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第8讲 宋元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

第8讲 宋元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

第8讲 宋元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
第8讲 宋元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

第8讲宋元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

考点一理学的发展

一、理学的创立

1.背景

(1)魏晋时期道教的传播和①佛教的盛行,冲击着儒家思想作为核心价值观念的地位,儒学的统治地位进一步被削弱。

(2)唐代的韩愈率先提出了复兴②儒学的主张;北宋士大夫们掀起了儒学复兴运动。

2.创立:北宋时期,以程颢、程颐为代表的“北宋五子”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天理”的高度,创立了一套新儒学体系——理学。“二程”确立了理学的最高范畴“③天理”,并认为其核心是“仁”。张载是理学中唯物主义的杰出代表。

二、理学的成熟

1.标志:南宋④朱熹建立了庞大而严密的理学体系。

2.表现

(1)理气关系:朱熹认为理气互相依存,但逻辑上理先于气,理不能离开气。

(2)修养论:强调日积月累和循序渐进,强调“仁”和仁者境界。

(3)方法论:格物致知。

(4)社会政治理论:道的价值内涵是“⑤三纲五常”,干预政治的关键是“⑥正君心”。

3.影响:朱熹的思想作为官方正统儒学,维护了专制主义政治制度,对后世影响巨大。

概念辨析“格物致知”的含义

“格物致知”就是花时间,讲方法,深刻探究万事万物的本质,以达到对普遍天理的认识。格物是致知的基础,致知是格物的目的和深化。

1 / 19

三、理学的发展——陆九渊的心学

1.主张

(1)核心命题是“⑦心即理也”。

(2)主张“⑧发明本心”。

(3)剥落和扫除“物欲”和“意见”。

2.影响:影响了后世的思想体系。

图解历史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教材补遗鹅湖之会:淳熙二年(1175年),吕祖谦为了调和朱熹与陆九渊兄弟之间的思想分歧而“会归于一”,邀请朱熹和陆九渊、陆九龄等到信州铅山鹅湖寺相会,讨论学术问题,就“为学之方”等展开辩论,史称“鹅湖之会”。朱陆双方的分歧主要表现在,朱熹侧重于“道问学”,先博后约,通过泛观博览后归之约来认识天理,陆氏以之为“支离”;陆九渊主张“尊德性”,发明本心,“先立乎其大”,忽视知识积累,以求顿悟,直指人心,朱氏认为“太简”。如此双方形成治学方法之争。

朱陆之争由朱陆之异所引起,双方的鹅湖治学方法之争辩在学术文化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促进了当时学术思想的发展,使得双方的观点进一步明确,各自在考虑对方批评的基础上,丰富和完善了自己的思想,由此促进了理学的发展。

探究点“理”与“心”的激荡——儒学的复兴

◆史料实证

2 / 19

史料1 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此理。……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天理流行,触处皆是:暑往寒来,川流山峙,父

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

天理之件数。

——《朱子语类》史料2 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王阳明《传习录》史料3 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

——〔清〕戴震

◆史料解释

(1)史料1可分三层,第一、二句指出理生万物,第三句指出理无处不在,第四句说明伦理纲

常等都体现了“理”。

(2)史料2中,第一句强调“心”是万物本原,第二句指出良知无处不在,第三句指出求理不

必外求,恢复良知即是天理。

(3)史料3指出理学的消极影响,“理”成为扼杀人性的工具。

◆史料运用

(1)根据史料1、2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在寻求“理”的方式上有何

不同。其分别属于什么哲学范畴?

提示不同:程朱理学主张用“格物致知”的方法去认识和把握“理”;陆王心学提出求“理”就是进行内心反省,克服私欲,恢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在哲学认识论上分别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

(2)根据史料3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理学思想对中国历史有什么影响。

提示消极影响:理学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禁锢了思想。

3 / 19

4 / 19

积极影响: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

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3)文天祥被俘期间,宁死不屈,与陆秀夫和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从文天祥身上我们

能感悟到怎样的理学精神?今天我们该如何对待宋明理学?

提示 感悟到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崇高的气节。

态度:批判继承、改造;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史论归纳

一、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本质

都是以儒家的纲常伦理来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们的自然欲求 内容

都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理;都是继承了孔孟“仁”“礼”思想的儒学发展的新形式;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 影响

都有助于维护专制统治,扼杀人的自然欲求;都强调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 方法论

强调“格物致知” “发明本心”或“致良知” 道德观

主张人应以外在的天理为行为规范 主张应以“内心”的自修、自省达到良知 哲学

范围

客观唯心主义思想 主观唯心主义思想

二、宋明理学的特点和影响

1.特点

(1)宋明理学是思辨化的儒学。宋明理学一方面在传统儒学中寻找能够用来构筑哲学体系

的因素,另一方面借鉴佛教和道教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把儒学由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变成囊括天人关系在内的哲学理论体系。

(2)宋明理学是以伦理道德为哲学核心的儒学,其对伦理道德的阐述,更侧重于哲学的表达。这区别于先秦、汉唐以政治为哲学核心的思想。

(3)宋明理学是佛学化的儒学,如借鉴佛教的禁欲主义作为理学的核心思想,提出“存天理,

灭人欲”的主张,等。

2.影响

(1)积极影响

①宋明理学具有和谐意识,强调人与自然、家庭、国家的和谐意识。

②宋明理学具有忧患意识,鼓舞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为理想不懈追求。

③宋明理学崇尚道德,重义轻利,强调自我约束,可以促进文明的进步。

④宋明理学强调身体力行,强调自主自强的精神,对中国文化起到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2)消极影响

①尊卑等级观念。

②重男轻女的观念。

③轻视自然科学的观念。

④轻视个体自由的观念。

⑤重礼轻法的封建伦理观念,是维护君主专制的工具,摧残扼杀人性,压抑进步思想。

考点二宋元科技文化的辉煌

一、科技成就

1.活字印刷术:北宋时期,平民①毕昇发明胶泥活字印刷术,大大提高了印刷效率,推动

了文化的繁荣。

2.天文历法

(1)元代科学家郭守敬革新浑仪,造出的简仪结构简化,精度提高。

5 / 19

(2)元朝时郭守敬编订《②授时历》,对指导农业生产有很大帮助。

3.农学:元朝王祯编写《农书》。

二、文学成就

1.宋词

(1)形成:词的句子长短不齐,更便于抒发感情。

(2)繁荣原因:商业发展,城市繁荣,市民数量的增加;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词更能表达作家的思想情感。

(3)代表作家:③婉约派的柳永、李清照;④豪放派的苏轼、辛弃疾等。

2.元曲

(1)形成:散曲与元杂剧合称为元曲。

(2)特点:通俗生动,豪放飘逸。

(3)代表:关汉卿、马致远等。

误区警示元曲≠元杂剧

元杂剧是一种戏剧形式,是融合宋金以来各种表演艺术而形成的,包括歌唱、对白、舞蹈、场景等诸多要素。广义的元曲包括元代杂剧和元代散曲两大类。

三、书法

北宋苏轼、元朝赵孟等人的行书,备受世人喜爱。

四、绘画

1.文人画:宋代时期,文人阶层不断壮大,理学的兴起使文人更注重内心的修养,文人画更注重诗意。

2.风俗画:宋代以后,伴随商业兴盛、城市发展,民间文化日益繁荣,描绘民间风情的风俗画成为画坛亮点,代表作有张择端的《⑤清明上河图》。

归纳总结中国画的类型及特征

(1)文人画:强调个性,注重写意;讲究借物抒情,集诗、书、画、印为一体。元明清时期文人画成就最为突出。

(2)山水画:讲究布局,气势雄壮,意境深远。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是中国画的精粹。

6 / 19

7 / 19

(3)风俗画:以人物故事和社会风俗为主题,与两宋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关。

图解历史 山水画

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探究点一 农耕经济下的古代科技

◆史料实证

史料1 《中国的世界纪录》收录的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统计:

类别 数学

天文历 法气象 地学 化学 农学 机械 水利 轻工 兵器 数量 22 25 25 9 25

7 7 8 8

史料2 与西方相比,古代中国虽是建筑、水利、机械、纺织大国,但物理学成就不多;

作为发明造纸术、火药的国家,化学并不突出;农业技术高度发达,而生物学理论却相当薄弱。 史料3 欧洲文艺复兴初期,四种伟大发明的传入与传播,对现代世界的形成,曾起重要的作用。造纸术和印刷术,替宗教改革开了先路,并使推广民众教育成为可能。火药的发明,消除了封建制度,创立了国民军制。指南针的发明促进了美洲的发现,因而使全世界而不再是欧洲成为历史的舞台。

史料4 鲁迅在《电的利弊》中说道:“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

◆史料解释

(1)史料1主要说明了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分布领域,从图上看主要分布在与农业生产有关

的数学、天文学、地学、农学等领域。

(2)史料2主要说明“与西方相比”,中国古代物理学、化学、生物学都相当薄弱,表明中

国古代科技重实用、重现象总结而轻规律的特点。

(3)史料3主要说明了四大发明在欧洲国家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促进

作用。

(4)史料4强调了科技成果在中外的不同用途。

◆史料运用

(1)根据史料1、2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中国科技分布特点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中国古代以农耕经济为主导;历代统治者重视农业,因而与农业有关的科技得到了

发展。

(2)根据史料3、4及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科技对近代欧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哪一方面。中国古代科技在东西方的不同命运说明了什么问题?

