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检测技术知识点总结

检测技术知识点总结

检测技术知识点总结
检测技术知识点总结

1、检测技术:完成检测过程所采取的技术措施。

2、检测的含义:对各种参数或物理量进行检查和测量,从而获得必

要的信息。

3、检测技术的作用:①检测技术是产品检验和质量控制的重要手段

②检测技术在大型设备安全经济运行检测中得到广泛应用③检测技

术和装置是自动化系统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④检测技术的完善和

发展推动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

4、检测系统的组成:①传感器②测量电路③现实记录装置

5、非电学亮点测量的特点:①能够连续、自动对被测量进行测量和

记录②电子装置精度高、频率响应好,不仅能适用与静态测量,选

用适当的传感器和记录装置还可以进行动态测量甚至瞬态测量③电

信号可以远距离传输,便于实现远距离测量和集中控制④电子测量

装置能方便地改变量程,因此测量的范围广⑤可以方便地与计算机

相连,进行数据的自动运算、分析和处理。

6、测量过程包括:比较示差平衡读数

7、测量方法;①按照测量手续可以将测量方法分为直接测量和间接

测量。②按照获得测量值得方式可以分为偏差式测量,零位式测量

和微差式测量,③根据传感器是否与被测对象直接接触,可区分为

接触式测量和非接触式测量

8、模拟仪表分辨率= 最小刻度值风格值的一半数字仪表的分辨率

=最后一位数字为1所代表的值

九、灵敏度是指传感器或检测系统在稳态下输出量变化的输入量变化的

比值 s=dy/dx 整个灵敏度可谓s=s1s2s3。

十、分辨率是指检测仪表能够精确检测出被测量的最小变化的能力

十一、测量误差:在检测过程中,被测对象、检测系统、检测方法和检测人员受到各种变动因素的影响,对被测量的转换,偶尔也会改变被测对象原有的状态,造成了检测结果和被测量的客观值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别,这个差值称为测量误差。

十二、测量误差的主要来源可以概括为工具误差、环境误差、方法误差和人员误差等

十三、误差分类:按照误差的方法可以分为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按照误差出现的规律,可以分系统误差、随机误差和粗大误差;按照被测量与时间的关系,可以分为静态误差和动态误差。

十四、绝对误差;指示值x与被测量的真值x0之间的差值 =x—x0

十五、相对误差;仪表指示值得绝对误差与被测量值x0的比值r=(x-x0/x0)x100%

十六、引用误差;绝对误差与仪表量程L的比值r0=( /L)x100%

十七、系统误差;在相同的条件下,多次重复测量同一量时,误差的大小和符号保持不变其误差的数值和符号不变的称为恒值系统误差。十八、随机误差;在相同的条件下多次测量同一量时,其误差的大小和符号一不可预见的方式变化

十九、粗大误差;明显歪曲测量结果的误差

二十、正确度和精确度;系统误差的大小表明测量结果的正确度,正确度表明测量结果相对真值有意恒定误差。随机误差的大小表明测量结果重复一致的程度,分散性。

二十一、电阻应变效应;导体或半导体材料在外力作用下产生机械形变时,其他电阻值也相应发生变化的物理现象

二十二、电阻应变片;金属电阻应变片和半导体应变片。有什么不同;由几何尺寸的改变影响金属。由材料的电阻率随应变引起的变化

二十三、K0的大小有二个因素影响;(1+2u)表示有几何尺寸的改变;()表示材料的电阻率()随应变所引起的变化,前者为金属材料,后者为半导体。

二十四、热电阻的特性:①电阻值与温度变化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②电阻温度系数大,便于精确测量③电阻率高,热容量小,反应速度快④在测温范围内具有稳定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⑤材料质量要纯,容易加工复制,价格便宜。⑥易于使用在自动测量和远距离测量中。

二十五、电容式传感器的基本原理;c=?A/d

二十六、电容式传感器可以分为三种类型;①改变极板面积的变面积式;②改变极板距离的变间隙式;③改变介店常数的变介电常数式

二十七、自感式电感传感器可分为①变间隙型:工作时衔铁与被测物体连接,被测物体的唯一将引起空气的长度变化,从而气隙词组的变化导致线圈电感的变化L=N^2/Rm、②变面积型:铁芯与衔铁之间相对覆盖面积岁被测量的变化而变化,从而导致线圈的电感发生变化、③螺管型:衔铁岁被测对象的移动,线圈磁力线路径上的磁阻发生变化,线圈电感量也因此而变化,线圈电感量的大小与衔铁插入线圈的深度有关④差动电感传感器:常采用两个相同的传感器线圈公用一个衔铁,构成差动式电感传感器,这样可以提高传感器的灵敏度,减小测量误差。

二十八、三种电感式传感器的优缺点:①变间隙式灵敏度高,但非线性误差大,且制作装配比较空难②变面积的灵敏度较前者小,但线性较好,量程较大,使用比较广泛③螺管型灵敏度较低,但量程大且结构简单易于制作和批量生产,是使用最广泛的一种电感式传感器。

二十九、压电效应;某些晶体,在一定方向受到外力时,内部将产生极化现象,相应的在晶体的二个表面产生符号相反的电荷,当外力作用除去时,又恢复到不带电状态。当作用力方向改变时,电荷的极性也随着改变(半导体) XY方向为电荷,Z没有

三十、压电式传感器的材料特性:①具有较大的压电常数②压电元件的机械强度高、高度大、并具有较高的固有振动频率③具有高的电阻率和交大的介电常数,以期减少电荷的泄露以及外部分布电容的影响,获得良好的低频特性。④具有较高的居里点。所谓居里点是指压电性能被破坏时的温度转变点。居里点高可以得到较宽的工作温度范围。三十一、热电动势;将二种不同成分的导体组成一个闭合回路,当闭合回路的二个接点分别置于不同的温度场中时,回路中将产生一个电动势,该电动势的方向和大小与导体的材料及二接点的温度有关。二种导体组成的回路称热电偶。二种导体称热电极,产生的电动势则为热电动势。热电偶的二个接点,一个称工作端或热端。另一个称为自由端或冷端

三十二、接触电动势;当扩散作用与阻碍扩散作用相等时,即自导体A 扩散到导体B的自由电子数与在电场作用下自导体B到导体A的自由电子数相等时,导体便处于一种动态平衡状态。在这状态性下,A与B二导体的接触处就产生了电位差eAB(t)=Uat-Ubt;eAB(to)=Uato-Ubto

三十三、温差电动势;导体二端便产生了一个由热端指向冷端的静电场,该电阻电子从热端继续跑到冷端并使电子反方向移动,最后也达到了动态平衡状态,这样导体二端便产生了电位差

三十四、均质导体定律;如果热电偶回路中的二个热电极材料相同,无论二接点的温度如何,热电动势均为零。根据这个定律,可以检捻二个热电极材料成分是否相同(同名极检验法)也可以检查热电极材料的均匀性

三十五、中间导体定律;在热电偶回路中接入第三种,只要第三种导体的二接点温度相同,则回路中的热电动势不变

三十六、热电偶材料;用作热电极的材料应具备的条件;温度测量范围广,性能稳定,物理化学性能好

三十七、运算放大器有反相和同相放大器(虚断i+=i- 虚短u+=u-)

三十八、测量放大器的特点;对低电平信号进行线性放大,还担负着阻抗匹配和抗共模干扰的任务‘他具有高共模抑制比,高速度,高精度。宽频带,高稳定性,高输入抗阻,低输出阻抗,低噪声等特点

反相;G(s)=U0(s)/Ui(s)=-z1/z2 G=Uo/Ui=-R1/R2 同相G=U0/Ui=

(R1/R2+1)

三十九、检测系统由哪几部分组成?说明各部分的作用。

答:1、检测系统由:传感器、测量电路、显示记录装置三部分组成。

、传感器部分的作用:是把被测量变换成另一种与之有确定的对应关系,并且便于测量

的量的装置。

测量电路部分的作用:是将传感器的输出信号转换成易于测量的电压或电流信号。

显示记录装置部分的作用:是使人们了解检测数值的大小或变化的过

程。

四十、Δt=x×s

四十一、有三台测温仪表,量程均为0~600℃,精度等级分别为2.5级、

2.0级和1.5级,现要测量500℃的温度,要求相对误差不超过2.5%,

选哪台仪表合理?

