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同等学力普心考试重点统计

同等学力普心考试重点统计

同等学力普心考试重点统计
同等学力普心考试重点统计

普心复习要点

1.神经元:即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和机能的基本单位,它的基本作用是接受和传送信息。

2.大脑皮质的分区及机能

初级感觉区:包括视觉区、听觉区和机体感觉区

初级运动区,言语区:言语运动区(布洛卡区),联合区

3大脑两半球功能的一侧优势

1.言语功能主要定位在左半球,该半球主要负责言语、阅读、书写、数学运算和逻辑推理等。

2.知觉物体的空间关系、情绪、欣赏音乐和艺术等则定位在大脑右半球。

3.大脑两半球存在一侧优势,但绝不是绝对分离的。

4.神经心理学和脑成像的研究发现,右半球同样参与语言的加工,在语言理解中有重要的作用。

人的许多认知功能是左、右半球协同作用的结果

4.。鲁利亚的脑的三个机能系统学说

1.第一机能系统:调节激活与维持清醒状态的机能系统,也叫动力系统。

(1)组成:由脑干网状结构和边缘系统等组成。“保持注意的选择性”

(2)基本功能:保持大脑皮层的一般觉醒状态,提高它的兴奋性和感觉性,并实现行为的自我调节。2.第二机能系统:信息接受、加工和储存的系统。

(1)位置:位于大脑皮层的后部,包括皮质的枕叶、颞叶和顶叶以及相应的皮质下组织

(2)基本功能:接受来自内外部的各种刺激(视觉、听觉、一般机体感觉),对它们进行加工(分析与综合),并把它们保存下来。

3.第三机能系统:也叫行为调节系统,是编制行为程序、调节和控制行为的系统。

(1)包括:额叶的广大区域。

(2)当这些区域受到破坏时,患者将产生不同形式的行为障碍。有研究证明,前额叶皮质受到损伤的病人,将丧失计划与组织行动的能力,不能将行为的结果与原有计划、目的进行对照,也不能矫正自己的行为。

鲁利亚认为,人的各种行为和心理活动是三个系统相互作用、协同活动的结果,其中每个机能系统又起各自不同的作用。

三.感觉

1.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就叫绝对感觉阈限。

2.绝对感受性:人们感觉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就叫着绝对感受性。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成反比

3.差别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就是差别阈限。

4.差别感受性:对这一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就叫差别感受性。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在数值上也成反

比。

5.视觉感受野:网膜上的一定区域或范围,当他们受到刺激时,能激活视觉系统与这个区域有联系的各

层神经细胞的活动。网膜上这个区域就是这些神经细胞的感受野

6.色觉理论:拮抗过程说(四色说)黑林认为,视网膜存在着三对视素:黑-白、红-绿、黄-蓝。它们

在光刺激的作用下表现为对抗的过程,黑林称之为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

7.边界突出的马赫带:指人们在明暗交界的边界上,常常在亮区看到一条更亮的光带,而在暗区看到一

条更暗的线条。从刺激物的能量分布来说,亮区的明亮部分暗区的黑暗部分,在刺激强度上和该区其他部分相同,但是人们看到的明暗分布却出现了起伏。可见,马赫带不是由于刺激能量的实际分布,而是有神经网络对视觉信息进行加工的结果,即侧抑制的结果。

8.视觉适应:是由刺激物持续作用而引起的感受性的变化。

(1)暗适应:照明停止或由亮处转入暗处时视觉感受性提高的过程。

(2)明适应:照明开始或由暗处转入亮处时人眼感受性下降的过程。

9.后像:刺激物对感受器的作用停止后,感觉现象并不立即消失,它能保留一个短暂时间,这种现象较后像。后像分正后像和负后像。

(1)正后像:后像的品质与刺激物相同叫正后像。

(2)负后像:后像的品质与刺激物相反叫负后像。颜色视觉的后像一般为负后像,如看红色,之后会绿色10.位置理论

共鸣理论

赫尔霍姆茨认为,由于基底膜的横纤维长短不同,靠近蜗底较窄,

靠近蜗顶较宽,因而就像一部竖琴的琴弦一样,能够对不同频率的声

音产生共鸣。声音刺激的频率高,短纤维发生共鸣,作出反应;反之,

长纤维发生共鸣,作出反应。人的基底膜约有24000条横纤维,它们

分别反映不同频率的声音。共鸣理论强调了基底膜振动对产生音调听

觉的作用,因而也叫位置理论。

行波理论

20世纪40年代,生理学家冯·贝克亚西提出,声波传到人耳,将

引起整个基底膜的振动。振动从耳蜗底部开始,逐步向蜗顶推进,振

动的幅度也随着逐渐增高。振动运行到基底膜的某一部位,振幅达到

最大值。然后停止前进而消失。随着外来声音频率的不同,基底膜最大振幅所在部位也不同。声音频率越低。最大振幅接近蜗顶;频率高,最大振幅接近蜗底(镫骨处)从而实现了对不同音频的分析。

知觉

1.知觉的特性

(1)知觉的整体性:人本不是孤立地认识刺激物的个别属性,而是认识事物的整体和关系。

(2)知觉的选择性:由于知觉的整体性,人们有时会忽略部分或细节的特征。

(3)知觉的理解性:人在知觉的过程中不是被动的把知觉现象特点登记下来,而是以过去的知识经验为依据,力求对知觉做出某种解释,使它具有一定的意义,这就是知觉的理解性或意义性。

(4)知觉的恒常性: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我们的知觉映像在相当程度上保持着他的稳定性。

A.形状恒常性:当我们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物体时,物体在网膜上投射的形状是不断变化的。但我们知觉到的物体的形状并没有很大的变化,这就是形状恒常性。

B.大小恒常性:但我们从不同距离观察同一物体时,物体在网膜上成像的大小是变化的,而知觉到的物体的大小却不完全随着距离而变化,它趋向于原物的实际大小。实际大小的恒常性也处在完全恒常性与无恒常性之间。

C.明度恒常性:在照明条件改变时,物体相对明度或视亮度却保持不变,这就是明度恒常性。

D.颜色恒常性:一个有颜色的物体在色光照明下,它表面的颜色并不受色光照明的影响,而是保持相对不变,就是颜色恒常性。

2图形的组成原则:邻近性,相似性,对称性,良好连续,共同命运,封闭,方向和简单性等。

3.模式识别:人们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当前获得的信息,确定知觉到的图形是什么。

4.方向定位:

根据音笼试验的结果,人的听觉定向有以下几个规律:

(1)对来自人体左右两侧的声源容易分辨,从不互相混淆。

(2)头部中切面上的声音容易混淆。当声源在头部中切面2-3度范围内,能够感到声音在中间,不能分别前后。

如果以两耳联线的中点为顶点,作一圆锥,那么圆锥面上个点发出的声音容易混淆,如误前为后。

5.时间知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和现象的延续性与顺序性的直接认知。

1.影响时间知觉的各种因素

1)感觉通道的性质。在判断时间的精确性方面,听觉最好,触觉其次,视觉较差。

2)一定时间内发生事件的数量和性质。

3)人的态度和兴趣。

6.运动知觉

真动知觉:是指物体按特定速度或加速度,从一处向另一处作连续位移,由此引起的知觉就是真正运动的知觉。

似动知觉: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人们在静止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或者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看到了连续的运动。以动景运动为例:当两个刺激物按一定空间间隔和时间距离相继呈现时,我们会看到从一个刺激物向另一刺激物的连续运动。

7. 错觉:我们的知觉有时不能正确地反映外界事物的特性,而出现种种歪曲,这就是错觉现象。

研究错觉具有重要的意义,错觉虽然奇怪,但是并不神秘,产生错觉不仅有客观原因,而且有主观原因。研究错觉的成因有助于揭示人们知觉客观实践的规律。研究错觉还有实践意义。从消极方面讲,它有助于消除错觉对人类实践活动的不利影响。从积极方面讲,人么可以利用某些错觉为人类服务

五.意识和注意

1.无意识包括无(下)意识行为、对刺激的无意识和视盲等

盲视:一个大脑视觉皮层受损的病人,其视野的绝大部分变成了一个大的黑点,但病人对呈现于这个黑点内的不同刺激进行区分,超过几率水平。这说明,尽管病人看不到刺激,没有意识到刺激的存在,却可以对刺激进行一定程度的信息加工,并作出一定的反应。

2.注意的概念: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注意两个特点:指向性与集中性

注意的特点就是它的概念,动机也是如此

3.注意的功能(简答)

(1)选择功能。人要正常的生活与工作,就必须选择重要的信息,排除无关刺激的干扰。

(2)整合功能。人对外界输入信息的精细加工及整合作用发生在注意状态下。

(3)维持功能。注意指向并集中在一定对象之后,会保持一定时间的延续,维持心理活动的持续进行。(4)调解和监督功能。在注意状态下人们才能有效地监控自己的动作和行为,从而达到预定目的,避免失误,顺利完成相应的工作任务。

4.注意的分类

(1)不随意注意:指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不随意注意是一种被动的注意。

(2)随意注意:指由预定目的、并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随意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积极、主动的形式。 引起随意注意的原因:①对注意目的与任务的依从性;②对兴趣的依从性,对有兴趣的事物,容易引起随意注意;③对活动组织的依从性,养成良好的习惯,在工作时间内容以全神贯注的工作;④对过去经验的依从性;⑤对人格的依从性,体现人的意志的特点。

(3)随意后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有自觉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如骑车

5. 注意的认知理论

(一)选择性注意的理论

过滤器理论:即前期过滤,是最原始的理论。用实验方法系统研究注意的选择作用是由彻里开始的,布罗德班特提出了过滤器理论。

神经系统存在加工信息的容量方面是有限度的。当信息通过各种感觉通道进入神经系统时,由于设置在

神经系统某个部位的过滤机制,使部分信息获得通过,并接受进一步的加工;而其他的信息就被阻断在这种机制的外面,,而完全丧失了。神经系统过滤作用表现为“全或无”的性质,通过的信息完全通过,没有通过的信息就完全丧失了。这种理论也叫瓶颈理论或单通道理论。