提示主要体现在对社会变革的推动作用。说明:科学技术能否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

会效益取决于社会环境。

◆史论归纳

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地位和影响

1.特点

(1)科技思想:注重实践,讲究天人合一,尊重自然。

(2)科技内容:应用性强,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探索不够。

(3)研究方法:主要采用传统的典籍整理与经验总结法。

(4)科技使用:主要服务于封建农业经济的发展,遏制了科技有效地转化为生产力并成为科

技进一步发展的动力。

8 / 19

2.地位:中国古代科技在15世纪前一直领先世界,明清时期逐步走向停滞,未转化为近代科技。

3.影响:中国古代科技推动了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四大发明推动了西方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

探究点二市民文化的发展

◆史料实证

史料在当时文人看来,词是“小道”,不是载道的工具、治国平天下的手段。但是,在北宋诗歌走上“雅正”道路而较少表现纯粹的个人生活情感特别是男女恋情的情况下,词正是以其娱乐艺术的性质、不够正大堂皇却也较少拘谨的地位,而弥补了诗的不足,获得意外的兴旺……(苏轼)作为士大夫集团的成员,比任何人都更敏感更深刻体会到强大的统治思想对个人的压制,而走向对一切既定价值准则的怀疑、厌倦与舍弃,努力从精神上寻找一条彻底解脱出世的途径。

◆史料解释

史料中画横线处反映了宋词平民化、世俗化和“小道”的特点;同时,相比诗歌,词更能表达情感。

◆史料运用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概括宋词的主要特征,并分析其兴起的主要原因。

提示特征:平民化、世俗化;具有娱乐艺术性;自由活泼。

原因:更能表达个人情感;文人反抗统治思想的压制;文人对文学艺术的创新。

◆史论归纳

宋元时期文化繁荣的原因

9 / 19

1.民族大融合:宋朝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而元朝则统一了全国。在统一的国家和稳定的社会环境下,在民族的极大融合中迸发出文化的辉煌火花。

2.国家政策:宋朝文化繁荣的原因在于它独特的偃武修文的政策,而且这段时期也是中国经济由北向南发展的重要时期,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宋朝文化的繁荣;元朝的文化繁荣是在科举制度被极度破坏下的产物,由于元朝的民族高压政策,大多数汉族文人在官场失意下转而从事曲艺、诗词的创作,因而其得到很大的发展。

3.科技的先进:宋元时期,四大发明中的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得到进一步发展。当时中国的科技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囊括天文、地理、医学、数学……形成中国科技文化空前繁荣的局面。

4.对外交流:宋元时期对外交流十分频繁,对外政策开明,文化上海纳百川,促进了这一时期文化的繁荣。

5.阶级的变化:市民阶层的扩大,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百姓对文化、娱乐生活的要求更高,拉动文化事业的发展,商业色彩浓重的词曲因而得到普及和发展。

核心素养

(1)通过这一时期科技的繁荣发展树立民族自信;通过这一时期科技发明对于西方社会的影响,强化时空观念。

(2)宋元时期,宋词、元曲繁荣发展,通过对其学习,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家国情怀。

记知识结构

10 / 19

11 / 19

背史论术语

(1)程朱理学主张用“格物致知”的方法去认识和把握“理”,陆王心学提出,求“理”就

是进行内心的反省,克服私欲,恢复良知的本性。

(2)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都以儒家纲常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自然欲求;都强调

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产生了积极影响。

(3)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深刻影响着文学的发展,使文学的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记

录着社会发展变化。如宋元后,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繁荣、市民阶层的扩大,反映商品经济发展、适应市民生活需要的文学作品不断出现。

考点一 理学的发展

1.(2020江西九江高三调研)朱熹在兴复白鹿洞书院时,曾勖勉学生不要参加科举,不要只想追求利禄,即使是青衣紫袍满地皆是,也不要俯身去拾,而要向颜渊学习,居陋巷钻研圣贤经传,只追求明诚两进、敬义偕立。对此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宋代书院教育与科举制的对立凸显

B.朱熹旨在宣扬“存天理,灭人欲”

C.理学思想出现反功利、重实学倾向

D.理学注重社会教化,有利巩固统治

答案 C 朱熹是程朱理学的集大成者,但朱熹的意见并不代表所有宋代书院教育,所以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朱熹对天理的追求,排除B;由材料“不要参加科举,不要只想追求利禄……只追求明诚两进、敬义偕立”可知,理学思想出现反功利、重实学倾向,故选C。朱熹的思想在其在世时期被视为异端,并不被统治者认可,排除D。

2.(2019黑龙江鸡西模拟)朱熹曾借用佛教“月印万川”说来解释自己的观点:一个月亮高挂夜空,人间的江河湖泊中却可以看到无数个月亮,无数的月亮终归于一个月亮。朱熹想要解释的观点是( )

A.天理是万物的本原

B.理先气后

C.三纲五常即是天理

D.格物致知

答案 A “无数个月亮”指的是世间万事万物,而“终归于一个月亮”则是指最后都归到一个“理”字上,朱熹用这一学说说明自己“天理是万物的本原”的观点,A项符合题意。

考点二宋元科技文化的辉煌

3.(2019河北唐山模拟)宋以后书籍传于后世的,其数量规模远非唐朝以前可比。这主要是因为( )

A.商业的繁荣

B.教育事业的发展

C.政治体制的改革

D.科学技术的进步

答案 D 宋朝印刷术的进步促进了书籍的大量印刷,这有利于书籍的传世,印刷术属于科技成果,D项正确。

4.(2020湖南邵阳高三联考)有人在分析中国某一时期文化特征时曾认为,该时期文学由重形式改为重自由表达;艺术方面则采用表现自己意志的自由方法。该时期是( )

A.明朝

B.宋朝

C.唐朝

D.汉朝

答案 B 根据材料“文学由重形式改为重自由表达”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在讲宋词这种具有较为自由表达形式的文学体裁逐渐取代唐诗的地位,故B项正确。

12 / 19

一、选择题

1.(2019河北秦皇岛摸底)孔子编写《春秋》,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孟子称:“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朱熹则说:“圣人作《春秋》,不过直书其事,善恶自见。”这反映出( )

A.仁政观念日益深入人心

B.历史评判会影响政治行为

C.儒家干政成为治国秘诀

D.重史传统促成了社会凝聚

答案 B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主流思想的演进。材料信息的意思是:孔子在编写《春秋》时,虽不直接对历史事件进行评论,但却从儒家道德伦理出发,以是否合乎礼法为标准,对历史事件含蓄地进行道德评判,以达到劝诫的目的,故孟子、朱熹的话都是在强调孔子在《春秋》中的“暗含褒贬”对后世产生了影响,故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材料中都没有体现,故排除。

2.(2019课标Ⅱ)程颢诗云:“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其体现的主旨是( )

A.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

B.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

C.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

D.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

答案 B 本题考查宋明理学,旨在考查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特征的能力。试题以程颢诗句为背景材料,考查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素养,引导学生了解并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13 / 19

作为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程颢的诗句体现的主旨是天地万物都蕴含道理,人与万事万物皆

同理,故选B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不是材料主旨,排除A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张扬自我和无

为而治,排除C、D两项。

3.除四大发明外,从中国传到欧洲的东西还有很多,如船尾舵、马镫等器物,菊花、柠檬、柑橘

等水果和植物。柑橘至今在荷兰和德国还被称为“中国苹果”。这些东西传到欧洲主要通过( )

A.中国商人

B.阿拉伯人

C.马可·波罗等欧洲人

D.奥斯曼土耳其人

答案 B 陆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欧之间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阿拉伯人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

流的使者,故B项符合题意。

4.(2018天津文综)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说:“盖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而君之尊

又系于二者之存亡,故其轻重如此。”这一说法( )

