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薄膜物理1

薄膜物理1

薄膜物理与技术A卷答案

《薄膜物理与技术》A卷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细则 一、名词解释:(本题满分20分,每小题5分) 1、饱和蒸汽压 在一定温度下(1分),真空室内蒸发物质的蒸气与固体或液体平衡过程中(2分)所表现出的压力称为该物质的饱和蒸气压。(2分) 2、溅射 是指荷能粒子轰击固体物质表面(靶),(1分)并在碰撞过程中发生动能与动量的转移,(2分)从而将物质表面原子或分子激发出来的过程。(2分) 3、化学气相沉积 把含有构成薄膜元素的一种或几种化合物的单质气体供给基片(2分),利用热、等离子体、紫外线、激光、微波等各种能源(2分),使气态物质经化学反应形成固态薄膜。(1分)。 4、外延生长 外延生长技术就是在一块半导体单晶片上(2分)沿着单晶片的结晶轴方向生长(2分)一层所需要的薄单晶层。(1分) 二、简答题:(本题满分80分) 1、什么叫真空?写出真空区域的划分及对应的真空度(10分) 答:真空是指低于一个大气压的气体空间。(2分) 对真空的划分: 1)粗真空:105-102Pa;(2分) 2)低真空:102-10-1Pa;(2分) 3)高真空:10-1-10-6Pa;(2分) 4)超高真空:<10-6Pa。(2分) 2、什么是真空蒸发镀膜法?其基本过程有哪些?(10分) 答:真空蒸发镀膜法(简称真空蒸镀)是在真空室中,加热蒸发容器中待形成薄膜的原材料,使其原子或分子从表面气化逸出(2分),形成蒸气流,入射到基片表面,凝结形成固态薄膜的方法。(2分)其基本过程包括: (1)加热蒸发过程。包括凝聚相转变为气相的相变过程。(2分) (2)输运过程,气化原子或分子在蒸发源与基片之间的输运。(2分) (3)蒸发原子或分子在基片表面的淀积过程,即使蒸气凝聚、成核、核生长、形成连续薄膜。(2分) 3、简述磁控溅射的工作原理。(10分) 答:磁控溅射的工作原理是:电子e在电场E作用下,在飞向基板过程中与氩原子发生碰撞,使其电离出Ar+和一个新的电子e,电子飞向基片,Ar+在电场作用下加速飞向阴极靶,(2分)并以高能量轰击靶表面,使靶材发生溅射。在溅射粒子中,中性的靶原子或分子则淀积在基片上形成薄膜。(2分) 二次电子e1一旦离开靶面,就同时受到电场和磁场的作用。一般可近似认为:二次电子在阴极暗区时,只受电场作用;一旦进入负辉区就只受磁场作用。(2分)

半导体薄膜材料分析

半導體薄膜材料分析 李文鴻 化學工程系 黎明技術學院 摘要 使用電子迴旋共振電漿化學氣相沉積法(electron cyclotron resonance plasma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 ECRCVD)以CH4/SiH4/Ar混合氣體於低溫下成長碳化矽薄膜為例,藉由穿透式電子顯微鏡(TEM)、X光繞射儀(XRD)、掃描式電子顯微鏡(SEM)、原子力顯微鏡(AFM)、傅立葉轉換紅外線光譜儀(FTIR)、X射線光電子能譜儀(XPS; ESCA)、歐傑電子能譜儀(AES)、拉塞福背向散射儀(RBS)、低能量電子繞射(LEED)、反射式高能量電子繞射(RHEED)、拉曼光譜儀(Raman)來研究碳化矽薄膜的微結構、表面型態及化學組成與沉積參數之間的關係,藉由二次離子質譜儀(SIMS)來研究沉積膜的雜質濃度分佈,利用光子激發光(PL)來量測發光波長範圍。 關鍵字:材料分析、電子迴旋共振電漿化學氣相沉積法、碳化矽薄膜 一、前言光電半導體產業的發展非常迅速,其中

積體電路製程技術的發展朝向尺寸微小化,目前已邁入0.13μm以下製程及邁向奈米的範疇,並朝多層薄膜的趨勢。然而新材料和製程的開發及其分析更是必須掌握的。本文將以跨世紀的接班材料-碳化矽(silicon carbide)為例,介紹材料之薄膜成長及其分析。 碳化矽為具有許多優異特性的電子材料,如寬能隙、高電子遷移率、高飽和飄移速度、高崩潰電壓、高操作溫度、高熱傳導度、化學惰性、高融點及高硬度【1】,並具耐熱震(thermal shock resistance)、抗高溫氧化、比矽低的介電常數等優點。由Johnson 之優值指標(評估元件在高功率及高頻下運作的指標)碳化矽(β-SiC)為矽之1137.8倍,及Keyes 之優值指標(評估元件在高速下運作的指標) 碳化矽(β-SiC)為矽之5.8倍【2】,故碳化矽元件能在高功率、高頻及高速下操作的特性,在光電元件的製造上,具極大之應用價值,且可用於微機電系統(micr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MEMS)元件之薄膜【3】、封裝材料及濾材之分離膜等【4】。在商業應用發展方面,Cree Research、日本三洋公司及信越半導體等的碳化矽藍光LED已商品化,Motorola將碳化矽應用於RF 及微波的高頻高功率元件,General Electric 應用於高功率及高溫元件之感測器,Westinghouse 應用於高頻MESFET元件等。可見碳化矽具多用途且具發展潛力,因此被諭為跨世紀的接班材料。 由於材料之製程會影響材料結構及性質進而影響其應用,因此本文將介紹碳化矽材

