心理活动的重要特性,但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点。 4.感觉:感觉是个体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的觉察是,对事物个别属性和特性的认识。 5.知觉:知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整体的认识。知觉与感觉一样,是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产生的,同属于对现实的感性认识形式。知觉以感觉为基础,但不是个别感觉信息的简单总和。它比个别感觉的简单相加要复杂得多。知觉作为一种活动、过程,包含了相互联系的几种作用:觉察、分辨和确认。 6.记忆:记忆就是人脑对有关信息进行编码、贮存和提取的认知加工过程。记忆使心理活动的各个方面成为相互联系的整体,是人的心理发展的重要前提。 7.想象:想象是个体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产生新形象的过程。我们在看小说时,头脑中会出现各种人物和情景的形象;工程师根据自己在建筑方面的知识经验,设计出建筑物的形象。这些都是想象。 8.思维:思维是运用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间接、概括地认识事物,揭露事物的本质及其内在的联系和规律,形成对事物的概念,进行推理和判断,解决面临的问题; 9.需要:需要是由生理上或心理上的缺失或不足引起一种内部的紧张状态,是个人活动积极性的源泉。 10.动机:动机就是指推动人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 11.情绪: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体验,它包括了内部的主观感受或体验、外在的行为表现形式和独特的神经生理基础。 12.意志: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为实现目的而自觉支配和调节行为的心理过程叫做意志。 13.学习动机: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 14.人格:人格是个体在行为上的内部倾向,它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在能力、情绪、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气质、性格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自我,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人以特色的心神组织。 15.气质:气质是人生来就有的典型的、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它反映了人格的自然属性。气质反映的是心理活动的动力方面的特征,是一种典型、稳定的心理特征,具有天赋性。 16.性格:性格是个体在对现实的态度及其相应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稳定而有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它是一个人的心理面貌的本质属性的独特结合,是人与人之间互相区别的主要方面。 17.智力:长期以来,智力是一个受争议的概念,至今心理学家对智力尚无公认的确切定义。我国心理学者认为,智力是一种综合的认识能力,它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力五个基本因素,抽象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创造力是智力的最高表现。 18.能力:能力是一种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所必须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 19.教师角色:教师的概念应该从狭义的方面来理解,教师是指受过专门教育和训练的,在学校中向学生传递人类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体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专业人员。 20.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达成协调一致,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功能状态。 二、辨析题(答案由老师给出,是标准答案) 1、人的心理现象作为观念的东西,它可以离开物质载体。 错。人的心理现象作为观念的东西,它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能动反映,同样离不开人脑这一物质载体。 2、注意是心理活动的重要特性,但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对。 3、智力的个别差异是由先天素质决定的。

《古生物学》复习提纲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1.5分,共12分) 1.古生物学; 古生物学是地质学与生物学交叉的一门边缘学科,是研究地质时期生命起源与演化的科学。课程内容包括:①理论古生物学,主要讲述生物分类、生命起源与生物演化和绝灭等基本理论;②门类古生物学,主要介绍各种化石的基本特征、分类与地史分布等,这对于确定地层的地质年代,恢复古环境以及研究地壳的演化等具有重要意义。 ①研究生物体的形态、结构、构造、分类、个体发育和系统发生、生物演变和环境适应,乃至生物的生理和生物化学等; ②研究古生物的地质时间含义、古生物的兴衰与迁移、古生物地理以及古生物与能源、矿产等。 2.地史学; 地史学也称历史地质学,是研究地球地质历史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具体包括地球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的形成,演化历史和不同圈层(包括宇宙圈)间的耦合关系;在空间上已经扩大到了全球大陆,海洋和深部岩石圈,在时间上已经追溯了40亿年左右。地史学是一门涉及了多方面知识的综合性,历史性均很强的学科。 3.化石 指保存在沉积地层中,各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的遗体、遗迹以及古生物残留的有机组分。 4.标准化石 指那些演化速度快、地理分布广、数量丰富、特征明显、易于识别的化石。利用标准化石不仅可以鉴定地层的时代,也可以用于地层的年代对比。 5.实体化石 指生物的遗体或其中一部分保存为化石。可分为未变实体化石和变质实体化石。 6.遗迹化石 指古代生物生活时期在生活场所留下的各种痕迹。如足迹、粪便、潜穴等 7.模铸化石 指古代生物遗体在沉积物或围岩中留下的印模和复铸物。常见的有: 外模-生物外表特征保留在围岩上的印模; 内模-生物内部特征保留在围岩上的印模; 内核-生物遗体中空部分的充填物; 复形-生物遗体溶失及其内部空间的充填物; 铸形-生物遗体溶失被其它物质注入。 8.物种 物种,简称“种”,物种是生物分类学的基本单位。物种是互交繁殖的相同生物形成的自然群体,与其他相似群体在生殖上相互隔离,与其它生物不能性交或交配后产生的杂种不能再繁衍。并在自然界占据一定的生态位。 9.双名法 2. 生物的命名方法 (1)命名法规 《国际动物命名法规》、《国际植物命名法规》 (2)学名(名称)

