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十章 流体的力现象学案 教科版

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十章 流体的力现象学案 教科版

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十章 流体的力现象学案 教科版
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十章 流体的力现象学案 教科版

第十章流体的力现象

(一)知识要点

一、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1、流体:把具有流动性的液体和气体统称流体。

2、伯努利原理:流体在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小,流体在流速小的地方压强大。

3、飞机升力产生的原因:空气对飞机机翼上下表面产生压力差。

4、飞机升力产生的过程:机翼形状上下表面不对称(上凸),使上方空气流速大,压强小,下方空气流速小,压强大,因此在机翼上下表面形成了压强差,从而形成压力差,这样就形成了升力。

二、浮力:

1、浮力的定义:浸在液体(气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液体(气体)对它竖直向上的力叫浮力。

2、浮力方向:竖直向上。

3、施力物体:所浸入的流体(液体或气体)。

(注意:当问题受到浮力时,他同时对流体也有方向相反、大小相等的相互作用力)

4、产生原因(实质):液(气)体对物体向上、向下的压力不等:向上的压力大于向下的压力,存在着压力差,这个压力差就是浮力。

浮力的实质就是流体对物体向上、向下的压力差。即:

F浮 = F向上- F向下

(注意:这也是确定浮力大小的一种方法。但这种方法一般只适用于具有规则几何外形的物体)

5、浮力大小的测定:常用称重法,即:

(1)用测力计测出物体在空气中的重G物;

(2)将物体浸入液体中,读出测力计的读数G视;

(3)计算出浮力的大小:F浮 = G物- G视

( 此法称之为称重法或实验法,也是确定浮力大小的一种方法。但这种方法一般只适用于物体密度不小于液体密度这类情况。

若物体密度小于液体密度时,则应用配重法:

(1)在物体下端再悬吊一密度对于液体密度的物体,并挂在测力计下边(要求所吊配重物能使二物体能全部浸入液体中);

(2)先将配重物浸入液体中(只浸没配重物),读出测力计读数F1 ;

(3)再将被测物也浸入液体中,读出测力计读数F2 ;

(4)计算出被测物所受浮力的大小:F浮 = F1 - F2 。)

三、物体的浮沉条件:

1、条件: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若:

F 浮 >

G 物 ,则物体上浮,最后漂浮在液面(平衡时F 浮 = G 物);

F 浮 <

G 物 ,则物体下沉,最后静止在液体底部;

(沉底:平衡时F 浮 + F 支 = G 物 );

F 浮 =

G 物 ,则物体悬浮(即:可以自由停留在液体内任何深度的地方);

(1) 前提条件:物体浸没在液体中,且只受浮力和重力。

(2) 请根据示意图完成下空。

状态: 下 沉 状态: 悬 浮 状态: 上浮 状态: 漂浮

关系:F 浮 < G 关系:F 浮 = G 关系:F 浮> G 关系:F 浮 = G

2、若是实心物体,则可以根据物体密度与液体密度的关系来判断,即:

若:ρ液 >ρ物,则物体上浮,最后漂浮在液面(平衡时F 浮 = G 物);

ρ液 <ρ物, 则物体下沉,最后静止在液体底部(沉底:平衡时F 浮 + F 支 = G

物 );

ρ液 =ρ物,则物体悬浮(即:可以自由停留在液体内任何深度的地方);

注意:用密度来判断物体的浮沉必须具备一个前提:物体必须是实心的。

同时应明确:此法只能在解答填空、选择等不需要过程和理由的题目时才能使用。而

计算、说理等解答题则必须使用浮力与重力的关系来判断。

3、说明:

① 密度均匀的物体悬浮(或漂浮)在某液体中,若把物体切成大小不等的两块,则

大块、小块都悬浮(或漂浮)。

② 一物体漂浮在密度为ρ的液体中,若露出体积为物体总体积的1 / 3,则物体密

为 2 / 3 ρ 。

分析:F 浮 = G , 则:ρ液V 排g =ρ物V g

ρ物 =( V 排/V )·ρ液 = 2 / 3 ρ液

③ 悬浮与漂浮的比较:

相同:F 浮 = G

不同:悬浮 ρ液 = ρ物 ; V 排 = V 物

漂浮 ρ物 < ρ液 ; V 排 < V 物

④判断物体浮沉(状态)有两种方法:比较F浮与G或比较ρ液与ρ物。

⑤物体吊在测力计上,在空中读数为G , 浸没在密度为ρ液的液体中示数为F,则

物体密度为:ρ物 = ρ液 G / (G - F) ,ρ液 = ρ物 (G - F) / G

⑥冰或冰中含有木块、蜡块等密度小于水或密度等于水的密度的物体时,冰化为水

后液面高度不变;

冰中含有铁块、石块等密大于水的物体,冰化为水后液面下降;

当冰中包有气泡:若不计气泡质量,冰化为水后液面高度不变;而若考虑气泡质

量,冰化为水后液面下降。

总之,无论怎样,水面都不会升高。

四、阿基米德原理:

(1)、内容: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2)、公式:F浮 = G排 = ρ液 V排 g

公式表示:物体受到的浮力与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都成正比。

从公式中可以看出: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与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即只决定于物体所排开的液体的重,而与物体和液体的质量、体积、重力、形状、浸没的深度等均无关。

(3)、适用条件:液体(或气体)

(4)、物体浸没在同一液体内不同深度处时,所受的浮力大小相等。

注意:这一规律有着很重要的应用,特别是在分析有关浮力的图像时显得尤为重要。(5)、使用公式的注意事项:

A、必须统一单位:F浮——N ;ρ液—— kg / m3;V排—— m3 .

B、式中V是V排而非V物。

C、V排与V物的区别、关系:

V排是指物体实际所排开的液体的体积,在数值上等于V物浸。

当物体浸没时,V排 = V物,但代值时必须说明;

当物体部分浸入时,V排 < V物。

D、关键是正确确定V排的大小。

五、漂浮问题“五规律” :(历年中考频率较高,)

规律一: 物体漂浮在液面时,所受的浮力等于它受的重力(浮体的性质);

规律二: 同一物体漂浮在不同液体面上时,所受浮力相同;

规律三: 同一物体在不同液体里漂浮时,在密度大的液体里浸入的体积小;

规律四: 漂浮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是它总体积的几分之几,物体密度就是液体密度的

几分之几;

规律五: 将漂浮物体全部浸入液体里,需加的竖直向下的外力等于液体对物体增大的

浮力。

七、浮力的利用:

(1)、轮船:

工作原理: 要使密度大于水的材料制成能够漂浮在水面上的物体必须把它做成空

心的,使它能够排开更多的水。(即所谓“空心原理”)

排水量: 轮船满载时排开水的质量。单位 t 。

由排水量m 可计算出:排开液体的体积V 排= ;排开的液体重力G 排 = m g ; 轮船受到的浮力F 浮 = m g , 轮船和货物共重G=m g 。

载重量:安全允许的条件下,轮船所能承载的最大载荷量。

载重量 = 排水量 — 船体自重

常 识:所有的船正常工作时都是浮在水面上的(即处于漂浮状态)。

特别注意:在不改变轮船所载货物多少的情况下,轮船从海洋驶入内河时船体要下

沉一些,而从内河驶入海洋时船体要浮起一些(因为重没有变,因而浮力大小未变,但

水的密度发生了变化,所以排水体积发生改变)。

(2)、潜水艇:

工作原理:潜水艇是通过改变自身重力(用压缩空气来改变两侧水仓内的水的多少)

