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信息及其特征》1

《信息及其特征》1

《信息及其特征》1
《信息及其特征》1

1.1信息及其特征

湖北省老河口市第一中学章士菊

学习内容分析:

本节是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开篇,因此本节内容的成功与否对学生今后的学习来说非常重要。本节旨在帮助学生理解信息的定义及其特征的过程中,通过交流和讨论等学习方式,了解信息文化的形态和内涵,为学生在后续实践课程中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

学习者分析

高中一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信息技术使用经验,但对信息技术还缺乏系统性的理论认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从日常学习、生活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归纳和提炼其中的方法和思想。另外,由于信息技术这门课没有高考指挥棒的作用,高一学生对这门课没有相应的压力,也就不具有太大的动力,如何提高学生的兴趣从而激发他们对学习这门课的动力成为我们必须重视的一个问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够在教师的引导通过自己的探究获得自己对信息的地位及定义的的理解,并上升到归纳总结的理论高度,能根据经典案例抽出信息的基本特征,并例举学习、生活中的各种信息实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利用任务驱动的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事例,并进行分析、加工等方法提炼方法和思想,使他们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认识到信息在生活中的价值,及通过加工获取更高价值的信息的能力。激发他们对信息获取、加工、改造、创新的兴趣和积极性。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能理解信息的内涵及其基本特征。

2、能挖掘出信息应用的价值意义。

教学难点:信息的具体含义。

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采用问题驱动、案例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组织教学活动。在理解信息概念的过程中,利用身边的经典案例使学生获得经验信息,并让每个学生通过听、看、闻、摸、尝感觉器官积极参与游戏或探究活动,最后引导学生从不同层面分析和归纳问题,鼓励学生将自己形成的理解与已有专家或他人的定义相比较,加深对概念的认识。

教学过程:

引课:请大家注意,我将播放一幅动画,请同学们注意观察,图象中的人物是在顺时针旋转,还是在逆时针旋转,大家也可以与身边的同学探讨一下,在同一时刻你们观察到的结论是否一致?

开始播放。

请大家观察一分钟。

在现在这个时刻,发现图象中的人物是顺时针旋转的请举手,发现图象中的人物是逆时针旋转的请举手,发现图象中的人物有时候顺时针旋转,有时候逆时针旋转的请举手。(都会有人举手)

同一幅图象,我们通过它所获得的信息却是截然不同,甚至相反的,信息是不是很奇妙?今天我们就将与大家一起来探讨信息及其特征(幻灯片显示),我们为什么要探讨它呢?仅仅是因为它很奇妙吗?它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底占据着什么样的地位呢?

师:请大家一起来看个实验。幻灯片放映:陆战军在原始森林的生存实验。

“有一路战军被空投到原始森林中生活一个月,要求只准带三件必需品。

老师:大家考虑一下,应该带哪三件必需品?

学生:枪、帐篷、打火机、水、粮食、刀子、指南针……

总结:刀子,打火机,指南针(刀子是为了防身和获取事物,即物质需求;打火机是为了取暖和将食物做熟以补充体能,即能量需求;指南针是为了获取路线信息,即信息需求。)故:构成世界的三要素是:物质、能量、信息。

二、老师:物质和能量是我们生存必需的,这个容易理解,信息是不是我们生存所必需的呢?

学生讨论:……

老师:为了验证这个问题,请大家看《感觉剥夺实验》后讨论一下:将人置于一个与信息隔绝的环境中,人会出现各种病理的心理的现象。

学生讨论……

总结:信息既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也是人类生存的基本要求,是不可或缺的。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丰富多彩的信息世界吧。

幻灯片展示图片。

信息是如此重要,又是如此的丰富多彩,那么到底什么是信息呢?有没有同学能用自己的理解说一说?

三.信息是什么?

让学生思考并讨论片刻……

(一)通过探讨得出自己对信息的理解

老师:好,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做个小游戏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首先请大家闭上双眼,我手上拿的是什么东西?

学生:不知道。

老师:那请大家睁开双眼看一看我手中拿的是什么?

学生:纸。

老师:对,为什么说它是纸?

学生:因为我们看到了

老师::对,看到了确实是其中一个理由,看到了就完了吗?看到了你就能说它是一张纸吗?你们为什么不说它是一支铅笔,为什么不说它是一本书?你们是现在才知道它是一张纸,还是很久以前就知道它是一张纸?

学生:很久以前

老师:很久以前知道的信息叫什么?

学生:经验信息。

老师:你看到的信息是不是与你大脑中的经验信息结合加工才得出它是纸的结论呢?

学生:是。

老师:大家再看看它是什么状态?看一看它是什么形状,什么颜色?摸一摸,它的表面光滑吗?闻一闻它有什么气味?也可以尝一尝什么味道?(可能我们现在不会这样做了,你可能会去品尝食物的味道,而不会品尝非食物的味道,但我们在婴幼儿时期拿到任何东西都会放在口里咬咬,尝尝。所以大部分东西你长大不去尝了,但身边的大部分东西你估计都知道它是什么味道。你已经尝遍“酸甜苦辣”。)那我现在将这张纸揉一揉,撮一撮,大家再看,它的状态发生了改变没有?

学生:改变了,如果刚才的那张纸象小姑娘的脸,现在的这张纸就象老太太的脸---长满了褶皱;下面我再将它做个小加工—拿到桌子下面,这是什么?

学生:飞机。

老师:对,那它的状态发生改变了没?再看,我让它从静到动—让它飞起来。我先让它向我的左侧飞,我用大点力气扔,给它一个比较大的初速度;我现在再让它向我的右侧飞,我用小点力气扔,给它一个较小的初速度,大家观察飞机的状态改变了没?

学生:改变了。

老师:它的状态是以什么样的方式在发生改变?

学生::讨论……

老师:运动的方向不同,初速度不同等等。

老师:好,通过刚才的探讨,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我们是通过什么器官感受并获取信息的?

学生:感觉器官。

老师总结:对。通过我们的眼睛看,耳朵听,鼻子嗅,味觉尝,手脚等肢体去感知等。

老师和学生一起总结:

自己对信息的理解:

信息是靠感觉器官感觉到的某一物在某一时刻呈现的某一状态或状态变化的方式,反映在大脑中并加工存储于大脑中,最终表达出来(这里的“事物”泛指一切存在于自然界,人类社会,思维活动中的对象)。

老师:我们通过前面的探讨有了我们自己对信息的定义,下面我们再来看看专家是怎么对信息定义的,与我们的定义比较一下,各自有哪些闪光点?

(二)专家对信息的定义

用幻灯片展示专家的定义

(1)钟义信对信息的定义:

信息是关于事物运动状态和状态变化方式的自我表述(或自我显示)。

(2)维纳对信息的定义:信息就是信息,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

(3)香农(信息论的奠基人)对信息的定义:是有别与物质与能量的第三种东西,是消除客观事物的不确定性的。

老师:拿出一个塑料小瓶(里面提前装好了醋),用钟义信的定义来理解,信息就是这样,是它自身运动状态和状态变化方式的自我表述,它是什么状态与我们人没有任何关系,会不会因为我们看到它了,它这种状态就存在;因为我们没看到它,它的这种状态就不存在了呢?

学生:不会。

老师:对,钟的定义是不是很有道理呀?下面我请同学用眼睛观察后猜猜这里面装的是什么?

学生:展开激烈讨论,有说是农药的,有说是调料的,也有说是化学药品的……

老师:能确定吗?

学生:不能。

老师:它是纸吗?

学生:不是。

老师:它是氧气吗?

学生:不是。

老师:它是纯净水吗?

学生:不是。

老师:我们通过观察它的颜色和状态,不知道它到底是哪一种东西,但可以肯定它一定不是某些东西,是不是?

老师:下面请大家打开瓶盖闻闻。向后传,大家都闻闻。

学生:闻后喊:“醋!”

