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_轧钢机械_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_轧钢机械_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_轧钢机械_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_轧钢机械_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2014年1月

January ,

2014

UniversityEducation

[收稿时间]2013-10-18

[作者简介]郭喜平(1962-),男,汉族,内蒙古包头人,工学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轧钢机械的教学。

[摘

要]《轧钢机械》课程是冶金机械专业方向重要的专业课,是将工程力学、机械原理、机械设计、金属材料学等理论知识结

合到生产实践中的主干课程。根据专业发展的需要,针对《轧钢机械》课程的教学实践,从多方面探讨和提出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考核方式等方面改革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轧钢

教学改革实践能力多元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14)01-0116-02

《轧钢机械》是我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冶金机械方向的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课,其实践性和应用性都非常强。如何使《轧钢机械》课程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新性的人才,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使学生掌握课程的内容,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为今后的就业、深造等打下坚实的基础,是任课教师应认真思考的主要问题。

一、突出实践能力培养,优化教学内容(一)选用优质教材和适用的参考资料

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并结合我院冶金机械方向学生的知识体系,我们挑选了邹家祥主编的,由冶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轧钢机械》作为教材。该教材主要内容由板带轧机和相应的辅助设备构成,内容全面,

具有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

[3]

教材将高等数学、工程力学、金属弹塑性变形等有关理论知识与轧制力能参数计算、轧钢技术、矫直技术等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既能学到比较专业的轧钢理论知识,又能掌握轧钢技术方面的基本计算及轧钢设备的工作原理和工作方法。

为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求知欲,我们在指定教材的同时,还向学生推荐了多种专一性较强的参考书,如《世界H 型钢及钢轨生产》、《现代钢管轧制与工具设计原理》、《薄板坯连铸连轧》等;以及应时常阅览的与本课程有关的专业期刊,如:《钢铁技术》、《中国冶金》和《包钢科技》等。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自行选择。

(二)将教学内容引入生产实习

生产实习是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后续专业知识的学习、下学期毕业设计的完成和就业找工作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将《轧钢机械》课程里的一些教学内容,如:轧辊和轧辊轴承、轧辊调整和平衡装置、轧钢机主传动、卷取机等在生

产实习过程中涉及的内容安排在生产实习前一周;同时生产实习计划提前发给学生,有关讲课内容要求学生预习,以便与现场工程人员讨论交流。

将教学内容引入生产实习后,实习的目的性加强,效率提高,学生将书本知识与生产实际联系起来,学习兴趣提高,效果明显;同时,大大减少了教学时数,本课程的课时数由以前的80逐渐减到目前的56,由于在生产实习中引入一些教学内容,使得本课程的宽度和深度不仅没有降低反而得以增加,教学效果显著提高。

(三)调整和优化教学内容

由于在学习《轧钢机械》课程之前有关的基本内容已在实习时学习并有一些感性认识,根据生产实际,我们以轧钢工艺生产过程为主线来组织教学顺序和安排教学内容,教学的章节按照顺序调整为:概述、轧钢机主要零部件综述、轧制力能参数计算、轧件厚度控制与板型控制、剪切和锯切机械、卷取机械、矫正机械。这样的编排有利于各个章节的衔接,又与刚刚结束的生产实习内容相融合,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能够完整地建立起本门课程的知识体系,增强对该课程知识的理解,并对前后知识做到融会贯通。此外,教师应通过浏览专业网站、阅览国内外专业期刊,及时将轧钢领域不断出现的新理论、新成果、新设备和新工艺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去并及时地介绍给学生,使教学内容超前于教材,加大并丰富课堂信息量,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也拓宽了他们的专业视野。

二、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一)采用交互式教学模式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探索了“先讲、后作业、讨论和小结”的交互式教学模式。以塑性方程应用为例,首先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知识点之后,布置相关作业,适当给出

《轧钢机械》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郭喜平

(内蒙古科技大学

机械工程学院,内蒙古包头014010)

116

UniversityEducation

一些提示,让学生自己寻找完成作业的方法,然后下次上课时再通过作业反映出的问题进行课堂讨论并总结。课堂讨论是教师与学生进行交互活动的具体体现,也是交互式教学的核心,教师针对教学中的典型问题进行讲解,并和学生进行交互讨论,解决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疑惑,这一模式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扩散性思维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创新性活动的能力;由教师总结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既巩固了学生所学的知识,又深化了学生的理解。

(二)运用多元化教学方法

多元化教学方法就是在教学活动中运用多种教学资源、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使教学活动达到理想效果的教学方法。过去《轧钢机械》授课时往往采用“灌输式”的集中课堂授课方式,不利于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在讲解抽象一些的内容如厚度控制原理时,学生普遍反映课堂内容难于理解,不易想象。为了使学生能够获得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我们引入了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例如在讲解自然刚度时,在课堂讲解完之后再把学生带到实习工厂,在小型板带轧机上让学生亲自动手:测板厚;测轧制力,绘制板厚-轧制力曲线图,进而得出自然刚度值和变化规律。又如在讲厚度控制方法时,把课堂搬到轧钢实验室,让学生们一边现场观看,一边听老师的讲解、指导,这样的现场组织教学让学生们对教学内容形成了强烈的直观认识,加深了他们对相关知识的深层理解,引导学生们将知识点进行分析、比较和融会贯通,充分挖掘他们的思维潜能,激发和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引入多媒体教学,增强教学效果

