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06-07年上学期同步测控优化训练高二化学同步检测八第二章单元测试(B卷)(附答案)

06-07年上学期同步测控优化训练高二化学同步检测八第二章单元测试(B卷)(附答案)

06-07年上学期同步测控优化训练高二化学同步检测八第二章单元测试(B卷)(附答案)
06-07年上学期同步测控优化训练高二化学同步检测八第二章单元测试(B卷)(附答案)

高二化学同步检测八

第二章单元测试(B 卷)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O 16 Cl 35.5 Fe 56 S 32

第Ⅰ卷(选择题 共46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共16分) 1.对某一可逆反应来说,使用催化剂的作用是( ) A.提高反应物的平衡转化率 B.以同样程度改变正逆反应速率 C.增大正反应速率,减小逆反应速率 D.改变平衡混合物的组成 答案:B

解析:在可逆反应中使用催化剂,能等倍地改变正逆反应速率,但不能使化学平衡移动。

2.反应4NH 3(g)+5O 2(g)

4NO(g)+6H 2O(g),在10 L 密闭容器中进行,半分钟后,水蒸气的

物质的量增加了0.45 mol ,则此反应的平均速率v (X )可表示为( )

A.v(NH 3)=0.010 mol ·L -1·s -1

B.v(CO 2)=0.0010 mol ·L -1·s -1

C.v(NO)=0.0010 mol ·L -1·s -1

D.v(H 2O)=0.045 mol ·L -1·s -1

答案:C

解析:先根据水蒸气的变化量求出用H 2O 来表示该反应的速率值,然后根据各物质表示的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求出用其他物质来表示的反应速率。

v(H 2O)=s L mol

605.01045.0??=0.0015 mol ·L -1·s -1

。 v(NO)=v(H 2O)×64

=0.0010 mol ·L -1·s -1

3.已知可逆反应:aA+bB

cC ,物质的含量A%和C%随温度变化曲线如下图,下列说法正

确的是( )

①该反应于T 1、T 3温度曾达到过化学平衡 ②该反应于T 2温度曾达到过化学平衡 ③该反应是放热反应 ④该反应是吸热反应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答案:B

解析:据图分析:0~T 2时,由于反应未达到平衡,所以,温度升高,但A%减小,C%增大,

到T 2时达到平衡态,继续升高温度,A%增大,C%减小,说明正反应是放热反应,升温,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4.(2005年广东卷)在一定条件下,固定容积的密闭容器中,反应2NO 2(g )

O 2+2NO(g)

(正反应吸热)达到平衡。为改变其中一个条件x ,y 随x 的变化符合图中曲线的是( )

①当x 表示温度时,y 表示NO 2的物质的量②当x 表示压强时,y 表示NO 2的转化率③当x 表示反应时间时,y 表示混合气体的密度④当x 表示NO 2的物质的量时,y 表示O 2的物质的量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答案:A

解析:当x 表示温度,随着温度升高,平衡向吸热方向(正方向)移动,NO 2的物质的量减少,①正确;当x 表示压强时,随着压强的增大,平衡向逆方向移动,NO 2的转化率减小,②正确;当x 表示时间,随着反应的进行,混合气体的总质量不变,容器体积不变,故混合气体密度不变,③错误;当x 表示NO 2的物质的量时,增大NO 2的物质的量,平衡向正方向移动,O 2的物质的量也增加,④错误。

5.在体积可变的密闭容器中,反应mA(g)+nB(s)

pC(g)达到平衡后,压缩容器的体积,

发现A 的转化率随之降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m+n )必定小于p

B.(m+n )必定大于p

C.m 必定小于p

D.m 必定大于p 答案:C

解析:压缩容器体积,A 的转化率降低,说明增大压强,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m

A.等于1.369 g ·L -1

B.等于2.054 g ·L -1

C.在1.369~2.054 g ·L -1

之间

D.大于2.054 g ·L -1

答案:D

解析:由于2NO+O 2====2NO 2 2NO 2

N 2O 4,故反应后容器中的体积小于22.4 mL ,所以ρ

>11

4.2246--??mol L mol g =2.054 g ·L -1

7.在温度不变的条件下,在恒定的容器中进行下列反应:N 2O 4(g)

2NO 2(正反应为吸热

反应),若N 2O 4的浓度由0.1 mol ·L -1

降到0.07 mol ·L -1

时,需要15 s,那么N 2O 4的浓度由0.07

mol ·L -1降到0.05 mol ·L -1

时,所需反应的时间为( ) A.等于5 s B.等于10 s C.大于10 s D.小于10 s 答案:C

解析:N 2O 4的浓度由0.1 mol ·L -1

降到0.07 mol ·L -1

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率

v=s L mol L mol 1507.01.01

1--?-?=0.002 mol ·L -1·s -1,N 2O 4的浓度由0.07 mol ·L -1

降到0.05

mol ·L -1

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率小于0.002 mol ·L -1

·s -1

,因而需要的时间

t >111

1002.005.007.0----???-?s L mol L mol L mol =10 s 。

8.有一处于化学平衡状态的反应X(s)+3Y(g)

2Z(g)(正反应为放热反应)。为了使化学

平衡向生成Z 的方向移动,应选择的条件是( )

①高温 ②低温 ③高压 ④低压 ⑤加入催化剂 ⑥分离出Z A.①③⑤ B.②③⑤ C.②③⑥ D.②④⑥ 答案:C 解析:上述可逆反应的正反应为气体体积减小的放热反应,增大压强和降低温度都可以使平衡向生成Z 的正反应方向移动。催化剂不能影响化学平衡状态。

二、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3分,共30分)

9.某体积可变的密闭容器,盛有适量的A 和B 的混合气体,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A+3B

2C,若维持温度和压强不变,当达到平衡时,容器的体积为V L,其中C 气体的体

积占10%,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 A.原混合气体的体积为1.2V L B.原混合气体的体积为1.1V L

C.反应达到平衡时气体A 消耗掉0.06V L

D.反应达到平衡时气体B 消耗掉0.05V L 答案:B

解析:达平衡时,容器体积为V L,所以C 为0.1V L ,A 、B 共(V-0.1 V)L =0.9V L。

根据平衡方程:A + 3B

2C

反应体积比: 1 ∶ 3 ∶ 2

反应体积: 0.05V L 0.15V L 0.1V L A 、B 反应消耗:0.05V L+0.15V L=0.2V L ,

原混合气体体积为:0.2V L+0.9V L =1.1V L。

10.在一密闭容器中,反应aA(g)

bB(g)达平衡后,保持温度不变,将容器体积增加一

倍,当达到新的平衡时,B 的浓度是原来的60%,则( ) A.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了

B.物质A的转化率减小了

C.物质B的质量分数减小了

D.a>b

答案:A

解析:根据平衡移动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判断平衡移动的方向。将容器体积增加一倍的瞬间,B的浓度变为原来的50%,然后平衡移动,使B的浓度变为原来的60%,说明平衡移动过程中B 的浓度是增大的,即向正反应方向移动,A正确,B错误,C错误。增加容器的体积相当于减小压强,因此上述反应是向右气体体积增大的反应,a

11.在一定条件下,2NO+O22NO2达到平衡的标志是()

A.NO、O2、NO2分子数目比为2∶1∶2

B.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物质的浓度相等

C.混合气体的颜色不再变化

D.混合气体的质量不再变化

答案:C

解析:混合气体的颜色深浅取决于NO2的浓度大小。混合气体的颜色不再变化,说明NO2的浓度不再变化,因此NO2的生成速率与NO2的消耗速率相等,则上述反应一定处于平衡状态。即使没有达到平衡状态,也有可能出现A、B、D选项中的情况,它们都不是上述反应在平衡状态下特有的现象。

12.往体积一定的密闭容器中通入2体积SO2和1体积O2,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

2SO2+O22SO3并达到平衡,此时容器内硫原子数与氧原子数之比为1∶3,则SO2的平衡转化率为()

