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河北省张家口市涿鹿县黄帝城遗址发掘简报

河北省张家口市涿鹿县黄帝城遗址发掘简报

河北省张家口市涿鹿县黄帝城遗址发掘简报
河北省张家口市涿鹿县黄帝城遗址发掘简报

河北省涿鹿县黄帝城遗址发掘简报

吉林大学文学院博物馆学系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闫桂林

〖内容提要〗2014年7月至9月,由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和涿鹿县文物局组成的黄帝城考古队对涿鹿县黄帝城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黄帝城遗址包含有战国至秦汉时期的考古遗存。战国秦汉考古遗存的发现,对于研究黄帝城遗址以及周边包括涿鹿县等冀西北地区的考古学文化时代及归属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涿鹿故城黄帝城战国秦汉

一.遗址概述及发掘情况

黄帝城遗址位于河北省涿鹿县矾山镇三堡村北,地处涿鹿县矾山盆地中,海拔高度为733米。遗址东北角地理坐标为北纬40°13'32.3",东经115°24'18.4"。遗址平面为不规则四边形,南北长500余米,东西宽450-500米,城址周围存有高低不等的城墙。城内遗物较丰富,以灰陶片和瓦片为主,另有少量的石制品。但由于未进行科学发掘,长期以来对该遗址的性质和年代等问题一直未能解决。近些年来,当地农民在城内栽种果树和葡萄,对遗址的文化层破坏较为严重。2014年7月至9月,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和涿鹿县文物局对该遗址进行了联合发掘,出土了大量的遗迹和遗物,通过此次发掘对该遗址的文化特征和年代等问题有较深的认识。现将本次发掘中T1009和T2009的发掘情况报告如下。

本次发掘共分为2个发掘区,均位于黄帝城遗址东北角。第Ⅰ发掘区西南基点坐标为(40°13′26.4″N,115°24′15.4″E),高程733米,为南北方向一排探方,共10个探方,探方规格5×5米;第Ⅱ发掘区西南基点坐标为(40°12′54.1″N,115°24′09.7″E),高程732米,为南北两排10个探方,探方规格5×5米。两个发掘区,除隔梁和关键柱外,每个探方的主体发掘面积均为4×4米(进行扩方的探方除外)。

二.地层堆积

本次发掘共包括Ⅱ个发掘区,发掘区文化层分布不均匀,地层堆积厚度不同。现

将每个发掘区的地层堆积分布状况分别论述。

第Ⅰ发掘区地层可分为二层,如图一(以2014HZHT1009东壁为例).

图一

第一层:耕土层。厚度25-40厘米。土质相对比较疏松,土色为灰黄色。其中包含植物根茎,陶片,石头,砖瓦以及近现代人类活动形成的生活垃圾。

第二层:文化层。厚度30-70厘米。土质疏松,土色为灰色。地层中包含物丰富,出土了战国到汉代时期的陶片,砖瓦,钱币等考古遗存。

第二层下为生土层,整个探方在80厘米深度左右进入生土层。生土层土质坚硬,土色为黄色,其中包含有料浆石。

第Ⅱ发掘区地层分为三层,如图二(以2014HZHT2009北壁为例).

图二

第一层:耕土层。厚度15-25厘米。土质比较疏松,土色呈黄褐色。包含物较多,包括受近现代人类活动扰动的石头,陶片,砖瓦等;同时还包括近现代人类生产生活垃圾,植物根茎等。

第二层:战汉文化层。厚度25-55厘米。土质疏松,土色为灰色。本层为战国至秦汉时期的文化层,包含物丰富,出土了大量的陶片,砖瓦,石头和少量钱币等遗物;并在本层中发现了红烧土,草木灰,炭粒等遗迹现象。

第三层:黄褐色土层。厚度75-140厘米。本层土色为黄褐色,质地比较细密,包含物较少,只有少量的陶片和石头。

第三层下为生土层,质地更加细密,颜色为黄色。其中不包含遗物。

三.遗迹现象

第Ⅰ发掘区:以2014HZHT1009为例,共发现D002一个遗迹现象。

D002开口于第二层下,打破第三层。其中出土了大量的陶片,砖瓦,动物骨骼等遗物。

本堆积中的陶片质地泥质居多,所占比例约为88%,剩余的为砂质陶;纹饰方面,除了素面陶器之外,绳纹所占比例为28%,弦纹比例26%,还有少量的按压纹和其他纹饰。

堆积出土的可辨器形的陶片中,共有8个罐(口沿,器底),1个甑(器底),92片瓦。除此之外,有少量的动物骨骼。

第Ⅱ发掘区:以2014HZHT2009为例,共发现H029一个遗迹现象。如图三.

图三-1 图三-2

H029坑口呈椭圆形,坑口距地面70厘米,坑口最大径93厘米,最小86厘米;坑底呈椭圆形,距地面106厘米,最大径74厘米,最小径64厘米。坑深36厘米。

开口于第一层下,打破第二层。其中出土了陶片,砖瓦,动物骨骼等遗物。陶片纹饰以绳纹饰和素面为主,比例分别为38%和47%。质地方面,泥质数量占绝对优势,约为91%,其余为少量夹砂陶。

可辨器形的陶片中,共有7个罐(器底,口沿等,其中5个罐质地为泥质灰陶,2个为泥质黑陶);2个盆(口沿,器底);15片瓦。另外出土了少量动物骨骼。

四.遗物

本次发掘出土遗物以生活用具陶器为主,生产用具以及装饰用品发现数量较少。下面按照出土单位进行介绍。

第Ⅰ发掘区以T1009为例。出土标本中以陶制品为主,另有铁器,铜器,钱币。标本共计7件。

1.陶制品,包括陶饼,陶纺轮。陶饼质地有泥质和夹蚌,颜色包括灰色,红色,陶饼直径3-5厘米不等。陶饼以2014HZHT1009①:5为例,如图四.

