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大气的受热过程

大气的受热过程

大气的受热过程
大气的受热过程

大气的受热过程

【学习目标】

1.描述大气的受热过程,并能运用大气的削弱作用及保温作用原理解释各种地理现象。

2.比较不同情况下温差(日较差和年较差)的大小,并能说出温差的影响因素。

3.学会分析逆温现象及逆温的影响。

【课前预习区】

【基础诊断】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十七次缔约方会议于2011年11月28日在南非召开。回答1~2题。

1.人类活动引起的温室效应增强是德班气候大会关注的焦点,温室效应增强的大气过程是大气() A.对太阳辐射的散射增强B.射向地面的辐射增

C.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增强D.射向宇宙空间的辐射增强

2.气象谚语有“露重见晴天”的说法。就此现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天空云量少,大气保温作用强B.地面辐射强,地表降温慢

C.空气中水汽少,地表降温慢D.大气逆辐射弱,地表降温快

读下面大气受热过程图,回答3~5题。

3.使近地面大气温度升高的热量传递过程顺序是()

A.①-②-③B.①-④-②

C.②-③-④D.③-④-②

4.影响近地面大气温度随高度升高而递减的是箭头()

A.①B.②C.③D.④

5.青藏高原与同纬度地区相比太阳辐射强,但气温低,主要是由于()

A.大气吸收①辐射少B.大气吸收②辐射少C.地面吸收③辐射少D.地面吸收④辐射少太阳辐射中被绿色植物用来进行光合作用的那部分能量称为光合有效辐射,简称PAR。它直接影响着植物的生长、发育、产量和产品质量。读太湖地区太阳总辐射(Q)与PAR

的多年月平均值变化曲线图,回答6~7题。

6.太湖地区太阳总辐射(Q)与PAR的季节变化特点是()

A.Q值夏秋季节大,冬春季节小

B.PAR值冬春季节大,夏秋季节小

C.Q值比PAR值季节变化更大

D.Q值与PAR值在同一个月达到最大值

7.造成太湖地区太阳总辐射(Q)6月和8月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太阳高度

B.白昼长度

C.天气状况

D.地面反射率

【基础知识梳理】

一、大气的垂直分层

层次主要特点原因

高层大气存在若干层,能反射,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太阳紫外线和宇宙射线

平流层

气温随高度升高而臭氧吸收大气以运动为主上热下冷

大气平稳,天气晴朗,有利于水汽杂质少、水平运动

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每上升100米降低约℃热量绝大部分来自

运动显著上冷下热,差异大,对流强天气现象,最活跃,与人类关系的一层水汽杂质多,对流运动

二、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1.大气的热源

①大气受热能量的根本来源:;

②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

2.大气的受热过程

(1)太阳暖大地:

太阳辐射穿过大气过程中,部分被大气,大部分到达地面,使地面增温。

(2)大地暖大气:

地面增温后产生,能量主要集中

在部分,与太阳辐射相比属于长波辐射。因此,它会被

大气中的吸收,大气增温。

(3)大气返大地:

大气增温后,向外辐射能量,它将其中很大部分返还地面,这部

分称作。它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地面辐射所损失的能量,

从而起到了________作用。

3.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1)太阳辐射的波长分布:太阳辐射能主要集中在_________部分,

波长为________ _微米,约占太阳辐射总量的________,因此,

太阳辐射是辐射。

(2)削弱作用

形式作用特点参与作用的大气成分被削弱的辐射形成的自然现象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较大尘埃可见光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太高

散射作用

选择性空气分子、细小尘埃晴朗的天空呈色无选择性颗粒较大的尘埃等各种波长天空呈灰白色

吸收作用选择性

臭氧

水汽和二氧化碳

4.意义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能降低白天近地面的气温,大气的能使地面散热的速度放慢。这两种作用共同影响的结果是缩小了气温,为生物的生长发育和人类的活动提供了适宜的条件。

【预习检测】

电视剧《闯关东》中的场景:“主人公朱开山为了避免所种的庄稼遭受霜冻危害,在深秋的夜晚带领全家人及长工们在田间地头点燃了柴草……”。结合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回答1~2题。

1.朱开山一家燃烧柴草防御霜冻的做法,有利于()

A.增强a辐射 B.增强b辐射

C.增强c辐射 D.改变b的辐射方向

2.关于图中a、b、c所代表的内容叙述正确的是()

A.a代表大气的直接热源 B.a、b所代表的辐射波长的大小关系是a<b

C.b代表的辐射主要被大气中的臭氧吸收 D.c代表的辐射与天气状况无关

读“到达地球太阳辐射量的分布图”,图中曲线分别表示地表吸收太阳辐射量、地表反射太阳辐射量、大气上界太阳辐射量、云层反射太阳辐射量。完成3~5题。

3.图中曲线( )

A.①表示云层反射的太阳辐射量

B.②表示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量

C.③表示地表吸收的太阳辐射量

D.④表示地表反射的太阳辐射量

4.影响①②曲线变化的主要因素为( )

A.云量厚度 B.地势高低

C.太阳高度 D.植被状况

5.近50年来,④曲线在高纬度的数值有减少的趋势,其主要的原因是( )

A.云量增加 B.气候变暖

C.环境污染 D.人口增加

下图表示“27°N某地坡向(坡度为10°)对地表获得太阳辐射的影响”,纵坐标表示该地坡面与地平面获得太阳辐射量的比值(仅考虑地球运动和地形因素)。完成6~7题。

6.该地坡向对地面获得太阳辐射影响最大的季节是()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7.若坡度从10°增大到15°,则a点的数值将()

A.增大

B.减小

C.先减小后增大

D.先增大后减小

右图是某区域太阳年辐射总量等值线(单位:百万焦耳/平方米?

年)图。据此回答8~9题。

8.①②两地太阳辐射总量的最大差值R可能是()

A.2900

B.3400

C.900

D.4400

9.导致①②两地太阳年辐射总量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副热带高压

B.纬度位置

C.地形地势

D.西南季风

【疑难聚焦】(请同学们认真填写你在预习过程中存在的疑难问题,方便老师订单式解答)

【课堂互动区】

【目标具体分解一】结合典型案例,比较不同情况下温差(日较差与年较差)的大小,归纳总结影响温差的因素。

【典型例题1】(2016·怀化模拟)2013年9月中旬,江浙地区一般进入秋季(如果连续10天日平均气温低于22℃,则被认为进入秋季)。读苏州这年9月中下旬几日的天气状况表,回答1~2题。

日期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最低气温23℃23℃24℃25℃26℃27℃28℃28℃28℃25℃

最高气温31℃32℃33℃34℃35℃36℃37℃38℃38℃30℃天气晴晴晴晴晴晴晴晴晴阴

风力弱弱弱弱弱弱弱弱弱较强偏北风

A.日温差增大,天气状况B.日温差降低,海陆状况

C.日温差增大,风力状况D.日温差增大,地面状况

2.此段时间,苏州地区()

