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中国法制史笔记全整理

中国法制史笔记全整理

中国法制史笔记全整理
中国法制史笔记全整理

中国法制史

绪论

一、关于中国法制史学科

(一)中国法制史是法律史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

(二)中国法制史的研究范围

(三)中国法制史的发展历程

二、关于中国法制史的基本线索

(一)夏商西周春秋时期法制的萌芽和成长

(二)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央集权君主专制法制的形成和发展

(三)隋唐法制的完善

(四)宋、元、明、清法制的成熟及演变

(五)中国近代法制的演变

(六)新民主主义法制实践及其转型

(七)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法制的建设

三、关于中华法系

【中国传统法制的基本特征】

(一)以儒家学说为法制的基本的指导思想和立论基础

(二)引礼入法、礼法结合

(三)家族本位的伦理发占有重要地位

(四)鲜明的专制特性?

(五)融合了以汉族为主题的各民族的法律意识和法律原则

(六)刑事、行政、经济立法比较发达,民事立法相对薄弱

(七)无讼是求,调处息争

论述中华法系及特点:

中华法系是指以中国古代法律制度为母体,在东南亚早期封建国家之间形成的一个影响广泛的法系。中华法系的母法就是经千年积累而成的中国古代法律制度。中华法系的子法系统,主要有封建时期的日本、朝鲜、越南等仿效中国古代法而建立起来的法律体系。

中国法系的特点表现在:从立法和法典结构上看,是“诸法合体,民刑不分”;从司法体制上看,是“行政兼理司法”。但是,中华法系的基本特点应该是“礼法合一”。礼法合一”是指在中华法系法律制度中,中国传统的论理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完全融为一体,法律的评判标准与道德的评判标准完全一致。

第一章夏商西周的法律制度

司考考点:

明德慎罚、出礼入刑、五刑、契约、婚姻继承、大司寇、五听、五过、三刺。

·神话传说时代——习惯法

·夏商周——形成了礼刑结合的国家法体系

·西周的法制思想已形成一个较为完备的体系,其内容趋于成熟,促进了礼刑结合的法律制度得到进一步发展,并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司法制度。

第一节中国法律的起源

一、原始人的法

·法人类学的基本观点

(一)法是社会生活需要的产物

(二)无论原始社会还是文明社会都有其法律制度

·中国原始人的法表现为礼与刑两个方面

二、礼来源于原始人的祭祀

三、刑始于兵,兵狱同制

(一)刑起源于部落战争----刑始于兵,兵狱同制

(二)战争产生了刑罚---- 奴隶制五刑的产生是战争的需要和结果;

(三)一些罪名产生于战争----弗用命.不从誓言罪等;

(四)刑官产生于战争----皋陶作士.

第二节夏商西周的礼

一、周公制礼★

西周的重大立法活动.西周初期在周公的主持下,以周族原有的习惯法为基础,结合

现实需要,对夏商的礼进行全面的整理增删,重新厘订了一套完备的典章制度和礼节

仪式,史称周公制礼.

二、周礼的分类

(一)可分为“本”和“文”;“本”指精神原则;“文”指礼节仪式。

(二)可分为“五礼”、“六礼”或“九礼”。(五礼:吉、凶、军、宾、嘉)

三、周礼的实质

·西周的礼法制度以差序为基础,所谓差序就是强调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等级秩序。

·礼的实质就是“别”,反映了西周的社会秩序是一种等差秩序。

四、周礼的内容

(一)土地所有权

1、土地王有制度:“溥天之下,莫非王土”;

2、分封制度:“授民授疆土”;

3、贡赋制度:“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

(二)

(三)婚姻

1、婚姻形式:贵族实行一夫一妻多妾制,民间实行一夫一妻制。

2、婚姻条件:(1)禁止性条件:同姓不婚、五不娶。

(2)成立条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3

(四)家庭

维护父权:教令权、财产权、主婚权。

维护夫权:男尊女卑,夫权至上。

(五)继承

·夏朝的王位继承主要实行父死子继的世袭传子制度。

·商朝中前期兄终弟及和父死子继并行,但以兄终弟及为主。

·商朝后期将兄终弟及改为父死子继。

·商末实行嫡子继承制度。

·西周主要是嫡长子继承制度和宗祧继承。

第三节夏商西周的刑

●指导思想的变化:

1、夏、商的“天命”、“天罚”观念。 2.西周“以德配天”、“明德慎罚”思想。

●周初统治者在“以德配天”、“敬天保民”的基础上提出“明德慎罚”★思想。

“德”即包括敬天、敬祖、保民三个方面。“明德”,即主张崇尚德治,提倡德教。“慎罚”即适用刑罚、实施刑罚时应宽缓、审慎、适中,不乱罚无罪之人,滥杀无辜。这一思想后经汉儒改造为“德主刑辅”,是古代慎刑思想的理论先导。

一、刑的制定

(一)禹刑:夏朝刑书,正刑有五,科条三千。

(三)汤刑:商朝刑书,又称殷彝。

(三)九刑:西周初年制定的刑书九篇(刑书九篇或九种刑罚)

(四)吕刑★:吕候制刑:西周中期的又一次大的立法活动。《吕刑》的主要内容是将夏朝已有的赎刑整理完善为赎刑制度,还广泛涉及制定《吕刑》的背景和理由、西周法制的思想基础、刑事政策、刑罚原则以及诉讼制度等各方面,实际上是对西周法制经验的一次全面性的总结,是我国古代一篇珍贵的法律文献。

(五)誓、诰、训、命:《甘誓》、《汤誓》、《康诰》等。

二、刑法种类(夏朝)

(一)五刑(法定常用刑)墨、劓、刖(膑)、宫、大辟

(二)族刑(重罪的族诛刑)孥戮

(三)赎刑(适用于同族人犯疑罪的经济刑)

·商朝1、常用法定刑:五刑同夏2、族诛刑:劓殄3、后期特殊死刑

·周朝1、常用法定刑:五刑

2、适用于贵族、官吏及同族人疑罪的轻刑流、赎、鞭、扑

三、主要罪名

夏朝:不孝、弗用命(不从誓命)、昏﹑墨﹑贼

商朝:违抗王命、犯上作乱、三风十愆、弃灰于公道

西周:不孝不友、杀人越货、违抗王命、盗窃与拐骗奴隶、变礼异乐、群饮商朝官刑所禁止的官吏腐化堕落违犯法纪等行为。三风指巫风、淫风、乱风三种不

最早的较为系统的法律规定。

四、刑法原则

1、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疑罪从无)

2、区分故意与过失、惯犯与偶犯

3、共同犯罪区分首从

4、上刑适轻下服、下刑适重上服

5、罪疑惟轻

6、用刑适中

7、罪人不孥

8、悼耄不刑

五、礼与刑的关系

(一)礼和刑的共同性

1、对是非的评价标准一致

2、二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

(二)礼和刑的区别

1、作用不同(礼以劝善,刑以惩恶.法律制度的终极目的在于扬善.礼能实现劝善的作

用)2、使用的对象各有侧重(“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这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并非礼对庶人无约束力大夫犯罪不受刑罚惩处。

①礼不下庶人:一是指礼主要是调整奴隶主贵族内部关系的准则。不是为庶人

而没。二是礼赋予贵族的特权庶人不能享受。庶人只有守礼的义务

②刑不上大夫。一是刑的锋芒针对庶人、奴隶和异族。二是五刑三千条,不设大

夫犯罪之目,刑书没有设定大夫犯罪的条款;三是大夫犯罪、在审理时享有种种特权

第四节夏商西周的司法制度

一、司法职官的设置

(一)夏朝:中央“大理”,地方“士”或“理”。

(二)商朝:商王是最高司法长官,中央司法长官为大司寇,基层为蒙士。

(三)西周:1、中央司法机关:大司寇是中央最高司法官(其他看书)

2、乡遂司法机关:乡士、遂士既是行政官又是司法官。

3、诸侯国司法机关:仿中央体制,设司寇、士师。

二、诉讼审判制度

(一)夏、商:以神明裁判最具代表性。

(二)西周:

1、告诉:分为“狱”和“讼”,可以口头也可以书面。

2、审理:要求双方当事人到庭,重视口供,允许刑讯。还有其他证据形式。

★“五声听狱讼”:西周创立的一种审判方法,又称五听。即要求司法官从言辞、

神色、呼吸、听觉、目光五方面去了解当事人的心理活动。此方法虽然简陋、

粗糙,却是察言观色的审判方法,是心理学在司法领域的最早运用。

3、判决:判决时要以刑书为依据,做到量刑不偏不倚,可以类推。

4、

5、

法官法律责任的规定.即司法官在审判活动中,如果发生惟官﹑惟反﹑惟内

﹑惟货﹑惟来五种循私枉法行为,就构成犯罪,必须处以与罪犯同样的刑罚.

这是中国法律史上关于法官责任制的最早规定.

6、执行:徒刑和拘役的刑罚方法。(见书)

三、监狱管理

夏朝监狱称“圜土”,特别监狱称“夏台”。

西周监狱也称“圜土”,也称“囹圄”,其中关押的主要是有罪未决或等待行刑的人犯,

由掌囚看管。春秋以后,监狱通称“囹圄”。

第二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律制度

司考考点:

铸刑书、铸刑鼎、《法经》

第一节春秋时期成文法的公布

一、春秋时期的“礼崩乐坏”

·一方面是“礼崩乐坏”,一方面是新的主要用于定罪量刑的“法”规范的产生。

(一)主要表现:

1、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2、篡杀违礼时间层出不穷。

(二)主要原因: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所带来的经济关系和阶级关系的变化以及周王作为天下共主

地位的逐渐丧失,导致礼、刑约束力的削弱是其主要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是引起社会经济关系和阶级关系变化的最根本原因。

二、春秋时期各国的立法活动

(一)晋国晋文公重耳执政时期作“被庐之法”;还有赵宣子时代曾经作“夷蒐之法”;

范宣子修订刑书.范宣子于晋平公时代执常国政,修订过刑书,但没公布刑书;

公元前513年晋国“铸刑鼎”,将范宣子刑书公布于众。

(二)楚国在楚文王是制定“仆区之法”。楚庄王时期制定“茆门之法”。

(三)郑国在子产执政时有“铸刑书”之举。

三、春秋时期公布成文法的举动

(一)公布成文法的原因:

时代的要求,新的法观念、法意识影响的结果,大势所趋;

地主阶级为打破奴隶主贵族司法垄断与专横及实行“法治”的需要;

春秋时期成文法运动的结果。

(二)成文法的公布:

1、子产“铸刑书”★

中国法制史上首次公布成文法的举动.公元前536年,郑国大夫子产为巩固

改革成果,使全国上下都有章程可循,将刑书铸于鼎上予以公布,作为国家的

2

春秋时期晋国公布成文法的举动.公元前513年,晋国的大臣赵鞅,荀寅率领

3

春秋时期郑国大夫邓析所拟定的一部法律,因书于竹简而得名.竹刑起初系

私人著作,并不具有法律效力.后来郑国执政大臣认为竹刑更适合于国情,于

公元前501年杀邓析而用其竹刑.至此,竹刑正式为郑国所采用,成为国家的

法律.

