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武汉大学环境生物学知识点总结

武汉大学环境生物学知识点总结

武汉大学环境生物学知识点总结
武汉大学环境生物学知识点总结

环境生物学

第一章绪论

环境生物学:研究生物系统与人为逆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生物系统:生物各级组构水平的总称。根据一般分类,从微观到宏观依次为基因、细胞、组织、器官、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景观、生物圈。

人为逆境:由人类活动产生的不利于生物生存的环境状态。

生物系统与人为逆境的相互关系有两方面含义:

①各种逆境因子对生物系统产生不利或有害的影响(或效应);

②生物系统同时也对逆境因子的行为(或归宿)产生影响。

环境生物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对象:受人为胁迫的生物系统。

内容:两大方面——人为胁迫因子对生物系统的效应和生物系统对人为胁迫因子行为的影响。还包括环境生物学理论、方法和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第二章人为逆境

产生人为逆境的因子称为逆境因子或人为胁迫因子。

根据胁迫因子的性质分为三大类:化学性人为胁迫因子、物理性、生物性。

化学性人为胁迫因子:化学反应产生,通常为化学污染物

物理性:物理作用产生,分为两类——物理性污染因子(噪声、辐射……)和环境要素(土壤、水体、大气、生物区系)物理性破坏因子

生物性:生物学机制或过程产生,包括两种类型——人为传播的病原体和人为引入的外来物种

环境的化学性污染

1.大气的化学性污染

污染物种类按其物质形态可分为:气溶胶状态污染物和气体状态污染物

气溶胶:分散介质为气体的胶体物质。就大气污染而言,气溶胶是指悬浮在大气中的固体粒子和液体粒子

人为污染源:燃料燃烧、工业生产中工艺性排放、交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

2.水体的化学性污染

污染物按其性质分:无机无毒物质、无机有毒物质、有机耗氧物质、有机有毒物质。

无机无毒:酸、碱、一般无机盐

无机有毒:重金属和阴离子态物质

有机耗氧: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类、糖类、纤维素等

有机有毒:对生物体具有不同程度的毒性,有机农药、多环芳烃、多氯联苯、石油等

污染源: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退水。

3.土壤的化学性污染

污染物:与大气和水体污染物很多是相同的。有机污染物(特别是持久性有机污染物)、重金属污染物、化学肥料。

污染源:工矿来源和农业来源。

环境的物理性污染

1.电离辐射污染

射线类型:无论哪一类射线,凡具有足够的能量能引起物质电离,称为电离辐射。人为产生的对人体及生物有较大影响的电离辐射主要有α射线、β射线、γ射线、X射线等。

人为来源:核工业、核爆炸实验、煤燃烧(煤中含有微量的原生天然放射性核素,煤经过燃烧后产生的粉尘和炉渣的放射性比煤高)

2.非电离辐射污染

类型: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微波、射频

人为污染源:紫外辐射(紫外线发生装置,大气层对来自太阳紫外线屏蔽作用减弱)、微波和射频辐射(电视、调频广播、雷达、人造卫星通信系统的地面终端及其他辐射源)

3.噪声污染

特点:暂时性,在空中传播时未给环境留下有毒有害物质,其对环境的影响不积累、不持久;一旦声源停止,噪声也相继消失

污染源:工业噪声、交通噪声、建筑施工噪声、生活噪声

4.热污染

大量废热不断进入环境,使环境温度升高,影响人类及生物的生活及生存

环境的生物性污染

1.病原体传播

A.空气病原体:微生物(芽孢杆菌属、无色杆菌属、细球菌属、放线菌、酵母菌、真菌等)、人体的某些病原微生物(结核分枝杆菌、白喉杆菌、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脑膜炎球菌、禽流感病毒等)

传播方式:附着于尘埃、附着于自鼻腔和口腔喷出的飞沫小滴上、附着于飞沫表面蒸发后形成的飞沫核上

B.水体病原体:主要有三大类——病毒、细菌、寄生虫

病毒中对人类影响最大的是甲型肝炎病毒(肝炎)、脊髓灰质炎病毒(小儿麻痹症)、柯萨奇病毒(无菌性脑膜炎)、人肠道致细胞病变孤几病毒(心肌炎、心包炎)

污水中常见的病菌有沙门菌、志贺菌、霍乱弧菌、致病性大肠杆菌、钩端螺旋体,他们能引起各种传染性疾病,如痢疾、伤寒、副伤寒、霍乱、胃肠炎等

水体中最重要的寄生虫为吸血虫,此外有溶组织阿米巴及其他原虫等

来源:人和动物的粪便、生活垃圾、污水、某些工业废弃物;其中人与动物的粪便是最重要的污染源

C.土壤病原体

包括病菌、寄生虫、病毒

土壤中的病菌在土壤中存活的时间长短不一,与土壤中有机物的种类和数量、PH值、日照、土壤温度、湿度、微生物群系所产生的抗生物质及噬菌体等有关

污染来源:未经彻底无害化处理的人畜粪便施肥;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医院污水和含有病原体的工业废水进行农田污灌或利用其底泥施肥;病毒尸体处理不当等

2.外来物种引入

由于地理隔离,生物的进化式样在世界各个主要地区具有不同的形式,并由此形成具有不同特有性的生物区系,然而大量物种被人类有意或无意地引入到非乡土的外地,这些外来物种

在许多情况下对当地土著物种的生存构成极大的威胁,甚至导致后者灭绝

3.转基因生物释放

运用重组DNA技术将外源基因整合于受体生物基因组、改变其遗传组成后产生的生物及其后代称为转基因生物。转基因生物包括转基因植物(作物)、转基因动物、转基因微生物带来的潜在生态安全问题:产生强势物种,入侵环境后破坏当地的生物多样性;转基因逃逸导致野生种子库资源污染;对人类和动物健康有直接影响或通过类似食物链的级联作用产生间接影响;转基因技术中所用的抗性标记基因可能增大对人的危害或污染环境

自然资源过度开发

自然资源:自然界中人类可以直接获得的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分为不可更新资源和可更新资源两类

不可更新资源:需要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才能形成的资源,如各种金属和非金属矿物、化石燃料等

可更新资源:能在一定的时间内再生或循环再现的资源,如水、土地、生物等

自然资源是自然环境中能够被人类直接利用的部分

第三章外源化学物在生物体内的归宿

外源化学物:存在于外界环境,可能与生物机体接触并且可能以某种途径进入机体的一些化学物质。这些物质既不是生物机体的组成成分,也不是维持其正常生理功能和生命活动所必需的营养元素或化合物,但是他们进入机体以后,可能引起某种生物学变化,包括生理的、生化的、结构的以及遗传的等方面的改变

外源化学物在生物机体内的行为和归宿包括:吸收、转运、生物转化、排出、生物蓄积

吸收

吸收:外源化学物通过各种途径透过生物机体的生物膜进入体液的过程

1.生物膜的基本结构

生物膜:细胞质膜和细胞器膜的总称。生物膜有控制内外环境物质交换的屏障作用,并且是许多重要生化反应和生命现象得以进行的场所。

生物膜主要由类脂和蛋白质(包括酶)组成,此外还有少量的多糖和微量的核酸。

类脂包括磷脂、糖脂和类固醇等,其中以磷脂为主要成分。在化学组成上,磷脂主要由脂肪酸、磷酸和甘油组成。它是兼性分子,具有亲水的极性部分(头部)和疏水的非极性部分(尾部)。头部因有磷酸亲水基因,故为亲水部分;尾部为与油分子相似的脂肪酸链,故为疏水部分。糖脂和胆固醇也都属于兼性分子。

构成生物膜的蛋白质(包括酶)种类较多,这与不同类型细胞生物膜的功能有关,少者有数种蛋白质,多者达数十种。从其在生物膜中的分布位置区分,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与膜的内、外表面相连,称为外在性蛋白或周缘蛋白。另一类镶嵌在膜的脂质内部,有的甚至可以穿透膜的内外表面,称为内在性蛋白。在这些膜蛋白中,除了酶以外,还有受体,载体,通道等。

2.物质的跨膜转运

A.简单扩散:物质从浓度高的一侧透过生物膜脂质双分子层向浓度较低一侧扩散

B.易化扩散:一些非脂溶性物质或亲水性物质顺其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减小方向的跨膜转

运,在转运过程中需要特异的膜转运蛋白参加,但不消耗能量

载体蛋白:一种载体蛋白只能运载一种类型溶质分子,载体蛋白与特定的溶质分子结合后,通过蛋白分子的一系列构象变化完成溶质分子的跨膜转运

通道蛋白:此类蛋白分子横跨膜形成亲水通道,而被转运的溶质无需与蛋白分子结合

C.主动转运:化合物透过生物膜由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一侧转移,并消耗代谢能量的过程,与易化扩散相同,主动转运过程也需要有载体参加,载体与被转运化合物结合成复合物,然后将化合物转移到生物膜另一侧释放

D.(非跨膜转运)吞噬作用,胞饮作用,内吞作用:当外来物质是较大的分子或者颗粒,甚至大到整个细胞时,由于体积太大,不能通过以上各种转运方式完成跨膜转运,这时可以借助于这些作用完成

吞噬作用:细胞卷入继而摄取某种物质或物质颗粒的过程,这种方式在本质上并不涉及到跨膜转运过程,但却是物质进入细胞的一种机制

胞饮作用:与吞噬作用的区别在于其胞吞物为溶液,而且卷入物质时所涉及的细胞区域和细胞膜小些

内吞作用:涉及到物质与细胞外表面某种受体蛋白的结合,因此又称为受体介导内吞作用,通过这种方式转运的外来物质(配体)首先与细胞表面互补性受体结合形成复合物,并启动内化作用

3.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与吸收

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是决定其被吸收能力的关键因素

辛醇-水分配系数是影响化学物质被机体吸收的最重要理化性质之一,该系数描述化学物质(溶质)在含有两个不互溶液体的体系中的摩尔浓度的平衡比率。用Kow或P表示,常取对数形式。lgKow较大,疏水亲脂;lgKow为负值,亲水。一般而言,lgKow值高于4的物质在生物体的各种部位均不能被充分吸收

水溶性是影响化学物质暴露和生物可利用性另一个重要的理化性质,即使其他理化性质适于吸收,水溶性极低的物质也不易被吸收,因为这类物质不易集聚而不能使其浓度达到易于被细胞吸收的水平。

分子的极性对其跨膜转运有较大的影响,一般而言,同类物质中极性越大的物质亲脂性越低,亲水性越高;非极性物质(偶极距为零)比极性物质更容易通过皮肤被吸收;另一方面,极性物质比非极性物质更容易通过肺脏和胃肠道被吸收

物质的解离度对简单扩散有较大影响

物质的物理状态(固体、液体、气体)能极大地影响其暴露程度和生物可利用性

分子大小对物质的跨膜运输有很大影响,随着分子大小的增加,跨膜转运下降

一般而言,低熔点非离子态有机物比高熔点非离子态有机物更易于吸收,其原因在于低熔点物质只需要较低能量就能从其晶体中分离解聚,形成自由态分子,因此低熔点物质比高熔点物质水溶性高,从而可以在细胞外达到更高的浓度,形成有助于被动扩散的浓度梯度

沸点和蒸汽压表征物质的挥发性,能决定物质达到气相的浓度和通过吸入途径被吸收的可利用性程度,因此,挥发性、低沸点物质更易于在肺部被吸收

4.吸收途径

A.陆生哺乳动物的吸收(消化道、呼吸道、皮肤)

