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高中生物知识梳理复习1-2人体的稳态之血糖的调节.doc

高中生物知识梳理复习1-2人体的稳态之血糖的调节.doc

高中生物知识梳理复习1-2人体的稳态之血糖的调节.doc
高中生物知识梳理复习1-2人体的稳态之血糖的调节.doc

第一节人体的稳态二血糖的调节

教学目的

1.血糖的平衡及其意义(B:识记)。

2.血糖平衡的调节(B:识记)。

3.糖尿病的成因及其防治措施(A:知道)。

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血糖的平衡的调节。

2.教学难点

(1)血糖的平衡的调节。

(2)糖尿病的成因。

教学过程

【板书】

血糖的平衡及其意义

血糖的调节血糖平衡的调节

糖尿病及其防治

【注解】

一、血糖的平衡及其意义

(一)血糖的正常浓度:80-120mg/dL

(二)血糖的平衡

食物中糖消化吸收氧化分解CO+ H O+能量

2 2

来源肝糖元分解血糖合成肝糖元、肌糖元去路

转变转变

非糖物质脂肪、非必需氨基酸

(三)意义:保证能量供应,进而保持人体健康。

1.含量过低:头昏、心慌、四肢无力甚至死亡。

2.含量过高:形成糖尿。

二、血糖的平衡的调节

注:“ +”表示促进“ -”表示抑制

三、糖尿病及其防治

(一)高血糖与糖尿

1.空腹时血糖血糖含量超过130 mg/dL 叫做高血糖

2.血糖含量高于160-180mg/dL (肾糖阈)的范围时,一部分葡萄糖会随尿排出,叫做糖尿(糖尿可用班氏糖定性试剂测定,蓝色混合液、沸水浴变为砖红色)

(二)糖尿病

1.病因:胰岛 B 细胞受损,致使胰岛素分泌不足,血糖含量升高,出现高血糖甚至糖尿

2.症状:“三多一少” (多尿、多饮、多食;体重减少)

3.防治:没有根治办法。常用调节和控制饮食结合药物的方法进行治疗

(1)轻度患者:控制饮食、配合口服降血糖药物

(2)重度患者:除控制饮食外,还需注射胰岛素进行治疗

(3)肥胖的重度患者:除上述治疗外,还需限制能量物质的摄入和加强锻炼

【同类题库】

血糖的平衡及其意义( B:识记)

.动物在饥饿状态下,组织内首先可能降低含量的物质是(C)

A.糖元 B .氨基酸C.血糖 D .脂肪

血糖平衡的调节(B:识记)

.(多选)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有(BC)

A.胰岛素分泌增多时,能促进胰岛 A 细胞的分泌

B.胰岛素分泌增多时,能抑制胰岛 A 细胞的分泌

C.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多时,能促进胰岛 B 细胞的分泌

D.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多时,能抑制胰岛 B 细胞的分泌

.当人体不能正常调节血糖平衡时,出现的病症(D)

A.可能是糖尿病 B .可能是低血糖 C .可能是高血糖 D . A. B. C 都有可能.人体出现低血糖晚期症状时,有效的急救措施是(C)

A.吃含糖多的食物 B .喝糖水 C .静脉注射葡萄糖溶液 D .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经化验,某人的血糖浓度位 3.5 ×10 -3 mol/L, 此人的哪一种激素的分泌量会增加?该激素

对血糖的调节作用怎样?()

A.生长激素,增加 B .胰高血糖素,增加C.甲状腺激素,下降 D .胰岛素,下降

.医生给低血糖病人在静脉内注射50%的葡萄糖溶液,其目的是(B)

A.供给全面营养 B .供给能源 C .维持细胞的渗透压 D .供给水分

.不属于胰岛素功能的叙述是(B)

A.抑制肝糖元的分解 B .促进非糖物质转化成葡萄糖

C.促进血糖进入肝脏合成糖原 D .促进血糖转变为脂肪

.如果流经肾小管的原尿中葡萄糖浓度明显增高,并且不能被肾小管完全吸收,那么最终排出的尿液量会( A)

A.增加 B .减少 C .不变 D .不能确定

.分泌胰岛素的细胞是( C)

A.胰腺 B .胰岛细胞 C .胰岛 B 细胞 D .胰岛 A 细胞

.胰岛素能降低血糖浓度,不是因为(C)

A.抑制肝糖元分解 B .促进血糖进入细胞

C.促进血糖排泄 D .抑制非糖物质转变为葡萄糖

.下列哪项位于垂体的上方,它可分泌多种调节性激素,分别对垂体各种激素的分泌起促进

或抑制作用( B)

A.漏斗体 B .下丘脑 C .中脑 D .大脑脚

.下列哪项不是维持血糖恒定的主要原因(D)

A.每天通过饮食及时补充糖类 B .依靠糖类与脂肪、蛋白质相互转化

C.血糖浓度高时转变成肝糖元贮存 D .肾小管的重吸收

.肾小管及其周围毛细血管之间的水分的交换是通过渗透作用完成的。如果流经肾小管在原

尿中葡萄糖浓度明显增高,并且不能完全被肾小管重吸收,那么最终排出体外的尿液量将会(A)

A.增多 B .减少 C .不变 D .不确定

.下图是人体内血糖的激素调节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 1)图中 A 表示血糖浓度的时候时, B 表示血

糖浓度的时候;

( 2)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之间的关系是;

(3)糖尿病患者的血糖通常高于mg/dl, 其患病的根本原因是;治疗该病的的有效措施是注射胰岛素,为什么不能

口服?。

糖尿病的成因及其防治措施(A:知道)

.下列不是糖尿病患者的特征是(D)

A.多尿、口渴、多饮 B .血糖含量高于 160mg/dL

C.饮食增加,体重减轻 D .糖、脂肪、蛋白质氧化发生障碍,分解减慢.糖尿病患者有“三多” ,其中之一是“尿多”。下列对其成因的解释正确的是(B)A.糖尿病患者的肾脏发生病变,导致产生的尿量增多

B.糖尿病患者的尿液中有葡萄糖,增加了尿液的渗透压,从而使肾小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减

少,导致尿量增多

C.患者由于血糖浓度高,导致口渴,水喝多了,尿就多了

D.糖尿病患者的胰岛发生了病变,胰岛素分泌量减少,胰岛素具有促进肾脏对水分的重吸

.摘除某实验动物的胰腺,将胰腺的一部分再移植入实验动物的皮下,该动物没有出现糖尿病,但随后除去移植片后,该动物立即出现了糖尿且血糖浓度升高,该实验证明(A)

①胰岛素能治疗糖尿病②胰岛素能降低血糖浓度③胰岛素是胰腺分泌的④胰岛素能提高血糖浓度⑤胰岛素是一种蛋白质类激素

A.①②③B.①②⑤C.①②④D.②③⑤

.最近科学家发现一种功能类似胰岛素的真菌化合物。它有可能使糖尿病患者将来只通过服

药而不必注射胰岛素进行治疗。对“真菌化合物”的推测,肯定错误的一项是(D)