将轧钢企业生产时的录像,设备供货商提供的影像资料,学生毕业设计的三维造型、动画和做课题时的一些科研成果等资源进行综合,制作了文、图、表、声、影、动等多种元素兼备的《轧钢机械》课程的多媒体课件,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和重视,重点、难点内容在课件中用不同颜色或特殊标记加以突出;对较难理解的内容则通过动画、图表等手段进行分解、演示,如讲到改变空切系数来调节飞剪的剪切定尺长度内容时,加了一段曲柄回转杠杆式飞剪调长的动画,使抽象、不易理解的内容瞬间直观、生动鲜活起来,教学效果很好。采用多媒体教学,增加了课堂教学的直观生动性和趣味性,增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热情,也活跃了气氛,使学生能在比较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知识。当然,采用多媒体教学并不意味着完全放弃板书,当教师讲到重点、难点内容和一些公式需要推导的时候,适当的板书会让教学更有逻辑性和条理性,进而增强教学效果。

三、改变考核形式,重点考核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以往的考核主要根据出勤率定平时成绩加期末考试成绩确定最终总成绩,这种考核方式导致一些学生出勤却不一定用功学习;平时不学习,期末考试时靠死记硬背甚至作弊蒙混过关的。为此,近几年探索改革了《轧钢机械》课程的考核方法,实行覆盖教学全过程的动态考核。考核方法应一方面对学生的学习状态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另一方面对学生应能产生激励、导向的积极作用并具有可持续发展功能,[4]动态考核体系一般由课程过程考核和课程终端考核两部分组成。

课程过程考核是对学生上课和教学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一般占总评成绩的40%,其中出勤占10%、学习态度和课堂表现占20%、作业占10%。

课程终端考核是对学生期末考试成绩的评价,考核结果一般占总评成绩的60%。近几年我们采用开卷考试这种方式进行考核,基本内容和综合内容各占50%,基本内容是客观性题目,涉及的知识面广而杂,题目类型多、数量大,需要学生快速做出答案,主要考核学生对基本教学内容的熟悉和掌握情况;综合内容包括主观性题目和计算题,主要考核学生对知识的融会贯通和应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考核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引导他们全面掌握教学内容。

四、结语

最近几年不断对《轧钢机械》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使得该课程的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在最近一次的学生问卷调查中,有35%的学生认为教改很好,认为比较好的有55%,只有10%的学生认为一般。据毕业学生反馈,他们由于在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所以在企业很快就能上手并开展工作,受到企业的普遍欢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随着教师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不断提升,对《轧钢机械》课程教学的研究和改革,也会继续深入下去。

[参考文献]

[1]付强,曹霞,陈爽.创新思维培养与工程制图教学改革实践[J].高教论坛,2012(10):59-61.

[2]王智明.工科院校机械专业毕业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解决办法[J].高教论坛,2012(2):22-24.

[3]邹家祥.轧钢机械[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6.

[4]张彦春,王孟钧.基于课程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构建与运行[J].中国大学教学,2012(8):73-75.

[5]黄锋.高职定制式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大学教育,2012(3):39.

[责任编辑:钟岚]

117

机械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及实践探讨

机械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及实践探讨 机械设计课程教学系机械类专业教学关键组成部分,其教学质量的提升对于学生分析能力的培养及工程设计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而言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以机械设计课程教学改革背景为立足点,对机械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全局思路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对当前机械设计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一系列措施,以更好地促进机械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及实践。 标签:机械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不足;措施 1机械设计课程教学改革背景介绍 当前,在高职教育日趋大众化的情况下,有效提高高职教育质量便变得异常紧迫且必要。为此,各高职教育工作人员理应树立与时俱进的教育质量观,并在这一前提下强化教育教学改革,为国家培育出更多的高素质人才。为了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各高职院校理应以自身实际为立足点,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改革,以推动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竞争力,各高职机械设计教师理应以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及职业发展水平为目标,并把这一目标作为机械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基础及导向,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选择权。树立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进一步落实机械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各高职机械设计老师理应从学生的立场出发思考问题,确保教学秩序的稳定,随后在此前提下促进各项改革措施的进一步落实。此外,各高职机械设计教师还应进一步更新观念,明确创新型人才的培育机制,打造人才培养特色,为机械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进一步贯彻及落实打下坚实的基础。 2机械设计教学改革全局思路研究 各高职院校所开展的机械设计教学改革必须以机械零部件设计为中轴线,以如下三大设计为核心:其一,参数设计;其二,结构设计;其三,机械系统全局方案设计;展现机械设计的共同规律及基础方法。给予已学知识应有的重视,对已学知识进行相应的综合,并给予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应有的重视。注重对学生创新设计能力的培养,重视多方案设计及再设计的理念,借助于CAD技术优化教学方式,为学生的顺利实践打下牢固的基础。 各机械设计专业所使用教材的体系及内容必须与当今社会的发展及时代的进步相适应,培养出来的人才必须与社会需求相吻合。跳出一味追求科学机制完整性的限制,不再注重设计理念的全面性,而注重共性规律,防止一味照搬教材内容的举例方式,重视设计理念及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注重工程运用教学,以机械零部件设计为重心,适当拓宽教育内容的专业适应范围,恰当导入本课程范围里某些新的技术内容和先进设计方法于机械设计里的运用。 3当前机械设计课程教学存在的不足分析

机械基础课程设计模板

机械基础课程设计设计说明书 设计题目:仿生水母 机电学院:08-713班 小组成员:2008071315张** 2008071329刘 ** 2008071302高 ** 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指导老师:孔凡凯 2010年7月10日 哈尔滨工程大学

设计说明书至少要包含以下部分内容 一、机构运动简图(要求符号规范并标注参数) 二,机构照片(复印件) 三.机构有__________个活动构件。有__________个低副,其中转动副__________个,移动副__________个。有_________个高副,其中齿轮副_________个,蜗杆蜗轮副_________个,凸轮副_________个。有_________个复合铰链,在___________处。有_________个局部自由度,在___________处。有_________个虚约束,在___________处。 四.机构自由度数数目为 F= 3n - 2P L - P H = 3×-2×-= 五.机构_________个原动件。在___________处用___________驱动,模拟___________的运动;在___________处用___________驱动,模拟___________的运动;在___________处用___________驱动,模拟___________的运动。 六.针对原设计要求,按照实验结果简述机构的有关杆、副是否运动到位、曲柄是否存在、是否实现急回、最小传动角数值、是否有“憋劲”现象。(原设计题无要求的项目可以不涉及) 七.指出在机构中自己有所创新之处。 八.指出机构的不足之处,简述进一步改进的设想。

