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3-原生环境与元素的原生分布

3-原生环境与元素的原生分布

环境评估报告-5环境影响因子识别和评价因子的筛选

5 环境影响因子识别和评价因子的筛选 5.1 识别与筛选的目的 本工程为煤矿开采,其建设期、运营期和服务期满后都将会给环境带来一定的影响。本评价根据工程类别、规模、工艺特征和矿井建设工程的特点,以及矿井所处地区的污染状况,通过区域环境对建设项目的制约因素的分析,识别建设项目对环境影响的主要生产环节、设备和主要的环境敏感因素,确定工程对区域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可能影响、影响程度和范围,以确定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内容、评价重点及预测因子。 5.2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综合分析 本工程建设项目为120万吨/年矿井兼并重组整合工程,工程内容包括主井、副井、风井、工业场地等生产设施建设、办公区建设等。工业场地周围主要为村庄农田和沟谷,自然植被状况一般。工程主要的环境影响为: 5.2.1 对自然物理资源的影响 本建设项目对自然物理环境的影响,在施工建设期主要表现在对环境空气、声环境、地表水、地下水环境及土壤不利影响上。主要表现为施工过程中清理场地、场地开挖、地基处理、搅拌、运料等施工机械和运输车辆产生的环境空气、废水、噪声等污染影响,但由于施工期相对较短,故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并不突出。 工程投产运行期,对环境产生的主要影响包括废气、废水、矸石排放、噪声及生态影响,工程虽然采用了较严格的污染治理措施,但仍不能完全排除对周围环境产生不利影响的可能。生产运行期的这些影响为长期和直接的影响。具体包括:1)对环境空气的影响主要有锅炉、原煤储存、原煤筛分产生烟(粉)尘等废气污染。 2)对地表水的影响主要为工程外排的废水中污染物将可能对河水水质产生不利影响; 3)对地下水的影响主要是在巷道掘进和回采过程中产生的地表沉陷可能对隔水

水资源-习题(含答案)

水资源-习题(含答案)

水资源习题(含答案)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32.0分) 1. 我国水资源的时间分配规律是() A. 南多北少 B. 男少北多 C. 夏秋多,冬春少 D. 夏秋少,冬春少 2. 关于西气东输路线判断错误的是() A. 一线和二线都经过了我国地势三个阶梯 B. 一线二线都经过了黄土高原 C. 两条线都到长三角,到珠三角只有二线工

程 D. 两条线都经过甘肃省、陕西省 3. 【西气东 输】二线工程西起新 疆霍尔果斯口岸,南 至广州,东至上海, 途经14个省(区 市).据此回答 36-37题. 西气东输二线工程的气源主要来自()A. 塔里木盆地 B. 中亚 C. 中东 D. 俄罗斯的东西伯利亚地区 4. 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水资源丰富的主要原因是() A. 东南地区以平原地形为主

B. 东南地区终年高温,热量充足 C. 东南地区人口众多,经济发达 D. 东南地区的年降水量十分丰富 5. 在西气东输工程的施工过程中,严格规定了28米宽的施工区域,尽量避免破坏地表植被,其主要目的是() A. 保护脆弱的生态环境 B. 促进新疆经济发展 C. 降低施工成本 D. 增加当地财政收入 6. 漫画所示,实施阶梯水价的根本目的是() A. 增加自来水公司收益 B. 提高自来水的质量 C. 减少社会用水需

求 D. 增强全民节水意识 7. 3月22-28日是第二十九 届“中国水周”活动的宣传主题 为“落实五大发展理念,推进最严格水资源管理”.读下列漫画,完成12-13题. 下列对我国水资源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 我国水土资源的地区匹配不合理 B. 我国水资源总量丰富,不会发生水资源危机 C. 兴建水库可缓解水资源季节变化大的矛盾 D. 南水北调工程可以缓解北方严重缺水的状况 8. 读中国水资源及年降水量分布图,回

.环境问题的表现与分布

课题:环境问题的表现和分布 【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了解环境问题的表现,以及环境问题的全球性和地域性特点 2、通过对环境问题产生、发展、变化过程的考察,理解人与环境关系的变化,正确认识环境的作用,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念 3、认识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及其严重后果,提高对环境问题的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感 【重点难点】 重点:1、人类与环境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密切关系,这是本单元知识的基础.重点要落在当人类对环境施加的影响超过一定的程度,这时就会出现环境问题,即人类对环境的反作用 2、通过实例,使学生了解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主要表现 3、通过对不同地区经济结构、产业政策和环境政策的分析,引导学生掌握世界上不同地区所面临的环境问题的差异 难点:1、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相关模式图的内涵 " 2、一个地区的环境问题有可能影响到其他地区甚至全球 【教学方法】 学生活动讨论法 【教学工具】 人与环境模式图、自制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5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人类与环境 1.人类与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