A.10%

B.50%

C.90%

D.无法计算

答案:D

解析:此题为“貌似计算,实需推断”的典型题目。初中我们学过原子是化学反应中的最小粒子,所以化学反应中原子守恒。对于此题,不管SO2的平衡转化率是多少,容器中的硫原子数与氧原子数之比总是1∶3,故无法计算SO2的转化率。

13.在恒温、恒容下,可逆反应N2+3H22NH3达到平衡,向该平衡体系中充入氩气,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v(正)增大、v(逆)减小

B.v(正)、v(逆)均不变

C.平衡向左移动

D.平衡向右移动

答案:B

解析:在恒温、恒容的条件下,充入氩气不影响N2、H2、NH3的浓度,因而不影响v(正)、v (逆)和化学平衡状态。选B。

14.体积相同的甲、乙两个容器中,分别都充有相同物质的量的SO2和O2,在相同温度下发生

反应:2SO2(g)+O2(g)2SO3(g)并达到平衡,在这过程中,甲容器保持体积不变,乙容器保持压强不变,若甲容器中SO2的转化率为p%,则乙容器中SO2的转化率()

A.等于p%

B.大于p%

C.小于p%

D.无法判断

答案:B

解析:由于随2SO2+O22SO3反应向正方向进行,压强减小,而甲容器保持体积不变,乙容器保持压强不变,则乙可看成对甲进行加压,压强增大,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转化率升高。

15.NO2溶于水制硝酸的反应为3NO2(g)+H2O(l)2HNO3(aq)+NO(g)(正反应为放热反应),为了提高硝酸的产率,硝酸厂实际生产中采用的措施是()

A.升温

B.加压

C.通入过量氧气

D.降温

答案:C

解析:从反应特征上分析,要提高HNO3的产率应使反应向右进行,可采取加压、降温、通入O2。通入O2可减小NO浓度而增大NO2浓度,实际生产中是采用通入过量O2。

16.可逆反应mA(s)+nB(g)eC(g)+fD(g),反应过程中,当其他条件不变时,C的体积分数φ(C)在不同温度和不同压强的条件下随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达到平衡后,若使用催化剂,C的体积分数将增大

B.达到平衡后,若温度升高,化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C.化学方程式中,化学计量数的关系为n>e+f

D.达到平衡后,增加A的质量有利于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答案:B

解析:可逆反应中,当其他条件一定时,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大,达到平衡所用的时间越短。由图可看出T2>T1,此反应的正反应为放热反应,同理可知p2>p1,正反应应为气体物质的量增大的反应,即n<e+f,故C错。催化剂只影响反应速率,不能改变平衡时反应混合物中各物质的含量,故A错。物质A为固态,增大固体物质的物质的量不能使平衡移动,故D错。

17.某温度下,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可逆反应:2E(g)F(g)+xG(g)(正反应放热);若起始时E浓度为a mol·L-1,F、G浓度均为0,达平衡时E浓度为0.5 a mol·L-1;若E的起始浓度改为2 a mol·L-1,F、G浓度仍为0,当达到新的平衡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升高温度时,正反应速率加快,逆反应速率减慢

B.若x=1,容器体积保持不变,新平衡下E的体积分数为50%

C.若x=2,容器体积保持不变,新平衡下F的平衡浓度为0.5a mol·L-1

D.若x=2,容器压强保持不变,新平衡下E的物质的量为a mol

答案:B

解析:升高温度正逆反应速率都增大,与反应是吸热还是放热无关。若x=1,达到平衡时E 的体积分数仍为50%,E的起始浓度改为2 a mol·L-1,相当于两个相同的容器中E浓度均为a mol·L-1,然后压缩使气体的体积与一个容器的容积体积相等,平衡不移动,E的体积分数仍为50%,经计算原平衡中F的平衡浓度为0.25 a mol·L-1,若x=2,还用上述“并箱子法”,压缩气体使体积为原体积的一半,浓度为0.5a mol·L-1,但压缩气体体积相当于增大压强,平

衡逆向移动,新平衡下F 的平衡浓度小于0.5a mol ·L -1

,D 物质的量的多少与容器的大小有关。 18.一真空容器中盛有1 mol PCl 5,加热到200 ℃时发生如下反应:

PCl 5(g)

PCl 3(g)+Cl 2(g),反应达到平衡时,PCl 5所占体积分数为M%。若在同一温度和同

一容器中,最初投入的是2 mol PCl 5,反应平衡时,PCl 5所占体积分数为N%,则M 与N 的正确关

系是( )

A.M >N

B.N >M

C.M=N

D.无法比较 答案:B 解析:假设平衡不发生移动,两次平衡时,PCl 5所占体积分数应相等,但由于第二次加入PCl 5的量是第一次的两倍,即相当于增大容器的压强而使平衡向正反应方向进行的程度减小,故N >M 。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4分)

三、填空题(本题包括4小题,共36分)

19.(8分)在537 ℃时,往容积可变的密闭容器中充入2 mol SO 2(g)、1 mol O 2(g ),此时

容器的体积为200 L ,压强为1.01×105

Pa 。向容器中加入固体催化剂,并保持恒温恒压,

发生反应:2SO 2+O 2

2SO 3,达到平衡时,平衡气体中SO 3的体积分数为0.91。试完成下列

问题:

(1)从理论上看,压强增大,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SO 2的转化率增大。但工业上二氧化硫催化氧化采用常压而不用高压,主要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保持上述温度和压强不变,若向容器中只充入2 mol SO 3,并加入固体催化剂,则平衡时SO 2的体积分数是________,此时平衡混合气体的体积是________。

(3)温度仍保持537 ℃,容器的体积保持200 L 不变。充入a mol SO 2和b mol O 2,并加入固

体催化剂,反应达到平衡时,SO 3的体积分数仍为0.91,体系压强为1.01×105

Pa 。若a ∶b=2∶1,则a=________。 答案:(1)常压下,SO 2的转化率已达到近94%,增大压强,转化率提高得有限,而对动力和设备的要求提高,不利于经济效益的增加 (2)6%137.5 L (3)2.91 解析:考查对等效平衡的理解与等效平衡的具体应用。 对原平衡分析,设O 2转化的物质的量为x ,则:

2SO 2 + O 2

2SO 3

起始(mol ) 2 1 0 转化(mol ) 2x x 2x 平衡(mol ) 2-2x 1-x 2x

SO 3的体积分数=x x x x

21222+-+-=0.91,x=0.938。 SO 2的体积分数=938.03938

.022212222-?-=

+-+--x

x x x =0.06 V (平衡)=122122++-+-x x x ×200 L=3938

.03-×200 L=137.5 L

(也可通过体积关系分析平衡时SO 2的体积分数。因开始加入的SO 2与O 2的体积比与消耗的体积比相同,故剩余的SO 2与O 2的体积百分比也为2∶1,因SO 3的体积分数为0.91,故剩余的0.09中,SO 2与O 2的体积百分比分别为0.06和0.03)

保持温度和压强不变,向容器中只充入SO 3,所达到的平衡与原平衡等效,SO 2的体积分数与原平衡一样,因充入的SO 3为2 mol ,故其体积与充入2 mol SO 2(g)、1 mol O 2(g)达平衡时体积相等。

温度保持537 ℃,容器的体积保持200 L 不变,且与原平衡等效,则SO 3的物质的量为L

L

5.137200×2 mol=2.91 mol 。

20.(6分)某温度时,在2 L 容器中X 、Y 、Z 三种物质的物质的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右图所示。由图中数据分析,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开始到2 min ,Z 的平均反应速率为__________。

答案:X+2Y

2Z 0.1 mol ·L -1·min -1

解析:(1)分析图象,在0到2 min 时间段内,X 、Y 的物质的量分别减小0.2 mol 、0.4 mol ,Z 的物质的量增加0.4 mol ,说明X 、Y 是该反应的反应物,Z 是该反应的产物,X 、Y 、Z 前面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1∶2∶2。在2 min 后,X 、Y 、Z 的物质的量都不再变化,且都不是0,说明

