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洗髓经》功理功法

《洗髓经》功理功法

《洗髓经》功理功法

我们要想有效地提高洗髓经的健身作用及开发内功劲源,必须首先明了人体生理结构及其作用。洗髓经功法侧重于锻炼身体的两个系统,一是运动系统,二是神经系统。脊柱作为运动系统的主要部分,位于背部正中,是躯干的中轴,由33块椎骨连接而成,除有支撑和运动功能外,还参与构成胸腹盆腔的后壁,有保护腔内脏器等功能。我们侧面观察脊柱,可以明显地看到脊柱的四个生理性弯曲,即颈曲、胸曲、腰曲和骶曲。颈曲、腰曲凸向前,胸曲、骶曲凸向后。这些弯曲起着增强脊柱的弹性作用,可减轻对脑和脏器的冲击和震荡。

而脊椎中的脊髓又蕴藏着大量的神经元,联接脑干、脑皮质等神经中枢。一方面,控制调节各器官各系统的生理活动,使其彼此联系,相互协调;另一方面,借助感受器,接受外界变化刺激,迅速而准确地调节各生理系统的活动,使人体与外界环境保持相对平衡,可见,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神经系统又起着主导作用,不可忽视。易筋洗髓经的锻炼,针对这两大系统的运动,产生运动能和结合能,以此来健身养生和提高搏击能力。

《洗髓经》的健身医理

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年以后,身体机能逐渐衰退。到了老年,

主要表现为肾虚肾亏、肌肉萎缩、腿脚不灵、动作迟缓,而洗髓经则是有效延缓这些衰老症状的运动方法。伸脊洗髓的脊背锻炼,使脊椎伸拔,粗壮有力,腰板挺直,背活腰灵,脊髓通畅,同时也可不断地整复脊柱的轻微变形,调整气血筋肌、劲力消长。中医经络学说认为,腰椎脊柱是督脉经过之地,亦即精髓升降的道路。督脉贯脊属肾,而肾为先天之本,精髓之源泉,身体能源之基地,它具有藏精主骨生髓而通于脑的作用。因此,经常加强腰椎脊柱的锻炼,能变化人之气质,修先天之本,使任督二脉流通,强身固精,骨、髓、脑三者均充实健壮,元气旺盛,精力充沛。精气足,则可不断地补益脑髓,健康中枢神经系统。可以说,洗髓经是人体最高司令部——大脑的良好体操。

从生理解剖的观点看,伸腰展背的腰背锻炼可抵抗肌肉萎缩,促进脊柱柔韧灵活,并能促进腹腔的血液循环,改善肠胃功能,调理脾胃,增进食欲,强化后天之本。由于在锻炼中强调提肛收肾尾闾卷提,自然而然会引发元气鼓荡,蒸腾温暖下腹丹田,进而起到强腰壮肾、固元养生之效应,同时也具有扶直脊椎、畅通脊髓、调和气血、加强新陈代谢的作用。因此,锻炼一条强劲有力、富有柔韧弹性的脊梁骨,是保证健康的关键。

在围绕腰椎脊柱的锻炼过程中,由于腰背的颤动、伸展、弯曲,对足掌和手掌也有着相应的要求。脚掌着地用力,踩

蹬一松一紧,对脚掌自然而然产生一种按摩效果。因为脚底是人体穴位、经络分布密集的部位,由足底产生的反作用力,不但可增加其弹性,而且对全身经络也是一次很好的保健按摩,对治疗和预防某些病大有好处。同时,通过甩臂及手指的屈伸活动,既可以松活肘、肩等关节,又可以促进人体经络的畅通,对人体中枢神经系统会起到良好的调节作用。如能长期坚持洗髓经锻炼,自然会收到脊柔软、髓通畅、延年益寿享健康的效果。

《洗髓经》的求劲原理

洗髓经作为健身功法来讲,并无技击性可言。但从洗髓经的练法中,可揣摩、体悟合于实战拳法的发劲原理。我们知道,武术是门人体科学。技击之巧,全在于手法、步法、身法的灵活应变。因此,必须训练实战意识,训练人的神经系统,修炼气的质量、整合内劲功力,以及变化多端的技法。而洗髓经的修炼思想,对求劲之法则是一种开悟和积极有效的训练。