图中①代表:一方面,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占据一定的空间,并通过生产活动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利用这些资源加工制成品,用于人类消费. 图中②代表:另一方面,人类的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包括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的产物,以废气、废液、固体废弃物、热、噪声、电磁波等形式,排放到环境中. 图中③代表:人类在依赖环境-从环境中获取资源并向环境中排放废弃物以保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同时,也在塑造环境-在开发、利用资源和排放废弃物的过程中不断地向环境施加作用力,不断地改变着环境提供资源和容纳、清除废物的能力,箭头③代表了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但是我们可以把其中一个理解为对环境的良性影响,而另一个则代表人类建立在对自然规律无知和漠视之上的恶性影响. 图中④代表:环境作为人类生存的特定环境,一方面对人类的活动具有承载力-既有提供资源的能力,又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废弃物具有的容纳和清除能力,即环境的自净能力;另一方面,环境对人类的作用并不是被动的,环境也会把它所受到的影响,反过来作用于人类本身.这是环境的反馈能力.当环境受到人类的良性影响时,它就可以为人类的继续发展提供足够的可能性,当它受到恶性的影响时,就会以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生态失衡等问题来阻碍、破坏人类的发展 所以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和相互转化的对立统一关系.

环境因子对生物的影响

一、温度因子的生态作用与生物适应 1、温度因子与生物生长 2、温度因子与生物发育 温度与生物发育有着重要联系。如某些植物一定要经过一个低温“春化”阶段,才能开花结果,如果过不了这关就不能完成生命周期。 温度与生物发育有一个普遍规律——有效积温。 有效积温是从变温动物开始研究总结出来的规律。 K=N(T-T0) 主要应用于植物和变温动物。 温度是一个变化较大的生态因子,因此生物要适应温度的变化,必须自行改变。有句话说得好“如果我们改变不了环境,那么就必须改变自己适应环境”。 1、变温的生物适应 1.1生物的地理分布 决定某种生物地理分布区的因子,绝不仅仅是温度因子的作用,但是温度因子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温度制约着生物的生长和发育,经过长时间的优胜劣汰,能够生存在某一区域的生物就是能适应该环境的具有该区域气候特点的生物。 年平均温度、最冷月平均温度、最热月平均温度是影响分布的重要指标。因此一般介绍一个地域的气候状况,就会测试这几个指标。例如哈尔滨(年平均气温3.5℃、1月平均气温约-22℃、7月的平均气温约21℃),三亚(年均气温23.8℃,月最高气温25℃-36℃,月最低气温在10℃以上),从这个指标我们大概能推断他们各自处于哪个地域。 人们就是通过这三个指标来划分植被的气候类型。如热带植被类型:热带雨林、季风林、稀树草原、红树林。亚热带植被类型:常绿阔叶林、常绿硬叶林(地中海气候下形成,冬季温和湿润夏季炎热干燥的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植被类型:夏绿阔叶林(一年有4-6个月的温暖生长季节,3-4个月的冬季)影响生物分布的指标很重要,但是极端温度是限制生物分布的重要条件。如椰子、橡胶、可可、罂粟只能分布在热带,这是受到低温的限制;而苹果和某些品种的梨不能在热带地区栽培,这是受到高温的限制。动物也不例外,大象不会分布到寒冷的地方,因为它受到低温的限制,并且皮肤上没有长毛,没有御寒能力;而北极熊也不会分布到热带去,因为它受到高温的限制,北极熊长有很多毛,有保暖作用,并且汗腺也不发达,如果贸然把北极熊移到热带生活,必然会导致它无法散热而热死。 规律:一般来说,温暖的地区生物种类丰富,寒冷的地区生物种类较少。 1.2气候节律 生物长期适应于一年中温度节律性的变化,形成了与此相适应的发育节律,这种现象称为物候。如大多数植物在春天到来时开始发芽,随着温度上升,开花,枝叶茂盛,秋天结果,冬天落叶休眠。动物也不例外,由于不同季节食物条件的变化以及对热能、水分等的适应,导致动物的生活方式与行为呈周期性变化,如活动与休眠、定居与迁移、繁殖期与性腺静止期。 2 极端温度的生物适应 2.1休眠休眠是生物潜伏、蛰(zhe)伏或不活动状态,是地域不理环境的一种