老师:如果还不能肯定就再尝尝。~ 。~,我们通过看,闻,尝逐渐消除了事物的不确定性,从而判断出它是“醋”,这就是伟大的信息奠基人香农提出的信息的定义:信息是有别与物质与能量的第三种东西,是消除客观事物的不确定性的。同时在我们这个探究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在钟的本体论中引入了主体的因素,就成为我们刚才总结的定义—认识论,它使得信息的内涵变得更加丰富,有利于人们更好的认识信息,更好的利用信息。即通过我们的认识探究,我知道这个东西酸酸的,可以做调料。最后我们再来说说维纳对信息的定义:信息就是信息,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看似说了一句废话,就象说:“张三就是张三,既不是李四也不是王五”一样,但他的这个定义有一个亮点:第一次提出了信息与物质能量共同构成了这个世界,从而使世界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通过前面的探讨,现在出个题目考考大家,以检测一下大家对信息的掌握情况。书是不是信息?(有学生说是,有说不是)

老师:好,有争议,那就让我们进一步走近信息——了解信息有哪些特征,然后再来回答这个问题,也许就比较容易了。

四.信息的特征

板书:信息的一般特征

1、老师:请同学们观看一段视频,回答问题。

2、播放视频。

3、通过观看这段视频,请大家回答如下几个问题:

A、人们发明了纸,大家知道它的主要用途是什么吗?

B、那纸和信息(用文字符号或图像表示的)之间是什么关系呢?

老师:纸是不是可以用来记录信息?那也可以说纸能用来承载信息吧?所以我们可以说纸是信息的载体。什么是载体呢?就是象纸这样可以用来承载信息的事物就叫载体。

老师:视频中的被告代理人为什么要吃掉纸条?她的目的是什么?

学生:毁灭证据。

老师:对。她把纸条吃了,纸条上的证据信息还存在吗?我们可以借用一句话: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用在这里就是:载体不存,信息焉附?这体现了信息的什么特征?

学生:载体依附性。

老师:象纸这样用来记录信息的材料可以作为信息的载体,可以用来记录并存储信息的载体还有哪些呢?

学生:……

老师:大家列举了这么多信息的载体,文字是不是信息的载体?

举例说明:在黑板上写“*****”,然后擦掉,黑板是信息的载体,黑板还在,信息为什么没有了。

学生:被你擦了。

老师:我擦掉的是文字还是信息。

学生:文字

老师:对,我擦掉了文字,使得用文字这种形式表示的信息也丢失了。所以用文字表示的信息是依附于文字而存在的。那么文字是不是信息的载体?

学生:是。

老师:以此类推,图像这种表示信息的方式也是载体。那声音是不是信息的载体?比如我现在说:**(学校)真美,老师美,学生更美。我说完这句话,这个声音还存在吗?(不存在),那用这个声音所表示的信息还存在吗?(不存在了),但大家还记得刚才那句话吗?(记得),说明它到哪里去了?(大脑中),对,这个信息转换了载体的形式,开始以声音为载体,现在变成以大脑为载体了。所以,信息的载体依附性也同时使信息具有可转换性和可存储性,可传播性等特征。

总结:信息的表示、传播、存储必须依附于某种载体。语言、文字、声音、图像等表示信息的方式以及纸张、胶片、磁带、磁盘、光盘,甚至人的大脑等记录信息的材料或工具都是信息的载体。

老师:同一信息可不可以依附于不同的载体呢?

举例:宣传低炭生活这个主题,可以用哪些方式?(幻灯片展示:图象、文字、声音、或图象、文字、声音等它们中多种方式的组合。)

总结:同一信息可以依附于不同的载体。

老师:将吃纸条短片与信息的载体依附性相结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法制观和信息素养。(在我们学习了信息的载体依附性后,我们要善于用所学的知识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比如在购物时,及时索要购物发票、保修单等;在处理重大事件时,需要签合同或打借条的,一定要签订详细而具体的文字合同,而不能让对方仅仅给你一个空口的承诺。当然自己签下的合同或借条也要诚实守信,遵守法律法规,绝不能像短片中的被告肆无忌惮,鲁莽地冲击道德的底线,无视法律法规的存在。

材料:

朝鲜战争前,兰德公司向美国国防部推销一份秘密报告,其主题只有七个字,要价500万美元。美国国防部认为是敲诈,不予理睬,结果“在错误的时间,在错误的地点,与错误的敌人进行了一场错误的战争”。战争结束后,国防部才想起那份报告,急忙以280万美元的高价买了那份过时的报告,要来一看,追悔莫及。后来,侵朝美军总司令麦克阿瑟将军得知之后感慨道:“我们最大的失策是怀疑咨询公司的价值,舍不得为一条科学的结论付出不到一架战斗机的代价,结果是我们在朝鲜战场上付出了830亿美元和十多万士兵的生命。”

问题1:那7个字是什么字?

学生小组讨论回答。教师出示正确答案(中国将出兵朝鲜)

问题2:请学生小组讨论分析这个故事说明了信息还具有哪些特征?

教师出示正确答案(价值性、实效性)

总结:信息的时效性和价值性是紧密相联的,如果信息没有价值也就无所谓时效了。老师:请同学们举一些生活中具有价值性和时效性的信息。

学生:天气预报,股票,招聘启示等。

老师:信息除了具有前面三种特征外,还有其它特征吗?请大家观看一段视频。

学生观看。

老师:刚才这段视频大家是不是共同观看了,通过欣赏是不是每个人都获得了视频的内容?那么这个活动体现了信息的什么特征?

(4)共享性

老师:信息具有共享性,那么物质和能量呢?我这里有一个苹果,能不能全班同学共享?

学生:讨论……

老师:回答能的同学所理解的“共享”其实等同与“分享”。但“共享”是不等同与“分享”的。我所说的“共享”就是:我这里只有一个苹果,共享的结果是每人都可以得到一摸一样的一个苹果。可不可能啊?

学生:不可能。

像刚才播放的一段视频,观看的人是在“共”享。而说到分享那就存在分享的个体之间利益相互受损,比如你分的多了,我自然就少了。

老师:正如萧伯纳所说:“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一下,我们仍然是各有一个苹果;但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我们就都有了两种思想,甚至更多。”下面请同学们举出一些例子来说明信息的“共享性”

补充:信息除了前面提到的四个一般特征外,还具有哪些特征?

学生讨论……

展示图片,让学生通过图片提炼信息的特征。

空城计:信息的真伪性

当然伪信息的成因很多,比如:因为信息传递的失误,个体理解能力的不同而造成的伪信息,另外还有因出于某中目的的篡改,捏造,夸大,欺骗等导致伪信息的,比如:QQ诈骗

老师总结:我们青少年不论是在互联网上与人聊天还是在日常生活中与陌生人接触都要注意不把自己的真实信息轻易告诉人,遇到问题要学会多动脑想,多动手查,多动口问,以甄别信息的真伪,防止上当受骗。

信息的不完整性。

因目的的不同而导致观察角度的不同或个体理解力和观察力的不同都有可能导致获得的信息的数量、内容不同。从而使得获取的信息不完整。

总结:信息除了前面提到的四个一般特征外,还具有可存储性,可传递性,可转换

性,真伪性、不完全性、普遍性、可增值性等特点。当然信息的特征还有很多,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后继续探讨找出信息还有哪些特征。

学习到这里,本节的内容基本探讨完了,下面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这节课所学内容。-------展示小节。

五.小结

1.构成世界的三要素是:物质+能量+信息

2.信息的定义:

3、信息的一般特征:

(1)载体依附性

(2).价值性

(3).时效性

(4).共享性

最后为了检验我们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一起来做几个练习。

六.课后练习:

一.试说明下面这些材料体现了信息的什么特征?