图四

陶饼(2014HZHT1009①:5)整体轮廓呈圆形,直径4厘米,质地为泥质,陶饼颜色为灰色。表面有纹饰,为绳纹。陶饼中间无钻孔。为一次加工,没有改装加工的痕迹。

2.铁器,出土铁钉,铁器。下面对铁钉和铁器残片进行介绍。

铁钉(2014HZHT1009①:1)出土于T1009第一层,铁钉长度7.4厘米,有四条棱。铁钉的一端比较尖锐。另一端比较钝。为一铁钉残件,表面生锈腐蚀严重。详情如图五。

图五.

铁器(2014HZHT1009①:4)出土于T1009第四层,铁器为一残件,呈不规则形状。最长边4厘米,最短边2厘米,厚度0.5厘米左右。由于表明腐蚀严重,无法辨认出具体器形。具体情况如图六。

图六.

3.铜器,出土了一枚铜镞。铜镞(2014HZHT1009 :2)出土于 T1009第一层,为青铜材质,长4厘米,为三棱形铜镞。保存状况一般,保留了镞的完整部分和铤的小部分。表白有少量铜锈。作为古代战争中的一种武器使用。如图七。

图七.

4.钱币。T1009中出土了秦半两铜钱(2014HZHT1009 :2)一枚。铜钱为圆形方孔,直径2.3厘米,孔的边长0.8厘米。材质为铜,上面刻有“半两”二字。铜钱保存状况一般,腐蚀生锈比较严重。该铜钱为秦汉时期的一种货币。如图八。

图八.

第Ⅱ发掘区以T2009为例。出土标本中有陶制品,石器,钱币。标本共计9件。另外,在本探方中发现了一枚人的头骨。

1.陶制品。出土标本有陶纺轮,鹿纹瓦当,陶刀。

陶纺轮(2014HZHT2009②:2)出土于T2009第二层。陶纺轮整体轮廓为圆形,中间有穿孔,直径2厘米,中间穿孔直径约0.5厘米。纺轮质地为泥质,颜色呈红色。表面无纹饰。如图九。

图九.

鹿纹瓦当(2014HZHT2009③:4)出土于T2009第三层。该瓦当为一鹿纹瓦当,质地为泥质灰瓦。保存状况良好,瓦当比较完整。瓦当上的纹饰鹿头部位有火烧的痕迹。鹿纹瓦当为半圆形,直径约18厘米。其中鹿的形象为一只奔跑的鹿,鹿首向后。如图十。

图十-1.图十-2.

陶刀(2014HZHT2009③:5)出土于T2009第三层。该陶刀为一残件,整体长度10厘米,最宽处约2.5厘米。颜色为深灰色。刀刃部位有明显的磨制和使用痕迹。详见图十一。

图十一.

2.石器,出土了石斧,石锛,穿孔石片各一件。

石斧(2014HZHT2009①:1),出土于T2009第一层。石斧为一残件,整体轮廓呈长方形,长约7.5厘米,宽约5厘米,厚度约1厘米。石材质地较硬,颜色深灰色。上面有比较明显的人工加工痕迹,既有打制痕迹,也有磨制痕迹。刃部加工精细。如图十二。

图十二.

石锛(2014HZHT2009②:1)石锛出土于T2009第二层,为一残件,轮廓呈不规则形状,最长边3厘米,最短边2厘米。体积较小。上面有磨制痕迹,韧部加工锋利。颜色呈灰色,质地较硬。如图十三。

图十三.

穿孔石片(2014HZHT2009②:3)出土于T2009第二层,石片整体轮廓呈菱形,菱形的边长约为1.6厘米。颜色呈灰白色,石料质地较软。中间部位有穿孔,钻孔方向为单向。推测其性质为古代的装饰品。如图十四。

图十四.

3.钱币。T2009中共出土2枚钱币,均为秦半两铜钱。其中一枚铜钱保存比较完好,“半两”二字比较清晰。另外一枚残损严重,只剩余铜钱整体的四分之一。秦半两铜钱的规格大小与T1009中出土的秦半两铜钱(2014HZHT1009 :2)相同。

4.在探方北壁中部1.2米深的位置出土了一枚人的头骨。由于头骨位置处于隔梁下面,在发掘之前,对探方进行了扩方。在T2009北隔梁的中部划出了一个东西70厘米,南北30厘米的范围进行扩方。经过发掘和整理,出土了人的头骨一枚,这一个体分为三部分,并且在这三部分之间夹杂着一块体积较大的石头。伴随头骨出土的还有三个比较完整的豆座,其中的一个较大,另外两个较小且规格相同。除此之外还有几片较大的陶片。

经过鉴定,头骨所属个体为一个10岁左右的小孩。根据头骨埋藏状态及其他出土物的种类和数量,对其性质作出判断,该现象应该不是墓葬,而是受到了二次扰动。由于后期人类的活动,形成了这种骨头和石头夹杂相伴出土的现象。如图十五。

图十五.

