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父后七日

父后七日



拍摄




虽然本片采用高清数码拍摄,一定程度上对电影本身有着一定的伤害(例如烈日烤爆易拉罐的段落,在高清拍摄的色调下,观众完全感觉不到烈日的存在,感觉却像是傍晚黄昏),而且某些昏暗段落里的颜色失真亦是一个弊病,但是整体来讲,作为一个新导演,刘梓洁很好的影像化了自己写的故事,将在传统民俗下的中国葬礼有趣致、有取舍的表达了出来(例如哭丧的着重描述,反倒是重头戏的送殡却草草带过)。这种取舍可以看出,导演不想把这个有关死亡的故事,拍得那么廉价的让观众掉泪,真正的感动、催泪情节,却是发生在整个电影的故事主线结束、父亲的葬礼过去四个月,女儿出差,在机场的那一刻,想起父亲,终于痛痛快快的在陌生人的吞云吐雾间哭了个够。对照在葬礼期间女儿任务化的哭丧,两段哭戏正好为本片做出了一个映衬。原来思念,常常这样没来由的出现。



感情



習慣,才是最難平復的傷口。

因為,習慣改變了,一切就變了;一切變了,安全感也消失了。
該如何重新找回心裡的安全感?這才是父後最大的難題。

父後七日之後,才是習慣“失去”的開始。而我們總是太習慣擁有,太難適應失去。

整部片子没有给悲伤多少余地。一开始就是兄妹俩把插着管子已近弥留之际的父亲从医院接回家。一整套仪式启动之后,与之有关的人全都变成了仪式的道具。很闹,很不伦不类,但又是属于我们的真实——既是我们文化习俗的真实,也是我们情感的真实。电影中,被这一套程序搞得七昏八素的兄妹俩,晚上在一起聊天,妹妹说:以前不理解人说累得想要哭爸,现在明白了,哭爸的确是一件累人的事。两个人为这句话笑在了一起。

死亡固然庄严,但葬礼无疑充满琐屑,要面对的不仅是户口本上名字的注销,还有很多很多,包括墓葬的选择,亲戚朋友的到来,即使是火化那道程序。人们事后总说,很多的仪式是不必要的,都是做给活人看的,或者是生者的自我安慰,但经历与不经历这一切,感受还是不同。大概只有在葬礼上,你才会看到最多的亲戚,最近与最远的,突然看到某一个看来疏远的亲戚此时的真情流露,会增加对他的亲近感,好像重新认识了这个人。


你到底在哪里呢?悲伤又在哪里呢?是的,它被推得很远,远到你几乎都要奇怪,你怎么可以想哭就哭想停就停?但悲伤其实就在那里,它只是在大海退潮后才显现。就像那机场,一包黄长寿带起一秒钟的闪念,后面是无声的眼泪,谁会知道你为何而哭?这时你才明白,你和那逝者真正的牵连

,从没有过去。而有关这一切的悲伤,其实是你自己的事。



父親生前抽煙抽得兇;女兒在彰化沒有抽煙,在城市裡卻抽煙,那是葬禮後半年。她是後來才抽煙的嗎?或許那是紀念亡父的一種方法。電影最動人的一幕,是結局女兒在機場的吸煙室裡痛哭的時候,畫外音說着她在飛機上見到服務員推銷香煙時,突然有給父親買煙的念頭,眼淚就不禁湧出來。抽煙是不理性的,因為損害健康;但理性的現代化生活也壓抑了人的情感。因此在煙霧瀰漫之中,女兒就像賣火柴的女孩,點燃一根煙,彷彿又能看見父親的臉容。吸煙室才是真正的靈堂。







原作

……。《父後七日》改编自当今台湾奖金最高的文学奖「林荣三文学奖」2006年的首奖作品,并由原著作者刘梓洁及资深影像工作者王育麟联合编导,兼具了优雅感人与豪迈奔放的影像风格,爆笑中哀恸隐现,豪情中真情浮现,更是一部深具台湾本土人文特质的温馨喜趣电影。










人物:


阿梅

当那阵烟飘起时,她想起了她的父亲。她最终还是懂得了人生始终是飘渺迷茫而且麻木的。越走近都市,越走进成就,就越是如此。当许多年轻人怀着梦想前进,当他们满怀希望踌躇满志地走向都市的时候,他们是否会想到,自己时不时地最后还是感到一阵的空虚,彷徨,寂寞。尤其是在每一个独自回到那狭小的住处的夜里。痛苦的不是自己没有为自己的梦想而努力,而是对这个过程能产生的结果的未知,疑问。不知道那些追梦的年轻人们是否问过自己:这就是我想要的吗?这就是我忍受艰苦生活所希望获得的东西吗?我这是为什么啊?当这些问题都没有解答。所以眼中迷茫,孤独与清苦浮现在眼前。唯有回忆与家的温暖是那仅有的慰藉。可是,离家已太远,只有在空虚中怀念这温情。却又不好意思离开,回到那个曾经的城市。毕竟当初发誓要奋斗。而且,体会了那么多诱惑,有怎去回到那些简单的快乐中去?也许短暂地那么7天可以。更长更久的时间呢?是否能够忍住自己年轻的躁动不安,那种浮躁的激情?大多数人,不能。所以,大多数人选择了像个年轻人一样去奋斗,然后像个年轻人一样在某一刻泪流满面,以表思念。可惜,为时已晚。若他日衣锦还乡尚且还好,若不能,年轻人们,你们又情何以堪呢?