A.开始进入秋季B.气温变化与风向、风力无关

C.阴晴变化与“副高”北移有关D.26日大气的保温作用和削弱作用增强

【典型例题2】(2015 河北邯郸)我国某中学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对霜冻现象进行探究性学习。该图是他们通过长期收听天气预报绘制的我国东部地区的平均初霜、终霜日期曲线图。据此回答3~5题。

★3.图中初霜、终霜出现时间差异很大,造成这种差异的根本因素是()

A.作物品种B.纬度位置C.海陆位置 D.地形

4.不利于霜冻发生的条件是()

A.天气严寒B.地面辐射强C.微风D.大气逆辐射强

5.为了探究霜冻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小组成员在棉花试验田上铺了一层粗砂进行试验。与不铺砂的棉田相比,铺砂棉田的()

A.霜冻发生机率增加B.霜冻发生机率减少C.棉花花期不变D.棉花花期滞后

提分秘籍1:影响气温日较差与气温年较差的因素

1.影响气温日较差的因素

(1)纬度:气温日较差随纬度的升高而减小。这是因为一天中太阳高度的变化是随纬度的增高而减小的。(2)季节:一般夏季气温日较差大于冬季,但在中高纬度地区,一年中气温日较差最大值却出现在春季。(3)地形:低凹地(如盆地、谷地)的气温日较差大于平地,平地大于凸地(如小山丘)的气温日较差;高原大于平原。

(4)地势:离地面越近,日较差越大。

(5)天气:晴天气温日较差大于阴(雨)天的气温日较差。

(6)下垫面:陆地上气温日较差大于海洋,且距海越远,日较差越大;沙土、深色土、干松土壤上的气温日较差分别比粘土、浅色土和潮湿紧密土壤大,旱地比水田大。

2.影响气温年较差的因素

(1)纬度:气温年较差随纬度的升高而增大。

(2)海陆:距海洋越近,受海洋的影响越大,气温年较差越小,越远离海洋,受海洋的影响越小,气温年较差越大。

(3)地形:一般情况下高地小于凹地、谷地。海拔愈高年较差越小。

(4)天气:云雨多的地区小于云雨少的地区。

(5)植被;有植被的地区小于裸地。

【我会做】(2015 朝阳模拟)9月7日前后为“白露”节气,届时我国多数地区昼夜温差往往为全年最大。夜间空气中的水汽遇冷凝结成细小的水滴,附着在花草树木的绿叶或花瓣上,早晨的阳光照射,看上去洁白晶莹,因而得“白露”美名。读中国白露至秋分期间平均气温日较差分布图,完成第1~2题。

1.据图分析造成白露至秋分期间我国不同地区平均气温日较差产生差异的原因有( )

①昼夜长短②地形地势③纬度位置④海陆位置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在此期间,我国出现“白露”现象最典型的地区是( )

A.塔里木盆地

B.四川盆地

C.大兴安岭

D.长江中下游地区

【目标具体分解二】结合逆温现象统计图,学会判读逆温现象,分

析逆温的发展过程及其影响。

【典型例题3】(2015 浙江)逆温是在一定条件下出现的气温随高

度上升而升高的现象。某校气象兴趣小组在十月下旬晴朗的夜晚对我

国南方山区谷地进行逆温测定。右图为该小组多次观测所得的逆温时

空变化平均结果。完成1~2题。

★1.下列关于该地逆温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A.逆温强度近地面较大,向上减少

B.逆温强度午夜达到最大,后减弱

C.逆温现象日落前出现,日出后消失

D.强逆温前半夜增速成慢,后半夜降速快

★★2.造成逆温层上界峰值在时间上滞后于强逆温层上界峰值的主要原因是()

A.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存在昼夜差异

B.大气散射反射要高度上存在差异

C.空气上下热量传递存在时间差异

D.下垫面反射率在时间上存在差异

【典型例题4】(2015 河北衡水模拟)读某工业区不同时段气温垂直分布图,完成3~4题。

3.为减少污染,排污烟囱最好高度不低于()

A.300米B.200米C.100米D.50米

4.下列时段中,最有利于近地面污染物净化的是()

A.19时—22时B.4时—7时

C.7时—10时D.13时—16时

提分秘籍2:逆温现象

1.逆温含义

对流层大气的热量主要直接来自地面的长波辐射,一般情况下,离地面越远,气温越低,即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平均垂直递减率为0.6℃/100米。但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的某一高度有时也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现象,这种气温逆转的现象就是逆温。

2.逆温现象的发展过程

经常发生在晴朗无云的夜间或黎明,由于大气逆辐射较弱,地面辐射散失热量多,近地面气温迅速下降,而高处气层降温较少,从而出现上暖下冷的逆温现象.这种逆温现象黎明前最强,日出后逆温层自下而上消失。辐射逆温的形成过程如下图:

3.逆温的影响

(1)有利影响:

①可以抑制沙尘暴的发生,因为沙尘暴发生的条件是大风、沙尘、强对流运动。

②逆温出现在高空,对飞机的飞行极为有利。因为飞机在飞行中不会有大的颠簸,飞行平稳。同时,万里晴空提高了能见度,使飞行更加安全。

③逆温资源开发利用的角度来说:逆温的下部光热条件适中,一般以发展喜温凉的作物和蔬菜为主;逆温带的中部逆温现象强烈,冬暖夏凉,一般以发展果树和冬季蔬菜基地为主;逆温带上部降水充裕,以发展林、草和药材为宜。

(2)不利影响:

①不管是何种原因形成的逆温,对天气和大气污染的扩散都有相当大的影响,都会对空气质量产生很大影响。

杭州

杭州湾

宁波

甬运河

R

岙山国家石油

战略储备基地

②它阻碍了空气的垂直对流运动,大气处于稳定状态,妨碍污染物质的扩散,有利于雾的形成并使能见度变差,使大气污染更为严重,危害人体健康。

【我能做对】

(2016 浙江台州模拟)冻雨是上层的过冷水滴、冰晶、雪花进入中间暖层化为水滴,再降落到近地面并接触到0℃或以下物体表面立即冻结的特殊天气现象。回答第1~2题。

★1.下列气温的垂直分布示意图中,最有可能形成冻雨的是()

A B C D

2. 当某地区出现冻雨现象时,该地区()

A.处在单一气团的控制下

B.上空有逆温层存在

C.正值春秋季节

D.地下潜水位迅速上升

【我想挑战】

(2014·合肥质检)地膜覆盖是一种现代农业生产技术,进行地膜覆盖栽培一般都能获得早熟增产的效果,其效应表现在增温、保温、保水、保持养分、增加光效和防除病虫害等几个方面。结合大气受热过程图(图甲)及华北某地地膜覆盖景观图(图乙),完成1~2题。

1.华北平原的早春时节有时会出现霜冻,对越冬农作物造成危害。霜冻的出现与图甲中的哪个箭头密切相关()

A.①B.②C.③D.④

2.我国华北地区在春播时进行地膜覆盖,可有效地提高地温,保障了农作物的正常发芽生长,其主要原理是()