B.植物的吸收(根部、地上部分)

分布

分布:外源化学物通过吸收进入体液后,经循环系统、输导组织或其他途径分散到机体组织间液、细胞内液的过程

1.外源化学物与内源性物质的结合

与蛋白质、多肽、氨基酸、有机酸结合

2.体内运输

A.动物体内运输

a.运输途径:脊椎动物体内远距离运输主要通过血液循环,少部分通过淋巴循环;无脊椎动物体内外来物质可以通过血淋巴运输

b.外来物质从循环系统到器官/组织的分布:分布的速度通常很快,一种特定物质分布到一个器官的速率取决于该器官的血液量和该物质穿过毛细血管床和进入细胞的难易程度,即取决于毛细血管通透性和血流/组织比

B.植物体内运输

a.运输途径:主要由维管系统完成,其运输通道包括由木质部导管向上的运输,由韧皮部筛管向(上)下(双向)的运输以及木质部和韧皮部之间的横向运输

3.影响外来物质分布的因素

A.生理屏障(细胞膜的通透性、血脑屏障、胎盘屏障)

B.外源化学物的化学性质(脂溶性、脂-水分配系数)

C.外源化学物与内源性物质的亲和性

D.组织吸附、重吸收及其他生理因素

生物转化

生物转化:外来物质进入生物体后,在机体酶系统的作用下代谢转变成水溶性高而易于排出体外的化合物的过程

一、生物转化的基本阶段和反应类型(氧化、还原、水解、结合)

1.第一阶段反应

此阶段生物转化的反应类型有氧化、还原、水解,将脂溶性物质转变为极性化合物

其中生物氧化反应是最重要的反应

2.第二阶段反应

外来物质进行结合反应

3.第三阶段反应

使外源化学物解毒的反应,由该反应形成的结合物可以进入液泡或跨质膜排出细胞外,使细胞质免受外来化学物的毒性作用

二、生物活化

解毒(生物失活):外来物质经过生物转化后,其生物活性减弱或消失

生物活化:有些外来物质经生物转化后,其衍生物的生物活性更强

1.生物转化第一阶段的生物活化

在生物转化的第一阶段,许多反应的产物比其母体物质具有更高的毒性

2.生物转化第二阶段的生物活化

第二阶段反应的产物通常是高度水溶性的,因而易于排出体外,此阶段许多反应属于生物失

活反应或解毒反应,然而与第一阶段反应类似,仍然存在一些例外。某些第二阶段反应产物比其母体化合物表现出更高的毒性

三、生物转化中酶的诱导和抑制

酶的诱导效应:有些外来化合物可使某些与代谢转化有关的酶系统活力增强或酶含量增加,因此促进其他外来物质转化的现象

酶的抑制:一种外来化合物在体内的生物转化过程可受到另一种化合物的抑制,且抑制现象的发生与参加生物转化的酶有关

四、生物转化的影响因素

1.物种差异

2.遗传差异

3.性别差异

4.年龄差异

5.外部因素的影响

排出

排出:外来化合物及其代谢产物向体外运输的过程

一、动物的排出

1.经肾脏排出

肾脏排泄外来化合物及其代谢产物的效率极高,是重要的排泄器官,其排泄机制主要有肾小球滤过和肾小管主动转运

2.随同胆汁排出

肝胆系统也是外来物质排出的重要途径之一,经肠道吸收的外来化合物先随血液进入肝脏,在肝脏进行生物转化,其代谢产物可被肝细胞直接排泄入胆汁,不再进入血液循环经肾脏排泄

3.经呼吸道排出

由呼吸道进入体内的气态、挥发性液态及不溶解的颗粒状外来物质均可由呼吸道排出体外,不同形态的外来物排出的方式不同

气态和易挥发性液态-简单扩散

颗粒状-通过支气管分泌的液体、肺细胞分泌的脂蛋白表面活性剂层以及巨噬细胞的作用,并在气管表面纤毛的推动下排出

4.其他排出途径

粪便、入职、唾液和汗液(极少)

毛发和指甲并非机体的排泄物,但有些重金属,如铅、汞、锰、砷等可蓄积于此

二、植物的排出

与哺乳动物不同,植物缺乏将毒物及其代谢物排出体外的专门排出系统,植物向体外排泄体内多余的物质和代谢废物常常是以分泌的形式进行的

分泌:将物质从原生质体分离或将原生质体的一部分分开的复杂现象

生物积蓄

生物积蓄:指生物有机体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直接从环境介质或从所消耗的食物中吸收并积累

外来物质的现象

生物浓缩:生物机体从环境介质水中吸收并积累外来物质的现象

第四章外源化学物的毒性效应

毒性:外源化学物对生物体的易感部位产生有害作用的能力

毒性仅指该种物质导致毒性效应的潜力,并不代表它一定会对生物体产生毒害

毒性效应:外源化学物因具有毒性而对生物体产生损害的总和

中毒:机体与毒物接触后引起的疾病急性中毒、慢性中毒

危害性:外源化学物在与机体接触过程中导致机体中毒的可能性

毒性与危害性的区别:外源化学物只有以能引起损伤的形态和数量与机体接触才能产生危害

毒性效应的类型

1.致死效应

致死效应是一种急性毒性效应,表现在收到外来化学物质影响的机体在短时间内死亡

测定指标:死亡率

2.生长效应

外来化学物质抑制机体的重量和体积,使生物量下降,长(高)度边笑

3.生殖效应

外源化学物对生物的生殖过程所产生的损伤作用(可以看做是一种对生物体产生后代的能力的损伤)

4.行为效应

外源化学物作用下,动物所具有的可观察、可记录或可测量的活动的异常改变

动物行为:机体在神经系统控制下对外界环境胁迫的反应

5.形态结构效应

外源化学物作用下,机体器官或组织的外形和解剖构造发生损伤性改变

6.致突变(致癌)效应

毒性效应的表征

一、毒性参数

1.半数致死剂量

一定试验时间内,使试验生物群体中半数个体死亡的毒物剂量

2.半数有效剂量

……半数个体产生某一效应的毒物剂量

3.半数致死浓度

……引起试验生物群体中半数个体死亡的毒物浓度

4.半数有效浓度

…………产生某一效应的毒物浓度

5.半数抑制浓度

……抑制或降低种群繁殖率50%的毒物浓度

6.半数致死时间

在特定温度和剂量下,使试验生物群体中半数个体死亡所需要的时间

7.半数有效时间

在特定温度和剂量下,对试验生物群体中半数个体产生某一效应所需要的时间

8.未觉察反应浓度

毒性试验中用各种指标(如存活、生长、生殖等)衡量毒物对受试生物的毒性强度,均未觉察到有反应的最高浓度

9.最低觉察反应浓度

……能觉察到有反应的最低浓度

10.毒物最大容许浓度

慢性毒性试验中对受试生物无影响的最高浓度和有影响的最低浓度之间的毒物浓度范围11.安全浓度

通过整个生活史周期甚至持续数个世代的慢性试验,对受试生物确无影响的毒物浓度称为安全浓度

剂量与毒性

1.剂量-效应关系

指一种化学物质的摄入量与生物机体所呈现的某种性质的生物学变化强度之间的关系

2.剂量-反应关系

反应:接触一定剂量外来化合物后产生某种效应并达到一定强度的个体在一定群体中所占的比例,一般以%表示

比如:剂量-致死率

3.毒物刺激作用

毒物在亚抑制剂量水平对生物机体的这种刺激效应

毒性试验

1.急性毒性试验

急性毒性:外来化学物质大剂量一次或24小时内多次接触于机体后,在短时间内对机体的毒性

在急性毒性试验中,一般采用半致死剂量LD50或半致死浓度LC50表示受试物的急性毒性大小

急性毒性试验的基本目标是测定化学物质的致死性潜力

2.亚急性(亚慢性)毒性试验和慢性毒性试验

A.亚急性(亚慢性)毒性试验:研究生物体在约1/10生命期间少量反复接触某种外来物质所引起的损害作用的毒性试验

试验目的:在急性毒性试验的基础上进一步观测受试物对机体的主要毒性作用及毒作用的靶器官,并对未觉察反应浓度(剂量)和最低觉察反应浓度(剂量)做出初步判断

B.慢性毒性试验:研究生物体在长时间少量、反复、持续接触受试物后所产生的毒性效应的试验

试验目的:观测受试物在低剂量反复作用的条件下,对机体所产生的损害及特点,确定引起损害作用的未觉察反应浓度(剂量)和最低觉察反应浓度(剂量),为评价外来化学物的毒性作用和制定其在环境中的最大容许限量及人每日容许摄入量提供依据

影响毒性的因素

一、毒物因素

1.物理化学性质

脂-水分配系数:越高,越容易通过简单扩散方式被吸收,从而增加其在机体内的浓度而增

强毒性

水溶性:水溶性直接决定其解聚度,从而影响生物体靶位点的暴露程度

电离度:非离子态的外来化学物比离子态的物质更容易透过生物膜被吸收,因此前者比后者具有更强的毒性

挥发性:挥发性强,容易形成较大的蒸汽压,增加有机体暴露的可能性,从而增强对有机体某些特定器官的毒性

分散度:(主要对某些特定形态的环境污染物,如粉尘、烟雾)分散度越大,比表面积越大,毒性越大

2.致毒途径和方式

A.化合物吸收速度和毒性大小顺序:静脉注射≈吸入>腹腔注射>肌肉注射>经口>经皮

但对某些化合物存在例外

B.毒物接触时间

C.溶解化合物的溶剂和助溶剂可能产生的毒性

3.化学物联合作用

联合作用:多种外来化学物同时或在短时间内相继进入生物体后所产生的综合生物学作用联合毒性:多种化学物质经联合作用产生的毒性

联合作用的类型:相加作用、协同作用、拮抗作用

二、生物因素

化合物的毒性大小一方面取决于其本身的性质,另一方面也收到生物体对化学物耐受性的影响

1.物种和品系

2.性别和激素

妊娠显著增加动物对杀虫剂的敏感性,而哺乳使动物对重金属更敏感,甲状腺功能亢进和胰岛素功能亢进可以改变动物和人类对毒物的敏感性

3.年龄、体型大小和疾病

小型个体通常有较高的比表面积,使单位体重更快地吸收外来化合物

4.营养状况

三、环境因素

1.温度、湿度、光照

通常,温度越高机体对毒物敏感性越高

湿度越高,皮肤吸收外来化合物速度加快

2.酸度、盐度、硬度

酸性条件下,许多金属的毒性增强

盐度对化学物毒性的影响因化学物而异

水的硬度显著影响金属的毒性,在PH一定的条件下,金属在硬水中的毒性较低

毒性效应的机理

一、对酶的抑制

生物化学过程是构成机体整个生命活动的基础。酶是其催化剂,因而酶在此过程中起着关键性作用

毒物对酶的抑制分为不可逆抑制和可逆抑制

外来化学物对酶的不可逆抑制可以通过四种机制:

1.干扰或阻断酶的活性中心

2.使辅酶丢失或失活

3.竞争辅酶结合位点

4.改变酶的结构进而影响其活性位点的三维构型

可逆抑制

1.竞争性抑制

2.非竞争性抑制

二、生物膜通透性改变

生物膜的通透性:生物膜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能力

1.破坏生物膜物理结构

2.干扰生物膜质子泵功能

3.攻击离子通道

三、与受体结合

受体:生物体感受外界的物理性或化学性刺激并将其转变成神经冲动的感受器

分为膜受体和细胞受体,前者分布在膜上,后者存在于细胞质中

1.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

2.与毒素受体结合

3.内分泌干扰物与受体结合

四、自由基反应

自由基:带有未配对电子的原子或原子团,其化学反应性极高而半衰期很短

1.能在体内形成自由基的外来化学物

这类物质可以直接作用于生物膜,使膜的成分形成自由基

2.体内自由基形成的链式反应

机体内自由基的形成可以分为启动、发展和终止三个阶段

3.自由基对机体的损害机制

自由基产生物质很少是选择性毒物

第五章物理性污染物对生物体的损伤

电离辐射的生物效应

一、电离辐射对细胞的损伤

细胞损伤程度与什么有关?