ZnO薄膜的主要性质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ZnO 薄膜的主要性质 于激子带边发射,绿光发射则与ZnO 表层中以O 空位为主的深能级有关。ZnO 在可见光波段的吸收和发射光谱可参见文献。 电学性质未掺杂ZnO 薄膜室温载流子浓度主要取决于充当浅施主的间隙Zn 原子浓度。ZnO 薄膜的p 型掺杂是个备受关注的课题。Y.R.Ryu 等人用PLD 法 在GaAs 衬底上掺杂As 制得p-ZnO,受主浓度为1017~1021cm-3,紧束缚带边发射峰分别在3.32 eV 和3.36 eV[17]。M. Joseph 等人在400℃下用PLD 法进行Ga、N 共掺杂实现p 型转变,以ZnO(ω(Ga2O3)=5%)为靶材,N2O 为N 源, 进行电子回旋共振活化,p-ZnO 室温电阻率为0.5 Ω-cm,受主浓度为4 乘以1019 cm-3。T.Aoki 用准分子激光掺杂技术获得p-ZnO。 ZnO 薄膜的电学特性与制备方法及后续工艺条件有直接的依赖关系。电子束 蒸发制备的Al 掺杂ZnO 薄膜的电子浓度在1019~1021cm-3,室温电阻率为10-4 Ω-cm。溅射法制备AZO 薄膜的电学特性与溅射功率有很大关系。溅射 功率越大,薄膜的质量越好,这主要是因为溅射功率的提高有助于薄膜缺陷的减少, 增大晶粒尺寸,晶界的散射作用减轻,增大了载流子的平均自由程,从而使迁移率增大,薄膜的薄层电阻降低。反应溅射过程中,氧分压太低,薄膜的缺陷密度较高;氧 分压太高,薄膜的电阻率上升很快,通常在1~2mPa 比较合适。同样掺杂情况 下,ZnO 的施主浓度和受主浓度低于GaN,并且ZnO 的杂质、点缺陷以及位错的 浓度也低于GaN。ZnO 主要有导带底以下30meV、60meV 和340meV 三个施主能级。间隙Zn 原子是主要的浅施主,Vo 是深能级施主。总之,在点缺陷和位错浓 度低的情况下,ZnO 薄膜有较好的电学性质。

薄膜物理与技术

第一章真空技术基础 1、膜的定义及分类。 答:当固体或液体的一维线性尺度远远小于它的其他二维尺度时,我们将这样的固体或液体称为膜。通常,膜可分为两类: (1)厚度大于1mm的膜,称为厚膜; (2)厚度小于1mm的膜,称为薄膜。 2、人类所接触的真空大体上可分为哪两种? 答:(1)宇宙空间所存在的真空,称之为“自然真空”;(2)人们用真空泵抽调容器中的气体所获得的真空,称之为“人为真空”。 3、何为真空、绝对真空及相对真空? 答:不论哪一种类型上的真空,只要在给定空间内,气体压强低于一个大气压的气体状态,均称之为真空。完全没有气体的空间状态称为绝对真空。目前,即使采用最先进的真空制备手段所能达到的最低压强下,每立方厘米体积中仍有几百个气体分子。因此,平时我们所说的真空均指相对真空状态。 4、毫米汞柱和托? 答:“毫米汞柱(mmHg)”是人类使用最早、最广泛的压强单位,它是通过直接度量长度来获得真空的大小。1958 年,为了纪念托里拆利,用“托(Torr)”,代替了毫米汞柱。1 托就是指在标准状态下,1 毫米汞柱对单位面积上的压力,表示为1Torr=1mmHg。 5、真空区域是如何划分的? 答:为了研究真空和实际使用方便,常常根据各压强范围内不同的物理特点,把真空划分为以下几个区域:(1)粗真空:l′105 ~ l′102 Pa,(2)低真空:l′102 ~ 1′10-1Pa,(3)高真空:l′10-1 ~ 1′10-6Pa和(4)超高真空:< 1′10-6Pa。 6、真空各区域的气体分子运动规律。 答:(1)粗真空下,气态空间近似为大气状态,分子仍以热运动为主,分子之间碰撞十分频繁;(2)低真空是气体分子的流动逐渐从黏滞流状态向分子状态过渡,气体分子间和分子和器壁间的碰撞次数差不多;(3)高真空时,气体分子的流动已为分子流,气体分子和容器壁之间的碰撞为主,而且碰撞次数大大减少,在高真空下蒸发的材料,其粒子将沿直线飞行;(4)在超高真空时,气体的分子数目更少,几乎不存在分子间的碰撞,分子和器壁的碰撞机会也更少了。 7、何为气体的吸附现象?可分几类、各有何特点? 答:气体吸附就是固体表面捕获气体分子的现象,吸附分为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 (1)物理吸附没有选择性,任何气体在固体表面均可发生,主要靠分子间的相互吸引力引起的。物理吸附的气体容易发生脱附,而且这种吸附只在低温下有效;(2)化学吸附则发生在较高的温度下,和化学反应相似,气体不易脱附,但只有当气体中的原子和固体表面原子接触并形成化合键时才能产生吸附作用。 8、何为气体的脱附现象? 答:气体的脱附是气体吸附的逆过程。通常把吸附在固体表面的气体分子从固体表面被释放出来的过程叫做气体的脱附。 9、何为电吸收和化学清除现象? 答:电吸收是指气体分子经电离后形成正离子,正离子具有比中性气体分子更强的化学活泼性,因此常常和固体分子形成物理或化学吸附;化学清除现象常在活泼金属(如钡、铁等)固体材料的真空蒸发时出现,这些蒸发的固体材料将和非惰性气体分子生成化合物,从而产生化学吸附。 10、影响气体在固体表面吸附和脱附的主要因素

