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生物个体的稳态2.1人体的稳态第4课时免疫调节对人体稳态的维持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学案苏教版必修3

生物个体的稳态2.1人体的稳态第4课时免疫调节对人体稳态的维持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学案苏教版必修3

生物个体的稳态2.1人体的稳态第4课时免疫调节对人体稳态的维持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学案苏教版必修3
生物个体的稳态2.1人体的稳态第4课时免疫调节对人体稳态的维持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学案苏教版必修3

第4课时 免疫调节对人体稳态的维持 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

1.简述免疫系统的组成。 2.概述非特异性免疫。

3.描述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重难点) 4.举例说出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重点) 5.关注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

1.免疫系统的组成

2.淋巴细胞的来源 (1)

起源:造血干细胞。

(2)主要类型:分为B 淋巴细胞和T 淋巴细胞。

①由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发育而成的淋巴细胞,叫做B 淋巴细胞。 ②由造血干细胞在胸腺中发育而成的淋巴细胞,叫做T 淋巴细胞。 3.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1)人体免疫的类型

(2)人体两种免疫的特点

①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都是人体在长期的进化中形成并遗传下来的。 ②非特异性免疫为人生来就有,不针对某一特定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一定防御作用。

③特异性免疫是人体在个体发育过程中与外界物质接触后产生的,主要针对某一特定的抗原起作用。

[合作探讨]

探讨1:如何判断不同的淋巴细胞?

提示:根据淋巴细胞的“来源”判断其类型,在胸腺中发育成熟的为T 淋巴细胞,在骨髓中发育成熟的为B 淋巴细胞。

探讨2:唾液、胃液等各种消化液中所具有的溶菌酶、盐酸等杀菌物质属于人体的第二道防线吗?

提示:不属于。因为唾液、胃液等各种消化液不是体液的组成成分,而是由黏膜分泌的,属于第一道防线。

探讨3:皮肤被大面积烧伤的病人,如治疗不及时极易发生死亡事件。死亡的直接原因一般不是皮肤受伤,而是皮肤受伤后的机体大面积感染,你能说出其中的道理吗?

提示:皮肤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的第一道防线,对所有病原体都有抵挡作用。皮肤一旦大面积烧伤,病人机体极易受到多种病原体的侵染,使病人处于病危状态。

[归纳拓展]

1.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比较

2.免疫系统的功能

(1)免疫防卫功能:抵御病原体的攻击。

(2)免疫监控功能:及时发现机体衰老或变异的细胞。 (3)免疫清除功能:将机体衰老或变异的细胞作为抗原清除掉。

1.下列属于人体的第二道防线的是( )

【导学号:32570050】

①唾液中溶菌酶对病原体的分解作用 ②胃黏膜起保护作用 ③白细胞的吞噬作用 ④淋巴细胞的杀伤作用 ⑤体液中的杀菌物质 ⑥抗体与细胞外毒素结合

⑦皮肤角质层细胞的屏障作用

A .①⑤

B .②④⑤

C .③⑤

D .⑤⑥⑦ 【解析】 ①②⑦为第一道防线,④⑥为第三道防线。 【答案】 C

2.关于免疫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淋巴细胞包括B 细胞、T 细胞和吞噬细胞 B .血液和淋巴液中都含有T 细胞和B 细胞

C.吞噬细胞和B细胞都属于免疫细胞

D.浆细胞通过胞吐作用分泌抗体

【解析】结合有关免疫的知识,逐项分析解答。免疫细胞包括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其中,淋巴细胞包括T细胞和B细胞以及它们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的相关细胞,故A 项错误、C项正确。淋巴液在左右锁骨下静脉处进入血液,淋巴液中的淋巴细胞也随淋巴液进入血液,故B项正确。抗体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属于分泌蛋白,为大分子物质,其出膜方式为胞吐,故D项正确。

【答案】 A

3.当细菌、病毒侵入人体组织后,白细胞便经过变形从血液中穿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间隙,去吞噬病原体。下列关于吞噬病原体过程的说法,错误的是( )

【导学号:32570051】A.与细胞膜的流动性有关

B.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C.与溶酶体的作用有关

D.属于主动运输

【解析】白细胞吞噬病原体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该过程属于非特异性免疫中的第二道防线;白细胞处理吞噬到细胞内的病原体时,利用了溶酶体中的水解酶;其吞噬病原体的方式为胞吞,而不是主动运输。

【答案】 D

1.体液免疫

(1)过程

(2)抗原:病毒、细菌等病原体表面的蛋白质等物质可作为引起免疫反应的抗原。

(3)抗体

①只能由浆细胞分泌,抗体识别特定的抗原。

②抗体能与侵入人体的抗原发生抗原-抗体反应,抑制病原体的繁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

(4)记忆细胞

①能保持对特定抗原的记忆。

②同一种抗原再次侵入人体时,记忆细胞就会迅速活化、增殖、分化,形成大量的浆细胞,产生抗体及时地将抗原清除。

2.细胞免疫

(1)过程

(2)针对的抗原:是侵入到宿主细胞内部的抗原。

3.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关系:二者既能独自发挥作用,又能互相配合,共同发挥免疫效应。

[合作探讨]

探讨1:有人说病毒侵入人体后会缩短某些细胞的细胞周期,你认为有道理吗?

提示:有道理。病毒侵入人体后,会引起B细胞或T细胞迅速增殖分化为效应B细胞或效应T细胞。

探讨2:在第三道防线中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有哪些?

提示:T细胞、B细胞、记忆细胞、效应T细胞。

探讨3:只通过细胞免疫能将抗原彻底消灭吗?

提示:不能。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使其裂解死亡,释放出病原体,然后被体液免疫中的抗体清除掉。

探讨4:T细胞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的作用有何不同?

提示:在体液免疫中,T细胞在抗原刺激下分泌淋巴因子,促进B细胞的迅速增殖分化。在细胞免疫中,T细胞受抗原刺激后能增殖分化成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

[归纳拓展]

1.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比较

续表

2.初次免疫反应与再次免疫反应的比较

a为抗体浓度变化,b为患病程度

(1)记忆细胞的特点:寿命长,对抗原十分敏感,能“记住”入侵的抗原。

(2)再次免疫反应: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时,记忆细胞更快地作出反应,即很快分裂分化产生新的效应B细胞和记忆细胞,效应B细胞再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此为再次免疫反应。

(3)再次免疫特点:比初次反应快,也比初次反应强,能在抗原侵入但尚未患病之前将它们消灭,从而使患病程度大大降低。

1.如图表示人体的特异性免疫过程,依据此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导学号:32570052】

A.图中④为细胞免疫,A为淋巴因子;⑤为体液免疫,B为抗体

B.与B加工、分泌有关的膜性细胞器有: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

C.HIV侵入人体后,只对⑤免疫有抑制作用

D.病毒侵入人体时往往先通过⑤免疫,再通过④免疫,才能将其消灭

【解析】由④免疫产生作用可知④为细胞免疫(⑤为体液免疫),在该过程中,由受刺激T淋巴细胞产生淋巴因子,促进B淋巴细胞的增殖、分化。在体液免疫中产生抗体,抗体为分泌蛋白,与其形成有关的膜性细胞器有: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HIV侵入人体后,

会攻击人体的T淋巴细胞,由于T淋巴细胞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都发挥作用,所以最终会导致人体免疫功能几乎全部丧失。病毒是细胞内寄生的,因此需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两者相互配合,才能将其彻底消灭。

