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行为主义与内省

行为主义与内省

行为主义与内省
行为主义与内省

行为主义与内省

摘要:本文从行为主义与内省这两种对立的心理学研究理论的发展历程,分析了其矛盾点所在,并分析了其各自的优缺点及在现代心理学中的作用及地位,并为两者趋利避害的互动发展提出了方向性的建议。

关键词:行为主义;内省

目录

一、引言 (3)

二、行为主义与内省的发展历程 (3)

㈠内省法在心理学领域中的发展 (3)

㈡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4)

㈢行为主义心理学对内省法的反对 (5)

三、行为主义与内省优缺点分析 (6)

㈠对于内省法的争议与内省法的优缺点 (6)

㈡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优缺点 (9)

四、行为主义与内省的发展方向 (10)

㈠行为主义与内省的整合 (10)

㈡应避免“方法万能论” (11)

㈢树立行为成因多元观 (11)

参考文献 (12)

一、引言

内省法是一种心理学研究方法,早在第四世纪由奥古斯丁提出的。今天的心理学是从哲学中发展而来,早期的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为人的灵魂,心理学所面对的是人的心灵问题,人们通过反省自己的心灵以及与别人的交流来探寻心灵的问题。近一百多年来,西方心理学根据科学观和方法论的性质将心理学分为实证主义心理学和人文主义心理学两大领域,而实验和内省则是这两个领域最具有代表性的具体研究方法。目前,西方心理学的主流是实证主义,注重实验法的使用,较少使用或者否定内省法。

行为主义心理学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科学与哲学的争论已经到了无可调和程度的时候产生的,这一时期是近现代心理学的转折点,科学与哲学在心理学领域争论的要点在于心理学要成为一门真正意义上的自然科学,就必须依靠实证科学来获得直接依据,但是迫于传统哲学的规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通过近代式的内省原则而获得的心理现象,并不是能够直接观察的自然现象。在这种情况下,行为主义心理学作为一种科学取向上最为纯粹的心理学流派产生了,它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彻底的转变为可见可感的外部行动,彻底抛弃了毫无自然根据的内省法,将心理学转变成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自然科学。

所以,在心理学中,行为主义与内省是两种截然对立的研究理念,行为主义与内省是如何发展的,对心理学的影响如何,其各自的优缺点是什么,如何在研究中汲取其各自的优点,找到合适的发展方向?这就是本文的研究目的。

二、行为主义与内省的发展历程

㈠内省法在心理学领域中的发展

内省法这个概念是由奥古斯丁最早提出来的他认为”灵魂只有通过内省才能接近并以自我报告的形式陈述出来让人了解”。科学心理学之父冯特反对先前意识心理学使用的内省主义的研究方法,开创了科学主义取向的意识心理学又称内容心理学。他及其学生铁钦纳的构造派实验室的内省称古典内省。在冯特看来,心理学是一门关于研究人的经验的科学,心理学的方法就要研究如何观察这种直接经验。同时他认为,一个人只有他自己才能观察到自身所体验的经验,所以心理学的方法必然只能是采用自我观察的手段或称之为内省法。冯特的重要贡献在于,力图使内省与实验结合起来,成为心理学研究的一种主要方法。冯特想通过运用实验的内省法把心理学建设为一门自然科学,同时他又认为实验法不能处理人类高级的心理过程。同时为了使内省所观察到的心理经验尽量合乎科学的要求,他把可以内省的心理活动尽量限制在严格控制的条件下来进行,使得所要观察的心理活动具有某种稳定性,便于观察、报告,也便于重复和验证。冯特把自

然科学的实验法融进传统的内省法,在今天看来,冯特实验内省的基本特点,并不是它的内省性,而应该说是它的实验性。

自从冯特将西方哲学中传统内省法加以实验的改造,创立实验内省法作为西方科学心理学的一种方法以来,就常因其内省涉及人的意识的主观性而备受争议。在西方心理学中,各个心理学流派对内省的态度与认识各不一样,有完全否定内省存在必要的行为主义心理学派,有控制内省运用方式的认知心理学派,有限制内省研究领域的内容心理学派,有严格控制内省实验条件的构造主义心理学派,有对内省条件的控制相对没有那么严格的格式塔心理学派,有提倡内省使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派等等。总之,围绕着内省的争论,西方心理学的发展过程中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内省问题的澄清,对于西方心理学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㈡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行为主义是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美国著名心理学家Woodworth曾说:“行为主义是一种宗教的宗教。”这种评价足以说明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地位。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华生(Watson)于1912年提出行为主义的观点,并在1919年出版《行为主义观点的心理学》中强烈断言:心理学不是研究心理的科学,而是研究行为的科学。对于心理学用来探讨意识状态的内省技术表现出极大的不满。为了理解人,华生坚持心理学必须集中研究可观察的条件,不要迷失于思考推测内部的、不可观察的心理状态:心理学必须是客观的,避免陷进主观方法。

在心理学的发展史上,行为主义可区分为旧行为主义和新行为主义。旧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是以华生为首,新行为主义代表人物有斯金纳(Skinner )、托尔曼(Tol-man)、赫尔(Hull)等。

旧行为主义以华生为主要代表,霍尔特、拉施里、亨特和魏斯等人与其相呼应。华生认为:心理学的对象不应该是意识,而是可以观察到的行为。在人的心理中,不存在有任何的精神因素。华生继承了桑代克“联结说”的观点,力图用刺激——反应公式来解释动物和人的一切行为反应,并提出了刺激—反应理论。他把肌肉的收缩和腺体的分泌称为反应,而引发有机体活动的内部和外部的变化就是刺激。于是,他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即人和动物的全部行为都可以分析为刺激和反应。心理学研究行为的任务就在于查明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规律性的关系,从而可以根据刺激推知反应,或根据反应推知刺激,达到预测和控制行为的目的。华生利用动物和婴儿做了一些实验,采用了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学说,认为几乎所有人类的行为和情感反应都是通过条件反射形成的。

旧行为主义由于忽视对有机体内部过程的研究,企图将复杂的心理过程简单化,将心理学范围缩小化的倾向,招致了众多心理学家的反对.正如机能主义者

吴伟士所指出的,“由于华生及其追随者的热忱,便夸大了行为主义这一革命的限度。”1到20世纪30年代末旧行为主义便大势已去。蓬勃发展的早期行为主义赖以生存的哲学基础—实证主义到了20世纪20年代以后己从早期激进实证主义发展到逻辑实证主义,发展了可间接观察证实的原则。另外,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欧洲许多著名心理学家及思想家纷纷移居美国,也在客观上为各学派观点的融合和相互渗透创造了有利条件,从而促进了行为主义立场的演化。

基于上述原因,在行为主义内部,以赫尔、托尔曼和斯金纳为主要代表,采取了一种既发展客观实验,又发展客观的心理学理论的路子,这种改良后的行为主义称为新行为主义。

新行为主义坚持旧行为主义研究人的行为的定向,旨在探索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规律。但是,新行为主义者对其他学派的理论不再采取对峙和排斥的态度。例如,有的新行为主义者受格式塔心理学的影响,重视对有机体内部条件和行为动机的研究,重视行为的整体性。但是,新行为主义者主张将意识还原为行为操作,认为意识和行为的客观表现是同义语,因此,心理学家的任务是研究行为的客观表现,而无需在行为的客观表现之外再去研究意识或思维。在新行为主义者眼中,动物和人成为静止、孤立的客体,其内在的心理事实在很大程度上被忽视了。不以意识为研究对象这一点上,新、旧行为主义是一致的。赫尔和托尔曼尽管研究了刺激与反应间的中介变量,然而对人的内在心理状态的把握仍是不全面的。他们以简单的行为单元作为研究对象,就难免将学习者看成是受环境摆布,无所作为的被动体,这一观点再扩大到社会,就自然得出斯金纳的结论:人是无需要、无自由可谈的社会环境的奴隶。2

㈢行为主义心理学对内省法的反对

在对内省法的反对方面,新旧行为主义心理学研究者基本是保持一致的。在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方面,华生坚决主张以严格的客观方法取代令人莫衷一是的主观内省法,并明确地将条件反射法视为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他认为内省不能构成行为主义的研究方法。华生对早期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进行了全面的、带根本性的批判.华生首先指出,早期心理学把意识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是一种方向性的错误,是在大前提上搞错了。因为作为一门实验科学来说,意识本身是无法进行科学观察和研究的。并且,心理学中关于意识的各种内容、元素等都是些极具思辨性的、模糊难定的术语,每个心理学家都可以在各种意识内容上加进一些新的元素和新的术语,因而在早期心理学中产生了大量的混乱,并且研究也几乎毫无成效。其次,华生还指出,心理学研究依靠内省提供经验材料也是一种极不客观、不科学和不可靠的方法,因为内省方法不可能为研究者提供精确的和具有一致性

1 WoodworthR.5.(1948).Contemporary schools of psychology. NewYork:Ronald press. P70.

2荆其诚.现代心理学发展趋势仁[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P27.

