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社会分层与社会和谐

社会分层与社会和谐

社会分层与社会和谐
社会分层与社会和谐

社会分层与社会和谐

童星张海波

内容摘要:

社会分层与社会和谐是社会学永恒的话题。我国正处于社会结构的转型时期,层级分化明显,贫富差距拉大,社会矛盾激增,是否能够维

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让国民共享改革与发展的成果,成为一个

重大的理论和现实问题。本文回顾了国内外社会分层的理论和方法,分

析了我国社会分层的历史与现实,认为只有良好的社会流动机制和庞大

的中间阶层才能实现由社会分层到社会和谐的提升,提出减少社会不平

等、防止社会动乱、重视教育、拆除社会流动的藩篱等方法来构建一个

和谐温暖的社会。

关键词:社会分层,社会和谐,社会流动,中间阶层,不平等

Abstract:Social stratification and social harmony have become an ever-lasting topic in sociology. China is in a transitional period of transformation with increasingly distinctive differentiation of society, widening gap between the rich and the poor and intensifying social conflicts. It is theoretically and practically important to study how to maintain social stability, promote social harmony and ensure people’s equal assess to the achievements of economic reform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his paper reviews theories and methodologies of used in China and abroad, analyzes China’s historical and current situations of social stratification and proposes that by building healthy social mobility in the society and a substantial middle class, the country can create better social harmony. Certain measures, such as eliminating inequality, preventing disturbances, valuing education and tearing down barriers to social mobility, etc., should be taken to construct a harmonious society.

Keywords: social stratification, social harmony, social mobility, middle class, inequality

一、社会分层与社会和谐:社会学永恒的话题

在所有社会中,人们一生下来就面对着不平等——即缺少平等的途径以得到社会所提供的满足欲望的物品。(戴维·波普诺,1999:239)因此,在所有的社会中,都如同地质结构一样,存在高低有序的等级层次,即社会分层。社会分层是社会学永恒的话题,自社会学的经典时代起,就形成了马克思(Karl Marx)和韦伯(Max Weber)两种传统,此后,关于社会分层的研究就从未脱离西方主流社会学的视线。1在国内学界,社会分层研究也

1基于地位结构观的社会分层理论研究在西方社会学界沿着马克思和韦伯传统,形成了两大流派,一是新马克思主义学派,重要代表人物有赖特(Erick Wright),二是新韦伯学派,重要代表人物有吉登斯(Anthony Giddens)、帕金(Frank Parkin)和戈德索普(John Goldthrope);上世纪70年代以后,基于网络结构观的分层研究影响渐大,如林南、格兰诺维特(Granovetter)和边燕杰等人关于关系网络和地位获得的探讨;近些年来,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u)等后现代和文化主义取向的理论家提出将偏好等等文化消费特征和主观认同作为社会分层的标准,也引起了西方乃至国内学界的兴趣;关于社会分层与结构变迁、制度转型

是方兴未艾,其态势正如边燕杰(1999)所言,“制度转型时期的社会分层研究成为近年来社会学研究的一个热点,也是社会科学、特别是社会学研究领域中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

与社会分层一样,社会和谐2也引起了各个时期有责任感的社会学家的关注,探讨大致在以下三个层面展开:一是各个独立行动的个人是如何结合成社会的,这是社会学的基本问题之一,有野心的理论家总是试图架通微观与宏观之间的桥梁,近年影响较大的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便是这样一种学术努力;二是有矛盾的社会冲突是如何整合的,这是社会学的重大理论问题,功能主义与冲突论便是对此问题截然相反的理论回应;三是社会分层之后如何实现社会整合,中间(阶级)阶层3研究或许能够回答这一问题。

作为一个本土化概念,“社会和谐”的提出实质上是一种发展观的转变。在世界范围内,发展观最初的形态是经济发展观,以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作为社会发展首要的甚至是惟一的目标;到20世纪70年代,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观取代了片面的经济发展观;80年代以后出现了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把人看作是最高的发展目标;几乎与此同时,可持续发展观问世,强调人类应该在发展的同时与自然保持和谐统一,并努力做到使自己的发展机会与后代人的发展机会平等。(童星,2005:179-205)在国内,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2004年十六届四中全会又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有这些都是对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观的延续与深入,都体现了对社会发展的日益重视。郑杭生(2003)认为社会和谐是一种新型现代性,符合当代社会进展的趋势,其关键在于要在政策上为弱势群体提供制度性保障。社会分层在每一个历史时期和每一种社会形态当中都无法避免,且会导致不平等4。因此,就有必要消减由社会分层带来的不平等,建设一个和谐的社会。和谐社会一般具有以下几个特征:社会各阶层和各群体之间应该保持互惠互利的关系;各阶层和各群体应该得到有所差别的并且是恰如其分的回报;社会各阶层和各群体之间的相互开放和平等进入。(梁丽萍,2004)

我国社会正进入一个高风险时期,整个社会的安全、和谐运行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对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的分析表明,我国的社会分层呈倒“丁”字型,社会关系处于一种很强的张力中,在这样一种状态下,社会矛盾比较容易激化,社会问题和社会危机比较容易发生,并将导致整个社会的结构紧张。(李强,2005)孙立平(2003:1-19)近年来所讲的社会结构的“断裂”,基本上也是同一涵义。由中国人民大学编撰出版的《中国社会发展研究报告》2003年、2004年和2005年的年度主题词分别是“走向更加公正的社会”、“走向更加安全的社会”和“走向更加和谐的社会”。社会分层与社会和谐已经成为一个重大的理论和现实问题。

下文将在第三个层面上讨论社会分层与社会和谐之间的关系,即:社会分层之后如何实现社会和谐?

二、一元多元与类和实体:社会分层的方法论探讨

的关系研究也吸引了相当的目光,如功能主义学派的戴维斯(Kinsley Davis)、摩尔(Wilbert Moor)对工业化过程中社会分层机制的探讨以及由此招致的批评,派瑞士(William Parish)的“反分层化”观点以及兹利尼(Ivan Szelenyi)、倪志伟(Victor Nee)和罗纳-塔斯(Akos Rona-Tas)等对库兹涅茨(S.Kuznets)倒“U”型曲线的理论挑战等,都是对制度转型过程中社会分层与不平等现象的探讨。因此可以说,社会分层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从参与人数、理论成果和学术影响等诸多方面来看,都是西方社会学界当之无愧的主流。

2在西方社会学的话语中,社会和谐并非一个严格的学术概念,其涵义近似于“社会整合”,然而“和”、“谐”皆为中国传统文化之要义,其文化内涵更为丰富,意境更为高远。

3阶级在英文中为“class”,阶层在英文中为“stratum”,一般不能互换,本文中所讨论的阶级或阶层都是指分层之后的社会群体,其涵义基本相同。

4本文的“不平等”仅指客观的社会分层状态,并无其他涵义。

如何进行社会分层?在方法论上一直有一元标准和多元标准之争。马克思提出了“一元”阶级分层理论,根据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即所有制将整个社会分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后来韦伯提出了“多元”社会分层理论,根据财富、声望和权力三种资源将整个社会分为不同的地位等级群体。沿着这两种方法论传统,社会学家们进行了大量的经验研究和理论探索。前者如赖特(Erick Wright),将阶级结构的概念操作化,对美国的阶级结构进行了系统的调查,认为无论是根据劳动力中工人的比例,还是根据在各种中间性阶级地位中工人阶级的比重,在美国的阶级关系结构中,工人阶级都是最大的一个阶级。(赖特,1982/2002)后者的分层依据是市场权力(market power),其基本架构是职业。吉登斯(A. Giddens)认为市场权力包括三种,即生产资料的占有状况、教育和技能资历、体力劳动情况。帕金(F. Parkin)反对将性别、种族等都作为社会分层的尺度,认为强调这些个人属性的差异会导致社会分层标准的混淆。他提出了一个依据职业标准划分的阶层结构:专业人员、经理人员与管理人员(professional, managerial, and administrative);半专业人员与低级管理人员(semi-professional and lower administrative);普通白领(routine white collar);技术工人(skilled manual);半技术工人(semi-skilled manual);无技术工人(unskilled manual)。(郑杭生等,2004a:19-21)戈德索普(J. Goldthrope)将工业资本主义社会结构分为三个部分,即公务人员阶级(service class)、工人阶级及由底层非体力雇员和小业主组成的中间阶级(intermediated class)。(郑杭生等,2004b)劳埃德?沃纳(Lloyd Warner)(1949)根据财富、权力、声望等方面的差异将美国社会分成上上、下上、上中层、下中层、工人和下层等六个阶级。此外,还有依据职业地位或资源占有量将社会分为上层、中层、下层乃至更细致的划分。特雷曼(D.Treiman)进行了职业声望的社会分层研究。布劳—邓肯(Blau &Duncan)(1967)则选择5个与个人地位实现有关的变量——父亲的教育、父亲的职业、本人的教育、本人的最初职业、本人的目前职业,建立地位获得模型,此模型后来得到广泛的应用。

