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国学经典与青年品德修养(一)

国学经典与青年品德修养(一)

国学经典与青年品德修养(一)2011年12月05日 星期一 设为主页 加入收藏帮助 | 留言交流 | 登录
首 页 阅览室 馆友 我的图书馆
国学经典与青年品德修养(一) (转载)
如少水鱼 收藏于 2011-12-03 阅读数:216 被转藏:86

公众公开

转藏到我的图书馆 推荐给朋友 举报如果您在该网页中发现有色情、暴力、反动等不良内容,请联系我们:





一、国学定义及内涵
所谓国学,广义上说,指中国历史上一切传统经典文献;狭义上说,乃指先秦之前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以学科分,国学应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伦理学等;以思想分,应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释家-佛家)三家等。国学以《四库全书》分,应分为经、史、子、集四部。“经”是指古代社会中的政教、纲常伦理、道德规范的教条,主要是儒家的典籍,如儒学十三经:《周易》、《尚书》、《周礼》、《礼记》、《仪礼》、《诗经》、《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春秋三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史”是各种体裁历史著作,分为正史、编年史、纪事本末、别史杂史、诏令奏议、传记、史钞、载记、时令、地理、职官、政书、目录、史评十五类;“子”是诸子百家及释道宗教著作,分为儒家、兵家、法家、农家、医家、天文算法、术数、艺术、诸录、杂家、类书、小说家、释家、道家十四类;“集”是收历代作家一人或多人的散文、骈文、诗、词、散曲等的集子和文学评论、戏曲等著作。
先秦前的文学经典,主要是指我们经常提及的《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作者清朝李毓(玉)秀)、《幼学琼林》(明代程允升)、《三字经》(南宋王应麟)、《百家姓》(作者不详,据说为南宋时杭州一书生所作)和《千字文》(梁朝周兴嗣)(后三者被通俗地称为“三百千”)、《增广贤文》等古代小学启蒙读物以及《四书五经》等大学读物。
所谓“四书五经”乃指《大学》(作者不详,程颢、程颐认为是“孔氏之遗言也”)、《中庸》(孔子孙子子思作)、《论语》(孔子弟子记载孔子的言论)、《孟子》(关于《孟子》一书的作者,历来有三种不同的看法:(1)孟子本人自己著述;(2)孟子死后他的门徒万章、公孙丑共同记述;(3)孟子与万章、公孙丑师徒一起记述,而主要作者是孟子本人)、《诗经》(古代乐官收集)、《尚书》(相传为孔子
所著,但经后人增删)、《礼记》(

西汉戴德、戴盛编定)、《周易》(作者不详,传说为周公旦;著名的典故“周公梦蝶”)、《春秋》(作者孔子,但也有人认为是春秋史官所作,孔子编订)等等。

[插入:谈到《论语》,我们不得不提到“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典故。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七:宋初宰相赵普,人言所读仅只《论语》而已。太宗赵光义因此问他。他说:“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赵匡胤)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由此可见国学经典的重要性。]

谈到国学经典,我们不能不提代表古代哲学经典的《老子》(又名《道德经》(作者楚国李耳,又名老聃)以及庄子、韩非子、屈原、理学大师朱熹、孔孟后最大的儒家董仲舒等著作和言论。最具有代表性的为春秋战国时的议论文、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考虑到我知识面太窄,涉猎有限,故我们这次尽可能地将内容局限于先秦部分。
谈起国学,自然要谈到学校。中国在4000多年前就有了学校。那时学校的名字叫“痒(yǎng)”,高一级的大学叫“上痒”,低一级的小学叫“下痒”;到了夏朝,学校又被分成四个等级,按级别叫做“学”、“东序”、“西序”、“校”; 到了商朝,又称这四种学校为“学”、“右学”、“左学”、“序”。所以我们在古典书籍中经常看到将学校称作“痒序”,如: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一种介于鸭和鹅之间的家禽)狗彘(zhì)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谨慎、认真)痒序之教,申(说明)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梁惠王上》
后来的朝代还有在王府里设立的学校,叫“辟雍”、“成均”等;到汉代,最高一级的学校称做“太学”,下面分别称做“东学”、“西学”、“南学”、“北学”;再后来把“太学”改为“国子学”、“国子寺”、“国子监”。汉代,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一个比较昌盛的时期。汉代的学校分为官学与私学两种。其中私学的书馆,亦称蒙学,系私塾性质,相当于小学程度。到明朝和清朝,“国子监”已经不是学校的性质了,成为国家专门管理教育的机构,而这时候一般的学校称为“书院”、“书堂”、“私塾”等。 讲完学校,咱们再简单说说古时学子上学年龄及所学课程。古代弟子在6岁接收启蒙教育,8-15岁为小学教育,16岁
以后为大学教育,大学教育为九年。古时没有中学。启蒙教育,它