的观察材料,而且每个人的内省经验也不能通过客观的观察来予以证实。因此,建立在内省基础上的研究水远也不能提供出任何真正科学的答案。基于这些理由,华生认为,早期心理学作为一门实验科学来说显然是失败了。心理学必须放弃一切都诉诸意识的观念和方法,放弃将心理状态作为研究对象,放弃对各种心理元素、意识内容的性质等思辨对象的研究,放弃内省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华生提出,心理学应当以行为作为其研究的客观对象。在研究方法上,心理学作为一门行为科学,则应当以可观察的事实和机体(动物和人的)在特定环境中的刺激一反应作为研究的出发点,通过这种方法来确定动物和人类在具体环境中的具体反应,从而把握人的基本的行为特征和行为模式。华生认为,唯其如此,才能使心理学真正建立在经验事实的基础之上,成为一门真正的实证科学,才能避免这门科学重新回到思辨哲学的老路上去。但他却又认为,由于缺少观察别人体内机制变化的方法,所以有时需要别人报告他自己体内的变化。其在方法论上的这一见解,较之以往的心理学派别具有非常明显的进步意义。这一主张加强了心理学的科学性和客观性,使心理学作为自然科学的一个分支的客观心理学得以建立,并且使心理学从主观唯心主义立场向客观唯物主义的立场发展道路上迈进了一大步。

斯金纳同样反对内省。他的理由是:第一,由于人的语言是向社会学习而来的,是间接的,不完全的,也由于人类还没有进化到具有能够对神经系统本身的活动作出言语反应的那一类神经系统的程度,所以内省的报告不能准确地反映人的内部状态的真实情况。第二,由于行为与环境之间存在着确定的函数关系,所以通过内省了解到的内部状态对于科学地分析人的行为毫无必要,故此可以撇开内省。第三,使用内省法有可能导致满足于对行为的心灵主义解释,而放弃对外部环境的研究。然而,斯金纳也和华生一样表现出方法论上的矛盾性,认为言语报告可以作为获得关于私人事件信息的一种来源。

三、行为主义与内省优缺点分析

㈠对于内省法的争议与内省法的优缺点

内省法自奥古斯丁提出来后,一直受到心理学界的广泛重视,并引发了不休的争论。概括来说,争论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来:

第一,心理学研究是否可以使用内省法。持否定观点的人认为:内省法不可能用于研究人的心理。代表人物是实证论者孔德。他指出:

“内省法好似一个人向窗外看而想看见自己在街上行走,这是很

愚蠢的企图”。“如果一个人从事内省,就需要有人来观察,但没

有什么可供观察的;如果一个人沉入自我体验,刘一他自己而台

是有观察内容的,但却没有人来观察了”。故此他断定:内省法

根本不可能存在”。持肯定观点的人则从心理学研究对象是意识

这一论据出发,指出:意识是人自己通过自我体验、自我认识到

得的,并且有此意识内容也只有自己才能体验得到。因而认为内

省法是心理学研究可能且必须使用的方法。

第二,关于冯特的内省法。自从有了人类,对有了对于内省法的研究,当时人们对心理的思辨方法主要就是依靠经验式的内省。冯特将

实验法用于于研究心理并力主实施,至此心理学才从哲学的母体

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学科,作为心理学科的创始人冯特心理

学的贡献是至高无尚的。但由于他在实际使用实验法研究心理时

被试增加了许多限制“在进行内省时只须报告纯心理、纯感觉的

东西,不要涉及这此心理现象所涉及到的外在对象”,这就意味

着被试必须在孤立的、封闭的意识领域内对自己的心理活动实施

观察,这样的内省难度人,不易获得数据结果。故此由冯特创立

的实验式内省逐渐被弃之不用,代之而起的是一种“以自我的心

理特性和体验为客体的意识的陈述,根据主题的生活和活动的实

在的前后连贯而认识所指向的心理材料的解释而达到自我的认

识方法”——内省法。

第三,内省法与实验法谁为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而这一争论人多数心理学者都承认内省法、实验法是研究心理的方法,然而各自在

心理学研究方法体系,处于何种地位看法不一。主张内省法是心

理学研究基本方法的学者理由有:一是心理就其本质来说既是主

观的又是客观的。心理主观性意味着心理活动是发生在自己头脑

之中的,他人无法直接了解,只有自己才可能清楚知适,因此心

理学的研究对象决定了内省法是研究心理的基本方法。二是从心

理学发展历史看,内省法是众多心理学家使川的研究方法。即使

坚决主张废除内省法的华生,对内省法也是采取“从前门扔出去,

又从后门请了回来”的态度。他说:“很遗憾心理学日前还没有

观察别人体内机制变化的方法,所以我们至少部分地需要别人报

告他自己的体内变化”。主张实验法是研究心理基本方法的学者

也提供了支持论据:一是实验法的引入使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

这就奠定了实验法的重要地位;一是实验法克服了内省法的主观

的随意性,促进了心理学各分支学科的飞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

争论双方的观点都有合理性的一而,但我认为研究方法的最大价

值在于刘一学科发展的有力支持,至于谁为基本方法倒无多少实

际意义。

第四,内省法研究结果的信度问题。部分心理学者立足内省法依赖主体的自我意识功能,否认其结果的可靠性。他们认为:内省法受主

体经验影响大,陈述所用社会语言本身带有模糊性,且难以进行

重点实验,研究结果不具有普遍性;另外人的心理活动随环境瞬

息万变,借内省法进行自我观察时,必然会干扰正在进行的心理

活动,这都会影响研究结果的科学任何一门科学都有自己的研究

对象。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当然也有别于其它学科的特殊

研究对象,主客体不断地发生着要予以解决的矛盾,在人们主观

方向的意向活动和认识活动就由此而产生,这就是人们的心理活

动。人们的心理活动本身的一切矛盾也都是由主客体之间的矛盾

而引起,这一特殊的矛盾事实,就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人格问题是心理学研究是最令人迷惘的课题,在研究人格方面,内省法是一种十分有效且运用广泛的方法,如研究人格常用的投射测验、量表等都离不开内省法的帮助。因论证潜意识动力的重要性震撼世界的弗洛伊德在选择研究方法时指出:“释梦是通往认识潜意识的捷径”。何谓释梦,即刘一梦境的解释与分析。然而梦境只能由做梦者本人回忆、叙述。这种自己对自己心理活动的观察、认识、叙述,其实质就是内省法。可见内省法已深入到心理学各分支学科,成为融贯各具体研究手段与技术的方法,是揭不人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一利,不可缺少的研究方法。

众所周知,任何事物都不存在绝对正确或错误。就一种具体研究方法,内省法虽不失为一种有效的研究手段,但也存在不足与局限:

第一,内省法依赖个体自我意识的水平。内省指自己对自己内心活动的观察过程,因此内省法只限于具有自我意识的人。

第二,内省结果受个体知识经验、当时情绪状态等因素影响。自知是难得的心理品质。尽管随着知识经验增多,实践活动领域的扩大,

人们对自己的认识愈来愈成熟,但是真正明确彻底认清自己的人

并不普遍。生活中人们也总是有意无意地对自己加以文饰,这此

都将影响内省结果的信度。

第三,陈述语句的模糊性。内省结果只有被试报告出来才能被人了解,报告者使用的语句、动作从科学角度讲是不精确的。

第四,人的心理带有自我包含自我缠绕现象。自然界存在一种自我相关的,脱离自身又回到自身的现象,称为“怪圈”。心理学用人的

心理研究人的心理,使人的心理既是主体又是客体,其实就是怪

圈。怪圈的存在使个体对自己心理的认识受到诸多限制。对此日

本著名禅学大师铃木大拙所言:“科学关于自我的知识,由于它

将自我客体化,就不是真正的知识”。

尽管内省法在用于研究人的心理现象时,存在一此不尽人意的局限性,但它仍是研究心理学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

㈡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优缺点

行为主义心理学派是机能主义心理学基础上的过度发展,在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看来,意识经验无法成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因为它不具有公开性和客观性。内省的方法仅仅是被试对自身心灵的内观,因此不是一种科学研究的方法。在行为主义者看来,即使最严格的内省主义者,他们的内省观察也不可能取得完全一致的意见,也不可能像物理、化学一样得到可重复的结果。因此只有放弃内省,驱除心灵主义的幽灵,心理学才能成为无可争议的自然科学门类。极端的行为主义观点否定了像意识、思想、感受、动机、计划、目的、想象、知识、自我等等概念在心理科学中存在的合理性,使心理学在大约五十年的时间里抛开了对内在心理的探索。行为主义心理学在抛弃内省法的同时也抛弃了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人的心理。应该说行为主义的这种唯科学主义量化研究的机械论己将人的心理学研究降到了动物的水平。缺少了内省的自我认识途径,行为主义者对心理学的研究是不全面的,我们关于人类本性和人类行为的知识必须在某种程度上有赖于仅从内省而得到的范畴。行为主义心理学作为科学主义心理学的典型代表,完全否定内省法存在的合理性,也公开拒绝使用内省法,但他又在实际研究中离不开对人类心理内部状态的了解,故退而求其次采用报告人的心理内部信息的口头报告法,这虽不同于通常意义上的内省法,但可以认为是内省法的一种变式。这说明科学主义心理学也离不开内省法。