解:2.5级测温仪表:2.5=(δm/L)100%=(δm/600)100%;δm=15℃

r=δm/500=(15/500)100%=3%

2.0级测温仪表:2.0=(δm/L)100%=(δm/600)100%;δm=12℃

r=δm/500=(12/500)100%=2.4%

1.5级测温仪表:1.5=(δm/L)100%=(δm/600)100%;δm=9℃

r=δm/500=(9/500)100%=1.8%

选2.0级测温仪表合理

四十二、金属电阻应变片与半导体材料的电阻应变效应有什么不同?

答:金属电阻应变片电阻应变效应主要由几何尺寸的改变影响金属金属电阻应变片电阻应变效应。

半导应变片电阻应变效应主要由材料的电阻率随应变引起的变化是影响

半导应变片电阻应变效应的主要因素。

四十三、金属电阻应变片与半导体材料的电阻应变效应有什么不同?

答:金属电阻应变片电阻应变效应主要由几何尺寸的改变影响金属金属电阻应变片电阻应变效应。

半导应变片电阻应变效应主要由材料的电阻率随应变引起的变化是影响

半导应变片电阻应变效应的主要因素。

四十四、直流测量电桥和交流测量电桥有什么区别?

答:直流测量电桥采用直流电源供电,

交流测量电桥采用交流电源供电

四十五、热电阻测温时采用何种测量电路?为什么要采用这种测量电路?说明这种电路的工作原理。

答:采用三导线四分之一电桥电路:

在该电桥中热电阻的两根引线被分配在两个相邻的桥臂中;消除引线电

阻因温度变化引起的阻值变化而产生的误差

四十六、4.采用阻值为120Ω、灵敏度系数K=2.0的金属电阻应变片和阻值为120Ω的固定电阻组成电桥,供桥电压为4V.并假定负载电阻无穷大。当应变片上的应变分别为1με和1000με时,试求单臂工作电桥、双臂工作电桥以及全桥工作时的输出电压,并比较三种情况下的灵敏度。

解:一个微应变:1με=1μm/m=1×10-6

因为R1=R2=R3=R4=R;是等臂电桥;U=4V;

1)、应变片上的应变为1με:s=U0/ΔR=[U(ΔR/R)/4]/ΔR=(U Kε)/4电阻应变片的相对变化量:ΔR/R=Kε=2×10-6

电阻应变片的变化量: ΔR=R×Kε=120×2×10-6=0.24×10

⑴、单臂工作电桥工作时的输出电压、灵敏度。

输出电压: U0=U(ΔR/R)/4=U Kε/4=2×10-6V

灵敏度: s=U0/ΔR=2×10-6V /0.24×10-

3Ω=8.33×10-3V /Ω

⑵、双臂工作电桥工作时的输出电压、灵敏度。

输出电压: U0=U(ΔR/R)/2=(U/2)Kε=4×10-6V

灵敏度: s=U0/ΔR=4×10-6V /0.24×10-

3Ω=16.66×10-3V /Ω

⑶、及全桥工作时的输出电压、灵敏度。

输出电压: U0= U(ΔR/R)=UKε=8×10-6V

灵敏度: s=U0/ΔR=8×10-6V /0.24×10-

3Ω=33.33×10-3V/Ω

2)、应变片上的应变为1000με

电阻应变片的相对变化量:ΔR/R=Kε=2×10-3

电阻应变片的变化量: ΔR=R×Kε=120×2×10-3=0.24Ω

⑴、单臂工作电桥工作时的输出电压、灵敏度。

输出电压: U0=U(ΔR/R)/4=UKε/4=2×10-3V

灵敏度: s=U0/ΔR=2×10-3V /0.24Ω=8.33×10 3V/Ω

⑵、双臂工作电桥工作时的输出电压、灵敏度。

输出电压: U0=U(ΔR/R)/2=UKε/2=4×10-3V

灵敏度: s=U0/ΔR=4×10-3V /0.24Ω=16.66×10-3V/Ω

⑶、及全桥工作时的输出电压、灵敏度。

输出电压: U0=U(ΔR/R)=UKε/=8×10-3V

灵敏度: s=U0/ΔR=8×10-3V /0.24Ω=33.33×10-3V/Ω

四十七、采用阻值R=120Ω,敏度系数K=2.0的金属电阻应变片与阻值R= 120Ω的固定电阻组成电桥,供桥电压为10V。当应变片应变为1000με时,若要使输出电压大于10mV。则可采用何种接桥方式(设输出阻抗为无穷大)?解: 应变片上的应变为1000με=10-3

电阻应变片的相对变化量:ΔR/R=Kε=2×10-3

电阻应变片的变化量: ΔR=R×Kε=120×2×10-3=0.24Ω

⑴、单臂工作电桥工作时的输出电压、灵敏度。

输出电压: U0=U(ΔR/R)/4=UKε/4=10×2×10-

3V/4=5mV

灵敏度: s=U0/ΔR=5×10-3V

/0.24Ω=20.833×10-3V/Ω

⑵、双臂工作电桥工作时的输出电压、灵敏度。

输出电压: U0=U(ΔR/R)/2=UKε/2=10×2×10-3V/2=10mV

灵敏度: s=U0/ΔR=10×10-3V /0.24Ω=41.67×10-3V/Ω

⑶、等臂全桥工作时的输出电压、灵敏度。

输出电压: U0=UKε/=10×2×10-3V=20mV

灵敏度: s=U0/ΔR=20×10-3V /0.24Ω=83.33×10-3V/Ω

输出电压:U0=UKε=10×103mv×2×10-3=20mv

综上所述:若要使输出电压大于10mV。则可采用等臂全桥接桥方式。

四十八、图2-43所示为一直流电桥,供电电源电动势E=3V. R3=R4= 100Ω。

R1和R2为相同型号的电阻应变片,其电阻均为50Ω。灵敏度系数K=2.0。两只应变片分别粘贴于等强度梁同一截面的正反两面。设等强度梁在受力后产生的应变为5000με试求此时电桥输出端电压U o。

解:受力时:R1=r+ΔR、R2=r-ΔR、R3=R4=R=100Ω

U0=(R2R4-R1R3)U/[(R4+R3)(R1+R2)]=R(R2-R1)U/[2R(R1+R2)] =-2RΔRU/2R2r=-(U/2)(ΔR/r)=-(U/2)(Kε)=-1.5×2×5×10 =-1.5×10-2V=-15mv

四十九、为什么说变间隙型电容传感器特性是非线性的?采取什么措施

可改善其非线性特性?

答:对变间隙式电容传感器

若传感器的ε和=ab为常数,初始的极距为d,其初始电容量(静态电容

为):C0=A/d=εA/d

当动极板移动x后,其电容为:

C=εA/(d-x)

=(εA /d)×[d/(d-x)]

= C0 d /(d-x)

= C0 [(1+x/d) /(1-x2/d2)]

当x<

则:C= C0(1+x/d)

由式(3-5)可知:电容C与x不是线形关系;只有当x<

五十、有一平面直线位移型差动电容传感器其测量电路采用变压器交流电桥,结构组成如图3-20所示。电容传感器起始时bl =b2=b=20mm, al =a2=a=10mm,极距d=2mm,极间介质为空气,测量电路中ui=

3sinωtV,且u=ui。试求动极板上输入一位移量Δx=5mm时的电桥输出电压u0。

图3-20题3图

解:电桥的空载输出电压为:

ù0=2ù[Z2/(Z1+Z2)]-ù=ù[2Z2/(Z1+Z2)-(Z1+Z2)/(Z1+Z2)] =ù(Z2-Z1)/(Z1+Z2)

其中:Z1=1/jωC1,Z2=1/jωC2,C1、C2,为差动电容传感器的电容量;带入,得

ù0=ù(Z2-Z1)/(Z1+Z2)=ù(1/jωC2-1/jωC1)/(1/jωC1+1/jωC2)=ù(1/C2-1/C1)/(1/C1+1/C2)=ù(C1-C2)/(C1+C2)

对变面积式电容传感器:设初始电容为:C0=A/d=εab/d为初始电容。

当动极板相对定极板沿长度a方向平移Δx时,则电容为

C=b(a±Δx)/ d=(ab/ d)±(bΔx/ d )

=C0±εbΔx/d=C0±ΔC

C1=C0-ΔC; C2=C0+ΔC;

U0=U(C1-C2)/(C1+C2)=-UΔC/C0=-U(εbΔx/d)/(εab/d)=-UΔx/a =-(3sinωtV)×(5/10)=-(3/2)sinωtV=-1.5sinωtV

五十一、影响差动变压器输出线性度和灵敏度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答:影响差动变压器输出线性度和灵敏度的主要因素是;零点残余电动

势E0的存在;造成差动变压器输出线性度和灵敏度在零点附近不灵敏,

输出线性度受影响,引起测量误差。

五十二、电涡流传感器的灵敏度主要受那些因素影响?它的主要优点是什么?