工科有机化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工科有机化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本文指出了有机化学课程教学的现状,并由此提出了一系列有关精讲教学内容,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引入以及教学与生产实践及科研相结合等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有机化学;教学改革;教学方法;探索与实践 有机化学是我校化工、应化、生物、环境、高材、轻化、纺织、非织造、医学等专业的重要必修基础课,学好有机化学对学生后继的专业课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有机化学内容丰富,理论性、系统性、应用性很强,与人们的衣、食、住、行等生活紧密相关,同时有机化学为化学学科中最活跃的领域,其发展异常迅速,内容越来越丰富。因此在课堂教学的有限学时内如何为未来的新型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已经成为有机化学教学不断探索的课题。 1 有机化学理论课教学现状 有机化学现有的课程体系目前还存在着一些不足,比如教学内容陈旧,缺少近代的新知识新理论,且与专业联系较少,教材与有机化学发展的要求仍有很大的差距。课程之间重复脱节现象严重,相互之间衔接不紧,难以给学生一个完整全面的印象。此外,在教学模式上还存在“满堂灌”的填鸭式方法,学生处于被动状态,主体作用得不到发挥。再有,考试方法单一,考试内容死板,对学生的质量评估是只看分数,不看素质和能力的全面发展。这种教学模式存在很大弊端,限制了学生的积极性以及创新能力的发展。目前我们采用的传统教学和考核模式有很大的局限性,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容易造成学生知识面窄,缺乏创造力、高分低能。还有,相对而言国外化学教学多具有知识容量大、层次多、重基础的特点,教科书中除经典理论外,还有新知识介绍、交叉学科、前沿课题、甚至是待解决的问题。教学手段更是灵活多样,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思维活跃、创新能力高的学生脱颖而出。 为了克服上述弊端,国内很多高校都在不断地对有机化学课程的教学体系进行改革和探索,一些兄弟院校也在课程的教学方法上做了大胆尝试,如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的教学方法以及开展第二课堂和学术讲座等。本文提出的教学改革旨在大胆更新教育观念,积极探索教学内容、教学相适应方法,全面实施教学改革新举措,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意识,努力培养创新、实用型人才,适应社新形势下社会的发展。 2 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2.1 精替代繁,以机理为主线精讲教学内容 有机化学内容繁多,而课时有限,要想做到既使学生学懂,易于接受,又不降低要求,让他们掌握新知识,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就必须精选教学内容,分清

Java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Java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摘要:目前Java课程的教学体系结构缺乏市场适应性与岗位针对性,教学内容不够完善,教学模式和考试形式单一,实践教学环节比较薄弱。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及适应市场对Java人才的需求,就要加强Java课程改革的研究。本文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考试及实践教学四个环节进行Java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Java;程序设计;教学改革 1引言 随着国家信息化产业的发展和对计算机人才的更高需求,高等院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学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作为专业人才培养基地的高校,需要反思自身专业教学体系的科学性和社会性,需要敏锐地感知社会需求的变化,分析社会需求并相应调整专业知识结构。在重视基础理论教育的同时,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以适应新形势的变化,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就业的零距离对接。现有Java课程的教学体系结构缺乏市场适应性与岗位针对性,只有通过课程的改革与实践才能使学生满足社会对Java人才的需求。

2教学内容改革 Java已不仅仅是一种语言,从广义上说它代表了一个技术体系,该体系结构根据应用方向的不同主要分为Java SE、Java EE和Java ME三个部分,它们分别适用于小型设备和智能卡、桌面系统以及服务器应用程序的开发与运行。J2SE 为创建和运行Java程序提供了最基本的环境,是Java技术的核心和基础,J2EE和J2ME都建立在J2SE基础之上。但目前Java教学中主要以J2SE为基础,很少系统讲解J2EE 和J2ME。Java技术尤其是J2EE技术占据着市场很大的份额,但国内J2EE技术的开展仍然处于滞后状态,许多高校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学生只学习了一点Java基础知识和JSP,而对于Eclipse、Tomcat、Hibernate、Struts、JSF、Spring、EJB、SQA等很少应用。所以,在Java学习过程中不仅要掌握J2SE 中的主要技术规范,还要根据学生的不同专业方向将J2EE 和J2ME作为J2SE的后续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应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将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技术不断充实到教学内容中,为学生提供符合社会需求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课后习题的作用在于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教材内容,巩固基本概念,是检查对授课内容理解和掌握程度的重要手段,是掌握实际技能的基本训练。根据各章节的具体内容,精选习题,促使学生加深对本章节主要概念、方法、原理等的理

新高考制度改革下的课程与教学改革教育

新高考制度改革下的课程与教学改革教育 Company number【1089WT-1898YT-1W8CB-9UUT-92108】

新高考制度改革下的课程与教学改革 一、梳理学习内容与流程,温故而知新 本次学习,有专家讲座,有学校的经验介绍,有各学科的具体做法,有学科的面对面交流,有学程的编制,有学科基地建设的介绍。笔者根据主讲专家和教师上课顺序,把时间分为13个时段。 第一时段:由浙江省金华市教研室主任王荣文主讲的《高考改革浙江与上海方案对比解读》。 第二时段:由浙江师大教师教育学院浙江省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兼治研究员周晓燕讲《从核心素养到学科核心素养》――教师的课程理解及学科课程建设。 第三时段:由浙江省义乌四中陈报化校长主讲《义乌四中特色课程建设经验介绍》。 第四时段:由浙江省义乌中学副校长杨胜大主讲《满足选择,全科走班》――行政班和教学班双轨并行走班模式。 第五时段:由浙江师大附中高二年级管理中心主任刘东升老师主讲《顺应新常态的年级管理工作思考》。 第六时段:浙江师大附中高二地理、英语、化学教研组长分别作本科组经验介绍以及面对面交流。 第七时段:浙江师大附中高一年级管理中心主任陈亚利主讲《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用一份自开学初到第十周的周历事表流水帐的形式向在座学员详细介绍了年级管理日常。 第八时段:浙江师大附中高一物理、政治、数学教研组长分别作本科组经验介绍以及面对面交流。