虽然行为主义完全取消对精神现象内在机制的研究是错误的,但在研究精神现象内在机制的手段、方法暂不具备时(但是主要依靠内省),首先研究那些较为直观、浅层次的外在表现,这不能不承认是一种较为有利的研究对策。此外,这种研究重点的暂时转移,客观上能为今后更深人地研究意识提供条件。因此,实用主义有消极的一面,但也有积极的意义。即讲究效用,按自己的思路去从事研究等。

行为主义心理学只是在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问题上反映出具有实用主义的倾向。事实上,行为主义心理学在心理学研究中强调实用、注重效用,对当时纠正传统心理学研究中的某些不成熟偏向是有效的。而它的错误主要体现在思想方法上的片面性与极端化,只强调对行为的客观研究,而完全否认对主观现象进行研究的必要性。这种极端化的做法确实给心理学的健康发展设置了许多不利因

素。

行为主义把传统心理学缺乏实际效用的主要原因归咎于内省,因此,更注重实验法和测验法。是精心策划观测实验条件,以此探究行为过程的原因。这具有很强的客观性,提高了心理学科的科学化与精确化。

美国实验心理学的巨大进步主要受行为主义的影响。正如我国著名学者张厚集先生曾指出“行为主义要求预测和控制行为,必须通过客观的实验观察,通过对观察到的事实积累,然后形成概括性假设,再付诸实验印证或实际应用。为了预测精确,控制有效,行为主义者总是力图将实验中发现的心理事实及其条件加以数量化和操作化。总之,和冯特时代的心理学相比,行为主义巩固了实验心理学的方法学基础”。3美国心理学家希尔纳在《现代心理学的历史体系》一书中也指出:华生和后来者斯金纳的描述主义使得实验心理学成为一门真正自我包容和独立的科学。华生的行为主义将实验心理学的三大体系根源中的两个加以废除:哲学和生理学,只保留了物理学;并且还改变了实验心理学的聚焦点:人不再作为体验着的有机体而作为行动着的有机体来加以研究;人也不再是严格的认识论意义上的实体,而成为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产生身体产品并以之影响环境的客体。华生的行为主义的宣言标志着实验心理学的开端”。4

行为主义作为一个极富影响力和魅力的心理学流派,几乎每一位代表人物都以学习问题作为研究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来形成和完善其理论体系。因此,在学习心理学这一领域中,行为主义的地位是显赫和举足轻重的。有人干脆称行为主义是一种学习理论。鲍尔和希尔加德在其力作《学习论》一书中,将西方各种学习理论归结为两大派系:行为的—联想主义的理论和认知的组织的理论。欣茨曼在《学习与记忆心理学》一书中也将学习与记忆心理学这一领域的历史变迁用两条线加以贯彻,一条是认知主义,一条是行为主义。台湾著名学者张春兴先生在《教育心理学》一书中指出,关于动物和人类学习的性质、历程和影响学习因素的理论有三大类,一为行为学习论,二为认知学习论,三为人本学习论,而在这三种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是体系最完整、最庞大,也是最严谨及影响最深远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研究的是最广义的学习,即个体在活动中获得行为经验的历程,它偏重于行为习惯的习得与养成及不良行为的矫正等。这一学习理论为我们更清楚地把握学习的本质、条件和进程,促进个体端正言行,矫正不良举止等,具有很大的启发作用和理论价值。

四、行为主义与内省的发展方向

㈠行为主义与内省的整合

3张厚灿.行为主义心理学(1997).台湾东华书局。

4 [美]希尔纳(984).现代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

一般而言,心理学研究应能接受与人的本性相适应的一切方法,留存各种取向、学派的片断真理,检视其解释的有效条件和范围,同时,还需拓展新的研究以弥补各种取向、方法、理论之不足。以此为鉴,行为主义和内省理论均有其合理性,揭示了行为的一些特性,其有效范围只适用于动物或精神病人的行为领域。但两者都基于行为的抽象和概括,以某种实体论解释行为,并隐喻到整个人类行为领域,这是两者的瑕疵之处。另外,从整个心理学可框定的范围看,行为主义和内省可互为补充,可视为一次整合。因此,心理学研究应避兔排除法,即“唯我是真”的肘见,立足于多角度理解人的本性,以“人”的方式并把视野定位于“人的世界”进行研究,走进人的牛活实际,以“问题为中心”而非“方法为中心”,对于人的行为和心理现象进行证实和证伪,从而构建出更合乎人性真实的发展性心理学理论。

㈡应避免“方法万能论”

传统西方心理学中,心理学者把内省法作为一种研究工具与方法,有其合理之处,但他们对内省的理解一般都停留在自我观察和描述水平,即停留在内省的实证研究范畴,停留在物理主义水平,而不能着眼于人的整个发展。西方心理学视野下主客观间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而西方心理学中的内省是一种试图用客观主义的标准去研究人类心理主观存在的方法,从而在西方心理学的主客观分离的认知视野中,西方心理学中的“方法”内省无法解决这一根本性的难题。

行为主义的初衷是依据方法的适用性来选定可观察的外显行为作为研究刘一象,排除人的心理过程或意识,聚焦于人的自然属性,故意忽略人的社会性,并严格遵循自然科学观原则测定人的“外显心物函数关系”,把方法的客观性应用等同于研究自身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虽然两者都不能程度的解决了一些心理与行为的问题,但是因为“以方法为中心”的设定企图构建具有普适性的心理学理论,且人为地扩人其作用边界,致使理论的解释力度下降或失真。鉴于此,研究中无论何种形式的信守某种方法,都会因对象的固有特性而使所得结论或理论存在局限性,因而应视心理学研究为一个证实和证伪的统一过程,所得结论和理论须放入实践进行验证、补充或完善。㈢树立行为成因多元观

在心理学研究史上,因研究取向、对象象、方法各异而使人的心理特性支离破碎。综观行为主义和内省后来对于人的特性、社会文化环境、政治、经济等多因素的强调和综合分析,所得理论渐趋合理、人性化,解释力外沿逐步扩大。鉴此,研究设计应有整体意识,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心理现象和行为的作用,也应注意同一心理现象可能因文化传统、历史沿革、经济条件、生活习惯和价值观的不同而异;在选用合适的方法与工具时,要考虑文化适合性;此外,还应有

学科交叉意识,生态观和系统观的知识,以及确立多元科学观和方法论相结合的意识。

参考文献

1. 徐远超.论正确认识心理学研究的内省法及其意义,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

2.

2. 管延华.意动心理学与内容心理学之比较.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3, 4.

3. 贾德梅等.论心理实验的三大方法,实验技术与管理,2002, 5.

4. 孙建梅.论内省法,新疆教育学院学报(汉文版),2000, 2.

5. 彭运石.论自我观察法.心理学探新.1991, (3) .

6. 彭运石.人的消解与重构一一人本心理学方法论导论,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00.

7. 叶一舵.关于内省问题争论的再认识.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 1995, 1.

8. 沈德灿.心理学与内省,心理学报,1986 (3) .

9. 华生著,李维译.行为主义.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10 高峰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进展的内在轨迹——尝试性的透视和探索,外国教育研究,1997。

11, Gilbert Ryle. The concept of Mind-60th ANNIVERSARY EDITION,Rouledge, 2009.

12. Gilbert Ryle. Critical Essays(collected papers vol.l).Rouledge, 2009.

13. Gilbert Ryle. Logic lane Collected Essays 1929-1968 (collected papers vo1.2),

Rouledge, 2009.

14. John Dewey. How we think, Boston, New York仁etc.D. C. Heath and company (D. C. Heath&Co.),1933.

15. John Dewey. Essays in Experimental Logic,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1916.

16. John Dewey. Logic. The Theory of Inquiry. HENRY HOLT AND COMPANY, 1938.

17. Wittgenstein. Lectures and Conversations on Aesthetics, Psychology, and Religious Belief, ed. by Cyril Barre n, Basil Blackwell, 1966. 18. Wittgenstein. Tractatus Logic-Philosophicus, trans.C.K.Ogden, Routledge&Kegan Paul ltd. London, 1955.