(三)公布成文法的意义

1、社会历史潮流使然,是法制发展的大趋所趋

2、打破了旧贵族“临事制刑”的司法垄断传统

3、为战国时期的“法治”运动打下基础,提供条件条件

第二章战国时期的法制变革

●封建制法的形成时期

一、战国时期各国法制变革概况

(一)法制指导思想(法家)

事断于法、刑无等级、重刑轻罪、布之于众

(二)立法活动

1、魏国:《大府之宪》、《法经》

2、楚国:吴起变法、《鸡次之典》、包山楚简

3、齐国、赵国、韩国:《七法》《守法守令十三篇》、《国律》、《刑符》

4、秦国:商鞅变法、秦律、单行法

二、战国时期法制变革的内容

(一)《法经》★的内容

中国法制史第一部比较系统的封建法典,是战国初年魏国李悝制定的。其篇目为盗法、贼法、囚法、捕法、杂法、具法共六篇。前四篇为正律是惩治和囚捕盗贼的规定,杂律包括狡禁、城禁、嬉禁、徒禁、金禁、淫禁、逾制等七个方面的禁令;具律是有关刑罚加、减的规定,类似后世律典的总则。法经的立法宗旨是“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意志和利益。

特点:贯彻法家重刑原则,维护等级特权,保留奴隶制残余。

地位:在形式上,《法经》是秦汉律典制定的蓝本;在精神内容上,其影响远及隋唐以后。

(三)商鞅变法的内容

商鞅变法期间,“改法为律”,并以《法经》为基础,制定了《秦律》。

1、剥夺旧贵族特权的法令

2、发展农业奖励耕织的法令

《垦草令》、《为田开阡陌铃》、奖励耕织、纳粟买爵令、分户令★

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制定的法令.为了发展小农经济增加国家赋税收入,商鞅下令弟兄到了一定年龄必须分家自立门户,否则要加倍征收赋税.分户令客观上有利于封建小农经济的发展.

3、加强中央集权和控制基层社会的法令

●什伍连坐法★

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制定的法令、即“令民为什伍而相收司连坐”,即将民户按什伍编制起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要他们互相监视纠举“奸人”.隐匿不报者连坐;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不告奸者腰斩。这是商鞅为防止和打击民众的反抗活动而采取的措施。

●商鞅还进一步颁布“告奸法”

第三章秦朝的法律制度

司考重点:秦律的主要内容和刑罚。

第一节立法概论

一、法制指导思想

秦朝奉行韩非的法治思想,即以法为本,法、术、势相结合的理论。在该理论指导下,秦统治者又提出了具体的法制原则:

(一)法令由一统,事皆决于上;

(二)“事皆决于法”,一切“皆有法式”;

(三)深督严责,重刑轻罪,乐以刑杀为威;

(四)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二、立法活动

秦朝的立法活动表现为对法律的修订﹑统一以及制定一些新的法律.

(一)云梦秦简

(二)云梦龙岗秦简

(三)里耶秦简

三、法律形式

律、令、制﹑诏、法律答问、廷行事、课、程、式。

●律——稳定的成文法规范

●令——君主或政府某一部门发布命令

●法律答问★

秦朝法律形式之一,是国家对法律的正式解释.其以问答的形式对秦律的立法意图﹑诉讼程序以及法律术语进行解释和补充,具有法律效力.

●廷行事——廷行事指官府判决,经朝廷确认,可以用作断案依据的典型案例.

●封诊式——是关于审判原则﹑治狱程式﹑现场勘验﹑案情调查等方面的规定和一

些典型案件的范例.

第二节秦代法制的主要内容

一、刑事法律制度

(一)刑罚体系

1、死刑(具五刑、腰斩、车裂、戮、磔、坑、枭首、弃市、囊扑、定杀)

2、身体刑(见书)

3、徒刑(城旦舂、鬼薪白粲、隶臣妾、司寇、侯)

4、其他刑罚(经济刑、流放刑、族诛连坐刑、毛发刑、资格刑)

(二)罪名

——危害封建政权及皇权的犯罪。(秦律是如何维护皇权和封建政治秩序的?★)(1)谋反。即阴谋政变或造反,推翻皇帝或现政权的行为。《史记商君列传》载“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交捕商君。……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

曰:…莫如商君反者!?遂灭商君之家。”从量刑之重可以看出,在秦时,“谋反

?为最严重的犯罪。

(2)不道:在秦代“不道”属于政治性犯罪。

(3)不忠:“将军恬与扶苏居外,不匡正,宜知其谋。为人臣不忠,其赐

偶语诗书、以古非今;诽谤、妖言;非所宜言;投书;妄言.

谋反罪;不道罪;不忠罪;不行君令罪;诽谤、妖言罪;偶语诗书、以古非今、非所宜

言罪;妄言罪。

——危害人身安全的犯罪

贼杀伤;斗杀伤。因杀伤家人及主人而构成犯罪:“擅杀子”,“牧杀父母”, “臣强与主

奸”.

——侵害公私财产权的犯罪

群盗。窃盗。盗徙封。匿奸。

——危害国家经济管理秩序罪

匿户;弗傅;匿田;逋事;乏徭;失期;不遗程败程租:.

——官吏渎职罪(秦是如何以法治吏的?★)

·选任实行“审民能,以任吏”;

·实行“保任连坐★”之制;(秦代有关官吏任用的一项制度.其规定担任官吏必须

有人保举推荐,但保举者必须对被推荐人的违法犯罪行为负连带责任,即“任人而

所任不善者,各以其罪罪之”,以防止任官中发生徇私舞弊之事.)

·考核上实行“上计制度”及考课制度;

·重惩官吏渎职犯罪:不直、纵囚、失刑、不胜任、不廉、吏见知不举.

——破坏婚姻家庭秩序的犯罪

重婚、夫殴伤妻等罪。

(三)定罪量刑的原则

区分故意与过失; 集团犯罪加重; 中止犯罪者减免刑罚; 自首减免刑罚; 未

成年人不负刑事责任;诬告反坐.

二、民事法律制度

(一)民事权利主体地位

按等级享受权利,贵族官僚有广泛的权利,商人、赘婿等被限制民事权利。

(二)所有权

1.秦律确立的土地所有权是私人所有权.

2.秦始皇三十一年颁布“使黔首自实田令”.确认土地所有权.

3.对盗窃土地“ 盗徙封”行为给予惩罚,保护土地所有权.

(三)债权

买卖、借贷

(四)关于婚姻家庭

1.行一夫一妻(一妾)制度;

2.夫妻关系比较平等.

女子弃夫逃亡为罪,丈夫与人通奸,妻杀之无罪,丈夫殴妻依常人治罪.

3.歧视赘婿。

秦法律是如何调整封建经济关系的★?

秦代制定了《田律》﹑《厩苑律》﹑《工律》等一系列经济法规,全面调整经济关系. 1.农业是经济法规主要调整和保护的对象,法律对掌握农情,种子使用和保管劳动力调配等作了详细规定;

2 .法律对畜牧业,林业,渔业的调整。

3 .法律对手工业,从产品规格,质量,生产定额,工人培训等作了系统调整;

4 .维护重农抑商的国策,对商业活动进行限制。

第三节诉讼法律制度

一、诉讼审判机构

(一)中央诉讼审判机构

中央主要有皇帝、丞相、御史大夫、廷尉。

(二)地方司法机构

地方则实行行政司法合一体制,郡、县政府及官员都有司法权。

二、诉讼审判制度

(一)告诉

1、含义:揭发,举报,争讼,控告,起诉.

2、告者:官、民.

3、类型:“公室告”、“非公室告”★、“捕告”、“自告”等。

·律将当事人直接向官府呈诉的案件分为“公室告”和“非公室告”两种。

·室告指举告他人贼盗行为的告诉。此类告诉官府必须受理,说明贼盗是秦律

打击的重点。

·告室告即子盗父母,父母擅杀、刑、髡其子和奴婢时,若子告父母,奴婢告主人

的告诉。此类告诉官府不予受理,如仍行控告,告者有罪。反映了秦律对宗法

制度的维护。

(二)审讯

程序:初审:告劾--捕系---讯狱---鞫狱---论狱—当狱---具狱。

上诉:乞鞫;

疑难案件:谳狱.

特点:1、讯问,查清事实;秦律视刑讯为下策;

2、调查,广泛收集证据;

3、案过程作详细记录。

(三)执行(略)

综述:秦代法制的主要特点★

(一)法律庞杂繁密,解释清晰明确

(二)刑种繁杂,手段残酷

(三)注重证据,不倡刑讯

秦律的时代特点★

秦律是我国早期封建法制的典型代表,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不成熟性。

(1)体系庞杂律条繁苛。秦为强化统治,对人们生产、生活、思想、行为各方

面均进行了严格的规范。一切皆有法式,法条十分严密,律条极为繁琐。反映了封

建法制初创时期立法经验尚不成熟。

(2)坚持奴隶解放,又保护奴隶制残余。

(3)刑罚残酷野蛮,秦律沿袭奴隶制时代的肉刑,又发展了战国时代的劳役刑,

刑种繁多,手段残酷.适用上数刑并用,广泛株连,轻罪重罚.

第四章汉朝的法律制度

第一节汉朝法律的制度

一、法制指导思想

(一)汉初奉行“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

(二)汉武帝时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形成

儒家的法制思想主要是“德主刑辅”、“礼法并用”,即主张将德治教化与刑事惩

罚两种手段结合运用,以德化为主,刑罚为辅,以收恩威并用、宽猛相济之功

效。

二、法律体系的建构

(一)汉高祖时期的立法

是汉律的主干。相萧何在秦律六篇的基础上增加了户、兴、厩三篇而制成。

《傍章》,又称《汉仪》,叔孙通就《九章律》未涉及的问题而制订的18篇有关

礼仪制度的法律。

韩信申“军法”、张苍作“章程”

(二)吕后时期的《二年律令》(看书)

(三)武帝时期的立法

《越宫律》:张汤制定的有关宫廷警卫的法律,共27篇;

《朝律》:赵禹在《汉仪》基础上制定的有关“朝会正见”的法律,共6篇

见知人(知道他人)犯法不举告为故纵,而所监临(监督法律执行的官吏)部

主(犯人所在部门的主管官员)有罪并连坐也。

是惩处隐匿“盗贼”之法,目的在于督促官吏及时发觉和缉捕盗贼。

官吏违犯规定私自到诸侯国任职,构成左官罪,依《左官律》追究刑事责任。

(四)东汉时期的立法

无大的立法建树.整体上无大的修改法律令的举措.

三、法律形式

律、令、科、品、比、法律疏释(诸儒章句)

第二节汉朝法制的内容

一、刑事法律体系

(一)刑罚体系

1、汉初刑制改革前的刑罚体系

死刑、身体刑、徒刑、经济刑、连坐刑、资格刑、毛发刑。

2

——肉刑。“当黥者,髡钳为城旦舂;当劓者,笞三百;当斩左趾者,笞五

百;当斩右趾……弃市。”即以笞刑、徒刑和死刑,取代了毁肢刻肤的黥、劓、

刖刑。

——定了岁刑刑期。经文帝改革刑制后汉代岁刑刑期是:髡钳城旦舂五岁

刑;完城旦舂四岁刑;鬼薪白粲三岁刑;司寇二岁刑;隶臣妾分一岁和二

岁刑;复作(女犯)与罚作(男犯)一岁刑。

减笞数,定《箠令》。

废除了肉刑,保存了劳动力,为封建五刑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3、刑制改革以后的刑罚体系

(1)死刑

(2)徒刑

(3)身体刑:笞刑、宫刑、斩右趾、族刑废而复用

(4)财产刑:罚金、赎刑

(5)资格刑:禁锢等。

(二)犯罪种类

1、侵犯皇帝的罪名:矫诏矫制、废格诏令、不敬、祝诅、巫蛊、腹非等;

2、危害政权罪:大逆无道、首匿、通行饮食、贼盗等。

3、官吏职务犯罪:群盗起不发觉、见知故纵、受赇枉法、监守自盗;

4、危害中央集权罪:酎金不如法、阿党附益、事国人过律、私出国界等。

(三)刑法原则

1、汉代早期法律中的刑法原则

特权原则、数罪以最重者论原则、自告减刑原则、诬告反坐原则。

2、儒家思想影响下形成的刑法原则

(1)上请

又称先请,是赋予一定范围的官僚贵族的法律特权,他们犯罪后法

司不得擅拘擅决,而必须奏请皇帝裁断。

(2)矜恤

即老幼废疾者或妇人犯罪,可在量刑和监禁方面给予优待的原则。

(3)亲亲得相首匿★

允许父子祖孙三代亲属和夫妻之间,包庇罪犯可减免刑事责任。是

孔子“亲亲相隐,直在其中”的伦理观念,在封建法律中的直接体现。

意在维护以父权和夫权为中心的封建家庭伦常关系,确保社会秩序

的稳定。

(4)数罪以重者论等原则

一人犯数罪,依其所犯的最重一个罪量刑。

在儒家思想影响下,汉代形成了那些重要的刑法原则?★

上请、矜恤、亲亲得相首匿原则的形成系受儒家思想的影响的结果。

二、民事法律制度

(一)民事权利主体及民事行为能力

民事主体的权利义务因身份而异,统治者的民事权利受到限制,特别是商人被

大量剥夺民事权利。奴婢则不是民事主体。

(二)所有权制度

所有权的取得方式主要有国家赐予、买卖、孳息、继承等方式。

(三)债权制度

债的发生根据主要有契约行为、侵权行为、不当得利等形式和种类。

(四)婚姻家庭制度

1、庭制度受儒家的“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等理论的影响较大。

(1)在婚姻制度方面确认一夫一妻多妾制度;

(2)将儒经中的“七出三不去”原则直接纳入法律;

2、在家庭方面,维护父权和夫权。

(1)汉统治者倡导以“孝”治天下,汉律以“不孝”为重罪处死刑。

(2)统治者允许子弟为报父兄之仇而杀人,东汉为此还制定了《轻侮法》。

(3)夫妻犯罪同罪异罚及离婚、再婚上的不平等。

(五)继承制度

(1)汉律规定爵位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并规定了“非子”、“非正”罪。

(2)财产则实行诸子均分

(3)确认遗嘱继承效力优先于法定继承.

