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输血感染控制方案

输血感染控制方案

输血感染控制方案
输血感染控制方案

祁门县人民医院

输血感染控制方案

1.目的有效地控制临床输血感染疾病的发生,确保输血安全。

2.依据《献血法》、《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等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对控制输血感染的规定和要求。

3.适用范围祁门县人民医院

4.职责

4.1.临床科室和输血科负责输血感染控制措施的执行和输血感染疾病的登记、报告。

4.2.各临床科室主任和输血科主任负责本科室输血感染控制措施执行情况的监督,并配合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开展相关督查和调查处理工作。

4.3.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负责全院输血感染控制措施执行情况的督查和对输血感染疾病的调查处理,并协同医务科和质控科负责全员培训工作。

5.实施方案

5.1.本方案包括但不限于下列经血液传播的感染性疾病: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巨细胞病毒感染、梅毒、疟疾、EB病毒感染、黑热病、回归热、丝虫病、弓形体病、成人嗜T淋巴细胞白血病病毒等。

5.2.各输血相关科室的医务人员必须严格执行本方案,严格控制输血感染,努力确保输血感染零发生率。

5.3.全员培训管理

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协同医务科和质控科定期开展输血相关知识的全员培训,每年至少开展两次,以提高全院职工输血安全意识和输血医学理论水平;对全院临床科室和医技科室的医务人员,除输血相关知识培训外,还应进行理论考核和输血技术训练。

全院临床科室和医技科室的医务人员均必须参加培训、考核和技术训练;对培训后考核和训练不合格者,需再培训、再考核和再训练,直至合格为止。

临床科室和医技科室应加强对本科室人员的培训管理,积极开展输血技术训练,提高员工的输血理论水平和输血技术操作能力。

5.4.血液运输、入库、保存和出库管理

血液运输、入库、保存和出库管理是保证血液质量、控制输血感染的重要环节,输血科和各输血相关临床科室应建立严格的相关管理制度,确保血液质量安全。

5.4.1.血液运输

对院外的血液运输,由输血科安排专人负责;对院内的血液运输,由临床科室安排本科室的医护人员负责。

负责血液运输的人员在取血时,应严格执行输血查对制度,仔细核查血液物理外观和血袋包装是否合格、血液是否来自于卫生主管部门唯一指定的合法采供血机构(即黄山市中心血站),确保血液质量安全。血液包装不符合国家规定的卫生标准和要求的,应拒领拒收。

应使用专用的冷链设备运输血液,且冷链设备内不得放入与血液运输无关的物品。

在血液运输途中,负责血液运输的人员应时刻检查血液运输条件是否符合要求,一旦运输条件不符合要求,应立即采取措施予以解决,确保血液在运输过程中的质量安全,并做好相应记录。

5.4.2.血液入库

输血科在接收血液入库前,应严格执行输血查对制度,仔细核查血液物理外观和血袋包装,核查内容包括:血站的名称和许可证号、血型、血液品种、采血日期和时间、有效期和时间、血袋条形码、储存条件和血液物理外观。

血液包装不符合国家规定的卫生标准和要求的,应拒领拒收。严禁接收不合格血液入库。

5.4.3.血液保存

对已入库的血液,输血科应根据血液种类、血型和采血日期(或失效日期)等立即依次将血液保存于相应的专用储血设备内。储血设备内严禁存放任何与血液保存无关的其它物品。

输血科应对储血设备进行温度和运转情况记录,每天至少记录4次(每隔6小时记录一次)。

输血科应严格执行库存血交接班制度。

5.4.4.血液出库

严格执行输血查对制度,不得将不合格血液发往临床。血液交接时,严格执行双签名制度。

除临床医师因治疗原因特别要求外,输血科应严格执行“先进先出”的原则,以确保有效储血和避免血液因过期而报废。

血液一旦出库,原则上不得再入库。特殊情况下需要再入库时,必须严格执行血液入库的相关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在确保血液质量安全的前提下,方可进行血液再发放,并做好相关记录。

5.5.临床输血管理

5.5.1.严禁非法采供血,严禁从除黄山市中心血站之外的非指定采供血机构取血。

5.5.2.由于当前血液检测水平有限,现有的技术手段还不能完全解决感染的窗口期问题和消除一切潜在的有害病原体等,因此,输血或血液制品都有传播疾病的危险,输血相关临床科室和医师在决定给患者进行输血治疗前,必须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认真权衡利弊,谨慎决定,杜绝不合理用血。

5.5.3.输血作为临床救治伤病员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已随着现代科学高新技术和医学科学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因此,广大医务人员应不断更新输血观念和输血知识,淘汰陈旧落后的错误认识和技术手段。

5.5.4.在临床输血工作中,输血相关临床科室和医师应认真做到安全、科学、合理、节约用血:

1)能不输血的,尽量不要输;能少输血的,就不多输;能输自体血的,就不输异体血。

2)能不输全血的,尽量不输全血。

3)能不输新鲜血的,尽量不输新鲜血。

4)大力开展成分输血等输血新技术,做到有目的、有针对性地用血。

5)正确运用成熟的临床医疗技术和血液保护技术,包括成分输血和自体输血等。5.5.5.在临床输血操作过程中,输血相关科室和医务人员必须认真做到:

1)严格执行输血相关操作规程和无菌操作规程,不得随意打开血袋,以避免污染。

2)从专用储血冰箱或保存箱内取出并发往临床的血液,根据血液种类的不同,应在相应的规定时间内尽快输注完毕,临床科室不得擅自储存。

3)从专用储血冰箱内取出的血液,可以回温后再输,必要时还可用专用加温仪器进行加温,但加温的温度不得超过37℃。

4)除静脉注射用生理盐水外,禁止将其它任何药物直接加入血液内一同输注。

5)输血前查对是控制输血感染的最后环节,护理人员应严格执行输血查对制度,严禁将不合格血液用于患者。输血前,护理人员应仔细核查血液运输条件是否符合要求、血液物理外观和血袋包装是否合格、血液是否来自于卫生主管部门指定的、合法的采供血机构,并严格执行双核双签制度,对存在质量问题的血液,应坚决拒绝签收和执行输血操作。

凡血袋有下列情况之一者,一律不得给患者输注:

①标签破损、字迹不清;

②血袋破损、渗血、漏血;

③血液中有明显凝块;

④血浆呈乳糜状或暗灰色;

⑤血浆中有明显气泡、絮状物或粗大颗粒;

⑥有溶血;

⑦过期或其它须查证的情况。

6)输注血液时,应使用三证齐全的、合格的一次性输血器材进行输血。

7)严格遵照输血相关制度做好输血过程观察、输血相关记录和不良事件的调查处理等工作,包括输血不良反应及输血感染疾病的登记、报告和调查处理工作,并妥善保存相关记录(输血相关记录应至少保存十年)。

8)严格遵照输血相关制度做好患者输血前经血传播疾病免疫标志物检测,包括谷丙转氨酶、乙肝五项指标、抗-HCV、抗-HIV、梅毒等。

9)血液输注完毕后,严格遵照院感管理要求,做好血袋的统一回收、保存和报废处理工作。严禁私自报废处理血袋或留作它用。

5.6.储血设备管理

输血科应对储血室和所有储血设备进行定期清洁消毒并记录:每天应使用含氯消毒剂对储血室地面进行一次擦拭消毒;每天晚上应使用空气消毒机对储血室空气进行消毒3小时;每周应使用含氯消毒剂对储血设备内、外表面至少进行一次擦拭消毒。

输血科应每月至少对储血室和储血冰箱内进行一次空气微生物学检测:储血冰箱内不得检出致病微生物和霉菌,且细菌生长菌落数应≦200CFU/m3;空气微生物学检测不合格时,应及时查找原因、制定改进措施、实施改进方法,并上报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和院感管理科。

