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五年级语文说课稿

五年级语文说课稿

五年级语文说课稿
五年级语文说课稿

——《只拣儿童多处行》说课稿

一、教材简析

《只拣儿童多处行》是苏教版第十册第五单元的第二篇文章,这是冰心写的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给世界爱和美”,这是冰心老人为“冰心奖”所作的题词,其实这正是冰心老人一生的真实写照。《只拣儿童多处行》全文字里行间饱含了她对真爱和美的追求。这篇文章以欢快的笔调描写了生机勃勃的“赶春”的儿童和春天里充满旺盛生命力的花儿,流露出作者对儿童的喜爱,对未来的美好希望,这篇散文宛如一首诗,一首吟诵蓬勃向上的生命力的诗歌;宛如一幅画,泼洒生机和快乐的油彩画;宛如一首歌,歌唱着鲜花与少年,歌唱着爱的主旋律,全文读来令人十分欢畅!

这一单元的三篇文章,都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主题,即:感受童心、感受儿童的世界、感受儿童的智慧。联系具体的语言文字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一定的情感熏陶,这应该是这一单元的训练重点。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和苏教版这一类文章的特点,结合我班学生的具体认知水平,我拟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基础性的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6个只识不写,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第五至第九自然段。

创新性的目标:

1、通过朗读、揣摩、讨论,联系具体内容体会文中一些重点语句的含义及写法的精妙。

2、在朗读、品味的基础上,感受春天的生机勃勃,感受儿童的朝气与活力,产生愉快的阅读体验,发现生活中的美,热爱生活中的美。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朗读,联系具体内容去感悟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的爱与美

难点:引导学生自主的阅读,能及时、到位的点拨、引导学生在与文本对话中的生成,让学生形成个性化的阅读感受。

四、教学准备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需要将文中部分精彩段落制作成课件,以便在教学时及时地呈现。

五、教法与学法

“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根据本课特点及本班学生的特点,遵循“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在具体实施时,我想主要抓这样几个词语:

1、疑问。古人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让学生逐步懂得在阅读中怎么思考,怎么发问,寻找作者的思路。

2、研读。阅读过程是学生在阅读时对课文相关信息的提取、加工、分析和处理,是对与课文相关的生活经历、认知经验的联想与沟通。本节课的设计着重让学生经历这种阅读的过程,让学生在扎扎实实的自主研读实践活动中,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在研读过程中,感悟真情,回味真情,体验真情。

3、对话。《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本节课力求让课堂成为真诚对话的生命殿堂。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架设学生与文本之间交流的平台。使他们经历阅读的亲近、内化、超越的过程,感受与文本对话的充实。只有引领学生亲历阅读过程,走进文本深处,倾听文本的声音,感受语言的色彩,触摸作者的心灵,体验文本的情感,尽情地读,大胆地说,自由地想,不断感悟实践,才能充分体现“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

六、教学过程

下面我就来介绍一下本课的教学过程,我打算分四步来实施:(一)激趣导入、(二)初读感知、(三)精读感悟、(四)拓展延伸

(一)激趣导入

1、课始,直接出示“儿童不知春何在,只拣游人多处行。”这句诗,学生自由朗读,然后指名读,指导学生读准读好。接下来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

2、紧接着简介冰心,介绍这篇文章的一些写作背景,板书课题:只拣儿童多处行指导学生朗读课题,

引导学生质疑

[这样设计旨在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爱护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阅读中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迸发,使学生在最强的学习欲望下学习。]

(二)初读感知

在初读感知这部分,我打算这样去实施:

首先让学生带着刚才的问题自由读课文,提出要求:字字响亮,句句流畅。在此过程中教师行间巡视,注意倾听,及时解决在朗读中的一些问题。学生初步读完后解决在初步朗读中出现的问题,接着让学生再读文章,可以同桌之间互相读、听,看看是不是比刚才有所进步了

在此结束后教师范读,让学生注意倾听,有没有和自己不一样的地方。然后指名单个读,想读哪小节就读哪小节。在此过程中,注意正音,及时理解生词,引导学生自我进行朗读评价。

[在这一部分,重点解决读通读顺,尽量给学生多一些时间,多一些机会,需要注意让学生带着目的或目标去读书,教师尽量去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

(三)精读感悟

在学生读通读顺文章的基础上,细细品味文章。在这一部分我打算围绕两个问题来展开:1、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冰心奶奶只拣儿童多处行?2、冰心奶奶为什么只拣儿童多处行?

1、围绕第一个问题“文中哪些句子写的是冰心只拣儿童多处行?把这些句子画下来。”找好后,小组内进行交流,展开讨论,提示学生如果发现不一样,要向同学请教,为什么找这句?理由是什么?

[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我们要把他们的这种个体差异转变为课堂中的教学资源,为我所用,让学生在小组成果汇报时,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

文中这些句子很多,我想重点引导学生读好极具代表性的重点句段,去感受儿童的生机与朝气。]

2、①根据学生回答出示“我们笑着下了车,迎着儿童的涌流,挤进颐和园。”

这一句的教学紧紧扣住“迎”、“挤”,点拨“谁能通过朗读让我们感受到儿童很多很多?”引导学生通过朗读,细细体会,感受儿童的欢声笑语。

②根据学生回答出示“我们本想在知春亭畔喝茶,哪知道

太阳的香气息。”

这一句教学,首先引导理解“座无隙地”,引导学生回忆自己感受最快乐的活动去找感觉,反复朗读,引导学生之间进行朗读评价,激励他们读好“闪着汗珠、喷发着太阳的香气息。”感受儿童的勃勃生机。

③根据学生回答出示“沿着

匆匆地往前跑。”

这一句话的教学,可以问几个为什么,引导学生说说他的感受,谈一谈该怎样朗读这段话。

[需要说明的是,这几句话的出示,并没有固定的先后顺序,而是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出示,使得教学过程更具灵活性。当然,文中还有许多句子也能说明冰心只拣儿童多处行,也需要适当的点拨、引导,我就不一一枚举了,我只是通过选择三个例句的重点指导、朗读,来说明我大体的教学思路。最关键的还在于课堂上根据学生所流露的他们的独特感受,灵活机动地去引导,那样课堂才能显示出生命的鲜活。只有在课前进行趋于周密的预设,课堂上才会呈现出不曾预约的精彩。语文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我们所要做的是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和激励学生独立探究,所谓书是自己读懂的,情是自己悟出的.一定要让学生自主经历阅读实践,让他们在读中思,在读中悟,上述教学构想中给学生明确了读书方向,有利于突破难点。]

在学生感受了儿童的多、儿童的生机后,紧接着切入本课的难点“冰心奶奶为什么只拣儿童多处行呢?”

1、继续读刚才这句话

自由读,思考这个问题,进行交流。学生可能会说“没有了儿童,就没有了太阳的香气息。”等等答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引导板书:儿童充满朝气

2、读好这句后,进行过渡:文中有一句话把儿童和花作比较,能不能找出来?

出示“只要管理得好

看着也快乐。”

自由读,找找看,花儿与儿童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旺盛的生命力、欢畅活泼、看起来很快乐)课文哪儿写出了灿烂的春光?

出示“走进玉澜堂

喷花的飞泉……”

自由读,思考这里的海棠树与其他地方的有什么不同?(密密层层、不留一点空隙、喷花的飞泉)指导学生读好。

[朗读、思考,再交流,是将学生的感悟在积累语言的基础上进行内化,变为学生自己的语言和感受,锻炼他们的说话能力]

过渡:看到这么美的春光,冰心奶奶不由得从心底发出赞叹,引导朗读“春光,

释放出来了!”

指导读出赞叹之情,提示“饱满、蕴藏、尽情、释放”可以让学生自由的评价,朗读。在学生充分朗读、感受的基础上提问“现在你知道了冰心奶奶为什么只拣儿童多处了吗?

结合学生回答,板书:儿童多处春光灿烂

3、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第七小节,看看能不能找出第三个原因。可以提示学生在第七小节里出现了几个“笑”字?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笑?让学生领悟,冰心她特别喜爱儿童。

结合学生回答,板书:喜爱儿童

[语言是极富弹性和张力的,因为有了思想渗透其中,语言已不再是一件外套,而是一个切切实实跃动着生命的鲜活的血肉之体。语文课堂不仅仅是知识、技能的传授,更应当是生命的对话,“是主观感受的表达,是内心情感的流露,是个人见解和智慧的展现。”它的真正价值在于获取这种感受,体验这种情感,理解这种见解,转化这种智慧。上述教学构想中,一方面组织学生围绕问题研读,从课文中汲取相关信息,另一方面唤起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不断向课文输出自己既有的知识、经验和情感,在此基础上展开对话和交流,在真诚的对话和交流中,激发学生情感的火花,加深对文本的升华。](四)拓展延伸

这时,教师进行适当的小结,让学生从整体上对文章有个深层次的回顾:因为儿童多处春光灿烂,因为儿童充满朝气,更因为冰心奶奶充满了爱心,所以冰心奶奶只拣儿童多处行。

出示冰心曾说过的一句话:世界上最大的是儿童,除了宇宙之外还是儿童。

引导学生读冰心的诗《纸船——寄母亲》,让学生自由读这首小诗,说说能从中看出什么?让学生明白,冰心对儿童充满爱心,同样她也爱她的母亲,爱星星,爱大海,爱一切美好的事物。让学生感受到拥有一颗真诚的心,拥有一颗热爱生活的心,生活是多么精彩。

最后出示巴金对冰心的一段评价,学生自由读。建议学生课后可以再去找找冰心的作品来阅读。

[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去拓宽学生学语文的渠道,课本仅仅是一小部分。让学生能感悟到这些文学大家的独特的人格魅力,由此能够乐于去阅读他们的作品,能够让自己的精神世界有所触动,能够让自己做一个情趣高尚的人,我想就足够了。]

早》说课稿

横泾中心小学周建红

《早》是国标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的精读课文,是吴伯萧先生访问三味书屋后写的一篇散文,主要记叙了三味书屋的陈设,后园的梅花和鲁迅书桌上“早”字的来历,赞扬了鲁迅先生时时早、事事早的精神,暗示人们要珍惜时间。

文章形散神聚,写放灵活。不光记录访问的所见所闻,同时展开丰富的联想,把对书屋的工笔描写与对梅花的写意描写结合,把现实的静态描写和对历史的动态描写相结合,把借物喻人和直抒胸臆相结合,使得今天的三味书屋依旧充满文化气息,依旧折射出伟人的不朽精神,这些,最是值得引导学生仔细的读悟品。

基于对教学对象的分析,我认为学生对腊梅的“早”和对与鲁迅的“早”的沟通,对学生来讲有些抽象,借物喻人所包涵的深刻道理在理解上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学中要把握一定的“度”,并且加以引导和突破。

鉴于以上对教学对象和教材的分析、认识,本课设置如下的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结合课文内容说出作者写梅花的用意。

2、学会本课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3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凭借课文语言材料,教育学生学习鲁迅先生时时早,事事早的精神。

其中,目标1中“能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作者写梅花的用意”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目标1中“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目标3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为了达成以上教学目标,分两课时组织教学。

第一课时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练习把课文读正确、流利,指导朗读的同时结合生字新词理解的检查和指点。在学生初步熟悉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了解课文的叙述条理和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

本课时主要采用抓住文本的重点和难点,充分体现老师的“导”和学生的“读”的方式组织教学,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文重点段落(1-5)自然段进行“读悟品”,理解梅花的早和鲁迅的早,进而指点学生沟通梅花的早和鲁迅的早二者的联系,感受鲁迅先生时时早、事事早的伟大品格,并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初步领悟“时时早,事事早”,做“东风第一枝”的人生道理,从而突破文本的教学难点。

一、复习导入

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梅花“早”开——鲁迅刻“早”——时时早,事事早——东风第一枝

二、精读感悟

1、首先让学生总览全文,循着作者目光,去追寻鲁迅幼学足迹,以课题切入:作者瞻仰三味书屋,接触到了哪些实实在在的事物,又由此想到了什么?