A.损伤效应取决于细胞生长、增殖、更新速度;一般而言,分裂速率高、细胞周期短、不断增殖的细胞易受损伤且损伤程度重

B.与受照射时细胞所处的周期有关,分裂期细胞一般比间期细胞更敏感,而休眠期细胞具有明显的抗辐射能力

杀伤细胞及影响细胞周期

从形态学上,辐射对细胞的损伤表现为:

A.细胞核改变

B.染色体畸变

C.形成多倍体或巨核型细胞

D.细胞器改变

电离辐射可以阻断细胞周期活动和延长细胞周期时间,影响程度大小取决于受照射时细胞所处的时期和各时期细胞在细胞周期中的比例

二、电离辐射的躯体效应

两种类型——随机效应和非随机效应

随机效应:该种效应的发生是随机的。主要包括遗传缺陷和癌症。随着辐射剂量增加,随机效应也增加,但并不表示增加剂量一定会导致遗传缺陷和癌症

三、电离辐射的生物化学效应

1.核酸代谢的辐射损伤

A.DNA合成的抑制

B.DNA分解代谢的增强

2.染色质的辐射效应

A.染色质的降解

B.组蛋白的辐射效应(合成受抑制)

3.细胞膜的辐射效应

A.电离辐射对膜的组分的影响

直接作用:由射线能量直接作用于膜的组分所引起

间接作用:由射线使水分子离解而产生的自由基引起

无论何种方式,都能使细胞膜的结构受损而丧失其正常功能

B.电离辐射对膜的物理化学性质的影响

膜的流动性、表面电荷、跨膜电位、通透性受到影响,其变化都是以膜的化学组分变化为基础

C.电离辐射对细胞器膜通透性的影响

使某些细胞器膜通透性增加

D.电离辐射对膜结合酶活性的影响

使多种膜结合酶的活性发生变化,有的活性升高,有的降低

E.电离辐射对膜受体功能的影响

F.……对膜-DNA复合体的效应

4.能量代谢的障碍

A.线粒体氧化磷酸化的抑制

B.细胞核氧化磷酸化的抑制

紫外辐射的生物效应

紫外线(UV)

紫外辐射分为三个区段,UV-A、UV-B、UV-C

UV-A:波长320nm~400nm单独作用无效,但能增强UV-B的生物学效应,或者当存在某些化学药剂时,可导致组织损伤

UV-B:波长280nm~320nm对生物体极端有害

UV-C:波长200nm~280nm该段太阳紫外线被同温层的臭氧有效吸收,所以天然辐射源对地表生物没有辐射作用

一、生物组织对紫外线的吸收与传输

紫外线只有被机体吸收才能产生生物效应,所产生的效应大小随机体吸收的紫外线能量增加而增加

短波紫外线对人类的穿透限于表皮

波长较长及肤色较浅者穿透的稍许深些,可至真皮

眼睛紫外线穿透情形与皮肤类似

多数紫外线被角膜吸收,最深层的吸收在晶状体,视网膜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会受到辐射核酸和多数蛋白质对紫外线的吸收峰低于300nm

二、紫外线辐射对躯体的损伤

1.紫外线辐射的非随机效应

通常为急性,也可以是迟发的。此类效应对机体的影响程度随剂量而异;可能存在着一个阈值,在此剂量之下不发生任何效应。非随机效应能出现在紫外辐射所及的任何细胞和组织中①皮肤的急性效应

晒斑(紫外辐射红斑)

②眼睛的急性效应

光感性角膜炎、光感性结膜炎、晶体白内障

2.皮肤长期接触紫外辐射的效应

长期接触紫外辐射可能引起表皮和真皮炎性反应和溃疡、肿瘤、皮肤癌

三、紫外辐射对DNA合成和复制的抑制

四、紫外辐射对蛋白质的影响

1.氨基酸的光化敏感性

氨基酸的光化敏感性:吸收一定波长的光之后发生化学变化的可能性。可定义为化合物的摩尔吸收率与光化学变化的概率的乘积

2.酶的光化学钝化

3.芳香族氨基酸与蛋白质的光离解

微波和射频辐射的生物效应(了解)

基本作用包括热效应和非热效应两大类

噪声的生物效应

噪声对机体的危害包括心理和生理方面的多种效应,轻则引起行为和生理机能的轻度改变,重则导致强烈机体损伤甚至死亡

一、生理影响

70~75dB噪声作用下,机体出现明确的生理反应

噪声稍高、间歇式噪声,机体会出现惊恐反应

脉率和血压改变,肝糖原释放进入血流(满足能量的紧急需求)以及肾上腺素增加

较强的噪声作用于人的中枢神经系统能使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失调,造成失眠、疲劳、头疼、记忆力衰退等神经衰弱症

在噪声作用下,胃肠机能阻滞、消化液分泌异常和胃液酸度降低,导致食欲不振和消化不良,重则出现恶心呕吐,久之形成胃病及胃溃疡

书P131(懒得抄了妈的)

二、听觉影响

暂时性阈移(听觉疲劳):当暴露于高水平噪声,通常可以使听觉发生暂时性减退,听觉敏感度降低,可闻阈值提高

80dB以下的噪声不损伤人的听力85dB以上的噪声会对听力产生有害影响

三、心理效应

干扰人的情绪、交际能力、睡眠等

第六章遗传毒理学

遗传毒理学:研究外源化学物质和其他环境因素作用于有机体所产生的遗传毒性效应

遗传毒性效应:有机体遗传物质受到外源化学物质和其他环境因素作用后,因诱发突变而损害子代细胞或个体

诱发突变及其形成的机理

突变:遗传物质在某种(自发的或诱发的)因素作用下发生的一种可遗传的变异,它包括染色体上基因本身的变化、染色体结构的变化、染色体数量变化三大类

基因突变——点突变,细胞学上观察不到

染色体结构和染色体数量变化——染色体畸变,细胞学上可观察

突变可以自发产生也可以在物理和化学因素作用下产生,自发突变的频率通常很低,而由物理和化学因素诱发的突变比自发突变率高很多

诱变因素首先导致DNA损伤(前突变),然后细胞对这些损伤进行修复;如果DNA不能恢复损伤前的结构状态,则形成可遗传的永久性改变,即发生了突变

一、诱变因素及其对DNA分子的损伤

诱变因素(诱变剂):能诱发突变的各种理化因素

1.化学诱变剂对DNA的损伤

烷化剂、交联剂、代谢活化诱变剂、碱基类似物

2.物理诱变剂及其对DNA的损伤

电离辐射、紫外辐射、

二、以DNA为靶的突变机制

以DNA为靶的突变机制:诱变剂通过损伤DNA结构而导致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结构变异

1.基因突变

A.碱基置换

分为转换和颠换

转换:嘌呤(腺嘌呤A,鸟嘌呤G)被其他嘌呤替代;嘧啶(胞嘧啶C和胸腺嘧啶T)被其他嘧啶替换

颠换:嘌呤被嘧啶替换,嘧啶被嘌呤替换

引起碱基置换的分子机制:碱基类似物掺入、正常碱基的化学饰变、化学物与碱基结合、碱基自发饰变

B.碱基加入和缺失

移码突变:DNA分子中两个碱基之间去除(缺失)或插入(加入)一个碱基构成的基因突变机制

可以自发发生也可以由诱变剂引发

碱基缺失或加入比碱基置换对基因及其翻译成蛋白质分子的过程通常有更严重的影响

嵌合剂:能以静电吸附形式嵌入DNA单链的碱基之间或DNA双螺旋结构的相邻核苷酸之间的诱变剂分子

C.转座成分的插入

2.染色体结构变异

染色体结构的变异起因于染色体或染色单体的断裂

每一个断裂产生两个断裂端,这些断裂端可以沿着三条途径中的一条发展:

①断裂端保持原状不愈合,无着丝粒的染色体片段最后丢失

②同一断裂的两个断裂端重新愈合或重建,回复到原来的染色体结构

③某一断裂的一个或两个断裂端与另一断裂所产生的断裂端连接,引起非重建性愈合

染色体畸变:一个染色体的两条染色单体在相同位点发生断裂后所产生的畸变

染色单体畸变:一个染色体的两条染色单体中的一条发生断裂后所产生的畸变

A.结构变异的基本类型

缺失:染色体上一个区段及其所含的基因一起丢失所引起的畸变

重复:染色体上增加了相同的某个区段而引起的畸变

倒位:染色体的一个区段断裂后,倒转180°又重新接合所引起的畸变

易位:染色体断裂后的一个区段连接到非同源染色体上所产生的畸变

B.化学诱变剂引起染色体结构变异

C.电离辐射引起染色体结构变异

G1期:合成前期或复制准备期;此时期细胞的辐射敏感性较低,畸变产额相对较低

S期:DNA合成期货染色体复制期;细胞辐射敏感性较高,染色单体畸变率逐渐上升

G2期:合成后期;对辐射最敏感的时期

D.微波辐射引起染色体结构变异

3.突变热点

A.基因突变热点:基因中极易受攻击的位置

B.染色体断裂脆点

4.增变基因:生物体有些基因与整个基因组的突变率有直接关系,这些基因突变会使整个基因组的突变率明显上升

三、非靶标效应

非靶标效应:诱变剂对DNA的损伤可以发生在受到直接伤害的细胞以外的细胞群体中和若干代以后的子代细胞中,与直接受到损伤的靶细胞相对应

1.旁观者效应

2.基因组不稳定性:指受电离辐射后,新的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出现延迟性增加

四、遗传毒性的间接机制

1.脂质过氧化

2.DNA合成抑制

3.DNA修复抑制

4.干扰细胞分裂

遗传毒性与疾病

一、生殖细胞突变引起显性致死和遗传疾病

诱变剂作用于生殖细胞引起突变产生的两种后果

这两种效应都不表现在当代,而是在子代以及后代表现出来

二、肿瘤

遗传物质受到物理、化学或其他有害因素作用后受到损伤而产生的疾病

致癌作用是一个多阶段、多基因参与和长期积累的过程,涉及到基因表达,细胞生理和生化的多种变化

由致癌物质引起的遗传改变包括基因突变、基因扩增、染色体重排和非整倍体

1.基因突变与肿瘤

2.染色体畸变与肿瘤

三、遗传毒性与畸形

致畸作用:有些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可使胚胎的生长发育过程受到干扰,影响其正常发育,致使胎儿在出生时具有某种器官形态结构异常的作用