输血科应对储血设备进行每天24小时的监控,发现短期可以解决的故障时,应及时报请设备科检修排出故障;发现短期无法解决的故障时,应立即将库存血液安全转移至备用储血冰箱内保存,并及时报请设备科尽快检修,同时做好相应记录。

设备科应定期对专用储血冰箱进行维护保养,记录维护保养过程和设备运行状态,并进行专业评估,若设备年久老化,应及时提出设备更新报告;输血科应积极给予相应配合。

5.7.输血器材管理

药剂科应对一次性输血器材进行政府集中招标采购,并查验、备案经销许可证、注册证、营业执照和卫生许可证等证件,严把质量关。各相关科室不得私自购买一次性输血器材。

使用后的一次性输血器材(含血袋),应按《医疗废弃物管理制度》的规定,进行统一回收、保存、消毒和报废处理,各临床相关科室不得私自处理,更不得回收重复使用。

5.8.常见输血传染疾病的预防措施

5.8.1.输血后肝炎

病毒性肝炎由多种不同类型的肝炎病毒引起,是目前世界和我国流行最广泛且十分严重的传染病,是输血常见的并发症,主要有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尤其是丙型肝炎(约占输血后肝炎的90%以上)。

作为用血的医疗机构,预防输血后肝炎的措施主要如下:

1)大力宣传无偿献血制度。

2)严禁非法采供血,严禁从除黄山市中心血站之外的非指定采供血机构取血。

3)在决定给患者进行输血治疗前,临床医师应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认真权衡利弊,谨慎决定,非必要时不要给患者输血。

4)大力提倡选择性的自身输血和成分输血。进行异体输血时,应选择来自卫生主管部门唯一指定的合格血站(即黄山市中心血站)提供的合格血液。

5)严格执行消毒制度和无菌操作规程,严格使用三证齐全的、合格的一次性输血器材进行输血。

6)保护受血者,必要时可在输血后24小时内和输血后1个月时各肌注乙肝抗体1次,对经常输血的患者最好注射乙肝疫苗。

5.8.2.艾滋病

艾滋病全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传染病和免疫缺陷性疾病,病原体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传播途径主要有:①性接触;②静脉注射毒品;

③输用HIV污染的血液或制品,移植感染者的器官、组织;④母婴传播。

输血引起的艾滋病,其临床表现同一般艾滋病一样复杂而严重,病毒累及所有器官,死亡率极高;其潜伏期短者为6 个月,长则达10年以上;其感染早期有50~70%的感染者无明显症状,成为HIV携带者,危害更大。

作为用血的医疗机构,防止输血传播艾滋病的措施主要如下:

1)加强宣传教育,使公民认识到艾滋病的危害性和经血传播的危险性,使艾滋病高危人群、感染者和可疑感染者能主动退出献血行列。

2)禁止使用进口血液制品。

3)严禁非法采供血,严禁从除黄山市中心血站之外的非指定采供血机构取血。

4)在决定给患者进行输血治疗前,临床医师应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认真权衡利弊,谨慎决定,非必要时不要给患者输血。

5)大力提倡选择性的自身输血和成分输血。进行异体输血时,应选择来自卫生主管部门唯一指定的合格血站(即黄山市中心血站)提供的合格血液。

6)严格执行消毒制度和无菌操作规程,严格使用三证齐全的、合格的一次性输血器材进行输血。

5.8.3.梅毒

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引起的慢性传染病。献血者患有梅毒,并处于梅毒螺旋体血症阶段,其献出的血液被输用后可以传播梅毒。输血传播梅毒的潜伏期为4周到5个月,平均为9~10周。感染者常见的症状是典型的二期梅毒丘疹。

虽然我们使用的血液对献血者进行了梅毒检测试验,但由于(1)第一期梅毒的早期(此时螺旋体血症十分明显)血清学试验常是阴性;(2)与梅毒螺旋体检测方法和试剂的敏感程度有很大关系,所以仍存在输血后传播梅毒危险。

作为用血的医疗机构,预防梅毒传播的措施主要如下:

1)加强宣传教育,使有性病或性滥交者及其伙伴主动退出献血行列。

2)严禁非法采供血,严禁从除黄山市中心血站之外的非指定采供血机构取血。

3)大力提倡选择性的自身输血和成分输血。进行异体输血时,应选择来自卫生主管部门唯一指定的合格血站(即黄山市中心血站)提供的合格血液。

4)梅毒螺旋体在4℃条件下保存72小时便失去活性,因此,临床医师应尽量给患者输用4℃冷藏保存3天以上的血液,避免使用4℃冷藏保存3天以内的所谓“新鲜血液”。

5.8.4.巨细胞病毒感染

巨细胞病毒(CMV)感染以输血最为多见,多发生在免疫功能低下的受血者,如早产儿、低体重儿、先天性免疫缺陷、肾移植和骨髓移植者,且随着输血次数的增多和输血量的增大而使感染率增大;库存血液中,CMV的存活时间不长,因此,输用库血感染CMV 的几率比新鲜血的小,也更安全。

作为用血的医疗机构,预防输血感染CMV的措施主要如下:

1)大力提倡选择性的自身输血和成分输血。对确需输异体血的患者,应优先输用去白细胞(较好方法是用白细胞过滤器)的血液、洗涤红细胞。

2)对免疫功能低下者,抗-CMV阴性时,应输用CMV抗体阴性血液。

3)尽量输用储存血液,可减少CMV感染机会。

4)对低体重儿和早产儿,尽量减少血液标本采集数量和次数,以避免因缺血过多而增加输血机会,从而减少感染机会。

5)静注CMV免疫球蛋白,对易感者有预防作用。

5.8.5.疟疾

疟原虫可存在于各种血细胞、血浆和冷沉淀中。患过疟疾的人,体内或血中可能仍带有疟原虫,其血液仍可能传播疟疾。经输血传播的疟疾通常约在输血后1周至1个月内发病,也可短至1日长至60日。

作为用血的医疗机构,预防输血传播疟疾的措施主要如下:

1)加强宣传教育,使有疟疾病史者在病愈3年内主动暂缓献血(须在病愈3年后方能献血);使在疫区暂住或作短期逗留,且离开后既未服抗疟药又无症状者,6个月后方可献血。

2)大力提倡选择性的自身输血和成分输血。

3)对输入疑有症原虫污染血液的受血者、或在疟疾流行区的受血者,都应服用抗疟剂预防。输血前24小时,受血者可口服氯喹1500毫克,或输血后立即口服氯喹至少300毫克,连续5~7天。

5.8.