的教学宗旨、目标,就是培养孩子的正知正见,所谓的「童蒙养正」,始于衣服冠履,次及言语步趋、洒扫涓(除去)洁、读书写字以及其他杂细,同时阐述修身、治心、事亲、接物、穷理尽性之要。 启蒙教育的主要读本为《三字经》、《幼学琼林》、《千家诗》、《百家姓》、《弟子规》等。中国的传统把做人的大原则和大规矩放在第一位,要求孩子首先树立一个观念,要做一个有原则的人,一个符合基本的道德规范和准则的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出自《纪念白求恩》。方法主要是诵读,不求全部理解,为学校打基础。 小学教育读本主要是《四书五经》。此阶段,老师要求学生背诵各篇文章,能理解多少就算多少。念得差不多了,老师就带着学生“游学”。古时的教育方法“高,实在是高”。因为小学阶段不仅学了六艺,而且学到了历史、地理等,需要学生游历各地,温习和深入理解所学知识。这段时间或长或短,长的能达到7-8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是中国传承至今家喻户晓的教育古训,说明学习和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一个人的视野往往决定了其未来的成就。远有孔子率领众弟子周游列国,增进学识,培养品质,开阔眼界;司马迁二十岁壮游,游历天下。近更有毛泽东和萧子升游学行乞,漫游州县。所以说古时游学是一种在毕业前或毕业时,为开阔视野,了解各地文化,体验生活的游历活动。游学不同于一般的旅游,更不是流浪。它具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不同于探险。游学不局限于接触自然,更是深入民间,用自己的筋骨去体验世界之大,扩大自己的阅历。 大家千万别小看这段经历,那可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呀!可惜你我和我们的孩子,乃至我们的孙子,可能都没有这个机会了。多可惜呀!重理论、轻实践,这乃是中国当前教育的败笔之一呀! 游学完之后,学子要参加大学入学考试了。大学教育又称太学教育,也称为国子监。全国也就一两所,那可不是一般人能上得了的。到了国子监,则进一步学习《四书五经》、《性理》(刘介廉,明末清初)、《通鉴》(司马光)等书为必修,其他八经[《金刚经》、《圆觉经》、《六祖坛经》、《维摩诘经》、《楞严经》、《楞伽经》、《四念住经》、《大念住经》、二十一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
》、《隋书》、《南史》、

《北史》、《新唐书》、《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修成后为二十二史)及其他著作可由学生自选。此外还要求每日临摹晋(王羲之)、唐名帖(柳公权,欧阳询)数百字,诏、诰、表、策、判等文体亦在课程之内。在较前的朝代太学是一个纯学校;到了后来,国子监成为一个政府管理机构了。 古代毕竟能上国子监的人还是少数,所以古人一般上完小学就直接参加工作了,也就是说念完《四书五经》基本上就是“满腹经纶”了。
二、儒家学说发展的历史阶段及重大事件
中国的儒学如果从孔子算起,绵延至今已有2500年的历史了。在这漫长的岁月里,随着社会的变化与发展,儒家学说从内容、形式到社会功能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与发展。不了解儒家学说的历史演变,是很难做到客观地评价儒家学说的社会历史意义和展望其未来发展的。
如果对儒家学说的内容、形式和社会功能等进行综合的宏观考察,我认为中国儒学有四个比较明显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
1、第一阶段,是以孔子、孟子、荀子等为代表的先秦原始儒学;
2、第二阶段,是以董仲舒(孔孟后的第一大儒家)、《白虎通义》(西汉班固等人编写,被誉为中国中世纪神学、伦理学之法典)为代表的两汉政治制度化和宗教化的儒学;
3、第三阶段,是以程(程颢、程颐)、朱(朱熹)、陆(陆守仁,清代)、王阳明(明代)等等为代表的宋、明、清时期的性理之学的儒学;

宋明理学程朱理学程颢(北宋)
程颐(北宋)
朱熹(南宋)
陆王心学陆九渊(南宋)
王守仁(明)


4、中国儒学发展的第四个阶段,是从康有为开始的,与西方近代民主、科学思想交流融通的近现代新儒学。
儒学的发展道路坎坷不平,典型事件有:
1、儒家学说的起源没有定论,一般认为起源于商朝后期,兴盛于周朝(周朝礼乐),鼎盛于春秋战国时代百家争鸣时代(孔子、孟子和荀子对初始儒学的建立做出了杰出贡献,史称儒学三圣人);
2、秦时,一些儒生和游士利用儒家学说评说时事,抨击朝廷,引起秦皇朝的不满。秦始皇采纳了宰相李斯的建议,焚书坑儒,儒家学说受到空前打击;
3、西汉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
方面把儒家学说推到了顶峰,同时使得儒家学说变得十分狭隘;
4、隋唐时期,中国官场取士以科举考试为主。儒家学说是唐、宋、元、明、清,历代科举考试的内容,《十三经》正式确定;
5、明清时期是儒学发展的顶峰时期,孔子受到的尊崇也是空前

的,但任何一种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盛极而衰,走向反面。清朝时期,儒学出现了全面的衰颓;
6、明末清初林则徐、龚自珍、魏源等的民主主义启蒙思想开始了儒家思想的衰颓与沉沦;
7、汹涌澎湃的新文化运动,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传统文化和儒家学说遭到空前的破坏;
8、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实行破四旧,发动批林批孔,把儒家的伦理道德抛弃殆尽,只继承了“天理”中的君为臣纲。中国儒家传统的人伦思想已经抛弃得一干二净;
9、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行,也开始了思想解放和文化交流。海外儒学对大陆儒学起到了激活和换血功能。生活在大陆上的人们对长期占主导地位的儒家思想严重阻碍生产力的观点开始反思,因为受儒家思想影响很大的南韩、新加坡甚至台湾的经济飞速发展,成为“亚洲四小龙”,而且这些国家(例如韩国、新加坡)重视儒家所提倡的道德观念,国民整体素质较高,这是不容忽视的事实。