来实现潜水和上浮的。

(3)、气球和飞艇:

工作原理:气球是利用空气的浮力升空的。气球里充的是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如:

氢气、氦气或热空气。

为了能定向航行而不随风飘荡,人们把气球发展成为飞艇。

(4)、密度计:

原 理: 利用物体的漂浮条件(浮体的性质)来进行工作。

构 造: 下面的铝粒能使密度计竖直立在液体中。

刻 度: 刻度线从上到下,对应的液体密度越来越大(上小下大);

不均匀:上稀下密。(因为密度计的粗细不均匀)

m ρ液

分类:分轻表(量程不大于103 kg / m3)和重表( 量程大于103 kg /m3 )两类,分别

用来测量密度小于水和等于水的液体的密度。

(密度计有时也叫比重计,它上面的刻度数值表示的是“该液体的密度是水的密度的倍数”)

八、浮力计算题解题方法总结:

(1)、确定研究对象,认准要研究的物体。

(2)、分析物体受力情况,画出受力示意图。

(3)、判断物体在液体中所处的状态 ( 看是否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以及是否漂浮、悬浮或沉底静止 ) 。

(4)选择合适的方法列出等式(一般考虑平衡条件)。

九、计算浮力方法:

1、常用方法:

①称量法:F浮= G - F ( 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 )。

②压力差法:F浮= F向上- F向下(用浮力产生的原因求浮力)

③平衡法:漂浮、悬浮时,F浮 = G ( 二力平衡求浮力 )

④定律法:F浮 = G排或F浮=ρ液V排g (阿基米德原理求浮力,知道物体排

开液体的质量或体积时常用)

⑤根据浮沉条件比较浮力(知道物体质量时常用)

⑥综合法:(略)

2、解答有关浮力的计算题的基本方法、步骤与技巧(单纯计算浮力除外):

(1)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并画出受力示意图;

(2)根据相应的原理和公式表示出各个力;

(3)根据物体的状态和受力情况用(2)中表示的力列出方程;

(4)解方程求出未知量。

十、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规律:流体(气体或液体)在流速越小的地方压强越大,在流速越大的地方压强越小。(伯努利原理)

应用、相关现象:飞机的升力;空吸作用;漩涡、湍流和龙卷风的形成和破坏作用;

喷枪(如灭蚊喷枪)等。

(二)常见类型练习题

1、下列关于浮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浮在液面的物体才受浮力,下沉的物体不受浮力

B 、物体浸没的深度越大,所受浮力越大

C 、上浮的物体所受的浮力一定比下沉的物体的大

D 、浮力实质上是液体对物体的所有压力的合力

2

、已知金属球的密度为2 . 0×10 3 k g / m 3,在空气中称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14 . 7 N ,

浸没在水中称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4 . 9 N

则:金属球浸没水中时受到的浮力是 N ,金属球的体积是

m 3 ,此金属球一定是 的( 选填“空心”或“实心” ) 。

3、一块矿石,吊在弹簧测力计下边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 G 1,浸没在密度为 ρ 的某种液

体中时示数为 G 2,则此矿石的密度应是ρ / = 。

4、如右图所示。一个质量为 300 g ,密度为0 . 6 × 10 3 k g / m 3 的木块用细线拉着而

静止在水内(细线被拉直、拉紧) 。( g = 10 N / k g )

问: (1)细线对木块的拉力是多大?

(2)若剪断细线,木块将怎样?

(3)剪断细线后,木块静止时受到的浮力多大? 浸入水中的体积是多大?

5 、一个实心铁球,分别放入足量的酒精、水和水银中 ( 密度:酒精 < 水 < 水银 ) 。

下列关于铁球静止时受到的浮力大小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在酒精中受到的浮力最小

B 、在水中受到的浮力最小

C 、在水银中受到的浮力最小

D 、在三中液体中受到的浮力一样大

6 、一个木块浮在水面时有 2 / 5 体积露出水面, 当它浮在另一液体面上时有 3 / 4 体

积浸入液体中。则木块的密度和另一液体的密度分别是: ( )

A 、0 . 4×10 3 kg / m 3 ,0 . 75×10 3 kg / m

3 B 、0 . 6 ×10 3kg / m 3 ,0 . 75×10 3 kg / m 3

C 、0 . 4 ×10 3 kg / m 3 , 0 . 8 × 10 3kg / m 3

D 3 3 8× 10 3kg / m 3

7、将A 、B 、C 三个形状和体积都相同的实心小球同时放入同一液体

内中部放开手,静止时如图所示。则三小球的密度关系是: ( A 、 ρ A > ρ B > ρ C B 、 ρ A < ρ B < ρ C C 、 ρ A < ρ B = ρ C D 、 无法确定

8、有一个塑料块的质量为3 6 0 g ,体积为4 0 0 c m 3 ,把它分别放入酒精和水中。

求 : 塑料块静止时受到的酒精和水的浮力各是多大?

9、体积相同的铜、铁、铝、木四小球,放入水中自由静止后如图所示。已知这几种物质的

密度关系是:ρ 铜 > ρ 铁 >ρ 铝 > ρ木 A 、铝、木两球一定是实心,铜、铁两球一定是空心 B 、四小球所受浮力的关系是:F 铜 >F 木 >F 铁 =F 铝

C、四小球所受重力的关系是:G铝>G铁>G木>G铜

D、四小球的质量关系是:m 铝>m 铁>m铜>m 木

10、如图所示:重为5 N的木块在水中处于静止状态,此时绳子

受到的拉力为3 N 。若绳子突然断了,木块在露出水面之前所受

力(不考虑水的阻力)的合力的大小和方向是:()

A 、3 N ,竖直向上

B 、5 N ,竖直向下

C 、2 N ,竖直向上

D 、8 N ,竖直向上

11、一个体积为2 dm 3 的木块漂浮在水面,当将一个质量为0 . 5 kg的金属块放在它上面时,木块恰好全部浸入水中。求:木块的密度。

12、甲、乙两只完全相同的水桶都装满水。现将一个铁盒放入甲桶内水中,将一个木块放入乙桶内水中,铁盒和木块都浮在水面。试比较:此时两只桶的总重谁大?

13、一个密度为0 . 4 × 10 3 kg / m3的实心木球下面用一根细线吊一个金属块,金属块的体积是木块体积的 1 / 4 。把它们放入水中后恰好能悬浮于水中。求:金属块的密度。

14、将一个体积为200 cm 3 、密度为0 . 6×10 3 Kg / m 3 的木块放入一个底面积为200cm 2、内盛一定量水的柱体容器中,木块静止时水未溢出。若g取10N / kg,

求:(1)木块露出水面的体积 V 露。

(2)容器底受到的水的压强的增加值△p. 。

15、将一铁块吊在一个气球下边而放入水中静止时如右图所示。当沿

容器壁向容器中缓缓注入足量水时,气球将:()

A、上浮;

B、下沉;

C、悬浮;

D、沉底。

16、液体和气体对浸在其中的物体的浮力的实质是。阿基米德原理可用公式表示,它说明:浮力的大小只与

和有关,而与等都无关系。

17、一石块悬挂在弹簧秤下,当石块慢慢浸入水中时,弹簧秤的示数,当石块全部浸入水中后,增加石块浸入的深度,弹簧秤的示数。(均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18、质量相同的实心铅块和铁块,把它们都浸没在水银中,所受的浮力更大。