2、读悟花香。

抓住第二自然段中花香一句引导学生感受:是因为作者的内心是沉浸在对鲁迅先生、三味书屋的崇敬之情中,才会由花香联想到书香、读书声,这是作者的内心世界的表现。

3、学习“三味书屋”的陈设描写。

这一段主要引导学生感受作者严密的方位叙述,同时学习作者在叙事时,适时地加入自己的联想,以充实所叙之物的方法;抓住联想的内容,印证上一环节“作者是怀着追寻鲁迅先生幼学足迹的心情”这一说法。也可由第二自然段相关环节直入此处的联想的解读。

4、读悟蜡梅“早”。

围绕对梅的“早”的感悟,设计先让学生自由读文,求得整体把握后,再划出文中反映梅花特点的词语,然后引导学生体会蜡梅的品质——早,在此基础上,适当地训练一下朗读。

5、读悟“早”的来历,沟通4、5自然段的联系。

抓住故事内容,引导学生分析鲁迅是一个怎样的人?然后抓住重点句“从那以后……”展开朗读感悟,深化认识。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沟通蜡梅的“早”和鲁迅的“早”两者的联系,从蜡梅“早”放——书桌刻“早”——时时早,事事早——的确要早,感受文章借物喻人的用意,进一步解读鲁迅时时早,事事早的精神。

6、读悟末节。

主要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东风第一枝”,比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将一个“早”字引申开去,劝诫学生珍惜时间。

三、拓展延伸。

1、向学生推荐《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感受《三味书屋》浓浓的书香气息,引领学生追寻鲁迅幼学足迹。

2、布置阅读鲁迅先生的其它作品,如:《少年闰土》等。

3、收集关于珍惜时间的名言。

四、课外练笔。

要求:学习第三自然段的写法,写一处自己熟悉的场所。

板书设计:

梅花“早”放书桌“早”字

时时早事事早做东风第一枝

的确要早

《二泉映月》说课稿

《二泉映月》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材中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这一单元的主题是“有志竟成”。

一、教材分析

这是江苏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九课的一篇讲读课文。该课文浓缩了民间音乐家阿炳艰辛苦难的一生,记叙了《二泉映月》这首名曲的形成过程,再现了《二泉映月》的丰富内涵,表现了阿炳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追求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这篇课文内容丰富,语言优美,情感积淀,给学生留下极大的想象空间,对陶冶学生的性格,鼓励学生勤奋学习、奋发向上有一股强有劲的动力。

二、学情分析

《二泉映月》是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但篇幅较长,难点较多。由于文中有很多音乐上的专业术语,而且阿炳生活的那个年代离现在的孩子也比较遥远,对于缺乏生活经验的小学生来说,领悟文章的中心以及乐曲所表达的情感,有一定难度。于是,我采用“创设情景、以读代讲、读种感悟”的方法进行本课教学。以情感为纽带,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置身于浓浓烈烈的情感体验之中,把蕴含于语言文字中的情感读懂悟透,以获得真真切切的情感熏陶,努力体现“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

三、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根据新课程标准对五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制定以下的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能联系上下文,了解阿炳的艰辛历程,感悟阿炳的满腔情怀,体会琴声的变化及其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主人公敢于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课堂中“体会乐曲旋律变化及其乐曲丰富的内涵”为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四教学过程

本堂课的教学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破题导入、揭示课题。

第二部分:了解坎坷、感悟情怀。这一部分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点,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真正走近阿炳,了解阿炳,为后面感悟琴声内涵定下感情基调。虽然无锡二泉就在身边,阿炳也是我们无锡人的骄傲,但是由于年代比较遥远,学生了解也不甚多,因此我采用了“一唱三叹”的朗读方法,大量的补充资料。一、展现二泉美景图片,加上老师的介绍,让学生真正感受到阿炳心中美丽的二泉。二、启发学生想象阿炳孤苦无依、卖艺度日的画面,让学生真正感受到阿炳的坎坷经历。三、通过老师的描述来感受阿炳的“人穷志不穷”,不向命运屈服的骨气。紧紧围绕“渐渐的、渐渐的…”这句话,一唱三叹,在感知阿炳的叹息、哭泣、倾诉、呐喊的情况下,让学生逐渐深入阿炳的内心深处。十多年的坎坷经历、身心的巨大的折磨,让学生在音乐中想象;在朗读中感悟、渗透!浓重的为学生定下感情基调,为下文服务。

第三部分:品读琴声,体会内涵。

在前面扎实的铺垫上,学生来真正体会琴声的内涵。这一部分教学本着“以读代讲、读中感悟”的方法,让学生从读懂到读好。首先是读懂,让学生潜心、用心的听一边乐曲。先听,再说,最后接触文本。符合人的整个人知过程,强化思考,水到渠成。接着更深一层的读,问:乐曲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对于这些原因的理解也就深入内心感悟至深了。接着就是带着感悟来读好,读中感悟,悟后再读,在一次次的朗读中,再一次次的提高中,学生读懂了乐曲,融入了阿炳的内心。

第四部分,总结成就,课外延伸。

本着语文积累的最终目的,让学生记住《二泉映月》,记住一个平凡的名字——阿炳。

第二课时

老城中心学校李莉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梦圆飞天》是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语文第十册的一篇讲读课文。《梦圆飞天》这篇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详尽地记叙了“神舟”5号飞船载着航天员杨利伟首次飞行太空的过程,表现了中国人民实现飞天梦想的无比喜悦与自豪。文章通过送行——发射——问候——梦圆的顺序,生动地描述了“神舟”5号飞船成功发射的过程,表达了中国人民实现飞天梦想的无比喜悦与自豪。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建设和学生实际,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1、指导学生精读感悟,体会飞船发射过程人们的心情;

2、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感受氛围,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

3、理解梦圆的重大意义。从而激发学生对太空的兴趣,树立对祖国航天事业而努力学习的雄心壮志(三)、教学重、难点

1、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感受氛围,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

2、理解梦圆的重大意义。从而激发学生对太空的兴趣,树立对祖国航天事业而努力学习的雄心壮志(四)、课时安排

为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难点,我将此课安排为三课时。第一课时:初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第二课时:精读感悟,凭借具体的课言文字感受氛围,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去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第三课时:总结全文,把自己收集有关“神舟”飞船信息进行交流。

(五)教学准备

多煤体课件

二、说学情

本班学生大多数是农村的小学生,他们大多数在朗读和回答问题上还活跃,是教学中的有利因素,不过在收集信息这方面,由于条件有限,学生在要求上比较困难。

三、说教法、学法

根据课标精神,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采取“一法为主,多法相辅”的教学策略,优化结合。

(一)、说教法

本课的教法是:朗读——讨论交流——反馈——小结这一过程进行。这样能体现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

(二)说学法

本课时学生的学习方法:通过阅读——讨论交流——反馈的环节进行,这样能便学生在学习中动脑、动口、动手,开拓视野,加深巩固,培养学生在阅读中大胆提问,积极参与探索。

阅读教学过程是每个学生潜心读书,获得个人体验和独特感受过程;是学生、教师与文本对话、思维碰撞情感交流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处我构建、学习阅读、促进表达的过程。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分三大部分进行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这部分我从四个要点来说

1、谈话引入并板书课题

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当你的梦想实现时,心情会是怎样的呢?

板书课题:梦圆飞天

梦圆飞天是什么意思呢?

2、要求学生默读课文,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神舟”5号飞船发射过程

3、理清文章脉络

4、教师小结,相机板书

送行:人们心情激动

梦圆飞天发射:扣人心弦

问候:充满自豪

梦圆:意义重大

(二)、围绕板书进行教学

1、送行

让学生朗读课文第一段

①、指名学生说说读懂的内容,然后提出疑问,通过讨论交流并回答

②、我向学生提出三个问题

A、2003年10月15日是什么日子?

B、我国第一个在太空中飞行的航天员是谁?

C、找出人们为杨利伟送行时表达心情的句子。

让学生来讨论交流

③、指名学生反馈

④、教师小结

(希望这时刻快点到来)

2、发射

①、指名朗读

②、让学生讨论,找出发射人们心情变化的句子,感受喜悦和自豪

③、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倒计时和烈焰升腾,大漠震颤,地动山摇,腾空而起的这些词语,感受火箭升空时的壮观景象

④、教师小结

3、问候

①、我在这里提两个问题让学生讨论交流

②、齐读第三段

③、找出杨利伟说话的句子

④、指名有感情朗读这部分内容

⑤、提问:从这些语言当中,你们感受到什么?

⑥、学生讨论交流并回答。

⑦、教师小结(这些语言文字的描述,表达了杨利伟登上太空的兴奋之情和充满自豪,感受地球是那么迷人、可爱。

4、圆梦

让学生朗读最后一自然段

①、梦圆的意义是什么?

②、让学生讨论交流,感受喜悦和自豪

③、教师总结

(三)、拓展延伸,深化主题

学习课文后,让学生收集有关“神舟”号飞船的信息,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航天梦是怎样实现的,从而感受到梦圆的重大意义,激发学生对太空的兴趣,对立对祖国的航天事业而努力学习的雄心壮志。进一步培养学生查阅信息,处理积累信息的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感悟,更好地突出了本组训练的重点。

五、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能直观地反映课文内容,我的板书设计如下:

送行:人们心情激动

梦圆飞天发射:扣人心弦

问候:充满自豪

梦圆:意义重大

教材简析:《爱如茉莉》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的一篇优美的叙事散文,文章虽然用朴实、简洁的语言记叙了妈妈生病住院,爸爸去医院照顾这一普通小事,却在字里行间都释放着那清新含蓄如茉莉般的芬芳与光泽,根据教材特点和高年级的阅读教学目标要求,本课时教学,应在引导学生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特别是细致入微地品味感悟文中的一些细节描写中,感受父母那平淡中见真情,无声中撼人心的那份如茉莉般的真爱。上述目标在以下几个教学环节中得以落实。

爱如茉莉》这篇文章用清新、朴实的语言记叙了妈妈生病住院,爸爸去医院照顾妈妈这件小事,其中作者着力描写和渲染的是爸爸妈妈执手而眠的情景,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温馨而又美好的画面。它告诉我们:真爱无痕,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美好;至爱无声,任何表白都是那么的苍白无力,真爱是什么?它就如生命中流动的泉水,就是手指尖流过的岁月,就是彼此间心灵的相通,就如盛开的茉莉花发出的清香。这种爱也许并不像小说中描写的那样,缠绵悱恻,荡气回肠,这样的爱看上去普通平凡,但真切持久,感人至深。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为了实现新课程的要求,根据这篇抒情散文的特点,我设计了这样的三维教学目标:1.凭借课文朴素的语言文字,引导学生在细节中感受父母之间平淡而深厚的真爱,理解“爱如茉莉”的深意。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凭借课文的学习,力求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及生活中懂得爱、学会爱、表达爱的能力。并将“引导学生在细节中感受父母之间平淡而深厚的真爱。”作为本堂课教学的重点,将“结合对语言文字的品读,理解…真爱就像茉莉?。”作为本堂课教学的难点。

,在选用教学方法时,我采用了合作探究、以读代讲、读中悟情、关键词语突破真情等教学方法,让学生紧紧抓住妈妈爸爸的语言、动作等方面的描写,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感受妈妈爸爸之间真爱的流淌,让学生的心与作者相契合,与文中妈妈爸爸的心相交融。

学生感悟文章中的思想感情需要一个过程,需要一个环境熏陶,为此在整堂课的教学中,我紧紧抓住茉莉花和妈妈爸爸之间的真情流淌这样两条线索,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让真爱在不断的升华:第一步,感受茉莉,激起疑惑。在复习导入基础上,我适宜指导学生自由阅读文章第当学生正品味在茉莉的平淡无奇、洁白纯净、幽香缕缕中时,提出问题“那株茉莉如此平淡无奇,为什么妈妈说真爱像茉莉呢?”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为下面的读中悟情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第二步,精读细节,体会真爱。在这一环节,我主要抓住了人物的语言、动作,阳光的轻柔等处,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探究、读中体会人物内心那份真挚的情感,真诚的爱。第三步:品味真爱,流露真情。在学生被温馨的画面所陶醉,被文中爸爸妈妈的真爱所感染时,我抓住了文中的“钻”“哦”二字提问,“钻的仅仅是茉莉花的清香吗?” “…哦?让你体会到了什么呢?”让学生在交流中品味到真爱往往表现在生活中极其平凡简单的小事中,一个眼神、一句问候、一声叮咛、一分牵挂等等,无不渗透着浓浓的爱,真爱就像茉莉那样平淡无奇、洁白纯净、幽香缕缕,让学生回顾文中妈妈爸爸的真爱,在反复的阅读中流露出真情。