当代社会分层标准已经多元化,通常采用多指标,结果也是多层次,其中以职业为标准进行分层最为常见。“现代工业社会的职业结构不仅构成社会分层维度的主要基础,而且还将不同的社会制度与社会生活领域联系起来。声望等级与经济阶级的等级都根植于职业结构之中;由于现代社会中的政治权威大部分都是作为一种全日制职业那样运作,因此政治权力与权威的等级也同样根植于职业之中。由于职业通过经济维度影响家庭的地位,并为经济提供劳动力,因此,职业也与家庭联系在一起。”(Blau &Duncan,1967)然而,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分层也并非完全排斥多元。例如毛泽东在20世纪30年代对于农村阶级的划分,他首先根据是否占有并出租土地从而是否有剥削,将地主与富农共同定为农村的剥削阶级,然后再根据是否参加劳动,将富农与地主区分开来,并分别采取“打倒地主”和“限制富农”的政策(毛泽东,1966a:121-122)。也有学者认为马克思和韦伯在分层的方法论上并无实质的对立,马克思从原因变量上寻找社会分层的依据,韦伯从结果变量上寻找社会分层的依据,而生产资料占有数量的大小通常与其财富、声望和权力拥有数量的大小即经济、社会和政治地位的高低是成正比的,且前者往往是后者的原因。(刘祖云,2002)

在社会分层的方法论上,还存在着“类”与“实体”的关系问题,这又涉及到社会学研究对象之争:究竟持社会唯名论还是社会唯实论的立场?社会唯名论认为,“社会”不过是一个名称,“阶级”也只是一个名称,并非实质的存在;社会唯实论则坚持社会是客观的存在,阶级或阶层也是客观的存在。迪尔凯姆(E. Durkheim)有句名言:“社会先于个人”(society is prior to individual)。马克思也认为社会结构是一种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他曾写道:“小农人数众多,他们的生活条件相同,但是彼此间并没有发生多种多样的关系……既然数百万家庭的经济条件使他们的生活方式、利益和教育程度与其他阶级的

生活方式、利益和教育程度各不相同并互相敌对,所以他们就形成一个阶级。由于各个小农彼此间只存在有地域的联系,由于他们利益的同一性并不使他们彼此间形成任何的共同关系,形成任何的全国性的联系,形成任何一种政治组织,所以他们就没有形成一个阶级。”(马克思,1851/1972:693)可见,在马克思看来,法国农民只是形成了“类”意义上的阶级,还没有成为“实体”意义上的阶级。同样,他也一直期待法国工人阶级由“自在阶级”(类)上升为“自为阶级”(实体)。冲突主义社会学家达伦多夫(Ralf Dahrendorf)则将哲学味比较浓的“类”与“实体”概念转化成纯粹的社会学概念“准群体”和“利益群体”。

在社会分层结构中,如果阶层(阶级)只是“类”或“准群体”,那么社会分层对社会和谐就不会有实质性的威胁;但如果阶层(阶级)已经发展成为“实体”或“利益群体”,那就得另当别论了。因为阶级分析的实质也就是唤醒本阶级的阶级意识,使本阶级由“类”团结为“实体”,而使对手由“实体”分化瓦解成“类”。

这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现实问题。我国历史上的主导分层法大致可分为纵向分层和横向分类两种形式。革命战争年代坚持纵向分层,以下层为荣。毛泽东曾将中国社会自上而下地分为“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中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半无产阶级”、“无产阶级”等五层,指出:“一切勾结帝国主义的军阀、官僚、买办阶级、大地主阶级以及附属于他们的一部分反动知识界,是我们的敌人。工业无产阶级是我们革命的领导力量。一切半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是我们最接近的朋友。那动摇不定的中产阶级,其右翼可能是我们的敌人,其左翼可能是我们的朋友——但我们要时常提防他们,不要让他们扰乱了我们的阵线。”(毛泽东,1966b:3-9)建国以后的“阶级斗争为纲”年代,仍然坚持纵向分层,但以上层为荣。按照当时的政治标准,整个社会被分为三层:阶级成分好的如工人、贫下中农、革命干部、革命军人和革命烈士家属,阶级成分一般的如知识分子、自由职业者和小商小贩等,阶级成分不好的如地主、富农、反革命分子、坏分子和右派分子。每一次“政治运动”都是将一部分人“打下去”,方式有“戴帽子”、“批判或批斗”、“被打倒”等(李强,1997)。这种纵向分层及其副产品阶级斗争,带来人们等级地位的迅速变化,造成急剧的社会冲突与动荡,有悖于社会和谐5。

横向分类则回避了各层级之间地位等级的高低,只反映职业或行业的差异,因此往往成为和平时期人们广为接受的一种社会分层思维。我国国旗图案中四颗小五角星围绕着代表中国共产党的大五角星,蕴意为其所代表的各个阶级同样重要,都是国家政权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整个社会被分为干部(含解放军指战员)、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几大阶层或群体,彼此之间并无高低贵贱之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变化,2001年江泽民对我国的社会分层进行了新的概括:在原有五类人即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和解放军指战员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新六类人,即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老五类内部和新六类内部都仍然是横向分类,只不过老五类作为党的“阶级基础”,其政治地位似乎要高于作为党的“群众基础”的新六类(江泽民,2001)。

与此同时,陆学艺领衔的课题组根据职业的分化和三种资源(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占有,抽取了深圳、合肥、福清、汉川、镇宁等地的几千个样本,对我国的社会分层进行系统的描述和研究,将整个社会分为十大社会阶层和五大社会等级。十大社会阶层由高到低分别是:1)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2)经理人员阶层;3)私营企业主阶层;4)专业技术人员阶层;5)办事人员阶层;6)个体工商户阶层;7)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8)产业工人阶层;9)农业劳动者阶层;10)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五

5当然,革命战争时期的纵向分层及阶级斗争,乃是基于当时中国社会的现实和革命的需要,是应当予以肯定的。

大社会等级分别是社会上层、社会中上层、社会中中层、社会中下层、社会底层。并且在十大社会阶层和五大社会等级之间建立了交叉对应关系(陆学艺,2001:9-26)。这一研究成果引起了很大的争议。笔者以为陆学艺等人的研究成果符合社会现实,而争议源于两个方面:一是采用了纵向分层,这在和平时期显得不合时宜;二是作为国家政权基础的工农阶级被排到了社会最底层,让不少人在感情上无法接受。然而需要指出的是,横向分类并不意味着社会一定和谐,而纵向分层也并非就是破坏社会和谐,社会的层级分化具有客观必然性。

三、现实与理想:我国社会的层级结构及对社会和谐的影响

基于我国社会层化的现实,社会结构已经呈现出如下的特点:

一是上层阶级化和下层碎片化。上层阶级逐渐成为“实体”,权力、财富、知识精英结盟的现象有增无减。李强曾将我国社会划分为四大群体,即特殊获益者群体、普通获益者群体、利益相对受损群体和底层群体,特殊获益者群体中90年代以后发展起来的、素质较高的集团称之为“经济精英集团”。但精英集团绝非仅指经济精英,权力精英和知识精英逐渐与经济精英结成联盟。从社会资本的观点来看,即物质资本、文化资本和政治资本之间可以相互转换,经济上成功的人很容易进入政治领域获取政治权力,不少大权在握者也试图攫取物质财富,知识精英也不甘寂寞,不惜为经济精英摇旗呐喊。他们的利益已经纠集在一起,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精英集团已经形成。经济、政治和文化资源都在向上集中,仅以物质财富为例,最上层的20%的人占据了超过50%的财富。当然,精英集团的形成也未必全是坏事,他们的壮大对中国经济的腾飞至关重要。与此同时,一个庞大的底层社会也已形成。据统计,2003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为2900万,比2002年增加200万,在经历了多年的扶贫攻坚之后,第一次出现增加之势。在城市,低保人员、流入的无业人员以及一部分非法(非正规)就业人员也落入底层社会。这个底层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处于底层,他们只占有少量的社会资源,最下层的20%的人口所占据的财富只有3%。(李强,2003、2000:101-122)与上层社会实体化不同,底层社会正在碎片化,他们不会形成统一的行动。碎片化的底层社会不至于出现大规模的群众闹事,这也使得上层阶级实体化的同时,整个社会仍能保持稳定状态。

二是中间阶层(阶级)的形成。中间阶层(阶级)指一个社会中介于上层与下层之间的群体,它们是上层阶级(阶层)和底层社会间的缓冲区。对于这个群体的界定,一直存在两条研究路线。继承马克思传统的分层理论包括尼科斯?普兰查斯(Nicos Poulantzas)为代表的“新小资产阶级论”、古格利尔莫?卡切迪(G . Carchedi)为代表的“新中产阶级论”和赖特为代表的“矛盾阶级地位论”,都认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自上世纪40年代以来形成了一个靠工资谋生的“新小资产阶级”,不同于马克思、恩格斯(F.Engels)当年所讲的旧小资产阶级。继承韦伯传统者主要以职业来界定中间阶层,即所谓的白领(white collar),此外还有基于主观评价的中产阶级(张宛丽,2002)。目前国内主要按照职业、收入和教育标准来界定中间阶层(阶级)。一般而言,采用的标准不一样,计算出来的规模也不一样。陆学艺(2001:73)为首的课题组认为目前能够归入中间阶级的就业人口所占的比例仅为15%左右;郑杭生(2004a:164-168)带领的课题组发现,在城市里从职业身份来看,将近一半的人已经跨入中间阶层,从受教育程度和收入来看,这一比例仅有25.7%和22.5%(甚至16.2%);李强估计中间阶级约占总人口的17.94%,包括传统的中间阶级(主要指各类管理者,约占1.3%)、知识分子阶层(约占5.7%)、新生的年轻人阶层(约占2%)、效益好的企业职工(约占3%)和个体、私营的经营者(约占5.94%)6。

