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中国近代史(下)

中国近代史(下)

中国近代史(下)
中国近代史(下)

中国近代史(下)

历史系李爱峰

导言

?一、中国近现代史的历史分期问题

?1、中国近代史的上限与下限

?1840年?a1949年李新在拟《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通史》提纲,在第一卷前言中明确表示?°本书写的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后期?a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历史,它是近代史的一部分。所以,没有采用现代诗这个比较合乎习惯,但却不合乎科学的名称?±?2、中国近代史的分期标准

?第一,以社会形态变化为标志

?第二,历史分期由具体的历史事件作为标志

?二、中国近现代史的研究对象

?以1919年以后的中国社会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作为研究对象,应该包括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包括社会各阶级、集团、政党和各个民族的活动。总之,中国现代史的体系应该能够反映中国现代社会的全貌,体现出中国现代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三、中国近现代史的历史线索

?1、1919年5月4日—1923年12月五四运动中共创立

?2、1924年—1927年国民革命北洋军阀的末路

?3、1927年—1937年7月国民党全国统治的确立

?共产党工农武装割据

?4、1937年7月—1945年8月抗日战争

?5、1945年8月—1949年10月国民党统治的崩溃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四、学习目的和要求

?1、目的

?第三,形成国家意识

?第四,了解国情,获得启示

?2、要求

?第一,把历史作为一门学科来学习、研究。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了解历史,而是认识历史。历史分为本体和认识两个方面。

?第二、不仅掌握一般的历史史实,而且要了解此史实的前因后果,了解其在历史长河中与其它史实的联系。

?为此,就要研究历史,尤其研究、钻研收集原始史料,并借助于一定的理论与方法来分析、研究,获得新的认识。

?第三,为了更好的认识历史一定要加强理论的学习,阅读史学理论著作、与阅读社会学、政治学、文化学、军事学等有关的理论书籍,注意新观念、新理论的借鉴和运用。

?四,参考书

?1、《毛泽东选集》

?2、其它领导人的著作

?3、胡绳《中国共产党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

?4、彭明《五四运动史〉

?5、李新陈铁健《伟大的开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

?6、李新《国民革命的兴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

?7、军事科学院历史研究部《中国抗日战争》(上、中、下)解放军出版社1991—1994年版

?刊物:《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抗日战争研究》

?《中共党史研究》《民国档案》

第一章五四运动中共创立

?一、五四运动

?(一)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

?1、军阀割据中国社会无序

?2、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

?3、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4、十月革命的影响

?1,军阀割据中国社会无序

?(1)军阀割据

?1916年袁世凯死后直到1928年

?(2)皖系军阀的统治

?对内专制独裁。其表现:第一,以内阁制架空黎元洪,造成北京政局不稳

?第二,肆意破坏民主共和。不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组织了临时参议院和安福(北京安福胡同)国会,玩弄共和花招,实行军阀独裁统治。

?第三,扩充皖系势力以实现“武力统一”中国的野心。对孙中山领导的广东护法军政府,大量用兵。

?对外出卖国家的主权。

?2、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

?(1)民族资本主义的“黄金时代”的到来

?其因(1)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共和体制,提高了资产阶级的地位,他们的思想得到了较大的解放

?(2)北洋军阀要利用中华民国这块招牌,取得资产阶级的支持和征取税款,从而在立法上承认并在一定程度上保护民族工商业,以刺激民族资本家投资办厂积极性?(3)各派军阀的四分五裂、极不稳定的政治局面,给官僚资本造成分散的特点,谁也形成不了垄断。官僚资本掌握的矿业不多,工业尤其少。为挽回利权,振兴中华各事业团体纷纷建立。一个兴办近代工业的热潮,迅速兴起。

?(4)帝国主义的世界大战,无暇东顾,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这给中国民族资本近代工业造成了发展的时机

?(2)新的社会力量比较快的成长起来

?资产阶级:辛亥革命前后有5万人,五四前后增加到10万余

?知识分子队伍也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工人阶级::

?产业工人1913年前60万1919年增到200万人

?中国工人阶级同其他工人阶级一样与最先进的生产方式相联系,是新的生产力的代表,富于组织性,除此还有自身的特点:高度集中;深受帝、封、官僚资本主义三种压迫;中国工人大半出身于破产的农民

?3、新文化运动

?(1)新文化运动出现的背景

?第一,民族危机促使民族反省的结果

?第二,民主革命的挫折呼唤文化更新

?第三,近代知识分子群的出现是新文化运动不可或缺的主体力量

?第四,思想文化领域的尊孔复古逆流

?(2)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第一、提倡民主与科学

?民主就是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和个性解放。民主政治以法国为榜样,反对君主专制和军阀独裁;实行民主体制。

?个性解放:每个人都有平等自由的权利,有资格参与决策,对政治实行监控

?科学指号召人们发扬科学的精神,以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看待客观事物。树立起积极进取的科学精神。陈独秀把二者比喻成车之两轮,缺一不可。民主与科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最基本的内容

?第二、提倡资产阶级的新道德反对封建主义的旧道德

?第三,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开展文学革命

?要宣传民主科学和反对旧礼教旧道德,教育国民,就得适应进步了的社会现实,采取新的文字表达形式。这样,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他们在1917年发起了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的新文化运动

?(3)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及缺陷

?历史意义

?缺陷:1、只局限于知识分子的小圈子之中,没有同广大的工农群众相结合,减低了运动的效果

?2、其目的是反对军阀专政,争取建立民主政治,但他们不批评时政,不把当时人民群众的反袁,反段、反帝斗争同文化革命结合起来,因此没有给北洋军阀的统治以强烈的震动

?3、全盘否定传统文化,提出“全盘西化”造成一定的消极影响

?4,十月革命的影响

?“五2四运动是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爆发的”《毛选》

?第一,先进分子在十月革命的影响,立即起来学习、宣传、研究十月革命。

?第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开始传播。

?(二)五四爱国运动

? 1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2、过程

?5月4日—6月3日主力学生北京

?6月3日—6月8日工人上海

?(三)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1、它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毛泽东“五四运动杰出的历史意义,在于它带着辛亥革命不曾有的姿态,这就是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对封建主义”《毛选》第二卷

?

?“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一百年来其优秀人物奋斗牺牲,前赴后继,摸索救国救民的真理,是可歌可泣的。但是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之后,才

找到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最好的真理,作为解放我们民族的最好的武器,而中国共产党则是拿起这个武器的倡导者、宣传者和组织者”《毛选》第三卷796页

?2、它是一次真正的伟大的群众运动

?3、促成了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的结合,从思想上、干部上准备了中共的成立?4、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

?(1)五2四运动在当时世界革命号召下,是在俄国革命号召下,是在列宁号召下发生。五2四运动是当时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分。

?(2)“五2四运动时期虽然还没有中国共产党,但是已经有了大批的赞成俄国革命的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

?(3)“五2四运动,尤其开始,是共产主义的知识分子,革命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三部分人的统一战线的革命运动。……但发展到六三运动时,就不但是知识分子,而且是广大的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参加,成了全国范围的革命运动了”。

?(4)五2四运动在思想上和干部上准备了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又准备了五卅运动和北伐战争。

?(四)学术观点

?1、五四运动的领导者

?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

?资产阶级民主派

?2、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3、五四运动的彻底性问题

?二、中共的成立

?(一)中共成立的历史条件

?(二)中共成立的过程

?(一)中国共产党创立的历史条件

?1、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和中国工人运动的发展为中共的创立奠定阶级基础

?2、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共创立奠定思想基础,也是中共建党不可缺少的思想条件

?(1)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破产

?(2)传播的途径

?第一,办刊物;第二,创立团体;第三,翻译出版马克思主义原著;第四,宣传介绍马克思主义原理

?(3)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与三次论战

?第一,问题与主义的论战

?第二,关于社会主义的论战

?第三,关于无政府主义的论战

?3、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出现为中共的创立提供了组织基础。

?(1)无产阶级政党产生的客观规律

?列宁指出:“马克思、恩格斯的主要功绩,就在于引导社会主义同工人运动结合起来,他们创立的革命理论,阐明了这种结合的必要性”“社会民主党是工人运动与社会主义的结合”。(《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208页)?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进一步阐

明:“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是在俄国十月革命和我国‘五四’运动的影响下,在列宁领导的共产国际帮助下诞生的。”?(2)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及其活动

?第一,办刊物,向工人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宣传

?第二,开办劳动补习学校,向工人讲述马克思主义

?第三,帮助工人建立工会,组织工人开展活动

?(二)中共创立的过程

?1、中共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第一,召开的情况和主要内容

?第二,历史意义

?2、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第一,1921年—1923年的国际国内形势

?国际形势:帝国主义国家的稳定;社会主义苏联的稳定

?国内形势:各帝国主义协同侵略侵略中国;各派军阀纷争不断

?表现:华盛顿会议

?直皖战争、第一次直奉战争

?第二,列宁关于民族殖民地问题的基本思想

?其一,帝国主义时代,整个世界形成了压迫民族和被压迫民族,帝国主义国家的社会主义革命和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的敌人相同,二者应联合起来。

?其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革命的第一步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必须有无产阶级领导。

?其三,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中无产阶级的基本策略,必须与农民建立联盟,同时要联合资产阶级民主派,但不能同他们混为一体,必须一开始就保持自己的独立性。

?其四,殖民地、半殖民地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

?第三,中国共产党第二次代表大会的召开

?第四,主要内容

?其一、分析了中国革命所处的时代和国际环境。

?其二、分析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现阶段中国革命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基本是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

?其三,制定了中共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

?其四,提出了革命的策略。

?通过了《关于民主的联合战线决议案》。

?第五,历史意义

?(1)第一次提出了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2)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建党工作的完成,中国革命进入新时期。

?(3)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原理和中国革命实际的初步结合。

?三,中共领导下的中国工农运动的第一次高潮

?(一)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次高潮

?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是这次运动高潮的前奏

?1、香港海员大罢工

?1922.5.1在广州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

?2、安源路矿大罢工

?3、京汉铁路大罢工

?历史意义、教训:第一,它标志着中国工人运动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从改良生活的经济斗争转变到争取自由的政治斗争阶段。

?第二,极大地提高中国工人阶级和中共的政治地位和威信。

?教训:革命统一战线

?武装斗争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早期农民运动

?1、彭拜的领导的海、陆丰农运动

?2、湖南衡山的农民运动

思考题

?1、五四运动爆发的基本原因、导火索、直接斗争目标和发展阶段。

?2、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为什么说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开端?