该反应是可逆反应。综合上述分析,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X+2Y

2Z 。

(2)v (Z )=min 224.0)

(l

mol

t

Z c =?? =0.1 mol ·L -1·min -1 21.(12分)等物质的量的A 、B 、C 、D 四种物质混合,发生如下反应:aA+bB

cC(s)+dD ,

当反应进行到一定时间后,测得A 减少了n mol 、B 减少了2n mol 、C 增加了23

n mol 、D 增加了

n mol,此时达到化学平衡。

(1)该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为:

a=_________,b=_________,c=_________,d=_________。

(2)若只改变压强,反应速率发生变化,但平衡不发生移动,该反应中各物质的聚集状态A._________,B._________,D._________。

(3)若只升高温度,反应一段时间后,测知四种物质的物质的量又达相等,则该反应为

_________反应(填“放热”或“吸热”)。 答案:(1)2 1 3 2 (2)气 固或液 气 (3)放热 解析:(1)化学反应中各物质的物质的量变化值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故a ∶b ∶c ∶d=n ∶

2n ∶23n

∶n=2∶1∶3∶2。

(2)改变压强,反应速率发生变化,说明存在气态物质,但平衡不发生移动,说明是一个体积不变的反应,即反应前后气体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和相等。

(3)升温前,A 、B 的物质的量小于C 、D 的物质的量;升温后,四种物质的物质的量相等,说明平衡向逆方向移动,正反应是放热反应。

22.(10分)在10 ℃和2×105

Pa 的条件下,反应aA(g)

dD(g)+eE(g)建立平衡后,再

逐步增大体系的压强(温度维持不变)。下表列出了不同压强下反应建立平衡时物质D 的浓度。

根据表中数据,完成下列问题:

(1)压强从2×105 Pa 增加到5×105

Pa 时,平衡向_________(填“正”“逆”)反应方向移动,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压强从5×105 Pa 增加到1×106

Pa 时,平衡向_________(填“正”“逆”)反应方向移动,理由是___________。平衡之所以向该反应方向移动,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逆 D 的浓度增大倍数(2.4倍)小于压强增大倍数(2.5倍)

(2)正 D 的浓度增大倍数(2.2倍)大于压强增大倍数(2倍) 在该温度下,压强等于1

×106

Pa 时,A 物质仍为气态,而D 与E 物质至少有一种变成了液态,a>d 或a>e

解析:分析表中数据,当D 的浓度增大2.4倍时,压强增大倍数为2.5倍,可推知平衡随压强增大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即a <d+e ;当压强进一步增大时,分析数据可知D 、E 中至少有一种变成了液态。

四、计算题(本题包括2小题,共18分)

23.(8分)某N2和H2的混合气体,对氦气的相对密度是1.8,取0.5 mol 该混合气体,在固定体积的容器中进行合成氨反应,平衡时压强是反应前压强的0.8倍,完成下列问题: (1)原料气的平均摩尔质量为____________。

(2)原料气中,N2与H2的体积比为______________。

(3)在合成氨反应中,生成NH3的物质的量是________,平衡时,混合气体中N2和H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____。

答案:(1)7.2 g ·mol -1

(2)1∶4

(3)0.1 mol 1∶5 解析:(1)M =4 g ·mol

-1

×1.8=7.2 g ·mol

-1

(3)0.5 mol 混合气体中含N2为0.1 mol ,含H2为0.4 mol 。 设反应生成NH3的物质的量为x 。

N2 + 3H2

2NH3

起始n : 0.1 mol 0.4 mol 0

变化n : 2x 23x

x 平衡n : 0.1 mol-2x 0.4 mol-23x

x

平衡时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为:

(0.1 mol-2x )+(0.4 mol-23x

)+x

=0.5 mol-x

据题意:

后前

n n p p =

,则

x mol mol

p p -=

5.05.08.000

解得:x=0.1 mol

平衡时:n(N2)=0.1 mol-21.0mol

=0.05 mol n(H2)=0.4 mol-23

×0.1 mol=0.25 mol

故n(N2)∶n(H2)=0.05∶0.25=1∶5。

24.(10分)在25 ℃时,向100 mL 含氯化氢14.6 g 的盐酸中放入5.6 g 纯铁粉(不考虑反应前后溶液体积的变化),反应开始到2 min 末收集到H 2 1.12 L(标准状况下),在此之后又经过4 min ,铁粉完全溶解。则:

(1)在前2 min 内用FeCl 2的浓度变化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是____________。 (2)在后4 min 内用HCl 浓度变化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是____________。 (3)前2 min 与后4 min 相比,反应速率__________较快,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v (FeCl 2)=0.25 mol ·L -1·min -1

(2)v (HCl )=0.25 mol ·L -1·min -1

(3)前2 min 内反应速率快。前2 min 盐酸浓度较大。 解析:Fe+2Hcl====FeCl 2+H 2↑

2 min 末时:n (FeCl 2)=n (H 2)=1

4.2212.1-?mol L L

=0.05 mol ,c (FeCl 2)=131010005.0--??mL L mL mol

=0.5 mol ·L -1

6 min 末时:n (FeCl 2)=n (Fe )=1566.5-?mol g g =0.1

mol ,c (FeCl 2)=13101001.0--??mL L mL mol

=1.0

mol ·L -1

(1)前2 min 内:v (FeCl 2)=

min 25.0)(1

2-?=??L mol t FeCl c =0.25 mol ·L -1·min -1 (2)后4 min 内:v (FeCl 2)=min 45.00.1)(1

12--?-?=

??L mol L mol t FeCl c =0.125 mol ·L -1·min -1

v (HCl )=2v (FeCl 2)=0.125 mol ·L -1

·min -1

×2=0.25 mol ·L -1

·min -1

(3)选用v (FeCl 2)比较,因为0.25 mol ·L -1

·min -1

>0.125 mol ·L -1

·min -1

,所以前2 min

内反应速率快。原因:前2 min 盐酸浓度较大。

(完整版)第二节植株的生长教案

第二节植株的生长 一、教学目标 1.描述芽的发育和根的生长过程 2.说明植株的生长需要营养物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根尖的结构及其发育 (2)叶芽的结构及其发育 (3)植株生长需要无机盐的种类 3.教学难点 (1)根尖的结构及其发育 (2)叶芽的结构及其发育 三、教学方法 问题导学法 四、教学课时 1学时 五、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1道种子萌发的复习题 过渡:种子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就会萌发,具体过程如下: (观看视频:植株的生长)种子萌发后,长成幼苗,展示幼苗照片,幼苗又是如何变成成苗的呢?(展示照片)这就要进行植株的生长了,下面我们开始学习新一节的内容:第二节植株的生长大家先看96页“想一想,议一议”的内容 (板书:第二节植株的生长)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小结:根系发达,有利于固定植株和吸收水、无机盐。 黑麦的根是如何长得这么发达的呢,其他植物的根又是如何生长的? 下面我们开始学习第一部分的内容:幼根的生长 (板书:一、幼根的生长) 上一节课,大家做了种子萌发的实验,种子萌发后,长出来的根也是幼根,(展示幼根照片) 幼根中,生长得最快的结构是什么? 学生回答:根尖 教师:现在大家拿出老师发给你们的实验材料,或者你们自己之前做的实验材料,看看有没有找到根尖结构。要找根尖,我们先明确根尖的部位,大家对着你所培养的幼苗,对照老师展示的照片,找出根尖的部位。 学生活动:观察 教师:展示根尖部位,提问填空题 学生活动:回答 教师小结:要找出根尖部分,关键在于找到根毛,根毛着生区及其以下部分就是根尖。幼根长得最快的部位是根尖,根尖中到底有什么结构可以让它快速生长呢? 大家认真观察课本97页的照片,思考老师的几个思考题: 1、根尖_____部位的细胞较小且排列紧密,_____部位的细胞向外突出形成根毛,_____部位的细胞上下端的大小不一样。 2、根尖_____部位有输导组织,_____部位有分生组织。 3、幼根的伸长与_____部位的细胞数量_____和_____部位的细胞体积_____有关。 学生活动:思考