A.减弱了②环节B.增强了③环节C.增强了①环节D.增强了④环节(2016·江西期中诊断)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有两部分:一是太阳以平行光线的形式直接投射到地面上

的,称为太阳直接辐射;一是经过大气中的小水滴、尘埃等质点散射后,自天空投射到地面的,称为散射辐射,两者之和称为总辐射。读图1、图2,完成3~4题。

3.以下对北京市直接辐射不产生作用的因素是()

A.太阳高度

B.气温变化

C.降水变化

D.大气洁净度

4.由图2可知()

A.阴天时太阳高度角的日变化大,所以散射辐射的日变化也大

B.散射辐射的变化,只取决于天气的变化

C.阴天时云层对太阳散射辐射的削弱作用强,散射辐射日变化大于晴天

D.晴天时参与散射作用的质点少,散射辐射较弱

(2014·湖南师大附中模拟)通常对流层的气温是近地面较高,且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在一天中的不同时段会有差异,有时甚至出现高层气温反而高于低层气温的现象,这种现象称为逆温。如图为“同一地点在某日清晨、上午、午后及夜间四个不同时段的近地面大气垂直气温分布曲线图”。读图,完成1~2题。

★5.图中丁曲线越接近地面气温越高的主要原因是( )

A.越接近地面风速越小,大气热量不易散失

B.越接近地面空气尘埃越多,尘埃能吸收太阳辐射

C.越接近地面空气密度越大,大气吸收太阳辐射越多

D.越接近地面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越多

6.如果该日形成大雾,则四条曲线表示的时段水平能见度最低的是 ( )

A.甲曲线 B.乙曲线 C.丙曲线 D.丁曲线

7.下图为“北半球中纬度某地某日5次观测到的近地面气温垂直分布示意图”。当日天气晴朗,日出时间为5时。由图中信息可分析出()

A.5时、20时大气较稳定B.12时、15时出现逆温现象

C.大气热量直接来自太阳辐射D.气温日较差自下而上增大

(2014 山东)右图为地球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第8题。

★8.大气中()

A.臭氧层遭到破坏,会导致①增加

B.二氧化碳浓度降低,会使②减少

C.可吸入颗粒物增加,会使③增加

D.出现雾霾,会导致④在夜间减少

★★9.读下图(上海某日气温变化示意图)并回答问题。

(1)A、B、C、三条辐射曲线中代表太阳辐射、气温变化

和地面辐射的分别是、和。

(2)一日最高气温出现在点,此日的日较差

是。

(3)甲、乙两点中何处是地面辐射最弱时刻是此时地面热量的收支状况如何

(4)请判断此图表示上海是七月还是一月的气温日变化,是月,理由是

和。

专题复习 大气受热过程

考点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知识梳理】 1.能量来源: 太阳辐射是地球表面最重要的能量源泉。 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太阳辐射的能量主要集中:可见光(0.4~0.76微米) 太阳辐射——“短波辐射”,地面辐射——长波辐射,大气辐射——长波辐射 2.受热过程: ①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地面吸收太阳短波辐射增温。 ②地面放出长波辐射,大气中的CO2和水汽强烈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而增温 ③大气逆辐射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起保温作用。 3.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①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对于可见光部分吸收比 较少。 ②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尘埃越多,反射作用越强。例多云的白天温度不太高。 ③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对于波长较短的篮紫光易被散射。例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等。 4.对地面的保温效应: ①大气逆辐射指大气射向地面的辐射,它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起保温作用。云层、尘埃,水汽, 二氧化碳能增强大气逆辐射。因而多云的夜晚气温比晴天高。 【能力拓展】 1.影响地面辐射强弱的主要因素: 1)纬度因素:纬度低,太阳高度角大,导致地面受热面积小,太阳辐射强度大。纬度低,太 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经过大气层的路程短,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因而,纬 度低,太阳高度大,太阳辐射强。 2)海拔因素:海拔高太阳辐射经过大气层的路程短和海拔高大气稀薄,削弱作用弱。 因而,海拔高,太阳辐射强。 3)气象因素:云量少,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辐射强。因而干旱区太阳辐射强。 2.影响气温的因素

分析:通过影响大气受热过程的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吸收能力,保温作用和削弱方面思考。 1)纬度:纬度低,太阳辐射能从低纬向高纬递减因而全球气温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2)海陆:海陆热力性质有差异,即海洋比热容大,陆地比热容小。冬季大陆冷,海洋热,夏 天大陆热,海洋凉爽:夜晚大陆冷,海洋热,白天海洋冷,大陆热。大陆的气温年较差, 日较差大于海洋。(湖区、库区、沼泽、湿地的气温变化小。原因:湖区、库区、沼泽、 湿地的比热容大) 3)天气系统:冷锋过境,伴随降温。暖锋过境后,气温上升。阴雨白天气温低,阴雨夜晚气 温较高。 4)地形地势:海拔高气温低,对流层中高度每上升1000米,气温下降6℃。 盆地和河谷气温冬季比同纬度地区高,因为山地阻挡冷空气。 盆地和河谷气温夏季比同纬度地区高,因为盆地不易散热。 山地阳坡比阴坡气温高。原因:阳坡太阳辐射量>阴坡太阳辐射量 5)洋流:暖流增温,寒流降温。 6)植被:裸地的气温变化>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的气温变化。原因: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对太 阳辐射的阻隔作用强。,对太阳的反射率低 7)人类活动:城市的热岛效应。 3.影响气温昼夜温差的因素 (1)下垫面性质:比热容大,地面增温和降温速度慢,昼夜温差小。如海洋温差一般小于 陆地。 (2)天气状况:晴天时,大气白天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 用都弱,昼夜温差大。阴天则相反。 (3)地势高低:地势高,大气稀薄,大气白天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对地 面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影响气温年较差的因素 (1)纬度:气温年较差随纬度的升高而增大。 (2)海陆:海洋气温年较差越小,陆地气温年较差越大。 (3)海拔:愈高年较差越小。 (4)天气:云雨多的地区小于云雨少的地区。 (5)植被:有植被的地区小于裸地。 4.气温分布规律: 水平:全球气温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一月份最冷的地方在北半球高纬大陆 七月份最热的地方在撒哈拉沙漠。 世界极端最低气温在南极大陆 受海陆分布的影响陆地等温线一月向南凸海洋一月向北凸 地形,陆地水体和洋流,等因素也会影响等温线弯曲 垂直:一般情况下,对流层大气由于热量主要直接来自地面辐射,所以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海拔每上。升1000米,气温下降6°C 日变化:最高气温14点。(太阳辐射12点最强,大气要吸收地面辐射增温,故气温最高时间延后)最低日出前后。(太阳辐射是地-气系统主要能量来源。夜晚是地面散热过程,至太阳升起前达到最低值,气温也最低) 年变化:北半球陆地一月最低,七月最高。海洋二月最低,八月最高。 5.逆温现象:

小专题6大气的受热过程

小专题6 大气的受热过程 小专题跟踪训练6 一、单项选择题 1.(2017·4月选考,11)1960年以来,青藏高原的积雪厚度呈现出大—小—大的年际变化。下列地理过程因果关系正确的是( ) A.积雪厚度大—大气反射量少—年平均气温低 B.积雪厚度大—地面吸收量多—年平均气温高 C.积雪厚度小—大气吸收量少—年平均气温低 D.积雪厚度小—地面反射量少—年平均气温高 解析:D 本题考查大气的受热过程。根据题意,积雪厚度即为下垫面性质影响地面辐射,积雪厚度大,大气反射量多,地面吸收的热量少,年平均气温低;反之年平均气温高。 2016年10月17日7:30我国成功发射“神舟十一号”飞船,并将与天宫二号对接形成组合体飞行33天,之后返回地球。据此回答2~3题: 2.“神舟十一号”返回过程中,依次穿越的大气层是( ) A.平流层、对流层、高层大气 B.高层大气、平流层、对流层 C.高层大气、对流层、平流层 D.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 3.图示是“神舟十一号”飞船预定轨道所在大气层中的气温随高度变化曲线,图示正确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2.B 3.C 第2题,“神舟十一号”运行在高层大气,返回过程中先进入平流层,然后进入对流层。第3题,“神舟十一号”飞船预定轨道位于高层大气,气温随高度增加先降低后升高,平流层顶的气温约0°C,故选C。 读“大气受热过程图”,回答4~5题: 4.使近地面大气温度升高的热量传递过程顺序是( ) A.①—②—③ B.①—④—② C.②—③—④ D.③—④—② 5.气象谚语有“露重见晴天”的说法。与此现象直接相关的箭头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4.B 5.C 第4题,图中①是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②是地面辐射,③是大气逆辐射,④是穿过大气层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使地面增温,地面吸收热量,又通过地面辐射将热量传给大气,使大气增温。所以传递过程顺序是①—④—②。第5题,气象谚语“露重见晴天”,

大气受热过程教案

大气的受热过程 课题:中图版第二章第一节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 【教材分析】教材地位和作用: 大气的受热过程在整本书主要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是因为大气的热状况还要涉及到前面所学的太阳辐射和大气的垂直分层,而启下则这是因为它是认识大气运动的前提,也是解释诸如温室效应的具体地理现象的基础。 在讲解大气的吸收、反射、散射三种作用时,主要是通过联系生活实际,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在大气的受热过程是学习中,还会涉及相应的物理学知识,体现了新课标的学科间的整合。对于大气的保温效应新教材阐述得较为细致、具体。大气的“保温作用”对以后讲解全球气候变暖的知识奠定了基础。全球变暖又会引起一系列的生态变化,进而影响全球的经济结构。这样既可使教材前后的内容相通,也增强了教材中各单元之间的联系,充分体现了新教材新课标为主的指导思想。 【学情分析】 大气的削弱作用原理在生活中很多例子,学生学习会很感兴趣,同时在第一单元介绍了在不同的大气层中的大气成分,学习也就不怎么难了,但是大气的保温作用比较抽象,学生学习有点困难。而且在学习大气的受热过程时,学生因为缺少相应的物理学知识,学习障碍多。对于温室效应、大气逆辐射和大气保温作用的关系等这些概念学生容易混淆。 【处理方法】 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而大气的主要过程可以用"太阳给大地-大地给大气-大气还大地”来概括 通过相关示意图,比较三种辐射的波长和大气对它们的反应,概括大气受热过程。在整体读图推理过程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提供相应的生活实例和情境,提高学生运用原理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源泉太阳辐射的性质和特点。 2、掌握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保温作用。 3、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四种辐射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读到达地面太阳辐射图、大气温室效应图,分析说明大气热力过程。 2、运用大气热力性质解释一些地理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大气受热过程理解,能正确认识常见的自然现象,从而建立科学的世界观。 2、通过对大气保温作用的学习,树立起节约能源、低碳环保的意识。 【重点】 1、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2、理解大气的温室效应。 【难点】 1、大气的温室效应。 2、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四种辐射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完整版大气受热过程专题训练1

《大气受热过程》专题训练 1 1.下列判断正确的有( ) ① 图中现象出现的时间是夜晚 ③此时吹山风 A. ①③ B . ①④ C . ②④ 2 .关于图中气温、气压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图中等压线的数值自下往上递增 C .图中等温线的数值自上往下递减 D . ②③ ( ) B. 甲地的气压较同一高度的乙地高 D .甲地的气压较同一高度的乙地低 3 ?“晚见江山雾,宵闻夜雨来”是对甲地的形象写照。甲地的夜雨较多,其主要原因 是该地区( ) A. 夜晚的气温高于白天的气温,气流上升 B. 夜晚的气温比周围地区的气温低,空气中水汽遇冷凝结,形成降水 C. 夜晚的气温比周围地区的气温低,气流上升 D. 夜晚的气温比周围地区的气温高, 气流上升,在上 升过程中气温降低,水汽凝结形 成降水 下图为“到达地球太阳辐射量的分布图”, 图中曲线分别表示地表吸收太阳辐射量、 表反射太阳辐射量、大气上界太阳辐射量、云层反射太阳辐射量。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4 .影响①②曲线变化的主要因素为( ) A. 云量厚度 B.地势高低 C.植被状况 D .正午太 阳高度 ②图中现象出现的时间是白天 ④此时吹谷风

5.近50年来,④曲线在高纬度的数值有减少的趋势,其主要原因是() A.气候变暖 B.云量增加 C.环境污染 D.人口增加 霾的形成与水平方向的静风现象、垂直方向的逆温现象、悬浮颗粒物的增加有关。当大气湿度增加时,霾可以转化为雾,因而霾与雾常常相伴而生,统称雾霾。在我国雾霾天 气分布的一般规律是,中西部地区少东部地区多,乡村少城市多,春夏季节少秋冬季节 多。据此读下图回答下面小题。 ① ② ③ ? 6.上图中所示容易出现严重雾霾的天气状况及其原因是() A.③一一逆温层,风力小 B.②一一气压高,气温低 C.①一一湿度大,降水多 D.④一一风力小,湿度大 7.雾霾天气对下列相关产业,直接影响最大的是() A.果林园艺及乳畜业 B.旅游业及交通运输业 C.钢铁及汽车制造业 D.环境保护及文教事业 F图为地球表面受热过程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8.从数量上看,①>②的原因是 A.②大部分被地面吸收 B.②大部分被大气吸收 C.①大部分被大气吸收 D.大气对①具有削弱作用 9.阴天夜晚比晴天夜晚气温高,是因为 A.①减弱 B.④增强 C.③增强 D.②增强 10.拉萨郊区农民在冬季给蔬菜大棚覆盖黑色尼龙网的主要目的是 A.削弱反射作用,提高夜间的温度 B.阻止太阳辐射,防止夜间温度过低 C.增强大气逆辐射,提高农作物存活率 D.削弱地面辐射,减少作物水分蒸腾 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大气受热过程习题

