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最新高中生物教案电子版

最新高中生物教案电子版

最新高中生物教案电子版
最新高中生物教案电子版

高中生物教案电子版下载

教学目的与要求:1、使学生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

2、使学生理解生物的应激性、适应性及反射的概念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重点难点:1、生物的基本特征;

2、生物的应激性、适应性及反射的概念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具:幻灯片。

教学程序:地球从诞生至今大约有46亿年了。在这46亿年中,生物从无到有,从少到多,逐渐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生机盎然,多姿多彩的生物世界。

也正因为有了这多姿多彩的生物世界,使地球上充满了无限的生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同各种各样的生物息息相关。在现代社会,生物科学在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学习生物科学,对于我们每一个人都非常重要。

一、生物科学: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二、生物体都具有以下特征:

物质:蛋白质、核酸;

1

、共同的物质基础

结构: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实质:活细胞中全部有序化学变化的总称;

2、新陈代谢自我

更新过程

分解自身物质→排除废物;放能;

定义:对刺激发生反应,以适应环境;

3、应激性实例:根的向地性,茎的背地性;

与适应性的关系:应激性是生物产生适应性的生理基础。

注:应激性:生物对刺激反射:是指多细胞高等动物通过神经系统对各种刺激所发生的反应。可见,反射是应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

激性的一种表现形式,隶属于应激性的范畴。

适应性:是指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与环境相适应的现象。动物对各种

刺激发生的反应的应激性也是对环境的一种适应现象,植物的

向光性、向地性、向水性等生理功能也是一种适应。生物体所表现出的适应

特征,通过遗传传给后代,并非生物接受刺激后才产生的。这是与应激性不

同的。应激性、反射属于生物的适应性,但并不是所有的适应具应激性。

因为:应激性是一种动态反应,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完成;而应激性是通过长

期的自然选择,需要很长时间形成的。应激性的结果是使生物适应环境,

可见它是生物适应性的一种表现形式。

遗传性:是指亲代性状通过遗传物质传给后代的能力。要求生物体有一定的生长、发

育条件,并对生活条件做一定反应的特征。因此,生物体表现出来的应激性、

反射和适应性最终是由遗传决定的。

5、遗传和变异:遗传:保持物种的稳定;

变异:使物种不断变化。

6、适应环境和影响环境:形态、结构、习性适应环境;生物影响环境。

三、生物学的发展历史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9世纪以前:积累知识阶段;

描述性生物学阶段 19世纪前叶:寻找生命内在联系,概括事实资料;

↓ 19世纪中叶:阐述事实资料。

19世纪中后期:用实验手段和理化知识分析;

实验生物学阶段↓生命活动过程和生命活动规律。

分子生物学阶段:20世纪以来,研究蛋白质、核酸和

DNA分子双螺旋结构。

四、当代生物科学的新进展:

细胞水平→分子水平;

概述:生物科学 + 工程技术

1、微观方面:生物工程医药:乙肝疫苗、干扰素、人类基因组计划;

果开发能源和环境保护:石油草、超级菌。

生态学:

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前景:对解决人口爆炸、环境污染、资料匮乏、能源短缺和能源危机等

问题具有重要作用;

我国成就:生态农业。

五、学习生物学的意义:

六、作业:

七、后记:“关于病毒、类病毒、朊病毒”

1、病毒: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但有增殖、遗传和变异、细胞内寄生、对抗菌不敏感,而对于干扰素敏感等特征的微生物。

病毒个体微小,可通过细菌不能通过的滤器,一般在光学显微镜能看到,常见的病毒有牛痘苗病毒、传染性

浓泡皮炎病毒、腮腺炎病毒、偶数噬菌体、烟草花叶病毒、“非典”病毒等。

病毒的基本化学组分是核酸和蛋白质,而且一种病毒只含一种核酸。病毒通过核酸复制

的方法来增殖,不进行二均分裂。

病毒体内无核糖体,缺乏独立的代谢能力。正在细胞外的病毒颗粒处于静止状态,基本上是无生命的物体相似。

病毒在生物进化中处于何种地位,目前还没有最后的结论:有人认为病毒是地球上最原始的生命类型,有细胞结构的生物是从这类生物进化而来的;有人认为病毒可能是长期营寄生生活的原核生物退化而成的。

2、类病毒:最近几年,人们还发现一种比病毒更简单的生命形式,叫做类病毒。它的大小相当于病毒的1/80,没有蛋白质外壳,仅是一单链核糖核酸分子。

病毒、类病毒都属于专性寄生的生物,都没有细胞结构,都不能独立生活。它们虽无细胞结构,但与其它生物一样具有严整的结构。

3、朊病毒:1997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授予朊病毒研究做出卓越贡献的美国学者普鲁辛纳。朊病毒只有蛋白质,没有核酸。例如疯牛病的病原体。

第课,课题第课时,课型复习。总序第个教案。

编写时间执行时间

教学目的与要求:1、识记生物体的主要元素的种类及其重要作用;

2、识记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与差异性。

重点难点:1、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的种类及其重要作用;

2、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与差异性。

教具:幻灯片。

教学程序:在绪论部分我们已经知道了生物体有6个基本特征。其中,第一个特征就是生物体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对于地球上已知的大约200万种生物来说,无论它们个体的大小、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如何,它们生命活动都有共同的物质基础。这些共同的物质基础主要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和化合物大体相同的。

一、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

自然界的生物和非生物都是由化学元素组成的。

实验证明:C、H、O、N是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另外,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虽然大体相同,但是,在不同的生物体内,各种化学元素的含量相差很大。

其实,生物体除了常见的9种元素之外,还有Si、Cl、Al、Fe、Na、Zn??据统计,在生物体的细胞内至少可以找到62种元素,其中常见的约有29种,其中重要的有24种。所

以,一般情况下,可以说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主要的有20多种。

种类:20多种。

因为生物体内各种元素含量差别较大,所以,可以按照元素含量的多少把它们分为两类:

1、大量元素:指含量占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上的元素。如C、H、O、N、P、S、Ca、Mg等。

2、微量元素:通常指生物生活所必需,但是需要量却很少的一些元素。如:Fe、Zn、Cu、B、

Mo等。

注:大量元素是从含量上看,指含量占生物体总重量的万分之一以上的元素,例如,C、H、O、

N、P、S、K、Ca、Mg等;主要元素是从对生物体的作用上看,在组成生物体的大量元素中,C是最基本的元素,没有C就没有生命;C、H、O、N、P、S六种元素是组成原生质的主要元素,大约占原生质总重量的97%,生物体的大部分有机物是由这六种元素组成的。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下:

二、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的重要作用:

1、组成原生质的成分。

C、H、O、N、P、S种元素是组成原生质的主要元素,大约占原生质总量的97%。生物体的大部分有机化合物是由上述6种元素组成的,如蛋白质是由C、H、O、N等元素;

核酸是由C

5.1 基因突变与基因重组

1、知识与技能

举例说明基因突变的特点和原因举例说出基因重组

说出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意义、过程与方法

采用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实例,从现象开始,追根溯源,让学生理解基因突变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基因突变的类型

