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登高》学案教版

《登高》学案教版

《登高》学案教版
《登高》学案教版

《登高》学案

编制:李玉林使用:高二(11、12)姓名班级小组

【学习目标】1.更多地了解杜甫的生活和他深沉的现实主义创作态度;2.品赏诗人的写景风格,领会诗歌的悲壮情感; 3.背诵这首诗。

【方法指导】合作探究,借助意象理解诗意诗情,默写背诵。

【自主学习】

一、知人论世

1.杜甫(712--770):字子美,唐代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诗中自称少陵野老,所以人们也称他杜少陵。杜甫祖籍襄阳,迁居巩县(今属河南)。他出生于“奉儒守官”的地主家庭。35岁以前,过着读书漫游的生活。天宝三年,同李白会于洛阳,成为亲如兄弟的好朋友。杜甫这时的诗歌风格是豪放的,如《望岳》。

天宝五年,杜甫来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由于奸相李林甫把持科考,致使应试人全部落榜。杜甫在京过着艰苦的生活,也体会到了下层人民的疾苦,他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一诗中,咏出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传世名句。

天宝十四年,爆发了“安史之乱”,这是唐由兴盛走向衰败的节点。当时,杜甫被叛军俘虏,押至长安,《月夜》、《春望》就是他这是的作品。杜甫从叛军中逃出,逃到凤翔投奔肃宗,被任命为左拾遗,所以人们也称杜甫为杜拾遗。后被贬至华州,在往返途中写出了不朽诗作“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后来杜甫漂泊到四川,在节度使严武幕府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所以人们称他为杜工部。这时他生活比较安定,《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江畔独步寻花》(黄四娘家花满蹊)、《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等便是此时的作品。

安史之乱平定之后,杜甫离开四川,准备回乡,辗转两湖间,颠沛流离,居无定所,最后死在投靠朋友途中的一条小船上

2.本诗的写作背景:《登高》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安史之乱虽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杜甫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呆了几个月后到夔州。此时,老诗人已经五十六岁。那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

眺,百感交集。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的旷世之作。

二、知识积累

(一)、文言实词

艰难苦.恨繁霜鬓(副词:极) 风急天高猿啸哀.

(形:悲哀,伤感) 必先苦.其心志(形容词:使动 ) 君将哀.

而生之乎(动:可怜,怜悯) 何苦.而不平 (动词:担心 ) 秦人不暇自哀.

(动词:哀叹) 天下苦.秦久矣(动词:为所苦) 谁为哀.

者 (动词:感到同情) 百年多病独.登台(副词:独自,单独) 鳏寡孤独.

废疾着皆有所养(名词:老而无子的人) 独.

亮自以为死灰有时而复然者(副词:只有) (二)、古今异义

1.百年..

多病独登台 古义:年暮垂老。 今义:很多年,终身或一辈子。 2.艰难苦恨....

繁霜鬓 古义:①时世艰难。 ②极恨,非常悔恨。 今义:困难。 3.万里..

悲秋常作客 古义:离家在外。 今义:一万里的距离。 (三)词类活用

无边落木萧萧下.

(名词活用作动词:落下)

【合作探究】

一、思维线路导图

仰望:秋风云天 首联 肃杀萧瑟 俯视:江水洲渚 写景 仰望:无边落木 颔联 时光流逝 俯视:不尽长江 忧国忧民 登高 悲秋常作客 伤时叹己 颈联 孤苦之愁 多病独登台 抒情 艰难苦恨 尾联 惹恨添愁 新停酒杯

二、深度理解

1.“诗眼”是一首诗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本诗的诗眼是什么?请结

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

〖提示〗 摹写悲景

抒发悲情

明确:本诗的诗眼是“悲”字。诗人因内心的伤悲而登高遣悲怀,由看到的悲凉秋景而触景 生悲,由触景生悲到借酒遣悲,由借酒遣悲到倍增新悲。前两联描绘了萧瑟肃杀的秋 景,后两联抒写了诗人的层层悲愁。全诗起于“悲”而终于“悲”,从悲景着墨,以 悲情收句。这“悲”字是诗人感时伤怀的直接流露,是诗人忧国忧民的充分体现。

2.“沉郁顿挫”是杜甫诗歌的风格特征,你是如何理解杜甫诗歌的这一风格的?

〖提示〗

明确:“顿 、语调的铿锵有力、章法的

一种深沉的忧思,无论是写民生疾苦,还是写自己的穷困潦倒,感情都是深沉阔大 的。此外,杜诗还蕴含着一种深厚的感情力量,每当这种感情力量喷薄欲出之时, 杜甫的仁者之心、儒家涵养所形成的沉静处世的心态,便把这喷薄欲出的悲怆抑制 住了,使它变得缓慢、深沉,变得低回起伏。

3.根据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怀”两句,联系杜甫的身世遭遇,分析造

成杜甫愁苦的根本原因,并谈谈你对愁苦的理解。

〖提示〗

明确: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原因是国难,是连年的战乱。由于艰难困苦,诗人两鬓斑白。 生活的漂泊、困顿,加上衰老多病壮志难酬,诗人的忧愤之情油然而生,心急如焚, 因此有了白发丛生,两鬓染霜。

“艰难”不仅仅指国家艰难,更主要的是个人艰难。因为杜甫此时已到人生的晚 年,而且浑身是病,所以此时的他更多的想到了自己艰难困苦的一生。颠沛流离,坎 坎坷坷几乎一直陪伴着杜甫。古代许多知识分子常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作为处世准则,而杜甫无论穷达,都在兼善天下。

4.这首诗的基调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请发表一下你的看法。

〖观点一〗“悲”是主调。写景,从色彩看,画面黯淡;从情调看,不免悲凉。写身世,万 里作客,百年多病,孤身一人,霜染两鬓,更是悲从中来。

〖观点二〗不同意“悲”是主调。这首诗能从“悲”中见出“愤”,从“苦”中见出“劲”。 “无边落木萧萧下”,固然使人深感在自然面前的渺小和无奈,但“不尽长江滚滚来” 又激起人的生命的激情,显示着一种永不停歇的进取精神。正因如此,这首充满悲凉 感的诗篇才使人品味出一种悲壮感,看到一种壮心不已的意境。“万里悲秋常作客”, 是悲凉的进取;“百年多病独登台”是不幸者对命运的不屈不挠的抗争。

5、这首诗的写作特色

①语言精湛,七言之冠。诗一开头“风急”对“天高”,“渚清”对“沙白” 以对仗领起,不仅对得自然、工整,而且还用了句中自相对偶的“当句对法”这种结构给人一种对称的美感,同时诗中又多用双声叠字,旋律优美,音节和谐,大大加强了诗的珠走泉流而又回环往复的音乐美,如尾联“艰难苦恨”四个字,在句法上是并列结构,在声调上又有“上”“平”之分,故音节显得特别铿锵嘹亮,读时应两字一顿。

