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白云虎课程

白云虎课程

白云虎课程
白云虎课程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调研报告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调研报告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调研报告 —————关于改革实施情况的调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取得了辉煌成就,基础教育课程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我国基础教育总体水平还不高,原有的基础教育课程已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因此教育部决定,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将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课程改革时代。 新课程是在大量的调查研究、经验研究与比较研究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在众多的学者、专家、行政人员、教科研人员、校长与教师代表以及部分社会人士持续对话的过程中产生的,也是在处理国际化与本土化、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中产生的。 进入21世纪以来,面对一个高节奏、高科技、高竞争的社会,教育只有着眼于未来,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才能适应这一新形势。对此,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就特别强调,课程既要实现儿童的“认知”与“情意”的整合,还要实现儿童的认知发展和情意发展与文化发展的整合,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必须超越现行的“学科”课程典范,实现课程典范的重构。 1、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涉及到培养目标的变化、课程结构的改革、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教材改革、评价体系的改革等等,是一个由课程改革所牵动的整个基础教育的全面改革。它不只是课程内容的调整,而是一场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即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型。具体说来,有这样几点:一是新课程规定了未来国民素质的目标要求,体现了培养高素质人才、为新世纪的发展积极准备的素质教育观念。二是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体现了育人为本,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谐发展的素质教育观念。三是突破学科中心,基于“四基”选择课程知识,体现了面向全体,切实关怀每一个学生,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素质教育理念。四是建立学生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六是调整现行课程政策,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合理设置课程门类和课时

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

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 (一)完善课程结构体系 1.明确课程框架结构。明确两类课程结构体系,基础性课程按规定开齐开好,确保教育质量。拓展性课程着重体现地域和学校特色,突出兴趣性、活动性、层次性、选择性,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每学年拓展性课程课时占总课时的比例:一至六年级15%左右,七至九年级20%左右。 2.逐步推进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倡导学校对国家课程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因人制宜的创造性的改编和再开发,支持学校实施基于课程标准的教材校本化处理。 (二)加快课程开发建设 1.科学制定学校课程规划。学校应根据学生情况、发展目标和教育资源,整体规划和设计有助于学生发展的课程体系,研制出台学校课程规划。鼓励学校在遵循课程设计基本思想的前提下,结合实际实施个性化的学校课程方案。分层分类开发丰富多样的拓展性课程,满足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学习需求。 2.加强拓展性课程建设。拓展性课程可分为知识拓展、体艺特长、实践活动等三类。知识拓展类课程包括研究性学习、学科专题、地方历史、文化教育;体艺特长类课程包括体育、艺术、健康教育、生活技艺;实践活动类课程包括信息技术、劳动技术、科技活动、调查研究、社会实践。一至六年级主要开设体艺特长类和实践活动类课程;七至九年级全面开设三类拓展性课程,其中知识拓展类课程比例不得超过30%。学校拓展性课程的建设应以微短型课程为主,凸现综合性以及与基础性课程的互补性。应

充分挖掘和利用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资源,开发开设丰富多样的拓展性课程。 3.强化德育课程。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法治教育,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行和学习、生活习惯,把德育目标渗透于各门学科教学,实现全科育人、全程育人、全员育人。根据德育的浸润式、体验式、渐进式特点,安排德育内容。小学以养成教育为主题,培育学习习惯、自我管理、规则意识、契约精神等系列体验性德育课程;初中以公民教育为主题,培育价值教育、责任教育、诚信教育、学习规划等系列体验性德育课程。把少先队课、团课、各类专题教育与德育课有机结合起来,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教育。特别是开发开设与浙江、温州及平阳本土有紧密联系的校本课程,把浙江精神、温州精神、平阳文化反映在拓展性课程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4.规范课程开发。课程开发是教研组和年级组的重要工作任务,要与校本研修活动和师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以团队集体开发为主,教师个人开发为辅。学校要鼓励不同学科教师、不同年级教师联合开发主题式的整合课程。任课教师要认真制订课程教学实施方案,明确指导思想、教学目标、内容框架(包括内容结构、具体安排、学习材料和工具等)、教学与评价要求等。