衰减理论:即后期衰减(重要理论)格雷等人做了实验,特瑞斯曼提出了衰减理论。

输入刺激大概需要三类加工:第一类是刺激的物理特征的加工或分析,对于言语材料来说,就是声学特征,如声高等;第二类加工是决定这些刺激是不是语言材料,如果是的话,将其整合为音节和单词;第三类加工是识别这些单词并理解其意义。并不是所有的刺激都能完成这三类加工,当进入感觉器官的各种信息可以彼此区分、不至于互相混淆时,对无关信息(未被注意的信息)的加工才停止,而对被追随信息的加工则继续下去。

(二)资源分配理论

双加工理论:自动化加工和意识控制加工

人类信息加工存在两类加工,自动化加工和意识控制加工。其中自动化加工不受认知资源的限制,不需要注意,是自动进行的。这些加工过程由适当的刺激引发,发生的比较快,也不影响其它的加工过程。在习得或形成之后,其加工过程比较难改变。而意识控制的加工受认知资源的限制,需要注意的参与,可以随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进行调整。如我们可以一边骑自行车,一边观赏风景;或者一边织毛衣,一边看电视等

六.记忆

1.记忆是在人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从信息加工的观点讲,也就是对输入信息的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2.记忆的分类

(1)按记忆的内容分类: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

(2)按记忆保留的时间长短和信息的多少分类: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3)按意识参与过程分类: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两个概念和关系是重点)

内隐记忆:一般没有意识过程的参与。它具有自动的和无意识的特点,其形成和提取不依赖于有意识的认知过程一般不能用语言表达。

外显记忆:是有意识的记忆过程,它的形成一般由评估、比较和演绎等认知过程的参与,能随意地提取记忆的信息,能对记忆的信息进行较准确的语言描述。

*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的关系(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有许多不同之处)

1.加工深度因素的影响不同。被试的内隐记忆并未受到作业任务类型的影响,而外显记忆则明显受到影响。

2.保持时间不同。在外显记忆的研究中人们都发现回忆量会随着学习和测验之间时间间隔的延长逐渐减少,内隐记忆在这方面则表现出完全不同的特点,内隐记忆能够保持较长的时间。

3.记忆负荷量的变化产生的影响不同。记忆的项目越多,越不容易记住,这是记忆的一种普遍现象。但这一规律只适应于外显记忆,而内隐记忆则不然。用再认作业测量的外显记忆成绩随着所学词汇数目的增加而逐渐下降,而用知觉辨认测量的内隐记忆成绩并没有受到词汇数目增加的影响。

4.呈现方式的影响不同。以听觉形式呈现的刺激而以视觉形式进行测验时,这种感觉通道的改变会严重影响内隐记忆测验的成绩,而对外显记忆没有影响。

5.干扰因素的影响不同。外显记忆很容易受到其它无关信息的干扰,前抑制和倒摄抑制现象的存在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点。但是内隐记忆的情况则不同,很少受到外界的干扰。

3.记忆的生理机制:SPI理论(看看)

图尔文提出的SPI理论,存在5种主要的记忆或记忆系统:程序记忆系统、知觉记忆系统、语义记忆系统、初级记忆系统和情景记忆系统。这5种记忆系统在种系发生和个体发展上都存在一定的顺序。他们在加工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联系。该理论还假定:(1)这些系统的编码是串行的S,(2)存储是并行的P,3)提取是独立的I。

4.遗忘与记忆的保持

引起遗忘的原因

(1)由抑制或干扰引起遗忘:这是指时间上邻近的两种材料在保存上彼此发生的干扰作用。这是长时记忆遗忘的主要原因。前面学过的材料可以干扰新材料的学习与保持,这种作用叫前摄抑制;后学的材料可以干扰前面学过的材料,叫倒摄抑制。

(2)由压抑造成的遗忘:这是由动机或情绪因素引起的遗忘。例如,人们对某些令他悲痛、伤感、羞愧、内疚的往事抱回避的态度,它们希望从忘却这些往事中得到宽慰。这种以往也叫动机性或情绪性遗忘。(3)由脑损伤引起的遗忘。

5.进行有效的复习,提高记忆效率(如何进行有效的复习?)

(1)及时复习。根据艾宾浩斯曲线,记忆的遗忘总是先快后慢,为了避免在大量以往后难于补救,做到及时复习是很重要的。

(2)正确分配复习时间。根据复习在时间上分配的不同,可以分为两种复习方式:集中复习和分布复习。大量的实验都证明了分布复习的效果比集中复习好的多。但是分布复习的间隔时间并不是越长越好。

(3)反复阅读和试图回忆相结合。把阅读和试图回忆结合起来,其识记效果都远高于反复阅读。把60%的时间用于试图回忆,复习的效果最好。

(4)注意排除前后材料的相互影响。注意材料的顺序位置效应,对材料的中间部分要加强复习。

(5)利用外部记忆手段,如上课时记笔记、读书时作卡片等。

七.思维

1.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概括的和间接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它能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并主要表现在概念形成和问题解决的活动中。

思维的特征:概括性,间接性,改组性或改造性(思维是对经验的改组)

2. 表象:事物不在面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

表象的特征:直观性,概括性,可操作性

3. 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想象的特点:形象性和新颖性

想象的功能:

(1)想象具有预见作用,它能预见活动的结果,指导人们活动进行的方向。

(2)想象具有补充知识经验的作用。在实际生活中,有许多事物是人们不可以直接感知的。

(3)想象还有替代作用。当人们的某些需要不能实际得到满足时,可以利用想象的方式得到满足或实现。

(4)想象对机体的生理活动过程也有调节作用,它能改变人体外周部分的机能活动过程。

4.概念:是指某类食物的概括。是人脑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的思维形式,它主要通过语词表现出来。每一个概念包括外延和内涵两个部分,内涵是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外延是概念的范围。

概念形成(概念掌握或概念学习):是指个体掌握概念的本质属性的过程。

(1)人工概念:人为的在程序上模拟真实概念的概念,他可以简化概念的进程,控制研究的变量。

5. 问题解决:是由一定的情景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等,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

问题解决的策略

算法式:算法策略就是在问题空间中随机搜索所有可能解决问题的方法,直至选择一种有效的方法解决问题。

启发式:人根据一定的经验,在问题空间进行比较少的搜索,以达到问题解决的一种方法。

常用的启发法:

手段-目的分析:是将需要达到的问题的目标状态分成若干个子目标,通过实现一系列的子目标最终

达到总目标。

?逆向搜索:就是从问题的目标状态开始搜索直至找到通往初始状态的通路或方法。

?爬山法:是类似于手段-目的分析法的一种解题策略,它是采用一定的方法逐步降低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的距离,以达到问题解决的一种方法。

6.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大题)

问题解决受到诸如社会、自然、物质和心理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因素有:

(1)问题情景:是指个人面临的刺激模式与个人的知识结构之间的差异。这种差异越大,问题解决就越困难。

(2)动机与情绪:在一定范围内动机的强度和解决问题的效率成正比,动机太强或过弱都会降低解决问题的效率;积极的情绪会有助于问题的解决,而消极的情绪会阻碍问题的解决。

(3)定势:是指个体以特殊方式从事某一活动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或倾向。(注意概念)

(4)功能固着:是指当人看到某一物品有一种习惯的用途后,就很难看出其他的新用途。克服功能固着需要人们灵活地使用工具或材料,使之服从于问题的解决,叫功能变通

(5)酝酿效应:当反复探索一个问题的解决而毫无结果时,把问题暂时搁置一段时间几小时,几天或几星期,然后再来解决,反而可能很快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6)知识经验:解决问题的知识经验越丰富,越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7)个性因素:个体的人格差异也会影响问题解决的效率。

综上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是所方面的,各个因素不是孤立的起作用的,而是相互联系,互相影响,综合的影响着问题解决的效率。

八.语言

1.语言的基本特征:创造性,结构性,意义性,指代性和社会性与个体性

2.语言表征:就是语言材料所负载的信息在头脑中存在的方式。语言的表征具有层次性。

3.语言加工:就是对输入的语言信息进行编码转换,存储,提取的过程。

4.语言活动的中枢机制:

布洛卡区:运动性失语症或表达性失语症,看到看懂,不能表达

威尔尼克区:接受性失语症(语言失认证)能表达,但不知所云

角回:语义性失语症,阅读障碍

5. 影响语言知觉的因素:语音类似性,语音强度,噪音掩蔽,语境,句法,语义的作用。

6. 影响语言理解的因素

?语言知识的作用。在语言理解中,语言知识起重要作用,它包括句法知识、语义知识等。

?语境。语境指语言交际的环境。从广义上说,它指语言活动出现的具体情景,包括说话的场合、社会环境、时代背景等;从狭义上说,语境指说面语言的上下文和口语的前言后语等。

?句子与课文的结构。对否定句的理解一般难于对肯句的理解。句子的层次结构也影响到语言的理解,不同的课文有不同的组织结构,它对理解课文有重要的意义。

?特定生活经验的作用。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断积累的各种特定的生活经验,这种经验对语言理解也有重要作用。

九.情绪情感

1.情绪、情感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简答)

(1)动机作用:情绪、情感是激励人的活动,提高人的活动效率的动力因素之一。

(2)适应作用:社会生活中,当心的观念、情境出现时,人们不能有效地做出情绪反应,会出现情绪困扰,长期如此则会出现适应性的一些病症。因此,通过情绪进行自我控制、引导、调节和适当的宣

泄,不仅有利于人们适应当今复杂的社会,也有利于身心健康。

(3)信号作用:情绪、情感是人们传递信息、沟通思想的一种重要方式,这一功能通过情绪的外部表现——面部表情来实现。

2.情绪的脑中枢机制:前额皮层(计划调节功能,位属脑的第三机能系统)、杏仁核(情绪调节)、海马、

前部扣带回、网状结构(唤醒,第一机能系统)

几种重要的情绪理论

情绪的早期理论:

1.詹姆士-兰格理论:(是第一个提出并得到广泛认同的,人因为害怕而恐惧,而不是因恐惧而害怕,即情绪反应在生理反应之后)

詹姆士认为情绪是内脏器官和骨骼肌活动在脑内引起的感觉,情绪是对身体变化的知觉。在他看来,悲伤由哭泣引起,兰格特别强调情绪与血管变化的关系,在这一理论中,情绪产生的方式是:刺激情境-机体反应-情绪。詹姆士-兰格理论提出了情绪与机体生理变化与情绪发生的直接联系,强调了植物神经系统在情绪产生中的作用。