②情景交融,悲怆而不消沉。“悲秋”“独登台”都表现出一种无限悲愁。“无边落木”“不尽长江”却描绘出一排壮观的景象,表现了作者情怀开阔,悲而不哀。

③沉郁顿挫,含蓄深沉。诗歌的情感深厚、浓郁、蕴藉,将诗人万里漂泊、年老多病、客居异乡、孤独无依的悲伤之情全部表现出来,体现出“沉郁”的特点。语言的刚健遒劲、语调的铿锵有力、章法的曲折变化等,突出了“顿挫”的风格。

④格律严谨,行文富于变化。全诗把博大深厚的感情纳入严格的七律之中,同时又注意

前后行文的变化。首联“起”写景,着重刻画眼前景象,“风急”对“天高”,“渚清”对“沙白”,对仗领起,自然工整形色态俱备,境界宏阔,气氛悲凉。颔联“承”上写景,重在渲染气氛。颈联“转”表现情感,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表。尾联以“艰难苦恨”的形象结束。全诗起承转合,一气呵成,结构严谨。

【练习反馈】

一、基础巩固

1.对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C)

A.无边落木

..多病独登台百年:这里借指晚年

..萧萧下落木:落叶 B.百年

C.艰难苦恨

..浊酒杯新停:刚刚停止

..繁霜鬓苦恨:痛苦仇恨 D.潦倒新停

答案:C(应该是“非常、极为悔恨”)

2.对下列诗句的诵读,断句有误的一项是(D)

A.风急/天高/猿/啸哀

B.无边/落木/萧萧/下

C.百年/多病/独/登台

D.潦倒/新停/浊/酒杯

答案:D(断句实际上体现的是对诗句内容及节奏的把握,在D项中,“浊酒杯”应在“酒”

与“杯”之间稍作停顿。)

3.文学常识填空

⑴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是唐代出现的新诗体,严格讲究格律,分为律诗和绝句两

种。

⑵杜甫的《登高》,被人称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4.“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这一联共写了六种景物(六种意象):风、天、

猿、渚、沙、鸟。分别用急、高、啸哀、清、白、飞回来描写。十四个字

写六种景,极为凝练。

5.“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中,如果说“落木萧萧”是有生命短暂之感的话,

那么,“不尽长江”则应是指时间的无穷,是历史长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觉。

6.首联两句中,“渚清沙白鸟飞回”既有“渚清沙白”这样的静态描写,也有“鸟飞回”

这样的动态描写,整句属于动静结合的写法,而“哀”写猿啸声哀,但也微微透露出作者愁苦的思绪,这里采用的是以景托情(以景衬情)的写法。

7.前四句勾画三峡深秋时的景象,但没有一个“秋”字。哪些词说明时值深秋?

答案:天高、猿啸、渚清沙白、落木萧萧

8.北朝郦道元在《水经注·江水注》中说:“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

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其中那些词句可作为对这首诗中“猿啸哀”的诠释?

答案: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猿鸣三声泪沾裳!

9.下面对这首诗的内容解说不当的一向是(A)

A.一二两句写诗人登高所见所闻,天、风、沙、渚、猿啸、鸟飞勾画出一幅“万类霜

天竞自由”的画面。

B.三四句写诗人远眺所见,仰望萧萧而下的树叶,俯视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

时,深深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

C.五六句诗人把以上景物描写蕴含的感情明朗化了,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紧密地联

系在一起,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思想感情。

D.七、八句写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悲愁难以排遣,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外。

答案:A(描绘的是一副苍凉的画面)

10.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C)

A.一二句着重描写了眼前景物,绘形、绘声、绘色、绘态,渲染了秋景的特点。

B.三四句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偶句,显示了诗人出神入化的笔力,确有“百川东注”的

磅礴气势。

C.五六句重在表现情感,从时间方面着笔,由眼前写到未来凄凉晚景,充满了伤感之情。

D.这首七律八句皆对仗,流畅自然,一气呵成,堪称“古今七律诗之冠”。

答案:C(“未来凄凉晚景”不当)

《登高》学案含答案

年级活页导学案第周第 15 课时时间月日组长签字 制作人:班级姓名 《登高》学案 学习目标 一、了解作者及作品,掌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二、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及杜甫的诗风 学习重难点 情景交融的特点和沉郁顿挫的诗风 学习过程 一、导入 1200多年前,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夔州,长江边。大风凛冽地吹,吹得江边万木凋零。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漫山遍地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叶。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击。凄冷的风中,有几只孤鸟在盘旋。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这时,一位老人朝山上走来。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老人步履蹒跚,跌跌撞撞。他已经满身疾病,有肺病、疟疾、风痹。而且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 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而且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这位老人是谁? 下面就让我们共同学习杜甫的《登高》 二、解题 杜甫(721-770),字子美,原籍襄阳(今湖北襄樊市),寄居巩县(今河南巩县),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出生于“奉儒首官”的封建士大夫家庭,处在唐朝由兴盛走向衰落的时代,他怀抱着忠君爱国、积极用世的心情,但因仕途失意,遭遇坎坷,又历经祸乱,身受深重的时代苦难,因而能体念和同情人民的疾苦。其诗抒写个人情怀,往往紧密结合时事,思想深厚,境界广阔,有强烈的社会现实意义,深刻地反映了唐代的社会生活,后世称为“诗史”。在诗歌艺术上,他能够吸取和总结前人的成就,融合众长,兼备诸体,并形成特有的“沉郁顿挫”的风格。

(完整)《登高》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

《登高》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诗人杜甫的生平经历及写作背景,学会运用知人论世的赏析诗歌的方法更加透彻地品味诗人的写作目的。 (2)学会运用缘景明情的赏析诗歌的方法,由找意象入手,把握诗歌营造的意境,进而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致。 (3)借助诵读,在讨论赏析中品味诗人丰富复杂的情感,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4)能够在品读完诗歌之后,写一篇品读感悟,进行总结交流,进而加深对诗人及诗文内容的理解。 2.过程与方法 (1)利用板书回顾诗歌鉴赏的方法,让学生找到鉴赏古诗的钥匙。 (2)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带领学生走进诗歌,品味诗境。 (3)能够通过多媒体展示的诗中情景,表达自己对杜甫诗歌的体验和感受,形成自己的见解。 (4)能够仔细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通过讨论、评点等方法把对课文的理解感悟用语言表达出来形成鉴赏文字,体验合作学习的过程和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诗人的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培养爱国情怀。 (2)提高诗歌鉴赏能力,汲取古代文化深厚的养料,提升审美能力,涵养情趣。 【教学重点】 1.掌握从意象、意境入手进而把握诗歌情感的方法。 2.结合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理解诗人沉郁苦痛的情感。 【教学难点】领会诗人悲自然之秋、人生之秋到悲国家、社会之秋的深沉的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和志士情怀。 【教学方法】诵读法、分析讨论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温故知新 上新课之前,我们先来回顾几个问题: 诗人写诗的目的是什么?诗言志。 读者读诗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明志。 如何才能品味出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上节课我们在上《秋兴八首》时已经学习了鉴赏诗歌的两种方法?知人论世,由景入情。 如何赏析景色?找意象、明意境,从而由景入情,深入品味诗歌的思想情感。 二.学以致用 今天,我们要用同样的方法来品读杜甫的另外一首诗《登高》。 (一)知人论世