畸形:器官形态结构的异常

畸胎:具有畸形的胚胎

致畸原:能通过母体干扰胚胎或胎儿正常发育使其出生时具有畸形的因子

第七章污染的种群生物学效应

污染对种群统计特征的影响

种群的特征取决于构成种群的所有个体的特性

种群密度是所有种群的主要特征

种群的其他特征可视为影响其密度的直接或间接因素

种群的初级特征:生殖,死亡,迁入和迁出

次级特征:年龄、性别结构

种群增长率:单位时间内种群中每个体增加的个体数

年龄结构(年龄分布):种群中不同年龄组的个体占种群总数的百分率

增长型种群:呈典型金字塔形,种群有大量幼体,老龄个体少,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稳定型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大致平衡,种群稳定

衰退型种群:倒金字塔形,种群中幼体减少,老年个体比例增大,死亡率大于出生率

性比:一个雌雄异体的种群所有个体或某个龄级个体中雄性对雌性的比率

污染胁迫种群的调节

1.种群密度调节(密度制约)

死亡率会随着种群密度的上升而增加

2.食量调节

3.捕食者调节

研究种群统计特征的常用方法

1.生命表及生命表反应试验

2.Leslie矩阵

污染对种群生活史(表型)特征的影响

一、生活史不同发育阶段对污染的敏感性

生活史:生物个体在一生中所经历的发育和繁殖阶段的全部过程

对于高等生物而言,其个体发育是从受精卵进行细胞分裂开始直至个体器官系统完全建成、性成熟为止的整个发展过程

高等生物个体发育全过程大致可分为三大阶段——胚胎发育阶段、幼体生长阶段、性成熟与生殖生长阶段

胚胎发育期在生物的生活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外来有毒物质作用于发育中的胚胎可以直接使胚胎死亡,或者使胚胎发生畸形

幼龄生物的生理机能在许多方面未成熟

二、污染对种群生活史进程的影响

一些物理性或化学性污染音速能够延缓和阻滞生物体的生活史进程,或者相反加速生物的生活史进程,从而影响到种群动态

三、污染胁迫下生活史特征的资源分配

资源分配:生物体将所拥有的资源投资于其生活史中各项彼此冲突的重要功能,包括躯体维持、生长、发育、生殖

污染对种间关系的影响

种间相互作用包括捕食、竞争、寄生、共生,是连接生物个体、种群和群落的纽带

一、污染对捕食的影响

捕食是重要的种间关系之一,捕食关系由捕食者和被捕食者构成

1.污染对捕食者的影响

影响捕食者食欲、干扰捕食者的搜寻策略、影响捕食者的反应距离、改变捕食者对猎物的选择行为、影响捕获效率、影响捕获后对猎物的处理时间长短

2.污染与捕食风险

捕食风险:猎物被捕食者捕获的危险程度

污染物对猎物的影响在于污染物能否增加捕食风险或捕食脆弱性

二、污染对竞争的影响

种间竞争:物种间通过共同利用一种有限的资源而发生的一种间接的相互关系,可能导致竞争者的生存、生长或生殖下降

竞争的胜败取决于竞争者从环境中获取资源的能力

1.改变竞争均势

不同物种对同一污染物的敏感性是不同的,因此在某种特定的污染环境中,对污染物敏感的竞争者可能在竞争中对相对不敏感的竞争者处于劣势

2.污染环境中的动物的事物阈值与中间竞争

食物阈值理论:当食物浓度一定,能量摄入(以及与此相应的生殖率变化)将取决于摄食率参与竞争的物种在污染物胁迫下摄食率敏感性的差异将改变种间竞争关系

三、污染对寄生的影响

种间寄生关系由寄生物和寄主构成,指寄生物从寄主的体液、组织或已消化物质中获取营养并对寄主产生损害的现象

污染物对寄生关系的影响大致分为三种类型:刺激寄生、抑制寄生、对寄生无明显(中性)作用

污染物对寄生关系的作用方式分为三个方面:经影响寄生物而影响寄生关系、经影响寄主而影响寄生关系、经影响与寄生物有拮抗作用或协同作用的其他有机体与寄生物的平衡而影响寄生关系

1.寄生物对污染物的敏感性

2.寄主对污染物胁迫的反应

3.污染物对寄生物群落的影响

4.污染物种类与寄生的关系

四、污染对食草作用的影响

食草作用:草食性动物取食植物

1.污染增加食草动物的适合度

植物暴露到某些类型的污染物后,其品质变得更适合食草动物取食,这种情形污染对食草动物有利

2.污染物降低食草动物的适合度

3.污染物对食草作用影响的机制

直接作用:污染物作用于动物本身而在其食草过程中引起动物适合度变化

间接作用:污染物通过改变植物的品质而影响食草动物的适合度

五、污染对共生关系的影响

共生:两个不同物种共同生活在一起、对一方或双方有利的种间关系

按照双方的利害关系,共生可分为偏利共生和互利共生

偏利共生(共栖):两个不同物种生活在一起,其中一方受益,另一方无利但也无害

互利共生:两个不同物种共同生活在一起,彼此受益且相互依存,如果分开双方都不能很好地生活甚至死亡

1.污染对有花植物-传粉动物关系的影响

2.污染对菌根真菌-植物共生关系的影响

3.污染对珊瑚-藻类共生的影响

污染与种群抗性进化

进化:生物界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生物学过程;通常分为大进化(宏观进化)和小进化(微观进化),前者是种上水平的进化,后者是种内水平的进化

种群进化属于小进化

自然情况下,非生物因素(温度、水、光照等)和生物因素(捕食、竞争、寄生、共生等)均可能构成对种群的选择压力

一、抗污染变异及其生理机制

抗性:有机体暴露在逆境时成功进行各项固有活动的能力;两种基本类型——回避性(避性)、耐受性(耐性)

二、抗性种群的形成

生物体对污染物的抗性变异可以区分为环境饰变和基因突变

环境饰变属于非遗传性变异,一旦污染物从生境中消失,此类抗性变异也随之消失;基因突变是遗传性变异,其抗性性状能遗传给子代

1.抗性基因及其起源

遗传性抗性变异受抗性基因控制

抗性变异的遗传分为主基因遗传和多基因遗传

形成抗性种群的一个先决条件是产生必要的遗传变异,即产生能适应新(污染)环境的等位基因

此类遗传变异最终来源于突变

2.自然选择:自然界保留适应性个体,淘汰不适应个体的过程

在一种特定的环境中,如果种群具备三个条件,即可能发生自然选择:个体间在某些特征上存在变异、不同的特征具有适合度(适合度:一个生物体或基因型能生存并将其基因传递给子代的相对能力)差异(不同个体或基因型间存在生存和繁殖差异)以及特征必须能够遗传自然选择的类型:定向选择、稳定选择、分裂选择

3.生殖隔离

基因流:基因从一个种群的基因库迁移至另一个有性生殖亲和的种群的基因库

三、抗性进化的代价

对抗逆性动植物品种的人工选择通常导致这些抗逆性品种在正常环境中的适合度下降,即从条件较差(胁迫)的环境中选择到的基因型比那些从条件好的环境中选择到的基因型在好条件环境中的适合度反而差一些,其原因在于这种情形下选择导致种群遗传多样性下降,为维持抗性特征所出现的新的能量之处平衡以及由抗性特征所引起的体内不同生理生化过程的不协调

1.遗传损失导致适合度下降

2.资源分配变化使适合度下降

3.抗性特征直接影响其他正常生理过程

第八章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归宿与效应

生态系统:在特定空间内生物成分与非生物成分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所构成的相互作用的生态学功能单位

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归宿

一、归宿的一般特征

1.污染物排放

非归宿,是起点或入口

排放方式:非故意排放、事故性排放、应用性排放

进入生态系统的途径:通过水体、土壤、大气

2.归宿的一般过程

排放进入生态系统的污染物,一般可能经历转移、代谢(转化)、矿化(降解)的基本过程微生物降解人类排放进入环境的污染物重要的方式:适应性降解、共代谢作用

3.归宿参数

A.持续性:污染物在环境介质中保持其原有形态的程度,取决于污染物的可移动性和转化程度

B.可移动性:物质在土壤、水和空气介质内或之间的迁移行为

C.挥发性:由液体或固体变成气体或蒸汽的倾向

D.生物可利用性:生境化学物总量中能被生物相所吸收的百分率

二、污染物在食物链中的转移——生物放大

生物放大: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浓度随食物链延长而增加的现象

污染物浓度能否沿食物链放大取决于本身的三个条件:

①污染物在环境中必须是稳定的

②污染物必须能被有机体吸收

③污染物不易被有机体分解或以其他形式排出体外

污染物的群落与生态系统效应

污染物对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影响是宏观的综合效应

一、参数效应

1.生物指数:描述污染胁迫下群落结构的变化

2.多样性指数:群落内物种数及其多度的综合测度,用以描述群落的复杂度

二、结构效应

群落的结构由其中各个物种(种群)决定,物种组成的变化导致群落结构改变

三、功能效应

1.污染对初级生产量的影响

生产量:生态系统功能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包括初级生产量和次级生产量

初级生产量:由绿色植物固定太阳能所制造的有机物质

次级生产量:动物和其他异养生物靠消耗初级生产量所产生的有机物质

2.污染对食物链的影响

与自然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相比,受到人类活动胁迫的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具有明显的特征变化,如食物链的长度改变、缺少高级营养级捕食者以及具有高比例的基础营养级物种

3.污染对营养循环的影响

A.降低有机质的分解和矿化速率

B.增加营养物质的淋溶作用

C.抑制共生微生物

污染与生态系统演替

生态系统演替:生态系统从建立初期的不稳定状态在系统内外各种调控因素作用下逐步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状态的生态学过程

原生演替:从未有过生物生长或虽有过生物生长但已被彻底消灭了的原生裸地上发生的生物演替(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的新岛、由覆盖的冰层融化而暴露的地区)

先驱物种:在原生演替中生长的第一批物种

次生演替:原来的生物群落由于火灾、洪水、崖崩、火山爆发、风灾、人类活动等原因大部分消失后所发生的演替

第十一章生物多样性及其人为丧失

什么是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生命有机体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综合体之间的多样性和变异性