高二化学实验总结

高二化学实验总结 高二年级备课组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实验是中学生获取化学经验知识和检验化学知识的重要手段,是提高科学素质的重要内容和途径,贯穿中学化学教学的全过程。新的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通过实验探究,掌握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和方法,进一步体验实验探究的基本过程,认识实验在化学科学研究和化学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化学实验能力。”因此,新课标理念下的高中化学教学将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激发学习情趣,强化科学探究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认真做好课堂演示实验,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 化学课的演示实验都是具有相当的基础性、目的性、典型性、指导性的意义,教师要在熟悉教材和实验内容的基础上组织好演示实验,一定要求学生明确实验目的、所需药品、操作步骤,并认真观察和记录现象,并经缜密思考,得出结论。教师必须用熟练的实验操作技能,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去感化、影响学生。尤其要告诫学生不遵守实验规程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必要时可结合实验的正反实例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示范,使之形成一丝不苟的精神和严肃认真的实验态度。同时,在演示实验中,不失时机的进行各个环节的启发,调动学生思维,用不同的视角去观察、去思考、去发现、去总结。如在做高中化学(必修1)第四章实验(4?7)时,验证二氧化硫的漂白性时,让学生回忆前一节次氯酸的漂白性、初中化学学过的活性炭的吸附性,比较这几种漂白的原理、效果的异同,加深对二氧化硫的漂白原理的理解。这样,在教师的指导下,人人开动思维“机器”,对所学内容印象深刻,历久不忘,素质自然得以提高。 二、改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 目前,高中的化学实验大多注重实验功能的验证性,课本编排出实验条件药品、步骤,来验证某物质的性质、某物质的制取方法或某个反应原理,学生依葫

2013-2014高二化学《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单元测试

高二《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单元测试 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 14 O 16 S32 Cl35.5 Zn 65 Na 23 Mg 24 Al 27 Cu 64 Ag 108 Hg 201 第Ⅰ卷(共54分) 一、选择题(共26小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的答案,每题2分,共52分。) 1.废电池的污染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废电池中对环境形成污染的主要物质是 A .锌 B .汞 C .石墨 D .二氧化锰 2.吸热反应一定是( ) A .释放能量 B .化学能转化为热能 C .反应物总能量高于生成物总能量 D .反应物总能量低于生成物总能量 3.已知H 2(g)+Cl 2(g)=2HCl(g) △H=―184.6kJ·mol -1, 则反应HCl(g)=12H 2(g)+1 2Cl 2(g)的 △H 为 A .+184.6kJ·mol -1 B .―92.3kJ·mol -1 C .―369.2kJ·mol -1 D . +92.3kJ·mol -1 4.下列反应中生成物总能量高于反应物总能量的是 A .碳酸钙受热分解 B .乙醇燃烧 C .铝粉与氧化铁粉末反应 D .氧化钙溶于水 5.钢铁发生吸氧腐蚀时,正极上发生的电极反应是 ( ) A .2H ++2e - H 2 B .Fe 2++2e - Fe C .2H 2O+O 2+4e - 4OH - D .Fe 3++e - Fe 2+ 6.关于电解NaCl 水溶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 .电解时在阳极得到氯气,在阴极得到金属钠 B .若在阳极附近的溶液中滴入KI 溶液,溶液呈棕色 C .若在阴极附近的溶液中滴入酚酞试液,溶液呈无色 D .电解一段时间后,将全部电解液转移到烧杯中,充分搅拌后溶液呈中性 7.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物质燃烧不一定是放热反应 B. 放热反应不需要从外界吸收任何能量就能发生 C. 在一个确定的化学反应中,反应物总能量总是高于生成物总能量 D. 化学反应除了生成新的物质外,还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8.下列属于热化学方程式的是 A .C + O 2 CO 2 + 393.5kJ B .H 2 + CuO H 2O + Cu -Q C .H 2(气) + Cl 2(气) === 2HCl + Q D .C(固) + O 2(气) === CO 2(气) ; H(298K) =393.5kJ

限时训练(1)

春晖中学高二年级(3月)限时训练(一) 一、选择题(1-8单选,4分每题,9-10多选,全对得4分,选对但不全得2分,共计40分) 1.在物理学的发展史上,许多科学家付出了努力。下列说法符合史实的是 A .牛顿经过了大量的数据推演和模型创设,提出了行星的三大运动定律 B .库仑通过实验测定了静电力常数k 的具体数值 C .法拉第通过大量电和磁关系的实验研究,终于发现了电流周围存在磁场 D .楞次通过分析大量实验事实后确定了感应电流方向的定律 2.如图所示,经过专业训练的杂技运动员进行爬杆表演。质量为60kg 的运动员爬上8m 高的固定竖直金属杆,然后双腿加紧金属杆倒立,头顶离地面7m 高, 运动员通过双腿对金属杆施加不同的压力来控制身体的运动情 况。假设运动员保持如图所示姿势,从静止开始先匀加速下滑 3m ,用时1.5s ,接着立即开始匀减速下滑,当运动员头顶刚要 接触地面时,速度恰好减为零。若不计空气阻力,则 A .运动员下滑的最大速度为4.5m/s B .运动员匀加速下滑时所受摩擦力为440N C .运动员匀减速下滑的加速度为1m/s 2 D .运动员完成全程所需的总时间为3s 3.2020年,我国将一次实现火星的“环绕、着陆、巡视”三个目标。假设探测器到达火星附近时,先在高度恰好等于火星半径的轨道上环绕火星做匀速圆周运动,测得运动周期为T ,之后通过变轨、减速落向火星。探测器与火星表面碰撞后,以速度v 竖直向上反弹,经过时间t 再次落回火星表面。不考虑火星的自转及火星表面大气的影响,已知万有引力常量为G ,则火星的质量M 和火星的星球半径R 分别为 A .34 43M 128G v T πt =,2216vT R πt =B .3243M 128G v T πt =,216vT R πt =C .3443M 1024G v T πt =,2232vT R πt =D .3442 M 1024G v T πt =,232vT R πt =4.如图所示是一个绳长为L 的球摆,将小球拉离平衡位置到A 点使细绳 与竖直方向成37°角,然后在O 点的正下方距O 点d 处固定一颗钉子,再 将小球从A 点静止释放。设绳子不可伸长,忽略小球的大小以及一切阻力,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当d =0.8L 时,小球向右摆动的过程中不能到达与A 点等高处 B .只要d <0.8L ,小球向右摆动的过程中都能到达与A 点等高处 C .当d =0.9L 时,小球向右摆动的过程中能够到达与A 点等高处 第4题图 第2题图

中国的地理差异教案

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初步理解我国各地自然环境、人类活动存在的显著差异; 2、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3、运用地图说出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范围及划分依据; 4、比较四大地理单元各自的突出地理特点和彼此间主要的地理差异。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观察判断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 2、使学生初步掌握地理事物的划分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二、教学重点 1、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2、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范围及划分原因。 三、教学难点 1、分析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及影响因素; 2、如何去比较区域自然地理之间的差异。 四、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比较、学生活动探究、启发式讲述 五、教学用具 教学挂图、相关景观图片 六、教学安排 1课时 七、教学过程 (导入)请喜欢旅游的同学说一说去过的地方,并谈谈其所观察和感受到的各地的自然景观差异和风土人情。(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做点评) (提问)中国各地还有哪些自然和人文地理差异呢?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差异?这节课我们将