①书是不是信息?(不是,书是信息的载体)

②找路时,使用旧地图,往往误事(时效性)

③孙膑“减灶退敌”、诸葛亮“空城计”吓退司马懿;(真伪性)

④通过卫星信号,我们可以在家中观看北京奥运会的精彩比赛。(传递性和共享性)

⑤小明将喜欢的电影刻成光盘。(可存储性)

知识拓展:

二、请阅读下面的村料,再结合本节学习的内容,谈谈你对信息的定义或你的感想(可以谈观点,建议,收获,自己努力的方向等),将结果做成WORD文档的形式提交给老师。

材料一:

信息化是人类社会从工业化阶段发展到一个以信息为标志的新阶段;信息化与工业化不同。信息化不是关于物质和能量的转换过程,而是关于时间和空间的转换过程;

信息化是当代社会生产力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强大动力,国家信息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全球信息化正在引发当今世界的深刻变革,重塑世界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军事发展的新格局。加快信息化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选择。信息化的迅猛发展震撼全球,日益成为国际竞争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制高点。

材料二:摘自《中国信息社会发展报告》

2010年7月30日,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所在京发布《走近信息社会:中国信息社会发展报告2010》

报告认为,信息社会的四个基本特征为,知识型经济、网络化社会、数字化生活、服务型政府。

报告显示,中国信息社会指数在2008年超过0.3,由起步期转入加速转型期。转型期既是黄金发展期,也是矛盾凸显期。在机遇与挑战面前,对现状与趋势的不同认识会产生不同的心态、不同的应对,最终导致不同的结果。

老师在学生操作中应该做什么?

在学生操作的过程中,老师要仔细观察每个学生的操作情况及学生的状态和态度,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给与帮助和引导。对于好的观点、意见或建议及时宣读与大家共同讨论,并给与点评,表扬,鼓励,同时也让同学们参与评价和对问题提出更合理的建议,注意在评价过程中多看闪光点,注重引导学生对他人进行积极的评价,以此方式争取让每个学生在这节课中都有收获,无论是对知识认知上的提升还是对这门课的兴趣的培养,或者是学生在精神上的满足感,快乐感,成功感,自信感等等,都是值得老师努力的方面。

七.课外帮助

如果你想更多地了解与信息相关的知识,请登陆如下网站:

1、https://www.docsj.com/doc/0b4419305.html,/view/1527.htm

2、https://www.docsj.com/doc/0b4419305.html,/view/3226.htm

……

《信息及其特征》案例分析与反思

湖北省老河口市第一中学章士菊

《信息及其特征》是高一信息技术必修教材中的第一节内容,理论性较强,在实际开课中,如果用传统的教学法,就容易把此课内容上得枯燥乏味,使高一学生从一开始就对此科目大失所望,兴趣全无。因而如何在整体上紧扣新课改的理念,从实处做到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而不是流于口号、形式,我在本节课中进行了如下方面的探索并取得了比较良好的成效:

一、活用教学形式,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来自于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兴趣越大,则学习的动力越大,学习的效果就越好。比如:在新课导入中,我借助一幅神奇的动态图片------“舞动的女郎”这一视觉媒体,围绕“女郎究竟是在顺时针旋转还是逆时针旋转”这一问题展开观察和讨论,甚至很多学生进行了激烈的争论。这一过程不仅让学生对上课内容产生了巨大兴趣,同时也使他们产生了很多疑问,同一幅图像每个人通过观察所获得的信息竟然不完全相同,甚至是完全相反的,青少年是比较喜欢追求变化性和不确定性的信息的这种变化性和不确定性恰恰符合了他们的年龄特点,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探索欲望。

二、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本节内容,在探讨信息的定义时,联系生活实际,准备恰当的教具(比如纸张,醋等),设置游戏或活动,让学生在活动或游戏中积极的参与,利用眼睛看,鼻子闻,耳朵听,手触摸等方式,用自己的感觉器官去感知,获得体验,并结合经验信息,自己总结归纳信息的定义,从而很好地完成了自主探究的任务。并在此过程中获得了探究事物的能力和科学思考的精神。通过自己亲身实践、探究而自主获得的理论知识才能真正内化为素养,转变为能力。

三、搜集经典素材,巧妙设计教学活动,打造高效课堂

在备课过程中,我认真钻研教材,确定本节知识点的重点,难点,一一罗列好后,打好知识点框架图,围绕相应的知识点,借助网络平台,搜集一些经典素材,分别为重点和难点巧妙地设计教学活动,将活动的目标设计的明确、合理、科学,引导学生在活动中突破知识点的每一个重点、难点。比如:在探讨信息的定义时,我考虑到信息的定义一方面比较抽象,另一方面还没有确切的定义,这恰好是引导学生学会利用实践自主探究事物的锲机。于是我与学生一起做了一个游戏---对一张纸的变形,并在此游戏中让学生细心观察,勤动脑思考,自己总结归纳了信息的定义,接下来在把自己总结的定义与专家的定义进行比较时,我考虑到:如果仅从文字上去分析比较是比较困难的,收效也不会好,于是我准备了“一小瓶醋”这一教具,并组织了“探究醋(学生提前不知道它到底是什么)到底是什么”的活动,通过明确而合理的引导让学生很容易的理解了信息的每种定义,以及这些定义各自的亮点和不足,成功突破了这一重点内容。

四、创设和谐氛围,推进分层教学

很多信息技术老师认为:目前的信息技术教学由于没有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也没有多少考试作为评价标准,学生就没有压力,不能自觉主动地学习这门学科。其实我认为:正因为这门课没有高考的压力,也由于没有诸多考试作为标尺,学生心中少了功利,少了负担,多了轻松,多了自由。在这中心理状态下,老师只要注意创设和谐氛围,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时,多用表扬、鼓励的言辞;在学生参与课堂积极性不高时,多鼓励和点拨,在学生有抗拒情绪时,在课后多与学生沟通交流,帮他找出原因,给予关心帮助,创设和谐氛围,针对基础不同的学生给出不同的期望和不同的帮助,将更容易实现让学生在无压力状态下自主的学习,使他们更容易产生持久的兴趣和自信心。教学的实践让我懂得,坚持鼓励和诱导相结合,排除学生学习中各种心理障碍,克服学生的畏难情绪,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是保持他们学习情趣的有效手段,使所有的学生各得其所。

五、加强教学评价,多肯定和鼓励学生

教学评价要适时地应用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我对学生的观点及时给与点评,同时有恰当的表扬和鼓励;另一方面,我也鼓励学生对他人的观点或结论进行评析,尽力发现别人的闪光点,并用鼓掌、语言称赞等方式欣赏、鼓励自己的同学。通过这种方式促进学生更主动地学习,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掌握教学内容,达到良好教学效果。也使学生更客观地评价别人的观点。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在活动中都能有所发挥和创新。

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必须根据环境,注重知识应用的综合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教学水平,不断摸索总结,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进而实现信息技术教育的总体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适应时代的要求!

当然在本节教学后,我经过认真反思及与学生课后的沟通交流也发现了很多不足之处,主要有如下几点:

1.课堂容量有点大,给予学生自由讨论、思考的时间比较匆忙,在实现深入的探讨

和思考这方面有些地方是没达到效果的。比如探讨信息的定义过程中,探讨各位专家的定义时,我本来给各小组还分发了其它一些物品:质地坚硬的鹅卵石,柔软的棉花(封装在精美的小袋里),乒乓球等,学生在拿到这些物品时是充满好奇和期待的,探索的兴趣也很浓,因时间的关系,我没有做过多的引导和深入的探讨,而是顾及后面内容的完成而做了匆匆了结。所以在整节课的结构中,我需要稍微删减该节课的容量,有老师给我提出:信息的定义应该点到为止。而我觉得我这节课的亮点就是在对信息定义的探究上,因而我认为:在讲信息的地位时,两个实验可以删减一个或合并精简。这样既不影响整个内容的完整性,又可留下几分钟给信息定义的探讨。

2.在驾驭课堂方面,要做到游刃有余,我还需要历练。在教学中完全让老师跟着

学生跑或者让学生完全跟着老师跑都是不合理的,如何充分发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课堂上既不让学生的探讨偏离主题,又能做到整个课堂气氛活跃,融洽,教师心中是必须有一根“线”的,教师如何才能灵活自如地放开这条线,又能适时地收紧这条线,这将对老师的综合素质提出更严峻地考验。