这堂课的教学,我本着以人为本的教学要求,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真正实现了读中悟情的教学目标,就像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的:“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的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

一、教材简析

《月光启蒙》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新增进的课文。本教材以“动态生成”的观念引领教者优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课文以民谣、童谣、谜语的形式,充分展露“母爱、童心、智慧”这一主题。

二、教学目标

根据2001年版《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苏教版这一类文章的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我拟订如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能体会重点词句在文中的意思和用法。

2、技能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把握民谣、童谣的内蕴美。

3、情意目标:

学生在品味朗读的基础上,让知识生成智慧,使智慧与情感共生。

三、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形象再现歌谣意境,感受民谣、童谣的深远意境。

难点是:互动生成,价值引领,意境领悟。

四、教学准备:

网页形式、可选性强、动画演示、运行环境基于Windows2000下的电脑课件。

五、教法与学法:

“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本课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根据本课教材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遵循“积极指导自学、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运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创造学习、前后联系、读中感悟、角色体验,多渠道接受信息。

六、教学思路:

在传统教学手段的运行之下,本课教学目标需三教时达成,但由于本课凭借电脑课件辅助教学,加之,本课件制作采用网页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所以在网页式多媒体课件支持下,本课可采用两课时达成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学会生字新词,反复读熟课文。

第二课时:在细读课文,品味朗读的基础上,创设情景,增强体验,拓宽延展。

这里,我着重说一说第二课时的教学思路:

(一)直接揭题,自主定位

课始,我直接揭题,并让学生说说:“这节课在学习中你想学到什么呢?”

[这一设计既符合“媒体组合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中的第一条原理:目标控制原理,又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构建,使学生在最强的学习欲望、最佳的学习条件下进行学习。]

(二)歌文对应,初步感知

1、快读课文,找出表明母亲给予我《月光启蒙》的词句。板书(智慧启迪)

2、课件出示语句(最后一小节),配乐范读,并让学生说说“你认为学习这篇课文我们要重点理解、体会什么?”

[我认为这样设计以优美的画面、抒情的音乐、动情的范读构成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磁场,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迸发,同时让学生自己谈谈“学习这篇课文我们要重点理解、体会什么?”更是贯彻、落实《语文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具体体现。]

3、初步理解课文,分4小步进行:

第一步:找:默读课文,找出文中民歌民谣。

第二步:读:读出所找的民歌民谣,课件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对应的语句。

第三步:说:说说你由这些民歌民谣所想象到的美景,会说哪一句,课件根据学生回答突出相关语句。

[课件这样设计主要是因为学生的回答具有不可预测性,而我们设计成网页形式,可选性强,加强了师生互动,提高了教学效率。]

第四步:议:互相讨论,试着把自己感悟到的意境以读一读、画一画、唱一唱的形式表现出来。

[我认为这一环节的设计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学习方式,又有利于教学难点的突破。有了第一课时的反复熟读课文,又有了上述三步的对应,再加上这一环节中教者的适当点拔,突破难点可谓是水到渠成。]

4、师生共同小结,回读文末语句:“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民歌民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三)体验感悟,感情朗读

1、快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体现母亲智慧才华的语句。

2、感悟课文前一部分。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

这一句教学在自由读的基础上个别读,点拔“你已经知道这里体现了…母亲的智慧才华?,怎样才能读得更好呢?”并引导评读,激励再读,体会“深情与芳香”。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这一句教学让学生读中谈体会,相机板书“混沌开朗”,再次体会“母亲的智慧才华”。

[需要说明的是,这两句的出示并没有固定的先后顺序,而是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使得教学过程更具灵活性,从而使教师从黑板、粉笔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开拓更广阔的教学领域。同时我认为这一设计通

过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阅读批判等环节,拓展了思维空间,提高了阅读质量。]

?在学生细读基础上穿插理解“黄河留给家乡的不长五谷,却长歌谣。”

回读“她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谈体会。

[我认为这样设计既使学生在阅读中加深感悟,体会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又以“回读”这一特定形式体现了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自主灵活性。]

3、感悟后一部分

请同学们继续找出文中体现“母亲的智慧才华”的语句,并分读、看、悟、品四步来体验感悟,感情朗读。

一读,读文中句子。

二看,看课件演示。(第6自然段开始展示的场景)

[这一设计符合媒体组合教学多感官配合原则,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做到视听结合,动静结合,进一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这一设计同时也体现了现代教育媒体的延伸功能,向学生提供了当时当地无法看到的现象与过程,加深了学生对“母爱与童心”的感悟。]

三悟:领悟两个问题:从“哪些词可以看出…母亲的智慧才华??”“能谈谈你认为读得好的经验吗?”并配乐朗读,分能朗读10-13小节。

四品:出示“是母亲用那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点拔学生品读。

[综观这四步的教学,既展示了媒体组合教学的优化功能,提高了教学效率;又提高了学生参与意识,调节了课堂气氛;还加深了学生感悟,突出了教学重点。可谓是一箭三雕。]

[这一部分的2、3两个模块中的师生互动生成也没有固定的先后顺序,力求充分体现在主题性阅读中整体建构,在个性化阅读中主动感悟,在“无字书”阅读中涵育人格的阅读教学理念。]

4、师生共同小结:回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四)升华理解,拓展延伸。

1、课件配合下的师生合作,分角色朗读全文。

议一议,还可以给课文加个什么题目?比较体会文题《月光启蒙》意境美。

2、通过小博士提问,学生自主总结所学知识,交流、吟唱已收集的民歌童谣。

3、通过小博士挑战,出示实践性、延伸性阅读练习:继续体会文章意境美,继续收集家乡民歌童谣。

[这样设计既体现了师生民主合作的理念,又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还贯彻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有利于语文教学资源的开发。课件配合下的师生合作分角色朗读为全课又掀起了一个高潮,学生喜闻乐见的卡通动画形象更是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为学生课后语文实践活动的高质量完成奠定了坚实基础。]

七、板书设计

19 月光启蒙

智慧-启迪

[我认为这一板书设计从文字上看简洁明了,紧扣文意;从形式上看回环交融,寓含文意;从媒体运用的角度看,与课件演示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扬州市宦桥小学王彦

一、说教材

《望月》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散文,写的是“我”在甲板上欣赏月亮时,聪明好学、爱幻想的小外甥和“我”比赛背诵写月亮的诗句以及外甥对月亮的独特而富有童趣的想象,作者文笔生动活泼,聪明好学,爱幻想的小外甥的形象跃然纸上,文中的对话很多,也很适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因此,我们组选择这课为本次教研活动的教学内容。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结合教材结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2、体会欣赏描写目光的句子和理解品析描写小外甥对月亮独特而富有童趣的想象的句子。

3、通过朗读训练,激发学生主动积累诗句的兴趣,展开幻想的翅膀,用童心来感受和反映世界。

二、说教学方法

《课标》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根据《课标》精神和教材特点以及学生发展特点,将学生分为6个学习小组,让他们根据自身特点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伙伴,引导他们以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倡导他们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加深理解,培养语感,受到熏陶使语文综合素养得到提高。

三、说教学步骤

根据本课教材特点和学生认识水平,为贯彻新《课标》的精神,我们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为如下几步来设计:

(一)谈话中设疑

课始,教师揭题后让学生围绕课题说说你最想知道什么?然后让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自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解文章脉络,这一环节的设计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论,调动了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的热情,激发了他们强烈的求知欲。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读完后交流读书收获,文中谁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认为他是个怎样的孩子?

3、从哪此地方可看出他爱积累?哪些地方写他爱幻想?

4、生再读课文,找出相关内容并读出来,这样不仅检查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知,也检查读书情况,一举两得。

(三)质疑问难,以学定教

(1)质疑

由于学生基础不同,所以提出问题的水平高低也不一样,有的问题是学生通过认真读书开动脑筋提出来的具有很高的研讨价值,往往理解整篇课文的最佳切入点,教师要善于把这些问题进行梳理,引导他们自读、自悟、自得。

(2)根据学生质疑情况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小组选择学习目标并说说打算怎样完成这一目标。

(3)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4)汇报展示

在这一个大环节设计中,我们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了学生,让各个学习小组根据自身特点选择学习内容,进行再朗读,再领悟,然后相互交流,充分发表意见和汇报展示,这样学生在读书过程中,个性得到了尊重,提高了个体学习的能力,既培养了学生善于从别人身上取长补短的好习惯和全面考虑问题的能力,以发挥了群体的集体功能,达到了在合作中探究,在探究中提高的目的。

(四)总结作业

课后收集描写山水星月等诗句,比比谁积累的多,这一作业设计不仅是课外的延伸,也激发了学生积累的兴趣,培养学生善于主动积累的习惯。

四、说板书设计(略)

各位评委,以上是我们这一节课的教学设想,主观上我们力求体现“在教学中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使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得以主动发展”这一精神,客观上由于我们理论和实践的水平有限,课堂教学过程中可能有许多地方不尽如人意,恳请各位评委批评指正。

、说教材

《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是篇记叙文,课文记叙了红三军团长征过草地时,因为断粮,彭德怀忍痛命令把自己最喜爱的大黑骡子和其他牲口全部枪杀充饥的事,表现了彭德怀爱黑骡子,更爱战士的感情,赞扬了他与战士同甘共苦的精神。

(一)设计理念

〈〈语文课标〉〉中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本课的教学一读为主,通过个性阅读、分析品味,师生、生生、生本的平等对话中引导学生在读中学,在

读中悟。教学中,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探索、合作的空间,以唤醒、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热情;充分尊重学生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留下足够的空间为学生张扬个性、激扬灵性服务。

我让学生充分阅读,读出自己的心得,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在读。在交流中尊重学生自己的看法、自己的判断、自己的心得、自己的疑问。然后联系实际,让学生用自己的经验图式与文本所反映的生活经验图式进行同构。

(二)教学目标

〈1〉准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习彭德怀的语言、动作、神态,体会他爱大黑骡子更爱战士的感情,与战士同甘共苦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学习彭德怀的语言、动作、神态,体会他爱大黑骡子更爱战士的感情,与战士同甘共苦的精神。

教学准备

课前搜集有关彭德怀的资料。

(三)说学法

根据新大纲“以学生为主体,以读为体”的精神,我在本课的教学中将指导学生运用“自渎自悟法”和“讨论法”进行学习。通过学生的读读、想想、议议等活动,激发他们的兴趣,激活他们的思维,让他们主动参与到探究的过程中。

(四)说教法

接下来我着重谈谈自己的教学设想和意图:

第一环节我用复习第一段的内容引出今天新授的内容。

第二环节初读引思,整体感知中,我让学生自己读课文2~20自然段,自己去解决“彭德怀是怎么做的,你从中体会到什么?”这一问题,我认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过程,充分调动学生想学的愿望,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此时,学生怀着强烈的期待感,充满自信地读课文,自行解决问题,情绪已被完全唤起,进入到积极学习的状态,为进一步感悟课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设计这一环节,是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实际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提供丰富而科学的良性语言刺激,拉近了师生的距离。学生通过快速浏览,能很快地了解第一段的内容,找到正确答案。

第三环节分析品味课文。由于这篇课文篇幅比较长,如果一句句分析,那时间肯定是来不及的。于是我就紧紧抓住一个中心“彭德怀爱大黑骡子,更爱战士”,让学生自己去找句子,自己抓住一两句话分析品味,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读一读。这样的设计摒弃了整齐划一,寻找统一答案的告知教学,而是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积累去自主阅读,通过朗读、讨论、交流,发表自己的见解,在谈话中思考,感悟。教育不是告诉、也不是外塑,孩子们的心灵世界是自我建构和生成的。教学中,教师努力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释放出巨大的学习潜能,从而让语文教学成为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

