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教案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教案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教案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教案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教学设计第1课时

一、教材的简要分析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生物必修模块3第1章第2节的内容。它是第一节内容的进一步延伸和拓展,也是学习后面生命活动调节等内容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稳态是必修模块3重要的核心概念。处理好这一概念的教学,可以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稳态的概念及稳态的重要性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稳态的调节机制在后面章节的学习中要逐步展开和深化,本节中仅做一个简要的概述,做好后继课的铺垫。

人体健康与内环境稳态密切相关。几乎所有人生活中都亲历过诸如发烧、腹泻等稳态失调引起的疾病。因此,通过有关内环境稳态内容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生命活动的本质,树立健康生活的理念。

二、教学目标的确立

1.知识目标

(1)概述什么是内环境稳态,说明内环境稳态的生理意义;

(2)简述稳态的调节机制。

2.能力目标

尝试解释生物体维持pH稳态的机制。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1)关注人体内环境维持稳态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2)认同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对维持内环境稳态具有积极意义。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的处理

1.教学重点

(1)内环境稳态的概念。

(2)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

2.教学难点

(1)内环境稳态的概念

(2)内环境的稳态调节机制

四、教学具体方案及实施过程

板书设计:

第二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一内环境的动态变化稳态

二内环境的稳态调节机制

三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

三、当堂检测

1.人的体温在正常情况下会产生一些波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新生儿和儿童的体温略低于成年人 B.女性体温略低于男性

C.一个正常人的体温的昼夜之差不超过l℃ D.人是变温动物

2.人的体温相对恒定,意味着( D )

A.机体的产热量与散热量保持相等 B.机体的产热量大于散热量

C.机体的产热量小于散热量 D.机体的产热量与散热量保持动态平衡3.稳态的生理意义是( D )

A.使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B.使体液的pH保持相对稳定

C.使内环境的渗透压处于相对平衡 D.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4.人体内细胞和外界进行各种物质交换必须通过的系统是( C )

A.消化系统 B.呼吸系统C.循环系统D.泌尿系统

5.下列生理活动中,除哪一项外其他都属于维持内环境稳定(C ) A.剧烈运动时血液中的乳酸上升 B.干渴时尿量明显减少

C.人少量失血后,血量很快恢复正常

D.炎热的夏天,人体内产生的热引起出汗而使体温不至于上升

6.下列有关稳态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D )

A.细胞的各项生命活动能稳定进行 B.活细胞能适应各种环境因素的变动C.细胞外液的各项理化性质稳定不变

D.内环境的相对稳定主要依靠神经一体液一免疫调节

7.下列疾病或症状中与内环境的稳态无关的是( C )

A.发烧B.尿毒症C.色盲D.中暑

人体内环境与稳态教学设计

《人体内环境与稳态》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 地位和作用 《人体内环境与稳态》这一章是高中生物《稳态与环境》模块的第一章,通过本章的学习让学生明白什么是稳态,理解稳态的重要意义。为本模块的后续学习做铺垫。 2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掌握内环境概念作用及理化性质,理解稳态意义,知道过敏水肿等现象的根本原因。 (2)能力方面:训练图文转化能力,获取信息能力,识图析图能力,实验设计能力。 (3)情感价值观方面:通过组织水肿现象的学习使学生感悟稳态与健康的关系,体验学习生物知识的好处。 3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内环境的组成及理化性质,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教学难点: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 二学生分析 本章内容所面对的是高二学生,通过高中一年级的学习,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生物学素养,积累了一些生物学基本知识,不过本章内容较为抽象,所以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设计的解释、资料的阅读、问题的讨论和思考以及联系生活实际来学习本章的内容。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 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问题探讨中人体血细胞和草履虫的图片,提出问题:它们分别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引导学生比较两者生活环境的异同,引出内环境概念。进而引入新课。 2 图文研习,讲授新课 根据《红楼梦》中一句话:“女人是水做的”,引出体液概念,让学生阅读课本相关信息,明白不论女人还是男人,老人还是孩子其实都是水做的。 由课本图1-1组织液、血浆、淋巴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总结三者之间的转化关系,进而可引导学生回忆手脚磨出水泡的情境,说明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是组织液等,然后提出问题:劳动后为什么会磨出水泡?让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进行讲解总结。 通过三者之间的有机联系,共同构成了机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引出内环境的概念,提出问题:内环境与外界环境有什么不同?内环境如何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根据课本第四页资料分析,以血浆的化学组成为例让学生来归纳总结内环境的成分。以内环境中一些钠离子和氯离子为例,讲授内环境的渗透压和酸碱平衡。让学生讨论课本上的问题:为什么医院里给病人输液是必须使用生理盐水?进而讲解稳态的重要性。