优秀教案--信息及其特征

信息及其特征 一、教材分析 《信息及其特征》主要内容包括①无处不在得信息;②信息得基本特征。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对信息得感性认识,引导学生体验信息与人类社会得密切联系,强化学生对信息基本特征得内化体验,并在日常生活中形成有效收集信息、获取信息、加工信息、甄别信息、运用信息得信息素养,为学生可持续学习信息技术奠定良好基础。 二、学情分析 作为刚升入初中得学生,一方面她们好奇心强、思维活跃、参与探究积极性高,具备一定得使用信息技术得经验。另一方面她们对信息技术得概念性知识了解不多,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得知识体系,抽象思维能力、概念内化能力相对较弱。同时,此节中学信息技术启蒙课,学生对教师得教学方法、教学风格以及对本课程得学习方法了解不多,所以这一节课对学生学法指导将对信息技术得进一步学习有开启意义。 三、设计思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对信息技术得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学习与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得态度。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信息基本特征及应用; 难点:信息得载体依附性。 六、教学方法 以创设《泰坦尼克号》情景为出发点,通过学生容易理解又乐于思考得问题层层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合作探究、师生互动交流、情景角色感受等教学手段突破重点,分解难点。再以学生身边熟知得、感兴趣得信息实例来巩固知识,学以致用。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让学生欣赏《泰坦尼克号》电影剪辑。 注:(电影剪辑时长1分7秒,包括5个镜头:①豪华得泰坦尼克号在大海上行驶得壮观场景②泰坦尼克号与冰山相撞得镜头③用烟花发出求救信号得画面④泰坦尼克号沉没得过程⑤救援人员在飘满遇难者尸体得大海上搜救) 根据情境提出问题: ①我瞧到、听到、感到……(什么),知道了、获得了、了解到……(什么)。 ②如果泰坦尼克号事件发生在现在,会有这样惨重得损失吗?我得理由就是什么? 教师:指导学生欣赏《泰坦尼克号》电影剪辑,引导学生对情境问题进行思索与讨论。 学生:学生观瞧影片,思考后以辩论形式与小组成员探讨,提出自己得见解,感悟信息及其

信息及其特征说课稿

《信息与信息的特征》说课稿 一、说教材:“信息及其特征”是教育科学出版社《信息技术基础》教材1.1节内容,是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基础上的拓展和加深,是高中阶段信息技术学习的第一节课,“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本节课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后续章节的学习,关系到学生对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兴趣。本节作为全书的开篇,旨在引导学生对丰富多彩的信息、信息的基本特征有个总体的了解,为后续章节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说学生: 高一新生来自于不同的学校,各个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尤其是对新课程的要求、学习方法比较陌生。因此,在本节教学时,教师通过创设情境、案例分析、讨论归纳等活动,引导学生从不同层面分析和解决问题。让学生把亲身体会与理性认识相结合,理解信息的定义及其特征,逐步提高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列举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信息;能说明信息的一般特征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和归纳出新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理解信息技术对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重要性,激发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爱好,提高学生在信息活动中与他人协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其信息素养。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信息的特征。 难点:信息定义的理解; 五、说教法、学法: 1、教法:由于本节概念性强,实践性弱,采用讲授法和讨论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其主体作用。 2、学法:本节课教给学生的学法是:“自主探究、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六、说学过程: 情景模拟,激情导入(5分钟) 教师活动:用投影显示“某海军陆战队在原始森林进行为时一个月左右的生存实验,具体要求如下:第一,每个队员除了身上穿的衣服外,随身只能带三件物品,每件物品不能超过二公斤;第二,队员都是由飞机空降到半径为1000公里原始森林的中心地带,要求在一个月时间内从森林里走出来。问题:队员带哪三件物品合适?”组织全体学生分组讨论,得出结论:物质、能量、信息是构成世界的三大的要素。物质、能量对人类的重要性学生有目共睹,一个人在世界上生存发展,保证了物质能量的同时,缺乏了信息将会是怎样的呢? 让学生阅读课本案例:感觉剥夺实验 通过以上两个试验,引出最终结论:信息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也是人类生存的基本要求。既然信息对人类这么重要,那究竟什么是信息,信息的特征又有哪些?引出本节课题:信息及其特征。 其实,我们对信息并陌生,我们每天都要接触信息,下面师生共同感受信息的丰富多彩一:丰富多彩的信息(5分钟) 教师可以先回顾自己的感受,以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再让学生分组讨论并交流进入一中之后感受到的信息,来体验信息的丰富多彩。 既然信息这么丰富多彩,那究竟什么是信息呢? 二、信息的定义(难点)(5分钟)

初中信息技术《信息的特征(11)》教案、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设计 1、教材地位和作用: 《信息的特征》是青岛出版社信息技术七年级(上册)第1 单元第1 课的内容。在教材的组织结构中第一章是概述性的,为后继的各章节的学习做一些准备,其后各章是沿着培养学生的素养为主线(信息的获取、加工、表达、交流、管理和评价)有侧重地展开。也就是说本教材的每个章节的内容都是围绕着信息进行扩展的。那么什么是信息及其特征,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实际的联系。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将了解有关信息的基础性内容,了解信息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本门课程的学习作好积极的准备。 2、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主要讲授的是:丰富多彩的信息和信息的一般特征,前者是铺垫性内容,与学生们的学习、生活紧密联系,简单易懂,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后者是重点内容,理论性较强,是教学的难点。在教学中应该让生能够列举学习与生活中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多彩性;举例说明信息的一般特征。从而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出新知识的能力。让学生理解信息与日常生活和学习的联系,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强烈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3、学生分析: 本节是信息技术的第一课,教学对象为七年级学生,他们的信息技术的基础、对信息技术的理解能力都存在差异,学生的信息技术的基础情况也不确定。另外本节课,纯粹是知识与概念,没有实际操作的内容。所以,必须提高课堂的气氛。可以通过在课堂上做些小游戏,也可以通过增加学生感兴趣的案例,让学生尽可能多的参与课堂活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这一门学科的兴趣,同时可以从中了解学生的信息技术的知识基础、能力基础与对这门学科的兴趣度等。 4、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认识信息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理解信息的基本特征。 (2)技能目标: 能够正确识别信息,合法地利用和发布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信息意识,养成善于甄别信息的习惯。 5、重点难点:

《信息的特征》教案

《1.1.2 信息的特征》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为浙教版《信息技术基础》(必修)第一章第一节的部分内容,主要介绍了信息的特征。信息的特征对于学生理解信息,解释信息有重要的意义,教学过程应该让学生结合生活举出例子,认识和体验到生活中的信息。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强化学生活动,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二、学生分析 本节是信息技术的第一课,教学对象为高一新生,他们的信息技术的基础、对信息技术的理解能力都存在差异,学生的信息技术的基础情况也不确定。另外本节课,纯粹是知识与概念,没有实际操作的内容。所以,必须提高课堂的气氛。可以通过在课堂上做些小游戏,也可以通过增加学生感兴趣的案例,让学生尽可能多的参与课堂活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这一门学科的兴趣,同时可以从中了解学生的信息技术的知识基础、能力基础与对这门学科的兴趣度等。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能够列举生活中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多彩性。 ②学生对信息的特征有基本的认识。 ③能够通过生活的实例来描述信息的基本特征。 2.过程与方法 学生能从生活中发现并准确把握准确有价值的信息;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分析、归纳、利用信息和信息技术解决的问题的能力,能通过问题分析确定信息需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理解信息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对本学科的兴趣和爱好,提高学生在信息活动中与他人协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其信息素养。 四、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信息的基本特征。 难点: 1、正确理解信息的基本特征。 2、准确判别信息的特征。