6.其他输血相关疾病

成人嗜T淋巴细胞白血病是发生于成人T淋巴细胞中的特殊类型的白血病,由嗜T 淋巴细胞白血病病毒Ⅰ型引起,可通过输血传播。目前主要流行区有日本南部的九州地区、加勒比海地区和非洲的尼日利亚北部地区,我国福建省沿海、粤东地区有小流行区,其他地区也有散在小区域发病病例。

弓形体病是由于弓形体引起的一种细胞内寄生、人畜共患的流行性传染病,多为隐性感染,但能引起多系统损害,易通过皮肤黏膜和胃肠道感染,但也能通过输血、器官移植、胎盘传播。

加强输血感染疾病的控制,是对患者负责,也是一个医务工作者应尽的义务,临床输血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输血法律法规文件执行,坚持能不输则不输,能少输则不多输的原则,切实从患者利益出发,确保输血患者安全。

临床输血感染控制方案

会泽县人民医院临床输血感染控制方案广泛开展合理、科学输血,提高输血风险意识、安全意识,严格遵照《医疗机构输血管理办法》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的要求,制定本方案。 一、组织构成 医院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是控制临床输血感染的最高组织形式,具体领导并督查各临床科室开展输血感染控制工作。各临床科室输血管理小组负责督促执行临床输血工作的输血指征把关、输血前检查、血液交接核对、血液质量检查、输血前查对、无菌操作、输血不良反应观察等环节管理。 二、工作目标 执行无菌操作技术,遵守《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力争输血感染率控制为零;严密观察输血过程,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控制在3%以内;严格执行曲靖市卫生局规定,确保市中心血站为临床用血唯一来源地,坚决打击自采自供血液的非法行为,严格控制经血液途径传播疾病感染的发生。 三、实施措施 (一)加强培训 输血管理委员会每年至少开展一次临床输血知识培训活动,提高全员输血安全意识及输血医学理论水平。医务科及血库、各科室加强临床输血技术管理,开展临床输血技术训练,提高临床输血管理水平和输血技术操作能力。

(二)加强血液来源、保存、出库及输血器材、贮血设备的管理医院临床用血严格加强血液来源管理,坚决打击自采自供非法采血行为,接受县卫生局监督,确保血液来源合法,血液质量合格。临床用血全部由曲靖市中心血站供应。 血液保存是保证血液质量,控制输血感染的重要环节,输血科应建立完善的血液入库、保存、发放及储血设备管理制度,确保出库血液合格。 1、血液入库管理:输血科在血液产品接收过程中要认真核查血袋包装,核查血液质量,禁止接受不合格血液入库,核查内容如下:(1)血站的名称及其许可证号;(2)血型;(3)血液品种;(4)采血日期及时间;(5)有效期及时间;(6)血袋编号(或条形码);(7)储存条件。血液包装不符合国家规定的卫生标准和要求应拒领拒收。 2、血液保存管理:(1)分型保存应分类按序摆放,各型血液存放有明显的标示;(2)储血冰箱温度记录,贮血冰箱按规范有温度记录,每8小时一次,出现故障后,有检修、恢复记录及血液保存处理的记录;(3)严格血液保管交接班制度,(4)贮血冰箱内严禁保存杂物及私人物品。 3、血液出库管理:(1)严格查对制度,发血时严格查对血型、数量、用血单位及各种报告单;(2)入出有序,血液的发放除临床医师因治疗原因特别要求外,严格遵守先进先出的原则,以保证有效贮血。(3)严格执行送血回执制度,送(发)收(取)双方签名,以示血液产品合格收(取),并有可追踪性。(4)血液一旦出库原则上

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方案

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 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方案建立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输血不良反应、输血传染疾病、输注无效)预案,有效预防与处理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防止输血传染疾病的进一步传播和追溯疾病源、减少与预防血液输注无效。 输血科负责输血不良反应、输注无效的原因调查与上报,并反馈给血站。协助医院对输血传染疾病的调查与上报。 检验科负责对输血前传染病指标的检测,并做好质控工作。 医务科及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负责协调对输血严重危害(SHOT)的处置与鉴定工作。院内感染管理科负责传染病疫情上报。 一、输血不良反应监控、调查及处理程序 1.输血过程应先慢后快,再根据病情和年龄调整输注速度,并严密观察受血者有无输血不良反应,如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1)减慢或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 (2)立即通知值班医师和输血科值班人员,及时检查、治疗和抢救,并查找原因,做好记录。 2.疑似溶血性或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及时报告上级医师,在积极治疗抢救的同时,做以下核对检查: (1)核对用血申请单、血袋标签、交叉配血试验记录; (2)核对受血者及供血者ABO血型、Rh(D)血型。通知输血科对原血液标本进行复检、不完全抗体筛查及交叉配血试验。抽取剩余

血液送输血科重新进行血型检定和交叉配血; (3)立即抽取受血者血液加肝素抗凝剂,分离血浆,观察血浆颜色,测定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 (4)立即抽取受血者血液,检测血清胆红素含量、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并检测相关抗体效价; (5)如怀疑由细菌污染引起的,按我院相关规定执行,取剩余血进行细菌培养鉴定; (6)尽早检测血常规、尿常规及尿血红蛋白; (7)必要时,溶血反应发生后5-7小时测血清胆红素含量。 3.输血科在接到发生严重输血溶血反应的报告后,应迅速进行调查,以确定原因 ,结果要及时通报临床科室,汇报科室领导,并书面报告医务科。 4.输血完毕,对有输血不良反应的,主管医生应逐项填写“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24小时内送输血科保存。输血科每月统计上报医教科。 5.输血科在接到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报告并初步核实后,要立即通知血站,并协同医务科、临床科室等做好证据保全的工作。 二、输血传染疾病处理程序 1.输血传染疾病发生者,从采供血机构和用血机构追溯传染源头。 2.核查相关献血者资料及相同受血者感染情况。 3.检查受血者输血前传染病指标检查情况。

输血管理与持续改进(2)

,八、输血管理与持续改进 标准: 4.18.1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施行)》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等有关法律法规,完善临床用血的组织管理。 4.18.1.1依据输血管理法律法规和输血技术规范制定输血管理文件。 说明: 本标准达到评价要点C 达到标准[C] 1.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施行)》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等有关法律和规范,制定相关管理制定,设血库。成立了医院输血管理委员会,确立委员会职责,确定主管职能部门为医务科,由医务科、血库履行了对全院临床输血监管指导工作,每季度组织活动,对医院用血不良事件,输血安全进行分析,相关活动有记录。 2.临床输血管理组织和职能管理部门,履行对全院临床输血监管指导工作职能及活动记录。 3.组织全院性输血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制度的培训记录 4.临床输血监管实施细则和考核办法。 资料目录: 标准: 4.18.1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施行)》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等有关法律法规,完善临床用血的组织管理。

4.18.1.2医院有临床输血反应处理规范和应急用血预案、采集标本制度与流程并遵循。 说明: 本标准达到评价要点C 达到标准[C] 1.临床输血相关制度与规范中,有输血不良反应处理规范;有应急用血预案;有用血申请流程、用血流程和输血管理流程;有采集血标本的流程。 2?有相关制度、流程的培训与教育。 资料目录: 标准:4.18.3加强临床用血过程管理,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促进临床安全、有效、科学用血。 4.18.3.1 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合理用血。 说明: 本标准达到评价要点C 达到标准[C] 1.医院对输血适应症管理规定,定期评价与分析用血趋势。 2.医务人员掌握输血适应症相关规定,用血合理。 : 资料目录 4.1832 开展对临床输血知识的教育与培训,促进临床合理用血说明: 本标准达到评价要点C

安全输血措施及预防输血感染制度

安全输血措施及预防输血感染制度 一、杜绝溶血性输血反应:急性溶血性反应大都是由于责 任心不强所致(如配错血、临床抽错血)。控制方法:加强输血环节管理,重点患者唯一身份信息识别、标本唯一身份识别及患者与标本一致性保证等。 二、迟发性溶血反应一般由于不规则抗体未能检测出来所 致。控制方法: 1、ABO血型、Rh(D)血型初检; 2、复检ABO正定型、ABO反定型和 Rh(D)血型; 3、抗体筛查,必要时做抗体鉴定; 4、交叉配血用微柱凝胶配血法; 5、疑难配血加用微柱凝胶配血卡(抗人球蛋白加补体)。 三、避免和减少输血不良反应。控制方法有: 1、根据病人实际需要,分别输入有关血液成分具有疗效好副作用小等优点,成分输血率达90%以上。 2、输用全血、红细胞悬液、洗涤红细胞制品时,进行白细胞滤除,可避免或减少由白细胞所引起的,非溶血性热源反应,避免或减少经白细胞传播病毒;避免或减少因细胞碎片微聚物引起的肺栓塞;避免或减少输血相关移植物抗宿主病(TA-GVHD);避免或减少输血相关免疫抑制。 3、积极开展自身输血。