薄膜材料与技术

薄膜技术在能源材料中的应用——薄膜太 阳能电池 一概述 能源和环境是二十一世纪面临的两个重大问题,据专家估算,以现在的能源消耗速度,可开采的石油资源将在几十年后耗尽,煤炭资源也只能供应人类使用约200年。太阳能电池作为可再生无污染能源,能很好地同时解决能源和环境两大难题,具有很广阔的发展前景。照射到地球上的太阳能非常巨大,大约40 min照射到地球上的太阳能就足以满足全球人类一年的能量需求。因此,制备低成本高光电转换效率的太阳能电池不仅具有广阔的前景,而且也是时代所需。 太阳能电池行业是21世纪的朝阳行业,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在电池行业中,最没有污染、市场空间最大的应该是太阳能电池,太阳能电池的研究与开发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重视。 太阳能电池种类繁多,主要有硅太阳能电池、聚光太阳能电池、无机化合物薄膜太阳能电池、有机薄膜太阳能电池、纳米晶薄膜太阳能电池和叠层太阳能电池等几大类[1]。 二薄膜太阳能电池。 1、薄膜硅太阳能电池 薄膜硅太阳能电池(硅膜厚约50μm)的出现,相对晶体硅太阳能电池,所用的硅材料大幅度减少,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的成本。薄膜硅太阳能电池主要有非晶硅(a—Si)、微晶硅(μc—Si)和多晶硅(p-Si)薄膜太阳能电池,前两者有光致衰退效应,其中μc—Si薄膜太阳能电池光致衰退效应相对较弱但μc-Si薄膜沉积速率低(仅1.2 nm/s) ,光致衰退效应致使其性能不稳定,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而后者则无光致衰退效应问题,因此是硅系太阳能电池

的发展方向[1]。 太阳能电池是制约太阳能发电产业发展的瓶颈技术之一。目前主要的研究工作集中在新材料、新工艺、新设计等方面,其目的是为了提高电池转换效率和降低电池制造成本。制造太阳能电池的材料主要有单晶硅、多晶硅、非晶硅以及其他新型化合物半导体材料,其中非晶硅属直接转换型半导体,光吸收率大,易于制成厚度0.5微米以下、面积l平方米以上的薄膜,并且容易与其他 原子结合制成对近红外高吸收的非晶硅锗集层光电池,这是目前的主攻方向之一;另一种是非晶硅和多晶硅混合薄膜材料,它转换率高、用材省,是新世纪最有前途的薄膜电池之一。 2、无机化合物薄膜太阳能电池 选用的无机化合物主要有CdTe,CdS,GaAs,CulnSe2(CIS)等,其中CdTe的禁带宽度为1.45 eV(最佳产生光伏响应的禁带宽度为1.5 eV),是一个理想的半导体材料,截止2004年,CdTe电池光电转化效率最高为16.5%;CdS的禁带宽度约为2.42 eV,是一种良好的太阳能电池窗口层材料,可与CdTe、SnS和CIS等形成异质结太阳能电池;GaAs的禁带宽度为1.43 eV,光吸收系数很高,GaAs单结太阳电池的理论光电转化效率为27%,目前GaA/Ge单结太阳电池最高光电转换效率超过20%,生产水平的光电转换效率已经达到19~20%,其与GalnP组成的双节、三节和多节太阳能电池有很大的发展前景;CIS薄膜太阳能电池实验室最高光电转化效率已达19.5%,在聚光条件下(14个太阳光强),光电转化效率达到21.5%,组件产品的光电转化效率已经超过13%;CIS 薄膜用Ga部分取代In,就形成Culn1-x Ga x Se2 (简称CIGS)四元化合物,其薄膜的禁带宽度在1.04~1.7 eV范围内可调,这为太阳能电池最佳禁带宽度的优化提供了机会,同时开发了两种新的材料,用Ga完全取代In形成CuGaSe2,用S完全取代Se形成CulnS2,以备In、Se资源不足时可以采用。但是,Cd和As是有毒元素,In和Se是稀有元素,严重地制约着无机化合物薄膜太阳能电池的大规模生

材料物理复习题

1. 简述物理气相沉积薄膜的物理过程 一般,单个气相原子的动能(22 1 mv E k = )大于基体中一个原子的动能(kT 23 ),若发生碰撞,入射原子能快速交出多余的能量,则易被吸附。吸附过程包括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物理吸附依靠德华力,作用围约为0.4nm ;化学吸附依靠吸附原子和基体表面原子间形成的化学键,作用围小(0.1~0.3nm ),吸附能较大,解吸较前者困难。单个气相原子吸附在基体上后,由几个被吸附的单个原子相互结合形成各种大小不一的小原子团(凝结相),小原子团长大为晶核,晶核继续长大,形成不连续薄膜,进而得到连续薄膜。 2. 简述: 临界核概念; 微滴理论; 原子理论; 表面结构驰豫和重构 ①要形成薄膜,需有特殊的小原子团产生,这种小原子团不分解出单原子或双原子等,是稳定的,称为稳定核。临界核比最小稳定核少一个原子,由薄膜材料和基片种类决定。 ②将吸附在基片表面的原子团视为微小的凝聚滴(如图),由热力学理论知,形成这个微滴时总自由能的变化为:?G=a 3r 3g v +a 1r 2σ0+a 2r 2σ1-a 2r 2σ2 只有 r >r*→ ?G ↓→才稳定 v v v d G a r g a r a r a r dr a a a r a g a a a G a g σσσσσσσσσ23102122102122310212222 3 32220234 27** ?=++-=-+-∴= +-?=3 () 微滴的临界半径() 总自由能变化最大值