【答案】 C

2.下图表示人体内特异性免疫的过程,试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虚线所表示的箭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所引起的免疫反应。

(2)图中的“某物质”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细胞中,能处理并呈递抗原的是________,不能识别抗原的是________,具有特异性识别能力的是________(填下列代号)。

A.吞噬细胞B.T细胞C.B细胞D.记忆细胞E.效应B细胞F.效应T细胞

(4)效应T细胞的作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产生“某物质”,并通过它们加强各种有关细胞的作用来发挥免疫效应;二是与靶细胞密切接触,最终导致________。

(5)效应B细胞产生的免疫物质主要存在于________中,在多数情况下,该物质的作用是与________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________吞噬消化。

(6)当SARS病毒侵入人体内后,首先通过________免疫的作用限制SARS病毒的移动,然后通过________免疫将SARS病毒感染的细胞裂解。

【解析】(1)图中虚线箭头指的是再次免疫中,同一种抗原再次进入机体引起的免疫反应。(2)T细胞可以分泌淋巴因子。(3)吞噬细胞可以处理并呈递抗原,效应B细胞能分泌抗体,不能识别抗原。(4)在细胞免疫过程中,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接触,导致靶细胞裂解死亡。(5)在体液免疫过程中,效应B细胞产生的抗体,存在于血浆、组织液和细胞外分泌液中,它能与抗原特异性的结合,最后通过吞噬细胞把结合物吞噬掉。(6)病毒进入体内后,首先通过体液免疫抑制其在体内的移动,然后通过细胞免疫把被SARS病毒感染的细胞裂解。

【答案】(1)同一种抗原再次进入机体(2)淋巴因子(3)A E BCDF (4)靶细胞裂

解死亡(5)血清(或血浆) 抗原吞噬细胞(6)体液细胞

1.免疫缺陷病

(1)概念:因免疫功能不足或缺陷而引起的疾病。

(2)类型:

①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中文译为“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所引起的一种严重的传染性疾病。HIV是一种逆转录病毒,其遗传物质由两条单链RNA分子组成。

②先天性免疫缺陷病:由遗传因素引起,病人免疫力低下,机体对疾病抵抗力差。如B 细胞免疫缺陷病。

2.过敏反应

(1)概念:机体再次接触抗原时,产生以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为表现的反应。

(2)过敏原:引起过敏反应的抗原。

(3)特点:通常反应强烈,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但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

(4)类型

如花粉过敏引起的哮喘、青霉素过敏引起的过敏性休克等。

(5)预防:找出过敏反应中的过敏原并尽量避免再次接触过敏原,是预防的主要措施。

3.自身免疫病

(1)概念:当机体出现异常时会将自身物质当做抗原加以排斥或致其损伤,从而引起的疾病。

(2)实例: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

4.免疫学的应用

(1)克服器官移植时免疫排斥反应的问题。

(2)预防接种:在预防传染病的过程中,人们把减毒或无毒的疫苗接种到人体内,使机体获得特异性免疫,产生对传染病的免疫力的方法。

[合作探讨]

探讨1:常用于治疗细菌感染的药物如青霉素能杀灭HIV吗?

提示:不能。青霉素的作用机理是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形成,而病毒无细胞结构。

探讨2:接种流感疫苗就一定不会患流感吗?试分析原因。

提示:不一定,因为流感疫苗只是接种了一种或一类抗原,流感病毒的种类很多,若接种的疫苗和遇到的流感病毒不一致,这样接种的疫苗就不起作用。或者是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寿命较短、流感病毒突变使接种的疫苗不起作用。

探讨3:人体免疫功能正常时所产生的免疫反应,对人体都是有利的吗?为什么?

提示:人体所具有的免疫功能,使机体能够识别“自己”、排除“非己”,维持内环境的平衡和稳定,所以人体免疫功能正常时所产生的免疫反应,一般对人体是有利的。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所产生的免疫反应,对人体也会有不利的影响。例如,在器官移植中,受体的免疫系统对供者器官所发生的免疫排异反应,不利于移植器官的存活,因此对人体是不利的。

[归纳拓展]

1.艾滋病的预防

(1)管理传染源:加强检疫,禁止HIV感染者入境。隔离病人及无症状携带者,对患者的血液、排泄物和分泌物进行消毒处理,避免与患者密切接触。

(2)切断传播途径:加强卫生宣传教育,禁止各种混乱的性关系,严禁注射毒品。

(3)保护易感人群:加强个人防护,并定期检查,加强公用医疗器械和公用生活物品的消毒。

2.过敏反应与体液免疫的比较

反应结果

1.下图表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侵入人体后病毒浓度和T淋巴细胞的数量变化曲线。对该图的分析,正确的是( )

【导学号:32570053】

A.人体免疫系统不能识别HIV

B.HIV的增殖速率与T淋巴细胞增殖速率相同

C.人体一旦被HIV浸入就丧失了细胞免疫功能

D.HIV对人体T淋巴细胞有攻击作用

【解析】HIV侵入人体后,人体免疫系统能识别并消灭部分HIV,没有杀死的HIV潜伏下来并不断增殖,并能攻击T淋巴细胞,使人体免疫功能下降。

【答案】 D

2.有的人吃了某种海鲜会腹痛、腹泻、呕吐,有的人吸入某种花粉便会打喷嚏、鼻塞等,这些都是过敏反应的症状。下列有关过敏反应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过敏反应没有淋巴细胞参与

B.过敏反应是免疫系统功能的正常反应

C.过敏反应中产生抗体的细胞来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

D.机体首次接触过敏原即产生适应性免疫应答以保护自身

【解析】过敏反应是指已免疫的机体(已在过敏原刺激下,由效应B细胞产生抗体)再次接受相同抗原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过敏反应也是免疫反应,不过过敏反应是一种不正常的免疫反应(免疫应答反应过强),因此也有淋巴细胞的参与,也是由效应B细胞产生抗体。

【答案】 C

3.免疫接种可以预防传染病的发生,主要有两种方法:①注射疫苗;②注射抗体。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导学号:32570054】A.医学上一般采用方法①预防一些传染病

B.接种“甲型流感疫苗”能引起B淋巴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C.方法②不能提供相应疾病的长期保护,只能保持短暂的免疫力

D.对易感者接种治愈者的血清进行预防的方法属于主动免疫

【解析】治愈者的血清含有相应抗体,对易感者接种治愈者的血清进行预防的方法属于被动免疫。

【答案】 D

1.下列有关免疫系统组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

B.免疫器官包括骨髓、胸腺、脾、淋巴结等

C.免疫细胞包括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分别在胸腺和骨髓中成熟

D.免疫分子是由免疫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

【解析】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免疫细胞包括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等;免疫分子是由免疫细胞或者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

【答案】 B

2.下列属于特异性免疫的一组是( )

【导学号:32570055】

A.白细胞的吞噬作用和接种卡介苗

B.种牛痘预防天花与皮肤的屏障作用

C.患过麻疹的人不再患麻疹和注射百日咳疫苗后不再患百日咳

D.溶菌酶的杀菌作用与服用小儿麻痹预防糖丸

【解析】体液中白细胞的吞噬作用、溶菌酶的杀菌作用属于人体的第二道防线,皮肤的屏障作用属于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它们都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答案】 C