(环境管理)环境问题的表现与分布网程网中国教育招生网

课题:8.1环境问题的表现和分布 【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了解环境问题的表现,以及环境问题的全球性和地域性特点 2、通过对环境问题产生、发展、变化过程的考察,理解人与环境关系的变化,正确认识环境的作用,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念 3、认识人类面的环境问题及其严重后果,提高对环境问题的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感 【重点难点】 重点:1、人类与环境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密切关系,这是本单元知识的基础.重点要落在当人类对环境施加的影响超过一定的程度,这时就会出现环境问题,即人类对环境的反作用 2、通过实例,使学生了解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主要表现 3、通过对不同地区经济结构、产业政策和环境政策的分析,引导学生掌握世界上不同地区所面临的环境问题的差异 难点:1、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相关模式图的内涵 2、一个地区的环境问题有可能影响到其他地区甚至全球 【教学方法】 学生活动讨论法 【教学工具】 人与环境模式图、自制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5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人类与环境 1.人类与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图中①代表:一方面,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占据一定的空间,并通过生产活动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利用这些资源加工制成品,用于人类消费。 图中②代表:另一方面,人类的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包括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的产物,以废气、废液、固体废弃物、热、噪声、电磁波等形式,排放到环境中。 图中③代表:人类在依赖环境-从环境中获取资源并向环境中排放废弃物以保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同时,也在塑造环境-在开发、利用资源和排放废弃物的过程中不断地向环境施加作用力,不断地改变着环境提供资源和容纳、清除废物的能力,箭头③代表了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但是我们可以把其中一个理解为对环境的良性影响,而另一个则代表人类建立在对自然规律无知和漠视之上的恶性影响。 图中④代表:环境作为人类生存的特定环境,一方面对人类的活动具有承载力-既有提供资源的能力,又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废弃物具有的容纳和清除能力,即环境的自净能力;另一方面,环境对人类的作用并不是被动的,环境也会把它所受到的影响,反过来作用于人类本身。这是环境的反馈能力。当环境受到人类的良性影响时,它就可以为人类的继续发展提供足够的可能性,当它受到恶性的影响时,就会以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生态失衡等问题来阻碍、破坏人类的发展所以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和相互转化的对立统一关系。

环境因素多因子评价方法

环境因素多因子评价方 法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环境因素多因子评价方法 此方法一般用于对污染物(粉尘、物体、气体、废弃物、废水、光污染、化学品等)及噪声排放的评价 (1)、评价公式 X=a×M (M为b、c、d、e中的最大值) 式中:X--------为环境因素得分 a--------为发生的频率 b--------为排放值与法规标准值之比(或管理受控状态) c--------为影响范围及程度 d--------为环境影响的恢复性或持续性 e--------为公众和媒体的关注程度(敏感性) M-------为b、c、d、e中的最大值 多因子评价法评分标准

(2)、确定重要环境因素及重要环境因素优先项级别 环境因素得分X值求出之后,就要根据得分进行环境因素评价: ①、一般X≧20(此值自定)或M=5为重要环境因素 ②、X﹤20为一般环境因素 根据环境因素得分X可以确定重要环境因素优先项级别:见以下附表。 重要环境因素优先项级别(污染物类) (1)、对于已违反或接近违反法律及强制要求的环境因素(如排放超标情况),直接判定为重要环境因素. (2)、当地相关政府部门或强制检测的环境因素,应判定为重要环境因素。 (3)、政府或法律明令禁止使用、限制使用的物质,应判定为重要环境因素。 (4)、危险废弃物和危险化学品的使用和泄漏应判定为重要环境因素。

(5)、公司最主要的能源物质具有最大控制和节约潜力的,判定为重要环境因素。 (6)、异常或紧急状态下预计会产生严重环境影响的环境因素(如火灾或危险品泄漏等),判定为重要环境因素。 (7)、相关方高度关注或有明确要求的判定为重要环境因素。

中国环境科学技术类29种核心期刊影响因子排序表

2004年中国环境科学技术类29种核心期刊影响因子排序表 代码期刊名称影响因子学科内排序1606种期刊总排序 Z012 自然资源学报 1.904 1 12 Z003 环境科学学报0.954 2 92 Z022 资源科学0.949 3 95 Z004 环境科学0.918 4 107 Z001 中国环境科学0.808 5 145 Z029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0.729 6 172 H784 生态环境0.682 7 203 Z023 农村生态环境0.653 8 228 Z008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0.604 9 271 Z002 环境科学研究0.599 10 278 Z010 海洋环境科学0.593 11 285 Z016 水处理技术0.555 12 315 Z549 安全与环境学报0.501 13 369 Z021 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0.461 14 429 Z025 环境科学与技术0.378 15 567 Z005 环境工程0.373 16 580 Z013 工业水处理0.370 17 590 Z011 上海环境科学0.358 18 624 Z009 化工环保0.339 19 660 Z024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0.313 20 737 Z019 环境污染与防治0.309 21 748 Z546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0.309 21 748 Z030 中国环境监测0.245 23 956 Z017 环境保护科学0.207 24 1080 Z015 电镀与环保0.200 25 1105 G129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0.189 26 1152 Z027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0.177 27 1196

