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服务是一种哲学理念

服务是一种哲学理念

服务是一种哲学理念
服务是一种哲学理念

服务是一种哲学理念

与日本相比,中国的服务业发展相对缓慢。我认为这与“服务就是金钱”的哲学理念没有渗透到中国人的心中有关。

在日本服务业之中,上文提到的便利店堪称典型代表——如果服务质量提高,营业额就会成比例增长。相反,如果服务质量哪怕是有一点点下降,都会立即收到顾客的投诉,营业额也会随之一落千丈。因此,所有的日本商家都在为提升服务质量而不懈地努力着。

反观中国,商家首先关注的是商品的销量,至于服务是好是坏,几乎从不在意。

再举一个通俗易懂的例子。在我居住的北京某公寓的一层,不但有711,还有一家名为“味多美”的面包店。店里的人气商品是一种叫做“德国奶油”的面包,每个售价人民币5元。如果售价为10元,那么顾客会觉得价格太高,从而放弃购买。如果面包的味道不好,即使售价仍为5元,估计也没有顾客会买第二次。所以,正是因为味道鲜美,而且价格适中,这种“德国奶油”才成为了热门商品。

不过,要是在日本,除了“味道”和“价格”之外,我们还会加上“服务”这个衡量标准。说得极端一点,如果“味多美”的服务质量不高,那么,无论“德国奶油”的味道有多好,价格有多便宜,我们都不会去第二次。

虽然,在过去的三年时间里,我多次“光顾”了这家“味多美”,但是,以一个日本人的标准来衡量,我实在无法昧着良心地给它的服务打上一个及格的分数——在顾客排着长队等待结账的时候,收银台里明明有两位店员,可是其中的一个人就直愣愣地站在原地,什么也不做;收银台里的银行卡刷卡机经常出现故障;收银员拒收100元大额纸币;店员站在通道上实施作业,阻碍了顾客的通行;顾客在即将打烊时进店购物的话,往往会遭到一声怒斥“当然,我偶尔也能遇到店员的态度发生转变的时候——穿着一身黑西装的“店长”在店里的时候。店员不是看顾客的脸色,而是看“店长”的脸色工作,这恐怕是因为他们怕被店长“扣分”从而被扣工资吧。哎,这样怎么能提高服务质量呢?

正是因为店员是这样的工作状态,所以从“味多美”里传出的顾客和店员的吵架声不绝于耳。如果要是在日本,这种“价格适中,味道不错,但是店员态度极差”的店是绝对没有顾客光顾的。但是,我家楼下的这家“味多美”竟然每天都门庭若市。就连前几天早上被店员骂得灰头土脸的那位女顾客,今天早上又心平气和的进去买面包了。这一切在我们日本人看来,真是太不可思议了。

顺便提一句,我之所以坚持每天早上去“味多美”,其实全是因为店里的播放的背景音乐。每天早上,“味多美”店里都响彻着在我年轻的时候风靡整个日本的麦当娜、奥莉薇亚纽顿强的金曲。听完两三首这样的歌曲之后再去上班,我感觉一整天都精力充沛。这才是高质量的服务!不知道“味多美”的店员是否意识到了这一点。

当然,我们也不能说“中国就没有服务”。有一次,我和一位负责出版美食书籍的北京出版界的编辑聊天。她告诉我说:“近藤先生您是日本人,对日本的‘服务’十分了解。其

实,在我们中国也有一家以‘提供一流服务’为宗旨的餐饮连锁店,正在迅速崛起。”她口中所说的这家店就是“海底捞火锅”。

“那么,我请客,你带我去那家店吧。”

“好啊!”

于是,我就和这位编辑一起去吃了一次四川火锅——海底捞。

关门了!”……

因为正好赶上了中午的“饭点儿”,所以店里满满地全都是客人,门口也有很多人坐在椅子上排队等候。在等待的过程中,我们品尝到了这家店免费提供的麦茶,有的顾客还在用店方提供的电源和充电器给手机充电。

我浏览了一下这家店的简介——1994年,原四川省简阳市拖拉机厂职工张勇在他的老家开设了第一家“海底捞”。后来,“海底捞”以其为顾客提供前所未有的“贴心、温心、舒心”服务而大受好评,公司规模也越来越大。2012年夏天,“海底捞”在北京、上海等全国15大大城市拥有68家分店,员工人数达到了1万4000人。2012年7月7日,在2012(第六届)中国餐饮产业发展大会上,中国烹饪协会联合中国商业联合会以及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发布“2011年度餐饮百强企业榜单”,“海底捞”荣居第15名??。

看到这样的简介,我顿时食欲大增。不过,吃完之后,我觉得火锅的味道虽然不错,但是并没有给我留下什么极为深刻的印象。至于我一直在谈的“服务”,这家店也的确提供了一些——顾客擦手的湿毛巾干了之后,立即更换;为了防止溅出的火锅汤汁弄脏顾客的包,在包外罩上外罩;为带宠物的顾客照顾宠物;为腿脚不好的老年顾客提供轮椅;为顾客保管没喝完的酒以供下次继续饮用等等。看到这些,与我共进午餐的中国编辑显得十分感动。不过,对于我这个日本人来说,这不过是“我从小就看惯了的极为理所当然的情景”罢了。

当然,“海底捞”的成功充分证明了一点——“服务就是金钱”的商务哲学在中国同样可行。如今,“80后”和“90后”的独生子女已经逐渐成为了消费者群体里的“中坚力量”。作为“奢侈的一代”,他们在付钱的同时,无疑会更加注重与金钱相对等的服务。因此,我坚信,中国的服务文化必将实现高速发展。

