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小儿推拿学学习重点总结

小儿推拿学学习重点总结

小儿推拿学学习重点总结
小儿推拿学学习重点总结

推:拇指或食指的罗纹面着力,附着在患儿体表一定的部位或穴位上,做单方向的直线或环旋移动(直,旋,分,合)

直:腕部发力,带动着力部做单方向的直线推动,220~280次/分

旋:拇指主动运动,带动着力部分做顺时针方向的旋转移动,160~200次/分

分:双手或双掌稍用力附着在所需治疗部位上,腕部或前臂发力向两旁做直线推动

合:肘臂发力,带同着力部分自两旁向中间做相对方向的直线或弧线推动

揉:以手指的指端或罗纹面手掌大鱼际掌根着力吸定于一定的治疗部位,做轻柔和缓的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的环旋揉动,并带动该处的皮下组织一起揉动

指:以拇指或中指的指面或指端,或食指中指无名指指面着力

鱼际:以大鱼际部着力于施术部位上,稍用力下压腕部放松前臂主动运动,腕关节带动掌根:以掌根部着力,吸定,稍用力下压腕部放松,以肘关节为支点,前臂主动运动按:以拇指或中指的罗纹面,或掌根着力,附着在一定的部位上,逐渐用力向下按压,按而留之或一压一放持续进行

拇指:拇指伸直,其余四指我空拳,食指中节桡侧轻贴拇指指间关节掌侧,以协同用力中指:中指指间关节掌指关节略屈,稍悬腕以中指罗纹面或指端着力,垂直用力向下按压掌按:腕关节背伸以掌面或掌根着力,吸定,垂直用力向下按压

摩:以四指的指面或掌面着力,吸附在一定部位上,做环形而有节律的抚摩运动

指:四指并拢指掌关节自然伸直腕部微悬屈指面着力前臂主动运动

掌:指掌自然伸直腕部微背伸掌面着力腕关节放松前臂主动运动

捏:以单手或双手的拇指或食指中指两指或拇指与四指的指面做对称性着力,夹持住患儿的肌肤或肢体,相对用力挤压并一紧一松逐渐移动

1,患儿俯卧,医者双手陈半握拳状,拳心向下拳眼相对,用两拇指指面的前1/3处或指面的桡侧缘着力,吸定并顶住患儿龟尾穴旁的肌肤,食指中指的指面前按,三指同时用力将该处皮肤夹起并稍提起,双手交替用力自下而上,一松一紧的挤压,向前推至大椎穴处

2,患儿俯坐或俯卧,医者双手陈半握拳状,拳心相对拳眼向下,食指半屈曲,用其中节的桡侧缘及背侧着力,吸定并顶住患儿龟尾穴旁的肌肤,拇指端前按,拇指食指同时用力将该处皮肤夹起并稍提起,双手交替用力自下而上,一松一紧的挤压,向前推至大椎穴处

3,患儿坐位或卧位,以一手的拇指与食指中指的指面前1/3处相对着力,或用拇指指面与食指中节掌侧的桡侧相对用力,稍用力将治疗处的肌肤夹持住,一紧一放挤压,并在该肌筋上下端之间做缓慢移动和挤压

运:以拇指的螺纹面或食指中指的罗纹面在患儿体表做环刑或弧形运动(60~120次/分)注意:1着力部分轻贴体表2,宜轻不宜重,作用力仅达体表,只在皮肤表面运动不带动皮下组织运法较推法和摩法轻而缓慢,幅度比旋推法大3宜缓不宜急

复式手法

黄蜂入洞:以一手轻扶患儿头部使患儿头部相对固定,另一手食指中指指端着力紧贴患儿两鼻孔下缘,以腕关节为主动带动着力部分作反复揉动(发汗解表宣肺通窍)

双凤展翅:医者先用两手食指中指夹患儿两耳,并向上提数次后,再用一手或两手拇指端按掐眉心太阳听会人中承浆颊车诸穴每穴按掐各3~5次提3~5次(祛风寒温肺经止咳化痰)开璇玑:医者先用两手拇指自患儿璇玑穴处沿胸肋分推,并自上而下分推至季肋部,再从鸠尾处向下分推至脐部,再由脐部向左右推摩患儿腹部,并从脐部向下直推至小腹部,最后再做推上七节骨50~100次(宣通气机消食化痰)

按旋搓摩:患儿坐位,将患儿两手交叉搭在对侧肩上,医者面对患儿坐其身前,用两手掌面着力,轻贴在患儿两侧胁肋部,呈对称性搓摩,并自上而下搓摩至肚角处50~100次

龙入虎口:患儿仰卧位,医者坐其身旁以一手托扶住患儿掌背使掌面向上,用另一手叉入虎口,拇指罗纹面着力在处患儿板门穴处按揉或推50~500次(退热泌别清浊)

二龙戏珠:患儿坐位,医者坐其身旁,用一手拿捏患儿食指无名指的指端另一手按捏患儿阴池阳池两穴,并由此边按捏边缓缓向上移动按捏至曲池穴,如此五次左右。寒症重按阳穴热证重按阴穴最后一手拿阴阳两穴5~6次另一手拿捏患儿食指无名指端各摇动20~40次

双龙摆尾:患儿仰卧或坐位,医者坐其身前,用一手托扶患儿肘部,用另一只手拿住患儿食指或小指向下扯摇并左右摇动,似双龙摆尾之状,扯摇5~10次(行气开通闭节)

苍龙摆尾:患儿仰卧或坐位,医者坐其身前,用一手拿住患儿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指另一手自患儿总经穴至斗肘穴来回搓揉几遍后,拿住斗肘处,前手拿患儿三指摇动如摆尾状摇动20~30次(开胸顺气退热通便)

丹凤摇尾:患儿仰卧位或坐位,医者坐其身前,用一手拇指食指按捏患儿内外劳宫穴,另一手先摇患儿中指端再拿捏中指摇动(调和气血镇惊)

水底捞月:患儿仰卧位或坐位,医者坐其身前,用一手握捏住患儿四指将掌面向上用冷水滴入患儿掌心,用另一手拇指罗纹面着力,紧贴患儿掌心并做旋推法,边推边用口对其掌心吹凉气反复3~5分钟(清心退热泻火)

打马过天河:患儿仰卧位或坐位,医者坐其前,用一手捏住患儿四指将掌心向上用一手的中指指面运内劳宫后再用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指由总筋沿天河水打至洪池穴或用食指中指沿天河水弹至肘弯处,弹击约20~30遍(清热通络行气活血)

引水上天河:患儿仰卧位或坐位,医者坐其身前,用一手捏住患儿四指,将患儿前臂掌侧向上将凉水滴于腕横纹处,以另一手食指中指从腕横纹中间起,拍打至洪池穴止一边拍打一边吹凉气约20~30遍(清火退热)

大推天河水:患儿仰卧位或坐位,医者坐其前,用一手握住患儿四指,将患儿掌面与前臂掌侧向上,另一手食指中指罗纹面并拢蘸水自内劳宫穴经总经沿天河水穴向上直推至洪池穴止单方向100~200次(大凉清热)

飞金走气:患儿仰卧位或坐位,医者坐其前,用一手握住患儿四指,将患儿掌面与前臂掌侧向上,将冷水滴于内劳宫穴处,用一手中指罗纹面着力,自内劳宫穴始,用中指将冷水引至天河穴复用口吹气跟水上行直至洪池穴,可操作20~40次(清肺泻火顺气消胀)

飞经走气:患儿仰卧位或坐位,医者坐其前,用一手握住患儿四指,将患儿掌面与前臂掌侧向上,用另一手的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四指罗纹面着力,自曲池起向下弹击至总经穴反复数遍,拿住患儿阴池阳池二穴,前手将患儿四指屈伸摆动数次(行气通窍化痰)