(新)环境问题的表现与分布

高一地理《环境问题的表现与分布》教案 马绍启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2、了解环境问题的两类表现。 3、理解环境问题的分布特点。 能力目标: 1、运用人地相关模式图,分析人地关系。 2、说明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严重的原因。 3、分类描述环境问题表现的主要方面 德育目标: 1、培养学生科学的人口观和发展观。 2、培养学生对环境负责的行为。 3、树立辨证唯物主义观。 4、树立环境意识、全球意识、参与意识 ●教学重点 1.理解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 2.了解环境问题的两大表现与分布特点。 ●教学难点 分析人类对环境的反作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我们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环境。但是,我们人类自身在发展的同时,也受到了来自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的负面影响: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退化、沙漠扩大、森林砍伐和物种消失等,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地球表面的碳平衡、氧平衡、水平衡和热量平衡等过程。作为一种与人类工业文明的发展相伴随的社会—自然历史现象,生态危机的影响在20世纪正逐渐趋于全球化,一场深重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危机已经将我们裹胁其中。 鉴于此,我们很有必要就我们人类与环境的关系问题展开讨论与学习:如何实现人类同环境的协调发展,如何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新课教学] 板书:环境问题的表现与分布 一、人类与环境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内容“人类与环境”这一部分,思考以下问 题: 1.“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相关模式”图中,内外圆圈分别表示什 么含义?图中四组箭头又表示什么含义?它们之间的关系怎样? 2.什么叫环境自净能力? 3.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提问与点拨: 人类社会与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方面,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占据一定的空间;另一方面,人类的活动要影响环境。 上述第一个问题,图中内圆表示占有一定空间的人类社会,外圆应表示人类社会所生存的环境。其中箭头①②分别代表人类从环境中获取的物质和能量。物质如矿产、水、土地、生物等资源;能量如太阳能、风能、水能、地热能等。 箭头③④是指人类通过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包括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以废气、废液、固体废弃物、热、噪声、电磁波等形式,把物质和能量输出给环境。 箭头⑤⑥是指人类通过生产、生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 箭头⑦⑧是指受到人类活动影响变化了的环境把它所受到的影响反过来作用于人类本身。这种作用叫做环境的反馈作用。 总体而言,人类社会与环境是密切联系,互相制约,互相影响,两者是对立统一的。 第二个问题,什么叫环境自净能力? 答: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排泄具有的容纳和清除能力。 第三个问题,环境问题的产生。从第二个问题中我们可找到答案:人类生产、生活的排泄物超越了环境的容纳和清除能力,即可产生环境问题。具体可分为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当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如滥伐森林、乱垦草原、过度捕猎、过度抽取地下水等等造成的林木减少、草原破坏、地面塌陷等环境问题;二是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时,也会出现环境问题,如工业大量排放的“三废”,影响着人类的生产、生活和人体健康,甚至危及人类的生存。 课堂练习:通过前面的学习,让学生展开讨论 试以“人与森林的关系”为例,分析说明人类社会与环境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在学生分组讨论后,可进行提问,鼓励学生多举实例,以事实来分析人类与森林(环境)的密切关系,叙述不对或有误者,老师要给予纠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这一问题,让学生切实认识和理解人类与环境之关系。 答案:①人类既是环境的产物,在一定意义上讲也是环境的塑造者,因此二者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②二者的对立表现在:人类对物质和能量的需求与自然界的供给能力之间存在着矛盾。如人类需要木材,就砍伐森林,滥砍乱伐又不及时种植,导致森林减少,环境恶化,无森林,人类便无木材可取。这种恶性循环体现了人类与森林的对立,也就是人类与环境对立的表现。 ③二者的统一表现在:人类的需求又必须适应于自然界所允许的范围之内,如人类需要木材,可继续采伐,继续培育更新,周而复始,形成良性循环,这就体现了人类与环境的统一。 我们知道了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那么,环境问题有哪些具体的表现?请同学们继续阅读第二部分内容,完成下表内容。 板书:二、环境问题的表现 环境问题表现为两类: 1.环境污染;2.生态破坏。

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

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可通过降水、蒸发、径流等水平衡要素的分布反映如下: 1) 我国水资源人均和亩均水量少 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124亿m3,其中河川径流量为27115亿m3,居世界第六位。但我国人均水资源量只有2710 m3,约为世界人均水资源的1/4,列世界第88位。亩均水资源量也只有1770m3,相当于世界平均数的2/3左右。因此,虽然我国水资源总量并不少,但人均和亩均水量并不丰富。 2) 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匀,水土资源组合不平衡 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很不均匀,与耕地、人口的地区分布也不相适应。我国南方地区耕地面积只占全国35.9%,人口数占全国的54.7%,但水资源总量占全国总量的81%;人均而北方四区水资源总量只占全国总量的14.4%,耕地面积却占全国的58.3%。由于季风气候的强烈影响,我国降水和径流的年内分配很不均匀,年际变化大,少水年和多水年持续出现,旱涝灾害频繁,平均约每三年发生一次较严重的水旱灾害。 3) 水土流失严重,许多河流含沙量大 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和长期人类活动的结果,中国森林覆盖率只有12%,居世界第120位,水土流失严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约150万km2,约占国土面积1/6。结果造成许多河流的含沙量大,如黄河年平均含沙量为37.7kg/m3,年输沙总量16亿t,居世界大河之首。 4) 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各地很不平衡 在南方多水地区,水的利用率较低,如长江只有16%,珠江15%,浙闽地区河流不到4%,西南地区河流不到1%。但在北方少水地区,地表水开发利用