《朝花夕拾》考试内容整理

《朝花夕拾》考试内容整理 1.作者: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现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2.内容《朝花夕拾》是鲁迅创作的以回忆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生活为主的散文集,共收入10篇散文,写于1926年6月至11月间,《朝花夕拾》题目意义是“早晨的花晚上拾起”,意即:“从记忆中抄出来的意思”。 3.故事梗概 《狗?猫?鼠》在这篇文章里,鲁迅先生清算猫的罪行:第一,猫对自己捉到的猎物,总是尽情玩弄够了,才吃下去;第二,它与狮虎同族,却天生一副媚态;第三,它老在嗥叫,令人心烦;第四,它吃了我小时候心爱的一只小隐鼠,虽然后来证实并非猫所害,但我对猫是不会产生好感的,何况它后来确实吃了小兔子!这篇文章取了“猫”这样一个类型,追忆童年时救养的一只可爱的隐鼠遭到摧残的经历和感受,尖锐而又形象地讽刺了生活中与猫相似的人。表现了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暴虐者的憎恨。 《阿长与〈山海经〉》忆述儿时与保姆长妈妈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之情,充满了尊敬和感激。文章用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怀念。 《二十四孝图》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配有图画,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鲁迅先生从自己小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入手,重点描写了在阅读“卧冰求鲤”、“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三个故事时所引起的强烈反感,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揭示了旧中国儿童可怜。作品对当时反对白话文、提倡复古的倾向予以了尖锐的抨击。《五猖会》五猖会是一个迎神赛会,在童年的我的心目中是一个节日。记述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和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指出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无常》无常是个具有人情味的鬼,去勾魂的时候,看到母亲哭死去的儿子那么悲伤,决定放儿子“还阳半刻”,结果被顶头上司阎罗王打了四十大棒。文章在回忆无常的时候,时不时加进几句对现实所谓正人君子的讽刺,虚幻的无常给予当时鲁迅寂寞悲凉的心些许的安慰。说明“无常”这个“鬼而人,理而情”,爽直而公正的形象受到民众的喜爱,是因为人间没有公正,恶人得不到恶报,而“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文章在夹叙夹议中,对打着“公理”、“正义”旗号的“正人君子”予以了辛辣的嘲讽。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了儿时在家中百草园得到的乐趣和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生活,揭示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书塾教育的尖锐矛盾,表达了应让儿童健康活泼地成长的合理要求。 《父亲的病》父亲被江湖庸医耽误,死去了,一直是埋在鲁迅心中的痛苦。文章重点回忆儿时为父亲请医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 《琐记》主要回忆了自己离开绍兴去南京求学的过程。作品描述了当时的江南水师学堂和矿务

空间分析考试内容整理

空间分析建模与原理 第一章概论 地理实体具有三个基本特征: 1.属性特征 2.空间特征 3.时间特征 空间数据的类型: 1.属性数据 2.几何数据 3.关系数据 第二章数学基础拉格朗日插值基多项式 拉格朗日差值公式为: n=1时,拉格朗日差值公式为