斗肘走气:患儿坐位,医者坐其前,以一手拿住患儿之手摇动,另一手托拿住患儿斗肘,两手协同,运摇肘关节(行气消滞)

黄蜂出洞:患儿坐位,医者坐其前,用一手拿患儿四指使掌面向上,用另一手拇指甲先掐内劳宫穴总经穴,再用两拇指分手阴阳,然后再用两大拇指在总经穴一撮一上至内关穴处最后用拇指甲掐坎宫离宫(发汗解表)

天门入虎口:患儿仰卧位或坐位,医者坐其前,用一手捏住患儿四指,使食指桡侧向上,另一手拇指罗纹面的桡侧着力蘸葱姜水自食指尖的桡侧命关处推向虎口处,然后再用大指端掐揉虎口穴约数十次左右(健脾消食顺气生血)

老汉扳僧:患儿仰卧位或坐位,医者坐其前,以一手拇指掐住患儿拇指根部,另一手拇指端掐捏患儿脾经穴并摇动患儿拇指20~40次(健脾消食)

运土入水:患儿仰卧位或坐位,医者坐其前,用一手握住患儿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四指,使掌面向上,另一手拇指外侧缘着力自患儿脾土穴推起,沿手掌边缘,经小天心,掌小横纹推运至小指端肾水穴止,单方向反复推100~300次(滋补肾水清脾胃湿热利尿止泻)

运水入土:患儿仰卧位或坐位,医者坐其前,用一手握住患儿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四指,使

掌面向上,另一手拇指外侧缘着力自患儿肾水穴推起,沿手掌边缘,经掌小横纹小天心,推运至拇指端脾土穴止,单方向反复推100~300次(健脾运胃润燥通便)

总收法:患儿坐位,医者坐其前,用一手食指或中指罗纹面着力,先掐后按揉患儿肩井穴,用另一手拇指食指中指三指拿捏住患儿食指和无名指,屈伸患儿上肢并摇动其上肢20~30次(通行一身气血,提神)

穴位

脾经:拇指末节指纹面

胃经:拇指掌面近掌端第一节

肝经:食指末节罗纹面

心经:中指末节罗纹面

肺经:无名指末节罗纹面

肾经:小指末节罗纹面

五经: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末节罗纹面,即脾肝心肺经,小指末节罗纹面稍偏尺侧至阴池穴,即肾经小横纹

五经纹:五指掌面第二指间关节之横纹

四横纹:掌面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第一指间关节横纹处

小横纹:账面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掌指关节横纹处

大肠:食指桡侧缘,自食指尖至虎口成一直线

小肠:小指尺侧边缘,自指尖到指根成一直线

肾顶:小指顶端

肾纹:手掌面,小指第二指间关节横纹处

掌小横纹:掌面小指根下,尺侧掌纹头

板门:手掌大鱼际平面

内劳宫:掌心中,屈指时中指端与无名指端之间的中点

内八卦:手掌面以掌心为圆心,从圆心至中指根横纹的2/3处为半径,所作圆周,八卦穴在此圆周上(对小天心者为坎,对中指者为离,拇指侧离至坎半圆的中点小指侧半圆

中心为兑)

天门:手掌心内侧乾宫处

小天心:大小鱼际交接处凹陷中

大横纹:仰掌,掌后横纹,近拇指端为阳池,近小指端为阴池

阳穴:在腕横纹桡侧端,相当于太渊

总筋:掌后腕横纹中点

青筋:总筋与阳池连线的中点

白筋:总筋与阴池连线的中点

三关:前臂桡侧缘阳池至曲池成一直线

天河水:前壁正中,自总筋至洪池成一直线

六腑:前臂尺侧,阳池至斗肘成一直线

洪池:仰掌肘部微曲当肱二头肌肌腱内侧

十王:十指尖指甲内赤白肉际处

老龙:中指甲后一分处

端正:中指甲根两侧赤白肉处桡侧称左端正,尺侧称右端正

五指节:掌背五指第一指间关节

后溪:轻握拳,第五掌指关节尺侧后方横纹头凹陷中,赤白肉际处取穴

二扇门:掌背中指根本节两侧凹陷中

二人上马:手背无名及小指掌指关节后陷中

威灵:手背第二三掌骨歧缝间

精宁:手背第四五掌骨歧缝间

外劳宫:掌背中与内劳宫相对处

虎口: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近二掌骨中点的桡侧

甘载:手背合谷后第一二掌骨交接处凹陷中

外八卦:手背外劳宫周围,与内八卦相对处

一窝风:手背腕横纹正中凹陷中

螺狮骨:屈肘,掌心向胸,尺骨小头桡侧缘骨缝中

阳池:第三四直上腕背横纹凹陷处

外间使:前臂尺骨与掌骨之间,与内间使相对处

斗肘:在肘关节,鹰嘴突处

腹泻(感受外邪,内伤乳食,脾胃虚弱)

寒湿泻大便清稀多沫色淡不臭肠鸣腹痛面色淡白口不渴小便清长苔白腻脉濡指纹色红操作:补脾经推三关补大肠揉外劳宫揉脐推上七节骨揉龟尾按揉足三里(腹痛肠鸣加揉一窝风拿肚角,体虚加捏脊,惊惕不安加清肝经掐揉五指节)温中散寒化湿止泻

湿热泄腹痛即泄急迫如注色黄褐热臭身有微热口渴尿少色黄苔黄腻脉滑数指纹色紫

操作:清脾胃清大肠清小肠退六腑揉天枢揉龟尾清热利湿调中止泻

伤食泄腹痛胀满泄前哭闹泄后痛减大便量多酸臭口臭纳呆或伴呕吐酸馊苔厚或垢腻脉滑操作:补脾经清大肠揉板门运内八卦揉中脘摩腹揉天枢揉龟尾消食导滞和中助运脾虚泄:久泄不愈或经常反复发作面色苍白食欲不振便稀夹有奶块及食物残渣,或每于食后即泄舌淡苔薄脉濡

操作:补脾经补大肠推三关摩腹揉脐推上七节骨揉龟尾捏脊(肾阳虚加补肾经揉外劳宫腹胀加运内八卦,久泻不止加揉百会)健脾益气温阳止泻

便秘(饮食不节过食辛热厚味,先天不足身体虚弱或病后体虚气血亏损)

实秘大便干结面赤身热口臭唇赤小便短赤胸胁痞满纳食减少腹部胀痛苔黄燥指纹色紫操作:清大肠退六腑运内八卦按揉膊阳池摩腹按揉足三里推下七节骨搓摩胁肋顺气行滞清热通便

虚秘面色光白无华形瘦乏力神疲气怯大便努挣难下,舌淡苔薄指纹色淡

操作补脾经清大肠推三关揉上马按揉膊阳池揉肾俞捏脊按揉足三里益气养血滋阴

发热(外感发热,阴虚内热,肺胃实热)

外感发热:风寒:发热头痛无汗鼻塞流涕苔薄白指纹鲜红

风热:发热微汗出口干鼻流黄涕苔薄黄指纹红紫

操作:推攒竹推坎宫揉太阳清天河水(风寒加推三关掐揉二扇门)清热解表发散外邪咳嗽痰鸣气急:推揉膻中揉肺俞揉丰隆运内八卦脘腹胀满不思乳食嗳酸呕吐:

揉中脘推揉板门分腹阴阳推天柱骨烦躁不安睡卧不宁惊惕不安:清肝经掐揉小

天心掐揉五指节

阴虚内热:午后发热手足心热形瘦盗汗食欲减退脉细数舌红苔剥指纹淡紫

操作:补脾经补肺经揉上马清天河水推涌泉按揉足三里云内劳宫滋阴清热(烦躁不眠:清肝经清心经按揉百会自汗盗汗:揉肾顶补肾经)