尤其在交流句子的过程中,我有意识地设计了一些说话写话练习,如:彭德怀盯着大黑骡子会想什么?彭德怀背过脸去会怎么想?彭德怀对斜倒下去的大黑骡子缓缓地摘下军帽,把后面的省略号补充完整。通过这些训练,拓展了学生的思维,不局限与书本,加深对课文中心的理解。

第四环节拓展课文。这篇课文只是学习了彭德怀一方面的品质,他还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学习。我让学生去搜集有关彭德怀的资料,让他们在课堂上交流,使彭德怀这个人物形象更丰满,给学生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肯定有许多话想说,我就让学生写话。

这一环节,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想象、表达及善于联系旧知识的能力。这样设计,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训练了他们语言表达的能力和写作能力。

要知道素质教育除了课堂外,还要更广阔的学习空间,而课内向课外的延伸,就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不断促进学生的发展。

整个教学过程,我意在始终鼓励和引导学生大胆地想,自由地说,尽情地读,任意地论,从而不断扩展学生创新思维的空间,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得到真正地培养和发展。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对话的过程。这一设计体现了教者与文本对话的深度,也凸显了孩子们与教材对话的过程,更彰显了师生、生生对话的过程。

(五)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能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它是文章结构的简缩。通过板书学生能直观地抓住线索,理清思路,体会中心,我的板书就是力求达到这样的效果。

板书设计:

14 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

抚摸塞进

深情地望背过脸

摘下军帽推开肉汤

与战士同甘共苦

爱大黑骡子更爱战士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七律长征〉〉,共1课时。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设想、教学程序等方面对本课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1、课文所处地位

〈〈七律长征〉〉是苏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的第一篇课文,它是毛泽东在1935年10月写的红军战胜长征艰险而满怀战斗豪情的诗篇。

2、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

a、理清本诗结构

b、揣摩关键字词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学会艺术的概括和夸张手法的运用

(3)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领会红军长征在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英雄气慨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教材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以及领会艺术的概括和夸张的手法来讴歌红军战士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教学难点是艺术的概括写法。

二、教学方法

1、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以激发兴趣法、问题引导法、指导归纳法进行教学。

据新《大纲》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我根据本课目标和内容,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基础、发展水平出发,应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主动性,以激发兴趣法、问题引导法、指导归纳法进行教学。使他们再老师主导下围绕中心议题发表各自意见,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争议,激发他们主动去获取知识,培养健康情感。

2、采用录音磁带、电影等教学手段扩大教学容量。这样既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热情,又通过直接感知,促进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符合教学中的自觉性、直观性原则

3、本文是一首威武雄壮、气势磅礴的史诗,适于朗读,教学中引入诵读法。

三、学法指导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指导,采用主体思维法,小组讨论法及反馈练习法。

四、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重要的精读课文,诗文不长,但知识具体,内容充实,需掌握的东西较多,因此,教学上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通过诵读,理解课文内容及层次划分。第二课时,通过学习艺术的概括和夸张的表现手法,领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五、教学过程

本课按“引入新课——师生互动学习新课——反馈练习——归纳总结”进行教学。

1、引入新课:放有关长征的歌曲引入。

2、师生互动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朗读节奏、重音),使学生感知课文。

(2)借助工具书及注释读懂课文。

(3)同学合作,正音释义。

正音——律(lu)磅礴(pang bo) 崖(ya) 岷(min)

释义——等闲:平常,腾细浪:像小波浪一样翻腾,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开颜:欢悦

(4)师生互动

a、理解全诗内容及层次划分理解本诗内容,采用读读议议的方法,学生提问,师生共同完成。

b、分析本诗结构,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完成。

3、反馈练习

要求学生根据老师的讲授,朗读课文后用自己的话解答课后探究练习一,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4、归纳总结

在学生完成练习的基础上,归纳出朗读七律诗的要求:注意音节停顿、重音及韵脚,还要领会作者写此诗的目的及表现出的大无畏精神。

5、布置作业

(1)将整首诗改写成散文

(2)给本诗作画。

附:板书设计:

七律长征毛泽东

首联:全诗总纲,提出中心

颔联:承“千山”以五岭乌蒙为代表

颈联:承“万水”以金沙、大渡河为代表

尾联:总结全诗,突出越过岷山后的喜悦

一、说教材

《谈礼貌》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说理性的文章。文章告诉我们:礼貌待人,使用礼貌语言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人交往的时候,以礼待人,恰当地使用礼貌语言,能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社会生活更加美好。全文共有5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段。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作者由古训引出:礼貌待人,使用礼貌语言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第二段(第二至四自然段),文章列举了正反三个事例来说明礼貌待人,使用礼貌语言的好处。第三段(第五自然段),说明学会礼貌待人,恰当使用礼貌语言的重大意义。

第五单元共有四篇课文。这些课文都是写人的文章。写人的文章一般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思想情操等。学习《谈礼貌》这一课时,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学生按照老师布置的先整体到部分的预习步骤进行预习。整体预习即学生根据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把课文读正确、流利,提出疑难问题。部分预习即教师给予预习内容。①说说常用的礼貌用语有哪些?②为什么以“谈礼貌”为题。③课文讲了几个小故事,这些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④画出全文的中心句。课堂上,让学生把预习中的收获与疑难问题进行交流。这样即整体感知了课文,又为理解课文内容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最后,通过读课文,让学生懂得礼貌待人,使用礼貌语言能使人和人间的关系更加和谐、社会更美好。课后布置作业,让学生搜集生活中礼貌待人的事例,让学生从小养成礼貌待人,使用礼貌语言的习惯,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二、教学目标

《新大纲》对高年级阅读教学提出的要求是:“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把读的主权还给学生,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和读书。”根据这些要求,结合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划出文章的中心句。

3、懂得礼貌待人,使用礼貌语言能使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更加美好。

教学重、难点:

通过理解课文,让学生懂得从小养成以礼待人,使用礼貌语言的习惯。

这一重难点的确定是根据教材编写特点决定的,目的是通过学生自主学习,积极参与、质疑问难,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在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地读,分角色朗读、齐读、个别读等。在读中感情,礼貌待人能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社会生活更加美好。从而养成从小学会以礼待人,使用礼貌语言的习惯。

三、说学情

作为五年级的学生,他们在几年的语文学习中,已习惯懂得按一定的预习方法预习课文。学生预习了课文,对课文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这样,课堂上学生学得轻松,教师教得轻松。

四、说教法学法

《谈礼貌》是一篇写人的文章,文章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描写,体会使用礼貌语言使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社会更加美好。教学中,我采用“设疑问难”、“圈画批注”、“感情朗读”、“分角色朗读”、“演示”等教学方法。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五、说教学程序

本课我将三课时授完

第一课时,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学会本课生字词,划分段落,写出段意,整体感知课文,提出不懂的地方。第二课时,进一步学习课文内容,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第三课时,课外延伸,进行口语交际。

现在,我要说的是第二课时教学。

(一)前提测评

前提测评是为学生的新旧知识的学习牵线搭桥,是调整学生心理状态,激发学习动机,树立学习信心的。所以,我设计了两个问题:

1、通过前节课的学习,谁来说说你上节课读懂了什么?

2、作者是怎样跟我们谈礼貌的?文中写了几个小故事?为什么要用这些小故事来跟我们谈礼貌?

(二)导学达标

1、读书指导法

我让学生浏览课文,说说课文讲了几个小故事,概括故事的小标题。

2、精读故事一:问路

我先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这个故事,师生评价。然后幻灯出示以下思考题:

(1)岳飞和牛皋的性格特点是什么?

(2)如果你是那位老爷爷,你会怎么想?

(3)怎样读这个故事?谁来试一试,并佩上动作来读读?

(4)两个人同样问路,为什么牛皋受到责骂?而岳飞却得到耐心的指点呢?读了这个故事,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这一问题的设计,引起学生探讨问题的欲望,带着问题去读去想,突出了“一边读,一边想”这一重点。我再抓住重难点的地方进行点拔。如:描写人物,一般抓住人物的什么来写?(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学生很快就懂得这一段作者主要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描写,体现人物的性格特点。最后我再一次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明白故事道理。

这样,使学生的眼、耳、口、手、脑全方位受到训练,突破了这一故事的重难点,提高了阅读能力。

3、让学生小结学习方法:读故事——明道理——悟写法。

4、按照以上的学习方法学习课文3、4自然段。要求学生留下读书笔记,设计板书。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把学习的主权还给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只能充当组织者和引导者。

5、感情朗读第五自然段,划出中心句。

齐读——个别读——再齐读——然后背诵

学生在读中明白了道理,重视读书,熟读成诵,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记忆力,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规范学生的语言。

6、看板书,总结全文

(三)作业(幻灯出示,让学生说说)

1、这篇课文讲了个小故事,证明了谈礼貌的好处,像这样讲故事明道理的文章叫。

2、说说句子的意思,再抄写。

(1)君子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

(2)礼到人心暖,无礼讨人嫌。

3、口语交际。

小明到商店买钢笔,可是不认识去商店的路,于是,他去问路边的交警叔叔,他说。这一作业的设计,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一、说教材

教材是课堂教学活动中的脚本。这句话道明了教材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对教材的认识和把握是搞好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前提。

苏教版第十册第九课《音乐之都维也纳》是一篇散文,作者用优美的笔触描写了维也纳城市的独特风貌,讲述了维也纳被称为“音乐之都”的渊源,表达了作者对音乐之都的赞美与向往。

课文分三部分。第一自然段为第一段,交代了“音乐之都”的地理位置;第二、三、四自然段为第二段,从世界著名音乐家在这里的创作生涯、城市的建筑与装饰以及维也纳人对音乐的酷爱这三方面叙述了维也纳被称为“音乐之都”的原因;第五、六自然段为第三段,介绍了被称为“世界歌剧中心”的维也纳国家歌剧院的宏伟壮观以及在世界上的影响。其中第二、三段为教学重点。

就这篇文章而言,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语言简洁、明快,优美,如第二段中,对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它是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的介绍,语言简洁明快。第四自然段,作者用准确、优美的语言描写了维也纳人酷爱音乐的特点,使人感受到夏日夜晚,音乐随晚风飘逸、回荡在街头巷尾,仿佛整个城市都沉浸在音乐之中;2、层次清晰、明快,有详有略,如音乐般急缓有致。全文以总分结构一以贯之,每一节也是如此。在分段时,为突出重点段,将末节单独为一段,这也是分段的常用方法;3、手法灵活、变化多样。全文内容不长,然而选材的代表性(内容上、结构上),描写的点面结合、动静搭配等均是学生读写结合的范文。这也是编者要求学生背诵课文3、4节的意图吧!4、文化底蕴丰厚,其地理风貌、尤其是名人名曲,也是陶冶学生性情的一个有效载体。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所述教材特点,课后练习以及五年级学生年龄特征、已有学习

基础,特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2、学会生字新词,理解“摇篮”、“掺和”、“装饰”等主要词语。

3、抓住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总分式的构段方式,引导学生发现作者在写法上的特点,体会作者这样组织安排材料的用意。

4、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维也纳这座音乐都市的人们酷爱音乐的语句,感受维也纳浓厚的音乐氛围,培养学生喜爱的情趣。

这样确定教学目标,使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立体构成,且在同一教学过程中互相渗透,螺旋上升,学生的可接受性很强。

三、说教法、学法

因为老师和学生谁都没有去过维也纳,所以也没有对这个城市的直观印象,因此教学前我可带领学生去图书室、上网查找有关维也纳的资料,在头脑中形成初步印象,留下最初的知识积累;另外,我课前还要做好多媒体课件。教学中根据课文的需要采用投影、录像、图片等直观形象的展示,以及音乐的播放、以读促思、以读代讲等手段,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做到图文结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因为教是为学服务的,所以教法和学法是密不可分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将按照“读——思——议——品——再读”的步骤直接和文本对话,将自己的个体感受与群体、集体进行交流,发现别人的优点,修正自己的思维,提高主动参与意识,从而以更大的热情向高一级目标迈进。

四、说教学程序

钻研教材,研究教法、学法是搞好教学的前提和基础,而合理安排教学程序却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所在。

本课分三课时完成,第一课时:简介城市,揭题入手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质疑课文,尝试解决

第二课时:导入课文,激发兴趣

自主感悟,讨论交流

扩展文本,综合实践

第三课时:小结课文,理清结构

汇报交流,积累内化

归纳方法,读写结合

以下重点对第二课时的教学进行说课:

(一) 序曲——复习导入,激发兴趣

1、播放《蓝色多瑙河》,语言导入:在多瑙河畔,有一个城市叫维也纳,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觉得维也纳是个怎样的城市?

