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现代汉语情态动词的句法语义特征

现代汉语情态动词的句法语义特征

现代汉语情态动词的句法语义特征
现代汉语情态动词的句法语义特征

第一章绪论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汉语情态动词又可称为能愿动词或助动词,汉语语法中有关情态动词的研究已有很长的历史,《马氏文通》中就已经提到“助动词”的表“势”作用,此后的文献中虽没有明确提到情态动词,但也从不同的角度涉及到了情态动词的研究。现代汉语中有关情态动词的研究已有一些成果,但和英语语法下的情态动词的研究相比还是比较薄弱的。汉语情态动词的深入研究对于第二语言在情态动词教学方面有着重要的帮助,随着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我们发现己有的汉语情态动词的本体研究成果并不能满足对外汉语教学的需要,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给我们的情态动词的研究又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课题。本文以生成语法理论为基础,着重于英、汉情态动词的不同点,比较全面系统地研究汉语情态动词的词性、分类以及留学生习得汉语情态动词的过程特点等问题。用具体的现代汉语语料来分析验证汉语情态动词的句法语义特征。并选取母语为英语、目的语为汉语的第二语言习得者作为观察研究的对象。通过对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的语料进行搜集整理分析,对安徽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的留学生进行实验研究,从中发现汉语情态动词在第二语言成人习得中的特点和规律。

本文拟从生成语法的角度来分析汉语中的典型情态动词,通过汉英情态动词的对比发现汉语情态动词自身的一些特征,并采纳Huang(1988)中对汉语情态动词的分类(Huang(1988)将汉语的情态动词分为控制情态动词和提升情态动词),紧扣对外汉语教学的实际情况,研究二语习得者在习得汉语控制情态动词和提升情态动词时有什么不同,以此来促进对外汉语的教学。本文的研究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点:

1.针对留学生习得汉语情态动词的实际问题,根据汉语自身特点和对外汉语教学的性质,将理论语法和教学语法相结合,找出行之有效的汉语情态动词的教学对策,使留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独特的汉语词类。

2.汉语情态动词的深入研究也将更有效地促进对外汉语教材的编写。

二、国内外发展趋势

1.关于情态动词名称和词类归属问题的争论

有关汉语情态动词的研究可以追溯到早期的汉语语法的研究,黎锦熙(2001)

第八章“动词细目”里就用上了“助动词”这个术语,说它是“帮助动词占其一部”的。他认为助动词是用来帮助动词的。王力先生在《中国现代语法》和《中国语法理论》里都讲到“能愿式”,因而“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用上了“能愿动词”这样一个术语。现在我们所能看到的一些语法论著,有称为助动词的,也有称为能愿动词和情态动词的。赵元任(1979)中把助动词归在了动词之下,给助动词的定义是“助动词是拿别的动词做宾语,不拿名词作宾语。”并列举了助动词的特点以及与其他动词的区别。朱德熙(1982)也把助动词归于动词之下,并分组介绍了每组助动词的句法、语义特征。赵元任(1979)和朱德熙(1982)都把助动词归于动词类属之下,并列举了助动词自身的一些特殊用法。吕冀平(1983)将能愿动词作为动词的一个附类,并将能愿动词分成三组(表可能、表必要、表意愿)进行了讨论。李人鉴(1983)认为随便确定几条标准来判断某些词是不是助动词,这是不够科学的,我们还得看看这些情态动词在实际运用中的各种情形。文章通过一系列的对比分析,发现有些动词是和所谓“助动词”有极其近似之处的。因此就有这样一个疑问,在动词里面是不是应该分出所谓“助动词”这个小类来,如果确实需要,又应该怎么样确定它的范围,这都是有待进一步加以研究的问题。针对能愿动词的范围问题,马庆株(1988)做了一个界定,他认为汉语能愿动词是只能后加谓词性成分的非自主动词。所谓的自主动词也就是从语义上说是能表示有意识的或有心的动作行为的。所谓有意识的动作行为,指的是由动作发出者做主、主观决定、自由支配的动作行为。非自主动词表示无意识、无心的动作行为,即动作行为发出者不能自由支配的动作行为,非自主动词也表示变化和属性。汉语助动词所表达的大都是情态意义,故赵元任(1996[1968]:609)指出:“有时候,助动词也叫`情态助动词'(modal auxiliaries),因为助动词是表示后头动词语义上的情态。”李英哲等(1990)认为:“因为助动词通常用来表示后面动词的情态(如:允许、能力或职责),所以又叫情态动词或情态助词。”“情态动词是用来表达情态的,即说话人对由主要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态度。”

郑贵友(1989)列举了前人有关助动词的词类归属以及哪些词可以列入助动词的范畴问题。通过分析,他认为前人的研究并没有给助动词划分出一个清晰的

类,并且认为汉语的助动词和英语助动词有很大的不同,英语里的“助动词”在形式、意义上都与一般动词有一定的差别,确实是一种辅助性的动词。相较之下,汉语的“助动词”就不是这样的。其成员大多数不仅有词汇意义,而且可以单独做谓语动词。它的实际情况是:一部分不属于动词的词(“必须”类)大多只能修饰动词,另一部分属于动词的词(“愿意”类)则在句中充当谓语动词,形式上与一般动词一致,因此,汉语“助动词”实际上是应该分属于几个类,叫“助动词”名实不符,更缺乏独立的条件。邵敬敏(2007)将能愿动词归于动词语类下,给能愿动词的定义为“能愿动词也叫助动词,表示可能、必要或意愿。语法特点是只能带动词性宾语,可以构成“不V不”格式。”将能愿动词分为三类,一类是表示可能:能、可、会、能够、可能、可以。二类是表示必要:得、应、该、应该、应当。三类是表示意愿:愿、想、要、肯、敢。

由于情态动词既有一般动词的共同点,又有自己的特点,所以语法学各家在划分词类时对它的处理方法也不尽相同。总结上文主要有三种意见:一是把情态动词作为为动词的一个附类;二是单独划为一种词类;三是将情态动词列入动词。尽管归类的结果不一,但是对于情态动词与动词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各家的看法却是一致的。

2.汉语情态动词的传统研究

汉语情态动词的传统研究多是从情态动词的句法语义方面进行分析,许和平(1991)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借鉴国外情态动词的研究成果对汉语情态词的句法和语义的研究模式、方法做了一个新的探讨。在语义上,将情态动词的四大特征逐一进行了分析,分别为“主观性”和“客观性”特征、话语语义特征、逻辑语义特征、情态语义的层次性。同时,他认为情态动词语义特征的层次性结构,有助于我们对情态动词进行更加深入细致的研究。而在句法上,文章从情态动词的否定、情态动词的疑问、情态动词与“时”以及情态动词的“体态”四个方面以全新的视角进行了分析。同时对名称使用问题文章中也做了一番说明,之所以不用“助动词”这个名称,是因为“助动词”这个名称是从英语语法借来的,汉语使用这个名称有两点不合适的地方:第一,“汉语情态动词大多数确实都用于动词之前,但是汉语情态动词系统中也有一部分词可以用在句子之前”,“有时还可以出现于句尾,或者单说”,也就是说,这些词不单是“助动”的;第二,如果承认“可

能”“应该”“愿意”“会”是助动词,“那么真正起助动词作用的体态标记‘了'‘着'‘过'好像也应该划入才对,显然这样做是不合适的”。前一点是从语言内部来说的,后一点则是从语言学家如何处理这类词来说的。至于不使用“能愿动词”的名称,则是因为这个名称“反映了我们对情态动词的认识还不够全面这一事实,有很大的局限性。因为汉语情态动词系统中不仅有表示‘能力'‘意愿'这类客观意义的情态动词,还有表示‘认知'‘道义'这类主观意义的情态动词。后者在情态动词系统中同样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而“情态动词”这个名称,既能够准确的概括表示‘客观情况'的能愿动词(情)又能包容表示‘主观态度'‘主观意见'的主观性情态动词(态),能较准确地反映汉语情态动词的本质特征”。虽然“情态动词”这个名称也是“从英语语法借来的”,但许和平的说法在一定程度上说出了问题的关键所在。所以本文也把表达情态意义的助动词叫做情态动词。熊文(1999)也是从语义方面来解读汉语助动词,不同的是熊文(1999)是把汉语助动词放在不同的词类或句法成分后以此来发现助动词处于不同句法位置下所具有的不同语义。

3.生成语法下的汉语情态动词研究

随着乔姆斯基生成语法理论的深入发展,国内外学者开始运用生成语法的理论来分析汉语的能愿动词。Huang(1988)在分析汉语“是”和“有”时引入汉语情态动词作为参考,Huang(1988)中将汉语的能愿动词分成了两类,“一类是以“敢、能、肯”以及表能力的“会”为代表的,都是只能以有生名词为主语的情态动词,这类能愿动词是双论元述词,其论元结构包括两个参项:一个做主语用,是为外项,一个做补语用,是为内项。外项担任实施者的论元角色,内项担任行动者的角色。(如:张三会开车。“张三会开车”里的“会”表示能力,是个双元述语,以“张三”为主语,“开车”为补语,全句的结构是一个“控制结构”:张三[会PRO开车]。)一类是以“可以、应该”以及表未来的“会”为代表的情态动词,这一类情态动词主语的选择只要符合后面语义的要求即为合理,同时主语和情态动词之间没有关系,只和情态动词的谓语有主谓关系 (如:这本书会涨价。“这本书会涨价”里的“会”表示的是未来的一种可能性,这里的“会”是个单元述词,句子的深层结构为:[[e]会(这本书涨价)],这句里的“会”是以“这本书涨价”为宾语,但没有语义上的主语,“这本书涨价”中的“这本书”经过

主语提升,移到“会”字前面的空主语位置,句子就成了这样的表层结构:这本书会涨价。)。”并且认为“第一类情态动词和生成语法中所谓的控制动词(control verb,如try等)第二类情态动词与提升动词(raising verb,如seem等)的分别是相当的。”