马克思哲学理念深层含义

马克思哲学理念深层含义 一、马克思的双重历史使命与“双重问题域” 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于19世纪,鼎盛于20世纪,在进入21世纪之后,它如何能够 与当代的世界历史发展相结合而进一步发展呢?即如何能够具有当代的时代精神呢?对此,笔者提出对马克思哲学的“人类学唯物主义”或“人类学哲学”(不是哲学人类学)这一新的 理解范式[1]。有的同志问:这一新的理解范式何以可能?对此,笔者又提出马克思的“一 付重担、两大问题域”的隐喻[2],来理解这一新的哲学范式的合法性。更深入地看,马克 思所处的时代背景,即当时的世界历史发展,向马克思提出了两个问题:一个是由于现代 性的政治革命把社会权力由帝王私有制转化成了社会公有制这一政治解放道路,进一步提 出了人类解放如何可能的问题;二是由于社会化的工业生产和产权的私人占有制度之间的 矛盾,进一步提出了无产阶级解放如何可能的问题。这两大时代问题及其解决道路,自觉 不自觉地形成了马克思的双重历史使命,而马克思自觉不自觉地对这两大问题的思考,就 形成了他的双重问题域:前者形成了他的“人类性问题域”,后者形成了他的“阶级性问题域”。马克思毕生为解决这两大“问题域”而奋斗。但是,仅仅看到这一层还不行,还要看到:马克思挑着这付历史重担、在崎岖的“世界历史”山路上攀登,力图把人类(它的各民族和 每个人)引向世界历史发展道路,在“世界历史”高度上解决这两大难题。并且,马克思的 雄心(也是问题),是力图把双重任务“毕其功于一役”,即通过无产阶级解放而实现全人 类解放,实现“每个人”以及“一切人”的自由发展,从而把人类引出苦难,脱离异化,走向 幸福和谐的自由人联合体。回到哲学这个主题来看,过去我们只在那个“阶级性问题域”中 翻检,首先看到了它的历史观的重要,就说是历史唯物主义。继而看到了辩证法的重要, 就说是辩证唯物主义。后来有人看到了实践,就认为是实践哲学或实践唯物主义。有人看 到了人道,就说是人道主义、人本主义等等。这就好像一个人进入一个大花园里,每看到 一种自己喜爱的鲜艳花朵就认为整个花园都是这种花一样。这种孤立片面的理解也许不乏 深刻、突出,但很难避免“只见一斑,不见全豹”的理论大忌,就将其称之为对马克思理论 的“据点式的理解”。马克思的整个精神人格,他的整体思想,他的“人类性问题域”,也就 很难在这种哲学中显露出来。其结果就使许许多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除了根据意识 形态的需要而认准之外,就没有什么客观的标准了。当前的问题是:如何根据马克思的双 重历史任务和当代中国的改革发展与世界历史发展大势,进一步把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并 适应21世纪的世界历史发展要求呢?这就需要全面深入地理解马克思。不仅要理解他的“阶级性问题域”,更要理解他的“人类性问题域”,以及他的人格,他为把人类从苦难中解 放出来而牺牲了自己的“幸福、家庭和健康”的终身奋斗精神,即马克思伟大的人格理性精 神(没有马克思伟大人格理性精神的马克思主义,不过是词句上的马克思主义),更要认识到他的“人类性问题域”的历史任务和它对于当代世界的重要性。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时 代化乃至中国化的关键问题。 二、从“两个马克思”到“马克思的双重理论构建”

现代社会的安全哲学观念

管理制度参考范本现代社会的安全哲学观念a I时'间H 卜/ / 1 / 4

观念,简称观,它是一种认识的表现,是思想的基础,行为的准 则。它是方法和策略的基础,是活动艺术和技巧的灵魂。进行现代的安全活动,需要有正确的安全观指导,只有对人类的安全态度和观念有着正确的理解和认识,并具备了高明的安全行动艺术和技巧,人类的安全活动才算走入了文明时代。那么现代社会需要什么样的安全观念文化呢? 1.安全第一的哲学观 安全第一是一个相对、辩证的概念,它是在人类活动的方式上(或生产技术的层次上)相对于其他方式或手段而言的,并是在与之发生矛盾时必须遵循的原则。安全第一的原则通过如下方式体现:在思想认识上安全高于其他工作;在组织机构上安全权威大于其他组织或部门;在资金安排上,安全强度的重视程度重于其他工作所需的资金;在知识更新上,安全知识(规章)学习先于其他知识培训和学习;在检查考评上,安全的检查评比严于其他考核工作;当安全与生产、经济、效 益发生矛盾时,安全优先。安全既是企业的目标,又是各项工作(技术、 效益、生产等)的基础。建立起辩证的安全第一哲学观,就能处理好安全与生产、安全与效益的关系,才能做好企业的安全工作。 2.重视生命的情感观 安全维系人的生命安全与健康,生命只有一次、健康是人生之本; 反之,事故对人类安全的毁灭,则意味着生存、康乐、幸福、美好的毁灭。由此,充分认识人的生命与健康的价值,强化善待生命,珍惜健康之理,是我们社会每一个人应该建立的情感观。不同的人应有不 同层次的情感体现,员工或一般公民的安全情感主要是通过爱人、爱己、有德、无违。而对于管理者和组织领导,则应表现为:用热情的 宣传教育激励职工;用衷情的服务支持安全技术人员; 用深情的关怀保护和温暖职工;用柔情的举措规范职工安全行为;