(4)女子也有一定的继承权.

第三节诉讼法律制度

一、司法组织体系

(一)中央司法机关

主要有皇帝、丞相、御史大夫、廷尉。(同秦代)

(二)地方司法机关

西汉为郡、县两级,东汉为州、郡、县三级。地方各级政府及官员都有极大的

司法权力

二、诉讼审判制度

1.起诉

汉朝在起诉上继承了秦朝的制度,分官吏纠举和民人自诉。自诉中禁止卑幼控告尊长。

2.审理方面

创新审判程序“辩告”,审判方式继承周朝的“五声听狱讼”方式,普遍实行刑讯拷打。

3.复审方面

规定了“乞鞫”和“疑狱奏谳”制度。

(一)告劾

1、告:负有相应职责的官吏代表国家纠举犯罪,类似今天的“公诉”。

2、劾:当事人或见知人向官府控告或举发犯罪,类似今天的“自诉”“检举”。

子告父母、媳告公婆、奴婢告主人不受理,处弃市之刑

未成年人及罪人的告发不受理

诬人、告不审、重罪轻告者要承担相应形式责任。

(二)讯鞫

1、辩告:汉朝创设审判程序,司法官在审讯之始向当事人交代有关法律条文。

2、汉代仍采用周秦以来“五声听狱讼”的审判方式,实行严刑拷打。

(三)复审——汉代复审制度有“乞鞫”和“奏谳”两种

乞鞫:即罪囚不服判决,可以要求复审。

奏谳:汉代创制的疑狱逐级上报复审的制度。

(四)执行(见书)

三、儒家思想对司法制度的影响★

(一)《春秋》决狱

《春秋》决狱,即引用儒家《春秋》、《诗》、《书》、《易》、《礼》等经典的精神原则或事例作为判案的依据。《春秋》决狱起源于汉初,武帝以后盛行,大儒董仲舒曾大量引经决狱232个案件,并编成《春秋决事比》。

(二)录囚

录囚是皇帝或上级长官直接详审罪囚,平反冤狱的制度,为汉朝首创。该制度是受儒家“仁政恤刑”、“天人感应”等学说影响的结果,对于及早发现冤案,改善司法状况,稳定社会秩序等都有积极意义。

(三)大赦

大赦即对罪犯进行普遍宽赦的制度,赦前之罪不论举发与否,均免除或减轻刑事责任。

大赦于汉朝形成制度,国家凡有喜庆或灾异事件,皇帝均要大赦。大赦是儒家仁政思想影响的结果,使用适度,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

(四)秋冬行刑

秋冬行刑即除罪大恶极者决不待时外,死刑均在立秋以后,冬至之前执行的制度。该制度受儒家“王者生杀,宜顺时气”等思想的影响,同时与中国古代不夺农时理论有关。

综述:汉代法制的特点★

(一)开始了礼法结合的进程

“礼法结合”是汉律的重大变革和主要特点。“礼法结合”自汉代开始,其表现在:

首先,礼仪制度法典化,如《傍章》、《朝律》的内容主要是礼仪制度;经学大

师引经注律的“章句”被赋于法律效力。

其次,儒家经典的精神内容被引入法律,如受“三纲五常”思想的影响,汉律极

力维护皇权、父权、夫权,设置一些新罪名,形成一些重要的刑法原则;

第三,在司法上,创设了《春秋》决狱、录囚、秋冬行刑、大赦等制度。

(二)体系庞大,律条繁杂

第五章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法律制度

第一节主要立法活动

一、立法指导思想和原则

(一)“拨乱之政,以刑为先”与“壹刑”、“壹赏”

一方面肯定礼对法制具有指导作用,另一方年在治国方略上又采用法家所主张的“以法治国”的策略。

(二)“简直”和“理直刑正”

杜预和张斐主张,具体看书。

(三)适时变法,引理入律。

重视法制。

二、主要律典的制定

(一)曹魏《新律》

傍采汉律,制定《新律》。以汉《九章律》为基础。

《新律》是三国时期立法成就的集中体现,其创新有:

1、改《具律》★为《刑名》,置于律首,使律典结构趋于合理与科学;

?战国,秦,汉律典的一篇.其内容类似于后世刑法总则.其首先出现于战国时期魏国李悝《法经》中,为第六篇,内容是关于加减刑罚的规定,此后秦汉法律中有具律,主要规定罪量刑的通例.具律是此后封建法律中第一篇《名例律》的前身.

2、对《九章律》各篇的内容进行调整,使内容与篇名相副,增加篇目至18篇,

3、充实了法典的内容;

4、首创了“八议”制度。

(二)晋《泰始律》

以汉《九章律》和魏《新律》为基础,也称《晋律》

《泰始律》是两晋时期立法成就的集中体现,其创新有:

1、于《刑名》之后增设《法例》一篇,使律典结构更为合理,“删繁就简”,具有

“宽简周备”特点;2、减少重法条款;3、引礼入律,形成一些体现儒家思想

的法律制度和原则;4、增加律疏注释,明确概念名词。

(三)南北朝的主要律典

1、南朝:《永明律》《梁律》陈律令

2、北朝:《北魏律》《北齐律》《麟趾格》《大统式》《大律》

什么说南北朝法制“北优于南”?★

南朝制定了《永明律》、《梁律》、《陈律》,但基本上是《泰始律》的翻版,建树不大。

北朝则先后制定了《北魏律》、《麟趾格》、《大统式》、《北齐律》、《大律》。

其中《北魏律》集汉魏晋立法之大成,开隋唐法制之先河。

《北齐律》有很多重大创新:合晋律刑名、法例两篇为名例篇,冠于律首,封建律典的总则至此确立;合并篇目,确定12篇的法典编纂体例;确立“重罪

?篇目数:新律18篇---泰始律20篇---北魏律20篇---北齐律12篇.

?“总则”名称与位置的变化(名例律的由来) :

法经“具法”第六—秦律“具律”第六---九章律“具律”第六----新律“刑名”律首

---泰始律“刑名﹑法例”一﹑二篇----北魏律“刑名﹑法例”一﹑二篇----北齐

律“名例律”首篇.

第二节法律内容的发展变化

一、刑事法律制度的变化

(一)礼法结合进一步发展

1、“八议”制度★

?我国封建社会规定贵族官僚中八种人享有法律特权的制度,即议亲﹑议故﹑议贤﹑议能﹑议功﹑议贵﹑议勤﹑议宾.这八种权贵人物犯罪后,可以通过特别程序获得减免刑事责任的优待. “议”的具体特权和程序是:八议之人犯死罪,司法部门不能擅断,而须将所犯罪行和应议理由奏报朝庭,经三法司评议后,由皇帝裁决.一般都可以得到从宽处理,免于死刑.但犯十恶者不适用八议.八议入律始于三国时期曹魏《新律》,到隋唐制度化

2、“官当”制度(汉代已有,《陈律》正式使用官当之名)

·以官品或爵位抵罪,是贵族官僚犯罪后享受的一种特权。

3、准五服以制罪★

晋律首创的刑法制度.五服制度是我国古代确定亲属范围.体现亲属关系的

亲疏尊卑的礼制.随着汉以后礼法结合的发展,五服制度被用作亲属相犯定

罪量刑的依据.如对于卑亲属侵犯尊亲属人身和身份的行为,服制逾重,处刑

逾重;服制逾轻,处刑逾轻.反之尊亲属侵犯卑亲属,服制逾重,处刑逾轻,服制

逾轻,处刑逾重.明清律典在篇首列有服制图表,以便于司法官吏审理亲属相

犯时查阅.

4、“重罪十条”制度

北周时期基本确定,由《北齐律》定名。后来发展为“十恶制度”。

5、“留养期亲”制度

6、清议禁锢之科

(二)刑罚制度的变化

各国进行了一系列的刑罚制度的改革,包括:

1、刑罚种类:每朝每代不同,具体见书。

2、刑罚制度的重要改革:(这些改革直接促成了封建五刑制度的确立.)

(1. 缩小缘坐范围;

(2.流刑制度化;

(3.废除宫刑;

(4.统一刑种为:死、流、徒、鞭、杖。肉刑退出历史。

二、民事经济法律制度的变化

(一)婚姻立法

1、强制早婚

2、严禁士族与庶族通婚

(二)土地立法

1、曹魏的屯田制

2、两晋的占田制

3、北朝的均田制

三、诉讼法律制度的发展

(一)司法机关的变化

1.曹魏始设律博士。

2.北齐改廷尉为大理寺。

3.各国在尚书台下设都官尚书,主管司法行政兼管刑狱, 加上御史台,中央三

大司法机关的雏型基本形成。

(二)鞫[jū]狱“不须责家人下辞”原则的确立

刘宋废除晋朝的令子孙证父祖之罪制度,使亲属容隐制度进一步发展。

(三)直诉制度的形成

北魏设立置登闻鼓,南梁设置肺石函,接受直诉。

(四)死刑奏报制度的建立

复核:审判程序。复奏:执行程序。

(五)众官会审制度萌芽

(六)《春秋》决狱制度形成

在汉代时期仅是惯例,至三国两晋南北朝才成制度。

(七)刑讯方式规范化

北魏有重枷,北周有霹雳车,南梁有“测罚”,南陈有“测立”

(八)死刑行刑制度萌芽

汉朝确立秋冬行刑原则,《陈律》规定标志萌芽,唐朝形成完备制度。

第三节立法成就与律学的发展

一、立法主要成就

(一)法律形式日渐规范

1.律令界限开始明确.律以定罪名,令以存事制.

2.格、式上升为主要法律形式.东魏麟趾格,西魏大统式.

3.出现名例律,并开始成为法典的首篇.北齐律.