5.T2009出土了数量较多的动物骨骼。动物种属包括猪,马,牛,羊,狗,鹿等。骨骼部位包括股骨,下颌骨,掌骨,胫骨,肋骨以及大量的动物牙齿。探方中另

外出土了一枚鹿角。所有骨骼中,马,羊,狗的数量较多。所属部位中,下颌骨,牙齿所占比例较高。详见2014HZHT2009动物骨骼统计表。

2014HZHT2009动物骨骼统计表

出土地点:黄帝城遗址单位:2014HZHT2009 骨骼总数:87

部位种属牛马羊狗猪鹿兔其他总

比例

股骨 2 0 0 0 0 1 0 0 3 3.4% 掌骨 1 0 0 1 0 0 0 0 2 2.3% 胫骨0 0 1 2 0 0 0 0 3 3.4% 椎骨0 1 0 1 0 0 0 0 2 2.3% 下颌骨0 1 2 1 1 4 1 0 10 11.5% 肋骨0 0 0 0 0 0 0 5 5 5.7% 跖骨0 0 0 0 0 1 0 0 1 1.1% 肩胛骨0 0 0 0 0 0 0 1 1 1.1% 牙齿 1 3 2 0 2 3 0 0 11 12.6% 角0 0 0 0 0 1 0 0 1 1.1% 其他0 0 0 0 0 0 0 48 48 55.5% 总计 4 5 5 5 3 10 1 54 87 1 比例 4.6% 5.7% 5.7% 5.7% 3.4% 11.5% 1.1% 62.3% 1

五.结语

(一).对于战国秦汉时期遗存的认识 (以2014HZHT1009和2014HZHT2009出土的遗存为例,并结合整个发掘区的遗物出土状况进行分析)

1.黄帝城遗址战国秦汉文化层出土的陶器,完整或者能复原的器物很少,绝大部分为不能复原的残片。器形有鬲,盆,豆,甑,罐。陶器质料分为泥质和夹砂以及少量的夹蚌陶。泥质陶在数量上占据绝大多数;陶色方面,以灰陶为主,另有少量的红陶和黑陶;陶器纹饰多种多样,除了较多素面陶器外,有绳纹,弦纹,菱形纹,网格纹,刻划纹,弦断绳纹,按压纹,波浪纹,布纹,附加堆纹。绳纹和弦纹在数量上所占比例较高。

2.文化层中还出土了大量的砖瓦等建筑构件。砖瓦种类包括筒瓦,板瓦,瓦当。绝大多数砖瓦为残片,完整出土的较少。砖瓦多为泥质灰陶,纹饰以布纹和绳纹为主。出土的瓦当包括鹿纹瓦当,人面纹瓦当,云雷文瓦当。瓦当也以残件为主,完整者较少。

3.除了陶制品外,遗址中出土了一定数量的石器,铜器,铁器。石器方面,既有磨制石器,也有打制石器。质料包括砾石等。器形有石斧,石锛,石核,石片。其中部分石片色泽鲜亮,加工精细,形状规整,中间有钻孔,推测作为古代的装饰品加以使用;铜器方面,出土了铜镞,箭头,铜制品残件。铜镞和箭头作为古代战争中的武器使用,部分铜制品由于腐蚀残损严重,无法辨认器形和用途,现不予以分析;铁器中包括铁钉,铁器残件等。

4.遗址文化层中出土了一些钱币,钱币的种类主要为半两,五铢。大部分钱币保存状况良好,可以辨认类别,少量钱币残损严重。钱币的出土证明了秦汉时期该遗址有较多人类居住,同时推测钱币的出土可能与祭祀,墓葬的存在一定关系。

(二)总论

该遗址出土的考古遗存,秦汉时期比较集中,战国时期的较少。证明了该遗址在战国时期人口稀疏,发展到战国晚期,人口有较快增长,秦汉时期达到鼎盛。这一时期该遗址人口稠密,生产技术发展水平较高。

黄帝城遗址地层较薄,各层出土遗物均不甚丰富。这可能与该遗址地处山区,土地贫瘠,水资源短缺,自然环境和生存条件不够优越有关。同时,本次发掘属于考古实习性质的发掘,揭露面积不够大,只发现了灰坑,堆积等少量的遗迹现象,没有发现大型墓葬,建筑基址。所以本次发掘所反映的文化面貌不够全面,对于黄帝城遗址考古学文化的面貌研究与认识造成了一定的局限性。

同时通过本次考古发掘,我们也获得了关于黄帝城遗址的一些实物资料。黄帝城遗址隶属于张家口市涿鹿县,地处河北省西北部的桑干河流域,太行山脉与燕山山脉的交界处,位于河北,山西,内蒙古三大行政区交界处,向西北可以通向内蒙古草原西部腹地,向东南可以通向北京,华北,中原地区,处于北方草原文化与中原文化交流汇聚的中心,地理位置相对优越,在历史上占据有重要地位。黄帝城遗址战国秦汉时期考古遗存的发现,使得黄帝城遗址战国到汉代的文化实物资料得到一定程度的丰富;同时对于研究这一地区在战汉时期的生产生活状况,技术发展水平,人口稠密程度以及与北方草原民族文化和南方的中原文化交流融合状况有重要意义。

涿鹿县战国晚期地处燕国的疆域,同时又包含赵国文化的因素,黄帝城遗址战国晚期到秦代遗存的发现,对于研究当时燕赵文化的面貌特征,发展水平,还原战国晚期至秦代由分裂到统一,由征战到和平的大一统时代的历史文化真实面貌起到了一定作用!