?3、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4、为什么说中共二大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的初步结合?

?5、第一次工人运动有哪几次重要罢工?其意义及提供的经验教训是什么?

作业习题及参考书

?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为什么说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的开端?

?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近代中国经济、政治发展和思想演变的必然结果?

?李新《伟大的开端》

?《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五四运动》

?彭明《五四运动》

第二章国民革命北洋军阀的末路

?导言

?1、中共在国民革命中的历史地位

?2、历史阶段的划分

?3、1924年?a1927年的国际形势

?第一节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第二节革命统一战线领导下的工农兵运动

?第三节革命统一战线内部争夺领导权的斗争

?第四节革命统一战线的分裂革命革命的失败

?导言

?1、中共在国民革命中的历史地位

?2、历史阶段的划分

?3、1924年—1927年的国际形势

?两种不同性质的稳定

?资本主义世界的相对稳定

?社会主义苏联的稳定

?斯大林在1927年4月发表的《中国革命问题》中说:“帝国主义基本上是以统一战线来进攻中国革命的,现时帝国主义者中间已没有十月革命以前存在于帝国主义阵营内部,并消弱了帝国主义的那种分裂和战争—这一事实说明,中国革命在通向胜利的道路上遇到的困难比俄国革命多得多”[《斯大林全集》]

?第一节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一、革命统一战线建立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必要性:1、马列主义的重要原则

?2、中国社会基本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可能性:1、孙中山改组国民党的主观因素其一,对苏俄和中共认识;其二,农工观的转变;其三对国民党私弊的明察;其四,孙中山致力于国民党改组。

?2、中共对国民党认识的提高。

?3、共产国际及代表的积极促成其一,在联合对象和形势上的正确主张;其二,在保持共产党的独立性方面的正确主张。

必要性:

1、是马列主义的重要原则

列宁说“要战胜强大的敌人,只有尽最大的力量,利用一切机会来获得大量的同盟者,尽管这些同盟者是暂时的、动摇的、不稳定的、靠不住的、有条件的、谁不懂得这一点,谁就丝毫不懂得一般的现代科学社会主义”

《列宁选集》第四卷第225页

2、是中国社会基本矛盾发展的必然的结果

可能性:1、孙中山改组国民党的主观因素

第一、孙中山自走上革命道路开始就怀着一颗强烈的报国之心。

他认为“惟我辈既以担当中国改革发展为己任,虽石烂海枯,而此身尚存,此心不死”

《孙中山全集》第三卷第74页

孙中山的信条“夫事应顺乎天理,应乎人情,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而为先知先觉者所决志行之,则断无不成者也”

《孙中山选集》上卷第168页

?第二、他晚年对苏俄、中共认识上的飞跃

?

?“十分钦佩,并愿中俄两党共同团结战斗”

?

?“十月革命使人类产生了大希望,从今后只有沿着苏俄指出的革命道路才能胜利”

?《宋庆龄亲笔答复问题》

?“我党今后之革命,非以俄为师,断无成就”

?《孙中山选集》下卷第948页

?孙中山认为李大钊“是他真正的革命同志”,“在斗争中能依靠他们明确的思想和无畏的勇气”

?《宋庆龄选集》第465页

?第三、对农工民众态度的转变

?“兵力虽成功,而革命仍未成功,因我党尚欠缺力量之故,是何种力量,就是民心力”,“革命行动欠缺民心力,无异无源之水,无根之求”。

?他认定“要国内人民与我党同一个志愿,要使国内人民与吾党合作,因为革命奋斗必如此可以成功”

?胡汉民编《总理全集》第二卷第314—315页

?“国民革命之运动,比恃全国农夫、工人之参加然后可以取胜”,确认国民党的历史使命必须是“谋农夫、工人之解放”

?《孙中山选集》第593—594

?第四、对国民党内部积弊的明察

?“民国成立以后,我们的党务反不如以前,几成了一盘散沙,把以前的革命精神都无形丧失了”

?《孙文全集》第三册第509页

?“国民党在堕落中死亡,因此,救活他就需要新鲜的血液。”

?宋庆龄《儒教与现代中国》

?第五、孙中山致力于国民党改组和联俄政策的确立

?1923年1月26日《孙文越飞》宣言其内容:

?(1)关于共产主义和苏维埃制度是否适宜于中国

?(2)关于苏俄对孙中山革命党的援助

?其一、孙中山要求苏联给予财政、人才的援助

?其二、重申1920年9月15日第二次对华宣言的原则

?其三、规定中东铁路留待将来中俄会议协商解决。无偿归还不复存在?其四、关于外蒙古问题

?2、中共对国民党认识的提高

?3、共产国际及代表的积极促成

?其一、在联合对象和形式上的正确主张

?其二、在保持共产党独立性方面

?1923年共产国际在关于《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关系问题》的决议中指出“年青的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合作是必要的”,“只要国民党客观上进行着正确的政策,中国

共产党就在民族革命战线上的一切运动中帮助国民党,但党无论如何不应与国民党合并”,也绝对不能在这些运动中隐藏自己的旗帜。

?1923年共产国际在对中共三大的指示中指出:“领导权应当属于工人阶级政党”?二、统一战线建立的过程

?(一)、西湖会议

?(二)、中共三大和革命统一战线方针的确立

?(三)、中国国民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1、概况

?2、国共合作的共同纲领

?(1)旧三民主义

?“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

?民族主义即“驱逐鞑虏,恢复中华”推翻满族贵族当权的政策,重建汉人当权的政府。

?孙解释:“民族主义,并非遇着不同族的人,便要排斥他,我们并不很满洲人,使很害害人的满洲人”

?民族主义缺乏反帝内容

?民权主义就是建立民国,也就是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孙解释“民权主义,即人人平等,同为一族,绝不能以少数人压制多数人。人人有天赋之人权,不能以君主而奴隶臣民也”

?民权主义没有彻底的反封建主义的纲领

?民生主义其基本内容就是“平均地权”“贫富均等”企图以此防止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贫富分化和对立

?其措施:核定地价涨价归公

?民生主义没有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正确纲领

?(2)新三民主义增添了新的内容

?民族主义:对外主张反对帝国主义,对内主张各民族一律平等

?民权主义:主张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不为资产阶级所专有。实际上是一个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国家

?民生主义:主张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反对少数大地主、大资本家“操纵国计民生”。

不久又提出“耕者有其田”的主张。民生主义和扶助农工政策紧密结合起来。?(3)新三民主义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的区别

?其一、民主革命阶段部分纲领的不同

?其二、革命阶段不同

?其三、世界观不同

?其四、革命彻底性不同

?3、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历史意义

?(1)通过《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这是一大的一项辉煌成就,为国共合作、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奠定了政治基础。

?(2)通过中共党员和社会青年团员义个人的身份加入国民党的原则,选举有中共

党人参加的中国国民党中执委,改组了国民党,这次大会成为国共合作、革命统一战线建立的标志。

?(3)这次大会总结孙中山长期从事革命斗争的经验,使原先在思想上、组织上都极为涣散的国民党实现了改组,获得了新生。

?(4)揭开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新篇章

?“由于两党在一定纲领上的合作,发动了1924年至1927年的革命。孙中山先生致力于国民革命凡40年未能完成的革命事业,在两三年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就,这就是广东

?革命根据地的创立和北伐战争的胜利。这是两党结成统一战线的结果。”

?《国共合作成立后的迫切任务》《毛泽东选集》

?1991年版第364页

第二节统一战线领导下的工农兵运动

?一、统一战线建立后工农兵运动的迅速恢复和发展

?二、统一战线建立后工农兵运动的高涨

?三、北伐战争

一、统一战线建立后工农兵运动的迅速恢复和发展

?(一)黄埔军校的建立

?办学特点:第一、参照苏联红军制度,实行党代表制;一切命令法规必须由党代表签署才生效,把党对军队的领导提到首位

?第二、设立政治部和政治教官

?第三、政治教育与军事训练相结合

?(二)、工农运动的恢复和发展

?1、沙面罢工

?2、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

?(三)、镇压广州商团叛乱初步稳定广州革命政权

?(三)废约运动

?(四)北京政变国民会议运动孙中山逝世

?1、第二次直奉战争和北京政变

?2、国民会议运动和孙中山北上

?3、善后会议国民会议促成会全国代表大会孙中山逝世

?毛泽东对孙中山的评价:“孙中山之所以伟大,不仅在于他领到了辛亥革命,而且在于他合乎世界之潮流,合乎全国人民之心愿;在他的晚年,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实现了国共合作”。“他全心全意地为改造中国而耗费了毕生的精力,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毛泽东选集》《纪念孙中山先生》

二、工农兵运动的高潮

?(一)中共四大

?1925年

?主要内容:第一,正确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

?第二,分析了中国社会各阶级在民族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提出了无产阶级的领导权问题

?第三,强调无产阶级同盟军的重要性

?第四,确立了中共在国民党中的政策

?