一起来探讨这些问题。 (板书)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 一、地理差异显著 展示我国东、南、西、北不同地区的景观图片,由学生说出差异。 (归纳)我国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多样,人文现象千姿百态。如果做一次穿越我国之旅,无论选择哪个方向,不仅能欣赏丰富多彩的地理景观,而且能感受我国的地理差异。 【活动1】将学生分成四组,通过阅读图5.1分别讨论我国自南向北的气温变化及其景观差异、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的降水变化及其景观差异、自西向东的地势变化及其景观差异。(总结)我国气温、降水、地势的分布呈现有规律的变化。 (讲述)植被是自然景观的组成要素,并具有指示自然环境特点的作用。 (提问)按照气温、降水、地势的分布变化规律,我国自然植被的分布呈现什么规律?(教师展示反映典型景观的植被图片供学生思考) (结论)我国自南向北植被呈现雨林、常绿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的有规律变化;北部自东部沿海向西部内陆依次分布着森林、草原、荒漠等植被类型。 (总结)我国自然环境差异显著,并呈现有规律的变化。 (讲述)在自然环境差异的基础上,人类活动也呈现明显的差异。 (提问)同学们能说出我国农业、人口、城市、交通线分布的特点吗?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呈现怎样的分布规律?(学生回答,教师引导、补充、归纳) (转承)地理环境对我们的生活也有很大的影响,大家能否举例说明在自然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我国不地区的人们生活(传统的衣、食、住、行)的差异吗? (让学生阅读教材图5.2和阅读材料,并补充其他方面的案例) (讲述)我国显著的地理差异既反映在自然环境方面,也体现在人类活动的方方面面。有些自然事物成为划分地理差异的界线。 (提问)作为我国划分地理差异界线的自然事物,同学们能说出哪些?(学生可能说出秦岭、阴山、贺兰山等) 在这些可以作为划分地理差异界线的地理事物中,“秦岭——淮河”一线则是我国非常重要的一条地理分界线。引导学生对比教材图5.3和图5.4,提示他们从农田类型、主要农作物、作物熟制、民居特点、传统交通方式等方面加以比较。 (讲述)“秦岭——淮河”一线在我国具有非常重要的地理意义,我们可以从多方面加以认识和理解。 【活动2】理解“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课本第5页活动题) 1.让学生做“活动”第1题,归纳“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地区和以南地区的 地理差异。 2.让学生做“活动”第2题,了解“秦岭——淮河”一线在我国自然区划方面的 重要意义。 3.让学生做“活动”第3题,分析导致“秦岭——淮河”以北地区和以南地区自 然差异的主导因素。 (归纳、板书)一、“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1.1月0℃等温线经过的地方 2.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经过的地方 3.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 4.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 5.秦岭山脉是长江水系与黄河水系的分水岭 6.水田与旱地的分界线

高中化学教学工作总结

高中化学教学工作总结 本学年度,我担任高二化学两个教学班的化学教学,本学年度这一年就要结束了,本学期按照教学计划,以及新的教学大纲,已经如期地完成了教学任务。本学期已完成了选修5及必修1一轮复习部分的内容,期末复习工作也顺利进行。做到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学习进行复习,并做好补缺补漏工作。无论是教师的编写提纲,还是课堂上的精讲多炼,处处都体现了师生的默契配合。 本学期,我适应新时期教学工作的要求,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立足现在,放眼未来,为使今后的工作取得更大的进步,现对本学期教学工作作出总结,希望能发扬优点,克服不足,总结检验教训,继往开来,以促进教训工作更上一层楼。 一、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后记,并认真按搜集每课书的知识要点,归纳成集。 二、增强教学技能,提高教学质量,使讲解清晰化,条理化,准确化,情感化,生动化,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三、认真批改作业:布置作业做到精读精练。有针对性,有层次性。为了做到这点,我常常到各大书店去搜集资料,对各种辅助资料进行筛选,力求每一次练习都起到最大的效果。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四、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习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习思想的辅导,要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要解决他们心结,

高二化学选修5-第一章单元测试题(5)

高中化学选修5第一章单元检测卷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8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物质属于有机物的是 A .氰化钾(KC N)B.碳酸氢铵(NH 4HC O3)C .乙炔(C 2H 2)D.碳化硅(S iC) 2.下列化学式中只能表示一种物质的是( ) A.C 3H7Cl B.CH2Cl 2 C.C 2H 6O D.C 2H4O 2 3.按官能团分类,下列物质与 同类的是 A . ??? B. ? C.???? D .CH 3COO H 4.已知丙烷的二氯代物有四种异构体,则其六氯代物的异构体数目为 A 、2种 B 、3种 C 、4种 D 、5种 5. 下列各有机物的名称肯定错误的是 A .3-甲基-2-戊烯 B.3-甲基-2-丁烯 C .2,2—二甲基丙烷 D.3-甲基-1-丁烯 6.有机物 的正确命名为 A .2-乙基-3,3-二甲基-4-乙基戊烷 B.3,3-二甲基-4-乙基戊烷 C.3,3,4-三甲基已烷 D .2,3,3-三甲基已烷 7.某烯烃与H 2加成后的产物是 , 则该烯烃的结构式可能有 A .1种 ? B.2种???C.3种?? D.4种 8.分子式为C 8H 10的芳香烃,苯环上的一溴取代物只有一种,该芳香烃的名称是 A .乙苯 B.邻二甲苯 C.间二甲苯 D.对二甲苯 9.下列同分异构体中属于官能团种类异构的是 A.CH 3C H2CH 2CH 3和C H3CH (CH 3)2 B .CH 2=C(CH 3)2和CH3CH =CH CH 3 —O —CH 3 —OH —CH 3 OH —CH 2—OH

C.CH3CH2OH和CH3OCH3 D.HCOOC2H5和CH3COOCH310.下列各组物质中,属于同分异构体的是 A.CH 32 CH 2 CH 3 CH 3 和 CH 3 CHCH 2 CH 2 CH 2 CH 3 CH 3 B.H2N-CH2-COOH和H3C-CH2-NO2 C.CH3-CH2-CH2-COOH 和H3C-CH2-CH2-CH2-COOH D.H3C-CH2-O-CH2-CH3和 CH 3 CH 3 CHCH 3 12.仔细分析下列表格中烃的排列规律,判断排列在第15位烃的分子式是 612 614712 D.C7H14 13. 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的贡献之一是发明了对有机物分子进行结构分析的质谱法。其方法是让极少量的(10-9g)化合物通过质谱仪的离子化室使样品分子大量离子化,少量分子碎裂成更小的离子。如C2H6离子化后可得到C2H6+、C2H5+、C2H4+……,然后测定其质荷比。某有机物样品的质荷比如下图所示(假设离子均带一个单位正电荷,信号强度与该离子的多少有关),则该有机物可能是( )