19、一物体浸没在水中,受到的浮力为2牛,若把它浸没在密度为0.8克/厘米3的煤油中,它排开煤油的体积为米3 ,受到的浮力为牛。

20、某轮船的排水量为10000吨,那么该轮船满载时受到 N的浮力。当它从海洋驶入内河时,所受的浮力将,而水面到船舷上沿的距离将。

21、一个氢气球连同所携带的设备共重100 N ,它在空气中匀速下降。若抛出20 N的所携

带的物体时,它恰能匀速上升。假设它在上升和下降过程中所受的浮力和空气阻力都不变,那么空气对它的浮力的大小是 N ,空气对它的阻力的大小是 N ,该氢气球的体积是米3 。

22、体积相同的铝球、铁块和木块,浸在液体中的情况如图所示,则

比较它们受到的浮力()

A.铝球受到的浮力最大 B.铝球受到的浮力最小

C.铁块受到的浮力最大 D.它们受到的浮力一样大。

23、关于铁球在水中的沉浮,有以下几句说法,正确的是()

A、沉入水底的铁球一定实心;B、凡是铁球就会沉入水底;

C、空心的铁球一定漂浮在水面;D、悬浮在水中的铁球一定空心。

24、冰的密度为0.9×103千克/米3,浮在水面上的冰露出水面的体积是整个体积的

()

A、9/10;B、1/2;C、1/9;D、1/10。25、容器的水面上浮着一块冰,当冰完全熔解后,容器内的液面将()

A.升高; B.降低; C.不变; D.无法判断.26、一均匀物体恰能悬浮的水中,若将此物体切成大小不等的两块,则()

A、大的一块下沉,小的上浮;B、大的一块上浮,小的下沉;

C、两块仍悬浮在水中;D、两块都上浮到水面。

27、给你一个弹簧秤,一个金属块,一杯水,请你设计一个测量金属块密度的实验,要求:

⑴、写出实验步骤并设计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⑵、写出金属块密度的表达式。

28、一个实心小球先后放入盛有足够多的水和足够多的酒精的两个容器中,小球先后受到的浮力分别是0.9 N和0.8 N 。(ρ酒精 = 0.8 × 10 3 kg / m 3 )

求:⑴分析小球在水中和在酒精中的浮沉状态。⑵小球的密度。

29、体积是5分米3、重为39.2牛的物块,将它放入水中,静止后,它受到的浮力多大?

30、如图20所示,容器中装有水,水中有一个木块被细线系着,已知水重200N,水深为0.5m,

木块的体积为4dm3,木块的密度为0.6×103kg/m3,试求:

(1)水对容器底面的压强是多少?木块受到的浮力是多大?

(2)若绳子断了,最终木块漂浮在水面上时,所受的浮力为多大?

此时水对容器底的压强比第(1)问中的大还是小?(g取10N/kg)

31、(2008年巴中市中考物理试题)用一弹簧测力计挂着一实心圆柱体,圆柱体的底面刚好与水面接触(未浸入水)如图16甲,然后将其逐渐浸入水中,如图16乙是弹簧测力计示数随圓柱体逐渐浸入水中的深度变化情况。

若g取10N/kg,求:

(1) 圆柱体受的最大浮力;

(2) 圆柱体刚浸没时下表面受到的液体压强;

(3) 圆柱体的密度.

32、有一块新鲜土豆,欲测出它的密度。

现有下列器材: (1) 水槽1只, (2) 足量的水,(3) 细线约30cm , (4) 量筒1只,

(5) 长方形纸条1张, (6) 铅笔1只, (7) 烧杯1只,(9)胶头滴管1只。

(1)写出实验的操作步骤及需测量的物理量:

(2)写出计算土豆密度的过程、公式:

练习题参考答案

1、 D 。

2、 9.8N; 10 - 3;空心。

3、ρ/ = ρG 1/ ( G1 - G 2) 。

4、(1) 2 N (木块重3 N ,浮力5 N );

(2)上浮(浮力5 N >重力3 N );

(3) 3 N (漂浮物所受浮力等于它的重力)。

5、 A 。

6、 D 。

7、 B 。

8、在酒精中受到的浮力是3.136 N(因为它将沉底、浸没);

在水中受到的浮力是3.528 N(因为它将漂浮)。

(注意:此类题必须先利用浮沉条件判断物体的状态,以确定物体的最后状态!)

9、 D 。 10、 C 。

11、 0 . 75 dm 3 。【方法:先利用(一)五中的规律五求出增加的浮力及增加的排水体积,即可求出原来的浸入体积;再利用利用(一)五中的规律四求出木块的密度】

12、一样重。【因为木块和铁盒都漂浮,所以它们都排开(溢出)与自身等重的水,因而总重都不会变。而原来它们的总重相等,因此现在还是一样重。】

13、 3 . 4 × 10 3 kg / m3。【方法:把木块和金属块看作一个整体;由于它们悬浮,因此总重等于总浮力;再设金属块的体积为V,并它们各自的重力和所受浮力表示出来,则可由前述等量关系列出方程;代值即可求出金属块密度。】

14、 (1) 80 cm 3;(2)40 Pa 。 15、 B 。

16、液体或气体对物体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 F浮 = G排 = ρ液 V排 g ;浮力的大小只与液体的密度;物体所排开的液体的体积;液体、物体的体积、总重。

17、变小;不变。 18、铁块。19、 0.0004 (或10 - 4 ); 1.6 。

20、 10 8;不变;变小。

21、 90 ; 10 ; 7 。 22、 D 。 23、 D 。 24、D 。 25、C 。 26、C 。

27、(1)【实验步骤及需记录的物理量】:

①将金属块用细线吊在弹簧秤下边,记下弹簧秤的读数G1 ;

②将金属浸没在杯内水中(不触底),记下弹簧秤的读数G2 ;

③计算出金属块的密度ρ。

【实验记录表格】:

(2)【金属块密度的表达式】:ρ = ρ水·G1 / ( G1 - G2 ) 。

28、(1)小球在水中漂浮,在酒精中沉底。

【分析】小球在水和酒精中的状态只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

A、都漂浮,

B、都悬浮,

C、都沉底,

D、在水中悬浮而在酒精中沉底,

E、在水中沉底而在酒精中悬浮,

F、在水中悬浮而在酒精中漂浮,

G、在水中漂浮而在酒精中悬浮,

H、在水中漂浮而在酒精中沉底, I、在水中沉底而在酒精中漂浮,

J、在水中漂浮而在酒精中悬浮, K、在水中悬浮而在酒精制漂浮。

很显然:A B G J K都不可能,因为若此,则所受浮力大小之比应为1∶1;

CDE也都不可能,因为若此,则所受浮力大小之比应为5∶4而不是9∶8;

F同样不可能,因为在水中悬浮的而在酒精中则只能沉底;

I也同样不可能,因为在水中沉底的而在酒精中则也只能沉底;

而H可能,此时在水中所受浮力大于在酒精所受浮力。

(2)根据(1)中的分析,可知小球重0.9 N ;

若g取10 N / kg ,由小球在酒精中所受浮力可以计算出小球的体积为100 cm 3;

则小球的密度为0 . 9 × 10 3 kg / m3。

29、39.2 N 。

【方法】先通过比较浸没时浮力与重力的大小,判断处物块最后漂浮,进一步可根据浮体的性质得出物块所受到的浮力大小。

30、【答案】(1)水对容器底面的压强是5 × 10 3 Pa ;木块受到的浮力是4 0N ;

(2)木块所受的浮力24 N ;

此时水对容器底的压强比第(1)问中的要小,因为水面高度下降了。

31、【答案】(1)由图像可得:圆柱体受的最大浮力是0 . 6 N ;