?(三)广州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国民政府的成立

?1、第一次东征平定杨、刘叛乱

?2、第二次东征和南征

?3、广州国民政府的建立

?1925年7月1日

?毛泽东“那时的军队有一种新气象,官兵之间和军民之间大体上是团结的,奋勇向前的革命精神充满了军队。那时军队设立党代表和政治部,这种制度是中国历史上没有,靠了这种制度使军队一新其面目”

?《毛泽东选集》二卷370页?(四)北方革命运动的发展

?1、倒段运动和首都革命—这是中共通过城市暴动夺取政权的一次尝试

?2、反奉战争和“三·一八”惨案

三、北伐战争

?(一)北伐战争的准备

?1,两广的统一为北伐准备了可靠的后方基地

?2,全国革命形势的高涨为北伐准备深厚的群众基础

?3,中共是北伐战争的积极推动者

?1925年11月毛泽东给国民党中央起草《反奉战争宣传大纲》

?1926年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特别会议郑重讨北伐问题通过了《关于现时政局与共产党的主要职任决议案》

?1926年2月7日中共中央和共青团中央联合发表《告全国民众书》

?1926年4月中华全国总工会广州第一次工人代表大会

?1926年5月第三次全国劳动大会广东第二次农民大会

?(三)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

?1、国共两党率领各革命阶级、阶层团结战斗,共同对敌,这是北伐战争取胜的根本原因?2、广大工农和其他革命群众的热情的支持和有力的配合,这就形成了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革命武力和民众相结合的巨大力量,因而能够迅速战胜在数量上占优势的北洋军阀部队

?3、中共在国民军中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政治工作

?4、苏联的援助

?5、军阀内部不统一矛盾重重

?(四)北伐战争期间工农运动的高涨

?1、汉口、九江英租界的收回

?2、上海工人的第三次武装起义

?3、翻天覆地的农村革命风暴

第三节统一战线内部争夺领导权的斗争

?一、戴季陶主义

?发端:1925年5月国民党一届三中全会

?形成:1925年6、7月

?标志:《孙文主义之哲学的基础》、《国民革命与中国国民党》

?其论点:第一、在理论上,反对共产主义,认为三民主义高于共产主义

?第二、政治上,主张阶级调和,反对阶级斗争

?第三、组织上,大讲团体的排拒性反对国共合作

?二、西山会议派和国民党二大

?西山会议派的主要政治纲领就是反共

?国民党二大:其一,通过《中国国民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宣言》重申了三大政策、反帝反封纲领

?其二,组织上制裁了西山会议派

?

?最后的选举出现问题

?三、蒋介石反共限共的信号

?(一)中山舰事件

?1、原因

?其一、实现个人的政治野心

?其二、蒋、汪之间争夺领导权的斗争

?其三、共产党人在国民党及黄埔军校中的影响的扩大

?其四、苏联顾问团在国民党中影响的增强

?2、中山舰事件的发生

?陈肇英走私船黄埔军校谣言商轮安定号在虎门被劫苏联布勃诺夫考察团要参观中山舰

?3、陈独秀、鲍罗廷等人的妥协退让

?蒋介石通过此事达到三个目的:

?

?其一、打击共产党,把共产党排挤出黄埔军校和第一军,使第一军牢牢地控制到蒋的手里。?其二、对苏联顾问施加压力迫使他们做出重大的让步。

?其三、孤立和分化了国民党左派。

?(二)整理党务案

?内容:其一、共产党在国民党中央及省、市党部执行委员的人数不得超过全体执委的三分之一;

?其二、共产党不得担任各部的部长

?其三、加入国民党的共产党员的名单全部交出

?其四、共产国际对中共的指示以及共产党对国民党中的共产党员的指示,须先交国共两党联系会议通过

?实质:对中共在国民党中的活动施加限制,削弱中共在国民党内的地位和影响

?据张国焘回忆说:在国民党二届二中全会召开前,有关国共两党关系的许多事情,都是由蒋介石、张静江、鲍罗廷三人讨论商定的。鲍罗廷会前已知《整理党务案》内容,他害怕苏联顾问团被驱除出广州,为稳定局势,寻求与蒋介石继续合作,他要求张国焘、谭平山去会见蒋介石,说明中共对《整理党务案》决不反对。

?《我的回忆》张国焘

第四节革命统一战线内部的分裂国民革命的失败

?一、国民革命局部受挫

?(一)帝国主义对中国革命的干涉

?1、大力支持北洋军阀

?2、直接出兵进行武装干涉

?万县惨案?°一.三惨案?±?°一.六惨案?±、南京惨案

?3、分化、瓦解革命阵营

?1926年12月18日英宣布《对华政策备忘录》

?1927年1月26日美国务卿凯洛格发布一项对华政策

?1927年1月28日日本外相也发布对华政策,高唱?°中日亲善?±

?(二)迁都之争和国民党二届三中全会

?1、迁都之争

?迁都的原因:其一,革命的中心北移

?其二,孙中山的愿望

?26年10月15日,郑重讨论迁都武汉

?26年11月26日国民党政治会议正式作出迁都武汉

?蒋介石挑起“迁都之争”的原因:

?其一,武汉革命形势的迅猛发展,蒋深感控制不了,武汉成了新的革命根据地

?“当初蒋介石因害怕广州工农革命力量,曾提议把政府迁往武汉”,“等到武汉工人运动和两湖农民运动起来了”,他怕到武汉后又像在广州那样受到革命力量的牵制,于是“又提出异议,不肯服从”《吴玉章回忆录》

?

?其二,蒋介石担心驾驭不住湖北和武汉地区的国民革命军

?其三,蒋介石觉得号令不了武汉的政界人物

?蒋挑起迁都之争的实质:实行独裁

?2、国民党二届三中全会

?主要内容:第一,追认联席会议的一切决议有效

?第二,国民党的领导体制实行主席团制

?第三,坚持和维护了孙中山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其缺陷:其一、对蒋介石缺乏足够的认识;

?其二、对假左派汪精卫过于信任;

?其三、会议精神正确,但没有制定出贯彻执行的具体措施和有效的办法

?(三)蒋介石发动反共政变的准备

?1、制造惨案作政变的预演

?1927年3月6 日“赣州惨案”、3月17日“九江惨案”

?3月23日“安庆惨案”

?2、进行部署举行反共会议

?首先进行军事部署

?其次举行反共会议

?最后组织上,成立了“中华共进会”

?3、大造舆论进行欺骗

?《汪陈联合宣言》

?(四)“四·一二”反共政变

?二、武汉地区革命运动的发展

?(一)蒋介石政变后的政局

?国内出现三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二)武汉政府的第二次北伐

?1、北伐与东征之争

?“则蒋之东南政权将益固,与帝国主义关系将益深”“即使武汉北伐能直捣京津,而蒋介石的政权已固,继蒋介石而起的人亦大有人在,”“再不前进,则彼进我退,我方亦将为所动摇,政权将归之右派,这不仅使左派灰心,整个革命必根本失败无疑”?《周恩来选集》上卷6页1980年版

?

?北伐的理由:

?第一,蒋介石仍在高喊北伐,在群众中有影响

?第二,蒋无力进攻武汉,因此武汉无后顾之忧

?第三,东征讨蒋,蒋会与张作霖联合攻打武汉,武汉会陷于腹背受敌的困境。?第四,北伐可与冯玉祥会是,打通国际路线,接近苏联

?2、武汉政府的第二次北伐

?1927年4月19日

?目的:第一,统一全国;

?第二,使全国民众得到解放

?第三,打到帝国主义和军阀

?对象:奉系军阀

?主战场:河南

?总指挥:唐生智

?(三)中共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和共产国际五月指示

?1、中共五大1927年4月27-5月9日武昌

?陈独秀提出一些主张:一是对阶级力量的对比估量上

?二是在土地革命、领导权问题;三是革命发展方向

?

?2、共产国际的五月指示

?(1)没收地主土地,实行土地革命。

?(2)动员2万党员,5万工农,建立革命武装

?(3)改组国民党中央,充实工农领袖

?(4)组织革命军事法庭,惩办残害工农的军官

?五月指示也提出错误意见:

?一是认为“四.一二”后整个民族资产阶级离开了统一战线,中共的任务是“反对

帝国主义、军阀的斗争与反对民族资产阶级的斗争之并行”

?二是不要侵犯军官的土地

?五月指示的精神是正确的,但脱离了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

?三、国民革命的失败

?(一)武汉政府的日益动摇

?1、攻击工农运动为分共作舆论的准备

?2、建立各种组织制裁所谓的“过火”的行动

?湘鄂赣三省特别委员会

?武汉的保安委员会

?3、颁布各种条例、法令,限制工农运动的发展

?(二)夏斗寅叛乱和“马日事变”

?(三)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的危害

1、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的形成

1926年7月中央召开了四届三次会议

其一,会议对北伐的态度是消极

其二,会议接受了陈独秀的“二次革命论”观点

其三,会议对农民运动作了许多限制

1926年12月汉口特别会议

其一,认为为统一战线破裂的原因是我党内的“左”稚病。其二,放弃了革命的领导权

其三,极力贬低农民的土地问题

2、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的发展及危害

(1)东征和北伐问题上的失策

(2)五大上继续其右倾观点

(3)对待夏斗寅叛乱和马日事变,陈独秀一再坚持和平解决

(4)对待汪精卫态度,始终对汪精卫抱有幻想,一味迁就汪精卫

(四)汪精卫集团的反共政变

1、郑州会议与徐州会议

郑州会议是汪精卫集团拉拢冯玉祥共同反共反蒋

会议作出决议:(1)冯玉祥任河南省主席

(2)冯玉祥为开封政治分会的主席

(3)唐生智率领的第四方面军全部撤回武汉,以加强长江的防务,巩固后方

(4)承认冯玉祥在第二期北伐中扩充的军队

郑州会议是汪精卫公开反共的信号;

主要内容:“清党分共”

北伐

徐州会议实际上是宁汉分裂走向合流的桥梁

?2、“七·一五”反共政变

?(五)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及经验教训

?失败原因:1、敌人力量过于强大;

?2、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的危害

?其一,在统一战线中对资产阶级关系问题

?其二,对工农运动的态度

?其三,在武装斗争和军队问题

?3、共产国际指导上的错误

?4、中共自身理论水平不高,经验不足

?经验教训:1、必须建立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

?2、与农民建立同盟

?3、武装斗争

?4、中共自身的建设

思考题

?1、简述第一次国共合作形成的过程。

?2、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历史功绩是什么?重新解释的三民主义与旧三民主义相比增添了那些内容?