A.强调了君主至尊的观念

B.体现了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

C.呼应了“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

D.推动了儒家思想的新发展

答案 B 朱熹强调国以民为本,社稷为民而立,“君之尊”依赖于国和社稷的存亡,这体现的

是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故B项正确。材料从维护“君之尊”的视角肯定了“民之贵”,借此告

诫君主应该重视百姓生活,关心民心向背,而非强调君主至尊的观念,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人欲

与天理的关系,C项错误;材料阐述的是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没有体现儒学的新发展,D项错误。

5.(2017江苏单科)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由己”。朱熹对“克己”作如下解释:“克”

意为“胜”,“己”指的是“身之私欲”。这种解释( )

A.将人性置于天理之上

B.以满足个人欲望为目标

C.完全曲解孔子的本意

D.与孔子本意不完全一致

答案 D 本题考查朱熹的思想。孔子主张的“克己复礼”即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言行符合于礼。朱熹按照自己的理学思想将“克己”理解为战胜自己的私欲,这种理解带有强烈的个人主

14 / 19

观色彩,与孔子的本意不完全一致,故D项正确。A、B两项与朱熹的思想正好相反。“完全”的表述过于绝对,故C项错误。

6.(2019广东汕头模拟)宋儒扫除汉唐传注之学,弃传求经,通过研究经典“本文”,直接探求圣人“本意”、经典“本义”,发掘经典中所蕴含的儒学价值,“六经注我,我注六经”。这反映出宋儒( )

A.否定传统经学

B.重申儒家义利观

C.强调主体意识

D.批判周孔之道

答案 C 宋儒“扫除汉唐传注之学,弃传求经”,直接探求圣人“本意”、经典“本义”,这反映出宋儒强调主体意识,故选C项。题干反映宋儒强调主体意识,未体现其否定传统经学、批判周孔之道,故排除A、D两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儒家义利观,故B项错误。

7.(2019安徽芜湖模拟)五代后唐时,在宰相冯道主持下,开始将儒家“九经”校勘后刻板印刷。宋初国子监有书版四千,至真宗景德二年,书版剧增至十万。此外中央崇文院、司天监、秘书监等机构也都大量刻书。宋朝书坊遍及全国各地,所售书籍大多精雕细校。由此推断( )

A.宰相冯道发明雕版印刷术

B.活字印刷已取代雕版印刷

C.雕版印刷得到了广泛应用

D.雕版印刷限用于官方刻书

答案 C 从材料信息可知,自五代至宋朝,用雕版印刷的书籍数量很多,全国各地所售书籍大多精雕细校,这说明雕版印刷得到了广泛应用,故选C项。隋唐之际,中国出现了雕版印刷术,故排除A项;B项与材料信息无关;从材料信息看,雕版印刷不仅用于官方刻书,也用于民间书坊刻书,故D项错误。

8.(2020山东等级考试模拟)朱熹认为,家庭、家族的“冠婚丧祭仪章度数”隐含着“名分之守”“爱敬之实”。他据此将古礼中烦琐的婚礼“六礼”简化为便于实行的“三礼”。他这样做旨在( )

A.推广儒家礼仪

B.实现儒学生活化

C.重塑儒家伦理规范

D.巩固儒学主导地位

15 / 19

答案 D 朱熹简化“六礼”为“三礼”,其根本目的是巩固儒学的主导地位,故D项正确。A、B两项属于直接目的,排除。他的做法并非对儒家伦理规范的重塑,故C项错误。

9.(2020广东茂名高三联考)宋代的“说话”上承唐代而来,日益兴盛,在勾栏瓦舍中有很多的以此为生的“说话人”。“说话”分为四家:小说——以灵怪、传奇、公案等故事为主;说经——

演说佛书;讲史——讲述前代兴废争战之事;合生——演出者随兴“指物题咏”。这反映出宋代( )

A.“说话”成为宋代世俗文学主流

B.说书艺术开始在民间出现

C.城市经济得到较快发展

D.传统礼教受到较大冲击

答案 C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宋代以来,随着城市商业的繁荣发展,市民阶层逐渐扩大,

相应的世俗文化兴盛,“说话”艺术逐渐成为市民阶层喜爱的娱乐活动之一,于是出现了以此为

生的专门的“说话人”,故选C。

10.(2019重庆调研二)宋书版刻风格多样,浙本多用欧体,蜀本多用颜体,江西刻本则欧、柳兼具。清末民初,西泠印社仿刻宋版字体、拼版印刷,是为“仿宋体”的由来。据此可知( )

A.宋代活字印刷得到广泛应用

B.宋代书法崇尚唐楷法度

C.宋体是书法和雕版技术的产物

D.仿宋体具有多种字体字形

答案 C 从材料中“宋书版刻风格多样……用欧体……用颜体……则欧、颜兼具”可知,宋

体是书法和雕版技术的产物,故C项正确。据材料“宋书版刻风格多样”可知是雕版印刷术,故

A项错误;根据所学可知,宋代书法倡导“有意无法”,追求个性而忽略法度,故B项错误。仿宋

体是一种字体,故D项错误。

11.(2019新疆乌鲁木齐适测二)文同是北宋著名画家,其诗、文、字、画俱佳,尤其墨竹画成就

空前,开创了新的画派。这种画派被后世称为( )

A.人物画

B.风俗画

C.文人画

D.宫廷画

16 / 19

答案 C 人物画着重突出对人物的描绘,故A项错误;风俗画着重描绘社会风俗,故B项错误;文人画将诗、书、画、印集于一体,故C项正确;宫廷画具备高雅庄重的特点,故D项错误。

12.(2019山东淄博模拟)有学者认为,宋元以后,中华文明开始呈现出复杂的二元性:一是商品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文化世俗化倾向;二是理学和文化专制强化以后表现出的高雅文化倾向。他最

可能选择的依据是( )

A.风俗画和文人画

B.话本和小说

C.汉赋和唐诗

D.元曲和京戏

答案 A 宋元以后,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文化的世俗化倾向日趋明显,风俗画是世俗文化的表现,文人画则是高雅艺术的表现,故A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13.(2019吉林长春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代,理学家们通过对所控制的科举制度进行改革,将科举考试的内容逐渐收缩到儒家学说的核心上来。与之相配合,注重蒙学教育的教材和读物的编写,通过儿童时期特有的认知特点,将儒家价值观念传播提前至儿童时期。更难得的是,宋代注重族规家训的编纂,士大夫

为了使家庭、家族得到长久的延续,运用儒家三纲五常规范族人、家人的社会和家庭生活习惯,将儒学的原则和制度渗透到民众的生活中,促进了儒学的世俗化和社会化。

——摘编自《浅析宋代儒学社会化的新途径》材料二陈独秀指出,“尊卑贵贱之所由分,即三纲之说所由起也”“三纲之根本义,阶级(等级)制度是也。所谓名教,所谓礼教,皆以拥护此别尊卑、明贵贱之制度者也”。就是

说,“三纲”乃是封建等级制度的必然产物,它所维护的自然是封建等级制度和不平等的社会秩序。因此,“尊上抑下、尊长抑幼、尊男抑女”乃是它的根本精神与宗旨。……他的结论是,要摆脱压制,实现平等,维护独立自主的人格,建立“推己及人的主人道德”,就必须推翻“三纲”,批判旧礼教。而推翻封建专制制度、不平等的封建等级制度,实现自由、平等,乃是中国近代的时代要求、历史任务。

——摘编自张锡勤《新文化运动

17 / 19

批判封建礼教的历史根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儒学社会化的表现和影响。(10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陈独秀等批判封建礼教的原因,并谈谈你对儒家伦理观的认识。(15分)

答案(1)表现:科举考试更注重儒学内容;注重对儿童儒学价值观的培养;运用儒学思想规范家族、家庭生活;注重将儒学渗透到民众社会生活中。(每点2分,答出其中任意3点6分) 影响:促进了儒家伦理的传播与普及;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每点2分,共4分)

(2)原因:封建礼教维护了封建等级制度;尊孔复古逆流的出现;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每点3分,共9分)

认识:儒家伦理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对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儒家伦理观又是封建社会的产物,极大阻碍了近代民主政治和自由、平等的实现。(每点3分,共6分,其他言之有理也可)

解析(1)“表现”可根据材料一总结概括。“影响”结合宋代儒学对社会生活、封建统治的作用,可总结为促进了儒家伦理的传播与普及,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 (2)依据材料信息,可知陈独秀等批判封建礼教的原因是封建礼教维护了封建等级制度,尊孔复古逆流的出现,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结合材料一、二,从儒家伦理观对中华民族性格的形成、维护封建社会、对近代民主自由的限制等方面,从积极、消极的角度谈谈对儒家伦理观的认识。