19. Wittgenstein. Wittgenstein's Lectures 1930-1932 Cambridge, 1982.

20. Wittgenstein. Remarks on the Philosophy of Psychology,Bemerkungen ueber diePhilosophie der Psychologie, Vol. 1, ed. G. E. M. Anscombe and G. H. von Wright, tr.G. E. M. Anscombe. OxfordBasil Blackwell, 1980.

《行为生活方式与健康》章节测试题与答案

《行为生活方式与健康》章节测试题与答案 第1章单元测试 1、据研究,世界上由吸烟引起的癌症占 答案:30% 2、体内乙醇含量达到多少 ml 时会导致生理功能失调,精神失控? 答案:50~100 3、下列哪项最符合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的定义: 答案:身体上、精神上的完满状态,以及良好的适应力 4、亚健康状态的人约占总人口的: 答案:75% 5、2008 年我国城市疾病死亡率排首位的疾病是: 答案:恶性肿瘤 6、危害健康行为的特点 答案:长期稳定的习惯、对个人和(或)他人的健康有明显的危

害、后天形成的习惯 7、危害健康的习惯性行为包括: 答案:饮食偏好、少量吸烟、喜静不喜动、大量饮酒 8、日常生活中促进健康的行为包括: 答案:合理营养、平衡膳食、积极锻炼、适量睡眠、积极的休息 9、吸烟是许多疾病的主要危害因子 答案:脑血管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恶性肿瘤、心血管病、冠心病 10、健康四大基石包括 答案:心理平衡、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 第2章单元测试 1、世界上只有一种东西天生就是给人吃的,营养最全面: 答案:母乳 2、哪种营养素是体内氨的唯一来源? 答案:蛋白质 3、血糖是指血液中的

答案:葡萄糖 4、体内主要的贮能物质是 答案:脂类 5、缺乏时可导致食欲减退、性成熟障碍等症状的是 答案:锌 6、三大营养物质通常是指 答案:蛋白质、糖类、脂类 7、属于必需氨基酸的是() 答案:缬氨酸 8、人体所需的碳水化合物主要来自 答案:薯类、谷类 9、属于体内微量元素的是 答案:铁、铜、碘 10、关于维生素A,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答案:是第一个发现并正式全名的维生素、缺乏时可导致夜盲症、胡萝卜、鱼肝油中含量较多、过量摄入会中毒

大众传播心理学课后思考题

大众传播心理学刘京林 第一章大众传播心理学的对象和现状 思考题: 1、你认为大众传播心理学的学科定位是什么? 2、怎样理解“内向传播”是大众传播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 3、什么叫内向传播?试举例说明其在大众传播活动中的功能? 4、你认为构建大众传播心理学有哪些途径? 5、现代心理学理论有哪些?你认为借鉴西方现代心理学理论于大众传播学的意义是什么? 第二章传受者心理的实质 思考题: 1、研究传受者心理实质的意义是什么?在大众传播活动中传者违背心理实质原则的表现有哪些? 2、试析人脑在大众传播活动中产生社会效果的中介作用。 3、为什么说客观现实是传受者心理的最终源泉? 4、简析造成传受者产生主观反映的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的原因。 5、传受者的能动反映对象对传播业的发展起什么作用? 第三章行为主义和大众传播 思考题: 1、运用社会学习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媒介环境与受者的交互影响。 2、试析“强化的替代性”和“学习的延迟性”在大众传播中的应用。 3、媒介对榜样的选择应遵循的原则是什么? 4、试析正、负强化在大众传播中的作用。 5、举例分析媒体宣传应把握好负强化度的意义。 第四章精神分析与大众传播 思考题: 1、分析“潜意识”的内涵。 2、试析“意识”、“前意识”、“潜意识”三者的关系。 3、简述潜意识与传者创造灵感的关系。 4、简述潜意识与传者文风的关系。 5、传者应怎样通过自己的作品引发受者的前意识经验? 6、分析“集体无意识”的内涵。 7、媒体信息应当怎样表现集体无意识的三个层次? 8、简介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论的具体内容。 9、谈谈你对广播影视节目以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论为依据进行年龄和内容定位的认识。 第五章人本主义与大众传播 思考题: 1、在大众传播互动中强调以人为本有什么意义? 2、联系实际分析记者与采访对象在相互尊重方面的经验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3、媒体应当怎样观照、关怀、弘扬普通百姓? 4、经济报道怎样才能以人为本?

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3

健康生活方式“八注意” 所谓“生活方式”,简单地说就是怎样生活,是指人们长期受一定的民族文化、经济、社会习惯、规范以及家庭影响所形成的一系列生活意识、生活习惯和生活制度的总和。健康的生命首先取决于自己。世界卫生组织(WHO)曾向世界宣布,个人的健康和寿命60%取决于自已,15%取决于遗传,10%取决于社会因素,8%取决于医疗条件,7%取决于气候影响;而在取决于个人的因素中,生活方式是主要因素。良好的生活方式可以促进人体的健康,反之,则会危害人体的健康。 目前,在我国,威胁人们生命健康的主要疾病已由过去的传染病转变为慢性非传染病。医学工作者通过大量反复的研究表明:生活方式和行为不健康、不科学是最主要的发病原因。如我国学者研究了四类因素在死因中的构成比例,结果是生活方式和行为因素占48.9%,环境因素占17.6%,生物因素占23.2%,保健服务因素占10.3%。因此,树立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克服和消除不良的生活方式是十分必要的。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中岛宏博士曾深刻指出:“我们必须认识到,世界上绝大多数影响健康的问题和过早死亡都是可以通过改变人们的行为来防止的,而且花费很少。”因此,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合理膳食、戒烟限酒、心理平衡、体育锻炼”的健康促进新准则。我国卫生部门参照国外经验,汇集我国大多数保健专家学者的意见,结合我国的特色,总结出了我们应该推行的健康生活方式,就是要做到“八注意”:合理膳食、规律起居、保证睡眠、劳逸结合、性爱和谐、戒烟限酒、适量运动、心理平衡。 一、合理膳食:影响人的健康和寿命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而饮食营养则是一个重要方面。医学专家们认为,营养不足和营养不平衡是导致多种疾病的重要诱因,如糖尿病、高血压病、冠心病、高脂血症、痛风症、癌症等,无不与膳食平衡失调有关。人体所需的营养素达四十多种,可分为七大类,即: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

《南方周末》:新闻专业主义的坚守与创新

《南方周末》:新闻专业主义的坚守与创新 约五年前,学界关于中国新闻是否有提“职业化”必要有过一波讨论,最终没有结论。而在此之前,《南方周末》从实际出发,避开“职业化与党性原则是否有冲突”的争论,明确在内部加快“新闻专业主义”的探索。 《南方周末》所强调的“新闻专业主义”,以承认新闻操作是一件专业性较强的工作为前提,探索提升新闻操作水准的方法及与之相关的价值观;探索有益于提高新闻专业水准的组织模式和管理方式;探索通过专业水准的提升带来新闻产品和媒体的整体创新。 多年实践表明,《南方周末》的新闻专业主义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并因坚持新闻专业主义,获得了一轮发展的动力。《南方周末》新闻专业主义的探索,可从报纸理念变迁、采编团队管理模式、新闻操作的创新三个角度去了解和把握。 彰显专业主义的报纸口号 《南方周末》从诞生之日起,就是一份市场化的报纸,故而一开始,就有着自我定位意识,创刊之初“服务改革,激浊扬清”,为采编团队厘清了使命,形成鲜明的题材指导,对市场也是一种报纸特征的宣示。 上世纪90年代末,《南方周末》以现代营销的方式,正式启用“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的口号(SLOGAN),其后,十几年时间内,共更换了三次口号,依次是“深入成就深度”(2001年~2002年)、“记录时代进程”(2003年~2006年)、“在这里,读懂中国”(2007年至今)。 梳理这些口号,可以看到《南方周末》这份报纸始终紧扣时代脉搏。上世纪90年代,是中国改革从普遍受益的第一阶段走出,改革的失意者逐渐被抛甩出改革的主流,成为“弱势群体”。那一时期,社会保障体制尚未成形,法制建设还处于发展期,主流舆论未能有效及时地关注这一社会变化,于是,为“弱势群体”说话,针砭时弊成为社会最需要的媒介服务。其后,中国“改革进入深水区”,这时,《南方周末》以“深入成就深度”、“记录时代进程”来自励,同时也在传达,认识时代必须秉持“深入”的态度,安于记录的本分。2006年以后,中国经济发展呈现财富性增长,“复兴”成为民族愿景,但高速发展带来的巨大变化,却让人看不清,这时《南方周末》提出“在这里,读懂中国”,激励自己与读者一起去发现真实的中国、揭示真实中国的发展逻辑。 其次,统观《南方周末》的口号,可见这份报纸时刻未忘新闻专业主义的要求,而口号的变迁也折射出对新闻专业主义内涵理解的逐渐深入。上世纪90年代末,《南方周末》编委会在以弱势关怀、针贬时弊为努力方向时,就告诫团队,“要高度警惕市场与权力”,这实际上是要求新闻能够坚守客观公正,坚持对社会国家发展有益的专业取向。随后,“深入成就深度”、“记录时代进程”时期,《南方周末》对内对外都在宣示自己要做的事情以及如何做。“在这里,读懂中国”更是明确了新闻、媒介为读者创造价值的专业使命。媒介是一种信息服务提供者,其市场本质,是为服务对象创造价值,创造的价值越稀缺,媒介的价值也就越高。当下中国最稀缺的价值是什么?是中国要用40年时间走完西方国家数百年走过的发展道路,社会、人心发生的变化如此之大,以至于让国人、海外的人都无法看清中国的发展状况和逻辑。“读