?3、国民党一大后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

?4、分析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

?5、简述共产国际五月指示的主要内容。

?6、试析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及经验教训。

?名词解释:黄埔军校北京政变五卅运动戴季陶主义

?中山舰事件整理党务案郑州会议

参考书

?李新《国民革命的兴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

?黄修荣《第一次国共合作》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周恩来选集》

?荣孟源《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

?光明日报出版社1986年版

?张国焘《我的回忆》

?冯玉祥《我的生活》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

?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三联书店1979年

第三章国民党全国统治的确立

共产党领导的工农武装割据

?第一节国民党全国统治的确立

?第二节中国共产党对革命新道路的探索

?第三节日本的侵略抗日救亡斗争的兴起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加强

?第四节中共领导的苏维埃革命的深入及苏维埃革

?命受挫

?第五节民族危机的加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

?成

?前言

?一、历史的新阶段

?1,什么是历史的新阶段?

?“事物发展过程的根本矛盾及为此根本矛盾所规定的过程的本质,非到过程完结之日是不

会消灭的,但是事物发展的长过程中的各个发展阶段,情形又往往相互区别。这是因为事物发展过程的根本矛盾的性质和本质虽然没有变化,但是根本矛盾在长过程中的各个发展阶段上采取了逐渐激化的形式,并且被根本矛盾所规定或影响的许多大小矛盾中,有些是激化了,有些是暂时地或局部地解决了,或者缓和了,又有些是发生了。因此,过程就显示出阶段性来”

?《毛泽东选集》《矛盾论》

?2,新阶段的变化

?(1)国共矛盾激化

?(2)中日民族矛盾加深了

?(3)根本矛盾中的部分矛盾解决了、变化了。

?(4)国民党内部矛盾加剧了

?二、新阶段的几个主要问题

?1,中国社会性质问题

?2,中国革命性质问题

?3,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

?4,中国革命的战略方针问题

?三,新阶段历史时期的划分

?1,初期(1927-1931年9月)

?2,中期(1931—1935年12月)

?3,后期(1935年12月-1937年7月)

第一节国民党全国统治的确立

?一、国民党实现全国统一

?1,宁汉对立,蒋介石下野

?2,特委会的成立,桂系讨唐伐张

?3,蒋介石的再起,国民党的二届四中全

?第一步联合汪精卫,抑制桂系李、白、取缔特委会

?第二步制造流血事件,挫败西山会议派

?第三步利用反汪势力,驱汪出国

?第四步继续假意袒汪,赶走胡汉民

?4,北洋军阀的覆灭与国民党?°统一?±全国

?二、南京国民政府初期的内政外交

?(一)训政的实施与五院制政体的确立

?“以党治国”的训政体制

?政权的组织形式是五院制

?1914年7月他在手书的《中华革命党总章》中说本党进行秩序分作三个时期:一、军政时期,此期以积极武力,扫除一切障碍,而奠定民国的基础。二、训政时期,此期以文明治理,率国民建设地方自治。三、宪政时期,此期俟地方自治完备之后,乃由国民选举代表,组织宪法委员会,创制宪法。

?《孙中山全集》第三卷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97页

?(二)对共产党的镇压和对红军的围剿

?(三)重建中外关系的尝试与受挫

?继承了北京政府的“修约”外交

?主要限于关税自主和废除领事裁判权两方面。

?关于关税自主问题。与中国订有协定关税条约的有12个国家。在原则上承认了中国的关税自主。

?关于废除领事裁判权。

?1931年5月4日南京国民政府公布《管理在华外国家人实施条例》,规定自1932年1月1日起,所有享有领事裁判权的外人,均应受中国法院的管辖。

?南京政府在发起改订新约的同时,又积极推行反苏的外交

?1927年12月初,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预备会上即通过《对苏绝交决议》; 12月14日,发布对苏联断绝邦交令;1929年5月27日,东北地方当局搜查了苏联驻哈尔滨领事馆;7月10日蒋又指使张学良,制造了中东路事件;7月18日苏联宣布对华绝交;8月在中苏边境发生武装冲突

?三、新军阀的混战

?(一)国民党新军阀的产生

?1,什么是军阀

?2,形成的历史条件

?其一,社会历史条件—地方小农经济

?其二,外部条件—各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分裂政策

?其三,传统文化心理—皇帝是权力的象征

?其四,国民党派系林立

?其五,军事上看—北伐军成分复杂,信仰不一,军队来源

?不一

?其六,孙中山去世后,国民党失去重心

?(二)原因

?地盘分配的不均;蒋介石的独裁

?(三)主要战争

?1,蒋桂战争(1929年3月26-6月7日)

2,冯玉祥撤兵,与韩石叛冯(1929年5月)

3,改组派的“护党救国”与张桂联合反蒋

4,蒋冯战争(192910月10日——11月底)

5,石、唐联合反蒋(12月2 日-30年1月、10)

6,中原大混战(1930年5月7日——10月6日)

7,军阀混战蒋胜的原因

(1)他控制着中央政权和富裕的江浙地区

(2)蒋从国外进口了大批新式武器,部队装备比较先进,这是他能打败对方重要的物质因素

(3)中国人民长期遭受军阀割据,国家分裂,连年混战之苦,迫望国家统一?(4)蒋善于运动权术,制造矛盾,离间分化,反蒋派内部不统一,各有各的打算?(5)张学良倒向蒋介石,决定出兵华北援蒋,是蒋战胜反蒋派别的关键之一

第二节中国共产党对革命新道路的探索

?一、中共挽救革命的措施

?(一)南昌起义

?1,起义的决策

?五人临时常委会

?2,起义的发动

?3,起义军的南下

?4,艰苦转战

?5,历史意义

?(二)八七会议

?第一,批评了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错误,成立了新的中央领导机构

?第二,确定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总方针

?第三,确立实行土地革命的总方针

?历史意义:

?1,中共历史上一次重要的历史会议

?2,拯救了党,拯救了中国革命

?总的来说,八七会议是一次成功的会议,它标志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在中国的复兴和发展。

?不足:

?首先,没有认识到当时的革命形势是处于低潮

?第二,组织上不适当强调领导干部单纯的工人成份

?第三,混淆了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界线

?(三)湘赣边界的秋收起义

?(四)广州起义

?广州起义的意义

?a、最主要的贡献是创建了第一个城市苏维埃政府

?b、为全党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二、农村根据地的开辟

?(一)井冈山根据的建立

?1、向井冈山进军与三湾改编

?a、加强党对军队的领导,建立和健全党在军队中的各级组织,实行支部建在连上,班排有党小组,连以上设党代表,最高机构是前敌委员会。

?b、实行党领导下的部队民主制度,成立士兵委员会,实行政治民主,经济公开,建立新型官兵关系。

?c、整编缩编部队,将原来的三个团缩编为一个团,称工农革命军第一师第一团。

?2,井冈山根据地创建过程(1927年10-1929年1)

? A.初创(27年10-28年3)

?主要工作:开展游击战争,建立革命政权,打土豪、分财产,发动组织群众,扩

大革命武装,恢复地方党组织

? B.全盛时期(1928年4-8月)

?主要工作:两军会师,红四军建立,边界党、政、军实现了统一领导,粉碎了敌人的军事围剿,扩大了根据地,开始了没收土地为主的土地革命

? C.恢复时期(28年9—29年1)

?主要工作:收复根据地三战三捷;召开边界党的二大;红五军转进井冈山

?(二)其它根据地的建立

?除井冈山根据地外,从1928年—1930年中共还开辟了以下的根据地。

?1,赣南、闽西

?2,湘鄂赣

?3,闽浙赣

?4,鄂豫皖

?5、洪湖、湘鄂西

?6、左右江

?从井冈山根据地建立到1930年上半年,经过3年的斗争和探索,全国红军发展到10万人,大小革命根据地15块,中国的苏维埃革命不仅开始而且呈现发展趋势。

?三、土地革命的开展

?1,土地革命的情况

?中共“八七会议”通过《最近农民斗争决议案》决定用革命手段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从此土地革命进入实施阶段。

?1927年11月,召开的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了《土地问题纲领草案》规定“一切地主的土地无代价没收,一切私有土地,完全归组织成为苏维埃国家的劳动平民所有”“一切没收的土地之实际使用权归之于农民,由苏维埃政府按照土地之肥瘠水旱的位置分配”

?1928年6月,中共的六大通过《土地问题决议案》和《农民问题决议案》规定“无代价的立即没收豪绅地主阶级的土地财产,分配给无地少地的农民使用”。

?2,井冈山根据地的土地革命情况

?1928年5月,湘赣边界第一次代表大会讨论了如何深入土地革命的问题,6月边界出现了全面分田的高潮,办法是以乡为单位男女老幼一律分配,后来以劳动为标准分田

?1928年12月颁布了《井冈山土地法》这是中共第一个有法律效能的土地法,规定:没收一切土地,所有权归政府,禁止土地买卖,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平均分配。?1929年4月,在井冈山土地法的基础上,修改制定了《兴国土地法》