14.(2019河北石家庄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美国历史学家狄巴里认为,如果我们仅仅把理学看作是支持王朝体系的精神护符,我们便不大可能透过“不变的中国”的种种表面现象而发现理学的“内在生命与动力”。

材料二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曾说,宋代理学本质上是科学性的,伴随而来的是纯粹科学和应用科学本身的各种活动的史无前例的繁盛。

——摘编自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两则材料中,美国历史学家狄巴里和英国学者李约瑟对待理学的态度有何相似之处?根据两则材料与所学知识进行说明。(12分)

答案相似:看到了理学存在进步之处和一定的科学性。

18 / 19

说明:宋代理学吸取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在此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形成了更为成熟的理论体系。宋代理学主张仁者应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格物致知”,宋代部分知识分子树立了科学观念、科学精神,积极主动地去探索自然界事物的客观规律。宋代时,三大发明得以发展,其他领域的科学技术得到了高度发展。

19 / 19

宋元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 作业

课后作业 一、选择题 1.(2019·黑龙江大庆实验中学月考)有学者指出:“中国佛教僧人要尊敬父母;也提倡忠君爱国,有的寺院称为‘护国寺’,有的称‘报国寺’。慧远在庐山讲经,就曾讲诵儒家的《丧服经》,阐述服丧的问题。”这说明在中国佛教() A.与儒家思想基本融为一体 B.深受中国思想文化的浸润 C.与印度早期佛教理论背离 D.变成了世俗化的伦理学说 答案 B 解析“中国佛教僧人要尊敬父母;也提倡忠君爱国,有的寺院称为‘护国寺’,有的称‘报国寺’”表明佛教与儒家伦理道德相协调,也提倡忠君爱国,体现佛教主动融合儒学精神,深受中国思想文化的浸润,故B项正确,D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中国佛教与儒家思想基本融为一体,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中国佛教完全脱离了印度早期佛教,排除C项。 2.(2019·浙江宁波十校联考)朱熹在《戊申封事》中写道:“愿陛下自今以往,一念之顷必谨而察之;此为天理耶,人欲耶?果天理也,则敬以充之……人欲也,则敬以克之。”朱熹这段话的意图是() A.以儒家伦理来正君心B.论证“存天理,灭人欲” C.慎思明辨,格物致知D.阐释理学与儒学的关系 答案 A 解析材料“愿陛下自今以往,……天理也,则敬以充之……人欲也,则敬以克之”可以得出统治者治理天下应做到存天理、灭人欲,这体现出朱熹的主张是正君心,故A项正确。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C项是获得“理”的办法途径,材料不能体现,故排除;D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3.(2019·广西钦州模拟)历史学家钱穆曾说:若从现代观念言,朱子言格物,其精神所在,可谓既是属于伦理的,亦可谓属于科学的。其“科学”主要表现在() A.属于唯物主义的范畴B.通过实践方式探求理 C.用伦理纲常维护统治D.强调人具有正当私欲 答案 B 解析程朱理学是唯心主义,故A项错误;程朱理学强调“格物致知”,即通过实践方式探求理,故B项正确;C项不是“科学”的表现,故排除;材料没有体现人的私欲问题,故D项错误。

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教案

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教案 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教案 新民中学胡元平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宋朝社会生活大概的风貌;了解宋元时期的文化成就,包括宋朝词人苏轼、李清照、辛弃疾,元朝剧作家关汉卿及其代表作《窦娥冤》。通过对宋词、元曲作品的鉴赏,培养学生的审美观,提高学生的鉴赏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了解宋代社会生活,认识两宋时期是我国城市发展的重要时期,并对我国都市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通过宋代社会生活的学习,认识到中华民族文化内涵的丰富多彩,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优秀文化,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感受文学作品体现出的个人情感与经历,体会其中折射的社会风貌和时代特征。宋元时期的一些文化名人不仅给后代留下了传世之作,也给后代留下了值得学习的品德,如辛弃疾的为国建功抱负,关汉卿的同情人民疾苦等。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瓦子、宋词和元曲。 教学难点:宋朝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市民阶层的扩大与都市生活的关系。【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瓦子、《清明上河图》等相关多媒体、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和引导学生回顾和概括已经学过的宋朝农业生产、手工业生产发展和商业发展的史实,导入本课的教学内容。 三、讲授新课: (一)繁华的都市生活 1.在北宋的开封,最为繁华的是大相国寺,寺庙内外人流如潮。 2.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的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开封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作“瓦子”。其中圈出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勾栏”。 3.宋元时期戏剧表演的主要形式是杂剧,包含了说唱、杂技、歌舞、傀儡等技艺在内。元朝建立后,元杂剧在以大都为中心的北方地区兴盛起来,后传人南方。 4.今天的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在宋代都有了。 讲授此节内容要使学生认识到文化生活的繁荣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表现。 关于瓦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在瓦子里面都有哪些方面的活动,再加以概括,使学生认识在瓦子中有文艺、体育等娱乐活动(也可以根据教学的进度,考虑是否要求学生分析具体有哪些方面的文体娱乐活动),有商品、饮食等买卖交易活动,有服务类的活动等等,表现了大都市的繁华。 引导学生思考:宋代市民生活的特点有哪些? 教师归纳:随着南方政治的相对稳定和经济重心的南移,宋代的城镇也得到相当大的发展,城市人口的增长、城市商业的活跃、城市格局的突破都反映出城市面 1 / 3

宋元时期的文化

滦平八中历史学科导案编号: 课题宋元时期的文化备课 时间3.22 上课 时间 3.23 主备 人 佟勇建 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宋元时期的文化成就,包括史学、宋词及杰出的词人、元曲和关汉卿、绘画及书法成就。 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体会“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初步分析历史现象的初步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资治通鉴》的写作过程及卓越成就,培养学生养成严谨的治学态度。 重点 司马光《资治通鉴》、宋词、元曲 难点 介绍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成就时,如何使学生逐步形成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看待文化现象的能力。 教师导学学生活动个案补充 1、复习13课的内容 中国的四大发明是什么: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 2、导入新课 在屏幕上展示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学生通过这节课,总结古代四大发明的时间、发明者、意义。

的朗诵视屏,然后老师再介绍:这首气势磅礴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著名词作。宋词是我们古代文苑中的一朵奇葩。你还想了解宋元时期的其他文化艺术成就吗?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一课。 3、讲授新课 一、司马光与《资治通鉴》(同时在屏幕上展示相关内容) 1、先提问学生回答有关司马光和《资治通鉴》的相关内容。 2、介绍司马光的生平:(1019~1083)北宋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编写《资治通鉴》一书。 3、请学生根据课本p72上的“思考与讨论”讲述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并提问学生:《资治通鉴》:全书 为294卷的编年体通 史,该书记载了从战 国到五代共1362年 的历史,总结出许多 经验教训,给统治者 提供了借鉴。它史料 翔实,考证谨严,文 笔简洁生动。以叙事 论人为主,兼及各代 的制度、文化等。 乐于助人、聪明机 智、勇敢、有胆识、进行情感

宋元文化教案

七(下)《繁荣的宋元文化》教学设计类别:中学历史编号: 【教材分析】 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文化高度繁荣的时期。《资治通鉴》、宋词和元杂剧是这一时期史学和文学艺术取得突出进步的主要体现。《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司马光也因在史学上的巨大成就,与司马迁一起被称为“二司马”。宋词是我国古代文坛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意境悠远的宋词”一目介绍了两宋词人及其词风和代表作品。“‘感天动地’的元杂剧”主要讲述元杂剧的特点、地位和关汉卿的艺术成就。元朝是我国戏曲发展的重要时期,关汉卿的《窦娥冤》集文学性、思想性、艺术性于一体。 宋元文化高度发达,对中国以及世界文明的发展都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古代文化史上占有非常突出的地位。它上承隋唐,下启明清,以自己鲜明的时代特色和独特的风格创造了中华文明史上又一个文化高峰。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由于受年龄特征的影响,喜欢听讲故事,学习历史的兴趣较浓,也有一定的思维能力,参与活动的热情较高。但他们的分析、比较能力较差,有待提高。因而比较《史记》与《资治通鉴》时需引导进行。宋词作品学生较熟悉,教学中引导他们通过诵读来感受几位词人的不同风格。7年级学生对元曲较陌生,教学中应多提供图片和文字材料加深学生的感知元曲的特点。