在基片单位表面上吸附的原子数(原子密度)为: 成核速率为 当原子数>100个以上的微滴,其表面能和自由能可以用块状材料的相应数值。 ③当小于100个以下,甚至几个原子的微滴时,需用原子理论。 成核速率∝临界核密度×每个核的捕获围×吸附原子向临界核的总速度 由统计理论,临界核密度: s v v v v a r a r G r r f G r f g G f r g r d G r G f dr g πθπθπθπθθθ πσπθσπθπθσσπθσ2 1222232 20 033203 002cos 2cos sin sin 23cos cos 4()4 4 ()3 1 ()3 20, 16()/3**=?==?=-+∴?= =?=∴?=+?=?=-?=假设微滴为球帽形 (1-)面积(1-) 面积()=4形成该微滴后,体系总的自由能变化 4() v g 2 f G θθσσθσθσσσσσ2010()00cos 0*==??==+=∴↑≥?22201 当时,完全润湿,,即形成稳定核无需克服能量位垒,由,可知,则最大。 基片表面上有台阶、微裂缝等,有助于(+)促进成核p P R R E kT v τ0 1 ( )exp(/)==1n x P P I n An v I Zn An v Z E E G v I Zn a R r v kT πθ111 000 (2sin )exp() **** ∝?=---∴=-2 比例系数,约为10微滴的表面能和体积的自由能变化用块材数值不? ()()10100111101000exp /i 0exp /exp /基片单位面积上的吸附点数 基片单位面积上吸附的单原子密度临界核的结合能 -临界核中的原子数目 不计入吸附能的单原子位能. 令,则:()i i i i i i i i i i n n n E iE kT n n n E E n n E n n E iE kT n E kT n n * *????=- ?????----??????==-= ? ??? ????

薄膜物理与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薄膜物理与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一)课程名称、所属专业、课程性质、学分; 课程名称:薄膜物理与技术 所属专业:电子器件与材料工程 课程性质:必修课 学分:3 (二)课程简介、目标与任务; 本课程讲授薄膜的形成机制和原理、薄膜结构和缺陷、薄膜各项物理性能和分析方法等物理内容;讲授薄膜各种制备技术。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具备从事电子薄膜、光学薄膜、以及各种功能薄膜研究与开发的能力 (三)先修课程要求,与先修课与后续相关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内容衔接; 《量子力学》、《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固体物理》、《电子技术》、《电路分析》等。 (四)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教材:杨邦朝,王文生. 《薄膜物理与技术》,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4 主要参考书:1.陈国平.《薄膜物理与技术》,东南大学出版社,1993 2.田民波,薄膜技术与薄膜材料,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8 二、课程内容与安排 本课程全部为课堂讲授。重点:真空的获得和真空测量的工作原理;物理气相沉积和化学气相沉积的原理及方法;薄膜生长的机理。 难点:磁控溅射的机理及控制;MOCVD技术;薄膜形成过程的机理 (一)绪论2学时 1、薄膜的概念和历史 2、薄膜材料与薄膜技术的发展 3、薄膜科学是边缘交叉学科 4、薄膜产业是腾飞的高科技产业

(二)真空技术基础2学时 1、真空的基本知识 2、真空的获得 3、真空的测量 (三)真空蒸发镀膜4学时 1、真空蒸发原理 2、蒸发源的蒸发特性及膜厚分布 3、蒸发源的类型 4、合金及化合物的蒸发 5、膜厚和淀积速率的测量与控制 (四)溅射镀膜4学时 1、溅射镀膜的特点 2、溅射的基本原理 3、溅射镀膜类型 4、溅射镀膜的厚度均匀性 (五)离子镀膜2学时 1、离子镀原理 2、离子镀的特点 3、离子轰击的作用 4、离子镀的类型 (六)化学气相沉积镀膜4学时 1、化学气相沉积的基本原理 2、化学气相沉积的特点 3、化学气相沉积方法简介 4、低压化学气相沉积 5、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沉积 6、其他化学气相沉积 (七)溶液镀膜法2学时 1、化学反应沉积 2、阳极氧化法

薄膜物理与技术复习资料

第一章 最可几速率:根据麦克斯韦速率分布规律,可以从理论上推得分子速率在m v 处有极大值,m v 称为最可几速率 M RT M RT m kT 41.122==,Vm 速度分布 平均速度: M RT m RT m kT 59.188==ππ,分子运动平均距离 均方根速度:M RT M RT m kT 73.133==平均动能 真空的划分:粗真空、低真空、高真空、超高真空。 真空计:利用低压强气体的热传导和压强有关; (热偶真空计) 利用气体分子电离;(电离真空计) 真空泵:机械泵、扩散泵、分子泵、罗茨泵 机械泵:利用机械力压缩和排除气体 扩散泵:利用被抽气体向蒸气流扩散的想象来实现排气作用 分子泵:前级泵利用动量传输把排气口的气体分子带走获得真空。 平均自由程:每个分子在连续两次碰撞之间的路程称为自由程;其统计平均值成为平均自由程。 常用压强单位的换算 1Torr=133.322 Pa 1 Pa=7.5×10-3 Torr 1 mba=100Pa 1atm=1.013*100000Pa 真空区域的划分、真空计、各种真空泵 粗真空 1×105 to 1×102 Pa 低真空 1×102 to 1×10-1 Pa 高真空 1×10-1 to 1×10-6 Pa 超高真空 <1×10-6 Pa 旋转式机械真空泵 油扩散泵 复合分子泵 属于气体传输泵,即通过气体吸入并排出真空泵从而达到排气的目的 分子筛吸附泵 钛升华泵 溅射离子泵 低温泵 属于气体捕获泵,即通过各种吸气材料特有的吸气作用将被抽气体吸除,以达到所需真空。 不需要油作为介质,又称为无油泵 绝对真空计: U 型压力计、压缩式真空计 相对真空计:

薄膜材料与薄膜技术复习资料

1.为了研究真空和实际使用方便,根据各压强范围内不同的物理特点,把真空划分为 粗真空,低真空,高真空,超高真空四个区域。 2.在高真空真空条件下,分子的平均自由程可以与容器尺寸相比拟。 3.列举三种气体传输泵旋转式机械真空泵,油扩散泵和复合分子泵。 4.真空计种类很多,通常按测量原理可分为绝对真空计和相对真空计。 5.气体的吸附现象可分为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 6.化学气相反应沉积的反应器的设计类型可分为常压式,低压式,热壁 式和冷壁式。 7.电镀方法只适用于在导电的基片上沉积金属和合金,薄膜材料在电解液中是以 正离子的形式存在。制备有序单分子膜的方法是LB技术。 8.不加任何电场,直接通过化学反应而实现薄膜沉积的方法叫化学镀。 9.物理气相沉积过程的三个阶段:从材料源中发射出粒子,粒子运输到基片和粒子 在基片上凝聚、成核、长大、成膜。 10.溅射过程中所选择的工作区域是异常辉光放电,基板常处于负辉光区,阴极 和基板之间的距离至少应是克鲁克斯暗区宽度的3-4倍。 11.磁控溅射具有两大特点是可以在较低压强下得到较高的沉积率和可以在较低 基片温度下获得高质量薄膜。 12.在离子镀成膜过程中,同时存在吸附和脱附作用,只有当前者超 过后者时,才能发生薄膜的沉积。 13.薄膜的形成过程一般分为:凝结过程、核形成与生长过程、岛形成与 结合生长过程。 14.原子聚集理论中最小稳定核的结合能是以原子对结合能为最小单位不连续变化 的。 15.薄膜成核生长阶段的高聚集来源于:高的沉积温度、气相原子的高的动能、 气相入射的角度增加。这些结论假设凝聚系数为常数,基片具有原子级别的平滑度。 16.薄膜生长的三种模式有岛状、层状、层状-岛状。 17.在薄膜中存在的四种典型的缺陷为:点缺陷、位错、晶界和 层错。 18.列举四种薄膜组分分析的方法:X射线衍射法、电子衍射法、扫描电子 显微镜分析法和俄歇电子能谱法。 19.红外吸收是由引起偶极矩变化的分子振动产生的,而拉曼散射则是由引起极化率 变化的分子振动产生的。由于作用的方式不同,对于具有对称中心的分子振动,红外吸收不敏感,拉曼散射敏感;相反,对于具有反对称中心的分子振动,红外吸收敏感而拉曼散射不敏感。对于对称性高的分子振动,拉曼散射敏感。 20.拉曼光谱和红外吸收光谱是测量薄膜样品中分子振动的振动谱,前者 是散射光谱,而后者是吸收光谱。 21.表征溅射特性的主要参数有溅射阈值、溅射产额、溅射粒子的速度和能 量等。 什么叫真空?写出真空区域的划分及对应的真空度。 真空,一种不存在任何物质的空间状态,是一种物理现象。粗真空 105~102Pa 粘滞流,分子间碰撞为主低真空 102~10-1 Pa 过渡流高真空 102~10-1 Pa分子流,气体分子与器壁碰撞为主超高真空 10-5~10-8 Pa气体在固体表面吸附滞留为主极高真空 10-8 Pa 以下

2008春季学期 薄膜物理 试题A卷试题 答案

2008春季学期 薄膜物理 试题A 卷试题 答案 一、填空题 在离子镀膜成膜过程中,同时存在沉积和溅射作用,只有当前者超过后者时,才能发生薄膜的沉积 薄膜的形成过程一般分为:凝结过程、核形成与生长过程、岛形成与结合生长过程 薄膜形成与生长的三种模式:层状生长,岛状生长,层状-岛状生长 在气体成分和电极材料一定条件下,起辉电压V 只与 气体的压强P 和 电极距离 的乘积有关。 二、解释下列概念 1、气体分子的平均自由程 每个分子在连续两次碰撞之间的路程称为自由程,其统计平均值: 称为平均自由程, 2、饱和蒸气压:在一定温度下,真空室内蒸发物质与固体或液体平衡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压 力。 3、凝结系数: 当蒸发的气相原子入射到基体表面上,除了被弹性反射和吸附后再蒸发的原子之外,完全被基体表面所凝结的气相原子数与入射到基体表面上总气相原子数之比。 4、物理气相沉积法:物理气相沉积法 (Physical vapor deposition)是利用某种物理过程,如物质的蒸发或在受到粒子轰击时物质表面原子的溅射等现象,实现物质原子从源物质到薄膜的可控转移的过程 5、溅射:溅射是指荷能粒子轰击固体表面 (靶),使固体原子(或分子)从表面射出的现象 三、回答下列问题 1、真空的概念?怎样表示真空程度,为什么说真空是薄膜制备的基础? 在给定的空间内,气体的压强低于一个大气压的状态,称为真空 真空度 、压强、气体分子密度:单位体积中气体分子数;气体分子的平均自由程;形成一个分子层所需的时间等 物理气相沉积法中的真空蒸发、溅射镀膜和离子镀等是基本的薄膜制备技术。它们均要求沉积薄膜的空间有一定的真空度。 2、讨论工作气体压力对溅射镀膜过程的影响? 在相对较低的压力下,电子的平均自由程较长,电子在阳极上消耗的几率增大,通过碰撞过程引起气体分子电离的几率较低。同时,离子在阴极上溅射的同时发射出二次电子的几率又由于气压较低而相对较小。这些均导致低压条件下溅射的速率很低。 在相对较低的压力下,入射到衬底表面的原子没有经过很多次碰撞,因而其能量较高,这有利于提供沉积时原子的扩散能力,提供沉积组织的致密性 在相对较高的压力下,溅射出来的靶材原子甚至会被散射回靶材表面沉降下来,因而沉积到衬底的几率反而下降 在相对较高的压力下,使得入射原子的能量降低,这不利于薄膜组织的致密化 溅射法镀膜的沉积速率将会随着气压的变化出现一个极大值 n 2 21 πσλ=