三、为什么全球再次重视中华国学经典?
胡锦涛主席在十七大报告中要求全体国民“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章太炎先生说:“夫国学者,国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吾闻处竞争之世,徒恃国学固不足以立国矣。而吾未闻国学不兴而能自立者也。吾闻有国亡而国学不亡者矣,而吾未闻国学先亡而国仍立者。”章太炎将国学与国家兴亡联系在一起,将学习国学的意义提高到了一个至巅的高度。
当前人类很不太平:战争、洪灾、旱灾、疾病、地震、食品安全等等。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状况?一句话,没有处理好“三才”关系。什么是三才?即天地人的关系(插入对“天”的破解),也就是面临三大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自身的问题。国学中对解决这三大问题都有不少可资借鉴的内容。对此连一些西方人也不否认。1988年,参加巴黎聚会的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形成共识认为:“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当然,我们也要清楚地认识到,尽管国学中蕴含着先民的丰富智慧,但它要在现代社会重新焕发
生机和活力,还必须从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型;国学潜在的多重价值要真正被当代人类充分合理地开发利用,还必须经过创造性的转化,依托现代社会的载体,融入现代生活的洪流。这样,国学才能在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中国文化具有从根本上消除人类危机的基本素质,因为所有危机都是人心危机和人性危机的外显。中国传统文化的八种素

质正好可以解决人心和人性的危机,分别是: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勤俭知足的生活观念,贵和执中的处事思想,贵义贱利的价值取向,君子人格的人生目标,以仁义为核心的道德追求,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礼乐教化的文明制度:
1、“天人合一”的哲学理论,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建立,消除生态危机;
2、“勤俭”、“知足”的生活观念,有利于控制人类物欲的膨胀,消除能源危机;
3、“贵和执中”的处世思想,有利于世界各民族和睦共处,消除战争危机;
4、“贵义贱利”的价值取向,有利于遏制人性向唯利之途滑行,消除技术危机;
5、君子人格的人生目标,有利于挽救世道人心,消除人性危机;
6、以“仁义”为核心的道德追求,有利于人间温情的培养,消除掠夺与冲突。
7、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有利于消除腐败,建立一个共同富裕的社会;
8、礼乐教化的文明制度维护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和谐社会的建立。

四、学习国学对青年的意义
1、传承美德
传统经典中承载的
“仁义忠恕孝悌礼信”的道德伦理观,构成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对于年轻人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至今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通过学习,对这些传统美德根植于年轻人的心灵,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国学经典让传统文化走进了他们的日常生活,走进他们的家庭,规范着他们日常行为,成为他们成长路上的“指南针”。
2、健全人格
如今,外来文化、网络文化等所谓“流行文化”对青年的影响越来越大,不少青年不但在文化素养方面出现严重“营养不良”,还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浮躁、自私、好逸恶劳等不良心态。让他们在本国传统文化的滋养中成长,健全人格,培育民族精神,非常有必要。
3、陶冶情操
优秀的古典经文意存高远,可以培养青年的古典文化底蕴和优雅情怀。其中不仅有文学,还
蕴涵着美学、哲学。用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充实青年,就是给了青年们一把开启心智的钥匙。经典著作是我们民族文化教育精神的一个庞大载体,是我们民族生存的根基。为了使青年汲取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营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弘扬国学。
4、铸造精神
传统的课堂教育侧重于知识与意识形态教育,而缺失最大的一部分就是对青年的人文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让青年徜徉于国学经典之中,感受着祖国传统文化的巨大魅力。在青年心灵最纯净、记忆力最好的时候接触独具智慧和价值的经典,会逐渐培养其人文精神。
5、

提升智力
《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古文观止》、《唐诗宋词》、《孙子兵法》……这些经典著作高度浓缩了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精华,包含了中华民族生存的大智慧,让青年从这些经典中汲取营养,用经典智慧的钥匙开启现代各学科知识的宝库。
6、可以使个人得到财富、爱情甜蜜、家庭幸福、事业发达、身体健康。
7、有利于后代的培养和成长。

五、弘扬国学应注意的几点
在“国学热”中,如何坚持“吸取精华,剔除糟粕”,避免负面效应,应是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
1、防止复古主义的干扰。我们今天弘扬国学不是为了复古,而是为了开新,因此要批判性地学习,避免束缚独立人格的培养形成,避免将基础教育引入歧途;
2、抵制文化相对主义的诱惑。不同民族文化之间没有进步与落后的区别,只有个性上的差异,因此避免产生盲目的“唯我独尊”和狭隘的“自恋”现象;
3、要动态学习,以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思想资源;(三年守孝、晨省昏定等)
4、要批判性学习。如“民可使由之,不可是知之”;“唯女人和小人难养也”;“勿友不如己者”。华东师范大学钱文忠教授曾经说过:如果按国学经典标准培养孩子,到社会上90%要吃亏。