L1(x )=y 0l 0+y 1l 1(x ) 即 L1(x )=y 0 (x-x 1) / (x 0-x 1) + y1 (x-x 0) / (x 1-x 0) 埃尔米特插值要求插值函数与f (x )在各结点处得函数值相等,而且还要求插值函数与f (x )在各个结点处得导数值相等。 ) ()()()])((21[)] (~ )([)(2 2 012x l x x y x l x x x l y x h y x h y x H j n j j j j n j j j j j n j j j j j n ∑∑∑===+-'+-'-='+= 1:,01:01:,01:01:,01:01:,01:1443322114433221=++=-+=--=+-=+=-=-=+y x B B y x B B y x B B y x B B x A A y A A x A A y A A

),,(会求),(且使)应包含因子 ,(方程,可知、、及) ()(上,由式 在线段及上,、在线段及、、、)。由于,(先求3211 111414332j i ij j i 414143323243211y x ),1)(1(x)-1(y x 0y x ??????δ??=++-==y x y B B A A A A B A B B B B A A A A B B A A A 4 ) 1)(1)(1(),(i y y x x y y x x y x i i i i --++= ? 数值微分 ) (3 )34(21)() (6)(21)() (3)43(21)()2() (2 )(1)()(2)(1)(12 21022 2012 2100011010ξξξξξf h y y y h x f f h y y h x f f h y y y h x f f h y y h x f f h y y h x f n a b h '''++-=''''-+-=''''+-+-='''+-='''--= '-= 三点公式)两点公式( 图论基础 一个有p 个顶点和q 条边的图成为(p ,q )图。 所有顶点和边都属于图G 的图成为G 的子图。含有G 的所有顶点的子图称为G 的生成子图。 设u=v 0e 1v 1e 2…v n-1e n v n 是路径,若路径u 的边e 1,e 2…,e n 均不同,则u 称为链。又若它的所有顶点都不同,它称为路。一条闭的路称为回路(或称为圈)。

古生物学期末总结(纯手打)

一、三叶虫(寒武到二叠) 三叶虫的演化和地史分布: 分布时限:寒武至二叠 繁盛:寒武,统治地位 退居次要:奥陶 急剧衰退:志留,泥盆,石炭,二叠,只留少数类别

绝灭:二叠末 演化: 早寒武世三叶虫:头大,尾小,胸节多,头鞍长,且为锥形,鞍沟明显,眼叶发育且靠近头鞍,胸节肋刺发育 中晚寒武世三叶虫:尾甲变大,异尾型,胸节减少,头鞍变短,多内边缘,眼叶变小,鞍沟数量减少且很少穿过头鞍 奥陶纪三叶虫:尾甲更大,等尾甚至大尾型,胸节更少,8到9节,头鞍向前扩大,鞍沟背沟颊沟都不发育 志留至二叠三叶虫:急剧衰退 二、笔石动物(分类位置未定,为奥陶志留的标准化石) 主要分两大类: 树形笔石:树枝状,底栖固着 正笔石:列式,漂浮——指相化石;只有正胞 硬体构造:胎管——胞管——笔石枝——笔石体——笔石簇

胞管:第一个胞管由亚胎管上的小孔长出,分为正胞,副胞,茎胞 始端为近胎管一侧 共通管在背部连接各个胞管

笔石的演化以正笔石的比较清楚,正笔石是由树形笔石演化而来,正笔石的演化如下: 无轴到有轴,双列到单列,胞管由简单到复杂(直管状到内弯到外弯),多枝到少枝,生长方向由下垂到上攀 笔石的保存岩性:在各类沉积岩中,以页岩为主,尤其黑色页岩——指相化石 笔石大量保存在黑色页岩中,表明当时的沉积环境闭塞 笔石的地史分布: 始于中寒武世,寒武纪以树形笔石类为主,奥陶纪正笔石类极盛,志留纪开始衰退,早泥盆世末正笔石类绝灭,树形笔石少数延续到早石 炭世绝灭,笔石类全部绝灭。