3.下图所示为机体的细胞免疫,a为靶细胞。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示b为浆细胞

B.b来自胸腺干细胞分裂、分化

C.若图示机体发生自身免疫病,a是机体异常细胞

D.图示可表示机体对癌细胞的免疫

【解析】图示与靶细胞密切接触的应该为效应T细胞;造血干细胞在胸腺中分化形成T淋巴细胞,其在受到抗原刺激后,才能增殖分化成效应T细胞;自身免疫病是由于免疫系统对自身正常组织、细胞进行攻击而引起的一种免疫异常病;癌细胞是异常的细胞,效应T 细胞可以与其结合后使其裂解。

【答案】 D

4.如图表示某人两次感染同种病原体过程中体内抗体水平的变化。分析两次抗体产生存在显著差异的原因与哪种细胞的作用密切相关( )

A.吞噬细胞B.浆细胞

C.T淋巴细胞D.记忆B细胞

【解析】在第一次受到抗原刺激时,B淋巴细胞会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发挥特异性免疫作用。记忆细胞可以在抗原消失后很长时间内保持对这种抗原的记忆,当再次接触这种抗原时,能迅速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产生大量抗体。吞噬细胞和T淋巴细胞不能产生抗体。

【答案】 D

5.(2016·全国乙卷)病毒甲通过呼吸道感染动物乙后,可引起乙的B淋巴细胞破裂、T 淋巴细胞功能丧失,导致其患肿瘤病,患病动物更易被其他病原体感染。给新生的乙个体接种甲疫苗可预防该肿瘤病。回答下列问题:

(1)感染病毒甲后,患病的乙更易被其他病原体感染的原因是________。

(2)新生的乙个体接种甲疫苗后,甲疫苗作为________可诱导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成

________和记忆细胞,记忆细胞在机体被病毒甲感染时能够________,从而起到预防该肿瘤病的作用。

(3)免疫细胞行使免疫功能时,会涉及到胞吞和胞吐这两种物质跨膜运输方式,这两种方式的共同点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1)由题干可知,动物乙感染病毒甲后,可引起乙的B淋巴细胞破裂和T淋巴细胞功能丧失,使其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丧失,特异性免疫受到破坏,免疫功能下降,因此更易被其他病原体感染。(2)接种的甲疫苗相当于抗原,可刺激机体的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记忆细胞可以在抗原消失后很长时间内保持对抗原的记忆,当再次接触这种抗原(病毒甲)时,能迅速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快速产生大量抗体。(3)胞吞和胞吐这两种物质运输方式的共同点是能运输生物大分子等,运输过程中依靠膜的流动性形成囊泡,需要消耗能量。

【答案】(1)免疫功能下降(2)抗原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大量分泌抗体(3)能运输生物大分子等;运输过程中形成囊泡;需要消耗能量(答出两点即可) 课堂小结:

1第一节人体的稳态――稳态的生理意义

高二年级班第组学生姓名组评:编写时间:年月日授课时间:年月日共第课时 课题:第一节人体的稳态― 稳态的生理意义 主备人陈术洁审核人 学习目标 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的媒介。3.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学习重难点11.内环境的成分、渗透压、酸碱度。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课时安排教学用具 教学过程 师生笔记学习 流程 学习内容 自 主 学 习 自 主 预 习 学 案 一、体液的概念和组成 1、体液的概念: 。 2、体液的组成: ___ _____ (存在于细胞内,约占______) 体液 _ ____ ____ __ __ ____ ____ (存在于细胞内,约占______) ____ ___ 3、内环境的概念:。 4、内环境的组成:。 二、细胞外液的成分及其理化性质 1、细胞外液的主要成分: (1)血浆的组成: ________(约90%) ________ 血浆 ________ (约10%) ________ (2)组织液、淋巴和血浆的成分有哪些异同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 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主要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三个方面。 (1)渗透压 a、溶液渗透压的概念: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b、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山东省临清四所高中骨干教师联合制作生物必修三第二章第4节《免疫调节》导学案

学校:临清二中学科:生物编写人:赵洪伟审稿人:贾俊忠 第二章第4节免疫调节 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预习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及免疫学的应用 二、预习内容 1.收集有关艾滋病及其防治方面的资料,课上进行交流和讨论: ⑴艾滋病的发现、艾滋病病毒、艾滋病的主要病症及其危害。 ⑵目前全球及我国艾滋病的发展现状以及采取的预防措施。 ⑶艾滋病传播有哪些途径? ⑷我们应如何对待艾滋病病人?面对艾滋病,我们能够做些什么? ⑸你知道世界艾滋病日吗?历年的主题是什么?开展世界艾滋病运动有什么意义? 2.免疫系统的组成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免疫系统的功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免疫学的应用:__________ 、各种疾病的检测、____________。 三、提出疑惑 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1、概述免疫系统的组成。 2、概述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3、关注爱滋病的流行和预防。 4、关注器官移植所面临的问题,进一步探讨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学习重点: 理解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学习难点: 分析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 学习过程: 探究一、免疫系统的组成 阅读课本35页“免疫系统的组成”,完成下列问题:

1、免疫是机体的一种功能。通过免疫,机体能够识别、排除,以维持内环境的平衡和稳定。免疫可分为和。 (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 免疫细胞()2、免疫 (发挥免疫作用的细胞) 系统(位于:) ()免疫活性物质:。 (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 探究二、人体免疫的防卫功能 阅读教材P36有关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第一道防线: 非特异性免疫 1、免疫第二道防线:。 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 分析课本P36资料分析:“艾滋病死因和免疫系统受损的关系”,讨论相关问题。 2、体液免疫的三个阶段及过程 ④抗体 抗原①②③ ⑤ 讨论:1、在此过程中吞噬细胞起了什么作用?吞噬细胞属于哪道防线? 2、记忆细胞起到什么作用?是在上图中加以体现。 3、什么是抗原?什么是抗体?抗体是那里产生的? 3、细胞免疫的三个阶段及过程 读图2—17,归纳细胞免疫过程 ④ 抗原①②③+

第四节免疫调节

第四节 免疫调节 学习目标:1、概述免疫系统得组成。 2、概述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得作用。 3、关注爱滋病得流行与预防。 4、关注器官移植所面临得问题,进一步探讨科学、技术与社会得关系。 重 难 点:1、理解免疫系统得防卫功能。2、分析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得过程. 自主学习: 一、免疫得概念及免疫系统得组成 阅读课本35页“免疫系统得组成”填写下列内容: 1、免疫可分为 与 。 (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得场所)?? 免疫细胞 ) 免疫 (发挥免疫作用得细胞) 系统 ) 免疫活性物质: . ( ) 二、免疫系统得防卫功能 1。 ?第一道防线由________ __构成。 免 疫 ______免疫( 2.免疫系统得组成:3.抗原: 。如 、 等。 4.抗体: ①化学本质: 。 ②分泌抗体得细胞:______。分布:____ ______ 细胞免疫得概念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过敏反应 (1)概念: (2)特点:____ ___、 __ ______、 ______ ___. 三、免疫学得应用 阅读课本38、39页相关内容并查阅相关资料,完成下列内容: 1.免疫学得应用: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器官移植成败:___________就是否一致或相近 减轻排斥反应得方法:长期使用_____________ 预习检测: 1、组成人体第一道防线得结构就是 A 、吞噬细胞 B、杀菌物质 C 、皮肤、黏膜 D、抗体 2、 抗体就是由下列哪种细胞产生得 A 、 B细胞 B、 浆细胞 C 、 T 细胞 D 、 效应T细胞 3、 下列关于细胞免疫得叙述,错误得就是 A 、进行细胞免疫时,抗原也需经吞噬细胞得摄取与处理 B 、细胞免疫主要消灭侵入人体细胞内部得抗原 C 、效应T 细胞可直接消灭抗原 D、记忆细胞接受同一种抗原再次刺激时,会迅速增殖分化成效应T 细胞 4、 关于吞噬细胞得叙述中,正确得就是( ) A.吞噬细胞只在非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 B 。吞噬细胞只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 C.吞噬细胞不属于免疫细胞 D.吞噬细胞在特异性免疫与非特异性免疫中都发挥重要作用 已明确得知识点: 似就是而非得知识点: 思维有障碍得知识点: 学习探究过程: 思考题: 1、 用大剂量得X射线去照射去胸腺得小鼠,小鼠可失去全部免疫功能.此时如果输给来自胸腺得淋巴细胞,免疫功能将得到部分恢复,但与正常小鼠不同,不能产生游离抗体。如果用X 射线照射后,只输给来自骨髓得淋巴细胞,去胸腺得小鼠产生抗体得功能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分析以上事实说明了什么?