高三化学限时训练2

高三化学限时训练2 一.选择题(1.-.6.题为单选, .....7.、.8.两题为双选 .....) 1.化学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煤的干馏与石油的分馏均属于化学变化B.BaSO4在医学上用作钡餐,Ba2+对人体无毒 C.镀锌铁镀层破损后,铁更容易被腐蚀D.葡萄糖注射液不能产生丁达尔现象,不属于胶体 2.在无色碱性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一组离子是 A.SO32-、S2-、AlO2-、Na+B.Fe3+、SCN-、CO32-、K+ C.NO3-、MnO4-、Ba2+、Cl-D.CH3COO-、SO42-、NH4+、Cl- 3.设N A是阿伏伽德罗常数的数值,下列说法正确的 A.1molNa+离子含有的核外电子数为N A B.1mol的Cl2与足量的NaOH溶液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2N A C.标准状况下,22.4L的CCl4中含有的CCl4分子数为N A D.常温常压下,18克H2O含有2N A个氢原子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H<0的反应在常温下一定可以自发进行 B.利用溶液的pH与7的大小关系,可以判断任何温度下溶液的酸碱性 C.对于反应CO(g)+H2O(g) CO2(g)+H2(g);△H=-43kJ/mol。将同条件下1molCO和1molH2O(g)在密闭容器中充分反应,放出43kJ热量 D.BaSO4、CH3COOH、K2O、NH3·H2O都是电解质 5.实验室利用以下反应制取少量氮气:NaNO2 + NH4Cl = NaCl + N2↑ + 2H2O,关于该反应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NaNO2发生氧化反应B.NH4Cl中的氮元素被还原 C.N2既是氧化产物,又是还原产物D.每生成1mol N2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6mol 6.下列实验不能达到预期目的的是: 序号实验操作实验目的 A 浓、稀HNO3分别与Cu反应比较浓、稀HNO3的氧化性强 弱 B 向盛有1mL硝酸银溶液的试管中滴加NaCl溶 液,至不再有沉淀生成,再向其中滴加Na2S溶 液 说明一种沉淀能转化为另一 种溶解度更小的沉淀 C 测定等浓度的HCl、HNO3两溶液的pH 比较氯、N的非金属性强弱 D 室温下,分别向2支试管中加入相同体积、相 同浓度的Na2S2O3溶液,再分别加入相同体积 不同浓度的稀硫酸 研究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7. A.0.1mol·L-1Na2HPO4溶液中:c (Na+) + c (H+) = 2c (HPO42-) + c (OH-) B.pH=4的醋酸与pH=10的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后pH >7 C.在p H=12的Ba(OH)2溶液和pH=12的Na2CO3溶液中,由水电离的c (H+) 后者大 D.物质的量浓度相等的NH4HSO4、(NH4)2SO4、NH4Cl溶液中,c(NH4+)由大到小的顺序是:(NH4)2SO4 > NH4HSO4 >NH4Cl 8.X、Y、Z、W为四种短周期主族元素,其中X、Z同族,Y、Z同周期,W是短周期主族元素中原子半径最大的,X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核外电子层数的3倍,Y的最高正价与最低负价代数和为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Y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化学式H2YO4 B.原子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为:W>Z>Y C.X、Z两种元素的气态氢化物中,Z的气态氢化物较稳定

【导与练】2013年高中历史 第18课 音乐与美术同步导学案 岳麓版必修3

第18课音乐与美术 课标要求 列举19世纪以来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理解这些音乐作品的时代性、多样性和民族性;欣赏19世纪以来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了解这些美术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艺术价值。 三、教学重点 (1)19世纪以来音乐的发展及其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 (2)19世纪以来的主要美术流派、代表人及代表作品 知识体系 巩固训练

1.既把古典主义音乐发展到顶峰又开创了和浪漫主义音乐先河的伟大音乐家是 A.巴赫 B. 莫扎特 C.施特劳斯 D.贝多芬 2.素有“音乐之都”称号的是欧洲城市是 A.柏林 B.威尼斯 C.雅典 D.维也纳 3.19世纪将光学理论和实践的成果运用于绘画上,并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感受来表现微妙的色彩变化的画派是 A.新古典主义美术画派 B. 浪漫主义美术画派 C. 印象画派 D. 现实主义美术画派 4. 印象派画家产生的最重要的影响是 A. 拓展了人们的审美领域 B. 影响了音乐创作 C. 为绘画领域开辟了新方向 D. 欧洲艺术从内容到形式发生变革,出现现代风采 5. 法国的作曲家德彪西确立起印象派音乐地位的作品是 A. 《干草堆》 B. 《牧神午后·前奏曲》 C. 《路昂大教堂》 D. 《向日葵》 6. 20世纪欧洲艺术的最主要的特点是 A. 从印象派向新印象派转变 B. 从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过渡 C. 从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过渡 D. 出现了塞尚、高更等著名画家 二、重点、难点 自主学习 一、电影: 1、电影的诞生条件 (1)19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2)、、等技术的发明。 (3)社会的巨大变化和人民的精神需求 2、发展历程 (1)产生:1895年___月___日法国兄弟发明电影。国际电影界把这一天定为“” (2)默片时代: ①_______年以前默片时代 ②代表:美国格里菲斯因对进行过重大改革,被誉为“”和“”

高二化学教师期末工作总结【可编辑版】

高二化学教师期末工作总结 高二化学教师期末工作总结 高二化学教师期末工作总结 【一】 过去的一年,在学校领导的关怀和同事的帮助之下,我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也获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政治思想方面 本人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党的教育方针,热爱党的教育事业。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关心时事,积极要求上进。在工作中,始终把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始终以关爱学生的健康成长作为自己的工作理念。平时我能严格要求自己,注意师表形象,敬业爱岗,奋发向上,把热心献给事业,把爱心留给学生。工作至今,依然保持着高度的教育激情,始终以强烈的责任心、使命感投身于教育事业。工作两年来,自己勤恳的工作态度,过硬的教学能力,优良的教学成绩,得到学生、同事、家长、领导的一致认同和肯定。 二、教学工作方面 我能认真踏实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圆满完成学校教给的各项任务,具有扎实的化学教学基本功,能够胜任高中化学教学。任教两年多来,我认真钻研,虚心请教,认真研读教学理论,深入学习新课程理念。教学实施过程中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自己甘做配角,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重视师生的互动、交流,还在实验教学中通过学生的互动、交流培养学生的团体协作精神。我的教学手段灵活多

边,课堂注重实效,所带班级化学成绩常名列前茅。新课程实施以来,认真钻研新课标,并在教学实践中大胆探索、积极创新,摸索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本人还注重教后反思环节,并不断的记录下自己的教学感悟,长久坚持对自己的教学风格起到良好的塑造作用。 三、德育工作方面 工作以来一直1010班的班主任工作,在工作中,虚心学习,认真钻研,积累了一定的班级管理经验。在教育工作中秉着耐心、细心的原则,用心灵去倾听心灵,做学生的知心人。平时,我耐心找学生谈心,交流,了解我所带班级的每一个学生的具体情况,真诚的走进学生的内心,鼓励他们,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引导他们,帮助他们探寻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日久见人心,从一开始我主动找学生谈心,到后来学生主动向我交心,自己真正成为学生的知心人。德育工作离不开理论的支撑,为了进一步的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我平时还认真研读《班主任》、《班主任之友》等德育类杂志,并认真的做好读书笔记。 四、教科研方面高 自古以来教学相长,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而且是一桶不断更新的活水。,我深知此中的道理,平时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和完善,紧跟时代的步伐,适应新时期教育的发展趋势。在日常的教学工作和生活中,我不断学习教育教学理论,钻研业务,总结经验,撰写心得体会。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通过多年的努力本人在教育教学的领地上收获了一些成绩,也得到了学校的认可。当然成绩永远属于过去,我

高二化学《电化学基础》单元测试题

高二化学《电化学基础》单元测试题 注意: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H C N O Cl Fe Cu Zn Ag 1 1 2 14 16 35.5 56 64 65 108 【测试题目】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2个小题,每小题4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关于实验现象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把铜片和铁片紧靠在一起浸入稀硫酸中,铜片表面出现气泡 B、用锌片做阳极,铁片做阴极,电解氯化锌溶液,铁片表面出现一层锌 C、把铜片插入三氯化铁溶液中,在铜片表面出现一层铁 D、把锌粒放入盛有盐酸的试管中,加入几滴氯化铜溶液,产生气泡速率加快 2、钢铁发生电化学腐蚀时,负极发生的反应是 A、2H++2e-=H2 B、2H2O+O2+4e-=4OH— C、Fe-2e-=Fe2+ D、4OH—-4e-=2H2O+O2 3、用惰性电极电解下列溶液时,阴极和阳极上的主要产物分别是H2和O2的是 A、稀NaOH溶液 B、HCl溶液 C、酸性CuSO4溶液 D、酸性AgNO3溶液 4、在原电池和电解池的电极上所发生的反应,同属氧化反应的是 A、原电池的正极和电解池的阳极所发生的反应 B、原电池的正极和电解池的阴极所发生的反应 C、原电池的负极和电解池的阳极所发生的反应 D、原电池的负极和电解池的阴极所发生的反应 5、随着人们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废电池必须进行集中处理的问题提到议事日程,其主要原因是 A、利用电池外壳的金属材料 B、防止电池中汞、镉和铅等重金属离子对土壤和水源的污染 C、不使电池中渗泄的电解液腐蚀其他物品 D、回收其中石墨电极 6、如右图所示,关于此装置的叙述,正确的是 A、铜是阳极,铜片上有气泡产生 B、铜片质量逐渐减少 C、电流从锌片经导线流向铜片 D、氢离子在铜片表面被还原 7、以下现象与电化腐蚀无关的是 A、黄铜(铜锌合金)制作的铜锣不易产生铜绿 B、生铁比软铁芯(几乎是纯铁)容易生锈