答:电涡流传感器的灵敏度主要受到被测体大小影响。

被测体是平板型时:则要求被测体的半径应大于线圈半径的1.8倍,否则灵敏度要降低。

被测物体是圆柱体时:被测导体直径必须为线圈直径的3.5倍以上,灵敏度才

不受影响。

优点:电涡流式传感器结构简单、频率响应宽、灵敏度高、测量范围

大、抗干扰能力强,特别是有非接触测量的优点

高中通用技术会考、高考知识点总结与归纳整理(知识主干).资料

通用技术复习资料 第一章走进技术世界 一、技术的价值: 1、技术与人的关系 技术是人类满足自身的需求、愿望,更好的适应大自然,而采取的方法和手段。 (1)人类需要着衣裳遮身避寒——纺织、印染、缝制技术。 (2)人类需要进食补充能量——食品烹饪加工、农作物栽培、家禽饲养技术。 (3)人类需要住所以避风挡雨——建筑技术 (4)人类需要抵御野兽攻击和伤害——武器制造技术。 (5)人类需要出行——车、船制造技术。 (6)人类需要交往、保持联系——邮电通讯技术。 技术的作用: 保护人:提供抵抗不良环境,防止被侵害的手段和工具。 解放人:解放或延长了身体器官,拓展活动了空间,提高了劳动效率,增强了各方面的能力。 发展人:技术促进人的精神和智力的发展,使得人的创新精神和批判能力得以提高,思维方式发生转变,自我价值得以体现。 2、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技术促进社会的发展,丰富社会文化内容,改变社会生活方式,是推动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主要动力之一。具体为: (1)技术是社会财富积累的一种形式,对社会生产具有直接的经济意义。它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增长,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级,并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如福特T型车的生产流水线。 (2)随着技术的发展,劳动力结构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第一第二产业从业者数量减少,第三产业从业者数量大幅度增加。例如:因为农业技术的发展与劳作方式的变革使农业从业人口减少。 (3)技术不仅为生产提供了先进的手段和工具,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而且丰富了人们的社会生活,使人们衣食、住、行、交往、娱乐、教育等方面都发生了改变。 (4)技术进步不仅带动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社会活动的变化,而且渗透到军事、政治、文化各领域。 3、技术与自然的关系 (1)利用技术,人类可以改造和利用自然。如:填海造田、南水北调、西气东输、都江堰、荷兰的风车。 (2)人类利用技术和改造自然要有合理的尺度,要注意对自然的保护,不能忽视对自然的保护,不能忽视一些技术或产品对环境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 (3)技术的发展给自然环境带来了问题,但也给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可能。 “绿色”技术:主要包括绿色产品的生产技术以及清洁工艺等。 绿色产品:指在生产和生活中,不会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的产品的总称。 二、技术的性质 1、技术的目的性 技术总是从一定的目的出发,针对具体的问题,形成解决方案,从而满足人们的某方面的需求。例如:助听器的发明。人类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技术活动推动了技术的不断发展。 2、技术的创新性 创新是技术发展的核心。技术的发展需要创新。技术创新常常表现为技术革新和技术发明。技术革新一般是在原有技术的基础上的变革和改进,技术发明则是一项新技术的产生。 3、技术的综合性 (1)技术活动往往需要综合运用多种知识。 技术具有跨学科的性质,综合性是技术的内在特性。一般地,每一项技术都需要综合运用多个学科、多方面的知识。 (2)技术与科学的区别与联系 科学是对各种事实和现象进行观察、分类、归纳、演绎、分析、推理、计算和实验,从而发现规律,并予以验证和公式化的知识体系。科学侧重认识自然,力求有所发展,科学是回答“为什么”);科学通过实验验证假设,形成结论。 技术则是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和愿望对大自然进行的改造。技术侧重改造和利用自然,力求有所发明(技术是解决“怎么办”),科学促进了技术的发展,技术推动了科学的进步。技术通过试验,验证方案的可行性与合理性,并实现优化。

软件测试技术知识点整理

一、软件测试的定义 软件测试是一个过程或一系列过程,用来确认计算机代码完成了其应该完成的功能,不执行其不该有的操作。 1.软件测试与调试的区别 (1)测试是为了发现软件中存在的错误;调试是为证明软件开发的正确性。 (2)测试以已知条件开始,使用预先定义的程序,且有预知的结果,不可预见的仅是程序是否通过测试;调试一般是以不可知的内部条件开始,除统计性调试外,结果是不可预见的。(3)测试是有计划的,需要进行测试设计;调试是不受时间约束的。 (4)测试经历发现错误、改正错误、重新测试的过程;调试是一个推理过程。 (5)测试的执行是有规程的;调试的执行往往要求开发人员进行必要推理以至知觉的"飞跃"。 (6)测试经常是由独立的测试组在不了解软件设计的条件下完成的;调试必须由了解详细设计的开发人员完成。 (7)大多数测试的执行和设计可以由工具支持;调式时,开发人员能利用的工具主要是调试器。 2.对软件测试的理解 软件测试就是说要去根据客户的要求完善它.即要把这个软件还没有符合的或者是和客户要求不一样的,或者是客户要求还没有完全达到要求的部分找出来。 (1)首先要锻炼自己软件测试能力,包括需求的分析能力,提取能力,逻辑化思想能力,即就是给你一个系统的时候,能够把整个业务流程很清晰的理出。 (2)学习测试理论知识并与你锻炼的能力相结合。 (3)想和做。想就是说你看到任何的系统都要有习惯性的思考;做就是把实际去做练习,然后提取经验。 总结测试用例,测试计划固然重要,但能力和思想一旦到位了,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软件测试工程师。 二、软件测试的分类 1.按照测试技术划分 (1)白盒测试:通过对程序内部结构的分析、检测来寻找问题。检查是否所有的结构及逻辑都是正确的,检查软件内部动作是否按照设计说明的规定正常进行。--结构测试 (2)黑盒测试:通过软件的外部表现来发现错误,是在程序界面处进行测试,只是检查是否按照需求规格说明书的规定正常实现。--性能测试 (3)灰盒测试:介于白盒测试与黑盒测试之间的测试。

网络技术应用复习知识点汇总

网络技术应用复习知识点 一、因特网应用 因特网诞生于 1969 年初,前身是阿帕网,我国的四大骨干网: CERNET、CSTNET、Chinanet、ChinaGBN。 (一)因特网应用技术的基本使用方法: 1、因特网服务的基本类型:远程登录( Telnet )、文件传输(ftp)、信息浏览和检索、电子公告牌系统( BBS )、电子等。 2、因特网服务组织的类型、提供的服务与服务特点: ISP(因特网服务提供商):主要提供因特网的接入服务。 ICP(因特网容提供商):提供因特网信息检索、整理、加工等服务,如新浪、搜狐等。 ASP(因特网应用服务提供商):主要为企、事业单位进行信息化建设及开展电子商务提供各种基于因特网的应用服务。 3、因特网的应用领域:电子商务、远程医疗、远程教育、网上娱乐等。 4、因特网应用的发展趋势: 1 )网格计算:是分布式计算的一种,它利用网络将大型计算机和个人计算机设备集中在一起,使计算能力大幅提升。 2 )虚拟现实技术:伴随多媒体技术发展起来的计算机新技术,它利用三维图形生成技术、多传感交互技术以及高分辨显示技术,生成三维逼真的虚拟环境,供用户研究或训练。它融合了数字图像处理、计算机图形学、多媒体技术、传感器技术等多个信息技术分支。