人体的稳态

课题:第二章生物个体的稳态编号30: 第一节人体的稳态(2) 【学习目标】 1.说明稳态及稳态的生理意义。 2.简述稳态的调节机制。 3.了解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 【重点难点】 1.稳态及稳态的生理意义。 2.稳态的调节机制。 【自学指导】(15分钟) 请同学们用10分钟的时间认真默读课本13页中的内容,再用5分钟时间独立完成下列检测题: 一、稳态及其生理意义 1.稳态的概念:在和等的调控下,通过,机体会对的各种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使得内环境的、、及各种化学成分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 2.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方式——反馈调节 (1)正反馈:反馈信息与原输入信息起,使输出信息进一步的调节。例如:排尿反射、排便反射。 (2)负反馈:反馈信息与原输入信息起,使输出信息的调节。例如:动脉压感受性反射、减压反射。 (3)维持血压的负反馈调节过程: 神经体液免疫共同调节 4.稳态的生理意义 稳态是机体进行的必要条件,当稳态遭到破坏是,就会引起细胞代谢紊乱,并导致疾病。 【注意】1人的消化道,呼吸道及肺泡腔、生殖道等与外界相通,属于人体的外界环境,汗液、尿液、泪液、消化液,不属于内环境.2细胞内的呼吸各阶段发生的生理活动不是在内环境中。3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血浆是内环境,血液不是内环境。 【课内探究】(10分钟)(先用5分钟时间独立完成,小组互动5分钟展示答案)

血液pH的稳定 1.正常人血浆的pH通常在之间,变化范围是很小的。 2.血浆pH相对稳定的原因是血液中含有许多对酸碱度起缓冲作用的物质,每一对缓冲物质是一种弱酸和相应的强碱盐,如H2CO3和NaHCO3、NaH2PO4和Na2HPO4等。当机体剧烈运动时,肌肉中会产生大量的乳酸和碳酸。乳酸进入血液后,可与血液中的发生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碳酸是一种弱酸,可以分解成C02和水。血液中的C02增多会刺激呼吸中枢,使呼吸运动增强,增加通气量,从而将C02排出体外,所以对血液的pH影响不大。当乳酸钠进入血液后,与血液中的发生作用,形成碳酸氢盐,过多的碳酸氢盐可以由肾脏排出。这样由于血液中的调节作用,以及机体的调节作用,可以使血液的酸碱度维持。 【当堂训练】(15分钟) 必做题 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影响稳态的因素是() A.温度 B.酶 C.pH D.渗透压 2.下列哪项叙述适于描述稳态的生理意义() A.使体温维持相对稳定 B.使体液的PH值维持相对稳定 C.使内环境的渗透压维持相对平衡 D.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3. 下列有关稳态生理意义的叙述错误的是() A.稳态有利于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 B.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C.当稳态遭到破坏时,可导致疾病发生 D.当血液成分稳定时,人一定不会发生疾病 4. 右图是胰腺组织局部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 (1)A液为,B液为,C液为。 三者共同构成的胰腺组织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这个液体环 境称为。 (2)C02不从毛细血管进入胰腺组织细胞的原因是 。 选做题 5.下列各项中,能看作是进入人体内环境的是 ( ) A.血液中的氧进入组织细胞 B.精子进入输卵管和卵细胞完成受精作用 C.牛奶喝进胃里 D.注射胰岛素 6.剧烈运动引起机体缺氧时,血液pH的变化趋势、引起pH变化的物质、能起缓冲作用的物质分别是 ( ) A.降低、CO2、Na2CO3B.降低、乳酸、NaHCO3 C.升高、CO2、H2CO3 D.升高、乳酸、NaHCO3 【日清内容】 1.稳态及稳态的生理意义。 2.稳态的调节机制。 【我的收获】

教案高中生物必修三《免疫调节》

第四节免疫调节教案(文科班第一课时) 教案背景: 在人类进入21世纪的今天,生命科学与技术已经发展成为多学科综合渗透的高科技领域,,而且成为21世纪高科技发展的三大支柱之一,但在中学教育中,由于种种原因,高中文科班的生物一直在被大家忽视。作为教师,我们一直在探索如何在应对会考的情况下,让我们的学生提高生物学素养,扩大对生命科学的认识和了解。本节课从以下方面改进: (一)利用教师的亲和力,拉近师生距离,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二)多联系生活实例,引起学生兴趣,语言尽量通俗易懂; (三)教学内容难度适中 教材的分析 “第4节免疫调节”包括“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及“免疫学的应用”四部分内容。分2课时学习:第1课时,免疫系统及体液免疫;第2课时,细胞免疫,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及免疫学的应用。 教材将免疫系统列为调节系统之一,突出免疫系统对于机体稳态维持的作用,意在从更深层次上揭示生命活动的整体性,学习完免疫调节可以形成稳态调节机制的整体网络。 另外,免疫学知识涉及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较多,将其放在必修模块对于全体高中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不可或缺的。 教学对象分析 文科班的学生普遍表现出对理科的不重视,所以对于课前的预习,课后的复习他们基本无视。所以课堂45分钟显得尤为重要。免疫调节内容在义务教育教材中就已经涉及,教师的任务是要结合学生已有的认识,让学生从生物学角度作科学的了解。 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为“概述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认知水平,将教学目标分为三个层次。 1知识目标 ①概述免疫系统的组成; ②描述B细胞、T细胞的起源和分化; ③概述免疫的类型; ④阐明抗原和抗体的概念; ⑤说出体液免疫的过程(为本节重点及难点)。 2能力目标 进行观察、分析、识图和归纳。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确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强机体免疫能力 学业水平测试具体内容与要求 说出免疫系统的组成及主要功能(了解水平) 概述体液免疫的过程(理解水平) 教具准备