高等教育哲学读书报告

《高等教育哲学》读书笔记 1. 【耶鲁精神】 “第一次正式提出高等教育哲学的是《耶鲁学院1828年报告》,教授们认为‘训练’和‘装备’心灵这两条重要原则中,前者更为重要,即有什么学习能比一个受过良好训练并能将其力量移向任何方面的心灵更加实用呢?” 感想:这段的观点表面上看起来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之意,但细思可发现,“装备”与“鱼”的性质并不可等同,因鱼是独立的、被动的、没有渔便绝不可得的;但“装备”则是和“训练”相互依托,主动互动的,温故能知新,但温鱼却不可得新鱼,至多煮熟。故我认为,大学在对心灵进行训练的同时,不能坐视被训练的心灵本身空虚,则训练之方法无从依托更无从验证,会导致训练收效事倍功半甚至在短时间内即被遗忘。基于该段的观点,大学在“装备”的提供中,“排除所有可以在学院之外学习的科目??强调文学与科学,因为这些是学生在繁忙的日常生活中可能永远也不会有时间和机会去探求的学问”——可以在学院之外学习的科目大体包括生活常识和实践经验,而大学所强调的文学与科学是从古至今来源于生活和实践中的发现与积累的,将文学与科学与生活和实践剥离,相当于剥离了文学与科学的根基,而基于虚空的发展是及其艰难和不稳定的。知识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如果承认其自由基于以其自身为目的,那么就不应人为地剥离某一类知识,或歧视某一类知识,我们应该相信知识本身有优胜劣汰自我反省的能力,而在其体系中自然而然地保留的项目,则应该被接受和尊敬,作为其有机体的一部分不能被生生拆除从而有破坏知识之天然自由的嫌疑;同时,类似商业、机械制造和农业的被认为应该排除的学科,其中亦包含着在该学科发展中新生的文学与科学知识,如果将这些学科排除,我们所学的文学和科学也将是片面的不完整的,更难以在进入学院之外的世界进行工作的过程中与实践相适应和衔接的。 2. 【不成文法的关系】 “从各国历史中提取的这个‘不成文法’具有四个主要内容:心智的培养;以事实和逻辑证据为基础的客观性;说理的法则而不是权力的法则;广阔的个人自由幅度。显然,高等教育应该以比‘不成文法’更为正式的形式来陈述它的基本原理。” 感想:本段说到高等教育的基本原理,虽以不成文的形式,但仍可以发现各项的个性和联系,心智、客观、说理、自由,其中“心智”是一个比较抽象的表述,在我看来,该词可以划分成心与智两个部分,也可说是教育的两个阶段的有机结合,首先是“智”该智包含所掌握的知识、所体验的受其影响的情感,与基于知识和情感的实践——与字面的心代表情感而智代表知识智商不同——智是一种必要的积累,在该积累之下,才能与“心”相配,此处的心,便是在大学才可获取的学术修养、习惯或价值观,在高等教育中,获得以心控智的能力,亦使智对心进行反馈,无论在知识的理论方面还是运用方面都可周全。客观性基于“智”的客观,也基于“心”之修养中的逻辑性与诚实品质,说理是逻辑客观性的保障,而自由更是直接可以从心对智游刃有余的运用来体现。 3. 【理念】 没有共同的哲学,没有一种可以通过共同捍卫其纯洁性而永世可靠的、 单一的、不变的、理想的大学教育“观念”。当今的大学和学院,为变革中的人民的多种多样的利益服务。在这里,关键的哲学问题并不是寻求各种答案的共同基点,而是寻找各种问题的共同基点。 4. 【高深学问】 “凡是需要人们进行理智分析、鉴别、阐述或关注的地方,那里就会有大学。 20世纪,大学确立地位的主要途径有两种,即两种高等教育哲学,一种主要以认识论为基础,另一种以政治论为基础。 随着像德国大学一样重视研究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建立,高等教育开始主要以认识论

中世纪哲学

中世纪哲学 我们通常所说的“中古哲学”,指的是希腊哲学之后,近代哲学之前,以基督教哲学为主干的哲学形态。由于在晚期希腊哲学的时代,基督教思想已经开始形成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而中古哲学的早期即教父哲学实际上与希腊哲学的晚期在时间上是重合的。这就是说,作为一个相对完整的历史时期,中古哲学包括教父哲学、经院哲学、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等,前后延续时间长达一千多年之久。因此,我们这里所说的“中古”与一般的世界历史分期不尽相同,它不是以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为其开端,通常要追溯到公元2世纪时的教父哲学。 公元之初,就在古希腊晚期哲学像一位耄耋之年的老人步履蹒跚地走向自己终点的时候,一个新的哲学形态已经不失时机地出现在这块久受希腊理性文化精神浸润的土地上,并且显示出生机勃勃的活力,很快就成了前者的竞争对手, 最终取而代之。这种新的哲学形态就是基督教哲学。 所谓基督教哲学,指的是一种由信仰坚定的基督徒建构的、自觉地以基督教的信仰为指导的、但又以人的自然理性论证其原理的哲学形态。自基督教诞生至今,有无数的基督徒积极地献身丁?这项事业,从而形成了一个基督教哲学的连续传统。但是本书意义上所说的基督教哲学,并不是指基督教哲学的整个传统,而是特指基督教哲学诞生、成长、成为占统治地位的哲学形态并继而衰落的这一段历史。简单地说,这段历史又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即罗马时代的教父哲学和中世纪的经院哲学。 公元1世纪初,在历史上备受磨难、当时尚处T罗马人统治之下的犹太民族中,出现了一个主要由社会下层人士构成的犹太教小宗派。他们声称其牺牲在十字架上的领袖耶稣就是犹太人期盼已久的救世主基督,因而被称之为基督徒,他们的宗教团体也就被称之为基督教。他们相信,耶稣死后已复活升天,不久将再次降临人间,举行末日审判,上帝之国不久即可降临,但这国却不在这世界上。他们由此放弃了与罗马帝国的积极对抗,从上帝普爱世人的信仰出发,主张爱人如己、甚至爱自己的仇敌,从而打破民族界限,仅仅把信仰作为被上帝拣选的条件。此外,在经济和其他社会生活方面,他们也主张教徒间的互助帮助与合作。基督教虽然由于信仰独一真神、拒绝罗马帝国的皇帝崇拜和其他种种社会原因而数次招致罗马帝国统治者的残酷镇压,但却由于获得了占人口绝大多数的社会下层民众的支持,从而迅速传播到罗马帝国各地。罗马社会长期的动荡不安也使人们对于罗马民族旧有的保护神和宗教失去了信心,转而在基督教的信仰中寻求精神寄托。公元2—3世纪,大批社会上层人士和有教养阶层纷纷皈依基督教,基督教遂成为罗马社会生活中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311年,罗马政权公布了允许基督徒宗教信仰自由的《宽容敕令》。312年,罗马帝国最高统治权的争夺进入了白热化阶段。皇权角逐者之一君士坦T在关键性的战斗进行前,突然易帜,打出了基督教的旗号,在基督教徒的支持下取得了胜利,成为日后的君士坦丁大帝,也是历史上的第一位基督教皇帝。基督教从此在罗 马帝国获得了合法地位。公元325年,君士坦丁大帝召集全罗马帝国境内的