程度比较高,如海河流域利用率达到67%,辽河流域达到68%,淮河达到73%,黄河为39%,内陆河的开发利用达32%。地下水的开发利用也是北方高于南方,目前海河平原浅层地下水利用率达83%,黄河流域为49%。 5)水资源供需矛盾尖锐 缺水的干旱半干旱我国面积占52%,地下水超采严重,水资源不够,人们在地下寻找水源宝藏,深层地下水都是上万年甚至于更长时间蓄积的水,现在都拿出来用了。华北平原累计超采水量达到1000亿立方米,中国668个城市三分之二有不同程度的缺水,缺水带来的工农业年损失巨大,以千亿计算。水资源污染严重,水环境污染问题涉及到人类的健康,“三湖、三河”污染态势在扩大,现在黄河已经找不到干净的水,很多地方都是劣质水,黄河的污染与泥沙问题很严重,黄河既有泥沙,又有各种各样的污染物在河道内。华北地区的白洋淀污染也非常严重,水几乎是黑色。 水环境、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水污染导致甲肝、伤寒、血吸虫等疾病,废污水、水与食品的污染导致肝癌、胃癌是中国农村人口死亡的主要原因,中国肝癌死亡率为世界第一。污染造成的经济社会损失巨大,水污染和大气污染造成的损失相当于GDP的3.5%到8%。与水相关的生态退化,全国有356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干旱沙化土地100万平方公里,每年以3436平方公里扩张,我国森林率只有18%,我国大约有三分之二的草场退化。沙漠化的情况严重,地下水枯胡杨林大量的死亡,植被破坏造成水土流失,牧场退化,草原沙化。沙漠化引起了沙尘暴以及黄河河道的断流等很多问题。华北地下水严重超采,最大超采量达到150%,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原来地下水位在80米左右,现在地下水位标高大概为30米左右,下降了30多米,

SCI收录期刊影响因子排名表(环境相关学科)

SCI收录期刊影响因子排名表 Environmental Sciences & Engineering 044 Ecology Ranking Journal Title Impact Factor 1TRENDS IN ECOLOGY & EVOLUTION 6.678 2ECOLOGICAL MONOGRAPHS 5.300 3ANNUAL REVIEW OF ECOLOGY AND SYSTEMATICS 3.900 4ECOLOGY 3.139 5MOLECULAR ECOLOGY 3.086 6AMERICAN NATURALIST 2.903 7JOURNAL OF ECOLOGY 2.837 8JOURNAL OF ANIMAL ECOLOGY 2.801 9EVOLUTION 2.715 10BEHAVIORAL ECOLOGY AND SOCIOBIOLOGY 2.327 11ECOLOGICAL APPLICATIONS 2.180 12WILDLIFE MONOGRAPHS 2.000 13MARINE ECOLOGY-PROGRESS SERIES 1.923 14JOURNAL OF EVOLUTIONARY BIOLOGY 1.904 15OIKOS 1.860 16OECOLOGIA 1.854 17CONSERVATION BIOLOGY 1.832 18FUNCTIONAL ECOLOGY 1.818 19THEORETICAL POPULATION BIOLOGY 1.703 20TREE PHYSIOLOGY 1.640 21MICROBIAL ECOLOGY 1.606 22AQUATIC MICROBIAL ECOLOGY 1.474 23JOURNAL OF VEGETATION SCIENCE 1.414 24POLAR BIOLOGY 1.363

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

1) 我国水资源人均和亩均水量少 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124亿m3,其中河川径流量为27115亿m3,居世界第六位。但我国人均水资源量只有2710 m3,约为世界人均水资源的1/4,列世界第88位。亩均水资源量也只有1770m3,相当于世界平均数的2/3左右。因此,虽然我国水资源总量并不少,但人均和亩均水量并不丰富。 2) 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匀,水土资源组合不平衡 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很不均匀,与耕地、人口的地区分布也不相适应。我国南方地区耕地面积只占全国%,人口数占全国的%,但水资源总量占全国总量的81%;人均而北方四区水资源总量只占全国总量的%,耕地面积却占全国的%。由于季风气候的强烈影响,我国降水和径流的年内分配很不均匀,年际变化大,少水年和多水年持续出现,旱涝灾害频繁,平均约每三年发生一次较严重的水旱灾害。 3) 水土流失严重,许多河流含沙量大 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和长期人类活动的结果,中国森林覆盖率只有12%,居世界第120位,水土流失严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约150万km2,约占国土面积1/6。结果造成许多河流的含沙量大,如黄河年平均含沙量为37.7kg/m3,年输沙总量16亿t,居世界大河之首。 4) 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各地很不平衡 在南方多水地区,水的利用率较低,如长江只有16%,珠江15%,浙闽地区河流不到4%,西南地区河流不到1%。但在北方少水地区,地表水开发利用程度比较高,如海河流域利用率达到67%,辽河流域达到68%,淮河达到73%,黄河为39%,内陆河的开发利用达32%。地下水的开发利用也是北方高于南方,目前海河平原浅层地下水利用率达83%,黄河流域为49%。 5)水资源供需矛盾尖锐 缺水的干旱半干旱我国面积占52%,地下水超采严重,水资源不够,人们在地下寻找水源宝藏,深层地下水都是上万年甚至于更长时间蓄积的水,现在都拿出来用了。华北平原累计超采水量达到1000亿立方米,中国668个城