高中语文第三专题第课登高锦瑟教学案苏教必修4Word含答案4

第11课登高锦瑟 作者简介 (一)背景链接 1.《登高》写于大历二年(767)秋,是杜甫在四川夔州时所写。其时,安史之乱刚刚结束,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动荡,民不聊生。杜甫此时“漂泊西南天地间”,家道艰辛,个人多病,尤其是壮志未酬。他的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等又相继去世。适逢秋日登高,

夔州水急、风大、猿啸的萧瑟秋江景象,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使他发出如此之人生慨叹,于是就有了这首旷世之作。 2.李商隐因婚娶一事,无意中被卷入党争的旋涡,郁郁不得志,再未有施展抱负的机会,于是一切忧国之心、自伤身世之慨,都寄托于幽微隐晦的诗篇里。《锦瑟》这首诗创作于唐宣宗大中十二年(858),这年诗人46岁,罢盐铁推官回郑州闲居,不久病故。一般认为这首诗是他生命的最后一年于郑州所作。诗人闲居无事,回忆往事,浮想联翩,百感交集;难言之痛、至苦之情,郁结于怀,叹华年如水东逝,迷惘伤怀,遂作此诗。 (二)常识整理 Ⅰ.文学常识 七言律诗 七言律诗,简称七律。每首八句,每句七字,共五十六字。一般逢偶句押平声韵(第一句可押可不押),一韵到底,当中不换韵。 Ⅱ.文化常识 登高习俗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重阳节登高的风俗历史悠久,其由来大致有三。其一是登高避灾,其二是古人的山岳崇拜,其三是登高“辞青”。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一)字音识记 1.渚.清(zhǔ) 2.猿啸.(xiào) 3.霜鬓.(bìn) 4.潦.倒(liáo) 5.锦瑟.(sè) 6.惘.然(wǎng) (二)词语解释 1.风急天高猿啸哀.哀:指声音凄凉 2.渚清沙白鸟飞回.回:指鸟盘旋飞翔的样子 3.百年 ..多病独登台百年:古今异义,古义,年暮垂老; 今义,指很多年,终身 4.艰难苦.恨繁.霜鬓苦:极,非常 繁: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增多 5.无边落木萧萧下.下:名词作动词,落下 6.锦瑟无端 ..五十弦无端:不知原因 7.望帝春心 ..托杜鹃春心:古今异义,古义,指对青 春、爱情或理想的向往与追求; 今义,指思慕异性的心情 8.此情可待 ..成追忆可待:岂待,表示反问 9.只是当时已惘然 ..惘然:古今异义,古义,迷惘,茫 然;今义,失意的样子 第一步| 快读课文·明大意 [学习目标] 1.掌握两首诗中的文言词语和典故。 2.了解杜甫、李商隐的作品风格。 3.理解两首诗的艺术特色和思想感情。 第二步| 精读课文·细揣摩 《登高》 (一)赏形象 1.这首诗的首联描写了一幅怎样的图景?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答:

登高学案含答案

登高》学案 学习目标 、了解作者及作品,掌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及杜甫的诗风 学习重难点 情景交融的特点和沉郁顿挫的诗风 学习过程 一、导入 1200 多年前,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夔州,长江边。大风凛冽地吹,吹得江边万木凋零。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漫山遍地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叶。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击。凄冷的风中,有几只孤鸟在盘旋。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这时,一位老人朝山上走来。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老人步履蹒跚,跌跌撞撞。他已经满身疾病,有肺病、疟疾、风痹。而且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 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而且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这位老人是谁 下面就让我们共同学习杜甫的《登高》 二、解题 杜甫(721-770),字子美,原籍襄阳(今湖北襄樊市),寄居巩县(今河南巩县),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出生于“奉儒首官”的封建士大夫家庭,处在唐朝由兴盛走向衰落的时代,他怀抱着忠君爱国、积极用世的心情,但因仕途失意,遭遇坎坷,又历经祸乱,身受深重的时代苦难,因而能体念和同情人民的疾苦。其诗抒写个人情怀,往往紧密结合时事,思想深厚,境界广阔,有强烈的社会现实意义,深刻地反映了唐代的社会生活,后世称为“诗史” 。在诗歌艺术上,他能够吸取和总结前人的成就,融合众长,兼备诸体,并形成特有的“沉郁顿挫”的风格。 《登高》一诗写于大历二年(767)秋,当时诗人住在夔州。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瞿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诗中写登高所见的秋江景色,抒发常年漂泊、老病孤愁

部编人教版高一语文登高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高一语文教学设计 《登高》教学案例 内容简介:《登高》是杜甫晚年客居夔州的作品。诗人触景生情抒写自己的满腔愁绪。本案例分三个模块来完成教学任务。 关键词知人论世品赏《登高》我颂杜甫 一知人论世,走进杜甫。 导入 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草堂三五里,春水群鸥野老心。这副对联写的是谁?你是根据什么判断出来的?它写的是杜甫。杜甫写了大量针砭时弊反映民间疾苦的诗篇,他的诗有“诗史”之称;在人们心中,杜甫是一个感时伤世、忧国忧民,有悲天悯人情怀的诗人,他获得了“诗圣”的美誉。 杜甫的一生分为四个阶段:①30岁前,漫游时期,“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②困守长安(三十至四十四岁)。③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四至四十八岁)。④西南漂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详细资料见课件〕 诗风:沉郁顿挫。 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他晚年客居夔州时写的一首诗《登高》。 二万古忧恨,品赏《登高》。 1 学者胡应麟说《登高》“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诗之冠”,这么好的诗作,应该反复吟咏。学生自由诵读。 2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深情朗读。老师简要评点:情感把握是否准确。老师范读。 3 王维的诗“身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抒写思亲之情。杜甫重阳佳节登高,他在诗中写了些什么呢?明确:所见所闻所感。首联和颔联写景,颈联和尾联抒情。 4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前两联中,诗人选择了哪些意象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其中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急风高秋清渚白沙哀啸的猿盘旋的鸟无边的落木不尽的长江。 补充资料 猿:杜鹃啼血猿哀鸣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殊方日落玄猿哭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猿代表着悲愁和凄凉。