女性学结业论文

女性学结业论文 阿斯顿权威学院萨达的班 小星星 学号200二房东11

揭开女性主义的面纱 内容概要: “男女平等”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早在上世纪50年代初,新中国就把男女“同工同酬”写入宪法,以期实现解放妇女劳动力的目的。翻看那个时期的妇女解放宣传画,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许多妇女背着孩子,穿着绝不显露任何女性特征的肥大军装,穿梭于工作岗位与家庭之间。一直到今天,还是有许多人认为,男女平等就是男女都一样,把男人与女人等同。“男女等同就实现了平等”是错误认识,只是把女性男性化,它掩盖了更深层次的不平等。 究竟什么才是男女平等?男女平等是指女性的选择得到男性以及社会的尊重。平等不意味着男人做什么,女人也跟着做什么。于是,社会产生了女性主义这一事物。 本主要从历史、社会、自然等方面阐述我对女性主义的认识和了解。并客观的给予少量评价,希望能通过这一过程,增加自己对女性主义,对女性问题的更深才层次的理解。 关键词: 女权主义(Feminism)、女性主义、女性解放、性别平等、女权运动 正文: 人类为什么要追求性别平等呢?原因很简单:就像有一些奴隶不愿意做奴隶一样,有一些女人不愿意忍受与男人不平等的关系。至于她们为什么不愿意忍受,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些人认为不平等会压抑下等人的潜能,使上等人腐败;有些人是因为不愿意在利益上处于不利地位;还有些人仅仅因为不喜欢不平等的感觉,认为它是对人格尊严的伤害。社会物质条件和生产关系的改变已经使性别不平等成为不必要的、过时的制度和观念。因此出现了对传统社会性别观念和男权制的批判。性别平等是一个无人能够阻挡的大趋势。所有想扭转这个趋势的人都显得愚昧可笑,而且势单力薄。 女权主义(Feminism),源自西方,译文理解成一个主要以女性经验为来源与动机的社会理论与政治运动。五四时,传到中国,定为女权主义。在西方,最初是指追求男女平等,首先是争取选举权。 中国的女权主义,是指女性争取与男性平等,体现女性自我精神与能量的一种女性思想、社会言论及政治协助行为。男女平等是女权主义最基本的目标,在争取与男性平等的同时,女性还要注重自我的价值表现,展示女性的独特魅力,挖掘并发挥女性的社会力量,为社会各阶层女性的思想与行为解放而努力,要将全世界妇女的利益放在同一个起点,协助官方处理女性主义面临的问题。 女权主义哲学概括起来,对各类共同关注的理论问题和对各种成功理论的应用,主要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女性境遇的考察,女性是被构造的,没有选择的权力和能力;女性存在的缺失, 在研究中,人们发现,女性遍布存在于这个社会里,他们只是非存在的,是男性的附属者和屈从者;女性权力的实践,女性的权利被排斥和被践踏,是不期而至和十分严重的;女性安全的毫无保障,需要警示和社会做出保护措施;女性创造力遭受压制和被无视;女性自觉的自我意识和主体性确立;女性的人道主

校企合作开发课程

以职业能力需求为基础的校企合作开发课程 职业能力需求的校企课程开发是指以提高从事某一职业的专门技术和综合能力为根本出发点,他是校企联合进行课程开发的基础。 这种以职业能力为需求的校企合作开发课程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1、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课程价值取向。 2、关注个体、企业、行业三个层面的需求。 3、课程围绕职业分析进行设计。 通信技术专业依托现有的校企合作基础,以职业能力需求为基础共同开发课程,主要体现在:教学师资、教材选取、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及考核方式几个方面。下面以光传输技术为例,来说明下校企合作开发课程的具体过程及特点。 一、教学团队的组建 以往的授课方式,以理论为主,同时授课的主体为学院的教师。但是这样的教学团队并不能适应高职教育的特点。因此在进行教学团队组建时,吸纳有丰富工程经验的企业教师加入。这些教师的加入能带来行业中最新的操作规程及方法。同 二、教材的选取 教材作为重要的教学资料,必须要适应高职教育的特点以及实际授课中所采用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由于采用的是分情境的任务式驱动教学,必须要有对应工作场景和工作任务将课程的内容进行贯穿和组织。基于以上的考虑,采用的是由中兴公司开发的任务驱动式教材,这本教材改变了以往的先理论,后实践的教学

模式。将理论和实践融合进具体的项目中。 三、教学内容 在对具体教学内容选取时,选取了一个光传输网络由组建到维护的过程,将这个过程划分成三个情境,再将任务情境划分成不同的工作任务,每个工作任务对应一个到多个单项工作任务,而每个单项工作任务对应学生必须要掌握的一项职业

在进行授课时,采用课程实施一体化的教学方式,主要体现在实施主体、教学过程和教学场所三方面的变化。教学主体由教师转变为学生,同时结合通信行业的特点,将学生划分成不同的小组,以小组的形式完成项目,构建以合作为主题的新型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真正凸显学习者的中心地位;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相结合,做到学生心理过程与行动过程一体;教学场所将传统的教室、专业教室和实训室相结合,融合“教、学、做”一体的教学环境。

课改成果汇报(完整资料).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 五环教学模式,打造卓越课堂 为了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打造卓越课堂,增强课堂教学的力度、深度,促进学生更加全面地发展,我校根据上级要求和实际,提出了以“五环教学模式打造卓越课堂”深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现将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做法作简要汇报,不当之处,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 一、阶段工作回顾 (一)五环模式,引领课改 为实现课堂结构的变革,我们精心构建教学模式,打造课堂流程,帮助教师明确改革的目标追求、重点难点、方式方法,把新的理念转化为教师在常态课堂上的教学行为,引导教师“入格”,并引领教师在实践中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我校的课改模式为“五环教学”,它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步骤:预习检测——明确目标——分组探究——展示提升——达标测评。 这种课堂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是:把教学过程看作动态发展的、教与学有机统一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始终处在主体地位,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激发者和引导者。 (二)培训学习转变观念 我们多次召开全体教师大会,对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意义进行再宣传再动员再部署。组织全体教师学习多媒体的使用,word 文档的编辑以及课件的制作,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我们利用三月初两周时间,组织教师每天下午进行一小时的理论学习,内容包括新的课程标准,五环课堂教学模式,导学案编写等。四月,我校组织教师观摩大庙小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并且观看“卓越课堂”优秀课例视频资料。之后开展“课堂教学行为自我反思”活动,对已往的课堂教学情况进行深刻的自查自纠。五月,我校又组织教师到走在课改前沿的庆隆小学学习先进的课改经验。 (三)狠抓落实,推进课改 课改工作成效的好坏,关键在于使课改真正溶入到我们的日