3 )无线网络应用技术 (二)、搜索引擎的分类、原理及特点

因特网信息检索发展趋势:多媒体信息检索,专业垂直搜索引擎。(三)利用因特网获取信息 1、常见因特网信息交流工具(: 2、因特网交流的优势与局限性 二、网络技术基础 (一)网络的主要功能 1、计算机网络的主要有三大功能:数据通信、资源共享、分布处理。 2、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按照覆盖围分:

Internet技术知识点总结

Internet技术 1.Internet是世界上最大的网络,实质是网络的网络。 2.互联网是一组全球信息资源的总称。 3.Internet:由路由器及通信线路基于一个共同的通信协议,将不同地区,不同环境的网 络互联成为一个整体,形成一个全球化的虚拟网络,是共享资源的集合。 Internet的主要功能 4.WWW服务 a)(WorldWideWeb)万维网服务 b)网页文件连接的组合 c)超级连接文本:文本,声音,图形,动画,影像组成。 d)HTTP协议:WWW客户机到WWW服务器之间传输用的协议。 e)HTML:超文本标记语言,编写网页的语言。 5.电子邮件服务:利用存储-转发原理,克服时间,地理上的距离,通过计算机终端和通 信网络进行文字、声音、图像等信息的传递 6.数据检索:分类目录和关键字 7.电子公告板(BBS):基于电子邮件的服务 8.远程登录 9.商业应用 ISP 网络服务供应商,是Internet网络用户接入和信息服务的提供者 10.分类 a)为用户提供拨号入网业务的小型ISP(应为IAP)。区域性强,服务能力有限,没有 自己的主干网络和信息源,提供的服务信息有限 b)真正意义上的ISP:全方位服务,有全国或较大区域的联网能力,可提供专线、拨 号上网 11.ISP服务 a)提供专线接入:提供如DDN、X.25、FR、CATV等专线接入 b)提供拨号接入:向用户提供通过公用电话网联机访问Internet的能力,包括UNIX 仿真终端方式和SLIP/PPP连网方式 c)提供电子邮件服务 d)提供信息服务:提供的信息(用户名(账号)、用户口令(密码)、IP地址、域名服 务器(DNS)地址) e)提供联网设备,网络系统集成,软件安装和使用培训服务 12.主页:打开浏览器后第一个出现的页面 13.超文本:含有超链接的文本 14.超链接:通过网址链接到别的网页 15.统一资源定位器(URL,又称为网址) 16.HTML的超链接用URL来定位信息资源所在的位置 17.格式协议://域名或IP地址(:端口号)/路径名/文件名 a)协议:又称信息服务类型,是客户端浏览器访问各种服务器资源的方法 b)端口号:默认端口号可以省略 c)文件名或路径名缺省时,会返回浏览器一个index.html或default.html文件 18.Internet的特点 a)对用户隐藏网间连接的底层节点,用户不必了解硬件连接细节 b)不指定网络互联的拓扑结构

汽车检测与诊断技术知识点总结复习过程

1.汽车检测与诊断技术是汽车检测技术与汽车故障诊断技术的统称。汽车检测是指为了确定汽车技术状况或工作能力所进行的检查与测量。汽车诊断是指在不解体(或仅拆下个别小件)的情况下,确定汽车的技术状况,查明故障部位及故障原因 2.汽车检测分类 1.安全性能检测 2.综合性能检测 3.汽车故障检测 4.汽车维修检测 汽车维修检测包括汽车维护检测和汽车修理检测,汽车维护检测主要是指汽车二级维护检测,它分为二级维护前检测和二级维护竣工检测。汽车修理检测主要是指汽车大修检测,它分为修理前,修理中及修理后检测 3.随机误差是指误差的大小和符号都发生变化而且没有规律可循的测量误差,不可避免 4.粗大误差是指由于操作者的过失而造成的测量误差 ,可以避免 5.汽车检测系统通常由电源,传感器,变换及测量装置,记录及显示装置,数据处理装置的组成 传感器是一种能够把被测量的某种信息拾取出来,并将其转换成有对应关系的,便于测量的电信号装置 变换及测量装置是一种将传感器送来的电信号变换成易于测量的电压或电流信号的装置 6.检测系统的基本要求:1.具有适当的灵敏度和足够的分辨力 2.具有足够的检测精度另外,检测系统还应具备良好的动态特性 灵敏度是指输出信号变化量与输入信号变化量的比值 分辨力是指检测系统能测量到最小输入量变化的能力,即能引起输出量发生变化的最小输入变化量 7.智能化检测系统的特点:1自动零位校准和自动精度校准 2自动量程切换 3功能自动选择 4自动数据处理和误差修正 5自动定时控制 6.自动故障诊断 7功能越来越强大 8使用越来越方便 8.诊断参数分类 诊断参数可分为三大类:工作过程参数,伴随过程参数,几何尺寸参数 (1)工作过程参数:指汽车工作时输出的一些可供测量的物理量、化学量,或指体现汽车功能的参数,如汽车发动机功率、燃油消耗率、最高车速和制动距离等。从工作参数本身就能表诊断对象总的技术状况,适合于总体诊断 (2)伴随过程参数:伴随过程参数一般并不直接体现汽车或总成的功能,但却能通过其在汽车工作过程中的变化,间接反映诊断对象的技术状况,如工作过程中出现的振动、噪声、发热和异响等。伴随过程参数常用于复杂系统的深入诊断。 (3)几何尺寸参数:几何尺寸参数能够反映诊断对象的具体结构要素是否满足要求,可提供总成、机构中配合零件之间或独立零件的技术状况,如配合间隙、自由行程、圆度和圆柱度等。 9.诊断参数选用原则: (1)单值性 (2)灵敏性 (3)稳定性 (4)信息性 10.诊断参数标准的组成:(1)初始标准值 (2)极限标准值 (3)许用标准值 11.诊断周期 汽车诊断周期是汽车诊断的间隔期,以行使里程或使用时间表示,诊断周期的确定,应满足技术和经济两方面的条件,获得最佳诊断周期。 最佳诊断周期,是能保证车辆的完好率最高而消耗的费用最少的诊断周期。