六、国学经典对君子乃至青年人道德修养的要求
国学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就在于它们从各个方面(如道德修养、学习、处事、交友、生活等)对国人提出了最基本的要求,如好学善问、温厚宽容、崇德向善、慎言敏行、仁民爱物、见利思义、勇于改过、安贫乐道、严以律己等。所有这些都是人们思想和行为的准则,讲的是“修身、齐家、治天下”之
道理。
青少年是人生的重要阶段,是一个人成长的基石,是国家强盛之中坚力量,是国家之未来。正如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所说的“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
同时,青少年血气方刚,容易冲动,因此也是一个“危险”的阶段。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
当前青少年教育存在的问题:重知识,轻道德(只专不红);道德伦丧,世风日下;贪图享受,无法承受挫折导致自杀(中国每年自杀200多万,其中70%为青少年)等。
因此,在物欲横飞的今天,如何加强青少年的品德修养成为当务之急。那么国学经典是从哪些方面对君子(含青少年)的品德修养进行要求的呢?
(一)培养品德,重视修养
所谓“

道”,乃是做人的规律;所谓“德”,就是按照做人的归路行事。《道德经》中说:“厚德载物”,意思是说“一个人只有有很高的品德,才能享受得了那些钱、名和利等”。反言之,就是没有很高品德人,即使得到了大量的钱、名和利,也享受不了多长时间。“厚德载物”已成为清华大写的校训。古人十分重要子女的道德修养的培养,从启蒙阶段就开始养成孩子的行为举止、接人待物、日常生活的良好习惯。古人崇尚“先做人、后学艺”的道理,因此,古人的启蒙读书如《三字经》和《弟子规》均是告诉孩子们如何做人。《弟子规》的开篇就引用了《论语·学而》中的一句话,即: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是《弟子规》的总纲。《弟子规》的全文就是围绕这句话分八个章节阐述的。
古人认为道德修养高于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学习,一个人只有有了良好品德,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古人读书时为了做官,“学而优则仕”)。所以,古时有“孟母三迁(墓地-集市屠宰场-学校)”。《三字经》开篇就说:“人之处,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古人是十分重视官员的素质的。进一步说,古人学习是为了别人,今天学习是为了自己。这值得当今人们深思!
道德包含很多方面,我在此段不分开叙述,且留作后面详解。在此,我把道德作为一个总体来阐述。请看下列经典句子,看看古人是如何阐述道德的重要性的:
★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论语·宪问》(讲一讲孔子为什么说这句话
?春秋末期,礼崩乐坏)。
【译文】子说:“古代学者的目的在于修养自己的学问道德,现代学者的目的却在装饰自己,给别人看。”
★ 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礼记?大学》
【译文】道德是根本,财富只是枝节。
★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论语?里仁》
【译文】孔子说:“有道德的人不会太孤单,一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和他作伴。”
★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众星拱月;众星捧月;众星攒(cuan)月] 《论语?为政》
【译文】孔子说:“用道德来治理国政,你就会像天上的北极星一样,在一定的位置上,许多星辰都来拱卫着你。”
★ 树德务滋,除恶务本。 《尚书?泰誓下》
【译文】树立有道德的榜样,要使德得以发展;除去罪恶的人和事,要从根本上做起。
★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论语?述而》
【译文】孔子说:“一个人的培养目

标在于道,根据在于德,处理人际关系依靠仁,还要游憩于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之中。”
★ 仁者无敌(仁慈的人是没有对立面的) 《孟子》

“德”和“智”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德可以促进君子的学问;反之,学问也可以促进君子德的养成,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所谓“仁者安仁,知者利仁”;“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就是这个道理。
★“方今中国所短者,不在智谋而在贞信,不在权术而在公廉……则惟有道德者可以获胜”。 (章炳麟《革命之道德》
当今中国所短缺的,不在于人们缺少智慧谋略,而在于不讲求节操、信义;不在于缺少手段、本领,而在于缺少为公、廉洁的品德……(而这一切缺少的部分)只有提高道德素质才能够做到。
中国公民目前的道德水准十分令人担忧,以至于再次出现了春秋末期的“礼崩乐坏”的状况,出现了“范跑跑”、“我爸是李纲”之类的人物。这值得大家深思。此种事例我就不一一列举了。

(二) 乐于孝悌,学会感恩
“孝”,乃是晚辈对长辈的尊敬;“悌”是同辈中少者对长者的尊敬。首先,我们先拆两个字,一是“孝”,二是“教”。“孝”的篆体,上面是个弯腰弓背白发飘飘拄着拐杖的老人,下面是个年幼的小孩,向上伸出托着老人。“教”,左边是
“孝”,右边是“文”。中国传统的讲法叫“教育,孝之文也”。以孝为根本,通过孝的教育,培养孩子对血缘的尊重,培养孩子孝敬父母,尊重长辈。可见,孝在古人的道德培养中居于首要地位,为此,古代出现了两本著名的有关道德的小册子,即《孝经》和《二十四孝》。
《孝经》据说是孔子所作,但南宋已有人怀疑是出于后人附会。清代纪昀(yún)在《四库全书总目》中指出,该书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遗言”,成书于秦汉之际。《孝经》以孝为中心,比较集中地阐述了儒家的伦理思想。它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规范,“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书中指出,孝是诸德之本,“人之行,莫大于孝”。此外,元代郭居敬根据古代杰出24个大孝子的故事,编成《二十四孝》,以供后人敬仰。现举两例,一是“卧冰求鲤”,一是“扇枕温衾”(或“黄香温席”),分别如下:
卧冰求鲤:晋,王祥,字休征,琅邪人。性至孝。早丧亲,继母朱氏不慈,数谮(zèn)中伤)之。由是失爱于父,每使扫除牛下。父母有疾,衣不解带。母常欲生鱼,时天寒冰冻,祥解衣,将剖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之而归。母又思黄雀炙(zhì