1.对流层大气的热量主要直接来自 A .太阳辐射 B .地面辐射 C .地面反射 D .大气逆辐射 2?下列关于大气对流层特点的描述,其中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① 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②空气对流运动显著 ③低纬地区高度小于高纬地区 ④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A .①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 3 .某地区近地面气温是 32C ,该地对流层的厚度为 16.8千米。按一般规律,此时该地对流 层顶的气温应是( ) A . - 1008C B .— 688 C C .— 132.8C D . — 42.8C 4?“蓝蓝的天空,飘着那白云。……”歌词中赞美的蓝天,其蓝色的形成是由于 A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 B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 C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 D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5. 被称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的气体是 图是“白昼地球表面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各题。 大% 上界 7. 图示箭头中,代表大气逆辐射的是 A .① B .② C.③ D.④ &与晴天相比,阴雨的白天,对图示箭头的描述,正确的是 A .①减弱 B .②减弱 C .③加强 D .④不变 9.下图中纬度相同的四地昼夜温差最小的是( ) A . N 2 B . CO 2 C . O 2 D . O 3 6. 下列概念按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太阳辐射 ④大气逆辐射 A.①②③④⑤ ② 地面吸收 ③大气削弱 ⑤地面辐射 C.①③②⑤④ D.①④③②⑤ A 阳辐対 射 唯球盘□

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做了如下实验:做两个相同规格的玻璃箱 (如下图),甲底部 放 一层土,中午同时把两个玻璃箱放在日光下,十五分钟后,同时测玻璃箱里的气温,结果发 现底部放土的比没有放土的足足高了 3C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2?左图为模拟温室效应的小实验,两支同样的温度计静置在阳光下, 10分钟后,透明玻 璃瓶内温度计的读数可能是 A ? 25C B . 12C C . 10C D . 8C 13?右图中能说明上题实验结果的大气热力作用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14?下列地理现象和形成原因,组合正确的是: A .夏天多云时,白天不会太热 大气的反射作用 B .日落后的黄昏天空仍然明亮一一大气逆辐射强 C .多云的夜晚比晴朗的夜晚温暖一一大气的散射作用 10?该实验主要目的是测试( ) A 、 大气的温室效应 B 、 大气的热力环流 C 、 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的时刻 D 、 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11 ?甲箱温度比乙箱温度高的原因是( A 、太阳辐射强弱差异 C 、大气吸热强弱差异 ) B 、地面辐射强弱差异 D 、大气辐射强弱差异 支舉]土层 甲

微专题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及运用

微专题: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及运用 【例题剖析】下图是30°N,32°E 附近某区域的航拍影像,其中深色部分为耕地和居民区,浅色部分为沙漠区。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导致该区域景观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A.地形 B .气温C .降水 D .河流 2.白天耕地和居民区气温低于沙漠区的原因主要是 A.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较少 B.大气逆辐射弱 C.地表蒸发蒸腾消耗热量多 D .地面辐射强 1.D 2. A 【解析】 试题解析: 1.由题干可知该区域位于尼罗河三角洲附近。尼罗河的河水、定期泛滥的淤泥给予埃及的馈赠,所以由于河流的存在便利的灌溉水源和肥沃的土壤,耕地和居民区分布在尼罗河三角洲和河谷地带,而周边由于副高的控制,形成热带沙漠气候。选D。 2.白天耕地和居民区气温低,主要是因为该区域河流的作用,形成大面积的植被, 农作物和植被的蒸腾作用强,而消耗热量,故选C。 下图为在上海郊区一个蔬菜大棚所拍摄的照片,棚顶为黑色的尼龙网, 而不是常见的白色透明的塑料或者是玻璃大棚。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由此推断,此时段上海的天气可能是() A.连续不断的对流雨 B .连续的霜冻天气

C.持续的伏旱天气 D ?台风来临狂风暴雨 2.在此季节,农民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增加大气逆辐射,提高夜间温度 B.减少地面辐射,防止夜间温度过低 C.增强地面辐射,提高农作物存活率 D.削弱太阳辐射,减少农作物水分蒸腾 读沿30 度纬线某月平均气温曲线图,完成下列问题。3.下列关于图中三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②地气温日较差比①地小B .①地气温年较差比③地大 C.该月份③地正值雨热同期 D .①地大气逆辐射强于②地 4.②地该月平均气温高于①③两地的原因是 A.海拔高,太阳高度大,日照时间长 B.受副高控制,盛行下沉气流,晴天多 C.受西南风影响,增温作用显着 D.受地形影响,气温较同纬度高 第二届青奥会将于2014年8月16日?28日在南京举行。下图为“新栽树木遮阳 网示意图”。据此,回答下列问题。7.此时段南京可能出现的天气及其影响是 A.连续不断的对流雨 B .持续的高温天气 C.冷锋过境出现寒潮 D .反气旋发展成台风 8 在此季节,南京园林工人一般会给新栽大树覆盖黑色尼龙网(如图),其目的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

大气的受热过程 【教材分析】 教材地位和作用: 大气的受热过程在整本书主要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是因为大气的热状况还要涉及到前面所学的太阳辐射和大气的垂直分层,而启下则这是因为它是认识大气运动的前提,也是解释诸如温室效应的具体地理现象的基础。 在讲解大气的吸收、反射、散射三种作用时,主要是通过联系生活实际,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在大气的受热过程是学习中,还会涉及相应的物理学知识,体现了新课标的学科间的整合。对于大气的保温效应新教材阐述得较为细致、具体。大气的“保温作用”对以后讲解全球气候变暖的知识奠定了基础。全球变暖又会引起一系列的生态变化,进而影响全球的经济结构。这样既可使教材前后的内容相通,也增强了教材中各单元之间的联系,充分体现了新教材新课标为主的指导思想。 【学情分析】 大气的削弱作用原理在生活中很多例子,学生学习会很感兴趣,同时在第一单元介绍了在不同的大气层中的大气成分,学习也就不怎么难了,但是大气的保温作用比较抽象,学生学习有点困难。而且在学习大气的受热过程时,学生因为缺少相应的物理学知识,学习障碍多。对于温室效应、大气逆辐射和大气保温作用的关系等这些概念学生容易混淆。 【处理方法】 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而大气的主要过程可以用“太阳给大地-大地给大气-大气还大地”来概括。 通过相关示意图,比较三种辐射的波长和大气对它们的反应,概括大气受热过程。在整体读图推理过程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提供相应的生活实例和情境,提高学生运用原理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源泉太阳辐射的性质和特点。 2、掌握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保温作用。 3、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四种辐射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读到达地面太阳辐射图、大气温室效应图,分析说明大气热力过程。 2、运用大气热力性质解释一些地理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大气受热过程理解,能正确认识常见的自然现象,从而建立科学的世界观。 2、通过对大气保温作用的学习,树立起节约能源、低碳环保的意识。 【重点】 1、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2、理解大气的温室效应。 【难点】 1、大气的温室效应。 2、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四种辐射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大气的受热过程