三、腕足动物(寒武纪到今天) 定向:(背上前下) 正视铰合向上,开口向下,上部为后,下部为前 侧视先背后腹 前视开口朝前,上背下腹 外壳构造——后部构造 内部构造:铰合构造,主突起,支腕构造(腕基,腕棒,腕带,腕螺)铰合构造: 腹:铰齿、牙板、匙形台(牙板相向延伸相连)、中板(匙形台下 的支撑构造)、 背:铰窝(牙槽)

古生物学复习整理加强版

古生物学基本理 一、化石:是指保存在各地史时期岩层中的生物遗体或遗迹。 二、化石的保存类型: (一)实体化石 指地史时期中保存下来的生物遗体,为生物遗体的全部或某一部分,多为骨骼部分 1、未变质实体(这类化石很少,只能在特定的情况下保存。他们一般没有经过明显的变化。如琥珀、干尸、细菌、猛犸象等) 2、变质实体(当生物被沉积物掩埋后,经过了明显变化(石化)才形成的化石) (二)模铸化石 指在岩层中保存下来的生物遗体的印模和铸型 1印痕化石(生物体印在岩层中的顶底层面上的痕迹,一般是扁平的生物或不太硬的生物所形成。如:树叶、笔石、水母等) 2印模化石(具凸凹壳的生物体印在围岩上的痕迹) (1)外模-生物体的外凸部分印在围岩上的凹形,相反地体现了生物壳外表的大小形态和纹饰。 (2)内膜-生物壳的凹面印在围岩上的痕迹,它相反地为凸形,反映了壳内表面的大小、形态和构造 3核化石(反映生物壳内外空间形态的整体,这样的复铸物称为核。) (1)外核-当生物壳体溶解后,外模使其填充物保持了壳体原来的外形,但他们没有内部构造,是实心体。 (2)内核-壳体内部的空腔被填充后的形态体。 4铸型化石(外内模之间的壳被溶解后,填充物又在原来的地方铸成了形态逼真的“壳”。这种“壳”没有壳的微细构造,但有内核或内模。) (三)遗迹化石 在地史时期的沉积物中所保存下来的生物活动时留下的遗迹或遗物。 如:足迹、爬迹、粪、卵、孔、穴、石器 (三)化学化石 古生物体中的有机质保存在地层中,但他经过了一定的分解才能保存到现在。 如:蛋白质分解后形成的氨基酸、脂肪酸、烃等。 三、古生物的命名法则(界、门、纲、目、科、属、种) 生物的命名就是给生物起名字。在国际上有统一的命名规则,其中最基本的规则有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生物分类的各个单位名称都采用拉丁文或拉丁化的文字来命名 (二)从门至科级分类单位的命名 都采用单名法名字,用正体字书写或印刷,第一字母大写 例如 Protozoa 原生动物门 Rhizopoda 根足虫纲 门、纲、目的名称没有固定的词尾。科级名称则有固定的词尾,它是由属于这个科的一个典型属名的词根加上一个固定的词尾-idae或-aceae构成的。

工作分析考试重点内容整理

工作分析复习提纲 1、工作分析术语和内涵 要素:指工作活动中不便再继续分解的最小单位; 职责:由某人在某一方面承担的一项或多项任务组成的相关任务集合; 职权:赋予完成特定任务所需要的权力; 职位:由一个人完成一项或多项相关职责组成的集合,又称岗位; 工作:也称职务,指主要职责在重要性和数量上相当的一组职位统称; 工作族:企业内部具有非常广泛的相似内容的相关工作群; 职业:由不同组织中的相似工作组成的跨组织工作集合; 职业生涯:指一个人在其工作生活中所经历的一系列职位、工作或职业。 2、工作分析结果的四种表达形式分别为: 1.工作描述 2.工作说明书 3.资格说明书 4.职务说明书 岗位说明书的内容: 工作描述:工作标识、工作摘要、工作职责、工作关系、工作权限、工作环境;工作规范:对任职者的教育程度、工作经验、培训知识、技能、能力、心理特征等方面的要求。 简述工作说明书的含义。 工作说明书是对企业各类工作岗位的工作性质、任务、责任、权限、工作内容与方法、工作应用实例、工作条件与工作环境以及人员资格条件等所做的统一要求 工作说明书包括工作描述、任职资格两个部分。工作关系、工作权限、工作程序、工作范围等属于工作描述。教育、工作经验、工作技能等属于任职资格。 四种工作分析结果的关系: 在上述四种工作分析结果形式中,工作描述是最直接。最原始,最基础的形式。其他三种形式都是在工作描述的基础上再生和开发出来的。 工作说明书是人力资源对工作描述中有关岗位工作的规范化说明。主要以“事”为中心,对岗位进行全面,详细,与深入的说明,为人力资源及其他管理工作提供基础,把组织的总任务与总目标落实到每个具体的岗位和人员。因此,它是目标管理的基础。 资格说明书是在工作描述的基础上对任职资格条件的界定和说明,以“人”为