商周中国:2016年商周时期考古发掘简报汇辑

商周中国:2016年商周时期考古发掘简报汇辑 华中地区河南省1、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郑州市南关街商代遗址发掘简报》,《华夏考古》2016年第1期。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河南安阳市殷墟 新安庄西地2007年商代遗存发掘简报》,《考古》2016年第2期。3、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信阳市博物馆、罗山县博物馆:《河南罗山天湖商周墓地M57发掘简报》,《华夏考古》2016年第2期.4、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河南省文物局南水北调文物保护办公室:《河南温县徐堡遗址两周墓葬发掘简报》,《中原文物》2016年第2期。5、郑州大学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河南荥阳官庄遗址2013年度发掘简报》,《中原文物》2016年第3期。6、河 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郑州市正兴商务大厦商代遗存发掘 简报》,《华夏考古》2016年第4期7、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门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三门峡市李家窑遗址两周 墓发掘简报》,《华夏考古》2016年第4期。8、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河南洛阳市西工区西小屯村春秋墓葬》,《考古》2016年第4期。9、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平顶山市文物局:《河南平顶山市蒲城店遗址西周遗存的发掘》,《考古》2016年第6期。10、郑州大学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中心、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河南荥阳市官庄周代城址

发掘简报》,《考古》2016年第8期。 湖北省:1、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盘龙城遗址博物馆筹建处:《2014年盘龙城杨家嘴遗址M26、H14发掘简报》,《江汉考古》2016年第2期。2、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随州市博物馆、出土文献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协同创新中心:《湖北随州叶家山M107发掘简报》,《江汉考古》2016年第3期。3、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武汉大学历史学院考古系、宜昌博物馆:《湖北宜昌万福垴遗址发掘简报》,《江汉考古》2016年第4期。4、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北荆州文物保护中心、枣阳市博物馆考古队:《湖北枣阳郭家庙墓地曹门湾墓区(2015)M43发掘简报》,《江汉考古》2016年第5期。5、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北荆州文物保护中心、襄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枣阳市博物馆考古队:《湖北枣阳郭家庙墓地曹门湾墓区(2014)M10、M13、M22发掘简报》,《江汉考古》2016年第5期。华北地区山西省:1、山西考古研究所:《山西长子县西南呈西周墓地发掘简报》,《考古》2016年第3期。2、中国国家博物馆、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山西沁县南涅水遗址考古发掘简报》,《华夏考古》2016年第3期。 河北省:1、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河北临城西古鲁营商代遗址发掘简报》,《文物春秋》2016年第1期。华东地区福建

《文物》杂志2009年第4期---湖北荆州谢家桥一号汉墓发掘简报_王明钦

26 图一 墓葬位置示意图 2007年11月中旬,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 关沮乡清河村的一座古墓遭到盗掘,被护墓 人员发现并及时报告公安部门进行了阻止。 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后,荆州博物馆于2007年 11月20~30日对该墓(编号为谢家桥一号汉 墓)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现将该墓的发掘 情况简报如下。 一墓地位置与墓葬形制 (一)墓地位置 谢家桥一号汉墓位于湖北省荆州市沙市 区关沮乡清河村六组,这里地处秦汉时期南郡 江陵县城郢城东约2公里,西北距楚故都纪南 城遗址约5.5公里。20世纪70年代疏通的太 湖渠自此地流过,谢家桥石桥横跨其上,谢 家桥一号汉墓位于桥西北部低矮的岗地上,地 理坐标为北纬30°22′34″,东经112°14′31.8″ (图一)。 (二)墓葬形制 该墓为长方形竖穴土坑木椁墓,方向16°。 有不规则的斜坡墓道,方向185°。墓口残长 6.08、宽4.06米,墓底长5.16、宽3.2米,墓坑 残深4.9米。墓壁斜内收,斜度为87°,且在东、 西壁约占椁高一半处各置宽0.1米的生土台阶 一级,在北壁自椁盖板以下置宽0.1~0.14米 的生土台阶两级。墓道残长7.15、宽2~2.42 米,墓道口最深处为2.95米,墓道的坡度为 23°。墓坑及墓道内填灰褐色杂褐红色斑的花 土,近椁盖约0.5米处及椁室四周填土的颜色 泛青,椁底板及垫木之下的凹槽内亦填灰褐色湖北荆州谢家桥一号汉墓发掘简报 荆州博物馆

27 图二 墓葬平面图 杂褐红色斑的花土。 棺椁保存完好。椁室长4.64、宽3.08、高1.85米。椁由盖板及外围扣合的“收方”(出土遣策自名)、墙板、挡板、底板以及底板下的垫木构成。盖板有6块,平列横铺,密封严实,长2.5、宽0.46~0.9、厚0.23米。盖板外围以端头透榫扣合一圈收方,东、西收方长4.72、宽0.28、厚0.26米,南、北收方长3.2~3.26、宽0.28、厚0.26米。墙板、挡板的长、宽及厚度不一,且上侧墙板、挡板的外壁均呈“凸”字形,墙板长3.74、宽0.57~0.61、厚0.2~0.25米,挡板长2.62~2.76、宽0.54~0.64、厚0.18~0.25米,墙板与挡板为未透顶的浅槽套榫结构。底板有5块,平列纵铺,中间及两侧的3块较厚,每块长4.1、宽0.5~0.51、厚0.25~0.28米,其余2块宽0.5~0.53、厚0.18米,5块底板拼合后总宽2.54米。底板下横置2根长方形垫木,垫木两端与两侧的椁底板以木楔拴锁,木楔长0.24、宽0.06、厚0.04米。 除去收方及椁盖板之后,椁室平面呈“ ”形,由2根纵 隔梁及2根横隔梁隔出棺室、东室、南室(足箱)、西室、 北室(头箱)各1个,各室之上均铺有分板。棺室与东室、南室、西室、北室之间皆有门窗结构。 棺为单棺,呈长方盒状,内外均髹黑漆,长2.48、宽0.88、高0.83米。棺盖与四周壁板的连 接采用“M ”形子母榫扣合,墙板与挡板的连接为凹凸边榫嵌接和子母透榫结构,墙板与底板的连接为栓榫结构。 棺内有大量的丝织品残片,保存情况较差。人骨架保存较好,头向朝北, 葬式为仰 湖北荆州谢家桥一号汉墓发掘简报 □