6这一数据为李强在会议上所讲,近年李强教授则认为中产阶级的规模不到就业人口的15%,他在发表于《江苏社会科学》2004年第6期《当前我国社会分层结构变化的新趋势》一文中认为以管理者为主体的

三是阶层(阶级)结构定型化。我国新的阶级结构已经成型,各阶层之间的界限开始清晰,具体表现为:第一,各阶层之间的流动性减少。职业等级之间的流动性减小,代际继承性增强,社会开放度降低,城乡二元结构等体制性障碍仍然阻碍着各阶层之间的流动(王春光,2004)。第二,产权、资格证书等的排他性增加。白领职业一般只有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有资格从事,以公务员为主体的社会管理者阶层进入的门槛不断增高。第三,住宅地和子女入学的区隔制开始出现。各阶层之间居住分化,高档社区、普通住宅、经济适用房等已形成区隔,富人社区、中间阶级社区和贫民窟开始成片集中出现。学区和居所紧密相连,因而形成子女入学的区隔,学校的不同意味着对教育资源的占有有异,教育再生产着阶层差异。第四,各阶层的生活方式和交往模式形成。“小资情调”、“布波一族(BoBo)”等词语经常被用来形容中间阶级的生活方式,消费分层日益明显。第五,各阶层内的联系网络形成。精英联盟内“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中间阶层和底层社会基本上都只和本阶层内的人交往。

上述层级结构所呈现的趋势可谓喜忧参半,喜的是中间阶层开始成型,忧的是社会的纵向分层无可回避。其实,社会的纵向分层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纵向分层变成了惟一的分层,各层之间缺乏流动的可能,所有的分层日趋两极化,因为这样的结构将给社会和谐带来严重的消极影响。一般而言,从平面来看,如果社会结构是“龟板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整个社会被分成若干相互联系、利益相通的集团,这是最稳定的,整个社会不会出现大的动乱;但如果是“对折的硬纸板型”,社会结构就比较容易断裂。从立体来看,如果社会结构呈“橄榄型”,中间阶级数量庞大,成为社会的缓冲区,这样的社会比较稳定;但如果呈“哑铃型”,社会结构也比较容易断裂。从社会和谐的角度来看,社会分层在城乡关系上呈平面的“龟板型”,在收入差距上呈立体的“橄榄型”,将是最理想的和谐状态。

对折硬纸板型

龟板型橄榄型哑铃型

四、社会流动与中间阶级:由社会分层到社会和谐的宏观路径

社会流动是指就一个人或一个群体而言,从一种社会地位或社会阶级向另一种社会地位或社会阶级的变化,这种变化并不是完全由个人或群体所能决定的。在相对开放的分层体系中,社会流动相对容易和频繁,分层体系中的位置更多地由教育或技术这些后天的自致性特征所决定,这就是通常所讲的阶级体系(class system)。而在相对封闭的分层体系中,社会流动相当困难,分层体系中的位置更多地由先赋性特征而非自致性特征所决定,这就是通常所讲的等级体系(caste system)。一般而言,阶级体系比等级体系稳定,相对容易与频繁的社会流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下层社会的愿望,消除部分的社会摩擦和矛盾。但也并非绝对,在等级体系中,由于人们的参照系仅限于本等级,相对缺乏“妄想”,有时也能保持稳定。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是一套相互对应的机制。前者保证了社会的有效运转,后者又在

传统中产阶级约占就业人口的1.67%、知识分子约占5.7%、新生的年轻人阶层占1-2%、效益好的企业职工占3-4%、个体私营者占5-6%,由于各阶层之间的交叉,实际之和更小,不超过15%;他在发表于《社会》2005年第1期《关于中产阶级的理论和现状》一文中也认为我国中产阶级的规模不到就业人口的15%。

一定程度上消减了由此带来的不平等。这也是中国传统社会维系稳定的机制:君权神授、家国同构的等级制确保了整体性社会的生存,同时“帝王将相宁有种乎”的观念保住了变革的种子;封建等级制确保了各阶级阶层安分守己,同时科举制又提供了知识精英向上流动的渠道;人治与礼制确保了上层统治者的特权,同时守孝制又保证了上层官员了解下层民众的可能。自古至今,必要的社会分层和相应的社会流动都是保证社会稳定与和谐的不二法门。

恩格斯曾经说过:“无产阶级的形成和稳定依赖于最低投资额的提高;由于穷人无法筹措到进行投资所需要的最低款额,所以他们才永远不能改变出卖自己劳动力的局面,从而形成一个稳定的无产阶级队伍。”(恩格斯,1845/1957:297)由此可见,一个社会如果有相当多的成员其收入处于中等水平,则比较可能避免两极分化,比较有可能为低收入者提供向上流动的机会。要想由社会分层达成社会和谐,社会流动和中间阶级是两个必不可少的条件。从静态的角度来讲,庞大的中间阶级对于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和谐至关重要,这一点前面已有论述;从动态的角度来看,较高的社会流动率也依赖于有一个庞大的中间阶级,因为下层阶级不可能一步上升到上层阶级,必须先经过中间阶级的过渡。目前我国的中间阶层可以分为中上层、中层和中下层,还不稳定,中上层与“高收入”缠绕,很快上升到社会的上层,而中下层很容易被挤到下层,其资源与占有能力几乎与下层接近。(张宛丽,2002)

中间阶级的培育需要很长的时间,而且其本质还是一个社会流动问题,即需要一种流动机制能够让庞大的底层社会中的一部分流动到中间阶层。因此,增强社会流动,壮大中间阶层,是实现由社会分层到社会和谐的宏观路径。基于我国国情,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增强社会流动,建设和谐社会:

一是要减少社会成员不公平的感受。社会分层总是与社会不公平联系在一起。关于社会分配,人们总有两种心理倾向:绩效主义和平均主义。前者注重投入与收益的关系,追求有差别的境界;后者注重自己与他人的关系,追求无差别的境界。一般而言,起点的公平重于过程、结果的公平,机会的均等强于收入的均等。因此要在竞争的起点和规则上讲求平均主义,在竞争的结果上讲求绩效主义,再辅以低水平的平均主义(即人道主义)。

二是要防范社会动乱。稳定高于自由,分化过大的社会很容易出现动乱,最终受损的仍然是老百姓。亨廷顿(S. P. Huntington)(1968/1989:41)曾提出三个著名的公式:社会不满=社会动员/经济发展

政治参与度=社会不满/流动机会

政治动乱=政治参与度/政治制度化

社会不满与社会动员成正比,与经济发展成反比;政治参与度与社会不满成正比,与流动机会成反比;政治动乱与政治参与度成正比,与政治制度化成反比。因此,只有适度社会动员,推动经济发展,增加流动机会,控制政治参与,加快政治制度化进程,才能保持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三是社会流动要实现由“身份取向”到“成就取向”的转变。帕森斯(T. Parsons)曾提出过区分传统与现代的五对“模式变量”,其中之一便是“先赋性”与“自致性”。对此,各种现代化定义几乎都有所提及,如英克尔斯(A. Inkeles)关于现代人的四条准则之一就是“个人功效意识明显”,金耀基(1999:98-103)关于现代性的六条标准之一为“普遍的成就取向”,钱乘旦(1987:46-47)等人概括的现代化九项内容中就有“个人行为方面的普遍成就取向”、“社会成员关系方面的自由流动性”、“社会等级层次方面的人身自由与机会均等”这样三条。只有实现了“身份取向”向“成就取向”的转变,开放的社会才能建立,大规模的个人性流动才能发生,和谐社会才有可能出现。

四是要重视教育公平。教育提供前程,知识改变人生。当然,教育并不总能减少社会

不平等,终结阶级分裂。布尔迪厄(P. Bourdieu)(1989/2004:587)就认为文化资本的传承与积累是阶级再生产的重要环节,教育可能再造或复制阶级不平等。长期以来,我国教育投入不足,资源配置不合理。以农村义务教育为例,原来中央财政负担2%、省级财政负担9%、市级财政负担11%,其余78%都要由县乡两级自筹。可喜的是,政府已经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进行了政策调整,自2002年起中央财政负担了西部省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2/3。

五是拆除阻止流动的藩篱。承认国民的自由选择权,消除各种人为的隔离,如城乡分治,招工招考中的身份限制,福利保障待遇中的身份差别等等,并要坚决遏制既得利益集团。

参考文献:

边燕杰,1999,《市场转型与社会分层》,载涂肇庆、林益民主编《改革开放与中国社会:西方社会学文献述评》,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

布尔迪厄,1989/2004,《国家精英》,杨亚平译,商务印书馆。

戴维·波普诺,1999,《社会学》(第十版),李强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恩格斯,1845/1957,《英国工人阶级状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江泽民,2001,《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7月1日。金耀基,1999,《从传统到现代》,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赖特等,1982/2002《美国的阶级结构》,载孙志祥编译,李路路、孙志祥主编,《透视不平等——国外社会阶层理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李强,1997,《政治分层与经济分层》,《社会学研究》第4期。

——,2000,《社会分层与贫富差别》, 江出版社。

——,2003,《社会分层与小康社会》,《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期。——,2005,《倒“丁”字社会结构与结构紧张》,《社会学研究》第3期。

梁丽萍,2004,《走向现代的和谐社会——访中共中央党校吴忠民教授》,《中国党政干部论坛》第11期。

孙立平,2003,《断裂: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刘祖云,2002,《社会分层若干理论问题新探》,《江汉论坛》第9期。

陆学艺,2001,《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马克思,1851/1972,《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

毛泽东,1966a,《怎样分析农村阶级》,《毛泽东选集》(一卷本),人民出版社。

———,1966b,《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毛泽东选集》(一卷本),人民出版社。

钱乘旦、陈意新,1987,《走向现代国家之路》,四川人民出版社。

塞缪尔?P.亨廷顿,1968/1989,《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等译,北京三联书店。童星,2005,《发展社会学与中国现代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王春光,2004,《当代中国社会流动的总体趋势与政策含义》,《中国党政干部论坛》第8期。张宛丽,2002,《对现阶段中国中间阶级的初步研究》,《江苏社会科学》第4期。

郑杭生,2003,《社会和谐——战略机遇期中国社会的主调》,《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6期。

——,李路路等,2004a,《当代中国城市社会结构现状与趋势》,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刘精明,2004b,《转型加速期城市社会分层结构的划分》,《社会科学研究》第2期。Blau Peter.M&Duncan.O.D,1967, the American Occupational structure. New York:Wiley.

