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AHA-ACC 2009年ST段抬高心肌梗死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更新解读

AHA-ACC 2009年ST段抬高心肌梗死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更新解读

AHA-ACC 2009年ST段抬高心肌梗死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更新解读
AHA-ACC 2009年ST段抬高心肌梗死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更新解读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AHA/ACC 2009年ST段抬高心肌梗死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指南更新解读

作者:杨跃进, 杨进刚

作者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北京,100037

刊名:

心血管病学进展

英文刊名:ADVANCES IN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年,卷(期):2010,31(2)

被引用次数:1次

参考文献(1条)

1.Kushner FG;Hand M;Smith SC Jr2009 focused updates:ACC/AHA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ST-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updating the 2004 guideline and 2007 focused update)and ACC/AHA/SCAI guidelines on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updating the 2005 guideline and 2007 focused updale) a report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Foundation/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Task Force on Practice Guideline 2009(23)

引证文献(2条)

1.殷秋敏.郭磊.李便荣护理干预对高危冠心病介入手术延期发生率的影响[期刊论文]-中国临床研究 2011(1)

2.殷秋敏.郭磊.李便荣护理干预对高危冠心病介入手术延期发生率的影响[期刊论文]-中国临床研究 2011(1)本文链接:https://www.docsj.com/doc/0714952560.html,/Periodical_xxgbxjz20100200

3.aspx

冠脉造影及冠脉介入治疗诊疗规范

冠脉造影及冠脉介入治疗诊疗规范

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及冠脉介入治疗 适应证: 1有不典型的心绞痛症状,临床疑诊冠心病。 2?有不典型的胸痛症状需排除冠心病。 3.Ho It e r、运动试验提示有客观缺血证据而无临床症状。 4?不明原因的心脏增大、心功能不全或室性心律失常。 5.急性心肌梗塞早期(起病6-1 2h )或并发心源性休克拟行急诊PC I;或心肌梗塞患者梗塞部位有存活心肌宜行冠状动脉造影及PC I 治疗。 6 ?不稳定性心绞痛,经常规药物系统治疗仍不能控制症状,宜早期行冠状动脉造影明确病变严重程度,以选择性P C I或冠状动脉搭桥术。禁忌症: 1?重症心功能不全,如不能平卧1 h以上,则不宜行选择性冠状动脉 造影,内科药物治疗症状改善后再行冠状动脉造影。 2.严重全身感染。 3.精神病等不能配合手术。 4.有碘过敏所致的休克者不宜行冠状动脉造影。 5.严重肾功能不全。 6 .出血性素质。 术前准备: 1.术前用药:术前规范化应用拜阿司匹林、氯吡格雷。

2?—般化验包括血、尿常规和肝肾功检查,以及血电解质、凝血四项、

病毒系列。 3.x线胸片、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必要时ECT心脏检查。 4.碘过敏试验。 5 .局部清洁和备皮,选好准备穿刺的血管,选择桡动脉作为入径时行 术前Allen试验。 6?做好病人及家属的思想工作,消除病人的顾虑,手术单签字。 7?术前4小时禁食。 8?必要时术前注射地西泮10mg,或给予口服苯巴比妥0.0 6 -0. 1g。 9?准备好必要的器械。 操作步骤: 、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步骤: 1?多选择右侧桡动脉为穿刺插管部位,患者仰卧导管床上,手臂平伸外 展3 0O,手腕过伸位,常规消毒铺巾,消毒区域为手掌至肘关节以上。 用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在桡骨茎突上1.5-2.0C m处桡动脉搏动最 强处采用穿透法穿刺,当带鞘穿刺针见回血,继续向前推送2-3cm,撤出针芯,,缓慢回撤塑料套管见针芯喷血后放入导丝,将导丝送入一 定长度后推出针芯,,用刀尖切开穿刺点处皮肤,沿导引钢丝插入 5 F桡动脉鞘管。成功后经桡动脉鞘内注入硝酸甘油2 00ug,以防血 管痉挛;注入肝素3 00 0 u。 2.用肝素盐水冲洗泥鳅导丝和造影导管,将泥鳅导丝插入TI G造影导 管,尖端与导管尖端平行,进入血管鞘后将泥鳅导丝探入,尖端在导管前方4-5cm,然后将导管与导丝一起送入,直到将造影管送至主动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transluminalcoronaryinterven tion, PCI) 是指采用经皮穿刺技术送入球囊导管或其他相关器械,解除冠状动脉狭窄或梗阻,重建冠状动脉血流的技术。主要包括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支架置入 术、定向性斑块旋切术(DCA)、斑块旋切吸引术(TEC)、斑块旋磨术及激光血管成 形等。本章重点介绍PCI的基本技术--PTCA 和支架置入术。 【适应证】 确定PCI的适应证主要是权衡其收益和风险。收益大于风险即可为相对适 应证,反之则为相对禁忌证。权衡收益和风险须考虑下列因素:①患者全身情况能 否耐受操作;②心肌缺血严重程度;③病变形态、特征,手术操作成功的可能性;

④处理并发症的能力;⑤远期效果;⑥费用。 1.稳定性劳力型心绞痛 (1)药物治疗后仍有症状、并有缺血证据,狭窄≥50%、单支或多支病变患者。 (2)症状虽不严重或无明显症状,但负荷试验显示广泛心肌缺血,病变治疗成 功把握性大,手术风险低。 (3)PCI后再狭窄病变。 (4)左主干病变不宜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者。 (5)CABG术后:CABG术后移植血管局限性狭窄,近远端吻合口病变或自身 血管新发生的病变导致心绞痛或有客观缺血证据者。 (6)有外科手术禁忌或要经历大的非心脏手术的冠心病患者。 2.无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不稳定性心绞痛及非Q波心肌梗死) 对高危以及经充分药物治疗后不能稳定的患者提倡早期介入治疗。 3.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AMI)