【课程标准】 说出《资治通鉴》的作者和体例。 以唐诗、宋词和明清小说为例,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学成就。 【教学目标】 历史课堂教学目标的表述应该包括历史史实、史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情感体验和态度、价值观形成等内容。本课的目标如下:通过学习,知道《资治通鉴》的作者和体例,能识别《史记》和《资治通鉴》两部史书的不同体例,明确纪传体和编年体的编撰特点,初步培养比较问题的能力,感受司马光严谨治学的精神。 学习苏轼、李清照、辛弃疾及其代表作,通过分析讨论,提高对作品的鉴赏能力,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学成就及李清照和辛弃疾的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和关汉卿同情人民疾苦的情结。 【教学重难点】 《资治通鉴》、宋词、苏轼李清照辛弃疾和元杂剧是本课的重点。具体而言是指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了解《资治通鉴》在我国史学史上的地位、感受宋词的魅力及元曲的地位,达成本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对元曲特点的感知是本课的难点。 【设计路线】 历史学习是一个对历史知识了解、再到理解、进而获得见解的完整过程。这个过程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就是一个由史实到史料,再到情感态度价值观和最后转化为学生行为的特殊的认知过程。本课在备课和设计教学时,充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以及他们

2021版高考历史通史A版大一轮复习提升训练:第9讲 宋元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

第9讲宋元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 编者选题表 考点角度题号 宋元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 宋代理学与先秦儒学关系1宋代理学的内容2 宋代理学的特点3元代郭守敬科学研究4 宋代文化的世俗化5宋代风俗画的史料价值6综合7 一、选择题 1.(2019·中原名校质评)二程认为,人性有“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的区别,前者是天理在人性中的体现,未受任何损害和扭曲,因而是至善无疵的;后者则是气化而生的,不可避免地受到“气”的侵蚀,产生弊端,因而具有恶的因素。这反映了二程继承并发展了() A.孟子的性善论 B.孔子礼的思想 C.荀子的性恶论 D.佛教的天命观 解析:A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二程的观点是性善习远,有继承孟子的性善论的方面,同时有所发展,故A项正确;孔子的“礼”主张克己复礼,材料未涉及,故B项错误;二程认为“天命之性”是至善无疵的,这显然与荀子的性恶论是背道而驰的,故C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涉及佛教的

天命观,故D项错误。 2.(2019·广东六校联考)汉唐训诂之学偏重于对名词的注解训诂以及对于经典的注解,宋明理学“直接面向经典、回复圣人之道”。因此有学者认为,宋明理学所强调的义理颇有一点“文艺复兴”的味道。该学者的依据是宋明理学() A.强调三纲五常的教化作用 B.突出儒学的社会伦理道德 C.倡导恢复儒家个人主义精神 D.突出了三教合一的特点 解析:B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宋明理学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材料中宋明理学“直接面向经典、回复圣人之道”,就是继承传统儒学,如重视《论语》《孟子》,突出儒学的社会伦理道德的做法,强调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感,故选B项。强调三纲五常的教化作用符合史实,但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早期儒家强调社会责任感,排除C项;材料只提到了儒家思想,排除D项。 3.陈寅恪认为,在政治体制、生活行为以及日常观念等许多基本方面,即使释道两教极盛,也未能取代儒家的主导地位和支配作用,但在意识形态特别是哲学理论上释道却风靡数百年。材料意在强调() A.社会传统信仰改变 B.儒学正统地位已动摇 C.儒学自身存在不足 D.文化呈现多元化状态 解析:C根据材料“即使释道两教极盛,也未能取代儒家的主导地位和支配作用”,说明儒家思想一直是社会主流思想、主流观念、主流信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导学案

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学习目标】 1.掌握宋元都市生活繁华的具体表现,识记瓦子、勾栏和杂剧的特点。 2.知道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等宋词代表人物以及各自的词风。 3.了解元曲的发展,知道元曲的特点、代表人物与作品,探究宋词、元曲的异同。 【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繁华的都市生活、宋词和元曲。 【学习难点】宋元都市繁荣生活出现的原因。 【导入新课】 材料一:北宋时期的国民生产总值,占据 当时世界的80%,东京、临安等大城市人 口多达百万,早市、夜市买卖昼夜不绝。 宋朝是中国封建王朝唯一一个工商税超 过农业税的朝代。 材料二:13世纪(宋元时期)的中国…… 在社会生活、艺术、娱乐、制度、工艺技 术诸领域……具有一切理由把世界上的其 他地方仅仅看作蛮夷之邦。 ——法国谢和耐 材料三:英国史学家汤因比曾说:“如果 让我选择,我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 【自主学习】 (一)繁华的都市生活 1、宋元时期着名的大都市:_____、_____、_____。 2、在北宋的开封,最为繁华的是_____,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___,专供演出的圈子:___。 3、杂剧形成于___。宋元时期戏剧表演的主要形式是___,包含了说唱、杂 技、歌舞、傀儡等技艺。 4、欢乐的节日:___、___、___、___。二、宋词 (二)宋词和元曲:

1、词在___时已经出现,成为___的主要文学形式之一。 2、宋词的代表人物: (1)北宋:______。 (2)两宋之交女词人:______。 (3)南宋:______。 3、元曲包括___、___和___等。 4、最优秀的剧作家:元朝的______,代表作是______。 5、元曲四大家:___、___、___、___。 【合作探究】 1.宋代万千气象的社会风貌出现的原因 (1)民族政权并立,各民族之间交往密切,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大大丰富了中原文明。 (2)两宋时期,农业和手工业得到很大发展,市民阶层兴起,商品经济蓬勃发展,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3)两宋统治者推行重文轻武的政策,推动了文化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2.北宋都城开封与唐都长安的比较 (1)北宋开封的人口,大大超过了唐都长安。 (2)北宋开封打破了“坊”“市”界限,改变了前代都城的城市布局。唐都长安有严格的“坊”“市”制度,将居住区与商业区严格区别开来;北宋都城开封打破了“坊”“市”界限,北宋开封出现了夜市和早市,打破了前代都城对商业活动的时间限制。唐都长安实行宵禁,只有白昼市场,而且时间仅限于下午半天。 (3)北宋开封出现了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瓦子”。 (4)北宋都城开封在城市的布局、经商的方式、都市生活的面貌等方面,与唐代都城长安相比,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这些特点说明北宋都市的繁荣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当堂达标】 1.宋元时期,我国出现了一批商、贸、文、教发达的大城市。宋元时期世界上着名的大都市有( ) ①临安②大都③开封④郑州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2.两宋时期经济发达,南宋最大的商业都市是( ) A.开封 B.东京 C.广州D.临安 3.现在网上颇为流行历史穿越小说。假如小明同学成功穿越,到了古代一个都城,这里人烟稠密、商业繁荣,读书人在茶楼酒肆高歌“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几个商人用纸币交易大宗丝绸生意,索取岁币的契丹和西夏使者纵马狂奔,全然不顾在瓦肆游玩的百姓的安全,路人脸上尽显愤愤之色。据此推断,小明应该穿越到了( ) A.唐都长安?? B.北宋东京 C.南宋临安?? D.元朝大都 4.北宋开封城里的勾栏是( ) A.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 B.小商贩摆摊的地方 C.进行体育活动的地方 D.专供演出的圈子

《宋元时期的文化》教案

宋元时期的文化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路 关于这一课,教师可选取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材料,如引导学生阅读《资治通鉴》的精彩段落、欣赏一些宋词元曲,以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喜爱这些文献的兴趣。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宋元时期的文化成就,包括史学、宋词及杰出的词人、绘画及书法成就。 (二)能力目标 通过对宋元时期文化成就的介绍,引导学生体会“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并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初步分析历史现象的初步能力;通过对宋词、绘画、书法艺术作品的鉴赏,培养学生的审美感,提高学生的鉴赏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了解《资治通鉴》的写作过程,及《资治通鉴》的卓越成就,培养学生养成严谨的治学态度。 学习本课,通过多种多样的学生活动和教师的精彩讲解,让学生感受到李清照的温婉才情和辛弃疾的忧国忧民以及关汉卿同情人民疾苦的心怀。 教学重点 “司马光和《资治通鉴》”与“宋词和杰出的词人”是本课的重点 教学难点 本课的难点,是在介绍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成就时,如何使学生逐步形成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看待文化现象的能力。