内环境与稳态教学设计

内环境与稳态 华中师大一附中汪红兵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理解:1.理解内环境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并能解释和说明其意义。 2.理解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及其生理意义,并且能够解析一些实例。 能力目标 1.图形辨析能力、图形和文字信息的转换能力。 2.基本的绘图能力。 3.一定分析综合能力。 情感目标 1.整体和局部的关系。 2.善待自然、珍爱生命的意志品质。 3.事物都是对立统一及相互联系的观点。 ●重点·落实方案 重点 稳态的概念和生理意义。 落实方案 1.精讲实例缓冲物质对pH的调节过程,说明pH对内环境稳态的影响。 2.结合新陈代谢中酶促反应的条件与实例归纳出内环境稳态的生理意义。 ●难点·突破策略 难点 稳态的概念。 突破策略 1.播放微课件直观显示内环境的动态变化过程,理解内环境组成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2.补充直接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四大系统的有关内容,使学生在宏观上掌握内环境稳态的基本原理。 ●教具准备 微课件、投影片、试管、血浆、蒸馏水、1%的盐酸、pH试纸等。 ●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预习。寻找相关疑点。 2.指导学生思考。根据预习情况对提出的疑点寻找思考线索。 3.回忆人体的四个系统的知识。 ●教法建议 1.谈话法。 2.讨论法。 3.实验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课] 细胞是如何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我们知道单细胞动物如草履虫等在其生活过程中,可以和它生存的环境直接进行物质交换。那么人体的体内细胞,是如何与外界环境进

行物质交换的呢? [教学目标达成] 一、内环境 学生阅读:内环境的内容。 教师演示:微课件(体内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动态过程) 学生思考:(1)环境概念中“内”“外”的含义。 (2)淋巴的形成过程。 师生总结:内环境的概念和组成。 学生活动:用箭头连线的方式,将内环境中组织细胞、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的关系表示出来。 师生总结:由此可见,组织细胞可以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教师提问:内环境中的营养物质又是怎样获得的?(多媒体课件展示) 学生分析,归纳:内环境是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间接地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体内的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教师指点:内环境是体内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细胞与内环境、内环境与外界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物质交换,因此,细胞的代谢活动以及外界环境的不断变化,必然会影响内环境的理化性质。那么,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会不会发生剧烈的变化呢?这就是我们要讨论的第二个问题。 二、内环境的稳态 学生阅读:内环境的稳态的内容。 投影片:(1)影响血液理化性质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正常人血液的pH是多少? (3)调节血液pH处于正常范围的方式是什么? 学生阅读后,回答:(1)主要因素有pH、渗透压、温度等。 (2)正常人血液的pH为7.35~7.45。 (3)缓冲物质(缓冲对)的缓冲作用。 下面以内环境的pH为例来说明 学生探究性实验:1.用加了抗凝血剂(柠檬酸钠)的血浆为实验材料,取两只洁净的试管,甲试管中加入2 mL血浆,乙试管中加入等量的蒸馏水,分别用pH试纸测试,并进行比较。 2.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一滴质量分数为1%的盐酸溶液,分别用pH试纸测试,并进行比较。 讨论:请部分学生将其实验结果在投影仪上展示,并分析实验现象。 例如:人在剧烈运动时,肌肉组织中会产生大量的乳酸,碳酸等物质,当这些酸性物质进入血液后,血液的pH将发生什么变化?(多媒体展示) 师生总结: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化。因为当乳酸进入血液后,乳酸就会与NaHCO3发生反应,生成乳酸钠和H2CO3,H2CO3是一种弱酸且不稳定,很容易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所以对血液的pH影响不大。血液中增多的二氧化碳会刺激控制呼吸活动的神经中枢,促使呼吸运动增强,增加通气量,从而将血液中过多的二氧化碳排出体外。如果有过多的Na2CO3发生反应,生成NaHCO3,过多的NaHCO3可以从肾脏排出体外。 教师总结:由于血液中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可以使血液的酸碱度不会发生剧烈的变化,从而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内环境的其他理化性质,如温度、渗透压、各种化学物质的含量等,也都能够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通过实验、实例的分析,我们归纳出稳态的概念。稳态是正常机体在神经和体液调节下,通过各器官系统协调运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练习题