典型哲学观点分类

一、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1、水是万物的本源(“始基”)。(泰勒斯) 2、万物的本原是“火”。“火生气,气生水,水生土,土又还原成火”。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赫拉克利特) 3、中国古代“五行”学说。 4、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范缜) 5、天地合气,万物自生。天地之变,阴阳之化。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荀子) 6、“气者,理之依也。”“阴阳二气充满太虚,此外更无他物。”(王夫之) 7、印度古代的“四大”说认为宇宙万物是由水、风、地、火构成的。 8、天地成于元气,万物乘于天地。 9、子不语怪、力、乱、神。 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1、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约翰·道尔顿) 2、“物质是按一定次序结合的,不可分、不可灭的原子的总和。”(伽迪森) 3、自然界由数目无穷、性质不同的异质元素构成。(狄德罗) 4、万物的基础是原始物质,是基本元素。(培根) 三、主观唯心主义 1、“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心即是天。”(王守仁) 2、“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贝克莱) 3、非风动,非帆动,仁者心动。(慧能) 4、“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它高?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它深?” 5、“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心外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6、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 7、掩耳盗铃、画饼充饥、望梅止渴、郑人买履、削足适履、疑罪从有 8、喜鹊报喜,乌鸦报丧 9、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满心而发,充塞宇宙,无非此理。 10、“自我”是自身的原因和世界的本源。 11、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康德) 12、万物皆备于我心。(孟子) 13、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陆九渊) 14、我思故我在。(笛卡) 15、人是万物的尺度。(普罗泰戈拉) 四、客观唯心主义 1、“绝对精神”产生人类社会和自然界。(黑格尔) 2、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 3、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4、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5、中外“神创论” 6、“理生万物。”“理主动静。”“未有此气,也有此理。”“理在气先。”“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由此天地。”(朱熹) 7、世界是“理念”的影子。(柏拉图) 8、若在理上看,则虽未有物,而已有物之理。

营销的新哲学—定位理论背后的哲学观念

营销的新哲学—定位理论背后的哲学观念 大竞争时代,营销完全以不同于传统的面目出现,有着自己的新哲学。这种哲学在定位理论中随处可见。现综合分述之。 新哲学之一:感知赛过事实 传统营销者追求事实,他们通过调查事实、研发事实、生产事实、传播事实、交换事实来开发顾客、打败对手。 这些事实体现在产品质量、先进技术、顾客需求方面。他们相信更高质量、更好技术、更好需求洞察能够帮助他们赢得商战胜利。 营销的新哲学则告诉我们,商业中没有事实,只有感知,事实只不过是一种感知而已。 事实固然重要,但商业实战中只有感知才能真正发挥作用。事实要通过感知来认识、解读,你无法绕开这个环节。 新哲学强调感知赛过事实,并不是说事实不重要。事实从两个方面影响着感知:短期 看,事实给感知改进、进化自己符合事实的时间;长期看,如果感知不符合事实,事实将会站在既有感知的反面,给到新品牌新感知推翻老品牌老感知的机会。 新哲学之二:部分大于整体 整体大于部分,这是人所皆知的真理。传统企业追求更多的产品、更多的性能、更复杂的概念,迷信大而全,其思想本质上即源于此。 但在大竞争时代,这个不适用。事实是恰好相反,部分大于整体。 商业是一场关于感知的战争。能否取胜,关键在被顾客感知而在顾客头脑中立足。 大脑喜欢简单讨厌复杂,整体的东西因其包含太多内容太多概念太过复杂,不能充分 被顾客感知和进入大脑,必然输予部分的东西,部分的东西更简单、概念更单一,更易于被顾客感知而进入大脑心智。 传播学中的多便是少、少便是多的道理,其实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新哲学之三:第一强于更好 传统营销者相信,更好的产品才能胜出。 营销的新哲学则告诉我们,第一强于更好。 更好是一个不可靠的概念,你认为的更好在顾客心目中不一定是更好。

早期基督教与古希腊哲学的相遇

早期基督教与古希腊哲学的相遇 早期教父时期所面临的文化处境和思想处境是其得 以建构起来的历史起点。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基督宗教哲学是早期教父运用和借鉴希腊哲学思想与观念的一个必然的 或基本的结果。其基本的或必然的理论形态是神学思想或体系。哲学只是这场运动的一个副产品或可能的产物。但是,某种体系只要运用或借鉴哲学思想及其观念,那么哲学的思考方式及其问题意识必然会以某种方式进入到这一体系中,从而会催生一种特有的哲学的或准哲学的东西。这种哲学的或准哲学的东西只要以某种方式进入到历史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必将会形成一种相对连贯的思想体系或运动。 关键词:宗教基督教哲学思想背景 作者:翟志宏,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宗教学系主任。 宗教与哲学之间所具有的那种信仰与理性的张力关系,使得它们的相遇往往呈现出对立与冲突的态势。因而,就宗教信仰体系本身或对某些神学家来说,哲学问题及与其关系,可能或多或少具有一定的外在性,一种“道不同不相为谋”的对立意识。这就是基督宗教产生时与希腊哲学遭遇中所呈现出的状态。然而外在的对立并不是基督宗教与希腊哲学相