A.该化合物具有降低血糖浓度的功能B.该化合物应该不是蛋白质

C.该化合物应该是相对分子质量较小的有机物 D .该化合物应该是蛋白质

.下图为正常人血糖含量变化曲线,请据图回答问题:()

(1) AB 段血糖含量迅速增加是由于。(2) BC段血糖含量下降的调节途径有哪两条。(3) CD段趋于相对稳定是由于。[ ( 1)进食后食物中糖类消化吸收进入血液(2)转变成糖元贮存和加速血糖分解(3)在神经和相关激素的调节下血糖的来源和去向达到相对平衡]

【学科内综合】

.(多选)在下列调控机制中,能使胰岛B 细胞兴奋的是( ABD)

A.血液中的血糖浓度过高 B .有关神经兴奋

C.垂体分泌的某种激素减少 D .血液中胰高血糖素浓度升高

.吃糖 1小时后,与开始时相比,在右图血管的血液中,

明显增多的物质是(C)

C. b 血管中的胰岛素 D . b 血管的胰高血糖素

.下列物质口服后不会失去原有作用的是(A)

A.维生素 B .胰岛素 C .抗利尿激素 D .胰高血糖素

.大剂量注射一种激素后,小白鼠渐进反应迟钝,活动减少,以至昏睡,该激素是(C)A.甲状腺激素 B .雄性激素 C .胰岛素 D .胰高血糖素

.下列激素与人体利用糖类无关的是(D)

A.肾上腺素 B .胰岛素 C .胰高血糖素 D .性激素

.对调节和维持血糖浓度的动态平衡起重要作用的器官是(B)

①肝脏②肾脏③胰脏④小肠

A.①② B .①③ C .③④ D .②③

.不会引起人体尿糖的情况是(D)

A.血糖浓度超过 160-180mg/dl B .胰岛 A 细胞兴奋,分泌激素量过多

C.肾小管上皮细胞病变 D .醛固酮分泌量增加

.如果血糖含量维持在50-60 mg/dl 而得不到补充,人就会惊厥休克,下列解释不合理的是

(D)

A.脑组织的供能主要来自葡萄糖的分解

B.脑组织中糖元极少,需及时从血液中摄取葡萄糖氧化供能

C.脑组织得不到足够的能量供给就会发生功能障碍

D.脑组织贮有大量的糖元、脂肪,但氧气供给不足,不能及时氧化供能

.当人体处于饥饿状态时,下列可能发生的是(A)

A.胰岛 A细胞分泌加强 B .胰岛 B 细胞分泌加强

C.胰岛素分泌加强 D .胰高血糖素分泌减少

.抗洪战士为了抗洪长时间不吃饭、不休息时,其体内激素含量变化情况正确的一组是( C)A.甲状腺激素增多、胰高血糖素减少 B .肾上腺素和醛固酮均减少

C.胰高血糖素和抗利尿激素均增多 D .胰岛素和抗利尿激素均减少

.右图是成年男性体内物质代谢的部分示

意图。据图回答:

(1) A、 B、 C、 D 四种物质中,最可能是

人体内主要能源物质的是,当

摄入的该物质较多时,人体首先将其转变

为暂时贮存。

(2)若 X 是一种内分泌腺细胞,则此内

分泌腺可能是。

( 3)对一个人来说,发胖容易减肥难,

主要原因是。

[ ( 1)B,肝糖元( 2)睾丸(或肾上腺)( 3)糖类可以大量转化为脂肪,脂肪却不易转化为

糖类 ]

.血液中的葡萄糖浓度保持在很小的范围内波动,组织细胞才能正常完成其功能,下图表示维持血糖浓度的相关结构。

(1)胰岛素“打开”图中哪些生理过程?。(2)解释健康人的血糖含量怎样从正常水平转为水平Y 的

。(3)解释健康人的血糖含量怎样从正常水平转为水平Z 的

(4)健康人从血糖水平Y 恢复为正常水平,激素是如何调节的?

[ ( 1)L 和 N( 2)摄取富含糖类的食物后,糖类经消化吸收进入血液。(3)如果储存的葡萄

糖不能满足供能的需要,血糖浓度下降。(4)血糖水平高可刺激胰岛 B 细胞分泌更多的胰岛素,促进细胞对葡萄糖的利用,促进葡萄糖转化为糖元,转化为脂肪,从而使血糖浓度降低

而恢复。 ]

.(12 分 ) 血糖浓度的相对稳定是人和动物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请设计实验方案,探究

某种器官在血糖调节中的功能。

实验目的:学习用摘除法造成功能缺损,以了解研究某些器官功能的一些方法;观察某器官

对血糖平衡的调节作用。

动物与器材:成熟的150g 左右的健康雄性小白鼠 6 只,常用手术器械,消毒器材,75%酒精,麻醉药品,鼠笼,注射器,计时工具等。

(1) 列出一个课题名称:。

(2) 提出一项测量指标:。

(3)方法步骤:

①取成热的150g 左右的健康雄性小白鼠 6 只,预先饥饿一天。分成实验组 4 只和对照组 2 只,并编号。

②消毒,切开皮肤和腹壁,摘除实验组的××器官,缝合切口并消毒。

(4)预期结果并分析:

[ 示例 (1) 胰腺对血糖平衡的调节作用( 只要合理均给 1 分,但 (2) 、 (3) 、 (4) 小题应与此相

应)(2) 尿糖的鉴定 (1 分)(3) 方法步骤:③对照组的手术和实验组相同,但不切除胰腺。两

组均置于适宜的相同条件下分笼饲养。(1 分 ) ④利用斐林试剂 <班氏试剂 ] 或蚂蚁等对葡萄糖

的应激性,鉴定尿液中是否含葡萄糖。(1 分) ⑤实验组出现尿糖时,记下时间,并立即给其

中 2 只静脉注射胰腺研磨液,另 2 只不予抢救。测定尿液中是否含葡萄糖。(1 分 ) ⑥比较并分析对照组、注射胰腺研磨液、以及出现尿糖后未经抢救的小白鼠的尿糖情况等。(1 分) (4) 预期结果并分析:①切除胰腺的小白鼠出现尿糖,注射胰腺研磨液后尿糖逐渐消失;而不予抢救的持续尿糖 ( 甚至惊厥死亡 ) ;对照组基本正常。说明胰腺产生的物质能降血糖。(2 分) ②切除胰腺的小白鼠出现惊厥,注射葡萄糖后逐渐恢复正常活动;而不予抢救的死亡;对照组基本正常。说明胰腺产生的物质能升血糖。(2 分 ) ③若切除胰腺的小白鼠与对照组的活

动情况相同,均不出现尿糖和惊厥现象等。说明胰腺在血糖的调节中几乎不起作用。(2 分)]

.动物的血糖浓度受多种激素的调节。某

学者将甲狗的胰静脉和乙狗的股静脉连

接,把甲狗的股静脉与乙狗的股脉连接

( 如右图所示 ) ,然后给甲狗注射不同的物

质,请回答:

(1)若给甲狗注射胰岛素,则乙狗的血糖

浓度,原因是

(2)若给甲狗注射葡萄糖,则乙狗的血糖

浓度,原因是

(3)若经甲狗注射胰高血糖素,则乙狗的

血糖浓度,原因是

[( 除标明外,其余每空 2分,共 9分 ) (1)升高(1分)甲狗的胰岛A细胞分泌较多的胰高血糖

素随血液流入乙狗体内(2)降低(1分)甲狗的胰岛B细胞分泌较多的胰岛素随血液流人乙

狗体内(3)降低(1分)甲狗的胰岛B细胞分泌较多的胰岛素随血液流人乙狗体内]

人教部编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最全总结

人教部编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最全总结 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 一、相对性状 性状:生物体所表现出来的的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或行为方式等。 相对性状:同一种生物的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1、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 显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F1表现出来的性状。 隐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F1没有表现出来的性状。 【附】性状分离:在杂种后代中出现不同于亲本性状的现象。 2、显性基因与隐性基因 显性基因: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 隐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 【附】基因:控制性状的遗传因子(DNA分子上有遗传效应的片段) 等位基因:决定1对相对性状的两个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相同位置上)。 3、纯合子与杂合子

纯合子:由相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成的个体(能稳定地遗传,不发生性状分离) 显性纯合子(如AA的个体) 隐性纯合子(如aa的个体) 杂合子:由不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成的个体(不能稳定地遗传,后代会发生性状分离) 4、表现型与基因型 表现型:指生物个体实际表现出来的性状。 基因型:与表现型有关的基因组成。 关系:基因型+环境→表现型 5、杂交与自交 杂交:基因型不同的生物体间相互交配的过程。 自交:基因型相同的生物体间相互交配的过程。(指植物体中自花传粉和雌雄异花植物的同株受粉) 【附】测交:让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可用来测定F1的基因型,属于杂交)。 二、孟德尔实验成功的原因: (1)正确选用实验材料:①豌豆是严格自花传粉植物(闭花授粉),自然状态下一般是纯种;②具有易于区分的性状 (2)由一对相对性状到多对相对性状的研究(从简单到复杂)

高中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精华版)

生物必修2复习知识点 第二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第一节减数分裂 一、减数分裂的概念 减数分裂(meiosis)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形成生殖细胞过程中所特有的细胞分裂方式。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连续分裂两次,新产生的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体细胞减少一半。 (注:体细胞主要通过有丝分裂产生,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一次,新产生的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 二、减数分裂的过程 1、精子的形成过程:精巢(哺乳动物称睾丸) ●减数第一次分裂1、精子的形成过程:精巢(哺乳动物称睾丸)间期:染色体复制(包括DNA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 前期: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称联会),形成四分体。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常常 交叉互换。 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排列在赤道板上 (两侧)。 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 自由组合。 末期:细胞质分裂,形成2个子细胞。 ●减数第二次分裂(无同源染色体 ......) 前期:染色体排列散乱。 中期: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粒都排列在细 胞中央的赤道板上。 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 染色体。并分别移向细胞两极。 末期:细胞质分裂,每个细胞形成2个 子细胞,最终共形成4个子细胞。 2、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卵巢

附: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的变化规律 三、精子与 卵细胞的形 成过程的比较 精子的形成卵细胞的形成 不同点形成部位 精巢(哺乳动物称睾丸)卵巢 过程有变形期无变形期 子细胞数一个精原细胞形成4个精子一个卵原细胞形成1个卵细胞+3个 极体 相同点精子和卵细胞中染色体数目都是体细胞的一半 四、注意: (1)同源染色体:①形态、大小基本相同;②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 (2)精原细胞和卵原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因此,它们属于体细胞,通过有丝分裂

高中生物必修二复习提纲

必修2遗传和进化 第一章孟德尔定律 1、(理解)孟德尔选用豌豆做遗传试验材料的原因 (1)豌豆是自花传粉且是闭花受粉的植物,自然条件下是纯种; (2)豌豆花较大,易于人工操作; (3)豌豆具有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 2、(理解)性状、相对性状、显性性状、隐性性状和性状分离的概念 性状:生物所表现出来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 相对性状:一种生物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性状分离: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如在DD×dd杂交实验中,杂合F 1 代自交后形成的F2代同时出现显性性状(DD及Dd)和隐性性状(dd)的现象。 显性性状:在DD×dd 杂交试验中,F 1表现出来的性状;如教材中F 1 代豌豆表现出高茎,即高茎为显性。 决定显性性状的为显性遗传因子(基因),用大写字母表示。如高茎用D表示。 隐性性状:在DD×dd杂交试验中,F 1 未显现出来的性状;如教材中F1代豌豆未表现出矮茎,即矮茎为隐性。决定隐性性状的为隐性遗传因子(基因),用小写字母表示,如矮茎用d表示。 3、(理解)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 ①试验现象:P:高茎×矮茎→F1:高茎(显性性状)→F2:高茎∶矮茎=3∶1(性状分离) ②解释:两种雄配子D与d;两种雌配子D与d,受精就有四种结合方式,因此F2的基因构成情况是DD∶Dd∶dd=1∶2∶1,性状表现为:高茎∶矮茎=3∶1。 测交:让杂种一代与隐性类型杂交,用来测定F1的基因型。证实F1是杂合体;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分离的正确性。 注意:杂交和自交可以判断一对相对性状中的显隐性关系,测交可以验证显性个体是纯合子还是杂合子。4、 5、 型的概念 显性基因: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一般用大写字母表示。 隐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一般用小写字母表示。 等位基因:在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上的,控制着相对性状的基因。(一对同源染色体同一位置上,控制着相对性状的基因,如高茎和矮茎。显性作用:等位基因D和d,由于D和d有显性作用,所以F1(Dd)的豌豆是高茎。 等位基因分离:D与d一对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离,最终产生两种雄配子。D∶d=1∶1;两种雌配子D∶d=1∶1。) 纯合子:由相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成的个体。(能稳定的遗传,不发生性状分离)杂合子:由不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成的个体。(不能稳定的遗传,后代会发生性状分离)杂合子准确的含义:含有等位基因的个体 表现型:生物个体表现出来的性状(如:豌豆高茎) 基因型:与表现型有关的基因组成。(如Dd、dd) 6、(理解)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①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②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③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