通过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引导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归纳哪些因素会导致基因突变以设问和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思考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意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从生物学角度对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作科学的了解,形成正确的科学价值观,激发学生的责任感。

1.基因突变的概念及特点2.基因突变的原因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意义一、基因突变

概念: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诱变因素:1、物理因素:如紫外线、X射线及其他辐射,损伤细胞内的DNA。

2、化学因素:如亚硝酸、碱基类似物能改变核酸的碱基。、DNA。

发生的时期:DNA分子复制时期,如有丝分裂、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实例: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1、直接病因:血红蛋白多肽链上一个

2、根本原因:血红蛋白基因上发生改变,由A—T变为T—A。特点:

1、:在生物界中普遍存在。、、低频性:突变频率很低。

4、:可以产生一个以上的等位基因。、

意义:基因突变是新基因产生的途径,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是生物进化的原始材料。

二、基因突变概念要素整合图解

将基因突变的内涵、外延、原因、结果、特点、意义等概念要素整合如右图:

三、基因突变对性状与子代的影响

基因突变对性状的影响: 1、改变性状:

原因:突变间接引起密码子改变,最终表现为蛋白质功能改变,影响生物性状。

实例: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2、不改变性状,有下列两种情况:

一种氨基酸可以由多种密码子决定,当突变后的DNA 转录后的密码子仍然决定同种氨基酸时,这种突变不会引起生物性状的改变。

突变成的隐性基因在杂合子中不引起性状的改变。

基因突变对子代的影响

1、基因突变发生在给后代。

2、如果发生在过程中,可以通过四、基因重组

概念: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

意义:基因重组能够产生多样化的基因组合的子代。子代中就可能出现适应变化

的环境的个体,从而在多变环境中繁衍下去。

五、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区别和联系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概念的比较

存在诱变因素是否一定发生基因突变?不一定,但基因突变的频率会提高。

5.染色体变异

1、知识与技能

说出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基本类型。

说出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学习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变化的方法。能够解释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的原理,评价不同作物、不同的温度对染色体加倍实验的影响效果。

2、过程和方法

以辨图、设问、讨论和复习的方式理解染色体组的概

念。

通过具体实例、概念的辨析和对比,认识单倍体、二倍体和多倍体之间的关系。用图解、事例和图表的形式引导学生学习多倍体和单倍体育种。以实验的方式认识低温对诱导染色体数目的变化的作用。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染色体数目变化原理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以以致用的理想。通过实验,养成与他人合作、共享并能够欣赏别人的观点和创意的习惯。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学生勇于探索的热情,使学生关注染色体加倍对人类未来的发展影响。

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1.染色体组的概念。

2.二倍体、多倍体和单倍体的概念及其联系。

3.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变化的实验。

第1课时

一、染色体结构的变异

概念:由染色体结构的改变而引起的变异。种类: 1、缺失:染色体中1。、重复:染色体中某一片段引起的变异。如图2。

3、易位:染色体的某一片段移接到另一条非同源染色体上引起的变异。如图3。、倒位:染色体中某一片段4。

结果:使排列在染色体上的基因数目或排列顺序发生

改变,从而导致性状的变异。举例:猫叫综合征,是由于人的第5号染色体部分缺失引起的遗传病。二、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概念:由染色体数目的改变而引起的变异。类型

1、细胞内的增加或减少。

2、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的增加或减少。结果:使基因的数量增加或减少。举例:三倍体无子西瓜等。

三、与染色体数目变异有关的概念

染色体组: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它们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携带着控制生物生长发育的全部遗传信息。

二倍体:由受精卵发育而成,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包括几乎全部动物和过半数的高等植物。

多倍体

1、概念:由细胞中含有三个染色体组的叫做三倍体,含有四个染色体组的叫做四倍体。例如,香蕉是三倍体,马铃薯是四倍体。

2、分布:在中常见,在中极少见。

3、特点:与二倍体植株相比,多倍体植株常常是茎杆粗壮,叶片、果实和种子都比较

大,糖类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含量丰富。

单倍体

1、概念:由未受精的生殖细胞发育而来,染色体数和染色体组数是正常体细胞的一半,即体细胞中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

2、特点:与正常植株相比,植株长得,且。

四、染色体组和染色体组数目的判断

一个染色体组中所含染色体的特点

1、不含。

2、染色体形态、大小和功能。、含有控制一种生物性状的确定某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组数目的方法

1、细胞内形态相同的染色体有几条,含有几个染色体组。如图细胞中相同的染色体有4条,此细胞中有4个染色体组。

2、根据基因型来判断。在细胞或生物体的基因型中,控制同一性状的基因出现几次,则有几个染色体组,如基因型为AAaBBb的细胞或生物体含有3个染色体组,也可以记作:同一个字母不分大小,重复出现几次,就是几个染色体组。控制同一性状的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上,所以有几个等位基因就意味着有几条同源染色体。

3、根据染色体的数目和染色体的形态数来推算。染色体组的数目=染色体数/染色体形态数。例如,果蝇体细胞中有8条染色体,分为4种形态,则染色体组的数目为2个。

第2课时

五、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变化的实验

实验原理:低温抑制纺缍体的形成,以致影响染色体被拉向两极,细胞不能分裂成两个子细胞,于是染色体数目改变。

方法步骤:洋葱根尖培养→固定→制作装片→观察。试剂及用途

1、卡诺氏液:、改良苯酚品红染液:

3、解离液[15%的盐酸和95%的酒精混合液]:使细胞分散。六、二倍体、多倍体与单倍体

二倍体、多倍体、单倍体的比较

单倍体与二倍体、多倍体的判定

1、单倍体与二倍体、多倍体是两个概念系统,主要区别在于是由什么发育而来的,单倍体的概念与染色体组无关。单倍体一般含一个染色体组,也可以含两个、三个甚至更多个染色体组,如普通小麦产生的单倍体,就有三个染色体组。

2、二倍体、多倍体与染色体组直接相关,体细胞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个体叫二倍体,含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叫多倍体。

改良苯酚品红染液可以用什么试剂替代?实验中的情况在自然界中能发生吗?