新课程改革的特点

我国新课程改革是在世纪之交、素质教育开展已取得一定经验,国际课程改革浪潮此起彼伏的背景下展开的,它在借鉴以往历次课程改革经验的基础上,有着自己的鲜明特点。 新课程改革的特点: 一、国际视野与中国特色相结合:20世纪以来,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都非常关注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中心的教育改革。各国的课程改革经验,为我们提供了值得借鉴的 内容与方式。如各国普遍强调的价值观教育与道德教育,注重基础学力的提高、信息素养的养成、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在义务教育阶段试行综合课程,重建新的课程结构,建立国家课程标准;尊重学生经验,倡导自主、 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实现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探索发展性的课程评价,强调评价的教育功能;构建共享的课程管理机制,促进学校课程的适应性等。在以国际课程改革为背景,充分借鉴其积极经验的基础上,新课程又特别重视本土化问题。 二、课程的继承与创新:新课程确切地说是改善课程的一次尝试,是课程改革历史进程中的一个阶段。每次课程改革都有一种承前启后的作用。 综观义务教育制度确立以后的课程建设,有四方面比较突出的进展:一是在课程管理政策上改变了国家过于集中管理的方式,实行国家和地方两级课程管理的方式;二是初步改变了多年来“学科课程”加“必修”的模式,增加了“活动课”、“选修课”等;三是推行了在统一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教材多样化的方针,初步推动了教材的多样化;四是在教学实践中涌现出一批重视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重视学生成功与发展的经验,倡导了新的教育观念,激活了实践领域的教育改革。这些成就为构建面向21世纪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提供了必要基础。 三、注重营造一种新的课程文化: 新课程超越了以教材改编作为课程改革标志的局限性,超越了单纯以时间作为划分依据的阶段性,它把课程改革作为一种持续不断的系统工程,注重时间上的全程性与空间上的无限性,并通过新课程,营造一种合作、对话与探究的课程文化。 总之, 课程的完善是一个不断探究的过程。新课程倡导探究文化,强调应在不同层面进行课程创新。在国家层面,尝试课程管理体制的创新,制定国家课程计划与课程标准;在地方与学校层面,确保国家课程计划与课程标准的严肃性,同时,鼓励因地制宜地进行不同程度的课程创新,制定相应的计划或方案;在课堂或实施层面,要求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反对经验主义和本本主义,确保课程对学生、学校、地方的适应性。

女性学论文

女性学论文 女性在当今这个社会具有很重要的意义,而且她们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正是因为知道这点,所以我选择了这门选修课。我个人认为:女性在我们的社会上太重要了,接近她们,了解她们,才是明智之举。事实证明我的选择是正确的。 这门学科告诉了我们何为女性学,现在的大学生很需要这方面的学习,我们想让他们通过了解两性地位、两性平等和两性的特殊性,来提高学生对‘女性学’的认识和了解。也正向老师所说的:“开设这门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女性发现自身的优势,摆脱自卑,平等地参与社会竞争,并让男性真正学会尊重女性。因为在当前的社会中,女性仍然是家庭暴力的主要受害者,就业歧视也依然存在。”通过这门课的学习可以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女性,了解她们的重要作用和地位,这对于社会的整体发展无疑是个促进作用,可以让大家彼此更容易相处与合作。 通过这门课的学习,我从中知道了很多新鲜而且很实际的问题,比如现在中国目前的男女比例为1.2:1,而且还有继续增加的趋势,由此可见,女性在社会上的有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力。 还有女性的地位问题这也是个很尖锐,这是一个很古老的问题,和过去所不同的是,现在的女性地位问题带有新的色彩,因为我们是新社会,讲究人人平等,男女都一样。可实际上当今社会上女性还有很被动的,地位也不是和男人一样,而且一些理想的权利都没有真正得到实现。这可以从多方面反映出来。比如女性失业问题,女性由于各种原因在同等情况下往往在应聘工作时输给男性,甚至输给没有她们优秀或学历高的男性。这其中有很多原因:比如种族性别歧视,女人体力问题,健康卫生问题,容易被家庭拖累而影响到工作等等。一些资料显示出,一个女研究生去应聘还不如一个本科男生容易。现在中国国失业的性别比例调查明确的显示出女性在择业方面的劣势,失业人口中男女比列大约接近1:2,即使女性找到了称心的工作的仍会有很多问题困扰着她们,因为女性要担当家庭主妇和贤妻良母的角色,照顾伺候丈夫,抚养教育子女都是女性的活,家庭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女性在事业上的发展。比如,女性生养时需要请产假,这就会使自己的工作进入一个低谷时段,而再次开始工作时也不能很快的进入状态,这是对女性工作比较不利的。很多女性都希望成为家庭事业双丰收,也就出现了一个新的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研报告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研报告 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情况调研报告 本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最大亮点是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最大的戏头是有效开发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定位于国家课程、地方管理、学校开发,其功能在于: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分享与合作;培养学生正确科学研究态度和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感。然而,通过本次对12所中小学调研发现,综合实践活动在我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存在极大盲区和偏颇,实施现状令人堪忧,部分学校形同虚设、名存实亡,课程推进举步维艰。初中尤为突出,村小更加严峻。 公立学校尚且如此,民办教育可想而知。 一、主要问题 “难”,一是难度大,二是困难多。领导认识难,教师认同难,实施过程难,评价方式难,课题开发难,课程管理更难,最终是推进“难上难”,效果“零归零”。体现在: 一差认识:课程认识错位,导致定位不明,课程计划落实不力 国家课程计划明确规定:综合实践活动从小学三年级到高中每周3课时,课时安排遵从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但我县目