2.坎农-巴德的丘脑学说(不常考)认为情绪反应和生理反应同时发生。

坎农-巴德认为情绪产生的中心不在外周神经系统,而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丘脑。他认为由外界刺激引起感觉器官的神经冲动,通过内导神经传至丘脑,再由丘脑同时向上向下发出神经冲动,向上传到大脑,产生情绪的主观体验,向下传至交感神经引起机体的生理变化。

情绪的认知理论

1.阿诺德的评定-兴奋学说(先评价情境,在产生评定,兴奋,与詹姆士相反)

美国心理学家阿诺德强调情绪的来源是大脑皮层对刺激情境的评估。刺激情境并不能直接决定情绪的产生,刺激出现到情绪产生的模式是:刺激情境-评估-情绪。同一刺激情境,人对它的评估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情绪。

她认为,情绪的产生是大脑皮层和皮下组织协同活动的结果,大脑皮层的兴奋是情绪产生的重要条件,情绪产生的具体模式是:外界刺激作用于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通过内导神经上传至丘脑,进而传到大脑皮层,在大脑皮层刺激情境得到评估,形成一种特殊的态度,这种态度通过外导神经将皮层的冲动传至丘脑的交感和副交感神经,并进而将冲动下行传至血管和内脏组织,引起血管和内脏的反应。

血管和内脏的反应进一步反馈到大脑皮层,大脑皮层进行再次评估,是纯粹的认识经验转化成为被感受到的情绪。

2.沙赫特的两因素情绪理论(两因素:生理唤醒,认知标签)

情绪的产生有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一个是个体必须体验到高度的生理唤醒,二个是个体必须对生理状态的变化进行认知性唤醒。情绪的状态是由认知过程,生理状态,环境因素在大脑皮层中整合的结果。这可以将上述理论转化成一个工作系统,成为情绪唤醒模型。

情绪的动机-分化理论

情绪的动机-分化理论

汤姆金斯和伊扎德建立了这一理论。伊扎德认为,情绪是人格系统的组成部分,而人格由体内平衡系统、内驱力系统、情绪系统、知觉系统、认知系统和动作系统等六个子系统组成。他认为,情绪包含神经生理、神经肌肉的表情行为、情感体验等三个子系统,他们互相作用、联结,并与情绪系统以外的认知、行为等人格子系统建立联系,实现情绪与其他系统的相互作用。总之,伊扎德认为,情绪的特征主要来源于个体的生理结构,遗传是某种情绪的阈限特征和强度水平的决定因素

3.情绪调节:是个体管理和改变自己或他人情绪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一定的策略和机制,使情绪

在生理活动、主观体验、表情行为等方面发生一定的变化。

4.情绪的调节方式(或几个方面):

(1)具体情绪调节:情绪调节包括所有的正性和负性的具体情绪。

(2)唤醒水平的调节:情绪调节是个体对自己情绪唤醒水平的调节,包括抑制、削弱和掩盖等过程,也包括维持和增强的过程。

(3)情绪成分的调节:情绪系统的调节主要是指调节情绪的生理反应、主观体验和表情行为。

5.情绪调节的基本过程:生理调节,情绪体验调节,行为调节,认知调节,人际调节

6.情绪智力包含4方面:(一)对情绪的知觉,评价和表达的能力(二)用情绪促进思维的能力(三)理解和分析情绪的能力(四)调节情绪以促进情绪与智力发展的能力。

十.人格

1.人格是气质与性格的合金,是心理特征的整合统一,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结构组织,在不同时空背景下影响人的外显和内隐行为模式的心理特征。有独特性、稳定性、整体性。

2.气质:是人格的一部分,是指那些与生俱来的,受到遗传与生理因素的影响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它表现在人的心理活动和外部动作的速度、强度、灵活性等动力方面。气质不是指一时性的,而是指人们在许多场合一贯表现的比较稳定的动力特点。

3.性格:是指由人对现实的态度和他的行为方式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性,它是人格的主体。一般地说,人的性格特征包括四个方面:态度特征、意志特征、情绪特征及理智特征。

4人格理论:

特质理论:

特质的概念:是持久的品质或特性。这些品质或特性使得个体在某种情境下的行为具有一致性。

(一) 奥尔波特的特质理论

奥尔波特首先提出了人格的特质理论,他把人格特质分为两类:一类是共同特质,只在某一社会文化形态下,大多数或一个群体所共有的、相同的特质。另一类是个人特质,指个体身上所独具的特质。个人特质依其在生活中的作用又分为三种:首要特质,是指一个人最典、最有概括性的特质,它影响到一个人的个方面的行为;中心特质,是指构成个体独特性的几个重要的特质,在每个人身上大约有5-10个;次要特质,是指个体的一些不太重要的特质

(二)卡特尔的人格特质论

(三)艾森克的三因素模型:

艾森克依据因素分析方法提出了人格的三因素模型:①外倾性,它表现内外倾的差异;②神经质,表现情绪稳定性的差异;③精神质,它表现孤独、冷漠等偏于负面性的特质。

(四)五因素模型

塔佩斯等运用词汇学的方法对卡特尔的特质变量进行了在分析,发现了五个相对稳定的因素:外倾性、宜人性、责任心、神经质或情绪稳定性、开放性,这五个单词的第一个字母构成“ocean”一词,代表了人格的海洋

类型理论:

(一)单一类型理论

(二)对立类型理论

这种理论认为,人格类型包含了某一人格维度的两个相反的方向。

(1)A-B型人格

福利曼和罗斯曼描述了A-B人格类型:A型人格的特点是:性情急躁,缺乏耐性,但他们成就欲高,上进心强。得冠心病的男人中,A型人格是B型人格的两倍多。B型人格的特点是:性情不温不火,举止稳当。

(2)内-外倾向人格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荣格提出了内-外倾向人格,他认为,当一个人的兴趣和关注点指向外部客体时,就是外向人格,当一个人兴趣和关注点指向主题时,就是内向人格。

(三)多元类型理论

气质类型说

罗马医生盖伦提出了四种气质类型: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神经质。

巴甫洛夫用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解释气质的生理基础,他依据神经过程的基本特征,即兴奋过程和意志过程的强度、平衡性和灵活性,划分四种类型:①强而不平衡的类型或称兴奋型;②强、平衡且灵活的神经类型或称活泼型;③强、平衡而不灵活的神经类型或称安静型;④弱神经类型或称抑制型。

4.认知风格:

场独立性和场依存性: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人对外部环境(场)的不同依赖程度上。场独立性与场依存性也表现在人格差异上。场独立性的人认知改组的能力强,在认知中具有优势;场依存性的人社会技能高,在人际交往中具有优势。

冲动与沉思:卡根等人区分了两种不同的认知风格,即冲动与沉思。冲动的特点是,反应快,但精确性差;沉思的特点是,反应慢,但精确度高。

同时性与继时性:达斯等人根据脑功能的研究,区分了同时性与继时性两种认知风格,他们认为,左脑优势的个体表现出继时性的加工风格,右脑优势的个体表现出同时性的加工风格。

5. 人格成因(大题)

1.生物遗传因素:遗传是人格不可缺少的影响因素;遗传因素对人格的作用程度随人格特质的不同而异;

人格发展是遗传与环境两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达尔文

2.社会文化因素(维果斯基

3.家庭环境因素:人格的家庭原因,重点在于探讨家庭的差异和不同的教养方式对人格发展和人格差异的影响。(班杜拉

4.早期童年经验:人格发展的确受到童年经验的影响,但早期经验不能单独对人格起决定作用,它与其他因素共同决定着人格的形成与发展。(弗洛伊德

5.学校教育经验:教师对学生人格的发展具有指导定向的作用。同伴群体对学生人格具有巨大的影响。(华生

6.自然物理素:生态环境、气候条件、空间拥挤程度等这些物理因素都会影响到人格的形成与发展。(风水)

7.自我调控因素:人格的自我调控系统就是人格发展的内部因素。人格自我调控系统是以自我意识为核心的。(人本理论马斯洛

结论:人格是先后天的合金是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

动机

1.动机:是由一种目标或对象所引导、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动机是构成人类大部分行为的基础。

2.动机的功能

(1)激活的功能。中等强度的动机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2)指向功能。动机不仅激发行为,而且能将行为指向一定的对象或目标。

(3)维持和调节功能

3.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及五个层次之间的关系

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最低层次是生理需要,往上依次是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马斯洛认为,这些需要之间的关系是:需要的层次越低他的力量越强,潜力越大;在高级需要得到满足之前,必须先满足低级需要;人类的进化以及个体的发展中,低级需要出现较早,高级需要出现较晚;低级需要直接关系到个体的生存,当这些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将出现直接的生命危机;高级需要不是维持个体生存所绝对必须的,但是高级需要与人的健康成长紧密联系,高级需要的满足可以使人得到生理、心理的健康。

4.动机和工作效率

耶斯基-多得森法则

动机引发和维持活动,但是动机的强度与活动效率并不是完全正比关系。一般来说,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的关系呈倒“U”形曲线,即在动机强度为中等水平时,活动的效率最高,动机不足或过分强烈,都会导致活动效率的下降。根据耶斯基和多得森的研究,每种活动都存在最佳动机水平。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的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在比较简单的任务中,工作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随着任务强度的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

4.动机的认知理论

归因理论(海德:内外维度;维纳:稳定性维度)

海德指出,当人们在工作和学习中体验到成功或失败时,会寻找成功或失败的原因。一般来说,人会把行为的原因归结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两种。内部原因是指存在于个体本身的因素,如能力、努力等。外部原因是指环境因素,如任务难度、外部的奖励与惩罚。“控制点”概念,内控型和外控型维纳系统提出了动机的归因理论,证明了成功和失败的因果归因是成就活动过程的中心因素,维纳也把成就行为的原因划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同时把“稳定性”作为一个新的纬度。同时,维纳还发现,归因会使人们出现情绪反应。如果把成就行为归结为内部原因,在成功时会感到满意和自豪,在失败时会感到内疚和惭愧。但是如果把成就行为归结为外部原因,不论成功还是失败都不会产生太突然的情绪反应。自我功效理论

班杜拉提出了自我功效理论,他认为,人对行为的决策是主动的,人的认知变量如期待、注意和评价等在行为决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中期待是决定行为的先行因素,强化效果存在于期待奖赏或惩罚之中,是一种期待强化。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感的高低,直接决定个体某种活动时的动机水平。自我效能感就是个体根据以往成败的经验,对于自己拥有处理某一方面任务能力的状况,所持有的判断和信念。

