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复习课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内环境与稳态是生物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描述了普遍存在于生命过程中的一个共同规律,这一部分内容对于帮助学生认识生命本质和规律具有重要意义。在历年高考中都会涉及:主要以选择题形式对内环境概念进行考察;对稳态的各种调节机制则以简答题形式出现,也经常出现实验分析题及实验设计题。从整册书的安排来看,本章是学习其他章节的基础,并在一定程度上起着统领全书的作
用。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内环境的组成、理化性质和稳态的内涵
2.理解内环境成分之间的关系及理化性质的调节过程
3.掌握机体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过程及稳态的调节机制
能力目标: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情感态度价值观:关注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教学难点:内环境的稳态及其生理意义。
四、教学方法:“学、展、评”教学法
现的问题能大胆的讨论解决
小组竞学精讲点拨教师精心研读最新考试大
纲及历年高考题,确定本章
的常考知识点及题型,根据
考点及学生学情选择合适
的题目让学生分组研究讨
论,并在解决题目的过程中
引导学生思考总结完善对
应知识点,培养学生的解题
能力和答题技巧。
考点一: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及关系
【典型例题1】:下列各组化合物中全部
是内环境成分的是()
A.O2、CO2、血红蛋白、H+
B.H2O2酶、抗体、激素、H2O
C.纤维蛋白原、Ca2+、载体
D.Na+、HPO42-、葡萄糖、氨基酸
辨析:对以下成分进行正确归类:氨
基酸、氧气、水、DNA聚合酶、尿素、
纤维素、K+、血红蛋白、脂肪酸、血浆
蛋白、RNA聚合酶、维生素、激素、
呼吸酶、葡萄糖、CO2 、抗体、神经
递质、甘油、胃蛋白酶。讨论总结:内
环境中可以存在和不应存在的物质分
别有哪些?
学生认真思考完成例题1,并通过对学
案上所列物质进行相应分类后总结内
环境中可以存在和不应存在的物质,且
形成自己的记忆方法。
让学生在
解题过程
中思考内
环境的组
成成分,并
能根据所
学知识对
物质进行
合理的分
类,总结出
适合自己
的记忆方
法。
小组
竞学精讲点拨由对应的小组选派代表解
答题目,教师适时点拨,本
题重点考查细胞与外界环
境的物质交换及内环境酸
碱性的调节。
考点二: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和
内环境的稳态
【典型例题2】:如图为人体细胞及其内
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示意图,①②③④
分别表示人体内不同部位的液体。据图
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人体的内环境是由①②③组成的
B.体液①中含有激素、血红蛋白、尿素、
CO2等物质
C.效应B细胞分泌的抗体通过②进入
①④内,再经循环运输到发炎部位
D.剧烈运动时细胞无氧呼吸产生的乳
酸进入①中,①中NaHCO3与之发生作
用使pH基本稳定
调动学生
积极性,培
养学生表
达能力和
互助学习
的习惯
学生认真分析题目,并在小组内积极讨论
小组竞学精讲点拨由对应的小组选派代表解
答题目,教师适时点拨,本
题主要考查什么是组织水
肿和生活中常见的引起组
织水肿的原因。
【典型例题3】:如图表示人体皮下的组
织,A、B、
C表示细胞
外液。下面
诸多因素
中,可能引
起病人组织水肿的是()①周围
的管壁破损②长期蛋白质营养不足
③淋巴管阻塞
④花粉等过敏原引起毛细血管的通透
性增加⑤肾炎导致血浆蛋白丢失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⑤
D.①②③④⑤
讨论总结:引起组织水肿的原因有哪一
些?