薄膜物理与技术

薄膜物理与技术 第一章 1、真空:低于一个大气压的气体空间。P1 2、真空度与压强的关系:真空度越低,压强越高。P1 3、1Torr = 1/760 atm =133.322Pa.(或1Pa=7.5×10-3Torr)P2 4、平均自由程:每个分子在连续两次碰撞之间的路程。P5 5、余弦定律:碰撞于固体表面的分子,它们飞离表面的方向与原入射方向无关,并按与表 面法线方向所成角度θ的余弦进行分布。P7 6、极限压强(或极限真空):对于任何一个真空系统而言,都不可能得到绝对真空(p=0), 而是具有一定的压强。P7 7、抽气速率:在规定压强下单位时间所抽出气体的体积,它决定抽真空所需要的时间。P7 8、机械泵的原理:利用机械力压缩和排除气体。P8 9、分子泵的工作原理:靠高速转动的转子碰撞气体分子并把它驱向排气口,由前级泵抽走, 而使被抽容器获得超高真空。P13 第二章 1、真空蒸发镀膜的三个基本过程:P17 (1)加热蒸发过程:…… (2)气化原子或分子在蒸发源与基片之间的输运:…… (3)蒸发原子或分子在基片表面上的淀积过程:…… 2、为什么真空蒸发镀膜的三个过程必须在空气非常稀薄的真空环境中进行?P18 答:如果不是真空环境,蒸发物原子或分子将与大量空气分子碰撞,使膜层受到严重污染,甚至形成氧化物;或者蒸发源被加热氧化烧毁;或者由于空气分子的碰撞阻挡,难以形成均匀连续的薄膜。 3、饱和蒸气压:在一定温度下,真空室内蒸发物质的蒸气与固体或液体平衡过程中所表现 出的压力。P18 4、蒸发温度:物质在饱和蒸气压为10-2托时的温度。P18 5、碰撞几率:。P23 6、点蒸发源:能够从各个方向蒸发等量材料的微小球状蒸发源。P25-27 计算:公式2-28、2-33 7、蒸发源与基板的相对位置配置P33 (1)点源与基板相对位置的配置:为了获得均匀膜厚,点源必须配置在基板所围成的球体中心。 (2)小平面源与基板相对位置的配置:当小平面源为球形工作架的一部分时,该小平面蒸发源蒸发时,在内球体表面上的膜厚分布是均匀的。 (3)大、小面积基板和蒸发源的配置。 8、对蒸发源材料的要求:①熔点要高;②饱和蒸气压低;③化学性能稳定,在高温下不应 与蒸发材料发生化学反应;④具有良好的耐热性,热源变化时,功率密度变化较小;⑤原料丰富,经济耐用。P35、37 9、表2-5 适合于各种元素的蒸发源(蒸发源材料)。P36 10、外延:在适当的衬底与合适条件下,沿衬底材料晶轴方向生长一层结晶结构完整的新单 晶层薄膜的方法。P46 11、同质外延:外延薄膜和衬底属于同一物质;异质外延:外延薄膜和衬底属于不同物质。

薄膜物理与技术题库完整

一、填空题 在离子镀膜成膜过程中,同时存在沉积和溅射作用,只有当前者超过后者时,才能发生薄膜的沉积 薄膜的形成过程一般分为:凝结过程、核形成与生长过程、岛形成与结合生长过程 薄膜形成与生长的三种模式:层状生长,岛状生长,层状-岛状生长 在气体成分和电极材料一定条件下,起辉电压V只与气体的压强P和电极距离的乘积有关。 1.表征溅射特性的参量主要有溅射率、溅射阈、溅射粒子的速度和能量等。 2. 溶胶(Sol)是具有液体特征的胶体体系,分散的粒子是固体或者大分子,分散的粒子大小在 1~100nm 之间。 3.薄膜的组织结构是指它的结晶形态,其结构分为四种类型:无定形结构,多晶结构,纤维结构,单晶结构。 4.气体分子的速度具有很大的分布空间。温度越高、气体分子的相对原子质量越小,分子的平均运动速度越快。 二、解释下列概念 溅射:溅射是指荷能粒子轰击固体表面 (靶),使固体原子(或分子)从表面射出的现象 气体分子的平均自由程:每个分子在连续两次碰撞之间的路程称为自由程,其统计平均值: 称为平均自由程, 饱和蒸气压:在一定温度下,真空室蒸发物质与固体或液体平衡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压力。 凝结系数:当蒸发的气相原子入射到基体表面上,除了被弹性反射和吸附后再蒸发的原子之外,完全被基体表面所凝结的气相原子数与入射到基体表面上总气相原子数之比。 物理气相沉积法:物理气相沉积法 (Physical vapor deposition)是利用某种物理过程,如物质的蒸发或在受到粒子轰击时物质表面原子的溅射等现象,实现物质原子从源物质到薄膜的可控转移的过程 真空蒸发镀膜法:是在真空室,加热蒸发容器中待形成薄膜的源材料,使其原子或分子从表面汽化逸出,形成蒸气流,入射到固体(称为衬底、基片或基板)表面,凝结形成固态 溅射镀膜法:利用带有电荷的离子在电场加速后具有一定动能的特点,将离子引向欲被溅射的物质作成的靶电极。在离子能量合适的情况下,入射离子在与靶表面原子的碰撞过程中将靶原子溅射出来,这些被溅射出来的原子带有一定的动能,并且会沿着一定的方向射向衬底,从而实现薄膜的沉积。 离化率:离化率是指被电离的原子数占全部蒸发原子数的百分比例。是衡量离子镀特性的一个重要指标。 化学气相沉积:是利用气态的先驱反应物,通过原子、分子间化学反应的途径生成固态薄膜的技术。 物理气相沉积:是利用某种物理过程,如物质的蒸发或在受到离子轰击时物质表面原子溅射的现象,实现物质原子从源物质到薄膜的可控转移过程。 溅射阈值:溅射阈值是指使靶材原子发生溅射的入射离子所必须具有的最小能量。