(二)律典编纂由繁入简,趋于定型

1、至北齐律终于确定律典12篇的编纂体例。

2、确定律典第一篇为《名例律》,规定罪名、刑名,定罪基本原则。

(三)引礼入法,儒家思想逐步法典化

1、封建特权制度法律化:八议、官当。

2、罪行的确定和执行以礼制为标准:服制、重罪十条、存留养亲。

(四)民族融合,推动法治改革与创新。

二、律学的发展及其影响(看书)

综述:三国两晋南北朝法制的特点★

(一)法律形式日渐规范

(二)律典编纂由繁入简,趋于定型

(三)引礼入律,儒家思想逐步法典化

(四)民族融合,推动法制改革与创新

第六章隋唐五代的法律制度

第一节隋朝法制建设的成就及其历史地位

一、隋朝法律的制定

(一)法制指导思想

隋唐时期的封建统治者继承和发展了汉以来儒家“德主刑辅、礼法并用”的法

制指导思想,尤其唐朝更强调“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出现了“礼

法合一”。

(二)隋朝法律的制定

1、《开皇律》★

“刑网简要,疏而不失”的《开皇律》,是隋朝立法成就的集中体现。《开皇律》

采北齐律体例,定律典结构为12篇500条;确立了笞杖徒流死封建五刑制度;

改重罪十条为十恶制度;将魏晋的八议、官当列为定制;创设“例减”特权及

死刑三复奏程序。

2、《大业律》

3、令、格、式及制、诏。

二、隋朝法制的成就

(一)《开皇律》的立法成就

1、继承《北齐律》12篇体例共500条,以名例律为首篇。

2、确立了笞、杖、徒、流、死封建五刑制度。

3、改革“重罪十条”,确立“十恶”制度。

4、继承汉代以来的上请、八议、官当等贵族官僚特权制度并有所完善。

(二)其他立法成就

5、创设“例减”特权及死刑三复奏制度。

三、隋中后期法制的毁坏

四、隋朝法制的历史地位

第二节唐朝主要律典的制定

一、法制指导思想和原则

强调儒家德尔“德主刑辅”思想。

1、主张立法宽简与划一

2、强调“法令不可数变”

二、主要律典的制定

(一)《武德律》

与关中百姓“约法十二条”;《开皇律》为基础加入“五十三条新格”成《武德律》。

(二)《贞观律》

唐太宗时期对《武德律》进行全面修订,定名《贞观律》。

废“兄弟分居,连坐俱死”之法;创设加役流刑,死刑减等;规定了比附类推的

法律原则。《贞观律》使唐律基本定型。

(三)《永徽律疏》★

唐高宗永徽之初将《贞观律》改定为《永徽律》。永徽四年(653年)《永徽律疏》

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年)编制的《唐六典》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封建行政

法典。它的制定,使唐朝行政管理制度化、法律化,是唐朝立法的新成就。

(五)《大中刑律统类》

开创了法典编纂的一种新体例,成为刑律统类。

三、法律体系

(一)唐朝法律体系的构成

唐朝法律体系由律、令、格、式、制、敕等构成。

律:正刑定罪的成文法典,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令:行政命令,涉及范围广泛,包括均田令、官制令等。

格:帝王用以“禁违止邪”临时发布的制书和敕令,具有最高法律效力。

式:规定国家机关的办事细则和公文程式。

(二)唐朝各法律形式之间的关系

第三节唐朝的刑事法律制度

一、《唐律疏议》简介

继承《开皇律》体例,共十二篇具体看书,第一篇为《名例律》

二、唐律的基本制度和原则

(一)五刑制度

隋《开皇律》首先确立了笞杖徒流死封建五刑制度;唐律继承了隋朝的五刑制

度,并创设“加役流”。★

唐太宗时创设的一种刑罚,是将最高流刑的劳役刑期限,从1年加至3年,即流

3000里,服3年劳役,以作为部分死刑的贷死之刑.其是唐初统治者约法省刑,务在

(二)

隋《开皇律》在《北齐律》“重罪十条”的基础上首创“十恶”制度。唐朝继承

“十恶”制度,包括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不大敬、不孝、不睦、

不义、内乱十种严重危害皇权和违背封建礼教的犯罪。

(三)贵族官僚享有的各种特权制度

贵族官僚享有的“八议”、“上请”、“例减”、“收赎”、“官当”特权制度进一

步完备。

(四)主要刑法原则

贵良贱同罪异罚(隐性)/共同犯罪区分首从(显性)/自首减免(显性)/累犯

加重(针对盗窃)/更犯并科论处/二罪以上俱发/轻重相举(类推原则)/区分公罪与

私罪/同居相隐不为罪/准五服以治罪/老幼废疾减免刑罚/化外人相犯(唐律首创)四、主要犯罪及刑罚

(一)危害封建政权和皇权的犯罪

唐律将谋反、谋大逆、谋叛、不大敬罪列为“十恶”,给以最严厉的处罚。

(二)严重违反家庭伦常的犯罪

唐律中违反家庭伦常的犯罪主要有:恶逆、不孝、不睦、不义、内乱。

(三)侵犯人身安全的犯罪

主要有不道罪、杀人罪、伤害罪。

(四)侵犯财产的犯罪

主要有强盗、窃盗罪等。

(五)官吏贪赃枉法的犯罪

唐律首创“六赃”罪、监守自盗罪。唐六赃★

唐律惩罚六种非法攫取公私财物的罪名,包括受财枉法,受财不枉法、受所监临财

物,强盗,窃盗,坐赃罪.主要是针对官吏贪赃而设置的罪名.唐六赃的规定,对于严

惩官吏经济贪利型职务犯罪具有积极的意义.

(六)官吏渎职的犯罪

唐律规定渎职罪主要有暑置过限、稽缓制书官文书、乏军兴罪、临阵先退等罪。

(七)违反国家经济制度的犯罪

为了保证租庸调制和均田制的推行,唐律设置应受不授、应还不收、应课不课

罪;“盗卖、盗公私田”罪、“脱口”罪、“增减年状”罪、“脱户”罪。

第四节唐朝的民事经济法律制度

一、民事主体的法律地位

特权者、凡人、商人、贱民。

二、土地所有权和债

唐朝前期实行均田制,讲无主荒地分给农民或官僚,并非废除了土地私有制,那些本来就拥有私有土地的,其土地私有权仍予保护。后期实行两税法,全面推行土地私有制。

隋唐时期的债主要是合同之债,即买卖、借贷、雇佣、担保、租佃等契约关系,其中以买卖和借贷居多。

三、婚姻家庭制度

(一)婚姻制度

1、婚姻制度:唐律确认一夫一妻多妾制度。

2、结婚:赋予尊长主婚权,形成婚书制度,禁止规定较多(五条)。

3、离婚:和离、休妻、义绝。

(二)家庭制度

1、维护父权:赋予家长对子女的教诫权和财产权。

2、维护夫权:夫妻相犯,实行同罪异罚。

四、继承制度

唐律规定了爵位继承、食封继承、一般财产继承、户绝财产继承等内容.

五、均田法、赋役法和专卖法(略)

第五节唐朝的诉讼法律制度

一、司法机关

(一)中央司法机关

(1)隋朝的中央司法机关原为大理寺、都官和御史台,在开皇三年将都官改为

刑部。(2)唐朝沿袭隋制中央设大理寺、刑部、御史台。三司分掌审判,复核

和监察;

(二)地方司法机关

地方州县行政长官兼理司法

二、诉讼制度

唐代告诉的形式仍是民人告诉和官吏纠举。

1、严谨卑幼控告尊长

2、对前三恶及强盗、杀人等重罪强制告奸

3、要求告诉要实事求是,严谨投匿名信告人

4、禁止越诉,特殊情况下准许直诉

三、审判机关

(一)管辖制度:级别管辖和地域管辖制度。

(二)回避制度:一般官员任官回避(早有);司法官回避制度(唐创)。

(三)刑讯制度:虽然允许刑讯逼供,但禁止法官任意刑讯,并对刑讯作了规定。

(四)申诉与复审制度:徒刑以上案件审理终结,要宣告所犯罪名并允许复审申请。

(五)死刑复核、复奏制度:始于南北朝时期,隋朝形成制度,唐朝臻于完善。

(六)虑囚制度:始于汉代,唐朝进一步完善。州刺史定期,皇帝和监察御史不定期。

(七)办案期限制度

(八)死刑行刑制度

(九)法官责任制度

三司推事★

唐朝的审判制度.即重大疑难案件由大理寺卿,刑部尚书,御使中丞共同审理.这种由中央三司主要长官会审重案的制度,称为三司推事.三司推事,使三法司在重大的审判活动中相互制约,共同对皇帝负责,有利于法律的统一适用,减少冤错案件,强化了皇帝对司法的控制.

死刑复奏★

我国封建时代的一项死刑执行程序.萌芽于南北朝,隋唐实现制度化,凡死刑案件执行前都必须向皇帝奏报三次,才能行刑.唐太宗时期一度实行五复奏制度.死刑复奏制度是中国古代慎刑思想的体现,也是皇帝控制司法权的体现.

第六节唐朝法制的特点及历史地位★

一、唐朝法制的特点

(一)法制臻于完善

1.法律形式的体系化;

2.行政法规成为独立法典;

3.法律内容空前完备;

4.法律解释精当。

(二)礼法合一(礼法结合由汉开始,南北朝发展,唐全面结合)

1.唐律的制定一准乎礼;

2.注疏取证于礼;

3.定罪量刑于礼以为出入。刑制宽平适中。

(三)刑罚最为宽平

1、重罪条款大为减少

2、废除了酷刑、肉刑

3、株连范围最窄

中国法制史重点知识

中国法制史复习重点 一、夏商法制 (一)夏 1、夏代法律内容:统称为禹刑,泛指夏代所有的法律。 2、奴隶制五刑制度:是通行于中国古代奴隶社会的一种刑罚体系,即墨、劓、刖、宫、大辟五种。其中,前四种为肉刑,即身体刑,大辟为死刑,即生命刑。这种刑罚体系野蛮而又残酷,一直到南北朝时方为封建制五刑所取代。 3、司法制度: (1)夏代中央最高司法官称为“大理”,地方法官称“士”,基层则称“蒙士”。他们分掌夏代中央、地方乃至基层的司法审判工作。 (2)夏代监狱称之为“圜土”,中央监狱称为“夏台”。 4、夏代的法律规范:昏、墨、贼、杀。(也许有案例) (二)商 1、“商有乱政,而作汤刑”:《汤刑》是商代奴隶制法的泛称。《汤刑》是商代的立法思想。 2、商代婚姻继承制度: (1)明确确定一夫一妻制; (2)继承制度:商时为“兄终弟及,父死子继”的继承制度,且“弟及为主,子继为辅”,亦即兄殛弟继,无弟子继,弟死兄子继。直至商王武丁时始立太子制,即商代末年确立嫡长子继承制。 3、司法机构: (1)商代中央最高审判机关为“司寇”,位列六卿;下设正、史等审判官,地方与基层司法审判官则称“士”与“蒙士”。 (2)商代监狱承夏制仍称为“圜土”,另设有专门关押要犯之狱,称为“囹圄”。 二、西周法制 1、法律思想:承夏商“天讨”、“天罚”神权法思想,提出“以德配天”、“明德慎刑”的政治法律主张。在法律形式上主张“礼”、“刑”并用,在这里,德等同于礼。并同时体现民之所欲,天必从之的思想,这是“民本”思想的雏形。其礼的核心是尊尊、亲亲。 2、宗法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中存在的一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庭组织与国家制度相结合,以保证血缘贵族世袭统治的政治形式。宗法制度是西周时期基本政治制度。 3、法律形式: (1)周公制礼——尊尊、亲亲。西周时期的“礼”是法律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国家强制性。 (2)“吕刑”、“九刑” 4、刑罚:仍以墨、劓、刖、宫、大辟五刑为主,并形成以“圜土之制”、“嘉石之制”为名的徒刑拘役等刑罚,以及赎刑、流刑等制,作为五刑的补充,这是封建制刑罚的萌芽。 5、刑法原则 (1)三赦之法:老幼犯罪减免刑罚; (2)三宥之法:区分故意与过失、惯犯与偶犯; 6、刑事正策——“刑罚世轻世重” 《尚书?吕刑》:“轻重诸罚有权。刑罚世轻世重”。“权”是权衡、度量。主张“刑罚世轻世重”就是说要根据时势的变化,根据国家的具体政治情况、社会环境等因素来决定用刑的宽