2006年甘肃礼县大堡子山东周墓葬发掘简报

?30?2006年甘肃礼县大堡子山东周墓葬发掘简报 早期秦文化联合考古队 2006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陕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中国国家博物馆、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西北大学文博学院五家单位组成联合考古队,对大堡子山遗址进行调查、钻探和发掘。在重点发掘21号建筑基址、祭祀遗 迹的同时,也发掘了几座中小型墓葬,现将发掘情况简报如下。 一墓葬分布与发掘概况 1992~1993年,大堡子山秦公大墓被盗。1994年3~11月,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大堡子山被盗大墓进行了抢救性清理,并在距离大墓不远处发掘了几座小型秦墓。2006年,联合考古队在发掘大堡子山遗址之前, 首先对整个遗址进行了全面调查和钻探,除发现夯土城墙、建筑基址、文化层堆积外,还钻探出中小型墓葬400余座。这些墓葬绝大部分已被盗扰,主要分布在大堡子山城址东北城墙外的山坡上,但城址内也有少量分布。 大堡子山遗址被分为四大象限,墓葬发掘主要集中在第I象限(东北)和第III象限(西南)。第I象限墓葬发掘区位于大堡子山东城墙外,数百座中小型墓葬分布在地势较为陡峭的几个台地上,面积达数万平方米。第III象限墓葬发掘区位于城址内,在21号建筑基址以北约150米处,即大堡子山梁向东北延伸的缓坡台地上。10月初至11月中旬,在第I象限发掘墓葬5座,编号为IM22、IM23、IM24、IM25(图一)。在第III象限发掘墓葬2座,编号为IIIM1、

?31? IIIM 2。此外,在同属于第III 象限的21号建筑基址内也发掘了2座墓葬,编号为IIIM 11、IIIM 12,这两座墓在本期大堡子山21号建筑基址的发掘简报中已见报道。两处墓葬发掘区的地层堆积较为简单。其中第I 象限墓葬发掘区的地层分为2层,即耕 土层和近现代扰土层,耕土层厚20~30厘米, 扰土层厚30~60厘米。所发掘的5座墓葬均开 口于扰土层下,并打破原生土层。第III 象限墓 葬发掘区的地层堆积可分为4层。第1层为耕 土层。第2层为近现代扰土层,厚10~25厘米。 第3层为战国时期的文化层,厚30~35厘米,2006 年甘肃礼县大堡子山东周墓葬发掘简报

山东阳信县李屋遗址商代遗存发掘简报

山东阳信县李屋遗址商代遗存发掘简报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中心滨州市文物管理处关键词:山东李屋遗址盐工定居地盔形器制作殷墟时期 KEYWO RDS :Shandon g Liwu Site Residence of Salt Workers Manufactor y of Helmet 2sha p ed Potter y Yinxu Period ABSTRACT :In t he summer of 2003,t he j oint archaeolo g ical fieldwork team or g anized b y Shandon g Provincial Instit ute of Cult ural Relics and Archaeolo gy and ot her instit utions conducted corin g and exca 2vation to Liwu Site at Yan g xin Count y .Liwu Site com p rised sout h and nort h settlement unit s ,t he nort h of which could be divided into t hree subunit s.Each unit or subunit had it s own houses ,court y ards ,cemeteries ,workin g areas and dail y ref use dis p osal areas ,t he usa g es of which lasted f rom Phase Ⅰto Phase Ⅳof Yinxu Period ,im p l y in g t hat t hese unit s were stable p roduction and consum p tion communi 2ties.The feat ures of t he p otter y helmet 2sha p ed vessels and t he im p lement s made of stone ,bone and clamshells and t he sit uations of t he animal remains uneart hed f rom t his site all showed t hat Liwu Site was t he dwellin g area for t he salt workers and t heir families in t he seasons of summer ,aut umn and winter. 李屋遗址位于山东阳信县水落坡乡李 屋村东南1公里,地处阳信、沾化、滨城三县 (区)交界处(图一)。遗址所在地海拔约8 米,地势平坦,东距现海岸40多公里。2002 年,文物部门为配合滨州至大高的高速公路 建设开展工作时发现该遗址。2003年夏,山 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与滨州市文物管理处等单位组成联合考古队对李屋遗址进行了钻探和发掘。现将此次发掘的收获介绍如下。一、遗址堆积情况遗址所在地属黄河三角洲,地表被黄河、徒骇河等河流泛滥带来的淤泥、淤沙层 所覆盖。遗址中部有一条南北向的排水沟, 村民在遗址东北处取土留下大坑。取土坑和 排水沟以及遗址周围纵横的水沟(小河)为 我们了解遗址规模、遗迹分布和堆积情况提 供了参考断面。发掘前对遗址及其周围进行 了系统调查和普探,发掘结束后,在初步了 解该地各遗迹堆积特点和堆积性质的基础 上,又对遗址及重要遗迹如房址垫土等进行 了钻探,基本搞清了该遗址各时期的遗迹分 考古2010年第3期○本刊专稿第3期 ?3(总195)?图一 李屋遗址位置及周围遗址分布示意图