前实际是小学常1~2课时/周,初中0~1课时/周。同时,绝大多数学校和教师仍被以往的课程思维定势所束缚,还未将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将其视为单纯的活动课程,或等同于学科课程。 1、课程内涵理解偏失 几乎所有学校至今搞不懂啥叫综合实践活动,弄不清综合实践活动包括指定领域(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和非指定领域(班团队活动、校传统活动等),把综合实践活动包含的四大指定领域截然分割,上综合实践活动课只上劳技课或信息技术课。更没认识到综合实践活动的优点在于“无本”,亮点在于“开发”。 2、劳技课等同于综合实践活动课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经验性的课程,它高度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是围绕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中的问题来组织学习活动的,是围绕“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三条主线帮助学生选题展开的。它注重学生的活动过程,强调指定领域和非指定领域互为补充、互为渗透,共同构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而劳技课是一门学科课程,它主要是传授知识与技能。劳技课仅作为非课改年级,不能作为课改年级中一门独立课程。而绝大多数学校把劳技课作为课改年级的一门独立课程来上,并视为综合实践活动课。 3、信息技术课等同于综合实践活动课

课程改革主要成效1

课程改革主要成效 1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得到普遍认同; 2符合素质教育和时代要求的课程教材体系不断完善; 3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启发、讨论、参与的教学方式不断推广; 4育人的针对性、实效性进一步增强; 5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积极推进; 6评价制度改革取得重要进展; 课程实施存在问题 存在着重智轻德,单纯追求分数和升学率,过分重视中考学科课程的开设,学生课业负担过重; 忽视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课程设置不完整、缺乏整合,课程内容交叉重复、脱节错位; 部分校长、教师课程意识淡薄; 支持保障课程改革机制不健全等一些亟待破解的突出问题。 全面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是发挥课程综合育人功能,扎实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任务。 基本理念 一个方针:党的教育方针 两个规律:教育规律、学生成长规律 一个理念: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 三个关键:立德树人、核心素养、核心价值观 全面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准确把握全面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总体要求。 全面理解和掌握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要围绕改革的四个主要任务(15条具体要求)。 增强课程意识重在课程落实 深化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框架

突出重点任务 总体:课程建设与实施 统筹国家课程 整合地方课程 完善校本课程 突出德育课程 强化实践课程 课时灵活安排 8个具体变化 1加强德育课程 2调整外语教学 3加强科学课程 4加强书法教育 5坚持健康第一 6加强实践活动 7促进课程衔接 8倡导综合课程 各地如何做好落实??? 一、增强课程意识,确保三级课程落实 二、改进课程实施,强化课程综合育人 三、推进教学改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四、研究评价改革,发挥评价导向作用 五、做好教师培训,提升课程实施能力 六、坚持协同创新,形成改革工作合力 一、增强课程意识,确保三级课程落实 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统筹整合国家、地方、校本课程,实现国家课程学校化实施、地方课程综合化建设、校本课程特色化开发。 1、落实国家课程 落实立德树人,最根本的就是全面落实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为开齐开足国家课程提供专业支持。 做好部编教材语文、历史、道德与法制的全覆盖使用。 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组织教学,强化目标教学,开展新颁《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培训。 建立健全学校课程与教学管理制度,实现课程与教学管理的制度化、科学化、常态化。 指导学校制定课程规划,推动国家课程学校化实施。

课程设计任务书完整题目

课程设计任务书完整题目

————————————————————————————————作者:————————————————————————————————日期:

发电厂电气部分课程设计任务书 发电厂电气部分课程设计目的和要求 1.课程设计的目的: 发电厂电气部分课程设计是在学习电力系统基础课程后的一次综合性训练,通过课程设计的实践达到: (1)巩固“发电厂电气部分”、“电力系统分析”等课程的理论知识。 (2)熟悉国家能源开发策略和有关的技术规范、规定、导则等。 (3)掌握发电厂(或变电所)电气部分设计的基本方法和内容。 (4)学习工程设计说明书的撰写。 (5)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工作能力和实际工程设计的基本技能。 2.课程设计的任务要求: (1)分析原始资料 (2)设计主接线 (3)计算短路电流 (4)电气设备选择 3.设计成果: (1)完整的主接线图一张 (2)设计说明书一份

发电厂电气部分课程设计说明书 1.前言(简要介绍本次设计任务的内容、设计的原则、依据和要求) 2.原始资料分析 3.主接线方案确定 3.1 主接线方案拟定(2~3个,小图) 3.2 主接线方案评定(可靠、灵活、经济) (本章要求在说明书中明确画出方案拟定示意图,针对图示可以从主接线的三个基本要求列表评价所初选的方案,最终得出结论,对可靠性的定量计算评价,不做要求)。 4.厂用电(所用电)接线设计 5.主变压器(或发电机)的确定 (确定主变压器(或发电机)的型号、容量、台数,列出技术参数表,说明变压器的相数、绕组数、冷却方式等,简要说明确定的理由,为下一章的短路电流计算做准备) 6. 短路电流计算 (画出短路电流计算用的等值阻抗图,注明短路点的选择,列出短路电流计算表,具体的阻抗变换过程、计算过程放在附录中。) 7.电气设备选择 (包括QF、QS、CT、PT、母线、电缆、馈线、电抗器等,按照参考资料积极推荐使用成熟的新产品,不得使用淘汰产品。按照主接线的电压等级,列出各级电压下的电气设备明细表,具体的设备选择及校验过程放在附录中) 8.继电保护和自动装置(本次不涉及) 9.防雷设计(本次不涉及) 10.配电装置(本次不涉及) 结论 结论是课程设计的总结,单独作为一章编写,是整个设计的归宿。要求准确阐述自己的创造性工作或新的见解及其意义和作用,还可进一步提出需要讨论的问题和建议。 参考文献:西北电力设计院.电力工程设计手册.中国电力出版社 熊信银.发电厂电气部分. 中国电力出版社 黄纯华.发电厂电气部分课程设计参考资料.中国电力出版社王荣藩.工厂供电设计与实验[M].天津大学出版社,1998,05 傅知兰.电力系统电气设备选择与计算,中国电力出版社 曹绳敏.电力系统课程设计及毕业设计参考资料. 中国电力出版社,1995