一、知识目标: 1、说明内环境稳态的概念。 2、简述稳态的调节机制。 3、了解稳态的生理意义。 二、能力目标: 1、进行实验,了解生物体具有维持内环境稳定的机制。 2、尝试解释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 三、情感目标: 1、关注维持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2、养成自我保健的意识和习惯。 3、运用这方面的知识关爱家人和亲友。 4、建立敢于质疑尊重事实,严谨、仔细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课前准备】 上次课结束前布置作业:按照课本上的要求完成“体温日的变化规律”的调查。 环节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结合ppt,分析大头娃娃形成的原因。 【设计意图】引出本节课的课题。 环节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一、内环境的动态变化 多媒体显示:课本“问题探讨”中的血液生化六项检查化验单。 师: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是衡量肝功能受损情况的一项指标,转氨酶存在于肝细胞的线粒体中,只要肝脏发生炎症、坏死、中毒等损害,转氨酶就会由肝细胞释放到血液中,所以肝脏本身的疾患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转氨酶升高。肌酐与尿素氮是衡量肾功能的一项指标,当肾功能发生障碍时,代谢废物不能排出体外,以致大量含氮废物和其他毒性物质在体内积累,内环境稳态被破坏。血清葡萄糖是血液中血糖浓度的一项指标,对于诊断以及指导治疗糖尿病具有重要意义。甘油三脂和总胆固醇是衡量血液中血脂水平的一项指标,血脂是血液中各种脂质的总称,其中最重要的是胆固醇和甘油三脂。无论胆固醇含量增高,还是甘油三脂的含量增高,或是两者都增高,都统称为高脂血症。高脂血症与冠心病有密切的关系,尤其是胆固醇与甘油三脂皆增高的,患冠心病的危险性更大。 多媒体显示问题: 1、为什么血浆的生化指标能反映机体的健康状况? 2、每种成分的参考值(即正常值)都有一个变化范围,这说明什么? 3、从化验单上可以看出哪几种成分超出正常范围?这可能会对人体造成什么不利影响? 生:血浆的生化指标能反映机体的健康状况,因为血浆是机体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血浆中各种化合物的含量如果发生异常变化就会导致机体出现相应的病症。 师:说得不错。血浆生化指标指的是血浆中各种化学成分的含量,其中包括机体多种代谢产物的含量。健康机体的生化指标一般都处于正常范围内。当机体某项生理功能出现障碍时,势必影响其代谢产物的含量,因此血浆的生化指标可以反映机体的健康状况,并可以作为诊断疾病的依据。例如,正常情况下,转氨酶主要分布在各种组织的细胞内,以心脏和肝脏的活性最高,在血浆中的活性很低。当某种原因使细胞膜通透性增高时,或因组织坏死细胞破裂后,可有大量转氨酶进入血浆,引起血浆中转氨酶活性升高。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优秀教学设计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优秀教学设计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优秀教学设计 稳态是生命系统的基本特征之一。本模块为《稳态与环境》,因此,应该让学生开始本模块的学习时,就明白什么是稳态,理解稳态的重要意义。 本章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的要求 知识方面 1.描述内环境及其作用。 2.说明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关注维持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能力方面 1.进行实验,了解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 2.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二、教学内容的结构和特点 (一)教学内容的特点 本章内容包括《细胞生活的环境》和《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两节内容。其中第1节可用1课时教学,第2节可用2课时教学(其中实验1课时)。 本章题图由3张图片组成:边防战士在冰天雪地里巡逻、工人在炼钢炉前工作、抗洪战士在补充营养物质和水分。章引言则就这3

种场景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内环境"的概念比较抽象,教材这 样做,是从宏观方面引入,从外在现象入手,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压图诗是本章的点睛之笔,具有统领全章内容的功能。 "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包含体液和内环境两个概念。内环境是核心概念,既包括了内环境的定义,也包括组成内环境的各种细 胞外液通过动态的有机联系形成统一整体,还包括本章后续学习内容:内环境的组成、为什么要维持内环境稳态等。教材第2章还要继续 阐释内环境为什么能维持稳态。在这部分内容的最后,教材以在内环 境中体内细胞能正常地生活,"内环境与外界环境有哪些差别?"这样 的问题,引出细胞外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的内容。 "细胞外液的成分"是学习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等内容的基础。这部分内容以血浆的化学成分为例进行探讨。资料分析所提供 的`材料,比学生在初中曾经学过的相关内容更为详细。资料内容不 要求学生记忆,而是供学生分析细胞外液有哪些主要成分时参考。教 材在这部分内容最后总结"细胞外液是一种盐溶液,类似于海水。这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这样,就在"内环境"和"生物 进化"这两个核心概念之间建立了联系。 细胞外液的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是内环境理化性质的三个主 要方面。渗透压的概念比较难理解,教材用的篇幅稍多,并且用旁栏 思考题的形式,引导学生与日常生活经验相联系;pH的概念,教材用" 学科交叉"栏目引导学生联系相关化学知识;内环境的温度特点比较 好理解,教材仅用一句话来介绍。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细胞与内环境之 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内容比较好理解。内环境如何与外界环境进行物 质交换的内容,则比较复杂。教材在此处安排了一个思考与讨论活动,引导学生联系初中所学过的知识,通过"思考与讨论"得到答案。本节 教材正文之后,还安排了与内环境如何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有关 的技能训练,让学生通过这个活动,既练习、领悟构建模型的方法,又 进一步理解有关知识内容。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是本章的重点内容,包括内环境的动态 变化、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等内容。"问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教案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教学设计第1课时 一、教材的简要分析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生物必修模块3第1章第2节的内容。它是第一节内容的进一步延伸和拓展,也是学习后面生命活动调节等内容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稳态是必修模块3重要的核心概念。处理好这一概念的教学,可以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稳态的概念及稳态的重要性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稳态的调节机制在后面章节的学习中要逐步展开和深化,本节中仅做一个简要的概述,做好后继课的铺垫。 人体健康与内环境稳态密切相关。几乎所有人生活中都亲历过诸如发烧、腹泻等稳态失调引起的疾病。因此,通过有关内环境稳态内容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生命活动的本质,树立健康生活的理念。 二、教学目标的确立 1.知识目标 (1)概述什么是内环境稳态,说明内环境稳态的生理意义; (2)简述稳态的调节机制。 2.能力目标 尝试解释生物体维持pH稳态的机制。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1)关注人体内环境维持稳态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2)认同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对维持内环境稳态具有积极意义。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的处理 1.教学重点 (1)内环境稳态的概念。 (2)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 2.教学难点 (1)内环境稳态的概念 (2)内环境的稳态调节机制 四、教学具体方案及实施过程