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及治疗指南

· 对策研究·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及治疗指南 近20年来,急性心肌梗死(AMI)的诊断和治疗取得了长足进展。为了总结这些经验,指导临床实践,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和中国循环杂志编辑委员会,依据大量基于循证医学的临床试验结果,参考美国心脏病学院和美国心脏协会(ACC/AHA)1999年修订的AMI治疗指南,并结合我国具体情况,制订了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本指南中对AMI的分类,根据临床实用的原则分为ST段抬高和非ST段抬高两类。现有资料表明,这两类之间在病理上有所不同,应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为了便于读者了解某一操作或治疗的价值和意义,本指南中对某些治疗适应证的建议,以ACC/AHA指南的方式表达如下:I类:指那些已证实和(或)一致公认有益、有用和有效的操作和治疗;II类:指那些有用和有效性的证据尚有矛盾或存在不同观点的操作和治疗;IIa类:有关证据和(或)观点倾向于有用和(或)有效;IIb类:有关证据和(或)观点尚不能充分说明有用和(或)有效;III类:指那些已证实和一致公认无用和(或)无效,并对有些病例可能有害的操作和治疗。本指南的制订经过了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及中国循环杂志编辑委员会专家组反复认真讨论,并广泛征求了各级心血管病医师的意见,力求对我国AMI诊断和治疗的临

床实践起到指导作用。 诊断与危险性评估AMI早期及时治疗可提高患者存活率并改善左心室收缩功能。急救医务人员在迅速到达发病现场后,应尽快采集病史、体格检查、描记心电图和初步处理,并迅速转送医院。急诊科医生对送达的急性缺血性胸痛和疑诊AMI的患者,应迅速、准确作出诊断和鉴别诊断,对其危险度作出评估,并确定即刻处理方针。 一、急诊科对疑诊AMI患者的诊断程序(一)目标急诊科对疑诊AMI的患者应争取在10min内完成临床检查,描记18导联心电图(常规12导联加V7~V9、V3R~V5R)并进行分析,对有适应证的患者在就诊后30min内开始溶栓治疗或90min内开始直接急诊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二)缺血性胸痛和疑诊AMI患者的筛查询问缺血性胸痛史和描记心电图是急诊科医生迅速筛查心肌缺血和AMI的主要方法,对缺血性胸痛和疑诊AMI的患者的筛查和处理程序见图1。1.缺血性胸痛史:AMI疼痛通常在胸骨后或左胸部,可向左上臂、颌部、背部或肩部放散;有时疼痛部位不典型,可在上腹部、颈部、下颌等部位。疼痛常持续20min以上,通常呈剧烈的压榨性疼痛或紧迫、烧灼感,常伴有呼吸困难、出汗、恶心、呕吐或眩晕等。应注意非典型疼痛部位、无痛性心肌梗死和其他不典型表现,女性常表现为不典型胸痛,而老年人更多地表现为呼吸困难。要与急性肺动脉栓塞、急性主动脉夹层、急性心包炎及急性胸膜炎等引起的胸痛相鉴别。2.迅速评价初始18导联心电图:应在10min

冠状动脉造影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冠状动脉造影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一冠脉造影﹙CAG﹚简介 1 1929年,Werner Forssmann完成首例心导管术 2 1959年美国儿科医师Sones为一个有主动脉病变的患者做心脏造影的时候,利用特制的头端呈弧形的造影导管,误经肱动脉逆行送入主动脉根部,并将导管远端分别置于左、右冠状动脉口,将约30ml的造影剂直接注入左、右冠状动脉内而使其清晰显影,令人惊讶的是,患者并没有像预期的那样发生室颤,因为在这之前医疗界普遍认为向冠状动脉里注射造影剂是非常危险的(会引起室颤),从而开创了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 3 1964年,Sones完成了第一例经肱动脉切开的冠状动脉造影术。 4 1967年,Judkins采用穿刺股动脉的方法进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使这一技术进一步完善并得以广泛推广应用。 二什么是冠脉造影 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就是利用血管造影机,通过特制定型的心导管经皮穿刺入下肢股动脉或上肢挠动脉,沿降主动脉或上肢动脉逆行至升主动脉根部,然后探寻左或右冠状动脉口插入,注入造影剂,使冠状动脉显影。这样就可清楚地将整个左或右冠状动脉的主干及其分支的血管腔显示出来,可以了解血管有无狭窄病灶存在,对病变部位、范围、严重程度、血管壁的情况等作出明确诊断,决定治疗方案(介入、手术或内科治疗),还可用来判断疗效。这是一种较为安全可靠的有创诊断技术,现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被认为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IVUS、OCT、FFR等逐步在临床应用,发现部分在冠状动脉造影中显示正常的血管段存在内膜增厚或斑块,但由于IVUS等检查费用较为昂贵,操作较为复杂,现在并不是常规检查手段。 三曹妃甸区医院如何开展起的CAG

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2016).

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2016)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第44卷第5期第382页-第400页 自"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2012(简本)" [1]更新以来,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及其相关领域又积累了众多临床证据。为此,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介入心脏病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血栓防治专业委员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组织专家组,在2009和2012年中国PCI 指南[1,2]的基础上,根据最新临床研究成果、特别是结合中国人群的大型随机临床试验结果,参考最新美国心脏病学学院/美国心脏协会(ACC/AHA)以及欧洲心脏病学学会(ESC)等组织发布的相关指南[3,4,5,6,7,8,9]、并结合我国国情及临床实践,对PCI治疗领域的热点和焦点问题进行了全面讨论并达成一致共识,在此基础上编写了本指南。 为便于读者了解PCI对某一适应证的价值或意义,本指南对推荐类别的表述沿用国际通用的方式。 Ⅰ类:指已证实和(或)一致公认有益、有用和有效的操作或治疗,推荐使用。 Ⅱ类:指有用和(或)有效的证据尚有矛盾或存在不同观点的操作或治疗。 Ⅱa类:有关证据/观点倾向于有用和(或)有效,应用这些操作或治疗是合理的。 Ⅱb类:有关证据/观点尚不能被充分证明有用和(或)有效,可考虑应用。 Ⅲ类:指已证实和(或)一致公认无用和(或)无效,并对一些病例可能有害的操作或治疗,不推荐使用。 对证据来源的水平表达如下。 证据水平A:资料来源于多项随机临床试验或荟萃分析。 证据水平B:资料来源于单项随机临床试验或多项非随机对照研究。 证据水平C:仅为专家共识意见和(或)小规模研究、回顾性研究和注册研究。 概述 一、建立质量控制体系 对于每一个开展PCI的中心,应建立质量控制体系(Ⅰ,C),包括:(1)回顾分析整个中心的介入治疗结局和质量;(2)回顾分析每个术者的介入治疗结局和质量;(3)引入风险调控措施;(4)对复杂病例进行同行评议;(5)随机抽取病例作回顾分析。 资质要求:每年完成的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病例不少于200例,其中治疗性病例不少于100例,主要操作者具备介入治疗资质且每年独立完成PCI>50例,血管造影并发症发生率低于0.5%,心血管病介入诊疗技术相关病死率低于0.5%。 二、危险评分系统 风险-获益评估是对患者进行血运重建治疗决策的基础。运用危险评分可以预测心肌血运重建手术病死率或术后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and cerebrovascular event,MACCE)发生率,指导医师对患者进行风险分层,从而为选择适宜的血运重建措施提供参考。常用的危险评分系统特点如下。 1.欧洲心脏危险评估系统Ⅱ(EuroSCORE Ⅱ)[7,10,11]:

2015ESC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治疗指南中文版

ESC2015 指南: 非ST 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 关于可疑非 ST 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的诊断、风险分层、影像学检查和心律监测的若干建议 1. 诊断和风险分层 (1)建议结合患者的病史、症状、重要体征、其他体格检查发现、 ECG 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等,对患者进行基本诊断以及行短期的缺血和出血风险分层。(I,A) (2)建议患者就诊后 10 min 内迅速行 12 导联 ECG 检查,并立即让有经验的医生查看结果。为了防止症状复发或者诊断不明确,有必要再次行 12 导联ECG 检查。(I,B) (3)如果标准导联 ECG 结果阴性,但仍然高度怀疑缺血性病灶的存在,建议增加 ECG 导联(V3R、V4R、V7-V9)。(I,C) (4)建议检测心肌钙蛋白(敏感或者高敏法),且在 60 min 内获取结果。(I,A) (5)如果有高敏肌钙蛋白的结果,建议行 0 h 和 3 h 的快速排查方案。(I,B) (6)如果有高敏肌钙蛋白的结果以及确认可用 0 h/1 h 算法,建议行 0 h 和1 h 的快速排查和确诊方案。如果前两次肌钙蛋白检测结果阴性但临床表现仍然提示 ACS,建议在 3-6 h 之后再做一次检查。(I,B) (7)建议使用现有的风险分数来诊断评估患者病情。(I,B) (8)如果患者预行冠脉造影,可考虑使用 CRUSADE 分数量化出血风险。(Iib,B) 2. 影像学检查 (1)如果患者无复发胸痛、ECG 结果正常、心肌钙蛋白检查结果正常(最好是高敏),但仍然怀疑存在 ACS,建议行无创性的负荷试验诱发缺血,结果不理想再进一步考虑有创性的检查。(I,A) (2)建议行超声心动图以评估局部和全左心室功能,以及确诊和排查鉴别诊断。(I,C) (3)如果心肌钙蛋白和/或 ECG 结果阴性,但仍怀疑低中度 CAD,可考虑行MDCT 冠脉造影检查。(IIa,A)

2011美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解读

2011美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解读吕树铮,汪国忠(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心内科,北京 100029) 自1982年撰写的第1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指南问世以来,随着冠心病介入治疗新型器械、药物及研究结果的涌现,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心脏病学会基金会(AHA/ACCF)适时组织专家进行指南的更新[1]。为反映最新的临床研究结果,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2011版指南无论是阐述方式还是涉及内容均具有鲜明的特点:①阐述方式更加简洁、明晰:如在表述相关研究结果时,仅对临床研究结果进行汇总性阐述,而不再对各个研究结果进行解读。在进行诊疗策略推荐时,遵循适应证选择、术前准备、术后处理等临床治疗流程,有利于临床医师解读和在实践中遵循;②所涉及的内容更加丰富:本指南涵盖了新型药物、成像技术、支架及手术入路等最新进展,同时还首次对特殊解剖特征的病变[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分叉病变、钙化病变等]治疗策略的选择进行了阐述。③在进行推荐级别描述时,首次将Ⅲ类推荐分为无效(无获益)和有害两种,这将有助于临床医师制定治疗决策。此外,基于新的临床实践特点及新型临床试验结果,本版指南对左主干病变、新型抗血小板药物及抗凝药物的应用、血管入路选择等诸多方面进行了重要更新,现试将相关要点阐述如下。 1 冠心病血管重建方式的选择 2011版指南首次将冠心病血管重建的获益分为提高生存率及改善症状。基于既往研究,本指南指出对于左主干病变、三支病变、含前降支近段的双支病变、疑为缺血诱导的室速所致猝死患者复苏成功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能改善患者的生存率(Ⅰ类推荐)。而对于有大面积心肌缺血的双支病变、前降支近段的单支病变及合并心功能不全(35%~50%)的冠心病,CABG可能改善患者生存率(Ⅱa类推荐)。 本版指南最大的亮点之一是关于无保护左主干患者的PCI治疗,基于冠脉支架置入术与冠脉搭桥术治疗严重冠心病的对比研究(SYNTAX)认为对于SYNTAX积分小于22而CABG风险高[美国胸外科医师协会(Society of Thoracic Surgeons,STS)危险积分预期死亡率>5%]、左主干作为罪犯血管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选择PCI可改善患者的生存率(Ⅱa类推荐)。对于SYNTAX积分小于33而CABG风险较高(STS预期死亡率>2%)的患者,选择PCI治疗可能改善患者的预后(Ⅱb类推荐)。对于三支病变、含前降支近段的双支病变,选择PCI治疗有可能改善生存率(Ⅱb类推荐)。而对于非前降支近段的单支病变及无缺血证据的患者,CABG及PCI均是有害的(Ⅲ类推荐)。 就改善心肌缺血症状而言,如予以指南指导性药物治疗(GDMT)而症状无法控制或无法耐受药物治疗的患者,CABG及PCI治疗均是合理选择,但CABG可能优于PCI治疗。惟一例外的是CABG后再发心绞痛患者,应优先选择PCI治疗而非再次CABG治疗。 应当指出的是,指南中关于CABG相对于药物治疗能改善患者生存率的推荐意见是基于20世纪70~80年代的研究结果,由于现代药物 通讯作者:吕树铮 Email:shuzheng@https://www.docsj.com/doc/0714952560.html,