最新精选高中《生物:稳态与环境》生物第一节 人体的稳态苏教版知识点练习第六十八篇

最新精选高中《生物:稳态与环境》生物第一节人体的稳态苏教版知识点练习 第六十八篇 第1题【单选题】 如图为恒温动物的某组织,其中1﹣毛细血管壁、2﹣红细胞,请据图对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①3中的葡萄糖由3经1和5到达4的过程,至少需要经过6层磷脂双分子层; ②图中二氧化碳浓度最高的部位是2,氧气浓度最高的是4; ③正常情况下图中的2不能穿过1进入5; ④3液成分与5液成分相比,含蛋白质较多; ⑤如果该动物的肾小球病变(产生蛋白尿),可能会导致5中液体增多. A、上述说法都不正确 B、只有一种说法正确 C、有2种说法正确 D、3种说法正确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如图是人体某免疫过程的部分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该图是体液免疫过程的部分示意图,能分化出细胞①的只有B细胞 B、抗体的分泌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 C、抗原可来自外界环境,也可来自人体自身 D、细胞②在非特异性免疫和细胞免疫中均能发挥作用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下列属于人体第一道防线的是( ) ①吞噬细胞的内吞作用②呼吸道纤毛对病菌的外排作用 ③皮肤的阻挡作用④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接触 ⑤抗毒素与细菌外毒素结合. A、②⑤ B、②③ C、①②④⑤ D、④⑤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下列有关动物水盐平衡调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细胞外液渗透压的改变可影响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的调节 B、肾小管通过主动运输吸收水的过程受抗利尿激素的调节 C、摄盐过多后饮水量增加有利于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相对恒定 D、饮水增加导致尿生成增加有利于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相对恒定【答案】: 【解析】:

高中生物必修三免疫调节知识点汇总

高中生物必修三免疫调 节知识点汇总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第4节 免疫调节 一、免疫系统的组成 1.免疫器官:骨髓、胸腺、脾、淋巴结、扁桃体等。 2.免疫细胞: (1)吞噬细胞等 (2)淋巴细胞:T 细胞(迁移到胸腺中发育成熟)、 B 细胞(在骨髓中发育成熟)。 3.免疫活性物质: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 二、免疫系统的功能: 防卫功能、监控和清除功能 1.防卫功能 (1)免疫种类: 第一道防线:皮肤、粘膜等 非特异性免疫(先天性免疫): 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特异性免疫(获得性免疫) 第三道防线: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 淋巴循环组成 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免疫作用的主要是淋巴细胞 (2)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 ①体液免疫过程: 抗原?→? 吞噬细胞?→?T 细胞?→? 淋巴因子?→?B 细胞?→?浆细胞?→?抗体 记忆B 细胞 ②细胞免疫的过程: 抗原?→? 吞噬细胞?→?T 细胞?→?效应T 细胞 效应T 细胞作用: 记忆T 细胞 与靶细胞结合,使靶细胞破裂 (使抗原失去寄生的场所) 三、免疫系统疾病:

1.免疫过强 (1)自身免疫病:是由于免疫系统异常敏感、反应过度、“敌我不分”,将自身物质当作外来异物进行反击而引起的,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 (2)过敏反应 ①概念: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 ②特点: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2.防卫过弱 (1)艾滋病,又叫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IDS)。遗传物质是RNA; (2)病因: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HIV主要攻击人体的T细胞,它可使人体免疫能力几乎全部丧失。 (3)传播途径:性接触、血液、母婴三种途径,共用注射器、吸毒和性滥交是传播艾滋病的主要途径。 四、免疫学的应用: 1.预防接种:接种疫苗,使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主要是得到记忆细胞); 2.疾病的检测:利用抗原、抗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用相应的抗体检验是否有抗原; 3.器官移植:外源器官相当于抗原、自身T细胞会对其进行攻击,移植时要用免疫抑制药物使机体免疫功能下降。 特别提醒: 1. 免疫是机体的一种特殊的保护性生理功能。 2. 溶菌酶主要存在于动物的外分泌液(泪液、唾液、乳汁、尿液等)、组织液和某些微生物体内,该酶能水解细菌的细胞壁。溶菌酶杀菌一定是非特异性免疫。 3.吞噬细胞既可以在非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直接吞噬消化各种病原微生物; 吞噬细胞也可以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吞噬处理抗原;吞噬抗原-抗体的结合体。4.消化道、呼吸道及皮肤表面等都是外界环境,在这些场所发生的免疫都属于第一道防线,如胃酸杀菌。

高中生物 第二章 第一节 人体的稳态(4)学案 苏教版必修3

高中生物第二章第一节人体的稳态(4)学案 苏教版必修3 第二章 第一节人体的稳态(4)学案苏教版必修3课题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能够说出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功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自我保健意识,使学生更加珍爱生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重点血糖的来源和去路和血糖平衡的调节;糖尿病的成因;难点血糖的来源和去路和血糖平衡的调节教法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教学过程教学内容个案调整教师主导活动学生主体活动引入新课: 1、为什么有的同学常在第三节课后感到心慌,注意力难以集中? 2、学校召开运动会的时候,同学们为什么常常给运动员买巧克力? 3、为什么糖尿病患者不宜吃甜食?进行新课: 一、血糖的来源与去向自学质疑: 1、什么是血糖?正常人的血糖浓度是多少? 2、血糖来源有几个途径? (1)食物中糖类的消化、吸收:消化糖类的场所在哪儿?利用了哪些消化酶?

(2)肝糖元分解:什么条件?主要场所在哪? (3)非糖物质转化:条件?能否全部转化? 3、血糖的去路有几个途径? (1)氧化分解:(场所?)(2)合成(条件?场所?)(3)转化(条件?)学生互动探究并交流展示教师总结如下图(投影) 二、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的生理功能学生自学后总结: 1、胰岛素是由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是由胰岛A细胞分泌的 2、胰岛素能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并在组织细胞内氧化分解、合成糖尿或脂肪酸,同时抑制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浓度降低。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浓度上升。 3、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等激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共同调节,使血糖维持在相对恒定的生理范围内,从而保持内环境的稳态。 三、血糖平衡的调节学生自学并每组绘制血糖平衡调节的示意图,交流并展示:精讲点拨:教师投影血糖平衡调节的示意图:学生讨论该图,并请学生讲解血糖平衡调节的过程:一生:当血糖含量升高时,下丘脑另能够降低血糖含量的激素,它方面又能够抑制肝糖元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总的结果是

免疫调节免疫调节知识点总结详细

免疫调节核心知识点列表梳理 1.与免疫有关的细胞 2.两种免疫类型比较 5.特异性免疫的类型及其应用 3.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之间的区别

4.过敏反应产生的抗体与正常免疫反应产生的抗体比较 6.免疫失调与人体健康 免疫调节知识点

第一道防线:皮肤、粘膜等(痰,烧伤) 非特异性免疫(先天免疫) 第二道防线:体液中杀菌物质(溶菌酶)、吞噬细胞 (伤口化脓) 1、免疫 特异性免疫(获得性免疫)第三道防线: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最主要的免疫方式) 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免疫作用的主要是淋巴细胞(T 淋巴细胞和B 淋巴细胞) 2、免疫系统的功能:防卫功能、监控和清除功能(癌症问题)。 来源: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 主要是外来物质(如: 细菌、病毒、),其次也有自身的物质(人体中坏死、变异的细胞、组织癌细胞,),还有(移殖器官)。 ① 抗原 (抗原决定簇) 本质:蛋白质或糖蛋白 特性:异物性(外来物质),大分子性(相对分子质量很大),特异性(只 与相应的抗体或效应T 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 。(特异性) ②抗体: 抗体与抗原结合产生细胞集团或沉淀,从而抑制抗原的繁殖或对人体细胞的 黏附(并不能直接杀死抗原)最后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③淋巴细胞的产生过程: B 浆细胞 抗体 骨髓造血干细胞 胸腺 T T 细胞 与靶细胞结合 淋巴因子(干扰素 白细胞介素) 功能1)增强淋巴因子的杀伤力 2)能够诱导产生更多的淋巴因子(白细胞介素-2) 3、 体液免疫过程:(抗原没有进入细胞) 记忆B 细胞的作用:可以在抗原消失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对这种抗原的记忆,当再接触这种抗原时,能迅速增殖和分化,产生浆细胞从而产生抗体。(有的记忆细胞可以保留一辈子,如天花病毒,有的则很短,如流感病毒) 4、体液免疫 抗原 吞 噬 细 胞 (处理) (呈递) T 细胞 细胞 (识别) B 细胞 B 细胞 形成沉淀 感应阶段 反应阶段 效应阶段 (二次免疫)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二章第四节—免疫调节(含标准答案解析)

