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特设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特设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特设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特设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特设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以电影产业改革为例

【摘要】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与灵魂,是一个国家最深厚的软实力。纵观世界文明史,一个民族最被后人铭记的恰恰是它的璀璨文化,西方有古希腊与古罗马,东方有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新中国建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迅速。本文通过个案分析——梳理新中国电影文化由电影事业到电影产业的跨越式发展的全景式过程——试图探寻我国文化发展的路径选择。答案往往隐藏在历史之中,笔者通过回顾新中国建立以来电影史的发展,得出了市场化才是文化发展的最终选择。文化产业满足的是精神消费需求,更强调尊重消费者的“自我意志”,这就决定了文化产业必须以市场为导向,政府应该简政放权,完成由文化管理者向文化服务者的角色转变,降低文化产业的市场准入门槛,大力支持民营资本和外资进入各个文化产业领域,营造自由、开放、包容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环境。

【关键词】社会主义文化文化产业电影产业市场化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内容,文化体制改革是我国全方位改革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党的十八大关于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任务和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总体要求,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对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作出新的重大战略部署,鲜明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以激

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为中心环节,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这为我们在新的起点上加快文化改革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1

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在中央的科学决策和正确领导下,文化体制改革由点到面、逐步推开,取得重大突破和阶段性成果。中央确定的文化体制改革阶段性任务基本完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框架初步建立,文化产业规模和实力不断壮大,文化市场空前繁荣,精品力作大量涌现,文化走出去日益拓展,文化改革发展开创了新局面,初步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实践充分证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符合文化发展规律,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根本途径和必由之路。

文化产业以创新创意为核心,具有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回报高、吸纳就业广、易与新技术对接、易与相关产业融合等特点,因此被称为朝阳产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2009年9月,国务院颁布《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标志着文化产业已经上升成为国家战略性产业。2

电影产业是文化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处于文化产业的核心层,它是以文化传播功能为基础,以市场为目标,以创造效益为目的(经济效益为主,兼顾社会效益),为社会提供电影产品及相关服务的一种产业集合。电影产业是具有一定的生产规模、较强的融合渗透性、较高科技含量和文化附加值的产业。从产品生产的角度看,电影产品是电影企业按照市场规律进行生产、分配和消费等一系列活动的总称。

自产业化改革开始,我国电影产业以约平均30%的年增长率超高速发展,2012年中国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2015年我国电影票房超过440

1雒树刚(文化部部长):《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人民日报》,2013年12月03日07版。

2雒树刚(文化部部长):《“十二五”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辉煌成就》,《光明日报》,2015年10月10日。

亿人民币,年增长率约48%,继续缩小与北美票房的差距,业界普遍预计不到五年时间中国就可以超越北美成为世界第一大电影市场。

2010-2014年全球电影票房(单位:亿美元)

年份全球票房中国票房中国占比

2010年318 15.1 4.7%

2011 326 20 6.1%

2012年347 27 7.8%

2013年360 36 10%

2014年375 48 13%

图一:2015年中国电影票房约占全球票房的18%。

从行业构成的角度看,电影产业是以电影的制作、发行、放映为主要部分,同时包括前期的电影投融资、后期的后电影产品开发以及与电影相关的演艺经纪、广告、媒介(电视电影、网络电影)等相关产业。

第一阶段: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禁锢时期(1949—1976年)

新中国电影创建(“十七年电影”)和禁锢时期(“文革”十年)概述:从1949年开始,中国电影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随着社会主义国有经济的发展,电影生产、发行和放映全面走上国营体制,按照计划经济模

式统一规划、集中管理。在当时国家经济基础尚嫌薄弱的条件下,这种模式有效地保证了电影的发展,但是越到后期越起到阻碍作用。

与此同时,这一时期的电影观念也发生了根本性变革,在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导下,发展工农兵电影成为当时电影届的重要任务。电影形态由此发生很大改变,军事惊险片、反特惊险片、少数民族题材片、戏曲电影片和喜剧片等多种样式都获得了发展。

另一方面,严格的计划经济方式同艺术创作规律、政治意识形态的要求和电影的娱乐性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也是这一时期无法回避的难题。政治上的波动起伏直接或间接地对电影发展起到负面作用。

1、电影体制:新中国电影体制迥异于民国时期,在借鉴苏联经验的基础上,建立了高度集中的管理体系和严格的计划经济模式,伴随着三大改造私营电影企业退出历史舞台,形成了四大国营电影制片厂:长影、北影、上影、八一。

新中国最早成立的东北电影制片厂以解放区的文艺工作者为骨干力量,1949年更名为长春电影制片厂,十七年时期共创作影片176部,其拍摄的第一部影片《桥》被誉为新中国“第一部描写作为新社会的主人翁的工人阶级”的影片。该片在艺术表现上力图探索“工农兵电影新手法”,表现出了对新电影风格的渴望与追求。其他代表作还有革命历史题材《白毛女》、军事惊险片《平原游击队》、战争片《上甘岭》等。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电影局统一进行题材规划,各电影厂承接具体拍摄任务,电影发行由电影局统购包销,配合宣传需要和城市乡村的不同特点安排影片上映,不考虑市场因素和商业习惯。总之,生产与营销管理高度集中。

电影生产遵守严格的计划经济模式,即有计划地规划题材、严格掌握拍摄进度和统购包销的产品经营。电影局每年进行一次题材规划,照顾到工业、农业、革命历史、儿童、少数民族等多方面选题,扩展了新中国电影的题材范围,而且保证了制作经费,但这种指令性生产又时常违背电影艺术生产的规律,给创作带来许多问题。

2、电影观念:新中国成立之前,电影虽然受政治理念、党派纷争的影响,也表现出左、中、右的思想倾向。但总体上说,基本上仍是以盈利为主要目的的特殊商品,运行于商业环境之中。电影的接受群众以城市市民为主,集中分布在上海、北京、天津等大城市。

新中国成立后,电影不再被视为特殊的文化商品,而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治宣传的工具。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了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针,成为指导电影创作的纲领性文件。

建国初期,拍摄工农兵电影、清除美国好莱坞电影的在华影响是电影界的首要任务。在电影发行放映方面,中央政府曾采取行政措施,减少美国电影的放映日数。为了更好的普及电影,新中国陆续成立了2000多支流动放映队,弥补电影院数量小、分布城市集中的缺憾,让电影走向广大的农村地区,从而使新中国电影的接受群体较前发生根本改变,电影日益成为工农兵大众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是在这种新电影观念的影响下,电影发生了从叙事到影像风格的全方位改变。新中国电影的最重要特征是新的风格样式的出现,形成了与民国电影完全不同的总体风貌。