成就目标理论

尼科尔斯和德韦克等人将成就目标概念引入成就动机领域。一般认为,成就目标是个体对从事成就活动的目的或意义的知觉,目标表征了个体从事成就活动的目标和理由。评价成功的标准和原则有三个:①任务的标准:看看个体能否达到活动任务的要求;②自我标准:看个体能否比自己以前做得好;③他人标准:个体与群体中的其他人相比是否做得更好。

5.成就动机:是人们希望从事对他有重要意义的、有一定困难的、具有挑战性的活动,在活动中能取得

完满的优异结果和成绩,并能超过他人的动机。

6.权力动机:是指人们具有某种支配和影响他人以及周围环境的内驱力。

7.冲突的类型

(1)双趋冲突: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目标同时吸引人们,但是只能选择其一时出现的冲突。

(2)双避冲突: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目标都是人们回避的目标,但是只能回避其一是出现的冲突。

(3)趋避矛盾:同一物体对人们既有吸引力又有排斥情况下产生的冲突。

(4)多重趋避矛盾:人们面对这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目标,而每一个目标又分别具有吸引和排斥两方面作用。

8. 挫折:是指个体的意志行为受到无法克服的干扰或障碍,预定目标不能实现时所产生的一种紧张状态和情绪反应

9. 挫折情境的形成

挫折情境也是产生挫折的原因。挫折情境形成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可分为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主观因素也可称之为内部因素,是个体的生理和心理因素。生理因素是指个体生理上存在某些缺陷事之无法完成一定的任务。客观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自然包括无法预料的自然灾害,社会包括道德规范等。

10. 挫折反应

(1)情绪性反应:

(2)理智性反应

(3)个性的变化

11.增强挫折承受力(简答)挫折很重要,没考过

(1)正确对待挫折

首先认识到挫折是普遍存在的,从某种意义上讲,挫折是生活的一部分。挫折又是客观存在的,关键在于人们怎样认识和对待它。挫折具有两重性,它促使人们为改变境况尔奋斗,磨练性格和意志,增强创造力和智慧,使人们对生活、对人生的认识更加深刻、更加成熟。同时,遭受到挫则后总结经验教训也是十分必要的,应尽量避免不必要的挫折。

(2)改善挫折情境

首先预防挫折的发生,即对一件事情的成功或失败做出正确的估价。挫折发生后认真分析引起挫折的原因,设法改变、消除或降低其作用程度。另一种办法是暂时离开挫折环境,到一个新的环境中去,或者改变环境,给受挫者以同情、支持和温暖。

(3)总结经验教训

善于总结挫折和失败中的教训,是增强挫折承受力的重要方面。一方面从挫折中吸取教训,冷静地分析遭受挫则的主客观原因,及时找出失败的症结所在,发现自己的弱点,力争改进。另一方面,要发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从而振奋精神,激起战胜挫折的勇气,树立信心,提高对挫折的承受能力。

(4)调节抱负水平

抱负水平是指个体从事活动前,对自己所要达到的目标或成就的标准。要使个体在活动产生成就感又不至于受到挫折,就要提出适合个体能力水平的、具有挑战性的标准。

(5)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对于提高人的挫则承受能力是有积极意义的。当一个人遭受到挫折时,能够在朋友面前倾诉一下自己的心里话,便能从挫折中解脱出来。也可以从朋友那得到支持和帮助

能力

1.能力是一种心理特性,是顺利完成活动的一种必备的心理条件

2.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常考)

知识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概括,每个人在一生中都不断地掌握着人类已有的知识经验。技能是在活动中由于练习而巩固了的,并在活动中应用的基本动作方式。能力和知识、技能虽有所不同,但它们又是密切联系的。能力是掌握知识、技能的必要前提,不具备感知能力的人就很难获得感性知识,缺乏抽象概括能力的人就很难获得理性知识;同时,能力的大小也会影响掌握知识的深浅和技能高低。从另一方面说,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也会促进能力的发展。

3.能力的结构

(1)双因素说

英国心理系学家斯皮尔曼根据人们完成不同人物时的业绩相关,提出能力由一般因素和特殊因素构成。一般因素是人们从事各种活动都需要的能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等。而特殊因素指对某一专业领域的活动中有特殊意义,并自阿齐中显现出来的能力。如画家分辨演的的能力。完成任何一种作业都要由一般因素和特殊因素共同决定,而特殊因素只参与不同的智力作业。

(2)多因素说

美国心理学家塞斯顿应用因素分析方法,提出了构成能力的七种因素:词的理解力、言语流畅性、数字计算能力、空间知觉能力、记忆能力、知觉的速度以及推理能力。

20世纪8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了组成智力的不同因素,它们是:语言能力、逻辑能力、空间能力、音乐能力、身体动觉能力、人际能力以及自知能力。

(3)吉尔福特的三维结构模型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智力可以区分为三个纬度:内容、操作和产物。智力活动的内容包括听觉、视觉、符号、语义和行为五类;智力操作指智力活动的过程,有认知、记忆、发散思维、聚合思维和评价

等五种;智力活动的产物是运用智力操作得到的结果,这些结果可以按单位计算,可以分类处理,也可以表现为关系、转换、系统以及应用。由于智力三个纬度的多种结合,人的智力可以区分为5×5×6=150种。(4)能力的信息加工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着重研究了人的推理过程,特别是类比推理过程。他认为,推理发生在两个水平:成分水平和原成分水平。其中,成分水平是指推理是由一系列成分或连续的阶段构成的,在解决一个复杂的问题时,人们依次通过这些阶段来解决问题。在推理过程中的六个阶段是:编码、推论、标定、应用、论证和反应。原成分是指一些高级的决策过程,这些过程帮助人们在解决问题时选择需要的成分或过程,并确定运用哪些策略将有关的成分或过程联合起来。原成分的加工比成分水平的加工更重要。

4.影响能力形成与发展的原因

1、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受遗传影响

2、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受环境和教育影响

3、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受实践活动影响

4、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受主观能动性的影响。

最后,能力的发展还依赖自我分析与自我评价的能力

技能

1.运动技能的发展是一个由陌生到熟悉到自动化的过程,主要经历三个阶段:

(1)认知-定向阶段:人在开始掌握一种技能之前,要形成掌握这种技能的动机,学习与它有关的知识,在头脑中形成关于这一技能的最一般的、最粗略的表象,这就是技能的定向阶段。在认知-定向阶段,人对技能的学习有时从个别动作入手,有时从动作的整体入手。在这一阶段,人的动作显得呆板、迟缓、不稳定、不协调,多余动作较多,对动作要有意识的进行控制。

(2)动作系统初步形成阶段:在掌握局部动作的基础上,人们开始把个别动作结合起来,以形成比较连贯的动作。或在了解一种技能的大致特征之后,对其中的个别动作作更多的练习。这时,他们的注意力从认知转向运动,从个别动作转向动作的协调与组织,这是把个别定做连成动作系统的关键。(3)动作协调和技能完善阶段:这是技能形成的最后阶段。在这个阶段,人们学习的各种动作在时间和空间上彼此协调起来构成一个连贯的稳定的动作系统。

2.高原现象:练习成绩的进步并非直线式上升,有时会出现暂时停顿的现象叫“高原现象”。

3.如何通过练习提高技能

(1)确定练习的目标

有没有明确的目标,是影响练习效率的最重要的因素。

(2)灵活地应用整体练习和分解练习

(3)恰当地安排练习时间

练习时间的安排有两种:集中练习和分散练习,

(4)知道练习的结果

知道练习的结果,就是要在技能形成中利用反馈的调解作用。

(5)影响练习成绩的其他心理因素:个人态度,自信心,情绪状态,意志品质

4.技能的相互作用——技能的迁移

正迁移:已经掌握的技能对学习新技能的积极影响叫正迁移。会开摩托的对开汽车有好处

负迁移:已经掌握的技能对学习新技能的消极影响叫负迁移,或技能干扰。

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第07章习题解答

1. 何谓点估计与区间估计,它们各有哪些优缺点? 点估计就是总体参数不清楚时,用一个特定的值,即样本统计量对总体参数进行估计,但估计的参数为数轴上某一点。 区间估计是用数轴上的一段距离来表示未知参数可能落入的范围,它不具体指出总体参数是多少,能指出总体未知参数落入某一区间的概率有多大。 点估计的优点是能够提供总体参数的估计值,缺点是点估计总以误差的存在为前提,且不能提供正确估计的概率。 区间估计的优点是用概率说明估计结果的把握程度,缺点是不能确定一个具体的估计值。 2以方差的区间估计为例说明区间估计的原理 根据χ2分布: 总体方差的.95或.99置信区间为: 即总体参数(方差)落入上述区间的概率为1-α,其值为95%或99% 3.总体平均数估计的具体方法有哪些? 总体方法为点估计好区间估计,区间估计又分为: (1) 当总体分布正态方差已知时,样本平均的分布为正态分布,故依据正态分布理论估计其区间;(2)当总体分布正态方差未知时,样本平均数的分布为T 分布,依据T 分布理论估计其区间;(3)当总体非分布正态方差未知时,只有在n 大于30时渐近T 分布,样本平均数的分布渐近T 分布,依据T 分布理论估计其区间。 4总体相关系数的置信区间,应根据何种分布计算? 应根据Fisher 的Z 分布进行计算 5.解 依据样本分布理论该样本平均数的分布呈正态 其标准误为: 其置信区间为: 该科成绩的真实分数有95%的可能性在78.55----83.45之间。 6.解:此题属于总体分布正态总体方差未知的情形,故样本平均数的分布呈T 分布 其标准误为: 用df=99差T 值表,然后用直线内插法求得t α/2=1.987 其置信区间为: 该学区教学成绩的平均值有95%的可能在78.61---81.39之间。 7解:此题属于总体分布正态总体方差已知 计算标准误 ()()222212221σσσχnS S n X X n =-=-=-∑()()22/121222/2111)(ααχσχ----<<-n n S n S n 25.116 5===n x σσ45 .8355.7825.1*96.18125.1*96.1812/2/<<+<<-?+<