报告:新课程改革报告

新课程改革报告 本课题研究拟在三年内完成,大体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1年9月──2002年7月 1.进行新课程改革.新教育理念的学习,举行专题讲座,进行学习辅导,转变教育观念,实现新课改的转轨,要求每位参与实验的教师写出学习心的,并举行校际间的交流,推行参与培训的教师实行上岗待证制,对优秀参与者颁发优秀学员证。 2.对“学习新教材.研究新教材.推广新教材──青岛市初中语文“大阅读”的实验与研究”课题进行论证。召开局属中学部分校长会议.分管教学教导主任会议.青岛市语文中心组会议.郊市区语文教研员会议.青岛市青年骨干培训班成员会议,对本课题进行论证。 3.对全体参与课题研究的学校领导及全体参与课题研究的语文教师进行课题研究培训,教研员进行专题讲座,课题组成员要进行子课题的分析,同时要求全体实验教师端正态度,高度重视,自觉参与实验与研究之中。各个学校课题组要选择本学校的研究子课题,写出本学校的实验与研究计划,并确立具体实验步骤。 4.组织全市语文教师学习研究《语文课程标准》,在此基础上进行《语文课程标准》的考试,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 5.课题组每月进行一次《实验教材(人教社版)》的分析,进行全市的大集各,各区片每周进行一次集体备课,以研究新教材编写与《语文课程标准》的关系,研究新教材的“课前提示”与课后的“研讨与练习”对阅读的启发作用,研究阅读教学的规律。 6.由各实验学校定期出示研究课,各区片教研网络每学期出示3节研究课,青岛市课题组每学期出示5节研究课。 7.各实验学校每学期写出阶段性总结,各区片教研网络针对课题研究进行区片研讨,写出阶段性总结,上报市课题组。 8.学期终了课题组汇总全市实验与研究情况做出实验总结,各学校与每位实验教师整理好总结与课后记,每学期要有相应的课题研究论文在市级以上刊物发表。 9.举行由各校教导主任.教研组长及教改骨干教师参加课题研究交流会,听取各校的研究情况的汇报。做好课题实验与研究材料的整理与建档工作,档案工作要规范,便于上级领导检查。青岛市课题组定期向课程教材研究所通报情况,并上报阶段性实验报告。 10.完成《实验教材(人教社版)》第七册.第八册语文教材教学光盘的制作,计划每个单元选一篇课文,由教研员分析教材,由课题组教师出示研究课,再由教研员评课。 第二阶段:2002年9月──2003年7月

关于选修女性学的感想

关于选修女性学的感想 摘要:当代女性学研究的是现代社会注重人性,张扬个性的时代产物,即是从尊重女性人格的立场出发,跨学科的研究女性及妇女问题,并以女性的观点重新研究既有学问的一门学科。而在大学选修课堂开设这门课程,也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对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的未来就业发展甚至婚姻家庭都是十分有益处的。 一.女性学的含义 女性学是从宏观,综合角度去认识女性,而不是从某一特定角度去探讨女性某一方面的特质和行为特征;女性学的任务是把女性放在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发现和揭示她的行为的一般规律,而不是分门别类地去制定某一类行为发展的规则.因此,女性学研究的"女性"是对各学科研究中"女性"概念的综合,对女性本体认识更集中,更系统,更具高度的抽象和理论概括. 而通过短短几周的学习,我对女性学的理解为它是一门多学科交叉而成的综合性学科,它包含了社会学、人类学,哲学,管理学、法学、心理学、美学、职业规划等各种学科的内容。通过女性独特地视角将这些知识得以综合总结和升华。 二.女性学的具体内容 1.职业发展规划 关于职业发展规划,基本上很多选修课都会涉及职业发展规划的内容,单单从这一 方面就可以看出其对大学生的重要性。确实,就业是每一位大学生即将面对的严峻 的问题,而对于女性其特殊性,关于就业似乎就要面临着更多的问题。通过这节课 的学习,我明白了首先,作为一个女生,你应该了解自己适合什么,了解自己的优 势与劣势,由此对自己的未来发展有一个大体的规划,并且尽早为了这个目标而努 力,或许我们不能否认的是女性在就业中或多或少会遭到一些歧视,但是这并不意 味着是完全的否定,无法改变自己的性别,但是我们可以选择通过提升自己的专业 知识与个人素质来提高自己的专业竞争力,从而为以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女性心理健康 健康不仅仅是没有躯体疾病或残缺,而是要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都处于完好状态,即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交健康,而由于性别角色社会化导致女性心理定式的行成,感觉思维等方式受到固有模式的影响,产生一定的倾向性和依赖性,也就是说女性比男性更富于感情,也更易受环境,暗示等的影响,因此,相对来说女性更易产生焦虑情绪,因为关注女性心理健康尤为重要。 虽然可能因为现在我们生活在校园这座象牙塔里,面临的压力或挑战相对较少,但是当以后我们走上社会,我们将会面对来自于工作中的压力,如工作机会的不均等,,工作报酬的不平等等一系列问题,这样就很可能会给女性造成一定程度的心理伤害,而来自于婚姻家庭的压力如家庭难以和工作协调发展,家庭危机,对下一代的教育等等,也会对女性的心理造成一定程度的伤害,而男性可能心胸更开阔,所以不易受这些压力而影响,而女性本身在生理上如月经期妊娠期更年期过程中就易发生心理疾患,并且女性更为敏感,这也很大程度上加大的女性心理疾患的概率。 因此,调控自己的情绪,避免发生心理疾病是十分必要的。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明白了我们应该关注自己身体健康的同时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例如,可以通过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为自己减压,养成放松的习惯,不要把什么事情都看的太重,这样会压得自己喘不过气来,也不要过分敏感,攀比,嫉妒,这样也是在无形之中加大的自己的压力,给自己平添不开心;还应该学会舍弃,放弃不重要的才能得到最好的,最重要的是用笑容来面对人生,自尊,自爱才能得到幸福快乐的人生,也才能够培养出健康的心态。。