(1)塑造作为历史主体的“工农兵”形象是电影的首要任务。产业工人、乡村农民和革命战争岁月中的战士形象,都在银幕上得到生动、真实的体现。尤其是军事惊险片、反特惊险片这一新类型出现,如《野火春风斗古城》、《平原游击队》《渡江侦察记》、《永不消逝的电波》等。

(2)新中国团结少数民族的政策,使少数民族影片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如《五朵金花》《阿诗玛》《冰山上的来客》等。

(3)伴随着中国传统戏曲的大规模继承与革新,电影戏曲片成为标志时代特征的片种。如《梁山伯与祝英台》(1954,桑弧)等

(4)儿童片及动画、木偶片受到重视。如《鸡毛信》《闪闪的红星》《小兵张嘎》等

(5)喜剧片样式完成了从讽刺喜剧向歌颂喜剧和轻喜剧的转型。如《新局长到来之前》《不拘小节的人》《李双双》和《舞台姐妹》等

(6)名著改编获得较高艺术成就。如《我这一辈子》《祝福》《早春二月》《红旗谱》《青春之歌》《林家铺子》等。

3、电影与政治:接连不断的政治运动和严格的政治意识形态批评严重影响了艺术家的创作。比如,1951年对电影《武训传》的批评,1957年“反右”和稍后的反右倾及电影界的“拔白旗”运动,都使一些电影人受到冲击,有些影片受到批判,创作情绪也受到影响。

“不求艺术上有功,但求政治上无过”成为艺术创作者的普遍心声。“文化大革命”一开始,电影首当其冲,江青全面否定“十七年”电影作品,全面否定“十七年”电影队伍,各电影制片厂被迫关闭,从1966年到1972年整整七年全国竟没有生产一部故事片,这在中外电影史上都是罕见的。唯一可以看到的是这场“革命”的特产——样板戏电影。为了捞取政治资本,江青将“样板戏”搬上银幕,并且要求创作者严格遵守“三突出”的创作原则3。

第二阶段:过度时期(1977—1992年)

电影发展道路的再探索:从计划经济到商品经济

从1977年到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决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止的这段时期,是中国电影的再探索时期。这一时期中国电影的主要特点:

1、思想解放运动和电影创新运动的蓬勃发展,出现了各种思潮对于电影的要求及其内在的矛盾冲突;电影指导思想及管理方案在改革开放的总形势下也在不断变化。

2、在创作上出现了“第三代”“第四代”和“第五代”导演群体各展所长、百花争艳的繁荣局面。

3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

3、由于经济体制的转变,电影的商业性特征——“娱乐性”被强调出来,尽管它受到诸多阻挠,但还是一步步地扩大。与此同时,“主旋律”电影被作为主导意识形态的要求而被肯定下来,得到大力的提倡和支持。

4、以“第六代”导演群体为主体的艺术探索同政府导向发生疏离,而又不能适应于市场,行进艰难,但也有成果。

随着城市体制改革的开始,电影的市场化要求更为激烈,一场更加巨大的电影变革被提上日程,在创作上更加清晰地显现出“主旋律”、探索及艺术片和商业片三方并不匀力的鼎足局面。

也正是在对电影观念进行深刻反省的过程中,大陆电影彰显出一段文化重构的艰难又辉煌的历史。中国电影的开放进程与面向市场的电影选择,将大陆电影完全纳入一种全所未遇的全球化语境。

(1)“第三代”导演的人道主义追求

以谢晋为代表的第三代中国电影人,因其电影观念、道德观念和历史观念的正统性,历经电影票房的高峰与电影批评的诘难之后,正在逐渐谈出电影观众的视野。

谢晋电影的巨大影响力:在中国电影史上,谢晋是最为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广大观众喜爱、电影批评重视以及世界影响最为卓著的电影导演之一。谢晋电影的存在,也在很大程度上折射出中国电影与当代中国文化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坎坷历程与生动图景。在现实主义电影观的指导下,谢晋电影呈现出50多年来中国独特的政治、历史和人文景观。《啊!摇篮》突破了“人性论”禁区;《天云山传奇》以反思性的伦理情感,弥合悲剧性的历史话语,把“政治概念”推到后景,把“美好的情操”推到前景,反映真善美,但也缺乏直面历史创痛、审视体制弊端的勇气;《芙蓉镇》是一部特定年代中国民众的心灵史和性格史,歌颂人道主义,完成了从对历史的人的描写转向对人的历史的探寻。

(2)“第四代”导演的诗化意识

以吴贻弓、谢飞、吴天明、黄健中、张暖忻等为代表的第四代中国电影人,却在主体的苏醒、感性的张扬和历史的诗化中,第一次把中国电影的道德处境、民族形象和家国梦想整合在文化阐发的历史维度。

内心体验和个人情绪成功地从边缘走向中心,以“情绪”而不是“事件”或“理念”来结构影片,成为第四代电影人的主要标志。这是一种在叙事策略、影像表达和情感结构等方面趋于一致的群体风格,在诗化历史的主体意识中,达成了“现代电影”所预设的、有关思想启蒙、文化反思和人性诉求的宏大命题。

吴贻弓导演的《城南旧事》(1983年)将“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这种情绪基调与时空复现的叙事策略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政治和社会的宏观历史终于被主体和个人的情绪史或心灵史所取代,在中国电影史上,历史第一次显露出前所未有的诗意特征。吴天明导演的《人生》(1984年)通过温柔敦厚的影像表达,缓解了现代文明施加于传统道德的猛烈撞击和强烈吸引,展示出编导者心目中试图在两者之间谋求和解甚至以传统道德包容现代文明的诗意历史。谢飞导演的《黑骏马》(1995年)表达自己对“美好”“感人”的“意境”的体验和对“诗意”的表现方式的推崇。在《人·鬼·情》(1987年)里,为了诗化历史,导演黄蜀芹以身心投入的情感结构介入其中,在执著的跟进中另有一种跟进,在深情的凝视中另有一种凝视,双重凝视与双重跟进,使影片成为一部女性意识十分浓郁的作品,别有一番诗化意境。

(3)“第五代”导演的叛逆式影像风格

以张军钊、陈凯歌、张艺谋等为代表的“第五代”中国电影人,不仅以其对民族、历史、文化等宏大命题的批判性审思与悲剧性展现,很大程度上解构了中国电影里的中国文化与历史。

如果说“第四代”导演还对历史保有如此之多的温情与念想,那么,“第五代”导演则在革新的影像造型、突变的时空对比与冷峻的文化反思、深刻的人性剖析中将历史解构。

在《黄土地》(1984年)里,导演陈凯歌以一种解构历史的内在冲动,将英雄与男权话语进行了颠覆,对共产党“救万民”的历史进行了冷静的审视和重构。《霸王别姬》(1993年)更是将导演重构历史与反思文化的创作动机具体而又深入地展现出来,对20世纪以来的中国历史及民族文化进行了冷峻的反思与深刻的批判。