2020统计从业资格考试试题及答案

2020统计从业资格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选出一个准确答案,将其代表的字母填写在题干中的括号内;20道题,每题1分,共20分。) 1. 为获得关于现象和可观察事实的基本原理的新知识而实行的实验性或理论性研究,属于( )。 A. 研究与实验发展 B. 基础研究 C. 应用研究 D. 试验发展 2. 按《2001—2020年中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监测统计制度》,其统计范围为( )。 A. 全国大中城市 B. 全社会 C. 全国592个扶贫工作重点县 D. 常住人口数100万以上的县 3. 编制总指数的两种形式是( )。 A. 个体指数和综合指数 B. 平均数指数和平均指标指数 C. 综合指数和平均数指数 D. 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 4. 组距数列中的上限一般是指( )。

A. 本组变量的值 B. 本组变量的最小值 C. 总体内变量的值 D. 总体内变量的最小值 5. 我国城镇失业人员统计中,列为失业人员的最低年龄限制为( )。 A. 15岁 B. 16岁 C.18岁 D. 20岁 6. 负责统一组织普查数据质量抽查工作的是( )。 A. 县级以上各级普查机构 B. 省级以上普查机构 C. 地方各级普查机构 D. 国务院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 7. 按照《关于划分企业登记注册类型的规定》,全部企业划分为( )。 A. 3个大类,6个中类 B. 3个大类,16个中类 C. 6个大类,6个中类 D. 6个大类,16个中类

8. 别墅、高档公寓的单位面积造价一般相当于当地同等地段商品住宅造价的( )。 A. 1倍以上 B. 2倍以上 C. 3倍以上 D. 4倍以上 9. 批发零售贸易业总产出,通常称为( )。 A. 商品销售总额 B. 商品零售总额 C. 商品销售利润 D. 毛利 10. 静态数列是反映( )。 A. 同一时间条件下总体内部的数量分布 B. 同一时间条件下不同总体的数量分布 C. 不同时间条件下总体的数量变化而形成的数量分布 D. 不同时间条件下不同总体的数量分布 11. 调查单位与报告单位的关系是:( )。 A.二者是一致的 B.二者有时是一致的 C.二者没相关系 D.调查单位大于报告单位

医学统计学考试重点整理

一、基本概念 1.总体与样本 总体:所有同质观察单位某种观察值(即变量值)的全体 样本:是总体中抽取部分观察单位的观察值的集合 2.普查与抽样调查 普查:就是全面调查,即调查目标总体中全部观察对象 抽样调查:是一种非全面调查,即从总体中抽取一定数量的观察单位组成样本,对样本进行调查 3.参数与统计量 参数:总体的某些数值特征 统计量:根据样本算得的某些数值特征 4.Ⅰ型与Ⅱ型错误 假设检验的结论 真实情况拒绝H0不拒绝H0 H0正确Ⅰ型错误(ɑ) 推断正确(1 ?ɑ) H0不正确推断正确(1?β) Ⅱ型错误(β) Ⅰ型错误(ɑ错误): H0为真时却被拒绝,弃真错误 Ⅱ型错误(β错误): H0为假时却被接受,取伪错误 5.随机化原则与安慰剂对照 随机化原则:是将研究对象随机分配到实验组和对照组,使每个研究对象都有同等机会被分配到各组中去,以平衡两组中已知和未知的混杂因素,从而提高两组的可比性,避免造成偏倚。(意义:①是提高组间均衡性的重要设计方法;②避免有意扩大或缩小组间差别导致的偏倚;③各种统计学方法均建立在随机化基础上) 安慰剂对照:是一种常用的对照方法。安慰剂又称伪药物,是一种无药理作用的制剂,不含试验药物的有效成分,但其感观如剂型、大小、颜色、质量、气味及口味等都与试验药物一样,不能被受试对象和研究者所识别。(安慰剂对照主要用于临床试验,其目的在于控制研究者和受试对象的心理因素导致的偏倚,并提高依从性。安慰剂对照还可以控制疾病自然进程的影响,显示试验药物的效应) 6.误差与标准误(区分率与均数) ㈠均数 抽样误差:由个体变异产生的、随机抽样引起的样本统计量与总体参数间的差异。 标准误:是指样本均数的标准差,反映抽样误差大小的定量指标,其公式表示为S x =S/√n ㈡样本率 率的抽样误差:样本率p和总体率π的差异 率的标准误:样本率的标准差,公式为σp=√π(1-π)/n

多元统计分析与R语言建模考试试卷

.. .. 多元统计分析及R 语言建模考试试卷 一、简答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 常用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有哪些? (1)多元正态分布检验 (2)多元方差-协方差分析 (3)聚类分析 (4)判别分析 (5)主成分分析 ______________ 课程类别 必修[ ] 选修[ ] 考试方式 开卷[ ] 闭卷[ ]

(7)对应分析 (8)典型相关性分析 ( 9)定性数据建模分析 (10)路径分析(又称多重回归、联立方程) (11)结构方程模型 (12)联合分析 (13)多变量图表示法 (14)多维标度法 2. 简单相关分析、复相关分析和典型相关分析有何不同?并举例说明之。 简单相关分析:简单相关分析是研究现象之间是否存在某种依存关系,并对具体有依存关系的现象探讨其相关方向以及相关程度,是研究随机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的一种统计方法。例如,以X、Y分别记小学生的数学与语文成绩,感兴趣的是二者的关系如何,而不在于由X去预测Y。 复相关分析;研究一个变量 x0与另一组变量 (x1,x2,…,xn)之间的相关程度。例如,职业声望同时受到一系列因素(收入、文化、权力……)的影响,那么这一系列因素的总和与职业声望之间的关系,就是复相关。复相关系数R0.12…n的测定,可先求出 x0对一组变量x1,x2,…,xn的回归直线,再计算x0与用回归直线估计值悯之间的简单直线回归。复相关系数为R0.12…n的取值围为0≤R0.12…n≤1。复相关系数值愈大,变量间的关系愈密切。 典型相关分析就是利用综合变量对之间的相关关系来反映两组指标之间的整体相关性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它的基本原理是:为了从总体上把握两组指标之间的相关关系,分别在两组变量中提取有代表性的两个综合变量U1和V1(分别为两个变量组中各变量的线性组合),利用这两个综合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来反映两组指标之间的整体相关性。

统计从业资格课件

2013《统计法基础知识》试题(A卷) 一、单选题(每题只有1个正确答案,将正确答案选项的代表字母填写在答题纸/卡上;每题1分,30道题,共30分) 1、《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是关于统计活动的行为规范,它的制定者是()。 A.中共中央办公厅 B.全国人大常委会 C.国务院 D.国家统计局 2、下列统计调查中,属于自愿性调查的是()。 A.国家统计调查 B.部门统计调查 C.地方统计调查 D.民间统计调查 3、统计法律规范内容的专业性是指统计法律制度中包含()。 A.大量关于统计工作的技术性规范 B.政府统计调查活动的组织实施方式 C.政府统计管理体制 D.政府统计监督检查 4、下列关于统计执法的说法,错误的是()。 A、统计执法规范化是指统计执法活动各环节都必须严格按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开展 B、统计执法制度化是通过建章立制对具体执法活动进行约束 C、统计执法制度化就是检查形式的制度化 D、《统计执法检查规定》是统计执法规范化的重要基础 5、重大国家统计调查项目的审批机关是()。 A.国务院 B.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C.国家统计局 D.全国人大常委会 6、制定统计调查项目,应当遵循的原则不包括()。 A、国家统计调查、部门统计调查、地方统计调查应明确分工,互相衔接,不得重复 B、抽样调查可以满足需要的,不得制发全面统计调查表 C、编制新的调查方案,必须事先试点或者征求意见,进行可行性论证 D、为确保数据质量,应当尽量提高调查频次 7、统计调查表的一般格式中,左上角为其法定标志,列出的内容不包括()。 A.表号 B.报告期别 C.制定机关 D.有效期限 8、搜集、整理统计资料的统计调查方法应当以()。 A.周期性普查为主体 B. 经常性抽样调查为主体 C.重点调查为主体 D.行政记录为主体 9、按照有关行政法规的规定,我国2013年应开展的普查项目是()。 A.全国人口普查 B.全国农业普查 C. 全国经济普查 D. 全国劳动力普查 10、《统计法》所称统计资料的管理,其管理的对象不包括()。 A.企业留存的统计报表 B.企业按规定建立的统计台账 C. 某市统计局撰写的统计分析 D.某教师撰写的统计教研论文 11、根据《统计法》的规定,企业在上报统计报表前必须经过的程序是()。 报当地统计机构初审同意B报主管部门审核同意C经企业负责人或企业统计负责人的审核并签署D经与统计台账核对无误 12、以下关于公布统计资料的说法,正确的是()。 A、公布统计资料,应当同时公布相应的调查对象的原始数据 B、国家统计数据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为准 C、国务院有关部门取得的所有统计数据,要与国家统计局协商一致后才能公布 D、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统计调查取得的统计资料,都由部门自行公布 13、统计资料的审核、签署人员应当负责审核、签署的统计资料的()。 A、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 B. 真实性、准确性和有效性 C. 真实性、有效性和合法性 D. 真实性、准确性和及时性 14、统计调查中获得的能够识别或推断单个统计调查对象身份的资料不得用于()。 A、汇总统计资料B. 统计以外的目的C.审核统计资料D. 检查统计资料 15、关于统计机构的设置,违反《统计法》规定的是()。 A. 某部委没有设立专门的统计司 B. 某县未设立独立的统计局 C. 某乡未设立统计站 D. 某国营企业未设立独立的统计科 16、统计人员依法检查统计违法行为,属于行使《统计法》所赋予的()。 A.统计调查权 B.统计报告权 C.统计监督权 D.统计分析权 17、《统计法》对统计机构、统计人员的基本职责要求是()。 A.爱岗敬业 B.坚决抵制外界干扰 C.及时搜集统计资料 D.如实搜集、报送统计资料 18、下列人员中,无须取得统计从业资格的是()。 A、某高校统计学课程的授课教师 B、某私营企业填报劳动工资统计报表的会计 C、某省工信厅财务处填报劳动工资统计报表的工作人员 D、某国有银行填报劳动工资统计报表的工作人员 19、统计从业资格考试通过的人员,自收到领取考试合格成绩单通知之日起,向承办机关申请统计从业资格的期限是()。 A.1年内 B.18个月内 C.2年内 D.3年内