五、教学方法 以游戏导入课堂教学,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快速活跃课堂气氛。在教学中,采用讲授法、问题驱动法、演示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手段与方法。创设具体的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在理解信息特征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案例,从不同面分析问题,加深对重难点的理解。 六、教学过程 1、导入 游戏1 :现在我在黑板上写一些成语,请同学们来填空: ()()得意前()似()独树()()()()凌云大家都能填对这些空,就说明这些信息被大家同时拥有了,这就是信息的特征之一,下面我们来学习本节课的内容——信息的特征。 2、信息的特征 (1)载体依附性 问题1:现在老师站在讲台上,同学们能从老师身上获得什么信息呢? 答:老师是女性,带着眼镜,头发盘起来…… 问题2:由于某些原因,我们的信息技术课无法在机房上课,老师要求你通知班里其他同学在教室等候,你会用什么样的方式通知他们? 答:口头告知,打电话,发短信,在黑板上写通知…… 那么,这说明什么呢? 说明信息不是独立存在的,它需要依附在一定的载体上,比如声音、文字、图像等。 讨论:载体和信息之间是什么关系?是一对一,一对多还是其它的关系呢? 结论:多对多。同一信息可以衣服在不同的载体之上,同一载体可以存储不同的信息。(2)传递性 游戏2:随机抽取两名同学,一名同学负责表演,表演内容在老师提前准备的卡片上,另一名同学负责猜,然后老师和负责猜的同学把自己的答案同时写在黑板上。 通过这个游戏,学生可以很深入、形象地理解信息的传递性 (3)共享性 从报纸、电视、网络上我们可以获得各种各样的新闻;下课铃声我们都可以听到;在电影院我们看着同一个画面…… 游戏3:老师手里有一张卡片,上面写了一个成语,现在我把它交给第一排的同学,

高中信息技术_信息及其特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一章信息与信息技术 第一节信息及其特征 【课标要求】 “描述信息的基本特征,列举信息技术的应用实例”。 【课标分析】 虽然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的时代,但至今尚没有一个权威的、得到大家公认的关于信息的概念。对于课标中提出的“描述信息的基本特征”我的理解是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对信息重要性与普遍性有一定的认识,能够对有关事例是否属于“信息”进行识别与判断,能够对信息的基本特征有很好地理解并能列举相关的事例做进一步的说明。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第一课,主要介绍了信息的重要性、信息的普遍性,信息的三个流行的定义以及信息的主要特征,这些都是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概念。这些概念如果处理不当,容易让学生对这门课产生了畏难情绪,那将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本门课的兴趣。为此在教学设计上,我没有过深的纠缠“信息”的概念与定义,而是通过丰富的信息实例,来丰富学生对信息的感性认识,然后学生自己通过对相关感性认识进行归纳,并建构起自己对“信息”的认知。 另外本节课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没有相关的上机操作内容。 【学情分析】 1.本节课的教学对象应该是来自不同初中学校的高一新生,他们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基本操作能力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因此本节课的学习形式主要采用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小组的分组采用的是异质分组。 2.本节课内容基本是描述性的知识介绍与现实事例的判别,没有相关的操作学生兴趣可能不高。因此课堂中用到的信息事例,力争做到新颖,贴近学生的生活,进而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真对高一新生刚刚来到一个新环境,都有一种渴望被周围的同学和老师认可的心理,我在设计每项探究活动时都给学生留有更多的展示自己的机会,在此过程我会及时给予鼓励性的评价。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维度 (1)认识信息的重要性及信息的普遍存在性。在了解信息的不同定义的基础上,对是否属于“信息”能正确地进行识别与判断。 (2)能描述信息的特征,并能列举生活中的事例做进一步的说明 2.过程与方法维度 学生在对大量信息事例占有的基础上,去认识信息的重要性及信息的普遍存在性;去了解信息的不同定义;去描述信息的主要特征,并通过对信息的特征的举例说明,来进一步的加深对信息的特征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 学生通过对息事例的列举及信息特征的学习进一步加深对信息的重要性的认

信息技术试讲教案《信息及其特征》

信息技术试讲教案|《信息及其特征》 欢迎来到福建教师招考信息网,福建中公教育考试网提供真实可靠的福建教师招聘、教师资格证考试最新资讯,包括招考公告、考录进程、考试培训、面试辅导、资料下载等。我们在福建教师招考信息网等着你回来。 小编推荐>>>教师考试面试备考指导|13个学科教案【汇总篇】(按住ctrl点击查看)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 能够举例说出身边存在的信息。 2. 学会判断信息所具有的特征。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自主探究、小组讨论,建立起对信息及其特征的感性认识,不断提高自己判断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举例身边已有的信息,逐步提升自己的信息素养,增加对信息技术学科的喜爱。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能够举例说出身边的信息及信息的基本特征。 【难点】 能够根据描述正确判断出体现出信息哪方面的特征。 三、教学用具 多媒体 四、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开展“听口令做动作”的游戏引导学生说出信息的含义(信息的基本功能是消除认识上的不确定性)。 游戏的规则如下: 第一步:闭上眼睛,听指令进行操作。不许说话、不许提问; 第二步:请同学们拿起桌上的白纸,将纸对折、再对折; 第三步:将右上角撕掉,放在口袋里,剩下的旋转180°。再将左上角撕掉,也放在口袋里; 第四步:睁开眼睛展开手上的纸,用双手举起,相互对比一下。 预测会有很多种不同的结果出现,就此学生会提出是由于信息不充分、不确定性多造成的。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 重复游戏,总结信息的作用 重新开展上述游戏,此次欢迎大家随时提问,教师将一一回答。 预测游戏中,学生的问题如下: 问题1:是横向对折还是纵向对折?(横向对折) 问题2:开口朝上还是朝下?(朝上) 问题3:右上角和左上角分别撕成什么形状?大小是多少?(大约2厘米的正方形) 问题4:顺时针旋转还是逆时针?(顺时针) 预测大多数同学的结果是一样的。 教师请少数结果有偏差的学生归纳总结出产生差异的原因具体是什么?(没有听清楚,信息传递偏差导致结果有错误)进而得出信息是“用来减少不确定性的”。 (二)梨子为媒,探究信息的本质 拿出梨子,提出问题: 问题1:“这是什么?”(梨子) 问题2:“根据什么判断是梨子”(通过观察物质的形状、颜色、经验等) 问题3:能吃吗?(学生拿在手上观察、感觉一下,回答能,还没有变坏) 归纳总结出信息的定义:信息是事物的运动状态及其状态变化的方式。 为了让加深大家对信息定义的全面性了解,请大家打开学习网站领略信息学大师们的定义一、定义二。此后,在信息的定义三里,提交自己对信息的理解和认识。 (三)思维拓展,深入挖掘特征 请同学们借助教材和视频资料自学信息的特征,自学结束后采取以竞赛问答的模式检测学习效果。 问题1:APEC会议的议题可以通过看视频、看报纸、听广播等多种形式获取,体现出来信息的什么特征?(载体依附性) 问题2:萧伯纳的苹果交换理论体现了信息的什么特征? 问题3:小明于五一黄金周后的第二天前往某电影院购买打折电影票,结果被告知此活动仅限在五一黄金周内有效,过后无效,这体现了信息的什么特征? 环节三:巩固提高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列举更多体现信息不同特征的实例。(扬名千里、真假难辨、一传十十传百、红灯停绿灯行) 环节四:小结 教师对学生的总体表现做总结,并引导学生谈收获、交流经验与心得。 五、板书设计

信息及其特征教案 信息及其特征教案及反思

信息及其特征教案信息及其特征教案及反思【--教师节祝福语】 “信息及其特征”是教育科学出版社的高一《信息技术基础》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由于这个内容理论性较强,如果只是由教师来讲,学生可能会觉得枯燥,所以我准备在教师的引导下,举出现象,让学生进行探讨,然后归纳获得知识。有不足之处由教师或学生来补充。这样能让学生积极参与,活跃课堂气氛,既让学生学到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将学习与生活联系的习惯和自主学习的习惯。 知识的获取者是刚刚升入高中的学生,按照人的成长认知规律,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开始由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对于“信息”这一事物的认识,可以让他们从大量存在的现象中,发现并归纳出他们应该获得的知识。老师在此过程中起着引导的作用。 1、知识、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列举学习与生活中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多彩性;举例说明信息的一般特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方法目标: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出新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理解信息技术对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重要作用,激发对信息技术强烈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1、信息特征的认识。 信息的含义。 本节概念性强,实践性弱。采用讲授法,讨论法。 谈话引入:同学们,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我们在初中阶段就已经学习。那么下面请同学们说一说,什么是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你认为哪些属于信息?(举例) 生1:校园里铃声响,可以告诉我们信息:上课或下课。 生2:观看校运会,可以获得很多运动会赛场上的信息。 生3:从网上可以获得很多信息,如:学习资料、娱乐、新闻报导等。 生4:在报纸上可以了解国内外的信息。