Lin & Tang(1995)在Huang(1988)的基础上从生成语法控制和约束理论(Government and Binding)的角度来分析汉语的情态动词。通过一系列的举例分析论证,Lin & Tang(1995)把汉语的情态动词归为动词一类。向二兰(2012)从英汉对比的角度出发来研究英语助动词和汉语助动词在移位方面的异同点,通过对比分析得出结论:“英语疑问范畴中,助动词的移位是绝对的,只有助动词移位后才能达到疑问范畴的形成,而汉语助动词的移位是相对的,并非每个句中的助动词都可移位,只有当句中助动词与动词之间的成分足够多,使得助动词有移动的空间时,汉语助动词或助动词的“X不X”形式的移位才可能发生。”向二兰(2012)仅从移位的角度来分析汉英助动词的差异,这不免有偏于一隅的缺陷,有关汉英助动词的差异还需要我们作进一步深入的研究分析。

4.从习得的角度研究汉语情态动词

王晓钧(1983)列出了留学生在习得汉语助动词时存在的一些问题,有些地方该用而未用,有些地方用了但用的不合适,或是混淆了助动词和其他此类的区别,这些问题的发现也为对外汉语教学的进步起到了帮助。纪漪馨(1986)从语法功能和意义两方面对英语情态助动词和汉语能愿动词做了比较,选取了英语中比较常用的几个情态助动词“can、may、must”和汉语的“能、会、可以”做了逐一的分析比较。纪漪馨(1986)只是明确的罗列了汉英对比存在的差异,但对产生差异的理论根源并没有做深入的讨论。

杨晓梅、曾智(2009)单从留学生习得汉语助动词“可以”、“能”、“会”时存在的难点和误区进行了论述,通过调查发现留学生对这三个语义相近的助动词在用法方面存在的一些误区,进行了理论的总结,对对外汉语教学在词汇教学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王佳丽(2012)分析了母语为英语的学习者在习得汉语情态动词是存在的一些偏误以及这些偏误产生的原因。于涛、汪云(2008)以情态动词的情态意义为基础,分别通过英语和汉语情态的否定形式、副词的搭配、情态动词连用等进行比较分析,既考察两种语言内部情态动词的不同语法形

式对其情态意义的影响,也考察英汉两种语言之间情态动词不同的语法功能的比较。文章虽然从不同的角度对比了汉英情态动词的差异,但短小的篇幅并没有把汉英情态词之间的差异做到深入细致的理论分析,大多问题都是一笔带过。因此,有关汉英情态词的对比以及汉语情态词的习得研究仍然需要做进一步的探讨。

第二章情态动词的句法语义

有关汉语情态动词的范围和界定一直以来都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各家依据自己的理论所列出的情态动词也有所不同。

著作著者成书时间范围

语法讲义朱德熙1961 能、能够、可以、会、可能、得、敢、肯、愿意、情愿、乐意、想、要、应、应该、应当、该、许、准、值得、配、别、甭、好

汉语口语语法赵元任1968 能、能够、会、要、想、爱、愿意、情愿、乐意、喜欢、高兴、肯、可以、许、准、应该、得(阳平)得(dei)、须得、必得、须要、必须、不用、敢、好意思、怕、值得、懒得、省得、乐得、不便、好、不配、不要、别、甭

现代汉语八百词吕叔湘1999 得(dei)、能(能够)、可以、会、应该(应当)、该、应、可、必须、敢、肯、要、须要

现代汉语胡裕树2011 能、能够、可、可能、可以、会、该、应该、应当、要、敢、肯

现代汉语黄伯荣、廖序东2007 能、能够、会、可能、可以、可、要、应该、应当、肯、敢、要、愿、愿意

在参考各家判定标准的基础上,本文判定情态动词的标准为(1)能单独作谓语,后能接CP 小句;(2)不能加体助词“着”、“了”、“过”;(3)可以构成V不V格式;(4)能单独回答问题;(5)没有命令式;

本文确定情态动词的范围为:

能(能够)、可以、会、可能、敢、肯、要、应该、必须、愿意

第一条判定标准就把“甭、别、必、须、应、该、得(dei)、可”这一类之前被认为是情态动词的词排除在外,因为这一类词必须要附着在动词之后才能回答问题,不能单独作谓语,类似于表达情态意义的附缀(胡波,2014)其次,将“许、准、难、容易、好意思”等排除在外是因为这些词虽然在句法特征上与情态动词相近,但意义上与情态动词差别较大。(朱冠明,2005)。

通过进一步分析,并结合许和平(1990)对情态动词语义的研究,我们把汉语的情态动词在语义上划分出三种类型:动力情态词、道义情态词和认知情态词;我们研究范围内的情态动词它们有着语义上的多义性,见下表

情态动词语义类型语义内涵(吕叔湘,2006)

能1动力表示有条件有能力做某事

能2动力表示有某种用途

能3认知表示推测、可能性

能4道义表示环境上或情理上的许可

应该1道义表示理所当然、情理上必须如此

应该2认知表示情况必然如此

可以1动力表示有某种用途

可以2道义表示情理或环境上的许可

可以3动力表示有条件有能力做某事

会1动力懂得怎样或有能力做某事、善于做某事

会2认知表示有可能实现

可能认知表示估计,不很确定

敢动力表示有胆量做某种事情或有把握做某种判断

肯动力表示主观上乐意,接受要求

要1认知估计,将要

要2道义须要;应该

要3动力表示做某件事的意志

愿意动力主观上做某事的意志

必须道义一定要,表示事实上、情理上的必要

在情态动词语义和范围确定的情况下,下面着重分析情态动词的句法语义特征,采用林若望(1995)在句法上对汉语情态动词做出的分类,分析汉语提升情态动词和控制情态动词的句法语义特征。首先,我们要弄清楚哪些情态动词为提升情态动词,哪些为控制情态动词。

参考胡波(2015)的分类,提升情态动词包含:认知情态动词“能3、可能、会2、要1、应该2”、动力情态动词“能2、可以1”和道义情态动词“必须、能4、可以2、要2、应该1”这类情态动词只包含一个论元,主语位置为空,情态动词后补足语小句的主语可以提升到句首充当句子的话题。控制情态动词为“敢、会1、肯、要3、能1、可以3、愿意”,这类情态动词的主语是基础生成的,不存在补足语小句主语的提升。下面将从主语语义的选择、情态动词后的成分分析、情态动词的否定、情态动词疑问这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主语语义的选择

控制情态动词和提升情态动词在主语的选择上存在着不同,通过下面的例句我们可以看出两类情态动词在对主语选择方面的差异。

a.野果子酒甜甜酸酸,可以

1当糖水喝。 e.飞翔应该

1

是她的姿势,姚惠

洁一贯以为。

b.朋友之间应该

1赤诚相见。 f. 看样子,天要

1

下雨了。

c.绯闻可能会

2让他从此销声匿迹。 g.图书馆的书可以

2

借回去看。

d.我必须说服自己。 h.这件事必须要重新做。

上面是提升情态动词在句法上对主语的选择,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提升情态动词主语的选择只要符合句意即可。那控制情态动词在主语的选择上又有什么样的表现呢?

a.你敢说你真的不知道吗? d.我要

3

学跳舞。

b.我只写短篇小说,因为我只会

1

写短篇小说。 e.狗肯喝盐水吗?

c.他一口气能

1喝下半斤酒。 f.我可以

3

控制他。

a.*这件衣服敢很贵。 d.*快点喝吧,茶要

3

凉了。

b.*明天会

1下雨。 e.*这种水果可以

3

吃。

c.*教育能

1

为政治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通过例子我们可以发现控制情态动词要求主语必须为有生命的、有感知性的事物。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控制情态动词在语义上表现为动力情态,这种动力表达的是主语的能力和动力,这种能力和动力是非生命的物体所不具备的,因此这类情态动词在对主语选择上要求为具有生命力的事物。而提升情态动词多表达说话者的认知态度以及道义上的许可,这种语义上的区别也使得两类情态动词在主语的选择上有所不同。

情态动词的否定

情态动词的否定,根据吕叔湘(2006:384),“没、没有”用于客观叙述,否定动作或状态已经发生,限于指过去和现在,不能指将来。“不”用于主观意愿可指过去、现在和将来,“不”能够用于所有情态动词前,而“没、没有”只能用在“能、能够、要、敢、肯”等少数几个情态动词前。熊文(1999)认为否定副词“不”可以出现于“能”类表示各种意义的助动词之前。“未必”只出现在表示“有可能”这一义项的“能”类情态动词之前。“没”只出现在“能”表示“有能力、有可能做某事”这两个义项之前,不出现于表示“允许”的义项之前。这种观点对我们在分析情态动词否定用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胡波(2015)中认为“控制情态动词”可以用“没、没有”否定;提升情态动词不能与“没、没有”搭配。”我们认为这种大而化之的分类没有充分考虑到具体语义环境下各类情态动词的使用。在前人理论的指导下,下面我们通过一些语料来分析控制情态动词和提升情态动词在否定时的一些情况。

a他做错了事,回到家不/没敢和他妈妈说。

b.我*没/不会1游泳。

C.他*没/不肯去上学。

d她*没/不愿意和别人说她的心事。

e李四没/不能1上大学。

上面五个例句都是对控制情态动词的否定,我们发现并不是所有的控制情态动词都能接受“没、没有”的否定,同时我们还发现虽然控制情态动词“能1”和“敢”在否定上加“不”又可以加“没”,但加“不”和加“没”句子在语义上是有一些的差别。

(3)那件事情太复杂了,我不能

很好地解决。

3

把作业写好。

(4)前两天家里有事,我没能

1

城里人不能吃苦。

走。

(5)这件事还没做完,你不能

4

(6)*这件事还没做完,你没能

走。

4

在语义上表达主语本身能力的“能1”既可以接受“不”的否定又可以接受“没”的否定。“不能”表示本身能力有限,对某件事做直接性的拒绝。而“没能”则是在有能力做某事的前提下由于其他外在的因素耽误了事情的进程。而在对表示“允许”义的“能4”进行否定时则只能用“不”不能用“没”。同样表示有能力有勇气做某事的情态动词“敢”在否定时也有类似的表现。