(完整word版)医学统计学试题和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3.抽样的目的是(b )。 A.研究样本统计量 B. 由样本统计量推断总体参数 C.研究典型案例研究误差 D. 研究总体统计量 4.参数是指(b )。 A.参与个体数 B. 总体的统计指标 C.样本的统计指标 D. 样本的总和 5.关于随机抽样,下列那一项说法是正确的( a )。 A.抽样时应使得总体中的每一个个体都有同等的机会被抽取 B.研究者在抽样时应精心挑选个体,以使样本更能代表总体 C.随机抽样即随意抽取个体 D.为确保样本具有更好的代表性,样本量应越大越好 6.各观察值均加(或减)同一数后( b )。 A.均数不变,标准差改变 B.均数改变,标准差不变 C.两者均不变 D.两者均改变 7.比较身高和体重两组数据变异度大小宜采用( a )。 A.变异系数 B.差 C.极差 D.标准差 8.以下指标中(d)可用来描述计量资料的离散程度。 A.算术均数 B.几何均数 C.中位数 D.标准差 9.偏态分布宜用(c)描述其分布的集中趋势。 A.算术均数 B.标准差 C.中位数 D.四分位数间距 10.各观察值同乘以一个不等于0的常数后,(b)不变。 A.算术均数 B.标准差 C.几何均数 D.中位数 11.( a )分布的资料,均数等于中位数。 A.对称 B.左偏态 C.右偏态 D.偏态 12.对数正态分布是一种( c )分布。 A.正态 B.近似正态 C.左偏态 D.右偏态 13.最小组段无下限或最大组段无上限的频数分布资料,可用( c )描述其集中趋势。 A.均数 B.标准差 C.中位数 D.四分位数间距 14.( c )小,表示用该样本均数估计总体均数的可靠性大。 A. 变异系数 B.标准差 C. 标准误 D.极差 15.血清学滴度资料最常用来表示其平均水平的指标是( c )。 A. 算术平均数 B.中位数 C.几何均数 D. 平均数

多元统计分析期末复习

第一章: 多元统计分析研究的内容(5点) 1、简化数据结构(主成分分析) 2、分类与判别(聚类分析、判别分析) 3、变量间的相互关系(典型相关分析、多元回归分析) 4、多维数据的统计推断 5、多元统计分析的理论基础 第二三章: 二、多维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 1、随机向量的数字特征 随机向量X 均值向量: 随机向量X 与Y 的协方差矩阵: 当X=Y 时Cov (X ,Y )=D (X );当Cov (X ,Y )=0 ,称X ,Y 不相关。 随机向量X 与Y 的相关系数矩阵: )',...,,(),,,(2121P p EX EX EX EX μμμ='=Λ)')((),cov(EY Y EX X E Y X --=q p ij r Y X ?=)(),(ρ

2、均值向量协方差矩阵的性质 (1).设X ,Y 为随机向量,A ,B 为常数矩阵 E (AX )=AE (X ); E (AXB )=AE (X )B; D(AX)=AD(X)A ’; Cov(AX,BY)=ACov(X,Y)B ’; (2).若X ,Y 独立,则Cov(X,Y)=0,反之不成立. (3).X 的协方差阵D(X)是对称非负定矩阵。例2.见黑板 三、多元正态分布的参数估计 2、多元正态分布的性质 (1).若 ,则E(X)= ,D(X)= . 特别地,当 为对角阵时, 相互独立。 (2).若 ,A为sxp 阶常数矩阵,d 为s 阶向量, AX+d ~ . 即正态分布的线性函数仍是正态分布. (3).多元正态分布的边缘分布是正态分布,反之不成立. (4).多元正态分布的不相关与独立等价. 例3.见黑板. 三、多元正态分布的参数估计 (1)“ 为来自p 元总体X 的(简单)样本”的理解---独立同截面. (2)多元分布样本的数字特征---常见多元统计量 样本均值向量 = 样本离差阵S= 样本协方差阵V= S ;样本相关阵R (3) ,V分别是 和 的最大似然估计; (4)估计的性质 是 的无偏估计; ,V分别是 和 的有效和一致估计; ; S~ , 与S相互独立; 第五章 聚类分析: 一、什么是聚类分析 :聚类分析是根据“物以类聚”的道理,对样品或指标进行分类的一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用于对事物类别不清楚,甚至事物总共可能有几类都不能确定的情况下进行事物分类的场合。聚类方法:系统聚类法(直观易懂)、动态聚类法(快)、有序聚类法(保序)...... Q-型聚类分析(样品)R-型聚类分析(变量) 变量按照测量它们的尺度不同,可以分为三类:间隔尺度、有序尺度、名义尺度。 二、常用数据的变换方法:中心化变换、标准化变换、极差正规化变换、对数变换(优缺点) 1、中心化变换(平移变换):中心化变换是一种坐标轴平移处理方法,它是先求出每个变量的样本平均值,再从原始数据中减去该变量的均值,就得到中心化变换后的数据。不改变样本间的相互位置,也不改变变量间的相关性。 2、标准化变换:首先对每个变量进行中心化变换,然后用该变量的标准差进行标准化。 经过标准化变换处理后,每个变量即数据矩阵中每列数据的平均值为0,方差为1,且也不再具有量纲,同样也便于不同变量之间的比较。 3、极差正规化变换(规格化变换):规格化变换是从数据矩阵的每一个变量中找出其最大值和最小值,这两者之差称为极差,然后从每个变量的每个原始数据中减去该变量中的最小值,再除以极差。经过规格化变换后,数据矩阵中每列即每个变量的最大数值为1,最小数值为0,其余数据取值均在0-1之间;且变换后的数据都不再具有量纲,便于不同的变),(~∑μP N X μ∑μ p X X X ,,,21Λ),(~∑μP N X ) ,('A A d A N s ∑+μ)()1(,, n X X ΛX )',,,(21p X X X Λ)')(()()(1X X X X i i n i --∑=n 1 X μ∑μX )1,(~∑n N X P μ),1(∑-n W p X X

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复习资料

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 复习资料 Revised as of 23 November 2020

1、数据类型 称名数据 计数数据离散型数据 顺序数据 等距数据 测量数据连续型数据 等比数据 2、变量:是可以取不同值的量。统计观察的指标都是具有变异的指标。当我们用一个量表示这个指标的观察结果时,这个指标是一个变量。 用来表示随机现象的变量,称为随机变量。一般用大写的X或Y表示随机变量。 随机变量所取得的值,称为观测值。一个随机变量可以有许多个观测值。 3、需要研究的同质对象的全体,称为总体。 每一个具体研究对象,称为一个个体。 从总体中抽出的用以推测总体的部分对象的集合称为样本。 样本中包含的个体数,称为样本的容量n。 一般把容量n ≥30的样本称为大样本;而n <30的样本称为小样本。 4、统计量和参数 5、统计误差 误差是测得值与真值之间的差值。

统计误差归纳起来可分为两类:测量误差与抽样误差。 由于使用的仪器、测量方法、读数方法等问题造成的测得值与真值之间的误差,称为测量误差。 由于随机抽样造成的样本统计量与总体参数间的差别,称为抽样误差 第二章 一、数据的整理 在进行整理时,如果没有充足的理由证明某数据是由实验中的过失造成的,就不能轻易将其排除。对于个别极端数据是否该剔除,应遵循三个标准差法则。 二、 次数分布表 (一)简单次(频)数分布表 (二)相对次数分布表 将次数分布表中各组的实际次数转化为相对次数,即用频数比率(f /N )或百分比( )来表示次数,就可以制成相对次数分布表 (三)累加次数分布表 (四)双列次数分布表 双列次数分布表又称相关次数分布表,是对有联系的两列变量用同一个表表示其次数分布。 所谓有联系的两列变量,一般是指同一组被试中每个被试两种心理能力的分数或两种心理特点的指标,或同一组被试在两种实验条件下获得的结果。 三、次数分布图 使一组数据特征更加直观和概括,而且还可以对数据的分布情况和变动趋势作粗略的分析。 简单次(频)数分布图——直方图、次数多边形图 累加次数分布图——累加直方图、累加曲线 (一)简单次数分布图--直方图 (二)简单次数分布图-次数多边图 %100 N f

2020年统计从业资格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统计法基础(2)

2020年统计从业资格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统计法基 础(2) 1.直线趋势方程y=a+bx中,a和b的意义是()。 A.a表示直线的截距,b表示x=0时的趋势值 B.a表示最初发展水平的趋势值,b表示平均发展速度 C.a表示最初发展水平的趋势值,b表示平均发展水平 D.a是直线的截距,表示最初发展水平的趋势值;b是直线的斜率,表示平均增长量 【答案】D 2.若时间数列的逐期增长量大体相等,宜拟合()。 A.直线趋势方程 B.曲线趋势方程 C.指数趋势方程 D.二次曲线方程 【答案】A 3.若时间数列的环比增长速度大体相等,宜拟合()。 A.直线趋势方程 B.Gompertz曲线方程 C.指数趋势方程 D.二次曲线方程 【答案】C

4.若新产品从试销开始,销售量逐渐增大,到达成熟期后,销售量逐渐减小,直至被其它产品代替,与这个过程相符合的趋势方程是()。 A.直线趋势方程 B.Gompertz曲线方程 C.指数趋势方程 D.二次曲线方程 【答案】D 5.对下列资料计算平均数,适宜于采用几何平均数的是()。 A.对某班同学的考试成绩求平均数 B.对一种产品的单价求平均数 C.对人口密度求其平均数 D.计算平均比率或平均速度时 【答案】D 6.标志变异指标的数值越小,表明()。 A.总体分布越集中,平均指标的代表性越大 B.总体分布越集中,平均指标的代表性越小 C.总体分布越分散,平均指标的代表性越大 D.总体分布越分散,平均指标的代表性越小 【答案】A 7.由总体中两个极端数值大小决定的标志变异指标是()。 A.全距

B.平均差 C.标准差 D.方差 【答案】A 8.一班和二班《统计学》平均考试成绩分别为78分和83分,成绩的标准差分别为9分和12分,能够判断()。 A.一班的平均成绩有较大的代表性 B.二班的平均成绩有较大的代表性 C.两个班的平均成绩有相同代表性 D.无法判断 【答案】A 9.抽样调查抽选样本时,遵循的原则是()。 A.随机原则 B.同质性原则 C.系统原则 D.主观性原则 【答案】A 10.抽样误差是指()。 A.在调查过程中因为观察、测量等差错所引起的误差 B.在调查中违反随机原则出现的系统误差 C.随机抽样而产生的代表性误差