可以用龙胆紫、醋酸洋红等碱性染料替代。能,特别

是在高原植物中。

高中生物教案

绪论

教学目的:

1.生物的基本特征.生物科学的新进展

3.学习高中生物课的要求和方法教学重点

1.生物的基本特征

2.学习高中生物课的要求和方法教学用具

教学方法:讨论、讲述、提问教学设计

首先以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针对教材中提出的非生命物质和生物,活跃的生命现象和相对沉寂的生命现象进行对比,使讨论有了基础。从而引出生物的基本特征的教学。 1.生物的基本特征,教材中归纳为六条,目的在于突出生物与非生物的本质区别。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很容易通过表面现象区分生物和非生物,而要从本质上区分有生命的个体和非生命物体,还必须从生物体的化学组成、结构到生理功能,从生物自身功能到应激性,从个体生长发育到种族延续乃至生物进化,这样逐级深入,层层理解。

生物体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是在一定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上进行的,蛋白质和核酸是生物体的基本组成物质,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

基本单位。

注意:一切生物并不都有细胞结构,但一切生物都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并且,除病毒外,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例:下列生物中,不具有细胞结构的是。A.枯草杆菌B.噬菌体C.团藻D.草履虫生物体都有新陈代谢作用。新陈代谢是活细胞中全部有序的化学变化的总称。是生物与非生物最根本的区别。从方向上看,包括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从本质上看,包括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

注意:新陈代谢是生命的最基本特征,是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

生物体都有应激性。应激性是指生物体对外界刺激发生一定反应的特征。正因为生物有了应激性,才能对周围的刺激发生反应,从而使生物与外界环境协调一致,适应周围环境。

注意:要判断某生物现象是否属于应激性,应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看是否有引起生物发生反应的刺激;二是看生物体是否对外界刺激发生了反应。如果两者皆具备,那就是应激性。

例:下列属于生物应激性现象的是。A.蝗虫的体色与绿色的青草一致B.竹节虫的形状与竹节相似C.避役的体色与变化的环境保持一致D.黄蜂身体上黄黑相间的条纹

生物体都有生长、发育和生殖的现象。该特征的基础是细胞分裂和细胞生长。生物体在生长过程中伴随着发育,表现出由新生到成熟的阶段性变化是发育。生物个体通过生殖,保证了种族的延续。

注意:生物的生长是量变,发育是质变,二者可以同时进行,但不可等同看待。

生物体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遗传和变异的特性是通过生物生殖过程实现的,因而没有生殖,也就没有遗传和变异的机会。

例:金鱼的祖先是野生鲫鱼,鲫鱼经过人工饲养,从而演变成金鱼的事实说明生物都具有。A.遗传和变异B.应激性C.适应性D.多样性

生物体都能适应一定环境,也能影响环境。具体表现在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生活习性与环境相适应,又通过自身的生命活动使环境发生变化,从而影响环境。

针对生物体的基本特征,总结出各特征之间的关系:

新陈代谢是活细胞中全部有序的化学变化的总称,因此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通过新陈代谢,使生物体不断地进行自我更新,表现出生长、发育和生殖的现象,而生物在生殖过程中,又表现出遗传和变异的特性。生物体只有在新陈代谢的基础上,才能对外界的刺激表现出一定的应激性;生物体只有具有应激性,才能适应周围的环境。因

此,新陈代谢是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是生物区别于非生物的最重要的标志,各基本特征

例:能维持和延续生命的生物基本特征是A.新陈代谢和细胞结构B.应激性和适应性C.遗传变异和生殖D.新陈代谢和生殖

2.生物科学的发展与进展

在生物科学的发展与进展的介绍中,突出了三大成就:细胞学说、生物进化论、DNA工程和生态学方面的几个实例。

生物工程:生物工程是生物科学与工程技术有机结合而兴起的一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是指通过某种工程手段,在细胞水平或分子水平上,按照人们的意愿来改变细胞内的遗传物质或获得细胞产品的一门综合技术科学。其成果层出不穷。如我国乙肝疫苗的研制成功、抑制病毒在细胞内增殖的干扰素的问世、“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研究等等,这些生物工程研究成果的出现,均说明了生物工程技术的研究,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生态学的研究,对解决当前人类面临的人口、环境、资源、能源和粮食等世界性重大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注意:当代生物科学的发展主要朝向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在微观方面已经发展到了分子水平,在宏观方面就是关于生态学的研究。

3.学习高中生物课的要求和方法首先讲述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即不仅是获得生物科学知识,而是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争取在通过生物课的学习后,达到一定的能力的提升:把握生物学知识严密的逻辑性和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理解的能力;增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科学的态度,以及自己的动手能力;提高观察和实验的能力,能独立分析实验成败关键;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能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板书

绪论

1、生物的六大特征:、生物科学的发展和进展、学习生物课的要求和方法

教学建议和意见

语速不能太快,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

第一章生命的物质基础

第一节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

教学目的:

1.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主要有二十多种,包括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组成生物体化学元素的重要作用.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教学重点

1.组成生物体化学元素,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组成生物体化学元素的重要作用教学难点

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教学用具

教学方法:对比、讨论、讲述、提问教学设计

首先以对比的方法引导学生,针对教材中提供的动物体与植物体组成元素的对比表进行对比,使讨论提问有了基础。从而引出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的教学。通过对比,使学生发现并且概括出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的特点:①从无机的非生命环境中元素的组成与生物体元素组成的对比中,发现它们的统一性,了解生物体的元素组成特点;②从动物体与植物体组成的元素对比中,发现不同类型的生物体,元素的组成有区别;③从生物体内不同元素的含量对比中,发现生物体元素组成的特点,以及这些特点与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生物体特性的联系。

玉米与人体的无机物的组成

元素 O C H N Si K Ca

玉米4.443.56.21.41.10.90.23

人 14.625.99.46.30.001.09.67

P Mg S Cl Al Fe Mn Na Zn Rb 0.20 0.10.10.10.11 0.00.0- - -.11 0.10.70.4- 0.01- 0.40.01 0.005

1.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

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主要有20多种,根据它们在生物体内的含量不同,可分为两大类:①大量元素占生物体重的万

最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全套

最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全集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一、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能力方面: 1.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同内环境是细胞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教学难点 (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三、教学方法:讲述与学生练习、讨论相结合 四、教学用具:幻灯片 五、课前准备: 六、课时安排:2课时 七、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活动教学意 图 章引入让学生阅读章引言并体会内环境的重要性阅读思考引入新 课 〖板书〗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问题探讨 〔生答师提示〕1.图1中是人体血液中的血细胞,包括 红细胞、白细胞等;图2中是单细胞动物草履虫。 2.血细胞生活在血浆中。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水环境中。 两者生活环境的相似之处是:都是液体环境;不同之处是: 血细胞生活在体内的血浆中,并不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 交换,而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环境中;与外界环境相比, 血浆的理化性质更为稳定,如温度基本恒定等。 〖填空式提问〗所有的生命系统都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中,与 思考回答创造问 题情境, 引入新 课

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细胞作为最基本的生命系统,也是如此。 〖问〗单细胞生物是怎样与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呢?多细胞生物呢?阅读思考回答 〔板书〕一、体细胞生在细胞外液 〖问〗什么是体液? 〖引导提示〗体液——不论男性还是女性,体内都含大 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1.体液的成分和组成呢? 细胞内液 (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1.体液血浆 细胞外液组织液 (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淋巴等 2.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关系 阅读思考 回答 〔思考与讨论1〕 〖师提示〗 1.细胞外液是指存在于细胞外的体液,包括血浆、组织 液和淋巴等。血细胞直接生活在血浆中,体内绝大多数细胞 直接生活在组织液中,大量淋巴细胞直接生活在淋巴液中。 由此可见,细胞外液是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2. 血浆组织液淋巴 同它们都属于细胞外液,共同构成人体内 环境,基本化学组成相同。 学生讨论 后回答