教学方法 讲述法、讨论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结构与过程 【新课导入】 宋元时期的科技达到中国古代科技的最高水平,它不仅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文明的程度,而且它的对外传播又大大推动了世界的进步。就在同一时期,我国古代的文学艺术也是呈现空前繁荣的局面。 【讲授新课】 教师活动备注 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中国古代有很多史学著作,你知道哪些?《资治通 鉴》是一本史学巨著,价值很高,是谁写了这本书呢? 引出作者:司马光 司马光长大后成为北宋时期杰出的史学家和著名 的政治家。在政治上,司马光是保守的,反对变革,但 在史学方面,他却是成就显著。他在史学方面的最重要 成就就是主持编写了历史巨著《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什么叫编年 体?什么叫通史?编年体就是按时间顺序来记述历史 的一种体例,也就是按事件发生的先后来写。通史就是 从所能确知的最早时期到作者所在时代前的历史。《资 对这 一部分,还 可加上司 马光小时 候的一些 小故事,增 加趣味性, 同时注意 对学生进 行培养,教 育他们养 成从小就

第8讲 宋元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

第8讲宋元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 考点一理学的发展 一、理学的创立 1.背景 (1)魏晋时期道教的传播和①佛教的盛行,冲击着儒家思想作为核心价值观念的地位,儒学的统治地位进一步被削弱。 (2)唐代的韩愈率先提出了复兴②儒学的主张;北宋士大夫们掀起了儒学复兴运动。 2.创立:北宋时期,以程颢、程颐为代表的“北宋五子”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天理”的高度,创立了一套新儒学体系——理学。“二程”确立了理学的最高范畴“③天理”,并认为其核心是“仁”。张载是理学中唯物主义的杰出代表。 二、理学的成熟 1.标志:南宋④朱熹建立了庞大而严密的理学体系。 2.表现 (1)理气关系:朱熹认为理气互相依存,但逻辑上理先于气,理不能离开气。 (2)修养论:强调日积月累和循序渐进,强调“仁”和仁者境界。 (3)方法论:格物致知。 (4)社会政治理论:道的价值内涵是“⑤三纲五常”,干预政治的关键是“⑥正君心”。 3.影响:朱熹的思想作为官方正统儒学,维护了专制主义政治制度,对后世影响巨大。 概念辨析“格物致知”的含义 “格物致知”就是花时间,讲方法,深刻探究万事万物的本质,以达到对普遍天理的认识。格物是致知的基础,致知是格物的目的和深化。 1 / 19

三、理学的发展——陆九渊的心学 1.主张 (1)核心命题是“⑦心即理也”。 (2)主张“⑧发明本心”。 (3)剥落和扫除“物欲”和“意见”。 2.影响:影响了后世的思想体系。 图解历史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教材补遗鹅湖之会:淳熙二年(1175年),吕祖谦为了调和朱熹与陆九渊兄弟之间的思想分歧而“会归于一”,邀请朱熹和陆九渊、陆九龄等到信州铅山鹅湖寺相会,讨论学术问题,就“为学之方”等展开辩论,史称“鹅湖之会”。朱陆双方的分歧主要表现在,朱熹侧重于“道问学”,先博后约,通过泛观博览后归之约来认识天理,陆氏以之为“支离”;陆九渊主张“尊德性”,发明本心,“先立乎其大”,忽视知识积累,以求顿悟,直指人心,朱氏认为“太简”。如此双方形成治学方法之争。 朱陆之争由朱陆之异所引起,双方的鹅湖治学方法之争辩在学术文化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促进了当时学术思想的发展,使得双方的观点进一步明确,各自在考虑对方批评的基础上,丰富和完善了自己的思想,由此促进了理学的发展。 探究点“理”与“心”的激荡——儒学的复兴 ◆史料实证 2 / 19

宋元时期文化

教学设计一 【教学设计说明】 宋元时期我国的封建经济发展迅速,科技文化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采用创设情景、层层设问的方式开展教学过程。通过相关的历史图片,描述五代宋元时期史书、宋词、绘画与书法的特色和成就。整个过程让学生身临其境的去感受、体会当时的历史发展状况,比直接的讲授更容易调动学生的兴趣,开启学生的思考模式。 【课标精解】 1、通过对宋词、绘画、书法艺术作品的鉴赏,培养学生的审美感,提高学生的鉴赏力。 2、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优秀的文化遗产,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材分析】 宋元时期文化辉煌灿烂,上承隋唐、下启明清,以自己鲜明的时代特色和独特的风格创造了中华文明史上又一高峰。宋元时期,《资治通鉴》的编纂,成就了一部气势恢宏的史学著作,宋词在我国文学有着举足轻重地位,也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书法和绘画也涌现出几位大师及经典作品。 【学情分析】 课程改革的冲击下,历史课堂已经不能封闭自为。教学对象是初一学生,他们天真活泼,好动、好奇、好问,早已经通过互联网、图书馆、影视作品、报纸杂志等各种渠道接触历史,他们更喜欢直观有趣的历史资料,并且乐于参与教学,善于想象。进行本课教学时,他们已经多少接触过相关的文学艺术作品,了解本课的历史背景;还初步具备了阅读、分析、比较史料的学科能力,为参加本课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做好了准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宋元时期的文化成就,包括史学、宋词及杰出的词人、元曲和关汉卿、绘画及书法成就。 (2)通过对宋词、元曲、绘画、书法艺术作品的鉴赏,培养学生的审美感,提高学生的鉴赏力。 2、过程与方法 借助图片资料音响材料等创设一种文化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增长知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灿烂的宋元文化

教案:第13课灿烂的宋元文化(一)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清楚的掌握宋元时期辉煌的科学技术成就的基本情况,由此进一步了解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 (2)初步培养学生进行历史感知,历史想象的形象思维能力以及学生全面系统的思考问题的初步能力和概括归纳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师生互动,合作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学习古代科学家勤于探索坚持不懈勇于创新的精神。 二、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介绍了宋元时期的科技成就,向学生展现了我国古代的重大科技发明和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杰出贡献。本课重点是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和火药的应用及向世界的传播。难点是充分认识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三、教学准备 教着准备雕印好的“灿烂的宋元文化”几个大字。学生准备橡皮泥橡皮檫小刀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雕印的“灿烂的宋元文化”提问:这是怎么制出来的?(雕印)师:中国古代印刷术起源于印章和石刻,发展到隋唐时出现了什么技术?(雕版印刷术)雕版印刷术经过五代,到了两宋时期兴旺发达。雕版印刷术出现以后,我国刊印了大量精美的书籍。唐朝印制的《金刚经》是世界上最早标有确切日期的印刷品,那么同学们有没有思考雕版印刷的欠缺与不便之处呢?教师举例说明如:宋太祖时官方主持刻印《大藏经》,耗时12年,雕版13万块,印完后堆积如山的雕版派不上用场。另外,当时一个刻工一天只能雕刻四五十个字,一本六万字的书就需要三四年才能刻完。学生通过示例归纳出结论:费时费工浪费性大。师由此可见雕版印刷术需要改革创新了,于是到北宋时,有人发明了活字印刷术,这个人是谁?(北宋平民毕升)二、授新课 (一)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师:观察毕升画像,阅读小字部分,简要归纳出活字印刷中的四道工序。(刻制单字排版印刷拆版)学生动手体验,完成活动探究(1)师:同学们想一想,活字印刷与雕版印刷相比较有哪些优点?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指出:活字印刷突出两个变,变死字为活字,变死版为活版,既经济又省时。由此可见,活字印刷把印刷术推进了一个新的阶段,。元朝时王贞发明了木活字,才广泛推广和应用。但是,毕升的这一创举比欧洲早400年。师:今天的印刷业又有什么新的发展呢?(激光照排电脑排版高速印刷机等)(二)指南针的应用师:同学们见过大海吗?假如你是一名海员,驾驶一艘船在茫茫的大海上行驶,那么船上首先要具备什么?(指南针)师:说道指南针,这里有一个小故事: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咸阳修建一座阿旁宫,大门用磁石做成,如有人暗藏兵器入宫行刺,就会被磁石吸住。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古代劳动人民很早就掌握了磁学知识,早在战国时,人们就制成了指示方向的仪器——司南。观察汉朝的司南模型思考:司南由哪两部分组成,是根据什么原理制成的?师:到了北宋,人们制成指南针。观察宋朝的罗盘针模型思考:罗盘针比司南有哪些进步?它是用什么方法制成的?出示材料分析: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隐晦则观指南 针——北宋·朱《萍州可谈》渺茫无际,天水一色,舟舶来往,惟以指南针为则。昼夜守视惟谨,毫厘之差,生死系矣。——南宋赵汝适《诸蕃志》思考:从以上材料中分别获得了什么信息?突出的变化是什么?师:在学生讲解的基础上讲解,“沉石寻孤屿,浮针辨四维”,南宋诗人朱继芳的诗句更道出了那个时代人们由于小小的浮针而打开崭新视野的豪情。指南针的应用使人类可以全天候航行,将“原始航海时代推至终年。”由此指南针也被世人誉为“水上之友。”南宋时,经阿拉伯人传人欧洲,为后来欧洲航海家的环球航行创造了条件。(三)火药的应用和传播古代中国,不但有纷呈异彩的冷兵器,而且也最先跨入火器国家行列。师:火药是怎样发明的?它有哪些作用?师:中国是火药的故乡,火药在唐朝末年用于军事,宋元时期广泛用于战