医学统计学考试重点

考试题型: 名词解释10个 选择20个 填空题20个 简答4-5个 讨论分析1-2题 计算1-2题 绪论 2选1 总体:总体(population)指特定研究对象中所有观察单位的测量值。可分为有限总体和无限总 体。总体中的所有单位都能够标识者为有限总体,反之为无限总体。 样本:从总体中随机抽取部分观察单位,其测量结果的集合称为样本(sample)。样本应具有代 表性。所谓有代表性的样本,是指用随机抽样方法获得的样本。 3选1 小概率事件:我们把概率很接近于0(即在大量重复试验中出现的频率非常低)的事件称为小概率事件 P值:结果的统计学意义是结果真实程度(能够代表总体)的一种估计方法。p值是将观察结果认为有效即具有总体代表性的犯错概率。一般结果≤0.05被认为是有统计学意义 小概率原理:一个事件如果发生的概率很小的话,那么可认为它在一次实验中是不会发生的,数学上称之小概率原理。统计学中,一般认为等于或小于0.05或0.01的概率为小概率。 资料的类型(3选1) (1)计量资料:对每个观察单位用定量的方法测定某项指标量的大小,所得的资料称为 计量资料(measurement data)。计量资料亦称定量资料、测量资料。.其变量值是定量的,表 现为数值大小,一般有度量衡单位。如某一患者的身高(cm)、体重(kg)、红细胞计数(1012/L)、 脉搏(次/分)、血压(KPa)等。 (2)计数资料:将观察单位按某种属性或类别分组,所得的观察单位数称为计数资料 (count data)。计数资料亦称定性资料或分类资料。其观察值是定性的,表现为互不相容的 类别或属性。如调查某地某时的男、女性人口数;治疗一批患者,其治疗效果为有效、无效 的人数;调查一批少数民族居民的A、B、AB、O 四种血型的人数等。 (3)等级资料:将观察单位按测量结果的某种属性的不同程度分组,所得各组的观察 单位数,称为等级资料(ordinal data)。等级资料又称有序变量。如患者的治疗结果可分为治 愈、好转、有效、无效或死亡,各种结果既是分类结果,又有顺序和等级差别,但这种差别 却不能准确测量;一批肾病患者尿蛋白含量的测定结果分为+、++、+++等。 等级资料与计数资料不同:属性分组有程度差别,各组按大小顺序排列。 等级资料与计量资料不同:每个观察单位未确切定量,故亦称为半计量资料。 2选1 抽样误差(sampling error )是指样本统计量与总体参数的差别。在总体确定的情 况下,总体参数是固定的常数,统计量是在总体参数附近波动的随机变量。 系统误差:由于测量仪器结构本身的问题、刻度不准确或测量环境改变等原因,在多次测量时所产生的,总是

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 1、数据类型 称名数据 计数数据离散型数据 顺序数据 等距数据 测量数据连续型数据 等比数据 2、变量:是可以取不同值的量。统计观察的指标都是具有变异的指标。当我们用一个量表示这个指标的观察结果时,这个指标是一个变量。 用来表示随机现象的变量,称为随机变量。一般用大写的X或Y表示随机变量。 随机变量所取得的值,称为观测值。一个随机变量可以有许多个观测值。 3、需要研究的同质对象的全体,称为总体。 每一个具体研究对象,称为一个个体。 从总体中抽出的用以推测总体的部分对象的集合称为样本。 样本中包含的个体数,称为样本的容量n。 一般把容量n ≥30的样本称为大样本;而n <30的样本称为小样本。

4、统计量和参数 5、统计误差 误差是测得值与真值之间的差值。 测得值=真值+误差 统计误差归纳起来可分为两类:测量误差与抽样误差。 由于使用的仪器、测量方法、读数方法等问题造成的测得值与真值之间的误差,称为测量误差。 由于随机抽样造成的样本统计量与总体参数间的差别,称为抽样误差 第二章 一、数据的整理 在进行整理时,如果没有充足的理由证明某数据是由实验中的过失造成的,就不能轻易将其排除。对于个别极端数据是否该剔除,应遵循三个标准差法则。 二、次数分布表 (一)简单次(频)数分布表 (二)相对次数分布表 将次数分布表中各组的实际次数转化为相对次数,即用频数比率(f /N )或百分比( )来表示次数,就可以制成相对次数分布表 %100 N f

(三)累加次数分布表 (四)双列次数分布表 双列次数分布表又称相关次数分布表,是对有联系的两列变量用同一个表表示其次数分布。所谓有联系的两列变量,一般是指同一组被试中每个被试两种心理能力的分数或两种心理特点的指标,或同一组被试在两种实验条件下获得的结果。 三、次数分布图 使一组数据特征更加直观和概括,而且还可以对数据的分布情况和变动趋势作粗略的分析。 简单次(频)数分布图——直方图、次数多边形图 累加次数分布图——累加直方图、累加曲线 (一)简单次数分布图--直方图 (二)简单次数分布图-次数多边图 次数分布多边形图是一种表示连续性随机变量次数分布的线形图,属于次数分布图。凡是等距分组的可以用直方图表示的数据,都可用次数多边图来表示。 绘制方法:以各分组区间的组中值为横坐标,以各组的频数为纵坐标,描点;将各点以直线连接即构成多边图形。 (三)累加次数分布图—累加直方图 (四)累加次数分布图——累加曲线 四、其他统计图表 条形图:用直条的长短来表示统计项目数值大小的图形,主要是用来比较性质相似的间断型资料。 圆形图:是用于表示间断型资料比例的图形。圆形的面积表示一组数据的整体,圆中扇形的面积表示各组成部分所占的比例。各部分的比例一般用百分比表示。

统计从业资格考试试题及标准答案

年统计从业资格考试试题及答案

————————————————————————————————作者:————————————————————————————————日期: 2

2009年统计从业资格考试《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试题(A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有1个正确答案,将正确答案选项的代表字母填写在答题纸上;每题1分,30 道题,共30分) 1.对某市工业企业职工的收入情况进行研究,总体是()。 A.每个工业企业 B.该市全部工业企业 C.每个工业企业的全部职工 D.该市全部工业企业的全部职工 2.统计调查有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之分,其划分的标志是()。 A.是否进行全面的登记、计量 B.是否全部按期填写调查表 C.是否制订全面调查方案 D.是否对构成调查对象的所有单位进行逐一调查 3.某等距连续变量数列,其末组为开口组,下限为200,又知其邻组的组中值为170,则末组组中值为()。 A.260 B.215 C.230 D.285 4.质量指标的表现形式是()。 A.相对数和平均数 B.绝对数和相对数 C.绝对数和平均数 D.绝对数、相对数和平均数 5.假定某产品产量2008年比2000年增加了168%,则2000—2008年期间平均发展速度为()。 6.计算商品销售量指数的目的是测定()。 A.各种商品销售量的总变动 B.各种商品销售额的总变动 C.各种商品销售价格的总变动 D.居民消费水平的总变动 7.下面关于点估计正确的描述是()。 A.点估计是直接用一个样本指标估计总体指标的一种推断方法

B.点估计是对总体指标值的一种估计 C.点估计适用于对推断的准确程度与可靠程度要求很高的情况下使用 D.点估计是在一定的误差范围内估计总体指标值的一种推断方法 8.净资产收益率的计算采取的是()。 A.对比分析法 B.比例分析法 C.弹性分析法 D.因素分析法 9.调查时间是指()。 A.调查工作开始的时间 B.调查工作的起止时间 C.调查资料所属的时间 D.调查工作结束的时间 10.组距数列中的等距数列是指()。 A.各组次数相等的数列 B.各组组中值相等的数列 C.各组组距相等的数列 D.各组频率相等的数列 11.某企业的职工人数比上年增加4%,职工工资水平提高3%,则该企业职工工资总额比上年增长()。 A.7.00% B.7.12% C.7.10% D.12.00% 12.在分析粮食产量与农民收入的关系时,常采用()。 A.对比分析法 B.动态分析法 C.因素分析法 D.相关分析法 13.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统计调查表法定标识的是()。 A.制表机关 B.批准机关/备案机关 C.批准文号/备案文号 D.填表时间 14.单位代码的赋码机构是()。 A.国家统计局 B.全国组织机构代码登记主管机构 C.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 D.县级以上技术监督部门

多元统计分析考试重点

@什么是多元统计分析 多元统计分析是运用数理统计的方法来研究多变量(多指标)问题的理论和方法,是一元统计学的推广 @多元统计分析的内容和方法 1、简化数据结构,将具有错综复杂关系的多个变量综合成数量较少且互不相关的变量,使研究问题得到简化但损失的信息又不太多。(1)主成分分析(2)因子分析(3)对应分析等 2、分类与判别,对所考察的变量按相似程度进行分类。(1)聚类分析:根据分析样本的各研究变量,将性质相似的样本归为一类的方法。(2)判别分析:判别样本应属何种类型的统计方法。 @方差分析的基本思想:方差分析又称变异数分析或F检验,其目的是推断两组或多组资料的总体均数是否相同,检验两个或多个样本均数的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 应用条件: (1)可比性,若资料中各组均数本身不具可比性则不适用方差分析。(2)正态性,各组的观察数据,是从服从正态分布的总体中随机抽取的样本。 (3)方差齐性,各组的观察数据,是从具有相同方差的相互独立的总体中抽取得到的。 @聚类分析:是根据“物以类聚”的道理,对样品或指标进行分类的一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将个体或对象分类,使得同一类中的对象之间的相似性比与其他类的对象的相似性更强。使类内对象的同质性最大化和类间对象的异质性最大化 @聚类分析的基本思想:是根据一批样品的多个观测指标,具体地找出一些能够度量样品或指标之间相似程度的统计量,然后利用统计量将样品或指标进行归类。把相似的样品或指标归为一类,把不相似的归为其他类。直到把所有的样品(或指标)聚合完毕. @判别分析的特点(基本思想)1、是根据已掌握的、历史上若干样本的p个指标数据及所属类别的信息,总结出该事物分类的规律性,建立判别公式和判别准则。2、根据总结出来的判别公式和判别准则,判别未知类别的样本点所属的类别。@聚类分析的类型有:(1)对样本分类,称为Q型聚类分析(2)对变量分类,称为R型聚类分析 # Q型聚类是对样本进行聚类,它使具有相似性特征的样本聚集在一起,使差异性大的样本分离开来。# R型聚类是对变量进行聚类,它使具有相似性的变量聚集在一起,差异性大的变量分离开来,可在相似变量中选择少数具有代表性的变量参与其他分析,实现减少变量个数,达到变量降维的目的。 @判别分析根据已知对象的某些观测指标和所属类别来判断未知对象所属类别的一种统计学方法。 @判别分析类型及方法(1)按判别的组数来分,有两组判别分析和多组判别分析(2)按区分不同总体所用的数学模型来分,有线性判别和非线性判别(3)按判别对所处理的变量方法不同有逐步判别、序贯判别。(4)按判别准则来分,有费歇尔判别准则、贝叶斯判别准则 @因子分析:因子分析是主成分分析的推广,也是利用降维的思想,由研究原始变量相关矩阵或协方差矩阵的内部依赖关系出发,把一些具有错综复杂关系的多个变量归结为少数几个综合因子的一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 @主成分分析与因子分析的联系和差异:因子分析是主成分分析的推广,是主成分分析的逆问题。主成分分析是将原始变量加以综合、归纳;因子分析是将原始变量加以分解、演绎。(1)主成分分析仅仅是变量变换,而因子分析需要构造因子模型。(2)主成分分析:原始变量的线性组合表示新的综合变量,即主成分;因子分析:用潜在的假想变量(公共因子)和随机影响变量(特殊因子)的线性组合表示原始变量。用假设的公因子来“解释”相关矩阵内部的依赖关系。(3)主成分分析中主成分个数和变量个数相同,它是将一组具有相关关系的变量变换为一组互不相关的变量,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一般取前m个主成分;因子分析的目的是用尽可能少的公因子,以便构造一个结构简单的因子模型。