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 人的由来 一、人类的起源和进化 1.进化论的建立者达尔文提出: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 。 2.人类的进化过程: 原因:森林大量消失,树栖生活为主的森林古猿为了适应环境下地生活,逐渐能直立行走、制造并使 用工具、最后进化成人类。 生活在草地 现代人类 森林古猿 环境发生变化 生活在森林 现代类人猿(四种:猩猩、黑猩猩、大猩猩、长臂猿) 3. 人和猿的区别:运动方式;制造工具的能力;脑发育程度 二、人的生殖 1.生殖系统 (1)男性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睾丸:男性主要的性器官,产生精子和分泌雄性激素 附睾:贮存和输送精子 输精管:输送精子(男性结扎避孕部位) (2)女性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卵巢:女性主要的性器官,产生卵细胞和分泌雌性激素 输卵管:输送卵细胞,受精的场所 ; 子宫:胚胎发育的场所 ; 阴道:精子进入和胎儿产出的通道 。 (3)精子、卵细胞和受精 精子:雄性生殖细胞,小,似蝌蚪,长尾,游动 卵细胞:雌性生殖细胞,人体内最大的细胞 受精: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 受精场所:输卵管 3.胚胎的发育和营养: (1)发育:受精卵 细胞分裂 胚泡(在输卵管中),胚泡在子宫内膜种植下来(怀孕), 胚泡继续细胞分裂和分化,发育成胚胎。8周左右,胚胎发育成胎儿,呈现出人的形态。 胎儿发育成熟后,从母体阴道产出,这个过程叫做分娩(38周)。 (2)营养:胚胎在子宫里的发育所需要的营养通过胎盘和脐带从母体获得。 胚胎发育早期的营养来自于卵黄。 三、青春期——青春期是一生中身体发育和智力发展的黄金时期。 1.身体发育:(1)身高突增是青春期的一个显著特点,(2)神经系统以及心脏和肺等器官的功能也明显增强。(3)男孩和女孩性器官都迅速发育,并出现一些正常的生理现象:男孩出现遗精,女孩 人猿分界的标志

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孟德尔定律 第一节分离定律 【性状】: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生化等特征的表现形式 【相对性状】:每种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 【显性性状】:F1能表现出来的亲本性状 【隐性性状】:F1未能表现的另一亲本的性状 性状分离:在杂交后代中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同时出现的现象 【正交】:用性状A做母本 【反交】:用性状A的相对性状a做母本 (豌豆正、反交的结果总是相同的:F1只表现显性性状;F2出现性状分离现象,并且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的数目比例大致是3:1) (注:正反交的结果一般不同,因为受精卵核内的DNA虽然由父本和母本共同决定,但受精卵细胞质内的DNA是由母本决定的) 【杂交】:具有相对性状的纯种个体间的交配(如:AA与aa交配) 【自交】:基因型相同的雌雄个体间的交配(如:Aa与Aa交配)(表现隐性性状的个体自交一定不会发生性状分离) (右图为杂交与自交的遗传图解标准格式) 遗传图解书写要点: ①左侧要写P(亲本)、F1(子一代)、F2(子二代)、配子 ②亲本基因型上方和子代基因型下方要写表现型 ③亲本基因型左侧或右侧要写♂和♀(此图没有) ④要写出所有配子的基因型 ⑤杂交符号为“”,自交符号为“” ⑥若产生多种表现型的子代,应在表现型下方写上比例。 【测交】:F1与隐性纯合子间的交配(如:Aa与aa交配) (F1可产生两种不同类型的配子,一种带有A,一种带有a。两种配子数目相等,比例必为1:1) 【人工去雄】:在花粉尚未成熟时将花瓣掰开,用镊子除去全部雄蕊 【等位基因】: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两种不同形式的基因(如:A与a互为等位基因) 【配子】:生殖细胞(每个配子只含有一对等位基因中的一个基因)(如:AB、Ab、aB、ab) (孟德尔定律只适用于真核生物,不适用于原核生物,因为原核生物不产生配子) 【纯合子】:由两个基因型相同的配子结合而成的个体(如:AA、aa) 常考概念:稳定遗传——纯合子(不需显性) 【杂合子】:由两个基因型不同的配子结合而成的个体(如:Aa) 【基因型】:控制性状的基因组合类型(如:AABb、Aabb)(基因在体细胞内是成对的,一个来自母本,一个来自父本) 【表现型】:具有特定基因型的个体所表现出来的性状(如:基因型是Cc或CC的个体开紫花,基因型是cc的个体开白花) 【分离定律】: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两个不同的等位基因互相独立、互不沾染,在形成配子时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结果是一半的配子带有一种等位基因,另一半的配子带有另一种等位基因。 显性的相对性

七年级下册生物学知识点汇总

七年级下册生物学知识点汇总 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 第一章人的由来 第一节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1、进化论的建立者达尔文提出: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 人是由猿进化来的。(×)易错点 2、人类的进化过程: 原因:森林大量消失,树栖生活为主的森林古猿为了适应环境下地生活,逐渐能直立行走、制造并使用工具、使用火、大脑发育、产生语言、最后进化成人类。 1)森林古猿从树上到地上生活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地壳运动和气候变化。(环境因素的变化) 2)古猿在进化成人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语言,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古猿进行集体劳动和生活。 3)人与现代类人猿的根本区别是:直立行走。两足直立行走可使人类祖先:①身体重心下移②下肢骨更粗壮③脊柱由弓状变为“S”形。 4)语言的发展对大脑进一步进化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5)脑容量的增加使早期人类具备制造和使用工具的条件,同时大脑增加了新功能,能够利用语言相互交流合作,总结经验,更加适应环境,促进了人类的发展。 3、与人类亲缘关系最近的类人猿是黑猩猩。人类与现代类人猿开始出现分离的时间大概是距今约600万年前,而目前它们数量急剧减少原因是人类不断开发现代类人猿赖以生存的森林,以及人类对现代类人猿的乱捕滥杀和严重的环境污染等原因,都使得现代类人猿的数量日益减少。 4、化石,也就是石化了的遗体、遗物、遗迹。是研究人类起源与进化的最直接有力的证据。 第二节人的生殖 1、生殖系统 (1)男性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睾丸:男性最主要的性器官,产生精子和分泌雄性激素内生殖器附睾:位于睾丸的背面,贮存和输送精子 输精管:输送精子 精囊腺和前列腺:分泌黏液 外生殖器阴囊:保护睾丸和附睾 阴茎和尿道:排精、排尿 (2)女性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卵巢:女性最主要的性器官,产生卵细胞和分泌雌性激素内生殖器输卵管:输送卵细胞,受精的场所 子宫:胚胎发育的场所 阴道:月经流出,精子进入、胎儿产出的通道 外生殖器:即外阴 (3)精子、卵细胞和受精

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精选.

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 第一节孟德尔豌豆杂交试验(一) 1.遗传学中常用概念及分析 (1)性状:生物所表现出来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 相对性状:一种生物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举例:兔的长毛和短毛;人的卷发和直发等。 性状分离: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如在DD×dd杂交实验中,杂合F1代自交后形成的F2代同时出现显性性状(DD及Dd)和隐性性状(dd)的现象。 显性性状:在DD×dd杂交试验中,F1表现出来的性状;如教材中F1代豌豆表现出高茎,即高茎为显性。决定显性性状的为显性遗传因子(基因),用大写字母表示。如高茎用D表示。 隐性性状:在DD×dd杂交试验中,F1未显现出来的性状;如教材中F1代豌豆未表现出矮茎,即矮茎为隐性。决定隐性性状的为隐性基因,用小写字母表示,如矮茎用d表示。 (2)纯合子:遗传因子(基因)组成相同的个体。如DD或dd。其特点纯合子是自交后代全为纯合子,无性状分离现象。 杂合子:遗传因子(基因)组成不同的个体。如Dd。其特点是杂合子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现象。 (3)杂交:遗传因子组成不同的个体之间的相交方式。如:DD×dd Dd×dd DD×Dd 等。 自交:遗传因子组成相同的个体之间的相交方式。如:DD×DD Dd×Dd等 测交:F1(待测个体)与隐性纯合子杂交的方式。如:Dd×dd 2.常见问题解题方法 1)如果后代性状分离比为显:隐=3:1,则双亲一定都是杂合子(Dd)。即Dd×Dd 3D_:1dd (2)若后代性状分离比为显:隐=1:1,则双亲一定是测交类型。即Dd×dd 1Dd :1dd (3)若后代性状只有显性性状,则双亲至少有一方为显性纯合子。即DD×DD或DD×Dd 或DD×dd