古生物学复习资料

化石是指保存在各地质历史时期岩层中的生物遗体或遗迹 化石的保存条件: (1)自身条件需要有能够保存下来的硬体,以矿质硬体为佳。软体不利于保存 (2)埋藏条件需要有利的环境,能迅速地将生物埋藏起来,并且不遭受其他因素(如地下水)破坏。 (3)时间因素需要一定的时间,使生物进行石化作用过程 (4)成岩作用的条件沉积物在固结成岩过程中的压实作用和结晶作用都会影响化石的保存条件石化作用即形成变质实体化石的地质作用,主要有如下三种类型: a充填作用生物硬体内部的各种空隙被地下水中的矿物质所充填的一种作用。能使硬体变得更加致密。 这种石化作用没有改变生物体原来的组织结构,但增加了重量和成分。如龙骨(中新生代脊椎动物化石)。 b交代作用(交替作用)生物硬体被埋藏后,不断被地下水所溶解,同时又被地下水所携带的矿物质所交代。这种石化作用保持了生物硬体的形态大小和结构构造(有时可以以分子进行交代,因此可以看清其细胞结构),但它改变了生物硬体的成分。 c升溜作用这些有机质中的易挥发成分(氧、氢、氮)在地下的高温高压作用下,往往被遗失掉,留下比较稳定的炭质形成薄膜。如: 植物的xx、笔石和某些节肢动物。 化石的保存类型 (1)实体化石古生物遗体本身(特别是硬体)保存下来的化石

①未变质实体这是在特殊条件下,避开了空气的氧化和细菌的腐蚀,原来的生物硬体和软体完整的保存下来成为岩石。 ②变质实体——生物遗体经不同程度的石化作用,全部硬体或部分硬体保存为化石。 (2)模铸化石生物遗体在岩层中留下的印模和铸型等总称 ①印痕化石生物体印在岩层中的顶底层面上的痕迹,一般是扁平的生物或不太硬的生物所形成。 ②印模化石具凸凹壳的生物体印在围岩上的痕迹 a.外模——生物体的外凸部分印在围岩上的凹形,相反地体现了生物壳外表的大小形态和纹饰。 b.内模——生物壳的凹面印在围岩上的痕迹,它相反地为凸形,反映了壳内表面的大小、形态和构造 c.复合模—内模和外模重叠在一起的化石 ③核化石反映生物壳内外空间形态的整体,这样的复铸物称为核。 外核——当生物壳体溶解后,外模使其填充物保持了壳体原来的外形,但它们没有内部构造,是实心体。 内核——壳体内部的空腔被填充后的形态体 ④铸型化石。外内模之间的壳被溶解后,填充物又在原来的地方铸成了形态逼真的“壳”。这种“壳”没有壳的微细构造,但有内核或内模特点: 铸型化石在大小、形态和表面装饰等方面与原生物体一致,但内部构造完全不同。 (3)遗迹化石在地史时期的沉积物中所保存下来的生物活动时留下的遗迹或遗物。 (4)化学化石古生物体中的有机质保存在地层中,但它经过了一定的分解才能保存到现在。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