【课题】必修模块一2、1 大气的受热过程 【所需课时】1 课时【课标要求及分析】课标要求: 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分析:本条“标准”虽然简短,但它要求的内容是比较多的。从有关大气各条“标准”综合来看,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本条“标准” :第一,作为自然环境组成要素,“标准”中的“大气”是指低层大气,其高度不超过对流层顶。第二,了解大气受热,需要明确大气的热量来源,地面(包括陆面和海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第三,大气受热过程,实际上是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之间相互转换的过程。其中,大气温室效应及其作用是需要重点阐述的基本原理。第四,学习大气受热过程,是为理解大气运动打基础。第五,学习和说明大气受热过程,需要借用一些原理示意图,如大气温室效应示意图等。 【教材及学情分析】教材分析:本节课内容——“大气的受热过程”是第二章第一节教材的重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这部分教材既是对前面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外部圈层”知识的重要补充,尤其是解释了“地面是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 这一原理,同时也是学好整个第一节的基础。教材内容比较结合生活实际,但出现了较多的陌生概念,对知识的理解增加了些许难度。教材安排了大量的图片,并增加了很多学生学习的环节(如阅读、思考等)。 学情分析:这部分知识初中阶段基本没有学习过,因此学生的知识基础较差,同时知识本身的难度也大,对高一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由于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学生对知识具有新鲜感,求知欲强,好奇心大,积极性高。【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护作用;理解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与大气受热过程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根据“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示意图认识削弱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特点;结合“大气的温室效应”示意图理解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运用大气热力性质解释一些地理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究大气热状况的兴趣;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通过对“天空的颜色” “温室效应”的学习,明确成因,增强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树立事物是不断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

公开课教案 新郑三中李晓敏 课题: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第一课时) 课型:新授课 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课标解读: 1、大气受热过程:本段核心结论“地面是低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应阐明 以下内容要点: (1)太阳辐射能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 (2)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的过程; (3)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被地面吸收而使地面增温,同时又以长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大气; (4)结论: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2、热力环流:以实验和活动为主,阐述基本原理,内容要点: (1)大气受热不均主要是由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和下垫面热性质差异引起的,这是大气运动的主要原因; (2)运用热力环流的原理解释城市热岛效应,海陆风的形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运用图示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2)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并能解释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 过程与方法:遵循传统的认知规律,以图片以及生活中的事例引入,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思考,与学生共同探索,最终得出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大气运动的学习,理解常见的自然现象,从而建立科学的自然观 教学重点:大气受热过程及其应用,热力环流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大气的保温作用,气温、气压、高度三者的关系

教学方法:动画演示法、读图分析法、讨论分析法、问题探究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设备、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从上周的天气情况引出“风、雨、”是自然界的普遍现象,但这些都离不开地球大气的运动。大气为什么会运动?怎样运动?这是我们这一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新课推进)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1、多媒体演示大气的受热过程,结合课本内容让学生分组讨论以下内容: (1)大气的受热过程包括哪几个环节? (2)大气的增温原理是什么? (3)空中离太阳更近,气温为什么比地面大气低? (4)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有什么区别? (小组汇报、交流,教师激励性评价) 2、师生总结大气的受热过程: 3、活动探究:小明家的农田3个月后就被征用了,但他想再抢种一季胡萝卜 3个多月才能收成),有同学给他建议一一盖上一层塑料薄膜,你认为这种方法可行吗?为什么?(需

大气受热过程教案设计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

【课题】大气受热过程 【教学内容】地理必修Ⅰ(人教版)2.1节第一部分《大气的受热过程》 【课型】新授课 【课程标准】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课标分析】本节课的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而大气受热的主要过程可以用“太阳辐射及其作用----地面辐射及其作用----大气逆辐射及其作用”三个层层递进的过程来概括。课标淡化了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把重点放在地面从太阳辐射获得热量、大气从地面获得与保持热量的过程。教学中不宜把受热过程划分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过程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从简化角度来看,应把受热过程看作一个整体。以图表的形式整体表达,一气呵成。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给了“图2.1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图2.2月球表面和地球表面受热过程比较”两幅图表。以图表的形式具体阐述课标“大气受热过程”。图2.1放在正文部分,详细解释了“太阳辐射使地面增温”和“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温”这两个受热过程。而“大气逆辐射及保温作用”这一过程,以图2.2的形式,用两个小问放在活动内容呈现,既具有延伸性,也体现了学生思考逐步成熟的过程。既完成了课表要求的内容,也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 作为知识铺垫,说明物体温度越高,向外辐射能量的能力越强,辐射出光线的波长越短。比较太阳表面温度和地面温度不难知道两种辐射的波长差异,这可以让学生自学完成。另外,和上一版本人教版教材相比较,对于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等不同波段辐射的表现形式不提及。散射作用及其现象也予以删除。把精力更加集中在“大气受热过程”这一整体上。 本节课对学生学习能力要求较高,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相关能力集中训练的机会。大气受热过程分析突出了逻辑推理能力,而在这个分析过程的同时又要把相关原理同生活中的具体现象结合起来,在运用中形成能力。 【学情分析】 本节课推理过程严谨,涉及的光学和热学知识较多,而这些知识学生没有学过,学生学习大气受热过程的知识障碍较多。这要求教学时给学生必要的相关知识铺垫。所以设置“教材梳理”板块。学生的抽象思维、逻辑思维正在建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采取有效的方法给予辅助,启发引导学生完成新知识的构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之间的关系; 2、理解和掌握太阳辐射大部分到达地表,使地面增温; 3、理解地面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4、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保温作用及其意义; 5、学会灵活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去解释生活生产中的实际现象或问题。 过程与方法: 1、能用图表分析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

大气的受热过程

【课题】必修模块一 2、1 大气的受热过程 【所需课时】1课时 【课标要求及分析】课标要求: 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分析:本条“标准”虽然简短,但它要求的容是比较多的。从有关大气各条“标准”综合来看,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本条“标准”:第一,作为自然环境组成要素,“标准”中的“大气”是指低层大气,其高度不超过对流层顶。第二,了解大气受热,需要明确大气的热量来源,地面(包括陆面和海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第三,大气受热过程,实际上是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之间相互转换的过程。其中,大气温室效应及其作用是需要重点阐述的基本原理。第四,学习大气受热过程,是为理解大气运动打基础。第五,学习和说明大气受热过程,需要借用一些原理示意图,如大气温室效应示意图等。 【教材及学情分析】教材分析:本节课容——“大气的受热过程”是第二章第一节教材的重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这部分教材既是对前面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外部圈层”知识的重要补充,尤其是解释了“地面是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这一原理,同时也是学好整个第一节的基础。教材容比较结合生活实际,但出现了较多的陌生概念,对知识的理解增加了些许难度。教材安排了大量的图片,并增加了很多学生学习的环节(如阅读、思考等)。 学情分析:这部分知识初中阶段基本没有学习过,因此学生的知识基础较差,同时知识本身的难度也大,对高一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由于容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学生对知识具有新鲜感,求知欲强,好奇心大,积极性高。【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护