张艺谋的《红高粱》(1987)通过强烈的影音造型、仪式化的民俗处理与传奇性的故事情节,对民族文化进行了冷峻的批判与反思;通过生命意识的有力张扬和中国历史的有意重构,展现出一种久违了的民族特质,为观众构建出一幅狂放中国的银幕形象。他的另一部代表作《大红灯笼高高挂》(1991年,改编自苏童小说《妻妾成群》)深藏着民族文化的密码,将封建中国的寓言式形象展现在银幕上,并对残酷的民族文化及人的劣根性展开了尖锐的批判。

黄建新的《黑炮事件》(1985年)揭示我们民族落后的文化心理积淀与现代化物质进程之间的矛盾,唤起人们对传统文化心理进行反省与更新的自觉意识。

(4)“第六代”导演的个体写作与生存困境:体制外的禁忌

作为正在兴起的一代,以张元、娄烨、王小帅、王全安、贾樟柯等为代表的中国新生代电影人,则在意识形态、艺术追求和电影票房的缝隙中挣扎求生,以其对存在、个体与尘世的执着体认,重建他们心中的世界映象、历史图景与文化模式。

他们或以愤世嫉俗的边缘话语和“独立制片”的特异方式游离于国营电影体制之外,或在国营电影制片机构中进行不无自恋色彩的个体写作,或为改变自己的生存状况和创作环境而表现出某种回归主流话语和寻求观众认同的姿态。

张元的影片《北京杂种》(1993年)《东宫西宫》(1996年),主人公大多是与社会格格不入的边缘人物或为主流意识形态所排斥的异类;王小帅导演的作品《冬春的日子》(1993年)和《十七岁的单车》(2001年),大多展现

社会边缘人物漂泊的生存状态与无助的精神迷茫,坚持用个体写作的方式体验个体的存在。

“第六代”导演群体中最著名的是贾樟柯,他在“故乡三部曲”《小武》(1998年)《站台》(2000年)《任逍遥》(2002年)中,寻求一种不同于官方历史的民间记忆。他的作品往往以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山西汾阳县城的历史变迁为素材,倾心观察各类小人物的日常生活及其生存境遇,在最具写实特征的叙事和影像中展现出世纪转折时期的中国一方及其历史的一隅,以超乎寻常的成熟体验和内敛气质,为中国电影的个人化写作奠定了相当重要的根基。第三阶段:市场化时期(1992年至今)

电影产业飞速发展,市场化改革取得巨大成就

图二:中国电影市场自2002年启动产业化改革以来,进入了超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目前已经是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到改革开放之前,电影作为宣传教化的大众文艺,其政治意识形态属性被强调,成为实现一定政治目标的工具,在初期,这种一元化的体制对于巩固人民政权、宣传教育人民起到了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随着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此种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电影业的发展了,经济体

制的改革解开了这个枷锁,电影开始朝着产业化的道路发展,其娱乐功能、商业属性得到认可和重视。

我国的电影制度也是从属于整个社会制度体系之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电影管理体制,其基本特点是政企合一、完全按照指令性计划进行生产,对电影管理实行配给制,统购统销,完全由国家进行统一管理调控。1986年,电影局从文化部划归广播电影电视部。我国电影行政管理模式开始发生变化,从原来的行政命令和计划指导逐步发展为政策制定以及推动电影行业自律和行业调控。

图三:院线制改革是中国电影产业化的重要内容,通过简政放权,允许民营资本进入电影发行和放映领域,极大释放了电影市场的活力。

中国电影体制改革,虽然从1980年代初便已开始,也经历过三次改革的浪潮,但都是在原有计划经济体制下进行的一些修补式的改良与调整,直到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针。

在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大背景下,伴随着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进程,电影体制改革也拉开了序幕。

1993年1月5日广电部下发《关于当前深化电影行业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标志着中国电影体制改革的全面进行。该意见主要改革目标是把发行权还给各大制片厂,从此,中影公司只保留“国外影片进口”的独家权利,各制片厂出品的影片可以自行处理国内外发行销售事宜,打破了长久以来的发行垄断。同时,电影票价由各地具体制定。各省市在政策指导下,纷纷成立电影集团公司,进行电影企业的改制,由事业型单位转变为股份制企业。

图四:在全国面临经济下行压力的情况下,2015年中国电影票房历史性地突破了440亿元,比上一年增长48%,更凸显了电影市场的火爆。

1995年广电部出台《关于改革故事影片摄制管理工作的规定》,规定除原有故事片出品权的制片厂外,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原有国有制片厂可拍摄出品故事片,此举是对制片业几十年来的计划管理模式的一次重大改革。

1995年起恢复引进好莱坞电影,每年进口10部分账大片,从票房收入的起落到利益分配的重组,从放映模式的改变到观影心理的改变,都造成了巨大的

冲击。第一部分账大片《亡命天涯》,创造了单片票房纪录,1998年进口美国分账影片8部,票房近6亿,比上年增长45%,其中《泰坦尼克号》占了一半多。

2000年,广电总局、文化部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影业改革的若干意见》,提出组建电影集团、实行股份制改革,使制片、发行、放映一体化,并倡议建立以院线为主的供片机制。电影股份制、集团化改革以及院线制的推行,使电影业彻底突破了事业性质。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作为对WTO规则的回应,中国电影体制改革、电影产业化的步伐加快,一系列新的改革措施被提出来,包括组建电影企业集团、试行股份制,积极推进院线制,促进跨地区经营等。

在电影发行放映机制方面,2001年12月广电总局与文化部联合发布了《关于改革电影发行放映机制的实施细则》,该文件主要是为院线制的实施提供政策支持。院线制改革改变了原先按行政区域计划供片的模式,变单一的多层次发行为以院线为主的一级发行,发行公司和制片单位直接向院线公司供片,同时鼓励打破行政区域的限制组建跨省院线以及鼓励区域间影院的合作经营。这一改革彻底结束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统购统销加“层级发行”的发行模式。

2003年9月,广电总局通过《电影制作、发行、放映经营资格准入暂行规定》,鼓励境内国有、非国有单位(不含外资)与现有国有电影制片单位合资、合作成立电影制片公司或单独成立电影制片公司;鼓励国有、非国有影视文化单位成立专营国产影片发行公司;允许电影院线公司以紧密型或松散型进行整合,鼓励以跨省院线为基础……重新组合