环境类中文核心期刊影响因子排序

2017年环境类核心期刊影响因子 期刊名称出版周期复合影响因子 年增幅(%)综合影响因子年增幅(%)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月刊 4.53085.73 3.01646.6 生态学报半月刊 3.54024.12 2.32118.2 土壤学报双月刊 3.47432.44 2.48733.4 应用生态学报月刊 3.26728.98 2.16613.6 自然资源学报月刊 3.250 5.25 2.28222.0 中国农业科学半月刊 3.04317.13 2.02722.0 环境科学月刊 2.87025.16 2.02615.6 水科学进展双月刊 2.80641.01 2.14719.9 中国环境科学月刊 2.61418.50 1.9480.8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月刊 2.457126.66 1.617-3.6 生态环境学报月刊 2.39128.62 1.55911.0 环境科学学报月刊 2.3460.64 1.563 5.3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月刊 2.21822.27 1.51313.1 环境科学研究月刊 2.094 1.60 1.567-1.8 生态学杂志月刊 2.019-17.32 1.344 4.0 气候与环境研究双月刊 1.95012.72 1.237-21.4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月刊 1.93967.88 1.2780.9 水土保持学报双月刊 1.873-14.40 1.26918.6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月刊 1.815-19.23 1.22713.1 中国环境监测双月刊 1.649116.40 1.290-7.1 水生生物学报双月刊 1.571-4.50 1.082-6.5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双月刊 1.560-12.46 1.127 6.7 环境化学月刊 1.378-7.08 1.02110.5 微生物学通报月刊 1.336-6.90 0.93315.9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双月刊 1.30011.490.905 1.2 微生物学报月刊 1.261-14.22 0.82310.2 环境工程学报月刊 1.24430.130.84423.8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季刊 1.1470.970.833-6.4 环境污染与防治月刊 1.03912.320.75126.9 环境科学与技术月刊0.990-22.96 0.6568.6 环境工程月刊0.936 5.050.56610.1 水处理技术月刊0.89913.800.552-2.6 海洋环境科学双月刊0.86416.760.562-6.0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月刊0.807-21.65 0.56111.5 环境与健康杂志月刊0.743-2.24 0.533-4.0 环境与职业医学月刊0.73659.6530.612 1.5 给水排水月刊0.63921.020.42628.7 中国给水排水半月刊0.636-17.19 0.476-16.2 江苏农业科学月刊0.527-25.04 0.330 3.1

“水 资 源—时空分布不均”的教学设计

“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教学设计 赵锋陕西省兴平市店张中学 : 一、背景及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是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中国地理部分的内容,在学生了解了我国的疆域、人口、民族、自然环境后,进一步对我国自然资源的了解,在自然资源一章中重点学习土地资源、水资源,体现了这部分学习内容的重要性。同时这部分内容与前面的气候、河流知识联系紧密,与学生生活也密切相关,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养成良好的节水习惯。本节内容主要是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以及为解决水资源分布不均而建设的大型工程。 二、教学目标 .联系我国气候特征,分析我国水资源分布的特征、原因及影响。 .了解我国解决水资源的对策。 .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树立全面发展的观点。 .提高学生人地协调和谐相处意识,进一步树立正确的资源观。 三、教学重、难点 .我国水资源的分布特征。 .合理利用水资源的具体对策。 .现状及解决对策之间的内在联系。 四、教学方法 电化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 五、教具 多媒体课件(水资源.) 六、教学流程 情景导入:(导入新课) 媒体展示广州、哈尔滨年降水量柱状图。引导学生分析: 我国水资源在时间上分配不均匀的特点。

夏、秋季——降水集中,汛期河水暴涨,易造成洪涝灾害和水资源流失。 冬、春季——降水稀少,河流进入枯水期,导致干旱和人畜饮水困难,甚至河流断流。 解决方法:展示小区公告栏里的“临时停水通知”;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探究解决方法,从而自主得出解决水资源季节分布不均的思路。 停水通知——储水——兴修水库 教师小结:洪水期储水,减少水资源的浪费;枯水期放,调节水资源在季节上分布的不均匀。 教师转承:我国水资源时间上分布不均匀,那么空间上分布状况又如何呢? 教师展示:我国降水量分布示意图和水资源空间分布示意图。 引导学生分析:我国水资源南多北少、东多西少。 解决方法:展示小区公告栏里的“临时停水后续通知”;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探究解决方法,从而自主得出解决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的思路。 停水后续通知——借水(调水)——跨流域调水教师展示(影片):跨流域调水动态分布图; 七、课堂小结 (带领学生回顾课堂内容) 水是生命之源,我国是个贫水国,人均占有的淡水资源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我国仅有的这些淡水资源时空分布又极不均匀,这给我国水资源的利用带来了极大困难,无论是兴修水库还是跨流域调水,都需要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利用这有限的资源呢?我们下一节再讲。八、作业设计 、设计一份地理知识小报 主题: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 规格:纸大小 要求:图文并茂 、网络作业 主题:解决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的措施 要求:通过“百度搜索”,列举你能找到的与主题有关的资料,并归纳整理、