真空薄膜技术与薄膜材料的应用

真空薄膜技术与薄膜材料的应用及学习薄膜技术意义 ——张龙 090243138 材料物理 摘要:本文要紧讲述薄膜材料的一些差不多特点和在能源,军事以及其它方面的一些应用,并列举部分应用比较广泛的薄膜材料及现今前沿的薄膜材料和薄膜技术如光学薄膜中的太阳能薄膜,眼镜镀膜,抗反射膜及其他的一些耐腐蚀薄膜和电容薄膜,并阐述学习薄膜技术的意义。 关键词:薄膜;应用;进展;意义

Abstract:This article focuses on som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thin film material and the application of in the energy, military and some other aspects. Then it gives part of broader application of the thin film material and the edge of the film materials and thin film technologies such as optical thin films in solar thin film, optical coating, anti reflective film and other corrosion resistant film and film capacitors. At last it give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thin film technology and expounds. Keywords:Thin Film; Application; Development; Meaning 引言:真空薄膜技术进展至今已有200年的历史。在一代代探究者的艰辛研究下各种材料的薄膜化差不多成为一种普遍趋势,以至于将薄膜材料及薄膜技术看成21世纪科学与技术领域的重要进展方向之一。 正文: 真空薄膜技术进展至今已有200年的历史。在19世纪能够讲一直是处于探究和预研时期。通过一代代探究者的艰辛研究,时至今日大量具有各种不同功能的薄膜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薄膜作为一种重要的材料在材料领域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各种

薄膜物理

物理气相沉积(PVD):利用某种物理过程,如物质的热蒸发或在受到粒子轰击时物质表面原子的溅射等现象,实现物质原子到薄膜的可控转移的过程。 PVD法: 方法的核心点:薄膜材料通过物理方法产生并输运到基体表面的镀膜方法;通常是固体或熔融源;一般来说,在气相或衬底表面没有化学反应; 需要相对较低的气体压力环境: a)其他气体分子对于气相分子的散射作用较小; b)气相分子的运动路径近似为一条直线; c)气相分子在衬底上的沉积几率接近100%。 代表性技术:蒸发镀膜、溅射镀膜;技术特点:真空度高、沉积温度低、设备相对比较简单。薄膜质量可控度小、表面容易不均匀。 物理吸附:物理吸附时吸附物与吸附剂间通过范德华力结合。

物理吸附的特点:(1)范德华力是一种静电力,具有长程作用的性质。吸附距离较远,双原子分子可达0.4nm;(2)温度和气压对吸附速度影响大,通常在低温时发生吸附,高温时解吸;(3)由于范德华力可存在于任何两个分子之间,所以物理吸附可发生在任何固体表面上,而且物理吸附可很快达到平衡;(4)不发生电荷转移、吸附热小,可以是单层或多层吸附;(5)发生物理吸附时,第一个吸附层与基片的结合能是本征吸附,以后的层间结合能渐变为吸附材料自身的内聚能。 化学吸附:化学吸附是有电荷转移或共有发生(化学吸附的本质),即吸附原子在基片表面发生了化学反应,有新的化合物产生,或者由于吸附原子的存在使基片表面化学性质发生了变化。 化学吸附的特点:(1)吸附时放热量较大,接近于化学反应,可高达5eV以上,可与反应热接近;(2)吸附时对气体的选择性很大;(3)温度对吸附速度影响大,低温下不易达到吸附平衡,吸附与解吸的速度慢,即吸附的激活能大,要在高温下解吸;(4)吸附层一般只有单分子厚(形成化学键),但当出现互扩散时,则形成多原子层的化学吸附。 微滴理论的基本思想是将一般气体在固体表面上凝结成微液滴的核形成理论(类似于毛细管湿润)应用到薄膜形成过程中的核形成研究。这种理论采用蒸气压、界面能和湿润角等宏观物理量,从热力学角度处理核形成问题。 统计理论:该理论认为临界核非常小,由1-10 个原子组成,故可以不考虑表面能和接触角,而只考虑原子与基片之间的相互作用。把原子团看作宏观分子,分析在成核过程中原子与原子之间,原子与基片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两种理论的比较:两种理论所依据的基本概念相同,因此成核速率公式形式上相同。 2、两种理论所用的能量不相同, 微滴——自由能ΔG,原子——结合能两者相差一个熵值 微滴理论认为原子团尺寸变化时是连续的,表面能量是连续变化的。 原子理论则认为原子团尺寸变化时是不连续的,吸附原子能的能量变化是跳跃式的。 3、两种理论提出的模型不相同 微滴——理想化的简单几何模型 原子——原子组合模型 4、微滴理论适合于大尺寸临界核,原子理论适合于小尺寸临界核。 5、两种理论都能正确预示了成核速率,临界核能量,基片温度与基片性质的关 系。(原子团较小时,原子模型接近实际情况) 溅射薄膜的形成过程:a、入射原子将自己的动能转移给基板晶格原子,并形成吸附原子; b、吸附原子在基板表面迁移、扩散,并与晶格原子或已经吸附原子交换能量,或者再蒸发或溅射而脱离表面;或者进入低能状态停留于表面; c、形成晶核,并通过扩散(表面,体)使晶核长大; d、形成小岛(稳定核长大形成→长大为较大岛); e、逐渐形成连续薄膜。原子来源:a、入射原子b、吸附表面原子c、扩散、迁移原子 磁控溅射:特点1)高的沉积速率,比二极溅射高100倍;离化率从0.3-0.5%增加到5-6%(2)基片温升低,可对塑料基片、光刻胶等进行溅射3)基片的辐照损伤低 4)工作气压可下降2个数量级,10Pa →0.5Pa(5)靶的平均电流密度高 射频溅射:优点:A、淀积导体、半导体、绝缘体在内的所有材料;B、击穿电压及维持放电电压均很低;C、工作气压低(~1/10直流)D、电子作振荡运动,增加了碰撞几率,便于吸收能量,E、不需要二次电子来维持放电。 缺点:靶上发射的二次电子对基片的辐照损伤没有消除。 CVD 与PVD 相比较,具有以下优点:1 、沉积装置相对简单2 、可在低于熔点或分解温度下制备各种高熔点的金属薄膜和碳化物、氮化物、硅化物薄膜及氧化物薄膜,可实现高温材