(深度为0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1即为物体重,深度为12㎝时物体浸没,此时所受浮力(即为最大浮力等于F1 - F2 = 0 . 6 N 。)

(2)圆柱体刚浸没时下表面受到的液体压强是 1200 Pa。

(3)3 . 333 × 103 kg / m3。

【方法】第(3)问有多种解法,如:

①由浮力计算出物体体积,再由密度公式计算出密度;

②由压强和浮力(压力差)算出底面积,再算出体积,然后算出密度;

③由(一)——三——3——⑤中的规律计算粗密度。

【说明】本题的关键是从图像中正确获取信息,读懂图像;综合运用密度、压强和浮力的相关知识。故本题的压强较高,具有一定的难度,是一道比较典型

的综合题。

32、(1)【实验的操作步骤及需测量的物理量】:

①在水槽中装入适量的水,并将长方形纸条竖直贴在烧杯内壁上;

②将土豆样品(一小块)放入烧杯,并将烧杯轻轻放入水槽内水中,同时用铅笔

在纸条上记下水面位置;

③取出烧杯及土豆样品,再将烧杯轻轻放入水槽内水中,用胶头滴管缓缓向烧杯

内加水,直到水槽内水面与烧杯内长方形纸条上所作记号相平时为止;

④取出烧杯并将烧杯内的水尽可能的全部倒入量筒中,同时记下量筒内水的体积

(即水面刻度值)V1 ;

⑤将土豆样品用细线系住并缓慢放入量筒内水中,同时记下量筒内水面刻度V2 ;

⑥计算出土豆的密度ρ。

( 2 ) 【计算土豆密度的过程、公式】:

过程:①计算出土豆样品的质量: m = ρ水 V1 ;

②计算出土豆样品的体积: V = V2 - V1 ;

③计算出土豆的密度:ρ = m / V = ρ水 V1 /( V2 - V1 )

公式:ρ = ρ水 V1 /( V2 - V1 )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七章第一节力教案

龙峰初级中学20 17 —20 17 学年度 第二学期教学案例(公开课、示范课) 课题:什么是力 授课人:陈泽伟 九年级物理科组 2019 年6 月1 日 什么是力? 重、难点:力的概念(重点) 力的作用效果,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难点) 教具:弹簧、乒乓球、排球、磁铁、小车、铁钉、锯片、汽球、海绵;多媒体计算机。 教学方法:问题----体验----探究教学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和内容 新课引入 先设计悬念,激起学生求知欲,从而引出所要探究的内容“力”,再让学生看课文“?”后面的一段内容,再让学生说出常用“力”字的词及其意义。(接着让学生体验下面的过程) 1、学生紧握拳头。

2、同桌或后桌的同学互相掰手腕。 3、全班学生用力搬起课桌站立10秒钟。 让学生谈有什么感觉?引导学生说出原因。 先请学生谈谈对力的认识,举出平时用力的一些动词,如:推、拉、压、握……。然后讲解人们对力的认识是从日常生活中开始的,是千百年来 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和从事生产劳动中经验的结晶,如:提水、挑物体、拉车、射箭等都不同程度感觉到肌肉紧张。在此基础上,引入“什么是力”的课题。 (多媒体投影):什么是力 新课教学: 一、力是什么?(多媒体投影) 1、观察、演示:(多媒体投影----出示一组运动图片) ①在刚才学生的体验下,引导学生得出“力”是人对物体的作用,是人对物体施加了力。 ②接着让学生思考并提出问题:物体间能否发生力的作用呢?生产中,有没有见过其他物体对物体施加力的情况吗?(教师组织,学生互问互答)

③学生思考并举出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多媒体投影) ④刚才学生所举的例子都是物体与物体相互接触而发生力的作用的,让学生对此提出不同的意见。(举出一些不接触也能发生力作用的例子)(多媒体投影----A、B图片) A》苹果离开树后能下落; B》铁钉没有接触磁铁,磁铁吸引仍能铁钉; 结论:相互接触的物体间能发生力的作用,不直接接触的物体也有力的作用。 ⑤学生总结出:物理学中的力,是物体对物体推、拉、提、压等的作用,即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有学生对“作用”的疑问,教师对此进行解释:在物理学中通常将物体之间的推、拉、提、压、排斥、吸引等叫做作用。) 2、概括:(多媒体投影) 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 教师讲解:综上所述,两个物体无论是否接触,它们之间都能发生力的作用,当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时,一定有另一个物体对它施加这种作用,我们把施加力的物体叫施力物体,受到力的物体叫受力物体。(多媒体投影)(学生懂得从例子中分辨这两种物体) 3、多媒体投影上述记录与分析,加深学生对物体力作用的体会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套试卷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套试卷 特别说明:本试卷为最新教科版中学生八年级试卷。 全套试卷共7份。 试卷内容如下: 1. 第七章使用(1份) 2. 第八章使用(1份) 3. 第九章使用(1份) 4. 第十章使用(1份) 5. 第十一章使用(1份) 6. 第十二章使用(1份) 7. 期末检测卷(1份) 第七章达标检测卷 (100分,90分钟)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6分) 1.放风筝时,风筝受到拉力作用,这个力的施力物体是() A.手B.地球C.线绳D.风筝 2.下列做法中,减小摩擦的是() A.短跑运动员穿上钉鞋B.自行车刹车时,用力握手闸 C.车轮胎上有凹凸不平的花纹D.行李箱底部安装滚轮 3.如图所示,拉开一个易拉罐的力约为() A.0.2 N B.20 N C.100 N D.500 N (第3题图)(第5题图) 4.在足球比赛中,一前锋队员面对对方的守门员,用脚轻轻地将球一挑,足球在空中划过一道弧线进入球门。若不计空气阻力,使足球在空中飞行时运动状态发生变化的施力物体是() A.前锋队员B.地球C.守门员D.足球 5.小球向左运动与弹簧接触后,经历了如图甲、乙所示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压缩过程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B.压缩过程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快慢 C.弹开过程不能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D.整个过程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方向 6.图中关于重力的示意图正确的是() 7.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量ΔL与受到的拉力F成正比,如图所示,能正确表示这种关系的是()

8.质量相等的甲、乙两同学站在滑板上,在旱冰场上相对而立,如果甲用60 N的力推乙,如图所示,则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第8题图) A.同时,乙对甲的推力小于60 N B.甲静止不动,乙向后退 C.乙后退的过程中,始终受到60 N推力的作用 D.乙由静止变为后退,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9.某一桥头立着如图所示的交通标志牌,由此可知() A.此标志为限速标志 B.此标志为限重标志 C.汽车对该桥面的压力不能超过1 500 N D.汽车通过该桥面的速度不能超过15 m/s (第9题图)(第10题图) 10.某同学从滑梯上匀速下滑,滑梯对该同学作用力F的方向是() 11.如图所示是同一个宇航员在地球和月球上的称重比较,下列针对图文信息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m地=m月,因为质量不随物体的位置改变而改变 B.m地=m月,因为质量是物体的属性 C.G地>G月,因为重力与物体的位置有关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人教版 八年级下册 物理 教案

目录 第七章力 (4) 第一节力 (4) 第一节弹力 (7) 第三节重力 (9) 第八章运动和力 (11) 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 (11) 第二节二力平衡 (13) 第三节摩擦力 (17) 第九章压强 (20) 第一节压强 (20) 第二节液体的压强 (23) 第三节大气压强 (25) 第四节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28) 第十章浮力 (30) 第一节浮力 (30) 第二节阿基米德原理 (33) 第三节物体的沉浮条件及应用 (39) 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 (44) 第一节功 (44) 第二节功率 (48) 第三节动能和势能 (51) 第四节机械能及其转化 (54)