环境问题的表现与分布

环境问题的表现与分布教学设计(微格教学法教案) 学校马尔康中学年级高一 课题环境问题的表现与分布主讲叶志福时间________________

1、 图中圈层①代表 _________ 圈层②代表 _______ 2、 A 表示 ______ 作用于环境。 表示环境 ____ 作用于人类。 3、 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 ____ 和 两大类,在 _____ 地区表现为前者, 在 ____ 地区主要表现为后者。 4、 在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中,当 人类 速度,或者向环境 的数 ,它的意思是:人身和土是不能 如果适应环境,就会身体健康。 去旅 游,往往会不适应。俗 看全球环境问题分布图: 哪一地区 的环境问题有可能影响到其他地 区甚至全球? 知识迁移 答:热带雨林 破坏 投影:全球环境 问题分布图 0. 30 0. 10 看图:全球环境基金融资的项目分 布:关注达到主要领域有那些?为 什么这些领域得到了特别的关注。 看漫画:沉浮的地球,让我们拯救 地球 发现问题 建立联系 情感升华 掷地有声 0.30 0.50 温室效应和 臭氧层空洞 投影:全球环境 基金融资的项目 分布图 投影漫画:沉浮 的地球 总结:我们这节课研究了哪些问题?(问—答—演示) 「生态破坏 人类一一环境不协调环境问题 针对练习:一、读图 表现 分布 投影:依秩序演 示 环境污染 城市与乡村与的 差异 呕域性 〈发达国家与发展 中国家差异 全球[性发展中国家 环 境问题严 重的原因 向环境 ______ 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 量超过了环境的 _____能力时,就会出现环境问题。 二、案例 身土不二”这句名言出自医学名著《东医宝鉴》 分离的,人生活在土地上,食用土地上长出的东西, 而当人们离开故土, 到陌生的地方去工作,去学习, 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其实也就是这个道理。 次案例说明了什么问题?

环境因子对植物形态结构的影响

实验1环境因子对植物形态结构的影响 一、实验目的: 1、掌握生长在不同环境下的植物形态结构的特点,理解植物形态结构是如何适应于其生境特征。掌握从植物外部形态及生长,生境特点上鉴别植物耐荫性的方法。 2、理解植物器官的结构特点对植物生长发育及其环境适应的意义。初步判定植物对光照强度的适应类型. 二、实验原理: 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光和水是极其重要的生态因子。根据植物与其生境中水分的的关系,把植物分为水生植物、陆生植物(包括了中生植物和旱生植物)。生长在不同环境中的植物,在演化过程中会形成一些适应环境的结构特征,其中以叶的结构变化最为显著。植物生活于不同的生态环境中其叶片的这些适应性结构不同,形态变化也较大。 不同的植物需要光的强度是不同的。根据植物对光照强弱不同的要求,可把它们分为阳性植物(喜光植物,或“习光植物”),和阴性植物(喜阴植物,或“习阴植物”)两大类。即使是同一植物,因叶所处位置的光照不同,也会有阴生与阳生的差异。一般来说树冠上部和向阳一面的叶,具阳生叶特征;而树冠下部和阴面的叶则具阴生叶的特点。由此也可以看出叶是最具变化的器官。 表1不同植物耐荫性类型的主要差异

表2阳生叶与阴生叶形态、解剖及生理特性比较 三、实验材料: 校园内生长在不同生境条件下植物种类 四、方法与步骤: 1、在校园内选择20种完全展叶的成年植物(包括乔木和灌木),分别按下列指标分级进行观测,结果填入”结果1-1”中。 生活型:乔木(针叶、阔叶、常绿、落叶)、灌木(常绿、落叶) 冠形:伞形、近伞形、近圆锥形、圆锥形。 枝叶分布:稀疏、较稀疏、较浓密、浓密。 透光度:枝叶透光面积占树冠面积的百分比。 叶型:“阳生叶”-只着生阳生叶;“阳、阴”-有阳生叶和阴生叶分化;“阴生叶”-只着生阴生叶。 枝下高(m):最下一轮活枝到地面的高度。 冠高比:树冠长度与树高之比。 相对高:植物株高(树高m)与基径(胸径cm)之比。 生长速度:快,较快,较慢,慢。 开花结实:早,较早,较晚,晚 寿命:短,较短,较长,长。 生境:干旱贫瘠,较干旱贫瘠,较湿润肥沃,湿润肥沃。 2、综合考虑各观测指标,对20种植物的耐荫性按由强到弱的顺序(1,2,3,…)排序; 3、根据各植物的耐荫性顺序,并结合年龄、气候、土壤条件对耐荫性的影响,确定不同植物的耐荫性类型(阳性植物、中性植物、阴性植物) 五、实验结果 结果1-1植物耐荫性鉴别调查记录表

环境类SCI期刊影响因子表(07与08)