Lloyd Warner, social class in America,1949.New York:Harper&Row.

文章来源:作者投稿

中国社会学网https://www.docsj.com/doc/1510709611.html,

社会分层和和谐社会建设

社会分层和和谐社会建 设 Document number【980KGB-6898YT-769T8CB-246UT-18GG08】

社会分层和和谐社会建设 作为社会主体——人,人与人之前的和谐也是“和谐”问题重要的组成部分。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应该包括社会主体自身的自主与和谐发展,社会各阶段和不同利益群体的诉求的合理实现。可以说,和谐社会的主要基础就是社会各阶层的和谐。 概括而言,目前我国社会分层结构呈现“金字塔”形,它是一种底层大、中层小的分层结构模式,它的出现与我国经济发展模式密切相关。过去,我国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家,人口基数大,所以一直以来社会下层人士占总人口的多数,随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体制形成,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允许一部分人先富,先富带动后富“等一系列国家政策,我国经济状况由来极大的改善。但是由于过去政策倾向与注重效率,进而导致我国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但是,像这样的大量农村人口的社会分层结构不利于社会的繁荣发展,与和谐社会的理念也背道而驰。参考西方社会分层结构,可以说“橄榄”形或“纺锤”形是当前最理想的社会分层结构。按照马克思关于阶级和阶层的理论而言,以资本私有化为核心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不平等的根源,各阶级具有敌对的一面,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采取阶级斗争的形式。现在与马克思所处时代相比,西方阶段状况发生明显变化,科技进步,生活水平提高,教育普及化给予下层成员向上流动的机会,“新中层阶层”的出现和发展构成了稳定社会的重要平衡机制,这一系列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缓和阶级对立。可以说“橄榄”形的社会分层结构为资本主义社会发展提供了稳定的大环境。对于“橄榄”形或“纺锤”形的社会分层结构,我们应该仔细研究,对照我国实际情况,去粗取精,改变我国“金字塔”形分层结构,为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发展提供稳定环境。 虽然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中间阶层还是处于起步阶段,但是不难看出我国中间阶层发展非常具有潜力,新中间阶层的崛起正说明了这个问题,为了能形成更合理的社会分层结构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1、建立健全顺畅。公平的社会流动机制。2、通过发展教育和科技来壮大中间阶层。3、加快城市化进程,打破城乡“二元”体制。这几个方面相辅相成对我国中间阶层的扩大起决定性作用,是加快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手段;为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创造稳定环境。 阶层是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各阶层之间的稳定、和谐对于这个社会的和谐至关重要。当前,我国社会合理的社会分层结构只是初具雏形且相当脆弱。这就要求党和政府正确引导,缩小贫富差距扩大中间阶层,建立健全社会流通机制,大力兴办教育,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既快又好的发展,使得社会阶层得以和谐共生,整个社会稳定、繁荣、和谐的前进。

社会分层与社会空间领域的公平、公正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12年第1期JOURNAL OF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No.1 2012 社会分层与社会空间领域的 公平、公正 李 强 [摘要] 从社会学角度看,当代中国社会的公平、公正问题在社会分层和社会空间两个方面表现得十分明显。在处理社会分层、收入差距问题上,我们所追求的社会公正应该是机会公正、程序公正、结果公正三者的有机结合,为全体国民创造越来越多的公正竞争机会、公正的程序条件和公正的分配结果。社会空间属于重大的社会资源。近年来,我国城市社会空间成为社会各利益群体激烈争夺的焦点领域,特别凸显了当今中国社会的分化,许多社会矛盾、社会冲突、利益纠纷都与社会公平、社会公正问题密切联系在一起。 [关键词] 社会分层;社会空间;社会公平;社会均等;社会公正 [作者简介] 李强: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100084)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推进我国多元城镇化战略模式研究”(08&ZD045 )如果说罗尔斯关于正义的讨论涉及了公民的 政治权利和社会经济利益两个重大的领域[ 1](P8、12) 的话,那么,本文属于对社会经济利益领域正义问题的讨论。 从社会学角度看,当代中国的公平、公正问题在两个方面表现得十分明显,即社会分层和社会空间领域。那么,这两者间是什么关系呢?社会分层指人们的社会地位差异结构,该差异结构本质上是由于人们占有资源的不同而产生的。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各种社会资源在人群中重新配置并发生了巨大变迁。空间、社会空间也是一种资源,从社会空间涵括了人们的居住地、居住面积、土地所有权等等的意义上看,它显然属于重大的社会资源。所以,社会分层与社会空间的讨论又可以视为同一领域的问题。在旧城区规划改造中,曾有人提出“穷人出去,富人进 来”的观点,立即引来了激烈的抨击和热议,这反映了不同社会地位的人们对于什么是社会空间公平公正看法上的冲突与对立。 一、什么是社会公正、社会公平? 什么是社会公正呢?从字面上解释,社会公正就是社会公平与社会正义,就是在社会事务的处理上不偏袒任何一方,处理得合情合理。所以,社会公正与社会公平两个概念是联系在一起的、密不可分的。那么,什么是社会公平呢?有人认为,社会公平就是使社会上的每个人都得到应得的权利与利益;也有人认为,社会公平就是使社会上同样的人得到平等的待遇;还有人用社会正义来定义社会公平,等等。 笔者以为,在理解社会公正和社会公平时, — 2—

教育与社会分层的关系是教育社会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教育与社会分层的关系是教育社会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此研究源于教育社会学家对于教育机会均等化的关注。自从人类社会进入工业时代, 教育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工作职位、人际交往也都要求教育程度。教育不仅对经济增长有着极大的作用, 而且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质量。由于现代社会存在着分化和分层, 教育不但能促进社会分化, 而且越来越成为社会分层的一个重要因素。研究证明, 教育确实能使人们向上社会流动, 但是它的作用是有条件的, 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通过教育实现社会流动。为什么这么说呢? 这是因为, 教育系统与劳动领域的筛选、训练以及个体在成人职业、经济和身份地位中的分配密切相关。实际上, 取得成人地位的流动和非流动途径在教育系统内就已经形成了,教育系统的成层符应了社会分层。 正文 现代社会存在着社会分化和社会分层现象,这典型的社会特征曾是社会学最具有想象力的主题。所谓的社会分化, 即社会生活的各个组成要素在时间和空间上逐渐分离成专门的部分。诸如, 家庭的权力越来越多地交给了社会, 特别是孩子的抚养和教育, 有了专门的托管机构和学校。学校教育根据分化后的社会要求建立起各种专门的学校, 学校会将不同的个人经过筛选后送到社会中的一定位置。在今天的社会中, 教育已经成为社会流动的最主要因素。 一、阶层间的封闭是“文化屏障”的作用吗 在我们的社会中, 社会阶层的存在已经是一种社会事实。各阶层之间的分界随着收入、地位和消费意义的差距加大, 一种明显的阶层界限建立起来, 并起到了明显的保护与排斥作用。其中“文化屏障”逐渐成为各阶层外显的与隐藏的分界标识, 或者是一种“文化符号”, 你没有这个阶层的文化符号就不能进入这个阶层, 同样, 没有与你一样的文化符号你也不能认同他并与他建立起关系。如果非要给文化屏障下个定义的话, 是否可以这样尝试着描述, 所谓的文化屏障是指: 不同文化身份、地位的群体, 都有着不同的文化资本、文化品位、文化消费和不同的生活方式及价值观念, 人们在这种同质文化群体中, 通过交往和行动, 逐渐形成了一种共同的阶层文化保护和排斥意识——文化屏障——使其他阶层的人不能进入这个阶层, 也使得自己阶层的人的利益不受侵犯。文化屏障有时是以外显的方式作用于阶层保护, 有时是以隐藏的方式排斥其他阶 阶层文化屏障的现象不仅表现在成人社会中, 就是在幼儿园、小学和中学也同样存在着社会分层的现象。在我们学校就作过研究,25 %的孩子出身于高收入家庭,40 %的孩子出身于普通家庭,在做调查时发现了一种现象。孩子们在选择伙伴时并不是随意的, 他们总是选择与他们家庭相似的孩子作为

