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改革开放40年临汾市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综述

改革开放40年临汾市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综述

砥砺奋进筑就辉煌

——改革开放40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综述

四十年,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不过沧海一粟弹指一挥;四十年,却足够昭告见证东方巨龙从蛰伏苏醒到腾跃升空的史诗历程。四十年,足够让一个呱呱坠地的襁褓婴孩成长为年届不惑的中年大叔,四十年,同样让绵延赓续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重新焕发彰显与生俱来的傲骄荣光。

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我们党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是以这次全会为开端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中国从此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从此开始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探索。

改革开放四十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史上浓墨重彩弥足珍贵的共同记忆。改革开放四十年,历届临汾市委、市政府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思想、凝心聚力、砥砺奋进、改革创新,全市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我市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增长平稳、结构优化、质量提

升、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转型发展迈出崭新步伐。

经济篇:156倍的GDP增量

“我市GDP总量从十亿到百亿的跨越,用了16年时间,而从百亿到千亿的跨越仅用了15年时间。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进入90年代中后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如同一列高速行进的‘复兴’号动车,以势不可挡的重力加速度不断书写和刷新一项项纪录。”市统计局综合科科长申淑霞告诉记者。

记者从市统计局了解到,1978年,临汾市GDP总量仅为8.4亿元,到1980年达到十亿元,1996年突破百亿大关达到124.9亿元,2005年突破500亿元达到525.2亿元,2011年跨过千亿大关达到1136.1亿元。2017年,全市GDP总量达到1320.12亿元,是1978年的157倍,按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长9.6%。

40年间,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978年仅有291元,到1990年突破千元达到1115元,2004年突破万元达到11007元,2010年突破两万元达到20841元,2017年,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9534元,是1978年的101.5倍,年均增长8.4%。

财政实力持续增强。2017年,全市财政总收入达到204.82亿元,比1978年增长217倍,年均增长14.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由1978年的0.94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97.09亿元,增长了102倍,年均增长12.6%。财政实力的持续增强为全市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产业篇:三产结构嬗变曲

与此同时,改革开放40年,伴随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我市产业结构也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整体朝着合理化、高级化方向发展,实现了由“一、二、三”向“三、二、一”的跨越。

分阶段看,1978年—1984年,随着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农业生产焕发活力,比重逐年增高,1984年第一产业占比达到历史最高值41.4%;1985年—1993年,煤炭和铁矿资源大规模开发利用,第二产业快速发展,占比上升至46.7%,全市产业结构转变为“二、三、一”格局;1993年—2011年,随着2000年我国加入WTO,能源原材料需求大幅增长,以煤焦冶电为主的重工业迅速发展,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2011年第二产业占比升至63%;2012年—2017年,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我市产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第三产业较快发展,占比不断提升,2017年达到46.5%,首次超过第二产业0.2个百分点,实现了“三、二、一”发展格局。

农业基础地位稳固,现代农业水平提升。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取消农业税、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支农惠农强农政策的不断实施,农业发展取得重大突破,农村经济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农产品产量显著增长。2017年,全市粮食总产量260.62万吨,比1978年增长了2倍;小麦总产量99.36

万吨,增长3倍;油料产量1.45万吨,增长7.9倍;蔬菜产量110.88万吨,增长4.9倍;水果产量91.15万吨,增长31.7倍。主要农产品的大幅增长不仅繁荣了城乡市场,充实了居民的“米袋子”“菜篮子”,更提高了农民的经济收入,为经济快速增长做出积极贡献。

工业规模迅速扩张,经济效益显著提高。改革开放40年来,我市工业体制逐步健全,工业规模不断扩大,主导地位逐步确立,经济实力大为增强,质量效益显著提升。经济实力大为增强。2017年,全市规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573.9亿元,比1978年的5.5亿元增长285.2倍;实现利税总额211.9亿元,比1978年的0.6亿元增长352.2倍。主导产品产量成倍增长。2017年,全市规模以上原煤产量6322.0万吨,比1978年的553万吨增长10.4倍;洗精煤产量3316.3万吨,比1978年的27.8万吨增长118.3倍;焦炭产量1452.1万吨,比1978年的67.0万吨增长20.7倍;发电量204.9亿千瓦时,比1978年增长8倍;生铁产量795.6万吨,比1978年增长47.2倍;水泥产量307.2万吨,比1978年增长27.2倍;钢材产量1138万吨,比1978年增长216.3倍。企业效益提升。2017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实现利润7元,比1978年(4.3元)增加了2.7元;实现产值利税率13%,比1978年(9.2%)提高3.8个百分点。

服务业贡献逐渐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不断加快。改革开放40年以来,临汾服务业已经发展成为全市经济增长的第一

拉动力。2017年,临汾服务业增加值614.2亿元,是1978年的323倍,按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长11%,高于GDP平均增速1.4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0.2%,高出第二产业44.8个百分点,经济增长的“主引擎”作用逐步凸显。现代服务业步伐加快。2017年,全市金融业、房地产业分别实现增加值89.9亿元、66.6亿元,分别是2012年的108、28倍;国内旅游接待达到5251.4万人次,是1985年的105倍,旅游总收入达到484.5亿元人民币,是1990年的8705倍;快递业务总量1264.9万件,比上年同期增长43.3%,快递业务收入完成1.9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5.7%,新型网络消费带动快递行业高速增长,是全市最具活力的业态之一。