急性心肌梗死诊疗指南

急性心肌梗死诊疗指南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由于冠状动脉闭塞,血流中断,使相应心肌因严重持久性急性缺血而坏死,临床上有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血清心肌酶升高、肌钙蛋白T、I升高及进行性心电图演变。可发生心律失常、体克及心力衰竭。 【诊断和危险评估】] (一)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或左胸部疼痛,部分伴有放射痛。 (二)血清心肌酶升高、肌钙蛋白T、I升高,并存在动态演变。 (三)心电图的动态演变。 (四)危险性评估:以下情况属高危: 1、初始18导联心电图:随ST段抬高的导联数的增加而增加; 2、女性; 3、高龄(﹥70岁);

4、既往心肌梗死史; 5、心房颤动; 6、前壁心肌梗死; 7、肺部啰音; 8、低血压; 9、窦性心动过速; 10、糖尿病; 11、随TnT或TnI的增加而增加。 【治疗】 (一)治疗原则:保护和维持心脏功能,挽救濒死的心肌,防止梗塞面积扩大,缩小心肌缺血范围。 (二)院前急救:帮助患者安全、迅速地转运到医院,以便尽早开始再灌注治疗。 (三)ST段抬高或拌左束支传导阻滞的AMI的住院治疗常规: 1、一般治疗: (1)休息:卧床休息1~7d。

(2)吸氧。 (3)持续心电、血压和血氧饱和度监护。 (4)护理: ①建立静脉通道;②低盐低脂半流食;③保持大便通畅;④避免饱餐。 (5)解除疼痛:吗啡3mg静脉注射,必要时每5min 重复1次,总量﹤15mg。 (6)阿斯匹林:发病后即刻服用水溶性阿斯匹林0.3,肠溶片需嚼服。 (7)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 (8)阿托品:必要时0.5~1mg静脉注射,总量﹤2.5mg。 2、心肌再灌注: (1)溶栓治疗 适应征:①有典型缺血性胸痛症状,持续时间超过 30min,含服硝酸甘油不缓解。 ②至少两个相邻胸前前心电图导联或Ⅱ、Ⅲ、 aVF导联中两个导联S-T段抬高≥0.1Mv;或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操作规范

1.目的 1.1定制我科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操作规范,以作为医护人员的实际临床操作依据,使该操作更科学合理,便于医务人员充分了解遵守,助于提高治疗质量。 2.范围 2.1我科医护人员均适用。 3.定义 3.1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是指采用经皮穿刺技术送入球囊导管或其他相关器械,解除冠状动脉狭窄或梗阻,重建冠状动脉血流的技术。 4.职责 无 5.标准 5.1简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主要包括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支架置人术、定向性斑块 旋切术(DCA)、斑块旋切吸引术(TEC)、斑块旋磨术及激光血管成形等。本章重点介绍PCI 的基本技术--PTCA 和支架置入术。 5.2适应证:确定PCI 的适应证主要是权衡其收益和风险。收益大于风险即可为相对适应证,反之则为相 对禁忌证。权衡收益和风险须考虑下列因素:①患者全身情况能否耐受操作;②心肌缺血严重程度;③病变形态、特征,手术操作成功的可能性;④处理并发症的能力;⑤远期效果;⑥费用。 5.2.1稳定性劳力型心绞痛: 5.2.1.1药物治疗后仍有症状、并有缺血证据,狭窄≥50%、单支或多支病变患者。 5.2.1.2症状虽不严重或无明显症状,但负荷试验显示广泛心肌缺血,病变治疗成功把握性大, 手术风险低。 5.2.1.3 PCI 后再狭窄病变。 5.2.1.4左主干病变不宜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者。 5.2.1.5 CABG 术后:CABG 术后移植血管局限性狭窄,近远端吻合口病变或自身血管新发生的病 变导致心绞痛或有客观缺血证据者。 5.2.1.6有外科手术禁忌或要经历大的非心脏手术的冠心病患者。 5.2.2无ST 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不稳定性心绞痛及非Q 波心肌梗死)对高危以及经充分药物 治疗后不能稳定的患者提倡早期介入治疗。 5.2.3急性ST 段抬高心肌梗死(AMI) 5.2.3.1直接PCI: 5.2.3.1.1 ST 段抬高或新出现左束支传导阻滞的AMI ,发病在12h 内,能在就诊后90min 内由有经验的术者开始球囊扩张者。 5.2.3.1.2 ST 段抬高或新出现左束支传导阻滞的AMI ,发病36h 内发生心源性休克,可 在休克发生18h 内由有经验的术者行PCI 者。 5.2.3.1.3 AMI 发病12h 内有严重心力衰竭和(或)肺水肿(Killip3级)患者。 5.2.3.1.4 AMI 发病12~24h 伴有严重心力衰竭、血流动力学或心电不稳定或有持续心肌 缺血症状者。 5.2.3.1.5适合再灌注治疗,但有溶栓禁忌证的AMI 患者。 5.2.3.2溶栓后补救性PCI : 5.2.3.2.1溶栓后仍有明显胸痛,或合并严重心力衰竭、肺水肿或心电不稳定者. 5.2.3.2.2溶栓后仍有或新发生心源性休克或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者。 5.2.3.3急性期后的PCI