中国法制史重点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楔形文字法 指古代西亚两河流域地区各奴隶制国家以楔形文字镌刻而成的法律的总称。它产生于公元前3000年左右,到公元前6世纪,随着新巴比伦王国的灭亡而逐渐走向消亡。 2.《汉穆拉比法典》 公元前19世纪,同一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王国第六代国王汉穆拉比在吸收原有楔形文字法的基础上制定的一部法典。其原文镌刻在一块黑色玄武岩石柱上,又称“石柱法”。法典分为序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基本上适应了当时巴比伦国家奴隶制经济的影响,具有较大的历史影响。 3.吠陀 印度最古老神圣的法律渊源,约成于公元前1500-公元前600年,分为《梨俱吠陀》、《赞颂吠陀》、《娑摩吠陀》、《耶柔吠陀》四部,以诗歌体裁写成。它们充满了神话和幻想,反映了当时印度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其中许多涉及当时人们的行为规范和社会习惯。 4.摩奴法典 约成于公元前2世纪-公元2世纪,是古印度第一部较为正式的法律典籍,它较全面地论述了吠陀的精义,规定了以种姓制为核心的基本内容。它对印度法制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传播至东南亚及远东地区,从而形成了以它为基础的印度法系。 5.印度法系 世界五大法系之一,指随着古代印度法的发展,以《摩奴法典》为基础的古代印度法律制度广泛影响而形成的,包括了当时东南亚各国。至15世纪最后一个印度化王国灭亡,印度法系也成了死法系。 6.解负令 公元前594年雅典梭伦立法的一项改革内容,规定拔除立在债务人份地上的记债碑,作为债务抵押品的土地无偿归还原主,禁止人身奴役和买卖奴隶,因债务抵押为奴者一律恢复自由,因债务而卖身到外国为奴的自由人由国家出金赎回。7.市民法 又称公民法,是古代罗马国家固有的法律,包括民众大会和元老院通过的带有规范性的决议、法律以及习惯法规范,仅适用于罗马市民(公民)。其内容主要是有关罗马共和国的行政管理、国家机关以及一部分诉讼程序的问题,涉及土地等财产方面的不多。其特点是体系不完整、带有保守性、形式主义比较浓厚等。8.万民法 万民法是规范罗马公民和非公民之间以及非罗马公民之间的纠纷的法律体系,是

中国法制史笔记全整理

中国法制史 绪论 一、关于中国法制史学科 (一)中国法制史是法律史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 (二)中国法制史的研究范围 (三)中国法制史的发展历程 二、关于中国法制史的基本线索 (一)夏商西周春秋时期法制的萌芽和成长 (二)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央集权君主专制法制的形成和发展 (三)隋唐法制的完善 (四)宋、元、明、清法制的成熟及演变 (五)中国近代法制的演变 (六)新民主主义法制实践及其转型 (七)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法制的建设 三、关于中华法系 【中国传统法制的基本特征】 (一)以儒家学说为法制的基本的指导思想和立论基础 (二)引礼入法、礼法结合 (三)家族本位的伦理发占有重要地位 (四)鲜明的专制特性? (五)融合了以汉族为主题的各民族的法律意识和法律原则 (六)刑事、行政、经济立法比较发达,民事立法相对薄弱 (七)无讼是求,调处息争 论述中华法系及特点: 中华法系是指以中国古代法律制度为母体,在东南亚早期封建国家之间形成的一个影响广泛的法系。中华法系的母法就是经千年积累而成的中国古代法律制度。中华法系的子法系统,主要有封建时期的日本、朝鲜、越南等仿效中国古代法而建立起来的法律体系。 中国法系的特点表现在:从立法和法典结构上看,是“诸法合体,民刑不分”;从司法体制上看,是“行政兼理司法”。但是,中华法系的基本特点应该是“礼法合一”。礼法合一”是指在中华法系法律制度中,中国传统的论理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完全融为一体,法律的评判标准与道德的评判标准完全一致。 第一章夏商西周的法律制度 司考考点: 明德慎罚、出礼入刑、五刑、契约、婚姻继承、大司寇、五听、五过、三刺。

·神话传说时代——习惯法 ·夏商周——形成了礼刑结合的国家法体系 ·西周的法制思想已形成一个较为完备的体系,其内容趋于成熟,促进了礼刑结合的法律制度得到进一步发展,并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司法制度。 第一节中国法律的起源 一、原始人的法 ·法人类学的基本观点 (一)法是社会生活需要的产物 (二)无论原始社会还是文明社会都有其法律制度 ·中国原始人的法表现为礼与刑两个方面 二、礼来源于原始人的祭祀 三、刑始于兵,兵狱同制 (一)刑起源于部落战争----刑始于兵,兵狱同制 (二)战争产生了刑罚---- 奴隶制五刑的产生是战争的需要和结果; (三)一些罪名产生于战争----弗用命.不从誓言罪等; (四)刑官产生于战争----皋陶作士. 第二节夏商西周的礼 一、周公制礼★ 西周的重大立法活动.西周初期在周公的主持下,以周族原有的习惯法为基础,结合 现实需要,对夏商的礼进行全面的整理增删,重新厘订了一套完备的典章制度和礼节 仪式,史称周公制礼. 二、周礼的分类 (一)可分为“本”和“文”;“本”指精神原则;“文”指礼节仪式。 (二)可分为“五礼”、“六礼”或“九礼”。(五礼:吉、凶、军、宾、嘉) 三、周礼的实质 ·西周的礼法制度以差序为基础,所谓差序就是强调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等级秩序。 ·礼的实质就是“别”,反映了西周的社会秩序是一种等差秩序。 四、周礼的内容 (一)土地所有权 1、土地王有制度:“溥天之下,莫非王土”; 2、分封制度:“授民授疆土”; 3、贡赋制度:“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 (二) (三)婚姻 1、婚姻形式:贵族实行一夫一妻多妾制,民间实行一夫一妻制。 2、婚姻条件:(1)禁止性条件:同姓不婚、五不娶。 (2)成立条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中国法制史答案

1.质剂:买卖双方各执一半。这种竹简分为长短两种,2、六礼:西周结婚的程序;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币,长(券)叫质,用来买卖奴隶或牛马等;短(券)叫剂请期,亲迎,后来封建社会基本上沿用西周的六礼制度。,用来买卖兵器或珍异物品。 3.五听:审判官在审判活动中观察当事人心理活动的五4.《法经》: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完整、系统的封建法律。 种方法,一曰辞听;二曰色听;三曰气听;四曰耳听;由战国时期魏国李悝制定了《法经》。《法经》六篇,分别是盗、贼、五曰目听。”囚、捕、杂、具。从《法经》的内”容,总之,《法经》是新兴地主5.以古非今罪:秦朝设立的罪名,就是以过去的事例指阶级意志和利益的集中体现,是封建地主阶级镇压农民反抗的暴力责现实的各项政策和制度工具 五、案例分析1.商纣争太子案 (1)在商代妻和妾区别是什么?(2)嫡长子继承制的含义及意义。 答:妻妾的地位截然不同,二者处于极不平等的地位。答:嫡长子继承制就是王位和爵位由正妻所生的长子继承的制度。 大多数妾是奴隶主贵族从女奴中强娶来的,还有的是此制度始于商朝末期至西周初期正确立。嫡长子继承制决定了通过“嫔嫁”来的,即奴隶主贵族娶妻,往往同妻的隋嫁奴隶社会私有制下的一妻多妾制,如果在多妻的情况下,就会因争夺财女一同收为妾。一妻多妾制是由于奴隶社会私有制决定产和王位产生混乱,乃至战乱。所以妻妾之分也就有了嫡子和庶子之分,嫡长子继承制,如果多妻就会造成王位混乱和争斗财产,就以避免在继承问题上发生争执,进而影响奴隶阶级专政的统治秩序影响奴隶阶级专政的统治秩序嫡长子继承制有利于奴隶主阶级统治秩序。 2.车裂商秧案(1)结合教材,简述商秧改革的主要内容(2)请叙述刑、法、律的概念 答:商鞅在秦国进行两次变法第一次变法(公元前359)。答:从词源看,汉字“法”确有“平”、“正”、“直”和“公正裁判”的含义。 重点是打击奴隶主贵族的政治势力。具体内容是:一是整顿户籍,与“法”字有密切联系的另一个字是“律”。据(说文解字)的解释,设立连坐法,防止隐匿坏人;二是奖励告奸;三是.奖励农业生产;“律,均布也”。可见,“法”总是指一种判断平、正、直的标准四是.奖励军功。第二次变法(公元前350)。重点是废除奴隶制而“律”则主要强调的是人人必须遵守的东西。把“法”与“律”连用,的土地制度。具体内容是:一是.进一步强调分户居住;二是.取消就是说“律”是一种包含有国家确认的判断公、正、直的标准的“律”。 分封制,普遍建立郡县制;三是.废除井田制,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法律”一词在清末民初才被广泛使用,据说是受日本的影响。 四是.统一度量衡制度。商鞅变法意义,在于通过变法改革,促进了 封建生产关系的发展,使得秦国国势日强,在战国“七雄”中跃居六国 之首,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大业奠定了基础。 三、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亲亲得相首匿:允许一定范围的亲属之间对于一定的犯2.官当:中国封建社会指官员犯罪可用官品或爵位折抵徒刑和流罪可以首谋隐匿刑的刑罚。 2.官当:中国封建社会指官员犯罪可用官品或爵位折抵 徒刑和流刑的刑罚。 3.唐律疏议:《唐律疏义》就是《永徽律疏》,它是我们研4.宋刑统: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刊版印行的封建法典。 究唐律的范本,而且是我国封建法典的典范,成为中华法系的其条文只是《唐律疏议》的翻版,变化之处在于:增加“折杖法”; 代表。《永徽律》以保护封建土地所有制,维护封建宗法制度,收集自唐末至宋初150年间的敕、令、格、式中的刑事规规范加强皇帝的权力,统治和镇压农民为主要内容,是中国现存最209条附于律文之后;篇目仍是12篇、502条但在每篇下设有门,完备的一部封建法典,全文保存在《唐律疏议》中。合计213门 5.秋审:秋审是清朝的一种审判制度,从明朝发展而来。 秋审的对象是复审各省上报的被处以死刑的囚犯。 1