?①“把”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有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土地”这就缩小打击面。?②对商人采取“保护商人贸易”。

?1929年7日在闽西上杭召开中国共产党闽西第一次代表大会,总结闽西土地革命经验,通过了《土地问题决议案》规定:

?(1)区别对待大小地主和富农,保护大小商店“不打击富农,不使中农受任何损失”,集中攻击目标于地主。

?(2)分配方法,以乡为单位,按原耕为基础“抽多补少”,按人均分,对地主“酌量分与田地”

?1930年初,红军由闽西到达赣南,2月7日,由红四军前委,红五军前委,红六军前委,赣西南特委在吉安陂头召开了一次联席会议,提出立即没收地主土地分

中国近现代史与我的家庭

我的家族史 一百多年的中国近现代史,风云变幻,在其中成长的是每一个中国家庭,每一个中国人。我的家庭也与中国近现代史有着太多的关联和故事,让我慢慢了解和回想。 时常听爸爸说起,我们的老家在江西,在约两百年前,我们的祖先逃荒到了西南——也就是今天的贵州。贵州土地肥沃,在那农业领先的年代,似乎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就在这里我的家族经历了中国的经现代史。 小时候,喜欢听曾祖母,爷爷或是爸爸一遍一遍说那些家族的故事,仿佛那就是一段传奇。长大了才知道,那其实就是中国近代史一个缩影。 听说刚迁到贵州的时候,那儿人口稀少,自然资源丰富。而且我们家族的女主人又都是一些勤劳能干的(这也是我们子孙后代引以为傲的),家里很快就富裕了起来。到后来直接就是当地有钱有势的地主。村里的土地几乎都是属于我们家族的,直到现在,还有很大一块土地被人叫做赵家坡呢。 可是好景不长,很快就到了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我没想到我们家族就是一个深受鸦片迫害的一个典型例子。鸦片传到中国,似乎就成了有钱人家的必需品。我们家的当时的老爷少爷们就毫不客气的吸起了鸦片来了,一时间家族的败落就有了前兆。无论女主人们多么勤劳,多么会持家,面对昂贵的鸦片,入不敷出很快就到来了。用光了钱财就卖地卖房,为了买鸦片什么都舍得了,直到后面没有东西可以卖了,就自己开始种起大烟(鸦片的俗称)。就这样一个刚兴起的地主家庭又很快又沦为了不得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民家庭了。当然这之间最辛苦当然是我们的女祖先们,她们为她们的不争气的男人们吃尽了苦头。记得我们小时候,爸爸有一天还从土里挖出了两把特别的小刀(就是当时用来割破罂

粟果皮,使浆液流出凝固的)。可惜现在早就不知道被我和弟弟扔得不知所向了。 每次听说到我们家族曾经那么辉煌又败落的过程,我们都感到很遗憾,可惜。不过中国近现代史风云变幻,“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啊!当我们家族经历这些的时候,中国也经历了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到了1949年,新中国成立,社会主义建设也就陆陆续续开始了,斗地主的热潮也很快就到来了,而我们家也恰好因为当年男主人们的堕落而幸免于难。说起当时那些被斗的地主家庭都给弄得家破人亡,我们就觉得原来还真有叫做“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事呢。 不过,鸦片对身体的伤害是不打折扣的,男主人们大多都因为吸食鸦片而过早的去世,或者成了家里的沉重的负担。他们在鸦片的毒瘾中醉生梦死,而苦了女人们的一生。 曾祖母是1927年来到我们家的,那时候我们家还没有完全败落,而苦命的曾祖母却是出生在一个贫苦家庭,父亲早逝,母亲带着她和弟弟生存不下去了就四处逃荒。后来来到我们家,曾祖母8岁,没办法就委身做了赵家的小媳妇,嫁给后来同样吸食鸦片的曾祖父。在落后的旧中国,曾祖母从那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主宰自己命运的权利。注定为奴为仆,照顾全家人的生活起居,上山下地,完全就胜过一个成年的青壮男子。那些旧中国妇女的命运悲剧遗留了几十年,曾祖母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后来老了,她依然勤劳,但数不清的大小疾病却在春夏秋冬折磨着她。 我经常想,也许上天最厚待我的地方就是让我有机会和曾祖母一起度过了十二年的时光,听这位慈祥的老人讲述了她一生的沧桑,我们家庭的故事,我们中国的发展。曾祖母不是历史学家,而作为一个走过中国近代史,经历各种坎坷的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重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资料课程性质: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面向本专科大学生开设的公共政治理论课,是国家高等学校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必修课,它从历史教育角度承担着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功能。 导言(2学时) 上编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1840—1919) 本编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教学目的:通过冲述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的历史概述,使学生了解由于鸦片战争以及资本——帝国主义一次又一次的侵略,中国开始论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的两大任务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繁荣富强。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1、中国灿烂的古代文明 2、中国封建社会由昌盛到衰落 3、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殖民扩张 二、外国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1、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2、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 三、近代中国的基本矛盾和面临的主要任务 1、两对基本矛盾 2、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 四、基本历史线索 1940—1919年的中国 重点难点:正确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2学时) 教学目的:通过对近代以来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以及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的讲述,使学生了解中华民族是一个坚贞不屈,勇于反抗外来压迫的民族,以增强民族的自信心。 第一节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一、军事侵略 二、政治控制 三、经济掠夺 四、文化奴役 第二节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一、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历程 二、粉碎瓜分中国的图谋 第三节反侵略斗争的失败与民族意识的觉醒 一、社会制度的腐败和经济技术的落后 二、从睁眼看世界到“救亡图存”、“振兴中华” 重点难点:正确分析近代中国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2学时)

中国近代史纲要 (高等教育出版社)

为了广大同学的需求!~~~~~ 特此发表几造福同学们的答案!!! 考试么就没问题了~~~~~~~~~~~~~~~~~HAHAHHA ------------------------------------------------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1、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第一,西方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造成中国近代的贫穷与落后。 近代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发动一系列侵略战争,迫使中国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勒索大量战争赔款,直接割占中国大片领土。设立租界,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列强严重破坏了中国领土完整。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 列强通过公使驻京直接向清政府发号施令,通过领事裁判权破坏中国司法主权,通过控制中国海关直接干预中国内政外交,他们还扶植收买代理人,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从而把中国当权者变成自己的代理人和驯服工具。 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的特权,迫使中国开放通商口岸,通过协定关税,使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被宰割的地位,同过大规模的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使中国逐步沦为外国侵略者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掠夺地,并操纵了中国的主要经济命脉。 列强还对中国进行文化渗透,一些传教士披着宗教的外衣,进行侵略活动,他们还宣扬“种族优劣论”,“黄祸论”,目的是为了帝国主义侵略有理论制造舆论。 所以,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本国封建势力对人民的压迫,是中国落后、贫困的根本原因。 第二,西方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组滞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虽然,列强在侵华的时候也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把西方资本主义的及其技术带入中国,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生。但是,其主观上并不希望中国成为独立自主富强的近代化国家。因此,总是千方百计的压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阻挠和破坏中国社会的进步。历史证明,只有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中国才有可能走上独立富强的道路。 2、近代中国进行的反侵略战争具有什么意义? 第一,近代中国人民进行的反侵略战争,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华的野心,粉碎了他们瓜分中国和把中国变成完全殖民地的图谋。 帝国主义列强一次次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绝不仅仅是为了通商,而是为了掠夺和扩大殖民地,为了他们自身的殖民扩张利益。每一次战争,都伴随着更大的贪梦目的和更多的利益要求。但每一次侵略都遇到了中国人民的反抗,使他们的狂妄野心无法得逞。正是中国人民的英勇斗争,表现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爱国主义精神,也给外国侵略者以沉重打击和深刻教训,使他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中国是一个很难征服的国家。他们虽然可以强迫清政府签订一个又一个不平等条约,但是始终无法把中国变成他们的完全的殖民地。尤其是甲午战争以后,在瓜分危机的严重关头,中国各阶层人民救亡图存的努力探索和奋起抗争,使侵略者看到了中国人民中所隐含的不甘屈服的伟大力量,不得不放弃了瓜分中国的政策。 第二,近代中国人民进行的反侵略战争,教育了中国人民,振奋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鼓舞了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志,大大提高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觉醒意识。 帝国主义的侵略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巨大灾难,但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作为补偿的。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以及中国人民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从反面教育了中国人民,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人民的思考、探索和奋起直追。 鸦片战争以后,先进的中国人开始痛定思痛,注意了解国际形势,研究外国历史地理,总结失败教训,寻找救国的道路和御敌的方法,于是有了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提出。

中国近现代史下册试题

中国近现代史下册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争夺中国的主要对手是 A.美英 B.美日 C.英日 D.美苏 2.下列各项属于“何梅协定”的内容有:[ ] ①答应撤退河北的中国军队 ②承认日本占领东北三省 ③取缔一切抗日组织活动 ④把河北东部划为“非武装区” A.①③B.①④C.①②③④D.①②③ 3.下列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应为[ ] ①东北抗日联军成立②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成立 ③“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成立④“一二·九”运动爆发 A.②③④①B.①②③④ C.②①④③D.③④②① 4.揭开国共两党由战到合作抗日的序幕的历史事件是[ ] A.中共发表《八一宣言》B.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C.国民政府发表自卫宣言D.国民党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5.1930年,毛泽东制定的土地革命路线中,对富农的政策是 A. 消灭富农 B. 联合富农 C. 限制富农 D. 保护富农 6.下列政权中,不是与“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同时并存的是 A.南京国民政府 B.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 C.伪满洲国 D.陕甘宁边区政府 7.国民政府在形式上统一全国的标志是 A.东北易帜 B. 北伐部队占领北京 C.宁汉合流 D. 张作霖退回山海关以北 8.标志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事件是 A.领导了独立自主的武装斗争 B.在共产国际帮助下纠正党内“左”倾错误 C.开创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D.独立自主运用马克思主义原则解决党内问题 9.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共实行土地革命的意义是①动摇农村封建制度的基础②广大农民因分到土地生活有了保证③粉碎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④翻身农民参军参战,保卫革命政权A.①②③ B. ②③④