计算机网络技术考点个人总结

第一章概述 一、普遍传输技术:(1)广播式链接:广播网络(一对所有,机器选择接收)、多播网络(一对多,)(2)点到点链接:单播(点对点,一对一) 越小,地理位臵局部化的网络倾向于使用广播床书模式,而大的网络通常使用点到点的传输模式。 二、网络分类 按覆盖范围分:局域网(LAN)、城域网(MAN)、广域网(WAN) 广域网由通信子网连接起来的,通信线路和路由器(不包含主机)的集合构成了子网。 按传输媒介分:铜线、双绞线、光纤、无线链路 三、协议 概念:通信双方关于如何进行通信的一种约定,规定对等实体之间所交换的消息或者分组的格式和含义。 三要素:(1)语法用来规定信息格式; (2)语义用来说明通信双方应当怎么做; (3)定时关系详细说明事件的先后顺序。 接口:在每一对相邻层之间是接口,接口定义了下层向上层提供哪些原语操作和服务 服务:某一层向它上一层提供一组原语(操作),定义用户执行哪些操作,但不涉及如何实现。 实体:任何可以发送或接收信息的硬件或软件进程。在许多情况下,实体就是一个特定的软件模块。 网络体系结构:层和协议的集合称为网络体系结构。网络体系结构定义计算机设备和其他设备如何连接在一起以形成一个允许用户共享信息和资源的通信系统 四、面向连接与无连接的服务 面向连接的服务:为了使用面向连接的网络服务,用户首先要建立一个连接,然后使用该链接,最后释放连接,传输数据保持原来的顺序。面向连接的服务是基于电话系统模型的。如:文件传输、报文序列和字流节(远程登录)、数字化的语音 面向无连接的服务:每一条报文都携带了完整的目标地址,每条报文都可以被系统独立的路由,首先发送的报文会先到达(不排除延迟)。基于邮政系统模型。如:不可靠的数据报(电子垃圾邮件)、有确认的数据报(挂号信)、请求—应答(数据库查询) 五、参考模型 OSI参考模型:物理层(为数据链路层提供物理连接,以便透明的传送比特流) 数据链路层(传送以帧为单位的数据,采用差错控制与流量控制) 网络层(控制子网运行过程) 传输层(提供可靠端到端的服务,透明的传送报文) 会话层(会话进程之间的通信,管理数据交换) 表示层(所传递信息的语法和语义) 应用层(最高层,包含各种协议) TCP/IP参考模型:主机至网络层(相当于OSI的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 互联网层(相当于OSI的网络层) 传输层(相当于OSI的传输层) 应用层(相当于OSI的应用层、表示层、会话层) 两模型的比较:OSI的核心:(1)服务;(2)接口;(3)协议 OSI的协议比TCP/IP有更好的隐蔽性,当技术发生变化的时候,OSI协议相对更加容易被替换为新的协议,且OSI更具通用性。协议一定会符合TCP/IP模型,但TCP/IP不适合任何其他的协议栈。OSI模型的网络层同时支持无连接和面向连接的通信,但是传输层上只支持面向连接的通信。TCP/IP的网络层上只有一种模式(即无连接通信),但是在传输层上同时支持两种通信模式。 缺点:

检测技术知识点总结

1、检测技术:完成检测过程所采取的技术措施。 2、检测的含义:对各种参数或物理量进行检查和测量,从而获得必 要的信息。 3、检测技术的作用:①检测技术是产品检验和质量控制的重要手段 ②检测技术在大型设备安全经济运行检测中得到广泛应用③检测技 术和装置是自动化系统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④检测技术的完善和 发展推动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 4、检测系统的组成:①传感器②测量电路③现实记录装置 5、非电学亮点测量的特点:①能够连续、自动对被测量进行测量和 记录②电子装置精度高、频率响应好,不仅能适用与静态测量,选 用适当的传感器和记录装置还可以进行动态测量甚至瞬态测量③电 信号可以远距离传输,便于实现远距离测量和集中控制④电子测量 装置能方便地改变量程,因此测量的范围广⑤可以方便地与计算机 相连,进行数据的自动运算、分析和处理。 6、测量过程包括:比较示差平衡读数 7、测量方法;①按照测量手续可以将测量方法分为直接测量和间接 测量。②按照获得测量值得方式可以分为偏差式测量,零位式测量 和微差式测量,③根据传感器是否与被测对象直接接触,可区分为 接触式测量和非接触式测量 8、模拟仪表分辨率= 最小刻度值风格值的一半数字仪表的分辨率 =最后一位数字为1所代表的值 九、灵敏度是指传感器或检测系统在稳态下输出量变化的输入量变化的 比值 s=dy/dx 整个灵敏度可谓s=s1s2s3。 十、分辨率是指检测仪表能够精确检测出被测量的最小变化的能力 十一、测量误差:在检测过程中,被测对象、检测系统、检测方法和检测人员受到各种变动因素的影响,对被测量的转换,偶尔也会改变被测对象原有的状态,造成了检测结果和被测量的客观值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别,这个差值称为测量误差。 十二、测量误差的主要来源可以概括为工具误差、环境误差、方法误差和人员误差等 十三、误差分类:按照误差的方法可以分为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按照误差出现的规律,可以分系统误差、随机误差和粗大误差;按照被测量与时间的关系,可以分为静态误差和动态误差。 十四、绝对误差;指示值x与被测量的真值x0之间的差值 =x—x0 十五、相对误差;仪表指示值得绝对误差与被测量值x0的比值r=(x-x0/x0)x100%

网络技术知识点总结

计算机三级网络技术备考复习资料 第一章计算机基础 1、计算机的四特点:有信息处理的特性,有广泛适应的特性,有灵活选择的特性。有正确应用的特性。(此条不需要知道) 2、计算机的发展阶段:经历了以下5个阶段(它们是并行关系): 大型机阶段(1946年ENIAC、1958年103、1959年104机)、 小型机阶段、微型机阶段(2005年5月1日联想完成了收购美国IBM公司的全球PC业务)、客户机/服务器阶段(对等网络与非对等网络的概念) 互联网阶段(Arpanet是1969年美国国防部运营,在1983年正式使用TCP/IP协议;在1991年6月我国第一条与国际互联网连接的专线建成,它从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接到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直线加速器中心;在1994年实现4大主干网互连,即全功能连接或正式连接;1993年WWW技术出现,网页浏览开始盛行。 3、计算机应用领域:科学计算(模拟核爆炸、模拟经济运行模型、中长期天气预报)、事务处理(不涉及复杂的数学问题,但数据量大、实时性强)、过程控制(常使用微控制器芯片或者低档微处理芯片)、辅助工程(CAD,CAM,CAE,CAI,CAT)、人工智能、网络应用、多媒体应用。 4、计算机种类: 按照传统的分类方法:分为6大类:大型主机、小型计算机、个人计算机、工作站、巨型计算机、小巨型机。 按照现实的分类方法:分为5大类:服务器、工作站(有大屏幕显示器)、台式机、笔记本、手持设备(PDA等)。 服务器:按应用范围分类:入门、工作组、部门、企业级服务器;按处理器结构分:CISC、RISC、VLIW(即EPIC)服务器; 按机箱结构分:台式、机架式、机柜式、刀片式(支持热插拔,每个刀片是一个主板,可以运行独立操作系统); 工作站:按软硬件平台:基于RISC和UNIX-OS的专业工作站;基于Intel和Windows-OS 的PC工作站。 5、计算机的技术指标: (1)字长:8个二进制位是一个字节。(2)速度:MIPS:单字长定点指令的平均执行速度,M:百万;MFLOPS:单字长浮点指令的平均执行速度。(3)容量:字节Byte用B表示,1TB=1024GB(以210换算)≈103GB≈106MB≈109KB≈1012B。 (4)带宽(数据传输率) :1Gbps(10亿)=103Mbps(百万)=106Kbps(千)=109bps。(5)可靠性:用平均无故障时间MTBF和平均故障修复时间MTTR来表示。(6)版本 6、微处理器简史:Intel8080(8位)→Intel8088(16位)→奔腾(32位)→安腾(64位)EPIC 7、奔腾芯片的技术特点:奔腾32位芯片,主要用于台式机和笔记本,奔腾采用了精简指令RISC技术。 (1)超标量技术:通过内置多条流水线来同时执行多个处理,其实质是用空间换取时间;两条整数指令流水线,一条浮点指令流水线。 (2)超流水线技术:通过细化流水,提高主频,使得机器在一个周期内完成一个甚至多个操作,其实质是用时间换取空间。 奔腾采用每条流水线分为四级流水:指令预取,译码,执行和写回结果。(3)分支预测:分值目标缓存器动态的预测程序分支的转移情况。(4)双cache哈佛结构:指令与数据分开存储。 (5)固化常用指令。(6)增强的64位数据总线:内部总线是32位,与存储器之间的外部总线

高一通用技术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走进技术世界 一、技术的价值 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求和愿望对大自然进行的改造。它具有保护人、解放人和发展人的作用。 1.技术改造自然、利用自然,使自然造福人类。 2.技术对自然产生负影响,应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开发利用自然。 二、技术的性质 技术的目的性;技术的创新性;技术的综合性;技术的两面性;技术的专利性 1.创新是技术发展的核心所在,创新推动技术的发展。 2.技术创新表现为:技术革新、技术发明。 科学是发现规律并对其验证和公式化的知识体系。技术则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而对大自然的改造。 侧重:科学发现什么,为什么; 技术回答怎么办; 过程:科学用实验证明理论规律;技术用试验验证可行、合理性联系:科学是技术发展的基础,技术发展促进科学的应用。 知识产权: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 专利权申请:符合新颖性、创造性、实用性的发明技术可以提出申请。 提交申请阶段、受理阶段、初审阶段、发明专利申请公布阶段、