锦瑟优质课教案

锦瑟 教学目标: 1.了解李商隐及其诗歌创作; 2.掌握朗诵技巧,获得朗诵体验; 3.了解此诗的艺术表现手法,品味诗歌的意境; 4.结合这首诗的多向旨意,学习开放性诗歌鉴赏的方法; 5.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鉴赏这首诗,品味诗歌的意境,领会诗歌的美。 教学难点:结合诗的多个典故,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及诗歌主旨。 教学方法:诵读法、研讨点拨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古代诗歌浩如烟海,其中的名诗佳句多如繁星。人们也许并不知道它们出自何人之手,却能将其熟记于心,并千古传诵。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完成下面的诗句对接。(PPT展示前句,引导学生对接后句) 1.资料链接1——名诗对接。 ①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②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③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④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你能说出这些诗句的作者是谁吗?(李商隐)李商隐被称为最具争议的抒情诗人,下面我们一来看看他的一生到底经历了什么,为什么饱受争议呢? 二、探寻背景知人论世 学生就自己搜集的关于李商隐的资料进行交流。教师对学生交流结果予以梳理,指导学生学会搜集信息、筛选信息、整理信息。 【悲剧一生】李商隐(约813—约858)晚唐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河南人。出身小官僚家庭,曾三次应进士考试,至开成二年(837年) 受牛党令狐楚赏识而中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川东节度使判官等职。后来又被李党王茂元招为女婿,因此牛党认为他忘恩负义。牛党掌权后,他

一直在政治上受到压抑,郁郁不得志,成了牛、李党争的牺牲品。46岁时便去世。 【深山倾情】李商隐一生虽短暂坎坷,但感情的经历绝非寻常。 李商隐那时二十三岁,太和九年(公元835年)便上玉阳山学道,在灵都观里,邂逅了侍奉公主的宫女、后随公主入道的女子宋华阳,宋年轻美丽,聪慧多情,郎才女貌彼此吸引,双双坠入情网。两个多月后,这段超出常规的爱恋,终因不为礼教和教规所容以致无疾而终,然短暂的欢娱,无望的恋情,却在李商隐的心中留下了永远的伤痛。于是,他写下了系列《无题》诗,怀念那段美好的时光。 【伉俪情深】李商隐26岁入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僚,并爱上王茂元之女。开成二年(公元837年),腊月二十三,过小年时,李商隐和王家七小姐举行订婚仪式。正月初五,举行结婚仪式。结婚后感情殊好。可是李妻在他38岁又去逝。 李商隐一生在牛、李党争的夹缝中求生存,备受排挤,潦倒终身。李商隐一生又为情所困,为情所累,留下了这么多哀婉艳丽的诗篇。真可谓:诗人不幸,诗歌幸。这年诗人46岁,罢官后回乡闲居,写下《锦瑟》一诗,不久病故。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李商隐最为经典的代表作《锦瑟》。 三、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1.听读诗歌,体会诗歌的感情基调,在听读中把握诵读节奏,感受诗的韵律,体味诗的意境。 2.朗读指导, 感情基调:哀婉伤感 思忆——语速缓慢 悲伤——情感低沉 迷惘——声音迷茫 3.学生自由朗读体会诗歌感情,获得朗诵体验,指名学生朗读。 四·换位移情体味意境: 同学们都度的非常深情,现在把你充满了悲伤的气氛,可是如果一首诗只有伤感,只有眼泪,何以做到家喻户晓呢?我想这首诗背后一定有某种感情使后人得到共鸣,那么我们下面一起来 探究作者最后发出一句“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中的“此情”到底为何情? 一、四人小组进行讨论,结合诗中的一联或一句甚至一个意象谈谈自己认为的“情”是什

(完整版)《登高》学案及答案

《登高》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2、背诵全诗,积累古典文学知识。 3、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知识导学】 1.背景补充 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年)在夔州所作。写这首诗的时候,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藩镇势力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在这种形势下,杜甫只能继续漂泊,许多的因素造成了他的郁闷,有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艰辛,有个人的多病、未酬的壮志,以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为了排遣郁闷,他抱病登台,但反而是愁上加愁,更增添了新的悲哀。 安史之乱,是唐由盛转衰的标志,也是唐文学的转折点。残酷的战争、苦难的环境磨炼了一批文人,杜甫就是当时为国家、人民的哀乐而歌唱的诗人代表。也正因此,他的作品被称为“诗史”。杜甫生于712年,这首诗是他55岁时所作,三年之后他病逝。 2.联系解题 重阳节,本是中国的传统佳节,是与亲人一同登高祈求长寿的日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理解“登高”的含义——重阳节,登高祈寿,怀念亲人,思念家乡,抒发感情。 【基础演练】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猿啸()渚清()霜鬓()潦倒()浊酒() 2.解释下列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百年多病独登台()②万里悲秋常作 客()() ③潦倒新停浊酒杯()④艰难苦恨繁霜 鬓()() 【文本解读】 品味鉴赏(提问讨论答问点拨解疑) 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1)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几种景物?各分别用什么词描写的? ⑵急风、高天、哀猿、清清、白砂、飞鸟,各给人什么感觉?设身处地想想。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语文课文《登高》教学设计-word

《登高》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诗人杜甫及其重要作品,把握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 2.通过合作探究品析“即景伤怀”的手法,养成合作探究意识,进而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会作者沉郁顿挫的诗风,并逐步树立爱国情怀和审美体验。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合作探究品析景、情的关系,体会“即景伤怀”的手法。 【教学难点】 理解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和志士情怀。 三、教学方法 吟诵法、点拨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导入语 学生观看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人们往往喜欢在春意盎然、鸟语花香的春天去野外踏春,感受春天的美丽与生机勃勃。而在秋高气爽的秋天,人们登高望远,饮酒作赋。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就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写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