,烤肉),复有黄雀数十入其幕,复以供母。乡里惊叹,以为孝感所致。
扇枕温衾(qīn,被褥)(黄香温席):后汉黄香,年九岁,失母,思慕惟切,乡人称其孝。躬执勤苦,事父尽孝。夏天暑热,扇凉其枕簟(diàn,竹席);冬天寒冷,以身暖其被席。太守刘护表而异之。
“孝悌”之道是儒家伦理思想的重要内容,它根源于人类纯真的亲亲之情,生长于中国特有的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族、家族社会之中。“孝悌”是为人之本,是“仁”学的基础。
故事:母鳝鱼之死;汶川地震(母亲弓身保护孩子)
世上有两件事不能等:“行善和行孝”。
★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韩诗外传》
★ 有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
【译文】有子说:“……一个有道德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最基础的工作。基础树立了,道就会产生。一个人孝顺父母,敬爱兄长,这就是'仁’的基础吧!”(有子乃孔子的弟子,七十二贤之一,长得像孔子,受后人尊重)
人与人之间有五种基本关系,这就是君臣关系、父子关系、夫妇关系、兄弟关系、朋友关系,称为“五伦”。你会做人吗?从古至今,每个人作为社会中的一员
,大体上都处于这五种关系之中。如今虽然时代变了,但作为人的这些基本关系并没有改变,只不过君臣之间的关系演化成上级与下级之间的关系罢了。
古人论“孝”的要义和精华:
一是爱惜自己的身体
★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损坏,孝之始也。 《孝经》
一是“能养”。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赡养父母,这是子女尽孝应承担的最基本的义务。
★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里仁》("百善孝为先,行孝当及时")
【译文】孔子说:“对父母的年龄不能不时时记在心里,一方面因为他们高寿而欢喜,另一方面又因为他们寿高而有所恐惧。”
★ 孟子曰:“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尊亲之至,莫大乎以天下养。” 《孟子?万章上》
【译文】孟子说:“孝子孝的极点,没有超过尊敬他的父母的;尊敬父母的极点,没有超过拿天下来奉养父母的。”
★ 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 《增广贤文》
陆绩怀橘(jú):汉陆绩,三国人,字公纪,吴郡人。其父康,曾为庐江太守,与袁术交好。绩六岁时,于九江见术,术出橘待之。绩怀其三枚,及归拜辞,橘堕地。术笑曰,陆郎作宾客而怀橘乎。绩跪答曰,吾母性之所爱,欲归以遗母。术大奇之。
二是要“敬”。孔子进一步

指出:“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就是说,如果只是把能养父母当作孝,那是世俗偏见。就是犬马,一样也有人养着。没有对父母的尊敬之心,又与养犬马有什么区别呢?孔子强调的是,对父母尽孝要有发自内心的真实情感。
★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译文】尊敬自己的长辈,从而推广到尊敬别人的长辈;爱护自己的小孩,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的小孩。
★“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大学》
三是要和颜悦色。子夏问孝,孔子说:“色难。”就是说对父母尽孝难在子女的态度上,如果总是给父母脸色看,即使让他们吃得再好,穿得再暖,他们心里也不会痛快,这就不能说是孝。
四是要“几谏”。孔子说:“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几”是轻微、委婉之意。孔子并不主张子女对父母要绝对地服从,他认为,子女事奉父母,假如
父母有过错,要委婉地进行规劝。如果父母不听从,还要照常恭敬,不能违逆,且看时机再行劝谏。虽然操劳而忧心,也不能对父母产生怨恨之心。
五是要无违于礼。鲁国大夫孟懿(yi)子问孝,孔子回答了两个字:“无违。”学生樊迟问是什么意思,孔子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子?万章上》。
“孝悌”之道的当代价值。孔子所倡导的“孝悌”之道,是符合人类的天性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遵守法律,尊重人性,保障人权。由于近代以来、特别是“文革”中把孝道一概斥之为“封建余孽”,影响所及,在长幼关系上造成了严重危害。因此,当前尤其需要继承、改造和升华这种植根于父母与子女之间纯真感情的人类之爱,让它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更加发扬光大。在家庭生活中,要弘扬“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传统美德,引导人们自觉履行家庭责任,建设和谐家庭。以此为基础,进而在全社会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互爱互助、见义勇为的文明新风。在子女的婚姻大事上,做父母的应当按照民主和法制的精神,自觉摒弃“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旧观念,既要关心他们,为他们当好参谋,又要尊重他们的婚姻自由。当前,我国已经进入老年社会。什么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应对之策呢?就是一方面要在全社会大力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另一方面在家庭中大力提倡敬老孝老的精神,把这两者恰当地结合起来,才能走出一条中国特色

的适应老年社会要求的新路子。为此,突出强调子女对父母及长辈的孝道,就显得格外重要。子女、晚辈不仅要承担赡养老人的法定义务,更要在精神上尊敬、体贴、关爱老人,多和他们进行感情上的交流,让他们在身心两个方面都得到幸福和快乐。 