第十二章简单机械 (56) 第一杠杆 (56) 第二节滑轮 (58) 第三节机械效率 (60) 第七章力 第一节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2)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3)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示意图表示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从力用三要素表示的事例中认识科学方法的价值。 ●教学重点 1、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难点 1、力的概念

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让学生描述生活中要用到力的例子(例如:提起一桶水、踢足球、推动物体等等)(二)讲授新课 1.力的作用效果 学生探究活动:实验器材:橡皮筋、弹簧、乒乓球。体会对这些器材施加力时,这些器材有什么变化? 结合课本里的插图,让学生讨论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改变物体的形状)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用N表示 补充一些常见的例子让学生了解力的大小: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为1N,一个质量为5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为500N。 2.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即力的三要素) 学生探究活动:(1)用不同大小的力去拉弹簧,观察弹簧是否不同 (2)用不同方向的力弹击乒乓球,观察乒乓球的运动是否不同 (3)用同样大小的力向下压一端固定在桌面上的钢尺,每次手的位置离桌面的距离都不同,观察钢尺的形状改变是否不同 引导学生从实验总结得出: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都会影响到力的作用效果 3.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线段的末端画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长度可以表示力的大小;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 练习:画出木块受到的水平向右的拉力 4.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即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 力》教案

课标解读与 教材分析【课标要求】 1、知道力的作用效果和三要素。 2、会用示意图描述力。 3、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重力和弹力的三要素。 4、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一些力的现象。 教学内容分析: 力学在物理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是物理学的基础也是物理学及其他科学研究的典范。 本章所学有关力的基础知识,是学生学习后续各章如“压强”“浮力”“简单机械”等内容所必需的预备性知识。 教学目标 知识 与 技能 1、知道力的作用效果和三要素。 2、会用示意图描述力。 3、会测力的大小。 过程 与 方法 1、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重力和弹力的三要素。 2、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一些力的现象。 3、经历使用弹簧测力计的过程,学会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情感 态度 价值观 1、在“探究重力的大小跟质量的关系”时让学生经历进行实验、收集数据、及图 像处理实验数据、分析论证等方面的科学探究的过程。 2、通过联系生活中力现象,拉近学生与力学的距离,使学生获得感悟,培养其 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意识。 教学 重点与难点重点“重力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和g值有关”是本节的重点,g值恒定是有条件的。难点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媒体教 具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修改栏教学内容师生互动

一、力 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产生的条件: ①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 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可以不接触 3、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相互作用力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 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4、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说明: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一般指:物体的运动快慢是否改变(速度大小的改变)和物体的运动方向是否改变 5、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用N 表示。 6、力的测量工具:测力计 7、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8、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表示出来,如果没有大小,可不表示,在同一个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越长 二、弹力 1、弹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撤去力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的性质叫弹性。 2、塑性:在受力时发生形变,撤去力时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叫塑性。 3、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受到的力叫弹力,弹力的大小与弹性形变的大小有关,在弹性限度内,弹性形变越大,弹力越大。 4、弹力的基本特征: ⑴、弹力产生于直接接触的物体之间,任何物体只要发生弹性形变,就一定会产生弹力,不相互接触的物体之间是不会发生弹力作用的。 ⑵.弹力通常分为两类:一类是拉力,如橡皮筋、弹簧等;另一类是压力和支持力:如桌面对书本的支持力和书本对桌面的压力。

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力教案

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力教 案 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

《1.力》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能分析简单情况下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 2、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知道力的两种作用效果;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分析概括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实验分析、演示、讲解、讨论与分析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 力的概念 三、教学难点 力的概念以及物体间力的相互性。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物理学中的许多概念来自于生产、生活。人们对力的认识也是从日常生活中开始的。 那么,什么是力它又是如何作用的呢让我们一起来进入今天的学习! (二)进行新课: 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

1、认识力 演示实验:手握握力计、折弯 铜条、棒击小球、弹簧拉钩码。以 上实验可用投影仪展示,以利于 学生观察。 引导学生记录,分析情况。提 问:以上实验都有哪些特点你们还 能举出哪些这样的例子 观察老师演示实验,观察投 影仪展示试验情况。引导学生讨 论得出结果:以上实验都是一个 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它们 有的外形发生了变化,有的运动 状态发生了改变。 学生再举出一些力的作用的 例子:运动员举重、踢足球、拉 车、折树枝…… 通过观看实验与学生讨论发 言,使学生明白:力是物体对物体 的作用。 学生明白力的概念。 2、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老师做实验: (1) 弹簧拉钩码。 多媒体放映: (2) 小车撞击绷紧的橡皮筋。 (3) 两人站在冰上,一人用 力推另一人。 带领学生讨论、分析。提问: 谁是施力物体谁是受力物体 观看实验:弹簧拉钩码时自 身也被拉长;小车撞击橡皮筋时 自身运动方向改变;一人推另一 人自身也被向后推。分析:当弹 簧是施力物体时,钩码是受力物 体,反之,当钩码是施力物体 时,弹簧是受力物体。其他也是 这样。 老师通过大量实例使学生明 白:两物体发生力的作用时,每一 个物体即是受力物,同时又是施力 物。它们的力是相互的,是成对出 现的。 学生明白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概念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知识点.doc

第七章 力 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产生的条件:①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可以不接触)。 3、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相互作用力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4、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说明: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一般指:物体的运动快慢是否改变(速度大小的改变)和物体的运动方向是否改变 5、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6、力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N 表示。 力的感性认识:拿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1N 。 7、力的表示法: 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表示出来,如果没有大小,可不表示,在同一个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越长。 8、(1)、弹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失去力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的性质叫弹性。 (2)、塑性:在受力时发生形变,失去力时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叫塑性。 (3)、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受到的力叫弹力,弹力的大小与弹性形变的大小有关 9、力的测量: ⑴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 ⑵分类:弹簧测力计、握力计。 ⑶弹簧测力计: A 、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所受的拉力成正比。 B 、使用方法:“看”:量程、分度值、指针是否指零;“调”:调零;“读”:读数=挂钩受力。 C 、注意事项:加在弹簧测力计上的力不许超过它的最大量程。 D 、物理实验中,有些物理量的大小是不宜直接观察的,但它变化时引起其他物理量的变化却容易观察,用容易观察的量显示不宜观察的量,是制作测量仪器的一种思路。这种科学方法称做“转换法”。利用这种方法制作的仪器象:温度计、弹簧测力计、压强计等。 10、相互作用力:①大小相等②方向相反③作用在一条直线上④作用在不同物体上。 11、重力: ⑴重力的概念: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的力叫重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⑵重力大小的计算公式G=mg 其中g=9.8N/kg 它表示质量为1kg 的物体所受的重力为9.8N 。 ⑶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其应用是重垂线、水平仪分别检查墙是否竖直和 面是否水平。 ⑷重力的作用点——重心: 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重心。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上。如均匀细棒的重心在它的中点,球的重心在球心。方形薄木板的重心在两条对角线的交点 ☆假如失去重力将会出现的现象:(只要求写出两种生活中可能发生的) ① 抛出去的物体不会下落;② 水不会由高处向低处流③ 大气不会产生压强; 12、摩擦力: (1)、定义: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已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就叫摩擦力。 (2)、分类: (3)、摩擦力的方向: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有时起阻力作用,有时起动力作用。 (4)、静摩擦力大小应通过受力分析,结合二力平衡求得 (5)、在相同条件(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下,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小得多。 13、滑动摩擦力: (1)测量原理:二力平衡条件 摩擦力 静摩擦 动摩擦 滑动摩擦 滚动摩擦