2013高考化学选择题限时训练十二 Microsoft Word 文档

2013年高考化学选择题限时训练十二1 1.化学与以节能减排为基础的低碳经济密切相关。下列做法违背发展低碳经济的是A.城市采用分质供水,收集雨水进行综合利用 B.大力发展汽车产业,鼓励市民购买家用汽车 C.推广煤的气化、液化技术,提供清洁高效燃料 D.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氢能、核能等能源 2.下列化学用语或图示表达正确的是 A.乙烯的比例模型B.Na+的结构示意图 C.葡萄糖的实验式C6H12O6D.CO2的电子式 3.用N 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25℃时, 2LpH=1的H2SO4溶液中,SO42-数目为0.1N A B.7.8gNa2O2放入足量的CO2和水蒸气组成的气氛中,充分反应,转移电子总数为0.1N A C.9g重氧水(H218O)含电子总数为10 N A D.常温常压下,2.24L正戊烷、异戊烷及新戊烷的混合物,含C-H数目为1.2N A 4.在下列各溶液中,离子一定能大量共存的是 A.强碱性溶液中:K+、Al3+、C1-、SO42- B.含有0.1mol/L Ca2+的溶液中:K+、Mg2+、I-、NO3- C.含有0.1mol/L Ca2+的溶液中:Na+、K+、CO32-、C1- D.室温下,pH=1的溶液中:Na+、Fe3+、NO3-、SO42- 5.下图表示可逆反应m A(g)+n B(g)p C(g)在不同温度(T)、压强(p)下,生成物C的物质的量分数x(C)的变化情况.下列关于该正反应热效应及方程式中A、B、C的化学 计量数的判断中,正确的是 A.吸热反应,m+n<p B.吸热反应,m+n>p C.放热反应,m+n<p D.放热反应,m+n>p 6.25℃时,20.00mL硫酸和硝酸的混合溶液,加入足量氯化钡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洗涤、烘干,可得0.466g沉淀。滤液跟2mol/LNaOH溶液反应,共用去10.00mL碱液时恰好中和。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原混合液中c(SO42-)=0.2mol/L B.原混合液中c(NO3-)=0.9mol/L C.原混合液中pH=0 D.原混合液中由水电离出的c(H+)=0.1mol/L 1附加题参考答案:(1)C: Ag E: NO F: NO 2 ;4Ag+2H2O 4Ag+O2↑+4H +;5.4g (2)阴极:2Cu2++4e-=2Cu;阳极:4OH—4e-=2H2O+O2↑;2Cu+O2+2H2SO42CuSO4+2H2O; 5.6L

高二下学期化学总结

高二下学期化学总结 导语:化学教学是研究化学教学规律的一门学科。它的 研究对象是化学知识系统和化学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联系、 相互作用及其统一。以下小编为大家介绍高二下学期化学总 结文章,仅供参考! 高二下学期化学总结本学期按照学校的安排,我担任高二年班的化学教学任务,每周每班五个课时。按照教学 计划和教学大纲,已经如期地完成了教学任务。本学期已完 成了选修《化学反应原理》、《实验化学》的教学内容,期末复习工作也顺利进行。下面我从几个方面来总结我这学期以 来的工作。 化学教学是研究化学教学规律的一门学科。它的研究对 象是化学知识系统和化学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联系、相互作 用及其统一。它的中心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能、 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怎样才能在 教与学的统一中完成这个中心任务呢?通过对学生的研究, 发现学生差别很大,主要表现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方 法上和信心上三方面。针对这种情况我采取以下分层教学对策: 一、弹性调节难度 教学要坚持因材施教原则,一定要适合学生的胃口,对

不同层次学生有不同要求。若要求过高、过难,学生接受不了,会产生厌学情绪,成绩更差;若要求过低,学生会感觉太简单、无味,不投入精力学习,成绩平平,甚至后退。所以我对不同层次学生掌握知识的深度、广度要求不同,进行弹性调节,使每个同学都能得到很好的发展。 二、加强方法指导 对原有知识基础较好、学习方法得当、学习信心强的学生,重点是指导学生把知识向纵、横两个方向发展,开拓学生思维,让学生学有余味;对原有知识基础一般、学习方法欠佳、学习信心时弱时强的学生,重点是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坚持由学生自主学习,有利于学生积极思维,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三、课堂、课后有分别 不管是难度和广度的调节,还是学习方法的指导,主要通过课堂教学来完成,教师的教法直接影响学生的学法,课堂教学是完成教学中心任务的主战场,是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主渠道,所以提高课堂效率也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备课时坚持启发性和因材施教的原则,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多做实验,联系生活,从各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时候适当利用课件加强教学直观性。注重课堂的节奏、容量大小,充分发挥教师语言的特点,形成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课后对不同的学生采取培优

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第I卷选择题(共44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8 小题, 1-10每小题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共20 分。11-18每小题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3分,共24 分。) 1.下列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是 A.O2 B.Na2O C.NaClO D.FeSO4 2.根据我省中心气象台报道,近年每到春季,我省沿海一些城市多次出现大雾天气,致使高速公路关闭,航班停飞。雾属于下列分散系中的 A.溶液B.悬浊液C.乳浊液D.胶体 3.能用H++OH-=H2O来表示的化学反应是 A.氢氧化镁和稀盐酸反应B.Ba(OH)2溶液滴入稀硫酸中 C.澄清石灰水和稀硝酸反应D.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4.下列反应中必须加入还原剂才能进行的是 A.Cl2→Cl-B.Zn→ Zn2+C.H2→H2O D.CuO→CuCl2 5.将饱和FeCl3溶液分别滴入下列液体中,能形成胶体的是 A.冷水B.沸水C.NaOH溶液D.NaCl溶液 6.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的反应叫还原反应 B.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失去电子的元素化合价降低 C.物质中某元素失去电子,则此物质是氧化剂 D.还原剂中必定有一种元素被氧化 7.在碱性溶液中能大量共存且溶液为无色透明的离子组是 A.K+、MnO4-、Na+、Cl-B.K+、Na+、NO3-、CO32- C.Na+、H+、NO3-、SO42-D.Fe3+、Na+、Cl-、SO42- 8.对溶液中的离子反应,下列说法:①不可能是氧化还原反应;②只能是复分解反应;③可能是置换反应;④不能有分子参加。其中正确的是 A.①③B.③C.①②D.③④ 9.下列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A.CaCO3+2HCl=CaCl2+CO2↑+ H2O B.CaO+H2O=Ca(OH)2 C.2H 2O22H2O+O2↑D.CaCO3CaO+CO2↑ 10.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氯化铜溶液与铁粉反应:Cu2++Fe=Fe2++Cu B.稀H2SO4与铁粉反应:2Fe+6H+=2Fe3++3H2↑ C.氢氧化钡溶液与稀H2SO4反应:Ba2++SO42-=BaSO4↓ D.碳酸钙与盐酸反应:CO32-+2H+=H2O+CO2↑ 11.从海水中提取溴有如下反应:5NaBr+NaBrO3+3H2SO4=3Br2+Na2SO4+3H2O,与该反应在氧化还原反应原理上最相似的是 A.2NaBr+Cl2=2CaCl+Br2 B.AlCl3+3NaAlO2+6H2O=4Al(OH)3↓+3NaCl C.2H2S+SO2=2H2O+3S↓D.2CO+O2=2CO2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五高二化学限时训练试题.doc