《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正式发布

《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正式发布 《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在沈阳东北心血管病论坛期间正式重磅发布! 该指南由韩雅玲院士牵头,113位国内心血管领域顶尖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共同完成,刊登于《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6年第五期,是在2009和2012年中国PCI指南的基础上,根据最新临床研究成果、特别是结合中国人群的大型随机临床研究结果(共收录了31篇中国专家的文章),参考ACC/AHA以及ESC等国际权威组织发布的最新相关指南,并结合我国国情及临床实践,对PCI治疗领域的热点和焦点问题进行了全面讨论并达成一致观点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相较于2012版PCI指南,该版指南有几点重要更新: 一、首次提出建立质量控制体系 从2009年开始,PCI的质量控制体系在全国范围内运行。此后,国家质量控制中心逐步建立了省级和军队级质量控制中心的合作关系。为进一步改善质量控制技术和团队协作,新版指南首次对开展PCI的中心提出了明确的资质要求,并要求每一个开展PCI的中心建立质量控制体系(Ⅰ,C),以期对冠心病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质量控制体系具体包括:(1)回顾分析整个中心的介入治疗结局和质量;(2)回顾分析每个术者

的介入治疗结局和质量;(3)引入风险调控措施;(4)对复杂病例进行同行评议;(5)随机抽取病例作回顾分析。 二、提出最新的EuroSCORE Ⅱ和SYNTAXⅡ危险评分系统 基于最新的临床研究结果以及结合中国人群的临床研究,指南首次提出了欧洲心脏危险评估系统Ⅱ(EuroSCOREⅡ)和SYNTAXⅡ评分,新的评分系统更加符合临床需求,为患者后续血运重建策略的选择提供了更为统一、科学的标准。 EuroSCOREⅡ通过年龄、性别、肾功能损伤、外周动脉疾病、严重活动障碍、既往心脏手术史、慢性肺脏疾病、活动性心内膜炎、术前状态差、正在应用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CCS 心绞痛分型、左心室功能、近期心肌梗死、肺动脉高压、紧急外科手术、是否为单纯CABG、胸主动脉手术等18项临床特点,评估院内病死率。而上一版推荐的EuroSCORE评分因过高地估计了血运重建的死亡风率,已不再推荐使用。 SYNTAXⅡ评分在SYNTAX评分11项因素基础上,新增是否存在无保护左主干病变而变成了12个影像因素,并联合应用了6项临床因素(包括年龄、肌酐清除率、左心室功能、性别、是否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周围血管病)。在预测左主干和复杂三支病变血运重建的远期(4年或以

2019心肌梗死指南解读

---------------------------------------------------------------最新资料推荐------------------------------------------------------ 2019心肌梗死指南解读 2019 ACCF/AHA 非 ST 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处理指南更新版解读近年来,随着大量临床试验的揭晓以及其它相关文章的发表,美国心脏病学会基金会/美国心脏协会(ACCF/AHA)不稳定型心绞痛/非 ST 段抬高心肌梗死(UA/ NSTEMI)处理指南进行了更新,推出 2019 版指南(以下简称新指南)。 新指南中虽然仍以证据为基础,将诊治建议按照推荐等级、证据水平进行分类,但将推荐等级Ⅲ细分为无益及有害。 新指南主要就 UA/NSTEMI 抗血小板、抗凝治疗,早期保守治疗或早期介入干预的选择,出院后药物治疗及二级预防,以及某些特殊人群,如糖尿病、慢性肾脏疾病患者的处理进行了更新。 1 抗凝、抗血小板治疗建议新指南中依然保留了UA/NSTEMI 患者入院后即予阿司匹林(aspirin)治疗,如阿司匹林不耐受或过敏,以氯吡格雷(clopidogrel)替代的建议。 对早期采取保守治疗的患者,建议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如观察过程中出现再发缺血、心力衰竭或心律失常,建议诊断性冠状动脉造影,冠状动脉造影前建议加用血小板糖蛋白Ⅱ b/ Ⅲ a 抑制剂或氯吡格雷。 由于 TRITON-TIMI 38 研究结果的公布,新指南对介入治疗患者的抗血小板治疗,主要是噻吩吡啶类药物治疗的建议进行了较大更改。 1 / 7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一、护理评估 1、评估患者是否具备手术适应症,完善术前常规检查,了解患者术区循环情况。 2、评估患者对治疗方案的了解程度,有无紧张、恐惧情绪。 3、评估急救用物是否备好,如心电监护仪、除颤器、抗心律失常及升压药物等。 二、护理措施 (一)术前护理 1、指导患者完成必要的实验室检查。 2、心理护理:向患者及家属介绍心导管检查的方法和意义、手术的必要性和安全性,以解除思想顾虑和精神紧张。 3、皮肤准备:会阴部及两侧腹股沟备皮。 4、行桡动脉穿刺者需做 Allen 试验,判断能否行桡动脉穿刺及插管。 5、碘过敏试验。备好急救器械和药品。 6、术前检查双侧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并标记。 7、遵医嘱使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二)术后护理 1、持续心电监护 24 小时,观察有无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等急性期并发症。 2、十二导心电图检查,并与术前比较。 3、鼓励患者多饮水加速造影剂的排泄。 4、术侧肢体的护理

(1)经股动脉穿刺部位的护理:术后 4 小时拔出鞘管。弹力绷带加压包扎,用 1 千克左右的沙袋压迫 6 小时,术侧肢体制动至少 12 小时。卧床期间做好生活护理。检查足背动脉搏动是否减弱或消失,观察肢体皮肤颜色与温度、感觉与运动功能有无变化等。防止动静脉血栓的形成。 (2)经桡动脉穿刺部位的护理:经桡动脉 PCI 术后即可拔除鞘管,使用弹力绷带或专用止血工具装置局部加压止血。包扎 2 小时后可放松弹力带,术后 6 小时可拆除绷带或止血装置。加压包扎期间需观察术肢局部皮肤的颜色,温度及肿胀情况。 5、术后并发症的观察:观察有无尿潴留、低血压、穿刺部位出血、血肿、血管栓塞及感染等并发症,协助医生给予导尿、扩容、压迫止血、溶栓等处理。 三、健康指导要点 1、注意劳逸结合,避免受凉,情绪激动等。 2、应定期进行心电图、血糖、血脂、肝肾功能的检查。 3、指导低盐、低脂、低胆固醇饮食,肥胖者控制体重,戒烟限酒,保持大便通畅。 4、继续服用抑制血小板聚集药物及其他药物,定期门诊随诊。 四、注意事项 1、术后严密观察并发症,及时处理。 2、注意用药反应。