板书设计: 第二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一内环境的动态变化稳态 二内环境的稳态调节机制 三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 三、当堂检测 1.人的体温在正常情况下会产生一些波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新生儿和儿童的体温略低于成年人 B.女性体温略低于男性 C.一个正常人的体温的昼夜之差不超过l℃ D.人是变温动物 2.人的体温相对恒定,意味着( D ) A.机体的产热量与散热量保持相等 B.机体的产热量大于散热量 C.机体的产热量小于散热量 D.机体的产热量与散热量保持动态平衡3.稳态的生理意义是( D ) A.使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B.使体液的pH保持相对稳定 C.使内环境的渗透压处于相对平衡 D.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4.人体内细胞和外界进行各种物质交换必须通过的系统是( C )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案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 案 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二)能力目标 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关注维持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二)教学难点 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三、教学方法: 直观教学法、谈话法、讨论法、自主探究法 四、教具准备: 投影仪、多媒体课件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总括必修一、二,引入必修三《稳态与环境》——将在个体和群体水平上认识生命系统内部的调节机制以及与环境的关系。 先看几幅图引入第一章内容。 问题导入: 1.人体的体温不论外界环境是什么样,正常情况是多少? 2.大量出汗或严重腹泻时,需要补充什么?为什么? 人体通过自身的调节 外界环境的剧烈变化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新知讲授小结作业问题探讨: 1.图一和图二中各是什么细胞? 2.它们分别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它们有什么异同? 给予学生一定的提示 问题导入: 组成我们身体的绝大多数细胞没有直接与外界环境接触, 不能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这些细胞直接生活的 环境是什么? 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问题:《红楼梦》里有句话:“女人是水做的”。那男人 是什么做的呢?阅读相关信息,得出结论。 成年男性体内含水量大约是体重的60% 成年女性体内含水量大约是体重的50% 出生一天的婴儿体内含水量大约是体重的79% 引入概念 细胞内液(2/3) 体液 血浆 细胞外液(1/3)组织液 淋巴 指出细胞外液就是内环境,具体描述“内环境”的含义 提问: 3.血液的成份有哪些? 4.血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是什么? 5.水泡中的液体来源于哪里?是什么细胞外液? 归纳内环境的组成:图片展示:组织液、血浆和淋巴液三 者之间物质交换过程, 引导学生观察并总结出三者的关系。 黑板写出: 血浆 回答问题 1.图1中是人 体血液中的血 细胞,包括红 细胞、白细 胞、血细胞 等,图2中是 单细胞动物草 履虫。 2.血细胞生活 在血浆中,草 履虫直接生活 在外界环境 中。相似之处 是,都是液体 环境;不同之 处是血细胞生 活在体内的血 浆中,并不直 接与外界环境 进行物质交 换,而草履虫 直接生活在外 界环境中。 学生回答, 阅读、分析、 感悟,自己得 出结论:不论 男女体内都含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示范教案第一章: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必修三)

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1.1 细胞生活的环境 一、教材分析 《细胞生活的环境》一节包括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细胞外液的成分、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等内容。这些内容,是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说明稳态的生理意义”的基础。本节内容的重要任务是构建内环境这一核心概念,而教材并没有一开始就阐述什么是“人体内环境”,而先放眼生命世界中“细胞生活的环境”这样的广阔视角。这样,既可以和《分子与细胞》衔接,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内环境这一概念,包括本节主要内容以及后续学习内容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等。该核心概念的构建有助于学生理解生命活动的本质,了解系统分析的思想和方法,提高对生命系统与环境关系的认识。 从个体层次看,本章内容与第2章的内容联系紧密。本章内容是理解第2章所阐述的通过神经、体液和免疫调节来维持稳态的基础。内环境稳态究竟是如何维持的,本章仅仅作简要交代,有关内容将在第2章作深入探讨。本章内容又不仅与第2章有联系:稳态是包括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等各层次生命系统的共同特征,因此,本章是学习本书其他章节的基础,并在一定程度上起着统领全书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三、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1、教学重点及解决方法 [教学重点] ⑴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⑵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解决方法] ⑴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图片搭建学习新知识的桥梁,帮助学生对细胞外液(内环境)的感性认识。 ⑵通过资料分析讲解内环境理化性质。 ⑶将学生分组讨论“思考与讨论”中的问题。 2、教学难点及解决方法 [教学难点] ⑴内环境的理化性质。⑵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解决方法] ⑴同上。⑵结合图解讲解。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方法 启发式、讲授法、问题探究法。教具准备:挂图、多媒体课件、模型教具 六、学生活动 1、启发学生观察相关图片,帮助理解和掌握新知识。 2、组织学生开展阅读、思考与讨论,资料分析等活动,在活动中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环境及其理化性质的知识。 七、教学程序 (一)明确目标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导入:利用教材提供的“问题探讨”来完成。 我们知道生活在水中的单细胞生物(如草履虫),可以直接从水里获取生存必需的养料,并把废物直接排入水中。那么人体的体内细胞,是如何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呢? 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学生阅读教材P2—3相关内容,教师设问: 1、什么叫体液? 2、血液全是体液吗? 3、手和脚有时会磨出“水泡”,“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是什么? 4、什么叫细胞内液? 5、什么叫细胞外液? 6、内环境是指什么?“内”的含义是什么?(“内”与“外”是相对的,从细胞来看,细胞外液属于其生活的外界环境,其内环境为细胞内液;而从人体来看,细胞外液是内环境) 7、组织液、血浆、淋巴液之间的关系如何?