2003年以来电影产业的改革加速推进,成为新世纪以来我国电影市场超高速发展的转折之年。

2003年1月广电局召开全国电影会议,会议提出“电影产业化的道路,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电影生产力的必然途径”,“必须全面推进市场战略,努力加快电影的产业化进程”,“树立大电影、

大市场、大产业观念”。这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中国电影开始全面推进产业化进程。至此,中国电影终于插上了产业化腾飞的翅膀,真正开启了产业化之旅,这是中国电影百年征程中又一里程碑。

2003年6月《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简称CEPA)正式签署,允许港资在内地以合资、合作方式建立或改造影院,并允许港方控股经营。之后,对港资进一步开放。

图五:经过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没落之后,2002年以来电影院又重新回到了公众视野,伫立在繁华的商业中心。特别是近几年来三、四线城市成为电影院扩张的主要区域。

2004年,国家广电局、商务部颁布《电影企业经营资格准入暂行规定》规定国家允许境内公司、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不包括外资企业)设立电影制片公司。

2001至2005年是电影管理部门出台相关法规、政策最多最频繁的几年,也是政策最大限度开放的几年,电影集团的成立、电影股份制、院线制的改革为

中国电影业更好地面对市场经济、转变原有的条块分割的发行放映机制、繁荣电影市场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一系列大大降低了中国电影业准入门槛的制片、发行、放映的改革政策,吸引了外资、民营资本、港资进入中国电影业,为电影业做大做强提供了吸引了更多的资源和资金支持。

2009年7月和2010年1月,国务院相继出台《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和《关于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把电影产业上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

图六:2015年国产电影票房271亿元,占总票房的61.58%,远远超过了海外影片38.42%的份额。特别是《捉妖记》超越了好莱坞电影《速度与激情7》位列中国电影票房第一位。

2015年9月1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审议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产业促进法(草案)》,以促进电影产业健康发展。2015年10月3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首次审议《电影产业促进法(草案)》,这标志着业界盼望已久的一部基础性电影大法即将出台。草案的主要内容有(1)推动简政放权,激发电影市场活力。简化电影剧本审查制度,取消一般题材电影剧本审查;降低有关电影活动的准入门槛,下放电影审批权。(2)规范产业

发展和电影市场秩序。电影行业要依法制定行业自律规范,执法部门要依法保护与电影有关的知识产权。(3)加大扶持力度,提高电影产业发展水平。(4)维护文化安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虽然,对于普遍关心的“电影分级管理办法”,这部电影产业促进法只字不提,但是丝毫不影响它伟大的历史意义。这是电影业界第一部全国性法律,必将进一步促进中国电影产业的飞速发展。

图七:中国电影市场日益成为好莱坞最大的海外市场,好莱坞也越来越重视与中国影视企业合作。

图八:随着电影市场的激烈竞争和优胜劣汰,民营企业取代了国营企业成为中国电影市场的最大贡献者,特别是华谊兄弟、博纳影业、光线影业、乐视影业和万达影业实力强大,形成了民营企业“五强”的局面。

“互联网+”电影

三巨头

图九:随着中国互联网企业的发展壮大,中央提出“互联网+”战略,阿里、腾讯、百度纷纷进入电影行业。

参考文献:

著作类

[1]李少白主编:《中国电影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程季华、李少白、邢祖文:《中国电影发展史》(1、2),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1

[3]李道新:《中国电影文化史(1905—2004)》,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4]饶曙光:《中国电影市场发展史》,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9

[5]戴锦华:《雾中风景:中国电影文化(1978—1998)》,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论文类:

[1]于嘉:《2003年以来中国电影产业之产业链发展研究》,山东大学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

[2]余翼:《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电影产业管理政策研究》,湖南大学新闻传播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3]张宏森:《中国电影产业现状思考》,《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

[4]俞剑红:《中国电影产业做大做强之策略探讨》,《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

[5]贾磊磊:《中国电影产业的战略布局——增加美国影片进口配额对中国电影未来的影响》,《当代电影》,2012年。

社会主义建设和取得的成果论文

社会主义建设和取得的成果 大二这一年,我通过对学习《毛泽东的思想和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对我国的现状、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果和将来的发展目标有了一定程度上的认识和了解。 现状: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社会生产力还比较落后,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共产主义的宏伟目标,必须加快发展社会生产力。目前,我国有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利条件,也面临不少困难,其中遇到的突出难题就是资金不足和技术落后,要解决这两个难题,仅靠国内积累、开放和研制是不够的,只有实行对外开放,利用和吸收国外资金和先进技术,才能加快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举措: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在最近刚举行的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题研讨班上,胡锦涛强调,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任务,强调要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国际金融危机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问题更加突显出来,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表面上是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击,实质上是对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综合判断国际国内经济形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我们必须见事早、行动快、积极应对,为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增添推动力。 发展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的政治文明。在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我们党也不断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并且不断地取得进展。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结合,辩证统一。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要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在处理民族问题上,我国采用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模式,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本地方事务的权利。 加快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对进一步深化改革提出明确要求,也勾勒出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未来走向: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加快改革步伐,把深化改革与加快发展统一起来,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以发展的成果检验改革的成效。通过改革,不断破除制约发展的瓶颈和体制机制性障碍,营造有利于发展的体制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着力增强文化创新能力,以新的机制盘活存量,扩张增量,拓展发展空间,培育新的增长点,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基本内涵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基本内涵: 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指出:“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健康向上的,具有中国风格、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和文明。 如何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一是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坚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方针。 二是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三是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 四是要大力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提升华夏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 五是要不断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没有创新就不会有发展。 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代表中国共产党向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我们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强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同时更鲜明地指出:“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也就是说,发展不仅仅是为了GDP数位的攀升,不仅仅是为了综合国力的增强,更是为了“民生”福祉。发展的高速度,不能以牺牲老百姓的切身利益为代价。发展的终极目的是为了造福人民大众。可见,科学发展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我们党提出的以人为本,其实质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本。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从本质上讲是以人为目的的,是以人类的彻底解放为目标的。马克思主义把促进每一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 所谓以为人本,说到底就是以人为基础,以人为前提,以人为动力,以人为目的。在现代社会,以人为本的思想越来越受到重视。人们普遍把它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尺度、一种原则、一种要求,作为维护人的利益的一种需要、一种追求、一种目的。这种理念思想内涵深刻,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以人为本具有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意义。所谓认识论,是指关于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的学说。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就是历史的剧作者和剧中人。”换言之,世界是人的世界,社会是人的社会。我们认识社会,要从人出发来观察;我们认识实践,要从人出发来研究。忽视了这一点,就会舍本求末,难以形成正确的认识。所谓方法论,是指关于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社会的一切发展,离开人就无从谈起;社会的一切进步,离开人都无法实现。我们办任何事情,都要首先考虑人的因素,想方设法发挥人的能动性,挖掘人的创造力,调动人的积极性。以人为本既回答了为了谁的问题,又回答了依靠谁的问题。为了谁的问题,是关乎执政党立党之本的问题;依靠谁的问题,是关乎执政党力量之源的问题。审视天下大势,纵观古往今来,没有哪一个政党的命运不是由人民来主宰的,没有哪一个民族的伟业不是由人民来推动的。我们党历来重视人、关心人,把人民作为自己的皇天后土,把人民作为自己的衣食父母。我们党的历史证明,什么时候重视人、关心人,前进的道路上就有强大的力量;什么时候忽视人的思想、忽视人的利益和需要,党的事业就要遭受挫折。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这是执政规律中最根本的规律。 以人为本既回答了价值观的问题,又回答了政绩观的问题。以人为本关注的正是人的价值,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现实的、适时的需要作为价值取向。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就要让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文化更加繁荣,生活过得更加殷实;就要深切关注人的发展状况和人的价值,把社会发展的必然性与人的发展的合理性统一起来,坚持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整体推进中向更高层次的社会主义文明迈进。所谓政绩观,就是对政绩所持的态度,包括为谁创政绩、怎样创政绩、如何评价政绩等等。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政绩观。坚持以人为本的政绩观,就是要在尊重人的利益和权力的前提下,创造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政绩,创造“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政绩。