中国近现代史专题

专题一中国近代列强侵华 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程: 日本两次侵华战争的比较: 近代列强侵华的主要国家和方式 从国家看:近代前期,侵华国家最初以英法为主,美俄是帮凶; 19世纪末,日本也加入侵华队伍,美日成为争夺中国的主要国家。 近代后期,侵华的主要国家是日本和美国。 这种变化是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各国实力变化的反映。 1、英国、法国: (1)资本主义国家为开拓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进行商品输出,1840年英国发动了鸦片战争。 (2)为了扩大侵略权益,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在此期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3)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俄国 (古代史:17世纪中期,沙俄势力侵入我国流域,在雅克萨和尼布楚修筑据点。) (1)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强迫清政府签订条约,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 (2)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3、美国 (19世纪末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1)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积极支持介石打战。 (1950年,侵略朝鲜,美国第七舰队入侵海峡。) 4、日本 (古代史:元末明初,倭寇入侵中国沿海地区) (1)1894年,发动侵华战争(甲午中日战争)。 (2)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3)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开始局部侵华;1937年发动七七事变,开始全面侵华。(抗日战争) 从方式看: 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进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对外开拓市场、掠夺原料,侵华主要方式是以武力打开大门,输出商品,企图瓜分中国; 19世纪末,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进行,侵华主要是以资本输出为主,政治上扶植代理人“以华制华”。 比较特殊的是俄国,由于其资本主义带有浓厚的封建性和军事性,其侵华方式主要是以掠夺土地为主。

中国近代史纲要(完整版)

中国近代史(1) 1、19世纪末,在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中提出“门户开放”政策的国家(D )A.俄国B.日本C.美国D.美国 2、为向中国人介绍西方情况,在1893年编成《四洲志》的是(A ) A.林则徐B.魏源C.马建忠D.郑观应 3、太平天国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是(C) A.永安建制B.北伐失利C.天京事变D.洪秀全病逝 4、太平天国后期,洪仁玕提出的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方案是(D ) A.《原道醒世训》B.《原道觉世训》C.《天朝田亩制度》D.《资政新篇》 5、1861年,清政府设立的掌管洋务的中央机关是(A ) A.总理个管事务衙门B.京师同文馆C.江南制造总局D.外务部 6、近代中国派遣第一批留学生是在( A ) A.洋务运动时期B.戊戌维新时期C.清末“新政”时期D.辛亥革命时期7,.1911年4月,资产阶级革命派在黄兴带领下举行的起义,史称(B ) A惠州起义 B 黄花岗起义C 武昌起义D 湖口起义 8.在1911年爆发的保路运动中,规模最大,斗争最激烈的省份是(B ) A广东 B 四川C湖北D 湖南 9.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宪法性质的法典是(B ) A 《钦定宪法大纲》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C《中华民国约法》D《中华民国宪法》10,.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终结的标志是(D ) A“二次革命”B护国运动的失败C 第一次护法运动的失败D第二次护法运动的失败11.1933年11月,国民党爱国将领蔡廷锴和蒋光鼎发动了抗日反蒋的(B ) A宁都起义B福建事变C 西安事变D二二八起义 12.1935年12月,中国共产党制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新政策的会议是(A ) A瓦窑堡会议B洛川会议C中共六届六中全会D中共六届七中全会 13.1938年3月,中国军队在抗日战争正面战场去的胜利的战役是(A ) A台儿庄战役B桂南战役C中条山战役D长沙战役 14.1940年5月,在枣宜会战中以身殉国的国民党爱国将领是(B ) A佟麟阁B张自忠C戴安澜D赵登禹 15.1945年8月,中共中央在《对目前时局的宣言》中提出的口号是(A ) A和平,民主,团结B向北发展,向南防御 C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D将革命进行到底 16.国民党军队在1946年6月挑起了全面内战,其起点是大举围攻(A ) A中原解放区B东北解放区C陕北解放区D山东解放区 17.1946年,中国共产党决定将减租减息政策改为实现“耕者有其田”政策的文件是(C )A《井冈山土地法》B《兴国土地法》C《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D《中国土地法大纲》 18.1947年12月,在香港正式宣布成立的中国民主党派是(A ) A中国民主促进会B九三学社C中国农工民主党D台湾民主自治同盟 19、新中国成立初期,在经济上处于领导地位的是( C ) A.私人资本主义经济B.国家资本主义经济C.国营经济D.合作社经济 20、新中国开始实施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是在( D ) A.1950年B.1951年C.1952年D.1953年 21、在我国农业合作化运动中,具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的经济组织形式是(A )A.互助组B.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C.高级农业成产合作社D.人民公社22、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进行社会主改造的高级形式是( B ) A.加工订货B.公私合营C.统购包销D.经销代销 23、在中共八大提出“三个主体,三个补充”思想的是(C ) A.刘少奇B.薄一波C.陈云D董必武 24、毛泽东在1957年2月的最高国务会议上指出,我国政治生活的主题是正确处理(B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重点)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重点)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时间概念的划分,如下: 旧民主主义革命(1840——191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1949)————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社会(1949——至今) 注:新民主主义社会只是一个过渡社会,它不是独立的社会形式。 第一篇: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 第一章:鸦片战争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世界 中国 (1)、经济: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以个体家庭为单位并与家庭手工业牢固结合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生产结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占绝对优势的地位。(2)、政治:封建的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制度。其社会结构特点: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制度,其核心是宗法家长制,突出父权、夫权、君权。 (3)、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文化专制。 世界 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冲破中世纪神学蒙昧主义的精神束缚,为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作了思想上的准备。 二、鸦片战争——近代史的起点 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特点: (1)、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操纵了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等,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2)、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3)、自然经济的基础解体,但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保持着,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和民主化的障碍。 (4)、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已经产生,但发展很缓慢,力量很软弱,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5)、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不平衡,中国社会不统一。 (6)、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近代中国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 (1)、农民与地主的阶级矛盾更加激化。 (2)、新兴的被压迫阶级工人阶级出现。中国的工人阶级最早出现于19世纪40至50年代外国资本主义在华企业中,先于中国的资产阶级产生,五四运动前达到200万人。中国工人阶级的特殊优点是:受压迫重——革命性最强;集中——容易形成战斗力;来源于农民——容易形成工农联盟。 (3)、中国资产阶级也是中国新产生的阶级。中国的资产阶级主要是由一些买办、商人、地主、官僚转化而成。 三、近代中国的基本矛盾和历史任务 1、两对基本矛盾及其关系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社会的矛盾由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转变为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

中国近代史纲要(超精华版)

第一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1、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西方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造成中国近代的贫穷与落后。 近代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发动一系列侵略战争,迫使中国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勒索大量战争赔款,直接割占中国大片领土。设立租界,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列强严重破坏了中国领土完整。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 列强通过公使驻京直接向清政府发号施令,通过领事裁判权破坏中国司法主权,通过控制中国海关直接干预中国内政外交,他们还扶植收买代理人,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从而把中国当权者变成自己的代理人和驯服工具。 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的特权,迫使中国开放通商口岸,通过协定关税,使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被宰割的地位,同过大规模的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使中国逐步沦为外国侵略者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掠夺地,并操纵了中国的主要经济命脉。 列强还对中国进行文化渗透,一些传教士披着宗教的外衣,进行侵略活动,他们还宣扬“种族优劣论”,“黄祸论”,目的是为了帝国主义侵略有理论制造舆论。 所以,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本国封建势力对人民的压迫,是中国落后、贫困的根本原因。 西方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组滞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虽然,列强在侵华的时候也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把西方资本主义的及其技术带入中国,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生。但是,其主观上并不希望中国成为独立自主富强的近代化国家。因此,总是千方百计的压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阻挠和破坏中国社会的进步。历史证明,只有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中国才有可能走上独立富强的道路。 2、近代中国进行的反侵略战争具有什么意义? 第一,近代中国人民进行的反侵略战争,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华的野心,粉碎了他们瓜分中国和把中国变成完全殖民地的图谋。 帝国主义列强一次次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绝不仅仅是为了通商,而是为了掠夺和扩大殖民地,为了他们自身的殖民扩张利益。每一次战争,都伴随着更大的贪梦目的和更多的利益要求。但每一次侵略都遇到了中国人民的反抗,使他们的狂妄野心无法得逞。正是中国人民的英勇斗争,表现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爱国主义精神,也给外国侵略者以沉重打击和深刻教训,使他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中国是一个很难征服的国家。他们虽然可以强迫清政府签订一个又一个不平等条约,但是始终无法把中国变成他们的完全的殖民地。尤其是甲午战争以后,在瓜分危机的严重关头,中国各阶层人民救亡图存的努力探索和奋起抗争,使侵略者看到了中国人民中所隐含的不甘屈服的伟大力量,不得不放弃了瓜分中国的政策。 第二,近代中国人民进行的反侵略战争,教育了中国人民,振奋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鼓舞了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志,大大提高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觉醒意识。 帝国主义的侵略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巨大灾难,但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作为补偿的。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以及中国人民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从反面教育了中国人民,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人民的思考、探索和奋起直追。 1 2