4、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输血科按有关规定,根据临床申请和病人具体情况,科学合理地调配供血。 四、杜绝责任性差错发生。控制方法有: ①经治医师逐项填写“输血申请单”,内容完整、准确,输血科不接受缺乏必要资料或内容不准确的申请单。 ②护士抽血时,一定要核准病人身份,如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床号、血型等,立即贴好标签,并在输血申请单上签名。 ③血样送达输血科时,由送检医护人员和输血科双方进行逐项核对。凡不合格血样标本一律不退回临床科室,要求临床重新采集标本。 ④输血科配血时,核对病人标本与申请单一致,检查血袋包装,标签填写内容;有效期及血液外观如颜色、凝块、颗粒、气泡、溶血等,正确无误时才可进行交叉配血。 ⑤配血合格后,由医护人员到输血科取血。取血与发血的双方共同核对患者姓名、性别、住院号、床号、血型、血液有效期、配血结果以及血液外观,确认无误后,共同签字发出。 五、保证血液质量。控制方法有: 1.储血条件、温度及环境设施设备符合要求。 2.血液发出后不得退回。

输血感染控制方案

祁门县人民医院 输血感染控制方案 1.目的有效地控制临床输血感染疾病的发生,确保输血安全。 2.依据《献血法》、《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等 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对控制输血感染的规定和要求。 3.适用范围祁门县人民医院 4.职责 4.1.临床科室和输血科负责输血感染控制措施的执行和输血感染疾病的登记、报告。 4.2.各临床科室主任和输血科主任负责本科室输血感染控制措施执行情况的监督,并配合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开展相关督查和调查处理工作。 4.3.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负责全院输血感染控制措施执行情况的督查和对输血感染疾病的调查处理,并协同医务科和质控科负责全员培训工作。 5.实施方案 5.1.本方案包括但不限于下列经血液传播的感染性疾病: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巨细胞病毒感染、梅毒、疟疾、EB病毒感染、黑热病、回归热、丝虫病、弓形体病、成人嗜T 淋巴细胞白血病病毒等。 5.2.各输血相关科室的医务人员必须严格执行本方案,严格控制输血感染,努力确保输血感染零发生率。 5.3.全员培训管理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协同医务科和质控科定期开展输血相关知识的全员培训,每 年 至少开展两次,以提高全院职工输血安全意识和输血医学理论水平;对全院临床科室和医技科室的医务人员,除输血相关知识培训外,还应进行理论考核和输血技术训练。 全院临床科室和医技科室的医务人员均必须参加培训、考核和技术训练;对培训后考核和训练不合格者,需再培训、再考核和再训练,直至合格为止。 临床科室和医技科室应加强对本科室人员的培训管理,积极开展输血技术训练,提高员工的输血理论水平和输血技术操作能力。 5.4.血液运输、入库、保存和出库管理血液运输、入库、保存和出库管理是保证血液质量、控制输 血感染的重要环节,输 血科和各输血相关临床科室应建立严格的相关管理制度,确保血液质量安全。 5.4.1.血液运输对院外的血液运输,由输血科安排专人负责;对院内的血液运输,由临床科室安排本科室的医护人员负责。 负责血液运输的人员在取血时,应严格执行输血查对制度,仔细核查血液物理外观和血袋包装是否合格、血液是否来自于卫生主管部门唯一指定的合法采供血机构(即黄山市中心血站),确保血液质量安全。血液包装不符合国家规定的卫生标准和要求的,应拒领拒收。 应使用专用的冷链设备运输血液,且冷链设备内不得放入与血液运输无关的物品。在血液运输途中,负责血液运输的人员应时刻检查血液运输条件是否符合要求,一旦运输条件不符合要求, 应立即采取措施予以解决,确保血液在运输过程中的质量安全,并做好相应记录。 5.4.2.血液入库 输血科在接收血液入库前,应严格执行输血查对制度,仔细核查血液物理外观和血袋包装,核查内容包括:血站的名称和许可证号、血型、血液品种、采血日期和时间、有效期和时间、血袋条形

输血传染性疾病的管理制度和上报制度

输血传染性疾病的管理措施和上报制度 一、输血管理委员会要加强对临床输血工作的监督管理。 二、认真执行《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等法律法规。严禁非法采供血(血浆)活动,原料血浆不得用于临床。 三、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开展成分输血、推广自身输血。纠正和杜绝输注“人情血”“安慰血”、“营养血”和“新鲜血”。 四、临床输血要执行用血登记和用血报批手续,中心血库不得发出未标明供血者姓名、血型、血液制品、数量、采血日期、有效期、采供血机构许可证号。 五、中心血库严格执行输血前检验和核对制度。 六、临床输血出现不良反应和发生输血相关疾病时,应详细记录,及时调查处理,如与采供血机构有关,应及时与之联系。 七、制定严格的消毒制度和保洁监控措施。 (1)自体输血、采血样、输血时必须使用一次性注射器、输液器和输血器。这些器材必须使用具有生产单位名称、批准生产号、产品合格证、生产许可证、卫生许可证生产的产品,每批产品必须有检验合格证以及该批产品出厂日期,消毒日期和有效期,并要通过医院细菌培养和热源试验,合格者方可应用。 (2)采血、输血用的一次性注射器,输液(血)器、血袋、血标本用后必须一对一回收,采取有效的消毒措施,消毒毁形焚烧处理。 (3)受血液污染的敷料、纱布、棉球、棉签、纸片等应单独收集按特种垃圾处理办法处理。(4)凡接触血液的物品,在消毒处理前,不得随地乱扔,污染环境。 (5)参与输血的医务人员在操作前必须严格洗手和更换手套,以免造成成交叉感染,若医务人员有皮肤破损、化脓等,则应暂时停止从事输血工作。 八、输血或血液制品都有传播疾病的危险,常见的经输血传播的疾病有乙肝、丙肝、爱滋病、梅毒、巨细胞病毒感染、疟疾等,必须严格采取措施,予以预防和控制。 九、按我国现行规定,输血前必须对供血者进行杨哥体检,必须的化验项目有ALT、HBsAg、抗-HCV、抗-HIV、梅毒血清血试验(RPR)等。 十、采血、 输血必须使用一次性刺针,注射器及输血器。 十一、发现可疑感染者,应及时上报输血管理委员会。以便及时调查处理。 十二、废弃的刺针、注射器、输血器、血袋、血标本等应单独收集,按特种垃圾处理办法处理。 十三、输血传染疾病处理和上报程序 1.输血传染疾病发生者,从采供血机构和用血机构追溯传染源头。 2.核查相关献血者资料及相同受血者感染情况。 3.检查受血者输血前传染病指标检查情况。 4.具体流程如下:输血传染病处理流程

控制输血感染方案

控制输血感染方案 (1)落实《献血法》和《临床用血管理办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等有关规定。医院严禁非法擅自采血。 1.血液资源必须加以保护、合理应用,避免浪费,杜绝不必要的输血。 2.临床医师和输血医技人员应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正确应用成熟的临床技术和血液保护技术,包括成分输血和自体输血等。 3.贮血冰箱内严禁存放其它物品;每周消毒一次;冰箱内空气培养每月一次,无霉菌生长或培养皿(90mm)细菌生长菌落〈8cfu/10分钟或〈200cfu/m3为合格。 4.建立质量监测、考核和信息反馈制度。 3.受血者配血实验的血标本必须是输血前3天之内的。 4.输血前必须检查不规则抗体筛查实验。 5.把丙肝抗体,爱滋抗体、梅毒和甲肝做为常规检查。 (2)全血、血液成分入库前要认真核对验收。核对验收内容包括:运输条件、物理外观、血袋封闭及包装是否合格,标签填写是否清楚齐全(供血机构名称及其许可证号、供血者姓名或条码编号和血型、血液品种、容量、采血日期、血液成分的制备日期及时间、血袋编号,储存等。 6.凡血袋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一律不的发出: 1.标签破损、字迹不清的 2.血袋有破损、漏血的 3.血液中有明显凝快的 4.血浆呈乳糜状或暗灰色 5.血浆中有明显气泡、絮状物或粗大颗粒 6.有溶血 7.过期或其他须查证的情况。