考古发掘管理办法

考古发掘管理办法 (国家文物局1998年第2号令)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考古发掘管理工作,保护我国历史文化遗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细则》和《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善文物工作的通知》,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在中国境内地下、内水和领海所进行的一切考古发掘和水下考古活动。 第三条国家文物局统一管理全国考古发掘工作,一切考古发掘工作都必须履行报批手续。 第二章资格审定 第四条考古发掘实行团体和个人领队负责制。具有考古发掘团体领队资格的单位可申请考古发掘项目,具有考古发掘领队资格的个人经具有考古发掘团体领队资格的单位指派,担任考古发掘项目的领队。 第五条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国家文物局直属考古科研单位,高等院校考古系(专业)和省、自治区、直辖市所属文物考古机构及有条件的地、市所属文物考古机构,具备下列条件者可申请考古发掘团体领队资格: (一)具备一定数量受过高等学校考古专业训练,能从事考古发掘的专业人员,其中具有考古发掘个人领队资格的专业人员不得少于4人; (二)具有受过专业训练、能从事文物保护工作的科技人员; (三)具备必需的考古发掘和文物保护设备; (四)具备从事一般性文物保护处理的实验室; (五)具有保证文物安全的文物库房和整理场地。 第六条申请考古发掘个人领队资格的专业人员,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一)大学考古专业(含本科、硕士、博士研究生)毕业,取得中级专业技术职称后,从事考古发掘工作2年以上;非考古专业(含本科、硕士、博士研究生)毕业,取得中级专业技术职称后,从事考古发掘工作2年以上,经国家文物局田野考古培训班或国家文物局委托指定的考古研究单位考核合格者; (二)具有独立组织考古调查、勘探、发掘的能力,胜任《田野考古工作规程》规定的领队职责,并能组织编写考古发掘报告; (三)作为组织者之一或主要参加者,完成过一项以上较重要的考古发掘工作,并执笔完成年度考古发掘简报或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完成中型考古发掘报告; (四)在组织和实施考古发掘过程中,熟悉考古学某一领域的前沿问题,能根据学科发展趋势选定并研究有一定学术价值的课题,撰写有一定学术水平的论文。 第七条由国家文物局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组成国家文物局考古发掘资格评议委员会负责考古发掘资格审定: (一)申请考古发掘团体领队资格的单位,需提交考古发掘团体领队资格的申请报告,经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门研究同意后,报国家文物局考古发掘资格评议委员会评议;对评议通过的单位,由国家文物局审查批准并颁发证书; (二)申请考古发掘领队资格的个人,需填写《中华人民共和国考古发掘领队资格申请书》一式两份,并提交1-2篇田野发掘简报和代表性学术论文;由所在单位推荐上报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考古发掘资格初评组签署评议意见;经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文物行政部门研究同意后,报国家文物局考古发掘资格评议委员会评议;对评议通过的个人,由国家文物局审查批准颁发证书; (三)考古发掘资格审定工作原则上每一年一次,国家文物局考古发掘资格评议委员会可根据需要对申请单位和个人进行调查和组织考核。 (四)经国家文物局考古发掘资格评议委员会评议,国家文物局可注销不称职的单位和个人的考古发掘团体和个人领队资格。 第三章项目申请和审批

绍兴文物之坡塘306号墓

绍兴文物之坡塘306号墓 绍兴文物之坡塘306号墓 编号为绍M306墓位于绍兴市坡塘公社狮子山西北坡,1982年3月发掘。该墓为浙江省内首次发现的一座较大型的先秦墓葬,形制为阶梯墓道带壁龛的土坑墓,年代为战国初期。该墓清理处随葬品有铜器、金器、玉器等,总计1244件。其中如乐伎铜屋、镇墓兽座、四龙纹小阳燧和玉耳金舟等,都是等级较高也较为罕见的文物,这些国宝,大部分藏于浙江省博物馆。发几张我拍的照片,与各位分享。 1· 乐伎铜屋此墓出土的最为珍贵之文物,通高17厘米,平面作长方形,面宽13、进深11.5厘米,三面有墙,阔、深均为三开间;四角尖顶,中有八面形立柱,柱顶立一大尾鸠;柱面为S形勾连云纹,屋顶、后墙及四阶均饰方形结构勾连回纹;室内跪6人,分别作敲鼓、吹笙、抚琴状。此铜屋不仅造型从未见于世,更令人叫绝的是其通体碧绿,宛如玉雕,2500年的绍兴水土竟将它外表养育成如此品质,真乃鬼斧神工! 乐伎铜屋现藏于浙江省博物馆

可惜光线太暗,看不到里面的乐伎 2·铜镇墓兽座方形,盝顶,上有插孔柱,椭方形,中空,四周饰蟠螭纹;座体铜质外壳每面饰有镂空凤纹六组,原镶嵌绿松石,现已脱落;铜壳内灌铅,与插孔柱相接;座体四角有跪人做足,跪人身饰云雷纹,双手双膝着地,引颈昂首,目视前方,以榫卯结构与座体相连。 此“镇墓兽座”其实就是镇墓兽,只不过上面插的东西已腐烂,我们无从知道其形状而已。但是,战国时代的镇墓兽湖北、河南均有出土,只不过其“座”的部分均为木质,而上面插的鹿角保存完好,我们可以据此想象绍兴的铜镇墓兽的“上层建筑”部分。 铜镇墓兽现藏于浙江省博物馆3·玉耳金舟椭圆形,敛口,卷沿,鼓腹,平底;两耳为玉质,呈圆环形,外饰卷云纹;高6、径11.2-14.2厘米,连耳重285克。罕见,金光闪闪。 玉耳金舟现藏于浙江省博物馆4·四龙纹阳燧径3.6厘米,桥钮,细密的碎点纹之上,环布着四龙,作昂首舞爪状,