遇中唯一呈现出来的东西。就基督宗教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在其中发展和演变的思想处境来说,它与希腊哲学之间呈现出了较为复杂的关系,除了公开的冲突之外,后者在基督宗教的信仰体系和神学体系中还获得了一定的建构意义,甚至在某种意义上成为其探究的内在问题。也就是说,在基督宗教神学体系的早期建构中,无论它是如何看待哲学的地位,哲学问题或由它提出的问题,则是这种建构必须回应的。而这种回应既有对立与排斥,也有融合与接纳。 一、基督宗教产生的历史处境 基督宗教的产生于公元1世纪地中海东岸的巴勒斯坦地区。该地区隶属于罗马帝国政治控制、希腊文化在公共层面上占主导地位的地区,但同时它又是以色列民族长期生存和生活、希伯来宗教和文化传统在民间广为流行的区域。基督宗教与希腊哲学的遭遇并展开的对立、冲突与融合,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中上演的。 希伯来传统与希腊文化的交汇与互动构成了基督宗教 产生的历史背景。这一背景既有积极的方面,也有导致冲突与挑战的因素。就前者来说,犹太教的信仰实践和罗马帝国的政治架构及其流行的希腊文化催生了基督宗教的产生,为其提供了赖以孕育和兴起的信仰资源和认知资源。一方面,

《五大发展理念的科学内涵与意义》

五大发展理念的科学内涵与意义研究 摘要: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现,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按照统簿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簿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从而,完整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 关键字:科技;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一、选题的原因和意义: 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东西。发展理念是否对头,从本质上决定着发展成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鲜明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集中体现了今后五年乃至更长时期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这是我们党的重大理论创新,也是这次全会的重大贡献和突出亮点。把握“五大发展理念”这个贯穿于“十三五”规划《建议》的灵魂和主线,就要在深刻认识新的发展理念的极端重要性和现实针对性的同时,深刻领会和把握其科学内涵。 二、该主题目前研究情况的综述: 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党的十七大决定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这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的重大举措,是深入推进改革开放、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迫切需要,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扬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

中西方宗教哲学比较

中西方宗教哲学比较 摘要:每一门哲学不一定是一种宗教,但每一宗教必定是一门哲学,它代表着一个时期内人们的情感,思想和信仰,同时也体现了那个时期内其所在地区的政治和文化理念。在各个宗教产生的初期,人类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发展的局限,对自身及生存的环境缺乏整体的认识,而宗教的产生正是给人类在无知而萌生的恐慌中一种及时的情感依托。而后,由于宗教的迅速发展,它逐渐由被统治阶级迫害的地位上升成为一种统治阶级用以集中和麻痹人的思想感情的工具。在社会生产力水平相对较高的今天,宗教作为政治工具的时代已经逝去,它重新成为一种文化和哲学思想的体现,在人类社会中仍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所要进行比较的是中西方宗教哲学思想上的异同,并取得最能代表中西方宗教,当今世界三大宗教之二的佛教和基督教作为论述的对象。 关键词:历史,文化,影响 在世界著名的三大宗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中,由历史上的游牧民族创立并信奉的是基督教,伊斯兰教,由家业民族创立并信奉的宗教是佛教。宗教作为上层建筑,它的产生离不开经济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基础和背景,在宗教的意义,礼仪和文化中,也必定会以各种方式反映出所传播地区民族的观念,意识和文化特征。作为一种文化和哲学观念,在人类社会中仍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佛教与中国传统哲学观念 佛教于公元前五世纪由印度的释伽牟尼创立,公元一世纪(西汉)时由印度传入中国。东汉明帝时,开始受到了统治阶级的重视。 佛教的教义反对把人分成等级,反对不平等的现象,同情不幸的人。同时,佛教还宣扬因果报应,主张逃避严酷的现实,用自我解脱的方法削除烦恼,而否定斗争。这是佛教消极的一面。中国历代的统治者正是因为这一点而广泛宣扬佛教。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盛极一时,影响波及各个阶层。它作为一种外来文化,开始以一种融和的姿态进入中国文化的主体。佛教逐渐由“外来方术”变成了一支很有影响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力量,引起代表中国传统哲学观念的儒、道两教的关注。在不断的冲突当中,三者相互渗透,它们冲突的过程也正是融合的过程。 仅在北魏时期,全国的佛寺即从东晋时的1700余所一跃而达30000余所。佛教徒还开凿了云冈、龙门、巩义、敦煌、麦积山、炳灵寺等十几座著名石窟,雕塑的佛像和绘制的壁画不计其数。这些石窟的开凿使得中国的雕塑和绘画艺术得到很大推动。这一时期的画匠在遵循佛教图本的同时,不断加入个人的理解和想象,具有时代特征的审美情趣渗透其中,使得佛教的文化艺术逐渐中国化,最终汇入中原文化的母体之中,成为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的延续和补充。

哲学的几个基本概念

一、唯物论(2个核心、2大原理) 2个核心:物质、意识 2大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二、辩证法(2个核心、3大规律、4对范畴) 2个核心:联系、发展 3大规律:质变量变律、否定之否定、对立统一律 4对范畴:现象与本质、必然与偶然、原因与结果、可能与现实 三、认识论(3个核心、3大规律) 3个核心:实践、认识、真理 3大规律: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认识发展律、真理发展律 四、历史观(2个核心、2大规律) 2个核心:社会、人 2大规律:社会发展律、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律 一、唯物论(2个核心、2大原理) 2个核心:物质、意识 物质(客观实在性)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物质是对一切可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的抽象,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意识(反映性) 1、(起源)意识与人脑: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2、(本质)意识与客观存在: (近似、能动、原形)意识是对客观存在近似的、能动的反映;任何意识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都能从客观实在找到原形,也即没有被反映者就没有反映。 (内容与形式)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但形式是主观的;意识体现了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2大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 (多样性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世界是多样的,又是统一的;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物质世界的统一,是多样性的统一: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具有物质统一性。 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原理、意识能动性原理) 1、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原理,即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的起源和本质的原理。 2、意识的能动作用,亦称为主观能动性,指意识能动地反映世界和指导实践,通过实践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是人之所以区别于物的特点。具体3表现①认识世界;②指导实践、改变世界;③对人体生理活动的控制和调节。 二、辩证法(2个核心、3大规律、4对范畴) 2个核心:联系、发展 联系(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 1、(内部要素及相互之间的关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2、(客观性)联系是客观的,凡真实的联系都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人们可以从事物的固有联系中把握事物,但决不能用臆想的联系代替真实的联系,否则将陷入诡辩论。