(4)完善输血反应及输血感染疾病的登记、报告和调查处理制度。 (6)掌握输血适应证,科学、合理用血。 1.输血前由两名医护人员核对交叉配血报告单及血袋标签个项内容,检查血袋有无破损渗漏,血液颜色是否正常。准确无误方可输血。 2.输血时由两名医护人员带病历共同到患者床旁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历号、床号,血型等,确认与配血报告相符,再次核对血液后,用符合标准的输血器进行输血。 3.取回的血应尽快输用,不的擅自贮存。 4.输血前后用静脉注射用生理盐水冲洗输血管道。连续输用不同供血者的血液时前一袋血输尽后,用静脉用生理盐水冲洗输血器,再接下一袋雪继续输。 5.输血过程中应先慢后快,在根据病情和年龄调整输注速度, 并严密观察受血者有无输血不良反映,如出现异常情况及时 处理。

临床工作中血液传播疾病的预防与控制措施分析

临床工作中血液传播疾病的预防与控制措施分析 【摘要】目的:对临床工作中血液传播疾病的预防与控制措施进行分析。方法:选取医院行输血治疗、血液透析患者50例进行回顾分析,观察临床血液传播疾病预防控制效果。结果:血液传播疾病预防控制下,患者与医护人员均未出现感染情况。结论:血液传播疾病的有效预防控制,对避免患者与医护人员感染情况的发生可起到明显作用,应将预防控制措施落实到临床实践工作中。 【关键词】血液传播疾病;预防控制;输血 【中图分类号】R45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18)04--01 医院患者治疗中的感染问题与医护人员职业病问题是近年来医院临床工作中预防控制的重点。然而大多诊疗工作的开展都需做血液检验化验,或开展输血治疗、血液透析等,一旦该过程中未做好疾病预防控制,便可能有疾病病毒传播,威胁患者与医护人员健康安全[1]。这就要求临床实践中做好预防控制血液传播疾病工作,防止有感染情况发生。本次研究将就此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医院2014年3月~2016年4月收治的行输血治疗及血液透析患者50例,男25例,女25例,年龄36~66岁,平均年龄(42.7±12.4)岁,入院检查,乙肝患者、丙肝患者分别为19例、17例,而另外14例均为乙肝病毒与丙肝病毒携带者。 1.2 方法 临床工作中,为预防控制血液传播疾病,采取的策略主要包括:①仪器的严格控制,如对于不同疾病,需分机使用不同检测仪器,且在使用后及时消毒,再如一次性注射器、灭菌采血针等,使用时需做到无菌操作,使用后及时销毁处理,注意以一针、一筒采血原则为指导,防止有病毒交叉感染情况发生。同时,对于相关器具如试管、玻璃器材等,都需经过消毒、洗涤、烘干处理。医护人员工作中,所穿戴的专用衣或隔离衣,都需按时消毒处理;②管理组织加强,如对于需检验的血液标本,要求分类放置,如对乙肝、丙肝患者以及病毒携带者血液进行标识,妥当放置。管理组织加强中,还需对医护人员开展相关预防控制教育,如关于消毒液浓度设定、仪器消毒方法以及检验废弃物分类等。且注意在相关管理机制上完善,如

输血感染控制管理实施方案

为了更好的落实《献血法》、《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和卫生部《临床输血技术规范》要求,广泛开展合理、科学输血,提高输血风险意识、安全意识,有效控制临床输血感染疾病,特制定控制输血感染方案 一、组织构成 医院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是控制临床输血感染的最高组织形式,具体领导并督查各临床科室开展输血感染控制工作。输血管理委员会要加强对临床输血工作的监督管理。 各临床科室输血管理小组负责督促执行临床输血工作的输血指征把关、输血前检查、血液交接核对、血液质量检查、输血前查对、无菌操作、输血不良反应观察等环节管理。 二、工作目标 执行无菌操作技术,遵守《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力争输血感染率控制为零;严密观察输血过程,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控制在3%以内;严格执行芜湖市卫计委规定,确保市中心血站为临床用血唯一来源地,坚决打击自采自供血液的非法行为,严格控制经血液途径传播疾病感染的发生。 三、实施措施 (一)加强培训 输血管理委员会每年至少开展一次临床输血知识培训活动,提高全员输血安全意识及输血医学理论水平。医务科及血库、各科室加强临床输血技术管理,开展临床输血技术训练,提高临床输血管理水平和输血技术操作能力。 (二)加强血液来源、保存、出库及输血器材、贮血设备的管理 医院临床用血严格加强血液来源管理,坚决打击自采自供非法采血行为,接受县卫生局监督,确保血液来源合法,血液质量合格。临床用血全部由芜湖市中心血站供应。血液保存是保证血液质量,控制输血感染的重要环节,输血科应建立完善的血液入库、保存、发放及储血设备管理制度,确保出库血液合格。 1、血液入库管理:输血科在血液产品接收过程中要认真核查血袋包装,核查血液质量,禁止接受不合格血液入库,核查内容如下: (1)血站的名称及其许可证号; (2)血型; (3)血液品种; (4)采血日期及时间; (5)有效期及时间; (6)血袋编号(或条形码); (7)储存条件。 血液包装不符合国家规定的卫生标准和要求应拒领拒收。 2、血液保存管理: (1)分型保存应分类按序摆放,各型血液存放有明显的标示;

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方案38744

XXX血科文件编XXXX 第 1 页 质量手册第2版第1次修改 生效日期:2012年1月1日 标 题 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方案 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方案 建立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输血不良反应、输血传染疾病、输注无效)预案,有效预防与处理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防止输血传染疾病的进一步传播和追溯疾病源、减少与预防血液输注无效。 输血科负责输血不良反应、输注无效的原因调查与上报,并反馈给血站。协助医院对输血传染疾病的调查与上报。 检验科负责对输血前传染病指标的检测,并做好质控工作。 医务科及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负责协调对输血严重危害(SHOT)的处置与鉴定工作。院内感染管理科负责传染病疫情上报。 一、输血不良反应监控、调查及处理程序 1.输血过程应先慢后快,再根据病情和年龄调整输注速度,并严密观察受血者有无输血不良反应,如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 (1)减慢或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 (2)立即通知值班医师和输血科值班人员,及时检查、治疗和抢救,并查找原因,做好记录。 2.疑似溶血性或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及时报告上级医师,在积极治疗抢救的同时,做以下核对检查:(1)核对用血申请单、血袋标签、交叉配血试验记录;

批准人质量负责人编写人生效日期 XXX输血科文件编号:XXX 第 2 页 质量手册第2版第1次修改 生效日期:2012年1月1日 标 题 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方案