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1.遗传学中的常用符号 2.遗传学中的概念分析

3.分析孟德尔遗传试验获得成功的原因 (1)选用正确的实验材料 (2)由单因子到多因子的研究方法 (3)应用统计学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4)科学的设计实验程序 4.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比较

5.杂交与自交 杂交:基因型不同的生物体间相互交配的过程。 自交:基因型相同的生物体间相互交配的过程。(指植物体中自花传粉和雌雄异花植物的同株受粉) 附:测交:让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可用来测定F1的基因型,属

于杂交)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 6. (一)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 P:高茎豌豆×矮茎豌豆DD×dd ↓ ↓ F1:高茎豌豆 F1: Dd ↓自交↓自交 F2:高茎豌豆矮茎豌豆 F2:DD Dd dd 3 : 1 1 :2 :1 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过程中,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二)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 P:黄圆×绿皱 P:YYRR×yyrr ↓ ↓ F1:黄圆 F1: YyRr ↓自交↓自交 F2:黄圆绿圆黄皱绿皱 F2:Y--R-- yyR-- Y--rr yyrr 9 :3 : 3 : 1 9 : 3 : 3 :1 在F2 代中: 4 种表现型:两种亲本型:黄圆9/16 绿皱1/16

两种重组型:黄皱3/16 绿皱3/16 9种基因型:纯合子YYRR yyrr YYrr yyRR 共4种×1/16 半纯半杂 YYRr yyRr YyRR Yyrr 共4种 ×2/16 完全杂合子 YyRr 共1种×4/16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 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第二章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 1.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和DNA分子的变化情况 精原细 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 精细 胞 细胞图像 染色体形态 染色体数/条444242 DNA分子数/ 个 4→888442

七年级下册生物知识点归纳24973

页眉内容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第一章人的由来 一、人类的起源和进化 1.进化论的建立者达尔文提出: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 2.人类的进化过程: 原因:森林大量消失,树栖生活为主的森林古猿为了适应环境下地生活,逐渐能直立行走、制造 并使用工具、最后进化成人类。 生活在草地进化 地球环境发生变化现代人类 生活在森林进化现代类人猿 (3)四种现代类人猿:大猩猩黑猩猩猩猩长臂猿。 二、人的生殖 1.概念:产生生殖细胞,繁殖新个体的过程,也是种族延续的过程。 2.生殖系统 1)男性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睾丸:男性主要的性器官,产生精子和分泌雄性激素 内生殖器附睾:位于睾丸的背面,贮存和输送精子 输精管:输送精子 精囊腺和前列腺:分泌黏液 外生殖器阴囊:保护睾丸和附睾 阴茎和尿道:排精、排尿 2)女性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卵巢:女性主要的性器官,产生卵细胞和分泌雌性激素 内生殖器输卵管:输送卵细胞,受精的场所 子宫:胚胎发育的场所 阴道:月经流出,胎儿产出的通道 外生殖器:即外阴 3)精子、卵细胞和受精 精子:雄性生殖细胞,小,似蝌蚪,有长尾,能游动 卵细胞:雌性生殖细胞,球形,人体内最大的细胞,细胞质中的卵黄为胚胎发育初期提供营养 受精: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 受精场所:输卵管 3.胚胎的发育和营养: 1)发育:发育场所:初期在输卵管内;随后,在母体子宫内继续发育40周。 精子细胞分裂细胞分裂分化继续发育分娩 受精卵胚泡胚 胎胎儿婴儿 完成受精怀孕八周左 右 在输卵管内发育在母体子宫内发育40 周 受精卵通过细胞分裂发育成胚泡,胚泡移到子宫内,在子宫内膜种植下来,称为怀孕。 胚泡继续细胞分裂和分化,发育成胚胎。怀孕后8周左右,胚胎发育成胎儿,呈现出人的形态。胎儿 发育成熟后,从母体阴道产出,这个过程叫做分娩。 2)营养:胚胎发育初期所需要的营养来自卵黄;胚胎在子宫里的发育所需要的营养通过胎盘从母体获得。 三、青春期(了解) 1.青春期身体发育: 功能特点:大脑、心脏、肺功能结构、功能完善化。 青春期形态发育的显著特点是身高和体重迅速增长; 青春期发育的突出特征是性发育和性成熟。 2.青春期的心理变化 1)独立意识增强与依赖性并存 2)内心日益复杂,不愿与人交流 3)先疏远、后依恋异性 3、青春期的卫生: 1)遗精 2)月经形成原因:卵巢和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有关 形成过程:卵巢分泌的雌性激素使子宫内膜增厚,血管增生,卵细胞发育成熟从卵巢排出,若未受 精雌性激素分泌减少脱落出血脱落的子宫内膜 碎片连同血液一起从阴道流出,形成月经。 3)心理卫生:集中精力,努力学习 积极参加各种活动 同学之间互相帮助,很师长密切交流 四、计划生育晚婚晚育少生优生。 第二章人体的营养一、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人体需要的营养物质主要有六大类: 蛋白质:构成人体细胞的基本物质,参与损伤细胞的修复和更新;为人体的生理活动提供能 量; 能源物质脂肪:一般情况下,作为备用能源物质贮存在体内;保温;单位质量释放能量最多; 糖类:人体最重要的供能物质,也是构成细胞的成分; 水:约占体重的60%~70%,细胞的主要组成成分,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都离不开水。 非能源物质无机盐:含量不多,是构成人体组织的重要成分,如:钙、磷(构成骨骼和牙齿)、铁。 维生素:不是构成细胞的主要原料,也不提供能量,含量少,对人体生命活动起调节作 用 无机盐的作用:

高中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人教版复习提纲)期末必备

生物必修2复习知识点 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 第1、2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一、相对性状 性状:生物体所表现出来的的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或行为方式等。 相对性状:同一种生物的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1、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 显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F1表现出来的性状。 隐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F1没有表现出来的性状。 附:性状分离:在杂种后代中出现不同于亲本性状的现象) 2、显性基因与隐性基因 显性基因: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 隐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 附:基因:控制性状的遗传因子(DNA分子上有遗传效应的片段P67) 等位基因:决定1对相对性状的两个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相同位置上)。 3、纯合子与杂合子 纯合子:由相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成的个体(能稳定的遗传,不发生性状分离):显性纯合子(如AA的个体) 隐性纯合子(如aa的个体) 杂合子:由不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成的个体(不能稳定的遗传,后代会发生性状分离) 4、表现型与基因型 表现型:指生物个体实际表现出来的性状。 基因型:与表现型有关的基因组成。 (关系:基因型+环境→表现型) 5、杂交与自交 杂交:基因型不同的生物体间相互交配的过程。 自交:基因型相同的生物体间相互交配的过程。(指植物体中自花传粉和雌雄异花植物的同株受粉) 附:测交:让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可用来测定F1的基因型,属于杂交) 二、孟德尔实验成功的原因: (1)正确选用实验材料:㈠豌豆是严格自花传粉植物(闭花授粉),自然状态下一般是纯种 ㈡具有易于区分的性状 (2)由一对相对性状到多对相对性状的研究(从简单到复杂) (3)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4)严谨的科学设计实验程序:假说-------演绎法 ★三、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 (一)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 P:高茎豌豆×矮茎豌豆DD×dd ↓ ↓ F1:高茎豌豆F1:Dd ↓自交↓自交 F2:高茎豌豆矮茎豌豆F2:DD Dddd

七年级下册生物知识点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初中生物复习题纲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 1、生物的特征需要营养、能呼吸、排出废物、有应激性、生长和繁殖、除病毒外,都由细胞构成。 2、生物适应环境,生物又依赖环境,生物也影响环境,同时环境又影响生物的生存。 3、可以按照形态结构特点,将生物归为植物、动物和其他生物三大类,也可以按生活环境,将生物分为水生生物和陆生生物等。还可以按照用途,将生物分为作物、家禽、家畜、宠物等。 4、生物圈包括大气圈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5、水圈中,几乎到处有生物,但大多数生物生活在水面下150米以内的水层里。 6、生物的生存所需要的基本条件是一样的,它们都需要营养物质、阳光、空气、水等,还有适宜的温度和生存空间。 7、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光、温度、水、空气等非生物 因素,另一类是生物因素。 8、在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活动中,设置了两组实验,这叫做对照实验。两组中其他条件都相同,只有一个条件不同,而这条件是该实验中的唯一变量。 9、生物与生物之间,最常见的是捕食关系,还有竞争关系、合作关系,等等。 10、每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生物的适应性是普遍存在的。 11、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12、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真菌);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温度、水等。 13、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主要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这样就形成了食物链。食物链中没 有分解者。 14、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很多条食物链,它们彼此交错连接,形成了食物网。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有毒物质能够沿食物链积累。营养级别越高,生物富集越多。 15、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即生态平衡。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16、森林生态系统有“绿色水库”之称,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湿地生态系统,具有净化水源、蓄洪抗旱作用,以沼泽为典型;农田生态系统是人工的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主要是人。 17、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 18、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第二单元生物和细胞 19、显微镜使用时的步骤:①取镜和安放②对光③观察。 20、从目镜内看到的物像是倒像,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目镜与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 21、使用显微镜时如果光线太弱,应使用凹面镜和大光圈。光线强则用平面镜和小光圈。

人教版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一、遗传的基本规律 (1)基因的分离定律 ①豌豆做材料的优点: (1)豌豆能够严格进行自花授粉,而且是闭花授粉,自然条件下能保持纯种。 (2)品种之间具有易区分的性状。 ②人工杂交试验过程:去雄(留下雌蕊)→套袋(防干扰)→人工传粉 ③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现象: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后代表现为一种表现型,F1代自交,F2代中出现性状分离,分离比为3:1。 ④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时,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2)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①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的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现象:具有两对相对性状的纯合子亲本杂交后,产生的F1自交,后代出现四种表现型,比例为9:3:3:1。四种表现型中各有一种纯合子,分别在子二代占1/16,共占4/16;双显性个体比例占9/16;双隐性个体比例占1/16;单杂合子占2/16×4=8/16;双杂合子占4/16;亲本类型比例各占9/16、1/16;重组类型比例 各占3/16、3/16 ②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③运用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原理培育新品种的方法:优良性状分别在不同的品种中,先进行杂交,从中选择出符合需要的,再进行连续自交即可获得纯合的优良品种。 记忆点: 1.基因分离定律: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两个生物纯本杂交时,子一代只表现出显性性状;子二代出现了性状分离现象,并且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的数量比接近于3:1。 2.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3.基因型是性状表现的内存因素,而表现型则是基因型的表现形式。表现型=基因型+环境条件。 4.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在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范围内,有n对等位基因的个体产生的配子最多可能有2n种。 二、细胞增殖 (1)细胞周期: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

2019年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知识点归纳

七年级下生物知识点总结 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 第一章人的由来 一、人类的起源和进化 1.进化论的建立者达尔文提出: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 2.人类的进化过程: 原因:森林大量消失,树栖生活为主的森林古猿为了适应环境下地生活,逐渐能直立行走、制造并使用工具、最后进化成人类。 生活在草地进化 地球环境发生变化现代人类 森林古猿生活在森林 二、人的生殖 1.概念:产生生殖细胞,繁殖新个体的过程,也是种族延续的过程。 2.生殖系统 1)男性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睾丸:男性主要的性器官,产生精子和分泌雄性激素 内生殖器附睾:位于睾丸的背面,贮存和输送精子 输精管:输送精子 精囊腺和前列腺:分泌黏液 外生殖器阴囊:保护睾丸和附睾 阴茎和尿道:排精、排尿 2)女性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卵巢:女性主要的性器官,产生卵细胞和分泌雌性激素 内生殖器输卵管:输送卵细胞,受精的场所 子宫:胚胎发育的场所 阴道:月经流出,胎儿产出的通道 外生殖器:即外阴 3)精子、卵细胞和受精 精子:雄性生殖细胞,小,似蝌蚪,有长尾,能游动 卵细胞:雌性生殖细胞,球形,人体内最大的细胞,细胞质中的卵黄为胚胎发育初期提供营养 受精: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 受精场所:输卵管 3.胚胎的发育和营养: 1)发育:发育场所:初期在输卵管内;随后,在母体子宫内继续发育40周。 精子在输卵管内细胞分裂细胞分裂分化继续发 育分娩 受精卵胚泡胚 胎胎儿婴儿 卵细胞完成受精形成组织和器官怀孕八周左右 在输卵管内发育在母体子宫内发育40周 受精卵通过细胞分裂发育成胚泡,胚泡移到子宫内,在子宫内膜种植下来,称为怀孕。

高中生物--高中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 第1、2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一、相对性状 性状:生物体所表现出来的的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或行为方式等。 相对性状:同一种生物的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1、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 显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F1表现出来的性状。 隐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F1没有表现出来的性状。 【附】性状分离:在杂种后代中出现不同于亲本性状的现象。 2、显性基因与隐性基因 显性基因: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 隐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 【附】基因:控制性状的遗传因子(DNA分子上有遗传效应的片段) 等位基因:决定1对相对性状的两个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相同位置上)。 3、纯合子与杂合子 纯合子:由相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成的个体(能稳定地遗传,不发生性状分离) 显性纯合子(如AA的个体) 隐性纯合子(如aa的个体) 杂合子:由不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成的个体(不能稳定地遗传,后代会发生性状分离)