女性学课程建设的难题及措施

女性学课程建设的难题及措施作者:杨雪云单位: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 一、女性学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女性学形成于20世纪60—70年代的美国,现已成为西方高等教育中的主流学科。中国的女性学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于女性学学科本身所具有的多学科、多视角、综合性、包容性等特质,充满着对传统思维的质疑、批判与颠覆,往往能够促发与引领人们对现实问题的思考探索与发现,正因如此,女性学作为一种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已经逐步进入我国高等学校现有的人文、社会甚至自然科学等学科的教学与科研之中,并对高等教育课程改革产生着积极影响。1995年联合国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召开,以此为契机,中国女性学学科建设取得了快速发展。2006年教育部确定“女性学”为高校新增专业,2009年,女性学专业获批国家级特色专业,2001—2010年的《中国妇女发展纲要》首次提到“在课程设置、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中体现社会性别意识,鼓励高等院校开设女性学专业”等内容。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05年,中国内地已有六十多所普通高等院校开设了各类女性学课程,在这些学校中,本科层次设置120多门课程,研究生层次有40多门,博士生层次课程约3门。至此,女性学不仅纳入我国高校主流教育视域而且呈多层次、多形态存在与发展态势,既有本科通选课程和专业课程,也有硕博研究生学位课程,女性学在中国高校的影响正日益扩大。 二、女性学课程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女性学自身的学科特点决定了与它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政治文化理念存有着密切关联,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的快速变迁要求女性学必须对社会变迁过程中凸显出的一系列相关问题做出探究与回应,并对由于社会转型带来的与性别意识有关的困惑与难题作出澄清与解答,为此,女性学课程建设被提上议事日程。课程建设是指围绕教学目标,整合师资队伍,通过对课程教学内容与体系的研究、现代化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充分运用,更为高效地实现教学目标、提升教学效果所开展的一系列活动。具体而言,课程建设主要包括:教材建设、教学方法与手段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内容。目前高校女性学在课程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教材及教学内容较为陈旧,限制了女性学学科价值的发挥。这里所说的教材陈旧并非指其出版年份久远,而是指教材编写理念、框架结构、具体内容安排缺乏变化。尽管目前出版的女性学教材有多种,但大多框架结构相似,内容重复雷同,不能很好体现与发挥女性学学科视角的优势与价值。现有的女性学教材在内容安排上大多运用模块式模式,也就是先将女性的社会生活划分成不同领域,然后再根据女性在不同社会领域的处境讨论女性问题,女性学内容结构的这样一种安排固然可以让我们了解不同领域女性的问题所在,然而,社会生活是复杂多变的,总有一些与女性密切相关乃至极为重要的问题很难清晰地划分它所分属的领域,由此所造成的内容疏漏不能不说是女性学教学的一大憾事。女性学学科价值在于它的多元化多学科视角所带来的独特与敏锐的洞察力,女性学考察女性社会处境,解读女性问题,但它对女

新课程改革报告

新课程改革报告 本课题研究拟在三年内完成,大体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1年9月──2002年7月 1.进行新课程改革.新教育理念的学习,举行专题讲座,进行学习辅导,转变教育观念,实现新课改的转轨,要求每位参与实验的教师写出学习心的,并举行校际间的交流,推行参与培训的教师实行上岗待证制,对优秀参与者颁发优秀学员证。 2.对“学习新教材.研究新教材.推广新教材──青岛市初中语文“大阅读”的实验与研究”课题进行论证。召开局属中学部分校长会议.分管教学教导主任会议.青岛市语文中心组会议.郊市区语文教研员会议.青岛市青年骨干培训班成员会议,对本课题进行论证。 3.对全体参与课题研究的学校领导及全体参与课题研究的语文教师进行课题研究培训,教研员进行专题讲座,课题组成员要进行子课题的分析,同时要求全体实验教师端正态度,高度重视,自觉参与实验与研究之中。各个学校课题组要选择本学校的研究子课题,写出本学校的实验与研究计划,并确立具体实验步骤。