高中生物教学案例

生物教学案例 龚宗茂 一、案例背景及学情分析 《减数分裂》是苏教版《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二章“减数分裂和有性生殖”的第1节内容。本节课内容与上学期学过的有丝分裂有密切的关系,同时又是后面学习遗传变异的基础,所以本节课内容在整个高中生物学习中有着承上启下,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本节课内容由于图像多,曲线多,变化抽象等特点,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新课程改革要求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倡自主式学习、合作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减数分裂是高中生物教材比较经典的一个内容,也是我们广大教育者值得思考的一节课。为了学生便于理解,这节课采用多媒体动画、绘图和列表等方法来模拟减数分裂各时期的变化以及整个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的变化。在整个减数分裂的学习中采取多种活动形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让学生用建好的彩纸到讲台上演示减数分裂染色体的变化。另外,由于我们普通班的学生基础比较差,所以在讲解和演示的过程中要做到形象化、整体化和直观化,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减数分裂的概念;? 精子的形成过程;?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分子数的化。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极参与合作探究活动,体验合作的力量,养成团体意识和合作意识;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用辩证的观点认识生命现象。 教学重点(1)减数分裂的概念;(2)精子的形成过程;教学难点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分子数的变化教学方法利用探究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模型模拟教学法以及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等来学习减数分裂的相关内容。 三、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用ppt打出“受精过程”和“胚胎发育”的动画,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进入学习目标做好心理准备。然后和学生一起讨论我们人类是由什么发育而来的。教师提问:假设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以有丝分裂的方式产生两性生殖细胞,这个假设成立吗?通过学生的假设,从而进入新课《减数分裂》。 (2)减数分裂的概念活动一??小组自主学习:减数分裂的概念学生阅读教材掌握减数分裂的概念,同时老师在黑板上写下“对象”、“时期”、“特点”、“结果”几个字,让学生从这几方面来更深刻的理解减数分裂的概念。下一步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开始减数分裂模拟探究活动。 (3)?精子的形成过程在让学生模拟减数分裂之前,先让学生了解“同源染色体”、“联会”和“四分体”这三个概念,并在ppt上投出:1对同源染色体=1个四分体=2条染色体=4条染色单体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1.1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细胞生活的环境》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第1章第1节的教学内容,包括体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细胞外液的成分、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等内容。这些内容,是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说明稳态的生理意义”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能力目标: 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关注维持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教学难点 (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四、学情分析 我们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实验水平有差距。学生对内环境稳态的理解不到位,需要教师深入分析。 五、教学方法 1.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2.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

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利用课间时间检查落实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针对性。(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章引入:先让学生观看一段视频,引入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第一章的学习。 节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并回答相关问题。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体液-------不论男性还是女性,体内都含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细胞内液(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体液血浆 细胞外液(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组织液 淋巴等 〔思考与讨论〕学生讨论后回答,师提示。 1.细胞外液是指存在于细胞外的体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血细胞直接生活在血浆中,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在组织液中,大量淋巴细胞直接生活在淋巴液中。由此可见,细胞外液是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2.相同点:它们都属于细胞外液,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基本化学组成相同。 不同点:(1)在人体内存在的部位不同:血浆位于血管内,组织液分布于组织细胞之间,淋巴分布于淋巴管中;(2)生活于其中的细胞种类不同:存在于组织液中的是体内各组织细胞,存在于血浆中的是各种血细胞,存在于淋巴中的是淋巴细胞等;(3)所含的化学成分有差异,如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很少。 内环境——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 探究二:细胞外液的成分(PPT展示血浆成分的图片) 〔资料分析〕由学生分析并回答,老师提示。 1.提示:表中的化学物质可分为无机物和有机物。无机物包括水和无机盐离子(如Na+、K+、Ca2+、Mg2+、Fe2+、Cl-、HPO42-、SO42-、HCO3-)等,有机物包括糖类(如葡萄糖)、蛋白

人教版教学教案高中生物《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高中生物《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无锡市第一女子中学吴卫红214002 《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是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1)第5章第3节内容。现代教育观认为,知识不仅是一种静止的“状态”,更重要的是一个运动的过程。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探究、分析、创造的过程,也是学生科学精神、创新精神甚至正确世界观逐步形成过程,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指导作用,以学生质疑、探究、思悟为主体,以教师点拨、辨析、归纳为主导,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以达事半功倍的效果。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教学具有丰富的科学素质教育功能。现代生物学关于实验探究式教学的思想是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实验的设计、操作过程,获得具体的经验,从而达到形成、巩固并扩充科学概念和理论的目的。一.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的特点 《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是第五章的重点内容之一,本节内容需要2课时完成。第一节课为探究实验活动,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第二节课学习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概念以及细胞呼吸原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的实例。学好本节内容,便于学生加深领会该细胞之所以能够经历生长、增殖等生命历程,是与能量的供应和利用分不开的。 生物学的每一个概念、理论、思想的提出都要依靠大量的观察和实验。高中生物实验分两种类型,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包括研究性课题),由于后者更能体现探究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和运用生物学知识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更能体现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的实验,为下一节课学习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概念以及细胞呼吸原理铺设道路。 2.教学目标 2.1知识目标:理解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的实验原理,了解实验材料、实验步骤,分析实验结果,能比较生物进行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条件和产物,掌握对比实验的设计方法。 2.2技能目标:通过探究酵母菌细胞的呼吸方式,让学生学会实验探究的方法,学会检测酒精、二氧化碳等细胞呼吸产物,学会控制自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的变化,提高学生合作、交流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2.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联系生产、生活等实际,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培养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材处理 1.学生状况分析与对策

高中生物选修3(浙科版)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基因工程 一、工具酶的发现和基因工程的诞生 1、基因工程的概念: (1)广义的遗传工程:泛指把一种生物的遗传物质(细胞核、染色体脱氧核糖核酸等)移到另一种生物的细胞中去,并使这种遗传物质所带的遗传信息在受体细胞中表达。(2)基因工程: 就是把一种生物的基因转入另一种生物体中,使其产生我们需要的基因产物,或者让它获得新的遗传性状。基因工程的核心是构建重组DNA分子。由于基因工程是在DNA分子水平上进行设计和施工的,因此又叫做DNA重组技术。 (3)基因工程诞生的理论基础: DNA是遗传物质的发现过程、DNA双螺旋结构的确立、遗传信息传递方式的认定。 2、基因工程的基本工具 (1)“分子手术刀”——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限制酶) ①来源:主要是从原核生物中分离纯化出来的。 ②功能:能够识别双链DNA分子的某种特定的核苷酸序列,并能切割(使每一条链中特定部位的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断开),因此具有专一性。 例如:某种限制性核酸内切酶能识别的序列是GAATTC,能在G和A之间切割DNA,如下图所示。 黏性末端 黏性末端 ③结果:能将DNA分子切割成许多不同的片段。 备注:不同DNA分子用同一种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切割形成的黏性末端都相同;同一个DNA分子用不同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切割,产生的黏性末端一般不相同。 (2)“分子缝合针”——DNA连接酶 ①作用:将具有末端碱基互补的2个DNA片段连接在一起(缝合磷酸二酯键)形成的D NA分子称为重组DNA分子。 因此,DNA连接酶具有缝合DNA片段的作用,可以将外源基因和载体DNA连接在一起。 (3)“分子运输车”——载体——质粒