发明专利申请实质审查阶段、授权阶段 第二章技术世界中的设计 一、技术与设计的关系 1.技术的发展离不开设计:设计是基于一定设想的、有目的的规划及创造活动。 (1)设计是推动技术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技术的创新、技术产品的更替、工艺的改进都需要设计。 (2)设计是技术成果转化的桥梁和纽带。(3)设计促进了技术的革新。 2.技术更新对设计产生重要影响 (1)技术是设计的平台,技术的进步直接制约着设计的发展。(2)技术更新为设计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3)技术进步还促进人们设计思维和手段的发展。 3.设计的丰富内涵 技术设计侧重:功能、材料、程序、工艺;艺术设计侧重:色彩、造型、欣赏、审美、感觉 二、设计中的人机关系 人机关系要实现的目标:高效、健康、舒适、安全。 (1)普通人群与特殊人群 (2)静态的人与动态的人:设计的产品不但要符合人体的静态尺寸,也要符合人体的动态尺寸。 (3)人的生理需求与人的心理需求:设计中的人机关系,满足

计算机三级网络技术知识点总结

2017年9月三级网络技术知识考点 1.弹性分组环(RPR)中每一个节点都执行SRP公平算法,与FDDI一样使用双环结构。传统的FDDI环中,当源结点向目的结点成功发送一个数据帧之后,这个数据帧要由源结点从环中回收,而RPR环限制数据帧只在源结点与目的结点之间的光纤段上传输,当源结点成功发送一个数据帧之后,这个数据帧由目的结点从环中回收。 RPR采用自愈环设计思路,能在50ms时间内,隔离出现故障的结点和光纤段,提供SDH级的快速保护和恢复,同时不需要像SDH那样必须有专用的带宽,因此又进一步提高了环带宽的利用率。 RPR将沿顺时针传输的光纤环叫做外环,将沿逆时针传输的光纤环叫做内环。内环和外环都可以用统计复用的方法传输IP分组。 2.RAID是磁盘阵列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磁盘存储容量但是不能提高容错能力。 3.目前宽带城域网保证服务质量QoS要求的技术主要有: 资源预留(RSVP)、区分服务(DiffServ)和多协议标记交换(MPLS) 4.无源光纤网PON,按照ITU标准可分为两部分: 1、OC-3,155.520 Mbps 的对称业务。 2、上行OC-3,155.520 Mbps,下行OC-12,622.080 Mbps的不对称业务。 5.无线接入技术主要有:WLAN、WiMAX、WiFi、WMAN和Ad hoc等。 6.802.11标准的重点在于解决局域网范围的移动结点通信问题; 802.16标准的重点是解决建筑物之间的数据通信问题; 802.16a增加了非视距和对无线网格网结构的支持,用于固定结点接入。 7.光纤传输信号可通过很长的距离,无需中继。 Cable Modom使计算机发出的数据信号于电缆传输的射频信号实现相互之间的转换,并将信道分为上行信道和下行信道。 ASDL提供的非对称宽带特性,上行速率64 kbps~640 kbps,下行速率500 kbps~ 7 Mbps。 802.11b定义了使用直序扩频技术,传输速率为1 Mbps、2 Mbps、5.5Mbps与11Mbps的无线局域网标准。 将传输速率提高到54 Mbps的是802.11a和802.119。 8.中继器工作在物理层。 9.水平布线子系统电缆长度应该在90米以内,信息插座应在内部做固定线连接。 10.电缆调制解调器(Cable Modem)专门为利用有线电视网进行数据传输而设计。Cable Modem 把用户计算机与有线电视同轴电缆连接起来。 11.服务器总体性能不仅仅取决于CPU数量,而且与CPU主频、系统内存、网络速度等都有关系。 12. 所谓"带内"与"带外"网络管理是以传统的电信网络为基准的利用传统的电信网络进行网络管理称为"带内",利用IP网络及协议进行网络管理的则称为"带外",宽带城域网对汇聚层及其以上设备采取带外管理,对汇聚层以下采用带内管理。

现代热物理测试技术一些知识点总结

第13章:红外气体分析 分子光谱: 分子从一种能态改变到另一种能态时的吸收或发射光谱(可包括从紫外到远红外直至微波谱). E E E E ?=?+?+?电子振动转动 . 气体特征吸收带: 气体:1~25μ m 近、中红外 . 红外吸收的前提: 存在偶极距(对称分子无法分析)、频率满足要求 . 非分光红外(色散型)原理、特点 : 原理:课本P195 特点: 优点:灵敏度高、选择性好、不改变组分、连续稳定、维护简单寿命长. 缺点:无法检测对称分子气体(如O 2,H 2,N 2.)、测量组分受探头限制. 烟气预处理的作用 :滤除固液杂质(3224SO H O H SO +=)、冷凝保护(1.酸露点温度达 155℃ 2.冷凝器 )、 去除水气影响(1.红外吸收干扰 2.气体溶解干扰 ). 分光红外原理: ? (三棱镜分光原理) 傅立叶分光原理(属于分光红外常用一种)、特点 : 原理:光束进入干涉仪后被一分为二:一束透射到动镜(T),另一束反射到定镜(R)。透射到动镜的红外光被反射到分束器后分成两部分, 一部分透射返回光源(TT), 另一部分经反射到达样品(TR);反射到定镜的光再经过定镜的反射作用到达分束器,一部分经过分束器的反射作用返回光源(RR), 另一部分透过分束器到达样品(RT)。也就是说,在干涉仪的输出部分有两束光,这两束相干光被加和, 移动动镜可改变两光束的光程差,从而产生干涉,得到干涉图,做出此干涉图函数的傅立叶余弦变化即得光谱, 这就是人们所熟悉的傅立叶变换. 特点:优点:测试时间短、同时测多组分、可测未知组分;而且,分辨能力高、具有极低的杂散辐射、适于微少试样的研究、研究很宽的光谱范围、辐射通量大、扫描时间极快. 第12章:色谱法 色谱法的发明和命名、色谱法原理 : P173-174 色谱系统的组成:分析对象、固定相、流动相 气相色谱与液相色谱的区别 :气相色谱法系采用气体为流动相(载气)流经装有填充剂的色谱柱进行分离测定的色谱方法。物质或其衍生物气化后,被载气带入色谱柱进行分离,各组分先后进入检测器,用记录仪、积分仪或数据处理系统记录色谱信号。高效液相色谱法是用高压输液泵将具有不同极性的单一溶剂或不同比例的混合溶剂、缓冲液等流动相泵入装有固定相的色谱柱,经进样阀注入供试品,由流动相带入柱内,在柱内各成分被分离后,依次进入检测器,色谱信号由记录仪或积分仪记录。 气相色谱和液相色谱优缺点:1、气相色谱采用气体作为流动相,由于物质在气相中的流速比在液相中快得多,气体又比液体的渗透性强,因而相比液相色谱,气相色谱柱阻力小,可以采用长柱,例如毛细管柱,所以分离效率高。2、由于气相色谱毋需使用有机溶剂和价格昂贵的高压泵,因此气相色谱仪的价格和运行费用较低,且不易出故障。3、能和气相色谱分离相匹配的检测器种类很多,因而可用于各种物质的分离与检测。特别是当使用质谱仪作为检测器时,气相色谱很容易把分离分析与定性鉴定结合起来,成为未知物质剖析的有力工具。4、气相色谱不能分析在柱工作温度下不汽化的组分,例如,各种离子状态的化合物和许多高分子化合物。气相色谱也不能分析在高温下不稳定的化合物,例如蛋白质等。5、液相色谱则不能分析在色谱条件下为气体的物质,但却能分离不挥发、在某溶剂中具有一定溶解度的化合物,例如高分子化合物、各种离子型化合物以及受热不稳定的化合物(蛋白质、核酸及其它生化物质)。 色谱系统组成及各部分作用: 载气、进样、温控、分离、检测 (P176) 温控的作用:P178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知识点总结)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知识点总结) 一、传感器的组成2:传感器一般由敏感元件,转换元件及基本转换电路三部分组成。①敏感元件是直接感受被测物理量,并以确定关系输出另一物理量的元件(如弹性敏感元件将力,力矩转换为位移或应变输出)。②转换元件是将敏感元件输出的非电量转换成电路参数(电阻,电感,电容)及电流或电压等电信号。③基本转换电路是将该电信号转换成便于传输,处理的电量。 二、传感器的分类 1、按被测量对象分类(1)内部信息传感器主要检测系统内部的位置,速度,力,力矩,温度以及异常变化。(2)外部信息传感器主要检测系统的外部环境状态,它有相对应的接触式(触觉传感器、滑动觉传感器、压觉传感器)和非接触式(视觉传感器、超声测距、激光测距)。 2、传感器按工作机理(1)物性型传感器是利用某种性质随被测参数的变化而变化的原理制成的(主要有:光电式传感器、压电式传感器)。(2)结构型传感器是利用物理学中场的定律和运动定律等构成的(主要有①电感式传感器;②电容式传感器; ③光栅式传感器)。 3、按被测物理量分类如位移传感器用于测量位移,温度传感器用于测量温度。