人体内环境与稳态教案

精心整理 《人体内环境与稳态》教案设计 【扫描高考】 本节知识点主要有内环境的组成及各组分间的相互关系、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内环境的动态变化、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等。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来看,细胞内环境的局部模式图、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图是常用的命题素材,常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主要考查一些和内环境与稳态相关的基础知识。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内环境概念、作用及理化特性,理解稳态意义。 2、能力目标:训练图文转化能力、获取信息能力、识图析图能力、设计实验能力 3、a)???b)???重?????????1???2???3????难??????1???23???1???2???3 1 2A 、内环境:体液的概念及组成;内环境及其各组分之问的关系并用图形描述。 B 、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过程 概念:----------------------------------。 血液PH 维持正常值:---------- 维持因素:血液中存在许多多对酸碱度起:-----------。 C 、稳态机制:在-------------共同调节下,各系统器、官协调活动的结果。 意义:是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 破坏:将引起代谢紊乱,导致疾病。如血液中Ca 、P 含量降低时,会导致----病(成 年)和-------------------病(儿童);血钙过高导致--------。 六、课时演练: 1、在人体内,何处的水分不属于体液()

精心整理 A 、血液中的水分 B 、组织间隙中的水分 C 、线粒体基质中的水分 D 、消化道中的水分 2、毛细血管壁和毛细淋巴管壁所处的内环境分别是() A 、血浆和组织液、淋巴和组织液 B 、淋巴和组织液、血浆 C 、血浆、淋巴 D 、血浆和组织液、淋巴和组织液 3、长期营养不良,血浆蛋白含量降低,会引起组织水肿,原因是 A.血浆渗入组织液的速度降低 B.组织液回渗速率降低 C.血浆中的酒精增多了 D.血浆中的K+减少了 4、下列哪些疾病与体内营养与内环境稳态无关() 糖尿病坏血病抽搐色盲性腺发育不全 A 、1、2、3 B 、3、4 C 、2、5 D 、4、5 5、正常情况下,转氨酶主要分布在各种组织细胞内,以心脏和肝脏含量最高,在血浆中含量很低。这项A.B.C.D.

内环境与稳态说课稿

内环境与稳态说课稿 本节内容是高中生物必修3 第一章,第一节《内环境与稳态》。 一、说目标 本节课描述内环境及其作用并说明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 通过图形结合培养图形辨析能力,并设置问题锻炼分析综合能力。 通过学习关注维持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同时,树立整体与局部、对立与统一相互联系的生物学观点。 二、说教材 内环境与稳态是生物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尤其是稳态概念在现代生命科学中已成为普遍使用的一个基本概念,它描述了普遍存在于生命过程中的一个共同规律,这一部分内容对于帮助学生认识生命本质和规律具有重要意义。在历年高考中都会涉及:主要以选择题形式对内环境概念进行考察;对稳态的各种调节机制则以简答题形式出现,也经常出现实验分析题及实验设计题。 从个体层次看,本章内容与第一册第4章的内容联系紧密。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是理解好内环境维持稳态的基础。内环境稳态维持的机理,本节仅仅作简要交代,更多相关内容将在本章后几节中深入探讨。本节内容还与第八、九章有联系:稳态是包括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等各层次生命系统的共同特征,因此,本节起到承上启下,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是学习其他章节的基础,并在一定程度上起着统领全书的作用。 三、说学情 单细胞生物的生活环境,血细胞生活在血浆中,血浆的基本成分等,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有了一定的认识。手、脚等部位有时会磨出“水泡”,部分学生可能有过这样的经验。体内细胞脱离了适合生存的环境就会死亡,人体体温的相对稳定及其重要性,人体需要摄入营养物质,排出废物,学生也有一定的认识。这些已有知识和经验,尽管比较浅显,与之相联系却有利于学生建构“内环境”和“稳态”的概念。人体内几大系统的功能,学生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也有了基本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加上教师的正确引导,总结出内环境如何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并不太难。此外,有关细胞生活的环境,和必修1中“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及“细胞的结构”等内容有密切的联系。 1、重点稳态的概念及其生理意义 2、难点稳态的概念 解决方法:本节内容比较抽象,因此,教学时力求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例如,问题探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2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班级:姓名:学号: 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预习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这节内容,初步了解内环境的动态变化、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等内容。 二、预习内容 1.内环境的动态变化 稳态的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 (1)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机体内各个器官、系统,为什么能保持协调一致呢? ○1法国生理学家贝尔纳推测,内环境的恒定主要依赖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美国生理学家坎农提出了稳态的维持机制的经典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免疫系统的调节作用主要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目前普遍认为,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内环境的稳态会不会出现失调的情形呢? 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________,若外界环境变化太剧烈,或自身调节出现障碍,稳态就会被________。3.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 细胞生活在内环境中,其代谢只有________、________等都在适宜的范围内,酶才能正常的发挥________作用;正常的血糖水平和血氧含量是供给机体所需________的重要保障;内环境中过多的代谢产物如尿素等会使机体内环境遭到________。如果内环境遭到破坏,细胞代谢就会________。因此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________。 三、提出疑惑 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1.说明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简述稳态的调节机制。 2.关注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3.尝试解释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 学习重难点: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