高中生物教学案例分析

高中生物教学案例分析 梁开玉 生态系统的组成是本节的教学重点,为了改变学生传统的依赖性的学习方式, 体现新课标所倡导的“主动、合作”理念,弘扬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在教学时,我先让学生阅读教材,然后用一句话说说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功能,由于可以在书上直接找,学生的回答令我非常满意,但我不满足于他们的“依书直说”,我计划在此安排角色扮演,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表达的能力,另外,我还想把问题稍作变通以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于是,我说:“请各个小组分别扮演“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这三种角色,猜想假如生态系统没有了自己这种成分,将会出现什么问题?”学生在热烈地讨论着,我满心欢喜地期待着有创新的发言。几分钟后,有些同学把手举起来了,我请扮演“生产者”小组的一位同学发言,他说:“如果没有了植物,动物就会没有有机物。”哦,他只是把教材那句话反过来说了一次,于是我追问:“没有有机物又会怎样呢?”他答不出来,也没有其他同学要补答,我深知不管我再怎样启发,学生还是不可能给出我满意的答案的,因为他们根本没有相应的化学知识基础,还不知道教材所说的有机物为何物。我只好说:“植物制造的有机物是消费者的食物,没有了生产者,消费者就会饿死。”接着,我又请了扮演“分解者”的小组的一位同学发言,他说:“我们是真菌、细菌,我们把没有用的东西分解成有用的东西,给予动植物的需要,没有了我们就不能使动植物生存下去。”他的回答仍然是照着教材的那句话,并非真正理解,于是我启发他 们:“如果没有了你们,动植物的尸体会怎样?”有学生在下面大声说:“会腐 烂”“会很臭”。学生的答案真是出乎我的意料,没想到他们连一些基本的常识都没有,我只好耐着性子说:“是什么东西让尸体腐烂、发臭的?”大多同学还是摇摇头表示不知道。终于,有一个同学举起了手,他说:“动植物的尸体是被分解者分解的,没有了我们尸体会堆积如山,越来越多。”虽然,终于有一个学生给了我一个准确的、完美的答案,但是,我认为这次角色扮演并不成功,一方面是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是学生的思维狭窄,还没能用自己的话去解释、表述教材的知识。究其原因我认为不是学生的态度问题,也不是教师的设计和引导不得法,主要是因为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免疫调节教案

高中生物教案 ——免疫调节 《免疫调节》教案 一、人体免疫系统的三大防线: 第一道:皮肤、粘膜的屏障作用及皮肤、黏膜以外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的杀灭作用。 第二道: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及体液中杀菌物质的杀灭作用。 第三道: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物质共同组成人体的免疫系统,特异性免疫是保卫人体的第三道防线 而泪液、胃液、唾液属于第一道防线的分泌物,故也属第一道防线。 皮肤和黏膜屏障,是指机体体表的皮肤和所有与外界相通的腔道的黏膜,是机体与外界直接接触的结构,微生物只有通过皮肤和黏膜才能侵入体内,因此皮肤和黏膜构成了动物体防御外部入侵者的第一道防线。正常健康的皮肤黏膜,绝大多数病原微生物是不能通过的。皮肤和黏膜的机械阻挡和排除是主要作用,如呼吸道纤毛上皮的摆动,尿液、泪液、唾液的冲洗。 此外,皮下和黏膜下腺体的分泌液中含有多种抑菌和杀菌物质,如汗腺分泌的汗液中含有的乳酸、皮脂腺分泌的脂肪酸、泪液和唾液中的溶菌酶等,都具有抑制或杀灭局部病原菌的作用。再者,皮肤黏膜上存在着正常菌群,对病原微生物具有拮抗作用。 二、免疫系统的组成 1、免疫器官:骨髓、胸腺、脾、淋巴结等;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吞噬细胞等;免疫物质:各种抗体和淋巴因子等。 2、特异性免疫中发挥免疫作用的主要是淋巴细胞;由骨髓中造血干细胞分化、发育而来。 3、与免疫有关的细胞总结

名称来源功能 具有特异性 识别功能 吞噬细胞造血干细胞处理、呈递抗原,吞噬抗原和抗体复 合物 B细胞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 成熟)识别抗原、分化成为效应细胞、记忆 细胞 √ T细胞造血干细胞(在胸腺中 成熟)识别、呈递抗原、分化成为效应细胞、 记忆细胞 √ 浆细胞B细胞或记忆细胞分泌抗体 效应T细胞T细胞或记忆细胞分泌淋巴因子,与靶细胞结合发挥免 疫效应 √ 记忆细胞B细胞、T细胞、记忆 细胞 识别抗原、分化成为相应的效应细胞 √ 三、体液免疫(主要是B细胞起作用) 抗原进入机体后,大多数抗原经吞噬细胞的摄取和处理,将抗原决定簇暴露出来,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有的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记忆细胞保持对抗原的记忆,一段时间后,相同的抗原再次进入机体,记忆细胞就迅速增殖、分化,形成大量浆细胞)浆细胞产生的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抗体与抗原结合,抑制细菌的繁殖或对宿主细胞的黏附;抗体与病毒结合,可以使病毒失去侵染和破坏宿主细胞的能力。抗原抗体结合后,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最终被吞噬细胞消化。 四、细胞免疫(主要是T细胞起作用) 刚开始与体液免疫的开始基本相同。不同的是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当同一种抗原再次进入机体,记忆细胞就会迅速增殖、分化,形成大量效应T细胞。效应T细胞与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密切接触,激活靶细胞内溶酶体酶,使靶细胞的通透性改变,渗透压发生变化,最终导致靶细胞裂解死亡。同时,效应T细胞还释放淋巴因子(白细胞介素、干扰素等)来加强免疫效应。 五、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比较

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全册教案

探索生物大分子的奥秘 一、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1、初步了解分子与生物学之间的关系 2、了解中国合成牛胰岛素事件。 技能方面:培养分析分析资料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了解中国是首个人工合成有生物活性的有机物的国家,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初步了解分子生物学的成果,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目标; 3、阅读访谈,学习科学家们实事求是、艰苦钻研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激发学生对高中生物的兴趣是本课的重点。 三、教学用具: 四、教学准备 五、教学课时: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以概述《细胞与分子》模块作为引入。 师:比较初中阶段所学习的生物知识特点,大家拿到课本可能会想,初中的时候不是已经学过细胞了吗?为什么高中还要再学呢?初中的生物知识着重让学生了解生物学的大概情况,而且因为学生没有相关的化学知识和足够的空间想象能力,所以很多知识在初中阶段是没有办法说明白的。就拿细胞结构来说吧,初中的时候,老师只能让学生知道动物细胞是由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构成,至于细胞为什么是有生命的,细胞是怎么样生活的,都没有办法说得清楚。只有在同学们在初三、高一学习了化学的基础知识后我们才可以对生命进一步的学习。学习科学就是这样,当你掌握的知识越多时候,反而觉得自己不知道的东西就更多。 这个学期开设的《分子与细胞》模块,将为我们在化学分子的层面上,解释细胞的结构以及生命活动。解答在初中阶段没有办法解开的谜团,也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人工合成牛胰岛素事件以及科学家访谈录 师:要了解分子与生物学之间的关系,我们先来看一个我们国家在这方面的杰出成果。(展示出我国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的背景资料)。