脾胃实热高热面红气促不思饮食便秘烦躁渴而引饮舌红苔燥指纹深紫

操作:清肺经清胃经清大肠揉板门运内八卦清天河水退六腑揉天枢清泻里热理气消食斜颈:在出生1~2周内颈部一侧可出现梭形肿物呈椭圆形或条索状底部稍可移动以后患儿的胸锁乳突肌逐渐挛缩紧张患儿头部向患侧倾斜而颜面部旋向健侧当将患儿颈向健侧转动时肿块突出明显头颈活动旋转受限颈部伸直时出现患侧胸锁乳突肌紧张

操作:1,操作部位以局部为主,患儿取仰卧位医者在患侧胸锁乳突肌施用推揉法2,拿患侧胸锁乳突肌

3,医者一手扶住患侧肩部另一手扶住患儿头顶使患儿头部渐渐向健侧肩部倾斜逐渐

拉长患侧胸锁乳突肌反复数次

4,再在患侧胸锁乳突肌施用推揉法(推揉拿扳)

舒筋活血软坚消肿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讲稿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一、小儿推拿特定穴 小儿推拿特定穴的特点: 1、穴位形态多样性:点状、线状、面状 2、操作形式多样性 3、穴位定位模糊 4、归经较难 5、百脉皆汇于两掌 一、头面部穴位: 天门:两眉中间至前发际成一直线。 作用:发汗解表,镇静安神,开窍醒神。 坎宫:自眉头起沿眉向眉梢成一横线。 作用:疏风解表,醒脑明目,止头痛。 太阳:在颞部,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1横指的凹陷处。作用:清热消肿,止痛疏络。 耳后高骨:耳后入发际高骨下凹陷中。 作用:疏风解表,安神除烦。 迎香:在鼻翼外缘,旁开0.5寸,鼻唇沟中。 作用:通利鼻窍,疏散风邪。 鼻通:攒竹穴沿鼻翼两旁至迎香穴,线状穴。 作用:通利鼻窍 二、上肢部穴位: 脾经:拇指末节罗纹面。(拇指偏锋桡侧缘成一直线) 作用:健脾胃,补气血。 肝经:食指末节罗纹面。 作用:平肝泻火,熄风镇惊,解郁除烦。 心经:中指末节罗纹面。 作用:清心泻火。 肺经:无名指末节罗纹面。

作用:补肺经可补益肺气;清肺经可宣肺清热,疏风解表,化痰止咳。 肾经:小指末节罗纹面。 作用:补肾益脑,温养下元。 胃经:拇指掌面近掌端第1节 作用:清胃经可清中焦湿热,和胃降逆,泻胃火,除烦止渴;补胃经可健脾胃,助运化。 肾顶:小指顶端。 作用:收敛元气,固表止汗。 大肠:食指桡侧缘,自食指尖至虎口成一直线。 作用:补大肠可涩肠固脱,温中止泻;清大肠可清利肠府,除湿热,导积滞。 板门:手掌大鱼际平面。 作用:健脾和胃,消食化滞,止泻,止呕。 小天心:大小鱼际交际处凹陷中。 作用:清热、镇惊、利尿、明目。 八卦:以手掌中心(内劳宫)为圆心,圆心至中指根距离2/3为半径之圆周 作用:顺气化痰,平衡阴阳。 膊阳池:在手背一窝风后3寸处。 作用:止头痛,通大便,利小便。 三关:前臂桡侧,阳池至曲池成一直线。 作用:补气行气,温阳散寒,发汗解表。 六腑:前臂尺侧,阴池至肘成一直线。 作用:清热、凉血、解毒。 天河水:前臂正中,总筋至洪池(曲泽)成一直线。 作用:清热解表,泻火除烦。 四横纹:掌面食、中、无名、小指第1指间关节横纹处。 作用:退热除烦,散瘀结,调中行气,和气血,消胀满。 三、胸腹部穴位: 天突:在颈部,前正中线上,胸骨上窝中央。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 发表者:赵东奇 (访问人次:1226) 穴位定位 脾穴(脾 经)拇指桡侧,赤白肉际处,由指尖到指根 肝穴(肝 经)食指掌面,由指尖到指根 心穴(心 经)中指掌面,由指尖到指根 肺穴(肺 经)无名指掌面,由指尖到指根 肾穴(肾 经)小指掌面,由指尖到指根 胃穴(胃 经)自腕横纹至拇指根部,外侧缘赤白肉际处 大肠穴(大肠)食指桡侧缘,赤白肉际处,由指尖到指根 小肠穴(小肠)小指尺侧缘,赤白肉际处,由指尖到指根

利小便穴自腕部沿手掌尺侧 缘推向小指尖称为 利小便穴 八卦穴手掌面,掌心的周 边。以掌心为圆 心,从圆心至中指 根横纹约2/3处为 半径,画一圆圈, 八卦即在此圆圈 上,分为乾、坎、 艮、震、巽、离、 坤、兑八卦,对小 天心者为坎,对中 指者为离 运水入土 穴手掌面,自小指尖偏尺侧至大指根,沿手掌边呈一弧形曲线 运土入水 穴手掌面,自拇指桡侧端至小指根,沿手掌边呈一弧形曲线 板门穴拇指下,掌面大鱼 际肌之中点,以指

点之有大如豆粒的 筋头,重按有酸麻 感,为扳门的部位小天心掌根,小大鱼际肌 交接处凹陷中 四横纹(小横纹)掌面,第2至5指根部横纹处 小横纹穴(掌小横 纹)掌面,小指根纹下小横纹处 阴阳穴掌根,小天心穴两 侧,靠拇指侧的为 阳池,靠小指侧的 为阴池 外劳宫穴在手背、中指与无 名指掌骨中间 二马穴(二人上马/上 马)手背无名指与小指掌骨小头之间的凹陷中 一窝风穴手腕背侧,腕横纹 中央之凹陷中 列缺穴手腕两侧的凹陷内

(非针灸之列缺) 阳池穴(膊阳池)前臂一窝风穴上2寸凹陷中 天河水前臂掌侧正中,自 腕横纹至肘横纹成 一直线 六腑穴前臂尺侧,自肘横 纹头至腕横纹头成 一直线 三关穴前臂桡侧,自腕横 纹至肘横纹成一直 线 五指节穴手背手指各关节处威灵穴在手背外劳宫旁, 食中指掌骨之间精宁穴在手背外劳宫旁, 无名指与小指掌骨 之间 七节骨从尾骨端到第四腰 椎成一直线 涌泉穴屈趾,足掌心前正 中凹陷处

收集—小儿推拿常用穴—文案

小儿推拿常用穴

目录 概述 (1) 1.头面颈项部穴位 (2) 天门、坎宫 (3) 太阳穴 (4) 风池穴、百会穴 (5) 迎香穴 (6) 高骨、人中 (7) 印堂 (8) 2.胸腹部穴位 (9) 膻中 (10) 乳旁、乳根 (11) 腹、脐 (12) 天枢、肚角 (13) 中脘 (14) 3.腰背部穴位 (15)

龟尾、大椎 (16) 肺俞 (17) 脾俞 (18) 肾俞、推脊 (19) 捏脊、七骨节 (20) 肩井 (21) 4.上肢部穴位 (22) 总筋、阴阳 (23) 脾经 (24) 肝经 (25) 心经 (26) 肺经 (27) 肾经 (28) 五经配伍及推治 (29) 大肠、小肠 (32) 胃经 (33)