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套教案--教科版

第七章:力 第一节力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力的概念。 2、知道力所产生的效果。 3、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的道理 教学重点:力的概念 教学难点: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教学用具:弹簧、钢锯条、气球、磁铁、磁针、大头针、铁块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我们在这一章中要学习一个新的物理概念——力。力是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常用的一个概念,也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这一章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力的一些知识。 二、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教师:我们常常提到“力”这个字,但是在物理学中所说的力的含义要比生活中所说的力的含义狭窄、确切得多。 人推车需要力;人把水桶提起来需要力;马拉车需要用力。这些有力出现的实例中都伴有肌肉紧张,所以力的概念最初是由肌肉紧张而来的。但在在大量情况下,虽然没有出现肌肉紧张的情况,仍然有力存在,因为产生了和肌肉紧张相同的效果。大家看,用吸铁石吸引这些大头针,尽管没有肌肉紧张,不是也有力存在吗?(演示) 请大家举出有力存在的实例。 请大家考虑,当有力存在(或出现)时有几个物体? 教师:有力存在时,一定有两个物体发生了某种作用。吸引、拉、举等等是对这些作用的具体描绘。 吸铁石吸引铁钉,吸引就是吸铁石对铁休的吸引力。运动员举杠铃,举就是运动员对杠铃的力。火车头拉车箱,拉就是火车头对车箱的力…… 上述的例子说明,有力存在时,总有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发生了作用。所以,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一组物体是施力的,另一组物体是受力的。对一个力来说,有施力物也有受力物。现在请大家指出下列各力的施力物和受力物。 汽车对拖车的拉力;推土机对土的推力;起重机向上吊起集装箱的力 教师: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对力的理解应注意以下两点。这里所说的作用指的就是力。当有力出现时,应分清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尤其是注意认清哪个物体是受力物体。 三、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演示实验:吸铁石吸引大头针。 2、演示实验:铁块吸引小磁针的一个极。 四、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1)实验:用手将弹簧拉长。 教师:弹簧受到拉力时变长了。 (2)实验:手用力使锯条变弯曲。 教师:气球受到手的压力时变扁了。这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1)教师:足球静止在地面上,脚踢它时给它一个力,足球受到这个力由静止变为运动。汽车关闭了发动机后,由于汽车受到阻力,速度逐渐变小,最终停下来。可见力可以使物体运动的速度变大,也可以使运动物体的速度变小。 (2)教师:乒乓球向我们飞来,我们挥拍打去,球的运动方向变化了,又向对方的球台飞去。可见力还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方向。五、练习 五、小结,练习(略) 第八章第一节什么是力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一章《力》的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知识归纳 一、力 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产生的条件:①必须有两个物体。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可以不接触)。 3、力的性质:①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相互作用力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②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单独存在。(必有实力物体和受力物体)③物体间的力的作用是同时产生、同时消失的。 4、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说明: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一般指:物体的运动快慢是否改变(速度大小的改变)和物体的运动方向是否改变。当物体发生形变或运动状态改变时,可以判断受到了力的作用。5、力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N 表示。 力的感性认识:拿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1N。 6、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7、力的表示法: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表示出来,如果没有大小,可不表示,在同一个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越长。 二、弹力 (一)、弹性和塑性 概念: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弹力。 施力物体:地球。 产生条件:①物体间有直接接触。②接触处有相互挤压或拉伸。 弹性限度:物体的弹性有一定的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就不能恢复到原来的形状。 大小:与物体发生的形变量(形变大小)有关。(还跟物体的材料有关) 方向: 弹力的方向与物体发生弹性形变的方向相反。 作用点:如果一个物体发生形变,对另一个物体产生弹力的作用,那么作用点就在另一个物体上(受力物体上)。 (三)、弹簧测力计 1、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它伸长得就越长. 2、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1)明确量程和分度值,使用前必须校零,检查指针和弹簧是否与外壳有摩擦。 (2)在实际测量时,要使弹簧测力计内的弹簧轴线方向跟所测力的方向一致。 (3)读数时,眼睛观察指针的视线应与弹簧测力计的刻线齐平。 (4)记录结果包括数字和单位。

八年级物理下册力弹力教案苏科版

力弹力 课题8.1力弹力(2) 课型新授课、习题课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的概念和单位,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2)知道弹力及弹性势能。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及使用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弹簧测力计的结构和使用方法,会正确使用。 【情感与态度】: 对生活中弹力应用的实例有浓厚的兴趣,体会科学技术的价值,通过弹簧测力计的使用,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1.力的概念的建立。 2.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 难点:力的概念的建立。 教学准备弹簧弹簧测力计塑料尺铁丝橡皮筋(共5组) 教学课时 2 教学过程(第1课时)二次备课 一、问题引入,激发兴趣 大家会鼓掌吗?请试一试。 师:若大家只用一只手,请鼓掌。 为什么听不到掌声呢?我们学习第八章以后大家就会明白原因了。 二、学生自学: (任务一)认识什么是力: 阅读思考:阅读课本上P44的内容,重点观察图8-1真的四幅图片, 思考以下问题: 1.结合具体的用力实例说明:什么是力?有力的作用至少要几个物 体?请解释“孤掌难鸣”。

2.请指出P44中图8-1各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3.除课本上的用力的实例外,请你再举出2-3个用力的实例,并指 出其中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任务二)认识形变和弹力: 一。观察与实验:利用手边器材进行下列实验:手压气球;手压弹簧;手拉橡皮筋;手弯铁丝。并仔细观察气球、弹簧、橡皮筋、铁丝有何变化。 分析与思考: 1.力作用在物体上,可能会对这个物体产生什么效果? 2. 气球、弹簧、橡皮筋和铁丝的形变撤去外力后能不能恢复原状? 探究结果:叫弹性形变。 二、探究弹性形变与外力的关系: 观察与实验:利用手边器材按照课本P45活动8.1的要求进行实验,用大小不同得力压塑料尺和拉弹簧,并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分析与思考: 1.对比分析上述实验现象,并完成P45活动8.1的中的填空。 由此可见:使物体发生弹性形变的外力越大,物体的形变就越。 2. 当你的手压塑料尺时,弯曲的塑料尺对你的手有力的作用吗?当你的手拉弹簧时,伸长的弹簧对你的手有力的作用吗? 3.什么是弹力?哪些力属于弹力? (任务三)认识弹簧测力计 观察与思考:仔细观察你手边的弹簧测力计的构造和刻度盘,然后完成以下问题:

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教案

第一节力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知道力的作用效果。 (3)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用示意图表示力。 (4)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从力用三要素表示的事例中认识科学方法的价值。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1)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图表示力。 2、教学难点 (1)力的概念 (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我们在这一节中要学习一个新的物理概念-------力。力是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常用的一个概念。也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这一节我们就来探究有关力的一些知识。 二、力的作用效果 物理学中所说的力是什么呢?我们可以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来感受它。 1、感受力作用的效果 (1)请一位同学到教室前面提起一桶水。 请这位同学谈谈肌肉有什么感受?(感到手臂上的肌肉十分紧张) 最初我们对力的认识,就是从肌肉的紧张的感受而得来的。那么,在物理学中我们又是怎样来认识力的? (2)学生用图12.4-1所示的器材做实验。 问题:小钢珠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运动,当磁铁靠近小钢珠时,会发生什么现象? 实验结束后,学生交流所观察到的现象: (3)学生看课文图12.4-2乙、丙,交流图中在运动员力的作用下所发生的现象: (4)告诉学生: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状态。无论物体是从静止到运动,还是运动速度或者方向发生变化,都可以认为是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 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指物体的运动速度或方向发生了变化。 *由此得出结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请一位学生演示用力拉和压弹簧,看看弹簧的形状(长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在拉力的作用下,弹簧的长度伸长;在压力的作用下,弹簧的长度缩短。) (6)学生看课本图12.4-2甲,交流图中在射箭运动员力的作用下所发生的现象。 (弓被拉开了,弓的形状发生了变化) (7)让学生再举些例子然后自己根据上述事件概括力作用的另一类效果。 *结论: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力》单元测试题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力》单元测试题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单选题 1 . 一重为G的立方体放在水平面上,现对其上表面的中央沿竖直方向施加一个力,该力的大小为F(已知F

A.力的图示与力的示意图是一样的 B.在同一受力图中,可根据需要选取不同的标度 C.标度可任意选取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6 . 如图所示,将足球放在一块长木板上,木板和足球均发生了弹性形变,关于它们弹力的情况,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木板受到的压力就是木板产生的弹力 B.足球产生的弹力作用在足球上 C.木板形变是由于木板产生弹力造成的 D.足球产生的弹力就是足球对木板的压力 7 . 如图所示,使一薄钢条的下端固定,分别用不同的力去推它,使其发生图中的各种形变,如果力的大小F 1=F3=F4>F2,那么,能说明力的作用效果跟力的方向有关的是() A.图A和B B.图A和C C.图A和D D.图B和D 8 . 一壶冰水的质量是2.54 kg,放在炉子上烧开后称得其质量为2.4 kg,其原因是()。 A.由于温度升高了,所以质量变小了 B.质量不会变小,肯定是称量错了 C.质量变小,是因为水在沸腾过程中,部分水汽化的结果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9 . 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八年级下册物理第1节 力教案与教学反思

第七章力 大地二中张清泉 本章介绍了力学的基础知识,如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力的示意图,然后进一步研究力学中最常见的力:重力和弹力.在认识弹力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知道弹力是怎样形成的,理解弹簧测力计的工作原理,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重力的大小.在认识重力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知道重力的由来和它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本章知识是初中物理力学基础的一章,是学习后续知识压强、浮力、功、机械效率等的基础. 本章共分3节: 1.第1节“力”,本节遵循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从大量的生活实例中认识力的作用效果,从效果中感知力,最后达到会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并且能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出力的目的. 2.第2节“弹力”,介绍了弹力是怎样产生的,弹簧测力计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本节中的实验“探究弹簧测力计的使用”并没有从定义概念出发先讲概念性、原理性的知识,而是让学生边思考边操作,自己摸索,学会弹簧测力计的使用.通过这个实验探究不仅要求学生达到知识技能性的要求,而且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3.第3节“重力”,介绍了重力的概念、重力产生的原因,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影响重力的因素,理解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并进一步帮助学生强化理解重力方向及重心的概念.在关于“探究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得到结论性、规律性的知识,而且要通过探究活动掌握初步的科学探究的方法.其中重点要学习设计实验的表格、学习收集数据、用图象处理实验数据的方法,学习控制变量法,学习怎样提出科学的猜想,学习归纳法,学习评估自己与别人实验的成功与失误.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出自杜甫的《春夜喜雨》 ◆教学目标】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学计划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学计划 余赠平 一.教材分析 教科书采用了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以学习发展水平为线索,兼顾到物理知识结构的体系。这样编排既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又保持了知识的结构性。 教科书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把学生当作第一读者,按照学习心理的规律来组织材料。全书从第七章到第十二章以及新增添的物理实践活动和物理科普讲座,每章开头都有几个问题,提示这一章的主要内容并附有章节照片,照片的选取力求具有典型性、启发性和趣味性,使学生学习时心中有数。章下面分节,每节内都有些小标题,帮助学生抓住中心。在引入课题、讲述知识、归纳总结等环节,以及实验、插图、练习中,编排了许多启发性问题,点明思路,引导思考,活跃思维。许多节还编排了“自我评价”和“家庭实验室”,提出了一些值得思考讨论的问题,促使学生多动脑、多开口。 二、、学年的教学总目标和总的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学习物理学的初步知识及其实际应用,了解物理学在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实验能力,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创新精神,结合物理教学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品德教育。 三、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 1.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只有处于积极状态,经过认真的观察、实践、思考,才能体会物理现象中蕴含的规律,产生探究物理世界的兴趣,理解所学的物理知

识,获得相应的能力。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愿望,鼓励他们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指导他们学会适宜的学习方法,为学生终生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要注意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了解他们的知识、能力基础,从实际出发进行教育,并且根据他们的反应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安排。由于学生的基础差异比较大,所以要注意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初步认识物质的形态及形态及变化,物质的属性及结构等内容,了解物体的尺度,新材料的应用等内容,初步认识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2)初步认识声光电等自然现常见的现象,了解这些知识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3)初具了解物理学及其相关技术中产生的一些历史背景,能意识到科学发展历程的艰辛与曲折,知道物理学不仅物理知识,而且还包科学的研究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2、过程和方法: (1)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的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有初步的观察能力。 (2)能在观察物理现象或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发现问题的能力。 (3)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学习拟订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能利用不同渠道收集信息,有初步的信息收集能力。 (4)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初步认识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学习信息处理方法,有初步的信息处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保持对自然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对大自然有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 (2)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物理实验教案

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 教学目标 1.知道弹力及弹力产生条件。 2.知道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并能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重点难点: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教学准备:弹簧测力计、木块、长木板、头发丝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1.说说弹簧测力计在使用时有哪些需要注意的事项? 2.你能不能用弹簧测力计测出一根头发能承受的拉力? 二、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 【实验目的】 学习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方法。 【实验器材】 弹簧测力计、木块、长木板、头发丝 【实验步骤】 1、观弹簧测力计的量程(最大刻度),认清每一小格表示多少牛。检查弹簧测力计不受力时,指针时否指在零刻度处。 2、用手拉弹簧测力计的挂钩,使指针指到1N、5N、10N等处,感受一下1N、5N、10N 的力有多大。

3、在弹簧测力计的挂钩上挂一个质量已知(约1kg)的物体,读出拉力的大小填入记录表中。察 4、在水平放置的长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拉木块匀速前进,读出拉力的大小填入记录表中。 5、在倾斜放置的长木块上,用弹簧测力计拉着木块沿木板匀速上升,读出拉力的大小填入记录表中。 6、把一根头发拴在弹簧测力计的挂钩上,用手拉头发,逐渐加大拉力,读出头发被拉断时拉力的大小,填入记录表中。 【实验记录】 【评估与交流】 能否用弹力橡皮筋制作测力计?为什么?