浙科版高中生物必修二 复习提纲共9页

第2节自由组合定律 1.两对相对性状杂交试验中的有关结论 (1)两对相对性状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且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 (2) F1 减数分裂产生配子时,等位基因一定分离,非等位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且同时发生。 (3)F2中有16种组合方式,9种基因型,4种表现型,比例9:3:3:1 YYRR 1/16 YYRr 2/16 Y_R_)YyRR 2/16 9/16 黄圆 YyRr 4/16 )yyrr 1/16 1/16 绿皱 YYrr 1/16 Y_rr)YYRr 2/16 3/16 黄皱 yyRR 1/16 yyR_)yyRr 2/16 3/16 绿圆 2.常见组合问题 (1)配子类型问题如:AaBbCc产生的配子种类数为2x2x2=8种 (2)基因型类型如:AaBbCc×AaBBCc,后代基因型数为多少? 先分解为三个分离定律: Aa×Aa后代3种基因型(1AA:2Aa:1aa)Bb×BB后代2种基因型(1BB:1Bb) Cc×Cc后代3种基因型(1CC :2Cc:1cc) 所以其杂交后代有3x2x3=18种类型。 (3)表现类型问题如:AaBbCc×AabbCc,后代表现数为多少? 先分解为三个分离定律: Aa×Aa后代2种表现型Bb×bb后代2种表现型Cc×Cc后代2种表现型 所以其杂交后代有2x2x2=8种表现型。 3.自由组合定律 实质 ..是形成配子时,成对的基因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基因自由组合。 4.人工去雄步骤 (1)母本的花粉未成熟前就去掉(2)套袋,防止外来花粉(3)等母本雌蕊成熟后接受父本的花粉(4)套袋 第二章第一节减数分裂中的染色体行为 (一)减数分裂的概念 减数分裂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成熟生殖细胞时进行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分裂。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连续分裂两次。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新产生的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体细胞(原始生殖)细胞的减少一半。 (注:体细胞主要通过有丝分裂产生,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一次,新产生的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 (二)减数分裂的过程(以动物细胞为例) 1、精子的形成过程:场所精巢(哺乳动物称睾丸) 减数第一次分裂 间期:染色体复制(包括DNA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 前Ⅰ: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称联会),形成四分体。 四分体(同源染色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染色体片段交换。 中Ⅰ:同源染色体成对排列在赤道板上(两侧)。 后Ⅰ:同源染色体分离(分别移向细胞两极),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高中生物个人教育工作心得总结范文5篇

高中生物个人教育工作心得总结范文5篇 高中生物教师工作心得总结范文一 时光匆匆,转眼间,一个学期即将过去。在校领导和同事们的帮助下,我顺利的完成了本学期的各项工作。回顾这一学期,既忙碌,又充实,有许多值得总结和反思的地方。为了更好地总结过去,着眼未来,全面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现将本学期的工作做一个小结,借以鞭策自己、促进提高。 一、加强学习,不断提高政治思想业务素质。 学海无涯,教无止境,只有不断充电,才能维持教学的青春和活力。一直以来我都积极学习教育教学理论。认真学习党的方针、政策,遵纪守法,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积极参与教学改革实验、探索教育教学规律,以满腔的教育热情献身于这一光辉的职业。 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团结同志,真诚合作,关心同学,做合格的人民教师。以尽我所能,甘为人梯为座右铭,以坦诚做人,认真读书为班训严格要求学生。模范地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严格要求自己的言行,培养良好的师德,树立自己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形象。 本学期,结合学校教学处确立的学习重点是新课程标准及相关理论。我认真参加学校组织的新课程培训及各类学习讲座。另外,我还利用书籍、网络认真学习了生物新课程标准,熟悉了苏教版高中生物新教材,以及相关的文章如《教育的转型与教师角色的转换》、《教师怎样与新课程同行》等。通过学习新课程标准让自己树立先进的教学

理念,也明确了今后教学努力的方向。 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的更新,也催促着我不断学习。平时有机会还通过技能培训、外出听课、开课等使自己在教育教学方面不断进步。本学期被评为建邺区生物学科带头人。通过这些学习活动,不断充实了自己、丰富了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为自己更好的教学实践作好了准备。 二、求实创新,认真开展教学、教研工作。 教育教学是我们教师工作的首要任务。本学期,我努力将所学的新课程理念应用到课堂教学实践中,立足用活新老教材,实践新课程理念。力求让我的生物课堂教学更具特色,形成独具风格的教学模式,更好地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提高教学质量。 1、夯实基础,突出重点,抓好一轮复习工作。 结合高三年级一轮复习的要求和内容,我感到时间紧、任务重,作为备课组长,我积极带领本组教师认真研究教法、合理设计教学案,帮助学生梳理知识重点、难点、易错点和易忽略点,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上课时语言精炼、重点突出、难点突破有新法、构思精巧有新意,精讲精练。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灵活发散的创造性思维,透彻理解问题,运用举一反三。 备课时考虑到学生懒于记忆的特点,尽可能地利用图文曲线再现知识点,构建知识网络。在练习的选用方面,结合高考对学生的解题要求,精选典型例题和案例,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作业量

人教新课标高中生物必修三《群落的结构》教案

第3节群落的结构 一、教学目标 1.识别群落,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2.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3.尝试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群落的结构特征。 2.教学难点 从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角度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三、课时安排 1 四、教学过程 〖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回答老师提示。 〖提示〗1.本讨论题关注池塘中的生物组成及其有序性,讨论池塘中的种群组成(群落结构),具体有多少个种群并不重要。可以从肉食性鱼、植食性鱼、浮游动物、浮游植物、微生物等方面举例。 2.本讨论题关注池塘中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池塘中的肉食性鱼大量减少,一些小鱼等小型水生动物因天敌减少,数量会大量增加,池塘中浮游动物、浮游植物以及其他一些水生植物数量会大量减少。随时间推移,植食性鱼类等生物也因食物来源减少而数量减少。 〖板书〗第三节群落的的结构 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做群落。 〖问题〗以“本节聚焦”再次引起学生的思考。 〖板书〗一、种群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P71。 〖板书〗二、群落的物种组成 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 三、种间关系 〖学生活动〗阅读P72倒数第一段到P73,完成资料分析的“讨论”。 〖提示〗1.在合适的条件下,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均能正常生长繁殖。由于这两种草履虫具有相似的生活习性(尤其是能以同一种杆菌为食),当它们被放在同一个容器中培养时,起初两种草履虫的数量较少,而食物(杆菌)数量较多,因此表现为两种草履虫的种群数量均增加。但是,随着两种草履虫数量的增加,相互之间对食物的争夺表现为大草履虫处于劣势,双小核草履虫处于优势。随着双小核草履虫数量的增加,争夺食物的优势越来越大,最终大草履虫失去了食物来源而灭亡。两种草履虫没有分泌杀死对方的物质,进一步证明了该实验结果缘于两种草履虫争夺资源,这就是竞争。 2.90多年的调查研究表明,猞猁和雪兔种群数量之间存在相关性。例如,从1845年到1855年间,猞猁数量的增加导致雪兔减少;而雪兔的减少,又会造成猞猁减少,之后雪兔又大量增加。从多年的调查看,雪兔和猞猁相互制约,使它们的种群数量保持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3.雪兔是以植物为食,猞猁是以雪兔为食。猞猁的存在不仅制约雪兔的种群数量,使得植物→雪兔→猞猁之间保持相对稳定,而且由于植物资源比较稳定,进而使得另一些以植物为生的动物数量及其食物链相对稳定,因而整个群落可以处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最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教案(全册)