2019年电大本科中国法制史重要知识点整理版

单选题 1.”昏.贼.贼,杀”是夏朝法律内容,其中”杀人不忌为( B.杀)”。 2.西周时吕刑制定了赎刑和有关刑法原则的内容.吕刑的作者是( B.吕侯)。 3.我国古代首次公布的成文法是在( B.鼎上)。 4.汉代对利率曾有明确规定,超过法定利率这叫做(A.取息过率)。 5.明律规定,对于执行监察职务的所谓”风宪官”的御史,若犯贪污罪比其他官吏处刑要加重(B.二等)。 6.在中国法制史上,”八议”最早规定在( A.(曹) 魏律)。 7.《唐律疏议》第二篇的篇名是( B.卫禁)。 8.中国封建社会国家对某些重要的商品实行专卖的制度,叫做(D.禁榷制度) 9.旧中国起草的第一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刑法典是( D.《大清新刑律》)。 10.鸦片战争后清朝的专门负责司法行政的机关是(C.法部)。 11.夏朝奴隶制国家的第一个国王是( C. 启). 12.我国古代赎刑最早出现在( A. 夏朝)。 13.春秋时期在晋国铸刑鼎的是( A. 赵鞅). 14.战国初期魏国的李悝制定的一部封建法典,叫做( B. 法经)。 15.秦朝有一种以极端残忍的死刑与肉刑井用的刑罚是( D. 具五刑). 16.在《法经》的基础上增加了户律.厩律.兴律三篇的是( C. 察律)。 17.清朝每年复审各省死刑案件的司法制度叫做( A.秋申). 18.《钦定宪法大纲》的附录是( D.臣民权利义务). 19.担任《大清民律草案》的总则.债权和物权三篇起草的外国法学家是( D.日本人). 20.《左传.昭公六年》记载:”周有乱政,而作”( C.九刑)。 21.在我国,首次以年龄确定刑事责任年龄的是( B.汉朝)。 22.宋代初年出现的官府承认土地私有权的凭证,叫做( A.红契)。 23.中国法制史上,确立”十恶”罪名的法典是(C 《开皇律》)。 24.保存至今一部最早的.最完整的.具有封建国家行政法典性质的文献是( A.《大唐六典》)。 25.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近代意义上的专门刑法典是( D.《大清新刑律》)。 26.《钦定宪法大纲》的正文是( A.君上大权)。 27.以孙中山为首的中华民国第一届政府得以成立的法律基础是( B.《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 28.南京国民政府的立法机关是( C 立法院)。 29.1946年5月4日党中央发布指示,改减租减息为没收地主土地,这个指示即为( C”五四指示)。 30.商朝的(刑事)立法指导思想是( A.神权法)。 31.春秋时期叔向反对郑国铸刑书于鼎,铸刑鼎的人是( D.子产)。 32.战国初期魏国的李悝制定的一部封建法典,叫做( B.法经)。 33.秦朝有—种以极端残忍的死刑与肉刑并用的刑罚,叫做( D.具五刑)。 34.汉朝有一种法律形式是比照断案的典型判例,此法律形式为( D. 比)。 35.《钦定宪法大纲》的附录是( D.臣民权利义务)。 36.太平天国早期的革命纲领是( A.《天朝田亩制度》)。 37.北京政府主管行政诉讼的司法机关是( D.平政院)。 38.西周出现了契约关系,买卖契约称为( A.质剂)。 39.汉朝有一种法律形式是针对某类事情的一个方面制定的单行法规,此法律形式为( C. 科)。 40.“重罪十条”始于( D.北齐律)。 41.在中国历史上,将典卖制度化的朝代不是( A.西周)。 42.中国封建时代最完备的行政法规及行政立法总汇的法典不包括( D.《崇德会典》)。 43.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近代意义的宪法性文件是( B.《钦定宪法大纲》)。 44. 夏启作为夏朝第一个帝王,打破了传统的掸让制,确立了( A.王位世袭制)。 45.辛亥革命发生后,清政府用了三天便制订和通过了( B.《十九信条》)。 46.西固有一种刑罚是把犯罪者晒成肉干,这种刑罚叫做( C. 脯). 47.春秋时期,我国第一次公布成文法的是郑国的( C. 子产)。 48. 战国时期,在秦国进行二次变法改革的人物是( B. 商殃)。49.首次将”亲亲得相首匿”原则规定下来的法律是( C. 汉律). 50.晋律的特点是纳礼入律,将儒家的( C. 服制)列入律典,作为定罪量刑的原则. 51. 唐代官吏退休年龄为( D.七十岁)。 52.宋朝将历史上最残酷的生命刑正式纳入法典,即( C. 凌迟刑). 53.明代刑罚除死刑外,以( D. 充军)为最重。 54.史书上记载:”吕命穆王,训夏( D. 赎刑)。” 55.秦朝的中央司法审判机关的长官叫( C. 廷尉)。 56.在我国法制史上,正式把”重罪十条”纳入法典的是( B.北齐律)。 57.首次{最早规定规} 定封建五刑制度的法典是( A.开皇律)。 58.中华法系的典型代表是( B. 《唐律》)。 59.我国第一部刊版印行的封建法典是( D. 《宋刑统》)。 60.清朝主管审判的中央司法机关是( A. 刑部)。 61.太平天阔的结婚证书叫( A. 合挥)。 62.武昌起义后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共四章( A.21 )条。 63. (在中国历史上)我国第一部由中国共产党领导劳动人民制定,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纲领是( B.《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 64.秦朝的中央行政机关实行( B.三公九卿制)。 65.中华法系的代表法典是( C. 唐律疏议)。 66.正式确定封建制五刑的法典是( A. 开皇律)。 67.采用”重典治乱世”的开国皇帝是( D.朱元璋)。 68.《钦定宪法大纲》的正文称为( A. 君上大权)。 69.夏朝法律制度”昏.墨.贼,杀”中规定的刑名是( D.杀)。 70.商朝”立纣为太子案”进一步说明了王位继承实行严格的( C. 嫡长继承)。 71.西周的买卖契约称为( A.质剂)。 72.秦朝的判案成例叫做( B.廷行事)。 73.汉武帝之后,汉朝的法律指导思想的核心是( C. 儒家思想)。 74.将”八议”制度最早规定在法典里的是( A.魏律)。 75.典卖制度法律化的完备始于( C. 宋朝)。 76.为防止臣下结党,最早设置奸党罪名的法典是( C. 《大明律》)。 77.最早确立封建制法典十二篇体例的法典是( A.魏律)。 78.最早确立”十恶”罪名的封建制法典是( D.《开皇律》)。 79.宋朝将判案的成例叫做( C.断例)。 80.通过胡惟庸案,可以总结朱元璋时期法律制度的特点之一是( A.重典治吏 )。 81.在我国,程序法和实体法分开,始于( B.鸦片战争后清朝 )。 82.在太平天国的法律中,主张发展近代经济.提倡修铁路.造轮船的法典是( B.《资政新篇》)。 83.《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采取的政体是( A.总统制 )。 84.《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规定苏维埃国家政治制度是( B.工农兵代表大会)。 85.夏商周三代监狱的通称是( D.圜土)。 86.第一次将儒家的”服制”列人律典的封建制法典是( B.晋律)。 87.宋朝将中央主管官署就某项法令所作的解释叫做( C.申明) 。 88.太平天国后期的纲领性文件是( B.《资政新篇)。 89.《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采取的政体是( B.责任内阁制)。 70.朱元璋将重典治乱世的重点放在( A.重典治吏)。 71.《史记.殷本记》说”纣囚西伯( B.羑里)” 72.春秋时期对晋国铸刑鼎提出反对意见是( D.孔子)。 73.秦朝强制男犯白天修筑城的徒刑叫做( A.城旦)。 74.“重罪十条”是”十恶”的基础,确立“重罪十条”的法典是( C.北齐律)。 75.最早规定“封建制五刑”的法典是( B.《开皇律》)。 76.中国历史上最残酷的刑罚当属( D.凌迟)。 77.夏朝出现了一种制度,可以用财物折抵刑罚,这种制度叫做( C.赎刑)。 78.西周法律规定,民事案件要缴纳诉讼费,形式为( B.束矢)。 79.《法经》共(C.六篇)。 80.《中华民国约法》采取的政体是( A.总统制) 。 81.在奴隶制五刑中,破坏犯罪者的生殖器官,进而残害生殖机能的刑罚是( D.宫刑)。 82.战国时期的立法指导思想“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的中心是(A.取消旧奴隶主贵族在法律上享受的特权)。 83.汉代对被告人进行审讯叫( A.鞠狱)。 84.工农民主政权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刑事法规是( A.《中华苏维埃共 .

中国法制史专题整理

中国法制史专题整理 刑罚 夏商五刑:墨、劓、膑、宫、大辟 周初《九刑》:墨、劓、刖、宫、大辟、流、赎、鞭、扑 西周中后期赎刑是《吕刑》的核心内容 秦“具五刑”:秦朝最残酷的死刑 “赀别”:秦朝经济刑之一,经济制裁惩罚官吏一般失职和百姓一般违法行为汉“亲亲得相守匿”原则 废除肉刑 魏晋《北齐律》标志着初步形成封建五刑制,分为:死、流、徒、杖、笞 唐以五刑为主:死、流、徒、杖、笞 《贞观律》中出现“加役流” 五代“刺配”(杖刑、流刑、刺面三刑合一);凌迟 宋宋真宗时期刺配刑上升为法定刑罚之一;南宋时以国家大法肯定凌迟 明《大诰》规定许多律外适用的酷刑;充军有终身(本人)和永远(子孙)定罪量刑“轻其所轻,重其所重” 清“发遣为奴”即将犯罪者发往边疆某地为八旗官兵或贵族私家之奴隶 五礼与六礼 五礼周礼名目即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 吉礼:祭祀;凶礼:悼念;宾礼:天子诸侯;军礼:征伐;嘉礼:节庆 六礼西周婚姻仪式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纳采:求婚;问名:姓氏出生;纳吉:祭祀; 纳征:聘礼;请期:婚期;亲迎:迎亲 八议 魏晋八议制度《曹魏律》:议亲、议故、议贤、议能、议勤、议贵、议功、议宾隋《开皇律》进一步完善八议制度 唐确定八议制度:议亲、议故、议贤、议能、议勤、议贵、议功、议宾) 十恶 南北朝《北齐律》确定重罪十条:反逆、大逆、叛、降、恶逆、不道、不敬、不孝、不义、内乱 隋《开皇律》改“重罪十条”为“十恶” 唐《名例律》规定“十恶”: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和内乱。 谋反:图谋、参加推翻封建政权; 谋大逆:图谋、毁坏皇帝宗庙、陵墓和宫殿;谋叛:图谋、背叛国家; 恶逆:一种殴打、谋杀尊亲属;不道:杀人、邪术诅咒; 大不敬:危害皇帝人身安全和尊严;不睦:亲族互相侵害; 不义:侵犯长官和夫权;内乱:亲族之间犯奸 五听与六赃 五听西周审问方式:辞听、色听、气听、耳听、目听

中国法制史“首”“最早”“第一次”知识点汇总

中国法制史“首”“最早”“第一次”汇总 1.赎刑最早出现于夏朝; 2.中国古代文献记载最早的一条军法见于《甘誓》(夏启) 3.商朝晚期最早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 4.我国最早的劳役刑规定也是最早的强制劳动改造出现在西周; 5.郑国“铸刑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公布成文法的活动; 6.《法经》是我国第一部比较系统的封建成文法典,首创编纂封建成文法典的先河; 7.《法经》首创封建成文法典总则篇; 8.《法经》是最早规定对贪污犯罪进行惩处的封建成文法典; 9.《秦律》是我国第一部以“律”命名的封建成文法典; 10.最早颁布的令是商鞅的《分户令》; 11.监察制度来源于战国(御史),创建于秦朝(御史大夫),确立于西汉(御史台)。西汉末年,御史大夫更名为大司空,御史府改作御史台,由御史中丞主管监察事务,东汉时御史台称为宪台,西晋政权首次以御史台作为中央最高监察机关; 12.法律儒家化始于汉朝;《晋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儒家化的成文法典; 13.录囚制度、“亲亲得相首匿”(汉宣帝)始于汉朝; 14.《曹魏律》(《新律》)首次将“八议”入律; 15.《曹魏律》首次将类似于后现代封建成文法典总则的篇目置于律首; 16. 曹魏政权首创死刑复奏制度; 17.《晋律》(《泰始律》|《张杜律》)首次规定“准五服以治罪”制度; 18.西晋首设“登闻鼓”直诉; 19.《北魏律》首次将“官当”正式入律;“官当”正式规定在《北魏律》与《陈律》中;元朝开始废用“官当”; 20.北魏政权“以格代科”,首次创立“格”这一法律形式; 21.北魏政权首创杖刑; 22.西魏《大统式》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式;格成为一种法律形式始于东魏《麟趾格》; 23.西魏政权最早下诏废除宫刑;北齐时最终废除宫刑; 24.《北齐律》首次使得篇章体例定型化; 25.《北齐律》首创以“名例律”命名刑法典总则,并沿用至清末,确定12篇结构; 26.《北齐律》首次规定“重罪十条”; 27.北齐政权首次以大理寺作为中国古代中央最高审判机关; 28.《开皇律》首次使封建制五刑制度化; 29.《开皇律》首次区分公罪与私罪; 30.《开皇律》首次规定“十恶”;《大业律》内容上删除了“十恶”条款; 31.《贞观律》增设加役流;《贞观律》标志着唐代基本法典即告定型; 32.唐律首创疏议; 33.《唐律疏议》是到目前为止保存下来的最早、最完整的封建成文法典; 34.《永徽律疏》是中华法系的代表性法典,在元代以后称为《唐律疏议》; 35.唐律首次对自首、共同犯罪、比附、化外人相犯、六赃、六杀等作出完整规定; 36.《唐六典》是我国第一部经过系统编纂的封建行政法典; 37.两宋最频繁(最经常性)的立法活动是编敕; 38.《大中刑律统类》(唐宣宗时颁) 首创“刑统”的法典编篡方式; 39.《宋刑统》是我国第一部刊版印行的封建成文法典; 40.凌迟刑首次出现于五代时期,但属法外刑;宋代确立为法定刑(《庆元条法事类》);《大明律》首次使凌迟正式入律;至清末废除(《大清现行刑律》); 41.宋朝首创刺配刑; 42.宋朝首创条法事类;至今只保留下一部宁宗朝编订的《庆元条法事类》; 43.宋代所有权分为动产所有权和不动产所有权,《宋刑统》对动产所有权做了明确规定; 44.宋朝宋慈编纂的《洗冤集录》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法医学专著; 45.宋朝首创“糊名”(弥封)、“誊录”、和回避等考试方法和规则; 46.宋仁宗首创《窝藏重法》;宋神宗颁行《重法地法》(《盗贼重法》); 47.元代第一部较为系统的成文法典:《至元新格》;