信息及其特征教案

信息及其特征 教学章节第一单元信息与信息技术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内容信息及其特征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一个重要的内容,也是初一学生所接触的信息技术的第一堂课,它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好本堂课是为学生可持续学习信息技术奠定良好的基础。 学情分析作为刚升入初中的学生,一方面他们好奇心强、思维活跃、参与探究积极性高,但有的学生可能并未接触过信息技术课,考虑到个体的差异性,所以要照顾个别同学的学习进度。另一方面他们对信息技术的概念性知识了解不多,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抽象思维能力、概念内化能力相对较弱。同时,此节中学信息技术启蒙课,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风格以及对本课程的学习方法了解不多,所以这一节课对学生学法指导将对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学习有开启意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列举学习与生活中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多彩性;理解信息的一般特征包括普遍性、载体依附性、价值的相对性、时效性、共享性、可伪性,并能举例说明;培养学生通过直接观察法获取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需要利用信息和信息技术解决的问题,能通过问题分析确定信息需求。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理解信息技术对日常生活和学习、对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激发对信息技术强烈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教学重点信息的基本特征和应用 教学难点举例说明信息的一般特征 教学方法讲授法、提问法 使用媒 体资源 PPT课件、多媒体教室 教学过程设计要点 教学步骤教学过程设计意图 情境导入依次给出几张张图片问学生可以从图中获得什么样的信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信息无处不在,引出课 题

《信息及其特征》

小学信息技术教案《信息及其特征》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 能够举例说出身边存在的信息。 2. 学会判断信息所具有的特征。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自主探究、小组讨论,建立起对信息及其特征的感性认识,不断提高自己判断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举例身边已有的信息,逐步提升自己的信息素养,增加对信息技术学科的喜爱。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能够举例说出身边的信息及信息的基本特征。 【难点】 能够根据描述正确判断出体现出信息哪方面的特征。 三、教学用具 多媒体 四、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开展“听口令做动作”的游戏引导学生说出信息的含义(信息的基本功能是消除认识上的不确定性)。 游戏的规则如下: 第一步:闭上眼睛,听指令进行操作。不许说话、不许提问; 第二步:请同学们拿起桌上的白纸,将纸对折、再对折; 第三步:将右上角撕掉,放在口袋里,剩下的旋转180°。再将左上角撕掉,也放在口袋里; 第四步:睁开眼睛展开手上的纸,用双手举起,相互对比一下。 模拟题会有很多种不同的结果出现,就此学生会提出是由于信息不充分、不确定性多造成的。 [page]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 重复游戏,总结信息的作用 重新开展上述游戏,此次欢迎大家随时提问,教师将一一回答。 模拟题游戏中,学生的问题如下: 问题1:是横向对折还是纵向对折?(横向对折) 问题2:开口朝上还是朝下?(朝上)

问题3:右上角和左上角分别撕成什么形状?大小是多少?(大约2厘米的正方形) 问题4:顺时针旋转还是逆时针?(顺时针) 模拟题大多数同学的结果是一样的。 教师请少数结果有偏差的学生归纳总结出产生差异的原因具体是 什么?(没有听清楚,信息传递偏差导致结果有错误)进而得出信息是“用来减少不确定性的”。 (二)梨子为媒,探究信息的本质 拿出梨子,提出问题: 问题1:“这是什么?”(梨子) 问题2:“根据什么判断是梨子”(通过观察物质的形状、颜色、经验等) 问题3:能吃吗?(学生拿在手上观察、感觉一下,回答能,还没有变坏) 归纳总结出信息的定义:信息是事物的运动状态及其状态变化的方式。 为了让加深大家对信息定义的性了解,请大家打开学习网站领略信息学大师们的定义一、定义二。此后,在信息的定义三里,提交自己对信息的理解和认识。

高中信息技术第一章第一节信息及其特征教案教科版

第一章第一节信息及其特征 【教材分析】 《信息及其特征》作为教材的第一节教学内容,本堂课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后续章节的学习,关系到学生对本课程的兴趣。初看《信息及其特征》教学内容,基本上是知识与概念介绍,没有技能方面的教学内容,也很难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的教学目标。很多老师在处理这一节课时觉得非常棘手。第一,没有操作内容,纯粹是知识与概念的讲授。第二,想以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却不知道如何设计任务。我在研究了整本教材后,根据《信息及其特征》教学内容,适当增加学生感兴趣的案例,采取了讲授法、小组探究法、问答法、现场试验法等多种教学手段与方法,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一体,学生反应强烈,兴趣浓厚。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列举学习与生活中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多彩性;理解信息的一般特征并能举例说明;培养学生通过直接观察法获取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方法目标: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需要利用信息和信息技术解决的问题,能通过问题分析确定信息需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理解信息技术对日常生活和学习、对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激发对信息技术强烈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重点难点】 信息与人类的关系;能理解信息的基本特征。 【教学过程】 1、情景模拟,激情导入 教师活动:用投影显示“某海军陆战队在原始森林进行为时一个月左右的生存实验,具体要求如下:第一,每个队员除了身上穿的衣服外,随身只能带三件物品,每件物品不能超过二公斤;第二,队员都是由飞机空降到半径为1000公里原始森林的中心地带,要求在一个月时间内从森林里走出来。问题:队员带哪三件物品合适?请三名同学自由组合成探究小组,在2分钟内给出一个可能的答案” 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了激烈的讨论,然后抽选三个小组进行课堂提问。答案分别为:笔记本电脑、钢枪、水;水、饼干、指南针;打火机、水、刀。 教师活动:对学生的问答进行分析,指出三组答案中没有一个理想答案。部分学生在教师分析完答案后就在下面提出新的解决方案:钢刀、打火机、指南针。教师再进一步提示,打火机存在两个问题,第一,能源会用完;第二,会受潮。所以,最后得出一个较为理想的答案:钢刀、火石、指南针。 经过讨论分析后,学生初步得出人类要在世界上生存与发展要获取物质、能量、信息三大要素。对于物质跟能量学生能理解,但是对于信息与人类的关系,学生很难就此理解较深,下面的实验在保证了物理与能量的同时,缺乏信息将会怎样? 2、循序渐进,趁热打铁,推出“感觉剥夺实验”。 教师活动:用投影显示感觉剥夺实验的前部分,由学生猜测实验结果。 学生活动:猜测感觉剥夺实验结果。 教师活动:由感觉剥夺实验与原始森林生存实验,给出结论:信息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与基本需求。 3、明修栈道,暗渡陈仓,通过启发学生讲解学习与生活中接触的信息案例,避开信息定义

《信息及其特征》教案

第一章信息与信息技术 第一课信息及其特征 【课标导航】 1.了解信息的概念。 2.熟悉信息的一般特征。 【重点理解】 1.信息的诞生 信息是随着地球的诞生而诞生的,物质、能量和信息是构成人类社会的三大资源。 2.信息(Information)的定义 从不同的领域、不同的角度对信息的理解各不相同。信息论认为“信息是用来消除接受者某种认识上不确定性的东西”;控制论认为“信息就是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 目前,大家比较接收的定义是“信息是反映一切事物属性及动态的消息、情报、指令、数据和信号中所包含的内容。” 3.信息的一般特征 ?传递性:信息依附于载体存在,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载体依附性:信息不能独立存在,需要依附于一定的载体,而且,同一 个信息可以依附于不同的载体。 ?价值性:信息是有价值的,它是一种特殊的资源,信息只有被利用才能 体现出其价值。 ?时效性:信息往往反映的只是事物某一特定时刻的状态,它会随着客观 事物的变化而变化。 ?共享性:信息的共享与物质的共享不同。在一般情况下,信息可以无损 使用、公平分享。 ?真伪性:人们接收到的信息,并非所有都是对事物的真实反映,因此信 息具有真伪性。 ?可处理性:信息如果经过人们的分析和处理,往往会产生新的信息,是 信息得到增值。 【延伸拓展】 信息的其它特征 ?普遍性:只要有物质存在,事物在运动,就会有它们的运动状态和方式, 就会有信息存在。 ?不完全性:由于认识客观事物需要循序渐进的过程,无法一次性获得全 部信息。因此,信息具有不完全性的特征。 ?其它特性……

