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2022年国考行测资料分析解题技巧

2022年国考行测资料分析解题技巧

2022国考行测资料分析解题技巧

一、评价型题目常见的逻辑错误

在行测中,大家常常会看到评价型的题目。今天主要向大家介绍的是它的一项重要考点——逻辑错误。这类题目在试卷中是十分容易区分的,它的问法为“以下哪项对话方式与上述最为相同?”“下列选项中的逻辑错误与题干最为类似的是?”。这类题目主要考查的是我们对于题干以及选项的论证分析过程,主要分析题干中存在的逻辑漏洞。给大家介绍几种常见的逻辑错误。

一、偷换概念或混淆概念偷换概念是在思维和论辩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违反同一律的逻辑要求,用一个概念去代换另一个不同的概念而产生的逻辑错误。主要表现为:(1)利用多义词可以表达几个不同概念的特点,故意把不同的概念混淆起来。(2)混淆集合概念与非集合概念。

【示例1】:司马光夫人说:“我要去看游人。”

司马光说:"家中这么多人,何必出去看?"

【解析】:在这个对话中,司马光夫人所谓的看“人”,看的是过来游玩的行人,而司马光所谓的“人”,指的是府中的人。可见,司马光与其夫人对于“人”这同一概念有不同的理解,所以就犯了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

【示例2】:吉林人遍布世界各地,小王是吉林人,所以小王遍布世界各地。

【解析】:在这句话中,第一个“吉林人”指的是所有的吉林人,第二个“吉林人”指的是小王自己,所以这句话属于混淆了集合概念与非集合概念。

二、循环论证循环论证是指用来证明论题的论据本身的真实性要依靠论题来证明的逻辑错误。如证明“鸦片能催眠”,所用的论据是“它有催眠的力量”。而“鸦片有催眠的力量”,又要借助于“它能催眠”来证明。这就是犯了循环论证的自证。

【示例1】:KengDie教的经文《KengDie Sutra》里面说的东西都是真理,因为在《KengDie Sutra》第一章第二段里面提到了“KengDie所述都是真理。”

【解析】:示例中为了证明“《KengDie Sutra》里面说的东西都是真理”,所用的论据是“《KengDie Sutra》第一章第二段里面提到了‘KengDie所述都是真理’”可见,论据也是在结论成立的情况下得到的。所以这句话就犯了循环论证的逻辑错误。

学习了这两种常见的逻辑错误,接下来让我们用一道题来检验一下学习效果。

【例题】甲:什么是生命?乙:生命是有机体的新陈代谢。甲:什么是有机体?

乙:有机体是有生命的个体。

以下哪项与上述对话最为类似?

A.甲:什么是真理?乙:真理符合实际的认识。甲:什么是认识?乙:认识是人脑对外界的反应

B.甲:什么是逻辑学?乙:逻辑学是研究思维形式结构规律的科学。甲:什么是思维形式结构的规律?乙:思维形式结构的规律是逻辑规律

C.甲:什么是家庭?乙:家庭是以婚姻、血缘或收养关系为基础的社会群体。甲:什么是社会群体?乙:社会群体是在一定社会关系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社会单位

D.甲:什么是人?乙:人是有思想的动物。甲:什么是动物?乙:动物是生物的一部分

【答案】B

【解析】在甲乙两个人的对话当中,用“有机物”去解释“生命”,接下来又用“生命”去定义“有机物”。可见,题干犯了循环论证的逻辑错误。A选项,先用“认识”解释题目,接下来用“人脑对外反应”解释“认识”。不存在循环论证,排除。C选项,用“社会关系”解释“家庭”,用“社会单位”解释“社会群体”,排除。对于D选项的用“动物”定义“人”,用“生物”定义“动物”,不存在循环论证,排除。B选项,用“思维形式结构规律”解释“逻辑学”,接下来用“逻辑”解释“思维形式结构的规律”,犯了循环论证的逻辑错误,故答案为B。

二、定义判断之找准概括方向

公务员考试中行测的定义判断一直是省考中必出题目,在判断推理中占有着极高的比例。很多考生却认为这种题型不需要思考,只需要找到题目中词语,按图索骥寻找答案就可以完成试题,但最终结果却因为过于强调个别词语最终与成功无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主要是