消费主义影响下的中国传媒

消费主义影响下的中国传媒 [摘要]本文以西方社会文化思潮对中国传媒实践产生的影响为宏观的外部场域;将西方消费社会消费主义的发展演变以及全球性扩张作为研究中国传媒消费语境形成以及消费特征研究的参照,探究中国消费社会相同的形成和发展特征以及新闻传播实践所受到的影响。 [关键词]消费主义;大众传媒 一、西方社会消费主义产生的背景及发展 现代意义上的消费主义起源与19世纪末的美国社会有密切的关系。19世纪40年代开始,商业化的农业生产在美国出现,电气工业同时兴起,大公司大企业也随着产生。这是现代消费主义在美国产生的经济基础。美国产生现代意义上的消费主义的社会因素按照《资本主义文化矛盾》的作者丹尼尔·贝尔的分析是“幻觉剂哄动”取代了新教伦理。新生活方式的出现是因为美国人的感觉方式发生了变化,进而导致社会结构也发生了变化。“从美国社会高消费经济状态下新的购物习惯的发展,及其对新教伦理和清教精神的侵蚀中”,我们可以看出变化,[1]“经济冲动”代替了“宗教冲动”,换句通俗的话说:美国主流社会的生活价值观发生了变化。勤俭持家被炫耀式消费所取代。 有研究表明,“家庭主妇”的消费、百货公司的发展,推动了美国妇女在购物、做饭、工作休闲等方面的消费风气。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城市休闲方式的特点是休闲的场所都在公园、

舞厅、沙龙、电影院、赛马场、体育馆等公共场地。一直到今天,这些项目仍然是西方消费主义文化的内容。在消费方面,广告起了推波助澜的积极作用。资料显示,从1870年到1910年间美国日报类报纸的发行量增长了9倍。全国性的新闻机构和大报连锁机构也是在这一时期出现的,比如“普利策”的名字就是这时出现在媒体的。杂志上的广告给妇女带来新时尚理念,最后把读者变成了消费者。[2] 社会学家凡布伦(Thorstein Veblen)在《有闲阶级论》里把美国19世纪的消费风气用“炫耀式消费”的字眼来概括,这表明了早期美国消费的“贵族化”特征;进入20世纪20年代后的美国消费主义的显著特征是“大众消费”。有学者分析认为福特主义创造了工薪阶层消费模式。标准化规模化的大批量生产使工人消费得起住宅和汽车。“一天工作8小时,挣5美元”,就是福特主义用以吸引工人加入消费主义行列的重要手段。所以消费社会的大众性崛起“与以福特主义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大规模工业生产方式有着密切联系,”[3](P 3)“在葛兰西看来,现代消费主义构成了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力再生产以及整个资本主义社会体系再生产的一种新形式。”[3](P 7)无论怎样,发端于福特主义的美国大众消费文化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成了“现代资本主义的核心”。[3](P 97) 美国消费主义的高潮出现在近20年,这与技术的进步和媒体的宣传有直接的关系。伴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西方国家纷

行为生活方式与健康教程考试答案

? 名 称 行为生活方式与健康 ? 对应章节 ? 成绩类型 分数制 ? 截止时间 2016-12-15 23:59 ? 题 目 数 50 ? 总 分 数 100 ? 第1部分 ? 总题数 :50 1 【单选题】(2分 ) 血管病变是糖尿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 A.T B.F 2 【多选题】 (2分) 日常生活中促进健康的行为包括 A.积极锻炼 B.合理营养 C.平衡膳食 D.适量睡眠 E.积极的休息 3 【单选题】 (2分 ) 日常生活中基础代谢占总消耗能量的 A.20%~30% B.30~40% C.60~70% D.40~50% E.50%~60% 4 【单选题】(2分) 运动治疗是高脂血症治疗的基础。 A.F B.T 5 【多选题】(2分) 合理营养的内涵包括 A.谷类是优质蛋白质的良好来源 B.动物性食品是膳食能量的基本来源 C.每日烹调用油20~30克 D. 大豆中的植物蛋白质含8种必需氨基酸 E.保持每日食物的多样性 6 【单选题】(2分 ) 糖尿病人甜食不能吃,“无糖”食品多吃无 妨。 A.T B.F 7 【多选题】(2分 ) 可引起血脂升高的膳食因素 A.不饱和脂肪 B.膳食纤维 C.饱和脂肪 D.维生素C 和E E.碳水化合物 8 【多选题】(2分)肿瘤转移的主要途径有 A.种植性转移 B.非分泌型转移

C.淋巴道转移 D.血液转移 E.直接蔓延 9 【多选题】(2分 ) 恶性肿瘤的危险因素有哪些? A.生育及性生活 B.抽烟酗酒 C.环境污染 D.不良的膳食结构 E.某些职业 10 【多选题】(2分) 大肠癌的常见症状 A.肠梗阻(晚期症状) B.腹部包块 C.腹痛、腹胀(早期症状) D.排便习惯改变(多表现为腹泻,便秘,便不尽感) E.大便的性状改变(大便变细、便中带血、脓或黏液) 11 【多选题】(2分 ) 下列哪些不良的膳食结构与肿瘤的发生关系密切 A.高胆固醇、低纤维膳食 B.高脂肪、低纤维膳食 C.低脂肪、高纤维膳食 D.低胆固醇、低热量膳食 E.高胆固醇、高热量膳食 12 【多选题】 (2分) 吸烟是许多疾病的主要危害因子 A.冠心病 B.慢性呼吸系统疾病 C.脑血管病 D.心血管病 E.恶性肿瘤 13 【多选题】 (2分) 下列血压属于正常值的是 A.105/65 B.125/80 C.105/85 D.115/75 E.115/86 14 【单选题】(2分 ) 血糖是指血液中的 A.果糖 B.葡萄糖 C.蔗糖 D.多糖 E. 麦芽糖

大众传播心理学

大众传播心理学 第一章 一、大众传播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有两种视域:传播渠道、认知主体。 二、传播心理学研究对象的两个重点:“内向传播”、“传受者”概念。 第二章 一、传受者的心理:传受者的心理是客观现实在其头脑中的主观、能动的反映。 二、传者的心理的源泉主要来自物质世界,受者的心理源泉主要来源于媒介世界。传受者心理的源泉是客观感性世界,因为媒介世界仅仅是它的的模写和拷贝。 三、媒介世界或媒介客体是由三个要素构成的:媒介实体、媒介符号、媒介信息。 四、传受者心理反映的特点有:观念性、主观性和能动性。 (一)观念性:主体的心理表象与客体之间有不对称性,主体对客体只是近似性的反映。 (二)主观性反映:指人们(包括个体和群体)对于同一刺激物产生不同的反映。 造成传受者心理主观反映的原因: 1、生理原因:主要体现在个体的神经系统的先天素质及其年龄、性别等方面。 2、心理原因 (1)需要。需要是有机体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生活条件的需求在其脑中的反映。 (2)动机。传受者的动机是推动其参与大众传播活动的制作或接收的内部原因,是传受者主体处于积极状态的心理动力。 (3)价值观。价值观是人们对生活方式与生活目标价值的看法。 (4)信念。信念指主体对于对象的确信不疑的认识体系。 (5)情绪状态。传受者的情绪状态直接影响他们对某种刺激的认识,并作出某种反映。 3、社会的、民族的、文化的等方面的原因 (1)文化水平 (2)社会地位 (3)文化背景:指传授者的民族特点,包括不同的国度、不同的地理及各种人文环境。 (三)传受者心理的能动性反映 人的心理反映是积极能动的,这种能动性反映必须在实践活动中进行。人们总是主动地把外界事物变成观念的东西,然后再按照一定的目的通过实践活动的发展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 受者通过使用媒介、参与媒介、反馈于媒介等能动性的活动,不仅丰富了自己的精神世界,而且也对大众传播活动的发展起到积极推动的作用。 四、研究传受者心理实质的意义 不仅是为了丰富学科理论,对人类传播现象进行更细致的探究,也是为了净化媒体,监督媒体,使其能真实地反映客观实际,实现良好的传播效果,同时,也是提高人们的媒介素养,培养人们辨识能力的要求。 第三章 一、行为主义 (一)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创立,他把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从意识改变为行为(即S→R理论),而把内隐的心理结构、意识排除于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二)新行为主义代表人物斯金纳、托尔曼等,把行为主义定义放宽,除了可观察的外显行为以外,还包括整体行为,内隐性的意识历程和中介变量,将S→R变为S→O→R。 (三)行为主义第三代代表人物班杜拉等人提出并发展了社会学习理论。 (四)主要理论 1、行为主义理论★