(7)心中虽然欢喜,二哥可也没敢加枝添叶,故意刺激定大爷。

(8)汉翰林有点拘束。在拘束之中露出他既不敢拒绝定大爷的约请,又实在不高兴与洋牧师同席。

“没敢”在一定的前提或由于某种原因没敢做某事,而“不敢”就是强调主体自身没有勇气去做某件事。

许和平(1991)从逻辑学的角度来分析汉语情态动词的逻辑语义特征,从“可能性”和“必要性”这对范畴入手,从逻辑语义的角度说,“可以”和“必要”之间存在否定互补的关系,可以表述为:

可能性——否定=否定——必要性

必要性——否定=否定——可能性

(1)他肯定正在睡觉。

(2)他不会正在睡觉。

上面例子中“不会”是“肯定”的内部否定形式,汉语中表示“必要性”的“认知”“道义”“意愿”情态动词都没有“外部否定”形式,但并不影响语言交

际,是因为这些情态动词都有相应的逻辑互补形式。

提升情态动词

管约论下的提升情态动词的研究

英语中的提升动词是指“seem”这一类动词,它能使其后补语小句的主语提升到句首发生移位,这种移位被称为NP移位(NP raising)。

a.John

i seems [t

i

to be friendly]

b. seems [John to be friendly]

B句是a句的深层结构,a句中的John在深层结构中处于内层小句的主语位置上,在表层结构中就提升到外层主语的位置上,在原来的位置上留下了语迹。汉语的提升情态动词是由此类比而来的,但汉英在提升结构上是存在很大不同的,喻浩朋(2012)认为英语提升结构中的补语从句中的主语移位是强制性的,小句中的NP移位到主句句首是为了从主句的INFL中取得主格,而汉语的所谓提升结构的补语从句中主语和宾语的提升却是选择性的。生成语法理论认为任何移位必须有动因。那么汉语情态动词的这种选择性的移位一定有其内在的原因。有关原因将在下文中进行分析。

Chomsky(1957)提出情态动词基础生成于AUX节点之下,并提出在这个节点之下只能插入一个情态动词,在相同理论的指导下,Chomsky(1981,1986)声明情态动词和Tense 和Agr一起生成于I。

Lin & Tang(1995)则提出汉语情态动词是句中主要动词。汉语和英语不同,汉语的情态动词不是生成于I之下,因为汉语的情态动词即可以放在VP短语前又可以放在VP短语后,而英语的情态动词只能置于VP短语前,同时汉语的情态动词也可以置于句尾。如:“你这样做不应该。”如果把汉语的情态动词看作I,无法解释情态动词位于句尾的问题。另外情态动词还可以带整个句子CP(如:“应该有三个人已经吃过饭了。”),而英语的情态动词后只能接VP。这些都证明汉语的情态动词和英语的情态动词是不同的。并且认为认知情态动词具有提升功能,把语义上为认知情态义的情态动词归于句法上的提升情态动词。

Lin & Tang(1995)认为提升情态动词在句法上的表现是其后小句的主语或小句可以移到情态动词前,但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并不是所有的提升情态动词都有此类特征,内嵌主语或整个内嵌成分是否能够前移取决于谓语的特征,提升动词“应该”允许小句中的主语前移或整体小句前移。如下面例子中的“你”和“你这样做”都可以前移到句首。

(13)你不应该这样做。

(14)你这样做不应该。

上面这一句的的深层结构可以分析为:[CP[IP[CP你这样做] [I’不[VP应该]]]] 而同样作为提升动词的“会”却只允许内嵌主语前移。如下面例(16)就不符合常规句法和语义要求。

(15)他不会这样做。

(16)*他这样做不会。

在研究汉语提升动词方面,曹逢甫(1996)是做的最全面的一位,他把汉语的认知情态动词(如:能、应该、会)归为提升动词,他认为NP词组与句中动词发生功能上的关联,此名词组即为主题化;主题若再移出此句子之外,则为提升的主题,前者为子句主题,后者为句子主题。无论在子句或句子层次,主题可以有一个以上。我们以“可能”为例来说明曹(1996)的提升理论。

可能他已经买了那本书。他那本书可能已经买了。

他可能已经买了那本书。可能那本书他已经买了。

可能他那本书已经买了。那本书可能他已经买了。

他可能那本书已经买了。那本书他可能已经买了。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该观点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对于为什么会出现提升并没有从句法理论的角度去分析,另外对于主题堆积的现象也没有给予解释。

对于有关汉语提升动词没有解决的问题,我们打算从生成语法最简方案的理论角度出发来进行说明。最简方案对英语提升动词和控制动词给出分析如下:

John tried to work hard.

John seemed to work hard.

上面两句的深层结构为:

[John tried [PRO to work hard]]

[ seemed[John to work hard]]

从深层结构我们可以看出tried的主语位置是有题元位置的,seemed的主语位置是没有题元位置的。这就是控制动词try和提升动词seem的区别。但最简方案理论取消了深层结构,给出的解释是:当PRO与内层的T’合并时,派到一个施事题元;当John与外层主语的T’合并时,也派到一个施事题元,两个施事题元分别在从句和主句的主语位置得到落实,符合题元准则;再看提升动词seem,主句动词是seemed,不指派施事题元,当John移位时,带

着已经获得的题元移到主句主语位置。假如在第二句的从句主语位置填入PRO,那么John 只能填进主句主语位置,而主句动词seemed不能指派题元,John得不到题元,违反题元准则。吴益民、吕罗丹(2010)提出所谓的提升结构,是指提升动词(如英语的seem、appear 等,汉语的“看上去”、“看起来”等)的补语从句的主语移至主句主语位置后所产生的语言表达式,英汉提升结构的不同之处是:英语提升动词的补语从句必须是非限定的,否则,其主语不能提升至主句主语的位置而汉语则不受这种限制。

那汉语提升情态动词在最简方案理论下应该怎么分析,最简方案理论认为每一个词都有一组属于自己的特征,包括语音特征、语义特征、语法特征。词项在词库中已经持有特定的特征,在选词造句的过程中词项带着这些特征进入句法运算系统。一个词或词组由位置A 移到位置B目的是为了使它本身带有的不可解释性特征获得解释,而要实现这一目的,就必须保证它自身带有的不可解释性特征和位置B的特征一致,只有这样,不可解释性特征才能被赋值,也被称作核查(check)。因此,有人将语言的生成过程称为特征一致过程或特征核查过程。

根据最简方案的理论,语言从普遍特征集F中选择特征[F];再组合特征[F]构成词库LEX;再从词库中选择词汇矩阵LA(lexical array);再从LA中选择一个语段(phrase)所需的词项,构成词汇次矩阵LS(lexical subarray),再将词汇次矩阵LS映射到表达式。在LA中,论元就已经获得了题元角色Chomsky(2000)认为,合并可以分为纯粹合并(pure merge)和移位合并(move merge)。我们来看提升的过程:

(12)他可能买了那本书。

首先,提升结构的LA已经提取,并且已经提取词项构成LS,论元都已经获得题元角色。动词“买”先和“一本书”合并。构成一个VP与轻动词合并,然后,V移位到v核查[-V]特征,这被称作移位合并。此时,LA中还有一个施事的词项。该词项从LA中提取与vP 合并,允准题元角色。本次操作被称为纯粹合并。从LA中提取T,与vP合并。随后,外题元角色移位到,整个TP与提升动词合并投射一个VP。VP与轻动词合并,投射vP。由于轻动词的[-V]特征诱发提升动词的移位。V附加到v核查删除[-V]特征。最后vP 与T合并,若词库中没有虚主语,那句子主语提升到以核查EPP特征。若词库中有虚主语,生成的句子为“可能他买了那本书”。

汉英情态动词的对比

汉英情态动词在语义上都表达说话人对一个状态或命题的认知上、情感上和意愿上的态度。

首先,我们先从汉英情态动词的否定入手来看,英语情态动词的否定否定词必须放在情态动词的右边,而汉语的否定词必须放在左边。英语的情态动词必须显性提升,汉语的情态动词不必显性提升。

他不能完成这个工作。He can not finish the work.

*他能(不)完成这个工作。*He not can finish the work.

同时汉语情态动词有双重否定形式如“不能不”、“不应该不”“不可能不”等等,而且这些双重否定并不是简单地否定形式,每一个情态动词的双重否定都对应着一个肯定的情态动词,也就是说汉语情态动词的双重否定和肯定之间有着互补的关系,而英语情态动词没有。同时英语情态动词可以提到句首来进行提问,而汉语的情态动词则不行。

他能在十点之前到达这里吗?Can he arrive here before ten.

*能他在十点之前到达这里吗?*Does he can arrive here before ten.