4.组织全市语文教师学习研究《语文课程标准》,在此基础上进行《语文课程标准》的考试,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 5.课题组每月进行一次《实验教材(人教社版)》的分析,进行全市的大集各,各区片每周进行一次集体备课,以研究新教材编写与《语文课程标准》的关系,研究新教材的“课前提示”与课后的“研讨与练习”对阅读的启发作用,研究阅读教学的规律。 6.由各实验学校定期出示研究课,各区片教研网络每学期出示3节研究课,青岛市课题组每学期出示5节研究课。 7.各实验学校每学期写出阶段性总结,各区片教研网络针对课题研究进行区片研讨,写出阶段性总结,上报市课题组。 8.学期终了课题组汇总全市实验与研究情况做出实验总结,各学校与每位实验教师整理好总结与课后记,每学期要有相应的课题研究论文在市级以上刊物发表。 9.举行由各校教导主任.教研组长及教改骨干教师参加课题研究交流会,听取各校的研究情况的汇报。做好课题实验与研究材料的整理与建档工作,档案工作要规范,便于上级领导检查。青岛市课题组定期向课程教材研究所通报情况,并上报阶段性实验报告。

次课程改革

我国基础教育八次课程改革的历史探究自建国以来,我国共经历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每次课程改革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与特色。根据每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特点,可以分为四个重要阶段。每次改革都在其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对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进行改革,也在这三大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 第一阶段:经济恢复与发展阶段的课程改革(1949年-1966年)(包括前三次课程改革)这一阶段是新中国成立后恢复经济与发展经济阶段,其经历三次课程改革。这三次改革为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与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1949—1952年的第一次课程改革 改革背景:1949年新中国刚刚成立,收回了教育主权,此时教育的任务就是要为彻底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服务,继承发扬老解放区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在全国解放区内继续建设新民主主义教育,对旧中国遗留下来的各类教育问题(严重的形式主义,重教不重学)进行了彻底的改造。1949年12月23日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强调,要对旧教育实行“坚决改造,逐步实现”的方针,指出要“以来解放区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有用经验,借助苏联经验,建设新民主主义教育。”这一方针具体规定了教育改革的步骤和方向,这次改革是教育部门自上而下进行的,实行对旧课程的改造,初步确立了我国中小学新课程体系,形成了全国统一教学计划、统一教学大纲与统一教科书的“大一统”课程模式。

改革内容:(1)规定了中小学的课程门类,统一了课程安排和课时安排,优化了中小学课程的比例结构和衔接;(2)颁布了不少学科的新教学大纲;(3)教材改革。新中国成立之初主要采用旧教材,后来才过渡到修改旧教材再到编写新的教材。 改革过程:1950年8月教育部颁发《中学暂行教学计划(草案)》,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教学计划;同年9月,在全国出版会议上提出中小学教材必须全国统一供应的方针,并成立人民教育出版社,承担编写国家统一教材的任务,于1951年出版了第一套中小学全国通用教材。1951年3月教育部召开第一次全国中等教育会议,通过了《普通中学(各科)课程标准(草案)》和中学规程,提出目前普通中学的教学计划必须全国统一,课程科目和每科教学内容必须定出统一的标准。同年10月,政务院颁发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重新规定了中小学的学制,规定小学实行五年一贯制取消初高两级分段制,中学修业年限为六年.分初高两级,各三年。根据学制的要求,1952年3月教育部颁发了小学和中学暂行规程,这是新中国成立后颁发的第一个全面规范中小学课程的政府文件。 改革特点:强调中央集权,全国统一,致使课程结构单一,只设必修课,不设选修课;注意根据中小学培养目标来考虑学科设置;课程内容方面,注意科学性和思想性的有机结合;模仿前苏联的痕迹明显,某些课程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中国实际。。在教学方法上,方针政策的提出为教学方法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但是由于忙于对较的教育机构进行接收改造,忙于新学校的建设,直到1952年,教学方法的改革尚未大规模进行。 (二)1953—1957年的第二次课程改革

女性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女性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女性心理学》课程说明 (一)课程代码:03231028 (二)课程英文名称:Female Psychology (三)开课对象:心理咨询专业 (四)课程性质: 女性心理学是心理咨询专业的一门专业教育课。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运用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进一步研究女性心理的特征和发展规律。其前导课时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 (五)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女性心理学的基本概念与理论、女性心理学研究的基本范式与具体方法,能运用有关知识与理论描述、分析和解释女性心理发展的特点与影响因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内容: 本课程主要包括女性心理特征、女性心理状态、女性个性心理、女性群体心理、女性发展心理、女性心理健康几个部分。通过教学的各个环节使学生达到各章中所提的基本要求。讲授时注意引导学生了解本学科发展的现状与趋势,注重激发学生思维的开放性与批判性,重视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参与,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七)学时数、学分数及学时数具体分配 学时数: 36 学时 分数: 2 学分 (八)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与讨论法相结合,主要以课堂讲授的方式进行教学。 (九)考核方式和成绩记载说明 考核方式为考试。严格考核学生出勤情况,达到学籍管理规定的旷课量取消考试资格。综合成绩根据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评定,平时成绩占40% ,期末成绩占60% 。二、讲授大纲与各章的基本要求 第一章概述 教学要点: 1.了解女性心理学发展的历史、本质; 2.掌握女性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方法; 3.了解女性心理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4.熟悉女性心理学发展史上有影响的学者及其主张。 教学时数:2学时 教学内容: 1.女性心理学发展的历史; 2.女性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方法; 3.女性心理学与其它社会科学的关系。 考核要求: 1. 女性心理学发展史上有影响的学者及其主张(识记) 2.女性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方法。(掌握) 3.举例说明两性平等的重要性。(运用) 第二章女性心理特征 教学要点: 1.了解社会性别结构、女性心理特征及其作用; 2.理解女性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的基本特征及其规律。 教学时数:4学时 教学内容: 1.性别的文化表征 2.性别形成的理论 3.女性认知过程 4.女性情绪、情感过程 5.女性意志过程 考核要求: 1.社会性别结构的含义(识记) 2.女性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的基本特征及其规律。(理解) 3.认识女性心理特征的作用(运用)