学生认真分析题目,并在小组内积极讨
论什么是组织水肿,引起组织水肿的原
因。
调动学生
积极性,培
养学生表
达能力和
互助学习
的习惯。
小组竞学精讲点拨由对应的小组选派代表解
答题目,教师适时点拨,本
题主要考查什么是内环境
的稳态,稳态的调节机制及
内环境稳态失调后容易引
起的疾病。
【典型例题4】:人体中内环境稳态所包
含的内容不包括()
A.线粒体基质中pH的相对稳定
B.血浆中各种化学成分的相对稳定
C.组织液的温度相对稳定
D.血浆渗透压的相对稳定
学生认真分析题目,并在小组内积极讨
论什么是内环境稳节态及内环境稳态
的调节机制,内环境问题失调后容易引
起的疾病。
帮助学生
理解什么
是内环境
的稳态,稳
态的调节
机制及内
环境稳态
失调后容
易引起的
疾病。
小组竞学精讲点拨由对应的小组选派代表解
答题目,教师适时点拨,本
题主要考查物质从体外进
入组织细胞跨膜层数,教师
注意引导学生思考毛细血
管壁、组织细胞、红细胞、
肺泡、线粒体等的生物膜层
数。
【典型例题5】:下图为动物的某组织,
其中1为毛细血管壁、2为红细胞、3
为血浆、4为细胞内液、5为组织液。
据图判断2中的氧气到达4需要经过
层膜,2处的氧气浓度(高
于、低于)4处。
帮助学生
分析相关
结构的生
物膜层数,
并掌握此
类题目的
计算方法。
过关检测查缺补漏教师利用相对比较综合的
题目,检测学生对本章内容
的掌握情况。
学生快速完成相应题目,并积极抢答讲
解。
查缺补漏
帮助学生
适时检查
本节课掌
握不牢固
的地方,及
时复习巩
固。
回扣
基础构建网络教师要求学生先独自梳理
本章知识脉络,并及时给与
指导并布置课后作业
学生利用概念图的形式梳理本章知识
脉络。
总结课堂
知识,完成
对知识的
梳理
教学反思本节是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的复习课,、采取了学校一直推行的“学、展、评”的教学模式。课前利用先发下的导学案帮助学生回顾课本上的基础知识,第二部分在处理完基础知识以后针对近几年考点设计相应的题目,意图让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总结相应知识点并熟悉常考题型,这部分采取了小组竞学的方式,让学生小组内分组讨论学习互助,小组间采取一些列的措施加强竞争,调动学生积极性。在学生解答问题的过程中不清楚的教师适当点拨,帮助学生总结。第三部分为抢答环节,检查学生的掌握程度,及时查缺补漏。最后带领学生利用概念图的形式进行知识梳理,形成脉络,有利于牢固记忆。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让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生生互助的习惯,把教师解放了出来。
板书设计: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考点一: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及关系
考点二、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和内环境的稳态
学情分析
单细胞生物的生活环境,血细胞生活在血浆中,血浆的基本成分等,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有了一定的认识。手、脚等部位有时会磨出“水泡”,部分学生可能有过这样的经验。体内细胞脱离了适合生存的环境就会死亡,人体体温的相对稳定及其重要性,人体需要摄入营养物质,排出废物,学生也有一定的认识。这些已有知识和经验,尽管比较浅显,与之相联系却有利于学生建构“内环境”和“稳态”的概念。人体内几大系统的功能,学生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也有了基本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加上教师的正确引导,总结出内环境如何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并不太难。此外,有关细胞生活的环境,和必修1中“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及“细胞的结构”等内容有密切的联系。
效果分析
在课堂效果评价方面,设计了相应的评价量表,帮助学生对课堂学习中可见的目标进行科学评价,对于隐性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课程目标,只能通过一些可以观察的指标来间接地推断和度量。因此应该通过观察、记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变化,来了解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现状和进步。
学生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教材分析
内环境与稳态是生物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尤其是稳态概念在现代生命科学中已成为普遍使用的一个基本概念,它描述了普遍存在于生命过程中的一个共同规律,这一部分内容对于帮助学生认识生命本质和规律具有重要意义。在历年高考中都会涉及:主要以选择题形式对内环境概念进行考察;对稳态的各种调节机制则以简答题形式出现,也经常出现实验分析题及实验设计题。
从个体层次看,本章内容与第一册第4章的内容联系紧密。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是理解好内环境维持稳态的基础。内环境稳态维持的机理,本节仅仅作简要交代,更多相关内容将在本章后几节中深入探讨。本节内容还与第八、九章有联系:稳
态是包括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等各层次生命系统的共同特征,因此,本节起到承上启下,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是学习其他章节的基础,并在一定程度上起着统领全书的作用。
第一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复习学案
考纲要求
复习目标
稳态的生理意义(II ) 1.知道内环境的组成、理化性质和稳态的内涵
2.理解内环境成分之间的关系及理化性质的调节过程
3.掌握机体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过程及稳态的调节机制
1、体液的概念和组成
(1)体液的概念:人体内含有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称为体液 细胞內液(约占2/3)
血浆 体液
(约占1/3)
2、内环境
【练一练】分析右上图:写出图中各标号所表示的含义:
A-D 为细胞结构 A: B: C: D: 1-4为体液
1: 2: 3: 4 : 分析: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 ; 毛细血管壁细胞直接生
A ①
B C
D
② ③ ④
活的环境是:
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 ;淋巴细胞直接生活
的环境
是: 体内绝大多数组织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是: 。
【精讲点拨】
考点一: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及关系 【例题1】:下列各组化合物中全部是内环境成分的是 ( )
A .O 2、CO 2、血红蛋白、H +
B .H 2O 2酶、抗体、激素、H 2O
C .纤维蛋白原、Ca 2+、载体
D .Na +、HPO 42-、葡萄糖、氨基酸
辨析:对以下成分进行正确归类:氨基酸、氧气、水、尿素、纤维素、无机盐、血红蛋白、脂肪酸、血浆蛋白、维生素、激素、呼吸酶、葡萄糖、CO 2 、抗体、神经递质、消化酶。讨论总结:内环境中可以存在和不应存在的物质分别有哪些?