企业文化建设成果汇报

文以载道发展为本以文兴企承责社会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新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被每一个企业引以关注,河南颖泰化工有限责任公司作为濮阳市筹备上市企业,完善既有优良文化,营造未来先进文化,孕育长远永续文化,已经成为我公司上下共同追求的目标。 一、企业文化的兴起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是其凝聚力和活力的源泉,优秀的企业文化能极大地促进企业发展。同时,一个优秀的企业也必须靠与之相适应的优秀文化来引导和凝聚,才能更好地服务企业的长远发展。因此,面对企业发展壮大,公司领导站在对企业、对职工、对社会高度负责的立场上,用科学发展的视野审视企业发展方向、发展动力和发展方式等等一系列关乎发展、关乎稳定、关乎社会和谐的重大问题。从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这一要求出发,以客户为本,择文化建设之路,以职工为本,施文化管理之策,以发展为本,谋文化强企之举。 2011年以来,公司高层共识,因时、因地、因势而为,打造出河南颖泰独有的企业文化,制定了企业文化建设战略,将公司企业文化建设融入企业管理、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使企业文化在推动公司持续健康发展,提升企业品质形象上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我公司开展企业文化建设,走出了一条具有本行业本企业特色的企业文化建设道路。以企业发展为先导,以精神文

化为基石,反复论证,反复推敲,反复提炼,确立企业使命、企业核心价值观等6个文化理念。诠释了“颖脱而出,泰达天下”的文化基调,明确“呵护人类食粮,谱写绿色乐章”的神圣使命,深化“努力进取,追求卓越,让每一颗种子健康成长”的企业核心价值观。企业文化建设始终以“发展”和“和谐”为轴点,形成了对内发展,对外承责的文化理念体系。彰显了民营企业求发展,担道义,讲奉献的价值趋向。主要做法如下: 1、内化心灵 2011年初,我公司在总结提炼以往成功经验和优秀文化理念的基础上,对企业使命、核心价值观、企业愿景、企业理念、企业战略规划、企业作风、公司司训、职业操守等做了详细的阐述,编写了企业文化讨论稿并下发进行研讨论证,最终定稿,并下发豫颖化[2011]045号红头文件,企业文化宣贯系列活动迅速展开。追崇企业文化见实效,有赖于企业员工对企业文化理念的认知、认同并付诸行动。鉴于此,我们把“内化心灵”作为企业文化宣贯的首要策略,在灌输、造势、交流、消化等四个方面狠抓具体落实。 灌输:自2011年12月1日到2012年2月底,充分运用教育灌输的手段,全员、全覆盖对全体职工进行企业文化理念的培训,以车间、部、室为单位,由单位一把手主持,认真学习2次,讨论1次。在讨论中尤其要注意将员工不懂或不理解的问题记录下来,由办公室派员去收集。公司安排高水平的专业人员对全体职工分批进行讲解,引领职工全面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doc

第一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考点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内涵(是什么,作为背景了解即可) 所谓文化强国,是指这个国家具有强大的文化力量。这种力量既表现为具有高度文化素养的国民,也表现为发达的文化产业,还表现为强大的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是要着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主义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的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中华文化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 二、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1、确立这个宏伟目标依据(新书P96)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宏伟目标。这个目标,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相适应,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相衔接,与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相匹配。 2、意义:文化的一般作用中去思考建设文化强国的意义。 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1、方向: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2、路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3、关键: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4、最重要的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5、内容、要求: (1)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具体措施) (2)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具体措施) (3)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体措施P113) 6、可以从一、二、三单元思考怎么做。具体看问题和材料 考点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什么) 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新书P96) 如何判定:站在时代前列,符合历史潮流的文化就是先进文化。 我国的先进文化:新民主主义文化(新民主主义主义时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当代中国) 二、为什么: 1、当前各种各样的文化有吸纳又有排斥,有融合又有斗争,有渗透又有抵御,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相互交织、相互激荡之势。(旧书P93)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作用地位(旧书P93) (1)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始终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无论思想还是内容还是表现形式,都发挥着强有力的导向和示范作用 (2)地位:在人民大众的文化生活中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 2011-11-07 08:16:44来源: 光明网(北京)有0人参与手机看新闻转发到微博(0)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这个论断用一句话简要概括了两者的辩证关系,集中突出彰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的一个范畴,其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共同构成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 精髓是体现事物本质的、最重要的精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理解。 第一,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被实践证明了其正确性的、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历史必然性的科学理论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指导思想。它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南。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主题内容。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现阶段中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当代中国的主要内容和表现形式。 第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神动力。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求真务实、奋勇争先的时代精神,已熔铸于我们的民族意识、民族品格和民族气质之中,成为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共同奋斗的价值取向。 第四,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道德基础。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的根本要求,鲜明地指出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当坚持和倡导什么、反对和抵制什么,为国民判断行为好坏、作出道德选择、确定价值取向提供了基本行为准则。它既有先进性导向,又有广泛性要求,是引领社会风尚的旗帜和规范,有利于形成维系社会和谐的人际关系、道德风尚和先进文化。 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当代中国的精神旗帜,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基础,是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的精神动力,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和基本道德规范等方面规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方向、性质、目的、任务、内容、动力、要求和标准,从而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