在武术界,各门各派都讲劲力。而求劲之法首先在于求松求柔。洗髓经锻炼,就是要克服全身关节、器官的僵硬、紧张状况,训练骨骼筋肌的协调。在紧而不僵、松而不懈、全身放松的基础上,慢慢练出柔和的身体,激发内劲潜能,在身心整合的过程中自然而然获得劲力。这种合乎人体自然生理反应的锻炼要循序渐进,细心体悟,经过量变自然会达

到质变。

人是直立行走的脊椎动物,从身体生理结构分析,脊梁骨是人体结构中最重要的部分,脊椎的粗壮、柔韧,直接关系到身体健康和劲力发放的效果。洗髓经锻炼,通过脊梁骨的伸拔(即脊椎33个骨节的上下伸拉),就会使筋肌收缩的长度产生弹性,脊背之力自然流通。脊椎有效地拉长,各种发力动作都会由脊椎的摧动而出来。脊柱越灵活,筋骨肌肉越有弹性,产生的劲力就越大。这就是说,训练脊背的圆撑而挺拔,提高脊椎中和而无碍的通透性,丹田劲力就会有效地发挥出来。从自然界动物的身上,我们也不难领悟到这个道理。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凡是凶猛、灵敏的野兽,它们的身体都是非常松软柔和富于弹性的,特别是脊背功能是很强的。因此,认识脊背的重要性,重视腰椎脊柱的奥妙,是洗髓经内功劲力的特征。

洗髓经围绕脊柱伸筋拔骨,柔身练气,疏通脊髓,提高灵敏反应,还应特别注意脚掌力量的反弹劲,这也是锻炼整合劲力的思想之一。脚掌是人体劲力之根源,启动劲源的枢纽。洗髓经体悟发劲原理,是由脚底发劲由下而上,节节摧动,即以神意引领脚掌对地面踩蹬而产生的反作用力。如果没有着力点,再大的劲力也不容易发挥。因此,脚的灵活,步法的熟练,身法的变化,劲力的本源全在于脚掌着力点的运用。鸟蹬足飞升,虎跃蹬扑食,田径短跑的起跑蹬劲,都

是运用着力点这个道理,步乃一生之根基。体现在散打中,脚动则身动。劲源的起动,重心的平衡,变化之妙,全在于脚的一举一动。所以,有意识体悟脚着地的劲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松肩正脊提尾闾,背脊伸拔脚蹬地,贯通脊柱通任督,神意领先掌劲出。这一原理,普遍运用于形意拳的功劲领域。

相传达摩祖师于中国梁武帝时,从印度经由海路东度来中土,辗转至最后落脚于少室山少林寺。因为看到僧人长年静坐,只静不动,身体欠缺平衡而不健康,所以把健身功夫分做易筋经与洗髓经两部传授下来。后代虽对这不可考据的历史众说纷纭,怀疑这经文的真实性与传承,不过少林寺后来成为中国武学之鼻祖却是不争的事实,练武的人都听过「天下武功出少林」这句话,所以易筋经与洗髓经始终受到练武人士的敬重,后人甚至依附易筋经含意或名称而创出许多功法来,笔者知道的以易筋经为名的功夫就有四种。看过过易筋经与洗髓经的人很多,比较这两本经可以发现,易筋经的系统架构并不完整,有点片段而不连贯,要把易筋经当作一门有系统的功夫来练还真是蛮困难的。而洗髓经的文字结构比起易筋经可以说是大大的不同,仔细的读下来可以发现跟武功实在谈不上多大的关系,反而更像是一本禅经,探讨许多修行的观念与” 心”的调养等等,与易筋经相比,洗髓经可以说是一本修练的心法,易筋经则比较着重于身体

的锻炼。不管本经是否为达摩祖师所传,本经事实上是非常有价值的,不但蕴藏中国禅宗的精神,也包含了印度佛教、瑜珈修练的宗旨,所以我在这里要特别推荐本经给所有爱好探究生命奥秘的朋友们,也建议读者同时参考中国的六祖坛经、印度的帕坦加利瑜珈经,更能了解本经的背景与意义。这里除了以白话解释本经,协助现代国人阅读古文之外,我也在里面加了许多我个人的经验与所知道的东西,希望能对读者有所帮助。顺待补充一点,先前写「西藏与中国的瑜珈」一文时,稍微提过古代的瑜珈传到西藏与中国的情形,也介绍过一段中国易筋经的动功。现在来解释这本洗髓经,也可以说是延续该话题,继续阐扬瑜珈的身心修练系统。