4、表现型与基因型 表现型:指生物个体实际表现出来的性状。 基因型:与表现型有关的基因组成。 关系:基因型+环境→表现型 5、杂交与自交 杂交:基因型不同的生物体间相互交配的过程。 自交:基因型相同的生物体间相互交配的过程。(指植物体中自花传粉和雌雄异花植物的同株受粉) 【附】测交:让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可用来测定F1的基因型,属于杂交)。 二、孟德尔实验成功的原因: (1)正确选用实验材料:①豌豆是严格自花传粉植物(闭花授粉),自然状态下一般是纯种;②具有易于区分的性状 (2)由一对相对性状到多对相对性状的研究 (从简单到复杂) (3)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4)严谨的科学设计实验程序:假说—演绎法,即观察分析—提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 三、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 (1)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 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过程中,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2)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 在F2 代中: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七年级(下册)生物学知识点汇总汇总

七年级下册生物学知识点汇总 班级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 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 第一章人的由来 第一节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1、进化论的建立者达尔文提出: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 2、人类的进化过程: 原因:森林大量消失,树栖生活为主的森林古猿为了适应环境下地生活,逐渐能直立行走、制造并使用工具、使用火、大脑发育、产生语言、最后进化成人类。 3、与人类亲缘关系最近的类人猿是黑猩猩。 4、化石,也就是石化了的遗体、遗物、遗迹。是研究人类起源与进化的最直接有力的证据。 第二节人的生殖 1、生殖系统 (1)男性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睾丸:男性最主要的性器官,产生精子和分泌雄性激素内生殖器附睾:位于睾丸的背面,贮存和输送精子 输精管:输送精子 精囊腺和前列腺:分泌黏液 外生殖器阴囊:保护睾丸和附睾 阴茎和尿道:排精、排尿 (2)女性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女性最主要的性器官,产生卵细胞和分泌雌性激素内生殖器,受精的场所 外生殖器:即外阴 (3)精子、卵细胞和受精 精子:雄性生殖细胞,较小,似蝌蚪,有长尾,能游动。 卵细胞:雌性生殖细胞,球形,人体内最大的细胞。 受精: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受精卵形成标志着新生命的开始。 受精场所:输卵管 2、胚胎的发育和营养: (1)发育:发育场所:初期在输卵管内;随后,在母体子宫内继续发育38周左右。受精卵通过细胞分裂发育成胚泡,胚泡移到子宫内,在子宫内膜种植下来,称为怀孕。胚泡继续细胞分裂和分化,发育成胚胎。怀孕后8周左右,胚胎发育成胎儿,呈现出人的形态。胎儿发育成熟后,从母体阴道产出,这个过程叫做分娩。 (2)营养:胚胎发育初期所需要的营养来自卵黄;胚胎在子宫里的发育所需要的营养物资和氧通过胎盘、脐带从母体获得。胎儿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也通过胎盘经母体排出。因此,胎盘是胎儿和母体进行物质交换的结构(器官)。

(完整版)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知识点汇总

七年级生物下册结业考试知识点汇总 第二章 人体的营养 一、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1、人体需要的营养物质主要有六大类: 蛋白质 脂肪 糖类 维生素 无机盐 水 二、消化和吸收 1、探究试验: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见书P27—28) 淀粉在口腔中的消化与唾液的分泌、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都有关系。 2、消化系统包括:消化道和消化腺 :牙齿咀嚼食物;舌搅拌食物;唾液腺分泌唾液,初步消化淀粉 食物与气体的共同通道(消化道与呼吸道在这交汇) 消化道 胃蠕动,使食物与胃液充分混合 :通过蠕动,使食物与消化液充分混合,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 有机物 无机物

大肠:通过蠕动,把食物残渣推向肛门 肛门:粪便由此排出 :分泌唾液(含有唾液淀粉酶),能初步消化淀粉 分泌胆汁(不含消化酶),将脂肪乳化为脂肪微粒 位于消化道外 消化腺 分泌胰液(含有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的酶) 分泌胃液(含有盐酸和胃蛋白酶),肠腺: 分泌肠液(含有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的酶)肝脏是人体最大的消化腺 胆汁、胰液、肠液最终流到小肠中,在小肠中完成消化 3、小肠的结构特点: 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 小肠适于消化、吸收的特点: 小肠内有肠腺分泌的肠液等各种消化液 利于消化的特点 长,5-6米,大大增加了消化和吸收的面积 内表面具有环形皱襞和小肠绒毛 利于吸收的特点 绒毛内有毛细血管,管壁薄,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 4、食物的消化:在消化道内将食物分解成为可以吸收的成分的过程。 唾液淀粉酶 酶(肠液、胰液) 淀粉的消化(口腔、小肠):淀粉 麦芽糖 葡萄糖 酶(胃液、胰液、肠液) 蛋白质的消化(胃、小肠):蛋白质 氨基酸 胆汁(肝脏) 酶(肠液、胰液) 脂肪的消化(小肠):脂肪 脂肪微粒 甘油+脂肪酸 5、营养物质的吸收:营养物质通过消化道壁进入循环系统的过程。 第三章 人体的呼吸 一、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 1鼻腔:鼻毛:过滤空气;黏液:润湿空气;毛细血管:温暖空气。 咽:呼吸道和消化道的共同通道。 喉:有会厌软骨和声带。会厌软骨,呼吸时打开,使空气畅通无阻;吞咽时盖住喉口,使食物进入食道;声带通过振动可发音。 气管和支气管:内部有纤毛,纤毛上面覆盖着黏液,黏液可以粘附灰尘和细菌,随着纤毛 的摆动,将粘着灰尘和细菌黏液推向咽部,形成痰。 呼吸道:作用:气体进出肺的通道;清洁、湿润、温暖吸入的气体 呼吸系统 肺:气体交换的场所 2、肺 (1)位置:胸腔内,左右各一 (2)结构:由无数个肺泡构成,肺泡外包绕着毛细血管,肺泡和毛细血管的壁都很薄,只有一层 上皮细胞构成,适于气体交换。 (3)功能:气体交换 二、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1、原理:气体的扩散作用 (高浓度 低浓度) 外界空气 肺泡血液 组织细胞 氧气 氧气 氧气 呼 吸 道 位于消化道内

(完整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精华版).doc

生物必修 2 复习知识点 第二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第一节减数分裂 一、减数分裂的概念 减数分裂 (meiosis) 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形成生殖细胞过程中所特有的细胞分裂方 式。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连续分裂两次,新产生的生殖细胞中的 染色体数目比体细胞减少一半。 (注:体细胞主要通过有丝分裂产生,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一次,新产生的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 二、减数分裂的过程 1、精子的形成过程:精巢(哺乳动物称睾丸) 减数第一次分裂1、精子的形成过程:精巢(哺乳动物称睾丸)间期:染色体复制 (包括 DNA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 前期: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称联会), 形成四分体。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 体之间常常交叉互换。 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排列在赤道板上 (两侧)。 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 自由组合。 末期:细胞质分裂,形成 2 个子细胞。 减数第二次分裂(无同源染色体) ...... 前期:染色体排列散乱。 中期: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粒都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上。 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并分别移向细胞两极。 末期:细胞质分裂,每个细胞形成 2 个子细胞,最终共形成 4 个子细胞。