第4节免疫调节 知识点一免疫系统的组成 1. 免疫器官 免疫器官主要有扁桃体、淋巴结、胸腺、脾、骨髓等。 2. 免疫细胞 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免疫作用的主要是淋巴细胞。淋巴细胞是由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分化、发育而来的。 其中一小部分造血干细胞随血流进入胸腺,并在胸腺内发育成淋巴细胞。因为胸腺英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是 “T”,所以把这一类细胞称为T淋巴细胞,简称T细胞。另一部分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发育成淋巴细胞。因为骨髓英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是" B",所以把这一类细胞称为B淋巴细胞,简称B细胞。 由造血干细胞发育成的T细胞和B细胞,大部分都很快死亡,只有一小部分随血液转移到淋巴结、脾脏和扁桃体等部位,并随血液和淋巴在体内流动。当T细胞或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时,能够增殖分化成具有免疫效 应的细胞一一效应T细胞或浆细胞,进而发挥免疫作用。 3. 免疫活性物质 细胞免疫中,效应T细胞还能释放出可溶性免疫活性物质一一淋巴因子,如白细胞介素等。淋巴因子大多 是通过加强各种有关细胞的作用来发挥免疫效应的。例如,白细胞介素一2能够诱导产生更多的效应T细胞, 并且增加效应T细胞的杀伤力,还能增强其他有关的免疫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作用。 知识点二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1. 人体的三道防线 人体虽然始终处于病原体的包围之中,但由于人体免疫防线的存在,一般情况下,人体能够抵御病原体的攻击。 人体的免疫防线有三道,分别执行不同的免疫功能。 1

2?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比较 知识点三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1. 有关抗原和抗体 概念: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 如病原体、花粉、癌变细胞等 具异物性:一般是进入人体的外来物质,包 (1)抗原括细菌、病毒、花粉、癌变细胞等 特点具大分子性:相对分子质量通常大于10 000 具特异性:抗原物质表面具有某些特定的 化学基团,即抗原决定簇 概念:机体受抗原刺激后,由浆细胞产生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 本质:球蛋白 抗体一一 分布:主要在血清中,其次在组织液和外分泌液中也有机能: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集 团,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2)两者的关系 ①抗原能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比如产生抗体或效应T细胞,能和抗体或效应T细胞发生特异性

高中生物必修三2.1人体的稳态 稳态的生理意义1

课题第二章生物个体的稳态 第一节人体的稳态稳态的生理意义2(第 2 课时)【学习目标】 1.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说明稳态的生理意义。 【重点难点】 1.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稳态的生理意义。 【学习过程】 二、内环境在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中的作用 【思考讨论2】下面是人体内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途径示意图,思考下列问题: 1.人体内细胞必需通过才能完成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2.与体内细胞物质交换直接相关的人体四个系统:、、、。 三、内环境的主要理化特性 理化性质:指等。 (1)PH:正常人的血浆的PH在之间变动。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2)温度:人的体温在左右,所以人体内酶的最适温度也是37℃左右。(3)渗透压:人的血浆渗透压在37℃时,约为770KPa,相当于生理盐水0.9%NaCl的渗透压。 四、内环境稳态及其意义 1.概念:在等的调控下,通过人体自身的调节,机体会对内环境的各种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使得内环境的温度、渗透压、酸碱度及各种化学成分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注意:内环境的稳态是内环境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这种稳态不是一种恒定的状态,而是一种动态平衡。 2.稳态实现的结构基础: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3.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4.内环境稳态的意义: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思考讨论】你能否列举出日常生活中内环境稳态失调的例子? 【作业布置】 1. (2011年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有关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内环境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 B.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C. 外环境的变化一定会破坏内环境的稳态 D. 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恒定不变 2. (2016届连云港模拟)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人体的内环境即指体液 B. 内环境的温度随气温的变化而变化 C. H2CO3/NaHCO3对血浆pH相对稳定有重要作用 D. 葡萄糖以协助扩散方式从消化道进入内环境 3. (2016届南京模拟)右图是人体内环境结构示意图,a、b、c表示的是结构,①②③④表示的是液体,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①②④构成了内环境

人体的稳态教材分析

杨 一、主题及来源 高中生物必修3(苏教版)———生物与稳态 第二章第一节——人体的稳态 二、课标要求 具体内容标准活动建议 说明稳态的生理意义。 举例说明神经、体液调节在稳态中的作用。描述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描述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关注艾滋病的流行和防疫。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模拟人体某方面稳态的维持。 模拟尿糖的检测。 调查亲少年中常见的免疫疾病。 三、教什么 1、主要知识点及关系 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是靠体液(人体内的液体)来进行,人体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存在于细胞内)与细胞外液(存在与细胞外,主要有组织液、血浆、淋巴等。其物质交换图见p12) 2、重难点确定及依据 2.1、本节重点及其确定依据 人体的稳态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保障。出于稳态的生理意义,课程标准从知识层面对的人体的稳态学习内容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掌握神经与体液调节的协调, 人体稳态调节的生理过程及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等为本节重点。 2.2、本节难点及其确定依据 人体内环境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在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及血糖调节的理解上存在差异。维持稳态的机制十分复杂,学生不易理解。 3、相关分析 在学习本节之前学生已具备相当的生物基础知识、有关生物的学习能力(包括合理的、科学的认知)且学生因为在高考的压力和自身意识能力增强之下已具备一定的相当强烈的求知意识,所以本节课老师将会上得相对轻松。但是学生也会有一些不科学的观点,这就给老师增加一定的教学技巧、课堂组织等的挑战。故老师应提前让学生预习本节知识及相关知识的搜集并为学生提供相关指导。 4、育人因素 ①、对学生进行热爱生命的教育:由于人体处于一个稳定的环境,个体才会不断的 保持恒定并支配人体的生命活动,但有的免疫调节异常,就会产生病变,例如 艾滋病。 ②、对学生进行情感道德教育:人体稳态是支持人体活动的基本条件,能够使个体 了解并掌握身体基本信息来控制一个完整的个体,如糖尿病 5、能力、技能、方法分析

第四节 免疫调节(2课时)