信仰与哲学的论文

信仰与哲学的论文 信仰导引下的哲学理念 摘要:台湾新士林哲学背靠天主教信仰,融会了中古士林哲学、新士林哲学与中国传 统哲学。作为中国现代哲学舞台上的“有神论”学派‘,“信仰”与“理性”的融通问题 成为台湾新士林哲学最有特色、也最具争议之所在。要打破目前台湾新士林哲学研究的 “概论”现状,给予此种学术以客观评价与定位,就必须深入其代表人物的思想体系,明 确其信仰背景,确立其信仰导引下的标志性哲学概念,进而论证标志性概念在哲学史上的 地位及影响。 关键词:基督教哲学;台湾新士林哲学;信仰 近现代东西方的哲学与宗教信仰,分属人类社会的两大领域,是人类理性与意志分立 的标志。但在2-16世纪的西方思想史中,出现了一种信仰与理性相互交织,以信仰导引 哲学命题的学问样态――基督教哲学。时至今日,此种哲学样态不但继续存立于现当代西 方哲学的流派之中,而且在20世纪60年代末出现了与中国文化相互渗透的基督教哲学学派――台湾新士林哲学。首先,我们从哲学史角度将该学派源头思想的核心内涵及发展脉 络予以澄明。 一、与信仰有关的三个哲学史理念 台湾新士林哲学涉及西方天主教信仰、古希腊哲学、中古士林哲学与新士林哲学,更 将中国传统哲学的儒、道、佛三家学说融入其中,涉及中、西方哲学史如此博杂的学术派别,其根基是围绕天主教信仰展开的理性推理与哲学建构。 一信仰开启的基督教哲学 台湾新士林哲学直接承继中古士林哲学。士林哲学Scholastic Philosophy,Scholasticism是欧洲中世纪天主教哲学界传承的正统派哲学,也译为经院哲学或繁琐哲学,指的是欧洲中古时代学院中所形成的哲学和神学。“‘经院哲学’的确切含义应是: 在公教会或天主教学校里传授的、以神学为背景的哲学。经院哲学之所以构成哲学史的一 个阶段,原因在于它是教父哲学思想的直接承袭,与教父哲学一样继承与发展了古希腊哲学;另一方面,它又直接影响了近代哲学。”在士林哲学经院哲学的界定中,体现了其内 涵的两个层次:首先,士林哲学的神学背景,指的是天主教基督教,因此在西方哲学史中 被称为基督教哲学;其次,士林哲学又是构筑基督教哲学史其中之一的阶段,有其自身的 鲜明特征。 “基督教哲学”是中世纪哲学研究专家吉尔松E,Gilson,1884-1978在20世纪30 年代初提出的概念。它首先用来表达西方哲学的一种历史形态,即中世纪时期的欧洲哲学。“它之所以是哲学,是因为它是理性的;而它之所以是基督教的,则是因为如果没有基督教,那么它的出现与存在就是不可理解的。”对于基督教哲学来说,不只是哲学与基督教

如何理解五大发展理念的科学内涵

如何理解五大发展理念的科学内涵 租金,五大发展理念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如何理解五大发展理念的科学内涵?请看下文。 五大发展理念:内容指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东西。发展理念是否对头,从本质上决定着发展成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鲜明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集中体现了今后五年乃至更长时期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这是我们党的重大理论创新,也是这次全会的重大贡献和突出亮点。把握“五大发展理念”这个贯穿于“十三五”规划《建议》的灵魂和主线,就要在深刻认识新的发展理念的极端重要性和现实针对性的同时,深刻领会和把握其科学内涵。 创新发展,就是要更换“发动机”,注重解决培育发展新动力问题。随着改革列车驶入深水区、爬坡道,可持续发展对“发动机”的要求愈来愈高,我们创新能力不强、“发动机”动力不匹配的问题日趋凸显出来。从根本上解决动力不足的问题,就必须更换“发动机”,实现发展动力转换。要把发展动力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的体制架构,塑造依靠创新驱动、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要紧紧抓住科

技创新这个牛鼻子,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激发创业创新活力,拓展发展新空间,培育发展新动力,加快实现发展动力转换。 协调发展,就是要“补短板”,注重解决发展不协调不平衡问题。管理学上有一个“木桶定律”,也叫“短板效应”,是说一只木桶盛水的多少,并不取决于桶壁上最高的那块木板,恰恰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当前,我们在社会事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民生保障等方面还存在着一些明显的短板,比如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就是一个突出的短板。为此,我们要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问题,切实强化短板意识,坚持区域协调、城乡一体、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并重、经济建设国防建设融合,在协调发展中拓展发展空间,在加强薄弱领域中平衡发展结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紧紧扭住短板,全力做好补齐短板这篇大。 绿色发展,就是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注重处理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问题。绿色发展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我们要从国家和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从对全球生态安全的历史担当和对人民期盼的时代回应的高度,把握绿色发展理念的精髓,看待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要从无节制的向自然单向索取,转向有序有度利用自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不