第3讲 宋元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

第3讲宋元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 编者选题表 考点角度题号 宋元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 儒学吸收佛教思想 1 稳系理学的影响 2 陆九渊的思想主张 3 元代对儒学的推崇 4 宋元时期印刷术发展的制约因素 5 宋元时期世俗文化的发展 6 综合7 1、(2018·河南洛阳联考)宋明理学家“批判佛教的形式,却把其精髓纳入到儒学内部”,“捍卫的是正统儒学的尊严,却利用了佛教的哲学思辨的智慧”.这表明,在宋明理学的理论建构过程中( ) A、佛教曾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B、儒佛思想在互补中出现融合 C、佛教能主动适应社会现实 D、儒学正统地位一度出现动摇 解析:B 据材料,在宋明理学的理论建构过程中,理学家们在批判中接受了佛教的价值观念,儒佛互补,B项正确.佛教在中国历史上始终没有成为社会主流思想,A项错误;C项材料不能体现;儒学正统地位在这一时期并未发生动摇,D项错误. 2、有研究表明,汉唐主流意识形态带有明显的“荀子思想色彩”.但在北宋熙宁七年,宋神宗却封孟轲为邹国公,令国子监及天下学庙

皆塑其像;荀况仅被封为兰陵伯.自此,孔孟之道成为主流意识的核心内容和代名词.这反映了( ) A、荀子思想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B、伦理道德开始为统治者重视 C、封建主流思想发生重大变化 D、孟子在儒家的地位日渐提高 解析:D 材料“荀况仅被封为兰陵伯”反映出荀子思想并未退出历史舞台,A项错误;封建伦理道德是统治者维护其统治的工具,一直受到重视,而不是从宋朝开始,B项错误;宋朝时主流思想仍然是儒家思想,C项错误;材料中“宋神宗却封孟轲为邹国公,令国子监及天下学庙皆塑其像”“孔孟之道成为主流意识的核心内容和代名词”反映出孟子与孔子地位相当,D项正确. 3、(2017·山西重点中学联考)陆九渊说:“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他认为做学问假如想求得根本,就不要拘泥于对古代的追根究底.这说明陆九渊( ) A、强调自身的修习与领悟 B、反对儒家思想对人的束缚 C、主张自由阐释儒家经典 D、否定了“六经”的权威地位 解析:A 材料“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不要拘泥于对古代的追根究底”,意思是主张利用六经为自己服务,不要执迷于六经的言论,结合陆九渊心学可知,这反映了他强调自身的修习与领悟,故A 项正确.陆九渊心学是对儒家思想的发展,故B项排除.C、D两项是对材料信息的误读,故排除. 4、(2017·湖南十三校联考)元朝统治者于1233年在燕京设国子学,让蒙古子弟学习汉语、汉文.忽必烈下令诸王子及近臣子弟从汉儒学习经典.元朝廷加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加封屈原为忠节清烈公,

初一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第12课宋元时期的经济和文化同步练答案解析

初一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第12课宋元时期的经济和文化同步练 一、单选题(共16题;共32分) 1.被宋神宗认为“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的史书是() A. 《水经注》 B. 《三国演义》 C. 《史记》 D. 《资治通鉴》 【答案】D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北宋史学家司马光编写的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史书,被宋神宗认为“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的史书,因此被称为《资治通鉴》。由此可知,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司马光的相关知识,属于识记层面,难度不大。记忆生活在北宋的司马光,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他编写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巨著,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历史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被宋神宗认为“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所以叫《资治通鉴》,得出答案。 2.宋代市民的服饰呈现舒适化. 非等级化的趋向,大众的衣料主要是() A. 纺织品 B. 麻布 C. 棉布 D. 兽皮 【答案】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时,南方的纺织业胜过北方,四川、江浙地区的丝织生产发达,丝织品是富农享有,A 项不符合题意;南宋后期,棉纺织业兴起,棉布也开始成为衣着的原料,C项不符合题意;此时期虽然有了丝织品和棉布,但麻布是大众化的原料,B项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B, 3.我国古代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 隋唐时期,已有雕版印刷的佛经、诗集 B. 唐朝末年,火药开始用于军事 C. 北宋时期,制成了指南针,并开始用于航海事业 D. 南宋时期,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答案】D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D项中毕升是北宋时期的人物,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不是南宋时期的。ABC项表述均正确,故选D。 4.元杂剧奠定了中国戏曲诗歌、音乐、舞蹈结和的艺术特色,标志着我国戏曲艺术的成熟。其中最负盛名的元杂剧之一《西厢记》是()的作品 A. 关汉卿 B. 王实甫 C. 苏轼 D. 李清照 【答案】B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元朝戏剧空前发达,出现了元曲。元曲由杂剧和散曲组成。元杂剧把音乐、歌舞、动作、念白熔于一炉,是比较成熟的戏剧形式。王实甫是元戏曲作家,代表作品是《西厢记》,由此可知,ACD 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 5.下图所示是我国古代一部杰出的史学巨著。下列对该著作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B. 由著名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写 C. 记载了上起战国下至五代的历史 D. 有助于后人“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 【答案】A 【解析】 北宋史学家司马光编撰的《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它记载了上起战国下至五代的历史,有助于后人“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故答案选A。 6.“柴米油盐酱醋茶”,食用油是人们离不开的生活必需品之一。现代养生观念认为,应该多吃植物油少吃动物油。我国普遍食用植物油开始于()

第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教案

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教案 新民中学胡元平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宋朝社会生活大概的风貌;了解宋元时期的文化成就,包括宋朝词人苏轼、李清照、辛弃疾,元朝剧作家关汉卿及其代表作《窦娥冤》。通过对宋词、元曲作品的鉴赏,培养学生的审美观,提高学生的鉴赏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了解宋代社会生活,认识两宋时期是我国城市发展的重要时期,并对我国都市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通过宋代社会生活的学习,认识到中华民族文化内涵的丰富多彩,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优秀文化,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感受文学作品体现出的个人情感与经历,体会其中折射的社会风貌和时代特征。宋元时期的一些文化名人不仅给后代留下了传世之作,也给后代留下了值得学习的品德,如辛弃疾的为国建功抱负,关汉卿的同情人民疾苦等。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瓦子、宋词和元曲。 教学难点:宋朝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市民阶层的扩大与都市生活的关系。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瓦子、《清明上河图》等相关多媒体、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和引导学生回顾和概括已经学过的宋朝农业生产、手工业生产发展和商业发展的史实,导入本课的教学内容。 三、讲授新课: (一)繁华的都市生活 1.在北宋的开封,最为繁华的是大相国寺,寺庙内外人流如潮。 2.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的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开封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作“瓦子”。其中圈出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勾栏”。 3.宋元时期戏剧表演的主要形式是杂剧,包含了说唱、杂技、歌舞、傀儡等技艺在内。元朝建立后,元杂剧在以大都为中心的北方地区兴盛起来,后传人南方。 4.今天的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在宋代都有了。 讲授此节内容要使学生认识到文化生活的繁荣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表现。 关于瓦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在瓦子里面都有哪些方面的活动,再加以概括,使学生认识在瓦子中有文艺、体育等娱乐活动(也可以根据教学的进度,考虑是否要求学生分析具体有哪些方面的文体娱乐活动),有商品、饮食等买卖交易活动,有服务类的活动等等,表现了大都市的繁华。 引导学生思考:宋代市民生活的特点有哪些? 教师归纳:随着南方政治的相对稳定和经济重心的南移,宋代的城镇也得到相当大的发展,城市人口的增长、城市商业的活跃、城市格局的突破都反映出城市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城市的发展、变化和繁荣不仅对市民的衣食住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且极大地丰富了市

(通史版)2021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后限时集训7 隋唐、宋元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的辉煌