在疑问句中,汉语的情态动词不能像英语的情态动词那样直接移位到句首,这是因为英语的情态动词生成于IP之下,由IP移位到CP不违反中心语移位限制,而汉语的情态动词生成于VP之下,中心语移位必须一步一步走,不可以从VP的中心语位置直接跳到CP的中心语位置,这违反了中心语移位限制。汉英情态动词在疑问句上的汉语情态动词的问句可以用M不M来提问或者在句尾加疑问词,但英语情态动词疑问句则必须把疑问词提到句首。He can often arrive here before ten. 他经常能在十点之前到达这里。

*He often can arrive here before ten. 他能经常在十点之前到达这里。

He can fast finish the work. 他能快速地完成工作。

*He fast can finish the work. *他快速地能完成工作。

情态动词的连用,马庆株(1988)在情态动词连用方面做了深入细致的探讨,他将汉语的情态动词分为六类:①可能情态动词A类,②必要情态动词,③可能情态动词B类,④愿望情态动词,⑤估价情态动词,⑥许可情态动词,并认为这六类情态动词在连用时遵循这样一中排列顺序:即是①>②>③>④>⑤>⑥。

例:他应该会肯帮我们。

情态动词的连续连用所形成的情态动词结构所表达的情态意义并不是几个情态动词意义的简单相加,通过观察我们发现情态动词连用时表达可能性和推测性的语义增强了。

例:他明天应该过来。

他明天可以过来。

他明天应该可以过来。

通过上面三个例句我们发现“他明天来”的可能性在逐渐降低。和汉语不同,英语情态动词

不存在连续连用的情况,如果连用即被视为不合理。因此我们可以说情态动词的连续连用是

汉语情态动词用法上的一种特殊的现象。英语虽然不能够连续连用,但可以间隔连用,这是

汉英情态动词的一个共同点。汉语情态动词间隔连用的情况比较复杂,马庆株(1988)在分

析汉语情态动词的间隔连用时按情态动词所在的语法单位之间的关系的角度来加以论述,列

出了汉语情态动词间隔连用时的五种关系,有“并列关系、选择关系、递进关系、顺接关系、

转接关系”;而英语情态动词的连用一般都用“and”来连接表达一种并列或递进关系。例如:

第三章情态动词的习得

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选取了母语为英语的四个国家(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英国)

使用汉语情态动词的情况。下表中列出了出现频率较高的五个情态动词的使用情况。

情态动词会可以能应该可能

证书等级 A B C A B C A B C A B C A B C 使用条数19 143 218 18 89 124 77 91 231 5 72 78 1 35 41 错误用法 1 10 21 2 8 13 5 9 28 0 12 15 0 7 13 (A等级是最高等级,C是最低等级)

通过上表的数据我们可以发现在情态动词的使用方面总体的趋势是等级越低使用的次数越

多,同时我们也可以发现在这五个使用频率较高的情态动词中,情态动词“会”的使用次数

是最多的,这可以从汉英情态动词的对比角度来考虑,因为英语中的情态动词“can、would、

could”等情态动词都有汉语情态动词“会”所具有的意思,因此对于初学汉语者来说,就

直接选择了这个比较简单又容易理解的情态动词。除此之外我们通过观察HSK词汇大纲发

现在一级词汇里就已经有情态动词“会”,那也就是说留学生是最早学习情态动词“会”的。

当然使用的多就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错误的用法。下面的柱状图更可以清晰直观的说明问

题。

下表所列的是使用频率相对较低的五个情态动词,这些情态动词之所以使用频率较低可能和

情态动词必须愿意敢肯要

使用条数0 11 23 3 7 9 0 1 1 0 0 6 45 103 错误用法0 1 5 0 2 3 0 0 0 0 0 1 2 1

英语母语者对这几个情态动词的把握上有一些问题,还有可能是其母语中根本就没有与此相对应的情态动词,因此他们在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中对这几个情态动词的习得就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和不可接受性。

*我比较喜欢快歌,能让我跳舞的歌曲。

I like quickly music which can make me dancing.

这句里的“能”是控制动词,控制动词的主语必须为有生命的个体,或者语义上就很别扭。

上面例句中“能”的主语为“快歌”,而上面句子中对应的英语句子则是可以接受的,

*我相信一切明天会更好。

我相信明天一切会更好。

I believe everything will be fine tomorrow.

“一切”要在情态动词“会”的前面

*这样,彼此很容易会产生磨擦,增加吵架的机会。

无论在报纸上,出租车上或日常谈话中,我们会常听到告别代沟这个问题。

现代汉语语法

层次分析法,又称“直接成分分析法”,是对句法单位(包括短语和句子)的直接成分进行结构层次分析的方法。由于切分过程中尽可能采用二分,所以层次分析法又称作“二分法”。 1、基本分析原则 语法从表面上看是线性排列的符号序列。线性排列是指按照时间先后顺序说出或写出的形式。但是语法结构却是有层次性的,层次是指句法单位在组合时所反映出来的不同的先后顺序。 表层的线性关系背后暗含着隐性的层次关系。小的语法单位是大语法单位的组成部分,大的语法单位是由小的语法单位组合而成的,本身又可以成为更大语法单位的组成部分。 语法结构的每个层次一般直接包含比它小的两个语法单位,这两个小的语法单位就是直接成分。每一个直接成分又可以包含更小的直接成分。 例如: 我们进行社会调查 |主||____谓_______| |_述 | 宾____ | |_定)中 | 层次分析法就是逐层将一个句法单位(联合短语等由多个直接成分组成的短语除外)切分成两个直接成分,直到不能再切分为止的句子分析方法。 2、分析过程 层次分析法的分析过程主要包括两个步骤:第一步是切分结构层次,第二步是确定结构关系。 例如: 他去年去了一趟美国。 |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谓关系 |___||______________| 状中关系 |________| |__| 述宾关系 |_| |___| 述补关系

切分过程中应注意: ①第一步切分非常重要,第一步切分不当,后面便容易全都切错。 ②必须逐层切分,直至分析出每个实词,语素不需要切分。 ③为避免切分过程中的遗漏,一般采用从左到右、从上到下、逐块切分的分析步骤。 3、层次分析法的图解表示 层次分析法中常用的图解表示法是切分法、组合法和树形图。 ①切分法 切分法是最常用的方法,将所要分析的短语或句子作为一个整体,从大到小,逐层切分。 例如: 申奥成功有助于中国的改革与开放。 |_ 主 __| |______ 谓 ________________| |主| |谓| |_述_ |______ 宾___________| |__ 定_)_ 中 _______| | 联 + 合 | ②组合法 组合法是把所要分析的短语或句子切分到单词,然后从小到大,依次组合起来。例如: 他弟弟在北京念大学 |_定中_| |_介宾_| |_述宾_| | |____状中____| |_____主谓______| ③树形图

句法结构中的语义分析

句法结构中的语义分析 学习要点:掌握句法结构分析中运用语义关系、语义指向、语义特征三种语义分析方法,并且能够运用这些分析法解释一些常见的语言现象。 句法结构是句法形式和语义内容的统一体。对句法结构不仅要做形式分析,如句法层次分析、句法关系分析、以及句型分析等,还要做种种语义分析。句法结构中的语义分析主要指语义关系、语义指向、语义特征三种分析法。 一、语义关系 (一)句法关系和语义关系 在句法结构中,词语与词语之间不仅发生种种语法关系,主谓、述补、述宾、偏正、联合等,而且发生种种语义关系。语义关系,语义学中指语言成分所表示的客观对象之间的关系,我们所说的语义关系是指动作和动作者、动作和受动者、动作和工具、动作和处所、事物和事物之间的关系等。句法关系和语义关系可能一致,也可能不一致。 ⑴吃面条。/削苹果。(句法、语义关系一致。) ⑵我吃完了。/饼干吃完了。/文章写好了。(句法、语义关系不一致) 前者“我”与“吃”是动作者(施事)和动作的关系,后者“饼干”和“吃”是受动者(受事)和动作的关系,结果和动作的关系。 一种句法结构关系,可能包含着多种语义关系,如:修理家具。/挖了一个坑。/来了一个客人。/写毛笔。(述宾关系,受事、结果、施事、工具。)反之,一种语义关系也可能构成多种句法结构关系。 ⑶沙发上坐着一个人。 ⑷那个人坐在沙发上。 ⑸那个人在沙发上坐着。 这几个句法结构的语义关系基本相同,“人”“沙发上”与“坐”之间都是“施事”“处所”与“动作”的关系;但句法结构关系却不一样。 (二)动词和名词语义关系的类别 汉语句法结构中的语义关系是多种多样的,句法分析的重点是动词跟名词性词语之间的语义关系。在各种语义关系中,名词性成分担任了一定的语义角色,如“受事、结果、施事、工具”等,这实际上也就是揭示了名词性成分跟动词之间的关系。名词性词语经常担任的语义角色主要有: 1、施事:指动作的发出者(可用介词“被、叫、让、给”引进) 他在看书。/小狗啃完了骨头。/敌人被我们打败了。 2、受事:指动作行为的承受者(可用介词“把、将”引进)。 小牛吃草。/张三修桌子。/毛把花瓶打碎了。 3、系事:指连系动词联接的对象(?) 我们是教师。/小王成了大学生。 4、与事:指动作行为的间接的承受者(送、还?)(可用介词“给”引进)。 张三还李四一支笔。/我给兰兰送去一些巧克力。 5、结果:指动作行为产生的结果。 编草帽。/烙饼。/做烟斗。/打毛衣。/盖大楼。

现代汉语语法的五种分析方法

现代汉语语法的五种分析方法

现代汉语语法的五种分析方法 很有用,请好好学习之。 北语之声论坛专业精华转贴 现代汉语语法的五种分析方法是语法学基础里 很重要的一个内容,老师上课也会讲到,我在这 里把最简略的内容写在下面,希望能对本科生的专业课学习有所帮助 详细阐释中心词分析法、层次分析、变换分析法、语义特征分析法和语义指向分析的具体内涵:一. 中心词分析法: 分析要点: 1.分析的对象是单句; 2.认为句子又六大成分组成——主语、谓语(或述语)、宾语、补足语、形容词附加语(即定语)和副词性附加语(即状语和补语)。 这六种成分分为三个级别:主语、谓语(或述语)是主要成分,宾语、补足语是连 带成分,形容词附加语和副词性附加语是附加成分; 3.作为句子成分的只能是词; 4.分析时,先找出全句的中心词作为主语和谓

语,让其他成分分别依附于它们; 5.分析步骤是,先分清句子的主要成分,再决定有无连带成分,最后指出附加成分。 标记: 一般用║来分隔主语部分和谓语部分,用══标注主语,用——标注谓语,用~~~~~~标注宾语,用()标注定语,用[ ]标注状语,用< >标注补语。 作用: 因其清晰明了得显示了句子的主干,可以一下子把握住一个句子的脉络,适合于中小学语文教学,对于推动汉语教学语法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 还可以分化一些歧义句式。比如:我们五个人一组。 (1)我们║五个人一组。(2)我们五个人║一组。 总结:中心词分析法可以分化一些由于某些词或词组在句子中可以做不同的句子成分而造成的歧义关系。 局限性: 1.在一个层面上分析句子,