哲学读书笔记

读后感 通过对马哲这门课程的学习,我接触到了很多自己以前不太熟悉的理论,尤其是哲学部分,并且对其对事物本质的解释感到十分钦佩,闲暇之余,找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大致看了一下, 有一些较为浅显的感触。 读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后,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个神圣而抽象的名词在我的脑海里逐渐清晰起来,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有了更全面的懂得和更深一层的体会.其实如果我们每一个了解这些 思想的人都能把这些哲学原理与自己的实际联系起来,并且用来解释自己的生活,而不是仅仅把马 克思主义哲学仅仅定义成一种神圣而不可侵犯的理论,我们将会从中受益很多,同时,马克思主义 哲学也将发挥他自己应有的作用。 首先,我对于事物的必然性和偶然性有些感想。就拿我们人类自身来说,因为人的有机体需要能量输入,所以人要吃饭。要吃饭,那是“必然”的;吃什么饭,什么时候吃,吃多少则是偶然的。 同样,因为人是有机体生命,而有机体生命总会经历生长、成熟、衰弱、死亡这样的进程(自然法则),所以人总是要死的。人要死是必然的,什么时候死,以什么方法死则是偶然的。今天早晨起来发明路面是湿的(结果),我们便能够推测昨天晚上可能下雨了,但是也有可能是被人用水浇的(偶然);假如昨天晚高低了一场大雨,我们会用肯定的语气说今天早上的路面一定是湿的(必然)。我们习惯在一件事情上找出原因,如果可能的话,最好找到最终的原因。人天性上有一种对事情穷根究底的求知,古希腊人面对纷纷芜杂的世界想找出这个世界存在的最终解释,从泰勒斯的 世界起源于水到柏拉图的理念,人们不满足于对事件的经验解释,希望找到一个最终的必然的并经 得起理性考验的解释。 辩证法大师黑格尔对偶然和必然及其关系的演绎达到了辩证逻辑的顶峰“偶然的东西正因为是 偶然的,所以有某种根据,而且正因为是偶然的,所以也就没有根据;偶然的东西是必然的,必然 性自己规定自己为偶然性,而另一方面,这种偶然性又宁可说是绝对的必然性。”马克思主义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成为自身哲学的方式论基本。对偶然和必然的认识自然也有了更加纯熟的解释。但是有一点不足之处是,在历史观领域,经济决定论的思想也时常为世人所诟病。 经济决定论的思想,给人一种的历史主义印象。经济无疑是强有力的推动历史前进的物质基本,但是历史事件的发生充满了不以物质多寡为条件的变数,心理的,外在因素的,传统习俗的,伟大 人物的个人作为都是相当不可忽视的因素。历史必然性的说法往往会引起人们的厌恶之感,因为必 然性漠视了个体的作为,个体的意义。 人类社会正在走向全球化,这是后现代的一种趋势。人类开始从狭小的个人空间中走向一种彼此交往更加密切频繁的信息化时代。偶然性的因素正在增多,必然性的说教越来越得不到认同。在 必然性居安排位置的时代,人们谈理想,谈人生意义,所指向的是一个永恒的必然领域:真理的, 价值所在的世界,必然性起安排作用的理念世界。现在的人还相信这样的永恒世界恐怕不多了,那 么人生到底如何才有意义呀(面对着必死的人生)我的回答是:活在真实的偶然中,并用自己的全 身心去体验那偶然向自己昭示的那个世界的样子。没有必要去相信这个世界必然要发生什么——因为 那是虚假不可信的——,也没有必要去追求一种所谓永恒不变的真理——因为基本没有不变的、永恒的真理——,必然的真理只是偶然的事实而已,在生活中被偶然的揭示出来而已,并没有什么大不了。

2020年西南大学岗培考试复习要点_高等教育学

北大改革标志性事件 高等教育的理念重点把握(见教材详细阐述):

德育是基石,

1.名词解释强调基本概念,重点把握:高等教育理念,高等教育制度(学校制 度、招生考试、),高等教育内部构成(教师、学生、课程与教学), 2.简答题:观点阐述(某一主题涉及的观点),eg国内外高等教育的特点(对已 有高等教育特点的归纳)、高等教育内部构成要素(学生学习特点、课程的主要特征eg专业性、探究性等)、高等教育遵循原则、师生关系的特点、招生考试类型等 3.论述题:我国德育改革的认识、困境、举措,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趋势(eg 现代化、双一流)、高等教育教师和学生特点、

一、外国高等教育:现代高等教育的特点是什么? 1. 高等教育的数量、规模和结构的可持续发展; 2. 高等教育的职能多样化; 3. 高等教育日益国际化; 4. 高等教育的管理的现代化; 5. 高等教育被纳入终身教育体系。 二、我国高等教育: 1. 萌芽(萌芽于夏商奴隶社会时期)、形成(我国高等教育形成于封建社会末期。京师大学堂是中国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是北京大学的前身。北大改革:1917年,蔡元培对北京大学进行改革,围绕办学理念、办学宗旨、学科建设、管理体制额等方面进行9个改革措施) 2. 发展(新中国高等教育发展7阶段) (1) 1949-1956 起步阶段 (2) 1956-1966 探索阶段 (3) 1977-1985 恢复与发展阶段 (4) 1985-1992 改革起步阶段 (5) 1992-1999 改革初探阶段 (6) 1999-2010 改革深化阶段 (7) 2010-至今综合发展阶段 三、高等教育的发展:特征(经济性、文化性和政治性对高等教育发着的影响,高等教育对三者功能的影响)