一、生物多样性的层次

三个层次: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1.物种多样性

在界门纲目科属种的阶层系统中,物种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等级

2.遗传多样性

染色体水平的多样性、DNA水平的多样性

3.生态系统多样性

指生物圈内生境、生物群落和生态过程的多样化以及生态系统内生境差异、生态过程变化的多样性

二、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包括两个最基本的过程——多样性的起源和进化

生物的起源和进化是生物多样性起源与进化的核心

1.新基因的形成

2.新种的形成

3.新生境的形成

生物多样性的分布

从整个地球范围来看,生物多样性分布明显与纬度有关

温度最低的南北极是生物多样性最少的区域,温度最高的热带地区则集中了大部分的生物种类

物种丰富度的分布格局也与海拔、光照、降水量有关

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一、物种的灭绝速度

灭绝:指一个个体、种群或物种从一个给定的生境或生物区系消失的过程

野外灭绝:一个种的个体仅是被笼养或在人工控制状态下存活

工程测量知识点总结.关键考试知识点

名词解测量复习提要 考试形式:半开卷;开卷范围:手写A4纸一张。 第一章:掌握以下内容(不是名词解释)测量学、水准面、水平面、大地水准面、平面直角坐标、高程、绝对高程、相对高程、高差、测量工作的程序、及遵循的原则、测量的任务、测量的基本工作。 第二章:高程测量的种类、水准原点、水准测量原理、水准仪的使用、、水准点的表示方法、水准路线的种类、水准测量方法{记录(2种)、计算、检核}、水准测量测站的检核方法、闭合、附合水准测量成果计算及精度要求、转点的作用。 第三章:水平角、竖直角测角原理、经纬仪的操作、测回法测水平角的观测、记录、计算方法及精度要求、竖直角仰、俯角代表的意义、竖直角的观测、记录、计算方法。 第四章:测量工作所指距离的内容、直线定线定义及操作、钢尺量距方法、精度要求及计算方法。 第五章:直线定向内容、直线的基本方向、方位角的内容及取值范围、正反方位角的关系、方位角与象限角关系。方位角的计算。 第六章:误差产生原因、分类,评定精度的方法、算术平均数与真值之间的关系。 第七章:控制、控制测量、控制网的内容,平面控制测量的形式,导线布设形式、导线测量的外业内容,闭合、附合导线的内业计算及各自的精度要求,坐标正算、坐标反算。跨河流水准测量内容、三角高程测量的适应范围。 第八章:地形图涵盖内容、比例尺、纸上与地面距离的互换计算、地物的表示方法(4种)、地貌的表示方法(等高线、等高距、等高线平距)、会看典型的地貌、理解等高线的特征。测图前要做哪几项准备工作、视距测量公式、碎步测量测站上要做的工作、地形测量的记录、计算以及测量的原理。地形图的运用(掌握第项) 第九章:拨角法放线其转向角的计算及正负角的意义,纵、横断面图涵盖的主要内容。 第十章:圆曲线及带缓和曲线的圆曲线要素计算、主点测设及里程计算,用偏角法测设2种曲线如何进行碎步测量(内、外业)。 第十一章:测设的基本工作(水平角、高程、点位、坡度)先内业如何计算,后外业如何观测。 桥墩、桥台中心点(直线)测设的内业 抓住教材、作业及回忆实习整个过程(内、外业)去复习。 析 1.水准面:将海洋处于静止平衡状态时的海水面或与其平行的水面,称为水准面。 2.大地体:由地球水准面所包围的地球形体,它代表了地球的自然形状和大小。 3.参考椭球面:与大地水准面非常接近的能用数学方程表示的旋转椭球体相应的规则曲面。4.绝对高程:地面点沿铅垂线至大地水准面的距离。 5.相对高程:地面点沿其铅垂线方向至任意假定的水准面的距离称为相对高程。 6.高差:地面两点间的绝对高程或相对高程之差。

软件测试技术知识点整理

一、软件测试的定义 软件测试是一个过程或一系列过程,用来确认计算机代码完成了其应该完成的功能,不执行其不该有的操作。 1.软件测试与调试的区别 (1)测试是为了发现软件中存在的错误;调试是为证明软件开发的正确性。 (2)测试以已知条件开始,使用预先定义的程序,且有预知的结果,不可预见的仅是程序是否通过测试;调试一般是以不可知的内部条件开始,除统计性调试外,结果是不可预见的。(3)测试是有计划的,需要进行测试设计;调试是不受时间约束的。 (4)测试经历发现错误、改正错误、重新测试的过程;调试是一个推理过程。 (5)测试的执行是有规程的;调试的执行往往要求开发人员进行必要推理以至知觉的"飞跃"。 (6)测试经常是由独立的测试组在不了解软件设计的条件下完成的;调试必须由了解详细设计的开发人员完成。 (7)大多数测试的执行和设计可以由工具支持;调式时,开发人员能利用的工具主要是调试器。 2.对软件测试的理解 软件测试就是说要去根据客户的要求完善它.即要把这个软件还没有符合的或者是和客户要求不一样的,或者是客户要求还没有完全达到要求的部分找出来。 (1)首先要锻炼自己软件测试能力,包括需求的分析能力,提取能力,逻辑化思想能力,即就是给你一个系统的时候,能够把整个业务流程很清晰的理出。 (2)学习测试理论知识并与你锻炼的能力相结合。 (3)想和做。想就是说你看到任何的系统都要有习惯性的思考;做就是把实际去做练习,然后提取经验。 总结测试用例,测试计划固然重要,但能力和思想一旦到位了,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软件测试工程师。 二、软件测试的分类 1.按照测试技术划分 (1)白盒测试:通过对程序内部结构的分析、检测来寻找问题。检查是否所有的结构及逻辑都是正确的,检查软件内部动作是否按照设计说明的规定正常进行。--结构测试 (2)黑盒测试:通过软件的外部表现来发现错误,是在程序界面处进行测试,只是检查是否按照需求规格说明书的规定正常实现。--性能测试 (3)灰盒测试:介于白盒测试与黑盒测试之间的测试。

软件测试知识点总结

软件测试知识点总结 第一次课10.7 软件测试概述 一软件测试定义:使用人工或者自动的手段来运行或测定它是否满 足规定的需求,或弄预期结果与实际结果之间的差别。 二软件测试的分类 1.按照开发阶段划分 a)单元测试:模块测试,检查每个程序单元嫩否正确实现详细设计说明中的 模块功能等。 b)集成测试:组装测试,将所有的程序模块进行有序、递增的测试,检验 程序单元或部件的接口关系 c)系统测试:检查完整的程序系统能否和系统(包括硬件、外设和网络、系统 软件、支持平台等)正确配置、连接,并满足用户需求。 d)确认测试:证实软件是否满足特定于其用途的需求,是否满足软件需求说 明书的规定。 e)验收测试:按项目任务或合同,供需双方签订的验收依据文档进行的对整 个系统的测试与评审,决定是否接受或拒收系统。 2.按照测试技术划分白盒测试:通过对程序内部结构的分析、检测来寻找问题。检查是否所有的结构及逻辑都是正确的,检查软件内部动作是否按照设计说明的规定正常进行。-- 结构测试 黑盒测试:通过软件的外部表现来发现错误,是在程序界面处进行测试,只是检查是否按照需求规格说明书的规定正常实现。

灰盒测试:介于白盒测试与黑盒测试之间的测试。 3 按照测试实施组织划分:开发方测用户测试第三方测试 4 是否使备测软件运行:静态测试动态测试。 课后作业:1. 软件测试与调试的区别? (1)测试是为了发现软件中存在的错误;调试是为证明软件开发的正确性。(2)测试以已知条件开始,使用预先定义的程序,且有预知的结果,不可预见的仅是程序是否通过测试;调试一般是以不可知的内部条件开始,除统计性调试外,结果是不可预见的。 (3)测试是有计划的,需要进行测试设计;调试是不受时间约束的。 (4)测试经历发现错误、改正错误、重新测试的过程;调试是一个推理过程。(5)测试的执行是有规程的;调试的执行往往要求开发人员进行必要推理以至知觉的"飞跃" 。 (6)测试经常是由独立的测试组在不了解软件设计的条件下完成的;调试必须由了解详细设计的开发人员完成。 (7)大多数测试的执行和设计可以由工具支持;调式时,开发人员能利用的工具主要是调试器。 2.对软件测试的理解? 软件测试就是说要去根据客户的要求完善它. 即要把这个软件还没有符合的或者是和客户要求不一样的,或者是客户要求还没有完全达到要求的部分找出来。

汽车检测与诊断技术知识点总结复习过程

1.汽车检测与诊断技术是汽车检测技术与汽车故障诊断技术的统称。汽车检测是指为了确定汽车技术状况或工作能力所进行的检查与测量。汽车诊断是指在不解体(或仅拆下个别小件)的情况下,确定汽车的技术状况,查明故障部位及故障原因 2.汽车检测分类 1.安全性能检测 2.综合性能检测 3.汽车故障检测 4.汽车维修检测 汽车维修检测包括汽车维护检测和汽车修理检测,汽车维护检测主要是指汽车二级维护检测,它分为二级维护前检测和二级维护竣工检测。汽车修理检测主要是指汽车大修检测,它分为修理前,修理中及修理后检测 3.随机误差是指误差的大小和符号都发生变化而且没有规律可循的测量误差,不可避免 4.粗大误差是指由于操作者的过失而造成的测量误差 ,可以避免 5.汽车检测系统通常由电源,传感器,变换及测量装置,记录及显示装置,数据处理装置的组成 传感器是一种能够把被测量的某种信息拾取出来,并将其转换成有对应关系的,便于测量的电信号装置 变换及测量装置是一种将传感器送来的电信号变换成易于测量的电压或电流信号的装置 6.检测系统的基本要求:1.具有适当的灵敏度和足够的分辨力 2.具有足够的检测精度另外,检测系统还应具备良好的动态特性 灵敏度是指输出信号变化量与输入信号变化量的比值 分辨力是指检测系统能测量到最小输入量变化的能力,即能引起输出量发生变化的最小输入变化量 7.智能化检测系统的特点:1自动零位校准和自动精度校准 2自动量程切换 3功能自动选择 4自动数据处理和误差修正 5自动定时控制 6.自动故障诊断 7功能越来越强大 8使用越来越方便 8.诊断参数分类 诊断参数可分为三大类:工作过程参数,伴随过程参数,几何尺寸参数 (1)工作过程参数:指汽车工作时输出的一些可供测量的物理量、化学量,或指体现汽车功能的参数,如汽车发动机功率、燃油消耗率、最高车速和制动距离等。从工作参数本身就能表诊断对象总的技术状况,适合于总体诊断 (2)伴随过程参数:伴随过程参数一般并不直接体现汽车或总成的功能,但却能通过其在汽车工作过程中的变化,间接反映诊断对象的技术状况,如工作过程中出现的振动、噪声、发热和异响等。伴随过程参数常用于复杂系统的深入诊断。 (3)几何尺寸参数:几何尺寸参数能够反映诊断对象的具体结构要素是否满足要求,可提供总成、机构中配合零件之间或独立零件的技术状况,如配合间隙、自由行程、圆度和圆柱度等。 9.诊断参数选用原则: (1)单值性 (2)灵敏性 (3)稳定性 (4)信息性 10.诊断参数标准的组成:(1)初始标准值 (2)极限标准值 (3)许用标准值 11.诊断周期 汽车诊断周期是汽车诊断的间隔期,以行使里程或使用时间表示,诊断周期的确定,应满足技术和经济两方面的条件,获得最佳诊断周期。 最佳诊断周期,是能保证车辆的完好率最高而消耗的费用最少的诊断周期。