茱萸少一人。同样是登高,“诗圣”杜甫又是怎样的处境与心情呢? 微博@教师资格证复习资源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杜甫的内心世界,去领略他的才情,去触摸他的灵魂深处。下面,我们来学习杜甫的七言律诗—《登高》。 (二)品读诗歌 ①教师范读,学生默读。 (学生注意诗歌的字音、节奏、节拍、韵脚,体味本诗音韵低沉,回环的原因。) ②选取学生,进行朗读指导。 (注意四点要求:一是读准字音,二是把握节奏,三是注意轻重,最后要求读出感情。) ③学生自由朗读。 (结合注释默读,领悟诗歌的大意。) 再次朗读,思考问题:可否用一个字或一个词来概括这首诗的感情基调? 【明确】悲凉。 (三)精读诗歌 1.先看诗的头两句,也就是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首联主要是写景。景物有:风、天、猿、渚、沙、鸟。分别用“急”“高”“啸哀”“清”“白”“飞回”来描写。微博@教师资格证复习资源十四个字写六种景,极为凝练。这些景物给我们的感觉是显得十分悲凉、凄清。“哀”字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自然之悲象,人生之艰难。也是全诗的诗眼。作者巧妙的运用了一系列描绘哀景的词,既是自然环境的客观描绘,也是作者心情的折射与投影。正像清代诗人王夫之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这种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请大家注意。 2.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2017-2018语文苏教版必修4教学案:第三专题第11课登高锦瑟.doc

第11课 登高__锦瑟 作者简介 生平经历 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市),著名诗人杜审言的孙子。唐玄宗开元年间,南下吴越,北游齐赵,过着“裘马轻狂”的生活。天宝五年(746),杜甫来到长安。安史之乱起,他颠沛流离,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不久又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乾元二年(759),他弃官西行,定居成都浣花溪畔。永泰元年(765),他打算离蜀东去,途中滞留夔州两年。大历三年(768),携家出峡,漂泊鄂、湘一带,死于赴郴州途中。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一度任剑南节度参军、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 主要作品 著有《杜少陵集》。代表作:《月夜》《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三吏”“三别”等。 评价 其作品展现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他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圣”。 生平经历 李商隐(约813—约858),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出身小官僚家庭。曾三次应进士考试,至开成二年(837)得中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川东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李党争影响,被人排挤,过着禄微位卑的潦倒生活,四十多岁时抑郁而死。 主要作品 《富平少侯》《北齐二首》《锦瑟》《贾生》《碧城三首》《重过圣女祠》《安定城楼》《夜雨寄北》《悼伤后赴东蜀辟至散关遇雪》等。 评价晚唐诗人。晚唐诗坛上与杜牧并称“小李杜”,与温庭筠齐名并称“温李”。 (一)背景链接 1.《登高》写于大历二年(767)秋,是杜甫在四川夔州时所写。其时,安史之乱刚刚结束,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动荡,民不聊生。杜甫此时“漂泊西南天地间”,家道艰辛,个人

苏教版必修4高中语文第三专题登高导学案

高中语文第三专题登高导学案 苏教版必修4 复习目标: 1、体味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2.提高掌握由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鉴赏技巧的能力。 复习重点、难点: 提高掌握由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鉴赏技巧的能力。 复习内容疏理: 【知识导学】 1.背景补充 杜甫写这首诗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仍是一片混乱。在这种情势下,他只得继续“漂泊西南天地间”,在“何日是归年”的叹息声中苦苦挣扎。时代的艰难,家道的艰辛,个人的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似的时时压在他的心头,他为了排遣郁闷抱病登台,写成了《登高》。杨伦称赞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胡应麟《诗薮》更推重此诗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2.沉郁顿挫 沉郁顿挫,是诗歌的内容与形式的风格特点,说的是杜甫的诗歌风格。“沉郁”,“沉”即深,深刻,深厚;“郁”,即“积”,凝重,含蓄。指诗歌思想感情上的丰富深厚,不是指思想上的消极、压抑、忧愁。“顿挫”指语言上的凝练沉着,以节奏徐急相间,音调上的抑扬顿挫和旋律的铿锵跌宕,形成一种动人心魄的音乐美。沉郁顿挫连在一起就是说感情特别深厚而又无法一下倾吐出来,仿佛有个东西梗塞其间,几经反复后,这种感情终被表现得淋漓尽致了。 3.联系解题 重阳节,本是中国的传统佳节,是与亲人一同登高祈求长寿的日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理解“登高”的含义——重阳节,登高祈寿,怀念亲人,思念家乡,抒发感情。

【基础演练】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猿啸()渚清()霜鬓()潦倒()浊酒() 2.解释下列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百年多病独登台()②万里悲秋常作客() ③潦倒新停浊酒杯()④艰难苦恨繁霜鬓() 3.下面是以《登高》为例来谈诗歌朗读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朗读时,读准语调语气很重要,如“风急天高猿啸哀”这一句,朗读时,“风急”要读得很凄寒;读“天高”时调子要很高并带拖腔,读出那种空旷渺远的感觉。 B.把握好重音也是朗读成功的必要环节,如“万里悲秋常作客”中, “万”“里”“悲”“常”都要重读;“百年多病独登台”,“百”、“多”、“独”都要重读。以读出诗人愁苦不堪、孤苦伶仃的感情。 C.轻重也是朗读成功不成功的要素,如《登高》中,“艰难”要读得稍慢、稍低;“苦恨”要快、要高、要特别重;“繁霜鬓”又要稍缓,但声音不能低。 D.朗读时,我们不仅要注意语调、语气,还要配合表情、动作。如读“天高”时最好仰视;“渚清”“沙白最好俯视。 4.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登高》这朵诗苑奇葩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杰作。千余年来,凡读此诗的人无不拍案叫绝。 ②严武病逝,杜甫痛失挚友,孤苦无依,抱病弱之躯,漂泊江湖,异乡,心境凄苦异常。 ③李白擅长夸张,如“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一句时间上的故意缩短,形象地表现出迟暮之年的到来,不知不觉,竟在早晚之间。 A.面世作客经过 B.问世作客通过 C.面世做客通过 D.问世做客经过 5.下面是对杜甫的《登高》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人开篇用十分凝炼的语言,描写了富有特征的六种景物,使形态、声音、色彩一一得到了表现。 B.颔联采用了拟人衬托的手法,借“落木”、“长江”喟叹生命短暂,而时间无穷。 C.颈联的“万里”“百年”与颔联的“无边”“不尽”有相互呼应的作用。 D.结尾的两句分承“作客”和“多病”。诗人一生颠沛流离,坎坎坷坷。这里既有国家的艰难,又有个人的苦难,含蕴丰厚。