第四节 免疫调节 (2课时) 特异性结合 吞噬细胞:在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中都发挥作用(其吞噬抗原属非特异性免疫) 记忆细胞:可以在抗原消失后很长时间保持对这种抗原的记忆。 再次免疫比初次免疫快而强的原因:当再接触同种抗原时,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快速产生大量的抗体。 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区别: 共同点:针对某种抗原,属于特异性免疫 4监控和清除的对象:体内①已经衰老的细胞;②其他因素而被破坏的细胞;③癌变的细胞 免疫系统能维持稳态的原因:免疫系统有①防卫功能;②监控和清除功能 5、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 概念:把自身物质(自身抗原)当作外来异物进行攻击的疾病 自身免疫病 病例:( ) (过敏原)的刺激时所发生的组织损 伤或功能紊乱。 (过敏原首次侵入机体,刺激机体产生相应抗体,但不引起过敏反应) 特点: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 严重损伤;有明显的 ( )和 ( ) (过敏原)→皮肤荨麻疹;海鲜→呕吐;动物毛屑→过敏性鼻炎(花粉等物 质进入正常机体?不成为抗原,不产生相应抗体) 免疫功能过弱(病例—— ) 6、艾滋病 病因: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一种RNA 病毒)引起 发病机理:HIV 侵入T 细胞,使T 细胞大量死亡?患者丧失一切免疫功能 直接死因:免疫功能缺失?(防卫作用丧失→)念珠菌、肺囊虫等多种病原体引起的严重感染或(监控和清 除功能丧失→)恶性肿瘤等疾病 主要传播途径:( )

小试牛刀 1.若某种病毒已侵入人体细胞,机体免疫系统对该靶细胞发挥的免疫作用属于()A.体液免疫 B.细胞免疫 C.自身免疫 D.非特导性免疫 2.以下关于T细胞作用的叙述最完整的一组是() ①处理抗原②传递抗原③识别抗原④分化成记忆细胞⑤分化成效应T细胞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⑤ D.②④⑤ 3.下列关于细胞免疫的叙述,不正确 ...的是()A.进行细胞免疫时,抗原也需经吞噬细胞的摄取和处理 B.细胞免疫主要消灭侵入人体细胞内部的抗原 C.效应T细胞可直接杀灭抗原 D.记忆T细胞接受同一种抗原再次刺激时,会迅速增殖分化成效应T细胞 4.下列各项中,只属于细胞免疫功能的是()A.抑制病菌的繁殖 B.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直接接触,导致靶细胞死亡 C.使细菌产生的外毒素失去毒性 D.使病毒失去感染人体细胞的能力 5.下列属于自身免疫病的是()A.过敏性鼻炎B.冠心病C.艾滋病D.类风湿性关节炎 6.自身免疫病产生的原因是()A.人体免疫系统对病原菌的免疫效应 B.人体免疫系统对人体正常组织的免疫反应 C.人体免疫系统对过敏原的反应 D.自身免疫功能不足引起 7.下列不属于 ...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过强造成的疾病是()A.接触了花粉引起皮肤荨麻疹 B.艾滋病 C.过敏性鼻炎D.系统性红班狼疮 8.下列物质不属于 ...过敏原的是()A.牛奶 B.结核杆菌 C.青霉素 D.花粉 9.下列关于过敏原和抗原的叙述正确的是()A.过敏原和抗原都是第一次进入机体就能引起相应反应 B.过敏原和抗原都是第二次进入机体才能引起相应反应 C.过敏原第二次进入机体才能引起过敏反应,抗原第一次进入就引起免疫反应 D.过敏原第一次进入机体就引起过敏反应,抗原第二次进入才能引起免疫反应 10.生活中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最可能感染艾滋病病毒的是()A.与艾滋病人握手 B.使用了艾滋病感染者用过而又未经严格消毒的餐具 C.住旅店时,使用了艾滋病感染者用过而又未及时更换的被褥 D.补牙时,使用了艾滋病感染者用过而又未经严格消毒的器械 11.给健康婴儿接种卡介苗(一种疫苗),目的是使婴幼儿体内产生()A.浆细胞 B.效应T细胞 C.记忆细胞 D.抗体 12.流感是一种流感病毒引起的常见病。流感病毒有不同的亚型,现有多种流感疫苗,有人注射了一种流

人体的稳态知识点总结

《第一节人体的稳态》知识点 一、学习目标 1、稳态的生理意义; 2、体温调节; 3、水和无机盐的调节。 二、重点知识归纳讲解 (一)稳态的生理意义 1、内环境及各成分间的关系 (1)人体内环境由细胞外液组成,包括组织液、血浆和淋巴。 (2)体内细胞与内环境及内环境成分间的关系。 (3)内环境的重要性: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体内细胞直接从内环境中吸收养料和氧气,向内环境排出二氧化碳等废物,而且体内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2、理解稳态的概念 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调控下,通过人体自身的调节,机体会对内环境的各种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使得内环境的温度、渗透压、酸碱度及各种化学成分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叫做稳态。稳态是人体对多变的外界环境的适应。人体维持内环境的稳态有赖于反馈调节(包括正反馈和负反馈)。 3、稳态的生理意义:稳态是人体细胞正常代谢所必需的,维持内环境在一定范围内的稳态是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二)体温调节 1、人的体温及其意义 (1)概念:人体内的温度。平时所讲的体温实际上是测量口腔所得的温度,平均为37℃(正常体温)。 (2)测量部位 口腔温度为36.7℃~37.7℃,平均温度为37.2℃; 腋窝温度为36.0℃~37.4℃,平均温度为36.8℃; 直肠温度为36.9℃~37.9℃,平均温度为37.5℃。 三个测量部位最常用的部位是口腔和腋窝,最接近人体温的是直肠温度。 (3)体温恒定的原因 体内的产热量和散热量维持相对平衡,即产热量=散热量。 (4)体温恒定的意义 保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保证新陈代谢等生命活动过程中酶的活性,正常的体温是酶活性最适宜的温度。因此,体温恒定是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2、体温相对恒定的调节机制

第4节 免疫调节

生物·必修 3(人教版) 第4节免疫调节 ?达标练习 1.(双选)参与特异性免疫的细胞有( ) A.皮肤表皮细胞B.吞噬细胞 C.淋巴细胞 D.骨髓造血干细胞 答案:BC 2.下列有关免疫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只有T细胞、B细胞、效应T细胞三种 B.吞噬细胞仅在特异性免疫的抗原识别、加工和呈递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C.有过敏反应的人在初次接触过敏原时不会发生免疫反应 D.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均有吞噬细胞的参与 答案:D 3.乙肝疫苗的接种需在一定时期内间隔注射三次,其目的是( ) A.使机体积累更多数量的疫苗

B.使机体产生更多种类的淋巴细胞 C.使机体产生更多数量的抗体和淋巴细胞 D.使机体产生更强的非特异性免疫 解析:接种疫苗后,疫苗作为抗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如果有相同的抗原再次刺激机体时,记忆细胞会快速增殖分化,产生大量浆细胞,浆细胞进而产生抗体消灭抗原,这就是二次免疫反应。接种乙肝疫苗之所以要间隔注射三次,目的就是要激发机体二次免疫反应,使机体产生更多数量的抗体和淋巴细胞。 答案:C 4.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既有较严格的分工,也有一定的协作、联系。下列各项中,最能体现两者紧密关系的是( ) A.抗体 B.淋巴因子 C.溶菌酶 D.吞噬细胞 解析:吞噬细胞既参与体液免疫,也参与细胞免疫,还可作为第二道防线参与非特异性免疫。 答案:D 5.(多选)研究人员培育了一种称为“裸鼠”的实验动物,这种鼠缺少胸腺,其免疫功能表现为( ) A.体内淋巴细胞的种类减少 B.体液免疫功能维持正常 C.进入裸鼠体内细胞的细菌仍能被裂解