层次性不强; 2.对于一些否定句和带有修饰成分的句子,往往难以划分; 如:我们不走。≠我们走。 封建思想必须清除。≠思想清除。 3. 一些由于句子的层次关系 不同而造成的歧义句子无法分析; 如:照片放大了一点儿。咬死了猎人的狗。 二. 层次分析: 含义: 在分析一个句子或句法结构时,将句法构造的层次性考虑进来,并按其构造层次逐层进行分析,在分析时,指出每一层面的直接组成成分,这种分析就叫层次分析。 朱德熙先生认为,层次分析不能简单地将其看作是一种分析方法,而是应当看做一种分析原则,是必须遵守的。(可以说说为什么) 层次分析实际包含两部分内容:一是切分,一是定性。切分,是解决一个结构的直接组成成分到底是哪些;而定性,是解决切分所得的直接组成成分之间在句法上是什么关系。

现代汉语句法结构理解

《现代汉语》句法结构理解 词与词组合构成句法结构.句法结构可以是词组也可以独立成句例如"他去"这个句法结构可以是主谓词组也可以单独成句.词组与句子的区别在"语法单位"一节已讨论过了.本章所涉及的"句法结构"(或"结构")若不用作句子与"词组"或"短语"同义. (注,本人在原文基础上用蓝字加注释,理解不一定对;令本人进行了文档结构编排,供学术研究之用,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人文库账号) 1句法结构的分类 1.1从部组合的方式看 1.1.1基本结构 句法结构的基本类型有主谓、动宾、偏正、补充、联合五种.这五种类型体现了汉语的基本语法关系我们把它们叫作基本句法结构分别称为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偏正结构、补充结构和联合结构. 1.1.1.1主谓结构 结构部两个成分之间有述和被述关系.例如: 鲜花盛开身体好今天晴天门开了窗台上放着一盆鲜花 1.1.1.2动宾结构 结构部两个成分之间有支配与被支配关系.例如: 去是老师买一本写钢笔站着一个人 1.1.1.3偏正结构 结构部两个成分之间有修饰和被修饰的关系.例如: A高尚的情操崇高理想南国风光春天般的温暖他的到来老人的孤独这部著作的出版 B都去很好应该去认真学习严格地训练慢慢地走 A组是"定语+中心语"(即为"定中关系")B组是"状语+中心语"(即"状中关系").

结构部两个成分之间有补充与被补充的关系.例如: 打扫干净好极了走出来跑了两趟好得很听得清楚高兴得跳起来 1.1.1.5联合结构 结构部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成分它们之间有并列或选择关系.例如: 语言文学准确鲜明生动谦虚谨慎研究决定少而精 讨论并通过容和形式今天或明天 1.1.2非基本结构 除了上述五种句法结构以外还有同位连动兼语紧缩等结构. 1.1. 2.1同位结构 结构部两个成分从不同的角度复指同一个人或事物.例如: 英雄城革命摇篮井冈山他们俩你自己雷锋同志坚医师工人周大勇 1.1. 2.2连动结构 主语相同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动词性成分连用它们之间没有主谓动宾偏正补充联合等关系;中间没有语音停顿书面上没有逗号隔开没有关联词语;动词性成分之间有先后方式目的等关系.例如: 走过去开门站着说话坐在台上看球赛赖着不走借书看有理由提出 (连动结构可以看成:基本结构的组合,走过去+开门整体式一个偏正结构,其中走过去是补充结构;站着说话:站着+说话是偏正,站着是补充;坐在台上看球赛:坐在台上+看球赛是偏正,坐在台上是补充,看球赛是动宾;赖着不走:赖着+不走是偏正,赖着是补充,不走是偏正;借书看:借书+看偏正,借书动宾) 1.1. 2.3兼语结构 由一个动宾结构和一个主谓结构套合而成动宾结构的宾语兼作主谓结构的主语.例如: 领着我们走请他讲一讲使他相信送他出国叫他来托他帮忙派小王去

[之美,汉语,修辞]论汉语谚语的修辞之美

论汉语谚语的修辞之美 1 前言 人们在谈话和表达想法的时候经常会用到汉语谚语,例如: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这是长辈们以他们的经验给我们讲道理而我们却不听的时候经常会用到的无奈之语;当我们经历了漂泊,终于回到自己的家里,就会感叹金窝银窝,不如咱家的狗窝。谚语是历史上长期流传,表达民俗,含有深刻社会经验的简练形象的语句。它是人类语言普遍存在的一种熟语形式。谚语中一部分出自典籍或民间性的作品,但大部分是历代人民群众的生活经验的总结,在民间口耳相传。 谚语内容丰富、运用广泛,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例如:有关饮食保健的谚语:桃养人,杏伤人,李子树下埋死人有关行走坐卧的谚语:只要迈开两脚,哪愁千里迢迢有关衣食的谚语:人是衣裳马是鞍有关时令节气的谚语:二月二,三月三,清明寒食过三天有关医药卫生的谚语:伤筋动骨一百天教人勤奋学习的谚语:书到用时方恨少有关农事的谚语就更多了: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等等。 谚语有其独特的审美特征,例如风格美、音乐美、对称美、修辞美等。本文就汉语谚语的几种常见的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对比等,结合人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汉语谚语的例子来展示其修辞之美。 语言学家郭绍虞先生在论及汉谚语时说:谚语在民众艺术上所以有留存的余地,与其说由于它的内容幽玄深邃,不如说它形式的奇峭警拔,与运用各种修辞手段、巧妙地遣词造句有密切的联系。语言接受文化模式、文化传统的影响和制约,运用修辞手段,调度语言元素表达对事理的认识和态度,当然也离不开文化模式和文化传统的影响和制约。汉民族思维能力很强,尤其擅长具象思维,喜欢在万事万物之间发现某种联系,甚至包括非逻辑的联系,进行联想和想象。这样的思维倾向形成汉民族审美观念:就是以形象为美、含蓄为美。比喻、起兴、借代、比拟、象征等修辞手段的运用都表现了汉民族的这种思维模式,所以这些修辞手段在汉谚语中显得特别活跃。 2 汉语谚语修辞之美的表现手法 2.1 精彩的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用本质不同又有相似点的事物描绘事物或说明道理的辞格,也叫譬喻。它能贴切生动地表达抽象复杂的事物,浅显通俗地说明深奥难懂的道理,在谚语中,运用方式多样。有的是明喻,出现本体、喻体和比喻词犹、若、好像、好比、如同、仿佛、一样、一般等等;有的只有本体和喻体,没有比喻词,是暗喻;有的只有喻体而不出现比喻的对象,是借喻;有语句层面的比喻也有意义层面的比喻。比如:①困难像弹簧,看你强不强,你弱它就强,你强它就弱。②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③田是崽,水是娘。④灯不拨不亮,理不辨不明。⑤尺有所短,寸有所长。⑥杀鸡焉用牛刀。 以上运用了比喻手法的谚语中,例①、②是明喻,本体分别是困难和病来、病去,喻体分别是弹簧和山倒、抽丝。比喻词分别用了像和如。例①把困难比作弹簧,告诉我们对待困

《现代汉语》句法结构资料讲解

浅析现代汉语语法中句法结构的分类类型 摘要:现代汉语的语法中,词和词相搭配构成短语和句子,在这个过程中所形成的结构就是句法结构。句法结构是构成句子的基本要素和框架,也是现代汉语在交流过程中的基本原则。对句法结构的分析是现代汉语构词成句固定性的要求。本文通过对相关例子的枚举和分析,浅要探析现代汉语语法中句法结构的主要类型。 关键词:现代汉语语法句法结构搭配分类 词与词组合构成句法结构.句法结构可以是词组也可以独立成句。从内部组合的方式看句法结构的基本类型有:主谓、动宾、偏正、补充、联合五种。这五种类型体现了汉语的基本语法关系。我们把它们叫作基本句法结构。分别称为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偏正结构、补充结构和联合结构。 一.基本句法结构的分类 1主谓结构 主谓结构是指结构内部两个成分之间有陈述和被陈述关系.例如:“鲜花盛开”中鲜花为主语,盛开为谓语,两个词之前呈现陈述与被陈述的关系。 与之类似的还有:身体好,今天晴天,门开了,窗台上放着一盆鲜花,等。 2动宾结构 结构内部两个成分之间有支配与被支配关系.例如:“上车”中动词“上”支配名词“车”,新城动宾结构。 因此,“去北京”“是老师”“买一本”“写钢笔”“站着一个人”等结构都属于动宾结构。3偏正结构 偏正结构是指结构内部两个成分之间有修饰和被修饰的关系.例如:“帅哥”中形容词“帅”修饰名词“哥”,两个成分构成偏正结构。与之属于同类的还有“高尚的情操”“崇高理想”“南国风光”“春天般的温暖”“他的到来”等。 以上所叙述的是偏正结构中"定语+中心语"(即为"定中关系")。除此之外偏正结构中还有一种情况,例如:“都去”“很好”“应该去”“认真学习”“严格地训练”“慢慢地走”,这些属于是"状语+中心语"(即"状中关系")。 4补充结构 结构内部两个成分之间有补充与被补充的关系.例如: “打扫干净”“好极了”“走出来”“跑了两趟”“好得很”“听得清楚”等,以补语补充中心语(动词、形容词)的形式出现。 5联合结构 结构内部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成分它们之间有并列或选择关系.例如: “语言文学”“准确鲜明生动”“谦虚谨慎”“研究决定”“少而精”“讨论并通过”“内容和形式”“今天或明天”中,前后几个成分的关系是相对单独并列或选择的,所以称为联合式结构。 二.特殊句法结构分类。 除了上述五种基本句法结构以外,汉语中还有同位、连动、兼语、紧缩等特殊形式结构的存在。 1.同位结构 结构内部两个成分从不同的角度复指同一个人或事物,例如: “首都北京”中“首都”从功能和象征意义上、“北京”从名称上指代同一座城市,因此构成同位结构。与此相类似的还有:“英雄城南昌”“革命摇篮井冈山”“他们俩”“你自己”等。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