小天心、内劳宫 (34) 板门 (35) 十宣 (36) 四横纹、四缝穴 (37) 老龙 (38) 外劳宫、二扇门 (39) 合谷 (40) 一窝风 (41) 阳池、三关 (42) 六腑 (43) 天河水 (44) 水底捞月 (46) 五指节 (47) 5.下肢部穴位 (48) 涌泉 (49) 足三里、三阴交 (50)

太冲 (51) 6.穴位的功能归类 (52)

小儿推拿穴位概述: ◆穴位,也称腧穴,是指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是疾病的反应点,也是治疗 的刺激点。 ◆定位方法:骨度分寸法;手指比量法;手指同身寸法;体表形态标志法;简便取穴法。 小儿推拿特定穴: 小儿推拿常用穴部50余个,其中重点穴部22个: 面头部:天门、坎宫、太阳 上肢部:总筋、阴阳、脾经、肝经、心经、肺经、肾经、大肠、三关、六腑 下肢部:足三里、涌泉 胸腹部:膻中、中院、肚脐 肩背腰骶部:脊、肺俞、鱼尾、肩井 小儿推拿操作程序: 第一步:面头部(开天门、坎宫、太阳) 第二步:上肢部(总筋、阴阳) 第三步:下肢部 第四步:胸腹部 第五步:肩背腰骶部(拿按肩井)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大全(附穴位示意图),快快收藏!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大全(附穴位示意图),快快收藏! 小儿推拿要想见效,手法的正确和穴位的准确都是首要的。今天山东金医典的老师们就为大家整理了临床上比较常用的小儿推拿穴位和手法,希望对大家学习小儿推拿有所帮助。 大肠经 【功效】清利肠腑,主治腹泻、便秘、积滞等。 【手法】在食指外侧,向指尖方向推为清,向虎口方向为补,来回推为清补,一般用清补法。 【演示】 胃经 【功效】清脾胃积热,降气和胃,消导助运化,治肚子胀满,积食腹痛,恶心呕吐,便秘,厌食。 【手法】自大拇指下端鱼际外缘黄白皮交汇处,离心推至大拇指根部,此为清法;反之为补;一般用清法。 【演示】

肝经 【功效】舒肝理气,发散外邪,平肝镇惊;主治伤风感冒,惊风,夜啼,斑疹。 【手法】一般用清法,习惯称之为平肝;清法一般从食指指根推到指端。 【专家心得】平肝法常与清肺、推天河水配合应用。起退热,治肺炎的作用。 【演示】 脾经 【功效】健脾益气,调理中焦。主治腹泻、积滞、便秘、唇裂肿痛,口舌生疮,软骨病、瘫痪,虚性咳嗽。 【手法】大拇指末节外侧,离心推之为清,向心推之为补,来回推之为清补。 【演示】

肾经 【功效】和气血,调阴阳,分寒热。主治寒热往来,气血不和,胸膈满闷。 【手法】分阴阳穴在小天心穴往上,掌横纹中间略上处,用拇指罗纹面从穴位中间向左右分推。 【演示】 板门 【功效】宽胸膈,利肠胃,主治呕吐、腹泻、幽门狭窄、痉挛、贲门松弛等。 【手法】以拇指端点住鱼际中点,左右旋揉同数。 【演示】

内八卦 【功效】行气宽中,利膈消滞。主治胸腹胀痛,咳嗽痰喘、积滞、纳呆、百日咳。 【手法】用运法,自乾宫起至兑宫止,环手掌一周,周而复始,旋转摩擦,为顺运八卦。 【专家心得】五脏之气不调,诱发胸膈作闷,痰火郁结,咳嗽交作,小儿百日咳等,都可用运八卦法,以宽胸利膈,开郁降气,且能助气调气,加强中气运化力量,消化食积。 【演示】 小天心 【功效】行气宽中,利膈消滞。主治胸腹胀痛,咳嗽痰喘、积滞、纳呆、百日咳。 【手法】用运法,自乾宫起至兑宫止,环手掌一周,周而复始,旋转摩擦,为顺运八卦。

小儿推拿讲解

小儿推拿讲解 1.定义 小儿推拿,属于中医推拿的一种,医生通过对宝宝身体的穴位进行推拿,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缓解不适、促进宝宝身体健康成长的目的。 2.形成标志 小儿推拿成为一种体系完备的推拿门类始于明朝。自此之后,有了《保婴神术按摩经》这样的学科专着,也出现了一批有临床经验和理论医学基础的医生。 3.特点 (1)穴位 中医常用的点穴穴位主要是点状、线状和面状。 (2)手法 其特点主要是手法轻柔、力量稳定,推拿讲究程序性,可以缓解慢性病、常见疾病。并通过经年经验积累,逐渐形成了“按摩掐揉推运搓摇”的八种主要推拿手法。 (3)经穴 在经穴上有“五指经穴通联”的论断。适合推拿的穴位分别对应了一种脏器器官,有些穴位会呈现点、线或面状分布。 (4)诊断 在诊断上,创造性的开创了腹诊法。腹诊法将归经施治作为重要的指导原则,同时非常推崇五行相生相克的规则。 (5)临床操作 临床上不仅要求按摩师有序规范的操作手法,还要求其使用的手法能够起到补泻的作用。在按摩过程中要配合姜汁、滑石粉等,有利于保护宝宝的皮肤不受损伤,还能让手法的疗效得到最大发挥。 小儿推拿作用 1.提高宝宝身体机能 穴位处于人身体上经络中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在穴位被有效刺激的条件下,可以调阴阳、益气补血。尤其是对于宝宝来说,还能够增强免疫能力,保证宝宝的饮食均衡、正常成长。 2.缓解小儿病痛 宝宝如果生病的话,通过被按摩与病处对应的穴位,能够缓解病痛甚至痊愈。而中医推拿针对的病症种类很多,范围很广,小到伤风感冒、胃痛等消化性疾病,大到哮喘、近视等。 3.增强宝宝抗病能力 推拿不仅可以增强孩子的免疫能力,还可以减少患传染病的几率。按摩可以调养气血,令经脉畅通,还能预防一些急性传染病。 小儿推拿适用范围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头面部 1、攒竹(天门) 【位置】二眉之间至前发际成一直线。 【操作】两拇指由下至上交替直推。 【次数】 30到50次。 【主治】发热、头痛、感冒、精神萎靡、惊烦不安等。 【临床应用】推攒竹能疏风解表,开窍醒脑,镇静安神。常用于外感发热、头痛等症,多与推坎宫、揉太阳等合用;若惊烦不安、燥动不宁,多与清肝经、按揉百会等合用。 2、坎宫(眉弓) 【位置】自眉头起沿眉梢成一横线。 【操作】两拇指自眉心向眉梢分推。 【次数】 30到50次。 【主治】外感发热、惊风、头痛、目赤痛。 【临床应用】推坎宫能疏风解表,醒脑明目,止头痛。常用于外感发热、头痛,多于推攒竹、揉太阳等合用;若用于治疗目赤痛,多与清肝经,掐揉小天心,清河水等合用。亦可推后点刺出血或用掐按法,以增强疗效。 3、山根(山风) 【位置】两目内眦之间。 【操作】拇指甲掐。 【次数】 3到5次。 【主治】惊风、抽搐。 【临床应用】掐山根有开窍醒脑、定神的作用。对惊风、昏迷抽搐等症,多与掐入中、掐老龙等合用。本穴用于治疗疾病外,还和年寿、准头等穴用于诊断,如见山根处青筋显露为脾胃虚寒或惊风。 4、颊车(牙关) 【位置】耳下一寸下颌骨陷上方的咬肌中。 【操作】拇指按或中指揉。 【次数】 5到10次。 【主治】牙关紧闭,口眼歪斜。