(2)核对受血者及供血者ABO血型、Rh(D)血型。通知输血科对原血液标本进行复检、不完全抗体筛查及交叉配血试验。抽取剩余血液送输血科重新进行血型检定和交叉配血; (3)立即抽取受血者血液加肝素抗凝剂,分离血浆,观察血浆颜色,测定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 (4)立即抽取受血者血液,检测血清胆红素含量、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并检测相关抗体效价; (5)如怀疑由细菌污染引起的,按我院相关规定执行,取剩余血进行细菌培养鉴定; (6)尽早检测血常规、尿常规及尿血红蛋白; (7)必要时,溶血反应发生后5-7小时测血清胆红素含量。 3.输血科在接到发生严重输血溶血反应的报告后,应迅速进行调查,以确定原因,结果要及时通报临床科室,汇报科室领导,并书面报告医务科。 4.输血完毕,对有输血不良反应的,主管医生应逐项填写“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24小时内送输血科保存。输血科每月统计上报医教科。 5.输血科在接到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报告并初步核实后,要立即通知血站,并协同医务科、临床科室等做好证据保全的工作。 二、输血传染疾病处理程序 批准人质量负责人编写人生效日期 XXX血科文件编号:XXXX 第 3 页 质量手册第2版第1次修改 生效日期:2012年1月1日

控制输血严重危害方案

控制输血严重危害方案 一、控制输血传染疾病制定并严格执行控制临床输血感染方案书,严防输血传染疾病 二、控制输血不良反应 制定并严格执行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制度和输血不良反应的血样复验制度、急性输血反应应急预案和流程、输血不良反应标准。 三、控制输血输注无效全员学习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原因及对策。红细胞悬液与血浆当前未发现输注无效 控制临床输血感染方案 开展合理、科学输血,提高输血风险意识、安全意识,严格遵守临床输血管理制度及输血技术操作规程,《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的要求和规定,制定本方案。 一、组织构成 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是控制临床输血感染的最高组织形式,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具体领导和督察各临床科室开展输血感染控制工作。各临床科室成立以科主任为组长,护士长为副组长,质控员为成员的控制临床输血感染的领导小组,负责督察执行临床输血工作的输血指征把关、输血前检查、血液交接核对、血液质量检查、输血前查对、无菌操作、输血不良反应观察等环节。 二、工作目标

执行无菌操作技术,遵守《临床输血技术规范》输血感染率控制为零发生;严格观察输血过程,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控制在3%以内。严格执行卫生局规定,确保朔州市中心血站为临床用血唯一来源地,坚决打击私自采供血液的非法行为,严格控制经血液途径传播疾病感染的发生。 三、实施措施 (一)全员培训: 输血管理委员会每年至少开展一次临床输血知识培训活动,全院专业技术人员参加提高全员输血安全意识及输血医学理论水平。医疗质量管理部门加强临床输血技术管理,开展临床输血技术训练,提高临床输血管理水平和输血技术操作能力。 (二)血液来源: 医院临床用血严格加强血液来源管理,坚决打击私自采供血液的非法行为,接受公安局卫生局监督,确保血液来源合法,血液质量合格。(三)血液保存、发放: 血液保存是保证血液质量,控制临床输血感染的重要环节,输血科建立血液储存、运输、发放制度,血液质量管理制度,确保出库血液合格。

控制输血感染方案及管理制度

控制输血感染方案及管理制度 一、输血管理委员会要加强对临床输血工作的监督管理。 二、认真执行《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等法律法规。严禁非法采供血(血浆)活动,原料血浆不得用于临床。 三、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开展成分输血、推广自身输血。纠正和杜绝输注“人情血”“安慰血”、“营养血”和“新鲜血”。 四、临床输血要执行用血登记和用血报批手续,中心血库不得发出未标明供血者姓名、血型、血液制品、数量、采血日期、有效期、采供血机构许可证号。 五、中心血库严格执行输血前检验和核对制度。 六、临床输血出现不良反应和发生输血相关疾病时,应详细记录,及时调查处理,如与采供血机构有关,应及时与之联系。 七、制定严格的消毒制度和保洁监控措施。 , (1)自体输血、采血样、输血时必须使用一次性注射器、输液器和输血器。这些器材必须使用具有生产单位名称、批准生产号、产品合格证、生产许可证、卫生许可证生产的产品,每批产品必须有检验合格证以及该批产品出厂日期,消毒日期和有效期,并要通过医院细菌培养和热源试验,合

格者方可应用。 (2)采血、输血用的一次性注射器,输液(血)器、 血袋、血标本用后必须一对一回收,采取有效的消毒措施, 消毒毁形焚烧处理。 (3)受血液污染的敷料、纱布、棉球、棉签、纸片等 应单独收集按特种垃圾处理办法处理。 (4)凡接触血液的物品,在消毒处理前,不得随地乱 扔,污染环境。 (5)参与输血的医务人员在操作前必须严格洗手和更 换手套,以免造成成交叉感染,若医务人员有皮肤破损、化 脓等,则应暂时停止从事输血工作。 八、输血或血液制品都有传播疾病的危险,常见的经输 血传播的疾病有乙肝、丙肝、爱滋病、梅毒、巨细胞病毒感 染、疟疾等,必须严格采取措施,予以预防和控制。 九、按我国现行规定,输血前必须对供血者进行杨哥体 检,必须的化验项目有ALT、HBsAg、抗-HCV、抗-HIV、梅毒 血清血试验(RPR)等。 十、采血、输血必须使用一次性刺针,注射器及输血器。十一、】 十二、发现可疑感染者,应及时上报输血管理委员会。以便及时调查处理。 十三、废弃的刺针、注射器、输血器、血袋、血标本等

输血感染及预防控制措施

输血感染及预防控制措施 摘要】目的:探讨和分析输血感染的相关因素,并实施相关预防控制措施,避免 医院感染事件的发生。方法:对我站目前所存在的输血感染隐患进行分析和总结, 并制定相关预防控制措施。结果:经过分析发现,目前我站还存在输血感染安全隐患,同时管理制度并不完善以及工作人员的执行力不到位。此外,工作区域布局 不合理以及没有严格执行洗手制度等。结论:为了有效地控制输血感染事件的发生,需建立和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同时还需加强管理力度,杜绝输血感 染事件发生,保障患者输血安全。 【关键词】输血感染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R45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11-0084-02 临床上,输血是一种特殊性的医学治疗方式,同时其在抢救和治疗患者生命 中起到关键性作用。但是,虽然输血能够治疗患者的疾病,同时还会使得患者感 染各种病原体以及病毒性疾病等。近年来,临床用血量逐渐增加,而发生输血感 染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加,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同时增加医院医疗纠 纷事件的发生。为此,我站对发生输血感染的相关隐患进行分析和研究,并实施 相关控制措施,如下报道。 1 常见输血感染 1.1菌血症 近年来,临床对血液病毒的检测能力得到极大的提高,进而使得因输血所发 生的病毒感染率在逐渐下降。但是,因血液而发生的细菌污染情况不断增加。目前,红细胞制品一般放置在2-6℃的环境中保存,而冰冻血浆则保存于-18℃以下 环境中。低温能够对细菌的生长产生抑制,所以发生细菌污染的几率减少。但是,血小板制品则保存在20-24℃的环境中,同时血小板中的血浆存在丰富的养料, 进而使得细菌具有生长和繁殖的良好环境,所以血小板制品很容易发生污染。 1.2输血病毒感染 经输血感染的病毒主要为病毒性肝炎和艾滋病等。 1.2.1病毒性肝炎 因输血而导致的肝炎为输血后肝炎(PTH)。这种症状是一种常见的输血传播性 疾病,目前其在临床上的发生率大约为2.4-27.6%。同时其与输血量以及输血次数成正比关系。目前常见的疾病主要为: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 1.2.2艾滋病毒(HIV)感染 对于艾滋病来说,输血是导致患者患病的主要途径之一。在美国,每年因输 血而感染艾滋病的比例大约占1.7%[1]。然而给患者输注红细胞和全血以及血浆则可能会传播艾滋病。然而给患者输注球蛋白和白蛋白等则一般不会发生感染。这 种感染的危险性则主要与患者输血次数以及输血量成正比。 1.3输血性疟疾 疟原虫感染者也可产生无症状疟原虫携带状态,血液中含有处于潜伏期的红 细胞内期疟原虫,即无症状发作的带虫者。当这一类人成为供血员时可传播疟疾。受血者输入此种血可致输血性疟疾,这种感染是会致命的。 2 预防和控制措施 引起输血感染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2.1供血员带有感染因,病毒感染存在“窗口期”