2019-2020年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第二章复习

2019-2020年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第二章复习 一、知识体系与阶段特征 1937年7月到l945年8月,是中国的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战争经历防御阶段、相持阶段、反攻阶段。这个时期的特点是:中华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的矛盾一直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工农商学兵各界,各民族人民和各党派、抗日团体、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及海外华侨广泛参加的全民族抗战,它显示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和民族团结的巨大力量。 在抗日战争的全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两个战场、两条路线、两个政党、两个政权、两支军队的抗战局面。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抗日战争形势的变化与第二次世界大战整个形势的变化密切相关。由于中国共产党的努力和斗争,中华民族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经过不屈不挠的八年抗战,赢得了这场空前的反侵略斗争的伟大胜利。 抗日战争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党的七大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 二、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几个问题 1、抗日战争的特点(1)是第一次全民族有组织的自卫战争,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包括了全国各阶级、各民族的一场民族战争。(2)既是反法西斯战争,又是民族解放战争,具有双重性。与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争连成一体。(3)两个战场、两条抗战路线的并存是显著特点之一。前期积极,后期消极是正面战场的特征,而敌后根据地则始终如一。两战场相互配合,相互依存,贯穿始终。国共两党阶级属性的不同决定了该特点的存在,也决定了统一战线内部存在尖锐斗争。(4)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起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中国共产党倡导并做出巨大让步最终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制定并贯彻了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抗战方针,坚持敌后抗战始终不动摇、不退缩,决定性地消耗了日军的力量。以斗争求团结,始终高举抗日大旗,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存在。(5)以弱胜强。是中国人民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6)持久性。是所有反法西斯战场中开始最早、结束最晚的战场。 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意义(1)必要性: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逐步扩大,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全国各阶层人民团结抗日、驱逐日本帝国主义是最紧迫的任务。(2)方针制定:1935年,中国共产党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同年底中共中央瓦窑堡会议,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报告,奠定了中国共产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基础。(3)初步形成:1936年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力主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4)正式建立:1937年八一三事变爆发后,国共两党协议:在西北的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陆军第四军。9月,国民党公布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 (5)意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巩固,是中国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可靠保证。 3、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革命统一战线的比较(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具有广泛的民族性,它不仅有无产阶级、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而且还包括蒋介石为首的亲英美派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和其他爱国人士;凡属中国的抗日的阶级、阶层都包括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之中。而革命统一战线是上述前四个阶级的革命联盟。(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没有一个统一的正式的组织机构,也没有一个为国共两党所共同承认和正式公布的政治纲领;而革命统一战线有统一的政府机构,有政治纲领新三民主义。(3)合作方式不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国共两党是党外合作,革命统一战线的国共两党是党内合作。(4)政权和军队的掌握不同:革命统一战线的政权和军队基本上都由国民党掌握;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共双方各自有军队和政权。(5)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始终存在着两条不同的抗战路线,即国民党的片面抗战路线和共产党的全面抗战路线;革命统一战线中充满着国民党右派争夺领导权的斗争。(6)结果不同:革命统一战线由于国民党右派的叛变而中途破裂,导致大革命失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尽管存在着矛盾和斗争,但在中国共产党的努力维护下,坚持到了抗战的全面胜利。 (7)两个统一战线的任务不完全相同:革命统一战线的任务是“打倒列强,除军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任务是打败日本法西斯,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组成部分。(8)从所处的国际环境看:革命统一战线得到了苏联的很大帮助,也得到了世界人民的赞同,而世界各帝国主义国家及其他反动势力则全部持敌视、反对的态度。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由于处在二战新的国际环境中,不仅得到苏联和世界各国人民的帮助,而且由于英美帝国主义同日本帝国主

中国近现代史重大事件及分期!

一、中国古代史:(170万年前—1840年) 二、中国近代史:(1840—1949) 1、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 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 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革命时期(1921—1949)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 (1)中共创建时期(1921年7月)中共一大召开标志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2)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24—1927)也称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也称国民大革命时期。 (3)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27—1937)也称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也称土地革命时期。(4)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也称国共第二次合作时期。 (5)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9)又分为和谈阶段,战争阶段。 三、中国现代史:(1949—至今)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现代史的开端。 (1)国民经济恢复发展时期(1949—1952)也称土地改革时期,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未完成的任务,新中国成立,推翻三座大山,所以这段时期亦称新民主主义社会。 (2)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53—1956年底)为完成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向公有制过渡,进行三大改造,三大改造完成标志我国进入社会主义阶段。 (3)社会主义社会探索时期(1956——1966年前)中共八大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时期的开端,接下来的探索道路中出现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的“左”倾错误,探索时期特指中共八大到文革前的时期。 (4)文革时期(1966—1976)1966年由于毛泽东对当时国情的的错误估计,开始了大规模的阶级斗争,文革开始,1976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采取果断措施结束了这场内乱,文革结束。 (5)社会主义建设的徘徊时期(1976—1978)文革后,党的工作出现了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 (6)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1978—至今)也称改革开放时期;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了党的工作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开创了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发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讲稿

《中国近代史纲要》(2013年修订版) 修订说明 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办公室、教育部社科司和中宣部理论局的相关要求,《中国近代史纲要》教材编写课题组于2013年1月启动2013年教材修订工作。期间,3月6日,教材编写课题组同志在广州听取了一线教师和学生的意见,随后3天即对所有意见、建议进行梳理并在全组范围逐条研究。9日,中宣部理论局对教材修订提出4条指导意见。10日,教材编写组向中宣部理论局和教育部社科司报送修订意见,同时开始具体修订工作。4月10日,教材修订初稿完成并开始在全组征求意见;16日,教材编写课题组在京召开全组会议,审议全部修订稿;17-20日,对修订稿(送审稿)作进一步修改。4月下旬,完成并上报(送审稿)。 5月-7月,进行送审期间的10余次修改和完善,7月28日,修订工作全部完成。8月中旬,教材正式出版。 现将具体修订内容汇报如下。 一、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结合中国近现代历史实际,着重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和发展,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 1.强调: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90多年来,它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

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命运。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开篇的话) 2.增写:李大钊指出:社会主义的理想,“因各地、各时之情形不同,务求其适合者行之,遂发生共性与特性结合的一种新制度(共性是普遍者,特性是随时随地不同者),故中国将来发生之时,必与英、德、俄……有异”。(中编第四章第二节) 增写:毛泽东修改中共中央向党的八大提交的政治报告时明确指出:我国是一个东方国家,又是一个大国。因此,我国“在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也带有自己的许多特点,而且在将来建成社会主义社会以后还会继续存在自己的许多特点”。(下编第九章第一节) 3.增写: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的基本完成和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的历史任务的开始。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探索、开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这一历史任务而不懈奋斗,这是新中国历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下编综述)4.增写:新中国最大的历史成就,就是探索、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接续奋斗的结果。 按照十八大的概括,指出: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

中国近现代史复习回忆提纲(下册)精编版

中国近现代史下册复习回忆提纲 第一章国共十年对峙 第二节“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 1.大革命失败的教训 2.南昌起义的领导人、意义 3.八七会议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4.秋收起义的旗号、目标 5.文家市决策的内容 6.三湾改编的意义 7.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的教训及意义 8.井冈山根据地建立的时间、建立者 9.井冈山会师的部队及领导人 10.“工农武装割据”的原因、内容 11.粉碎三次“围剿”的战略战术 12.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的时间、首都、领导人13.1931年土地革命路线和土地革命的意义 第二节九一八事变 1.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的原因 2.九一八事变中国民政府的政策 3.九一八事变的结果 4.伪满洲国建立的时间,后果 5.九一八事变后中共的反应 6.东北抗日联军成立的时间、领导人 7.三十年代前期抗日活动的特点 8.中国民权保障同盟成立的时间、地点、领导人 9.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成立的时间、领导人、战绩、失败原因 10.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的成立时间、地点、领导人、失败原因 第三节红军的长征 1.攘外必先安内政策提出的背景、实质 2.第四次反围剿的背景及胜利的原因 3.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原因 4.遵义会议的时间、内容、意义 5.长征的路线 6.两次会师的时间、地点、部队 第五节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1.何梅协定的内容 2.华北事变的涉及省份、实质、影响3.八一宣言的背景、时间、内容 4.瓦窑堡会议的时间、内容 5.《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意义 6.一二九运动的背景、领导、参加者、意义 7.西安事变发生的背景 8.西安事变发生各方的态度 9.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原因、意义 第二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一节抗日战争的爆发 1.七七事变的意义、中共的反应、蒋介石的反应 2.日本发动八一三事变的目的、国民政府的反应 3.中共军队的改编(名称、领导人) 4.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的标志 5.淞沪会战的意义 6.太原会战与平型关大捷的意义 7.南京大屠杀的时间、人数 8.徐州会战与台儿庄战役的意义 9.抗战初期国民政府正面战场失利的原因,及对其评价 10.洛川会议的时间、内容 11.陕甘宁边区的地位 12.《论持久战》发表的背景、主要内容 第二节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 1.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的原因 2.日本侵略方针的改变及其影响 3.英美劝降蒋介石的目的 4.汪精卫公开叛国投敌的时间 5.汪伪国民政府成立的时间、实质 6.日本对沦陷区进行经济掠夺的目的、方式 7.日本在沦陷区推行奴化教育的目的 8.日本在沦陷区推行的两个运动 第三节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 1.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的内容、意义 2.蒋介石集团内外政策的两面性及其原因 3.面对国民党掀起的反共高潮,中共的斗争方式 4.皖南事变的时间、中共的对策(及其原因) 5.枣宜会战的背景、大结果 6.豫湘桂战役的背景、溃败的原因 7.1943年国民政府对外政策的重要成果及其原因 8.国民党反动独裁统治的特征 9.统制经济政策对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影响 第四节共产党坚持抗战和抗日战争的 伟大胜利 1.百团大战的背景、时间、意义 2.抗日根据地的反“扫荡”斗争的方式 3.三三制原则及意义 4.双减双交政策的意义、实质 5.大生产运动的意义 6.整风运动的内容、意义 7.中共七大召开的背景、内容、意义 8.日本投降的时间 9.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10.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11.两个战场的战略地位、战略战术和关系 第三章人民解放战争 第一节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和内战的爆发 1.抗日战争胜利后的主要矛盾 2.抗日战争胜利后美国的对华政策及其战略目的 3.蒋介石力促重庆谈判的原因 4.中共参加重庆谈判的目的 5.重庆谈判的成果、及其意义 6.重庆政治协商会议的内容、成果、意义 7.全面内战爆发的时间 8.全面内战爆发初期中共的战略战术、结果 9.国民党重点进攻的时间、解放区、重要战役、结果 第三节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1.战略反攻的时间、方向(原因)、意义 2.三支大军的领导人、方向、意义 3.华北、东北、西北的反攻领导人、战果 4.战略决战的背景 5.三大战役参战部队、指挥员、意义 第四节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1.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内容、意义 2.蒋介石“求和”声明的原因和目的 3.北平谈判的结果 4.渡江战役的时间、占领南京的意义 5.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胜的原因