-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

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 26. 勤洗手、常洗澡,不共用毛巾和洗漱用具。 用正确的方法洗手能有效地防止感染及传播疾病。每个人都应养成勤洗手的习惯,特别是制备食物前要洗手、饭前便后要洗手、外出回家后先洗手。用清洁的流动水和肥皂洗手。 勤洗头、理发,勤洗澡、换衣,能及时清除毛发中、皮肤表面、毛孔中的皮脂、皮屑等新陈代谢产物以及灰尘、细菌;同时还能起到维护皮肤调节体温等功能,防止皮肤发炎、长癣。 洗头、洗澡和擦手的毛巾,必须干净,并且做到一人一盆一巾,不与他人共用毛巾和洗漱用具,防止沙眼、急性流行性结膜炎(俗称红眼病)等接触性传染病传播;也不要与他人共用浴巾洗澡,防止感染皮肤病和性传播疾病。 27. 每天刷牙,饭后漱口。 提倡每天早、晚刷牙。如一天仅刷一次,应选择睡前。用正确方法刷牙,不共用牙刷。牙刷要保持清洁,最好每3个月更换一次牙刷。 吃东西后要漱口,以便清除口腔内食物残渣,保持口腔卫生。 28. 咳嗽、打喷嚏时遮掩口鼻,不随地吐痰。 肺结核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麻疹等常见呼吸道传染病的病原体可随患者咳嗽、打喷嚏、大声说话、随地吐痰时产生的飞沫进入空气,传播给他人。所以不要随地吐痰,咳嗽、打喷嚏时要注意遮掩口鼻。这也是当今社会文明素养的表现。 29. 不在公共场所吸烟,尊重不吸烟者免于被动吸烟的权利。 世界卫生组织《烟草控制框架公约》指出,接触二手烟雾(被动吸烟)会造成疾病、功能丧失或死亡。被动吸烟不存在所谓的“安全暴露”水平。在同一建筑物内,划分吸烟区和非吸烟区将吸烟者和非吸烟者分开、净化空气或装置通风设备等,都不能够消除二手烟雾对非吸烟者的危害。如吸烟区设立在同一建筑物

犬儒主义(英文版)

What’s Cynicism Cynicism, refers to the beliefs of an ancient school of Greek philosophers known as the Cynics. Their philosophy was that the purpose of life was to live a life of Virtue in agreement with Nature. This meant rejecting all conventional desires for wealth, power, health, and fame, and by living a simple life free from all possessions. People could gain happiness by 1.rigorous(严苛的) training 2.living in a way which was natural for humans. Suffering was caused by 1.false judgments of what was valuable 2.the worthless customs and conventions which surrounded society. Many of these thoughts were later absorbed into Stoicism(禁欲主义) 3 main cynics Antisthenes An older contemporary of Plato 1. A disciple(门徒,弟子) of Socrates 1.He preached a life of poverty Diogenes of Sinope 1.The disciple of Antisthenes (?) 1.He embraced the ascetic(禁欲的) way of life 1.lifestyle:self-sufficiency ,austerity(苦行), and shamelessness Asceticism:sleeping in a tub Shameless behaviour: eating raw meat Biting satire: "bad people obey their lusts as servants obey their masters" Crates of Thebes others 1.The third figure who dominates Cynic history. He is said to have been a pupil of Diogenes (?) 2 origins of the Cynic 1.In ancient times, the first Cynic Antisthenes, taught in the Cynosarges gymnasium(古希 腊运动场)at Athens. 2.Cynosarges means the place of the white dog 3.Dog was thrown at the Cynics as an insult for their rejection of conventional manners.

从新闻专业主义角度谈新闻报道体裁分类

不同新闻写作的教材书,对新闻报道体裁大都有不同的划分方法,这给初学新闻写作的学生或爱好者带来不少困惑,其实也是长期从事新闻工作的人感到难解的问题。 一 在新闻体裁的传统划分方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一是依据这些划分方法,对不同体裁的界定、区分仍很困难。如综合消息(或长消息)与通讯、深度报道,新闻特写与通讯,描写性消息与特写等等。 第二、对一些功能、性质相近的新闻作品,以不同的体裁进行界定、归类也是没有意义的。仍以综合消息与深度报道为例,两者都是运用大量的事实材料,包括大量的新闻背景,对一个较为复杂的事件进行报道。这两者都可以说既有综合的特征又有深度的特征。一般来说,综合了才有深度,或者说要有深度就必须综合。这样的区分反而让一些写作者犯糊涂,难以适从。 第三、有些教材的划分方法,在理解上存在着一些矛盾,如《新闻写作教程》(刘明华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把新闻体裁归为上下编,即消息和通讯。在消息的编类中包括事件性消息、非事件性消息、描写性消息、分析性消息。在通讯编类中包括人物通讯、事件通讯、工作通讯、风貌通讯、社会观察通讯、专访、新闻特写。这个方法很简明,但也有些欠妥,如把分析解释性的新闻作品归为消息类,就会与该书中所说的消息有别于其他新闻体裁的本质特点就是简要、概括地反映事实这一说法自相矛盾。 第四、对新闻进行体裁分类,其目的是服务、方便于写作。这一点与其他文体并无区别,但在新闻写作中重视却不够。 在《当代新闻写作》(尹德刚、周胜著,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一书中,作者指出,区分不同报道体裁的依据是表现手法、口吻与人称、结构布局。不同的新闻体裁中,这些因素的构成是不同的,这种判断主要缘于对不同体裁进行的分类比较,是一种结果。要能有效地成为我们进行新闻写作的手段,我们首先要认清新闻报道的目的,因为目的决定方法和手段。况且,以这些依据去区分一些文体,如上文提到的综合消息与深度报道仍比较困难。 二 在初步学习新闻写作时,一个让多数人为难的问题可能就是如何告别以前的写作习惯、定势,许多人在写作中不知不觉走上以前写作的路子,写出来的像记叙文、小说或散文。究其根子,仍在于作者没有十分明确新闻报道的目的,以及这种目的与其他文体的区别。 大概说来,新闻报道的目的主要分三类。一是告知读者是什么,二是告知读者为什么,三是向读者宣传一个道理,对他们产生一些积极的影响。按照这三个目的,可以把新闻报道的体裁分为客观性报道、述评性报道和宣传性报道三大类。下面对这三类体裁略作一些说明。 1、客观性报道。客观性报道是指客观叙述事实,作者不进行任何主观评论,报道目的主要是让读者知道“是什么”。报道只提供事实(包括作为别人的言论的事实),记者是历史的记录者、旁观者,不发表个人意见观点,强调报道的客观性、真实性。其主要功能是让读者了解这个事实,由他自己对该事实进行分析判断。 客观性报道包括消息、专访、调查等体裁。消息分为简讯、事件性消息、非事件性消息、描写性消息等。 2、述评性报道。述评性报道是在客观叙述事实的基础上,可以加入适当的议论,以揭示反映事实的本质、作者的态度看法。这种报道是让读者在知道是什么的基础上,进一步知悉为什么、及将来会怎么样。述评性报道强调报道的客观、公正、全面。 我们所说的新闻述评、特稿、深度报道、专题报道、特别报道、特别关注等等都可以纳入这种体裁类型,这些报道的共同点就是可以有作者的主观性评论。再细化功能,可以把它们分为三类,分析说明解释(原因)、总结判断(经验、性质、影响)、预测(趋势、走向)。 3、宣传性报道。宣传性报道是指围绕特定的报道主题,通过对事实材料进行有意识的