4、按工作原理分类主要是有利于传感器的设计和应用。 5、按传感器能量源分类(1)无源型:不需外加电源。而是将被测量的相关能量转换成电量输出(主要有:压电式、磁电感应式、热电式、光电式)又称能量转化型;(2)有原型:需要外加电源才能输出电量,又称能量控制型(主要有:电阻式、电容式、电感式、霍尔式)。 6、按输出信号的性质分类(1)开关型(二值型):是“1”和“0”或开(ON)和关(OFF);(2)模拟型:输出是与输入物理量变换相对应的连续变化的电量,其输入/输出可线性,也可非线性;(3)数字型:①计数型:又称脉冲数字型,它可以是任何一种脉冲发生器所发出的脉冲数与输入量成正比;②代码型(又称编码型):输出的信号是数字代码,各码道的状态随输入量变化。其代码“1”为高电平,“0”为低电平。 三、传感器的特性及主要性能指标 1、传感器的特性主要是指输出与输入之间的关系,有静态特性和动态特性。 2、传感器的静态特性是当传感器的输入量为常量或随时间作缓慢变化时,传感器的输出与输入之间的关系,叫静态特性,简称静特性。表征传感器静态特性的指标有线性度,敏感度,重复性等。 3、传感器的动态特性是指传感器的输出量对于随时间变化的输入量的响应特性称为动态特性,简称动特性。传感器的动态特

材料测试技术复习知识点

判断题: 滤波片的K吸收限应大于或小于Kα和Kβ。(×) 满足布拉格方程时,各晶面的散射线相互干涉加强形成衍射线。(√) 当物平面与物镜后焦平面重合时,可看到形貌像。(×) 原子序数Z越大的原子,其对入射电子的散射的弹性散射部分越小。(×) TG曲线上基本不变的部分叫基线。(√) 有λ0的X射线光子的能量最大。(√) 衍射指数可以表示方位相同但晶面间距不同的一组晶面。() 调节中间镜的焦距,使其物平面与物镜的像平面重合,叫衍射方式操作。(×) 蒙脱石脱层间水后,晶格破坏,晶面间距增加。(对) 当高速电子的能量全部转换为x射线光子能量时产生λ0,此时强度最大,能量最高。(×) 弦中点法是按衍射峰的若干弦的中点连线进行外推,与衍射峰曲线相交的点。(×) 减弱中间镜的电流,增大其物距,使其物平面与物镜的后焦平面重合,叫衍射方式操作。(√) SEM一般是采用二次电子成像,这种工作方式叫发射方式。(√) 基线是ΔΤ=0的直线。(×) 连续X射谱中,随V增大,短波极限值增大。(×) 凡是符合布拉格方程的晶面族都能产生衍射线。(×) 色差是由于能量非单一性引起的。(√) 当中间镜的物平面与物镜背焦平面重合时,可看到形貌像。(×) 非晶质体重结晶时DTA曲线上产生放热峰。(√) 填空题: 请按波长由短到长的顺序对X射线,可见光,红外线,紫外线进行排练:X射线<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 X射线本质上是一种电磁波。 波可以绕过障碍物继续传播,这种现象叫做波的衍射。 相对于波长而言,障碍物的尺寸越大,衍射现象越不明显。 系统消光包括点阵消光和结构消光。 X射线衍射分析时,晶胞的形状和尺寸与衍射线的分布规律有关;原子的种类及其在晶胞中的位置与衍射线的强度有关。X射线衍射分析时,衍射线的低角度线和高角度线中比较重要的是低角度线,强线和弱线更重要的是强线。 在扫描电镜中,可以利用会聚透镜和电磁透镜两种透镜对电子进行会聚。 在波谱仪和能谱仪中,能同时测量所有元素的是能谱仪,定量分析准确度高的是波谱仪。 扫描电镜的二次电子像和背散射电子像中,分辨率较高的是二次电子像,形成原序数衬度的是背散射电子像。 吸收限的应用主要是:合理的选用滤波片材料害人辐射源的波长(即选阳极靶材料)以便获得优质的花样衍射。

通用技术相关知识点汇总完整版

通用技术相关知识点汇 总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通用技术相关知识点汇总 一、技术的性质 1、技术的目的性 2、技术的创新性 3、技术的综合性 4、技术的两面性 5、技术 的专利性 注:能通过具体的实例分析出体现技术的什么性质。 二、技术与设计的关系 1、设计是技术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设计:是基于一定的设想,有目的的规划及创造活动。 技术:认为为满足自身的需求和愿望对大自然进行的改造。 科学:对各种事实和现象进行观察,分析,发现规律,并予以验证和公式化的知识体系。 科学是“是什么为什么”,二技术是“怎么办”。 2、技术发展对设计产生重要影响 3、技术的丰富内涵:技术设计是设计的核心。 三、人机关系及其目标 人机关系:物品与使用的人产生一种相互的关系。 人机关系的目标:1、高效 2、健康 3、舒适 4、安全。 四、技术试验及其方法 技术试验:为了某种目的所进行的尝试,检验等探索性试验活动。 技术试验的方法:1、优先实验法 2、模拟实验法 3、虚拟实验法 4、强化实验法 5、移植实验法 五、设计的一般过程 发现与明确问题—制定设计方案—制作模型或原型—测试评估及优化—编写产品说明书 六、设计的一般原则 1、创新性原则:创新是设计的核心。 2、实用性原则 3、经济型原则:最低的费用取得最大的效益。 4、美观原则 5、道德原则 6、技术规范原则 7、可持续发展原则 七、方案构思的方法 方案构思:在一定的调查研究和设计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思考将客观存在的各要素按照一定的规律架构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抽象物,并采用图、模型、语言、文字等方式呈现的思维过程。 方法:1、草图法 2、模仿法 3、奇特构思法 八、常用的创造技法 1、头脑风暴法 2、列举法 3、设问法 九、常见的技术图样 1、正投影与三视图(主视图俯视图左视图) 2、形体的尺寸标注 3、机械加工图 4、剖视图