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

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国循环杂志编辑委员会 近20年来,急性心肌梗死(AMI)的诊断和治疗取得了长足进展。为了总结这些经验,指导临床实践,我们依据大量基于循证医学的临床实验结果,参考美国心脏病学会和美国心脏学会(ACC/AHA)1999年修订的AMI治疗指南,并结合我国具体情况,制订了本指南。 本指南中对AMI的分类,根据临床实用的原则分为ST段抬高和非ST段抬高二类。现有资料表明,这二类之间在病理上有所不同,应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为了便于读者了解某一操作或治疗的价值和意义,本指南中对某些治疗适应证的建议,以ACC/AHA指南的方式表达如下: Ⅰ类:指那些已证实和/和一致公认有益、有用和有效的操作和治疗。 Ⅱ类:指那些有用和有效的证据尚有矛盾和存在不同观点的操作和治疗。 Ⅱa类有关证据和/或观点倾向于有用和/或有效。 Ⅲ类:指那些已证实和一致公认无用和/或无效,并对有些病例可能有害的操作Ⅱb类有关证据和/或观点尚不能充分说明有用和/或有效。和治疗。 一、急诊科对疑诊AMI患者的诊断程序 (一)目标 急诊科对疑诊AMI的患者应争取在10分钟内完成临床检查,描记18导联心电图(常规12导联加V7、V8、V9、V3R、V4R、V5R)并进行分析,对有适应证的患者在就诊后30分钟内开始溶栓治疗或90分钟内开始直接急诊经皮冠脉腔内成形术(PTCA)。 (二)缺血性胸痛和疑诊AMI患者的筛查 询问缺血性胸痛病史和描记心电图是急诊科医师迅速筛查心肌缺血和AMI的主要方法,对缺血性胸痛和疑诊AMI的患者筛查和处理程序见图1(下页)。 1、缺血性胸痛史:AMI疼痛通常在胸骨后或左胸部,可向左上臂、颌部、背部和肩部放射。有时疼痛部位不典型,可在上腹部、颈部、下颌等部位。疼痛常持续20分钟以上,通常呈剧烈的压榨性疼痛或紧迫、烧灼感,常伴有呼吸困难、出汗、恶心、呕吐或眩晕等。应注意非典型疼痛部位、无痛性心肌梗死和其他不典型表现。女性常表现为不典型胸痛,而老年人更多的表现为呼吸困难。要与急性肺栓塞、急性主动脉夹层、急性心包炎及急性胸膜炎等引起的胸痛相鉴别。 2、迅速评价初始18导联心电图:应在10分钟内完成。缺血性胸痛患者心电图ST段抬高诊断AMI特异性为91%,敏感性为46%。患者初始18导联心电图可用以确定即刻处理方针。 ①ST段抬高或新发左束支阻滞的患者,应迅速评价溶栓禁忌证,开始抗缺血治疗,并尽快开始再灌注治疗(30分钟那开始溶拴或90分钟内开始球囊扩张)。入院时常规血液检查,包括血脂、血糖、凝血时间和电解质等。 ②对非ST段抬高,但心电图高度怀疑缺血(ST段下移、T波倒置)或有左束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随着医学的发展,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已经成为冠心病并发急性心肌缺血治疗的重要方法,并且挽救了许多心肌梗死患者的生命,同时,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较快,为广大患者所接受,但由于心脏手术本身存在高风险,术后仍会发生许多并发症,如出血、尿潴留、心包填塞、肺栓塞、心脏骤停,有的并发症危及生命,术后重点有效的监测及护理对提高手术治愈率、降低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 (一)分析可能出现的原因 1、出血及伤口感染。为最常见的并发症,主要因为加压包扎固定不良、大量抗凝剂的应用和术后肢体用力、皮下组织松弛引起,包括局部穿刺点淤血,局部假性动脉瘤形成,消化道出血。 2、低血压因造影剂扩张外周血管所致。 3、尿潴留。由于术后肢体制动不习惯床上排尿、术前未训练床上排尿而造成。 4、心包填塞。术中冠状动脉损伤可发生心包填塞,患者主诉胸闷心悸,表现为呼吸困难、面色苍白、全身出冷汗、奇脉、血压迅速下降、脉压降低、听诊心音遥远等症状。 5、肺栓塞。肺栓塞的发生是由于血管壁的局部创伤,高凝状态,术后绝对卧床、从而影响了下肢静脉回流,并可有新鲜血栓形成;冠脉介入治疗术后制动过度,增加了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在解除包扎后,下地行走时深静脉内血栓脱落,特别是大便用力时,不仅可增加心脏负担,同时对长期卧床并发静脉血栓具有抽吸作用,可导致栓子脱落,通过静脉系统到达肺循环而并发肺栓塞。表现为首次下床活动时,突发性呼吸困难、发绀、血氧饱和度降低,心悸、气短或晕厥。 6、心脏骤停。发生可能是因为室性心律失常、心脏破裂,患者突然意识丧失,出现阿-斯综合症。(二)、针对以上问题提出的护理措施 1、术前准备及健康教育 完善术前准备,心理支持,根据患者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手术的、方法、优点、注意事项,减轻患者的焦虑、恐惧心理增强对手术的信心,重点介绍本病围手术期的配合,取得患者及家属的理解和配合,为术后监测做好准备工作。做好心理护理,减轻焦虑情绪。 2、出血及伤口感染。“8”字绷带加压法固定24h,严密观察穿刺部位有无出血、血肿及术肢血液循环情况,及时发现,立即报告医生,把穿刺部位重新加压包扎;术肢术后24小时制动,避免受压、用力,测量血压、静脉输液或采血等均不在穿刺侧进行,以免加重肿胀〔1〕;假性动脉瘤可采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或者超声引导下反复压迫,如果效果不加,尤其较大的动脉瘤,考虑超声引导下注射凝血酶及压迫包扎法,必要时外科手术修补。消化道出血护理措施: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有无呕血、黑便;如有血容量不足及呕血、黑便,立即报告医生,迅速建立静脉通路,遵医嘱应用止血、扩容药物,并配血备用;备齐急救药品及物品,做好抢救准备。 3、低血压护士要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测血压、脉搏,1/30 min,监测4 h。如发现患者血压降低,立即遵医嘱给予地塞米松静脉注射,同时给予升压药多巴胺静滴,加快静脉输液速度。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注意事项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注意事项 急性冠脉综合征包括急性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心绞痛。主要的特征是阵发性前胸压榨性疼痛为特点。其发病急、病情重,往往导致患者因急性心肌缺血而死亡。我国每年约有300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其中一半主要由于急性冠脉综合征。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目前治疗急性冠脉综合症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但是并不是在做完手术后就万事大吉了,冠心病是终身性疾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过程不断进行,PCI后仍然会有支架内再狭窄及其他非PCI血管新的狭窄形成,因此术后康复和自我监控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1、改善生活方式: PCI术后要注意健康生活,首先要改善生活方式。应永久戒烟,合理膳食,低脂少盐,控制总热量和减少饱和脂肪酸、反式脂肪酸以及胆固醇摄入(<200 mg/d)。对超重和肥胖的患者,建议通过控制饮食与增加运动降低体质量,在6~12个月内使体质量降低5%~10%,并逐渐将体质指数控制于25 kg/m2以下。存在有睡眠障碍、焦虑、情绪低落等精神心理问题者,应寻求心理干预。 2、控制冠心病危险因素: 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吸烟等是冠心病的传统危险因素,2/3的冠心病是这四种因数单一作用或联合作用引起,PCI术后应重视在专科医师指导下将血压、血糖及血脂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如不有效控制这些冠心病危险因素,PCI术后可能面临支架内再狭窄或其他血管原有狭窄加重,患者可能需要再次PCI。因此患者应绝对戒烟,包括避免被动吸烟。规则服用降压药物,将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糖尿病患者应将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6.5%以下。 3、坚持服用他汀类等抗粥样硬化药物: 他汀类药物等不仅仅是用来将血脂的,其在冠心病治疗过程中更为重要的是抗粥样硬化作用。血脂正常了就停用药物,这是一个误区。导致血脂异常的因素会在体内长期存在,虽然化验单显示血脂正常,但是身体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会马上消失,一旦停药,粥样硬化将会继续进展,血管再狭窄的机会增高。因此,PCI术后应在心血管专科医师指导下,合理应用他汀类药物。他汀类药有一定的副作用,主要是肝酶升高和横纹肌损害,但发生率较低,PCI术后应每1-2月复查肝功能及肌酶谱,如ALT和或CK超过正常上限3倍以上应及时停药,若出现食欲下降、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或疲劳、肌肉酸痛,需警惕他汀类药物的副作用,应及时就诊,监测肝功能及肌酶谱。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操作规范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操作规范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操作规范 【适应证】 确定PCI的适应证主要是权衡其收益和风险。收益大于风险即可为相对适应证,反之则为相对禁忌证。权衡收益和风险须考虑下列因素:①患者全身情况能否耐受操作;②心肌缺血严重程度;③病变形态、特征,手术操作成功的可能性;④处理并发症的能力;⑤远期效果;⑥费用。 1.稳定性劳力型心绞痛 (1)药物治疗后仍有症状、并有缺血证据,狭窄≥50%、单支或多支病变患者。 (2)症状虽不严重或无明显症状,但负荷试验显示广泛心肌缺血,病变治疗成功把握性大,手术风险低。 (3)PCI后再狭窄病变。 (4)左主干病变不宜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者。 (5)CABG术后:CABG术后移植血管局限性狭窄,近远端吻合口病变或自身血管新发生的病变导致心绞痛或有客观缺血证据者。 (6)有外科手术禁忌或要经历大的非心脏手术的冠心病患者。