大众传播_重点总结

大众传播重点总结 传播是指带有社会性、共同性的人类信息交流的行为和活动。传播学史研究人类传播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属于社会科学。 从三个方面认识传播的定义:传播是共享;传播是传输;传播是互动 传播的类型:自我传播、人际传播、团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大众传播:是指传播组织通过现代化的传播媒介——报纸、广播、电视、电影、杂志、图书等,对极其广泛的受众所进行的传播活动。 传播学形成的历史条件:a 社会历史条件:现代传媒的兴起,政治与战争的需要,新闻学的发展;b 传播学产生的学术基础:学术渊源,行为科学,社会学,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政治学,宣传学,新闻学,人类学,语言学,符号学等,以及信息科学,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数学,统计学等。 传播学的奠基人 a 卡尔-霍夫兰美国实验心理学家1912——1961 耶鲁学派毕生研究人的心理对人的行为的影响,研究说服与态度的关系,态度的形成与转变,说服的方式、技巧和能力等。他是将实验心理学引入传播学研究领域的第一人。1953年出版《传播与说服》一书。 b 哈德罗—拉斯韦尔美国著名政治学家《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 拉斯韦尔的5W(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受众、传播效果)传播模式。这一模式还奠定了传播学研究的五大基本内容:即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以及效果分析 大众传播的四大功能说:监视环境、协调社会、文化传承、娱乐(1959年,查尔斯-赖特从社会学的角度补充) 拉斯韦尔开创了内容分析法,发明了定性和定量测度传播信息的方法论 保罗-拉扎斯菲尔德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在方法论研究上具有开创性影响和独到见解,属于经验学派。提出两级传播论,并于1948年出版《人民的选择》一书。舆论领袖破除魔弹论。 两级传播论:是指在大众传播时代,信息总是先由大众媒介传播给社会成员中的少数“舆论领袖”,然后再由“舆论领袖”扩散给公众的两级传播过程。 舆论领袖:并非指提出思想的人,而是那些积极主动向人们提供某方面的客观事实并加以主观评判的人。 库尔特-卢因德裔美籍心理学家心理动力学和团体动力学心理场论把关行为研究 7、心理场概念:a 一方面意指人们的经验和行为所处的心理环境 b 另一方面,心理环境也是人的需要寄居的场所 对于传播学来说,心理场论的意义在于可以用之分析传播双方的心理层面关系。 心理场的有限重合性:个人的心理场积淀了他的个人经验,而两个人的个人经验不可能完全相同,因而任何传播中参与双方的心理场是不可能完全重合的。但作为人,人们又必然有一定的共同经验。因此任意两个人的心理场既非完全重合,又非完全分离,而是一定部分重合的。 传播学集大成者施拉姆(1907--1987)又译宣韦伯,美国著名传播学者,国际公认的人类历史上第一位把传播学系统化的学者;第一位从新闻专业角度,并把新闻学同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结合起来,从全新的视野全面考察传播学,为传播学作为独立学科的完善和成熟做出了里程碑性的贡献;他研究的主题主要是新闻自由与社会责任问题,传播体制与社会结构,

犬儒主义

当代社会犬儒主义是否是弊病 犬儒主义,简单来说就是不信世间之善而愤世嫉俗的一种行为主义。 正方立论:在个人层面上,从犬儒主义者不相信,不作为,不甘心造成其个人失去前进方向、自强能力,造成精神撕裂;在社会层面上,知识分子不作为浪费社会资源,犬儒主义的扩散造成社会发展阻碍。 反方立论:其一犬儒主义者明哲保身,顺从体制,不为大恶;其二,一定程度上有其有益思想价值,让个人解脱,避免社会言论过于狂热。 按照当代社会犬儒主义的解释以及普遍的价值观来看,正方好像的确天然占优,其论也是层次清晰。反方的论第一点操作还好,在说明自己的弊端不那么大,并不构成弊病,但是第二点的操作中或许有些许问题,论证得可能有些许勉强。双方立论的一个比较点在于犬儒主义是否会阻碍社会的发展,然而在这个点的争执上,无论是从当今奉行犬儒主义的人数还是个人的影响力或是确实造成的影响,双方都无法给出一个量化的答案,算是扯平。但是反方在第二个论点上说犬儒主义者虽然抨击了好人,但也抨击了坏人,所以犬儒主义者是很有益的。但是一个坏人为了利益能做坏事哪里会在意一个玩世不恭者的抨击,但是对一个无私付出的人的辱骂或许就会让一个好人心寒,对好人坏人抨击这种事情哪里论证的出利弊?再者,反方辩手说道,犬儒主义是对如王国维,张作霖这类人的解脱,即嘲弄他人,高冷对世,获得精神上的自嗨,这点论证或许可以往深讲,但是反方辩手到此处便打住了,且不说屈原等人的例子对不对。一个说自己无所谓不在乎的人其实心里或许已经血流成河一个通过嘲讽别人,挑战权威来自得其乐的人真的会快乐吗?一个不断告诉自己不要在乎世俗,不要在意被骂,并且通过嘲讽别人来寻求自我满足干的人真的会精神自由得到解脱吗?只是自我麻木,自我内在矛盾的发泄,治标而不治本。直到结辩时,反方才提到了犬儒主义或许只是理想主义的外壳,是对这个世界的无奈的自我救赎。这一点如果放在前面打或许会好一点。 印象最深刻的是最后的点评,关于立论,第一个评委给反方的建议是可以从思想自由言论自由的方向走,也的确是难以想到但是或许很奇的论。黄执中老师和周玄毅老师对于犬儒主义的解读也有种让人豁然开朗的感觉。

全球化消费主义中的当代传媒问题

全球化消费主义中的当代传媒问题 作者:王岳川 传媒观察(https://www.docsj.com/doc/1310674687.html,) 2002-11-11 0:40:27 在"公共性"问题日益成为社会热点的今天,在思想界文化界的当代转型中,全球化消费主义日益与当代文化中世俗化的东西互渗而成为特有的文化景观。如果说,在现代社会出现了生产拜物教和消费拜物教,那么,后现代社会却出现了"传媒拜物教"。当代传媒以跨国资本的方式形成全球性的消费意识,其文化霸权话语渐渐进入国家民族的神经之中。于是,在倡导多元价值、多元社会的文化语境中,大众在多元主体之间,将个体感性差异性推到极端,甚至以个人的绝对差异性为由,割裂个人与他人的同一性,在广告传媒和文化经纪人的操纵下日益以产品的市场需求取代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对这种世界性的世俗化消费时尚,本世纪的思想家进行了相当深入的研究,值得关注。1 一、现代公共传媒空间中的身体资本 20世纪思想史上的思想家,大都注重对现代人的"精神"和"身体"的内在关系加以研究,因为这有可能深入到对大众媒体所产生的心理文化根源的分析。如何综合性反思身/心关系、个人/社会关系、文化/自然的关系,如何通过对"身体"视域的分析展示身体资本与当代传媒的关系,如何从身体性入手审视"自我"问题,成为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研究中的一个基本切入角度。但是仅仅研究"自我"还不行,因为"自我"和"他者"之间有着非此不可的关系,只有从二者的关系入手进行分析,弄清"自我"和"他者"不仅有古典哲学的自我和他者,而且有心理科学的自我和他者(弗洛伊德、荣格、拉康等)、还有解构的自我和他者(德里达、福柯、巴特等),甚至还有社会理论的自我和他者(布迪厄、吉登斯等),才能看到真正的问题之所在。 1.身体感与现代城市处境 在对"价值理性"的关注日渐让位于对"感性肉身"的关注中,"生命"变成了一个感性本体论的范畴。从世纪之初的尼采、狄尔泰、西美尔、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到存在主义哲学以及福柯和拉康哲学,大都将生命作为理性化本质飘散以后的意义空白的填充物,于是,现代性标明这样一个事实:感性肉体取代了理性逻各斯,肉体的解放成为"现代性运动"中的重大母题。 在西美尔(Georg Simmel)看来,现代人深深陷入一个飞速发展而不可知的世界中,处在多种文化元素交错的语境中。文化元素挤压着人,因为人不可能完全清理和吸收文化,同时人又不可能完全对抗文化,因为文化是人类发展所无法摆脱的境遇,也是人自己处身的周遭环境。在文化的现代性中,人的本质不再是一些抽象的形式原则,而是充满肉体欲望和现代感觉的"生命"。人体中的面部是内部统一最表面的尺度,同时也是在精神上获得整体美的关键。从面部最丰富的精神性表现中,可以看出人的心灵变化。人的形象是心灵和生理冲动合力所造成,那种忽略面部的精神性而只是注重肉体的表现性,将是心灵和肉体的双重衰退。面部很容易表现出柔情、胆怯、微笑、憎恨诸感情谱系,它是"观察内心世界的几何图",是心性所能臻达的最高表现域。而身体相对于面部,尤其相对于眼睛而言,则居于较次要的地位,因而面部与躯体就犹如心灵和现象、隐秘和暴露那样存在着本质的差异。但是,今天的现代或后现代艺术已经从"面容之美"表现走向了"躯体之力"的表现,从精神意象的呈现走向

传播学课后题

传播学课后题 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 1、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2、什么是传播?它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3、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如何理解这个观点? 4、如何理解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5、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是什么? 6、如何理解社会信息系统中的“双重偶然性”? 7、什么是“传播隔阂”? 8、为什么说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交往”理论是唯物论传播观的出发点? 9、试述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辩证关系。 10、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与行为主义传播学的本质区别是什么?第二章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 1、为什么说劳动创造了语言? 2、人类语言具有哪5个特点? 3、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界信号系统的根本特性是什么? 4、人类传播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 5、人类传播的第一套体外化符号系统是什么?其产生有什么意义? 6、试论述中国的印刷术的发明对印刷传播发展的贡献和古登堡印刷

术的意义。 1 / 12 7、试论述电子传播的发展在人类传播史上的里程碑意义。 8、如何理解媒介的进化与社会的发展之间的关系? 9、试述传播学家哈特对媒介系统的分类。 10、什么是信息社会?它具有哪些特点? 11、体外化信息系统经历了功能分化和多样化的过程,正在迎来一个重新统合的时代。 如何理解这个观点? 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 1、简述符号的定义。 2、象征符具有哪些特性? 3、非语言符号有哪些类型? 4、符号的基本功能是什么? 5、什么是意义?意义是如何产生的? 6、符号的意义有哪些分类? 7、如何理解语言符号的暧昧性和多义性? 8、情境意义指的是什么?在传播过程中,除符号本身的意义之外还有哪些意义在起作用? 9、什么是象征行为?它有哪些特性? 10、为什么说象征能力是人类特有的基本能力?