《文物》杂志2008年第11期--2006年甘肃礼县大堡子山祭祀遗迹发掘简报_王刚

·14·2006年甘肃礼县大堡子山祭祀遗迹发掘简报 早期秦文化联合考古队 20世纪90年代初,礼县大堡子山秦公大墓被盗掘,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随后对被盗大墓进行清理,发掘2座中字形大墓和2座车马坑(其中1座未清理)。本次发掘的祭祀遗迹位于被盗掘大墓(M2)西南20余米处,海拔高度为1540米(发掘位置参见本期《大堡子山21号建筑基址发掘简报》)。 祭祀遗迹发掘区属于大堡子山遗址第IV 象限A1区,发掘5×5米探方18个(T2602~T2605、T2702~T2705、T2802~T2805、T2902~T2904、T3002~T3004),布方面积459平方米,部分探方未打隔梁,实际发掘面积380平方米。发现的主要遗迹有乐器坑1座,人祭坑4座。 一发现与发掘过程 据钻探报告,在1992年被盗掘大墓(M2)的西南部20多米处发现被盗后的中型“残墓”1座,有待进一步发掘。2006年9月初,大堡子山遗址考古发掘正式开始,首先在21号建筑基址布方,其后,对钻探出的这座所谓“残墓”进行清理发掘。根据钻探提供的“残墓”大致位置,我们采用探方发掘方法,首先布T2803、 T2804

两探方,中间不留隔梁,实际发掘面积5×10米。揭露至第二层(被盗大墓清理后的堆积土)时,发现4处盗坑,在清理完3处较小的盗坑后,集中力量清理编号为盗坑2的大盗坑。该盗坑占据T2803大部和T2804北部。盗坑开口为不规则椭圆形,土质疏松,下部缩小变为东北—西南方向的圆角长方形。盗坑长约5.6、宽3.9、深3.4米,坑低距地表深4.2米。在该盗坑东北部深约2米处发现人骨,后来判断应是被破坏了的1个人祭坑(K3)。因为有人骨的存在,钻探人员据此认为可能有墓葬存在,但发掘后证明所谓“残墓”实际上是盗坑(礼县一带的盗坑均大致呈长方形)。在清理完盗坑后,即从平面逐层向下挖,在深度距地表约2.15米处,T2803西北部发现一段东西向的土色分界线,相当模糊,不能肯定是何种遗迹现象,故又继续逐层向下发掘,以便确认该线条走向及寻找拐角。至2.3米处,该线条稍微清晰一些,并继续向东延伸。在刮地层平面时,于该线条以北约0.2、距探方西壁约1米处发现一青铜器环耳。 从发现的青铜器耳推测此处当有重要遗迹,但从土质土色判断不像是墓葬。为确定青铜器所在遗迹的范围,又反复进行平面铲刮。由于范围较小,很难弄清遗迹轮廓线的走向,但已确定该铜器所在的遗迹范围较大,有必要继续扩方以寻找遗迹平面轮廓。随后首先在T2803东、北、西三面开5×5米探方7个(T2702、T2703、T2802、T2902、T2903、T3002、T3003)。其中,T2802南部第⑥层下发现坑(K1) 1个,内埋葬两具骨架,肢体屈曲,属非正常死亡,后定性为人祭坑。在T2903、T3003~3004也相继发现2个人祭坑(K2、K4)。此外,钻探时西边发现有石块分布,为弄清该现象,在最西边新开T2602、T2603、T2604、T2605、T2704、T2705共5个探方。 在清理人祭坑(K1)的同时,继续寻找出青铜器耳所在的遗迹范围。由于发掘面积的扩大,铜器耳所在的遗迹逐渐清晰。该遗迹为一东西向的长方形坑(K5),宽约2.1、长8.8米。 2006 年甘肃礼县大堡子山祭祀遗迹发掘简报 ·15·

西安地区汉至宋元时期墓葬发掘简报统计

西安地区汉至宋元时期墓葬发掘简报统计 期刊文章作者刊号页码 中国考古学年 鉴 魏晋至明清考古段鹏琦1985 64 中原文物河南唐墓概说赵会军1984 04 84 考古与文物咸阳西汉墓清理简报咸阳市博物馆薛恩 光 1984 05 14 人民日报陕西发现一批罕见中唐古墓1984 03 12 考古与文物汉中市北郊石马坡南宋墓清理记刘长源1984 05 56 中原文物陕西扶风石家一号汉墓发掘简报罗西章1985 01 10 文博西安东郊元刘义世墓清理简报陈安利1985 04 5 中国考古学年 鉴 西安大白杨汉墓1987 264 考古与文物西安西郊曹家堡唐墓清理简报张海云廖彩梁等1986 03 22 文物长安郭村发现唐张智慧墓阎志利1986 05 61 考古与文物西安东郊隋唐李椿夫妇墓清理简报桑绍华1986 03 22 中国考古学年 鉴 西安北郊大白杨村汉墓1988 46 中国考古学年 鉴 西安交通大学西汉壁画墓1988 239 中国考古学年 鉴 西安市东郊东汉墓1988 240 考古与文物西安南郊曲江池汉唐墓清理简报徐进张蕴1987 06 40 中国考古学年 鉴 西安向阳公司汉、晋、唐墓葬257 中国考古学年 鉴 西安市南郊净水厂汉、唐墓群258 中国考古学年 鉴 西安国棉四厂五座唐墓261 中国考古学年 鉴 长安县西韦村唐、金墓葬262