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什么叫重力,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 知道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垂线的应用; 理解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教学重点 重力的概念、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及重力方向。 教学难点 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及重垂线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日常生活经验告诉我们,重力是有大小的,这里有两个金属球,一个大一个小,我们请一位同学到前面来把这两个金属球放在手心感觉一下。 【师】这两个金属球哪个质量大? 【生】大金属球. 探究重力和它的质量是什么关系? 【提出问题】 重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猜想或假设】 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设计实验与进行实验】 1、照图23-1那样,把钩码逐个挂在弹簧测力计上,分别测出它们受到的重力,记录在下面的表格中。 2、在图23-2中,以质量为横坐标、重力为纵坐标描点。连接这些点,你发现它们落在一条什么样的曲线或直线上?你认为重力与质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八年级下册物理《力》教案

八年级下册物理《力》教案第七章 力 第1节 力 整体设计 生活中力的现象非常普遍,学生在学习本章之前已经有大量关于力的“概念”的认识,学生似乎对力是很熟悉的,但力是一个基本的物理概念,它有特定的物理内涵,有丰富的物理内容。因此教学中要使学生初步建立起力的概念,最好是从学生熟悉的大量的生活、生产实例为基础,让学生从感觉力的作用效果人手,通过探究活动得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这一概念。 本节内容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力这一比较抽象的概念,教学要求不宜过高,力的概念在今后的教学中还会逐步深化。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举例、分析、讨论,概括出以下三个有关力的实质性的内容: 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所产生的效果: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物体的形状。 科学归纳就是要对各种不同的事物进行认真观察和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相关性和共性。力的概念的形成就是科

学归纳的一个好案例。本节的重点是对力的作用效果的理解。 教学活动中要引导学生通过对生活中实例的分析,发现物体的运动状态或形状发生改变时,都要受到力的作用,从而得出力是物体运动状态和形状改变的原因。本节的难点是对力的概念的理解。教学中引导学生归纳时,可以对归纳的方法进行一些点拨和提示,也可以在形成力的概念之前先做一些铺垫。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力的作用效果;2.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3.知道力的三要素,会作力的示意图;4.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图片或生活、生产中的力现象,以及观察实验现象,感受力的主要特征,从而认识力的作用效果;2.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3.通过探究活动感悟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察和活动,培养学生乐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乐于参与观察、实验等科学实践活动;2.在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什么是力全套教案

第八章力 一、什么是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能分析简单情况下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 (2) 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 知道力的两种作用效果; (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分析概括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经历实验分析、演示、讲解、讨论与分析过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的道理 【教学重点】力的概念 【教学难点】力的概念以及物体间力的相互性。 【教学过程】

【实践活动】 让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力的作用的现象做一个调查。通过调查,使学生认识到身边力的现象的普遍,同时将自己在课堂学到的物理知识在生活中应用,增加其对物理科学的兴趣。【教学反馈】 教学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学生积极主动探索的过程。探索是经过某些活动完成的,教师的教学过程应当是设计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参与,在参与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知识与技能,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本节可通过设计观看有关力的作用的演示实验、录像以及学生自己动手的活动,提高学生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在观察中思考、学习。学生的课堂反应积极主动,学习轻松活泼,印象深刻,掌握牢固。

二、力的描述 【仪器材料】多媒体播放设备、力的描述课件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力的三要素; (2) 会画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3) 知道力的单位; (4)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初步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经历实验、讲解、讨论、练习与对比过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的严谨,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力的三要素 【教学难点】 力的图示 【教学过程】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优秀教案

第七章:力 第一节力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力的概念。 2、知道力所产生的效果。 3、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就是相互的。 教学重点:力的概念 教学难点:物体间力的作用就是相互的 教学用具:弹簧、钢锯条、气球、磁铁、磁针、大头针、铁块 一、引入新课 我们在这一章中要学习一个新的物理概念——力。力就是日常生活与工农业生产中常用的一个概念,也就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这一章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力的一些知识。 二、力就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教师:我们常常提到“力”这个字,但就是在物理学中所说的力的含义要比生活中所说的力的含义狭窄、确切得多。 人推车需要力;人把水桶提起来需要力;马拉车需要用力。这些有力出现的实例中都伴有肌肉紧张,所以力的概念最初就是由肌肉紧张而来的。但在在大量情况下,虽然没有出现肌肉紧张的情况,仍然有力存在,因为产生了与肌肉紧张相同的效果。大家瞧,用吸铁石吸引这些大头针,尽管没有肌肉紧张,不就是也有力存在不?(演示) 请大家举出有力存在的实例。 请大家考虑,当有力存在(或出现)时有几个物体? 教师:有力存在时,一定有两个物体发生了某种作用。吸引、拉、举等等就是对这些作用的具体描绘。 吸铁石吸引铁钉,吸引就就是吸铁石对铁休的吸引力。运动员举杠铃,举就就是运动员对杠铃的力。火车头拉车箱,拉就就是火车头对车箱的力…… 上述的例子说明,有力存在时,总有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发生了作用。所以,力就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一组物体就是施力的,另一组物体就是受力的。对一个力来说,有施力物也有受力物。现在请大家指出下列各力的施力物与受力物。 汽车对拖车的拉力;推土机对土的推力;起重机向上吊起集装箱的力 教师:力就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对力的理解应注意以下两点。这里所说的作用指的就就是力。当有力出现时,应分清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尤其就是注意认清哪个物体就是受力物体。 三、物体间力的作用就是相互的 1、演示实验:吸铁石吸引大头针。 2、演示实验:铁块吸引小磁针的一个极。 四、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1)实验:用手将弹簧拉长。 教师:弹簧受到拉力时变长了。 (2)实验:手用力使锯条变弯曲。 教师:气球受到手的压力时变扁了。这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1)教师:足球静止在地面上,脚踢它时给它一个力,足球受到这个力由静止变为运动。汽车关闭了发动机后,由于汽车受到阻力,速度逐渐变小,最终停下来。可见力可以使物体运动的速度变大,也可以使运动物体的速度变小。 (2)教师:乒乓球向我们飞来,我们挥拍打去,球的运动方向变化了,又向对方的球台飞去。可见力还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方向。五、练习 五、小结,练习 第八章第一节什么就是力 一.什么就是力

全册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套教案

全册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套教案 第八章力一、什么是力【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能分析简单情况下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 2 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 知道力的两种作用效果; 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分析概括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经历实验分析、演示、讲解、讨论与分析过程。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的道理 【教学重点】力的概念 【教学难点】力的概念以及物体间力的相互性。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一、力的概念演示实验:手握握力计、折弯铜条、棒击小球、弹簧拉钩码。以上实验可用投影仪展示,以利于学生观察。 引导学生记录,分析情况。提问:以上实验都有哪些特点?你们还能举

出哪些这样的例子?观察老师演示实验,观察投影仪展示试验情况。引导学生讨论得出结果:以上实验都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它们有的外形发生了变化,有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 学生再举出一些力的作用的例子:运动员举重、踢足球、拉车、折树枝……通过观看实验与学生讨论发言,使学生明白: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学生明白力的概念。二、力的作用效果带领学生总结上面实验,对实验结果以及学生举例结果进行归类。学生对上面实验结果进行总结归类,最后归于两类:一种是物体的外形发生了变化,另一种是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老师对学生的结果进行总结: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伸长、缩短、弯曲、扭转等),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动到静、静到动、快到慢、慢到快、方向改变等)。提问:你们还能举出哪些形变的例子,以及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例子?形变例子:挤压气球(变扁)、拉长弹簧(伸长)、折弯铜条(弯曲)、扭转塑料尺(扭转)……运动状态改变:踢球(静到动)、守门员扑球(动到静)、火车刹车(快到慢)、火车启动(慢到快)、打乒乓球(方向改变)……演示实验:带有橡胶塞,塞上有玻璃管的玻璃瓶,装满水,手握,水上升。提问:瓶子是不是发生了形变?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学生观察实验,讨论得出结论:瓶子发生了形变。老师总结:生活中有很多形变很微小,用肉眼观察不到。学生对形变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三、演示、思考利用多媒体演示实验: 1 ?磁铁吸引铁钉; 2 ?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吸引纸屑。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