第九时段:由浙江师大附中周建锋主任主讲《选课走班模式下教育新常态》――浙师在附中因应高考改革的实践与探索。分别从浙江高考看教育新常态,为适应新高考的选课走班及新教育模式“三园一导”。 第十时段:由浙江师大课程发展中心主任朱红彪主讲《适应分层走班的学程建设》;介绍什么叫学程?为什么编制学程?如何编制学程? 第十一时段:由华东师大附中副校长高三教师孟祥萍主讲《新高考背景下让每一个学生的潜能都能够得到充分发展》,介绍了华东师大附中及该校在新高考背景下为适应新高考的一些做法; 第十二时段:由浙江省嘉兴一中沈微微老师主讲《高中数学学科基地工作汇报》,分享了学科基地建设的经验做法。 第十三时段:由浙江省嘉兴高级中学省政治学科基地潘新华老师主讲《努力寻找适合学生的教育》,分享了政治学科基地建设的经验。 二、浙江和上海新高考改革方案 1.浙江新高考改革 (1)考试科目:分必考和选考科目,语文、数学、外语为必考科目,其中语文和数学只高考一次,外语可考两次,以最高成绩为准。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信息技术七科为选考科目。 (2)考试模式:“3+3”模式,必考三科和选考三科,即必考语文、数学、外语三科;另在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信息技术七门选考科目里任选三科参加高考。 (3)考试时间:必考科目语文、数学在高三年级的六月份全国统考时间考一次,英语可以在高三上的10月份考一次和高三下的六月份再考一次,以最高成绩计入高考得分;选考科目可以分别选择在高二年级后的十月份和四月份参加考试。

机械基础实践教学新体系的改革与实践

机械基础实践教学新体系的改革与实践 发表时间:2018-06-22T10:10:41.360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12期作者:俞兰 [导读] 摘要:对职业技术学校机械专业教学来说,机械基础性实践教学具有重要作用。 南京交通技师学院江苏南京 210049 摘要:对职业技术学校机械专业教学来说,机械基础性实践教学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应适当对教学体系进行改革。改革应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为核心,让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学会分析问题、处理问题,进而达到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目的。本文论述了机械基础实验教学改革发展现状,阐述了构建机械基础实验实践教学体系。 关键词:机械基础实验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改革 机械基础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都非常强的专业课程,该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常用的结构与基础知识,其中基础知识包括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尤其是在我国高等教育不断发展的背景下,虽有普通高校、名牌高校与独立院校之分,但他们肩负着同样的使命,那便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实用型人才。为满足这样的需求,有必要进行机械基础实践教学的改革。尤其是在现代社会中,机械基础的运用越来越普及,所以更要加强对机械基础实践教学课程的探索,才能更好地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 1 机械基础实验教学改革发展现状 当前国内大部分院校在机械实践教学改革方面,主要从机械实践教学、机械基础实验两个方面开展改革活动: 1.1创建机械实践教学体系。机械实践教学体系指的是以机械工程训练、实验和设计为前提,通过将其引入机械专业教学活动,使得学生可以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到事物的本质,进而培养出其潜在的实验、动手能力。 1.2以机械基础实验为发展前提的改革。当前国内大部分院校在机械专业教学上依然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过度重视理论教学而忽略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进而使得学生的实践技能得不到很好的发展。在新体系的创建过程当中,院校通过对传统实验教学的重新整合,使得实验教学更加具有实践性和探究型,进而为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及实践能力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 2 机械基础实践教学新体系改革方向 2.1加大教学投入。机械基础实践教学过程中实现改革创新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保证教学效果与学生的实践成果相对应。现代社会发展促进工程教育的发展,机械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融合度和实际应用性,与不同类别的工程行业贴合度较高,并且在学科知识的渗透交叉中达到融合贯通的效果。实现多元化的教学改革体系就要求在课程教学中增加资金的投入力度,完善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中央财政部根据学生机械基础实践教学不同项目内容,予以资金和政策上强有力的支持,能够保证实验设施的配套建设。学校获得足够的资金支持能够购置先进的教学仪器和设施,保证基础项目的实验、设计有效,促进学校机械基础实践教学条件完善,奠定课程教学的物质基础。 2.2课程设置合理。机械基础实践教学过程中,老师不能进行单一科目的教学,需要在综合性教学中全面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水平,机械基础知识涉及的内容较多,涵盖的关于工程应用类的内容也较多,在此过程中学校需要设置不同科目课程,保证学生的学习范围拓展,提高专业知识学习的丰富度。机械基础实践教学中不同学科在相互联系与融合中,学生能够实现综合性学习,并且在不同项目创新设计中,学生可参考借鉴的内容增多。机械基础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创建中,需要根据实际的教学需求和教学要求增设相应的科目,合理安排好不同课程的比例,将不同内容、不同层次、不同类别和不同实施要求的课程项目按照教学计划要求恰当分配,使学生能够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参与到相应的课程项目中,锻炼自己的思维创造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3关注教学反馈。机械基础实践教学体系改革需要制定好基本的改革思路和改革目标,并且要在实施教学改革计划的过程中关于人才培养的生活反馈,为教学实践内容完善和教学改革思路调整提供参考。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同行业经济发展较快,机械化生产和加工的水平与程度也不断提高,工程建设和产业制造中关于不同机械设备的应用增多,机械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应用直接关系到机械生产水平的提高与否。高校在社会人才培养中关于机械基础实践教学体系改革,需要根据市场专业人才需求要求,及时调整人才培养计划。机械基础实践教学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了解市场反馈,能够更好的促进机械基础实践教学内容与科技创新和工程训练的结合,从而使学生在主动探索和实践创新中锻炼自己的专业能力,另外,社会人才供求反馈对学校的课程教学也具有实际指导意义,有利于机械基础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完善。 3 构建机械基础实验实践教学体系 根据职业技术学校对培养机械基础实验实践教学人才的需要,在明确其教学体系的改革思路与实施方案的基础上构建不同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可以从以下方面来分析。 3.1基础层次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基础层次首先要让学生认识机器。这个过程可以带领学生亲身体验,加强学生对机械的感知能力,从而将抽象的描述具体化。如可以带学生去参观实验室和机械陈列室,让学生了解机械的组合、构成以及设计原理等。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会对机械设计产生兴趣,从而在实践感知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但是,这种实践教学环节是面向机械工程类的一年级学生开设的。另外,在产品制造工程训练课程中要改革教学思路,按照重新安排训练内容、对现代制造技术重点训练、提高综合训练能力的思路进行教学设计,构建集技能、能力、素养为一体的综合训练课程体系,最大限度满足社会对创新型和研究型人才的需要。 3.2提高层次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层次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的课程设计可以分为三部分:机械基础实验课程、机械制造基础实验课程与机械设计基础综合课程。这个层次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的课程面向全校工程机械类的学生,以培养他们的实践创新能力为基础,让他们掌握机械技术制造知识和技能,以便于运用到以后的实践生活中。在职业技术学校中,机械基础实验课程可以单独设科,根据学校自身的教学计划与教学目标设定相应的学时。针对学校中的机械工程类专业学生,在机械基础实验课程中要设计基础性实验、探索创新以及综合设计实验。机械制造基础实验和机械设计基础综合课程在学时安排上同机械基础实验课程一样,根据学校的人才计划和教学目标来设定相应的学时。其中机械基础性实验课程包括综合设计以及研究性实验、机械制造技术等与机械制造有关的基础性内容。 3.3综合层次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这个层次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包含三方面:工程的综合实践课程、创新研究活动与课外科技活动设计。综合层次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主要是利用学校的资源和人才优势,把实践活动的教学与机械基础实验实践的科学研究活动相结合,组织学生开发科研项目,参加科学实践活动,通过创新研究、课外科技设计等活动在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的同时,也发展培养学