论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历史 学院名称:人文社科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学 班级:13东策划 姓名:丁玎 学号:2013801102 指导教师姓名:程树铭 指导教师职称:教授

2014年6月 摘要:通过对语法历史发展的回顾,即八十年代以后,汉语语法学者借鉴国外语法理论,发掘汉语事实,探讨适合于汉语的分析方法,在汉语的语法范畴、语法关系、语法单位以及语法表达功能等方面都进行广泛的探究这段历史,充分领悟现代汉语语法在现代汉语中的重要性,帮助我们更好掌握语法知识,能使我们再以后的语言表达能力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字:语法关系,语法单位,语法表达功能 语言是由语音形式、语义内容、结构关系三个方面构成的统一体,三个方面缺一不可,互相作用,构成了语言。语音是语言的形式部分,词汇是语言的意义部分,语法是语言单位的关系部分,说的是符号与符号怎样组合的问题。三个部分在语言中的作用,我们可以这样简单来表述:没有语音形式,语言就无法存在,

没有词汇的内容意义,语言就是一个毫无作用的空壳,没有语法,语言就是一盘杂乱而毫无章法的散沙。例如:山上草在吃牛儿--牛儿在山上吃草从上面的一些组合的例子可以看出,语法虽然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可是它又是实实在在的,客观存在于语言之中的。一种语言,即使是最原始的语言,也得有一套语法规则系统,指导人们按照已有的规则去组织符号,构成表达思想的句子,否则,像上面所举的例子那样,同样的意思同样的词语,不同的人完全自说自话,别人就根本不可能理解你说的什么内容,语言也就不可能成为人类的交际工具了。 语法是语言结构的三个要素之一,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最重要而又最容易被人忽视的一个要素。简单地说语法就是用词造句的规则系统,它是词的构成规则、变化规则、组合规则的总和。而从八十多年来,汉语语法学者借鉴国外语法理论,发掘汉语事实,探讨适合于汉语的分析方法,在汉语的语法范畴、语法关系、语法单位以及语法表达功能等方面都进行了广泛的探究。 汉语语法学者从一开始就关注语法范畴的确立问题,数十年来关于"词类"问题的广泛讨论和不懈探究就是一部汉语基本语法范畴的确立历史。和其他语言的研究者一样,汉语语法学者首先准确地辨析出了名词、动词、形容词这样的基本词类范畴,但在分析手续上却遇到了许多西方学者所未曾遇到的难题。因为汉语几乎没有可供辨识的外在词形标记,在确定词类成员的问题上就很难得出明确的结论。早期的汉语语法学者看到英语这样形态

汉语句法分析方法的嬗变

汉语句法分析方法的嬗变 综述:我国古代就有学者对语言进行研究,但我们的研究更多的是音韵、文字等方面,而语法一直是我们研究的弱点,我国的语法研究起步晚,可以说是以《马氏文通》为起点,它奠定了汉语传统语法学的基础。不难发现,我国的语法研究深受西方语言法学研究的影响,当然关于句法分析的研究也是如此。关于汉语句法分析的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一直都没有停止过,先后出现了中心词分析法与层析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变换分析法、语义特征分析法、配价分析法、语义指向分析法等汉语句法分析方法。 摘要: 汉语是一门简单而又复杂的语言,为了让我们更好地了解汉语,语言学家想出了一些方法来解释说明语言中的种种现象,我们称之为“句法分析法”。经过许多学者的努力,到目前已经有不少的研究成果了。众多学者站在不同的专业角度研究出了不同的分析方法来解释语言现象。如层次分析法、变换分析法、语义特征分析法、配价分析法等。那关于汉语句法分析的研究进行了这么多年,其中历经了哪些演变?结合所学知识,我对此做了以下分析。 关键词:句法分析、演变、汉语、作用 正文: 汉语是一门简单而又复杂的语言,为了让我们更好地了解汉语,语言学家想出了一些方法来解释说明语言中的种种现象,我们称之为“句法分析法”。所谓句法分析就是指对句子中的词语语法功能进行分析,比如“我来晚了”,这里“我”是主语,“来”是谓语,“晚了”是补语。迄今为止,众多学者已经研究出了许多不同的分析方法来解释语言现象,从句子成分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变换分析法、语义特征分析法、配价分析法到语义指向分析法,句法分析逐步走上兼顾形式和意义的道路,可以说句法分析在自然语言处理领域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句子成分分析法(也叫中心词分析法)是我国语言研究中最早使用的一种句法分析法,黎锦熙在《新著国语文法》中首次提出了“六大句子成分说”,为句子成分分析法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对于这句子成分分析法,我们比较熟悉。所谓句子成分分析法是从句法结构的关系意义出发,对句子的成分功能或作用分析的方法,即用各种方法标出基本成分(主语、谓语、宾语)和次要成分(定语、状语、补语)。这种分析方法,分析的对象是句子,认定句子有六个大的句子成分,即所谓的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在一个句子中,做句子成分的原则上都只能是词,而且分析时,应该先找出全句的中心词作为主语和述语,再看述语是哪一种动词,决定它后面有无连带成分宾语或补足语,最后指出句中所有的附加成分——形容性附加语和副词性补足语。 句子成分分析法的优点是:第一,容易找出句子的脉络;第二,可以分析由中国特色的句子,如兼语句。但是它只能分析单句中的主谓句,不能分析单句中的非主谓句,不能分析复句,也无法分析句组;分析歧义句的能力差,忽视了句子的层次性。 句子成分分析法被语言教学界广泛接受和使用,中小学教学一般采用这种方法来给学生进行句法分析。它对推动汉语教学语法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在句子成分分析法之后,又一句子分析法出现在我国的语言界——层次分析法。它是美国著名语言学家布龙菲尔德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一种语言分析方

谚语研究综述_陈成

M 2013.10谚语研究综述 □陈 成 摘 要:进入21世纪之后,人们开始运用对比语言学、认知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等现代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谚语。研究内容涉及汉语谚语的本体研究、汉语谚语与其他民族谚语(主要是英语)的对比研究和有关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谚语研究,但缺乏对汉语谚语的社团性的系统研究。 关键词:谚语 汉语谚语 谚语社团 汉语谚语十分丰富, 谚语的定义至少有八九种。据温端政(1985)所讲,谚语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谚语只包括以说明事理、传授知识和经验为目的的俗语。温端政在《汉语语汇学》(2005)中进一步把谚语定义为“非二二相乘的表述语”。其要点是:谚语是汉语语汇的组成部分;谚语是表述性的语言单位,这是谚语区别于歇后语和惯用语的主要特征;谚语是非二二相承的表述语,这是谚语区别于表述性成语的形式特征。本文中的谚语指狭义的谚语。 现代的谚语研究始于20世纪上半叶。按照温端政(2000)的观点,可分为四个时期。 一、20世纪初到新中国成立前的谚语研究 20世纪初到新中国成立前,谚语研究的代表人物有郭绍虞、薛诚之等。郭绍虞《谚语的研究》(1921)认为广义谚语太宽泛,首次主张把狭义谚语作为讨论对象。杜同力《关于谚语的报告和说明》(1925)涉及谚语的方方面面,但讨论的问题不够集中,也不够深刻。曹伯韩《谈谚语》、陈以德《从谚语的搜集整理谈到口头语的语汇》和王国栋《谚语的搜集和整理》从谚语的搜集整理中看到某些问题进行研究。王顺德《北夏农谚研究》从地方性谚语这一角度去研究农谚的意义、性质和功用。薛诚之《谚语的探讨》(1936)最先提出谚语是一种语言形式,属于民俗学的范畴。 这一时期的研究观注把谚语同其他容易混淆的语言形式,特别是格言、歇后语、歌谣等进行比较,指出其间的异同;另一个特点是注重口语调查,到人民群众中收集第一手的资料。但这时并未把谚语研究纳入语言学的研究范畴,影响了研究的科学水平。 二、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的谚语研究 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谚语研究的主要著作有马国凡《谚语的特点》(1960),杨欣安《成语与谚语的区语研究侧重于特点、分类和内容等方面,把谚语作为“熟语”的一种,自觉运用语言学的观点和方法进行研究。 三、新时期的谚语研究 新时期谚语研究进入鼎盛时期,研究范围广泛。主要著作有武占坤、马国凡《谚语》(1980)、王勤《谚语歇后语概论》(1980)、孙维张《汉语熟语学》(1989)和温端政《谚语》(2000)。在广度上,注重谚语的语用研究,包括谚语的社会功能、语用作用、修辞作用,以及规范化等方面的研究,展现了谚语研究的广阔领域。在深度上,对谚语的性质,除了多方面探讨其内容形式上的特点外,还注意探讨更有概括力的本质特点。另外,谚语语义研究开始受到学者们的重视。 此外郁福敏、郭珊莲《英汉习语对比》(1999)和蒋晶《英汉习语的文化观照与对比》(2000)从跨文化差异角度对汉、英谚语进行了对比研究。 四、新世纪的谚语研究 新世纪对汉语谚语本体的研究也在不断地深化和扩展。何学威、陈素萍《论谚语的形式美》(2003)论述了汉语谚语的精悍凝练美、均衡对称美、回环反复美、声律和谐美、多样统一美。罗圣豪《论汉语谚语》(2003)指出由于个人主义的兴起,西方谚语逐渐消亡,而汉语谚语能够经久不衰的原因;同时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对汉语谚语的历史与定义作了概述。沈怀兴《汉语谚语中意合法的运用》(2004)对几部谚语集子和谚语词典进行考察,发现汉语复句谚语中95%以上是用意合法创造的,并从汉语社会的文化特质、历史变化、汉民族语言习惯、汉语特点等角度分析了其原因。江源源《从系统功能角度解读汉语谚语》(2011)讨论了谚语在“表达概念功能、人际功能、语篇功能”三个方面的独特性。侯璞《谚语的语篇功能》(2012)提出“谚语语篇块”的概念,论述了谚语语篇块的信息结构、内部衔接、内部连贯、篇章分布及语用功能。 理论?综述