中国近现代史重大历史事件(整理)

中国近现代史重大历史事件 1840年6月鸦片战争爆发,英军从广州转攻厦门,攻陷定海,北犯天津。 1841年三元里人民进行抗英斗争。9月,定海再次陷落,三总兵抗敌牺牲。 1842年8月英舰到达南京江面,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中国第一个不平等中英《南京条约》。 1843年7月和10月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作为《南京条约》的附件 1844年7月中美《望厦条约》 1844年10月中法《黄埔条约》 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广西金田村起义,建号太平天国。9月,在永安州城建制封王。 1853年3月太平军占领南京,改名天京,定为都城。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1856年秋“天京事变”发生。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 1858年英法联军占领天津。俄、英、法、美强迫清政府分别签订《天津条约》。 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天津、北京。中英、中法、中俄《北京条约》签订。 1861年 11月那拉氏发动政变(史称“辛酉政变”或“北京政变”)。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共同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曾国藩创设安庆军械所。它是洋务派办的第一个军事工业。 1864年 7月天京陷落,太平天国失败。 1872年李鸿章在上海设立轮船招商局。它是洋务派办的第一个与民用有关的工业。广东南海商办的继昌隆缫丝厂创立。 1877年福建巡抚在台湾架设第一条有线电报 1894年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成立兴中会。甲午中日战争爆发 1895年签订中日《马关条约》 1898年(戊戌变法) 6月,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任康有为为总理衙门章京。接着又派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等人参与变法。 9月,那拉氏(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杀害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等六人(即戊戌六君子)。史称“戊戌政变”。戊戌变法失败。义和团运动爆发 1900年夏在京津地区义和团运动的影响下,其他各地也爆发了义和团运动,全国掀起了反帝反封建斗争的浪潮。 6月八国联军侵略中国。义和团在廊坊、老龙头车站、紫竹林租界等地抗击八国联军,围攻北京东交民巷使馆和西什库教堂,在北仑配合清军阻击八国联军。 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 1905年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提出政治纲领,选举孙中山为总理,创办了《民报》。中国拍摄了第一部电影——京剧《定军山》 1909年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革命首先在武汉三镇取得胜利,成立湖北军政府,改国号为中华民国。 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在南京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成立。接着成立临时参议院,不久,颁布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2月,清帝退位。孙中山辞职,袁世凯窃取了革命果实,接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宋教仁等准备组织责任内阁,以限制袁世凯的权力;将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 1913年3月袁世凯派人在上海火车站杀害了宋教仁。7月,爆发“二次革命”。“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强迫国会选他为正式大总统,权力进一步扩大。 1915年1月日本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12月袁世凯当上了中华帝国皇帝,改年号为“洪宪”。蔡锷在云南起义,组织护国军,讨伐袁世凯。 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提出民主和科学的口号,掀起新文化运动。 1917年段祺瑞下令对德宣战,宣布不再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孙中山在广州发动护法运动。 1918年鲁迅发表《狂人日记》,号召人民起来推翻吃人的旧社会。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热情歌颂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爆发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 1922年7月中共“二大”召开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一大”召开,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逝世 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

中国近代史纲要答案

1、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1840年,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而鸦片战争最终是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鸦片战争失败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及其补充条约、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通过这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英国等西方列强在中国攫取了大量侵略特权、如:割占香港岛,破坏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外国船舰可在中国领海自由航行,破坏了中国的领海主权;外国人在华不受中国法律管束,享受领事裁判权,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协定关税,破坏了中国的关税主权;等等。 鸦片战争的失败和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是中国人民遭受外国资本主义奴役的起点,给中国社会带来极大的影响: 第一,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社会性质开始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即由一个独立的封建社会一步步地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前,中国在政治上 是个独立自主的国家。在经济上是一个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国家。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自然经济由于遭受外国资本主义的冲击而开始解体。 第二,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发生了变化。鸦片战争之前,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的矛盾,而鸦片战争后,中国 社会的主要矛盾则有两个,一个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一个是封建主 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从某种意义上讲,战后社会的主要矛盾变得更加复杂了。 第三,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革命任务也发生了变化。鸦片战争之前,革命任务主要是反对本国封建势力,而鸦片战争之后,则增加了反对外国殖民侵略者的 任务,这时反帝反封建的双重性质的革命任务。 所以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2、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 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有两个:一个是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即民族矛盾;一个是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即阶级矛盾。这两对主要矛盾及其斗争贯穿整个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始终,并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变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两大主要矛盾交织到一起,而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又是最主要的矛盾。 近代中国社会的基本性质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一方面,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使中国发生了资本主义的因素,中国已经不再是完整的封建社会而是半封建社会了;另一方面,列强的残酷统治,使中国丧失了独立的地位,但中国又与那些殖民地国家有所不同,它们采取的是与中国的封建势力勾结,让其成为代理人,实行间接统治。 3、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近代中国的历史任务有两个: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即民族革命;一个是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即民主革命。 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大历史任务是互相区别又互相紧密联系的:前一个任务为后一个任务扫清障碍,所以前者是后者的必要前提,后者是前者的必然发展。前者是革命,后者就是现代化,两者是辩证统一的。 1、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对中国来说是一把双刃剑,有利有弊。但总体来说,弊大于利,它主要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是发展进步的阻碍:第一、军事方面,资本—帝国主义发动了一系列的侵略战争,屠杀中国人民,侵占中国领土,划分势力范围,勒索赔款,抢掠财富,使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都受到了严重的阻碍。第二、政治方面,为了统治中国,资本—帝国主

中国近现代史大事记

民国(1912年到1949年) 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 1913年二次革命——孙中山等革命党人於1913年发动的讨伐袁世凯的一场战争﹐又称“讨袁之役”、“癸丑之役”﹑“赣宁之役”。 1915年新文化运动、护国运动开始 新文化运动——为20世纪早期中国文化界中,由一群受过西方教育的人发起的一次革新运动。1919年5月4日前夕,陈独秀在其主编的《新青年》刊载文章,提倡民主与科学(德先生与赛先生),批判传统纯正的中国文化,并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一方面,以胡适为代表的温和派,则反对马克思主义,支持白话文运动,主张以实用主义代替儒家学说,即为新文化运动滥觞。在这一时期,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人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核心人物,这一运动并成为五四运动的先导。 护国战争(1915年—1916年)——是发生在中国近代的内战,起因是袁世凯在1915年12月于北京宣布接受帝制,南方将领唐继尧、蔡锷、李烈钧等在云南宣布独立,并且出兵讨袁。袁世凯的军队受挫,南方其他各省之后亦纷纷宣布独立。袁世凯在内外压迫后宣布取消帝制,并于数月后病逝。 1916年袁世凯恢复帝制失败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 五四运动——是1919年5月4日在北京爆发的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五四运动是中国革命史上划时代的事件,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工人运动相结合,从而在思想上和干部上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条件。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 1923年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 1925年五卅惨案、五卅反帝运动爆发 五卅惨案——(也称为五卅血案,或写作五·卅惨案)因发生于1925年5月30日而得名,是反帝爱国运动五卅运动的导火线。5月30日,上海学生两千余人在租界内散发传单,发表演说,抗议日本纱厂资本家镇压工人大罢工、打死工人顾正红,声援工人,并号召收回租界,被英国巡捕逮捕一百余人。下午万余群众聚集在英租界南京路老闸巡捕房门首,要求释放被捕学生,高呼“打倒帝国主义”等口号。英国巡捕竟开枪射击,当场打死十三人,重伤数十人,逮捕一百五十余人,造成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 1926年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 指中华民国自民国十五年(1926年)至十七年(1928年),由国民革命军北进讨伐北洋政府的战争,使得中国大陆统一在由中国国民党领导之国民政府旗下。北伐正式起始于1926年7月9日蒋中正就职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并率师北伐;完成于1928年12月29日张学良宣布奉吉黑三省改悬挂青天白日满地红旗,改保安委员会为东北政务委员会,即东北易帜,至此国民党完成形式上的统一。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南昌起义 八一南昌起义,常简称南昌起义或者八一起义,又称南昌起事,国民党称南昌暴动、南昌兵变,是指1927年8月1日于中国江西省南昌,由中国共产党势力的军队针对中国国民党的分共政策而发起的武装反抗事件。由周恩来、谭平山、叶挺、朱德、刘伯承等中共人士和贺龙领导。贺龙在事件后加入中国共产党。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