计算机网络谢希仁版运输层知识点总结

运输层 运输层之间的通信是进程与进程之间的,通过端口的 一、运输层协议概述 1、从通信和信息处理的角度看,运输层向它上面的应用层提供通信服务,它属于面向通信部分的最高层,同时也是用户功能中的最低层。 2、当网络的边缘部分中的两个主机使用网络的核心部分的功能进行端到端的通信时,只有位于网络边缘部分的主机的协议栈才有运输层,而网络核心部分中的路由器在转发分组时都只用到下三层的功能。 3、两个主机进行通信实际上就是两个主机中的应用进程互相通信。 4、运输层的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就是复用和分用。通过端口实现。 5、网络层为主机之间提供逻辑通信,运输层为应用进程之间提供端到端的逻辑通信 6、当运输层采用面向连接的TCP 协议时,尽管下面的网络是不可靠的(只提供尽最大努力服务),但这种逻辑通信信道就相当于一条全双工的可靠信道。当运输层采用无连接的UDP协议时,这种逻辑通信信道是一条不可靠信道。 7、两个对等运输实体在通信时传送的数据单位叫作运输协议数据单元TPDU 8、UDP 在传送数据之前不需要先建立连接。虽然UDP 不提供可靠交付,但在某些情况下UDP 是一种最有效的工作方式;TCP 则提供面向连接的服务。 9、运输层的UDP 用户数据报与网际层的IP数据报的区别:IP 数据报要经过互连网中许多路由器的存储转发,但UDP 用户数据报是在运输层的端到端抽象的逻辑信道中传送的。 10、硬件端口与软件端口的区别:在协议栈层间的抽象的协议端口是软件端口。路由器或交换机上的端口是硬件端口。硬件端口是不同硬件设备进行交互的接口,而软件端口是应用层的各种协议进程与运输实体进行层间交互的一种地址。 11、端口用一个16 位端口号进行标志。 12、端口号只具有本地意义,即端口号只是为了标志本计算机应用层中的各进程。在因特网中不同计算机的相同端口号是没有联系的。 13、端口的分类:熟知端口和登记端口号合称为服务器端使用的端口号 ?熟知端口,数值一般为0~1023。 ?登记端口号,数值为1024~49151,为没有熟知端口号的应用程序使用的。使用这个 范围的端口号必须在IANA 登记,以防止重复。 ?客户端口号或短暂端口号,数值为49152~65535,留给客户进程选择暂时使用。 二、用户数据报协议UDP 1、UDP只是在IP 的数据报服务之上增加了端口的功能和差错检测的功能。 2、UDP 的主要特点 ?UDP 是无连接的,即发送数据之前不需要建立连接。 ?UDP 使用尽最大努力交付,即不保证可靠交付,同时也不使用拥塞控制。 ?UDP 是面向报文的。 ?UDP 支持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和多对多的交互通信。 ?UDP 的首部开销小,只有8 个字节。 ?UDP没有拥塞控制,很适合多媒体通信的要求 3、发送方UDP 对应用程序交下来的报文,在添加首部后就向下交付IP 层。UDP 对应用层交下来的报文,既不合并,也不拆分,而是保留这些报文的边界。 4、UDP 的首部格式(每个部分各两个字节) 源端口(不需要回送时可填0),目的端口,长度(包括数据部分,最小为8字节),检验和

《现代分析测试技术》复习知识点答案

一、名词解释 1. 原子吸收灵敏度:也称特征浓度,在原子吸收法中,将能产生1%吸收率即得到0.0044 的吸光 度的某元素的浓度称为特征浓度。计算公式:S=0.0044 x C/A (ug/mL/1%) S——1%吸收灵敏度C ——标准溶液浓度0.0044 ——为1%吸收的吸光度 A——3 次测得的吸光度读数均值 2. 原子吸收检出限:是指能产生一个确证在试样中存在被测定组分的分析信号所需要的该组分的最 小浓度或最小含量。通常以产生空白溶液信号的标准偏差2?3倍时的测量讯号的浓度表示。 只有待测元素的存在量达到这一最低浓度或更高时,才有可能将有效分析信号和噪声信号可靠地区分开。 计算公式: D = c K S /A m D一一元素的检出限ug/mL c ――试液的浓度 S ――空白溶液吸光度的标准偏差 A m――试液的平均吸光度K――置信度常数,通常取2~3 3.荧光激发光谱:将激发光的光源分光,测定不同波长的激发光照射下所发射的荧光强度的变化, 以I F—入激发作图,便可得到荧光物质的激发光谱 4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紫外一可见分光光度法是利用某些物质分子能够吸收200 ~ 800 nm光谱 区的辐射来进行分析测定的方法。这种分子吸收光谱源于价电子或分子轨道上电子的电子能级间跃迁,广泛用于无机和有机物质的定量测定,辅助定性分析(如配合IR)。 5 ?热重法:热重法(TG是在程序控制温度下,测量物质质量与温度关系的一种技术。TG基本原 理:许多物质在加热过程中常伴随质量的变化,这种变化过程有助于研究晶体性质的变化,如熔化、蒸发、升华和吸附等物质的物理现象;也有助于研究物质的脱水、解离、氧化、还原等物质的化学现象。热重分析通常可分为两类:动态(升温)和静态(恒温)。检测质量的变化最常用的办法就是用热天平(图1),测量的原理有两种:变位法和零位法。 6?差热分析;差热分析是在程序控制温度下,测量物质与参比物之间的温度差与温度关系的一种技 术。差热分析曲线是描述样品与参比物之间的温差(△ T)随温度或时间的变化关系。在DAT试验中, 样品温度的变化是由于相转变或反应的吸热或放热效应引起的。如: 相转变,熔化,结晶结构的转变, 沸腾,升华,蒸发,脱氢反应,断裂或分解反应,氧化或还原反应,晶格结构的破坏和其它化学反应。一般说来,相转变、脱氢还原和一些分解反应产生吸热效应;而结晶、氧化和一些分解反应产生放热效应。 7. 红外光谱:红外光谱又称分子振动转动光谱,属分子吸收光谱。样品受到频率连续变化的红外光 照射时,分子吸收其中一些频率的辐射,导致分子振动或转动引起偶极矩的净变化,使振-转能级从基态跃迁到激发态,相应于这些区域的透射光强度减弱,记录经过样品的光透过率T%寸波数或波长

高一信息技术知识点总结(良心出品必属精品)

高一信息技术知识点总结 《高一信息技术知识点总结》是一篇好的范文,感觉很有用处,为了方便大家的阅读。 篇一:高中信息技术必修各章节知识点汇总第一章《信息与信息技术》知识点、信息及其特征一、信息的概念信息是事物的运动状态及其状态变化的方式。 ☆信息与载体密不可分,没有无载体的信息,没有载体便没有信息,信息必须通过载体才能显示出来。 二、信息的一般特征☆信息不能独立存在,必须依附于一定的载体,而且,同一个信息可以依附于不同的载体。 ☆信息的载体依附性使信息具有可存储、可传递、☆物质、能量和信息是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 ☆信息又是可以增殖的。 ☆信息只有被人们利用才能体现出其价值,而有些信息的价值则可能尚未被我们发现。 ☆时效性与价值性紧密相连,☆☆信息共享一般不会造成信息的丢失,☆信息共享也不会改变信息的内容。 、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一、信息技术的悠久历史、信息技术()是指一切与信息的获取加工表达交流管理和评价等有关的技术。 、信息技术的五次革命第一次信息技术革命是语言的使用,意义:是从猿进化到人的重要标志;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是印刷术的发明,意义:为知识的积累和传播了更可靠的保证;第页共页载体举例:报纸、课本、光盘等信息举例:报纸上刊登的足球消息播出的新闻等价值性举例:最全面的范文写作网站学习材料、生产技术商业信息、定位系统时效性举例:天气预报、股市信息交通信息共享性举例:网络信息、课本图书等问: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是形容一个人的知识非常多,家中的书多的以至于搬家时要用车来拉,因为当时的书是笨重的竹简。 从而使得知识的积累和传播极为不便,从信息技术革命的发展历程来看,这应该是属于第()次信息技术革命以前的事。 第四次信息技术革命是电报、电话、广播、电视的出现和普及,意义:进一步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第五次信息技术革命是计算机技术与现代通信☆信息技术在不断,但一些古老的信息技术仍在使用,不能因为出现了新的信息技术就抛弃以前的信息技术。 二、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是(人性化)和(大众化),、越来越友好的人机界面图形用户界面使显示在计算机屏幕上的内容在可视性和操控性方面大大改善。 )虚拟现实技术:()语音技术:语音识别技术()语音合成技术())智能代理技术:是人工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