现代汉语句法分析中的变换分析法

现代汉语句法分析中的变换分析法 摘要:对变换分析法在汉语语法学界的发展运用作较全面的分析阐述并对变换现象加以分类,分析变换的方法和原则,阐明变换的作用,归纳分析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也指出了变换分析的局限性。关键词:变换分析;句法分析;汉语 我们想要认识和了解语言,就要对其作深一层的分析,要了解其中的规则,句法分析就是必不可少的。从句法的角度来解释说明种种语言现象,就称之为“句法分析”。句法分析经历了长时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句子成分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变换分析法、语义特征分析法、配价分析法、语义指向分析法等多种方法。 首先一般比较熟悉的是句子成分分析法,它可以让人一下子把握住一个句子的脉络,但它不大关注语法结构的层次性。由于它的这一局限性,便出现了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将句法结构的层次性考虑进来,按其构造层次逐层进行分析,但它不能揭示句法结构内部的实词之间的语义结构关系,特别是歧义。要揭示这种隐含在句子里边的实词与实词之间的语义结构关系,就得寻求新的分析手段,于是变换分析法就又适应这种需要而产生了,成为最易于和普遍运用的一种方法。 一、什么是变换分析法 关于变换的思想,早在1942年出版的吕叔湘的《中国文法要略》一书里就有了。之后,吕叔湘在《中国文法要略》中讨论了句子和词组相互转换的问题,但未具体展开。50年代,海里斯和乔姆斯基

分别在结构语言学和生成语法的框架下展开了转换的研究。而继海里斯之后,在中国朱德熙先生在变换分析上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在《语法讲义》中,朱先生充分运用了变换分析的方法来解释许多层次分析法不能解决的问题,在分化歧义句式、层次切分、判断词类以及分化语义角色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意义。 变换分析法是通过移位、添加、删除、替换等方法来考察具有内在联系的不同句法结构之间联系的一种分析方法,即按照一定的规则,把甲句变成乙句。它是根据句法格式的相关性,是两种结构不同的句式之间根据依存关系的变换。目的是通过变换分辨句法结构的异同,看清句子结构的特点。朱德熙先生首先提出变换分析法,并在国内最早运用这种理论进行实践。例如: a台上坐着主席团可以转换为: a1主席团坐在台 b 操场上放着电影b1 操场上正在放电影 这两组例句都是“处所名词+动词+助词+名词”,是相同的结构,但在语义关系上还存在区别。 具体的来看,变换分析法可以分为两类来更清楚地加以认识:(1)当句法同义时 1.我打破了杯子。 可变换为: a、杯子被我打破了。 c、我把杯子打破了。 虽然转换成不同的句子格式,但是施事受事都未发生变化,意思

汉英谚语语言特点相似性的比较

汉英谚语语言特点相似性的比较 08级对外汉语班陈桂平学号2008034103 摘要:谚语来源于生活,是民族历史语言文化的高度浓缩和集中体现。本文分析了汉英谚语在语音、语法和语义方面的相似之处,有助于对谚语的学习与研究,并能更好地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内涵。 关键词:汉英谚语;语言特点;相似性;比较 谚语是民间广泛流传运用的剪短并含有劝告或借鉴意义的语句。不止是汉语有谚语,英语也有。我们接触到过的,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Practice makes perfect”等,都是为我们熟悉的。谚语本是来源于生活的,它以简洁通俗、生动准确的语言综合概括多种生活现象,科学地总结生产、生活经验,具体形象地说明普遍真理,蕴含着丰富的寓意和哲理,是人类智慧的共同结晶。汉英两种语言历史悠久,包含着大量的谚语。两种谚语在语音、语法和语义上有许多相似之处。 一、汉英谚语的语音对比 谚语之所以能迅速而持久地为民众所接受,其中一个原因是其音律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使人容易记忆。在这一点上,汉英谚语具有明显的相似之处。(一)重复 英汉两种谚语在语音上有一种相同的表现形式,即重复。重复作为一种修辞手段,包括重复某一个词,也包括重复某一元音,从而达到强调强调的效果。1、词汇的重复 (1)汉语例句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在这条谚语中,汉字“瓜”出现重复,旨在强调“任何的收获都来源于自己的努力”。 (2)英语例句 Diamond cut diamond.(强中自有强中手)。

在这条谚语中,单词“diamond”重复两次。旨在强调“在你的同行中还有更强大的对手”。 2、音韵的重复 (1)汉语例句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这句中的“处”和“夫”,重复了韵母u。 (2)英语例句 Learn to creap before you leap.(先学跑,后学走) 这个例句中的“creap”和“ leap”,重复了「i:p」。 通过对比,我们发现,无论是汉语谚语还是英语谚语,在语音上都通过重复出现相通的词或者韵律来达到音韵美的效果。 (二)韵律 1、前后押韵 (1)汉语例句 ①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②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 在这两条谚语中,两个例句的前后都押韵。①句有相同的韵母「en」,②句有相同的韵母「ao」。 (2)英语例句 ①No pains,no gains.(不劳无获) ②East or west,home is the best.(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 在这两条英语谚语中,两个例句前后的词都押韵。①②句末尾都含有发音相同的单词组合一构成押韵。 3、双句对仗 汉英谚语在句式搭配上有个共同点——双句对仗。这种句式主要是前后两部分,结构整齐对称,音节数目相等,在语感和视觉上都给人美的感受。 (1)汉语例句 ①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②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现代汉语》句法结构教学内容

】《现代汉语》句法结构 词与词组合构成句法结构.句法结构可以是词组也可以独立成句例如"他去香港"这个句法结构可以是主谓词组也可以单独成句.词组与句子的区别在"语法单位"一节已讨论过了.本章所涉及的"句法结构"(或"结构")若不用作句子与"词组"或"短语"同义. 一句法结构的分类 (一)从内部组合的方式看句法结构的基本类型有主谓动宾偏正补充联合五种.这五种类型体现了汉语的基本语法关系我们把它们叫作基本句法结构分别称为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偏正结构补充结构和联合结构. 1主谓结构 结构内部两个成分之间有陈述和被陈述关系.例如: 鲜花盛开身体好今天晴天门开了窗台上放着一盆鲜花 2动宾结构 结构内部两个成分之间有支配与被支配关系.例如: 去北京是老师买一本写钢笔站着一个人 3偏正结构 结构内部两个成分之间有修饰和被修饰的关系.例如: A高尚的情操崇高理想南国风光春天般的温暖他的到来 老人的孤独这部著作的出版 B都去很好应该去认真学习严格地训练慢慢地走 A组是"定语+中心语"(即为"定中关系")B组是"状语+中心语"(即"状中关系").

结构内部两个成分之间有补充与被补充的关系.例如: 打扫干净好极了走出来跑了两趟好得很听得清楚 高兴得跳起来 5联合结构 结构内部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成分它们之间有并列或选择关系.例如: 语言文学准确鲜明生动谦虚谨慎研究决定少而精 讨论并通过内容和形式今天或明天 除了上述五种句法结构以外还有同位连动兼语紧缩等结构. A同位结构 结构内部两个成分从不同的角度复指同一个人或事物.例如: 英雄城南昌革命摇篮井冈山他们俩你自己雷锋同志赵坚医师 工人周大勇 B连动结构 主语相同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动词性成分连用它们之间没有主谓动宾偏正补充联合等关系;中间没有语音停顿书面上没有逗号隔开没有关联词语;动词性成分之间有先后方式目的等关系.例如: 走过去开门站着说话坐在台上看球赛赖着不走借书看 有理由提出

现代汉语语法的句法分析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第三讲现代汉语语法的句法分析这里的句法是指语法的句法结构平面。词语与词语按照一定的方式组合起来,构成一定的句法结构,对句法结构进行分析,就是句法分析。在这一讲里,我们主要讲三个问题: 1、句法结构的结构类型 2、句法结构的结构成分 3、句法结构的分析一、句法结构的结构类型1、句法结构的分类词语与词语按照一定的方式组合起来,构成一定的句法结构。根据构成句法结构的词语的性质和结构方式,我们可以把句法结构分成不同的类型。由实词与实词构成的句法结构,根据实词与实词之间不同的结构方式分为不同的类。主要有:联合结构、偏正结构、动宾结构、中补结构、主谓结构、连动结构、兼语结构、同位结构、方位结构、量词结构。由实词与虚词构成的句法结构,根据虚词的标志特征分为不同的类。主要有:“的”字结构、介词结构、比况结构、“所”字结构这些不同的结构,从结构形式上讲又可以分为两类:复合式和附加式。(1)、复合式由实词与实词构成的句法结构,其中联合结构、偏正结构、动宾结构、中补结构、主谓结构、连动结构、兼语结构、同位结构是复合式。 ①偏正结构由修饰语和中心语两部分组成,一前一后。如:“他的哥哥”“明天回来”②动宾结构两部分构成,前一部分是动词,后一部分是动词涉及的对象。例如:“考大学”“想念亲人”③中补结构