原文:「总义」此为本篇名称,目的是要交代全经的精神主旨。「如是我闻,时佛告须菩提。」看过佛经的朋友都知道,佛经前头必定有「如是我闻」这一句。事实上,这是佛在世时,吩咐阿难尊者将来阐述佛经时的必须说明。除了「如是我闻」之外,佛还吩咐必须阿难交代”在哪里说”、”旁听众有谁”等等信息,这这里我们并没有看到其它的交代,加上后面参杂一些似乎是中国道家医学的名词与观念,所以这样的经文是为佛说?为祖师说?一般人容易感到困惑。不管如何,洗髓经的内涵对身心修练非常有帮助,所以就算不是为佛所传,也十分值得我们研究学习。「易筋功已竟,方可事于此。此名静夜钟,不碍人间事。」这里

首先强调要练完易筋经的功夫后再练洗髓经。依据笔者的经验,一般不善于运动的人对身体的反应或控制力十分”麻痹”,以身心修练的角度来说,等于心也有大部分未被开发,因

此要先练易筋经再练洗髓经是很有道理的。等于是先把身体活络一番,等身体反应好一点、灵活一点,甚至健康一点,同时也影响了”心”更为活跃,然后来看洗髓经自然更有感受。后两句的意思初看之下好像是希望练洗髓经的人在晚上练,不必妨碍白天的工作。值得注意的是”静夜钟”一词,钟不敲

不响、一鸣惊人,庞大静止的钟显然蕴藏着惊人的能量,

动静之间关系十分奥妙。在静夜里敲钟,象征着”静中有动”,意思是说,一般人认为修行必须透过许多外在的行为,这里认为更重要的是”心”的修练,真正的修行人就像夜里的钟一样,外表安静稳重,其实内心含藏着秘密的修练,一有动作,肯定像夜里的钟声一样惊醒世人。最重要的是修行人要不透声色,不要刻意的改变日常的行为,真正的修行是不会妨碍你原先的生活的。后面的经文陆续会提到一些现代人难以

配合的作息与观念,读者不必望难而生退心,这本经本来就是为了专业的修行人而设计的,现代人因为物欲重而需要花费大部分的时间精力于赚钱一事,自然不能按照本经所说

实行。关于这点,笔者认为只要观念到了心里,能做的先做,不能做的放在心里期望自己将来能做到。十年二十年下来,还是可以看到功效,到时候与同年龄朋友相比,便可以知道

好处了。「白日任匆匆,务忙衣与食。三餐食既竟,放风水火讫。抵暮见明星,燃灯照暗室。晚夕功课毕,将息临卧具。大众咸鼾睡,忘却生与死。明者独惊醒,黑夜暗修为。」这里是说,白天可以照常为三餐生活打拼,吃喝拉撒一切如常。到了晚上,要看书、要读经都照旧。等到功课做完,到了要睡觉时,看看身边人的酣睡,你会发现,睡这个东西真是非常大的昏沈,人一睡着,不要说生死都不管了,连对你的情爱,对自己的理想、学习都不知道跑哪里去了,实在是很没有用。真心想修练的朋友要明白一个重点,佛门功夫,时常强调要去除贪欲、嗔忿、睡眠、掉悔、疑”等五种覆盖,而且认为这五种障碍大多是来自我们的习性,尤其是睡眠,这个一般人视之为重大的生活享受的东西,世上唯有佛家认为它是一个必须去除的坏习惯,所以这一段话便是在解释这个观念。懂这个道理的人,便知道要少睡,而且把握这时间来锻炼自己。「抚体叹今夕,过去少一日。无常来迅速,身同少水鱼。显然如何救,福慧何日足?」看到身边人酣睡的同时,一边摸摸自己身体。又是一天过去了,生命又少了一天,生死事大,无常迅速。就好比水里的鱼,看到水一日日的减少,知道自己死期一日日的来临,但是不知道如何自救?自己的福德不足,智慧不够,又要等何时才能改进呢?「四恩未能报,四缘未能离,四智未现前,三生未皈一。」四恩指的是「父母恩」、「众生恩」、「国恩」、「师