环境类SCI期刊影响因子表(2007年与2008年) 2009.6 Rank Abbreviated Journal Title 2007 Impact Factor Rank Abbreviated Journal Title 2008 Impact Factor 1 ENVIRON HEALTH PERSP 5.636 1 CRIT REV ENV SCI TEC 7.409 2 GLOBAL CHANGE BIOL 4.786 2 ENVIRON HEALTH PERSP 6.123 3 CRIT REV ENV SCI TEC 4.615 3 GLOBAL CHANGE BIOL 5.876 4 ENVIRON SCI TECHNOL 4.363 4 FRONT ECOL ENVIRON 5.065 5 GLOBAL BIOGEOCHEM CY 4.335 5 CONSERV BIOL 4.705 6 FRONT ECOL ENVIRON 4.269 6 ANNU REV ENV RESOUR 4.667 7 ANNU REV ENV RESOUR 4.0367 ENVIRON SCI TECHNOL 4.458 8 CONSERV BIOL 3.9348 GLOBAL BIOGEOCHEM CY 4.09 9 GLOBAL ENVIRON CHANG 3.9159 GLOBAL ENVIRON CHANG 3.955 10 ENVIRON SCI POLLUT R 3.89410 REMOTE SENS ENVIRON 3.943 11 ECOL APPL 3.57111 ECOL APPL 3.628 12 WATER RES 3.42712 GEOBIOLOGY 3.596 13 BIOL CONSERV 3.29613 WATER RES 3.587 14 APPL CATAL A-GEN 3.16614 BIOL CONSERV 3.566 15 ENVIRON POLLUT 3.13515 ENVIRON INT 3.516 16 GEOBIOLOGY 3.11416 INT J HYDROGEN ENERG 3.452 17 REMOTE SENS ENVIRON 3.01317 J ENVIRON SCI HEAL C 3.353 18 J ENVIRON SCI HEAL C 318 REV ENVIRON CONTAM T 3.321 19 ENVIRON RES 2.96219 J TOXICOL ENV HEAL B 3.316 20 CLIMATIC CHANGE 2.8920 CLIMATIC CHANGE 3.202 21 J EXPO SCI ENV EPID 2.8821 APPL CATAL A-GEN 3.19 22 ENVIRON CHEM 2.80922 ENVIRON POLLUT 3.135 23 ENVIRON INT 2.79723 CHEMOSPHERE 3.054 24 CHEMOSPHERE 2.73924 ENVIRON RES 3.038 25 INT J HYDROGEN ENERG 2.72525 J HAZARD MATER 2.975 26 ATMOS ENVIRON 2.54926 BIOGEOCHEMISTRY 2.961 27 BIOGEOCHEMISTRY 2.53427 ATMOS ENVIRON 2.89 28 ENVIRON REV 2.46728 AGR ECOSYST ENVIRON 2.884 29 ECOTOXICOLOGY 2.40529 ENVIRON REV 2.765 30 ENVIRON MOL MUTAGEN 2.36130 AEROSOL SCI TECH 2.686 31 AEROSOL SCI TECH 2.3531 ENVIRON MODELL SOFTW 2.659 32 J HAZARD MATER 2.33732 ECOTOX ENVIRON SAFE 2.59 33 MAR POLLUT BULL 2.33433 SCI TOTAL ENVIRON 2.579 34 J ENVIRON QUAL 2.33134 MAR POLLUT BULL 2.562 35 ENVIRON TOXICOL CHEM 2.30935 ENVIRON SCI POLLUT R 2.492 36 AGR ECOSYST ENVIRON 2.30836 ENVIRON TOXICOL CHEM 2.42 37 J PALEOLIMNOL 2.28737 WATER RESOUR RES 2.398 38 SCI TOTAL ENVIRON 2.18238 ECOTOXICOLOGY 2.355 39 ECOL ENG 2.17539 ENVIRON CHEM 2.317 40 WATER RESOUR RES 2.15440 ECOHEALTH 2.315 41 ESTUARIES 2.13341 ENVIRON EXP BOT 2.301 42 ENVIRON MODELL SOFTW 2.09942 J AEROSOL SCI 2.239 43 ECOTOX ENVIRON SAFE 2.01443 SAR QSAR ENVIRON RES 2.238 44 J IND ECOL 1.96244 WASTE MANAGE 2.208 45 BOREAL ENVIRON RES 1.95145 J EXPO SCI ENV EPID 2.196 46 MAR ENVIRON RES 1.9346 ENVIRON MOL MUTAGEN 2.181 47 J AEROSOL SCI 1.90247 J PALEOLIMNOL 2.16 48 ENERG POLICY 1.90148 J CONTAM HYDROL 2.106 49 J CONTAM HYDROL 1.85249 J ENVIRON QUAL 2.098 50 J ENVIRON MONITOR 1.83350 AMBIO 2.092 51 REV ENVIRON CONTAM T 1.81851 INT J BIOMETEOROL 2.084 52 ENVIRON EXP BOT 1.8152 J IND ECOL 2.041 53 J TOXICOL ENV HEALTH 1.80553 MAR ENVIRON RES 2.032 54 SAR QSAR ENVIRON RES 1.79554 J AIR WASTE MANAGE 2.02 55 ENVIRON TOXICOL 1.72855 J ENVIRON MONITOR 1.989 56 GEOMICROBIOL J 1.65556 ECOL INDIC 1.984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