(三)推己及人,将心比心(恕)
为什么我要把“恕”作为单独一段来讲,因为它在当今世界对我们太重要了。“恕”是孔子“仁”的重要内容。如果我们很好地解决了“恕”,则整个社会再没有战争、贫富悬殊、家庭矛盾等,则整个社会就是个和谐、大一同的社会。为什么呢?现我们简要分析:
先看解字,“恕”上为“如”,下为“心”,即“如别人之心”,通俗说法“将心比心,换位思考“。朱熹注释说:“推己之谓恕”。“恕”就是宽容、谅解和厚宥(yòu),不把自己的意志、爱好和憎恶强加于人,以自己的仁爱之心,去推度别人的心,从而谅解别人不周或不妥之处,正确地处
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发一次脾气,犹如在心上钉一颗钉子。

“恕”是儒家运用仁爱思想来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范畴,是一个人思想道德的最高境界(这是我自己说的),也是一个人最难做到的事。在《论语·卫灵公》里,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生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儒家关于“恕”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自己所厌恶的,不要施之于别人。孔子的学生仲弓问怎样实行仁德,孔子回答说:“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孔子的学生子贡也说:“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施诸己而不愿,亦无施于人”。如果人人都自觉地按照“施诸己而不愿,亦无施于人”的原则处理人与人的关系,那就不会有怨恨和不愉快的事情发生,社会就会出现和谐的局面。
再看以下有关“恕”的典故和句子:

以邻为壑:大禹在视察了各地洪水的情况后,觉得光用息壤来堵水,不能根本解决问题;更重要的,应该把水疏导出去。为此,他大力开掘沟渠让水流到汪洋大海中去。禹带领百姓们在野外辛勤地工作了十三个年头,曾经三次过自己的家门而不入。最后,他终于战胜了洪水,使江河通畅,东流大海,湖泊疏浚,能蓄能灌。原来被淹没的土地,如今又变成了良田。到了战国初,有个叫白圭的水利专家,也非常出名。什么地方河堤有了裂缝、漏洞、渗出水来,他一到就能修好。后来,他被魏国请去当相国,魏国的国君对他

很信任。有一次,孟子来到魏国,白圭在会见他的时候,表露出自己有非凡的治水本领,甚至自我吹嘘说:“我的治水本领已经超过大禹了!”
孟子是位非常有学问的人、当场驳斥他说:“你说的话错了。大禹治水是把四海当作大水沟,顺着水性疏导,结果水都流进大海,与己有利,与人无害。如今称治水,只是修堤堵河,把邻国当作大水沟,结果洪水都流到别国去,与己有利,与人却有害。这种治水的方法,怎么能与大禹的相比呢?”
★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
【译文】(孔子的弟子)曾子说:“我老师他老人家的道,只是忠和恕罢了。”
★子曰:“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礼记?中庸》
【译文】孔子说:“忠(尽己之心)和恕(推己及人)的
品德离中庸之道不远,用到自己身上也不愿意的事,就不应该加到别人身上。”
★ 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 《增广贤文》
2、饶恕别人的过错,成人之美
★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颜渊》
【译文】孔子说:“一个有道德的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促成别人的坏事。那些道德水平低下的小人,则与此相反。”
★ 有容,德乃大。 《尚书?君陈》
【译文】(一事当前)只有可以容人,才体现他崇高的道德。
关于成人之美的故事,我想大家听说过徐志摩、梁思成和林徽因的爱情故事。徐志摩为大家所熟知的风流才子,梁思成为大名鼎鼎的梁启超的儿子,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为北洋军阀段祺瑞内阁的司法总长。梁思成与林徽因曾有娃娃亲。1920年,16岁的林徽音随父亲前往英国。就在这年10月,徐志摩入剑桥大学学习,结识林徽因,随即开始爱情攻势。后得知林徽因已许配给梁思成,含泪断绝与林徽因的关系。当然,个中原因没有我讲的那么简单,但这段成人之美的往事已成为佳谈。
3、“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子贡问孔子:“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孔子回答说:“何事(止)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pì)(推己及人),可谓仁之方也。”即是说,自己所希望的,所欲求的,所要达到的某个目标,也要让别人去追求和实现,所欲与之,这是恕道的另一方面。
4、忍
国学大师季羡林老师曾说:“一个人活在世界上,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第一,人与大自然的关系;第二,人与人的关系,包括家庭关系在内;第三,个人心中思想与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这三

个关系,如果能处理得好,生活就能愉快;否则,生活就有苦恼。”
至于人与人的关系,我的想法是:对待一切善良的人,不管是家属,还是朋友,都应该有一个两字箴言:一曰真,二曰忍。真者,以真情实意相待,不允许弄虚作假。对待坏人,则另当别论。忍者,相互容忍也。日子久了,难免有点磕磕碰碰。在这时候,头脑清醒的一方应该能够容忍。如果双方都不冷静,必致因小失大,后果不堪设想。唐朝张公艺的"百忍"是历史上有名的例子。典故:百忍成金。《旧唐书·孝友传·
张公艺》:“郓(yùn)州(山东)寿张人张公艺,九代同居……麟德(年号)中,高宗有事泰山,路
过郓州,亲幸其宅,问其义由。其人请纸笔,但书百余‘忍’字。”
至于个人心中思想感情的矛盾,则多半起于私心杂念。解之之方,唯有消灭私心,学习诸葛亮的"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庶几近之。”
★ 忍得一时之气,免得百日之忧。近来学得乌龟法,得缩头时且缩头。 《增广贤文》
★ 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谚语)
典故:卧薪尝胆;胯下之辱
5、絜(xiè)矩之道。所谓“絜矩之道”,就是要经常保持推己以度他人他物,使人人的行为都符乎于恕道。《大学》解释说:“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勿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朱熹在《大学集注》中说:“絜,度也。矩,所以为方也”。“如不欲上之无礼于我,则必以此度下之心,而亦不敢以此无礼使之。不欲下之不忠于我,则必以此度上之心,而亦不敢经此不忠事之。至于前后、左右、无不皆然。则身之所处,上下、四旁、长短、广狭、彼此如一,则无不方矣”。《大学》还说:“是故君子有诸已(指“善行”)而后求诸人,无诸已而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作为一个有道德人,应该严于律己。应该先具备美德,然后才要求别人也具备;自己没有恶习,然后才能批评别人;自己心中没有“恕道”,却要要求别人实行“恕道”,这是不可能的。可见,儒家的“恕道”是将心比心,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以己度人,推己及人的道德规范。这种道德规范利于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和谅解。如果人人都懂得这个“恕道”的价值,并且实行它,就可以消除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就可以化解人与人之间的某些不必要的矛盾,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可以变得更加和谐。所以,孔子说:“恕道”是“可以终