文博西北大学医院汉墓清理简报戴彤心贾麦明1988 06 22 考古与文物西安东郊隋舍利墓清理简报郑洪春1988 01 61 考古与文物西安西郊唐西昌令夫人史氏墓陈安利马骥1988 03 37 文博西安曲江元李新昭墓马志祥张孝绒1988 02 3 中国考古学年 鉴 西安东郊国棉五厂汉墓1991 310 考古略论西安地区发现的唐代双室砖墓齐东方1990 09 858 中国文物报临潼发现秦人砖室墓葬林泊19900510 1版考古与文物西安净水厂汉墓清理简报1990 06 47 中国文物报西安东郊汉墓出土一批重要文物呼林贵19900913 1版考古与文物西安东郊田王晋墓清理简报1990 05 50 考古与文物长安县北朝墓葬清理简报1990 05 57 文物西安西郊唐墓陈安利马咏忠1990 07 43 中国文物报西安白鹿原发现一批唐代墓葬呼林贵19900719 1版考古与文物西安北郊枣园汉墓发掘简报1991 04 12 考古与文物西安灞桥区政府基建工地汉墓清理 简报 1991 04 41 考古与文物西安东郊华厂汉墓发掘简报李恭1991 04 46 考古学报西安北郊汉墓发掘报告1991 02 239 文博西安东郊国棉五厂汉墓发掘简报1991 04 3 考古与文物西安热电厂基建工地隋唐墓葬清理 简报 张达宏等1991 04 50 考古与文物西安三桥车辆厂工地发现唐裴利夫 妇墓 桑绍华1991 06 25 考古与文物西安东郊黄河机械厂唐王代墓发掘 简报 李友辉1991 06 16 文物西安王家坟唐代唐公主墓陈安利马咏忠1991 09 16 考古西安东郊发现一座唐墓陈定荣1991 03 286 考古与文物西安市北郊金代墓葬发掘倪安志等1991 06 32

第三节东周时期秦墓葬制

第三节xx墓的埋葬制度 一xx墓的分布与分类 ???东周秦墓主要分布于关中和陇东地区,到1994年,在已被发现的上千座秦墓中,关中及陇东地区的就有622座 (1)?。如今,随着xxxx墓地 (2)和xx店子墓地 (3)资料的发表,关中及陇东地区东周秦墓已达900余座。本文所探讨的即是关中和陇东地区的东周墓葬。 ???虽然到了战国晚期,随着秦人的进军步伐,包括山西、河南等地在内的关东地区亦开始出现秦墓,但东周秦墓仍主要以关中及陇东地区为代表,尤其是关中秦墓最能体现秦文化本色 (4)。有学者将关中秦墓划分为四个集中区域和四种类别 (5),四个区域是宝鸡地区、西安地区、铜川地区、大荔地区,这四个地区分别位于关中平原的西部、中部、北部、东部,在前两个地区发现的秦墓较多,而后两个地区则较少;四种类别是随葬青铜礼器的A类墓,随葬仿铜陶礼器的B类墓,随葬日用陶器的C类墓,无随葬品的D类墓。亦有学者根据随葬鼎制,将铜、陶礼器墓分成三类,即五鼎墓、三鼎墓、二鼎墓和一鼎墓,另外,再加上实用陶器墓以及无容器墓,共分成五类 (6)。也有仅将陵园大墓定为大型墓,余者皆划分为小型墓的 (7)。 ???在这里,我们参照上述划分法,经综合而细分为六类,第一类是有“中”字形或“甲”字形墓道的大型青铜器墓;?第二类是随葬青铜器的竖穴或洞室墓,即中小型青铜器墓;第三类是仿铜陶礼器墓;第四类是日用陶器墓;第五类: 无随葬容器墓;第六类:

无随葬品墓。 〖注释〗 (1)xx学理、xx儒、xx等: 《秦物质文化史》第302—303页,三秦出版社,1994年。 (2)xx文物考古研究所: 《xxxx墓》,三xx出版社1998年。 (3)陕西省考古研究所: 《陇县店子秦墓》,三秦出版社1998年。 (4)xx: 《秦墓初探》,《考古》1982年第1期。 (5)xx: 《关中秦墓研究》,《考古学报》1992年第3期。 ?? (6)李进增: 《关中东周秦墓与秦国礼制兴衰》,《考古与文物》1991年第1期。?? (7)?xx: 《略论陕西春秋战国秦墓》,《考古与文物》1981年第1期。??????二典型东周xx墓 (一)xxxx墓地

河北省张家口市涿鹿县黄帝城遗址发掘简报

河北省涿鹿县黄帝城遗址发掘简报 吉林大学文学院博物馆学系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闫桂林 〖内容提要〗2014年7月至9月,由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和涿鹿县文物局组成的黄帝城考古队对涿鹿县黄帝城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黄帝城遗址包含有战国至秦汉时期的考古遗存。战国秦汉考古遗存的发现,对于研究黄帝城遗址以及周边包括涿鹿县等冀西北地区的考古学文化时代及归属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涿鹿故城黄帝城战国秦汉 一.遗址概述及发掘情况 黄帝城遗址位于河北省涿鹿县矾山镇三堡村北,地处涿鹿县矾山盆地中,海拔高度为733米。遗址东北角地理坐标为北纬40°13'32.3",东经115°24'18.4"。遗址平面为不规则四边形,南北长500余米,东西宽450-500米,城址周围存有高低不等的城墙。城内遗物较丰富,以灰陶片和瓦片为主,另有少量的石制品。但由于未进行科学发掘,长期以来对该遗址的性质和年代等问题一直未能解决。近些年来,当地农民在城内栽种果树和葡萄,对遗址的文化层破坏较为严重。2014年7月至9月,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和涿鹿县文物局对该遗址进行了联合发掘,出土了大量的遗迹和遗物,通过此次发掘对该遗址的文化特征和年代等问题有较深的认识。现将本次发掘中T1009和T2009的发掘情况报告如下。 本次发掘共分为2个发掘区,均位于黄帝城遗址东北角。第Ⅰ发掘区西南基点坐标为(40°13′26.4″N,115°24′15.4″E),高程733米,为南北方向一排探方,共10个探方,探方规格5×5米;第Ⅱ发掘区西南基点坐标为(40°12′54.1″N,115°24′09.7″E),高程732米,为南北两排10个探方,探方规格5×5米。两个发掘区,除隔梁和关键柱外,每个探方的主体发掘面积均为4×4米(进行扩方的探方除外)。 二.地层堆积 本次发掘共包括Ⅱ个发掘区,发掘区文化层分布不均匀,地层堆积厚度不同。现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