苏教版第一节人体的稳态——水和无机盐的平衡的调节

沛县职教中心高二生物教案高二生物备课组时间9.8 第一节人体的稳态——水和无机盐的平衡的调节 一.教学目标 1.知识 (1)理解水和无机盐的平衡; (2)理解水和无机盐平衡的调节; (3)理解水和无机盐平衡的意义。 2.能力 (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判断的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识别、理解图表信息的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本节知识解释和说明日常生活中一些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增强学生自我保健的意识,逐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2)帮助学生树立局部与整体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学习意识。 二.重点水和无机盐的平衡和调节。 三.难点:水和无机盐平衡的调节。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创设情境): 我们有这样的生活经历,吃的东西过咸,会感到口渴;夏天尿少,而冬天尿多;大量出汗后要喝点盐水 实施目标: 一.水和无机盐的摄入与排出引导学生讨论: (1)人体内的水是从哪来的? (2)排尿是排出体内水分的惟一途径吗? 生回忆旧知识,阅读有关教材,联系自身生理情况进行分析、讨论,得出结论:(1)人体内的水的来源: 饮食和物质代谢产生的水。饮食为主。 (2)排尿不是排出体内水分的惟一途径,是主要途径。皮肤、肺和大肠也能排出。进一步提出问题: (1)人体内的无机盐主要以什么状态存在?它们在体内是否平衡? (2)以钠盐和钾盐为例,说明它们的来源与去路。 生回忆旧知识,带疑阅读课文,分析教材,得出结论: (1)多数无机盐在人体内以离子状态存在; (2)钠盐和钾盐均来自食物,它们通过尿液、汗液和粪便多条排出途径。 二.肾的结构 讲解:肾是人体的主要排泄器官。 生观察教材中的图2-7 生总结肾的结构 肾小囊 肾小体 肾单位 肾小球 肾小管

第4节 免疫调节

第4节免疫调节 【高考目标导航】 1、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2、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 【基础知识梳理】 一、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1、免疫系统的组成 (1)免疫器官: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如骨髓、胸腺、淋巴结、脾、扁桃体等。 (2)免疫细胞:是指发挥免疫作用的细胞,主要有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其中后者又可分为B细胞和T细胞。 (3)免疫活性物质:浆细胞分泌的抗体、效应T细胞分泌的淋巴因子以及溶菌酶等。 2、免疫系统的功能:防卫、监控和清除。 3、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比较 4、特异性免疫 (1)体液免疫 参与细胞: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记忆细胞、浆细胞 结果:多数情况下浆细胞产生抗体与抗原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2)细胞免疫 参与细胞:吞噬细胞、T细胞、记忆细胞、效应T细胞。 结果:效应T细胞可以与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密切接触,使其裂解死亡,释放出病原体,最终被吞噬、消灭。 二、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

1、病原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2、机理:破坏T淋巴细胞,使免疫调节受抑制 3、特点:传染性极强 4、传播途径:性接触、血液、母婴 5、预防措施:拒绝毒品,洁身自爱。 【要点名师透析】 一、免疫细胞 1、淋巴细胞的起源与分化 2、各种免疫细胞的比较 A.B淋巴细胞与体液免疫有关,而与细胞免疫无关;T淋巴细胞与细胞免疫有关,而与体液免疫无关 B.尽管特异性免疫针对性强,对抗原的杀伤效果好,但机体最终将抗原清除还是要依赖非特异性免疫 C.人体免疫系统不只清除外来细胞,也可清除自己衰老或受伤的细胞

高中生物免疫调节

免疫调节 第4节免疫调节 一、教学目标1.概述免疫系统的组成。2.概述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3.关注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 4.关注器官移植所面临的问题,进一步探讨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2.教学难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 三、教学策略及过程: 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艾滋病及其防治方面的资料,课上进行交流和讨论。 1、以艾滋病问题为切入口,围绕艾滋病问题的讨论而逐步展开。着重围绕以下几个方面。 (1)艾滋病的发现、艾滋病病毒、艾滋病的主要病症及其危害。 (2)目前全球及我国艾滋病的发展现状以及采取的预防措施。 (3)艾滋病传播有哪些途径? (4)我们应如何对待艾滋病病人?面对艾滋病,我们能够做些什么? (5)你知道世界艾滋病日吗?历年的主题是什么?开展世界艾滋病运动有什么意义? 通过以上交流和讨论,使学生能对艾滋病知识有更多的了解,认识到艾滋病发展的严峻形势,以及每一个人的责任和义务;认识到艾滋病患者是HIV的受害者,需要得到我们的关爱。 2、引导学生深入讨论:艾滋病的病因是什么?艾滋病的死因是什么?为什么艾滋病病人最后往往是患不同的疾病而死亡?为什么艾滋病又叫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通过这些问题的讨论揭示艾滋病与人体免疫系统的关系,引入对免疫系统功能的学习。 3、学生联系初中所学的知识,分析讨论人体需要通过哪些途径来抵御病原体的攻击。指出,我们的身体无时无刻不处在病原体的包围之中,我们吃的食物中含有病原体,吸入的气体中含有病原体,周围的空气中含有大量的病原体,但在一般情况下我们并不得病,这是为什么?人被HIV感染后,也并不立即得病,一般有几年时间的潜伏期,这是什么原因?学生分析出人体防御病原体的途径以及这些途径的特点,最后对人体的三道防线作归纳。展示有关动画,引导学生分析:第一、二道防线的作用及特点。 4、第三道防线是如何起作用的呢? 学生回顾在初中已学习过的抗体和抗原知识, 讨论:抗体是怎么产生的?又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学生阅读课文相关的内容,然后让学生进行分析。 分析清楚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浆细胞、记忆细胞与抗体形成的关系,最后教师与学生一起归纳体液免疫的过程。 通过体液免疫机体只能消灭体液中的病原体,如果病原体侵入了细胞,抗体就无能为力了,消灭这些病原体通过什么途径呢? 进行细胞免疫的教学,最后进行归纳。 在分析清楚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基础上,让学生归纳两者的区别与联系。 从分析比较中引导学生思考,在免疫过程需要哪些成分参与呢? 5、引入免疫系统的组成。 由于已清楚了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与免疫有关的成分大多已涉及,此时只需引导学生从器官水平、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对免疫系统的组成进行归类就可以了。 6、前面讨论的主要是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人体通过这种防卫功能,使机体能有效地防御病原体,那么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是不是越强越好呢?由此引导学生分析,列举一些过敏反应及自身免疫疾病的实例进行分析,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从而使学生明白,正常的免疫功能是维持内环境稳态所必需的,免疫功能过强或过弱,都可能引起机体功能的紊乱。 免疫系统只有防御功能吗?可从艾滋病的死因引出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 7、免疫学的应用: 疫苗的应用:作简要的回顾,教师列举一些实例作简要的分析; 利用免疫原理进行疾病的检测:过具体的实例加以分析和说明; 免疫学在器官移植中的应用: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资料,引导学生讨论。通过讨论,应使学生认识到,一方面解决器官的排异问题、克服免疫抑制药物对人体免疫力的影响,以及通过器官克隆等方法解决供体器官来源问题,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发展;另一方面,解决目前供体器官严重不足的问题需要人们科学地认识器官移植,更需要唤醒人们心灵深处的爱心。最后,要求学生收集关于艾滋病或器官移植方面的资料,在班内进行一次相关的宣传交流活动。四、总结、巩固。做部分课堂练习。五、作业:《世纪金榜》第4节六、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