十六大以来文化建设成就

十六大以来文化建设成就 时间:2011年10月28日 09时32分来源:求是理论网作者: 字号:『大字体中字体小字体』我要评论 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始终把文化建设放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重要战略地位,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同发展,推动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我们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形成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开辟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确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坚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发扬广大人民群众和文化工作者的创造精神,推动优秀文化产品大量涌现,丰富了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坚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创新文化发展理念,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健康发展,大幅度提高了人民基本文化权益保障水平,大幅度提高了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坚持发展多层次、

宽领域对外文化交流格局,借鉴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不断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向世界展示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崭新形象和我国人民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我国文化改革发展,显著提高了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显著增强了国家文化软实力,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 (根据《关于<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摘引) 重大意义 时间:2011年10月28日 09时34分来源:求是理论网作者: 字号:『大字体中字体小字体』我要评论 《决定》用“四个更加”、“四个越来越”、“三个关系”集中阐述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重大意义。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

个中小企业文化建设的成功案例

最新资料,word文档,可以自由编辑!! 精 品 文 档 下 载 【本页是封面,下载后可以删除!】

案例1:卓望的成功源于创立初期就开始重视企业文化建设 卓望科技CEO谢峰认为,卓望科技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它从创立初期就十分重视企业文化建设。从卓望科技三年来走过的路来看,从当初成立时的一个人发展到如今的三百多人,卓望科技建立了一支快速响应客户的技术支持队伍,开发能力不断增强,管理结构初具规模。在此中间他们时时刻刻到处可以体会到员工的工作激情和创业动力,以及对理想的孜孜不倦的追求。这使他们能在这个竞争异常激烈的行业生存下来,而且获得了业界瞩目的高成长。在谢峰看来,正是卓望人敢于挑战自我的精神,对瞬间而逝的市场机遇显示出高度的敏感性和灵活性,对内关注员工的需求以及营造积极的工作氛围的努力,才造就了卓望科技今天的成就,而这些正是卓望科技企业文化的重要体现。 案例2:企业文化并非大企业的专利 济南九阳电器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旭宁认为企业不论大小,都应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企业文化不是一次运动,用三年两年时间就能够达到。最好是从企业小的时候就开始着手企业文化的建设,因为大了以后,再去建设企业文化就比较困难了。一个企业文化底蕴有多深,企业发展就有多大,浅薄的企业文化不可能发展成强势企业。九阳的目标是要做一个百年企业。综观世界上的百年不衰的企业,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是:重视企业文化建设,不以追求利润为唯一的目标,都有超越利润的社会目标。这是他们共同的企业价值观,也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之一,这也正是九阳公司努力学习的典范。具体到九阳企业,企业文化概括为八个字,即“人本、团队、责任、健康”。以人为本就是既要尊重员工,又要发挥其潜能;其次是鼓励员工自觉地融入团队中,在九阳,自私的、本位的、不协作的员工是不受欢迎的,也是没有前途的;九阳企业的价值观是做有责任感的企业,对员工、消费者、合作者与社会负责任,并在企业经营中努力让他们感到满意。同时倡导每一位员工都要做有责任感的人;九阳的健康理念是让员工拥有健康的身心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企业拥有健康的机制,以保证长期生存和发展。 案例3:把握先进文化促进亚联进一步发展 四川亚联高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王业勤坦言:“一个没有优秀企业文化的企

论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论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主题:人类历史文明进步的历史充分表明,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任命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创造精神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升华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发展。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党的十六大关于文化建设的战略思路。对于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对于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正文: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和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面对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织,相互激励的复杂局面,如何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怎样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建设和谐文化,这是我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所必须认真研究的问题。 开创社会主义新局面需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先进文化是健康的科学的向上的,是代表未来发展方向,推动社会前进的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它影响人的精神和灵魂,渗透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是否拥有先进文化,是否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决定一个政党、国家和民族的素质、能力和兴衰。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以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 社会主义现代化应该有繁荣的经济,也应该有繁荣的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它渊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又植根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我们必须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协调发展的高度,从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和民族振兴的高度,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中的极端重要性。 其次,综合国力的激烈竞争需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当今世界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不仅包括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等方面的竞争,也包括文化方面的竞争。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引起世界各种思想文化,历史的和现实的,外来的和本土的,进步的和落后的,积极的和颓废的,展开了相互激荡,有吸纳又有排斥,有融合又有斗争,有渗透又有抵御。总体上处于弱势地位的广大发展中国家,不但在经济发展上面临严峻挑战,在文化发展上也面临严峻挑战。保持和发展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大力弘扬民族精神,积极吸取世界其它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实现文化的与时俱进,是关系广大发展中国家前途和命运的重大问题。关于文化建设在综合国力中的重要作用的深刻揭示,突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体现了新世纪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自觉。 再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即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特设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特设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以电影产业改革为例 【摘要】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与灵魂,是一个国家最深厚的软实力。纵观世界文明史,一个民族最被后人铭记的恰恰是它的璀璨文化,西方有古希腊与古罗马,东方有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新中国建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迅速。本文通过个案分析——梳理新中国电影文化由电影事业到电影产业的跨越式发展的全景式过程——试图探寻我国文化发展的路径选择。答案往往隐藏在历史之中,笔者通过回顾新中国建立以来电影史的发展,得出了市场化才是文化发展的最终选择。文化产业满足的是精神消费需求,更强调尊重消费者的“自我意志”,这就决定了文化产业必须以市场为导向,政府应该简政放权,完成由文化管理者向文化服务者的角色转变,降低文化产业的市场准入门槛,大力支持民营资本和外资进入各个文化产业领域,营造自由、开放、包容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环境。 【关键词】社会主义文化文化产业电影产业市场化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内容,文化体制改革是我国全方位改革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党的十八大关于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任务和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总体要求,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对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作出新的重大战略部署,鲜明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以激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党的十六大关于文化建设的战略思路。对于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对于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建设和谐文化 和谐文化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价值取向,融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社会风尚为一体,反映着人们对和谐社会的总体认识、基本理念和理想追求。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党的十七大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战略部署。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就要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挥其引导性和主导性作用,使中华文化更加具有吸引力、感召力,更加多姿多彩。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部署“文化兴国”战略 中共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将于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召开。按照公开议程,此次会议将研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等问题。 一、关于全会研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问题的基本考虑 中央政治局决定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重点研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问题并作出决定,主要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第一,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需要进一步从战略上研究部署文化改革发展。 第二,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十二五”时期奋斗目标,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需要进一步从战略上研究部署文化改革发展。 第三,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在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赢得主动,需要进一步从战略上研究部署文化改革发展。 第四,切实解决当前文化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需要进一步从战略上研究部署文化改革发展。 总之,中央政治局认为,深入研究我国文化建设的新形势新要求,总结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丰富实践和宝贵经验,研究部署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对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三、关于《决定》总体框架和布局 在确定总体框架和布局时,我们注意把握以下3个方面。 第一,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外延非常宽泛,可以指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过程中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也可以指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过程中创造的精神成果的总和。 第二,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一项紧迫任务,也是一项长期任务,既要抓紧推进当前紧迫的工作,又要对长期战略目标作出谋划。 第三,文化改革发展是一个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问题,既要注重从理论上阐明文化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一、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第一,坚持为人民服务和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始终不渝地面向广大人民群众。这是由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决定的,也是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时代要求。文化建设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努力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为激励人民奋勇前进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我们的文化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充分体现人民的利益和愿望,满足人民不同层次的、多方面的、丰富的、健康的精神需要,激发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我们的文化必须充分表现我们人民的优秀品质,赞美人民在革命和建设中所取得的伟大胜利。我们的文学家、艺术家应当在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着力塑造社会主义的新人,要塑造社会主义建设的创业者,表现他们那种有革命理想和科学态度、有高尚情操和创造能力、有宽阔眼界和求实精神的崭新面貌。我们的文学家和艺术家要深入生活,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从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中吸取思想营养,使其创作获得真正的艺术生命。 第二,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促进艺术发展、科学进步,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方针。艺术上的不同形式和不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双百”方针是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方针,要努力创造一种勇于探讨和创新的气氛,增进不同学术和艺术观点之间的相互了解、相互借鉴。“双百”方针是符合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规律、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正确方针。科学的进步、理论的发展、文化的繁荣和艺术的创新,都必须长期坚持“双百”方针。要把弘扬主旋律和提倡多样化统一起来。努力创作出更多更好的既反映时代精神,又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第三,继承和发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利用、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继承和发扬我国各民族历史上一切优秀的思想道德和文化成果。对于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发扬民族文化,不仅是指古代文化,而且重点是发扬近代以来,特别是五四运动以来,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发扬革命和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在精神和文化方面的创造性成果,使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扬光大。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无论是其内容还是形式,既要体现着浓郁的民族特色,又要充满着鲜活的时代气息,并以民族的形式、科学的内容和大众的方向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成为凝聚中华民族的巨大精神力量。只有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才能创造出无愧于伟大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同样也不能离开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坚持洋为中用,博采众长,积极吸收、借鉴和利用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把它熔铸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中。同时,还