古希腊文化与基督教文化的异同

古希腊文化与基督教文化的异同 古希腊文化和基督教文化同属于西方的两种不同的思想意识形态,都是民族文明的长期积淀,在一定程度上,它们是相互贯通的,然而,又各有其特征。主要表现在: 一、从文化的起源上: 古希腊文明起源于最早的希腊,希腊是城邦制,各城即是独立的奴隶制国家,没有统一的政体。因此,希腊文明是一个包罗万象的民族,包括雅典文明、特洛伊文明、斯巴达文明等等。同时,由于古希腊位于欧洲南部,地中海的东北部,包括巴尔干半岛南部、小亚细亚半岛西岸和爱琴海中的许多小岛,紧邻地中海和爱琴海。因此,古希腊文明又称海洋文明。地理位置的优越性造就了古希腊人自由奔放、独立不羁、狂欢取乐、享受人生的个体本位意识,最早表现出了对宇宙、自然与人生的理解和思考。 其产生是遵循客观规律、随着社会发展自然而然产生的。 早期的基督教是作为群众运动产生的,强调耶稣的恩典教化人民,信仰“因信称义”,主要是为麻木人的本能意识,是统治人而采取的一种政治手段。和古希腊文明相比,具有一定的人为性、目的性、手段性以及政治性。 二、在对待人性上: 古希腊人的自由奔放、独立不羁追求个体的本位意识,这在古希腊神话中得到最好的诠释。众神之主宙斯风流成性,天上、凡间,他的子女众多,要么是天上的神,要么就是人间的大英雄,他在对待人的情欲上,持有放纵的态度。其妻赫拉,具有世俗女人强烈的嫉妒心,很符合人的本性。 基督教文化宣扬禁欲主义,人所作的一切,都必须符合基督教义:原罪说。因为人生来就有罪,因而必须赎罪,而放纵情欲就违反了教义,因而必须虔诚悔过。 当然,二者在相互区别的同时,又有必然的联系,即相似之处,二者的相似之处主要体现在二者的互补性。 一、古希腊文化对基督教文化的影响 在基督教思想体系创建和确立的历史时期,它受到过许多思想学说的影响,其中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苏格拉底、柏拉图和斯多葛派哲学家的思想学说,对它的影响很大。 西方思想传统中数学与神学的结合,起源于毕达哥拉斯,尔后,成了基督教哲学的特征之一,并且标志着信仰与推理的密切结合。 与毕达哥拉斯不同的是苏格拉底的善德说。苏格拉底认为:“美德和真正的幸福是一致的,如果一个人不节制、勇敢、聪明和正直,就不会幸福。”这种观点,对基督教有关自然美德与超自然美德的区别及其“谨慎、正义、勇敢、节制”四大美德的提出,有着一定的启示作用。 二、除此之外,柏拉图哲学还在理念观、回忆说、灵魂不灭论和世界等级模式方面影响到基督教的观念体系。比如理念,他认为理念是独立于个别事物和人类意识外的实体,这种神秘而永恒不变的理念是一些个别事物的“范型”,而个别事物则是不完善理念的“影子”和“摹本”。再比如理性,在《理想国》中,柏拉图认为哲学家就代表着理性,体现“智慧”,应作为统治者,因此,就有“哲学王”学说。他视“哲学王”由金子所造,等级最高,具有“静观冥想”的思想境界。 总之,柏拉图在他的哲学中所阐述的神的单一性与永恒性,以及神的至善观念和灵魂得救观念等思想,在以后都成为基督教神学理论上的最重要论据之一。所以,基督教早期思想家把柏拉图称为“说希腊话的摩西”或“犹太化的哲学家”。

常用的哲学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物质世界具有普遍性的意义,事物都可以用哲学的观点去分析和解决问题。本篇列举了哲学常用观点分析结论。要把理想转化为现实,需要多方面的条件,从主观方面来说,特别需要艰苦奋斗,希望对各位朋友们有用。辩证唯物论― 一辩证唯物论――一切从实际出发1、自然界的客观性原理原理内容: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方法论:承认自然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的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时还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反对错误倾向:反对随心所欲的做法,违背自然的客观性。必然遭到自然的惩罚。2、世界的物质性原理原理内容:自然界是客观的,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必须符合客观。反对错误倾向:反对从主观出发。3、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反对错误倾向:反对从主观出发。4、意识能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原理原理内容:实践证明,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方法论:我们要使自己的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就必须端正立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素质。5、意识的反作用原理原理内容:意识能够反作用与客观事物,正确思想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思想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方法论: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6、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意识不仅能够正确的反映了客观事物,还能够反作用与客观事物,正确的思想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思想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达到主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唯物辩证法——联系地、——联系地二唯物辩证法——联系地、发展地看问题1、普遍联系原理原理内容: 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关系。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没有任何一个事物是孤立地存在,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的统一整体。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方法论要求:我们必须坚持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对事物的联系进行具体地分析,反对形而上学孤立的看问题。2、因果联系原理原理内容:原因是引起某种现象产生的现象,结果是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原因和结果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在每一事物的具体因果联系中,原因和结果有严格的区别,二者不可分割,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因果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方法论: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提高活动的自觉性。 1 3、整体和部分的辨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任何事物都有它的整体和部分。整体和部分二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整体处于统率的决定地位;部分也制约着整体,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性能对整体起决定作用。方法论:要求我们既要树立全局观念,办事情从整体着眼,

高等教育哲学论文

学术自由背景下大学教师与学生的素养 ——浅析雅斯贝尔斯的大学教育理念及启示 摘要:雅斯贝尔斯是德国著名的高等教育思想家。在对大学教育理念的探讨中,卡尔?雅斯贝尔斯从存在主义哲学的高度对大学的本质予以阐述,他认为大学是一种特殊的学校,是一个由学者和学生共同组成的追求真理的社团。大学教育应以培养“全人”为目标,在教育过程中,以科研与教学相结合、专业训练与整体知识相结合、教学自由与学习自由相结合、知识传授与能力训练相结合为有效的培养方法,真正实现大学自治与学术自由的大学理念。因此他的大学教育理念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学术自由;大学教师;学生;雅斯贝尔斯;大学教育理念;启示

The Quality of University Teachers and Students by the Context of Academic Freedom ——An Analysis and the Inspiration of Karl Jaspers’ Idea of the University Education Abstract:Karl Jaspers was a well-known German educator on higher education. He elaborated the essence of the university as viewed from the existentialism. In his opinion, a university is a special school and a community composed of scholars and students to seek truth. In modern society, the university should create the whole man through the unity of research and teaching, the unity of professional training and the cosmos of knowledge, the unity of the freedom to teach and the freedom to learn, as well as the unity of the transmission of knowledge and the training of abilities. Consequently, Karl Jaspers’idea of the university education makes great positive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s higher education. Key words: academic freedom; university teachers; students; Karl Jaspers; idea of the university education; the inspiration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