登高》《锦瑟》理解性默写

《登高》理解性默写题 1、杜甫《登高》中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的句子是“,”。 前人也曾把这两句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 2、《登高》诗中由高到低写出所见所闻,渲染秋江景物特点的句子是:,。 3、《登高》诗中营造了一幅气势磅礴的长江秋日图的句子是:,。 4、《登高》诗中用落叶和江水抒发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的两句是:,。 5、《登高》杜甫一生失意,常陷入病痛、孤独之境,诗中对此进行直接描述的两句是:。 6、《登高》诗中郁积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 7、诗中情景交融、意境旷达,极写自己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的句子是“,” 8、诗人表现个人潦倒困苦、借酒消愁,深刻表达自己因国难家愁而悲愤的句子是“,” 《锦瑟》理解性默写 1、《锦瑟》诗中运用典故写自己曾经沉迷于美好的梦想和有过殷切的思念,给诗歌营造了一种迷离意境的两句是:,。 2、诗中用比喻创设出无比美妙的意境,表达了诗人怅惘之情的两句是:,。 3、《锦瑟》诗中写诗人从“追梦”中醒来,知道那梦已经远去,并且当时就不太分明,流露出无可奈何的情怀的名句是:,。 4、《大话西游》中“曾经,有一份真挚的爱情摆在我的面前,我没有珍惜,等我失去的时候才后悔莫及,人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诗中同样表达这种心情的两句是:,。 5、古典诗词善用杜鹃表达悲切之意,如《锦瑟》中的:“,。 《登高》 1、杜甫《登高》中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的句子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前人也曾把这两句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 《登高》理解性默写题 1、杜甫《登高》中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的句子是“,”。 前人也曾把这两句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 2、诗中由高到低写出所见所闻,渲染秋江景物特点的句子是:,。 3、诗中营造了一幅气势磅礴的长江秋日图的句子是:,。

登高公开课优秀教学指导设计修订版

登高公开课优秀教学指 导设计 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

《登高》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诗人杜甫的生平经历及写作背景,学会运用知人论世的赏析诗歌的方法更加透彻地品味诗人的写作目的。 (2)学会运用缘景明情的赏析诗歌的方法,由找意象入手,把握诗歌营造的意境,进而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致。 (3)借助诵读,在讨论赏析中品味诗人丰富复杂的情感,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4)能够在品读完诗歌之后,写一篇品读感悟,进行总结交流,进而加深对诗人及诗文内容的理解。 2.过程与方法 (1)利用板书回顾诗歌鉴赏的方法,让学生找到鉴赏古诗的钥匙。 (2)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带领学生走进诗歌,品味诗境。 (3)能够通过多媒体展示的诗中情景,表达自己对杜甫诗歌的体验和感受,形成自己的见解。 (4)能够仔细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通过讨论、评点等方法把对课文的理解感悟用语言表达出来形成鉴赏文字,体验合作学习的过程和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诗人的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培养爱国情怀。 (2)提高诗歌鉴赏能力,汲取古代文化深厚的养料,提升审美能力,涵养情趣。 【教学重点】 1.掌握从意象、意境入手进而把握诗歌情感的方法。 2.结合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理解诗人沉郁苦痛的情感。 【教学难点】领会诗人悲自然之秋、人生之秋到悲国家、社会之秋的深沉的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和志士情怀。 【教学方法】诵读法、分析讨论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温故知新 上新课之前,我们先来回顾几个问题: 诗人写诗的目的是什么?诗言志。 读者读诗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明志。 如何才能品味出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上节课我们在上《秋兴八首》时已经学习了鉴赏诗歌的两种方法?知人论世,由景入情。 如何赏析景色?找意象、明意境,从而由景入情,深入品味诗歌的思想情感。 二.学以致用 今天,我们要用同样的方法来品读杜甫的另外一首诗《登高》。 (一)知人论世 首先,我们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先对作者的生平经历及写作背景做一个了解。请同学们回顾上《秋兴八首》时,我们了解到的诗人的生平经历及写作背景。少年满怀“兼济天下”的壮志,中年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晚年遇战乱过着四处漂泊无依的羁旅生活。 正是因为杜甫的生平遭遇,特别是晚年漂泊困顿的悲惨境况,才有了他沉重的哀愁。 (二)熟悉诗文 一读诗歌,请同学们自行阅读,疏通字音。 二读诗歌,播放配乐朗诵,请同学们默读诗歌,初步品味诗歌的情感基调。 三读诗歌,请同学们带着感情诵读诗文。 (三)品读诗文 1.通过朗诵,同学们不难发现这首诗在内容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登高公开课教案导学案

登高公开课教案导学案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

《登高》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分析意象,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2.体味诗人流露在作品中的深沉苦痛和忧思; 3.学习诗人心系苍生、情寄邦国的博大胸怀。 【学习重点】 1. 分析意象中寄寓的情感; 2. 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学习难点】解读作品中“悲”情的丰富内涵。 【突破方法】围绕意象,通过知人论世、品析文字等方法突破。 【学习时数】一课时 【知识链接】 1.解题: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传统的重阳节。这一天全家都要一起登高“避灾”以求长寿,还会插茱萸、喝酒赏菊,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 2.写作背景:这首诗是杜甫767年在四川夔州所作。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58岁时去世,写这首诗时是55岁。 当时虽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趁机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同时,唐与吐蕃等外族战争又不断。在这种内忧外患的形势下,诗人杜甫远离家乡,一个人孤独地在外漂泊。他已经满身疾病,有肺病、疟疾、风痹,而且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此时诗人还壮志未酬,而好友李白、高适、严武也相继辞世。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公元767年的重阳节这一天,四川省夔州的长江边上,一位衣衫褴褛、疾病缠身、年过半百的老人,孤身一人、步履蹒跚地朝山上登高而来。这位一生坎坷、穷愁潦倒的老人,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晚秋,老人百感交集,情不自禁地赋诗一首,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一首七言律诗——《登高》。 二、自主学习 (一)抓题目 从题目中可以获得什么信息 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传统的重阳节。这一天全家都要一起登高“避灾”以求长寿,还会插茱萸、喝酒赏菊,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在小学时我们学过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其中“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描述的正是重阳节登高、插茱萸的习俗。 (二)抓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结合前两课所学回答:此诗写于什么时间此时的社会环境如何作者的境遇如何 这首诗是杜甫767年在四川夔州所作,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活了58岁,写这首诗时是55岁,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写的。 当时虽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趁机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同时,唐与吐蕃等外族战争又不断。

高考必背古诗文重点知识测试:《登高》、《琵琶行》、《锦瑟》(有答案)