作用;理解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与大气受热过程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根据“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示意图认识削弱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特点;结合“大气的温室效应”示意图理解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运用大气热力性质解释一些地理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究大气热状况的兴趣;养成求真的科学态度。通过对“天空的颜色”“温室效应”的学习,明确成因,增强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树立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1.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2.理解大气的温室效应。教学难点:1.大气的温室效应。2.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四种辐射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式与方法的选择】本节课原理性强,授课时应紧密结合图片,做到图文结合,这样有助于原理理解。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和导学法推出本课的原理。由于知识比较抽象,用身边的实例辅助教学。大气对太阳辐射的三种削弱作用——反射、散射和吸收作用,学生不容易区分,对这部分知识教师可以借助表格选择比较法进行教学。 【教学设计思路】本节课容学习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知识的学习,因此重要性就不言而喻。这部分容说难也难,说容易也容易,关键看怎样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我本着激发学生兴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原则,按照“太阳暖——暖大气——大气还”的顺序进行讲解,尽量多的运用图表深入浅出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并且适时借助学生感兴趣的生活中例子帮助大家理解,希望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

专题一:大气的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

专题一:大气的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2013-9-14) 考 纲 点 击 大气受热过程 (1)大气的受热过程。 (2)大气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 (3)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一、大气的组成及其作用 1、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水汽、固体杂质 补充:大气成分的变化 ①大气中的水汽和固体杂质的含量因时因地而异 例:地面有植被覆盖,水汽含量增多,而固体杂质含量变少。我国北方地区冬春季节,气候干旱,大气中水汽含量少,而固体杂质多。 ②人类活动对干洁空气成分比例的影响 例:人类活动燃烧矿物燃料(煤、石油、天然气),使大气中的CO2增多。冰箱、冰柜的广泛使用,大气中的氟氯烃含量增多(制冷工业发展以前,大气中没有氟氯烃化合物),氟氯烃能破坏大气中的臭氧,使大气中的臭氧减少。 ③保护大气环境 2、大气的垂直分层: ( 1 ) 对流层:大气底层,厚度随季节和纬度变化;气温随高度递减;各层中最薄,但集中了大气质量的3/4和几乎全部的水汽和杂质;空气对流强烈,天气复杂多样。 (2)平流层:大气中臭氧的主要分布区。因其大量吸收太阳紫外辐射,所以气温随高度递增。空气做平流运动,大气平稳,天气晴朗,有利于航天飞行。 ( 3 ) 高层大气:从平流层顶到3000千米的高空范围。密度小,与星际空间接近。该层中有大量离子和自由电子,构成电离层。电离层能够反射无线电波。 二、大气受热过程

补充: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效应 弄清地面辐射与大气辐射之间的关系是理解大气保温效应的关键。如下图: (1)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温:对流层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对地面长波辐射具有很强的吸收能力。大部分的地面辐射被吸收而增温,然后它再以辐射、对流的方式向高层大气传送热量。所以说,地面辐射是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的直接热源。 (2)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近地面大气吸热增温后,也向外进行辐射,叫大气辐射。大气辐射中一小部分向上,散失到宇宙 空间;其余绝大部分是向下的,因其与地面辐射的方向相反,称为大气逆辐射。大气逆辐射使得大气把从地面辐射中获取的热量还给了地面,所以说大气对地面起着保温效应。 作用 形式 参与作用 的大气成分 波长段 作用特点 实例 吸收 臭氧 (平流层) 紫外线 吸收强烈,有选 择性,对可见光 吸收得很少 平流层气温 随海拔高度 增加而上升 水汽、CO 2 (对流层) 红外线 反射 较大颗粒 尘埃、云层 各种波长同 样被反射 无选择性,云层 越厚,反射越强 夏季多云的 白天,气温不 会太高(偏低) 散射 空气分子、 微小尘埃 波长较短的 可见光(蓝 光、紫光) 向四面八方散 射,有选择性 晴朗的天空 呈蔚蓝色 颗粒较大的 尘埃、雾粒、 小水滴 各种波长同 样被散射 无选择性 阴天的天空 灰蒙蒙的 大气上界 地面 太阳辐射 地面吸收 大气吸收 地面增温 地面辐射 大气 吸收 射向宇宙空间 射向宇宙空间 大气辐射射向地面 二、大气受热过程 “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 “大气还大地” 大气增温

大气的受热过程详案

大气的受热过程 师:上课之前先问大家一个问题,同学们请看屏幕:这是藏族姑娘,右边是南充的美女,都一样是妙龄少女,为什么会产生那么大的肤色差距呢? 生:略 师:青藏高原海拔高,云层稀薄,太阳辐射较强;四川盆地阴雨蒙蒙, 辐射较弱,那问题就出来了:为什么云层的厚度会影响地面接收到的辐射强度呢? 生:略 师: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进入这一节的内容:第二章第一节:大气的受热过程,同学们把书翻到28页。同学们请看屏幕,这是我们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1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2.掌握大气的受热过程中的两个作用: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 3.能够运用受热过程的原理解决生活中的现象 师:大家刚刚读了一遍课本了,现在来看一下这几道题: 1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_________ / 2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__________ / 3为什么地面辐射为长波辐射,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 生:回答问题 师: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是太阳辐射,这个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我们吃食物,用的物品,有的是直接来自植物的光合作用固定下来的,

有的是植物在长期的地质作用下并经过人类的加工而形成的,这些都离不开太阳辐射。第二题等会我们会详细的讲解,这里就不多说了。 第三题呢?同学们请看到28页下面的注释。 师:大气的受热过程可以分为削弱过程和保温过程,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详细的了解一下这两个过程。 师:首先来看大气的削弱过程,这里有一个问题:太阳辐射照射到地 球的时候能不能100%到达地面,为什么? 生:略 师:对,大气会对太阳辐射有吸收、反射、折射等,这些作用会削弱太阳辐射,大部分的太阳辐射到达地面,使地面增温,我们可以用“太阳暖大地”来概括这个过程。我们现在来看一下太阳辐射的波谱图,其中有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三种。吸收紫外线的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臭氧,红外线主要是被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各种光都可以发生反射,主要的参与成分是云层和较大的尘埃,在空气分子、尘埃和雾滴的作用下,蓝紫光很容易被散射出去,这就是晴朗的天空为什么呈蓝色的原因了。 师:为什么晴朗的天空呈现蓝色?刚刚已经说过原因了,现在想请一位同学来分析一下。 生:略 师:地球吸收热量之后是不是就一直把热量留在地面? 生:略 师:不对,是吧。因为任何物体都会向外辐射能量,同样,地面也不