因为有些同学过于强调细枝末节而没有对整个题干进行理解,自然无法分析题目中的重点信息,还有一部分同学单纯靠理解,而没有对理解的内容进行归纳概括,就导致了最后无法定义出准确的信息。接下来大家介绍一下如何精准的概括总结题干,找出要点。

【例题】“小确丧”是网络流行词语,指小而确定的沮丧,是持续发生在日常生活中却又摆脱不了的小烦恼,有专家提出,面对小确丧,人们不应无奈地接受或忍受而应通过努力,将其转化为“小确幸”。小确幸是人们心中隐约期待的美好事刚好发生在自己生活中,所产生的微小确实的幸运快乐感。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不属于小确丧的一项是:

A.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B.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C.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D.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答案】D。

【解析】题干中出现两个定义,需把握两个概念的区别和联系。首先,小确丧的定义要点:①发生在日常生活中②小而确定的沮丧。其次,小确幸的定义要点:①在生活中产生②心中隐约期待的美好小事。

A项诗句的意思是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体现了杜甫常年缠绵病榻的烦恼与沮丧,符合“小确丧”定义,排除。

B项诗句的意思是弦弦凄楚悲切声音隐含着沉思,似乎在诉说着她平生的不得志,体现了琵琶女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生活中的烦恼和沮丧,符合“小确丧”定义,排除。

C项诗句的意思是每天都思念着你但却无法见到你,好在我们都喝着长江的水,就让长江把我们紧紧相连吧。体现了作者日常对于妻子的思念,想念而又两地分离的抑郁与沮丧的心情,符合“小确丧”定义,排除。

D项诗句的意思是我愉快地骑着马儿奔驰在春风里,一天的时间就把长安城的美景全看完了,体现了主人公取得了满意的考试成绩后,开心幸福的感受,不符合“小确丧”定义,保留。

故本题选D。

这个题的重点在什么是“丧”与“幸”而不要把重点归纳在“网络流行语”,很多同学面对这样一系列题型是抓不住重点所在的,这是完全不行的。因此再遇到这类题型,我们对于定义的理解一定要结合题干的主体对象最主要的性质,而不要被无关紧要的性质所吸引,最终导致题目做错。

通过上述的分析,相信小伙伴们已经掌握了定义判断相关的知识。定义判断需要在理解中大量做题,把做题理念融入到解题当中,只要能够掌握相关的技巧,最终会在省考考试中取得理想的成绩。

三、解题技巧:十字交叉法巧解混合增长问题

一、方法介绍十字交叉法比较常见的应用是用来解决数学运算中溶液混合问题,即如果有A、B两种溶液的浓度分别为a和b,则A、B

混合在一起的混合溶液的浓度r肯定介于混合前的两个部分浓度a和b 之间。对于资料分析里面的混合增长问题,我们同样可以使用十字交叉的思想,即混合增长率介于混合前的两个部分增长率之间。

二、例题展示例题1. 2013 年上半年,全国上半年汽车生产1075.17 万辆,同比增长12.83%,同比增幅提高8.75 个百分点。1、2 季度汽车销量分别为542.42 万辆和535.73 万辆,1 季度同比增长13.11%,2 季度同比增长11.55%。

问题:与去年同期相比,2013 年上半年全国汽车销量增长百分之几?

A.19.1%

B.14.5%

C.12.3%

D.10.4%

【解析】C。2013 年上半年全国汽车销量同比增长率可以由2013年1季度汽车销量的同比增长率和2季度的汽车销量同比增长率混合得到,即2013 年上半年全国汽车销量同比增长率应该介于1季度同比增长率和2季度同比增长率之间。而根据材料“1、2 季度汽车销量分别为542.42 万辆和535.73 万辆,1 季度同比增长13.11%,2 季度同比增长11.55%。”可知,2013 年上半年全国汽车销量同比增长率的范围为11.55%~13.1%,由此排除A、B、D,选择C项。

例题2. 2015 年上半年,福建工业产值增幅加快。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产值5208.86 亿元,同比增长9.4%。其中,6 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值970.19 亿元,同比增长10.0%,增速比去年上升2.1 个百分点。

问题:2015 年1-5 月,福建省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同比增长约为:

A.9.3%

B.9.4%

C.9.5%

D.9.7%

【解析】A。2015 年上半年福建省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同比增长率可以由1-5月的增长率和6月增长率混合而来,即上半年增长率应该介于1-5月增长率和6月增长率之间,而根据材料已知2015 年上半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同比增长9.4% ,6 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值同比增长10.0%,所以1-5月的增长率应该小于9.4%,观察选项,排除B、C、D,只有A项满足。

看完利用十字交叉思想来巧妙解决增长率混合问题的相关方法及例题,相信大家对于混合增长问题的解法有了一定的认识,我们首先判断出增长率之间是如何混合的,在具体题目中去分析运用,这种问题也可以迎刃而解了。

四、学会科学分析自己的成长空间

首先给大家介绍一个概念——发展空间。我把考生的错题分值定义为发展空间。基于此,得出一个基本公式:发展空间=总分—得分。

这个发展空间浅显易懂,尽管如此,很少有人去进一步分析发展空间的决定因素。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发展空间由两个基本因素共同组成,分别是同化空间和顺应空间。在此,我直接给出了这两个因素的公式:

1.同化空间=单位分数·N。

2.顺应空间=发展空间-同化空间。

简单来说,同化空间指的是题目所应用的解题知识在做题者的掌握范围内,但是做题者不能灵活处理而导致失掉的分值。从公式来看,

“N。”指的是做题者在所做错的若干道题目中,通过对照正确答案,再次独立可以理解的题目数量,比如,通过对照答案(没有解析),做题者理解了错题目中的五道题,那么“N。”=5;而单位分数是指每道题的分数。也就是说,同化空间越大,说明做题者越是没有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因为这些题目是可以通过自己再次独立思考可以解决的。同化空间越小,说明做题者的掌握程度越高。

顺应空间反映了做题者的知识空白,简单来说,就是做题者完全没有接触的知识点。顺应空间越大,说明做题者的知识量储备不足,需要查缺补漏。

这两个公式结合起来,就可以综合评估考生做题的动态情况。举个例子,当他的发展空间不变的情况下,连续多次的做题发现,他的同化空间在增大,自然,他的顺应空间也就在减小,这说明他在知识掌握上一直没有进步吗?还不能够断然,因为,还有一种可能性,由于他的知识储备量不断增加,使得顺应空间减少。但在较短时间内,尽管知识都能明白,但还不能够自如应用,不能有效解题,使得他的同化空间增大。这个过程就是顺应空间向同化空间的转化,这是一个自然过程。最理想的状况就是,顺应空间不断减小,同化空间先增大后减小,最后,促使整个发展空间减小,那么成绩自然也就得到了提高。

至此,我已经把能力发展空间模型给大家介绍完了。但是,怎么去应用呢?我们不难看出,关键在于同化空间的减少,也就是会的题目一定要做对。

首先应该是不断缩小自己的顺应空间,考试可以通过学习国省考所考查的知识,弥补自己的知识空白,并在日常生活中广泛涉猎与考试相关的多学科知识和文章,提升自己理解能力、储备常识,为考试做好充分准备。这个目标的完成首先要求我们先感知考题,然后将知识点分门别类,系统学习理论知识和解答技巧。如何做到这一点呢?选择很多,可以啃书,也可以通过辅导班快速高效掌握。

另外,就是要不断缩小自己的同化空间,也就是要把学到的东西灵活掌握。怎么把会的题做对呢?这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在我看来,应当是对于知识点的综合运用和掌握。拿判断推理中的假言命题来举例说明,很多考生,都知道它的推理规则,但是一遇到多个命题的综合应用,就慌了阵脚,不知道怎么解题了,那么平时可以大量练习复言命题的综合应用的题目,养成相应题型的解题思维,培养对题目的敏感性。每个知识的了解到掌握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适度的变式训练,举一反三训练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只能通过专门的训练才可以提升,这就像脱敏训练一样,按照有序的步骤、由易到难的过程踏实、长期进行训练方能达到效果。

考生可以利用做模拟卷的得分状况和“能力发展空间模型”分析自己存在的问题,在备考的不同阶段调整自己努力的方向,何时弥补知识空白,何时进行综合训练,通过以上介绍,相信考生可以做到“利剑在手、所向披靡”。

最后,预祝每一位有梦想且付出行动的考生,都能到达理想的彼岸!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