课后限时集训(七) 隋唐、宋元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的辉煌 (时间:40分钟分值:8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朱熹以从众、从俗的原则修改孔子推崇的礼义,不仅在思想领域,而且在行为领域占据了主导地位。这反映了朱熹的理学在当时( ) A.开始走向生活化和世俗化 B.成为具有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 C.强调与传统儒学划清界限 D.竭力维护君主专制统治 A[由材料“从众、从俗的原则”可知儒学走向生活化、世俗化,故A项正确;理学成为官方哲学是在南宋以后,故B项错误;理学是对儒学的新发展,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理学将儒学世俗化、生活化的努力,而非维护君主专制统治,故D项错误。] 2.史学界认为,宋代理学家“推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书,并非以正心诚意、修身养性为独善其身,而是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匹夫之责”。这反映出理学具有的突出特点是( ) A.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B.融合了佛、道思想的合理成分 C.适应了商品经济的需求 D.注重道德教化的重要性 A[根据材料“并非……而是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匹夫之责”可以得出理学具有的突出特点是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故A项正确;B、D两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C项说法错误,故排除。] 3.(2019·成都一模)程颐在给程颢撰写的墓表中说:“周公没,圣人之道不行。孟轲死,圣人之学不传……(先生)得不传之学于遗经”。王阳明认为宋儒的格物致知误导世人很久,“致良知”才真的阐明了“千古圣圣相传一点滴骨血”。这说明程颐和王阳明都( ) A.主张改造理学B.重书本轻实践 C.注重道统权威D.强调学术创新 C[由材料“‘周公没,圣人之道不行。孟轲死,圣人之学不传……(先生)得不传之学于遗经’。王阳明认为宋儒的格物致知误导世人很久,‘致良知’才真的阐明了‘千古圣圣相传一点滴骨血’”可知,他们都强调对正统的继承,故C项正确。] 4.(2019·苏州一模)宋明理学家们一方面借鉴佛教和道教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一方面在传统儒学中寻找能够用来构筑哲学形而上学的因素,传统儒学经由理学家们的改造,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习题3(含答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同步测试卷新人教版 一.选择题 1.宋元时期,我国出现了许多闻名世界的大都市,不包括() A.开封B.临安C.大都D.镐京 2.店铺林立,买卖昼夜不绝。瓦舍勾栏,终日喧嚣不已。这种热闹的城市生活场景最有可能出现在() A.南朝B.隋朝C.唐朝D.宋朝 3.下图为我国古代的“瓦舍”,取“来时瓦舍,去时瓦解”之意。它的出现反映了() A.隋唐科举制的发展 B.唐朝民族关系和谐C.宋代市民文化生活丰富D.明清工商业繁荣 4.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多元文化碰撞交融与社会经济高度发展的时期,宋代高度发达的社会文明,也反映在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生活在宋代开封的普通市民能做到的是() ①跟随高僧鉴真东渡日本②偶尔去吃一碗宋嫂做的名小吃馄饨③和朋友们一起玩蹴鞠④去瓦子欣赏各种表演节目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5.著名史学家陈寅恪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赵宋之世”耀目于文坛的文学形式是() A.赋B.诗C.词D.小说 6.继承苏轼的豪放词风和报国情怀,进一步提高了词的社会功能和文学史地位的宋代词人是() A.岳飞B.辛弃疾C.李清照D.文天祥 7.宋元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的繁荣,市民文化需求不断壮大。下列文学作品中应这一时期文化需求而出现的是() 8.除关汉卿外,“元曲四大家”还包括() ①颜真卿②马致远③郑光祖④白朴⑤王实甫 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⑤D.①③⑤ 9.宋代出现气象万千的社会风貌的根本原因是() A.各民族的融合进一步加强B.我国的经济重心发生了南移 C.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繁荣D.社会经济继续向前发展 10.费老师在介绍我国古代某一朝代市民生活的讲座中,多次提及“瓦子”“勾栏”。由此推断,这一朝代应是() A.秦朝B.汉朝C.唐朝D.宋朝 11.宋元时期,城市发展起来。拥有数十万人口的大城市不下十个。北宋最大的商业都市是( ) A.广州B.开封C.泉州D.临安 12.宋朝时期,随着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开封城内出现了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称为() A.市B.瓦子C.勾栏D.邸店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练习题

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1.宋元时期,我国出现了许多闻名世界的大都市,其中不包括() A.开封 B.临安 C.大都 D.洛阳 2.《水浒传》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梁山好汉“黑旋风”李逵与“浪子”燕青逛东京大街,这条街上有一个地方有说书的、唱曲的、卖饮食的、相面的、算卦的、表演杂耍的。请问他们走到了当时被称作什么的地方() A.草市 B.早市 C.瓦子 D.勾栏 3.1958年,关汉卿被世界和平理事会推选为世界文化名人。他写过60多种剧本,他的剧本大多表现古代人民特别是青年妇女的苦难遭遇和斗争精神。他的代表作是() A.《窦娥冤》 B.《蝶恋花》 C.《满江红》 D.《念奴娇》 4.司马光的史学著作被宋神宗御批“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这部史学著作是() A.《汉书》 B.《史记》 C.《左传》 D.《资治通鉴》 5.《东京梦华录》记载:“瓦中多有货药、卖卦……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终日居此,不觉抵暮。”这一材料反映了宋代() A.社会分工明确 B.市民生活丰富 C.民间艺术精湛 D.边境贸易繁荣 6.下列对宋代城市特点的表述,错误的是() A.开封、临安都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 B.瓦子中专供读书的地方叫“勾栏” C.城市的繁荣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 D.在北宋的开封出现了文化娱乐场所 7.宋代出现气象万千的社会风貌的根本原因是()

A.各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 B.我国经济重心发生南移 C.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繁荣 D.社会经济继续向前发展 8.宋代市民生活丰富多彩,其幸福指数在中国古代首屈一指。下列支持这一说法的有() ①在热闹非凡的夜市吃夜宵②在茶馆亲手烹茶招呼朋友③在勾栏里听艺人唱曲儿④在勾栏里看《窦娥冤》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9.《史记》和《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史书的典范。下面示意图中,哪一字母所代表的时期的史实在这两部史书中都能查阅到() 10.假如你穿越时空来到两宋时期,可能经历的事情有() ①用“交子”在脚店换酒喝②在“瓦子”里听说书③在“宛囿”里赏花、喝茶,品茶 ④去“夜市”吃夜宵⑤在“勾栏”里听当时流行的散曲和看《窦娥冤》 A.①②④⑤ B.①②③⑤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⑤ 11.英国史学家汤因比说:“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生活在中国的宋朝。”学者余秋雨也说:“我最向往的朝代是宋朝。”宋朝令史学家和学者向往的主要原因有() ①灿烂的科学技术②发达的社会经济③丰富的文化生活④包容的开放意识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 12.老师带领同学们参观博物馆,在一组名画前,老师指着其中一幅对同学们说:“名画中有历史,从这幅画中我们可以了解宋代城市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和风俗习惯。”这幅画是()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教案

第 1 页 共 3 页 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归纳宋元时期都市生活繁荣的表现,识记瓦子、勾栏和杂剧的特点;知道苏轼、 李清照、辛弃疾,了解其词风的特点;了解元曲的发展,知道元曲的特点、代 表人物与作品;探究宋词、元曲的异同 过程与方法 通过了解历史上物质文化生活的条件和特点,有助于更好地认识我们现在的物质文化生活;培养学生的审美,提高学生对文学艺术作品的鉴赏力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通过对过去日常生活的了解,使学生对于历史有更加生动直观的认识,拉近学生与历史之间的距离,加深学生对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的亲和力;通过读宋 词和元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优秀文化的情趣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宋朝城市娱乐活动;宋词和元曲;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教学难点:宋元繁荣的都市生活和宋词、元曲出现的原因。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了宋代的政治、经济等内容。在经济方面,宋代农业、手工业、商业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那么,经济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呢? 这是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的局部示意图,它反映了宋代万千气象的社会风貌。那么宋代人们的都市生活具体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呢?当时在节庆风俗方面都有哪些讲究?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宋元时代的都市和文化》这一课。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繁华的都市生活 1.教师讲述:宋元时期都市的基本情况。 (宋元时期有很多大的城市,在商业、贸易、文化、教育和社会生活等方面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景象。北宋东京、南宋临安、元朝大都,都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 2.史料解读。 材料:瓦子又称“瓦肆”“瓦舍”,吴自牧在《梦粱录》卷十九中说:“瓦舍者,谓其‘来时瓦合,去时瓦解’之义,易聚易散也。” 3.学生抢答瓦子的基本情况。 答案提示:开封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作“瓦子”。瓦子中圈出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勾栏”。 4.结合教材分析讨论瓦子兴起的原因。 答案提示: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的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 5.图片展示。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