选修课·总结模板

Zumba舞蹈课总结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时间总是那么快,转眼我们zumba 舞蹈课就结束了,首先,很感谢李老师的教诲,使我成为zumba入门人。让我有机会学习zumba舞蹈,尽管跳的不好,但我乐在其中,也很感谢和我一起学舞的同学,共同领略了欧美的文化。回顾些日子,真的很快乐,感觉很有意义,尤其是快乐的,不带有压力的强身健体, 让我在一周的专业知识后,得到身心的放松,片刻的安宁。 经历这段时间的zumba学习锻炼,我现在与从前的自己最大的不同就是:现在的我喜欢上了跳舞,并有勇气去跳,积极的参到舞蹈中去。有人说,"孤独的人是可耻的"。而我认为,在大学中,悠闲的人是可耻的。在这段时间内,我有幸选了zumba选修课,它让我掌握了一门新技能,并给我拓展了新的领域。首先我很珍惜这个机会,是这门选修课让我有机会尝试跳舞,有机会尝试欧美自由的文化。在这个课上,老师带我走进了zumba,教会了我一些舞步,我在课下也对舞蹈有了更大的兴趣,我有时候也会去找一些视频去了解。再有就是很感谢有一个热情的老师,很耐心地教我们,我认为大学课堂就应是活跃的,恰好老师给了我们这个机会(老师漂亮美丽,又有热情耐心,不拘束),充分释放自己的天性,在课上,将军校的压抑,专业课的压力统统甩在脑后,在跳舞中,挥洒汗水,强身体魄与愉悦心情一举两得。还有,原来真心没勇气跳舞,就是这个机会,让我开始尝试,我也发现跳zumba是一项令人快乐的活动,有时候还会在寝室跳一段,并宣传给舍友。最后,我认为体能训练前的准备活动,总是很无聊,每次都是跑3圈,真的烦,没卵用,然而老师课上的准备活动就很好,伴随着音乐,活动充分,也不感觉无聊,老师有机会可以建议一下。我相信,每个人都是因为对舞蹈的向往或兴趣选了这门课,我也发现这门课由始至终人都这么多,出勤率这么高(以前选修课总是上着上着就没多少人了),真的认为开这门课非常有必要。(多加点课时可以吗)真的有必要搞下去。 祝老师心情愉悦每一天,工作顺利。

教育测量与评价考试重点整理版,DOC

课程性质和教学要求 课程的性质:《教育测量与评价》是教育测量学与教育评价学内容的整合并侧重于教育测量的一门综合性教育课程,它着力探讨对教育教学效果进行测量、评价的原理和方法,是一门带有综合性、技术性、实践性、应用性等特征的应用性学科,是实现教育科学研究与教育管理科学化所必须借助的一门科学,也是教育学专业和小学教育专业所开设的一门必修专业基础课程。 教学目标和要求:理解《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能正确使用各类标准化的教育测验、会作测验质量分析、能正确解释分数的含义,并学会运用这些知识,对学校教育、教学和研究实践中的实际问题,做出比较正确与合理的判断和评价,以促进教育管理现代化、教育研究科学化。 第一章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学科发展 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基本问题 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发展历史 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学科地位和作用 1.测量的定义 史蒂文斯曾对测量作出以下定义:“就其广义来说,测量是按照法则给事物指派数字。” 我国有些学者认为:“测量是对客观事物进行某种数量化的测定”,“测量是按照一定的法则,用数字方式对事物的属性进行描述的过程”。

本书的观点:从广义上讲,测量就是根据某些法则与程序,用数字对事物在量上的规定性予以确定和描述的过程。 从以上对测量所下的各种定义可以看出,这种对事物进行区分的过程,必须是按照一定法则的,区分的结果必须能够用数字的方式进行描述的。 2.测量的要素 (1)测量的量具 测量的量具是指依据某些科学原理和法则,发展出合适的量具或制定出科学的测量方案。(2)测量的单位 不同的测量所采用的单位是不同的。 理想的测量单位必须符合两个条件:①要有确定的意义;②要有相等的价值。教育测量的单位不够完善,既无统一的单位,也不符合等距的要求。 (3)测量的参照点 量的参照点系测量的起点。要确定事物的量,必须有一个测量的起点,这个起点就叫做测量的参照点。 参照点有两种类型:①绝对参照点(绝对零点);②相对参照点(相对零点)。理想的参照点是绝对参照点,但教育测量中很难找到绝对零点,多采用人为指定的相对零点。 3.教育测量的定义与特点 教育测量的定义 教育测量,就是针对学校教育影响下学生各方面的发展,侧重从量的

沉积相知识点复习 (5)

长江大学地球科学系试卷 一、填空题( 每空0.5 分,共10 分) 3 、一般说来,层状叠层石生成环境的水动力条件①__________ ,多属②__________ 的产物;柱状叠层石生成环境的水动条件③__________ ,多为④__________ 的产物。①较弱,②潮间带上部,③较强,④潮间带下部至潮下带上部。 6 、Young et al.(1972) 以潮汐作用带为形式的相带模式包括①__________ 、②__________ 、 ③__ ________ 和④__________ 四个相带。①潮上带,②潮间带,③局限潮下带,④开阔潮下带。 7 、第一部系统论述我国各地质时代的沉积岩层的古地理轮廓的专著是①__________ 编著的② __________ 。①刘鸿允,②《中国古地理图》。 1 、相标志是相分析及岩相古地理研究的基础,可归纳为①__________ 、②__________ 和③ __________ 三类。①岩性标志,②古生物标志,③地球化学标志。 6 、Laporate(1969) 以潮汐作用划分的相带模式包括①__________ 、②__________ 、③ __________ 和④__________ 四个相带。①潮上带,②潮间带,③潮下带上部,④潮下带下部。 7 、米德尔顿和汉普顿按支撑机理把沉积物重力流划分为四种类型,即①__________ 、②______ ____ 、③__________ 和④__________ 。①碎屑流,②颗粒流,③液化沉积物流,④浊流。 5、按照地貌特点、水动力状况和沉积物特征,可将砂质高能滨岸相划分为①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和④___________四个亚相。①海岸沙丘、②后滨、③前滨、④近滨。 6、欧文(Irwin,1965)根据潮汐和波浪作用的能量,将陆表海碳酸盐沉积作用环境划分出了三个能量带,即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和③____________。①远离海岸的X带(低能带)、②稍近海岸的Y带(高能带)、③靠近海岸的Z带(低能带)。 三、比较下列每对术语的异同点( 每小题 4 分,共32 分) 4 、泥岩与页岩——均为粘土岩,前者无页理,后者有页理。 5 、沉积相与岩相——岩相与沉积相是从属关系。沉积相是沉积环境及在该环境中形成的沉积岩(物)特征的综合,而岩相是一定沉积环境中形成的岩石或岩石组合,是沉积相的主要组成部分。 6 、河控三角洲与浪控三角洲——为不同作用所控制形成的三角洲。河控三角洲是以河流作用为主形成的三角洲,是高建设性的三角洲,形态上呈鸟足状或朵状。浪控三角洲是以波浪作用为主形成的三角洲,是破坏性的三角洲,形态上呈鸟嘴状。 7 、内波与内潮汐——内潮汐是内波的一种特殊类型。内波是指存在于两个不同密度的水层界面上或具有密度梯度的水体之内的水下波(LaFond,1966 ),内波的振幅、周期、传播速度、深度的变化范围都很大。其中周期与半日潮或日潮相同的内波叫做内潮汐。

武大公选课国际商务总结

1.国际商务基础及其发展趋势 2.国际商品,技术,服务贸易,资本流动 3.企业家精神,国际商务基本动机 4.国际贸易选择理论,产品周期理论,国际商务活动方式选择一般理论 5.国际商务活动区位选择理论 6.国际商务文化,政治,经济,法律环境差异 7.国际商务的国际环境 8.跨国公司,母公司。。 9.国际生产系统,采购管理 10.全球供应链管理 11.国际市场营销 第一章:国际商务基础及其发展趋势 1.什么是IB?如何理解IB? 广义的国际商务是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际(经济体)之间发生的交易行为,通常是指私人、商业组织、政府、国际组织相互之间在生产、销售、投资、后勤服务、运输等方面发生的交易活动。狭义的国际商务是指商业组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经济体)之间进行的以商业为目的的各种交易活动。 总之,国际商务是指商品、服务、资源或资产跨国界的所有交易行为;而经济资源的跨国界交易主要包括资本流动、国际技术转让和劳动力的跨国流动等;后勤服务主要指为商品和服务的国际生产和国际交换提供相关的服务。 2.IB的主体是哪些?他们有什么区别? 主体一般包括个人、商业组织、政府组织和国际组织四大类。 A.个人的跨国活动是当前世界经济的重要构成内容之一。 B.全球重要的商业组织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主体,这些商业组织主要是指跨国公司。他们都是在多个国际经营的巨型跨国公司之一,各自在他们所在的行业中占支配地位。 C.政府国际采购是一个国家对外的重要经济活动,它不仅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且也具有重要的政治目的。 D.国际组织主要有政府间的国际组织(IGOs)he非政府间的国际组织(NIGOs),尽管这些国际组织的经济活动功能不是很强,但是他们的活动却与其他国际商务主体的经济活动密切相关,甚至对其他国际商务主体的经济活动产生重大影响。 3.国际商务与国内商务有何区别? ①商务环境不同。企业从事国内商务活动交易成本通常较低,经营风险相对较小。而跨国公司所面临的国际环境通常复杂多变,对不同国家的商业习惯、语言、法律制度不是很熟悉;而且国际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因素变化较大,特别是一项国家的政治经济政策变化很难预测,这些显然增加了国际商务的运行成本和经营风险。 ②商务过程不同。一般说阿里,国际商务程序更为复杂,交易时间漫长,原因在于跨国交易的障碍比国内交易多。 ③商务管理不同。由于国际商务涉及的因素更多,例如跨国政治体制、跨国经济体系、跨国文化和跨国语言等,在通常情况下,跨国公司都会把自己在全球的经营标准与当地因素结合起来,因此,跨国公司每个分支机构的商务管理都是“全球标准与当地差异结合的化身”。 4.IB有哪些发展趋势。 ①国际商务活动网络化:是指在两个以上的国家或地区中的国际商务活动相互之间形成的多种内在联系或外部合作关系。主要有 A.跨国公司内部活动的网络化 B.跨国公司外部活动的网络化 ②国际商务主体微观化: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际从事国际商务活动的主体,由以巨型跨国公司为主导主机箱一般中小型跨国企业为主导的方向转变,主要表现为: A.中小型企业参与国际商务活动不断增加 B.中小型高科技跨国公司在国际商务活动中迅速扩张成长 ③国际商务活动电子化:指国际商务活动对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等科学技术不断依赖的趋势。主要表现为: A.国际商务磋商电子化 B.国际商务流程电子化 第二章:国际商务基本形式 1.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定义的区别 国际商品贸易也称‘有型货物贸易’,其贸易对象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有一定物理形态的商品。国际商品贸易结算这些有型商品间跨国界的交换活动。 国际服务贸易是指国家之间服务的交换,表现为国家之间服务的提供与消费。国际服务贸易的特殊性有:①服务者与服务不同时转移②服务贸易价格不易确定③服务具有较高程度的垄断④服务贸易保护具有刚性和隐蔽性⑤服务贸易营销管理复杂⑥服务贸易统计数字低于实际数字。 区别:(1)贸易标的物的内容不同。国际服务贸易的标的物是无形产品。而商品贸易的标的物是有形商品。 (2)贸易标的物的使用权和所有权不同。在服务贸易中的技术贸易是技术供应方在一定条件下将技术贸易的标的物使用权转让给接受方使用,并不转让所有权;商品贸易中标的物则在买卖过程中实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同时转移。 (3)服务贸易涉及的法律相对复杂,商品贸易则相对简单。(4)服务贸易一般不体现在海关统计上,但体现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上。商品贸易则体现在海关统计上。 2.技术贸易的交易对象及交易特征 (交易对象)国际技术贸易的主要内容是知识产权,它包括: ①工业产权。人们依法对应用于商品生产和流通中的创造发明和显著标记等智力成果,在一定地区和期限内享有的专有权。 ②著作权。著作权分为著作人格权与著作财产权。 ③专有技术或商业秘密 (特点)①交易标的性质 ②交易目的 ③交货过程 ④交易涉及的问题和法律 ⑤政府干预程度 第三章:企业家精神与国际商务动机 1.什么是企业家精神? 企业家精神是企业家的一种特殊技能,是企业家组织创建企业和经营管理企业的综合才能,它是一种重要而特殊的无形生产。 2.论述企业家精神与国际商务之间的关系。 ①企业家精神是国际商务活动决策形成的前提条件。 A.企业家精神能帮助企业提前预测市场波动。 B.企业家精神能确保企业具有一个开放的决策环境。 C.企业家精神能使企业充分地利用各种是个商业机会和关系。 ②企业家精神是国际商务活动决策执行的必要保证。 A.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企业通常是具有很高创业意识和专业道德标准。 B.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企业通常会在国际商务活动建立自己商业网络。 C.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企业通常会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和商誉。 3.论述国际商务的基本动机及其经济学理论的解释 ①开拓国际市场 A.其背后的经济学原因就是规模经济。一般指在一定科技水平条件下企业生产能力扩大,使企业长期平均成本下降的趋势。 B.规模经济可分为三种:一是内部规模经济。二是外部规模经济。三是规模结构经济。 ②获取国外隐含科技知识 A.隐含知识传播的独特性。其一,隐含知识传播范围具有边界性。隐含知识传播路径具有遗传性。 B.隐含知识的经济学内涵。其一,隐含知识粘性与科技创新。其二,隐含知识粘性与新经济增长路径。其三,隐含知识粘性与经济微观主体的地理区位选择。 ③获取国外当地化的资源 A.资源地理分布的非均衡性。 B.资源所有权分布的非均衡性。 C.资源在地理上的不可移动性。 ④获取国外特定的关系资产 A.关系资产总是发生在特定企业的一定范围之内,存在于企业内部和企业与外部其他组织之间。 B.企业一般不能获得关系资产的所有权,但企业可以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或制度来获得、运用、维持、更新和控制关系资产的使用权。 C.关系资产一般是稀缺和唯一的,不能完全模仿和复制。 D.在内容上,关系资产是隐含的和异质的,其内容具有特定性,同时,关系资产的内容、形式和效果,受社会文化、法律、价值观、道德规范、社会准则等因素的影响。 ⑤实现企业的多元化战略