【临床应用】按颊车主要用于牙关紧闭,若口眼歪斜则多用揉颊车。 5、囟门 【位置】前发际正中直上两寸,百会前骨陷中。 【操作】两手扶儿脱,两拇指自前发际向该穴轮换推之(囟门未合时,仅推至边缘)称推囟门。拇指端轻揉囟门。 【次数】推或揉,各50到100次。 【主治】头痛、惊风、神昏、烦躁、鼻塞、衄血等。 【临床应用】推揉囟门能镇惊安神、通窍,多于头痛惊风、鼻塞等症。正常前颅在生后12到18月之间闭合,故临床操作时手法需注意不可用力按压。 6、耳后高骨 【位置】耳后入发际高骨下凹陷中。 【操作】两拇指或中指端揉。 【次数】 30到50次。 【主治】头痛、惊风、烦躁不安。 【临床应用】推耳后高骨能疏风解表。治感冒头痛。多与推天门攒竹)、坎宫等合用。能安神除烦,可治疗神昏烦躁等症。 7、天柱(颈骨) 【位置】颈后发际正中至大椎穴成一直线。 【操作】用拇指或食、中指自上向下直推称推天柱,或用瓷汤匙的边蘸水自上而下刮。 【次数】推100到500次,刮至皮下轻度瘀血即可。 【主治】恶心、呕吐、项强、发热、惊风、咽痛等症。 【临床应用】推、刮天柱能降逆止呕,祛风散寒,主要用于治疗恶心、呕吐、外感发热、项强等症。治疗呕吐多与横纹推向板门、揉中脘等合用。但用并法亦有效,但推那次数需多才行;治疗外感发热、项强等多与拿风池、掐揉二扇门等合用。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胸腹部 1、天突 【位置】在胸骨切迹上缘,凹陷正中。 【操作】用中指端按揉,称按揉天突,用双手拇、食两指对称挤捏,称挤捏天突。 【次数】按揉 15~30次,挤捏 1~3次。 【主治】咳喘胸闷,恶心呕吐,咽痛等症。

小儿推拿穴位及功能详解

一、手上的推拿:(一般以保健为主) 1、双手拇指按住总筋(掌根中心)向两边平推20-30下 2、双手拇指按住一窝风(手背掌根中心有个窝)向两边平推20-30下 3、二人上马穴(手背,简称二马)揉100-200下(顺时针转,补肾)。 4、清大肠200-300下(在二指侧边由指根向指尖方向推)。 5、清脾胃(300下)或清脾胃+补脾(300下)(清是从拇指侧边的掌根向拇指尖推,补是在拇指第一节顺时针揉)。 (补充说明:一般孩子上火、咳嗽、嗓子红是因胃热、大肠热导致的肺热,如果出现上述症状,可用清大肠和清脾胃配合清肺。) 6、板门揉200-300下(助消化、健脾和胃)。 (补充说明:从板门向横纹推可止泻,从横纹向板门推可止吐。)7、清肝200-300下或清肝+补肝300下(清是从二指的指根向指尖推,补是在二指的第一节顺时针揉转) (补充说明:如果看到眼角红是肝火旺,需要清肝,如果没有什么问题可以又清又补,清补加起来不超过300下。冬天一般不清肝火,除非嗓子特别红。春天则以补肝为主。) 8、千万不要动心经(三指和三指指根下一点),容易引起小孩情绪不安,如果看到小孩舌尖红或眼屎多,说明心热,通过清小肠火来解决。 9、清肺+补肺300下(清是从无名指指根向指尖推,补是在无名指的第一节顺时针揉转)。 (补充说明:如果小孩嗓子非常红多清少补)

10、清小肠200-300下(从小指侧边指根向指尖推。) (如果有特殊情况可以外加以下穴位) 1、如果是受凉了(症状是舌苔白、流清涕)可以加上外劳宫(手背)顺时针揉转50下。 2、如果痰比较多,可以在小横纹处(小指根到掌根)上下搓200下。 3、如果咳嗽,可以同时揉止咳点(板门旁边两点)50下。 二、手臂推拿 1、天河水300下(前臂正中,总筋至洪池成一直线,从掌根向肘方向推,去热症)。 2、如果受凉了(症状是舌苔白、流清涕),推三关50下,(前臂桡侧,阳池至曲池成一直线,从掌根向肘方向推,去寒、虚症) 3、六腑(前臂尺侧,阴池至肘成一直线,从肘向牚根方向推,去热症,但一般用于春夏(300下),但是冬天如果嗓子特别红,可推50下。)

小儿推拿穴位图文解释

小儿推拿穴位图文解释 小儿推拿穴位图文解释 小儿推拿 一、头面颈部穴位 四白 “四”,意为广阔的意思;“白”,指光明清澈。本穴可治疗眼病,具有增强视力的作用,所以称为“四白”。“四白”穴在眼睛正视时,瞳孔直下、眼眶下眶凹陷中。 睛明 “睛”,指眼睛;“明”,意为明亮。本穴有使眼睛明亮的作用,故名。“睛明”穴在内眼角直上0.1寸凹陷中。 瞳子髎(liáo) “瞳子”,指眼;“髎”,意为孔穴。该穴在小儿外眼角旁开0.5寸、眼眶骨外缘凹陷中,所以称“瞳子髎”。 球后 “球”,这里指眼球;“后”,前后的后。本穴位位置较深,在眼球的后部,位于下眼眶外侧缘处,所以叫“球后”。 xx “迎”,意为迎接;“香”,指香味,这里泛指各种气味。因为本穴主治不闻香臭的病症,所以定这一穴名。“迎香”穴在鼻翼外缘旁开0.5寸,也就是在鼻唇沟中点凹陷处。 攒(cuán)竹

“攒”,聚集;“竹”,竹叶,形容眉行。穴位在两眉头凹陷中,皱眉时此处好象竹叶聚集,所以称为“攒竹”。鱼腰 形容眉毛如鱼,穴在鱼之正中部,故名。“鱼腰”穴在眉毛中点凹陷处。 xx “印”,原意指图章;“堂”,庭堂。古代星相家把前额部两眉头之间叫做印堂,此穴位在前正中线上,两眉头连线的中点处,所以也称“印堂”。 xx “太”,高、极的意思;“阳”,阴阳的阳。头颞(nia)部的微凹处,俗称为太阳穴,穴在它的上面,所以叫“太阳”。 百会 “百”,表示数量多;“会”,意为会聚。本穴在头顶,是各条经脉会聚的地方,所以称“百会”。具体位置在后发际(头发与颈部交界处)正中直上7寸,两耳尖连线中点。 风池 “风”,指风邪;“池”,意为池塘,这里指凹陷。本穴位于颈后,在“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之间的凹陷中,是风邪易于侵犯的地方,所以称“风池”。 风府 “风”,指风邪;“府”,这里指聚集的部位。因为是指风邪集结的部位,所以称“风府”。“风府”穴位于两“风池”穴之间中点凹陷处。 翳(yì)风 “翳”,遮掩的意思;“风”,指致病的风邪。因为本穴可以治疗风邪引起的疾病,又被耳垂所遮掩,所以称“翳风”。翳风穴在耳垂后下缘凹陷中。 二、上肢穴位 合谷