考点二: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和内环境的稳态 【例题2】:如图为人体细胞及其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 的示意图,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人体内不同部位的液体。 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人体的内环境是由①②③组成的
B.体液①中含有激素、血红蛋白、尿素、CO 2等物质
C.浆细胞分泌的抗体可通过②进入①内。
D.剧烈运动时细胞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进入①中,①中NaHCO 3与之发生作用使pH 基本稳定 【例题3】:如图表示人体皮下的组织,A 、B 、C 表示细胞外液。下面诸多因素中,可能引起病人组织水肿的是( )
①周围的毛细血管壁破损 ②长期蛋白质营养不足 ③淋巴管阻塞 ④花粉等过敏原引起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加 ⑤肾小球肾炎导致血浆蛋白丢失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⑤
D.①②③④⑤
【例题4】:人体中内环境稳态所包含的内容不包括 A.线粒体基质中pH 的相对稳定 B.血浆中各种化学成分的相对稳定
C.组织液的温度相对稳定
D.血浆渗透压的相对稳定
思考讨论:你所知道的哪种疾病是内环境稳态失调引起的?
【例题5】:下图为动物的某组织,其中1为毛细血管壁、
2为红细胞、3为血浆、4为细胞内液、5为组织液。据图
判断2中的氧气到达4需要经过层膜,2处的氧气
浓度(高于、低于)4处。
【过关检测】
1、人体内的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必须通过()
A.组织液 B.内环境 C.血浆 D.淋巴
2、下列物质中,不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A. 血红蛋白
B. 葡萄糖
C. 二氧化碳和氧
D. 氨基酸
3、毛细血管壁和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内环境分别是 ( )
①血液和组织液②血浆和组织液③淋巴和血浆④淋巴和组织液A.①④B.②③ C.②④D.①③
4、有关人类内环境及其稳态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胰岛素、O
2
、抗体、神经递质都可出现在细胞外液中
B.内环境稳态的调节离不开神经系统、体液系统和免疫系统的相互协调C.甲亢、糖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过敏反应都是稳态调节不正常的病症D.营养不良、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大都可引起组织水肿
5、下表表示人体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的物质组成和含量的测定数据,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成分(mmol/L)Na+K+Ca+Mg2+Cl-有机
酸蛋白质
①②142 5.0 2.5 1.5 103.3 6.0 16.0
③147 4.0 1.25 1.0 114.0 7.5 1.0
④10 140 2.5 10.35 25 - 47 A.④属于细胞内液,因为其含有较多的蛋白质、K+等
B.②属于血浆,③属于组织液,②的蛋白质含量减少将导致③增多
C.肝细胞中的CO
2
从产生场所扩散到②需穿过6层磷脂分子层
D.③与④的成分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课后总结构建网络】
课后反思
本节是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的复习课,、采取了学校一直推行的“学、展、评”的教学模式。课前利用先发下的导学案帮助学生回顾课本上的基础知识,第二部分在处理完基础知识以后针对近几年考点设计相应的题目,意图让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总结相应知识点并熟悉常考题型,这部分采取了小组竞学的方式,让学生小组内分组讨论学习互助,小组间采取一些列的措施加强竞争,调动学生积极性。在学生解答问题的过程中不清楚的教师适当点拨,帮助学生总结。第三部分为抢答环节,检查学生的掌握程度,及时查缺补漏。最后带领学生利用概念图的形式进行知识梳理,形成脉络,有利于牢固记忆。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让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生生互助的习惯,把教师解放了出来。
课标分析
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对这节的内容标准描述为:描述内环境及其
作用并说明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通过图形结合培养图形辨析能力,并设置问题锻炼分析综合能力。通过学习关注维持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
关系。同时,树立整体与局部、对立与统一相互联系的生物学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