最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教案(全册) 第1章第1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和敢于质疑、勇于创新、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1.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2.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 3.基因分离定律在实践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 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想一想:“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仔会打洞”体现了一种什么现象? 大家请看章引言,有何感想? 以“问题探讨”引入。 二、新课教学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P2~4 教师列出如下提纲:(投影显示) 1.了解孟德尔简历。 2.孟德尔试验的研究方法是什么?选用什么材料?纯系亲本的杂交技术怎样进行? 在学生阅读、讨论的基础上,教师点拨: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动力。孟德尔的研究成果就是最好的例证。 (2)孟德尔用避免外来花粉干扰的自花传粉、闭花授粉的豌豆纯合植株进行杂交试验,这是他成功的原因之一。

设疑:什么是杂交法? 教师出示人工异花传粉挂图,并与学生一起回忆:受精作用、胚珠发育成种子,直到萌发成幼苗的过程,从而理解杂交试验法。 教师最后强调:孟德尔在试验中发现豌豆一些品种之间具有易于区分的、稳定的性状,如茎的高与矮、种子形状的圆粒与皱粒。从而引出相对性状的概念。 学生阅读教材并讨论,最后归纳理解相对性状要从三点出发: (1)同种生物; (2)同一性状; (3)不同表现类型。 教师出示:豌豆相对性状的挂图。 学生观察后得出:不同品种的豌豆同时具有多对相对性状。 提问:在人体上存在哪些相对性状? (答:有耳垂和无耳垂,单眼皮和双眼皮,蓝眼和褐眼……) 再提问:孟德尔开始是否对图示中所有相对性状同时分析呢? 学生回答:否。(这是孟德尔成功的又一重要原因) (一)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 学生阅读教材P4、5。 教师出示挂图:高茎豌豆和矮茎豌豆的杂交试验。 讲述:用纯种的高茎豌豆和纯种的矮茎豌豆作亲本进行杂交。无论正交还是反交,杂交后的第一代(简称子一代,用F1表示)总是高茎的。 提问:子一代为什么全是高茎;矮茎性状哪里去了? 学生回答:(略) 讲述:带着这个疑问,我们看看孟德尔是怎样做的。他让子一代高茎豌豆自交,得到的子二代植株中既有高茎也有矮茎。 提问:子二代出现的两种性状,能提示我们什么? 学生回答:矮茎性状在子一代中并没有消失,只是没有表现出来。 教师讲述:孟德尔把杂种子一代中显现出来的性状,叫做显性性状,如高茎;把未显现出来的性状,叫隐性性状,如矮茎。子二代中同时显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在遗传学上叫做性状分离。同时孟德尔对子二代两性状的株数进行了统计分析,他发现,在所得到的1064个子二代豌豆植株中,有787株是高茎,277株是矮茎,高茎与矮茎的数量比接近3∶l。请同学们注意这个比例。 设疑:豌豆的其他相对性状杂交情况如何呢? 教师出示:孟德尔做的豌豆杂交试验的结果投影。学生观察、比较,发现杂交子二代都出现了性状分离现象,且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的数量比接近3∶1,具有规律性。 三、课堂练习 1.孟德尔杂交试验选用什么材料?为什么? 2.什么是相对性状?以人为例举例子。 3.下列各组中属于相对性状的的是() A.狗的长毛与黑毛B.羊的白毛与牛的黄毛 C.桃树的红花和绿叶 D.人的双眼皮和单眼皮 答案:1.略2.略3.D 四、布置作业 1.P8练习题第一题。 2.纯种甜玉米和纯种非甜玉米间行种植,收获时发现甜玉米果穗上有非甜玉米籽粒,

高中生物教案模板范文

高中生物教案模板范文 【篇一:高中生物说课教案模板】 高中生物说课教案模板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xxxxx》是人教版教材高二生物必修本第x单元第x节内容。在 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xxxxxxx,这为过渡到本节内容的学习起 到了铺垫的作用。因此,本节内容在xxxxxx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 的地位。 本节内容前面承接本教材的xxxxxx内容,后面是本教材的xxxxxx 这部分内容,所以学好这个内容为学好以后的生物知识xxxxxx打下 牢固的理论基础,而且它在整个教材中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内容包含的一些xxxxxx知识,是以后生物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今后高考的必考内容。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高x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 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2、能力目标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本着高x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 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重点的依据:只有掌握了xxxxxx,才能理解和掌握 教学难点: 难点的依据:xxxxxx较抽象;学生没有这方面的基础知识。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说教法 我们都知道生物是一门培养人的实践能力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 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 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理论知识、解 决实际问题方法的思维过程。

考虑到我校高x年级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学生活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的参与活动,而且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 的愿望。培养学生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行动结合起来,充分引导学 生全面的看待发生在身边的现象,发展思辩能力,注重学生的心理 状况。 当然教师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本人应该通过课堂教 学感染和激励学生,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 对解决实 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 最佳的教学效果。同时也体现了课改的精神。 基于本节课内容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 利用图片的投影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 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究法 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 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集体讨论法 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 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由于本节内容与社会现实生活的关系比较密切,学生已经具有了直 观的感受,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并思考,并例举生产实践上存 在的一些有关的xxxxxx现象,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讨论,然后进行 归纳总结,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 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对本节知识的认知更清晰、更深刻。 五、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 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 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 思法。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全套教案

人教版新课程高中生物必修1全套教案 第1章走近细胞 第1节从生物圈到细胞 第2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第2章组成细胞的分子 第1节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第2节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 第3节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 第4节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 第5节细胞中的无机物 第3章细胞的基本结构 第1节细胞膜——系统的边界 第2节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 第3节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 第4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第1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第3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第5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第1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第2节细胞的能量“通货”——ATP 第3节 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 第4节能量之源——光和光合作用 第6章细胞的生命历程 第1节细胞的增殖 第2节细胞的分化 第3节细胞的衰老与凋亡 第4节细胞的癌变