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题目: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院系: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 班级:09网络工程一班 姓名: 学号:

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文化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范畴,体现一个社会发展进程的重要标志,每一个朝代,每一种社会制度必然有属于它特有的文化属性,中国在经历历史的漫漫长路和近代的风雨坎坷与探索之路后最终建立起中国特有的文化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建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政治基础上的,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自共产党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历来都十分重视文化的建设,毛泽东提出把旧文化统治而落后的中国建设成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的中国,邓小平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创造性的阐述了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他指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要在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从而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对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江泽民指出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根本任务,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进入小康社会的新阶段,胡锦涛同志把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强调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高潮 九十年来,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同我国建设的实际相结合,形成了关于文化建设的一系列重要的理论成果,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在当代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其主义内容来说,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贯倡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致的。要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必须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努力建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文化。 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

企业文化建设汇报.doc

用优秀、独特的文化锻造现代商贸物流企业集团——****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企业文化建设成果总结报告 ****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是***政府直属的大型一类流通企业,于1996年6月由原***物资厅及其下属企事业单位成建制转制而成,以商贸流通、仓储物流、汽车营销、技术服务及再生资源产业为四大主营产业,2011年实现营业收入76.18亿元。集团公司2011年位列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第260名, 2012年位列**企业100强第19名,连续多年获得全国物流行业先进集体、**诚信企业和**优秀企业称号。 集团公司现在正在进行结构调整,对资源进行进一步优化组合,抓紧推进建设一批重大项目,力争在未来3至5年内,把集团打造成为年营业额超200亿的大型现代商贸物流集团,加速向现代商贸、现代物流、现代循环产业、现代技术服务和现代管理转型升级。 集团公司是**商贸物流行业的龙头企业。在16年的发展历程中,集团公司紧跟时代发展要求,根据自身战略定位,系统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形成了“团结拼搏、艰苦创业、求实开拓、奉献高效”的企业精神、“共进、共赢、共命”的企业价值观、“和谐、协作、绩效”的管理理念为核心理念的优秀、独特的文化理念体系,并有效渗透到各项经营管理行为当中,化为了企业和员工的行为习惯,引领企业不断向前发展,成为了**商贸物流行业学习的标杆。2012年4月,**企业文化建设协会授予****集团“企业文化建设先进单位”。2012年,***国资委简报三次转发了集团企业文化建设的经验和做法。 一、桂物企业文化概述 从1996年集团公司组建开始,集团公司就提出“团结拼搏、艰苦创业、求实开拓、奉献高效”的企业精神——桂物精神,历任领导班子始终带领全体干部员工以“桂物精神”为最高准则开拓和发展集团公司商贸物流产业。十六年间,“桂物精神”引领集团公司取得了一项又一项的成绩,其内涵不断丰富、提升和发展。2010年以来,根据集团公司“转型升级、跨越发展”战略,集团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提出,必须在继承、发扬“桂物精神”的基础上,从精神文

企业文化建设总结报告

深投发展公司 2010年中企业文化建设工作总结 2010年,深投发展公司以战略发展规划为纲领,培育具有我司特色的企业文化,以公司更名为契机,塑造员工对企业发展的共同愿景;以“家”文化为核心,营造亲如一家、团结和谐的企业文化;以责任心文化为目标,打造用心、细心服务理念;以员工为中心,营造以人为本、关爱员工的企业氛围;以丰富的文化活动为依托,将企业文化落到实处。企业文化建设成效显著,具体如下: 一、上半年工作总结 (一)推进党组织建设,统领企业文化建设工作 党建工作是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本,半年来我司积极推进党建工作,健全党组织,发展基层党员。为便于工作开展,我司根据机构调整情况,增设1个支部,共设立7个党支部,党员人数共计59名,定期开展党员活动,确保企业文化正确的发展方向。 (二)实践以人为本理念,关心关爱员工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而以人为本最基本的就是以员工利益为本,我司“想员工之所想、急员工之所急”为员工办好事、办实事,关心员工长远发展,解决员工面临的实际困难。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1、每月为当月过生日