教育公平与社会分层问题

教育公平与社会分层问题 社会分成是社会生活中的普遍现象。社会分层,是指在社会(垂直)分化的过程中,由于社会成员在机会、能力、阶级等方面存在的差异,一些成员 得以享有更多所谓社会资源,占据更为优越的社会地位,从而使所有的社会成 员彼此之间呈现出高低尊卑有序的不同等级、不同层次的现象,它反映了社会 成员之间的一种结构性的不平等。社会分成的划分标准主要有财富、声望、权 力等。在西方国家社会分层与社会成员出生的阶级有着密切的联系。合理的社会 分层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但是由于社会分层对各方面就 造成了不同的影响,社会分层可能就导致了社会的各种不平等。 社会分层对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不同阶层的家庭对于子 女的教育有着重要的影响。在中小学阶段,来自较好家庭条件的考生在学习条件、素质养成和特长训练方面拥有先天的优势,他们与其他人的竞争从一开始 就不是在同一起跑线上。上层家庭有着更好的资源和金钱来支持子女的教育问题,给他们最好的接受教育的机会,使得孩子更加能适应社会的变化发展,更 加有利于孩子的全方面发展,对孩子的未来职业规划也能有很好的指引和帮助。而对于较低层次的家庭来说,对于孩子的教育只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希望自己 的孩子能有更好的环境学习,但是却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和资源帮助,总是充 满无奈,甚至于,供孩子读书的钱都是东拼西凑的,更无从谈起“全方面”的 学习,对于所谓的兴趣发展无疑是一种阻碍。在西方中上层阶级的子女享受的 教育都是非常好的,他们的子女所进的学校与下层阶级的子女所进的学校都不同,一开始在入学上造成了不平等。对于入学以后在学校的学习更是充满了各 种不平等。就算他们在同一个学校,那些下层阶层的子女通常遭受到各种歧视。同样是考上大学对于上层家庭的孩子来说,这就是一种“礼物”,而对于较低 层次的家庭来说,却是一种“负担”,很有可能在中途,因交不起学费而辍学,即便是,勉强能承担的了“昂贵”的学费,那么孩子的生活费又将是一个问题,所以他们得在就学的同时,花时间和精力去兼职赚取生活费。但是与此同时, 有钱人家的孩子则有足够的时间、精力来丰富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不管是参加 社团,学习某种特长,或是出门旅游开阔眼界等等,再次扩大了不公平状况。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配套题库 课后习题(第十一章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第十三章 社

第十一章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1.马克思主义是如何看待社会分层现象的? 答:社会分层研究的两大理论传统是:以马克思阶级理论为渊源的理论传统;以马克斯·韦伯三位一体分层论为渊源的理论传统。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从所处的历史条件出发,详尽考察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和阶级斗争,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这一理论不仅科学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不平等现象的根源、表现、影响及发展趋势,更多地强调了社会冲突的方面,主要有以下要点: (1)指明阶级的含义,并指出划分阶级的标准是经济地位,特别是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 (2)说明阶级产生的条件。与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联系,以剩余产品的出现为前提;阶级的产生与生产资料的私有制相联系,私有制使得对剩余产品的剥夺和占有成为可能。 (3)认为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是私有制条件下社会结构变迁和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4)认为阶级现象最终将随着私有制的铲除,生产力的高速发展而消亡,阶级消亡意味着人类最终能够消灭社会不平等。 (5)阶层分析是阶级分析的具体化。阶层是依据生产资料占有关系之外的属性划分的,它或者存在于阶级内部,或者是与阶级相联系而又相对独立的特殊群体。进行阶层分析要以阶级观点为指导。 (6)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基本结论。资本的私人占有及以此为核心形成的各种生产关系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不平等的最深刻根源,因而也是社会冲突的主要根源。以资本主义现有的生产力水平,一旦消灭私有制就有可能大大缩小整个社会的不平等差距,创造出高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相对平等。

2.如何正确对待西方社会学的社会分层研究? 答:(1)西方社会学分层现象是现代西方社会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社会,阶级冲突和阶级斗争此起彼伏、从未间断,西方社会学者也认识到其根源在于社会不平等,而过度的冲突和斗争会引起社会动荡,形成社会运行的障碍。出于维护的目的,他们对社会分层现象也十分重视,进行了长期研究。作为这一研究的结果,他们提出了形形色色的分层理论和模式,用以描述社会差异,把握各个社会层次上人们的社会表现,预测不平等现象的发展趋势,干预和影响社会政策的制定。其主要的理论代表有韦伯三位一体的分层模式和帕雷托的精英理论。 (2)西方分层理论有明显的缺陷与不足,对于这些理论不要盲目照搬。尽管如此,仍然可以有选择地借鉴西方分层理论,为我所用。 ①西方分层理论是以维护资本主义社会正常运行为目的的,它所指导的一些社会政策或措施确实对社会运行起到某种协调作用。我国虽然在基本制度上有别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但作为社会系统,总有些共同的结构特征及共同的运行规律。西方分层理论对维护社会系统运行的机制做了长期研究,发展出一套理论概念。有选择地借鉴这些概念,对于维护我国社会系统的良性运行来说,无疑是有益的。 ②西方分层理论的核心概念是社会不平等。虽然分层理论认为不平等不可避免,永恒存在,甚至认为某种“适度不平等”发挥着有益的功能,但它同时也认识到,无限制地加剧社会不平等只会给社会带来灾难,因此不得不寻找缩小不平等差距、缓和社会矛盾的途径和方法。我国目前虽然消灭了阶级对立的基础,同时消灭了由此产生的经济上、政治上的根本性不平等,但毕竟还存在着阶级差别,存在着种种事实上的不平等现象。消灭社会不平等,是我国社会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这个意义上,西方分层理论缩小不平等差距、缓和社

《社会合作与公平》教学设计

S8. 1社会合作与公平(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懂得公平的含义,知道维护社会公平对于社会稳定的重要性。 2、能力:增强在社会生活中辨别是非的能力,能与人进行良好的合作,提高自己与别人公平合作的能力,培养合作 收集资料和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公平意识,理智地对待社会不公平现象,努力维护社会公平,积极参与良好的合作。 确定重点、预测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懂得公平的含义,知道维护社会公平对于社会稳定的重要性。教学难点:让学生懂得良好的合作需要公平,树立公平意识,积极参与良好的合作。 5.教学过程 一、名言导入、切入主题 《论语》里有一句话:“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也就是说不担心人口少而担心政治不均势,不担心财富贫乏而担心社会动荡。这说明古人就已经认识到公平对社会稳定的重要性。那么什么是公平呢?请同学们用“我认为:公平是”的句式说说公平。 (板书“公平”) 学生自由讨论、各抒己见、感悟公平的含义。在此基础上引出“公平”的含义:处理事情要合情合理,不偏袒哪一方面,这就是公平。 点评:用学生熟悉的古代名言导入,旨在说明古人就已经认识到公平对于社会稳定的重要性,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针对教学重点引发学生思考,初步感悟公平的内涵,为整堂课的展开创造良好的契机。 二、共同探究、学习新课 结合本课实际,设计以下四个活动: 活动一:轻松驿站 教师flash课件展示“三个和尚没水吃”的故事。 故事梗概:在一个山顶上,有一座庙,庙里有个小和尚。可是庙里没有水,于是他每天要下山挑满满两桶水。一天,来了个瘦和尚。他很渴,于是他要小和尚去挑水“什么?让我挑水,你来喝。没门!自己去挑吧。”小和尚说。最后,他们只好抬水喝。过了一段时间,来了个胖和尚,他又渴又累。“两个和尚,去抬水给我喝,我渴了。”胖和尚说。“不!你们两个去。” “不,不,不……” “如果你实在受不了了,那你就自己的去吧。”结果谁也没水喝![3] 教学过程设想: 师:为什么一个和尚、两个和尚可以有水喝呢? 生:一个和尚挑来的水全部是给自己喝的,所以心理平衡。两个和尚抬水时他们会认为彼此的权利义务是相当的,因此也不会过于计较。 师:为什么人多了,反而会没水喝呢? 生:他们没有好好地合作。 师:为什么他们不能好好地合作呢?这涉及到什么问题?(板书“合作”)

8.1-社会合作与公平

第八单元:对社会负责 8.1社会合作与公平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了解社会是一个合作系统,社会合作是社会生活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懂得社会合作需要公平,公平的合作有利于社会稳定和个人发展;通过学习和活动,培养学生的公平合作意识,提高对社会公平与不公平现象的辨别及批判能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合作对社会生活的重要性和公平对社会稳定的重要性,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公平合作意识,为学生在将来的学习、生活及工作中树立公平合作意识奠定基础。 【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社会合作需要公平 教学难点:在社会合作中如何才算公平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社会生活需要合作 (一)导入语: 环视我们的周围,只要你稍加留意,就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有合作的场景。在家庭、学校、社会,在生活中的每个地方,每个人总是与亲人、同学、同事或朋友一起生活、学习和工作,结成了这样或那样的合作关系。可以说,合作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匚)情境研讨:(课本P72—73) 看完《逃命的野牛》和《合作的蚂蚁》后,小组交流:野牛为什么不能抵挡狮子的进攻?蚂蚁群凭借什么力量逃离火海?这两个故事给了我们怎样的启迪? 参考:因为野牛们不团结合作,冷眼旁观。而蚂蚁们抱成一团,靠着集体的通力合作和团结的力量逃离了火海。启示:社会生活需要合作,我们要树立合作意识,学会合作。 美好的生活需要全体社会成员在社会合作中共同创造。社会生活是人们之间的一种合作活动,社会合作是社会生活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良好的社会合作能促进社会成员的共同发展。 1?为什么社会生活需要合作?(板书) 社会合作是社会生活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①……:②……o (三)寓言启示:瞎子和跛子的故事 瞎子和跛子是一对好朋友,他们被大火困在一座楼房里,眼看着坐以待毙。 但四肢健全的瞎子和眼睛明亮的跛子聪明地组合成完整的“身体” ,瞎子背起跛子,跛子指路,终于从大火中死里逃生。 这个故事给你什么启示?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考试复习资料全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一、名词解释 1、社会分层:依据具有一定社会意义的属性.一个社会的成员被分为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层次的过程或现象。 2、社会地位:指具有社会意义的社会属性。具体指社会关系空间中的相对位置以及围绕这一位置所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 3、社会不平等:是对垂直分化所产生的阶层、阶级之间关系的集中概括。具体指的是各阶级、阶层对相对稀缺的社会价值(权力、财富、声望、受教育机会等)在占有量、获取机会和满足需求程度等方面存在差异性。 4、社会流动:指的是人们社会关系空间中.从一个社会地位向另一个社会地位的移动。由于人们的社会关系空间与地理空间密切相关.因此.一般把人们在地理空间上的移动也称作社会流动。 广义的社会流动是指个人社会地位的改变; 狭义的社会流动是指个人职业地位的改变。 5、官本位制:在改革开放前的身份制分层体系中.干部的分层是一个核心内容.人们常把它称为官本位制。以干部和官员级别的垂直分层作为大陆社会的分成体系的基础.并由此派生出全社会的分层体系。 二、简答题 1、社会学家考察社会不平等的两种范畴 1)第一对范畴: ①法律上的不平等:直接与社会地位相联系.具体指各个层次的社会地位享有不同的法定的权利和义务.这些相互区别的权利和义务得到社会的公认。 ②事实上的不平等:涉及具体人群间的关系.指尽管各个地位群体和个人在法