医院感染控制实施方案

***医院医院感染控制实施方案 【医院感染管理控制目标】 1.医院感染发病率≤10%。 2.医院感染漏报率≤l0%。 3.无菌手术切口感染发生率≤1.5%,无菌切口甲级愈合率 ≥97%。 4.消毒灭菌合格率l00%。 5.一人一针一管执行率l00%。 6.使用中皮肤消毒剂,细菌数≤l0cfu/ml,其他的消毒剂细菌数≤l00cfu/ml,不得检出致病微生物。每季度生物监测一次。 7.使用中灭菌剂:每季度监测一次,无菌生长。戊二醛化学监测每周不少于一次。 8.使用中紫外线灯管照射强度:普通30w直管紫外线灯应≥70 UW /cm2。使用寿命:即由新灯的强度降低到70μW/cm2(功率 ≥30W ),或降低到原来新灯强度的70%(功率<30W )应不低于1000h。 9.压力蒸汽灭菌:必须进行工艺监测、化学监测、生物监测。 10.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脉管系统,或有无菌体液从中流过的物品或接触破损皮肤、破损黏膜的物品必须无菌。 11.母婴同室、早产儿室、婴儿室、新生儿室及儿科病房的物体表面和医护人员手,不得检出沙门菌。 12.各种消毒后的内镜细菌总数<20cfu/件,不得检出致病

菌;灭菌后内镜、活检钳和灭菌物品必须无菌。 13.一次性注射器、输液器每批进行热源监测。 14 .血液净化系统:透析器入口液的细菌菌落总数必须≤200cfu/ml,不得检出致病微生物。 15.医院感染暴发定义:短时期内出现 3 例以上(含3例)相同部位或不同部位医院时应立即电话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随后补报医院感染报告卡。医院发生5 例的医院感染,因感染导致死亡,因感染导致 3 人以上人身损害,医院应当在 12 小时内报告卫生局与疾病控制中心。医院发生10 例的医院感染,发生特殊或新发病原体的医院感染,发生重大公共影响或不良反应的医院感染,医院应当于2小时内报告卫生局与疾病控制中心。 16.建立健全抗感染药物应用的管理制度,抗感染药物应用率力争控制在 50%以下。 17.采用前瞻性监测和回顾性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全面综合性监测。 18.医务人员医院感染专业知识培训每年每人不少于 6 学时;专职管理人员每年每人不少于15 学时;新上岗人员岗前培训每年不少于3 学时。 19.物体表面消毒效果的监测各类环境空气、物体表面、医护人员手细菌菌落总数卫生标准: 物体表面:Ⅰ-Ⅱ类区域,物表细菌总数≤5CFU/cm2;Ⅲ-Ⅳ类区域:细菌总数≤10CFU/cm2。

控制输血感染方案

控制输血感染方案 落实《献血法》和《临床用血管理办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等有关规定。医院严禁非法擅自采血。 1、血液资源必须加以保护、合理应用,避免浪费,杜绝不必要的输血。 2、临床医师和输血医技人员应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正确应用成熟的临床技术和血液保护技术,包括成分输血和自体输血等。 3、贮血冰箱内严禁存放其它物品;每周消毒一次;冰箱内空气培养每月一次,无霉菌生长或培养皿(90mm)细菌生长菌落〈8 cfu/10分钟或〈200cfu/m3为合格。 4、建立质量监测、考核和信息反馈制度。 5、受血者配血实验的血标本必须是输血前3天之内的。 6、输血前必须检查不规则抗体筛查实验。 7、把丙肝抗体,爱滋抗体、梅毒和甲肝做为常规检查。(2)全血、血液成分入库前要认真核对验收。核对验收内容包括:运输条件、物理外观、血袋封闭及包装是否合格,标签填写是否清楚齐全(供血机构名称及其许可证号、供血者姓名或条码编号和血型、血液品种、容量、采血日期、血液成分的制备日期及时间、血袋编号,储存等。 8、凡血袋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一律不的发出: 1.标签破损、字迹不清的

2.血袋有破损、漏血的 3.血液中有明显凝快的 4.血浆呈乳糜状或暗灰色 5.血浆中有明显气泡、絮状物或粗大颗粒 6.有溶血 9、过期或其他须查证的情况。 (1)完善输血反应及输血感染疾病的登记、报告和调查处理制度。 (2)掌握输血适应证,科学、合理用血。 1.输血前由两名医护人员核对交叉配血报告单及血袋标签个项内容,检查血袋有无破损渗漏,血液颜色是否正常。准确无误方可输血。 2.输血时由两名医护人员带病历共同到患者床旁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历号、床号,血型等,确认与配血报告相符,再次核对血液后,用符合标准的输血器进行输血。 3.取回的血应尽快输用,不的擅自贮存。 4.输血前后用静脉注射用生理盐水冲洗输血管道。连续输用不同供血者的血液时前一袋血输尽后,用静脉用生理盐水冲洗输血器,再接下一袋雪继续输。 5.输血过程中应先慢后快,在根据病情和年龄调整输注速度,并严密观察受血者有无输血不良反映,如出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

科室输血管理小组职责及工作计划精选版

科室输血管理小组职责 及工作计划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

科室输血管理小组职责 1、负责本科室输血的技术指导、监督管理、疗效、质量评估。 2、负责对科室人员进行输血知识及相关法规的培训。 3、评估输血治疗指标及效果,讨论重大输血疑难病例,组织对输血不良反应患者进行抢救。 4、与输血科密切联系,促进有关输血工作事宜。 5、分析、评估输血不良反应和输血后传染病发生原因。 6、定期组织分析、评估特殊输血病例或不合理输血病例。 7、对本科室重大输血差错、事故进行讨论,并向医院提交报告和结论。 8、监督输血的日常业务工作,促进临床合理输血。 9、向医院提交年度业务工作报告,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内二科输血管理小组工作计划 一、加强全科医护人员输血法规知识的学习培训,每年开展2次临床输血知识培训活动,通过教育培训,掌握临床合理输血指征,提高输血安全意识及输血医学理论水平。 二、加强临床用血的监督管理,不定期检查我科室“输血申请单”的书写情况和血样标本留取是否规范;检查“输血申请单”是否合乎输血指征,用血量是否经审批、签字后发出;检查月报、年报等统计报表,宏观掌握节约用血及合理、科学用血情

况;抽查我科室上交的经输血治疗病例的病历,检查有无“输血同意书”并作好记录。力争做到成分输血率100%、输血前感染性5项检验100%、输血治疗同意书签署100%、输血适应症合格率100% 、完善输血记录100%、输血后评估100%、血液有效使用率100%、不良反应报告100%、不良反应反馈率100%。 三、加强临床输血操作管理,每季度开展1次临床输血技术训练,提高临床输血管理水平和输血技术操作能力。临床医生严格执行医院“临床输血操作管理规定”、“输血不良反应应急预案”“输血传播性疾病报告制度”等规章制度;护理人员严格执行输血前七查七对制度,认真履行血液交接双核双签名制度,对质量存在问题的血液坚决拒领拒收。强化无菌操作观念,执行无菌操作技术,遵守《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力争输血感染率控制为零;严密观察输血过程,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控制在3%以内。

输血感染控制管理方案(总5页)