长恩」,这四种恩惠是让我们到现在能安安稳稳活着的原因。懂得报恩的人,便能创造和谐与进步的未来。不懂得报恩

的人,便是许自己一个混乱与懵懂无知的人生。四缘是「因缘」、「二等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简单来说,这

四种缘便是让我们流连缠斗于世间麻烦、苦难、爱欲等等而不能自在的原因。不能离开这四种缘,就还要继续汲汲营

营于柴、米、油、盐、酱、醋、茶,忙忙碌碌于付贷款利息,刷卡追求名牌,直到死亡来临。四智是「大圆镜智」、「平

等性智」、「成所做智」、「妙观察智」。凡夫眼耳鼻舌身意种

种功能,都是拿来看电视、听音乐、吃美食、闻香味而损耗,同样的功能,佛菩萨拿来运用,便是一切圆满净乐,所做

皆成。你看那大企业家,可以赚大钱,成就大事业,他的身体功能也与我们无异,为何我们不能像他们一样?所以要

为这四种智慧不出现在我身上而感到惭愧,要为自己加油了。三生是「过去生」、「现在生」、「未来生」。凡夫受时间观念

限制,把所有事用时间来切的碎碎的,以效率为名来安慰自己,事实上反而是没有效率。成功者不在意时间,眼里看

的是成功,把这三生观念合而为一,便是一心一意的要达成目标。如果心中受了时间的限制,便要连带的被错误的效率观念给骗了,那么本来可以顺利达成的目标,反而零零碎碎,一点一点的进行,凭空跑出各种问题来障碍了。「默

观法界中,四生三有备,六根六尘连,五蕴并三途,天人阿

修罗,六道各异趣,二谛未能融,六度未能具。见见非是见,无明未能息,道眼未精明,眉毛未落地。如何知见离,得了涅盘意?」仔细看这个世界,所有的生命不外乎是卵生、胎生、湿生、化生等”四生”,或是欲界、色界、无色界等”三有”,或是我们人具备的眼耳鼻舌身意六项功能以及运用起来得到的六种效果,互相运用之间,都脱离不了色、受、想、行、识的作用范围(想要真的了解这些名词意义,请自行参考佛教「大乘广五蕴论」一书),最后还是要落入死生轮回,都有机会成为畜生、恶鬼、落入地狱。比较好的,轮回生为天人或成为阿修罗(这六种加起来叫做「六道轮回」)。如果不知道这凡圣二谛的意义,不知道如何会沦为凡(六道皆属于凡)、如何可成为圣(离虚妄、入真实,于六道轮回得自在谓之圣)。没有时时刻刻具备「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六种行为。那么,所学所见的就不能算是真功夫,就不能避免做傻事、错误判断、浪费光阴、白做工、迷迷糊糊等等行为。这样怎么知道如何善运用心意识?如何用对功夫?如何得到真正的解脱?「若能见非见,见所不能及。蜗角大千界,蟭眼纳须弥。」这里是大约讲一下“见道”的境界。这种“见道”并不是一般感官功能的“见”,也不是凡夫意识能够去思议、想象的。如果修行人能突破眼耳见闻的限制看到事物的本体性,那种”不可思议”的程度好比能从蜗牛角里看到花花大千世界、从一小虫眼里塞进整个须弥

山(银河系)是一样的。虽然凡夫看起来像是夸张、吹牛,那是因为凡夫用凡眼、下等智慧硬着去了解才会有此想法。举例来说,以我们微小的智慧,怎能去发现什么是量子物理、什么是奈米科技?这些我们不知道的知识,唯有智能超过我们的人能得知。又换句话来说,人人也都有机会开发自己的智慧,增进自己的各项能力。总而言之,这修行的重点,是不要依靠现有微小有限的感官功能与观念来修,要有超越目前见闻觉知的信心与勇气才行的通。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修行人能够开发加强现有的感官能力,我们叫做特异功能,这是现代大家都知道的事情。所以这一段给了我们喜欢追求特异功能的朋友一个方向,也就是说,不要执着在现有的五官身体上下功夫,这样才能真正开发出超越现有的感官能力。「昏昏醉梦间,光阴两俱失。流浪于生死,苦海无边际。如来大慈悲,演此为《洗髓》。」一般人醉生梦死,要对他说明这醉梦往往还反被其耻笑。很少有人能体会这种要脱离生死、不再受苦难牵连的急迫感。佛家讲慈悲,不是指凡夫的爱心。就如经文所说,看到众生浑浑噩噩,不知所生?不知何死?生死流转不停,不知何时才会停息?不如善用智慧,运用各种手段来达成帮助他们。对于已有觉悟的修行人,最快的办法,便是教他一个适合的法门。所以有此洗髓之法来帮助我们早一点成功。「须矣《易筋》后,每于夜静时,两目内含光,鼻中运息微,腹中宽空虚,正宜