律上享有同样的权利和义务.但是由于各自在行使自己权利的手段上存在差异.从而导致实际行使权利的差异。 2)第二对范畴: ① 稳定性不平等:指社会分层地位和处于这种分层地位上的成员具有长期固定的联系.以及社会成员长时期停留在同一阶层当中。 ② 暂时性不平等:指社会分层地位和处于这种分层地位上的成员具有短暂的、临时性的联系.社会成员有可能或通过自身努力改变地位层次或自动跨越地位层次。 2、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的影响 韦伯的三位一体的分层模式对西方的分层研究产生深远影响.虽然现在西方对于分层的研究名目繁多.但都溯源于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主要特点有: 1) 都采用多元的分层标准。常用的有收入、职业、教育、技术、种族、性别、宗教 信仰等。 2) 都采用具有连续性的定量标准。权力、声望等都是可以量化的标准。 3) 引进了主观分层的标准.声望、地位的划分都直接取决于人们的主观评价。主观 法、声誉法等都受韦伯理论的影响。 3、帕累托精英循环理论的主要内容 精英 非精英 执政 ↑ ↓ 非执政 解读:箭头指向即精英的循环路线。 社会平衡的基本条件就是保持一定数量的精英。一个社会.只有执政阶层的能 A 执政精英 C 非执政精英 B 执政层的庸才 D 芸芸众生

社会分层与社会空间领域的公平公正

社会分层与社会空间领域的公平、公正 李强 2012-03-15 11:00:51 来源:社会学视野网 【摘要】从社会学角度看,当代中国社会的公平、公正问题在社会分层和社会空间两个方面表现得十分明显。在处理社会分层、收入差距问题上,我们所追求的社会公正应该是机会公正、程序公正、结果公正三者的有机结合,为全体国民创造越来越多的公正竞争机会、公正的程序条件和公正的分配结果。社会空间属于重大的社会资源。近年来,我国城市社会空间成为社会各利益群体激烈争夺的焦点领域,特别凸显了当今中国社会的分化,许多社会矛盾、社会冲突、利益纠纷都与社会公平、社会公正问题密切联系在一起。 【作者简介】李强: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如果说罗尔斯关于正义的讨论涉及了公民的政治权利和社会经济利益两个重大的领域[1](P8、12)的话,那么,本文属于对社会经济利益领域正义问题的讨论。 从社会学角度看,当代中国的公平、公正问题在两个方面表现得十分明显,即社会分层和社会空间领域。那么,这两者间是什么关系呢?社会分层指人们的社会地位差异结构,该差异结构本质上是由于人们占有资源的不同而产生的。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各种社会资源在人群中重新配置并发生了巨大变迁。空间、社会空间也是一种资源,从社会空间涵括了人们的居住地、居住面积、土地所有权等等的意义上看,它显然属于重大的社会资源。所以,社会分层与社会空

间的讨论又可以视为同一领域的问题。在旧城区规划改造中,曾有人提出“穷人出去,富人进来”的观点,立即引来了激烈的抨击和热议,这反映了不同社会地位的人们对于什么是社会空间公平公正看法上的冲突与对立。 一、什么是社会公正、社会公平? 什么是社会公正呢?从字面上解释,社会公正就是社会公平与社会正义,就是在社会事务的处理上不偏袒任何一方,处理得合情合理。所以,社会公正与社会公平两个概念是联系在一起的、密不可分的。那么,什么是社会公平呢?有人认为,社会公平就是使社会上的每个人都得到应得的权利与利益;也有人认为,社会公平就是使社会上同样的人得到平等的待遇;还有人用社会正义来定义社会公平,等等。 笔者以为,在理解社会公正和社会公平时,以下三个方面是一定要注意的。第一,社会公正、社会公平的内容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时代背景变化了,人们的社会公正、社会公平观念也会发生变化。第二,在社会公正、社会公平问题上从来没有过完全一致的看法。不同的社会群体、社会阶级出于自身的利益,对于社会公正、社会公平会有不同的认识与评价。我们在分析社会公正、社会公平理论的时候要注意,这是有利于哪一个社会群体、哪一个阶级的观点。第三,社会公正、社会公平的内容,实际上与人们的法权观念、道德理想密切相关,因而具有一定的主观特征。 社会公正、社会公平不仅仅是一种观念、理念,也是一种制度或政策。从内容上看,社会公正、社会公平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最表层的是民众的公正观念。比如,老百姓认为不劳而获是不公正的,因此,谈起“煤老板”总是嗤之

教育对社会分层的影响

教育对社会分层的影响 金融3班 许乐 20101810326 摘要:教育作为当今社会的一个焦点,对社会分层及社会流动产生着深刻的影响,这其中既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也有消极的阻碍作用。特别是如今的中国教育的公平性正受到来自社会各界的质疑,研究教育对社会分层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关键词:教育社会分层社会流动促进作用阻碍作用阶级 导语:时至今日,中国的教育问题似乎成了人们的焦点。然而为何会有这么多人持续的关注教育并致力于改善教育现状?教育或则教育的公平对社会分层、对社会流动究竟有着怎样的关系?下文将对此进行论述。 社会分层是社会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它指依据一定的标准,把社会成员划分成不同层次的过程。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社会分层结构愈加复杂,影响社会分层的因素越来越多,分层标准的多元化改变了传统社会认知下的“世袭身份”,这表现在社会成员的地位、收入、权利等社会资源的占有被更多因素所牵制,教育问题是其中一个分支。教育对社会分层的影响目前有两种观点,第一种消极观点,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在《社会理论》一书中指出:教育是阶级再生产的机制。并在《教育、文化和社会的再生产》这部著作中,布迪厄令人信服地向人们说明,隐藏在传授知识等众多正面功能背后,教育机构同时也是在生产社会不平等并使之合法化的方式,是现代社会中阶级再生产的一种重要机制。因为正是通过这种教育机构,家庭背景的差异甚至对同语言和生活方式的熟悉程度的差异,被转化成学校考试成绩的差别。这样,教育就不断地将社会中已有的阶级结构复制出来。布迪厄的阶级再生产理论强调了教育对于阶级结构的维护和复制的作用。 第二种积极观点,教育是社会文明传递的主要载体,人的现代化作为社会文明的高级形态,在其实现的过程中,教育无疑担负着重大的社会功能,所以人们认为后天教育是导致社会成员的社会地位改变的主要因素之一,教育对社会流动起着积极作用。另外,学习是人一生中的社会和个人经历,它会改变人的知识、态度和行为方式,实现人格和世界观、价值观的多方面塑造。教育是社会的一种筛选装置,各个阶层可以藉此改变阶层流向.教育为社会流动与社会合力分层提供了动力。首先,教育程度越高,所在的社会阶层就越高,反过来,社会阶层越高的人,更有资本提高自身知识、能力和素养。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国民素质不断提高,教育在保持社会阶层原有的状态之外,还使不同教育程度的人流入不同阶层,因而形成循环,促进社会发展。很多研究表明,后天的教育是导致社会成员的社会地位改变的主要因素之一。 但是,如站在今天中国这样一个特殊时期来看待教育对社会分层的影响,我们不得不提出更多的问题。而实际上教育是社会的一种筛选装置,各个阶层可以藉此改变阶层流向。我们看到教育对社会分层之间产生了两方面影响。积极方面,教育为社会流动与社会合力分层提供了动力;消极方面,教育制度使社会成员在原有的社会分层结构上产生了教育分配不均的现象。也就是说,所受教育的不同程度将社会成员在文化上划分为不同层次,并直接归为不同阶级中。另一方面,在中国渐进的社会改革中,不同社会阶层所占有的文化、社会、经济资本不同,影响着他们以及他们的后代在教育质量的地区、学校、层次、规格、专业选择上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第八章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 1、社会分层:是指社会成员在社会生活中由于获取社 会资源的机会和能力不同而呈现出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不同层次的现象和过程。 2、社会资源:是指人们所能占有的经济利益、政治权 力、职业声望、生活质量、知识技能,以及各种能够发挥能力的机会和可能性,也就是能够帮助人们满足社会需求、获取社会利益的各种社会条件。社会资源具有两大特点:一是稀缺性,二是有用性。人们获取社会资源的机会和能力不同,既成了对人们社会地位高低的评价依据,也成了人们社会分层地位的基本标志。 3、社会分层具体表现为人们在社会地位方面的差异。 社会地位是人们在社会关系中的位置以及围绕这一位置所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社会成员通过各种途径(出生、继承、社会化、就业、创造性活动等)占据种种不同的社会地位,获得种种不同的社会身份,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 4、社会分层的根源在于社会分工和私有制。 5、马克思主义社会分层理论的特点:第一,阶级分层 反映了阶级社会里社会分层的本质特征。第二,社会分层并