新课程改革工作总结报告

新课程改革工作总结报告 新课程改革已经风风雨雨的整整走过了三年,三年来的新课改是怎样走过来的,给我们的学校教师、学生带来了什么,在此进行总结回顾,总结经验,找出不足,有利于新课改的进一步扎实开展,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有利于学生、教师、学校的和谐发展。 三年来的课改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我们学校于XX年7月组建后,7月份进行了南北二区一年来课改工作的回顾摸底,并在此基础上制订了课改实施方案。理清了工作思路,明确了理念先行、机制保障、校本研训、改革评价、设备投入、反思改进的工作思路。 一、理念先行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不是简单的教材的修改,而是对我国的教育进行了一场脱胎换骨的变革,它反映时代精神的教育观念上的革命性改革。新课程秉持的民主、科学、开放的理念,是课改的灵魂,它包涵了三层意思: 1、倡导全面和谐的发展的教育; 2、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勇于探究、勤于动手,注重过程与方法及实践体验。 3、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 力、交流合作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活动的能力。 我校利用XX年暑期师德培训和每周一的教师工作学习例会进行学习、宣传、谈体会、写心得、小组交流、大会交流,并利用周六下午多次召开专题会、报告会,先后两次邀请嘉兴教育研究院书记朱建人来校作报告,今年暑期结合师德培训在全校开展了校园文化和教育思想大讨论,使全校教师明确上述理念,内化成教师教育教学的出发点和自身专业成长的需要,从而指导新课改实验工作。 二、机制保障 做好课改工作,需要组建相应的机构,明确职责分工负责,制订和改革原有的一系列规章制度,以确保课改工作的顺利实施。 1、组建了以校长为组长,分管校长为副组长,教研组长为组员的课改领导小组。领导全校新课改的实施和推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特点探析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特点探析 自主性和互动性 1自主性。《纲要》指出,中国课程改革取得成功的关键是发挥每一所学校的主体性。只有当每一所学校的教师和学生真正成为课程改革的主体,而不是课程改革的被动执行者、实施者时,课程改革才有希望。因此,在课程标准和课程结构的规定上也有了较大的弹性。学校和教师可根据不同学生的发展水平,以及本校的条件,自主决定课程的广度和深度,通过选择并设置有关课程来创造和形成本校的校园文化特色。 传统的课程主要是按每门学科自身发展规律形成的,逻辑性强的学科如数学是按逻辑要求来排列的,时序性强的学科如历史则是按时序来排列的。这些做法都是以具体学科本身的特点为出发点,没有充分考虑学习者的条件、需要和兴趣。现代学校课程除了以学科为本的结构形式外,还可提供个别化,处方化的课程形式,构成多种可能的组合,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如能力,需求,兴趣以及已有的知识基础)来自主选择不同的课程组合。对于教师来说,这也有利于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和自主性,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 2、互动性。《纲要》中提出了体现时代要求的新课程的目标,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使学生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等等,这就要求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一言堂”的局面。中国的学生遵守纪律,课堂秩序良好是很多国家难以比拟的,而在新的课程目标的要求下,我国的课堂教学必须讲求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和主体性。 二、教师培训中心面临的新任务: 师资培训工作是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成败的关键。搞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师资培训工作,是进行基础教育新课程实验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项系统工程。所以,作为教师培训中心,在当前的课程改革过程中,也面临着新的任务,那就是加强教师培训,加速教师角色的转换----由传统型教师走向现代型教师,为实施新课程作好师资准备。 (一)认识到位,重抓落实 首先,要充分认识到新课程师资培训的重要性,切实做好新课程实验和逐步推广的师资培训的规划工作,确保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与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同步进行并适当超前。要坚持“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有关内容纳入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核心内容。首先培训中心的教师要确立正确的新的观念,并将这些观念传递给广大的中小学教师,从而为新课程的大范围实验和推广奠定基础,要将新课程培训作为正在实施的“继续教育工程”中各级各类骨干教师培训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观念更新,形式多样。 课程改革是一个渐进的,创新的过程,课程思想的创新,课程内容的更新,课程结构的调整,最终都得靠人来实施。培训中心的教师首先应深入领会课程改革新思想,切实转变教育观念,例如: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认识到课程的功能要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体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树立正确的课程功能观等等,按实施新课程的要求,对中小学教师进行培训。在培训方式上,要采取多种形式,倡导培训者和教师的平等交流、对话,了解他们的疑惑和困难,引导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深入地讨论,使他们能全身心的参与到培训中来,使培训工作收到实效。 (三)结合实际,加强实践。 课程改革的实验工作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程中是非常重要、非常关键的一个阶段。在准备阶段研制的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及有关的管理,评价的方案、政策,都需要在实践中加以验证、修订和完善。实验阶段工作能否顺利进行,关系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成败。因此,培训中心在进行教师培训的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参训教师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在实践中多加思考。要根据“边培训,边实验,边研究,边开发”的原则,加强培训资源建设。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