(3)急性期后的PCI ①有自发或诱发心肌缺血或再梗死征象者。 ②心源性休克或持续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者。 ③左室射血分数<40%、左心衰竭、严重室性心律失常患者。 ④急性期曾有过心力衰竭者。 ⑤对溶栓治疗后的患者,均可考虑冠状动脉造影对闭塞的梗死相关动脉或严重狭窄病变行PCI(若无缺血证据,建议在数天或数周后进行)。 ⑥非Q波心肌梗死患者。 【相对禁忌证】 1.病变狭窄程度<50%,且无明确客观缺血证据。 2.左主干狭窄伴多支病变。 3.过于弥漫的狭窄病变。 4.在无血流动力学受损的AMI急性期不应对非梗死相关动脉行PCI;AMI发病已超过12h,无心肌缺血症状,且心电图及血流动力学稳定者不应行PCI。 【操作方法】

急性S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

2015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5-06-07 近年来,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的诊断和治疗取得了重要进展,第三版"心肌梗死全球定义"已公布,欧洲心脏病学学会、美国心脏病学院基金会和美国心脏协会对STEMI治疗指南作了修订,欧洲心肌血运重建指南也已发表。同时,国内外又完成了多个相关随机对照临床试验。为此,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学组组织专家对2010年中国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作一更新。 本指南对治疗的推荐以国际通用方式表示:Ⅰ类推荐指已证实和(或)一致公认某治疗措施或操作有益、有效,应该采用;Ⅱ类推荐指某治疗措施或操作的有效性尚有争论,其中Ⅱa类推荐指有关证据和(或)观点倾向于有效,应用该治疗措施或操作是适当的,Ⅱb类推荐指有关证据和(或)观点尚不能充分证明有效,需进一步研究;Ⅲ类推荐指已证实和(或)一致公认某治疗措施或操作无用和(或)无效,并对某些病例可能有害,不推荐使用。证据水平A级指资料来源于多项随机临床试验或荟萃分析;B级指资料来源于单项随机临床试验或多项大规模非随机对照研究;C级指资料来源于专家共识和(或)小型临床试验、回顾性研究或注册登记。