身行之”的一种道德规范。
《孔子家语·三恕》记载:孔子说:“君子有三恕:有君不能事,有臣而求其使,非恕也;有亲不能孝,有子而求其报,非恕也;有兄不能敬,有弟而求其顺,非恕也。士能明乎三恕之本,则可以端身也”。
你自己没有去事奉君,你却要求你的臣来为你做事;你自己没有尽孝,却要求你的儿子来对你尽孝你;你自己没尊敬你的兄长,你却要求你的弟弟来尊敬你。这些都是不合乎“恕道”的。只有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才算是行为端正的人。
“恕道”不只是东方人的德行,也是西方人的德行。在犹太教的经
书《多比传》中记载:多比对自己的儿子说:“你不愿意别人如何对待你,你也不要以同样的手段去待他人”。据《圣经》记载耶酥也说:“无论何事,你们愿意人怎样对待你,你们也要怎样对待人,因为这是法律和先知的道理”。这种“恕道”的核心是爱有如己。
由此,儒学文化十分强调人与人之间、人与组织之间、组织内部以及组织与组织之间的协作与和谐。只有相互宽容,互相理解、相互克己、相互忍让才能达到和谐。“恕”与“和”是不可分的,是相互为用,互为因果的。为此,儒家提出“和为贵”的思想,认为它是建立一个和合性社会生态的根本指导原则。儒家认为,整个宇宙是一个和合体,天道和合,人道和合,人与自然的和合,人的生理与心理的和合。“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和合共存是宇宙、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在人类社会中,只有实行“恕道”才能实现和合的氛围。

(四)学习:循序渐进、不断实践、长期积累、琢磨推敲
学习是透过教授或体验而获得知识、技术、态度或价值的过程,从而导致可量度的稳定的行为变化,更准确一点来说是建立新的精神结构或审视过去的精神结构。
在中国,学习这一词,是把“学”和“习”复合而组成的词。最先把这两个字联在一起讲的是孔子。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意思是,学了之后及时、经常地进行温习和实习,不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吗?很明显,学习这一复合名词,就是出自孔子的这一名言。按照孔子和其他中国古代教育家的看法,“学”就是闻、见与模仿,是获得信息、技能,主要是指接受感官信息(图像信息、声音信息及触觉味觉等等信息)与书本知识,有时还包括思想的含义。“学”是自学或有人教你学。“习”是巩固知识、技能的行为,一般有三种含义:温习、实习、练习。“学”偏重于思想意识的理论领域,“习”偏重于行动实习的实践方面。学习就是获

得知识,形成技能,获得适应环境改变环境的能力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学、思、习、行的总称。
学习是一个人一生的任务之一,古人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礼记?学记》。那么古人也是如何教育大学学习的呢?
1、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
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mò)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dǔ),弗措也。人一能之,已百之;人十能之,已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中庸》第十九章。
这说的是为学的几个层次,或者说是几个递进的阶段。“博学之”意谓为学首先要广泛的猎取,培养充沛而旺盛的好奇心。好奇心丧失了,为学的欲望随之而消亡,博学遂为不可能之事。“博”还意味着博大和宽容。惟有博大和宽容,才能兼容并包,使为学具有世界眼光和开放胸襟,真正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进而“泛爱众,而亲仁”。因此博学乃能成为为学的第一阶段。越过这一阶段,为学就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审问”为第二阶段,有所不明就要追问到底,要对所学加以怀疑。问过以后还要通过自己的思想活动来仔细考察、分析,否则所学不能为自己所用,是为“慎思”。“明辩”为第四阶段。学是越辩越明的,不辩,则所谓“博学”就会鱼龙混杂,真伪难辨,良莠不分。“笃行”是为学的最后阶段,就是既然学有所得,就要努力践履所学,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做到“知行合一”。“笃”有忠贞不渝,踏踏实实,一心一意,坚持不懈之意。只有有明确的目标、坚定的意志的人,才能真正做到“笃行”。以“博学笃行”为校训(如安徽大学的“至诚至坚,博学笃行”,山东师范大学的“弘德明志,博学笃行”等),并非只取“博学”和“笃行”四字,而是包括“审问、慎思、明辨”在内的,由“博学”而“笃行”的内在统一、相联互动的过程。以“博学笃行”为做学问之道,方能学有所依、学有所成、学有所用,“爱众亲仁”才不至于流于口号,流于形式。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礼记?大学》
【译文】只有推究事物的原理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志才能真诚;意志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善品性;品性修善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以后,才能使天下太平。