2、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卵巢 附: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 的变化规律 三、精子与卵细胞的形成过程的比较 精子的形成卵细胞的形成形成部位 精巢(哺乳动物称睾丸)卵巢 不 同过程 有变形期无变形期 点 子细胞数一个精原细胞形成 4 个精子一个卵原细胞形成 1 个卵细胞 +3 个 极体 相同点 精子和卵细胞中染色体数目都是体细胞的一半

七下生物知识点总结

第八章人的生殖和发育 1、第一性征:由生殖系统结构决定的 第二性征:由性激素决定的 2、男性生殖系统:睾丸(产生精子,分泌雄性激素)、输精管、前列腺、阴茎 女性生殖系统:卵巢(产生卵子,分泌雌性激素)、输卵管、子宫、阴道 3、受精作用:精子和卵子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受精卵形成的部位:输卵管 受精卵开始分裂的场所:输卵管 胚胎发育的场所:子宫 胎儿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胎盘 胚胎发育时间:280天 人体最大的细胞是成熟的卵细胞 新生命的开始起始于受精卵 4、人的生长发育的各个时期: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青春期、成年期 5、青春期开始时间:男生:10-14岁,女:10-12岁,男生比女生晚 6、青春期的发育特点:身高和体重迅速增加。 7、骨的结构:骨膜、骨质(骨密质,骨松质)、骨髓(造血功能) 骨的生长:软骨层使骨长长,骨膜内的成骨细胞使骨长粗 8、骨的基本成分:有机物(主要是蛋白质)和无机物(只要是钙盐) 9、骨的煅烧实验 现象:先变黑色,再变灰白色粉末。 去掉的是有机物,剩下的是无机物 结论:无机物使骨脆硬 10、骨的脱钙实验 现象:有气泡产生,易打结 去掉的是无机物,剩下的是有机物 结论:有机物使骨柔韧 骨的成分中,有机物:无机物=1:2 有机物无机物 少年大于1/3小于2/3 成年约等于1/3约等于2/3 老年小于1/3大于2/3 第九章人的食物来自于环境 一、人体的营养物质

1、人体六大营养物质: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水、无机盐。 2、蛋白质、糖类、脂肪既是人体的组成物质,又是人体供能物质。 3、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为有机物,蛋白质、糖类、脂肪为供能物质。 4、糖类:细胞的组成成分,人体主要供能物质。 5、蛋白质:细胞的主要组成成分。 6、脂肪:人体主要的储能物质,通水保持体温和防止机械损伤。 维生素缺乏症 维生素A夜盲症 维生素B神经炎 维生素C坏血病、牙龈出血 维生素D少:佝偻病成:骨质疏松促进钙的吸收 无机盐缺乏症 铁缺铁性贫血 钙少:佝偻病成:骨质疏松 碘少:呆小症成:甲状腺肿大 二、消化系统 1、消化系统的组成:消化道和消化腺。 2、消化道的组成及功能(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 1)口腔:淀粉的初级消化场所,消化不吸收 牙齿的结构由外到内:牙釉质、牙本质、牙髓 由上到下:牙冠、牙颈、牙根 2)咽:食物和空气的双重通道,不消化不吸收 3)食道:消化道中最狭窄的部位,运输食物,不消化不吸收 4)胃:消化道最膨大的部位,蛋白质的初级消化场所,消化吸收 5)小肠: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的主要场所。 6)大肠:不消化可吸收 7)肛门:排出未消化的食物残渣 3、消化酶:在一定条件下,将大分子物质分解为小分子物质 4、消化腺的组成及功能 1)唾液腺:分泌唾液,内含唾液淀粉酶消化淀粉 2)胃腺:分泌胃液,内含胃蛋白酶消化蛋白质 3)肠腺:分泌肠液,含多种分解糖类、蛋白质、脂肪的消化酶 4)胰:分泌胰液,含多种分解糖类、蛋白质、脂肪的消化酶 5)肝:分泌胆汁,不含消化酶,人体最大的消化腺 三、食物的消化 1、物理性消化: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胃肠蠕动 2、化学性消化:在消化酶的作用下,将大分子物质分解成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3、三种营养物质的消化过程 唾液淀粉酶肠、胰酶 淀粉麦芽糖葡萄糖

高中生物必修二知识梳理

高中生物必修二知识梳理 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在F1产生配子时,在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表现为自由组合,这一规律就叫~。 语句:1、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① P:黄色圆粒X绿色皱粒→F1 :黄色圆粒→F2:9黄圆:3绿圆:3黄皱:1绿皱。②解释:1)每一对性状的遗传都符合分离规律。2)不同对的性状之间自由组合。3)黄和绿由等位基因Y和y 控制,圆和皱由另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R和r控制。两亲本基因型为YYRR、yyrr,它们产生的配子分别是YR和yr,F1的基因型为YyRr。F1(YyRr)形成配子的种类和比例:等位基因分离,非等位基因之间自由组合。四种配子YR、Yr、Yr、yr的数量相同。4)黄色圆粒豌豆和绿色皱粒豌豆杂交试验分析图示解: F1:YyRr→黄圆(1YYRR、2YYRr、2YyRR、4YyRr):3绿圆(1yyRR、2yyRr):黄皱(1Yyrr、2Yyrr):1绿皱(yyrr)。5)黄圆和绿皱为亲本类型,绿圆和黄皱为重组类型。3、对自由组合现象解释的验证:F1(YyRr)X隐性(yyrr)→(1YR、1Yr、1yR、1yr)X yr →F2: 1 YyRr:1Yyrr :1yyRr :1 yyrr。4、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在实践中的应用:1)基因重组使后代出现了新的基因型而产生变异,是生物变异的一个重要来源;通过基因间的重新组合,产生人们需要的具有两个或多个亲本优良性状的新品种。5、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 1)正确地选择了实验材料。2)在分析生物性状时,采用了先从一对相对性状入手再循序渐进的方法(由单一因素到多因素的研究方法)。3)在实验中注意对不同世代的不同性状进行记载和分析,并运用了统计学的方法处理实验结果。4)科学设计了试验程序。 6、基因的分离规律和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比较:①相对性状数:基因的分离规律是1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是2对或多对;②等位基因数:基因的分离规律是1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是2对或多对;③等位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基因的分离规律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位于不同对的同源染色体上;④细胞学基础:基因的分离规律是在减I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是在减I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⑤实质:基因的分离规律是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是在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表现为自由组合。 第三节、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 名词:1、染色体组型:也叫核型,是指一种生物体细胞中全部染色体的数目、大小和形态特征。观察染色体组型最好的时期是有丝分裂的中期。 2、性别决定:一般是指雌雄异体的生物决定性别的方式。 3、性染色体:决定性别的染色体叫做~。 4、常染色体:与决定性别无关的染色体叫做~。 5、伴性遗传: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它的遗传方式是与性别相联系的,这种遗传方式叫做~。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