【典例剖析】 例题1:“目前许多年鉴都是反映前一年的情况,数据和情况总是滞后。而社会经济发展速度很快,信息瞬息万变,滞后一年的信息,决策参考价值就要大打折扣。”这段话的主旨是:在分析报告中使用数据要注重信息的()。 A. 共享性 B. 存储性 C. 时效性 D. 依附性 解析:本题是考察学生对信息的一般特征的理解和认识。其中,“数据和情况”是信息本身;“年鉴”是信息的载体,体现了信息的依附性,同时也体现了信息的共享性;“滞后”体现了信息的时效性,同时是导致信息“参考价值大打折扣”最根本原因,这便是本题的核心关键词。 参考答案:C。 【课后训练】 1.在“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故事中,韩信主要利用了信息的()。 A. 真伪性 B. 共享性 C. 价值性 D. 载体依附性 2.下面不属于信息特征的选项是()。 A. 信息是可以处理的 B. 信息是可以传递的 C. 信息是可以共享的 D. 信息可以不依附于某种载体而存在 3.物质、能量和()是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 A.原油 B. 信息 C. 煤炭 D. 水 4.下列项目中,不能称为信息的是()。 A. 电视中播放的奥运会比赛的金牌数 B. 计算机教科书 C. 报上登载的火箭发射成功的消息 D. 各班各科成绩 5.人类的生存、发展除了与外界有物质的交换、能量的交换外,还必须要有 ____的交换。 6.请列举信息的基本特征,各举说明其特征的一个例子。 1)。例:。 2)。 例:。 3)。 例:。 4)。 例:。 只要符合信息的基本特征以及例子能够说明其特征即可。 一、综合分析题 1.“信息都能永久保存下来”。你认为这句话正确吗? 2.“所有信息都是有价值的!”你认为这句话有道理吗?为什么?

1 信息及其特征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设计表 课题 信息及其特征 (章节名称) 学科信息技术授课年级高一年级学期第一学期预计课时数1课时课型讲授课、新课设计者 学情分析 1.这节共设置了两部分内容,“一、信息”、“二、信息的特征”,从认识信息基本含义作为出发点,然后了解信息的基本特征。 2.本节课是必修模块《信息技术基础》的起始篇,是教育科学出版社的高一《信息技术基础》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信息与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是重点内容,也是以后章节学习的基础。但是,这些知识内容往往又都比较抽象,容易引起学生厌学,在初始阶段如何采用得当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掌握对信息与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信息技术的应用,以及信息技术发展趋势等都有总体了解的基础上,同时产生对信息技术学习浓厚的兴趣,与求知欲,是本章教学中的关键。 由于这节课的内容理论性较强,如果只是由教师来讲,学生可能会觉得枯燥,所以我准备在教师的引导下,举出生活和现实中的现象,让学生进行探讨,然后归纳获得知识。有不足之处由教师或学生来补充。这样能让学生积极参与,活跃课堂气氛,既让学生学到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将学习与生活联系的习惯和自主学习的习惯。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生能够列举学习与生活中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多彩性; 2、学生能够举例说明信息的一般特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了解信息技术及其应用; 4、了解信息技术发展历程几个重要阶段的基本特征; 5、了解信息的概念;了解信息的载体和形态; 6、能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描述信息的特征。 过程与方法: 看到一个案例,能正确的分析它的特征,并能形成一种正确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让学生理解信息技术对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重要作用,激发对信息技术强烈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让学生亲身感受信息的存在,关注信息技术的发展过程,培养学生收集使用信息的正确方法,为他们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信息特征的认识,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的区别、信息的特征 教学难点: 信息的含义,信息技术和信息概念的理解。 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采用讲授法,讨论法。采用讲授式、概念获得模式、案例教学模式、问题解决模式、自学辅导教学模式相结合的教学策略。 教学环境、教学媒体、教学材料选择 教学环境:教室 资源准备:教师的电脑能放ppt 教学媒体:PPT课件 教学材料:PPT课件 课堂教学过程结构设计

1.1信息及其特征(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1.1信息及其特征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列举学习与生活中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多彩性;理解信息的一般特征包括载体依附性、价值的相对性、时效性、共享性。 过程、方法目标: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需要利用信息和信息技术解决的问题,能通过问题分析确定信息需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理解信息技术对日常生活和学习、对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激发对信息技术强烈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体验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正确认识信息技术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 教学重点: 理解信息的基本特征;合理使用信息技术。 教学难点: 信息的理解;信息基本特征的学习,合理使用信息技术。 教学方法:讲授法、问答法、探究法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活动: (课件演示)讲述:“某海军陆战队在原始森林进行为时一个月左右的生存实验,具体要求如下:第一,每个队员除了身上穿的衣服外,随身只能带三件物品,每件物品不能超过二公斤;第二,队员都是由飞机空降到半径为1000公里原始森林的中心地带,要求在一个月时间内从森林里走出来。问题:队员带哪三件物品合适?请邻桌同学自由组合成探究小组,在2分钟内给出一个可能的答案” 学生活动:全班分成4个小组进行讨论,然后由小组代表进行回答。 教师活动: 1、和学生的一起对每个小组的答案进行分析,比较理想的参考答案:银刀、火石、指南针。 2、小结:经过讨论分析后,初步得出人类生存的三大要素是物质、能量和信息。对于物质跟能量学生能理解,但是对于信息与人类的关系,学生很难就此理解较深,下面的实验在保证了物理与能量的同时,缺乏信息将会怎样? 循序渐进,趁热打铁,推出“感觉剥夺实验”。(课本提供事例) 教师活动:请同学看教材,简单讲述事例。 师生讨论:由“感觉剥夺实验”与“原始森林生存实验”,给出结论:信息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与基本需求。

《信息及其特征》教案

信息及其特征》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列举学习与生活中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多彩性;举例说明信息的一般特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方法目标: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出新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理解信息技术对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重要作用,激发对信息技术强烈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 1、信息特征的认识。 三、教学难点: 信息的含义。 四、教学方法本节概念性强,实践性弱。采用讲授法,讨论法。 五、教学过程 谈话引入:同学们,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我们在初中阶段就已经学习那么下面请同学们说一说,什么是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你认为哪些属于信息?(举例) 1:校园里铃声响,可以告诉我们信息:上课或下课。2:观看校运会,可以获得很多运动会赛场上的信息。 3:从网上可以获得很多信息,如:学习资料、娱乐、新闻报导等。 4:在报纸上可以了解国内外的信息。

其实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周围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当然,信息不仅存在于我们的周围,同样可以在我们身体内部找到它的影子,如,医生通过听诊器来感知我们的身体内部的变化以确定病因,因此我们可以说信息是用文字、数字、符号、图像、图形、声音、情景、状态等方式传播的内容。 信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信息的存在多种多样,作为万物中的一种,它们同样有着其固有的特性,也就相同的本质。下面我们通过所获取到的信息,找出它们共同的特性。 在我们周围存在的信息中, 书刊上的文字依附于纸张,颜色依附于物体的表面, 老师讲课的声音依附于空气。还有很多的信息,同学们能举出其他的现象吗? (讨论)我们的体重依附于身体,CD音乐依附于光盘,…… 提问:有没有信息是不依附于任何载体而存在呢? (讨论)找不到。 提问:这说明了什么? 信息必须依附于载体而存在,信息依附的物体多种多样。通过前面的学习知道信息是必须依附某一媒体进行传播的,所以不能独立存在;文字既可以印刷在书本上,也可以存储到电脑中;信息可以转换成不同的载体形式而被存储下来和传播出去,供更多的人分享,而“分享”的同时也说明信息可传递、可存储。 师:(课件演示) 1、载体依附性 (1)信息不能独立存在,需要依附于一定的载体;