大哥

他是家里的继承者和留守者。也许算是子承父业。也许算是‘不思进取’。但是他始终守在村里,维持着自己小小的世界。没有谁能定夺大哥和小妹之间究竟谁更快乐。梦想与快乐不能依靠个人欲望来衡量。小妹风光大多数时候,但是寂寞空虚来袭的痛

苦却无限加倍。大哥小摊小贩,却能够每夜安睡,快乐也来的细小而凡微,也许每天都伴随着一个不确定的小烦恼,但是最终,他愉快地面对每个夜晚以及一个人的时候。他的生活卑微,却获得快乐。年轻人的另外一个例子就是大哥。他代表了那些留守自己故乡的人的心态。简单与幸福成正比。按照那个人生三境界,我认为看山是山和看山还是山都挺幸福的。他属于看山是山,直接简单。而在小村生活,有一个简单的经营来维生,也就够了。也许他没有钱。但是请记得,他很快乐。


小弟


他只是一个孩子,一个少年。少年往往向往那些看上去很酷的东西。很多诱惑,从表面上看,确实都很酷。就像是那一句:“我干天干地干命运干社会”一样,特别酷。可是,这些酷毙了的东西都特别难。越是说起来爽说起来豪迈的事情,干起来就越困难,干成功的可能性就越低。我在很小的时候就懂了这个道理。但是看上去,这个孩子没有懂。有多少孩子会懂得这个道理?又有多少不是孩子的在懂了这个道理之后还要硬着头皮往上冲?这两者都会导致最终的失望,失策,失败。他们不懂,所以还在热血热情,积极向上。所以,他们可以如此快乐。不经历风雨,以为可以看见彩虹。这也许很2,但是,至少在他还能‘以为’的时候,他是快乐的。这种快乐,能持续多久不得而知。但是,当它终结的时候,这个人就再不会是孩子了,也再不会享受这种快乐了。


道士&女演员


生活如此无奈,只有这些看透看清还在认真生活的人才是最终的赢家。他们会痛苦也会快乐。他们懂得他们痛苦的原因,也能享受自己快乐的喜悦。做道士,你说他信这些东西吗?不,他不信。但是他还是会特别认真地做法,做整场。为什么会如此?因为,他认真。这是面对人生最重要的态度。信不信,那是个人思维信仰问题。但是好不好好做,这是对待人生的态度问题。人最可贵的不是选择认真,而是失败了之后还是选择认真。道士很认真,而女演员则充满了戏肆的智慧。道士是硬中有软,而女演员则软中带硬。她懂得周旋于各种环境的智慧,功利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结合,那么剩下的就是好好搭档,好好赚钱了。享受自己的事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起码要享受事业给你带来的利益,并且以之为动力再往下认真下去。因为当你懂得你喜欢什么,想要什么并且已经把路探索清楚了,你不会迷惘,并且定当认真坚持。因为那已经是你仅有的可以珍惜的东西了,因为到这个时候,你年岁不再,青春已逝,能把握住这些,总比那些什么都抓不住还仍旧漂浮的人,好太多

了。


色彩
配乐
可是在配樂方面,卻能恰如其分的達到了與影像產生化學作用的效果。如單看道士做法士像在跳舞的那一幕,其實配樂與畫面是很配合而且很能達到引起觀眾的興趣,只要影片能把這種協調的感覺都帶到整部片,荒旦與寫實間的跳躍,就會生色不少。
而在電影用色方面,筆者個人是很喜歡,因為它一般的電影用色不一樣,色調大概在黃綠色之間。先不論拍攝的器材質素與配備,單看電影在取鏡時的光源分配得畫面構圖,其實是很不錯。當然這個構圖能否好好的表達故事情節都另當別論,換言之,在看電影時,有種在看照片的感覺,這顯然不是主流電影的拍攝鏡頭,是很新鮮的。這卻實是個好的嘗試,不過在敍事功能及表達主角的心路歴程上卻未能發揮作用!簡單的說整部片子缺少了近鏡的補敍,選用了很多WIDE SHOT, 看電影時,觀眾的視線都是導演在掌控的,所以沒有CLOSE UP的細緻詳細呈現,就會造成了一種間離感。



本片的影像表现手法大胆而富于个性,镜头主要以手持拍摄为主,构图大开大阖,影调的运用更是达到了自如的地步。导演很乐意将回忆与现实用色调的变化予以区分,在一些浓墨重彩的抒情段落,更是以非常规的色彩调配来烘托人物的内心情感变化。

原著


电影比原著多了几个角色,诸如道士兼自由诗人阿义(吴朋奉饰);对道士一职充满青春幻想的表弟小庄(陈泰桦饰);或是同时也是阿义的青梅竹马的小庄妈妈美凤等。但是角色们的后续发展却交代得不详细。在火车月台上别离的小庄是否朝着当道士的梦想前进?阿义的诗集除了带给观众一笑以外是否解释了阿义和助理阿琴的关系?小庄用摄影机录下来的丧礼片段到哪去了?交代不完全的情节虽然让人带来很多遐想,却也让观众感到不满足。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