小儿推拿穴位总结

1、线状穴位 头面部——坎宫:自眉头沿眉至眉梢成一直线。 天门:两眉中至发际成一直线。 天柱骨:颈后发际正中至大椎成一直线。 背腰部——脊柱:自大椎至长强成一直线。 七节骨:自第四腰椎至长强成一直线。 上肢部——小肠:小指尺侧边缘,自指尖至指根成一直线。 大肠:食指桡侧边缘,自指尖至虎口成一直线。 肾纹:手掌面,小指间第二指间关节横纹处。 四横纹:手掌面,食、中、无名、小指第一指间关节横纹处。 小横纹:手掌面,食、中、无名、小指掌指关节横纹处。 内八卦:手掌面,以掌心为圆心,从圆心至中指横纹约2/3处为半径作圆圈。 运土入水:手掌面,从拇指根至小指根,沿手掌边缘作一弧形曲线。 运水入土:手掌面,从小指根至拇指根,沿手掌边缘作一弧形曲线 大横纹:仰掌,掌后横纹处。 三关:从阳池至曲池处成一直线。 六腑:从阴池至肘尖处成一直线。 天河水:从总筋至曲泽处成一直线。 下肢部——箕门:大腿内侧,从腹股沟中点至膝盖内上缘成一直线。 2、面状穴位 胸腹部——胁肋:从腋下两胁至天枢处。 腹:腹部。 丹田:小腹部。 上肢部——脾经:大拇指末节罗纹面。 肝经:食指末节罗纹面。 心经:中指末节罗纹面。 肺经:无名指末节罗纹面。 肾经:小指末节罗纹面。 胃经:拇指掌面近指端第一节。 板门:手掌面大鱼际处。 3、点状穴位 头面部——耳后高骨:耳后入发际高骨下凹陷中。 胸腹部——乳根:乳下2分。 乳旁:乳处旁开2分。 肚角:脐下2寸,旁开2寸。 背腰部——龟尾:尾椎骨端。 肺俞: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上肢部——肾顶:小指顶端。 掌小横纹:掌面小指根下,尺侧掌纹头。 内劳宫:手掌面,屈指无名指和中指间中点。 小天心:大小鱼际交接处凹陷中。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头面部 1、攒竹(天门) 【位置】二眉之间至前发际成一直线。 【操作】两拇指由下至上交替直推。 【次数】30到50次。 【主治】发热、头痛、感冒、精神萎靡、惊烦不安等。 【临床应用】推攒竹能疏风解表,开窍醒脑,镇静安神。常用于外感发热、头痛等症,多与推坎宫、揉太阳等合用;若惊烦不安、燥动不宁,多与清肝经、按揉百会等合用。 2、坎宫(眉弓) 【位置】自眉头起沿眉梢成一横线。 【操作】两拇指自眉心向眉梢分推。 【次数】30到50次。 【主治】外感发热、惊风、头痛、目赤痛。 【临床应用】推坎宫能疏风解表,醒脑明目,止头痛。常用于外感发热、头痛,多于推攒竹、揉太阳等合用;若用于治疗目赤痛,多与清肝经,掐揉小天心,清河水等合用。亦可推后点刺出血或用掐按法,以增强疗效。 3、山根(山风) 【位置】两目内眦之间。 【操作】拇指甲掐。 【次数】3到5次。 【主治】惊风、抽搐。

【临床应用】掐山根有开窍醒脑、定神的作用。对惊风、昏迷抽搐等症,多与掐入中、掐老龙等合用。本穴用于治疗疾病外,还和年寿、准头等穴用于诊断,如见山根处青筋显露为脾胃虚寒或惊风。 4、颊车(牙关) 【位置】耳下一寸下颌骨陷上方的咬肌中。 【操作】拇指按或中指揉。 【次数】5到10次。 【主治】牙关紧闭,口眼歪斜。 【临床应用】按颊车主要用于牙关紧闭,若口眼歪斜则多用揉颊车。 5、囟门 【位置】前发际正中直上两寸,百会前骨陷中。 【操作】两手扶儿脱,两拇指自前发际向该穴轮换推之(囟门未合时,仅推至边缘)称推囟门。拇指端轻揉囟门。 【次数】推或揉,各50到100次。 【主治】头痛、惊风、神昏、烦躁、鼻塞、衄血等。 【临床应用】推揉囟门能镇惊安神、通窍,多于头痛惊风、鼻塞等症。正常前颅在生后12到18月之间闭合,故临床操作时手法需注意不可用力按压。 6、耳后高骨 【位置】耳后入发际高骨下凹陷中。 【操作】两拇指或中指端揉。 【次数】30到50次。 【主治】头痛、惊风、烦躁不安。 【临床应用】推耳后高骨能疏风解表。治感冒头痛。多与推天门攒竹)、坎宫等合用。能安神除烦,可治疗神昏烦躁等症。 7、天柱(颈骨) 【位置】颈后发际正中至大椎穴成一直线。 【操作】用拇指或食、中指自上向下直推称推天柱,或用瓷汤匙的边蘸水自上而下刮。 【次数】推100到500次,刮至皮下轻度瘀血即可。 【主治】恶心、呕吐、项强、发热、惊风、咽痛等症。 【临床应用】推、刮天柱能降逆止呕,祛风散寒,主要用于治疗恶心、呕吐、外感发热、项强等症。治疗呕吐多与横纹推向板门、揉中脘等合用。但用并法亦有效,但推那次数需多才行;治疗外感发热、项强等多与拿风池、掐揉二扇门等合用。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

1、脾经 【位置】拇指末节罗纹面。 【操作】旋推或将患儿拇指屈曲,循拇指桡侧边缘向掌根方向直推为补,称补脾经;由指端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脾经。补脾经、清脾经统称推脾经。 【次数】 100到500次。

【主治】腹泻、便秘、痢疾、食欲不振、黄疸等。 【临床应用】 (1) 补脾经能健脾和胃,补气养。用于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而引起的食欲不振,肌肉消瘦,消化不良等症。 (2) 清脾经能清热利湿、化痰止呕。用于湿热熏蒸、皮肤发黄、恶心呕吐、腹泻、痢疾等症。 (3) 小儿体虚、正气不足,患斑疹热病时,推补本穴,可使稳疹透出,但手法宜快,用力宜重。 2、心经 【位置】中指末节罗纹面。 【操作】旋推为补,称补心经;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心经。补心经和清心经统称推心经。 【次数】 100到500次。 【主治】高热昏迷、五心烦热、口舌生疮、小便赤涩、心血不足、惊烦不安等。 【临床应用】 (1)清心经能清热退心火。常用于心火旺盛而引起的高热神昏、面赤口疮、小便短赤等,多与清天河水、清小肠经等合用。 (2)本穴宜用清法,不宜用补法,恐动心火之故。若血气不足而见心烦不安、睡卧漯晴等症,需要补法时,可补后加清,或以补脾经代之。 3、肝经 【位置】食指末节罗纹面。 【操作】旋推为补,称补肝经;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肝经。补肝经和清肝经统称推肝经。 【次数】100到500次。 【主治】烦躁不安、惊风、目赤、五心烦热、口苦咽干等。 【临床应用】

(1) 清肝经能平肝泻火,息风镇惊,解湿除烦,常用治疗惊风、抽搐、烦躁不安、五心烦热等症。 (2) 肝经宜清不宜补,若肝经虚应补时则需补后加清,或以补肾代之,称为滋肾养肝法。 4、肺经 【位置】无名指末节罗纹面。 【操作】旋推为补,称补肺经;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肺经。补肺经和清肺经统称推肺经。 【次数】100到500次。 【主治】感冒、发热、咳嗽、胸闷、气喘、虚汗、脱肛等。 【临床应用】 (1)补肺经能补益肺气。用于肺气虚损,咳喘气喘,虚汗怕冷等肺经虚寒症。 (2)清肺经能宣肺清热,疏风解表,化痰止咳。用于感冒发热及咳嗽、气喘、痰鸣等肺经实热症。 5、肾经 【位置】小指末节落纹面。 【操作】由指根向指尖方向直推为补,称补肾经;向指更方向直推为清肾经。补肾经和清肾经统称推肾经。 【次数】100到500次。 【主治】先天不足、久病体虚、肾虚腹泻、遗尿、虚喘、膀胱蕴热、小便淋漓刺痛等。 【临床应用】 (1)补肾经能补肾益脑,温养下元。用于先天不足、久病体虚、肾虚久泻、多尿、遗尿、虚汗喘息等症。 (2)清肾经能清利下焦湿热。用于膀胱蕴热,小便赤涩等症。临床上肾经穴一般多用补法,需用清法时,也多以清小肠代之。

最新珍贵的40个小儿推拿手法大全

珍贵的40个小儿推拿手法大全,高清大图! 40个小儿推拿手法,其特点是取穴以手臂部穴位为主,全身穴位为辅;手法灵巧独特,操作规范简便,且疗效显著。快来跟着学两招吧!