输血感染控制管理方案(总5 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

一、组织构成 医院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是控制临床输血感染的最高组织形式,具体领导并督查各临床科室开展输血感染控制工作。输血管理委员会要加强对临床输血工作的监督管理。 各临床科室输血管理小组负责督促执行临床输血工作的输血指征把关、输血前检查、血液交接核对、血液质量检查、输血前查对、无菌操作、输血不良反应观察等环节管理。 二、工作目标 执行无菌操作技术,遵守《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力争输血感染率控制为零;严密观察输血过程,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控制在3%以内;严格执行芜湖市卫计委规定,确保市中心血站为临床用血唯一来源地,坚决打击自采自供血液的非法行为,严格控制经血液途径传播疾病感染的发生。 三、实施措施 (一)加强培训 输血管理委员会每年至少开展一次临床输血知识培训活动,提高全员输血安全意识及输血医学理论水平。医务科及血库、各科室加强临床输血技术管理,开展临床输血技术训练,提高临床输血管理水平和输血技术操作能力。 (二)加强血液来源、保存、出库及输血器材、贮血设备的管理 医院临床用血严格加强血液来源管理,坚决打击自采自供非法采血行为,接受县卫生局监督,确保血液来源合法,血液质量合格。临床用血全部由芜湖市中心血站供应。血液保存是保证血液质量,控制输血感染的重要环节,输血科应建立完善的血液入库、保存、发放及储血设备管理制度,确保出库血液合格。 1、血液入库管理:输血科在血液产品接收过程中要认真核查血袋包装,核查血液质量,禁止接受不合格血液入库,核查内容如下: (1)血站的名称及其许可证号; (2)血型; (3)血液品种; (4)采血日期及时间; (5)有效期及时间; (6)血袋编号(或条形码); (7)储存条件。 血液包装不符合国家规定的卫生标准和要求应拒领拒收。 2、血液保存管理: (1)分型保存应分类按序摆放,各型血液存放有明显的标示; (2)储血冰箱温度记录,贮血冰箱按规范有温度记录,每日4次,出现故障后,有检修、恢复记录及血液保存处理的记录; (3)严格血液保管交接班制度, (4)贮血冰箱内严禁保存杂物及私人物品。 3、血液出库管理: (1)严格查对制度,发血时严格查对血型、数量、用血单位及各种报告单;(2)入出有序,血液的发放除临床医师因治疗原因特别要求外,严格遵守先进先出的原则,以保证有效贮血。(3)严格执行送血回执制度,送(发)收(取)双方签名,以示血液产品合格收(取),并有可追踪性。(4)血液一旦

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预案

34、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预案 1. 目的 建立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预案,有效预防与处理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防止输血传染疾病的进一步传播和追溯疾病源,减少和预防血液输注无效,切实保障患者用血安全。 2. 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 3. 指导思想 统一领导,分工负责。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对有效预防和处理输血治疗所致的严重危害实施管理,确保输血安全有效。 4. 组织及职责 4.1 医院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是医院输血管理的领导机构,负责修订本预案,为控制输血严重危害的事件发生,成立控制输血严重危害调查处理小组。 组长:医务科科长 副组长:输血科主任 成员:各临床用血委员会成员 4.2 职责 4.2.1医务科科长负责紧急输血应急工作的统一领导、决策和现场指挥; 4.2.2医务科负责各科室协调与信息上报,并监督执行预案;

4.2.3输血科协助对输血不良反应、输血无效的原因调查并上报医务科;协助对输血传染疾病的调查并上报医务科; 4.2.4检验科负责对输血前传染病指标的检测,并做好质控工作; 4.2.5院内感染管理科负责传染病疫情的上报。 5. 培训 监测输血的医务人员必须经过《识别输血不良反应的标准和应急措施》的培训与教育,能识别潜在的输血不良反应症状,及时处理。 6. 输血不良反应监控、调查及处理流程 6.1 输血过程应先慢后快,再根据病情和年龄调整输注速度,并严密观察受血者有无输血不良反应,一旦出现可能为速发型输血反应症状时(不包括风疹和循环超负荷),立即停止输血,并调查其原因。如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 6.1.1 减慢或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 6.1.2 立即通知值班医师和输血科值班人员,及时检查、治疗和抢救,并查找原因,做好记录。 6.2 疑似溶血性或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及时报告上级医师,在积极对症治疗抢救的同时,做以下核对检查: 6.2.1 核对用血申请、血袋标签、交叉配血试验记录; 6.2.2 核对受血者及供血者ABO血型、RhD血型。通知输血科对原血液标本进行复检、不完全抗体筛查及交叉配血试验。抽取剩余血液送输血科重新进行血型检定和交叉配血;

医院控制输血感染方案

医院控制输血感染方案 为了更好的落实《献血法》、《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和卫生部《临床输血技术规范》要求,有效控制临床输血感染疾病,特制定控制输血感染方案如下: 输血或血液制品都有传播疾病的危险,常见的有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艾滋病、巨细胞病毒感染、梅毒、疟疾、EB病毒感染、黑热病、回归热、丝虫病和弓形体病、成人嗜T淋巴细胞白血病病毒等。所以,在决定给患者输血前,要认真权衡,谨慎决定。 输血作为临床救治伤病员的一种治疗手段,已随着现代科学高新技术和医学科学的发展而不断更新。这就要求我们广大医务人员不断更新输血知识,淘汰陈旧落后的错误认识,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在决定是否输血时应考虑到输血的危险性,权衡利弊,防止盲目输血。 在临床输血工作中,一定要认真做到; (1)能不输血的尽量不要输血。 (2)可不输全血的,尽量不输全血。 (3)可不输新鲜血的尽量不输新鲜血。 (4)大力开展成分输血,做到有目的用血。 在临床输血操作中做到: (1)不能随意打开血包(血袋)以避免污染。绝不能为追求快速输血而用开放瓶输血,或因血袋内“白膜”堵塞输血器插针在病房开血袋,用开放式漏斗和消毒纱布过滤血液于开放瓶输血应当禁止。 (2)血液应可以回温后再输,必要时可加温,但不能超过37?。 (3)禁止把任何药物直接加入血液内一同输注。

为了更好控制输血感染疾病的发生,制定常见输血传染疾病的预防措施,供临床掌握。 一、输血后肝炎 病毒性肝炎由多种不同类型的肝炎病毒引起,是目前世界和我国流行最广泛且十分严重的传染病。是输血常见的并发症。主要有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尤其是丙型肝炎(约占输血后肝炎的90,以上)。 预防输血后肝炎的主要措施: (1)大力开展无偿献血,使用国家正规血站提供的合格血液。有偿献血者多有隐瞒病史问题,受血者输血后肝炎发生率比输无偿献血者多出数倍。 (2)对献血者必须进行国家规定项目的检测,使用经检测合格的血液。尽管使用合格的血液,因存在窗口期问题,仍不能保证所用血液是安全的。 (3)所有供临床输血用的血液均须在采集后留样复查,合格者方可发出输用。 (4)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由于输血有传播肝炎的危险,临床医师应权衡利弊,非必要时不要给患者输血。 (5)严格执行消毒制度,提倡使用一次性注射器、一次性输血器、血袋。 (6)保护受血者,可在输血后24小时内及输血后1个月时各肌注乙肝抗体1次,对经常输血的患者最好注射乙肝疫苗。 (7)大力提倡选择性的自身输血和成分输血。 二、艾滋病 艾滋病的全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传染病和免疫缺陷性疾病。病原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传播途径主要有:(1)性接触;(2)静脉注射毒品;(3)输用HIV污染的血液或制品,移植感染者的器官、组织;(4)母婴传播。 输血引起的艾滋病的临床表现同一般艾滋病一样复杂而严重,病毒累及所有器官,死亡率极高。其潜伏期短者6 个月,长则10多年。其感染早期有50,70,的感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