张厚粲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第4版知识点总结课后答案

第1 章绪论 1.1 复习笔记 本章重点 ?心理与教育统计的研究内容 ?选择使用统计方法的基本步骤 ?统计数据的基本类型 ?心理与教育统计的基本概念 一、统计方法在心理和教育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一)心理与教育统计的定义与性质 1.心理与教育统计学是专门研究如何运用统计学原理和方法,搜集、整理、分析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中获得的随机性数据资料,并根据这些数据资料传递的信息,进行科学推论找出心理与教育活动规律的一门学科。 2.具体讲,就是在心理与教育研究中,通过调查、实验、测量等手段有意地获取一些数据,并将得到的数据按统计学原理和步骤加以整理、计算、绘制图表、分析、判断、推理,最后得出结论的一种研究方法。 3.统计学大致分为理论统计学(theoretical statistics)和应用统计学(appliedstatistics)两部分。前者侧重统计理论与方法的数理证明,后者侧重统计理论与方法在各个实践领域中的应用。心理与教育统计学属于应用统计学范畴,是应用统计学的一个分支。类似的还有生物统计、社会统计、医学统计、人口统计、经济统计等。 (二)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数据的特点 1.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数据与结果多用数字形式呈现。 2.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数据具有随机性和变异性。 3.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数据具有规律性。 4.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的目标是通过部分数据来推测总体特征。 (三)学习心理与教育统计应注意的事项 1.学习心理与教育统计学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学习心理与教育统计学时,必须要克服畏难情绪。心理与教育统计学偏重于应用,只要有中学数学知识就具备了学好心理与教育统计学的前提。 (2)在学习时要注意重点掌握各种统计方法使用的条件。 (3)要做一定的练习。 2.应用心理与教育统计方法时要做到: (1)克服“统计无用”与“统计万能”的思想,注意科研道德。 (2)正确选用统计方法,防止误用和乱用统计。 二、心理与教育统计学的内容 心理与教育统计学的研究内容,可依不同的分类标志划分为不同的类别: (一)分类一 依据统计方法的功能进行分类,统计学可分为下述三种类别,这是由于数理统计的发展历史所决定的,也是最常见的分类方法。如图1-1 所示:

05年统计从业资格考试—统计基础知识及统计实务

2005年统计从业资格考试《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20道题,每题1分,共20分。) 1、平均数指数是通过对( )加权平均而形成的指数。 A.总指数 B.综合指数 C.平均指标指数 D.个体指数 2、统计整理主要是对( )的整理。 A.历史统计资料 B.统计分析资料 C.原始调查资料 D.综合统计资料 3、下列数列中,指标数值可以相加的是( )。 A.平均数时间数列 B.相对数时间数列 C.时期数列 D.时点数列 4、按指数所反映的现象特征不同,指数可分为()。 A.定基指数和环比指数 B.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 C.综合指数和平均指数 D.个体指数和总指数 5、反映同一总体在不同时间上的数量对比关系的是( )。 A.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 B.比较相对指标 C.动态相对指标 D.比例相对指标 6、时期数列中所包含的指标()。 A.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在某一段时期内发展过程的总量 B.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在某一瞬间上所达到的水平 C.反映社会经济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 D.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的一般水平 7、分配数列包含两个组成要素,即( )。 A.分组标志和组距 B.分组和次数 C.分组标志和次数 D.分组和表式 8、下列调查属全面调查的是( )。 A.抽样调查 B.重点调查 C.住户调查 D.快速普查 9、要了解某工业企业职工的文化水平,则总体单位是( )。 A.该工业企业的全部职工 B.该工业企业的每一个职工 C.该工业企业每一个职工的文化程度 D.该企业全部职工的平均文化程度 10、要了解某批灯泡的平均寿命,宜采用的调查方法应为( )。 A.重点调查 B.抽样调查 C.直接调查 D.全面调查 11、在分配数列中,频数是指( )。

预防医学考试重点完整最新版

预 防 医 学 医学统计学 第一章医学统计学中的基本概念 1医学统计学中的基本概念 3选1 变异:由众多的、偶然的、次要的因素造成的个体之间的差异称为变异。 总体:总体(population)指特定研究对象中所有观察单位的测量值。可分为有限总体和无限总 体。总体中的所有单位都能够标识者为有限总体,反之为无限总体。 样本:从总体中随机抽取部分观察单位,其测量结果的集合称为样本(sample)。样本应具有代 表性。所谓有代表性的样本,是指用随机抽样方法获得的样本。 样本特性代表性随机性可靠性可比性 3选1 小概率事件:我们把概率很接近于0(即在大量中出现的频率非常低)的事件称为小概率事件。 P值:结果的统计学意义是结果真实程度(能够代表总体)的一种估计方法。p值是将观察结果认为有效即具有总体代表性的犯错概率。一般结果≤0.05被认为是有统计学意义。 小概率原理:一个事件如果发生的概率很小的话,那么可认为它在一次实验中是不会发生的,数学上称之小概率原理。统计学中,一般认为等于或小于0.05或0.01的概率为小概率。

资料的类型(3选1) (1)计量资料:对每个观察单位用定量的方法测定某项指标量的大小,所得的资料称为 计量资料(measurement data)。计量资料亦称定量资料、测量资料。.其变量值是定量的,表 现为数值大小,一般有度量衡单位。如某一患者的身高(cm)、体重(kg)、红细胞计数(1012/L)、 脉搏(次/分)、血压(KPa)等。 (2)计数资料:将观察单位按某种属性或类别分组,所得的观察单位数称为计数资料 (count data)。计数资料亦称定性资料或分类资料。其观察值是定性的,表现为互不相容的 类别或属性。如调查某地某时的男、女性人口数;治疗一批患者,其治疗效果为有效、无效 的人数;调查一批少数民族居民的A、B、AB、O 四种血型的人数等。 (3)等级资料:将观察单位按测量结果的某种属性的不同程度分组,所得各组的观察 单位数,称为等级资料(ordinal data)。等级资料又称有序变量。如患者的治疗结果可分为治 愈、好转、有效、无效或死亡,各种结果既是分类结果,又有顺序和等级差别,但这种差别 却不能准确测量;一批肾病患者尿蛋白含量的测定结果分为+、++、+++等。 等级资料与计数资料不同:属性分组有程度差别,各组按大小顺序排列。 等级资料与计量资料不同:每个观察单位未确切定量,故亦称为半计量资料。 3选1 抽样误差(sampling error )是指样本统计量与总体参数的差别。在总体确定的情 况下,总体参数是固定的常数,统计量是在总体参数附近波动的随机变量。 系统误差:由于测量仪器结构本身的问题、刻度不准确或测量环境改变等原因,在多次测量时所产生的,总是偏大或总是偏小的误差,称为系统误差。它带有规律性,经过校正和处理,通常可以减少或消除。 随机测量误差:在收集原始资料时,仪器由于各种偶然因素造成同一对象多次测定的结果不一致。 统计的步骤(考填空题,四个空) 医学统计工作的内容 1.实验设计:设计内容包括资料收集、整理和分析全过程总的设想和安排。设计是整个研 究中最关键的一环,是今后工作应遵循的依据。 2.收集资料:应采取措施使能取得准确可靠的原始数据。 3.整理资料:简化数据,使其系统化、条理化,便于进一步分析计算。 4.分析资料:计算有关指标,反映事物的综合特征,阐明事物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分 析资料包括统计描述和统计推断。 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考填空题,三个空) 随机化原则、对照的原则(对照的类型,对照的设置)、重复的原则。 对照的类型空白对照实验对照标准对照 自身对照相互对照历史对照安慰剂对照 2选1 参数:参数(paramater)是指总体的统计指标,如总体均数、总体率等。总体参数 是固定的常数。多数情况下,总体参数是不易知道的,但可通过随机抽样抽取有代表性的样 本,用算得的样本统计量估计未知的总体参数。 统计量:统计量(statistic)是指样本的统计指标,如样本均数、样本率等。样本 统计量可用来估计总体参数。总体参数是固定的常数,统计量是在总体参数附近波动的随机 变量。 完全随机设计常用的几种实验设计方法:配对设计和完全随机设计(名解2选1) 完全随机设计:完全随机设计仅涉及一个处理因素(但可为多水平),故又称单因素(one-way)设计。它是将受试对象按随机化的方法分配到各个处理组中,观察实验效应,临床试验中的随机对照试验也属于此类设计。 配对设计:是将受试对象按一定条件配成对子,再随机分配每对中的两个受试对象到不同处理组。配对的因素是影响实验效应的主要非处理凶素。 第二章集中趋势的统计描述 频数表的制作步骤以及频数分布表的用途(问答题) 频数分布表的编制步骤: 例:某市1982年50名7岁男童的身高(cm)资料如下,试编制频数表。 114.4117.2122.7124.0114.0110.8118.2116.7118.9118.1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