薄膜物理与技术复习大全 (西电版)

1.薄膜定义:按照一定需要,利用特殊的制备技术,在基体表面形成厚度为亚微米至微米级的膜层。这种二维伸展的薄膜具有特殊的成分、结构和尺寸效应而使其获得三维材料所没有的特性,同时又很节约材料,所以非常重要。通常是把膜层无基片而能独立成形的厚度作为薄膜厚度的一个大致的标准,规定其厚度约在1μm左右。 2.一些表面定义: 1)理想表面:沿着三维晶体相互平行的两个面切开,得到的表面,除了原子平 移对称性破坏,与体内相同。 2)清洁表面:没有外界杂质。 3)弛豫表面:表面原子因受力不均向内收缩或向外膨胀。 4)重构表面:表面原子在与表面平行的方向上的周期也发生变化,不同于晶体 内部原子排列的二维对称性(再构)。 5)实际表面:存在外来原子或分子。 3. 薄膜的形成的物理过程 驰豫 重构驰豫+重构? ? ? ? ? 驰豫:表面向下收缩,表面层原子与内层原子 结构缺陷间距比内层原子相互之间有所减小。 重构:在平行表面方向上原子重排。

①小岛阶段——成核和核长大,透射电镜观察到大小一致(2-3nm)的核突然出现.平行基片平面的两维大于垂直方向的第三维。说明:核生长以吸附单体在基片表面的扩散,不是由于气相原子的直接接触。 ②结合阶段——两个圆形核结合时间小于0.1s,并且结合后增大了高度,减少了在基片所占的总面积。而新出现的基片面积上会发生二次成核,复结合后的复合岛若有足够时间,可形成晶体形状,多为六角形。核结合时的传质机理是体扩散和表面扩散(以表面扩散为主)以便表面能降低。 ③沟道阶段——圆形的岛在进一步结合处,才继续发生大的变形→岛被拉长,从而连接成网状结构的薄膜,在这种结构中遍布不规则的窄长沟道,其宽度约为5-20nm,沟道内发生三次成核,其结合效应是消除表面曲率区,以使生成的总表面能为最小。 ④连续薄膜——小岛结合,岛的取向会发生显著的变化,并有些再结晶的现象。沟道内二次或三次成核并结合,以及网状结构生长→连续薄膜。 4. 薄膜的附着类型及影响薄膜附着力的工艺因素 薄膜的附着类型 ①简单附着:薄膜和基片间形成一个很清楚的分界面,薄膜与基片间的结合力为范 德华力 ②扩散附着—由两个固体间相互扩散或溶解而导致在薄膜和基片间形成一个渐变界 面。实现扩散方法:基片加热法、离子注入法、离子轰击法、电场吸引法。 ③通过中间层附着—在薄膜与基片之间形成一个化合物而附着,该化合物多为薄膜材料与基片材料

半导体薄膜技术与物理复习

第一章真空技术 1、真空的定义:真空是指在给定的空间内压力低于一个大气压的稀薄气体状态。 2、真空度:通常用压强为单位来描述“真空”状态下的气体稀薄程度——真空度。(压强高则真空度低,压强低则真空度高) 3、真空度单位: 毫米汞柱(mmHg)托(Torr)帕斯卡(Pa)巴(bar) 单位之间的换算:1 Pa =1 牛顿/米2=1 千克/米*秒2=10 达因/cm2=0.0075 Torr 4、真空不同分区的特点:在气压高于10 Torr 的真空范围区域,气体性质和常压,气流特性也以分子间的碰撞为主;当压力渐渐减小,分子密度降低,平均自由程增加,分子间的碰撞开始减少;当达到高真空区域,真空特性以气体分子和真空器壁的碰撞为主;在超高真空区,气体分子在空间活动减少,而以在固体表面上吸附停留为主。 5、常用的真空泵:机械运动——机械泵、涡轮分子泵 蒸气流喷射——扩散泵 化学吸附——吸气剂泵:升华泵 吸气剂离子泵:溅射离子泵 6、一般机械泵的极限真空度为0.1Pa, 可以在大气中与大气相连工作。 7、扩散泵使用注意事项: A.扩散泵不能单独工作,一定要用机械泵作为前级泵,并使系统抽到0.1Pa 量级时才能启动扩散泵。

B.泵体要竖直,按规定量加油和选用加热电炉功率。 C.牢记先通冷却水,后加热。结束时则应先停止加热,冷却一段时间后才能关闭。 8、常用真空计:热电偶真空计、电阻真空计、热阴极电离真空计、冷阴极电离真空计、电容薄膜真空计、压缩式真快计、压敏真空计(记住常用的三种即可以了)。 9、真空系统的质量:指系统真空度的好坏,特别是系统内所含水蒸气与油污染的程度。 10、真空镀膜的过程(大致了解见书18面) 11、要保持较高真空度需要: A、减少蒸发分子与残余气体分子的碰撞; B、抑制它们之间的反应,减少对衬底表面的污染。 第二章蒸发技术 1、物理气相沉积:指在一定的真空条件下,利用热蒸发或辉光放电或弧光放电等物理过程使材料沉积在衬底上的薄膜制备技术。 2、真空蒸发镀膜法(简称蒸镀):指将固体材料置于高真空环境中加热,使之升华或蒸发并沉积在特定衬底上以获得薄膜的工艺方法。 3、真空蒸发所得到的薄膜,一般都是多晶膜或无定形膜,薄膜以岛状生长为主,历经成核和成膜两个过程。 4、真空蒸发多晶薄膜的结构和性质,与蒸发速度、衬底温度有密切关系。 5、饱和蒸气压:指在一定温度下,真空室中蒸发材料的蒸气在与固体或液体平衡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压力就为该温度下的饱和蒸气压。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