高中化学学习材料 (灿若寒星**整理制作) 余姚中学2014届高二化学限时训练试题 本卷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Cu—64 Zn—65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17题每题2分,18—22题每题3分,共49分) 1.下列有关化学用语的说法中不正确 ...的是() A.-OH与都表示羟基B.聚丙烯的结构简式: D.次氯酸分子的电子式: C.CH4分子的球棍模型: 2.在人类认识、研究有机物方面,化学家们不断探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下列说法 不正确 ...的是() A.化学家海维西运用同位素示踪法来研究有机化学反应历程,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B.化学家贝采里乌斯合成了醋酸,首次打破了有机物和无机物的界限 C.化学家李比希用燃烧法来测定有机化合物中碳氢元素质量分数 D.甲烷与氯气的反应属于自由基型链反应 3.下列有机物的命名正确的是() A.2-乙基丁烷B.3,3,4-三甲基戊烷 C.2-甲基-3-乙基戊烷D.2-氯乙烷 4.可用来鉴别己烯、甲苯、乙酸乙酯、苯酚的一组试剂是() A.氯化铁溶液、溴水B.饱和食盐水、溴水 C.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溴水D.氢氧化钠溶液、氯化铁溶液 5.N 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常温常压下,0.1molC8H18所含有的共价键数目为2.0 N A B.标准状况下,2.24L乙酸乙酯中所含氧原子数为0.2N A C.0.1mol乙醇与氧化铜完全反应时转移电子数为0.1N A D.现有乙烯、丙烯、丁烯的混合气体共14 g,其原子数为3N A

6.下列叙述不正确 ...的是() A.纤维素、PLA、纤维二糖、甲壳素、硝化纤维等都是高分子化合物 B.天然油脂没有固定的熔点和沸点,所以天然油脂是混合物 C.通常用酒精消毒,其原理是酒精使细菌中的蛋白质变性而失去生理活性 D.植物油能使溴水溶液褪色 7.下列有关钢铁腐蚀与防护的说法正确的是() A.钢管与电源正极连接,钢管可被保护 B.铁遇冷浓硝酸表面钝化,可保护内部不被腐蚀 C.钢管与铜管露天堆放在一起时,钢管不易被腐蚀 D.钢铁发生析氢腐蚀时,负极反应是Fe-3e-===Fe3+ 8.有机物分子中原子间(或原子与原子团间)的相互影响会导致物质化学性质的不同。下列事实不能说明上述观点的是() A.苯酚能跟NaOH溶液反应,乙醇不能与NaOH溶液反应 B.甲苯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乙烷、苯不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C.乙烯能发生加成反应,乙烷不能发生加成反应 D.苯与硝酸在加热时发生取代反应,甲苯与硝酸在常温下就能发生取代反应 9.丙泊酚,其化学名为2,6—双异丙基苯酚,是目前临床上普遍用于麻醉诱导、麻醉维持、ICU危重病人镇静的一种新型快速、短效静脉麻醉药。其结构如右图所示,关于丙泊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分子式为C10H20O B.分子中所有碳原子可能在同一平面中 C.该物质的1H核磁共振谱图中有5个特征峰,峰值强度比大概为:1:1:2:2:12 D.该物质结构中有2个手性碳原子 10.已知某有机物A的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氢谱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四年级下册语文同步导学答案

同步导学四年级答案 【篇一: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全册导学案】 ss=txt>五里牌镇中心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 【篇二: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 xt>设计人丁玲 1 古诗三首 学习目标: 1、学会诗词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前两首。 3、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 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4、在诵读 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学习重点: 1、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背诵古诗。 2、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体会作者的思想感 情。学法提示: 本课分别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刘禹锡、白居易的诗词,可采用回 忆以前学过的有关他们的诗,按知诗人——读诗句——解诗意—— 入诗境——悟诗情的方法进行学习。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 学习准备: 收集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句。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独坐敬亭山》 一、情景导入,目标定向 1.祖国的千山万水是那么多姿多彩,那奔流不息的江河,那连绵起 伏的丘陵,那直插蓝天的雪峰,那辽阔的草原??真是江山如画。今 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 2.首先让我们到安徽省宣州市郊去游览敬亭山 二、自主学习古诗 1.自由读古诗,解决生字 2.复习学习古诗方法: 解诗题,知作者,抓字眼,明诗意,多诵读,悟诗情 3.解诗题,知作者

(1)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李白(701-762),字太白,后人称为诗仙,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 视权贵的诗歌。他的诗对后人有深远的影响。 三、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古诗 (1)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2)结合上下诗句理解词语意思 (3)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四人小组交流讨论 2.检查合作学习情况 (1)指名读(2)汇报 四、启发引导,精讲点拨 1.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众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飞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孤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独去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师小结:从这两句诗句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李白很孤单、孤独) 2.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相看: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指名完整叙述古诗概意:天上几只鸟儿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 见影子;天上的那片云也悠闲地飘向远方。此时此刻,只有敬亭山 和我互相看着,怎么看也不觉得满足。 (2)师小结:其实,这首试诗不只是表达了李白孤独的感情,同时 还表达了他对生活的坚定和乐观。为什么呢?当世界上的一切都远 离李白的时候,他不是颓废痛苦地生活,而是乐观、坚定地和敬亭 山悠闲地相看。 3.多诵读,悟诗情 (1)自己带着感情读(2)人小组读古诗(3)汇报:指名读、小组自选方式读 五、系列训练,当堂达标 1.我会正确的写《独坐敬亭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二化学知识点总结五篇最新

高二化学知识点总结五篇最新 相信有很多同学到了高中会认为化学是理科,所以没必要死记硬背。其实这是错误的想法,高中化学知识点众多,光靠一个脑袋是记不全的,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要想学好数学,同学们还是要多做知识点的总结。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高二化学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二化学知识点1 1、沉淀溶解平衡与溶度积 (1)概念 当固体溶于水时,固体溶于水的速率和离子结合为固体的速率相等时,固体的溶解与沉淀的生成达到平衡状态,称为沉淀溶解平衡。其平衡常数叫做溶度积常数,简称溶度积,用Ksp表示。 (2)溶度积Ksp的特点 Ksp只与难溶电解质的性质和温度有关,与沉淀的量无关,且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变化能引起平衡移动,但并不改变溶度积。 Ksp反映了难溶电解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2、沉淀溶解平衡的应用 (1)沉淀的溶解与生成 根据浓度商Qc与溶度积Ksp的大小比较,规则如下: Qc=Ksp时,处于沉淀溶解平衡状态。 Qc>Ksp时,溶液中的离子结合为沉淀至平衡。

(2)沉淀的转化 根据溶度积的大小,可以将溶度积大的沉淀可转化为溶度积更小的沉淀,这叫做沉淀的转化。沉淀转化实质为沉淀溶解平衡的移动。 高二化学知识点2 盐类的水解(只有可溶于水的盐才水解) 1、盐类水解:在水溶液中盐电离出来的离子跟水电离出来的H+或OH-结合生成弱电解质的反应。 2、水解的实质:水溶液中盐电离出来的离子跟水电离出来的H+或OH-结合,破坏水的电离,是平衡向右移动,促进水的电离。 3、盐类水解规律: ①有弱才水解,无弱不水解,越弱越水解;谁强显谁性,两弱都水解,同强显中性。 ②多元弱酸根,浓度相同时正酸根比酸式酸根水解程度大,碱性更强。(如:Na2CO3>NaHCO3) 4、盐类水解的特点: (1)可逆(与中和反应互逆) (2)程度小 (3)吸热 5、影响盐类水解的外界因素: ①温度:温度越高水解程度越大(水解吸热,越热越水解) ②浓度:浓度越小,水解程度越大(越稀越水解) ③酸碱:促进或抑制盐的水解(H+促进阴离子水解而抑制阳离子水解;OH-促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