★“积土成山,风雨
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kuǐ)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qí
jì)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 韩愈《劝学》
2、广泛涉猎
★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论语·雍也》
【译文】孔子说:“君子广泛地学习文化知识,并且用礼来约束自己,也就可以不离经叛道了啊!”
★ 子夏曰:“博学而笃(dǔ)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论语?子张》
【译文】(孔子的弟子)子夏说:“广泛地学习,坚守自己的志向,遇不明事物能恳切地向别人发问,多考虑当前的问题,仁德就在这里面了。”
3、不断温习、不断思考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茫然无知),思而不学则殆(dài)(疑惑)。”《论语》
★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译文】孔子说:“不断地温习旧知识,在这个基础上能有新体会、新发现。这样,就可以当老师了。”
★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而》
【译文】孔子说:“(把所见所闻的)默默地记在心里,努力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厌倦……”
★(孟子)曰:“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孟子?告子上》
【译文】(孟子)说:“心这个器官的职能在于思考,能思考便能得到事物的真谛,不思考便得不到。”
故事:方仲永
4、讲究方法和规矩
★ 学者必志於彀(gòu,张满弓)。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孟子·告子上》
【译文】学习的人一定要努力把弓拉满。技艺高超的木工教导人,一定要遵循规矩,学习的人也一定要遵循规矩。
★ 子曰:“不愤(心里想弄明白还不明白)不启,不悱(fěi,心里想说还没说)不发,举一隅(yú)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论语?述而》
【译文】孔子说:“(教导弟子时)不到他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时候

,不要急于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出来却又说不出的时候,不要急于去启发他。如果教给他东方,他却不能由此推知西、南、北三方,便不必再教下去了
。”
5、不耻下问,反复推敲,锲而不舍
★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公冶长》
【译文】(孔子的弟子子贡向孔子问孔文子为什么称“文”时)孔子说:“(孔文子)聪慧灵敏,爱好学习,肯向比自己地位低的人、年龄轻的虚心求教……”
★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子?劝学》
【译文】雕刻如果半途而废,连朽了的木头也弄不断;(如果坚持下去)雕刻起来没个完,金属和石头也能刻得动。
★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昌黎先生集?进学解》
【译文】事业、业务精良的原因是勤学,事业、业务荒废的原因是只知游玩嬉戏。行为是通过认真思考后形成的,毁坏于随心所欲,不认真对待。
★ “推敲”典故:贾岛“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韩愈建议用“敲”,一是礼貌,而是动静结合。
6、与人切磋
★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礼记?学记》
【译文】一个人单独学习而没有朋友一起切磋,就会学识短浅,见闻不广。
★学以治之,思以精之,朋友以广之,名誉以崇之,不倦以终之,可谓好学也已矣。 (杨雄《法言?学行》
【译文】通过学习来得到学问,通过思考来提取学问中的精华,通过朋友之间交往来加以推广,通过一些宣传途径把它推崇,再不怕疲倦地找出它的究竟来,这正是一种好学的正确态度。
★ 《红楼梦》中成立梅花诗社和海棠诗社

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谢道韫)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王羲之之子)之妻也。谢道韫被称为咏絮之才,但她的婚姻并不幸福。



欢迎浏览 如少水鱼 个人图书馆的文章,想收藏这篇好文章吗?花一分钟吧!
转藏到我的图书馆 推荐给朋友此文来自 如少水鱼 的文件夹 [国学]上一篇:老子帛书版道德经原文分享到:
关闭
? 相关文章中华国学300句(4)2009-06-28 春色红杏
子部之儒家2011-05-25 巫师魔法屋
儒家代表人物2010-12-27 秋水楓林
上善若水2010-07-21 被戴眼镜
儒家、孔子与国学2010-12-20 牛~~牛
君子不亮,恶乎执?2010-11-10 wodbbs

" 孔融让梨 "与" 孔子责贡 &...2010-04-25 YIFENGKONG
中国传统文化讨论中最

常错用的八个“术语”_2010-06-26 不惑之
查看更多文章>>



发表评论:献花感谢分享人 0

您已经成功给 如少水鱼 献花
表达了您的感谢!


已注册用户请 登录 后再发表评论
新用户请 直接注册 或使用合作网站登录: 新浪微博QQ人人

热点推荐绝妙视听享受《凤凰阁大...
值得珍藏的电影台词
丑陋的江苏人
古代风俗百图[100P]
诗 词 名 句 欣 赏
大乘佛教
人生致命的八个经典问题...
世界上已经消失的几大城...
羊群效应理论
怎样读管理书
【百科知识】命运好坏看...
文革中被破坏珍贵文物不...
英语多种学习资料集合。
雷人的广告词
用好软件清理电脑内部垃圾
让你从头吃到脚的10种...
不可思议的美丽
明朝的历史特点及其灭亡...
蒋介石父子处决的三名“...
聪明女性为人处世的十大...






服务条款 | 设360doc为首页 | 留言交流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北京六智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5-2011 https://www.docsj.com/doc/0014951205.html, ,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证090625号 京ICP备05038915号 京网文【2010】0370-00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1118号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