2、学生交流,教师板书课题。

3、为什么维也纳被称为音乐之都?你认为怎样的城市才能被称为世界著名的音乐之都?

教师在课题旁板书:?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去维也纳走走看看,感受维也纳这座城市的神奇与奇妙。[维也纳是世界著名的音乐之都,通过课前的预习和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已经在头脑中留下了初步的印象,但是原因并不十分清楚,这也是这节课要解决的一个重点。以问题引导、自主探究,让学生在信息重组、比较分析、合理想象、自由质疑的情境中自由学习、独立思考。]

课堂伊始,通过播放《蓝色多瑙河》,让学生置身于音乐之中,跟着老师畅游音乐之都。并带着问题,带着思考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

(二)主曲——自主感悟,讨论交流

1、自读课文,理清层次

(1)请大家把课文打开,快速读一读课文,看看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具体体现维也纳是音乐之都的?把主要语句划下来。

(2)学生自学: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3)学生讨论,教师点拨、启发:全文按先总后分的写法来写,每个分层次也是按先总后分的写法来写的。

(4)电脑出示总分关系结构图。

(5)这篇课文的层次非常清楚,下面请同学们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个方面,仔细阅读,然后在小组谈谈你对这部分结构的理解。

(6)为什么将末节单独分段呢?

[本文的结构层次十分清楚,学生以前也已经学过这样的构段方式。为了降低难度,我增加了一个环节:找出每个自然段的中心句,并把它们划下来。这既是让学生了解每个自然段的意思,而且有利于他们从整体上进行感知作者组织安排材料的特点。]

让学生从中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方面进行自学,是因为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性,我们要充分承认、尊重学生个体,把他们的这种个体差异转变为课堂中的教学资源,为我所用,让学生在自学成果汇报时能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同时通过这一环节既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运用、复习、巩固常用的总分结构方法,又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语文重点段的的内容,为下一步教学作好铺垫。

讨论末节单独成段的设计是为了体会末段对中心的作用,掌握重点内容单独成段的常用方法。

2、练习背诵,适时评价。

(1)课后练习要求我们背诵第三、四自然段,下面我们就来试着朗读、背诵,并思考你是用什么办法背诵的?

(2)学生自由朗读、背诵。

(3)指名背诵:说说你是怎样记住的?

[此环节的设置是按课后练习的要求而安排的,不仅要求学生读通读熟第三、四自然段,而且能做到当堂

背诵,顺利完成了教学目标一的后半部分。说说你是怎样记住的是为了引导学生掌握背诵的方法,为下面的教学埋下伏笔。]

(4)讨论、交流:你是怎样记的?

方案一:学生回答是抓住关键词句来背诵的。

(1)出示第三、四自然段。(制作课件,结合下列三方案教学要求适时点击凸现相关词句)

(2)你认为这两节的关键词句分别是什么?

A、第三自然段:用“音乐装饰”这个词你是如何理解的?→维也纳人用了什么来装饰音乐之都?→“连……也……”说明了什么?→想象一下你还准备怎么装饰?→所有的这一切,说明了什么?(音乐的氛围很浓)→你能读出来吗?

结合讨论教师适时点击展示图片,学生进行欣赏,感受这浓浓的音乐氛围。

B、第四自然段:“掺和”什么意思?

混合、混杂,音乐和花香混合在一起,既给人以听觉上的美感,又能给人以嗅觉上的美好享受。→当你漫步街头,听,轻快的华尔兹圆舞曲响起来了,闻一闻,晚风中飘荡着花草的芬芳,此时此刻,你感觉怎样?请你带着轻快、舒畅的心情来读好这段话。→看聚会时演奏的音乐图片。

[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和前面相同的均是在抓住重点词句后进行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朗读、背诵的训练。叶老曾经说过“凡是技术的,没有不需要练的。”我国的俗语:曲不离口,拳不离手,讲的都是这个道理。在自主的读书活动后,让学生在读中体会、读中感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充分地感受维也纳的音乐氛围,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方案二:学生回答是抓住这两节的结构特点来背诵的。

(1)出示第三、四自然段。(同前)

(2)讨论:这两节的结构有什么特点?

学生根据前面的教学已经知道这两节的中心句,通过中心句均处于每个自然段开头而得出这两节也为“总——分”结构的构段方式,此问题的难点在于如何通过讨论理清两段中句群联系:第三自然段:概述→具体点的描写;第四自然段:按时间、地点推移介绍。

方案三:学生回答是抓住课文的写作特点来背诵的。

(1)出示第三、四自然段。(同前)

(2)分别对这两节的写作特点进行分析。

A、第三节:(点面结合)概括→具体

B、第四节:(选择代表性的典型例子)白天、夜晚、家里、街头、工作场所……例问题:选择写哪些内容说明维也纳人一天也离不开音乐?

[这三个方案的设计是根据学生不同的背诵方法而确定的,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成了教学资源。为了使学生参与得更多,充分利用了个体、小组、集体等课堂组织形式,自学、同桌互学、小小组助学、集体交流等形式,通过分析、理解课文第三、四自然段的语句句群关系的写法,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发展了学生的个性,完善个人独特的思维,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同时也增加了语言训练频率,激发了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

(4)既然第二、三、四自然段均是从不同方面写了维也纳是音乐之都的原因,为什么只要求背诵第三、四自然段呢?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第二自然段的写作方法、构段方式类似于第三、四自然段,而第三、四自然段更为典型。你能找出与第三、四节类似的地方吗?

[此步骤重点复习、巩固、初步运用通过学习三、四自然段所掌握的理解、分析方法。所用时间不多,又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练兵的机会。]

3、间奏——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可以从构段方式、写作方法、抓重点词句等方面来体会维也纳被称为音乐之都的原因,同时也学到了三种理解内容、背诵课文的方法。下面就请同学们运用已经学到的方法自学最后一段。

(1)出示最后一段。

(2)指名一学生配乐朗读,其余学生认真听,边听边在书上批注,可以和同桌、小小组成员交流、讨论。(3)全班交流,教师点拨:

A、写作方法:外→里、整体→部分、下→上

(选材、顺序、详略)物→人、静→动、详→略……

B、重点词句:美观大方、色彩和谐、金碧辉煌、金光闪闪……

C、结构特点:总——分

(4)欣赏图片,选择其中一个方面介绍。

(5)课堂拓展:国家歌剧院金碧辉煌、宏伟壮观,给维也纳戴上了璀璨的光环,让音乐之都名声远扬,她无愧为“世界歌剧中心”。简介中国在此举办七届音乐会。

(6)朗读。

[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是在学生提炼、归纳学法后,对学法的一次巩固运用。“教是为了不教”,达到不用教的唯一方法就是“授之以渔”,即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这也体现了语文阅读教学“搀——扶——放”的原则。“介绍”的安排是将学生的感悟在积累语言的基础上进行内化,变为学生自己的语言和感受,锻炼他们的说话能力。]

(三)尾曲——拓展文本,综合实践

1、教师总结:刚才我们从四个方面学习了课文,正是因为以上四点原因,所以,维也纳成了世界著名的音乐之都。(教师在黑板上板书:!)

2、下面,请大家挑选自己喜欢的内容读一读,待会儿请你以小导游的身份把你喜欢的有关维也纳的知识介绍给同学和听课的老师听。

3、学生当小导游解说。

4、作业:今天这节课。老师和大家一起读读课文,听听音乐,看看图片,一起感受了维也纳这座城市的神奇与美妙。课后,请大家完成一个作业:开展维也纳——音乐之都专题研究,可以组成研究小组,自行选择。选题内容如:在维也纳生活过的音乐家调查;诞生在维也纳的著名音乐作品调查;在维也纳用了哪些音乐家的名字命名街道、公园、礼堂、剧院、会议大厅等。开展相关的课外阅读,撰写研究报告,在汇报会上交流。

[生活即语文,语文学习的外延就是生活,我们不能也不应该把学生的思维禁锢在方方正正的教室之内。如果说这节课是一首交响乐的话,那让学生当导游、开展专题研究就是那绕梁的余音,我们应该做到语尽意未穷,让我们的学生保持课堂学习的热情和兴趣,运用课内学到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独立或者合作完成,培养他们收集信息、整理信息、整合信息的能力,我想这是课堂教学教学的最高境界,也是课改背景下的大势所趋。]

五、说板书

板书是“微型教案”,好的板书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本课板书如下:

9、音乐之都维也纳

[虽然只是两个标点符号,可是它包含的意义却是无穷无尽的:此间所留的空白,可启发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无穷无尽的想象;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将一个个疑问解决,生成新的问题;学生对未知世界的了解,发出了一个个惊叹;老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起点拨、引导、激励的作用,“!”就是指明他们学习方向的明灯,就是拨开学习迷雾的大手,就是激励起竖起的大拇指……]

《埃及的金字塔》说课稿

横泾中心小学周建红

《埃》是国标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说明文。课文着重介绍了埃及金字塔的形状及其建筑历史,写出了外观朴实、结构精巧的特点以及其建造金字塔所采用的方法,赞美了古埃及人民杰出的智慧。

本文条理清楚,语言平实,描写细致,第二~三自然段详细描写了金字塔的特点和古埃及劳动人民的不朽智慧。这两段文字语言精确,说明方法多样,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探究课文是怎样写的,以及这样写的好处,反复朗读品味。

基于对教学对象的分析,我认为,埃及金字塔的修建历史和原因,学生了解不多,对理解金字塔是古埃及劳动人民血汗的结晶形成一定的障碍。因此,在引导学生感受金字塔的宏伟、精巧时,要注意适度地引导学生感受古埃及劳动人民工作的艰辛。

鉴于以上的认识和分析,本课设置如下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生字4个(重点指导“廓”的音和形),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正确理解课文,懂得作者是怎样写工程的宏伟与精巧的,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4、通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古埃及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其中,目标3既是重点,又是难点;目标4是教学重点。

为了达成以上教学目标,分两教时组织教学。

第一课时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练习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指导朗读的同时结合生字词语理解的检查和指点,在学生初步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了解课文的叙述条理和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

本课时主要采用抓住文本的重点和难点,充分体现教师的“导”和学生的“读悟”的方式组织教学。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文的重点段落第三自然段进行“读悟品”,理解金字塔的宏伟、精巧的特点,并联系生活实际,体会作者是怎样运用恰当的方法说明这些特点的,进而感悟这样宏伟而精巧的工程,集中体现了古埃及劳动人民不朽的智慧。

一、复习导入。

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工程宏伟、结构精巧

二、精读感悟。

1、首先让学生总览全文,寻找概括金字塔特点,涵盖全文内容的一句话(第四自然段起句),然后从这里切入金字塔的特点。

2、体会金字塔的特点。

(1)抓住第二自然段中的“146米”、“40层”、“1千米”、“230万块”、“2.5吨”等数字,抓住第二自然段中“刀片都插不进去”等词句,引导学生探究作者都用了哪些方法来说明金字塔的特点,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2)结合对上述文字的说明方法的体会,感悟古埃及劳动人民建造金字塔的付出的血汗和其不朽的智慧。(3)抓住对古埃及人民建造金字塔的方法的理解,感受古埃及劳动人民的勤劳和聪明,进一步感受金字塔和古埃及人民智慧的不朽光辉。

3、以读带讲,感悟末节。

最后一段,设计让学生通过朗读感悟其回应上文,点明中心的作用。

三、课堂练笔。

结合对第三自然段说明方法的体会和小结,引导学生迁移写法,学习描述生活中的一处景物(并组织交流)。四|、拓展延伸。

布置学生课后搜集一些关于埃及金字塔和其它一些被成为世界奇迹的古代文明,感受世界各国人民的不朽智慧。

板书设计:

14 埃及的金字塔宏伟精巧

埃及的劳动人民勤劳聪明

人教版小学语文说课模板和五六年级下册说课稿集

《*******》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 我今天的说课课题是《*********》,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这几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册****组第***课的一篇精读课文(略读课文),这篇课文主要写了***************,表达了*************,此文语言简练,层次清晰,描写生动,细致,充满感情,给人深刻启迪。学习这篇文本我们主要向******学习*******的********。 二、说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对于小学的教学目标明确指出:目标的制定是从学习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发展智力和创造力,重视过程与方法,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等方面考虑的。因此,结合本篇文本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从一下三个维度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维度:1.******* 2.******* 3.***** (二)过程与方法维度:1.******* 2.******* 3.*****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1.******** 2.******* 为了更好的完成以上教学目标,根据*****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教学内容,确定了以下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1.******* 2.******* 2.教学难点:1.******* 2.******* 三、说教学方法 学生是学习发展的主体,教学是学生的组织者、引导着和合作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学生的参与状态、参与度是衡量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本课我将采用初读感悟——再读理解——拓展延伸等读悟结合方法,让学生通过思考、朗读、讨论、想象等方法,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文章的中心,最后让学生联系自身的实际谈体会来深化对文章中心的理解,这样可以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意义上学习的主体。 四、说教学过程 围绕以上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根据“教师知道——学生主体——训练主线”的原则,我设计了一下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3—5分钟)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引人入胜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对学习文本兴趣,对教学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基于这点,开课之初,我首先通过多媒体呈现*****图片、播放******音乐的方式营造气氛,将学生带入情景中,为课文的学习奠定情感基础。 (二)讲授新课(25—30分钟)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将根据前面设计的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同时联系学生的实际、教学设备情况的综合考虑,我选择了多媒体教学手段,这样可以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乏味的知识兴趣化。 1.初读感悟

部编新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说课稿.doc

第一课《草原》说课稿 一、说教材 著名语言大师老舍先生五十年代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写下了《内蒙风光》,本文就节选自《内蒙风光》。《草原》这篇课文,作者以热情洋溢的笔调,描写了内蒙古大草原的美丽风光以及受到草原人民热情欢迎的情景,表达了蒙汉人民的深厚情谊。 本文通篇文质兼美,堪称写景、抒情的典范佳作。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体会文中的景和情,并扎实地落实语言文字训练,取舍教材是关键。因此,我将此文教学安排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完成第一自然段的教学,领略草原的风光美。第二课时再引导学生体会草原的人情美。我今天所要说课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 基于本文又是第一组“走进西部”的第一篇课文。因此,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并理解“渲染、勾勒、翠色欲流”等词语。 2.引导学生根据语言文字展开丰富的想象,并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草原的自然美,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感情,并引发学生对西部了解的兴趣。 3.引导学生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特点,并积累语言,初步学习作者抒发感情的方法。 依据教学目标,我确定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随着作家的叙述,展开丰富的想象,并通过多层次的朗读,感受草原风光的美好。 而对于生长于南方小县城的孩子,草原是遥远、陌生的,因此,如何让学生突破时空障碍,与文本对话,引导学生揣摩优美的语句,感受草原的景美,体会作者的感情,领悟课文表达上的特点,就成了这篇文章的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怎样才能使学生与文本产生真正的共鸣,体会草原的景美呢?首先,我将注重以读为本,采用多种朗读形式,如:默读、自由读、范读、指名读、引读、配乐读。通过多层次的朗读,使学生体会草原的风光美,并品味语言的表达效果。 其次,我将巧妙运用多媒体,为学生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句,启发学生想象,体会文中意境,并配合学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训练,从而达到突破重难点的目的。 三、说学法 新课程标准强调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索,研究性的学习。本文第一自然段的语句美,意境也美,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一边读句子,一边想象画面,用自己的经验去补充形象,丰富形象,从而体会文中表达的意境和情感,同时培养他们的创新及想象能力。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月是故乡明》说课稿

《月是故乡明月》说课稿 【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3课《月是故乡明》,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学习本文我们要揣摩精彩的段落和关键语言,学习语言运用的技巧。本文内容比较浅显易懂,却体现了语言美、诗意美、人情美。本文主要在于对学生审美阅读的启蒙训练,让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寻找文章美点,品味文章语朴情醇的特点,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之美、对情感意境之美的感受力。 同时,因为月亮是一种特殊的意象,所以在教学设计中,我希望能充分调动学生自己的阅读积累,共同完成对月这个意象的理解和归纳,再进一步能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更广阔的空间,理解乡土情结也就是最淳朴的家国观念,激发学生的爱故乡、爱亲人、爱祖国的深沉情感。 【说学情】 五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阅读能力,他们的主动性和求知欲都已大大提高,不再喜欢被动地接受知识,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因此,我通过引导学生去自读自悟,运用自主探究的方法学习,通过朗读、圈画、质疑、小组讨论、拓展延伸,对散文有初步的了解和鉴赏;体会课文浓浓的思乡情。 【说教法与学法】 在这节课中,我采用了创设情境、精读感悟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让学生积极参与,激发他们的潜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力求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 【说过程】 为了突破重点和难点,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导入新课 月亮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是非常熟悉和平常的。然而,一位笃实敦厚的长者却赋予了它不一样的深情蜜意。他是谁呢?(多媒体投影2019感动中国颁奖典礼录像及季羡林介绍) 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先生,留得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辛多。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说课稿(全册完整版)

六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 1 文言文两则《学弈》、《两小儿辩日》 学弈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八组第二十五课《学弈》。 2.教材简析:《学弈》这篇文言文选自《孟子·告子》,通过弈秋教两个人学下围棋的事,说明了做事必须专心致志,决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文章先说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围棋的人,然后讲弈秋同时教两个学习态度不同的人下围棋,学习效果截然不同,最后指出这两个人学习结果不同,并不是在智力上有多大差异。文言文是古代文明传承的媒介,虽与现代文在用词造句、朗读上有很大差别,但两者却有着千丝万缕、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从小学开始,在学生成语、名言警句、古诗词的积累基础上,让学生接触一点文言文,初步感知其语言特点,了解古人的思想道德观点,对加强人文教育,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很有好处。选编本文的目的有两点:一是因为它的思想内容好,强调学习要专心致志,有利于学生继承发扬刻苦学习的优良传统;二是因为它短小精悍,文字较为浅显,适合小学生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初步感悟了学习方法,为初中文言文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3.教学要求: 知识能力训练点:学生通过教师引导以及小组自主合作,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做到正确、节奏停顿得当、抑扬顿挫,从反复诵读中初步感悟文言文中特殊的语言现象。 过程方法引导点: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悟自得,初步了解文言文学习的方法。(根据注释、联系上下文读通、读懂、熟读成诵。) 情感态度渗透点:学生能从文中体会到做事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能从课内外延伸结合中进一步了解我国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增加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4.教学重难点: 本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古文,它与现代白话文相比,在用词造句上截然不同,能否正确地断句,流利地朗读,是首先遇到的困难。因此要把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作为本课教学重点。从理解课文方面看,难点在于让学生参考课后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所以要将此点作为难点来突破。由此可见,两者相辅相成,互相渗透,而利用CAI课件为学生提供形象生动的画面,创设情境加强对学生朗读的指导是突破本课教学重难点的关键。 二、说学情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说课稿 (5)

1老师领进门 一、教材分析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阅读材料1《老师领进门》。课文文质兼美、情感至深。作者曾是我国五十年代初,中国文坛上被誉为“神童”的作家刘绍棠。文中讲述了小时候教他国文的田老师口才文笔皆好,田老师每讲一课都要演绎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培养了他丰富的想象力,引导他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写作上也很有特点:选材有点有面,记叙详略得当;修辞方法巧妙灵活,语言含蓄深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重点理解词语“引人入胜”“娓娓动听” 2、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感悟并学习田老师是怎样把“我”领进文学创作之门的。 4、理解句子含义。 5、根据课文内容展开适当的想象,练习说话。 6、积累文中“我”专心听课的句子及课内外赞美老师的词句。 7、学有困难的学生说几句最想对老师说的话。学有余力的学生通过一个事例表达对老师的感恩。

8、明白省略号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逐字解释法,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引人入胜”“娓娓动听”。 2、过自读、引读等方法,帮助学生领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应用“理解关键词的意思(本义及在课文中的意思)、说说句子的意思及句子对表达中心的作用”理解句子含义。 4、在理解课文基础上,联系文本想象说话。 5、联系上下文理解省略号的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 从名人尊师爱师的事例中激发学生对老师的感恩之情,加深对“师恩难忘”的认识。 重点: 1、朗读课文,感悟并学习田老师是怎样把我领进文学创作之门的。 2、理解句子含义。 3、能根据课文内容展开适当的想象,练习说话。

难点: 1、理解句子含义。 2、能根据课文内容想象说话。 二、教学对象分析 “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含义”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更是本课的教学重点,通过前两课的指导训练,学生已初步具备这方面的能力,为这一课的教学奠定了基础。然而,由于学生认知能力的有限,及学生之间的差异,理解本课句子的含义依然是学生的难点。 教学艺术,是一种移请的艺术,加上本文人文性强,是一篇很好的教人做人的文章,只有把握了作者的思想情感,并内化为学生自己的情感,情感目标的达成度才最高。学生的情感调动起来了,这堂课的教学才能顺利进行,只有当学生真正动情、动心,才能激活思维,有感而发。所以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是这堂课的关键。 二、教学策略及设计 1、以学生为本,教师引领点拨,解决重点和难点。 无论是课前的渗透:搜集名人尊师的故事,积累尊师敬师的格言,谈自己的感悟,课堂上请学生谈田老师的语文课给自己留下的印象,以及点评和导语无不体现我对学生感悟的尊重,都以学生为本。读课文,展开生生互评,让学生读读划划,交流交流,或是几处想象说话,

第一单元 部编版人教版语文 五年级下册 说课稿

1 古诗三首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古诗三首》是三篇古诗,分别是《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稚子弄冰》和《村晚》。这三首诗都是宋诗,它们从不同的角度描绘了古代乡村的生活风貌,充满景趣与情趣。 (二)教学目标。 1.认识“昼、耘”等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供”,会写“昼、耘”等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3.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结合重点词句,想象画面,感受古代儿童的生活乐趣。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难点: 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结合重点词句,想象画面,感受古代儿童的生活乐趣 二、说教法。 根据设定的教学目标,这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 1.朗读法 本课是三首古诗,也是本学期的第一课。学习古诗,要多读,朗读时除了读准字音外,还要读准字音,还要注意读准诗歌的节奏与断句。 2.发现点拔教学法 本课重点是感受诗歌所描绘的古代生活画面之美,教学时对于诗歌的关

键句要作重点讲解,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内涵。本课课后安排了一次小练笔,因此要让学生准确了解诗歌内容,在这个基础上将古诗改写成小短文。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本课的教学同时准备了多媒体课件,内容涵盖作者简介和课文生字等内容,辅助教学。 三、说学法。 本课要求学生在课前做好预习,包括预习生字,结合课文注释初步了解诗歌大意。课堂上主要是能把古诗读得流利、顺畅,准确把握诗歌的内容和主旨。更多内容请搜索微信公众号:xxyw100 四、说教学流程。 本课的教学课时是二课时,课前要安排预习,教学流程如下: (一)布置预习 1.利用工具书,把不认识的字词注上音并识记字形、字义。 2.圈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和不懂的地方,并思考为什么。 (二)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师:童年的生活都是充满乐趣的,我们一起看看千年前,儿童们天真烂漫的生活吧。 二、学习生字 1.学生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课件出示生字。教师检查预习情况。 生字:昼耘桑晓 3.指导学生书写生字。教师提示易写错的字:“耘”的偏旁是“耒”,不要写成“未”。