软件测试知识点总结

一、基础知识1、什么是软件测试,软件测试的目的是啥?2、什么是测试计划?都包括啥?什么是测试方案,什么是测试策略?测试方案包含哪些内容?测试用例设计方法有哪些?测试用例内容有哪些?3、测试用例为什么需要分级,如何分级别?测试用例需要哪些人来评审?评审的目的是什么?好的测试用例关键点是什么?不能发现BUG的测试用例不是好的测试用例吗?4、测试分为哪几个阶段?5、软件测试类型都有哪些?你进行过哪些测试,擅长什么?6、软件缺陷等级划分7、缺陷生命周期8、测试生命周期9、为什么要进行交叉测试?10、α、β测试是什么,两者的区别是什么?11、什么是驱动模块、桩模块12、什么是白盒测试,有几种方法13、测试结束标准14、测试报告包含哪些内容?15、项目中的需求,测试可以和客户沟通吗?不确定的需求怎么解决?16、你认为测试人员需要具备哪些素质?开发犯低级错误怎么办?开发说不是bug怎么办?你为什么能够做测试这一行?你的职业规划?17、如何测试纸杯二、接口测试1、什么是API?什么是API测试?2、常见的API 测试点有哪些?API测试中使用的一些常用协议?用于API测试的工具?最常用的API文档模板?3、API和Web服务之间的区别?4、什么是Soap?什么是Rest API?SOAP和REST的区别?5、API常见测试有哪些?API测试有哪些优势?API测试中验证哪些内容?6、API测试、单元测试和UI测试之间的区别?7、API测试中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8、执行API测试时我们一般会发现哪些BUG类型呢?9、接口测试用例的编写要点有哪些?10、列举一些最常用的HTTP方法?常见的响应状态码及意义11、可以使用GET请求而不是POST请求来创建资源吗?POST和GET有什么区别?12、PUT和POST方法有什么区别?13、接口产生的垃圾数据如何清理?测试的数据你放在哪?14、你们怎么做的参数化?15、接口测试的步骤有哪些?API测试设计的原理是?16、异步接口怎么测试?17、请详细阐述接口测试和UI测试在测试活动中是如何协同测试的?18、怎么设计接口测试用例?19、下个接口请求参数依赖上个接口的返回数据?依赖于登录的接口如何处理?依赖于第三方数据的接口如何进行测试?20、不可逆的操作,如何处理,比如删除一个订单这种接口如何测试21、json和字典dict的区别?三、性能测试1、性能测试包含了哪些软件测试(至少举出3种)?2、请问什么是性能测试、负载测试、压力测试?3、在给定的测试环境下进行,考虑被测系统的业务压力量和典型场景?4、什么时候可以开始执行性能测试?5、简述性能测试的步骤。6、你如何识别性能瓶颈?7、性能测试时,是不是必须进行参数化?为什么要创建参数?LoadRunner中如何创建参数?8、你如何设计负载?标准是什么?9、解释5个常用的性能指标的名称与具体含义。10、描述不同的角色(用户、产品开发人员、系统管理员)各自关注的软件性能要点。11、请分别针对性能测试、负载测试和压力测试试举一个简单的例子?12、请问您是如何得到性能测试需求?怎样针对需求设计、分析是否达到需求?13、描述你的性能测试流程四、安全测试1、HTTP接口测试和Web Service接口测试区别是什么?2、HTTPS的优点和缺点?HTTPS的工作原理?HTTPS和HTTP的区别?什么是http代理服务器,有什么用?HTTPS在哪一层, 会话层在第几层?3、简述TCP/IP的三次握手和四次挥手,为什么TCP建立连接协议是三次握手,而关闭连接却是四次握手呢?为什么不能用两次握手进行连接?4、TCP和UDP有

地史学复习重点汇总+中国地质大学.doc

沉积环境: 一个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征的自然地理单元 沉积相——反映沉积记录成因(环境、条件和沉积作用)的岩石特征和生物特征的综合。即沉积记录成因的物质表现。生物相岩相 相变——地层的岩石特征和生物特征及其所反映的沉积环境和沉积作用在空间(横向)上的变化。 相分析——综合地层的岩石特征和生物特征,推断其成因(沉积环境和沉积作用)瓦尔特相(定)律亦称相对比原理 :只有那些目前可以观察到是相互毗邻的相和相区,才能原生地重叠在一起; 即在垂向上整合叠置的相是在侧向上相邻的沉积环境中形成的。 “The past history of our globe must be explained by what can be seen to be happening now” (James Hutton). It was named Uniformitarianism by Charles Lyell (1830; Hutton, 1795) Sed. Facies indicators——the physic, chemic and biologic characteristics which indicate sedimentary environments, processes and conditions. 。。。。。。 地层:各种层状岩石的统称.包括所有的沉积岩,部分火成岩和变质岩. 地层学:研究层状岩石形成的先后顺序、地质年代、时空分布规律(狭义)和形成环境条件及其物理、化学性质的地质学分支学科.她的核心目标就是建立地球科学的时间坐标。 地层叠覆律: 原始地层自下而上是从老到新的(上新下老) 原始水平律: 地层沉积时是近于水平的,而且所有的地层都是平行于这个水平面的(水平摆放). 原始侧向连续律: 地层在大区域甚至全球范围内是连续的,或者延伸到一定的距离逐渐尖灭(侧向连续)。 化石层序律:不同时代的地层含有不同的化石,含相同化石的地层其时代相同。

检测技术知识点总结

1、检测技术:完成检测过程所采取的技术措施。 2、检测的含义:对各种参数或物理量进行检查和测量,从而获得必 要的信息。 3、检测技术的作用:①检测技术是产品检验和质量控制的重要手段 ②检测技术在大型设备安全经济运行检测中得到广泛应用③检测技 术和装置是自动化系统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④检测技术的完善和 发展推动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 4、检测系统的组成:①传感器②测量电路③现实记录装置 5、非电学亮点测量的特点:①能够连续、自动对被测量进行测量和 记录②电子装置精度高、频率响应好,不仅能适用与静态测量,选 用适当的传感器和记录装置还可以进行动态测量甚至瞬态测量③电 信号可以远距离传输,便于实现远距离测量和集中控制④电子测量 装置能方便地改变量程,因此测量的范围广⑤可以方便地与计算机 相连,进行数据的自动运算、分析和处理。 6、测量过程包括:比较示差平衡读数 7、测量方法;①按照测量手续可以将测量方法分为直接测量和间接 测量。②按照获得测量值得方式可以分为偏差式测量,零位式测量 和微差式测量,③根据传感器是否与被测对象直接接触,可区分为 接触式测量和非接触式测量 8、模拟仪表分辨率= 最小刻度值风格值的一半数字仪表的分辨率 =最后一位数字为1所代表的值 九、灵敏度是指传感器或检测系统在稳态下输出量变化的输入量变化的 比值 s=dy/dx 整个灵敏度可谓s=s1s2s3。 十、分辨率是指检测仪表能够精确检测出被测量的最小变化的能力 十一、测量误差:在检测过程中,被测对象、检测系统、检测方法和检测人员受到各种变动因素的影响,对被测量的转换,偶尔也会改变被测对象原有的状态,造成了检测结果和被测量的客观值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别,这个差值称为测量误差。 十二、测量误差的主要来源可以概括为工具误差、环境误差、方法误差和人员误差等 十三、误差分类:按照误差的方法可以分为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按照误差出现的规律,可以分系统误差、随机误差和粗大误差;按照被测量与时间的关系,可以分为静态误差和动态误差。 十四、绝对误差;指示值x与被测量的真值x0之间的差值 =x—x0 十五、相对误差;仪表指示值得绝对误差与被测量值x0的比值r=(x-x0/x0)x100%

选修课学习总结

选修课学习总结 ———我对网络的理解 摘要: 通过这学期学习这门选修课,我对网络的了解更加多了。学习了一系列的有关网络的概念现象及特点,我明白了,网络与信息社会的诸多方面息息相关。网络涉及到信息传播,网络中构成虚拟社会,网络也和现实社会中的某些商业相联系,网络广泛用于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网络经济,同时影响人们的还有虚拟和现实的关系问题。 关键词:信息传播;网络经济;虚拟社会 正文: 网络是快捷的,信息传播速度快。它给人们带来了许多方便,给人们提供了许多有用 的信息。又因为它的发展使它不再是自上而下的权力相对集中了,它的开放程度越来越高, 所以它成了人们互相交流和分享信息的平台。网络传播迅速的个重要的例子就是微博的发 展。微博上人们可以随意发表和反映自己某段时间内生活中的一些所见所闻所感等,通过网 络这个途径,许多不同的人之间发生信息的交互,到最后所有不同人的意见都聚集起来,共 同反映和生活息息相关的热点问题,有关公众和个人利益的许多东西,同时由于网络的开放 的力量,微博越来越净化。像这样类似的一些空间从开始的和表面上的自由和趣味性的东西