信息及其特征(完整版教案).doc

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 信息及其特征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必修《信息技术基础》的第一节,为全书的初始课。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基础上,教材重点讲解了“丰富多彩的信息” “信息的一般特征” 。作为高中信息技术课的开篇,首先要引导学生对本学科研究的对象之一“信息”有一个比较深入的认识,让学生感受学科的价值,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和热情。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 高一学生性格渐趋稳重,逻辑思维趋于严密,对信息已经具体一定的感性认识,且具有一定的信息技术使用经验,但对相关概念缺乏系统提炼和深入理解。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信息的基本含义;理解并能辨别信息的载体依附性、价值性、时效性、共 享性、可传递性等基本特征。 过程与方法:通过直接观察、案例分析讨论,增强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刻感受信息对人类社会的重要作用;激发对信息技术学科的求知欲; 树立主动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意识。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根据教材分析与学习者特征分析,我认为本节课应该引导学生注意从日常学习、生活中发现 问题,分析问题,归纳并提炼其中与信息相关的内容,通过亲身体验与理性建构相结合的方式,达到深入理解信息基本含义及信息一般特征的目的。 教学重点:信息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信息的基本含义。 五、教学策略 1.通过“撕纸”游戏,引入信息概念。 2.通过讨论、分析、归纳,理解信息的基本含义。 3.通过新鲜、精彩的案例,结合头脑风暴活动,让学生轻松理解信息的主要特征。 六、教学过程 1、游戏热身,释疑香农定义 师:同学们好!从今天踏进校门的第一步,我就感受到空气的清新,树木的繁茂,以及整洁 的教室,还有你们的笑脸这些都是大自然与周围的事物传递给我的信息。信息如此平凡,信息如此奇妙。信息是什么?信息“长”啥样?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板书:信息及其特征) 师:先请两位同学到台上来做个游戏。规则,游戏开始后闭上眼睛;听老师指令,进行操作;

1.1信息及其特征导学案

班级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 编号:1-1 1.1 信息及其特征导学案 【学习目标】1.结合社会生活中的例子,探讨信息应用的情况,了解信息的基本含义及特征。2.通过专题研讨,深入探究信息的主要特征,初步了解信息应用的基本价值。 3.结合案例分析,通过分组研讨,搜集、分析和概括典型例子,提高学习兴趣,培养自己的研究能力,全面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 【自主预习】 教材助读:人类生活离不开信息,烽火告急、结绳记事、信鸽传书 1、什么是信息? 2、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你认为哪些属于信息?(举例) 3、信息有哪些特征? 问题反馈请将你在预习本节中遇到的问题写在下面: 预习自测: 1 、信息必须依附一定的媒体介质才能够表现出来,为人们所接收。所以信息具有()。 A .依附性B.多样性C .依附性及多样性D .依附性及公开性 【合作探究】 一、学始于疑: 案例: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这是历史上有名的故事。当章邯得到韩信正在修理栈道的消息时,还在不以为然地嘲笑韩信,不想不久韩信突然率领十多万汉军沿着汉中西北故道直达陈仓了,结果当章邯调兵遣将,赶往陈仓时,韩信已经占领了有利的地形,把章邯的军队打得落花流水。这是一个兵不厌诈的典型故事。韩信明修栈道就是为了迷惑章邯,转移他的注意力,私下里却带着大军暗渡陈仓了。这表明了信息的什么特征 二、质疑探究: 探究点一:信息的基本含义 问题:什么是信息? 解析指导: 香农:认为信息是“用来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 ,指的是有新内容或新知识的消息。维纳:提出“信息就是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 。

钟义信:认为信息是“事物运动的状态和方式,也就是事物内部结构和外部联系的状态和方式” 探究点二:信息的特征 问题:信息的特征有哪些? 解析指导: 任务:分析案例,探讨信息的特征 例1 :一传十,十传百。如:中国北京奥运会,全世界都知道。 例2 :一人计短,二人计长。如: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例3 :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 。 例4 :旧的交通地图。 例5 :空城计。 1、请你总结一下信息的特征有哪些,并做必要的解释(独立完成) 2、分组讨论,你认为最重要的特征是哪个,为什么? 3、谈谈你对信息价值性和载体依附性的理解,并举出相应的例子做解释 拓展提升: 第 2 页共 4 页

信息及特征(教学设计)

信息及特征 一、学情分析: “信息及其特征”是教育科学出版社的高一《信息技术基础》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由于这个内容理论性较强,如果只是由教师来讲,学生可能会觉得枯燥,我校学生的主要来源是边疆少数名族地区的学生,学生的信息素养参差不齐;有的学生在小学和初中没有正常开过信息技术课;当然,也有的学生小学和初中一直都在上信息技术课,他们已具备了一定的分析、概括问题的能力和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针对以上情况,我准备在教师的引导下,举出现象,让学生进行探讨,然后归纳获得知识,有不足之处由教师或学生来补充。这样能让学生积极参与,活跃课堂气氛,既让学生学到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将学习与生活联系在一起和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对信息的概念有基本的认识,学生能够列举学习与生活中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多彩性;举例说明信息的一般特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首先激发和调动学生的热情,有了热情学生就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再加以老师的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分析,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使学生体验正确分析信息的过程和方法,达到知识的主动建构,而非被动接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发学生对信息的关注,认识信息的价值,培养学生积极、主动获取信息的习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信息意识。 三、教学重点 1、感受丰富多彩的信息 2、理解信息的基本特征; 四、教学难点 1、信息的具体含义 2、信息案例的理解与运用 五、课时安排 1个课时 六、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我们对于“信息”、“信息技术”、“信息社会”这些名词应该不陌生,那么什么是“信息”,“信息有哪些一般特征”,“信息和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吗”,为了弄清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看一个案例。 多媒体投影“丛林历险”案例内容和要求 丛林历险 某海军陆战队在原始森林进行为期一个月左右的生存实验,具体要求如下:第一,每个队员除了身上穿的衣服外,随身只能带三件物品,每件物品不能超过两千克;第二,队员都是由飞机空降到半径为1000千米的原始森林的中心地带,要求在一个月时间内从森林里走出来。 问题:每个队员应带哪三件物品比较合适?请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选择,在1

优秀教案信息及其特征

优秀教案信息及其特征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信息及其特征 一、教材分析 《信息及其特征》主要内容包括①无处不在的信息;②信息的基本特征。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体验信息与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强化学生对信息基本特征的内化体验,并在日常生活中形成有效收集信息、获取信息、加工信息、甄别信息、运用信息的信息素养,为学生可持续学习信息技术奠定良好基础。 二、学情分析 作为刚升入初中的学生,一方面他们好奇心强、思维活跃、参与探究积极性高,具备一定的使用信息技术的经验。另一方面他们对信息技术的概念性知识了解不多,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抽象思维能力、概念内化能力相对较弱。同时,此节中学信息技术启蒙课,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风格以及对本课程的学习方法了解不多,所以这一节课对学生学法指导将对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学习有开启意义。 三、设计思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信息基本特征及应用; 难点:信息的载体依附性。 六、教学方法 以创设《泰坦尼克号》情景为出发点,通过学生容易理解又乐于思考的问题层层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合作探究、师生互动交流、情景角色感受等教学手段突破重点,分解难点。再以学生身边熟知的、感兴趣的信息实例来巩固知识,学以致用。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让学生欣赏《泰坦尼克号》电影剪辑。 注:(电影剪辑时长1分7秒,包括5个镜头:①豪华的泰坦尼克号在大海上行驶的壮观场景②泰坦尼克号与冰山相撞的镜头③用烟花发出求救信号的画面④泰坦尼克号沉没的过程⑤救援人员在飘满遇难者尸体的大海上搜救) 根据情境提出问题: ①我看到、听到、感到……(什么),知道了、获得了、了解 到……(什么)。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