2018年小学六年级上册小学语文说课稿

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 《山中访友》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是一篇构思新奇、想象力丰富、充满童心的写景抒情散文。作者“不骑车,不邀游伴”、“就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哼着小曲儿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并且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热切表达了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相对于前面两个单元的哲理性文章和后面的诗歌、科学说明文、记叙文来说,本文是比较简单、浅显的,所以设计时目标就放在让学生品味和运用语言、培养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上。在自我阅读和理解的基础上使学生获得思想启迪、情感熏陶,有自己独特的感悟和思考,享受审美乐趣。那么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呢?本文讲课的最大难点是对景物的描写过于繁多和零散,逐一分析就会显得凌乱,还会导致学生思路支离破碎。所以我认为在处理本教材时应尽量注意给学生时间和空间与课文文字和画面充分接触,在细致地体味课文的同时产生个性化理解,又保持着课文的整体感和一气呵成的美。 学生分析: 经过小学六年及初一一个多月的学习,学生对字词的理解、语言的赏析、文章内容的整体把握以及对散文知识的把握等,都有了一定的基础。但对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想象联想等能力,还比较欠缺。在上课前,我了解到班级学生与大自然接触少,而且由于生活经验与视野所限,对写景类的文章,学生大多不能有较深的感知、体验。再者由于现在的学生去春游、秋游的机会少得可怜,所以要初一学生感知、理解并体会山中的景物之美及美的内涵具有一定的难度。不过,学生想走向多姿多彩的大自然,想与大自然对话的愿望却相当迫切。我觉得得找到一个教学的切入口,使学生对自然之美有较深切的感受。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整体感知,能说出山中之友。 2、通过品味优美的语言,体会语言美感悟情感美。 教学理念: 依据新课程标准:课堂教学应体现学生为主体,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的,故采用“感知──交流──引导──领悟”的学习模式,引导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预习,自读课文与预习字词,养成预习的好习惯。 2、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好投影等仪器设备。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用小学学过的古诗《寻隐者不遇》导入,让学生想象进山情景,激发情趣。 (师)有位作家李汉荣也到山中拜访朋友,带回了好心情,好记忆,他拜访了怎样的朋友?就请我们师生共同欣赏李汉荣的《山中访友》。 二、自由朗读,整体感知找朋友 (师)现在就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 要求:1、圈出疑难字词,通过看注解,查工具书,或与同学交流解决。 2、划出作者所看望的朋友。 (学生回答) 三、品读课文,读出自己(多媒体展示:读出自己:读出自己相似的思想、情感、熟悉的生活) (师)在朗读中,哪一样景物深深地打动了你?如果可以,你最希望自己成为作者笔下的哪一种景物,为什么?让同学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朋友,带着自己的体会,仔细品读描写自己最喜欢的朋友的相关句、段,并做好相应的批注,结合相应的词语或句子陈述理由。可以用“我喜欢自己成为—— -----因为——————”的句式作答。 (1)学生默读课文,画出描写自己喜欢的景物的语句。 (2)全班交流:你最希望自己成为作者笔下的哪一种景物,为什么? 我希望自己成为_____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通过学生的表述,反映他们对于课文语言的理解和领会,同时也是一种创造性的表达。在学生描述的过程中,选择有代表性的几句话,着重朗读,深入体会,在朗读的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对于重要词语、关键语句的理解)(3)不知道大家感受到了没有,为作者所赞扬的、被我们所喜爱的景物都是因为他们身上有着一种为我们所熟悉的,在我们身边存在着的可贵的品质,有哪些呢?(无私奉献、自我牺牲、充满智慧……) 四、赏读课文,品味语言 (师)刚才同学们谈得很精彩,老师和大家有同感,可还有一个疑问,作者带着好心情,到山里“观景”,为什么却说成是“访友”。从内容到形式,引导学生体会本文的写法(重点赏析、品味人称变换之美、比喻、拟人之美) 1、放人称改写后的课件,学生将改写后的第3段与课文作比较,赏析、品味人称变换之美 2、分角色朗读第5段,在读中进一步体会比喻拟人之美。 五、联想创作(作业)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说课稿

3.月是故乡明 【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月是故乡明》是季羡林先生在功成名就之后仍怀念自己的家乡,以月作为抒情线索,通过对故乡和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特别是对故乡月色的动人描写,抒发了作者对故乡永远的思念与牵挂。 作者巧妙设题,用唐代诗人杜甫的诗句“月是故乡明”作为文章的题目,统领全文,揭示主旨,奠定文章的情感基调;增强文章的文化内涵。由于杜甫这句诗是千古名句,特别能引发读者的共鸣,被广为传诵。用它来做题目,更能表达作者的思乡之情。 作者巧妙安排文章结构。开篇点题,总结全文,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接着由月过渡到山,到水,进而过渡到家乡的水,过渡到作者的童年生活,并通过他乡月亮与故乡月亮的对比,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结尾处短短几句话,把全文的情感推向了高潮。 本文的主旨是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文章中对于景和事的描述都是为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服务的。在文中,作者通过对故乡月亮的具体描述,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捉知了、看月亮、游玩、做梦这些童年趣事都跟月亮有关,写这些事也是围绕着月亮来写的,这样更能表达出对故乡的思念;通过在济南、北京和世界其它地方见到的月亮与故乡月亮的对比,表达对故乡的深情;作者拿赏月胜地朗润园与故乡的小月亮对比,表达浓浓的思乡之情,正如作者所说,“然而,每逢这样的良辰美景,我想到的却仍然是故乡苇坑里的那个平凡的小月亮”;最后作者直抒胸臆“月是故乡明,我什么时候能够再看到我故乡里的月亮啊!”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二、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教学目标: (1)学会文中的“徘、徊”等16个会认字,读准多音字“燕”等;会读“烟波浩渺、篝火、萌动、澄澈、风光旖旎、瑞士、莱蒙湖、平沙无垠、碧波万顷、巍峨雄奇、耄耋、燕园圣地、点缀”等词语,通过查字典和结合课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默读课文,说说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经历,产生了哪些内心感受。(3)在反复阅读、体会情感的基础上,体会作者对故乡永恒的思念与牵挂之情。

小学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完整版)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教学目标: 1、要求会写80个字,指导学生注意笔顺,安排好字的各个部件 及间架结构,把字写得端正。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有一定的速度,并能抓 住文章大意。 3、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表达效 果。 4、在阅读中能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领悟表达方法,能抓住 关键词句深入理解课文,积极主动积累语言。 5、在习作中,教师要有意识地结合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积累 素材,乐于把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写下来,同时,培养学生的修改习作 的能力。 6、在综合性学习中,把握材料的学习要求,开展好活动,会写临别赔言, 简单的倡议书,建议书和演讲稿,能在教师的帮助下与同学一起组织, 策划联欢活动。 教学重点: 1、加强朗读指导与训练,加快默读速度和边读边思考训练。 2、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方法,自主学习和 探究,培养学生自主读书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交际水平和习作能力,培养学生良好语言习惯和习作的 能力 教学难点: 1、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领悟表达方法 2、培养学生习作兴趣,乐于习作。 教学时数:103课时 课时安排:1、第一组………………………………………….13课时 2、第二组………………………………………….10课时 3、第三组………………………………………….11课时 4、第四组………………………………………….11课时 5、第五且………………………………………….11课时 6、第六组…………………………………………..7课时 7、总复习………………………………………….40课时

最新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匆匆》说课稿

《匆匆》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我说课的内容是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8课《匆匆》,这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紧围绕着“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奈和惋惜,揭示了旧时代的年轻人已有所觉醒,但又为前途不明感到彷徨的复杂心情。文章先提出问题:“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看似在问,实际上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逝去而无法留它的无奈和对已逝去日子的深深留恋。然后通过“洗手时、吃饭时、默默时……”这一系列生活情趣的描写,具体再现日子的去来匆匆和稍纵即逝以及作者对人生的思索。最后抓住“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一句结尾,照应开头,突出作者关于时光匆匆的感慨,引人深思。 本组课文的学习重点是要引导学生从阅读的内容展开联想。阅读的时候,先要读通、读懂,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还要想开去,想到与课文内容有关的人和事,景和物,情和理,并把自己想到的与同学、老师广泛交流,借以活跃思想,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2.教学目标 根据小学课程标准对小学5-6年级的阶段目标,结合本组的训练重点以及本课的写作特点,考虑到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同几条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理解课文内容,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等。 2〉技能目标:能按阅读提示抓住课文的内容,学习作品中的表达手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语感训练,能有感情地朗读或背诵课文,欣赏文章语言文字的美。 3〉情感目标:让学生了解时光易逝、一去不复返的现实,教育学生不要虚度光阴,从现在起就要珍惜时间。 3.教学重难点 “学习课文了解作品内容,教育学生要珍惜时间则是本文的教学重点。而“理

【新】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说课稿 (12).docx

《5.草船借箭》说课稿 一、说教材 《草船借箭》是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作者是明朝的罗贯中。草船借箭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著名的赤壁之战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发生的,而“草船借箭”就是“赤壁之战”中的一个小故事。《草船借箭》这篇课文讲述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十天内造出十万支箭,以此来陷害他。诸葛亮为顾全大局,与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暗算,说明诸葛亮有胆有识、谋划周密、才智过人。课文结构严谨,故事以“借”为主线,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 本单元教材以“中国古典名著”为主题。中国古典名著是中华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阅读名著对于增益智慧,提升素养,特别是提升语文素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编写本组教材的意图不但要让学生在阅读和语文实践活动中掌握我国语言文字和表达的技巧,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传承民族文化,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 二、说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1.认识“瑜、忌”等9个生字,会写“妒、忌”等11个生字,正确读写“妒忌、推却、都督、迟延、探听、幔子、私自、军令状、自有妙用、神机妙算”等词语。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说一说故事的内容。 3.紧扣课文语言,感悟文中周瑜、诸葛亮等人物的特点,特别是通过对诸葛亮筹划安排“草船借箭”部分内容的研读,感受诸葛亮足智多谋,安排周密,知天文、懂地理、识人心的本领。 4.通过学习,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亲近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二)教学重点 1.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说一说故事的内容。 2.紧扣课文语言,感悟文中人物的特点。 3.通过学习,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亲近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三)教学难点 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感悟文中人物的特点,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 三、说学情

小学六年级语文说课稿

小学六年级语文说课稿 1、教材简析 《可贵的沉默》是六年制小学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第六册第五单元中的课文,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以课堂教学进程为线索,以师生对话交流为主要形式,以孩子们情绪变化为描写的主要内容:由兴奋、快乐到沉默,又从沉默渐渐回到热闹。 学习这篇课文的目的是在深入领会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受到关心父母、回报父母之爱的教育,学会关心别人,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培养语感,同时为综合性实践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 2、教学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本课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进行生动描写的方法,抄写自己喜欢词语、句子。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孩子们的情绪变化,懂得关心别人。 教学难点:理解体会为什么说这种沉默是可贵的。 二、说教法和学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创新精神,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同时也为体现新课程标准中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的统一,充分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时我采取引导法,以课文题目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质疑,然后组织学生探究并体验,最后结合实际进行拓展延伸,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语文课的开放性和语文课与社会、与人生相结合的特点。 三、说教学过程 我的课堂结构是:检查预习(字词)——质疑导向——探究体验——学习升华——拓展延伸。 检查预习情况,了解学生对本课生字、词的掌握程度,为学习课文奠定基础。 爱因斯坦说过:“问题的提出往往比解答问题更重要。”由于文章题目发人深省,所以上课伊始,我就引导学生从题目入手质疑,提问: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这时学生会提出:“为什么说沉默是可贵的?谁沉默?在什么情况下沉默?沉默之后又是一个什么样的景象。”我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概括为三个方面: 热闹——沉默——热闹 确定好了文章的基本框架后,学生进行自生探究,这样就为理解和探究作好铺垫,使探究确定了方向。 接着进入教学的第二阶段——探究体验。 探究定向后,我用信任而又带鼓励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反复读文,学生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难免有些片面,这时,我再让学生合作探究,学生由自主探究转为合作探究。