慢慢地被一股凝聚的力量演变成公民维权的途径甚至是手段。我们不难发现网络上有很多空间如博客、论坛等越来越多地凝聚着人们的关注、涉及消息和新闻的爆料直播和评说等。网络月我们的生活日益紧密,于是出现了许多反映社会问题的网络现象。例如有一些网络关键词:官二代、富二代、穷二代、放假、“哥”、“姐”等与舆论焦点相关的词汇。通过一个又一个事件反映了社会道德和民生等各个方面。有“我爸是李刚”背后暴露的社会问题;又有“犀牛哥”的故事反映出的社会同情心和对残疾人群的态度问题;有“鸭梨太大“反映的人群充满的压力心理状态;还有“蒜你狠”“姜你军”“糖高宗”等词汇幽默讽刺的不断攀升的物价等等。有的是直接而猛烈的抨击,有的是幽默诙谐的反意的提醒,都是网络多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我们可以说,网络充当了泄压阀但同时给社会带来了新的压力;网络是聚合器、催化剂、放大器等。我们应该正确地看待网络现象,不盲目跟从一些不好的东西,而是通过网络去深入了解和解决现实问题。 网络经济是信息经济的一个典型代表,网络这个虚拟社会是通过促进成员之间的相互联系,通过一些手段将各种兴趣爱好相同、有某种特定关系、有相同幻想、能进行某种交易的人们联系在一起形成社群等、编辑一些引起人们兴趣的内容并加强内容的吸引力来让更多人来关注。而且如今的网络上的定向营销是在充分了解用户和客户的需求的基础上进行的,根据人们的实际需求来销售的,有种服务于人们需要的心态。最后在各种综合因素的促进和共同作用下,虚拟社会的价值产生了。它可能不想我们想象的那么明显和直接,是一个比较复

(完整版)计算机网络考试知识点超强总结

计算机网络考试重点总结(完整必看) 1.计算机网络:利用通信手段,把地理上分散的、能够以相互共享资源(硬件、软件和数据等)的方式有机地连接起来的、而各自又具备独立功能的自主计算机系统的集合 外部特征:自主计算机系统、互连和共享资源。内部:协议 2.网络分类:1)根据网络中的交换技术分类:电路交换网;报文交换网;分组交换网;帧中继网;ATM网等。2)网络拓朴结构进行:星型网;树形网;总线型网;环形网;网状网;混合网等。4)网络的作用地理范围:广域网。局域网。城域网(范围在广域网和局域网之间)个域网 网络协议三要素:语义、语法、时序或同步。语义:协议元素的定义。语法:协议元素的结构与格式。规则(时序):协议事件执行顺序。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计算机网络层次结构模型和各层协议的集合。 3.TCP/IP的四层功能:1)应用层:应用层协议提供远程访问和资源共享及各种应用服务。2)传输层:提供端到端的数据传送服务;为应用层隐藏底层网络的细节。3)网络层:处理来自传输层的报文发送请求;处理入境数据报;处理ICMP报文。4)网络接口层:包括用于物理连接、传输的所有功能。 为何分层:目的是把各种特定的功能分离开来,使其实现对其他层次来说是可见的。分层结构使各个层次的设计和测试相对独立。各层分别实现不同的功能,下层为上层提供服务,各层不必理会其他的服务是如何实现的,因此,层1实现方式的改变将不会影响层2。 协议分层的原则:保证通信双方收到的内容和发出的内容完全一致。每层都建立在它的下层之上,下层向上层提供透明服务,上层调用下层服务,并屏蔽下层工作过程。 OSI七层,TCP/IP五层,四层:

岩石学期末考试重点整理

火成岩 岩石:是天然产出的,由一种或多种矿物、或类似矿物的物质(如有机质、玻璃、非晶质)和生物遗骸等构成的固态集合体。 岩石的成因分类:按岩石的形成作用过程划分为:岩浆岩:是由地幔或地壳的岩石经熔融或部分熔融形成岩浆继而冷却固结的产物。沉积岩:是由地表风化产物、火山碎屑物等,在外力作用下搬运、沉积、固结而成的。变质岩:是由先已存在的岩石(岩浆岩及沉积岩)在温度、压力及应力条件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为适应新的环境而形成的岩石。 三大岩类之间的循环转换关系:已经存在的沉积岩、变质岩、火成岩抬升到地表以后,经风化剥蚀、机械破碎、搬运、沉积等作用可以形成沉积岩;已经存在的沉积岩、火成岩或变质岩,因温压条件的变化或流体的作用等可形成变质岩;温压条件的进一步变化,可使原来的沉积岩。变质岩或火成岩发生熔融形成岩浆,岩浆在固结形成新的火成岩。 岩石学:是专门研究地壳、地幔及其它星体产出的岩石的分布、产状、成分、结构、构造、分类、命名、成因、演化等方面的科学。 岩浆:是天然形成于上地幔或地壳深部,含有部分挥发分和固态物质、粘稠的、以硅酸盐为主要成分的高温熔融体。自然界中硅酸盐岩浆占绝大多数,极少量是金属硫化物岩浆和金属氧化物岩浆(矿浆)及碳酸岩浆。 岩浆的主要化学成分: (1) 常量元素: O、Si、Al、Fe、Mg、Ca、Na、K、Mn、Ti、P、H、C等,其中O最多。在岩浆结晶过程中这些元素相互结合,组成各种矿物。通常以氧化物形式来表示:如SiO2 、Al2O3 、Fe2O3 、 FeO 、MgO、CaO、Na2O、K2O、MnO、TiO2、P2O5、H2O、CO2 等。但实际上在岩浆中这些元素并非以氧化物形式存在,而多是呈离子、原子或离子团的形式存在,如: Mg2+、 Na +、[SiO4]4-。 另外还有挥发份:CO2、SO2、CO、N2、H2 NH3、NH4、HCl、HF、KCl、NaCl等等。硅酸盐岩浆化学成分以SiO2含量最多,根据SiO2含量将硅酸盐岩浆分成4种类型:1) 酸性岩浆SiO2 > 63%(wt%) 2) 中性岩浆SiO2 52~63%(wt%) 3) 基性岩浆SiO2 45~52%(wt%)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知识点总结)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知识点总结) 一、传感器的组成2:传感器一般由敏感元件,转换元件及基本转换电路三部分组成。①敏感元件是直接感受被测物理量,并以确定关系输出另一物理量的元件(如弹性敏感元件将力,力矩转换为位移或应变输出)。②转换元件是将敏感元件输出的非电量转换成电路参数(电阻,电感,电容)及电流或电压等电信号。③基本转换电路是将该电信号转换成便于传输,处理的电量。 二、传感器的分类 1、按被测量对象分类(1)内部信息传感器主要检测系统内部的位置,速度,力,力矩,温度以及异常变化。(2)外部信息传感器主要检测系统的外部环境状态,它有相对应的接触式(触觉传感器、滑动觉传感器、压觉传感器)和非接触式(视觉传感器、超声测距、激光测距)。 2、传感器按工作机理(1)物性型传感器是利用某种性质随被测参数的变化而变化的原理制成的(主要有:光电式传感器、压电式传感器)。(2)结构型传感器是利用物理学中场的定律和运动定律等构成的(主要有①电感式传感器;②电容式传感器; ③光栅式传感器)。 3、按被测物理量分类如位移传感器用于测量位移,温度传感器用于测量温度。

4、按工作原理分类主要是有利于传感器的设计和应用。 5、按传感器能量源分类(1)无源型:不需外加电源。而是将被测量的相关能量转换成电量输出(主要有:压电式、磁电感应式、热电式、光电式)又称能量转化型;(2)有原型:需要外加电源才能输出电量,又称能量控制型(主要有:电阻式、电容式、电感式、霍尔式)。 6、按输出信号的性质分类(1)开关型(二值型):是“1”和“0”或开(ON)和关(OFF);(2)模拟型:输出是与输入物理量变换相对应的连续变化的电量,其输入/输出可线性,也可非线性;(3)数字型:①计数型:又称脉冲数字型,它可以是任何一种脉冲发生器所发出的脉冲数与输入量成正比;②代码型(又称编码型):输出的信号是数字代码,各码道的状态随输入量变化。其代码“1”为高电平,“0”为低电平。 三、传感器的特性及主要性能指标 1、传感器的特性主要是指输出与输入之间的关系,有静态特性和动态特性。 2、传感器的静态特性是当传感器的输入量为常量或随时间作缓慢变化时,传感器的输出与输入之间的关系,叫静态特性,简称静特性。表征传感器静态特性的指标有线性度,敏感度,重复性等。 3、传感器的动态特性是指传感器的输出量对于随时间变化的输入量的响应特性称为动态特性,简称动特性。传感器的动态特

选修课的心得体会

关于选修课的心得体会 通过这学期的《社会调查与方法》一课的学习,使我对社会的调查的运用等有了初步的认识,认识到社会调查这门学习课的必要性,也让我们学生对选修课标准要有一个较为深入的了解。这学期云南大学滇池学院对选修课进行的修改和完善,与旧的课程标准相比而言,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注重学生的能力的开发。并且对教学的目标进行修正,更加细化和具体。但是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老师都有意无意地注重纸面教育,对学生文化意识、情感态度的渗透反而放在次要的位置,使课堂形式单一枯燥,学生兴趣不高。对此,学生我冒昧地提出以下一些小意见,仅供参考。 大学生的特点是:独立思考,接受课本知识差。如果教学中忽视这些特点,填鸭式地问学生并灌输在他们眼中枯燥无味、冷冰冰的方法、特点,他们便不感兴趣,因而也就谈不上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学习社会调查课有很大的地域性,这就要求老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及兴趣去安排课程,而不是一味的照本宣科,课本上该删的活动删,该增加的增加。 关注学生的情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对于良好的教学非常重要。学生只有对自己、对地域其文化等有积极的情感,才能保持课堂学习的动力并取得好成绩。消极的情感不仅会影响课堂学习的效果,而且会影响学生的长远发展。因此,在选修课教学中我们应该自始至终关注学生的情感,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为此我们应该努力做到:尊重每个学生,积极鼓励他们在学习中的尝试,让他们多说多做,培养兴趣,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积极性;把课堂教学与情感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创设各种合作学习的活动,促使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体验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发展合作精神;特别关注性格内向或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尽可能多地为他们创造语言实践的机会;建立融洽、民主的师生交流渠道,公平的对待每一个学生,经常和学生一起反思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互相鼓励和帮助,做到教学相长。 依据课程的总体目标并结合教学内容,尽量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内容和方式要尽量真实,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学生通过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学习和使用技巧,完成学习任务。促使学生获取、处理和使用信息,与他人交流,发展课堂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老师要积极鼓励学生把活动延伸到课堂之外的学习和生活之中。 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是选修课课程的重要任务之一。老师要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以及学习习惯的培养,让他们在学习和运用课本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学会如何学习。我们应做到: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制订阶段性学习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法;引导学生结合语境,采用推测、查阅或询问等方法进行学习;设计探究式的学习活动,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发展;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发现、归纳和实践等方法,学习语言知识,感悟语言功能。 综上所述,选修课的学习,我个人觉得应以兴趣为先,要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主动的学,并且为他们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学生才可以学的更好,老师才可以教的更轻松。作为学生,一方面要积极地适应课堂氛围,另一方面更要重视到课率,坚持不逃课。这样才能真正把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落到实处,达到高质量的教学效果。 在此感谢王老师的细心、认真的教育和无微不至的照顾。微风细雨,润物无声。老师,您辛苦了! 2009级会计1班陈元焘 学号:20092104341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