一、脾经(脾土) 位置:①在拇指桡侧缘末节,自指尖至指间关节横纹处(用于直推法补脾经);②在拇指桡侧缘自指尖至指根(用于直推法清补脾经);③在拇指的螺旋面(用于旋推法补脾经)。 操作:术者用左手的无名指和小指夹住小儿手,食指和拇指捏住小儿拇指,用右手拇指推之。 ①直推法:将小儿拇指屈曲,自指尖推至指间关节横纹处,称补脾经(或补脾土);②将小儿拇指伸直,自指根至指尖来回推,称清脾经(或清补脾经)。③旋推法:拇指面旋推,顺时针方向为补,逆时针方向为泻。一般用300~500次。 作用:脾为后天之本,补之可补虚扶弱,补血生肌,进饮食,化痰涎,助消化,止泻痢;清之可清热利湿,消食化积。 主治:食欲不振,呕吐,泄泻,疳积,痢疾,惊厥,黄疸,湿痰,痿证,疹、痘不出,改变面色等。 说明:经实验证明:推补脾经有以下作用:①对胃蠕动有促进作用;②可使胃液的酸度增高; ③可使胃蛋白酶分泌增加;④对淀粉酶作用不明显。

二、肝经(肝木) 位置:在食指掌面。 操作:将小儿的食指面向上,夹入术者左手虎口内,右手拇指推之。由指根推向指尖,称为清肝经(或称平肝或泻肝);由指尖推向指根,称为补肝经。一般100~500次。 作用:开郁,除烦,平肝胆之火,息风镇惊。 主治:目赤,昏闭,烦躁不安,惊风抽搐,口苦咽干。 说明:肝经一般用清法,不用补法,若肝虚应补时,则用补肾经代之,为滋肾养肝法。因肾为肝之母,补肾即补肝。如肝实或不采用本穴,可用泻心火,或用清天河水、清小肠穴代之,因肝为心之母,实则泻其子,心与小肠相表里。

小儿推拿特定穴位

◆ 头面部穴位 【攒竹(天门)】线状穴。 位置:两眉中间至前发际成一直线。 操作:两拇指自下而上交替直推,称推攒竹,又称开天门(图201)。 次数:30~50次。 主治:感冒、发热、头痛、精神萎靡、惊惕不安等。 临床应用:①为小儿推拿常例手法(加推坎宫,揉大阳)之一,可用于外感表证及内伤杂病;②若惊惕、烦躁可与清肝经、按揉百会等穴合用。 【坎宫(阴阳)】线状穴。 位置:自眉头沿眉向眉梢成一横线。 操作:两拇指自眉心向眉梢作分推,称推坎宫,又称分阴阳(图202)。 次数:30~50次。 主治:外感发热、头痛目赤。 临床应用:①为小儿推拿常例手法之一,可用于外感表证及内伤杂病;②目赤痛可与清肝经、掐小天心、清天河水等穴合用。 【太阳】点、线结合穴。 位置:眉后凹陷处。 操作:①两拇指挠侧自前向后直推,称推太阳;②用中指指端揉或运,称揉太阳或运太阳(图203)。 次数:30~50次。 主治:头痛发热,目赤痛。 临床应用:①为小儿推拿常例手法之一,可治外感、内伤;②目赤痛除推、揉法外,可加点刺放血,以增强疗效。 【人中】 位置:人中沟,上1/3与2/3交界点。 操作:用拇指甲掐,称掐人中。 次数:3~5次或醒后即止。 主治:惊风、昏厥、抽搐。

临床应用:主要用于急救,对于人事不省、惊厥、抽搐时,可与掐十宣、掐老龙等穴合用。 【迎香】 位置:鼻翼旁五分,鼻唇沟中。 操作:用食、中二指揉,称揉迎香。 次数:20~30次。 主治:鼻塞流涕。 临床应用:主要用于外感或慢性鼻炎引起的鼻塞,可与清肺经、拿风池等穴合用。【百会】 位置:两耳尖连线头顶中部操作:拇指按或揉,称按百会或揉百会(图204)。次数:按30~50次;揉100~200次。 主治:头痛、惊风、脱肛、遗尿等。 临床应用:①治惊风、烦躁,可与清肝经、清心经、掐揉小天心等穴合用;②治遗尿、脱肛,可与补牌经、补肾经、推三关、揉丹田等穴合用。 【耳后高骨】 位置:耳后入发际高骨下凹陷中。 操作:用拇指或中指揉,称揉耳后高骨(图205)。 次数:30~50次。 主治:头痛、惊风、烦躁不安。 临床应用:①外感头痛可与常用手法清肺经等穴合用;②惊风、烦躁可与按百会、清心经等穴合用。 【风池】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教案

【迎香】 [位置]鼻翼旁五分,鼻唇沟中。 [操作]用食、中二指揉,称揉迎香。 [功用]鼻塞不闻香臭时,按之可以通利鼻窍,使香臭得闻,所以命名为迎 香。 [主治]鼻塞流涕。 【耳后高骨】 [别名]【高骨】。 [位置]耳后入发际,乳突后缘下陷中。 [操作]两拇指或中指端揉,称揉耳后高骨。 [功用] 疏风解表。 [主治] 头痛,惊风,烦躁不安 【天柱骨】 [位置] 颈后发际正中至大椎穴成一直线。 [操作]用拇指或示中指自上向下直推,称推天柱;或用汤匙蘸水自上向下 刮。 [功用]降逆止呕,祛风散寒。 [主治] 呕恶,项强,发热,惊风,咽痛等症。

【肩井】 [位置] 在大椎与肩峰连线之中点,肩部筋肉处,属足少 阳胆经。 [操作] 用拇指与示中二指对称用力提拿肩井,称拿肩井, 一般提拿5次;用指端按肩井,称按肩井,一般按两分钟。 [功用] 发汗解表,补益气血。 [主治] 感冒,昏厥,上肢活动不利等。 【肾顶】 [位置] 在小指顶端。 [操作] 以中指或拇指端按揉,称揉肾顶 [功用] 揉肾顶能收敛肾气,固表止汗。 [主治] 自汗或盗汗(白天或夜间汗多),解颅(指囟门应合 不合)等。 【掌小横纹】 [位置]掌面小指根下,尺侧掌纹头 [操作]用中指或食指按揉,称揉掌小横纹。 [次数]100~500次。 [功用]清热散结、化痰止咳。 [主治]常用于痰热喘咳、口舌生疮,顿咳,流涎等症,为治疗百日咳、肺炎的要穴,对婴儿流涎剧烈者,亦有良效。 【小横纹】 [位置] 在掌面示、中、环、小指掌指关节横纹处。 [操作] 以拇指甲掐,称掐小横纹;拇指侧推,称推小横纹。 [功用] 开胸散郁,化痰涎。 [主治] 气管炎,百日咳,肺炎以及一切呼吸道疾患。 【四横纹】(四缝)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