六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三篇

六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三篇 【导语】说课稿是为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它不同于教案,教案只说“怎样教”,说课稿则重点说清“为什么要这样教”。wo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篇一《青山不老》 各位老师下午好,今天我非常有幸参与区语文教研活动,通过这节课的备课、教学,让我也尝试了新教材略读课文的教法。下面我就来说说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意图。 【教学理念与目标】 新课程标准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标,强调教育要体现人文性、实践性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具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我将此作为自己教学的指导思想,将此理念贯穿渗透在自己本节课的教学中,来制定教学方法。《青山不老》是人教版第十一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所以在教学中主要让学生通过自读来学习课文,从而培养他们阅读能力、提高他们语文学习质量。根据以上这些,从三个维度出发,我将本课教学目标拟定如下。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2、过程和方法目标: ⑴能通过阅读引发思考,敢于质疑。 ⑵能够利用导读解决疑难,培养略读课文的阅读方法。 ⑶能够运用写作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并从中获得感悟。 3、知识能力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内容及过程】 这篇略读课文用清新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于后代。我的教学设计是这样的。

一、首先,提出质疑,初步感悟 让学生第一次拿到文本时,通过阅读,整体感知,能捕捉并提炼课文的重要信息,对《青山不老》这篇课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补充课堂中学生的反馈情况)同时,在阅读过程中能产生问题,“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培养了学生细心读书、边读边想的好习惯。(补充学生提出的问题)今天学生提出的问题比较集中,实际只要解决了“作者为什么说 青山是不会老的?”,那么这些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二、其次,利用导读,解决问题,升华感悟 我利用略读课文中的导读,引导学生学习课文,解决问题。导读的三个问题是层层深入的,同时也揭示了课文的中心。前两个问题“想一想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 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通过读,学生都能找到答案。再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学生的情感也同时得到升华。对最后一个问题“联系课文内容,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我安排了写,主要意图是学生对文本的感悟是多方面的,尊重每个学 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三、最后,以读代讲,体验感悟 略读课文的教学要抓住把读书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全过程,自己认认真真地读书,应当是阅读教学最基本的内容和最主要的工作。所以,我设计时教学时,主要想让学生靠在课堂上读通,读懂,读熟课文。备课时,抓住备”读“。要多读,善读,每读一次有一次的要求,用什么方式读要有明确的目的。 在实际教学环节中,先安排初步感知课文,根据要求来自由读课文;交流”老人创造 的奇迹和什么情况下创造奇迹“时,以读代讲,讲得少,用读去体会。最后对重点句子的 理解,通过写感想后读一读。 以上这些是我的教学意图,但在实际教学中,可能还有很多问题(简单谈谈课的不足之处)。请各位老师提出宝贵的意见,一起探讨略读课文的教学方法。最后,我以叶圣陶先生曾说的一段话来结束我的讲话,”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叶老的主张是,语文教学不仅要教学生”学会知识“,更重 要的是要教学生”会学知识“。和各位老师一起共勉。谢谢! 篇二《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语言优美,内涵丰富,情感充沛。课文运用了大量的拟人、比喻等表现手法。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这片土地的珍惜和热爱。另外,“如果我们放弃这片土地,转让给 你们,你们要记住:这片土地是神圣的。”在课文中反复出现了三次。产生了一咏三叹的 效果。强化了作者表达的情感,并深化了主题。 【教学目的】 1、是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了解土地与人类生存的密切联系。 2、是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情感。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 3.白杨(说课稿)

3.《白杨》说课稿 一、说教材 《白杨》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组课文中的一篇讲读课。《白杨》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文章含蓄凝炼,寓意深刻,作者借大戈壁上的白杨来赞美在新疆扎根落户的建设者,热情歌颂他们不但把自己奉献给新疆,还为边疆培育下一代建设者的精神。50年代,数以万计的各式人才涌向新疆,甚至把自己的子女带到新疆,扎根新疆,开始了艰苦创业,建设者多达1330多万。《白杨》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创作的。那个年代,那种热情,对于我们这个年代的人来说,或许都有些陌生,更何况是生长在现代社会的孩子们,“而这,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所以,如何通过文本,让他们了解那种精神、又如何把那种精神和现代社会联系起来,让他们所接受都是很重要的。下面我就《白杨》一课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等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二、说目标 本篇课文,一是激发学生对献身于西部的建设者的崇敬之情,学习他们的无私奉献精神;二是培养学生认真阅读、思考课文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形成自己见解的能力,并能把自己的见解说出来。因此,我拟定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A类目标: 1.学会本课六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高大挺秀”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 B类目标: 1.认真读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2.学习课文借物喻人的表现手法,体会课文借白杨的特点,歌颂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C类目标: 学习边疆建设者无私奉献的精神。 三、说教学重难点 阅读教学要落到实处、扎实有效,就必须从最根本的朗读上多下工夫。教师的任务是营造一种氛围,用灵活多变的形式激活学生朗读的欲望,让学生自读自悟、读中感悟,体会爸爸借白杨表白了自己什么样的心情,领悟作者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四、说学情 经过上一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对阅读要求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而且关于“借物喻人”的文章,学生在上个学期也已经接触过了,比如说《落花生》,文章通过谈论花生的好处,借物喻人,揭示了学习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的主旨,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上个学期的要求比较简单,就是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含义,明白文章深蕴的道理,但是这个学期

最新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藏戏》说课稿

《藏戏》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概述 这篇课文以总--分--总的关系结构文章。先用三个反问概括介绍藏戏的主要特点:“戴着面具演出”“演出时没有舞台”“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接下来详细写开山鼻祖唐东杰布开创藏戏的传奇故事。紧接着介绍藏戏的重要特征---“面 具”的特点及作用。然后简略地说明藏戏的其他特色。最后用一句话总结全文,点明藏戏这一民族戏剧艺术靠师传身授传承和发展。学习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引领学生了解本文的表达方法及语言特点,学习作者生动形象地表达;二是通过了解藏戏的形成及其特色,体会传统戏剧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了解藏族的文化。 2.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藏戏的特点以及藏戏的形成过程。(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体会藏戏的特色以及艺术魅力。 难点:学习文章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的描述,积累语言,领悟表达方法。 4.课时安排 整课安排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是初读课文,认识生字,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本课为第二课时。 5.教具准备:PPT课件 二、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我以新课标为指导,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阅读实际情况,主要采用了课前收集资料,质疑问难,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法,充分发挥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文本之间的交互作用,让学生有机会在课堂上表现自己,保证学生在课堂上有足够的读书、思考、交流时间。采用现代教育手段,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而富有活力的学习氛围。通过教师穿针引线,释疑解惑,激励点拨,归纳

提炼,把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目标落实到实处。 三、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的课堂结构是:铺垫导入---质疑导向----探究体验---学习升华(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问同学们这是什么图片(生回答是藏戏),这时板书:藏戏并说今天我们就走进课文《藏戏》,去了解它,感悟它的魅力吧! 2.介绍藏戏(出示藏戏知识幻灯片)藏戏是以民间歌舞形式来表现故事内容的综合表演艺术。藏语叫“阿吉拉姆”,“阿吉”是大姐或女性的意思,“拉姆”是仙女的意思,都是藏族人民对藏戏的昵称。 (二)听课文阅读(播放阅读课件),让学生弄清文章是从那几个方面介绍藏戏的,用自己的话说说藏戏是怎样形成的,它有什么特色。(生会回答:讲了藏戏的形成、开山鼻祖唐东杰布、藏戏面具的特点,讲了它的发展等)在此教学环节中,留给学充足的读、思、议的空间,促进学生与文本以及学生之间的对话。让学生初步感受藏戏悠久的历史文化以及美丽的艺术特色。 (三)细读课文,理清脉络,总结每段段意。(学生独立思考,指名回答)(1)让学生阅读第一至三自然段,并指明生回答,这段告诉了我们哪些内容?(学生会回答:藏戏是带着面具演出的;演出时是没有舞台的;一部戏可以演出三到五天。)再问学生这三个自然段有什么特点?(生答:反问句)师小结:对这三句都是反问句,以三个反问句开篇,先声夺人,强调了藏戏的三大特点:藏戏是带着面具演出的;演出时是没有舞台的;一部戏可以演出三到五天。这种写作方法叫反问开篇法。(板书第一部分用反问句揭示藏戏的特点。)(2)师读4-7自然段,要求学生思考本段告诉我们什么故事?(生答:唐东杰布的故事)再问唐东杰布有哪些传奇色彩?(生答:唐东杰布许下宏愿、发誓架桥的原因、怎样组织戏班子去筹钱修建58座桥梁的故事。)那们你们知道课文中的哪个自然段讲了唐东杰布许下宏愿、发誓架桥的原因呢?(生回答:第五自然段。)因为那时候,雅鲁藏布江上没有什么桥梁,数不清的牛皮船,被掀翻在野马脱缰般的激流中,许多试图过江的百姓,被咆哮的江水吞噬。于是,年轻的僧人唐东杰布许下宏愿,发誓架桥,为民造福。对非常对这句话用精炼准确的语言、生动形象的描写,再现了当时恶劣的自然环境,说明了唐东杰布许下宏

部编六年级语文下册说课稿

《鲁滨逊漂流记》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课是部编版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外国名著。根据新课程标准,教学过程中最关键的是要体现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即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与文本进行充分接触,充分突出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平等对话,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制定教学目标应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着眼于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的特点。因为课文是原著的缩写和片段,所以要对《鲁滨逊漂流记》这本书进行充分的阅读。正确把握思想内容,从而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1、利用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 2、默读梗概,能用小标题梳理出鲁滨逊流落荒岛后的事情。 3、默读节选片段,了解主要内容,体会人物心态变化,感知人物形象。 联系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烦恼,学会从正反两面来分析问题,形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并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学习重难点: 1、默读梗概,能用小标题梳理出鲁滨逊流落荒岛后的事情。 2、默读节选片段,了解主要内容,体会人物心态变化,感知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2课时 三、说教法 首先,我将力图贯彻“教学思想的开放性,教学内容的系统性,教学方法的灵活性”的原则,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让学生质疑、讨论、品味文中主人公不寻常的经历,帮助学生创设一种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未知事物的兴趣,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能大胆地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同时,我将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进行组织、引导、点拨,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课文。 教无定法,但科学合理地运用教学方法却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教与学达到和谐完美的统一。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根据教材内容和高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将合理的进行多种教法的优化组合,运用启发式教学法、讨论法、以读代讲法,做到扶与放结合,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一种愉悦民主的教学气氛,使学生成为教学的着眼点和落脚点,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合作学习。要提倡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老师的指导,围绕重点开展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让学生在阅读的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 四、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皮亚杰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儿童如果不具有自己的意象活动教育就不能成功。

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说课稿

《桥》说课稿 张晓玲 一、说教材 《桥》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感人的文章。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文章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语言简练生动,极富韵味。文章构思新颖,设置悬念,前后照应;文中用了很多简短的句、段,来渲染紧张的气氛;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增强表现力。语言简练生动,极富韵味。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学情和本文的内容的特点,我设计了第一课时教学目标如下: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咆哮、狂奔、狞笑、拥戴、清瘦、沙哑、放肆、豹子、呻吟、搀扶、祭奠、乱哄哄、势不可挡、跌跌撞撞”等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3.感受洪水凶猛。 三.说教法 本篇课文,我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优化组合:①运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通过抓住文中一些描写洪水的词语和句子想像面对死亡威胁的情景,让学生切实感受当时的生命垂危,形势危急,从而能

更好地理解老支书的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高贵品质。②运用朗读法。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我采用多种形式的读,如对比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等,从而达到“以读代讲”、“以读悟情”、“以读达情”的效果。③运用讨论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 四.说学法 在初读课文,正音,读通课文,对一些难理解、难写的字词,重点指导读写,扫除学习课文中的障碍,发挥语文学习的工具性作用,使学生能很快进入文本。在学生扫清生字词障碍的基础上,让学生更流利的读文,更好与文本对话,归纳出文章的大意,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再在这个整体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动手去划出洪水凶猛的句子,再读一读从中去感受洪水来袭时的凶猛气势。 五.说教学流程 (一)导入板块 在导入板块,课一开始我是以多媒体展示桥的图片引入课题,板书课题,全班齐读,再以谈话的方式进入本课。 (二)初读板块 在初读板块,要学生达到的第两个目标: 一是通过让学生用心地初读课文,我要帮助他扫清阅读障碍。我主要从字音、字形、字义以及长难句疏通四方面予以重点指导。 纠偏字音:应注意“肆”的声母是平舌音,“搀、呻”的韵母是翘舌音。 注意字形:祭奠放肆笔画较多,指导学生临写。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