基建篇:高铁通达蓝天梦圆

改革开放40年,围绕建设百里汾河生态经济带,我市持续加大“一城三区”城市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取得了显著成效。

2017年,全市基础设施投资达130.4亿元,是1978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56.9倍。公路实现跨越发展。2017年末,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8787公里,比1978年增长了3.9倍。全市境内高速公路达到518公里。临汾北环、京昆与青兰高速联络线、临吉高速公路、吉河高速公路、霍永高速公路东段和西段工程先后建成,并通车运营;长临高速主体工程已经基本完成,预计2018年10月全线通车。铁路步入高铁时代。大西高铁纵贯山西省南北,途经临汾市142公里,涉

及霍州、洪洞、尧都区、襄汾、侯马五个县(市、区)。大西高铁临汾西站的正式运营通车,极大地方便了全市人民的出行需求,加速了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快速流转,促进了临汾沿线经济快速发展。

民航实现“零”的突破。2016年1月25日,天津航空EMB190执飞的临汾-海口GS6532航班在临汾民航机场平稳起飞,临汾民航机场正式通航,从此架起了临汾对外交流的“空中走廊”,开启了民航时代。截至2017年末,临汾已开通民航线路7条,可通达北京、上海、广州、武汉、成都、海口、昆明、天津、呼和浩特、银川10座城市;临汾民航机场保障航班起降3012架次,完成旅客吞吐量25.4万人次,货邮吞吐量773吨。

商贸篇:市场化进程“朋友圈”扩容

消费市场蓬勃发展。改革开放40年来,全市市场发展速度空前加快,消费市场规模不断扩大。2008年、2010年、2012年、2014年、2016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相继突破200亿元、300亿元、400亿元、500亿元、600亿元。2017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53.1亿元,是1978年的200倍,年均增长14.6%。

改革开放初期,临汾市的商贸企业屈指可数,2000年末全市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51家。2017年末,全市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企业479个。商贸企业无论是数量上,还是规模上都有了飞跃发展。消费品市场从短缺匮乏、凭证限

量逐步向品种繁多、供给丰富发展,消费结构持续优化升级。

对外贸易不断突破。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对外开放政策的进一步落实,我市外经、外贸、利用外资和引进技术都有较快发展,经济发展的外向性功能不断增强。2017年,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24689万美元,与1993年相比,增长30.7倍。出口对象发展到26个国家和地区,出口商品五大类,实际利用外资额达到17808万美元。2017年以来,我市开行多趟中欧班列,分别驶向德国、意大利、波兰等国,为我市外贸发展“插上翅膀”。

民生篇:就业多元钱包渐鼓

就业结构不断优化。改革开放后,伴随着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就业在产业中的分布也发生了较大变化,特别是近年来,第三产业快速发展,为大量闲散剩余劳动力带来就业,已成为劳动力的主要就业去向。截至2017年底,全市第三产业就业人员87.9万人,比1978年(15.3万人)增加72.6万人,年均增加1.8万人。2017年全市三次产业就业结构为39.5:21.5:38.9,与1978年的71.8:14.7:13.5相比,第三产业上升幅度最大,上升25.4个百分点。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明确科技创新在引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为加大全市研发投入力度创造了良好发展条件。2017年全市研发经费投入总量为5.84亿元,比2000年增长51.7%;占科技创新主导地位的规

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总量为46625万元,比2000年增长18.2%。

人民生活明显改善。改革开放40年,是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得到迅速提高的40年。居民收入显著提高。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260元上升到2017年的28873元,年均增长12.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57元增加到2017年的10742元,年均增长14.1%。生活质量不断改善。随着临汾城乡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长,消费支出水平不断提高,消费结构逐步优化。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从1986年的256元,增加到2017年的8157元,年均增长11.8%;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从1978年的236元,增加到2017年的14665元,年均增长11.1%。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总额不断下降,居住、旅游、教育、文化、信息等服务性消费进一步扩大,居民家庭富裕程度不断提高。2017年全市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3.3%,比1989年(43.4%)降低20.1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6.9%,比1989年(57.2%)降低30.3个百分点。社会保障逐步完善。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全覆盖,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城乡低保和医保财政补助标准持续提高,养老服务体系初步形成,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等工作有效开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成效明显。2017年末全市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55.68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为395.55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34.7万人;工

伤保险参保人数51.05万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39.70万人。纳入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的居民4.74万人,发放城市低保资金22727.5万元;纳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居民7.85万人,发放农村低保资金25799.4万元。

改革开放四十年,平阳大地换新颜。回首40年,我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呈现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民生状况持续改善、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的新局面。

立足新起点,开启新时代,新的征程刚刚起步,新的时代赋予新的使命,全市上下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奋进、勇往直前,全面开启转型发展新征程,谱写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