纳清熙。」接下来就开始谈如何练功了。练完易筋经之后,每到夜深人静时,便两眼微闭含住眼光。关于这眼光,很多人不知道自己的眼睛本来就会发光,一般眼睛闭起来,大家以为是一片黑暗,但是久习静坐的人便知道,其实会有光彩出现,懂的人不会去关心或执着于这光彩,不懂的人会大惊小怪。古代中医与道家修炼也有以此眼光的色彩来判断身体的健康状况的方法。呼吸要细微,不用口,以不发出声音、不对鼻孔产生冲击感为原则。端坐正直,慢慢的吐故纳新。”腹中宽空虚”,并不是要我们饿着肚子练,而是比喻我们的心念要放开俗杂烦恼,不要留任何事在心里。「朔望及两弦,二分并二至,子午守静功,卯酉干沐浴。」这里按照字面意思是说,每个月里把握月亮的盈亏、上下弦这四天,以及每年的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四天,这些都是修练的重点时间。然后每天在子、午两个时辰作以静为主的功夫,卯酉两个时辰,做以动为主的练习。这段虽然短,不过里面的含意很多,也很容易使人困惑,需要好好说明一下。第一句「朔望与两弦」,在天文学里面的解释是:「朔望两弦均以太阳及太阴视黄经为准;凡日月同度为朔,相差半周天为望,相距一直角为弦,月东日西为上弦,日东月西为下弦。」简单来说,”朔”指的是每个月最看不到月亮的那一天,”望”是其相对180度,也就是一个月里面月亮最圆满的那一天。以月亮绕行地球的圆周来看,每九十度为一分野,如

果0度是”朔”,180度是”望”,那么中间的90度与270度便是上弦与下弦,一般统称”两弦”。所以「朔望与两弦」可以说是这圆周的四个极角。由此可知,朔望与两弦主要是在讲月球与地球的互动关系。第二句讲到春分、秋分、夏至、冬至,这些是跟中国传统历法、节气有关的名词。其定义是:春分:这是春季九十天的中分点,这一天昼夜相等,所以古代曾称春分秋分为昼夜分。夏至:白天最长,黑夜最短,这一天中午太阳位置最高,日影短至终极,古代又称这一天为日北至或长日至。秋分:秋季九十天的中间,这一天昼夜相等,同春分一样,太阳从正东升起正西落下。冬至:这一天中午太阳在天空中位置最低,日影最长,白天最短,黑夜最长古代又称短日至或日南至。以上可以得知,春分、秋分、夏至、冬至这四天来自太阳跟地球的互动关系。为何要注意这些日子呢,「朔望与两弦」第一个与”潮汐”有关,中国古代人早就发现月亮的运行与地球的潮汐有密切关系。例如东汉王充在「论衡」一书中便指出了潮汐和月亮的依赖关系,他说海潮「随月盛衰」。唐宝应和大历年间

(762-779AD),窦叔蒙在「海涛志」一文中也指出﹕「月与海相推,海与月相期」,「盈于朔望,....虚于上下弦」。我们都知道地球有百分之七十的地表是海洋,人体里也有百分之七十的成分是液体的。显然古代的修行人早就发现潮汐的作用不只影响地球,也同时影响了人体。再来「两分与两至」,

是讲太阳对我们的关系。这四个日子主要代表了昼夜的长短与日照的时间,这个对于农民的农作物耕种有非常大的关系,配合这「两分与两至」与其它节气的日子,可以帮助农民

选择最佳的下种、耕作时间,以期获得好的收成。古代修

行人也早就发现了太阳不只影响了地球的植物生长,也同样影响人体的运作。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