大气受热过程

课题: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大气受热过程” 【课标要求】: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课标分析】:本节课的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而大气受热的主要过程可以用“太阳辐射及其作用----地面辐射及其作用----大气逆辐射及其作用”三个层层递进的过程来概括。课标淡化了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把重点放在地面从太阳辐射获得热量、大气从地面获得与保持热量的过程。教学中不宜把受热过程划分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过程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从简化角度来看,应把受热过程看作一个整体。以图表的形式整体表达,一气呵成。【教材分析】: 1、大气受热过程:本段核心结论“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应阐明以下内容要点: (1)太阳辐射能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 (2)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的过程; (3)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被地面吸收而使地面增温,同时又以长波辐射的形式把热 量传递给大气; (4)结论: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2、热力环流:以实验和活动为主,阐述基本原理,内容要点: (1)大气受热不均主要是由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和下垫面热性质差异引起的,这是大气运动主要原因; (2)运用热力环流的原理解释,海陆风的形成,城市热岛效应等。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明确大气的热量来源,即导致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使学生能运用图示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2、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并能解释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讨使学生理解“太阳暖地面、地面暖大气、大气还地面”的原理。 2.通过实验活动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大气运动的学习,理解常见的自然现象,从而建立科学的自然观及正确的环境观。 【教学重点】: 1、大气的受热过程; 2、热力环流中大气的运动过程 【教学难点】 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中水平方向与垂直方向上气压的变化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记住太阳辐射是大气的根本热源,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 (2)学会读图和画图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 (3)理解、识记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保温作用。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探讨,阐明“太阳暖地面、地面暖大气、大气还地面”的原理; (2)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某些自然现象的产生原因、解答相关问题; (3)通过绘画大气的受热过程原理,提高绘制简单原理示意图的基本技能。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地球的大气环境,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通过从身边中的现象发现地理知识,提高对地理学科的喜爱。 二、学情分析 对于刚上高中的学生来说,大气运动这一章内容是全新的,初中学习中并没有涉及到相关内容,这也是地理必修一中的重难点,一大考点,学习起来不免有点困难,特别是大量的图表。高一新生在读图分析方面的能力还是一大欠缺,特别是在图表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因而,做好三点知识铺垫:物体温度与辐射波长的关系、太阳辐射能分布特点、大气组成成分及其在大气受热过程中所起的主要作用,例如臭氧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水汽和固体杂质对云雾形成的关键作用等。 不过大气运动与生活息息相关,所有知识点都能与生活中熟悉的自然现象联系起来,这样学生学习理解会比较容易。 三、教学重、难点 1.大气的受热过程 2.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主要热源 3.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4.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以问题形式引起学生学习兴趣)①为什么山顶与山脚有明显的气温差异?②为什么中午气温高于早晨?③地表与月表温差不同的原因? 【知识铺垫】:

最新大气的受热过程专题练习题

大气的受热过程练习题 1.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是() A.太阳辐射 B.大气辐射 C.地面辐射 D.大气逆辐射 2. 青藏高原昼夜温差较大的原因是() A. 离太阳近 B. 太阳高度角小 C. 地势高、空气稀薄,白天太阳辐射强,且夜晚大气逆辐射弱 D. 云层厚而且夜长 3. 青藏高原日较差长江中下游平原气温日较差大的原因是() ①离太阳近②青藏高原比长江中下游平原太阳高度角小③云层厚且夜晚长 ④地势高且空气稀薄⑤白天太阳辐射强⑥夜晚大气逆辐射弱 A. ①②③ B. ④⑤⑥ C. ②⑤⑥ D. ①⑤⑥ 4. 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主要是因为() A. 大气吸收作用 B. 大气反射作用 C. 大气散射作用 D. 大气折射作用 5. 月球表面昼夜温差很大,可达300℃的原因是() A. 月球昼夜变化周期短 B. 月球表面没有大气,也没有大气的热力作用且昼夜变化周期长 C. 月球体积质量太小 D. 月球上没有生命存在 6.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中,不具有选择性的是() A. 吸收作用 B. 反射作用 C. 散射作用 D. 折射作用 7、在夏季常有这样一个现象:多云的白天气温不会太高,形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云层的反射强烈 B、大气的吸收强烈 C、大气的散射强烈 D、地面反射强烈 8、霜冻常出现于深秋至第二年早春晴朗的夜晚,原因是() A、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反射作用强 B、大气对地面辐射吸收作用强 C、大气的逆辐射作用弱 D、大气的保温作用强 电视剧《闯关东》中的场景:主人公朱开山为了避免所种的庄 稼遭受霜冻危害,在深秋的夜晚带领全家人及长工们在田间地头点 燃了柴草……。结合“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 9、关于图中a、b、c所代表的内容,叙述正确的是() A.a代表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 B.a、b、c所代表的辐射波长的大小关系是c

高三地理复习综合题专题训练:大气的受热过程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综合题专题训练:大气的受热过程 1.南京某校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针对晴天和阴天的气温日变化情况进行了观测,并绘制了气温日变化曲线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A、B两条曲线中,表示晴天时气温曲线的是________,理由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图表示的情景中,昼夜温差最大的是________图,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利用所学原理分析新疆的瓜果为什么特别甜。 解析:第(1)题,晴天时,白天由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气温比阴天高,夜晚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气温比阴天低。第(2)题,晴天与阴天相比,阴天时昼夜温差小;陆地与海洋相比,海洋昼夜温差小。第(3)题,新疆多晴朗的天气,白天太阳辐射强,光合作用强,夜晚气温低,呼吸作用弱,有利于糖分的积累。 答案:(1)A 晴天时,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的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气温高;夜晚,大气逆辐射弱,保温作用弱,气温比阴天时低 (2)C 多云的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强,气温低;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强,气温高;再加上海洋的热容量比陆地大,升温、降温慢,所以陆地晴天昼夜温差大 (3)新疆多晴朗的天气,白天太阳辐射强,光合作用强;夜晚大气逆辐射弱,气温低,呼吸作用弱,有利于糖分的积累。 2.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为增强学生体质,锻炼学生意志,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及共青团中

央,每年冬季都要下文组织广大中学生开展冬季长跑活动。 材料二如图: (1)若下图为北京、南京、哈尔滨和海口四城市气温年变化曲线图,那么北京、南京、哈尔滨和海口四城市对应的气温年变化曲线分别是( ) A.①②③④B.①④③② C.③②④①D.③④①② (2)若甲图表示的大气层是人类生存环境的天然屏障,则该层是________层,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若甲图表示的大气层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则该层是____________;若人类活动导致其成分增加或减少,则该层可能是________和________。 (3)根据乙图简要分析逆温层变化的规律。 (4)根据材料二分析,居住在我国北方某重工业城市的学生在清晨跑步是否科学?请分析原因,并说明在什么时候跑步最适宜。 答案:(1)C (2)平流此层臭氧含量最多,臭氧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保护地球生物免受伤害高层大气对流层平流层 (3)日出以后随着地面温度的升高,逆温层变薄减弱,直至消失。 (4)不科学。清晨,大气逆温层存在,大气对流运动微弱,大气中的污染物不易向高空扩散,污染物浓度高;同时日出前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弱而呼吸作用强,大气中此时二氧化碳含量较高。应该在下午或傍晚跑步最适宜。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