的员工举办生日会,公司领导与员工共度生日并发放生日金,使员工充分感受到公司大家庭的温暖;2、举办各类培训,提升员工素质,例如工程类、酒店业培训等;3、设立员工阅览室,丰富员工业余文化生活。3月22日,我司鹿岭苑员工宿舍活动及阅览室正式开放,该活动室共有藏书近500本,同时还设有跑步机等健身器材,活动室一周开放三次,丰富了员工业余生活,让他们以更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工作中去;4、开展明星员工评选活动,并予以相应奖励、培训等机会,从而激励优秀员工,树立先进;5、对于生病的员工,公司领导及时看望,并送去关爱,对于家庭有困难的员工,我司也予以补贴,帮助他们度过难关。 (三)以文化活动为载体,全面推进“家”文化建设 在全面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过程中,我司将文化活动视为企业文化建设行之有效的载体,具体如下:1、公司领导亲自带头开展授课等活动,关心员工家庭生活,例如6月5日,宋公利董事长在投资大厦四楼举办了子女教育专场培训讲座,针对如何教育孩子、成才求学等进行讲解,解决了员工的实际问题。2、为增强团队凝聚力,活跃员工业余生活,4月26日下午,我司与会展中心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在岗厦群英篮球场举行了一场精彩的“五四”篮球友谊赛,提高了员工身体素质,增强了企业凝聚力,增强了与系统内企业的交流。

最新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资料

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党在初步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取得的重要思想成果。全面认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正确领会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正确认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 教学重点:1、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2、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3、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 4、中国工业化道路 教学难点:如何正确处理好两类不同性质毛盾 教学方法:讲授、提问、讨论、多媒体 教学时数:4 学时 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后,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初步探索,尽管这种探索有不少失误和曲折,且未提出并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概念和系统理论。但是,这期间所提出并初步阐明的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许多重要观点、见解和思想,成为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探索起点和思想源头。由于当时无经验可循,只有苏联模式可以借鉴,很大程度上我们许多体制只能模仿苏联。而这种模仿对于恢复国民经济、保证重点建设和保障人民生活等方面的也确实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一五”期间,正是运用这种体制,初步奠定了工业化的基础。但是在随后的社会主义探索和实践中,毛泽东逐渐发现苏联模式的弊端,苏共二十大,赫鲁晓夫在苏共20大上做了秘密报告,揭露了斯大林在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严重错误以及对他的个人崇拜所造成的严重后果,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随即发生了动荡。而这也更进一步促成了中国共产党对适合中国具体实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探索。毛泽东认为苏共二十大对我们最重要的教益是要独立思考,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独立自主地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他明确指出,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找到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 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思想成果 (一)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 1、《论十大关系》标志着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 ——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产业结构问题); ——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生产力布局问题); ——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 ——国家、生产单位和个人的关系(经济体制问题);

文化建设专题试题参考答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理论 一、单项选择题: 1-5 DABDA 6-10 ADBCA 二、多项选择题: 1 AE 2 BCD 3 ABCDE 4 ABCDE 5 BCD 6 ABD 7 ABDE 8 ABCDE 9 ABCDE 10 ABCDE 三、辨析题: 1.“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1)这句古汉语的意思是:只要米仓充实,衣食丰足,人们物质生活好了,就会讲究礼节,知道荣辱,重视精神道德。 (2)这句话有一定的道理,它说明精神文明是以物质文明为基础的。但是,有了一定的物质文明并不意味着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与它相适应的精神文明,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发展并不总是同步的。这就是说,无论从社会或者是从个人来说,物质生活好了,如果不抓精神生活、社会风气,它不会自然而然就好起来的。 (3)当前在改革开放和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条件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加强物质文明建设,同时也要十分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 2.市场经济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产生了消极影响。 本命题错误。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利于增强人们的自立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有利于提高广大群众学文化、学科学、学技术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使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进一步发挥出来。同时,市场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也会反映到精神生活中来,给精神文明建设带来不可忽视的影响。因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引导人们正确处理竞争和协作、自主和监督、效率和公平、先富和共富、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关系,反对见利忘义、唯利是图,形成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个人合法利益的社会主义义利观,形成健康有序的经济和社会生活规范。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文化是多元文化,与此相适应,其指导思想也是多元的。 本命题错误。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文化是一种多元文化。但在这种多元文化中,必须保证指导思想的一元化,而决不能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这个指导思想就是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这种多元文化的主心骨。有了这个主心骨,就能保证我国文化的社会主义性质,保证我国文化始终沿着进步的方向前进。 (3)在当代中国,坚持和巩固邓小平理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就是真正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4.培育有文化的公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 本命题不全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

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建设成效调查的主要内容

企业文化建设成效调查的主要内容 一、组织问题 ⒈是否成立了企业文化建设指导委员会? ⒉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工作是哪位领导分工负责抓?总经理、党委书记、副总经理? ⒊是否成立了企业文化具体职能机构或指定专人负责企业文化建设工作? ⒋具体从事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工作人员原来是从事什么工作的? ⒌有否派出企业人员外出接受企业文化培训?那些人员接受过企业文化培训? ⒍有否请老师来企业进行企业文化内训? ⒎有否聘请企业文化专家做企业顾问? 二、观念问题 ⒈企业化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才有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建立开始时就有的? ⒉企业文化是老板的文化? ⒊企业理念是老板的理念? ⒋企业理念是怎么提炼出来的?你认为你单位的文化理念与其他企业雷同吗? ⒌企业文化与营销活动有关联吗?有那些关联作用或影响? ⒍企业文化与管理制度有关联吗?管理制度与企业文化协调

吗? ⒎是否有或想到请企业文化专家做企业文化建设顾问? ⒏你单位的大部分员工参与企业文化建设的热情和创造性如何? ⒐企业文化建设与经营和管理是否有脱节的现象和问题? ⒑企业编制了企业文化建设规划有吗?规划是几年的? ⒈实施了员工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吗? ⒉你单位的客户理解你单位的文化理念吗? ⒊企业的社会公众的知名度和企业形象高吗? ⒋听说到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议论了吗? 三、方法问题: ⒈你单位的是广告公司设计的吗?设计公司还与你单位有交流和联系吗? ⒉你单位的、、的设计、应用程序是如何的? ⒊你单位的企业文化建设的载体主要有那些方面?展览活动、厂庆、旅游、文化论坛、传统文体活动等; ⒋你单位的公益活动与企业文化建设有关吗? ⒌你单位的有自己的网站吗?具有文化特性和作用吗? ⒍你单位的环境体现了文化内涵吗? ⒎有自己的企业之歌吗?企业之歌的歌词是自己员工创作的吗?反映了企业的个性了吗? ⒏有企业自办的企业报刊吗?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