不都是阶级分层,不能把社会分层等同于阶级划分,不能对社会分层简单化。第三,社会分层是一种历史现象。第四,社会分层必然导致社会冲突。 6、西方社会学关于社会分层的理论有多种,但其中影 响最大的是韦伯的分层理论和帕雷托的精英理论。 7、韦伯的分层理论。韦伯主张从收入、权力、声望三 个角度划分人的社会地位。这三种东西在任何社会都是有价值的和稀缺的,因此在各种社会中,人们总要追名、逐利、争权,社会分层结构就是用等级秩序将上述活动纳入制度化轨道。韦伯的分层理论对西方分层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后的分层理论都是源于韦伯的分层理论。 8、帕雷托的精英理论。精英,并不是一个固定的社会 集团,而是指那些具有特殊才干,在某一方面或某一活动领域具有杰出能力的社会成员。这些在不同领域获得最高分数的人可以划归一个等级,即精英人物。社会平衡的基本条件就是保持精英的循环路线的畅通,以使执政阶层中总能保持一定数量的精英。 9、社会阶级是在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中处于相同地位 的人们所组成的一种大的社会集团。

合理的社会分层与和谐社会建设

合理的社会分层与和谐社会建设 摘要:作为社会主体——人,人与人的和谐也是“和谐”问题重要的组成部分。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应该包括社会主体自身的自主与和谐发展,社会各阶层和不同利益群体的诉求的合理实现。可以说,和谐社会的主要基础就是社会各阶层的和谐。 关键词:社会分层,和谐社会建设 一、中国社会分层现状 1.现今“金字塔”形分层结构不利于我国社会发展 概括而言,目前我国社会分层结构呈现“金字塔”形。“金字塔”形是一种底层大、中层小的分层结构模型,它的出现与我国经济发展模式密切相关。过去,我国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家,人口基数大,所以一直以来社会下层人士占总人口的多数。随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体制形成,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允许一部分人先富”、“先富带动后富”等一系列国家政策,我国经济状况有了极大的改善。但是由于过去政策倾向于注重效率,进而导致我国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但是,像这样的大量农村人口的社会分层结构不利于社会的繁荣发展,与和谐社会的理念也背道而驰。参考西方社会分层结构,可以说“橄榄”形或“纺锤”形是当前最理想的社会分层结构。按照马克思关于阶级和阶层的理论所言,以资本私有化为核心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不平等的根源,各阶级具有敌对的一面,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采取阶级斗争的形式。现在,与马克思所处时代相比,西方阶级状况发生明显变化,科技进步,生活水平提高,教育普及化给予下层成员向上流动的机会,“新中间阶层”的出现和发展构成了稳定社会的重要平衡机制,这一系列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缓和阶级对立。可以说,“橄榄”形的社会分层结构为资本主义社会发展提供了稳定的大环境。 对于“橄榄”形或是“纺锤”形的社会分层结构,我们应该仔细研究,对照我国实际情况,去粗取精,改变我国“金字塔”形分层结构,为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发展提供稳定环境。 2.我国中间阶层现状及特点 “橄榄”形结构是中间大,两头小。中间阶层是形成“橄榄”形结构的核心。现如今,我国“中间阶层”初见端倪,一些模糊的“中间阶层”已出现在我们身边,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中间阶层”不论是从人数还是质量上都远远不如。不难看出,中间阶层是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参照西方发展经验,中间阶层能够缓和社会利益调整中的社会矛盾,稳定社会。它具有“贫富分化及社会利益冲突的缓冲功能”、“社会地位公正获得的示范功能”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现代性社会价值观的行为示范功能”等社会功能。二、扩大中间阶层,形成合理、和谐的社会分层结构 虽然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中间阶层还是处于起步阶段,但是不难看出我国中间阶层发展非常具有潜力,新中间阶层的崛起正说明了这个问题。为了能形成更合理的社会分层结构,我们可以从多个方面入手,扩大中间阶层,形成“橄榄”形分层结构。那么,应该如何扩大中间阶层呢?针对我国中间阶层的特点,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建立健全顺畅、公平的社会流动机制。从社会学角度来看,社会流动指的是人们在社会关系空间中从一个地位向另一个地位的移动。社会分层结构是一种冲突性社会结构,但是冲突性社会结构并非必然导致显示的社会冲突。在不可能完全消灭社会分层现象的情况下,实行合理的社会流动是缓解社会分层的主要方法之一。 2.通过发展教育和科技来壮大中间阶层。在国外,白领的生活及其成功模式中,个人生涯中教育所占的比例成了决定他整个职业命运的关键因素。可以看到,现代社会,不论西方发达国家还是我国,中间阶层的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受过良好的教育,拥有一定的知识技能。所以,要想扩大中间阶层,绝不能忽略教育和科技的力量。一方面,加快教育体制改革,动员全社会力量,发展各级各类教育,特别是发展高级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提高国民教育水平,扩大新中间阶层得以发展壮大的社会基础;另一方面,加快科技体制改革,加大政府财政对科研的投入力度,走科、教、研相

社会分层和和谐社会建设

社会分层和和谐社会建 设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社会分层和和谐社会建设 作为社会主体——人,人与人之前的和谐也是“和谐”问题重要的组成部分。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应该包括社会主体自身的自主与和谐发展,社会各阶段和不同利益群体的诉求的合理实现。可以说,和谐社会的主要基础就是社会各阶层的和谐。 概括而言,目前我国社会分层结构呈现“金字塔”形,它是一种底层大、中层小的分层结构模式,它的出现与我国经济发展模式密切相关。过去,我国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家,人口基数大,所以一直以来社会下层人士占总人口的多数,随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体制形成,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允许一部分人先富,先富带动后富“等一系列国家政策,我国经济状况由来极大的改善。但是由于过去政策倾向与注重效率,进而导致我国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但是,像这样的大量农村人口的社会分层结构不利于社会的繁荣发展,与和谐社会的理念也背道而驰。参考西方社会分层结构,可以说“橄榄”形或“纺锤”形是当前最理想的社会分层结构。按照马克思关于阶级和阶层的理论而言,以资本私有化为核心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不平等的根源,各阶级具有敌对的一面,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采取阶级斗争的形式。现在与马克思所处时代相比,西方阶段状况发生明显变化,科技进步,生活水平提高,教育普及化给予下层成员向上流动的机会,“新中层阶层”的出现和发展构成了稳定社会的重要平衡机制,这一系列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缓和阶级对立。可以说“橄榄”形的社会分层结构为资本主义社会发展提供了稳定的大环境。对于“橄榄”形或“纺锤”形的社会分层结

社会分层十讲笔记

第一讲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概述 第一节什么是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一、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的定义 社会分层:social stratification,是指社会成员、社会群体因社会资源占有不同而产生的层化或差异现象,尤其是指建立在法律、法规基础上的制度化的社会差异体系。 社会流动:social mobility,是指人们的地位、位置的变化。包括了个人或者群体在社会分层结构中位置的变化和在地理空间结构中位置的变化两个方面。 二、社会差异、社会不平等、社会不公平、社会不公正等概念辨析 三、社会分层与社会结构的关系 第二节研究社会分层与流动的意义 一、社会分层研究在社会学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 二、几乎所有重要社会学理论家,对分层问题都有所关注 孔德、斯宾塞、马克思、韦伯、涂尔干、帕克、帕森斯、米尔斯、吉登斯、布迪厄、福柯 三、社会分层研究对于中国社会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四、关于中国社会急剧分化的现实与社会分层 第三节社会分层的形成过程 一、形成社会分层的机制是什么? 第一,社会制度、社会文化定义了社会资源的价值。 第二,社会分配规则决定这些资源在不同位置的社会群体中如何分配。 第三,社会分层机制形成的最后一个方面是“社会流动”。 二、构成社会分层的两个基本方面 第四节怎样看待各类社会分层标准 一、社会封层标准的目的与意义 二、社会分层的十种标准 第一,根据生产资料的占有或剥削与被剥削划分社会阶层。(马克思) 第二,按照收入划分社会分层群体。 第三,按照市场地位划分阶层。(韦伯) 第四,根据职业划分社会阶层。(涂尔干) 第五,根据政治权力划分阶层。 第六,按照文化资源区分阶层。 第七,社会资源。 第八,因社会声望资源不同而形成的分层群体。 第九,民权资源的分配。 第十,人力资源或人力资本的分配。