学科教育论文 机械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

学科教育论文 机械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人才培 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5(b)-0175-02 实现以教为主(老师满堂灌)向以学为主转变,以课堂教学为主(过分重课堂)向课内外结合转变,以结果评价为主(过分重分数)向结果和过程结合转变,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到今天早已达成共识的三个改革目标。如何实现这三个目标,至今没有成熟的方法。本文以机械设计类课程为例探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以知识传授为基础,以能力培养和素质提升为目的是本课程教学改革的总体目标。本文将项目式教学引入机械设计类课程教学中,将三维CAD造型软件、机械原理、机械设计和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等课程教学有机融合在一起,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1 项目式教学法的实施原则

机械设计类课程主要包括:机械原理、机械设计和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是机械类专业重要的专业技术课程,课程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应用性,特别是机械设计其课程内容庞杂,各章自成体系,初学看似毫无联系,采用传统的“讲授新课-布置作业-复习旧课”的课堂组织模式,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学效果较差。 以工程项目为背景的教学方法是以学生、项目和能力培养为中心,而不是传统的课堂、教材和书面作业、卷面考试。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一般要遵循以下原则。 (1)实施过程要具有可操作性,特别是要注重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既能全面提高学习效果,又不会过度增加学生学习负担。 (2)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精神,让学生根据自身需求推动学习过程的进行;教师起辅助作用,负责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和组织。 (3)选取的工程项目要适合,既要满足教学内容要求,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4)要具有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良好的团队协作学习环境。

浅谈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浅谈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田虎伟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不断贯彻新的教学理念,我们的课堂教学改革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三年多来在教育学区的指导下,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从学科入手,积极开展了课堂教学改革的实验研究,努力探索教育改革的内容、方法与途径,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课堂教学改革的体系。实践证明,通过对课堂教学改革尝试,促进了学生自主健康的发展,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一、认真分析学科现状,树立新的教学观念。 通过认真分析和反思,我们认为过去学科的教学状况确实令人担忧。其一,教师对各学科是在教学,但不够科学,方法陈旧。如识字教学只是教师教,学生学,满堂灌,学生只是机械的记忆,没有从音、形、意去引导学生通过理解掌握生字。其二,由于认为小学低年级的知识不教,到一定的时候他自己也会自然掌握和理解,疏于管理,甚至放任自流。在数学学科中,如:元、角、分;时、分、秒;年、月、日等内容。教师上课只是走过场,糊弄糊弄学生。 为了课程改革工作的顺利展开,学校挑选出一批教学优秀、责任心强,业务水平高的年青教师担任低年级的教学。回顾近几年的课改历程,我校新课程研究正在实践中稳步推进,并以新基础教育理论为依据,在研究策略、教学改革、校本课程等方面的实践中研究和发展。 二、深入开展课程改革研究,建立科学的教学体系。 初期,我们通过学习新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理论,结合学校的具体实际,设计了学科的课堂教学改革的方案和操作细则。我们本着边实践边完善的原则,对课堂教学改革的内容、方法和方式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初步形成了较为科学的课堂教学体系。 1、课堂教学改革的内容。 改变过去知识满堂灌的方式和技能死方法的教学模式,注重内容、方法、技能的全面培养。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出发,改革课堂教学。 2、课堂教学的方法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师们在尝试把新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的过程中发现课堂教学“活”起来了,学生“动”起来了,但却出现了一些担忧的问题。为夸奖而夸奖、自主变成了自流、有活动没体验、合作有形式而无实质、知识掌握不扎实……对此我们提出必须用理性对待实验,实施有效教学。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学生学到了什么?得到什么?这是任何教学改革都必须首先追问和考虑的问题。 (1)实施有效教学,让课堂活而不乱解决课堂教学有效性问题的关键在于既要提升学生的主体性又要努力发挥好教师的引领作用。为此向教师提出了课堂努力的三个阶段:

探讨当前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趋势

探讨当前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趋势 探讨当前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趋势 伴随新世纪的到来,人类正在迈向一个崭新的知识经济时代。可以预言,人类经济发展将比以住任何时候都更加依赖于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应用,知识将成为我们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力。科学技术尤其是高新技术将成为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这一深刻的社会变革对当今基础教育的课程发展提出了强有力的挑战,要求教育尤其是课程及时做出敏锐的反应,为了培养适应新世纪社会政治、经济发展需要的创新人才,保证新世纪教育质量,就必须根据新世纪社会的变革来探索研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前,我国正在进行一场深刻的教育变革。基础教育要全面走进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发展。下面以课堂探究的实践研究,谈谈自己的一些见解。 课堂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是学生学习的主渠道,因此,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应放在课堂教学改革上。在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的影响下,我们现实的课堂教学环境表

现的单一性、封闭性,它形成了学生被动、接受型的学习方式,这已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最大障碍。在呼唤“素质教育”的今天,改革课堂教与学的方式刻不容缓。近几年来的教学实践中,教师为学生构建了一个开放式、多元化的探究性学习环境,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学生被动学习的方式。第一方面课堂探究的理论基础,是通过课堂教学,突出以学生为之体,以学科知识为载体,构建一种适合学生探究的学习环境。在教师创设的探究性学习环境中,通过学生积极、主动地“动脑”和“动手”探究,培养学生学会收集和处理信息,发展学生问题解决意识和能力,最终使学生学会如何进行学习。从教育心理学来看,我们认为:课堂探究的理论基础主要是建构主义学习观。建构主义学习观是教育心理学理论从行为主义到认知主义之后的进步发展。行为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是“刺激-反应”的连结,它能很好地解释技能的学习,而技能的学习主要是一种机械的学习,它不能很好地说明学生在学校内进行的其他许多有意义的学习。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计算机科学和信息科学的发展,人们把人类的学习看作是“信息加工的过程”,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认知学习观,它重视知识的表征、编码、反馈等,但从本质上来讲,认知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是对所给的信息进行加工,这实际是`一种“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建构议学习观则认为,知识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认知主体积极建构的,学习不是被动接受,而是学习者主动的行为,是以先前建构的知识为基础的。由于每个个体都具有自己的独特性,因而学习者是基于自己与外部世界相互作用的独特经验以及赋予这些经验的意义来建构自己的知识。此外,我们要构建一个体现学生的主动性、社会性、情境性的学习坏境,这离不开其他的教与学理论的指导,包括奥苏贝尔的“有意义的接受学习”理论,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等。第二方面,课堂探究的环境设计,“探究学习环境”是一种非场所观,其定义是学生在课堂进行探究和自主学习的工具以及信息资源的组合。本课题从整合教材等多种学习材料,创设尽可能真实的问题情境,开发多媒体技术,形成合作学习氛围、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等方面创设探究性学

浅析高职有机化学课程的教学改革

浅析高职有机化学课程的教学改革 化学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尤其是有机化学,它的实践性和社会应用性很强,在人们的现代生活中处处显现出有机化学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有机化学作为高职院校化学专业四大化学基础课程之一,课程内容丰富多样。就目前而言,有机化学在材料化学、能源化学、制药工程、生命科学及环境科学等诸多学科领域中均有所体现。有机化学在化学学科领域中最为活跃,发展也异常迅速,致使教材内容大幅度增加。对教师而言,在完成教学目标、确保教学质量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因此,有机化学教学改革已然是势在必行。通过借鉴优秀同行的教学经验,再结合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和一些尝试对有机化学教学进行改进。 标签:高职;有机化学;教学改革 一、高职有机化学教学改革的问题 (一)课程体系不清晰,教学内容陈旧 首先,面对的问题就是高职有机化学课程的体系不够清晰,过于庞杂,大部分是在简单地模仿理科化学课程体系,课程内各章节和知识点之间衔接不尽合理,一些地方知识体系严重脱节。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内容在理念和概念上都偏老化,陈旧的知识点没有得到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没有融入最新的生物化学、食品化学等最新发展的概念和知识,不能适应新的科技发展需求。其次,有机化学教学内容知识点重复,内容繁杂、条理不够清晰且理论性较强,关于实用性的设计和实验较少,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二)化学教师的教学方式单一 高职有机化学教学改革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化学教师的教学思想和理念不够先进,教学方式和方法单一。目前,绝大多数化学教师多采用单向传授知识的方法,缺乏事例、缺乏互动,教学方式单一刻板,学生的兴趣不高,面对教师的知识传授,学生多为被动地接受,缺少兴奋点,理解层次浅,容易遗忘。高职有机化学教学应该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化学这种应用型学科,更应该注重通过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思考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来提高学生的探索能力。目前大多数化学教师只是注重理论知识和概念的讲解,忽略了对学生自主探索、自主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课堂上的学习氛围较为沉闷,教学内容大多局限于教材,少量的实验课也是较为简单的程序化展示、刻板的验证性作用,学生的参与度低,不能起到启发学生思考的作用。 二、高职院校有机化学教学改革的对策 (一)坚持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实践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sj.com/doc/e24387259.html, 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实践 作者:江玉婷 来源:《新课程研究·中旬》2017年第10期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逐渐奔向小康生活,汽车成为人们主要的交通 工具。汽车数量的快速增长,使汽车维修成为日益增长的行业。由于目前汽车构造和维修的专业人员不足,所以相应的高校要不断对“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进行课程的建设和完善,实施与时俱进的教学改革策略,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优质的服务。 【关键词】高职;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建设;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29-0089-02 如今,在汽车行业所缺乏的是掌握汽车构造知识同时具有一定的汽车故障诊断和维修的专业技术工人。高职院校作为汽车构造和维修专业人员的主要培养基地,不仅仅是培养出了解汽车构造或熟练汽车维修的专业人员,而是要打造出二者兼得的人员。在专业技术的教学课程上,建设新颖的汽车发动机构造和维修课程,推动着教学方法和内容的改革。 一、高职“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体系建设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作为一门新开设的课程,首先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教学体系,便于之后教学内容的顺利进行。在课程体系的建设过程中,要从如今社会现状以及高职教育的要求出发,将汽车发动机构造和维修专业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新课程体系的建设主要体现出以下几大特点:第一,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更加注重于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在教学内容的方面能够吸收汽车新科技知识以及维修经验,让学生感觉内容更加的新颖并且能够直接运用到实践中,与学生之后的工作能力拉上关系。第二,在一定的程度上缩短理论教学课程的时间,避免汽车发动机理论知识的重复讲解,删减那些与实际应用中脱节的理论知识讲解,减少理论课程教学的时间,增加课程实践的时间,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整体性地提高自身的专业技术。第三,将理论知识、专业技能以及自身能力三个方面的知识进行综合性的讲解,教师凭借自身完整的理论知识体系,丰富的实践经验以及专业的技能,来引导学生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得到自身专业能力的培养。 另外,在课程体系的建设过程中,要设立一个完善的能力要求设定,让学生在进行课程学习的过程中,有一个明确的目的,以及可以根据自身能力的短缺进行相关课程知识的学习。比如,通过对国内外典型的车辆发动机构造以及工作原理知识的了解和学习,要求能够清晰地认识发动机中重要的原件与结构,更了解汽车发动机的整个工作过程,每个汽车零件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新课程体系的建设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计划要严格落实,比如通过相关课程的讲解,让学生掌握发动机故障中所需要的相关的检测设备,以及其工作的原理和使用的技巧,提升汽车发动机的识图和绘图的能力,对汽车发动机中的零件能够进行独立的机械加工,并且能