中国法制史重点

中国法制史重点 1、试论中国法制史的特点(参见书上P5-6原文) 2、宗法制 1) 宗法制的由来及内容:宗法制是由父权家长制演变而来的,以宗族血缘关系 为纽带 的族制系统,与国家制度相结合,家国一体化的宝塔式政治组织世袭制度。 2) 宗法制的原则:嫡长继承制和分封制。 3) 宗法制的目的:通过血缘亲疏远近关系的划分来确定政治权利和财产的再分配,避 免内讧,稳定奴隶主的统治权。 4) 嫡长继承制与宗法制的关系:嫡长继承制是宗法制的基础,宗法制都是以嫡 长继承 制为原则,按照血缘关系决定政治等级的高低,形成父系、父权、父治为特征 的世 袭制度。 5) 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原则,促进分封制的巩固与发 展。分封 制是宗法制在国家政权组织上的实施与体现,两者相结合形成等级特权制度。 P39- 40 3、礼于刑的关系: 1) 共同点:礼与刑是西周时期法律制度的组成部分,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表 里。凡是

礼不允许的也是刑不能容忍的。“出礼则入刑”,两者缺一不可。 2) 不同点:a、从作用上,“礼者,禁于将然之前;法者,禁于已然之后” 。b、从关系上,“礼为本,刑为治”、礼为纲,刑为目。C、从适用上,“礼不下庶人, 刑不上大夫”(贵族官吏犯罪后享有一定的特权)。P44 4、成文法公布的实例与意义 实例: 1)公元前536年,郑国大夫子产将刑书铸于鼎,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公布成文法的实例,遭到当时贵族叔向的强烈反对。 2)春秋郑国的邓析,私造刑书,写于竹简之上,故称“竹刑”。具有法律效力。写于竹简的目的是为教材和帮他人打官司。 3)公元前513年,范宣子所著刑书被赵鞅、荀寅铸于鼎,遭到孔子的反对。意义: 1) 成文法的公布结束了“刑不可知,威不可测”的历史,开创了“法治”代替“礼治” 的新局面。 2) 成文法的公布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封建经济制度的形成。

中国法制史考试知识点(已整理)

夏商 中国法律起源的特点(简答): 1.浓厚的宗法氏族血缘色彩。 2.以家长制的集权统治为基本统治方式。 3.法律与道德相互结合,界限不清。4.刑事法规相对发达,而民事法规相对落后。 选择: 禹刑:所谓“禹刑”,是夏代法律的总称或代称。泛指夏代的法律和刑罚。汤刑:是商代法律的总称,泛指商王朝的所有法律、法规和制度。 圜土:中国奴隶制时代的监狱大多称为“圜土”。 西周 “明德镇罚”的立法指导思想的内容:“明德慎罚”的主张要求统治者首先要用“德教”的办法来治理国家,也就是通过道德教化的手段使天下人民臣服,在制定法律、实施刑罚时应当宽缓、谨慎,而不应一味地用严刑重罚来迫使臣民服从。西周各代统治者把道德教化与刑罚镇压结合起来,形成了西周时期“礼”、“刑”结合的法制特色。“明德慎罚”的具体要求可以归纳为“实施德教,用刑宽缓”。其中“实施德教”是前提,是第一位的。“德教”的具体要求,周初统治者逐渐扩展为内容广博的“礼治”,即要求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都按既有的“‘礼”的秩序去生活,从而达到一种和谐安定的境界,使天下长治久安。至于“用刑宽缓”则集中体现在西周的各项刑罚适用原则的规定中。礼与刑的关系(论述或简答): (1)西周的礼刑一般关系。西周时期,“刑”是同“礼”相对应的一个范畴,多指刑法和刑罚。“礼”与“刑”是西周法律体系的不可分割的两个组成部分,共同构成了当时完整的法律体系。其中,“礼”是一种积极的规范,即正面地、积极地规范人们,要求人们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而“刑”则处于消极被动状态,对于一切违背礼的行为进行处 罚。凡是礼所禁止的,亦为刑所不容, 二者相辅相成,即所谓“礼之所去,刑 之所取”,“出礼入于刑”。 (2)“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礼 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是中国古代法 律中一项重要原则,作为一项法律原 则,所强调的是平民百姓与贵族官僚之 间的不平等,强调官僚贵族的法律特 权。所谓“礼不下庶人”,说的是庶人 以下“违于事而不备物”,即忙于生产 劳动,又不具备贵族的身份和礼所要求 的物质条件,因而不可能按各级贵族的 各种礼仪行事,这些礼也不是为他们设 立的。但这绝不意味着庶人可以不受礼 的约束,因为礼所强调的是等级差别, 天子有天子的礼,诸侯有诸侯的礼,不 能僭越,任何越礼的行为都要受到惩 罚,对庶人更是如此。 所谓“刑不上大夫”,原指大夫以 上贵族犯罪,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获得某 些宽有,在适用刑罚时享有某些特权, 之所以如此,主要是为了在广大被统治 者面前保持贵族作为一个整体的尊严。 但这些礼遇绝不等于大夫以上贵族可 以不受刑罚制裁。在实际生活中,官僚 贵族犯重罪同样要加以惩罚,特别是对 那些“犯上作乱”的贵族,更是严加惩 处。史籍上关于官僚贵族因犯罪被杀、 被刑的记载不胜枚举。 “五过”制度: “五罚不服,正于五过。五过之疵,惟 官、惟反、惟内、惟货、惟来”,即凡 属司法官罚不当罪、询私枉法者,均分 别按“五过”之罪加以处罚。 “惟官”,指秉承上司旨意,官官相护; “惟反”,指利用职权私报仇嫌; “惟内”,指内亲用事,为亲徇私; “惟货”,指贪赃受财,敲诈勒索; “惟来”,指接受请托,枉法徇私。凡 以此五者出入人罪,均按“其罚为钧” 的方法处置,即按枉法受刑者所受到的 具体刑罚,处罚司法官,用以保证法律 的公正性。 婚姻原则: 西周时期,婚姻的缔结有三大原则。 一夫一妻制是西周婚姻制度的基本要 求、“同姓不婚”、“父母之命,媒妁之 言”。 “六礼”: 西周“婚礼六礼” (1)纳彩,即男家请媒人向女方送礼 品提亲; (2)问名,即在女方答应议婚后,由 男方请媒人问女子名字、生辰等,并卜 于宗庙以定吉凶; (3)纳吉,卜得吉兆后,男家携礼物 至女家订婚,确定缔结婚姻; (4)纳征,又称“纳币”,即男方派人 送聘礼至女家,正式缔结婚姻; (5)请期,即男家携礼物女方择定婚 期; (6)亲迎,即婚期之日男方迎娶女子 至家,至此,婚礼始告完成,婚姻也最 终成立。 “七出三不去”: 七出:西周时期,女子有下述七种情形 之一,丈夫即可有正当理由合法休妻。 “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 妒,去;有恶疾,去;口多言,去;盗 窃,去。” 不顺父母,去;因为“逆德”。 无子,去;因为绝嗣不孝。 淫,去;因为乱族。 妒,去;因为乱家。 有恶疾,去;因为“不可共粢盛”,既 因女方的疾病而不能共同生活。 口多言,去;因为离间亲属。 盗窃,去。因为反义。 三不去:以下三种情况,不能休妻“有 所娶无所归,不去;与更三年丧,不去; 前贫贱后富贵,不去。” “有所娶无所归”是指女子出嫁时有娘 家可依,但体弃时已无本家亲人可靠, 一若此时休妻则会置女子于无家可归 之境,故不能休妻。 “与更三年丧”是指女子入夫家后与丈 夫一起为公婆守过三年之孝,如此已尽

马工程《中国法制史》课本期末重点笔记整理

《中国法制史》 第一、二章 一、中国法律起源的特点:国之大事,在祀与戎。(p17) (一)战争与法律 (二)祭祀与法律 二、奴隶制五刑的具体内容 1、大辟:死刑 2、膑辟:剔去罪犯的膝盖骨 3、宫辟:损害罪犯的生殖器官 4、劓:割去罪犯的鼻子 5、墨:在罪犯的脸额部位刺字 6、刖:砍掉罪犯足 第三章 一、西周的《九刑》 九刑有两种含意: 1.西周实行的九种刑罚,即墨、劓、刖、宫、大辟、流、赎、鞭、扑 2.《九刑》是西周成文刑书的统称。 流:中国古代称流刑为流。指把罪犯押解到边远地方服劳役或戍守,不得离开该地区的刑罚。赎:赎刑用财物抵免刑罚。 扑:扑刑是一种身体刑,包括笞、鞭、杖。笞用竹,鞭用革,杖用荆。扑刑在古代为教刑,用来督责官吏,又称为官刑。 鞭:鞭刑(在古代)全部都体现在刑讯上 二、明德慎罚的思想 “明德慎罚”是“以德配天”政治思想的自然延伸,“以德配天”主张“民之所欲,天必从之”,也就是说“民心”即“天意”。“明德”就是提倡“德治”,注重教化的作用;“慎罚”就是指立法、司法、刑罚处罚要宽缓、慎重。明德慎罚就是强调要将教化和刑罚结合起来。崇尚德政,提倡德教,谨慎地使用刑罚。此思想奠定了中国古代法律思想中的“重德”、“仁政”传统三、西周的质剂与傅别 (一)质剂:买卖契约 质:买卖奴隶、牛马等贵重的活物用较长的契约 剂:买卖兵器、珠宝等贵重器物用较短的契约 (二)傅别:借贷契约 傅:书写别:中分,借贷双方各执一半 四、七出与三不去 (一)七出 1、无子:妻子未能生子 2、淫泆:妻子生活作风淫乱 3、不事舅姑:不孝顺公婆