关于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的认识

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 众所周知,印度的种姓制度已经有2000 多年的历史,在这种制度下,印度社会被分为社会地位不同的四种种姓: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而在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社会不平等是以“等级”的形式存在的,在罗马就有贵族,骑士,平民,奴隶。到了19世纪,人们广泛使用“阶级”和“阶层”概念来描述社会中人们的地位等级。而从这些现象看来,我们就可以明确社会分层是建立在制度,法律,规范和社会结构基础上的,比较稳定持久的,已经制度化的社会不平等关系。因此,社会分层是依据一定的同一性标准,把社会成员划分为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层次的过程和现象。 虽然现代社会飞速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在不断的提高,但我们不可否认的是种姓制度依然以各种方式顽固地存在着。广大低种姓的民众和“贱民”依然没有土地,被逼在有辱人格的条件下工作,并且接受着高种姓人的虐待。翻开报纸,几乎每天都有种姓暴力的报道,或因种姓不同通婚而自杀,被杀,被烧,被裸体游街的;或因不同种姓间的世仇而血腥残杀的。至于低种姓民众在各种场合被歧视,被隔离,受虐待,受排挤的现象更是屡见不鲜。种种迹象表明社会分层早已经根深蒂固。 但是归根到底,怎么会出现社会分层呢?我想只有更好地理解社会分层的基础才能更好去认识它的现象。 根据德国社会学家韦伯对社会分层理论的认识,他认为其是多维的。而在后来,他的方法被其他社会学家逐渐细致化和扩大化,最后提出了划分社会层次结构的三重标准,即财富---经济标准,声望---社会标准,权利---政治标准。 韦伯认为,财富指社会成员在经济市场中的生活机遇,这就是个人用其经济收入来交换商品与劳务的能力,即把收入作为划分社会阶层,阶层结构的经济标准。穷人更穷,富人更富。这句流传在民间的话,似乎一语道破了现在社会阶层的经济现状,多少人想通过改变自己的经济状况来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可是终其究竟,又有多少人真的能如愿呢? 社会标准指个人在他所处的社会环境中所获得的声誉与尊敬。在西方分层理论中,常常按这个标准把不同的社会成员划分为不同的社会身份群体,即那些有着相同或者相似的生活方式,并能从他人那里得到等量身份尊敬的人所组成的群体。这让我联想到我们经常说到的“暴发户”,不少的暴发户总以为自己的经济环境得到很好改变可以获得社会的认同,但是他们忽略了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们想要处于的那个社会阶层,从一开始就不是在同一个起跑线上的,所以要想获得认同获得尊重,我想确实需要很大的努力来改变这个社会角色。 政治标准指权力,权力不仅取决于个人或群体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关系,也取决于个人或群体在科层制度中的地位。虽说是划分社会地位一个不可缺少的标准,但是引出的问题和影响却不少。前几天,辽宁的一女大贪官被依法判处死刑,贪污金额接近一亿,一个小小的土地局科长竟然靠着不断的贪污,直升

社会学_中国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

课程:社会学 题目:我国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 及“关系”对社会流动的影响院系:地球科学系 班级: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0901 姓名:范甬杰 学号:3090103494 老师:连连

我国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及“关系”对社会流动的影响 范甬杰 浙江大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0901 【摘要】:笔者对中国的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分析了“关系”在社会流动中的一些现象与影响,最后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字】:社会分层社会流动关系 序言 中国处于社会主义转型时期,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的社会分层和流动也处在一个中国特色中,而在社会中,“关系”这个词又不断地突显出来,人们痛恨着别人所拥有的“关系”,又不断地寻找和利用自己所拥有的“关系”来实现自己的升职之路。

一、中国的社会分层 中国的社会结构很复杂,各种专家们也根据分层的标准不同将中国的社会分层定义成各种形式,有“十大阶层说”、“十二阶层说”、“七阶层说”等等。由于笔者见识短浅,将中国的社会分层简单的分成农民、工商及政府当权者。农民阶层指拥有农村户口,依靠农地的收入生活的,也包括替人打工却没有拥有固定工作的农村户口人群。政府当权者即各种公务员,“吃皇粮”的人,各级国家行政机关中除工勤人员以外的工作人员。除农民和当权者阶层之外的就是工商阶层,包括常年在外有固定工作的农民工,工厂里的工人及技师、学校老师、各级国家行政机关中的工勤人员,各种从事经济活动的商人及公司管理者等等。 当代中国农民阶层毫无疑问处在社会的底层,但是工商阶层和当权者阶层无法绝对的定义谁处在高层,工商阶层在推进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的力量不亚于当权者阶层,其威望及贡献甚至超越了当权者,当权者的收入可能会低于部分工商人员,但是权力完全压倒工商阶层,所以笔者将这两个阶层放置在同等位置。 二、中国的社会流动 农民、工商、当权者三个阶层形成了一定的倒三角结构,将农民流动到工商和当权者阶层可说是垂直流动,但是工商和当权者之间的转化称为垂直流动略微不妥,所以将不同层次间的流动称为跨层流动,同一层次的流动称为层内流动,而层内流动中往更高职位流动称为层内向上流动,被贬职被称为层内向下流动。

《诚信合作与公平竞争协议》

诚信合作与公平竞争协议 甲方: 乙方: 为共同创造诚实守信、廉洁自律的合作环境,杜绝和抵制各种商业腐败及有违公平竞争行为发生,经甲乙双方友好协商,达成本协议内容,以昭信守。 第一条乙方承诺不与甲方工作人员或其亲属进行任何可能影响廉洁自律、公平竞争的行为,包括但不限于:1、向甲方工作人员或其亲属行贿或提供其他不正当利益(包括回扣、手续费、礼金、礼品、宴请、旅游、娱乐消费等);2、让甲方工作人员或其亲属在乙方报销或代其支付各种费用;3、让甲方工作人员或其亲属在乙方借款;4、与甲方工作人员或其亲属合伙经商;5、为甲方工作人员或其亲属办理私事;6、其他可能影响廉洁自律、公平竞争的行为。 如甲方工作人员或其亲属对乙方提出以上要求或存在上述行为的,乙方保证立即向甲方举报(监督举报电话: 第二条乙方承诺不与及其关联公司、下属机构现任、开除、辞退、辞职的人员直接或间接发生任何经济往来,或与以上人员合伙经商。如有此类情况,乙方保证提前告知甲方,并有告知义务。 第三条乙方一切人员进入甲方管理区域保证自觉遵守甲方的各项规章制度,包括但不限于:1、不在甲方管理区域内吸烟、喝酒、乱扔杂物等;2、不做任何损害或可能损害甲方合法利益的事情,自觉维护甲方的生产、经营活动有序进行;3、在与甲方合作过程中,如因乙方原因在甲方管理区域内发生安全、环保等事故的,由乙方自行承担责任,给甲方造成经济损失的,乙方愿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4、服从甲方的安排和管理。 第四条参与甲方项目投标或其他各种形式合作时,乙方承诺不发生以下行为:提供虚假材料谋取中标、成交;采取不正当手段诋毁、排挤其他投标人;串通投标;提供假冒、伪劣、掺杂掺假产品;提供虚假发票或不合规发票、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及其他违反税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之行为;拒绝接受调查或者提供虚假情况;将从甲方获取的任何信息泄露给他人或用于其他用途等。 第五条乙方承诺具备与甲方签订和履行合同的合法主体资格或经营资质,签订合同时已获得必需的授权或批准,签订和履行合同未侵犯他人合法权益(如所有权、著作权、商标权、专利权等),合同履行标的或内容合法,不存在违反法律法规情形。乙方保证亲自、独立履行与甲方合同中的全部权利义务,不会将任何权利义务转让、转包或分包给第三人。 第六条乙方承诺严格遵守《劳动合同法》、《劳动法》、《社会保险法》等法律法规,依法与乙方员工、雇佣人员或其他作业人员签订书面劳动合同、办理社会保险手续、及时足额发放劳动报酬等,如发生上述人员到甲方寻衅滋事,或者到有关部门上访投诉,或者向甲方索要劳动报酬,或者发生其他影响甲方正常生产经营秩序事件的,乙方保证在事件发生后24小时内或甲方限定期限内派人到场并协调处理完毕,且乙方承诺:自行负责积极、主动处理相关争议并承担相关费用;若事件紧急或政府相关部门要求等情形,甲方有权自行决定暂代乙方予以妥善处理,乙方认可甲方为解决上述事件而与相关人员达成的任何书面文件(如协议书、承诺书等)的效力及内容;该等文件项下相关费用及成本等,乙方同意甲方从应付乙方的各项应付款中直接扣除,无应付款予以抵扣的,乙方应自甲方通知之日起5日内向甲方足额支付。 第七条乙方承诺严格遵守《环境保护法》及其他环境保护政策与法规,并提高社会风险管理,保证在履行与甲方的合同过程中不造成环境污染事件,也不存在环境污染因素或隐患。否则,乙方同意承担由此给甲方造成的全部损失与责任,包括但不限于罚款、停业损失、整改费用等。 第八条如乙方违反本承诺书或相关法律法规之规定即构成违约,乙方同意按双方签订的业务合同总金额(或乙方投标报价总金额)的10%向甲方支付违约金(业务合同另有条款规定,取其高者执行)。同时乙方自愿接受甲方如下处理(包括但不限于):取消乙方中标资格;没收投标保证金或履约保证金;解除或终止双方业务合同;对尚未支付乙方的款项,甲方有权不予支付;赔偿甲方全部经济损失;涉嫌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第九条本协议内容系乙方真实意思表示并自愿作出承诺,与双方签订的业务合同同具法律约束力。 甲方(签章):乙方(签章): 代表人:代表人: 年月日年月日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