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

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 1.膳食应以谷类为主,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注意荤素搭配。 谷类食物是我国居民传统膳食的主体,是人类最好的基础食物,也是最经济的能量来源。以谷类为主的膳食既可提供充足的能量,又可避免摄入过多的脂肪,对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和癌症有益。《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指出成年人每天应摄入250克~400克的谷类食物。 蔬菜水果是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和植物化学物质的重要来源,薯类含有丰富的淀粉、膳食纤维以及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蔬菜、水果和薯类对保持身体健康,保持肠道正常功能,提高免疫力,降低罹患肥胖、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风险具有重要作用。《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指出,成年人每天吃蔬菜300克~500克,水果200克~400克。 食物可以分为谷类(米、面、杂粮等)和薯类,动物性食物(肉、禽、鱼、奶、蛋等),豆类和坚果(大豆、其他干豆类、花生、核桃等),蔬菜、水果,纯能量食物(动植物油、淀粉、糖、酒等)等五类。各种食物所含的营养成分不完全相同,每种食物都至少可提供一种营养物质,任何一种天然食物都不能提供人体所需的全部营养素。多种食物组成的膳食,才能满足人体各种营养需求,达到合理营养、促进健康的目的。 2.经常食用奶类、豆类及其制品。

奶类食品营养成分齐全,营养组成比例适宜,容易消化吸收,是膳食钙质的极好来源。儿童青少年饮奶有利于其生长发育和骨骼健康,从而推迟其成年后发生骨质疏松的年龄;中老年人饮奶可以减少其骨质丢失,有利于骨健康。建议每人每天饮奶300克或相当量的奶制品,对于高血脂和超重肥胖倾向者应选择减脂、低脂、脱脂奶及其制品。 大豆含丰富的优质蛋白质、必需脂肪酸、B族维生素、维生素E和膳食纤维等营养素,且含有磷脂、低聚糖,以及异黄酮、植物固醇等多种人体需要的植物化学物质。适当多吃大豆及其制品可以增加优质蛋白质的摄入量,也可防止过多消费肉类带来的不利影响。建议每人每天摄入30克~50克大豆或相当量的豆制品。 3.膳食要清淡少盐。 食用油和食盐摄入过多是我国城乡居民共同存在的膳食问题。盐的摄入量过高与高血压的患病率密切相关。脂肪是人体能量的重要来源之一,但是脂肪摄入过多可以增加患肥胖、高血脂、动脉粥样硬化等多种慢性疾病的危险。应养成吃清淡少盐膳食的习惯,即膳食不要太油腻,不要太咸,不要摄食过多的动物性食物和油炸、烟熏、腌制食物。建议每人每天烹调油用量不超过25克;食盐摄入量不超过6克(包括酱油、酱菜、酱中的含盐量)。 4.保持正常体重,避免超重与肥胖。

一篇文章读懂新闻专业主义

新闻专业主义 基础篇 新闻专业主义是资产阶级新闻学的重要理论。 新闻专业主义是西方新闻工作者恪守的最主要的新闻职业规范。新闻专业主 义的核心理念,一是客观性新闻学,另一是新闻媒介和新闻工作者的独立地位和 独特作用。新闻专业主义、客观性新闻学和新闻媒介的独立性这些概念,是相互 交叉的,它们都是历史的产物,经历了发展变化。 新闻专业主义是美国政党报纸解体之后在新闻同行中发展起来的“公告服务”的一种理念。它最突出的特点,是相信可以从非党派、非团体的立场客观地报道 新闻事实。新闻专业主义的目标的服务于全体人民,而不是某一利益团体。传统上,新闻不是专业(profession),新闻工作者不被认为是“专业人士(professionals)”。【专业人士是指有专门知识并组成特定行业的人,他们 受过专门的教育,有体面的职业,受人尊敬,社会地位较高。】最初的新闻工作 者来自印刷行业的发行人或工人、学徒,是一些东奔西走道听途说的“包打听”, 社会形象不好,经济政治地位也不高。 当然,除了专业之外,新闻专业主义“还包括一套定义媒介社会功能的信念, 一系列规范新闻工作的职业伦理,一种服从政治和经济权力之外的更高权威的精神,以及一种服务公众的自觉态度”。 新闻专业主义追寻简单的事实——由此产生新闻的客观性。 客观性是一种使新闻工作者将事实隔离于观点避免个人偏见的规定或机制,它要求新闻工作者站在中立的(neutral)立场上,以客观的方法报道新闻、反 映观点。 按照新闻专业主义理论,报业是一种自治体系,必须对政府、对政党、对政 客采取一种独立的和批判的态度,否则便不可能保持它在公众中树立的“保护者”形象,便不可能拥有公众的信任。而良好的形象和高度信任,是媒介赢得市场的 重要资本之一。作为消息的发布者和事实、观点的反映者,归根结底,新闻事业 是以它的公信度立足的。

消费主义文化

引言 伴随着消费社会的到来,消费主义文化已经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一个概念了。当然消费文化不仅仅是文化现象的代名词,它还与各种文化与文学的嬗变一起成了消费社会的“景观”。消费主义文化语境中的文学嬗变更是这一“景观”中的热门话题。文学“从以往的精神文化建构,演化成为整个社会文化消费的一个组成部分;以往居于主流地位的精英文学、雅文学日渐式微,而具有明显商业化倾向的消费文学则异军突起,并以其繁荣的创作和广泛的受众而成为人们无法忽视、甚至具有主流意识的文学景观”。[1]这一景观如今正朝着商业化、娱乐化、通俗化方向的发展这引起了学术界理论界的重视。毋庸置疑,文学的这种嬗变带来了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影响,有使群众整体文化水平的提高的积极方面,也有对社会正能量冲击的消极影响,不管是积极的作用还是消极的影响都应该引起我们的思考。 本文就将从消费主义文化语境中文学几个走向入手,阐述该走向对受众群体的影响,从而努力寻找到一条在当下社会环境中文学发展的正确道路,让我们可以欣赏到好的文学作品,端正人生观和价值观,让社会充满正能量。 一、消费主义文化的到来 消费主义文化最早产生于西方,最初源于把文化作为商品去生产和销售,其主体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的产生而产生的,也就是说正是资本主义经济的运作方式孕育了消费主义文化的兴起。文化是一个与时代不断发展相结合的有机体,文化也将随着社会的变革做出相应的变化与调整。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和改革开放的大背景,消费主义文化也开始在我国悄然出现。 消费主义文化的兴起离不开两个必然的条件:一是社会必须具备提供批量生产文化商品的能力和与之相适应的市场运行机制。二是必须具备支撑消费文化产品的大批消费者。批量生产出来的文化商品为消费提供了物质上的可能,而市场的传播交换媒介为消费者的购买提供了机会上的可能。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使消费主义文化可以顺利地进入市场,由于现代传播手段特别是电子传媒的普及,文化产品的生产复制变得更加轻而易举,文化商品已经最大程度地满足了大众的消费需求。消费人群也大批量地增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经济实力的增强,一部分的人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购买力,逐渐具备了文化消费的经济水平。再加上社会竞争压力的增大使人们身心俱疲,而具有消遣性和娱乐性的消费文化为处于精神需要的人们送来了如春风般的舒适,这也使得消费文化愈来愈全面地影响到人们的生活,由此消费文化也就不断壮大起来。 总而言之,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变革,相应的消费文化必然出现,存在的即是合理的,所以必须承认这是历史的进步。正如马克思所说的“消费本身并没有什么不好,甚至可以说,人们的消费水平与质量如何,恰恰是人性解放和社会进步的标志之一”,[2]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