高考必背古诗文重点知识测试:《登高》、《琵琶行》、《锦瑟》 《登高》重点知识检测 一、重点实词释义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二、简要赏析填空 《登高》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于大历二年(767)秋天在夔州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前四句写景,紧扣秋天的季节特色,描绘了江边的景致。后四句抒情,围绕作者自己的身世遭遇,抒发了穷困潦倒、年老多病、的悲哀之情。通篇,一二句尚有,被誉为“”。 三、易写错的字填空 1.风急天高猿()哀,()清沙白鸟飞回。 2.无边落木()()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3.万里悲秋常()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4.艰难苦恨()霜(),潦倒新停浊酒杯。 四、理解式名句默写 1.杜甫在《登高》开篇写自己登高见闻,以“,”描绘出一幅精美的图画,六种意象自然成对,视觉、听觉融为一体。 2.杜甫《登高》中“,”两句寓情于景,不仅描写了落木萧萧、长江汹涌之状,也传达出中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慨。 3.在《登高》中,杜甫看到眼前秋景,百感交集,以“,”两句从时间和空间角度着笔,概括了自己漂泊异乡、年老多病的愁苦生活。 4.古代文人与酒有不解之缘。杜甫《登高》中用“,”两句写出了自己备尝艰难潦倒之苦,两鬓白发日多,悲愁难遣的状态。 5.(2016年高考北京卷)《西村》是一首律诗,中间两联是对仗的。杜甫《登高》中也有两联是对仗的,请写出其中一联:“,”。 【参考答案】 《登高》重点知识检测 一、重点实词释义 风急天高猿啸哀(叫声凄厉),渚(水中的小块陆地)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秋天飘落的树叶)萧萧(风吹落叶的声音)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犹言一生,借指晚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苦(极,极其)恨(遗憾)繁(作动词,增多)霜鬓(白发,如鬓边着霜雪),潦倒(衰颓,失意。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新停浊酒杯。

《登高》导学案

《登高》导学案 【学习目标】(凡事都要有个目标,要求不高,认真做,你一定能达!) 1、多样诵读,读准节奏,读出韵律,读出情感; 2、品读诗歌,品景,品情,品人; 3、熟读成诵,感悟千秋诗圣的伟大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品读诗歌,品景,品情,品人 【学习方法】讨论、探究 【课时安排】1课时 【预习案】(厚积而博发哦,只要用心你定会收获快乐!) 【使用说明&学法指导】 1、诵读诗歌,标记勾画重点字词,疑难问题,再研读本学案。 2、认真限时,规范书写,独立完成,保证学案完成质量。 牢记:先读完课文,再做本预习案。 【教材助读】 一、知人论世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自称“少陵野老”,后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其诗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因此被称为“诗史”,他亦被称为“诗圣”。 杜甫出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7岁学诗,15岁扬名。20岁以后可分4个时期。 (一)、玄宗开元十九年(731)至天宝四年(745),杜甫过着“裘马清狂”的浪漫生活。曾先后漫游吴越和齐赵一带。其间赴洛阳考进士失败。天宝三年,在洛阳与李白结为挚友。次年秋分手,再未相会。杜甫此期诗作现存20余首,多是五律和五古,以《望岳》为代表。 (二)、天宝五年至十四年(746-755),杜甫困守长安,穷困潦倒。他不断投献权贵,以求仕进,但均无结果。直到天宝十四年十月,安史之乱前一个月,才得到小小的参军之职。仕途的失意困顿和生活的饥寒交迫使他比较客观地认识到了统治者的腐败和人民的苦难,使他逐渐成为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创作发生了深刻、巨大的变化。《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丽人行》、《兵车行》、《出塞》(三)、肃宗至德元年(756)至乾元二年(759),安史之乱最盛。杜甫也尽历艰危,但创作成就很大。长安陷落后,他北上灵武投奔肃宗,但半路被俘,陷贼中近半年,后冒死从长安逃归凤翔肃宗行在,受左拾遗。不久因直谏忤旨,几近一死。长安收复后,回京任原职。758年5月,外贬华州司功参军,永别长安。759年,对政治感到失望的杜甫辞官,于年底到达成都。组诗“三吏”、“三别” (四)、肃宗上元元年(760)至代宗大历五年(770)11年内,杜甫在蜀中八年,荆、湘三年。760年春,他在成都浣花溪畔建草堂,并断续住了五年。765年,严武去世,杜甫失去凭依,举家离开成都。开始了“漂泊西南天地间”的生活,时间多在船上度过。770年冬,杜甫死于长沙至岳阳的船上,年58岁。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蜀相》、《登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江村》、《登岳阳楼》 二、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矍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诗中抒发的不只是诗人个人的不幸。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

河北省石家庄市复兴中学高中语文5登高教学案必修3

登高 班级姓名小组第号 【学习目标】 1、通过查阅参考书了解作者及诗歌创作背景。 2、通过自主学习,小组讨论等方式分析诗歌内容,把握诗歌情感。 3、在理解的基础上熟练背诵全诗。 【教学重、难点】 重点:多种艺术手法的分析,比如夸张、想象、比喻等。 难点:学习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手法,感受作者的主要情怀。 【学情分析】 《杜甫诗三首》是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第五课,这篇课文选取了杜甫的三首律诗,都是他的后期作品,写于他寄寓夔州(今重庆奉节)时期。《秋兴八首(其一)》是一首借景抒怀之作,感情强烈。《咏怀古迹(其三)》是歌咏王昭君出塞之作,沉郁苍凉。《登高》是诗人抒发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感慨之作。学习这几首诗歌,要善于把握景与情的交融关系,要善于把诗人的悲欢愤激之情同当时战乱的时局联系在一起,逐步深入地感知诗中的意境。 【导学流程】 自主学习的内容 回顾旧知 背诵《咏怀古迹(其三)》 二、基础知识感知 《登高》是杜甫大历二年(767年)在夔州所作。写这首诗的时候,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藩镇势力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在这种形势下,杜甫只能继续漂泊,许多的因素造成了他的郁闷,有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艰辛,有个人的多病、未酬的壮志,以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为了排遣郁闷,他抱病登台,但反而是愁上加愁,更增添了新的悲哀。 安史之乱,是唐由盛转衰的标志,也是唐文学的转折点。残酷的战争、苦难的环境磨炼了一批文人,杜甫就是当时为国家、人民的哀乐而歌唱的诗人代表。也正因此,他的作品被称为“诗史”。杜甫生于712年,这首诗是他55岁时所作,三年之后他病逝。 【例1】下列诗句中加线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玉露凋伤枫树林凋伤:使草木凋落衰败

5 《登高》—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导学案

导学案 【教学目标】1.了解诗人杜甫的有关常识。 2.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 3.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思。 【教学重点】:品味诗歌意象意境。 【教学课时】:1课时 【作者简介】学生课外搜集相关资料。 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人称“诗圣”。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杜甫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乾元二年(七五九),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大李杜”。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 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杜诗风格,基本上是“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杜诗的影响,从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艺的范围。作品有《杜工部集》。 “三吏”、“三别”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杰作。它真实地描写了特定环境下的县吏、关吏、老妇、老翁、新娘、征夫等人的思想、感情、行动、语言,生动地反映了那个时期的社会现实和广大劳动人民深重的灾难和痛苦,展示给人们一幕幕凄惨的人生悲剧。在这些人生苦难的描述中,一方面,诗人对饱受苦难的人民寄予深深的同情,对官吏给人民的奴役和迫害深恶痛绝;另一方面,