人体内环境与稳态教案图文稿

人体内环境与稳态教案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人体内环境与稳态》教案设计【扫描高考】 本节知识点主要有内环境的组成及各组分间的相互关系、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内环境的动态变化、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等。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来看,细胞内环境的局部模式图、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图是常用的命题素材,常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主要考查一些和内环境与稳态相关的基础知识。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内环境概念、作用及理化特性,理解稳态意义。 2、能力目标:训练图文转化能力、获取信息能力、识图析图能力、设计实验能力 3、a)以自己为例,认识生物体局部与整体的辩证统一关系。 b)通过对内环境与新陈代谢关系的分析,逐步树立科学保健的生活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稳态的概念及其生理意义 落实方案: 1、以人体为例,首先阐明内环境的概念、内环境的组成及其成分间的相互关系。 2、精讲典型实例——缓仲物质对pH的调节过程,说明pH对内环境稳态的影响。

3、结合新陈代谢的过程与实例归纳出内环境稳态的生理意义。 难点:内环境稳态的概念 突破策略: 1、理解内环境组成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2、通过人体内血液的PH调节过程,使学生掌握内环境稳态的基本原理。 3、配合典型题例加深理解。 三、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预习。列出预习提纲,寻找相关疑点。 2.指导学生思考。根据预习情况对提出的疑点寻找思考线索。 3.指导学生归纳。通过运用实例分析,图解说明、小组讨论等教学手段,最终引导学生归纳出核心内容“内环境稳态“的概念。 教学方法:谈话法、讨论法、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本节学习内容。 2、学生预习并思考: A、内环境:体液的概念及组成;内环境及其各组分之问的关系并用图形描述。 B、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过程 概念: ---------------------------------- 。 血液PH维持正常值: ----------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教学设计

教材研习,培训课程作业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儋州市长坡中学吴妹 【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1、说出内环境稳态的概念。 2、说明稳态的生理意义。 3、简述稳态的调节机制。 能力方面: 测定人体体温的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1、关注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2、运用这方面的知识关爱家人和亲友。 3、建立敢于质疑尊重事实,严谨、仔细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 【教学难点】 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 【教学方法】 问题探究教学法、直观性教学法、讨论法、讲授法 【课时安排】 2课时。1课时授课,1课时进行实验。 【课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 2、甲烷的化学结构模型 3、“体温的日变化规律”的调查 【教学设计思路】 说明:本节内容的教学是按照教材顺序安排的,采用先授课后实验的模式。本教学设计针对课堂授课部分。 本着“提高生物素养”和“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的课程理念,本教学设计注重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力图实现多层次的教学目标。 稳态概念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内容,涉及到的内环境,内环境的化学成分、理化性质等很抽象,而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的动态变化更令学生难以捉摸。因此在本概念的教学中要通过引导

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以丰富学生对内环境稳态的感性认识。通过甲烷中C原子的稳定性类比推理导入课题。然后让学生分析血液生化六项检查化验单;讨论体温的日变化规律;体验内环境理化性质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的事实。在逐步的体验过程中,稳态的概念就呼之欲出、水到渠成,从而突破重难点。关于稳态的调节机制,因为后面还有进一步的学习,因此在这里只通过“资料分析”进行简单的介绍,以承上启下。 利用学生的生活体验,分析稳态失调的病例,使学生深刻理解稳态的重要意义,这是本节的另一个重点内容。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讨论保持机体健康的具体做法,使知识的学习真正落到实处。【教学过程】 第1课时

第1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案

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二)能力目标 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关注维持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二)教学难点 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三、教学方法: 直观教学法、谈话法、讨论法、自主探究法 四、教具准备: 投影仪、多媒体课件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总括必修一、二,引入必修三《稳态与环境》——将在个体和群体水平上认识生命系统内部的调节机制以及与环境的关系。 先看几幅图引入第一章内容。

2009年12月29日,“黑河好八连”的战士 在界江哨位上站岗执勤。当日,地处中俄 边境的黑龙江黑河市气温达到零下三十 五、六度。 2004年7月28日下午3时,天气闷热难当。 重钢股份公司炼钢厂,炼钢炉内的温度高 达1600℃,炉前起码超过100℃。 1.无论是在冰天雪地的边防线上巡逻的战 士,还是在炼钢炉前挥汗如雨的工人,体 温都是37℃左右,这是为什么? 2.大量出汗或严重腹泻时,需要及时补充含 盐的水(比如喝电解质饮料),这又是为 什么? 问题导入: 1.人体的体温不论外界环境是什么样,正常情况是多少? 2.大量出汗或严重腹泻时,需要补充什么?为什么? 人体通过自身的调节 外界环境的剧烈变化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内环境与稳态教案精修订

内环境与稳态教案标准化管理部编码-[99968T-6889628-J68568-1689N]