第一章走近细胞 第1节从生物圈到细胞 一、教学目标 1.举例说出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之上。 2.举例说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3.认同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之上。 (2)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2.教学难点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三、教学策略 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生物圈中的生物尽管多种多样,千姿百态,但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并且有的生物就是由一个细胞构成的,即使是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病毒,也必须依赖活细胞生活。因此,从宏观的生物圈逐级深入到微观的细胞,有利于学生用全局的、系统的观点来认识生物界。同时,从细胞到生物圈这些生命系统的各个结构层次,是本模块和其他模块将要逐一研究和学习的内容。 本节教学建议用1课时。 本节在教学上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选择SARS病毒作为“问题探讨”的素材,是基于以下两点理由。 (1)SARS病毒给人类的健康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是社会关注的热点,是学生经历过并且相对比较熟悉的一类病毒,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病毒不是一个细胞,不具有细胞的结构,但它不能离开活细胞而独立生活,选择SARS 病毒侵害人体肺部细胞作为“问题探讨”的素材,有助于服务“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的主题。因此,在教学时应注意将病毒与细胞联系起来,但不宜要求学生深入学习SARS病毒的相关知识。 教师可以展示SARS病毒的电镜照片或模式图、SARS患者肺部X光片示弥漫性阴影图,引导学生回顾初中学习过的病毒的结构组成,并与细胞作简单比较。同时探讨教材中的两个问题,达成“像病毒那样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也必须依赖活细胞才能生活”的认识。

【2020年度精彩高中生物教师述职报告2020】高中生物教师学年度述职报告-最新范文

【2020年度精彩高中生物教师述职报告2020】高中生物教师学年度述职报告-最新范文2019 年度精彩高中生物教师述职报告5篇 ? 2019 年度精彩高中生物教师述职报告(一) ? 我叫xxx,现年40 岁,19xx 年毕业于xx 大生物学系,20xx 年晋升为一级职称。在20xx~20xx 年度期间,我担任高三1、2、3、4 四个班的生物课教学,现将我一年来的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 一年来,我一向热爱祖国,充满爱心,忠诚事业。平时我能坚持学校组织的政治学习,做好笔记,明确国家的大政方针。更重要的是我能认真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自去年8 月份以来,我先后听取了重庆市凤鸣山中学校长龚雄飞的讲座《新课程魅力课堂改革的价值追求与实践路径》、深圳市南山区教科所副所长房超平的讲座《学生中心视角下的课堂变革--叩响高中教育》、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专家王振权的讲座《为学生而改变--走向深度学习》和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师教育研究中心专家韩立福的讲座《走进有效教学,构建卓越课堂--一种具有操作性的新课堂FFS 教学模式及案例》,实在是进行了一次大的教育教学改革的洗礼,感悟颇深。借此改革的春风,我深深地投入到合阳中学四步导学的洪流中,摸爬滚打,锐意进取,取得了一些收获。 一轮复习时,狠抓基础落实双基。我代的四个班优先进行改革,前两次月考成绩不很理想,我找学生谈话,认真分析学生的试卷和成绩,发现一些学生对新的教学方式不太适应,有抵触情绪,尤其是高一补课时学的那部分内容基础实在太差,反思落实上也不是很到位。我尽量在制作工具单时,降低难度,力求学生对所学知识能吃透弄懂,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学生自信。我还利用其他时间给学生们做了《纠错反思》专题讲座,进行生物复习方法的引导。这可谓是送上了及时雨,学生在期中考试中没有令老师失望,成绩喜人。 二轮复习时,注重综合,提升能力。利用专题复习题,以题带知识进行进一步深化巩固,构建专题知识网络,总结各部分习题类型和解题方法,学生的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三轮复习时,强化模拟训练,以练带学重落实。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时候学生说是听懂了某种解题方法,可是一做题就错,题目稍微变一下又错了,可见学生的能力需要一定量题目的训练才能得以提升,也就是说在实战中尝试解题方法和训练各种思维能力。更重要的是落实好才是真正抓住了训练的要害。今年我们从4 月中旬开始的强化训练和5 月中旬开始的模拟训练就做得非常好,代课老师监考,陪着学生一起做题,这样就保证了每位学生都把题认真做完了,虽然老师没有阅卷,但发下去答案后,学生想知道对错的本能也促使他们认真去查漏补缺。一次次的训练,真真正正地倍增了学生的自信心,老师看着高兴,踏实在心里。 一年来,我从不因故缺席,恪尽职守,兢兢业业。功夫不负有心人,我所带的班级都出色完成了高考任务,二本上线人数分别是47、44、45、41,曾获得教学质量一等奖和二等奖各一次。平时我还很注意教学研究,论文《四步导学工具单制作策略》在陕师大出版的中学生物教学上发表,《新课改下生物习题讲评课的教学模式》荣获2011 年《中学生物教学》杂志社中学生物新课程教学研究教学论文评比一等奖。这些成绩只能代表过去,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将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再接再厉,再创佳绩! ? 2019 年度精彩高中生物教师述职报告(二) ? 本人于20XX 年7 月毕业于**师范大学生物系。同年八月到**市第二高级中学担任生物教师。20XX 年被评定为中学生物二级教师,至今已满五年。20XX 年八月并入**市第一中学校工作。在参加工作的几年中,我一直都能服从学校的工作安排,爱岗敬业,尽心尽责,认真完成学校交给的任务。下面本人对从教几年来的工作情况向各位领导汇报。 一、思想政治方面?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案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概念; (2)识记、应用碳循环的过程; (3)比较得出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 2.能力目标: (1)学会分析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方法; (2)通过分析“温室效应”的形成与危害,培养学生的推理,联想,思维迁移的能力; (3)利用“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教学过程,培养学生比较,归纳以及对自己所持观点的总结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学习人类对碳循环的影响,培养学生环境保护意识 (2)积累生态学知识,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二.教学重点:碳循环的过程 三.教学难点: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四. 教法与学法 教法:课前导学、启发式讲解、分析与归纳学法:课前预习、质疑讨论、反馈矫正、迁移创新 五 . 课时安排 : 1 课时 六.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1)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什么? (2)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3)输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什么? (4)能量流动的特点?

2.引入新课 生态系统依靠太阳不断提供能量,而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却都是由地球提供的。讨论:生物为维持生命每天都要消耗大量的物质,如氧、水、氮、碳和许多其他物质,为什么这些物质亿万年来没有被生命活动所耗尽?(因为这些物质可以 被循环利用) 碳是构成生命有机体的重要元素之一,没有碳就没有生命。一一碳循环 3.碳循环 出示“碳循环模式图”投影片。 光合作用 (1)知识背景:光合作用CO2 (CH2O) 呼吸作用(CH2O)有氧呼吸CO2 (2)分析碳循环模式图,思考如下问题: ①碳在无机环境中的存在形式?CO2和碳酸盐 ②碳由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主要),化 能合成作用 ③碳由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形式?CO2 ④碳在生物群落内部的传递形式?含碳有机物;传递渠道?食物链(网) ⑤碳返回无机环境的途径:a.生产者、消费者的呼吸作用 b.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c.化石燃料的燃烧 ⑥碳由生物群落回到无机环境的形式?CO2 ⑦碳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间 循环的主要形式?CO2 [师生归纳] _________________ 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 无机环境(CO)生物群落(有机物) 动物、植物、微生物呼吸作用 4.物质循环 (1)提问:①我们所讲的碳循环是指在什么之间进行循环?(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