登高》优秀教学设计

《登高》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登高》是一首达到了主观情感和客观物象高度统一的一首七言律诗。作者把自己的感情集中在了秋天和大江这两个最富于想象力和联想力的形象中,诗歌饱含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个人身世的辛酸。因此,在教学本课时,要引导学生在了解诗人身世遭际和写作背景的前提下,品味语言,感知意象,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饱含深情地朗读课文。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对诗的了解还比较肤浅,往往只满足于背诵、记忆,并不专注于诗歌本身的意象、意境与情感,因此,要加强对学生古诗词诵读的训练,让他们学会品味诗歌的意境,进而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使学生受到诗人情感的熏陶而有所感悟,从而引发学生的审美兴趣,培养其潜心涵泳的鉴赏习惯。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杜甫的生平及本诗的写作背景; 2、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无尽的哀思; 二、过程与方法 1、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 2、掌握由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鉴赏技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走进诗人的情感,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无尽的哀思。 【教学重点】 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品味鉴赏诗歌语言,了解此诗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 在朗读背诵中,感受诗人悲凉的内心世界,领略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 【教法方法】吟诵,讲析,点拨,讨论。 【教学时数】1课时 【课前准备】 1、杜甫的生平经历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自称“少陵野老”,后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其诗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因此被称为“诗史”,他亦被称为“诗圣”。 杜甫出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7岁学诗,15岁扬名。20岁以后可分4个时期。 (一)玄宗开元十九年(731)至天宝四年(745),杜甫过着“裘马清狂”的浪漫生活。曾先后漫游吴越和齐赵一带。其间赴洛阳考进士失败。天宝三年,在洛阳与李白结为挚友。次年秋分手,再未相会。杜甫此期诗作现存20余首,多是五律和五古,以《望岳》为代表。(涉世不深)(二)天宝五年至十四年(746-755),杜甫困守长安,穷困潦倒。他不断投献权贵,以求仕进,但均无结果。直到天宝十四年十月,安史之乱前一个月,才得到小小的参军之职。仕途的失意困顿和生活的饥寒交迫使他比较客观地认识到了统治者的腐败和人民的苦难,使他逐渐成为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创作发生了深刻、巨大的变化。《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丽人行》、《兵车行》、《出塞》。 (忧国忧民) (三)肃宗至德元年(756)至乾元二年(759),安史之乱最盛。杜甫也尽历艰危,但创作成就很大。长安陷落后,他北上灵武投奔肃宗,但半路被俘,陷贼中近半年,后冒死从长安逃归凤翔肃宗行在,受左拾遗。不久因直谏忤旨,几近一死。长安收复后,回京任原职。758年5月,外贬华州司功参军,永别长安。759年,对政治感到失望的杜甫辞官,于年底到达成都。组诗“三吏”、“三别”。

(完整版)《锦瑟》《马嵬》导学案(教师版)

第一课时《锦瑟》 【学习目标】 1.理解内部结构;背诵这首诗。 2.理解李商隐诗歌的多种解法。 3. 体会诗中各典故的运用。 【课前预习】 1.了解作者、作品背景参考《金版学案》P42 2.常识补充 诗词鉴赏艺术手法包括: ①.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议论。 ②.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对偶、排比、反复等。 ③.表现手法:象征、衬托、对比、想象、联想、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用典等。 用典亦称用事,凡诗文中引用过去之有关人、地、事、物之史实,或语言文字,以为比喻,而增加词句之含蓄与典雅者,即称“用典” 3.解题 “锦瑟”或名无题,题目“锦瑟”是取句首两字,是一首广为传诵的诗。有人认为是缠绵悱恻的爱情诗,也有人认为可能别有寄托,或悼念亡妻,大抵是表现封建士大夫隐秘难言的爱情生活。 关于这首诗的主旨 对这首诗的多种理解:这首诗大约作于唐宣宗大中十二年(858年),这年诗人46岁,罢盐铁推官后,回郑州闲居,不久病故。李商隐的诗风跟白居易截然相反,白居易的诗妇孺皆懂,而李商隐的诗虽好学深思之人读来也很费力,特别是他的无题诗,大多有一种朦胧的境界,不易得到确切的解释。尽管如此,如果单从艺术鉴赏的角度来读,它又可以给人以美的享受。这首诗虽题为《锦瑟》,但并非咏物,不过是按古诗的惯例以篇首二字为题罢了,所以也要算做一首无题诗。 近代人梁启超读李商隐说:“义山的《锦瑟》、《碧城》、《圣女祠》等诗,讲的什么事,我理会不着。拆开来一句一句叫我解释,我连文义也解不出来。但我觉得它美,读起来令我精神上得一种新鲜的愉快。须知美是多方面的,美是含有神秘性的。”(《饮冰室文集?中国韵文内所表现的情感》) 凡读过此诗,并稍稍了解李商隐生平者,无一不在煞费心思,绞尽脑汁,希望能从这首诗中更多地发现诗人,更深地理解诗人。于是,这首《锦瑟》便成为中国诗歌史上“斯芬克思之谜”。 4.读下面的话,了解对《锦瑟》的几种解释。 A、朱彝尊:“此悼亡诗也。意亡者喜弹此,故睹物思人,因而托物起兴也。瑟本二十五弦,弦断而为五十弦矣,故曰‘无端’也,取断弦之意也。‘一弦一柱’而接‘思华年’,二十五岁而殁也。‘蝴蝶’‘杜鹃’,言已化去也。‘珠有泪’,哭之也;‘玉生烟’,已葬也,犹言埋香瘗(yì)玉也。此情岂待今日追忆乎?是当时生存之日已常忧其至此而预为之惘然,必其婉弱多病,故云然也。”(摘自《李义山诗集辑评》) B、何焯:“此篇乃自伤之词,骚人所谓‘美人迟暮’也。‘庄生’句言付之梦寐,‘望帝’句言待之来世。‘沧海’‘蓝田’言埋而不得自见;‘月明’‘日暖’,则清时而独为不遇之人,尤可悲也。”(摘自《李义山诗集辑评》) C、汪师韩:“锦瑟乃是以古瑟自况……世所用者,二十五弦之瑟,而此乃五十弦之古制,不为时尚,成此才学,有此文章,即己亦不解其故,故曰‘无端’,犹言无谓也。自顾头颅老大,一弦一柱,盖已半百之年矣。‘晓梦’喻少年时事。义山早负才名,登第入仕,都如一梦。‘春心’者,壮心也。壮志消歇,如望帝之化杜鹃,已成隔世。珠玉皆宝货,珠在沧海,则有遗珠之叹,惟见月照而泪。‘生烟’者,玉之精气,玉虽不为人采,而日中之精气,自在蓝田。”(摘自《诗学纂闻》)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