4、口舌:妻子搬弄是非离间亲属关系 5、盗窃:妻子暗蓄私财 6、妒忌:妻子争风吃醋 7、恶疾:妻子罹患恶性传染病 (二)三不去 1、有所取无所归,不去:结婚时妻子有来处,休妻时无归处 2、与更三年丧,不去:妻子与丈夫曾经共同为公婆之一守满丧期 3、前贫贱后富贵,不去:结婚时丈夫贫贱,休妻时夫已富贵 五、五听 案件审理中,法官兼听诉讼双方的供词,并以经验辨别双方供词的矛盾与真伪,即为五听。五听指五种观察方法。 一曰辞听(观其出言,不直则烦):言词是否矛盾 二曰色听(观其颜色,不直则赧然):脸色是否异常 三曰气听(观其气息,不直则喘):呼吸是否急促 四曰耳听(观其听聆,不直则惑):注意力是否集中 五曰目听(观其眸子视,不直则眊然):眼神是否游离 六、西周对刑事、民事诉讼似已做了区分,刑事诉讼称狱,民事诉讼称讼 第四章 一、最早公布成文法的国家 1、郑国是最早公布成文法的诸侯国,公元前536年,在执政子产的主持下,郑国率先以“刑鼎”形式公布成文法。 2、公元前513年,在执政赵鞅、荀寅的主持下,晋国把范宣子制定的刑书铸在鼎上,以刑鼎形式加以公布。 3、公元前501年,郑国大夫邓析自己制作了一部“刑书”,把其内容书写在竹简上,被称为“竹刑” 二、《法经》:中国第一部内容比较系统、完整的封建法典 (一)产生背景 李悝变革,制定法经巩固改革成果 1、政治:“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的规定,废除世卿世禄制,不再以身份来获赏、禄 2、经济:实行“尽地力之教”,充分调动农民的劳动积极性,使封建式的小农经济得到巩固发展 3、军事:严格对官兵进行考核,考核通过者还要给予优待 (二)体例内容 1、《法经》由六篇构成,依次为《盗法》、《贼法》、《囚法》(网法)、《捕法》、《杂法》、《具法》 2、第一部分是专门打击盗贼犯罪的法律规定:《盗法》、《贼法》、《囚法》(网法)、《捕法》《盗法》:打击侵犯财产权犯罪的法律规定 《贼法》:打击侵犯人身权犯罪的法律规定

中国法制史期末复习重点

第一章中国法律的起源和夏商法律制度 早期五刑:墨、劓、膑、宫、大辟。 刑起于兵,兵刑同制。 夏商的神权法思想是法律的思想基础。 王命包括誓(约束)、诰(告诫)、命(君主的命令)等多种形式。 夏有乱政、而作禹刑(禹刑可能是夏朝法律规范的总称)、五刑是其主要内容。 汤刑一般指商朝法律的总称。 夏商五刑:墨、劓、髌、宫、大辟。 大辟即死刑,宫刑即男子去其势、女子幽闭的刑罚,髌是断足或者砍去膝盖骨,劓即割掉鼻子,墨刑在面部或额上刺刻特殊标注之后,再染以墨的刑罚。 刑罚原则:刑不株连、疑罪从轻、不杀无辜、过失从轻 中央司法官,商称司寇。 神判和天罚是夏商司法审判的特点。 夏朝监狱为圜土、夏朝末年称之为夏台、商朝监狱有羑里。 简述原始氏族战争对我国法律起源造成的影响:阶级分化,原来的氏族社会行为规范,后来便成为了法律。氏族首领的职权演变为统治者,建立了权力机关和法律机构。原始社会末期也确立了不少刑罚罪名及处置方法。有法官和审判的存在。频繁的氏族部落战争促进了民族的融合,早就了法律。部落军事首领掌握着军事权利,这就必然对原有的氏族部落首领的继承制造成破坏。 简述中国法律起源的特点:①刑起于兵,兵刑同制。中国法律起源于氏族部落同族之间以及同外族的战争。②原始风俗转变为法律。③血缘纽带关系影响之深。④维护部落首领的政治权利的集中和强化。 简述夏商立法思想以及立法活动的情况:夏商以“恭行天罚”、“天讨”的神拳发思想作为法律的思想基础。立法活动:①王命(誓、诰、命)②禹刑③汤刑④官刑 简述夏商法律制度的基本情况:法律内容出于秘密法状态。已经出现比较完备的刑事法律体系。产生了我国早期的经济法规,反应国家管理和调节社会生产各方面的程度。军权至上,神权法思想渗透至深。 第二章西周法律制度 西周的立法指导思想有:天罚思想、明德慎罚(缓和阶级矛盾,对周初的社会发展进步提供了有益的环境)、礼治思想(维护等级猪肚、预防犯罪、防民) 《吕刑》西周中期的重要刑书,主要内容是规定刑罚的种类及适用刑罚的原则。适用刑罚的总原则为明德慎罚。赎刑是其核心内容,可以用钱财代替或抵消其刑罚。 西周礼制的基本原则是亲亲和尊尊。 西周刑罚区分故意过过失、惯犯与偶犯的原则。(眚、非眚,非终、惟终) 西周刑罚遵循世轻世重的原则。用刑灵活,因时而异。 我国西周时期的法律制度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礼与刑的关系:奴隶主阶级专政的两种手段:①出礼入刑,②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西周礼的本质特征) 西周契约制度:大宗买卖用长劵,称为质;小宗买卖用断券,称为剂。“傅别”也是一种书面契约,在借贷活动中使用。

中国法制史重点

中国法制史 绪论 一、中国法制史的涵义 (一)中国法制史概念 中国法制史是研究中国历史上各种类型法律制度的主要内容、特点、历史、作用及其规律性的科学。 (二)中国法制史的研究对象 中国法制史的研究对象是中国历史上各种类型法律制度在其产生、发展、演变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本质、特点及其规律性。 二、中国法制史学的性质、地位与学习方法 中国法制史跨法学和历史学两个学科门类,既是法学的一个分支,又是历史学中的一门专史,是具有法学属性和历史学属性的二重性质的交叉学科。但是,中国法制史的内容、研究目的和基本方法更具法学特色,法学属性居主导地位(用近现代西方的法律制度和法学概念知识等)。法律史学为法学基础学科,为法学专业主干课程和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学习和研究这门科学,既需要有法学的基础理论知识,也需要有历史学的理论和知识。 学好这门课的方法: 抓住每一历史时期法律制度的特点。 按照立法思想、主要法典、法律制度、司法制度等专题理出学习线索。 使用前后对比的方法进行比较。 以点带面、点面结合,注意核心概念的掌握。 充分利用图书馆和网络资源助学。 三、学习中国法制史的意义 中国法制史其学科价值主要是通过对法律现象的历史总结,为当代的法制建设提供历史借鉴,提高法律意识,同时也为各个部门法的发展提供理论底蕴。 中国法制史所研究的是历史上的法律,是过去的法。但是,它所面对的却是现在和未来,它以总结法制历史的经验来启迪人们的思维,开阔人们的视野。“以古为鉴,可知兴替”,这正是中国法制史的学科魅力和价值所在。 第一章夏商西周的法律制度 第一节中国法律的起源 一、关于法的观点 (一)法律是国家社会的产物(传统的观点) 法律至少与国家同时产生,我国法律产生于夏朝。(二)法律是社会生活需要的产物(法人类学派的观点)有人类社会就有法律,我国法律产生于原始社会。 二、中国法律的起源 中国的法律由原始习俗演变而成,主要由礼和刑组成。(一)礼起源于原始人的祭祀 礼最初是祭祀中的礼节仪式,后演变成习俗,国家形成后,涉及国家制度的礼演变成法。 (二)刑始于兵 兵刑同一;法官源于军法官;刑源于军法、军纪。 三、中华法系及其特点 (一)中华法系 中华法系是指以中国法为母法发展起来的具有共同法律传统的东亚诸国法律规范总称,包括古代中国法、朝鲜法、日本法、琉球法、安南法等。 (二)中华法系的特点 春秋之前:“临事制刑”,其目的是追求“刑不可知,威不可测”的效果。 春秋之后:(1)以儒家思想为理论基础,摆脱了宗教神学的束缚。 (2)维护纲常伦理,确认家族法规。 (3)皇帝始终是立法与司法的枢纽。 (4)官僚、贵族享有法定特权,良、贱有别。 (5)诸法合体,行政机关兼理司法。 春秋之后具体法律特点 引礼入法,礼法结合,法律以礼教为指导原则和理论基础。 特权法与等级法。 法自君出,权高于法。 家族本位的伦理法治。 天理、国法、人情的协调统一。 重刑轻民。 注重吏治,职官管理法自成体系。 无讼是求,调处息争。 法典编纂体例上采用“诸法合体,民刑不分”的形式。 制定法与判例法相互为用。 第二节夏商西周法制思想的演变 一、夏、商的法制观念 夏商奉行“天命”、“天罚” 观念 “天命”即“受命于天”,“天罚”即“奉天之命,行天之罚”。商朝将祖先神与上帝合一,使神权法思想达到顶峰。二、西周的法制思想 西周奉行“明德慎罚”思想 周初统治者总结商朝灭亡的教训,从“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推出“明德慎罚”思想。 在“明德慎罚”思想指导下,又提出“刑新国用轻典,刑平国用中典,刑乱国用重典”、“刑罚世轻世重”的政策原则。 第三节夏商周的礼 一、礼的制定与《周礼》 夏朝制定了《夏礼》,商朝制定了《商礼》。 西周初年,通过“周公制礼”,制定了《周礼》。 《周礼》是调整人们行为规范的总和,范围涉及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

中国法制史2021最新整理

中国法律起源的特点 第一,中国法律产生于中国古代特殊的历史环境下,它的法律起源具有独自的特点,即礼法相结合。 第二,中国法律在形成时具有早熟性。 第三,中国法律在形成是具有维护专制王权的特点。 第四,由于自然经济的稳固,商品经济的不发达,及过早确立君主专制制度及礼法规范的发展,使中国法律在形成时具有刑事法规发达而民事法规相对落后的特点。 第五,由于西周提前进入阶级社会,奴隶制发育不完全,所以,它的法律在形成时带有氏族社会的浓厚色彩,及宗法统治的显著特点。 西周时期礼与刑的关系 所谓“礼”,是古代中国社会长期存在的,旨在维护宗法血缘关系和宗法等级制度的一系列精神原则及言行规范。 在先秦史籍中,礼与刑是经常并列出现的两个范畴。在先秦时代,刑有三个层次上的含义: 第一,专指砍头的刑法,这是刑的最原始含义。 第二,各种刑罚的通称。 第三,泛指与刑罚密切相关的法律规范。 从宏观上看,西周时期的礼与刑都是维护社会秩序和调整社会关系的重要原则。其中礼是积极、主动的规范,是“禁恶于未然”的预防;刑是消极的处罚,是“惩恶于已然”的制裁。 礼重在教化,刑重在制裁。 由于礼在西周时期社会的经济、政治、军事、教育、家庭生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礼也构成了当时不成文法律体系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所以说,在西周时期,礼与刑二者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 婚姻继承制度 在西周,婚姻继承继承制度往往带有婚姻继承制度以外的政治含义。

(一)婚姻制度的基本原则 1、一夫一妻多妾制。按照宗法制度的要求,从天子到平民,一个男子只可有一个妻子,即正妻。除正妻以外,男子还可以合法的拥有数量不等的侧室,即妾。 2、同姓不婚。即禁止同姓家族成员之间的通婚行为。主要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其一,男女同姓,会生下不强建的一代。其二,同姓不婚,多与异姓结婚有利于“附远厚别”。 3、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姻成立的基本前提就是父母之命,另外,还需要经过媒氏中介。 4、婚姻六礼。主要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二)解除婚姻条件的限制 在西周时期,解除婚姻的大权掌握在男方家长方面。并具有一套完整的制度,称为“七处三不去”。 其中七处又称七去,是西周时期男子可以休妻的七项条件。主要包括:不顺舅姑、无子、淫、妒、有恶疾、口多言、盗窃。 按照西周时期的礼制,女子若有“三不去”理由之一,夫家即不可修妻。“三不去”具体指:有所娶而无所去、与更三年丧、前贫贱后富贵。 (三)继承制度 在西周时期,由于宗法制度的要求,占主导地位的继承制度是宗祧继承,即身份地位的继承,财产的继承附属于宗祧继承。 据史籍记载,在周成王以后,嫡长子继承制度就已经确立,所谓“立嫡以长不以贤”。也就是说,政治身份以及在家族中大家长的身份地位,都只能由正妻所生的长子来继承,如果正妻无子,则在诸妾所生男子中选择最贵者作为继承人。作为法定继承人,嫡长子继承的是对整个家族的统治,即对家族成员的领导、财产的支配。因此,嫡长子继承制是西周宗法制度的一个重要支柱。 五听 西周时期形成了整理案件的“五听”制度。所谓“五听”是指审理案件时判断当事人陈述是否真实的五种方式。主要包括:辞听、色听、气听、耳听、目听。 春秋时期公布成文法的主要活动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