大学课程与教学的改革

大學課程與教學的改革 歐用生 摘要 大學課程與教學一向是「秘密的花園」,相關研究不多,改革的實踐也不容易。但大學學術社區的成員如何扮演轉型知識份子的角色,使課程與教學發揮實踐(praxis)和行動的功能,應是當前大學最重要的使命。本文先對大學的課程組織作社會、政治的分析,強調大學課程與教學要誇越疆界和混種(hybridity),由集合型課程轉向統整型課程,並提供六項途徑作為參考。 關鍵詞 集合型課程(collected code)、統整型課程(integrated code)、 混種(hybridity) 壹、前言 大學的課程和教學一向是「秘密的花園」,直到最近才受到重視,因此相關研究不多;大學課程和教學的改革也唱議了很久,但至今仍缺少具體的行動和成效。例如一九六○年代末期興起的「潛在課程」研究,已對中小學的課程和教學產生了很大的影響(陳伯璋,民74年;黃政傑,民74年;歐用生,民72 年),但在高等教育上,「潛在課程」的研究才剛剛起步。Margolis (2001)編著「高等教育中的潛在課程」乙書,從潛在課程的定義和觀點、校園環境的角色、身體(body)的重要、社會化的實踐和專業化的滲透和抗拒等方面,探討了潛在課程對大學的結構、功能和師生生活的意義和影響,對大學課程和教學改革的思考有很多的啟示。 社會如何將知識加以定義、選擇、分類、傳遞和評鑑,反映了權力分配

和社會控制的原理(Bernstein , 1971),而大學在知識的生產和分配等方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大學位於學術階層的頂端,處於知識的象牙塔當中,卻疏於反省,讓許多潛在課程在有意、無意中繼續發揮作用,如Margolis、Romero(1998)在「學院(department)是這麼男性、這麼白、這麼老、這麼保守」這篇文章中說的,大學的課程和教學由於強化了性別的、種族的、階級的、年齡的意識形態,結果維續了階層化的社會。 但是課程可能將壓迫或壓制再製並合法化的同時,也發揮鬥爭和抗拒的功能。(Apple, 1982;Giroux, 1988)在批判教育學中,課程成為協商的動態的過程,師生檢討他們所生存的社會,考驗影響他們的社會、政治的勢力,不斷的追求世界是如何運作的,平等的民主原則如何成為運作過程中的一部分。因此課程是一直在改變、一直在發展的,批判的課程詴著讓學生了解批判的民主,以實現社區的建構和社會的正義。(Kincheloe, 1999)大學的課程和教學如果能發揮這種批判和實踐(praxis)的功能,學術社區的成員,如教授和學生才能扮演轉型知識份子(transformative intellectual)的角色。 本文探討大學課程和教學的改革,先從課程的社會組織的觀點,分析大學課程的特色及其改革的困難,然後提出若干改革的途徑,以供參考。 貳、大學課程的社會、政治分析 探討握有權力者在選擇和組織知識時隱含的假定,是研究課程社會學的重要觀點。因此Young(1971)、Bernstein(1971)等強調,要從知識社會學的觀點,探討知識的社會組織和社會結構及其中的權力之間的關係。他們利用階層化(stratification)、專門化(specification)和開放性(openness)、地位(status)等概念來分析誰將什麼界定為知識,哪些人可以接近哪些知識,不同的知識領域間的關係為何,接近不同知識的人之間的關係又如何等問題。階層化是指知識的價值或地位的高低;專門化是知識範圍(scope)的廣狹;開放性則是指知識與知識之間的關係。其結構如圖一所示:

汽车机械基础课程标准(新)

】 汽车机械基础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汽车机械基础 适用专业: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 1、前言 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中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一门核心课程,同时也是本专业的一门先修课程,以识图、工量具使用、受力分析、材料选用、掌握各种机械传动为基本任务,为后续专业课程(发动机故障诊断与维修、汽车底盘的检修、汽车电气设备检测与维修、车身损坏分析与修复、汽车空调的检修等专业课程)打下基础。因此,它在整个专业课程的学习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培养学生具有一定机械认知和应用能力,着重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同时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严谨的工作作风,为企业培养实用性人才。 设计思路 第一,本课程标准设计遵循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教学为主体的核心思想。首先,作为课程的基础,它要能够为后续的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 第二,以行业调研和邀请行业专家对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所涵盖的岗位群进行典型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的结论为依据进行编写,它的内容涉及面要广但不应太深,应能包含该课程涉及到的有关汽车上使用的相关理论知识。 第三,在确定本课程内容与要求时,充分考虑到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对中级汽车修理工、钣金工等职业资格证书考核的要求以及交通部对修理工、钣金工等从业资格证的考核要求,力求使本课程内容结合汽车运用与维修各工种考证的相关内容和要求。 第四,采用任务引领型的课程结构,以每个项目以具体工作任务引出必须的课程理论,并针对中职学生对事物的感知往往只凭直觉上的好恶的认知特点,在内容的安排上它的理论性不能太强,要能与汽车的基本结构和相关实物相联系,注重知识的实用性与趣味性。 第五,作为一门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基础课程,它要具有专业指导性。在此条件下,本课程主要以八个阶段性的任务展开:①识读汽车零件图及装配图、②汽车的运动及受力分析、③认识汽车常用机构、④认识机械传动、⑤认识汽车上的常用联接、⑥认识液压传动基

教师教育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实践

教师教育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实践 实践教学是高等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它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新一轮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对承担基础教育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它要求改变过去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的教学方法,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和勤于动手主动学习,注重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和通过“做中学”达到培养目标。要求教师转变教育观念,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由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要求教师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达到新课程培养目标。为适应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对高素质、技能型中小学教师的需求,变革教师教育专业培养模式,突出职业能力培养,提升教师教育专业毕业生培养质量,使其能够迅速适应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新需求,成为当前高等师范院校面临的紧迫任务。 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地方高师院校教师教育类专业普遍存在实践教学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方法陈旧、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等诸多问题,这严重制约着教师教育类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地方高校教师教育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迫在眉睫。有鉴于此,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我校”)从2009年起在所有教师教育类专业进行实践教学改革。力求通过实践教学改革提升教师教育类专业学生的教学技能、班级管理能力和适应农村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职业岗位的其他能力,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决定人才培养质量,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为推进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程,学校一方面组织各教学系和相关部门开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毕业生适应情况调查,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剖析地方高师院校现行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研究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教育专业标准,明确教师培养的目标和规格,探索和创新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并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实施改革。 校内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合理设置课程,更新教学内容,加强实践教学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校外则在当地教学质量和社会认可度高的中小学、幼儿园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根据专业特点和教学需要,打破常规,打破教学时间限制,灵活安排见习、实训和实习,让学生在中小学、幼儿园真实的教学环境中得到专业技能的全面训练,努力实现学校教学与学生未来职业岗位的有效衔接。走“校校结合”和“校校交替”的人才培养之路,使学生在“校校交替”中逐步形成从事教育教学和班级管理与服务的实际技能和能力。通过改革与实践,学校构建了“以学科基础课程为基础,以教师教育类课程和全程实训为两翼”的教师教育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保证学生获得比较系统的学科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加强了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提高了学生就业竞争力和教师职业岗位适应能力。 二、增加教师教育类课程门类,加强学生教师专业化发展 课程设置是教育的核心问题,它事关教育的质量和生命,因此,教师教育专业改革首先必须从改革教师教育的课程设置人手。针对长期以来教师教育类专业课程门类少、结构不合理的现状,我们从培养专业化、职业化的教师着眼,调整课程结构,增加教育类课程。 1 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学校根据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和少年儿童全面发展对教师的要求,在公共基础课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课程模块的基础上增设了教师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课程模块。这样,课程设置就既充分考虑教师教育的师范性、学术性,又充

Java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Java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摘要:针对Java课程教学特点及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课程教学内容的整合、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组织、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课程实训方法的选择与实施,以及考核方案的设定等环节进行了教学改革。实践表明,这些改革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 Java;教学改革;实践教学;项目驱动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14)10-64-02 Teaching reform and practice of Java curriculum He Yuzhen (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Yuncheng University, Yuncheng, Shanxi 044000, China) Abstract:Aiming at the teaching characteristics of Java and traditional problems of the process during the teaching,the integration of teaching content, the organization of instruction in classroom and practice teaching in the lab,the comprehensive application of teaching methods, the selection of subject training methods and

本科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与实施方案

本科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与实施方案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和山西省教育厅有关文件精神,大力推进我校教育教学改革和机制创新,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学校决定组织实施“长治学院学院本科教育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以下简称质量工程)。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 的客观需求为导向,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强化特色,注重内涵,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坚持“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方针,遵循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牢固确立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教学是高校中心工作、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的教育理念,坚持“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相协调发展观,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以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增强全体教职工的服务意识、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的科学办学理念,按照“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的办学思路,进一步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加强教学基本建设,加大教学投入,强化教学管理,强化重点与特色专业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为契机,促进我校本科教育规模、质量、特色和效益的协调发展,全面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把我校建设成为高水平的、地方特 色鲜明的综合性教学型院校。 二、总体目标 通过实施质量工程,使我校本科教育教学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重点突破,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显著增强,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教学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办学的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形成重视教学工作、重视教学质量的良好氛围。通过3-5年的努力,使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