第一节内环境与稳态教案 姓名:卢海锋学校:湖州二中 一.教材分析 本节选自《浙科版生物学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第二章第一节。主要讲述了动物内环境的组成、作用及稳态的概念、生理意义等相关知识。稳态调节机制在后面章节中要逐步展开、深化,在本节仅做简要概述,以承上启下,因此达到了解水平即可。每一个人的健康都与内环境的稳态有关,几乎所有人都亲历过诸如发烧等稳态失调引起的疾病。通过学习有关内环境稳态的内容,可以帮助学生结合生活体验构建概念,经过思想认同强化自我保健的意识。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中“内环境的组”和“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都比较抽象,而这些内容涉及一些初中知识,如血细胞生活在血浆中、血浆的基本成分等,在此基础上总结内环境的成分、理化性质就相对容易;初中还学习了人体内几大系统的功能,在此基础上总结内环境如何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内容就不会太难。学生具备一定的感性认识,如手脚等部位有时会磨出“水泡”,人体需要摄入营养物质、氧和排出代谢废物。此外,和必修1中“酶活性的影响因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等内容有密切联系。总而言之,学生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对于本节的学习应该不会困难。 三.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 本节课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依赖与能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教学方法的选择对本堂课具有决定性的意义。首先本节课所运用的教学手段有播放视频、flash、ppt等教学辅助工具。同时为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特安排学生上台做练习(看图画出内环境各个成分之间的练习),以及讨论“稳态失调”等现象。 四.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说出单细胞与多细胞生物进行物质交换的异同点。 2)说出内环境的含义、组成、成分、及作用;稳态的概念及生理意义。 3)描述内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及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 4)举例说明稳态破外所引起的疾病有哪些。 技能目标: 1)分析比较单细胞生物与多细胞生物进行物质交换的的异同点,培养分析、归纳的能力。 2)利用稳态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稳态失调现象,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同时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稳态是一个相对的平衡状态的学习,培养建立事物是不断运动和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细想。 2)通过学习稳态失调所引起的疾病,关注维持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养成自我保健的意识与习惯。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例题)

第2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典型例题 例1、从事养殖业的人员都知道这样一个常识:大多数海产鱼类不能在淡水中生存,因为在淡水中() A.氧浓度较低 B.不能维持体内水分平衡 C.缺少食用的动、植物 D.二氧化碳浓度较高 解析:海水的浓度高,海产鱼类长期适应环境,细胞内无机盐浓度与海水浓度是相当的,如在淡水中生活,细胞就会吸水,不能维持体内水分平衡。 答案:B 例2、(2003年上海)某人患急性肠胃炎引起腹泻,医生给予生理盐水,其首要目的是() A.提供能量B.供给营养C.维持水分代谢的平衡D.维持无机盐代谢的平衡解析:水是人体内含量最多的物质,人体内的各项生命活动都离不开水.患肠胃炎的病人,典型的症状是腹泻,此时消化道吸收水分的能力降低,导致人体内缺水,因此要给病人输液补充水分,输液时要给病人输生理盐水,以维持体内渗透压的平衡。 ●基础题 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影响稳态的因素是() A.温度B.酶C.pHD.渗透压 2.下列哪项叙述适于描述稳态的生理意义() A.使体温维持相对稳定 B.使体液的PH值维持相对稳定 C.使内环境的渗透压维持相对平衡 D.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3.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A.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相对稳定的 B.内环境稳态是由体内各种调节机制所维持的 C.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恒定不变的 D.内环境稳态不能维持,机体生命活动就会受到威胁 4.下列有关稳态生理意义的叙述错误的是() A.稳态有利于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 B.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C.当稳态遭到破坏时,可导致疾病发生

D.当血液成分稳定时,人一定不会发生疾病 5、“人类不能生活在纯氧的环境中”,这一叙述是() A、不对的,因为身体细胞需要氧,以氧化有机物获得能量 B、不对的,因为人体所吸收的纯氧经呼吸道进入血液时,已有许多CO2产生,不影响呼吸 的调节。 C、对的,因为血液中应有适量的CO2作为调节呼吸作用的物质 D、对的,因为纯氧会使身体细胞的氧化作用太剧烈,而无法维持恒定性 6、组织液大量积累在组织间隙会导致组织水肿,下列各项不引起组织水肿的是 A、营养不良,血浆蛋白含量减少B、花粉过敏引起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 C、肾小球肾炎导致蛋白尿 D、食物过咸导致血浆渗透压增高 7、关于水盐平衡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肾小管在吸收水的同时吸收盐 B、渴的时候体内水绝对少 C、肾小管对盐的重吸收要消耗能量 D、抗利尿激素和醛固酮有拮抗作用 8 、下列关于生命活动的调节叙述正确的是() A、生长素可以加快新陈代谢,因而生长素是种高效的酶 B、生长素总是从高处向低处运输 C、CO 2可以有效刺激呼吸中枢,从而使呼吸加深加快,因而CO2也可以调节生命活动,属于体液调节 D.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共同调节血糖,让血糖浓度稳定在一定范围内,因而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之间表现为协同作用 ●拓展题 9、帕金森氏症的主要症状表现为运动时不自主地震颤,患者十分痛苦。瑞典科学家卡尔松的研究表明,神经末梢中的“多巴胺”缺乏是帕金森氏症的病因,并找到了“多巴”作为缓解该病的有效药物,卡尔松因此获得2000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现在已知“多巴”可以在人体内转化成“多巴胺”;而一种名为“利血平”的药物可耗竭神经末梢中的多巴胺。为了验证“多巴胺缺乏是引起运动震颤的原因”,请你依据所给的材料和用品来补充和完善实验设计的方法步骤,并预测实验结果。 (一)主要实验材料和用品:小鼠、生理盐水、用生理盐水配制的一定浓度的利血平溶液、用生理盐水配制的一定浓度的多巴溶液等。 (二)实验步骤: (1)把生长发育状况相同的健康小鼠分为数量相等的A、B两组。 (2)A组注射一定浓度的利血平溶液,B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随后在相同的条件下