一、心肌梗死分型 我国推荐使用第三版"心肌梗死全球定义",将心肌梗死分为5型。 1型:自发性心肌梗死 由于动脉粥样斑块破裂、溃疡、裂纹、糜烂或夹层,引起一支或多支冠状动脉血栓形成,导致心肌血流减少或远端血小板栓塞伴心肌坏死。患者大多有严重的冠状动脉病变,少数患者冠状动脉仅有轻度狭窄甚至正常。 2型:继发于心肌氧供需失衡的心肌梗死 除冠状动脉病变外的其他情形引起心肌需氧与供氧失平衡,导致心肌损伤和坏死,例如冠状动脉内皮功能异常、冠状动脉痉挛或栓塞、心动过速/过缓性心律失常、贫血、呼吸衰竭、低血压、高血压伴或不伴左心室肥厚。 3型:心脏性猝死 心脏性死亡伴心肌缺血症状和新的缺血性心电图改变或左束支 阻滞,但无心肌损伤标志物检测结果。 4a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相关心肌梗死 基线心脏肌钙蛋白(cTn)正常的患者在PCI后cTn升高超过正常上限5倍;或基线cTn增高的患者,PCI术后cTn升高≥20%,然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基本知识(详细)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基本知识(详细)第一节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基本知识 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成功的定义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成功应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1)血管造影成功:成功的PCI使冠状动脉靶部位的管腔明显扩大,残余狭窄〈50%,同时达到心肌梗死溶栓试验血流分级(TIMI) 3 级血流。随着冠状动脉支架等技术的广泛应用,目前认为术后残余狭窄〈20%是理想的造影成功的标准。 (2)操作成功:指已达到造影成功的标准,同时住院期间无主要临床并发症(如死亡、心肌梗死、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与操作有关的心肌梗死一般认为出现病理性Q波和心肌酶(CK、CK-MB)升高即可诊断,但对于不伴有Q波心肌酶升高的意义存在争议。已有研究证实CK-MB水平较正常上限升高3-5倍的非Q波心肌梗死具有临床意义。不伴有Q波的CK-MB水平明显升高本身意味着PCI存在并发症。 (3)临床成功:PCI近期临床成功是指达到解剖学和操作成功后患者心肌缺血的症状和/或体征缓解。远期临床成功指上述有益作用持续超过6个月以上。再狭窄是近期临床成功而远期临床不成功的主要原因。 二、冠状动脉病变的形态学分类 1988年美国ACC/AHA根据PCI的成功率和危险性,将冠状动脉病变分为A、B、C三种类型,是临床广泛应用的分型标准(见表1)。其中B型病变分为两个亚型,仅有一种病变特征为B1型病变,若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变特征则为B2型病变。

表1 1988年美国心脏病学会和美国心脏协会(ACC/AHA)的冠状动脉病变分型 近年随着器械的改进和术者经验的积累,尤其冠状动脉支架的广泛应用,PCI成功率明显提高,并发症下降,按上述分型预测PCI成功率和并发症的价值有所下降。目前,将病变分为低、中、高危险性(见表2)。

2019心肌梗死指南解读

最新资料推荐 2019 心肌梗死指南解读 2019 ACCF/AHA 非ST 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处理指南更新版解读近年来,随着大量临床试验的揭晓以及其它相关文章的发表,美国心脏病学会基金会/美国心脏协会 (ACCF/AH)A 不稳定型心绞痛/非ST 段抬高心肌梗死( UA/ NSTEM)I 处理指南进行了更新,推出2019 版指南(以下简称新指南) 。 新指南中虽然仍以证据为基础,将诊治建议按照推荐等级、证据水平进行分类,但将推荐等级Ⅲ细分为无益及有害。 新指南主要就UA/NSTEMI 抗血小板、抗凝治疗,早期保守治疗或早期介入干预的选择,出院后药物治疗及二级预防,以及某些特殊人群,如糖尿病、慢性肾脏疾病患者的处理进行了更新。 1 抗凝、抗血小板治疗建议新指南中依然保留了UA/NSTEMI患者入院后即予阿司匹林( aspirin ) 治疗,如阿司匹林不耐受或过敏,以氯吡格雷( clopidogrel ) 替代的建议。 对早期采取保守治疗的患者,建议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如观察过程中出现再发缺血、心力衰竭或心律失常,建议诊断性冠状动脉造影,冠状动脉造影前建议加用血小板糖蛋白Ⅱ b/ Ⅲ a 抑制剂或氯吡格雷。 由于TRITON-TIMI 38 研究结果的公布,新指南对介入治疗患者的抗血小板治疗,主要是噻吩吡啶类药物治疗的建议进行了较大更改。 1 / 7

TRITON-TIMI 38 研究入选了13 608 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对比普拉格雷(prasugrel )与氯吡格雷的疗效及安全性,普拉格雷组在冠状动脉解剖明确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前、PCI 术中或PCI 术后 1 h 内予普拉格雷负荷量60 mg,继之每日10 mg,氯吡格雷组予负荷量300 mg,继之每日75 mg。 研究平均随访14.5 个月,发现普拉格雷组终点事件发生率比氯吡格雷组降低19%(包括心血管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及非致死性脑梗死),普拉格雷对终点事件的改变主要源于降低了非致死性心肌梗死的发生率(7.3% vs 9.5% )。 但研究同时发现普拉格雷组出血风险增加,尤其是TIMI 大出血及致死性出血的风险增加,在既往有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病史,年龄75 岁或体重<60 kg 的ACS 患者中,由于出血风险的增加,普拉格雷较氯吡格雷没有优势。 结合TRITON-TIMI 38 研究,新版指南在以下抗血小板治疗方面增加了普拉格雷的建议: ①对早期采取介入治疗的中高危UA/NSTEMI 患者,建议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在阿司匹林的基础上,在PCI 术前可选择氯吡格雷或静脉血小板糖蛋白Ⅱ b/ Ⅲ a 抑制剂,PCI 术中可选择氯吡格雷、普拉格雷或静脉血小板糖蛋白Ⅱ b/ Ⅲ a 抑制剂;②对拟行PCI 的UA/NSTEMI 患者,建议负荷量噻吩吡啶类药物治疗,包括PCI 术前或术中氯吡格雷300 mg 或600 mg 或在冠状动脉解剖明确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