两部分组成,后一部分补充说明前一部分,中补短语的中心语通常是谓词性词语,如:“跑得快”(中心语为动词)“好得很”(中心语为形容伺)④主谓结构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是主语,是被陈述的对象,后一部分是谓语,是陈述前一部分的。如:⑤兼语结构由一个动宾短语和一个主谓短语套叠而成,动宾短语的宾语兼作主谓短语的主语。如:⑥连动结构由不止一个动词性词语连用,隐含同一个主语,各部分之间没有关联词语,没有语音停顿,也没有联合,偏正、主谓、补充等关系,这样的短语叫连动短语。如:⑦联合结构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部分组成,各部分之间具有并列、顺承、选择、递进等关系。如:“城市乡村”“我和你”⑧同位结构两部分组成,这两部分从不同的方面称说同一个人或物。构成同位的两项词语必须是两个不同的词语,而且必须是复指关系,即在同一个句法位置上指同一个对象。如:“古城西安”、“通讯员小王”。(2)、附加式由实词与虚词构成的句法结构都是附加式的,由实词与实词构成的方位结构、量词结构也可看成附加式。①方位结构由方位名词附加在其他词或短语的后面组成,表示处所,范围或时间。如:“教室里”“操场上”“整洁的房间里”“毕业前”“前进中”“会议结束之前””吃完饭后”②量词结构由数词或代词加上量词组成,如:“一个”“五次”“这件”“那位”③“的”字结构由结构助词“的”

英汉谚语语言文化特色对比分析

一、谚语概述 (一)定义 谚语是民间文学的一种,是群众经验的提炼。他反映了人民的生活和思想,具有广泛的通俗性、生动的口语化等特点。[1](P101-104)据《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注英语谚语的定义为:Short well-known saying that states a general truth or gives advice.而虽然现代对有关谚语的研究很广,但在学术上,有关汉语谚语还没有一个权威的定义。朱介凡先生在其《中国谚语论》中说:“谚语是风土民性的常言,社会公道的议论,深思众人的经验和智慧,精辟简白,喻说讽劝,雅俗共赏,流传纵横。”而武占坤、马国凡在《谚语》中道:“谚语是通俗简练,生动活泼的韵语或短句,它经常以口语的形式,在人民中间广泛地沿用和流传,是人民群众表现实际生活经验的一种现成话。”由武占坤主编的《中国谚语集成·河北卷》中说:“谚语是靠群众口碑流传的艺术魂宝,它虽然只是词组,形式极为短小,但却凝练得像百炼的精金,纯净得如晶莹的钻石,生动得似潺潺的流水,风格质朴,韵味清新,满身泥土香,一派民族气。” 由上文关于英汉谚语定义的界定,可以总结出英汉谚语都具有广泛的流传性,以说知识、讲道理为主,且大都以短句的形式出现。 (二)内容 在内容上,英汉谚语都可以划分为三大类:讽喻、劝民和传播常识。 讽喻谚语是谚语的重要种类。这类谚语产生于政治斗争和社会生活等其它复杂环境中,其内容主要是扶正祛邪、激浊扬清。如: 1)The words of a dying man are good words.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2)What is near red becomes red;what is near black becomes black.(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3)不会有不思念马群的马匹,不会有不怀念祖国的壮士。 4)大浪当前,不可抛桨;大敌当前,不能弃抢。 英汉谚语中最主要部分,是劝民谚。这类谚语富有哲理,教人学善,做好事,成为一个有益于社会和人民的德才兼备的人才。如: 1)Failure teaches success.(失败为成功之母。) 2)If one studies very hard when young,he will become a very useful man when old.(幼有所学,老有 英汉谚语语言文化特色对比分析 冯建民许丽红 (烟台南山学院公共外语教学部,山东龙口265713) 摘要:谚语是人类文化中最古老、最有价值的语言表达形式之一,是人民群众用来表达他们在生产和生活中的经验启发和感想的各民族文化的结晶。谚语作为习语的一种,是语言和文化的结晶,它是特定区域的人们对日常生产生活经验教训的总结和概括,一般精练短小,但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并且,谚语的特色受到各民族生存环境、生活习惯、民族语言、宗教信仰等因素的影响。 关键词:英汉谚语;语言对比;文化对比 收稿日期:2009-5-11 作者简介:冯建民(1979~),男,汉族,本科,助教,黑龙江省黑河人,烟台南山学院公共外语教学部,研究方向:英语教学。 许丽红(1982~),女,汉族,本科,助教,吉林省松原人,烟台南山学院公共外语教学部,研究方向:英语教学。

现代汉语的词法和句法——常识

现代汉语的词法和句法 现代汉语有一个系统而复杂的语法体系,学习起来会令人感到枯燥乏味,故人们往往疏而远之。甚至有人说,语法没什么实际用处,不懂语法照样能写好文章。诚然,写文章不必一味拘泥于语法的限制,但不等于写文章可以不懂基本的语法知识。只要我们仔细地阅读在各类媒体上发表的文章,就不难发现有明显语法错误的病句比比皆是。因此,要想在作文时能准确而规范地使用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字,不学一点基本的语法知识,是不能如愿以偿的。现代汉语语法的基本内容包括汉字的特点,字词句的区别、联系及其使用规则,以及字词句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变化规律等等。囿于篇幅和笔者的水平,本讲只能着重而简略地讲一讲现代汉语中通用的词法和句法这两大问题。(上篇讲词法,下篇讲句法。) (一)词法 词法,即运用词语必须遵循的一般语法规则。所谓“一般语法规则”,即人们约定俗成并为人们广泛认可和应用的语言文字的规范。在《词语的运用》一讲中我们已经进过,词语是具有实在意义并能独立运用的最小的语言单位。因此,我们学习任何一种语言,都必须从学习词语开始,首先应该学一点词法的基本知识。接下来,我想择其要讲两个问题:词语的构词方式,词类和词的兼类。 〔1〕词语的构词方式现代汉语中的词汇绝大多数是由两个有具体意义的字构成的双音节合成词(古代汉语单音节词居多)。联合式和偏正式是双音合成词的两种主要的构词方式。例如“考试”和“考场”这两个合成词,“考”和“试”的意思相近,合为一个词表示一个意思。这两个字是并列的联合关系,它们的意义没有主次之分。而“考场”则不同,“场”是场所、场地的意思,“考”说明做什么用的场所、场地。其中的“场”是主体,“考”是附加的,起限制、区别的作用。两个字的意思有主次之分。由此可知,如“考试”这类由两个意义并列,不分主次的字构成的合成词,叫联合式合成词。如“考场”这类由两个有主次之分,意义有从属关系的字构成的合成词,叫偏正式合成词。 联合式合成词又可分为两种情况:(A)由意义相同或相近的两个字并列构成。例如“土地、城市、房屋、戏剧、海洋”等等。(B)由意义相反或相对的两个字并列构成。例如“收发、开关、买卖、出纳(词中两个字意义相反);方圆、左右、始终、尺寸(词中两个字意义相对)”等等。这里要注意的是,两字意义相反的合成词的意义,代表事物的全面和整体。两字意义相对的合成词的意义,表示一种不确定的抽象意义。此外,还要注意的是,联合式合成词的两个字,有的可以颠倒,意思不变。如“互相”也可写成“相互”。有的则不能颠倒,否则意思就不同了。如“生产”不能写成“产生”。而汉语中的联合式合成词的两个字,绝大多数是不能颠倒的。 偏正式合成词的构词方式也有两种情况:(A)後一字词是主体,前一个字起修饰限制作用。如“火热、热爱、粉碎、微笑(修饰作用);铁矿、马路、汽车、布鞋(限制作用)”等等。(B)后一个字对前一个字起补充说明作用,表示动作的结果和趋向。如“说明、提高、扩大、改善、抓紧”等等。 以上所说是合成词的两种主要构词方式,此外还有其他几种构词方式:(A)前一个字表示动作,后一个字表示相关的事物,构成表示动作行为或人和事物名称的词。例如“动员、带头、出席(表示动作行为);司令、领队、导游(表示人和事物名称)”等等。(B)后一个字说明前一个字的情状。如“地震、心疼、性急”等等。(C)前一个字表示事物名称,后一个字表示事物的单位,这类合成词多半成为一种“类”名。例如“布匹、纸张、车辆、船只、诗篇”等等。 (2)词类和词的兼类——汉语里的每个词都有不同的意义和用法。我们把用法相同的词归为一类,即为语法上的“词类”,也称“词性”。汉语里所有的词按其性质和功能的不同,可分为两大类:实词和虚词。“实词”,即具有实在和明显意义的词。它有两个特点:第一,正因为实词都有具体实在的意义,所以它们只要按一定的规则和顺序组合起来,就可以成为

现代汉语语法常识

现代汉语语法常识 一、了解一下语法单位 语法单位按照由小到大的顺序分为语素→词→短语(也称词组)→句子(包括单句和复句)→句群。 语素是最小的音义结合体,最小的语法单位,比如:单音节语素(山)、双音节语素(徘徊、坦克)、多音节语素(高尔夫、奥林匹克)。 句群是最大的语法单位,句群也叫句组或语段,是前后衔接连贯的,能表达一个明晰的中心意思的一组句子。 其中“语素”“句群”不需了解,“词”“短语”作一般了解,学习的重点是“句子”。 二、词、短语、句子 (一)词 词是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是构成短语和句子的备用单位。 词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和代词,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

1.指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所属词性。 (1)教育 ..了我。 ..要面向未来。( ) (2)这件事教育 ( ) (3)话说得很明白 ..。( ) (4)一席话使她明白 ..了很多道理。 ( ) (5)他在.教室。 ( ) (6)他在.教室看书。 ( ) (7)他在.修自行车。( ) (8)小只是 ..哭,你问她,她什么都不说。( )

(9)这件事,他和.我谈过。( ) (10)这件事,他和.我都知道。 ( ) (11)山,好大的山啊.!( ) (12)啊.!好大的一幅画! ( ) (二)短语 短语是词的组合,是意义和语法上能搭配而没有句调的一组词,故又称词组。 1.短语按其在句中充当句子成分的功能分为: (1)名词性短语:以名词为主体构成,具有名词的特征和语法功能,一般在句中作主语、宾语。如:三贤故里、历史人物、负责人。 (2)动词性短语:以动词为主体构成,具有动词的特征和语法功能,一般在句中作谓语。如:走与停、吃得香、大力发扬。 (3)形容词性短语:以形容词为主体构成,具有形容词的特征和语法功能,一般在句中作谓语,也可作主语、定语。如:真与假、不土不洋、格外高兴。 2.短语按其部结构关系分为: (1)常见结构类型: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