一、儿推的起源、发展和流派 基础:阴阳五行,脏腑经络学说作为理论指导,用一定的手法刺激穴位,使经络通畅,气血流畅。 中医基础理论: 阴阳: 五行: 藏象: 辨证: 体系:成于明代,杨继洲《针灸大成》第十卷,《保婴神术按摩经》小儿之疾,无七情所干,不在肝经,则在脾经,其疾多在肝脾二脏。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幼科推拿秘书》《保赤推拿法》等书目的形成,在学术上也出现了一些争议,比如关于补泄的问题,手法的问题等等。 流派:名家:孙重三,张汉臣,李德修、 北方青岛三字经派,南方上海的海派,湖南刘开运派等。 正本溯源! 结论:三字经派的特点,主张取穴少而精,还强调用“独穴”治病。所谓“独穴”就是一定的情况下,只取一个穴位多推久推,以得效为度。 二、小儿疾病的病理特点与诊断 1. 脏腑娇嫩,形气未冲;阴阳的平衡特别容易被打破,易外感,病势变化迅速。风寒咳嗽→肺炎;食积→吐泻→阴津阳气虚脱证。 2.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用药或者治疗得当,效果明显。 3.幼儿没有情志方面的疾病,病情相对简单。 万全在总结钱乙五脏虚实辨证的基础上,结合个人临床实践体会,进一步完善了小儿生理病理学理论,他提出了“三有余、四不足”之说,即肝常有余、心常有余、阳常有余,脾常不足、肺常不足、肾常虚、阴常不足。 平肝、清肺。补脾、补肾 肝不宜补,肺气虚弱多补肺。心不宜推,扰动心神。小儿肾常虚,不宜清泄。

治疗原则:以提高免疫力为主,注重扶正。气正则邪难侵。治疗时,祛邪亦不忘扶正,小儿“稚阴稚阳”,“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在治病过程中必须时时顾护正气。 三、小儿疾病的诊断 1.印堂颜色:青,白,黑、赤、黄 2.面色:发红,肝肺有热,左边为肝,右边为肺 3.舌苔: 4.眼睛:先看是否有神。眼珠乱动歪斜为肝风内动;白眼珠红→风热上攻;白眼珠黄→湿热,黄疸;眼睑浮肿→肾;睡露睛→脾虚; 5.鼻子:清涕为风寒;黄涕为风热;鼻子煽动肺气不宣。鼻头红为脾热,鼻头黄为脾虚。 6.嘴:流口水为脾虚 7.肛门:红肿为大肠湿热;脱肛主要是中气下陷,与脾虚、肾虚有很大关系。 8.大便:干燥为实热伤津;有奶花是食伤,带黄水,有臭味为湿热内滞;泄泻清为寒症。 9.小便:黄、量少为热证;尿多,清为寒症 三、小儿推拿手法 1.基本的原则是:沉肩坠肘,上身微微前倾,手臂一定要放松。手指不需要用力,按摩的时候基本是靠前臂自然推动或手腕甩出去的力量。这样就不会觉得吃力。 2.手法 推、拿、揉、掐、运、捣、分、合 推:推拿的时候手指末节的力量一定要足,不能指根处有力量而到有指尖那节就没力了,这很会影响效果。 揉:幅度小,力量匀,顺升逆降。 3.介质的问题

小儿推拿穴位

小儿推拿穴位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 头面部穴位 1、天门——发汗解表,治头痛之要穴。发汗力强。 位置:两眉间中点起,直上至前发际成一直线。 操作:用两手拇指桡侧自下而上交替直推,称开天门。 作用:发汗解表,镇静安神,清脑止痛。 主治:头痛、发热、感冒、惊吓等。 次数:24-50次。 临床:若外感常与推坎宫、运太阳等合用,若体弱、多汗慎用;惊风、烦躁多与清肝经、按揉百会等合用。 2、坎宫——长于醒神、止头痛,且能明目 位置:自眉头沿眉弓上缘至眉梢成一直线。 操作:先用两拇指掐按眉弓中点片刻,再用两拇指桡侧面,自两眉头稍向上、外分推直眉梢,称推坎宫。 作用:发汗解表,清脑明目,止头痛。 主治:感冒,头痛,头晕,目赤痛。 次数:24-50次 临床:先用力按穴数秒钟,然后快速放手,继而推之,可立觉头清目爽,能增强疗效。如用于发汗,常与开天门、运太阳、运耳后高骨等合用;用于目赤痛,多与清肝经、清天河水、掐揉小天心合用。

3、太阳——善止头痛而明目 位置:两眉外端的后方凹陷处。又名左为太阳,右为太阴。 操作:用拇指指端在穴位上旋转揉运,称运太阳,向眼睛方向为补,向耳后方向为泻;以两手拇指指腹自两太阳穴向耳后方向推,称推太阳。 作用:解表、止头痛,醒神,明目。 主治:感冒,发热,恶寒,头痛,目赤痛。 次数:24-50次 临床:此法能补能泻。外感头痛属实者,当用泻法;内伤头痛属虚者,当用补法。推太阳属于平补平泻,多用于一般头痛、无汗,常与开天门、推坎宫等合用。 4、山根 位置:印堂之下,两眼之中间。 操作:以拇指甲掐之,称掐山根。 作用:退热定惊,开关通窍,醒目安神。 主治:惊风、抽搐,目赤痛。 次数:3-5次。 临床:治惊风、昏迷、抽搐,常与掐人中、掐十王等合用。如见山根穴有青筋暴露,是有惊风或内寒的现象。(称望山根) 5、囟门 位置:前发际正中直上,当百会前凹陷中。

小儿推拿讲解

小儿推拿讲解 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小儿推拿讲解 1.定义 小儿推拿,属于中医推拿的一种,医生通过对宝宝身体的穴位进行推拿,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缓解不适、促进宝宝身体健康成长的目的。2.形成标志 小儿推拿成为一种体系完备的推拿门类始于明朝。自此之后,有了《保婴神术按摩经》这样的学科专着,也出现了一批有临床经验和理论医学基础的医生。 3.特点 (1)穴位 中医常用的点穴穴位主要是点状、线状和面状。 (2)手法 其特点主要是手法轻柔、力量稳定,推拿讲究程序性,可以缓解慢性病、常见疾病。并通过经年经验积累,逐渐形成了“按摩掐揉推运搓摇”的八种主要推拿手法。 (3)经穴 在经穴上有“五指经穴通联”的论断。适合推拿的穴位分别对应了一种脏器器官,有些穴位会呈现点、线或面状分布。 (4)诊断 在诊断上,创造性的开创了腹诊法。腹诊法将归经施治作为重要的指导原则,同时非常推崇五行相生相克的规则。

(5)临床操作 临床上不仅要求按摩师有序规范的操作手法,还要求其使用的手法能够起到补泻的作用。在按摩过程中要配合姜汁、滑石粉等,有利于保护宝宝的皮肤不受损伤,还能让手法的疗效得到最大发挥。 小儿推拿作用 1.提高宝宝身体机能 穴位处于人身体上经络中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在穴位被有效刺激的条件下,可以调阴阳、益气补血。尤其是对于宝宝来说,还能够增强免疫能力,保证宝宝的饮食均衡、正常成长。 2.缓解小儿病痛 宝宝如果生病的话,通过被按摩与病处对应的穴位,能够缓解病痛甚至痊愈。而中医推拿针对的病症种类很多,范围很广,小到伤风感冒、胃痛等消化性疾病,大到哮喘、近视等。 3.增强宝宝抗病能力 推拿不仅可以增强孩子的免疫能力,还可以减少患传染病的几率。按摩可以调养气血,令经脉畅通,还能预防一些急性传染病。 小儿推拿适用范围 1.治疗法则 “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是其基本的治疗法则。小儿推拿的疗法和内治法大致类似,需要体察病症,使阴阳调和中正,达到祛除邪气的目的。 2.适用病症

相关文档