《内环境稳态重要性》教学设计(市级公开课)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说明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简述稳态的调节机制。 尝试解释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 2 能力目标 通过对生活中一些现象的分析来归纳出内环境稳态的概念,理解稳态是动态的变化过程;并了解稳态的调节机制。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到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并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预防。 二、教学重、难点: 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 三、教学方法 启发教学、小组讨论、探究教学等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

问题探讨2:内环境理化性质的动态变化 问题探讨2.1:体温的变化特点 安排学生讨论:根据课前大家对“体温日变化规律的调查”以及对3个问题的思考,现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总,然后汇报大家的讨论结果。 评价和小结: 健康人的体温能够保持相对稳定。体温是内环境理化性质的一个方面,调查结果证明体温处于动态平衡中。那么内环境的pH和渗透压如何呢? 问题探讨2.2:内环境pH的变化特点 提问学生:剧烈运动后,为什么会肌肉酸痛呢? 产生的乳酸进入血液后,是否会引起内环境pH的大幅度下降呢?平常摄入一些酸性或碱性食物会不会导致内环境的PH发生改变呢?也就是说内环境的PH能否维持相对稳定? 现在大家针对这一问题进行探究,依据探究实验的步骤来完成。 课件展示:实验结果,即自来水、血浆ph的变化。得出结论:在一定范围内:内环境的pH可以维持相对稳定。 提出问题:血浆pH为什么能维持相对稳定?课后继续探究 问题探讨2.3:内环境渗透压的动态变化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除温度、酸碱度外,还有渗透压,内环境的渗透压是否也能维持相对稳定呢?请同学举例说明。 提出问题。 PPT演示:“红细胞的形态图” 内环境的渗透压只有维持相对稳定,细胞才能保持正常形态,完成它的各项生命活动。 由此可见:在正常情况下,人体内环境的渗透压也是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的。 通过以上的问题探究,可以说明健康人体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即内环境可以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那么,正常机体的内环境为什么能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呢?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的基础是什么? 板书: 二、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的基础和调节机制用投影仪展示课前调查的结 果:“体温的日变化规律”的 调查报告 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思考 讨论3个问题。分组汇报。 联系已有知识,进行回答 小组讨论,完成探究 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根据教师展示的实验结果,分 析讨论得出结论,达成共识: 血浆ph可以维持相对稳定。 学生举例说明:吃的食物较咸 就要喝较多的水,多饮多尿、 输液必须输生理盐水等。 思考:输液时Nacl溶液浓度过 低(低渗溶液)或过高(高渗 溶液)会对红细胞的形态和结 构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简单分析并回答。 引导学生注 重调查报告 的编制,并初 步学会对数 据进行分析。 体验合作学 习和成功的 喜悦 提高学生实 验探究的能 力 培养学生分 析实验现象 得出实验结 论的能力。 启发学生联 系生活经验, 理解渗透压 的稳定

人体内环境与稳态教案

《人体内环境与稳态》教案设计 【扫描高考】 本节知识点主要有内环境的组成及各组分间的相互关系、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内环境的动态变化、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等。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来看,细胞内环境的局部模式图、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图是常用的命题素材,常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主要考查一些和内环境与稳态相关的基础知识。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内环境概念、作用及理化特性,理解稳态意义。 2、能力目标:训练图文转化能力、获取信息能力、识图析图能力、设计实验能力 3、a)以自己为例,认识生物体局部与整体的辩证统一关系。 b)通过对内环境与新陈代谢关系的分析,逐步树立科学保健的生活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稳态的概念及其生理意义 落实方案: 1、以人体为例,首先阐明内环境的概念、内环境的组成及其成分间的相互关系。 2、精讲典型实例——缓仲物质对pH的调节过程,说明pH对内环境稳态的影响。 3、结合新陈代谢的过程与实例归纳出内环境稳态的生理意义。 难点:内环境稳态的概念 突破策略: 1、理解内环境组成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2、通过人体内血液的PH调节过程,使学生掌握内环境稳态的基本原理。 3、配合典型题例加深理解。 三、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预习。列出预习提纲,寻找相关疑点。 2.指导学生思考。根据预习情况对提出的疑点寻找思考线索。 3.指导学生归纳。通过运用实例分析,图解说明、小组讨论等教学手段,最终引导学生归纳出核心内容“内环境稳态“的概念。 教学方法:谈话法、讨论法、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本节学习内容。 2、学生预习并思考: A、内环境:体液的概念及组成;内环境及其各组分之问的关系并用图形描述。 B、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过程 概念: ---------------------------------- 。 血液PH维持正常值: ---------- 维持因素:血液中存在许多多对酸碱度起: -----------。 C、稳态机制:在 -------------共同调节下,各系统器、官协调活动的结果。 意义:是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 ----------------------------- -----。 破坏:将引起代谢紊乱,导致疾病。如血液中Ca、P含量降低时,会导致 ---- 病(成年)和 -------------------病(儿童);血钙过高导致 --------。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